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液

(一)血浆

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为浅黄色半透明液体,其中除含有大量水分以外,还有无机盐、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酶、激素、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等。这些物质无一定的形态,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1L血浆中含有900~910g水(90%~91%)。65~85g蛋白质(6.5%~8.5% )和20g低分子物质(2%).低分子物质中有多种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如代谢产物和其他某些激素等。血浆中电解质含量与组织液基本相同。

(二)血细胞

在机体的生命过程中,血细胞不断地新陈代谢。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颗粒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存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淋巴细胞的生存期长短不等,从几个小时直到几年。

血细胞及血小板的产生来自造血器官,红血细胞、有粒白血细胞及血小板由红骨髓产生,无粒白血细胞则由淋巴结和脾脏产生。

血细胞分为三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1、红细胞

红细胞(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直径7~8.5μm,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1.0μm),周缘较厚

血液

(2.0μm),故在血涂片标本中呈中央染色较浅、周缘较深(见彩图)。在扫描电镜下,可清楚地显示红细胞这种形态特点。红细胞的这种形态使它具有较大的表面积(约140μm2),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其功能――携O2和部分CO2。新鲜单个红细胞为黄绿色,大量红细胞使血液呈猩红色,而且多个红细胞常叠连一起呈串钱状,称红细胞缗线。

红细胞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红细胞正常形态的保持需ATP供给能量,由于红细胞缺乏线粒体,ATP只由无氧糖酵解产生;一旦缺乏ATP供能,则导致细胞膜结构改变,细胞的形态也随之由圆盘状变为棘球状。这种形态改变一般是可逆的。可随着ATP的供能状态的改善而恢复。

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红蛋白是含铁的蛋白质,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3%。它具有结合与运输O2和CO2的功能,当血液流经肺时,肺内的O2分压高(102mmHg),CO2分压低(40mmHg),血红蛋白(氧分压40mmHg,二氧化碳分压46mmHg)即放出CO2而与O2结合;当血液流经其它器官的组织时,由于该处的CO2分压高(46mmHg)而O2分压低(40mmHg),于是红细胞即放出O2并结合CO2。由于血红蛋白具有这种性质,所以红细胞能供给全身组织和细胞所需的O2,带走所产生的部分CO2。

正常成人每微升血液中红细胞数的平均值,男性约400万~500万个,女性约350万~450万个。血液中血

血液中的红细胞

红蛋白含量,男性约120~150g/L,女性约105~135g/L。全身所有红细胞表面积总计,相当于人体表面积的2000倍。红细胞的数目及血红蛋白的含量可有生理性改变,如婴儿高于成人,运动时多于安静状态,高原地区居民大都高于平

原地区居民,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的改变、以及血红蛋白的质和量的改变超出正常范围,则表现为病理现象。一般说,红细胞数少于300万/μ1为贫血,血红蛋白低于100g/L则为缺铁性贫血。此时常伴有红细胞的直径及形态的改变,如大红细胞贫血的红细胞平均直径>9μm,小红细胞贫血的红细胞平均直径<6μm。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由于血红蛋白的含量明显降低,以致中央淡染区明显扩大。红细胞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使出入红细胞的水分维持平衡。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过量水分进入细胞,细胞膨胀成球形,甚至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为溶血(hemolysis);溶血后残留的红细胞膜囊称为血影(ghost)。反之,若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可使红细胞内的水分析出过多,致使红细胞皱缩。凡能损害红细胞的因素,如脂溶剂、蛇毒、溶血性细菌等均能引起溶血。

红细胞的细胞膜,除具有一般细胞膜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殊性,例如红细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

外周血中除大量成熟红细胞以外,还有少量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称为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在成人约为红细胞总数的0.5%~1.5%,新生儿较多,可达3%~6%。网织红细胞的直径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在常规染色的血涂片中不能与成熟红细胞区分。用煌焦蓝作体外活体染色,可见网织红细胞的胞质内有染成蓝色的细网或颗粒,它是细胞内残留的核糖体。核糖体的存在,表明网织红细胞仍有一些合成血红蛋白的功能。红细胞完全成熟时,核糖体消失,血红蛋白的含量即不再增加。贫血病人如果造血功能良好,其血液中网织红细胞的百分比值增高。因此,网织红细胞的计数有一定临床意义,它是贫血等某些血液病的诊断、疗效判断和估计预指标之一。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衰老的红细胞虽无形态上的特殊樗,但其机能活动和理化性质都有变化,如酶活性降低,血红蛋白变性,细胞膜脆性增大,以及表面电荷改变等,因而细胞与氧结合的能力降低且容易破碎。衰老的红细胞多在脾、骨髓和肝等处被巨噬细胞吞噬,同时由红骨髓生成和释放同等数量红细胞进入外周血液,维持红细胞数的相对恒定。

2、白细胞

白细胞(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能作变形运动,具有防

血液的组成

御和免疫功能。成人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000~10000个/μ1。男女无明显差别。婴幼儿稍高于成人。血液中白细胞的数值可受各种生理因素的影响,如劳动、运动、饮食及妇女月经期,均略有增多。在疾病状态下,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值皆可发生改变。

光镜下,根据白细胞胞质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类。有粒白细胞又根据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白细胞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种。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neutr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核染色质呈团块状。核的形态多样,有的呈腊肠状,称杆状核;有的呈分叶状,叶间有细丝相连,称分叶核。细胞核一般为2~5叶,正常人以2~3叶者居多。在某些疾病情况下,核1~2叶的细胞百分率增多,称为核左移;核4~5叶的细胞增多,称为核右移。一般说核分叶越多,表明细胞越近衰老,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有些疾病情况下,新生的中性粒细胞也可出现细胞核为5叶或更多叶的。

杆状核粒细胞则较幼稚,约占粒细胞总数的5%~10%,在机体受细菌严重感染时,其比例显著增高。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染成粉红色,含有许多细小的淡紫色及淡红色颗粒,颗粒可分为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两种。嗜天青颗粒较少,呈紫色,约占颗粒总数的20%,光镜下着色略深,体积较大;电镜下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0.6~0.7μm,电子密度较高,它是一种溶酶体,含有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等,能消化分解吞噬的异物。特殊颗粒数量多,淡红色,约占颗粒总数的80%,颗粒较小,直径0.3~0.4μm,呈哑铃形或椭圆形,内含碱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吞噬素具有杀菌作用,溶菌酶能溶解细菌表面的糖蛋白。

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当机体某一部位受到细菌侵犯时,中性粒细胞对细菌产物及受感染组织释放的某些化学物质具有趋化性,能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聚集到细菌侵犯部位,大量吞噬细菌,形成吞噬小体。吞噬小体先后与特殊颗粒及溶酶体融合,细菌即被各种水解酶、氧化酶、溶菌酶及其它具有杀菌作用的蛋白质、多肽等成分杀死并分解消化。由此可见,中性粒细胞在体内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后,自身也常坏死,成为脓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停留约6~7小时,在组织中存活约1~3天。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eosin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0.5%-3%。细

临床用血

胞呈球形,直径10~15μm,核常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直径0.5~1.0μm)、均匀、略带折光性的嗜酸性颗粒,染成桔红色。电镜下,颗粒多呈椭圆形,有膜包被,内含颗粒状基质和方形或长方形晶体。颗粒含有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等,因此它也是一种溶酶体。

嗜酸性粒细胞也能作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它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从而减弱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还能借助抗体与某些寄生虫表面结合,释放颗粒内物质,杀灭寄生虫。故而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过敏和抗寄生虫作用。在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病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它在血液中一般仅停留数小时,在组织中可存活8~12天。

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basoophilic granulocyte,basophil)数量最少,占白细胞总数的0~15。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胞核分叶或呈S形或不规则形,着色较浅。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蓝紫色,可覆盖在核上。颗粒具有异染性,甲苯胺蓝染色呈紫红色。电镜下,嗜碱性颗粒内充满细小微粒,呈均匀状或螺纹状分布。颗粒内含有肝素和组胺,可被快速释放;而白三烯则存在于细胞基质内,它的释放较前者缓慢。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和白三烯参与过敏反应。嗜碱性粒细胞在组织中可存活12-15天。

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在分布、胞核的形态,以及颗粒的大小与结构上,均有所不同。但两种细胞都含有肝素、组胺和白三烯等成分,故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但两者的关系尚待研究。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monocyte)占白细胞总数的3%~8%。它是白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直径14~20μm,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形态多样,呈卵圆形、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等。核常偏位,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故着色较浅。胞质较多,呈弱嗜碱性,含有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使胞质染成深浅不匀的灰蓝色。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和溶菌酶,这些酶不仅与单核细胞的功能有关,而且可作为与淋巴细胞的鉴别点。电镜下,细胞表面有

皱褶和微绒毛,胞质内有许多吞噬泡、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颗粒具溶酶体样结构。

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明显的趋化性和一定的吞噬功能。单核细胞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它在血

血液透析图

流中停留1-5天后,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和体腔,分化为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消灭侵入机体的细菌,吞噬异物颗粒,消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并参与免疫,但其功能不及巨噬细胞强。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lymphocyte)占白细胞总数的20%~30%,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直径6~8μm的为小淋巴细胞,9~12μm的为中淋巴细胞,13~20μm的为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数量最多,细胞核圆形,一侧常有小凹陷,染色质致密呈块状,着色深,核占细胞的大部,胞质很少,在核周成一窄缘,嗜碱性,染成蔚蓝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中淋巴细胞和大淋巴细胞的核椭圆形,染色质较疏松,故着色较浅,胞质较多,胞质内也可见少量嗜天青颗粒。少数大、中淋巴细胞的核呈肾形,胞质内含有较多的大嗜天青颗粒,称为大颗粒淋巴细胞、电镜下,淋巴细胞的胞质内主要是大量的游离核糖体,其他细胞器均不发达。以往曾认为,大、中、小淋巴细胞的分化程度不同,小淋巴细胞为终末细胞。但目前普遍认为,多数小淋巴细胞并非终末细胞。它在抗原刺激下可转变为幼稚的淋巴细胞,进而增殖分化。而且淋巴细胞也并非单一群体,根据它们的发生部位、表面特征、寿命长短和免疫功能的不同,至少可分为T细胞、B细胞、杀伤(K)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等四类。

血液中的T细胞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75%,它参与细胞免疫,如排斥异移体移植物、抗肿瘤等,并具有免疫调节功能。B细胞约占血中淋巴细胞总数的10%~15%。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详见免疫系统)。

3、血小板

血小板(platelet)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它有质膜,没有细胞核结构,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直到1882年意大利医师J.B.比佐泽罗发现它们在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

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血小板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低等脊椎动物圆口纲有纺锤细胞起凝血作用,鱼纲开始有特定的血栓细胞。两栖、爬行和鸟纲动物血液中都有血栓细胞,血栓细胞是有细胞核的梭形成椭圆形细胞,功能与血小板相似。无脊椎动物没有专一的血栓细胞,如软体动物的变形细胞兼有防御和创伤治愈作用。甲壳动物只有一种血细胞,兼有凝血作用。

血小板为圆盘形,直径1~4微米到7~8微米不等,且个体差异很大(5~

12μm3)。血小板因能运动和变形,故用一般方法观察时表现为多形态。血小板结构复杂,简言之,由外向内为3层结构,即由外膜、单元膜及膜下微丝结构组成的外围为第1层;第2层为凝胶层,电镜下见到与周围平行的微丝及微管构造;第3层为微器官层,有线粒体、致密小体、残核等结构。

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称为血像。患病时,血像常有显著变化,故检查血像对了解机体状况和诊断疾病十分重要。

编辑本段

血型

血型(blood groups;blood types)

是以血液抗原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遗传性状。狭义地讲,血型专指红细胞抗原在个体间的差异;但现已知道除红细胞外,在白细胞、血小板乃至某些血浆蛋白,个体之间也存在着抗原差异。因此,广义的血型应包括血液各成分的抗原在个体间出现的差异。通常人们对血型的了解往往仅局限于ABO血型以及输血问题等方面,实际上,血型在人类学、遗传学、法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都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因此具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动物血型的发现也为血型研究提供了新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ABO血型

ABO血型可分为A、B、AB和O型等4种血型。红细胞含A抗原和H抗原的叫做A型,A型的人血清中含有抗B抗体;红细胞含B抗原和H抗原的叫做B型,B型的人血清中含有抗A抗体;红细胞含A抗原、B抗原和H抗原,叫做AB型,这种血型的人血清中没有抗A抗体和抗B抗体;红细胞只有H抗原,叫做O型,O型的人血清中含有抗A抗体和抗B抗体。

ABO血型物质除存在于红细胞膜上外,还出现于唾液、胃液、精液等分泌液中。中国60%汉族人唾液中有ABO血型物质。血型物质的化学本质是指构成血型抗原的糖蛋白或糖脂,而血型的特异性主要取决于血型抗原糖链的组成(即血型抗原的决定簇在糖链上)。A、B、H3种血型抗原化学结构的差异,仅在于糖链末端的1个单糖。A抗原糖链末端为N-乙酰半乳糖,而B抗原糖链末端为半乳糖,H抗原和A、B抗原相比则糖链末端少1个半乳糖或N-乙酰半乳糖。1981年已有人用绿咖啡豆酶(半乳糖苷酶)作用于B型红细胞,切去B抗原上的半乳糖,从而使B型转变成O型获得成功。

E.von邓格恩及L.希尔斯费尔德于1911年发现A血型的亚型。他们看到不同A型人的红细胞与抗A血清发生凝集反应的强度不一,在反应弱的A型人血清中还有一种抗体能与反应强的A型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据此认为在A型中存在亚型;即A1及A2亚型。A1.型红细胞与抗A血清(来自B或O型人)反应强,而A2型红细胞与抗A血清反应弱。而且在部分A2型人的血清中,除存在的抗B外,还有不规则的抗A1。在B型人血清中有两种抗体:抗A及抗

A1。抗A能与A1及A2细胞发生反应;抗A1只与A1细胞发生反应。A1型红细胞上有A及A1两种抗原。A2细胞上只有A抗原。AB型也可分为A1B及A2B 等亚型。此外还有一些其他亚型。

MN血型

红细胞膜上另一类血型抗原叫MN抗原,即红细胞膜上的血型糖蛋白A。它在SOS凝胶电泳谱上显示两条区带,即PAS-1和PAS-2,血型糖蛋白A是两者的二聚物。已知血型糖蛋白A由131个氨基酸组成,其一级结构已测定(图2)。血型糖蛋白A的肽链呈三节式结构,中间第73~92号氨基酸为疏水性肽链,可横穿膜脂层;N端肽链位于膜外侧,与血型活性有关,在这段肽链上分布有15条O-糖苷键型糖链和1条N-糖苷键型糖链,糖链中唾液酸占红细胞膜上全部唾液酸的一半以上;C端肽链位于膜内侧,含较多酸性氨基酸。

MN抗原由M抗原和N抗原两部分组成,如果用神经氨酸酶将M抗原切去1个唾液酸(N-乙酰神经氨酸),则为N抗原,如再切去一个唾液酸则抗原性完全失去。MN抗原的抗原性还和肽链上的氨基有关,若将氨基用乙酰基保护后即失去抗原性。

白细胞血型——HLA

HLA是人类白细胞抗原中最重要的一类。与红细胞血型相比,人们对白细胞抗原的了解较晚,人体第一个白细胞抗原Mac是1958年法国科学家J.多塞发现的。HLA是人体白细胞抗原的英文缩写,已发现HLA抗原有144种以上,这些抗原分为A、B、C、D、DR、DQ和DP7个系列,而且HLA在其他细胞表面上也存在。

HLA抗原是一种糖蛋白(含糖为9%),其分子结构与免疫球蛋白极相似(图3)。HLA分子由4条肽链组成(含2条轻链和2条重链),重链上连接2条糖链。HLA分子部分镶嵌在细胞膜的双脂层中,其插入膜的部分相当于免疫球蛋白IgG的Fc区段,轻链为β-微球蛋白。由于分子结构上的相似,故HLA与有保卫功能的免疫防御系统密切相关。

此外,HLA和红细胞血型一样都受遗传规律的控制。决定HLA型的基因在第6对染色体上。每个人分别可从父母获得一套染色体,所以一个人可以同时查出A、B、C、D和DR5个系列中的5~10种白细胞型,因此表现出来的各种白细胞型有上亿种之多。在无血缘关系的人间找出HLA相同的两个是很困难的。但同胞兄弟姊妹之间总是有1/4机会HLA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因此法医鉴定亲缘关系时,HLA测定是最有力的工具。

输血

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只有在没有同型血且十分紧急的情况中,才能输入异型血。在这种情况下,O型血可以少量(不大于200ml)输给各类血型,AB型血的病人也可以接受少于200ml的任何血型的血液。

6月14日“世界献血者日”

编辑本段

血液循环

心脏节律性的搏动推动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循环往复地流动。血液循环是英国哈维根据大量的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于1628年提出的科学概念。然而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动脉流向静脉的。1661年意大利马尔庇基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动、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从而完全证明了哈维的正确推断。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血液循环的形式是多样的。循环系统的组成有开放式和封闭式;循环的途径有单循环和双循环。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这一循环为体循环。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气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为肺循环。

编辑本段

血液的功能

血液在人体生命活动中主要具有四方面的功能。

①运输

运输是血液的基本功能,自肺吸入的氧气以及由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都依靠血液运输才能到达全身各组织。同时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其他废物也赖血液运输到肺、肾等处排泄,从而保证身体正常代谢的进行。血液的运输功能主要是靠红细胞来完成的。贫血时,红细胞的数量减少或质量下降,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血液这一运输功能,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②参与体液调节

激素分泌直接进入血液,依靠血液输送到达相应的靶器官,使其发挥一定的生理作用。可见,血液是体液性调节的联系媒介。此外,如酶、维生素等物质也是依靠血液传递才能发挥对代谢的调节作用的。

③保持内环境稳态

由于血液不断循环及其与各部分体液之间广泛沟通,故对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酸碱度平衡以及体温的恒定等都起决定性的作用。

④防御功能

机体具有防御或消除伤害性刺激的能力,涉及多方面,血液体现其中免疫和止血等功能。例如,血液中的白细胞能吞噬并分解外来的微生物和体内衰老、死亡的组织细胞,有的则为免疫细胞,血浆中的抗体如抗毒素、溶菌素等均能防御或消灭入侵机体的细菌和毒素。上述防御功能也即指血液的免疫防御功能,主要靠白细胞实现。此外,血液凝固对血管损伤起防御作用。

⑤调节体温

血液也是一种胶体,在做实验时不慎被划伤流血,可以使用氯化铁紧急止血.原理:血液是一种胶体,胶体中加入了电解质使血液介稳性被破坏,可以使胶体发生

聚沉.而血液中氢氧根含量很少所以不会大量形成氢氧化铁.

哺乳类的血液

两管以EDTA抗凝血处理后的血液,左管是红血球沉降在底部后的血;右管是新取出的血。

以人为例,成人大约有5升血液。以体积计,血细胞约占血液的45%。

每升血液有:

5 × 1012个红血球(约占血液体积的45%):在哺乳类,成熟的红血球没有细胞核及细胞器。它们含有血红素以输送氧气。在红血球上的糖蛋白决定了血型是哪一类。红血球在血中所占比例称为红细胞压积。人体所有红血球的表面积总和大约是人体外皮肤面积的2000倍。[1]

9 × 109个白血球(约占血液体积的1.0%):它们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负责破坏及移除年老或异常的细胞及细胞残骸,及攻击病原体及外来物体。

3 × 1011个血小板(约占血液体积少于1%):它们负责凝血,把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结成网状聚集红血球形成血栓,血栓阻止更多血液流失,并帮助阻止细菌进入体内。

编辑本段

生理学

制造及降解

血细胞在骨髓产生,过程称为“血细胞生成”。蛋白质构成部分,包括凝血因子,主要由肝脏产生,而激素由内分泌腺产生,至于水状成份则由丘脑下部调节肾脏去维持,肠道也有份间接参与。

血细胞在脾脏及肝枯否细胞降解,肝也有移除一些蛋白质、脂肪及氨基酸。肾脏把身体的废物带进尿液。正常的红血球在血浆中约有120天寿命。

输送氧气

一个在正常气压环境中呼吸的健康人类,他的动脉血液中的氧约有98.5%与血红素产生化学结合,只有1.5%是溶于其它血液成份中。血红素也是哺乳类及许多其它物种的主要氧输送者。

除了肺动脉、脐动脉及两者的对应静脉外,带氧血液从心脏经过动脉、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到达身体各处,然后脱氧血液经小静脉及静脉流回心脏。

在正常情形下,人在休息时,离开肺部的血液中的血红素约有98—99%被氧饱和。一个健康成人在休息时,回到肺部的“脱氧”血液仍然约有75%氧饱和。持续运动增加氧的消耗,减少静脉血液的氧饱和,在一个受过训练的运动员身上可降至少于15%,即使呼吸率及血流增加,动脉血液的氧饱和在这些情形下可降至95%或更低。对于一个正在休息(例如在手术期间被麻醉)的人来说,这样低的静脉氧饱和被视为危险Template:Todo:此段文字容易引起误解,请继续修缮。

由于母体供应胎盘的血液的氧分压只有成人肺部的20%,胎儿制造了一种具有更强氧亲和力的血红素(血红素F),确保可以从血液中尽可能地取得足够的氧。

除了氧外,一些物质也可与血红素结合,有时候可以造成身体的永久性损害。一氧化碳是其中之一,它与血红素结合成不可还原的碳氧血红素,从而降低血液的载氧量,严重时可引致身体缺氧,造成器官的永久性损害甚至死亡。

昆虫

昆虫的血(更恰当的称呼是血淋巴)不参与氧的输送。昆虫身上的气孔容许空气中的氧直接扩散到身体组织。

病症

伤口流血

血管闭塞,可引致局部缺血,令组织坏死。

血友病

白血病

贫血

地中海贫血

红细胞增多症

正铁血红蛋白血症

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

败血症

编辑本段

生成原理

血液的生成很有趣,就像田径场上的接力跑,参与者有胚胎的卵黄囊、肝、脾、肾、淋巴结、骨髓等。造血始于人胚的第3周,此阶段还没有什么器官形成,一个叫卵黄囊的胚胎组织担起造血的第一责任。

人体血液抹片

人胚第6周,人体器官形成,肝脏接着造血。人胚第3个月,脾是主要的造血器官。人胚第4个月后,骨髓开始造血,这是人体最重要的造血组织。出生后,肝、脾造血停止,骨髓负起造血的全部责任。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它们各司其职,但都来自同一种细胞——多功能干细胞。由这种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才变为在血管里流动的各种终末血细胞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一、单项选择题 1.红细胞的描述哪项正确○ ①圆球形②内有细胞器③主要可携带CO 2 ④胞质充满大量血红蛋白 2.成年男性的红细胞平均值为○ ①350万~450万个/mm 3 ②400万~500万个/mm 3 ③400万~500万个/cm 3 ④350万~500万个/mm 3 3.成年女性的红细胞平均值为○ ①350万~500万个/mm 3 ②350万~450万个/mm 3 ③350万~450万个/cm 3 ④350万~500万个/cm 3 4.寄生虫病患者血中哪种细胞可增多○ ①淋巴细胞②中性粒细胞③嗜碱粒细胞④嗜酸粒细胞 5.急性细菌感染的患者血中哪种细胞增高显著○ ①淋巴细胞②中性粒细胞③嗜碱粒细胞④嗜酸粒细胞 6.关于红细胞的描述哪项错误○ ①双凹圆盘②胞质内线粒体较多 ③细胞膜上含有血型抗原④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7.关于网织红细胞下述哪点不正确○ ①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②细胞核很小 ③胞质内含残余的核糖体④其数量变化具临床意义 8.关于中性粒细胞哪项错误○ ①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②胞核呈肾形或马蹄形 ③胞质中有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④有吞噬和杀灭细菌的功能 9.哪种血细胞无细胞核,也无颗粒○ ①成熟红细胞②血小板③淋巴细胞④单核细胞 10.血液中体积最大的细胞是○ ①淋巴细胞②单核细胞③嗜酸粒细胞④嗜碱粒细胞 11.来源于骨髓幼单核细胞的细胞是○ ①单核细胞②中性粒细胞③嗜酸粒细胞④嗜碱粒细胞 12.血液中可减轻过敏反应的细胞是○ ①血小板②嗜碱粒细胞③嗜酸粒细胞④中性粒细胞 13.关于嗜碱粒细胞哪项不正确○ ①是数量最少的一种白细胞②涂片上嗜碱颗粒仅见胞质内,核清楚可见 ③功能与肥大细胞类似④颗粒内含组胺等物质 14.哪一项不是嗜酸粒细胞的功能○ ①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②止血与凝血③减轻过敏反应④破坏寄生虫 15.血涂片上红细胞的直径为○ ①6μm ②8μm ③7.5μm ④9μm

第5章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知识讲解

第5章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观察血细胞常用的方法是 A. 石蜡切片、H-E染色 B. 冰冻切片、H-E染色 C. 涂片、H-E染色 D. 涂片、Wright或Giemsa染色 E. 石蜡切片、Wright或Giemsa染色 2.中性粒细胞的嗜天青颗粒内含有 A. 碱性磷酸酶 B. 吞噬素和溶菌酶 C. 酸性磷酸酶和髓过氧化物酶 D. 组胺酸 E. 芳基硫酸酯酶 3. 关于红细胞描述错误的是 A. 外周血红细胞无细胞器 B. 胞质中充满血红蛋白 C. 细胞呈双凹圆盘状 D. 细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 E. 向全身的组织和细胞供给氧气,带走二氧化碳 4.关于嗜酸性粒细胞描述正确的是 A. 胞质的特殊颗粒含有组胺 B. 在发生急性细菌性炎症时显著增多 C. 来自多核巨细胞 D. 细胞核常分4~5叶 E. 在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时增多 5.关于中性粒细胞描述错误的是 A. 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最高 B. 细胞核呈杆状或分叶状 C. 胞质中含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 D. 在急性细菌性疾病时明显增多 E. 胞质的特殊颗粒含组胺、肝素和白三烯 6.关于嗜碱性粒细胞描述正确的是 A. 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最高 B. 细胞质具有强嗜碱性 C. 胞核呈圆形 D. 胞质中含嗜碱性特殊颗粒 E. 在急性细菌性感染疾病时明显增多

7.关于血小板描述正确的是 A. 是有核的细胞 B. 细胞直径7~8μm C. 胞质中有嗜碱性的特殊颗粒 D. 胞质的特殊颗粒含组胺和肝素 E. 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8.关于单核细胞描述错误的是 A. 占白细胞总数的3%~8% B. 是最大的白细胞 C. 细胞核呈椭圆形或肾形,着色较浅 D. 胞质中含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 E. 胞质分隔成许多小区,脱落后形成血小板 9.煌焦油蓝活体染色时网织红细胞中的蓝色细网或颗粒是 A. 残存的滑面内质网 B. 残存的多聚核糖体 C. 残存的溶酶体 D. 残存的线粒体 E. 残存的高尔基复合体 10.多能造血干细胞是 A. 发生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 B. 是一种小淋巴细胞 C. 不能以自我复制的方式进行细胞繁殖 D. 起源于胚胎外胚层 E. 它的形态和结构与大淋巴细胞相似 11.血细胞最早出现的部位是 A. 卵黄囊血岛 B. 骨髓 C. 肝 D. 淋巴结 E. 脾 12.关于血细胞发生过程描述错误的是 A. 分原始、幼稚和成熟3个阶段 B. 胞体由大变小,巨核细胞由小变大 C. 细胞分裂能力从无到有 D. 细胞核由大变小 E. 红细胞核消失 13.红细胞的平均寿命是 A. 7天 B. 14天 C. 30天

血液复习题讲解

血液复习题 姓名:学号:客观题得分:试卷总分: 一、填空题(31分) 1.血浆蛋白中主要参与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是_____;主要担负免疫功能的是_____。 参考答案是:白蛋白球蛋白 2.血浆中无机盐的生理作用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是:2.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缓冲酸碱平衡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 3.当红细胞的表面积/容积之比增大时,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将____________、其可塑性将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是:增加下降 4.将血沉增快病人的红细胞置于血沉正常的人的血浆中,此时血沉的速度将__________。这说明影响血沉快慢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是:正常血浆成分 5.正常成人白细胞总数约为________,其中中性粒细胞约占_________、淋巴细胞约占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是:(4.0~10.0)×109/L 50~70%20~30% 6.外周血液中出现大量分叶少的中性粒细胞称__________,常提示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是:核左移有严重感染 7.血小板具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生理功能。 参考答案是: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促进生理止血参与血液凝固 8.维生素K可促进肝脏合成___________________凝血因子,故可加速机体凝血过程,而柠檬酸钠可_________________,故具有抗凝作用________。 参考答案是:Ⅱ、Ⅶ、Ⅸ、Ⅹ与血浆中Ca2+形成可溶性络合物降低Ca2+浓度 9.Rh血型阳性者其血红细胞上有___________抗原,Rh血型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参考答案是:D Rh阳性或阴性者体内均无天然抗Rh抗体 10.交叉配血试验,主侧是指________________,次侧是指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是:10.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相混合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相混合 11.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_____________。主要决定于血浆中的主要缓冲对__________的比值。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血液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内环境 2.血细胞比容 3.可塑变形性 4.渗透脆性 5.红细胞沉降率 6.趋化性 7.血浆 8.血清 9.红细胞悬浮稳定性10.血型11.体液 12.血液凝固 二、填空题 1.以细胞膜为界将体液分为____和____。血浆是____最活跃的部分,它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成为细胞与外环境间进行物质交换的____。 2.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____。 3.正常成年男子的血细胞比容为____;女子的血细胞比容为____。在脱水时,其值____;贫血时,其值____。 4.正常成人的全部血量约占体重的____。 5.血浆蛋白中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____,具有免疫功能的是____。 6.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是维持____与____之间的水平衡。 7.维持细胞内与细胞外之间水平衡的渗透压是____,主要是由____所形成。 8.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313mOsm/L。静脉输入0.9%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CD,血细胞形态____。 9.正常人血液pH值为____。血液pH值的相对恒定取决于所含的各种缓冲物质,在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____。 10.成年男子红细胞平均约为____;女子平均约为____,这种差异主要与 ____水平有关。

11.正常成年男子Hb的含量是____;女子的Hb含量是____。 12.红细胞的脆性越小,说明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越____,越不易____。 13.血沉的正常值男子为____;女子为____。 14.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____和____。 15.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因素是____和____。 16.离心沉淀后的抗凝血液,离心管上段是____,下段是____。 17.胃腺壁细胞功能异常可使内因子缺乏,导致____吸收障碍,可引起 ____。 18.高原居民红细胞数较多,是由于缺氧而导致肾脏产生____增多所致。 19.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白细胞数为____。其中中性粒细胞占总数的____;淋巴细胞占总数的____。 20.急性细菌性炎症的病人血中____增多;肠虫病患者血中____增多。 21.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能力、____和很强的____。 22.正常成人的血小板数量为____。血小板减少时,毛细血管的脆性____。 23.血小板聚集形成的血小板____,可以堵塞小血管伤口,利于____。 24.外源性凝血过程是由____所启动,这种因子存在于____。 25.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为____,____,____三步。 26.血液凝固是一种____反应,加温可使凝固过程____。 27.人体血液内的抗凝物质主要有____和____。 28.人体体外抗凝血,最常用的抗凝剂是____和____。 29.大面积烧伤病人以补充____为最好;严重贫血的病人宜输入____。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液 (一)血浆 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为浅黄色半透明液体,其中除含有大量水分以外,还有无机盐、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酶、激素、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等。这些物质无一定的形态,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1L血浆中含有900~910g水(90%~91%)。65~85g蛋白质(6.5%~8.5% )和20g低分子物质(2%).低分子物质中有多种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如代谢产物和其他某些激素等。血浆中电解质含量与组织液基本相同。 (二)血细胞 在机体的生命过程中,血细胞不断地新陈代谢。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颗粒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存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淋巴细胞的生存期长短不等,从几个小时直到几年。 血细胞及血小板的产生来自造血器官,红血细胞、有粒白血细胞及血小板由红骨髓产生,无粒白血细胞则由淋巴结和脾脏产生。 血细胞分为三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1、红细胞 红细胞(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直径7~8.5μm,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1.0μm),周缘较厚 血液 (2.0μm),故在血涂片标本中呈中央染色较浅、周缘较深(见彩图)。在扫描电镜下,可清楚地显示红细胞这种形态特点。红细胞的这种形态使它具有较大的表面积(约140μm2),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其功能――携O2和部分CO2。新鲜单个红细胞为黄绿色,大量红细胞使血液呈猩红色,而且多个红细胞常叠连一起呈串钱状,称红细胞缗线。 红细胞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红细胞正常形态的保持需ATP供给能量,由于红细胞缺乏线粒体,ATP只由无氧糖酵解产生;一旦缺乏ATP供能,则导致细胞膜结构改变,细胞的形态也随之由圆盘状变为棘球状。这种形态改变一般是可逆的。可随着ATP的供能状态的改善而恢复。 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红蛋白是含铁的蛋白质,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3%。它具有结合与运输O2和CO2的功能,当血液流经肺时,肺内的O2分压高(102mmHg),CO2分压低(40mmHg),血红蛋白(氧分压40mmHg,二氧化碳分压46mmHg)即放出CO2而与O2结合;当血液流经其它器官的组织时,由于该处的CO2分压高(46mmHg)而O2分压低(40mmHg),于是红细胞即放出O2并结合CO2。由于血红蛋白具有这种性质,所以红细胞能供给全身组织和细胞所需的O2,带走所产生的部分CO2。 正常成人每微升血液中红细胞数的平均值,男性约400万~500万个,女性约350万~450万个。血液中血 血液中的红细胞 红蛋白含量,男性约120~150g/L,女性约105~135g/L。全身所有红细胞表面积总计,相当于人体表面积的2000倍。红细胞的数目及血红蛋白的含量可有生理性改变,如婴儿高于成人,运动时多于安静状态,高原地区居民大都高于平

组织学血液和血细胞发生习题

5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观察血细胞常用的方法是 A. 石蜡切片、H-E染色 B. 冰冻切片、H-E染色 C. 涂片、H-E染色 D. 涂片、Wright或Giemsa染色 E. 石蜡切片、Wright或Giemsa染色 2.中性粒细胞的嗜天青颗粒内含有 A. 碱性磷酸酶 B. 吞噬素和溶菌酶 C. 酸性磷酸酶和髓过氧化物酶 D. 组胺酸 E. 芳基硫酸酯酶 3. 关于红细胞描述错误的是 A. 外周血红细胞无细胞器 B. 胞质中充满血红蛋白 C. 细胞呈双凹圆盘状 D. 细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 E. 向全身的组织和细胞供给氧气,带走二氧化碳4.关于嗜酸性粒细胞描述正确的是 A. 胞质的特殊颗粒含有组胺 B. 在发生急性细菌性炎症时显著增多 C. 来自多核巨细胞 D. 细胞核常分4~5叶 E. 在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时增多 5.关于中性粒细胞描述错误的是 A. 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最高 B. 细胞核呈杆状或分叶状 C. 胞质中含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 D. 在急性细菌性疾病时明显增多 E. 胞质的特殊颗粒含组胺、肝素和白三烯6.关于嗜碱性粒细胞描述正确的是 A. 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最高 B. 细胞质具有强嗜碱性 C. 胞核呈圆形 D. 胞质中含嗜碱性特殊颗粒 E. 在急性细菌性感染疾病时明显增多 7.关于血小板描述正确的是 A. 是有核的细胞 B. 细胞直径7~8μm

C. 胞质中有嗜碱性的特殊颗粒 D. 胞质的特殊颗粒含组胺和肝素 E. 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8.关于单核细胞描述错误的是 A. 占白细胞总数的3%~8% B. 是最大的白细胞 C. 细胞核呈椭圆形或肾形,着色较浅 D. 胞质中含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 E. 胞质分隔成许多小区,脱落后形成血小板 9.煌焦油蓝活体染色时网织红细胞中的蓝色细网或颗粒是 A. 残存的滑面内质网 B. 残存的多聚核糖体 C. 残存的溶酶体 D. 残存的线粒体 E. 残存的高尔基复合体 10.多能造血干细胞是 A. 发生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 B. 是一种小淋巴细胞 C. 不能以自我复制的方式进行细胞繁殖 D. 起源于胚胎外胚层 E. 它的形态和结构与大淋巴细胞相似 11.血细胞最早出现的部位是 A. 卵黄囊血岛 B. 骨髓 C. 肝 D. 淋巴结 E. 脾 12.关于血细胞发生过程描述错误的是 A. 分原始、幼稚和成熟3个阶段 B. 胞体由大变小,巨核细胞由小变大 C. 细胞分裂能力从无到有 D. 细胞核由大变小 E. 红细胞核消失 13.红细胞的平均寿命是 A. 7天 B. 14天 C. 30天 D. 120天 E. 1年 (三)X型题 31.分辨3种有粒白细胞的依据是 A. 细胞的大小

第5章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第5xx血液和血细胞发生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观察血细胞常用的方法是 A.石蜡切片、H-E染色 B.冰冻切片、H-E染色 C.涂片、H-E染色 D.涂片、Wright或Giemsa染色 E.石蜡切片、Wright或Giemsa染色 2.中性粒细胞的嗜xx颗粒内含有 A.碱性磷酸酶 B.吞噬素和溶菌酶 C.酸性磷酸酶和髓过氧化物酶 D.组胺酸 E.芳基硫酸酯酶 3.关于红细胞描述错误的是 A.外周血红细胞无细胞器 B.胞质中充满血红蛋白 C.细胞呈双凹圆盘状 D.细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 E.向全身的组织和细胞供给氧气,带走二氧化碳

4.关于嗜酸性粒细胞描述正确的是 A.胞质的特殊颗粒含有组胺 B.在发生急性细菌性炎症时显著增多 C.来自多核巨细胞 D.细胞核常分4~5xx E.在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时增多5.关于中性粒细胞描述错误的是 A.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最高 B.细胞核呈杆状或分叶状 C.胞质中含嗜xx颗粒和特殊颗粒 D.在急性细菌性疾病时明显增多 E.胞质的特殊颗粒含组胺、肝素和xx 6.关于嗜碱性粒细胞描述正确的是 A.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最高 B.细胞质具有强嗜碱性 C.胞核呈圆形 D.胞质中含嗜碱性特殊颗粒 E.在急性细菌性感染疾病时明显增多7.关于血小板描述正确的是 A.是有核的细胞 B.细胞直径7~8μm

C.胞质中有嗜碱性的特殊颗粒 D.胞质的特殊颗粒含组胺和肝素 E.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8.关于单核细胞描述错误的是 A.占白细胞总数的3%~8% B.是最大的白细胞 C.细胞核呈椭圆形或肾形,着色较浅 D.胞质中含许多细小的嗜xx颗粒 E.胞质分隔成许多小区,脱落后形成血小板 9.煌焦油蓝活体染色时网织红细胞中的蓝色细网或颗粒是 A.残存的滑面内质网 B.残存的多聚核糖体 C.残存的溶酶体 D.残存的线粒体 E.残存的xx复合体 10.多能造血干细胞是 A.发生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 B.是一种小淋巴细胞 C.不能以自我复制的方式进行细胞繁殖 D.起源于胚胎外胚层 E.它的形态和结构与大淋巴细胞相似

血液及血发生应试考题

血液及血发生考题 (一)名词解释 1.网织红细胞2.单核细胞3.造血干细胞 4.血象5.造血诱导微环境6.巨核细胞 (二)填空 1.采集的血液中加入抗凝剂,沉淀后,可分为三层,上层(1)色的为(2);下层(3)色的为(4);中间薄层(5)色的为(6)。 2.血象是检查(1)、(2)、(3)与(4)等变化。 3.血液涂片通常采用(1)或(2)染色法。 4.红细胞少于(1),血红蛋白低于(2)则为贫血。 5.成人外周血红细胞的正常值,男性是(1),女性是(2),血红蛋白正常值,男性是(3),女性是(4)。 6.成人外周血液的白细胞的正常值是(1),其中中性粒细胞占(2),嗜酸性粒细胞占(3),嗜碱性粒细胞占(4),淋巴细胞占(5),单核细胞占(6)。 7.红细胞直径(1),形态呈(2)状,中央较(3)周边较(4)。成熟红细胞无(5),也无(6)。细胞质的主要的成分是(7)。 8.红细胞的功能是(1)和(2)。 9.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天。衰老的红细胞在(2)、(3)和(4)等处被(5)吞噬。 10.网织红细胞是骨髓进入血流(1)成熟的红细胞。用(2)作活体染色,可见该细胞内有蓝色细网或颗粒,电镜下为残留的(3),进入外周血(4)天后,细胞器全部消失。成人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5),新生儿可达(6)。 11.光镜观察血涂片,根据白细胞质内有无(1),可分为粒细胞和无粒细胞两大类。粒细胞又依其(2)的嗜色性分为(3)、(4)和(5)三种。无粒细胞又分为(6)和(7)两种。 12.中性粒细胞胞质中的颗粒分为(1)和(2)两种,前者颗粒含(3) 和(4),是属于一种(5)。后者颗粒中含(6)、(7)和(8)等。 13.嗜酸性粒细胞胞质颗粒含(1)、(2)和(3)。该细胞吞噬(4)或(5),灭活(6)从而(7)过敏反应。 14.当机体内发生细菌性炎症时,(1)总数增加,(2)细胞比例增高。当有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感染时,(3)细胞数增多。 15.淋巴细胞根据发生过程、形态结构、细胞表面标志及功能特点可分为(1)、(2)和(3)三大类。 16.T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1),参与(2)免疫。B细胞占血液淋巴细

血细胞的种类和生理功能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和CO,此外还在酸碱平衡中起一定的缓冲作用。这两项功能都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如果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出来,溶解于血浆中,即丧失上述功能。 白细胞的功能 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吞噬和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1.吞噬作用吞噬作用是生物体最古老的, 也是最基本的防卫机制之一。对于 其要消灭的对象无特异性, 在免疫学中称之为非特异性免疫作用。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很强,嗜酸性粒细胞虽然游走性很强,但吞噬能力较弱。 白细胞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在组织间隙中游走。它们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和一些坏死的组织碎片。一般认为, 白细胞能向异物处聚集, 并将其吞噬, 这是因为白细胞有趋化性。由于细菌体或死亡的细胞所产生的化学刺激,诱发白细胞向该处移动(图5-5)。组织发炎时产生一种活性多肽,也是白细胞游动的诱发物质之一。 中性粒细胞内的颗粒为溶酶体, 内含多种水解酶, 能消化其所摄取的病原体或其他异物。一般一个白细胞处理5?25个细菌后,本身也就死亡。死亡的白细胞集团和细菌分解产物构成脓液。 单核细胞由骨髓生成,在血液内仅生活3? 4 天,即进入肝、脾、肺和淋巴等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变为巨噬细胞后,体积加大,溶酶体增多,吞噬和消化能力也增强。但其吞噬对象主要为进入细胞内的致病物, 如病毒、疟原虫和细菌等。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此外, 它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清除衰老与损伤细胞的作用。 2.特异性免疫功能淋巴细胞也称免疫细胞,在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所谓特异性免疫, 就是淋巴细胞针对某一种特异性抗原, 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抗体或进行局部性细胞反应, 以杀灭特异性抗原。血液中淋巴细胞按其发生和功能的差异,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类。 (1)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主要是由T细胞来实现的。这种细胞在血液中占淋 巴细胞总数的80%?90%。T 细胞受抗原刺激变成致敏细胞后,其免疫作用表现以下三个方面。直接接触并攻击具有特异抗原性的异物,如肿瘤细胞,异体移植细胞;分泌多种淋巴因子,破坏含有病原体的细胞或抑制病毒繁殖;B细胞与T 细胞起协同作用,互相加强,来杀灭病原微生物。 (2)体液免疫体疫免疫主要是通过 B 细胞来实现的。当此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变成具有免疫活性的浆细胞后,产生并分泌多种抗体,即免疫球蛋白,以针对不同的抗原。B细胞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蛋白质合成旺盛。抗体通过与相应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抗体能中和、沉淀、凝集或溶解抗原,以消除其对抗体的有害作

习题五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习题五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一、单选题 1.关于红细胞的描述那项错误? A.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 B.保质中含大量血红蛋白 C.细胞器主要有大量线粒体 D.胞膜上有血型抗原 E.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称为网织红细胞 2.观察血细胞常用的方法是 A.石蜡切片、H-E染色 B.冰冻切片、H-E染色 C.涂片、H-E染色 D.涂片、Wright或Giemsa染色 E.石蜡切片、Wright或Giemsa染色3.中性粒细胞的嗜天青颗粒内含有 A.碱性磷酸酶 B.吞噬素和溶菌酶 C.酸性磷酸酶和髓过氧化物酶 D.组胺酸 E.芳基硫酸酯酶 4.关于红细胞描述错误的是 A.外周血红细胞无细胞器 B.胞质中充满血红蛋白 C.细胞呈双凹圆盘状 D.细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 E.向全身的组织和细胞供给氧气,带走二氧化碳 5.RBC的平均寿命一般为 A.数周 B.数天 C.半年左右 D.一年左右 E.120天左右 6.关于嗜酸性粒细胞描述正确的是 A.胞质的特殊颗粒含有组胺 B.在发生急性细菌性炎症时显著增多 C.来自多核巨细胞 D.细胞核常分4~5叶 E.在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时增多 7.关于中性粒细胞描述错误的是 A.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最高 B.细胞核呈杆状或分叶状 C.胞质中含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 D.在急性细菌性疾病时明显增多 E.胞质的特殊颗粒含组胺、肝素和白三烯 8.关于嗜碱性粒细胞描述正确的是 A.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最高 B.细胞质具有强嗜碱性 C.胞核呈圆形 D.胞质中含嗜碱性特殊颗粒 E.在急性细菌性感染疾病时明显增多 9.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内含有 A.碱性磷酸酶和组胺 B.碱性磷酸酶、组胺和肝素 C.组胺、肝素、白三烯 D.过氧化物酶 E.组胺酶 10.关于血小板描述正确的是 A.是有核的细胞 B.细胞直径7~8μm C.胞质中有嗜碱性的特殊颗粒 D.胞质的特殊颗粒含组胺和肝素 E.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第4章血液、淋巴和血细胞发生

第四章血液、淋巴和血细胞发生 一、A型题 1.抽取血液抗凝后离心沉淀,血液分为三层,从上至下为 A.血清,白细胞,红细胞 B.血清,细细胞,白细胞 C.血浆,白细胞,红细胞 D.血浆,血小板,红细胞和白细胞 E.血浆,血小板,红细胞和白细胞 2.红细胞的形态和大小是 A.又凸圆盘状,直径7-8.5um B.双凹圆盘状,直径10-12um C.球形,直径7-8.5um D.扁平状,直径10-12um E.以上都不对 3.血液涂片以煌焦油蓝作活体染色,可显示网织红细胞中的 A.残留的核糖体 B.残留的核染色质 C.残留的内质网 D.残留的溶酶体 E.以上均不对 4.血液中数量最多和最少的白细胞分别是 A.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B.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C.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D.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E.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5.区别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主要依据是 A.细胞大小 B.细胞核形态 C.有无嗜天青颗粒 D.有无特殊颗粒 E.有无吞噬功能 6.区别三种有粒白细胞主要依据是 A.细胞大小 B.细胞核形态 C.有无嗜天青颗粒 D.颗粒的数量 E.以上均不对 7.有关单核细胞的特点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血细胞中体积最大 B.胞质内无颗粒 C.胞质染色呈灰蓝色 D.核多呈肾形 E.核染色质颗粒松散 8.血液中的淋巴细胞 A.体积大小不同 B.表面特征不同 C.寿命长短不同 D.功能分化不同 E.以上均对 9.外周血液内血小板数低于多少为血小板减少症 A.30×10 9/L(30万/ ul) B.20×10 9/L(20万/ul) C.10×10 9/L(10万/ul) D.1×10 9/L(1万/ul) E.50×10 9/L(50万/ul) 10.造血干细胞最早起源于 A.胎儿羊膜血管 B.胚胎卵黄囊血岛 C.胎儿肝血窦 D.胎儿脾红髓 E.以上都不对 11.构成造血组织的支架是 A.网状纤维和网状细胞 B.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 C.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 D.血窦或淋巴窦 E.网状纤维和巨噬细胞 12.CFU--S应称为 A.血细胞生成单位 B.干细胞生成单位 C.骨髓细胞生成单位 D.脾集落生成单位 E.以上均可 二、X型题 1.临床血象测定的常规内容是 A.血细胞形态 B.血细胞数量、比例

第4章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第四章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一、教学大纲要求 掌握血液有形成分的结构(光镜和超微结构)、功能;熟悉造血干细胞的定义及特征;了解骨髓的组织结构及功能;了解血细胞发生的基本规律。 二、试题部分 (一)、填空题 1.网织红细胞用染色呈蓝色的细网或颗粒,电镜下为残留的,因此网织红细胞可继续合成( )。 2.有粒白细胞中具有吞噬功能的是( )和( )。 3.中性粒细胞所含的颗粒是( )颗粒和( )颗粒。 4.血液中的无粒白细胞是( )和( )。 5.成熟红细胞无( )和( ),胞质内充满大量的( )。 6.有粒白细胞分为( )、( )和( )三种。 7.在红细胞发生过程中,最早能合成血红蛋白的细胞是( ),开始丧失分裂能力的细胞是( )。 8.血细胞形态结构的光镜观察,通常采用( )或( )染色的血涂片标本。 9.红细胞系和粒细胞系的发生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 )、( )和( )。 (二)、单选题 1.关于嗜酸性粒细胞哪项是正确的( ) A.胞质的特殊颗粒含有组胺 B.在发生急性炎症疾病时显著增多 C.由多核巨细胞发生 D.细胞核分4~5叶 E.在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时增多 2.加入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沉淀后从上到下分为如下三层( ) A.血清,白细胞,红细胞 B.血清,红细胞,白细胞 C.血浆,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 D.血浆,红细胞,白细胞 E.血浆,白细胞和红细胞,血小板 3.在周围血涂片中,最难找的白细胞是( )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淋巴细胞 E.单核细胞 4.红细胞的平均寿命( ) A. 1周 B.3周 C.约1个月 D.约120天 E.半年 5.幼稚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的结构是() A.游离核糖体 B.粗面内质网 C.高尔基复合体 D.线粒体 E.滑面内质网 4.网织红细胞中,用煌焦油蓝染色,被染成蓝色的结构是() A.破碎的细胞核 B.滑面内质网 C.线粒体 D.核糖体

红细胞发生过程和调节

红细胞发生过程和调节红细胞发生过程及调节教学中经常涉及到红细胞有关的知识,高中生物强调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进行厌氧呼吸获取能量,来源是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但不清楚红细胞产生的过程,现收集资料整理如下。一.红细胞的发生是一连续发展过程,发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又分早、中、晚三期)和成熟阶段。红细胞发生过程中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如下:①胞体由大变小。②胞核由大变小,红细胞的核最后消失。③胞质的量由少逐渐增多,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由无到有,并逐渐增多。④细胞分裂能力从有到无。 红细胞发生历经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或称嗜碱性成红细红细胞发生胞)、中幼红细胞(或称多染性成红细胞)、晚幼红细胞(或称正成红细胞),后者脱去胞核成为网织红细胞,最终成为成熟红细胞。从原红细胞的发育至晚天。巨噬细胞可吞噬晚幼红细胞脱出的胞核和其他代谢~43幼红细胞大约需产物,并为红细胞的发育提供铁质等营养物。各阶段细胞的一般形态特点如下:1.原红细胞:胞质不透明,无颗粒,核染色质较粗呈颗粒状。 5 / 1 红细胞发生过程和调节2.早幼红细胞:与原红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核仁消失。

.中幼红细胞:血红蛋白开始合成,呈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核染色质3聚集 成深红索条状,副染色质明显。 .晚幼红细胞:胞质接近成熟红,核染色质聚集成紫黑色团块。4 .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但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内尚5在胞体内可见蓝色点状经碱性染料活体染色后,残留有核糖体和嗜碱性RNA,或网 状结构。5 / 2 红细胞发生过程和调节

6.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 12个红细胞,每24小时便有25×100.8%的红细二.每个成年人体内约有6个红细胞生成;当机体有需要时,160×10胞进行更新,也就是说每分钟约有如失血 或某些疾病使红细胞寿命缩短时,红细胞的生成率还能在正常基础上增加数倍。目前已经证明有两种调节因子分别调制着两个不同发育阶段红系祖细胞的生长。 1、早期的红系祖细胞-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BFU-E) 5 / 3 红细胞发生过程和调节 在体外培养中能形成很大的细胞集落,组成集落的细胞散布成物体爆炸的 这种早期祖细胞的生长和在体外形成集落都依赖于一种称为爆式促进因子形状,)的刺激作用。(BPA可能是促进更BFU-E为作用的靶细胞,以早期红系祖细胞BPA是糖蛋白,期),因合成期(S从细胞周期中的静息状态(G0期)进入DNA多的BFU-E 而使早期祖细胞加强增殖活动。)、晚期的红系祖细胞 -红系集落形成单位(2CFU-E不敏感,但主BPA 在体外培养中只能形成较小 的集落。晚期红系祖细胞对)的调节。要接受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糖蛋白。当组织中氧分压降低时,80 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热稳定(又加血浆中的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浓度增加,它促进红系祖细胞向前体细胞分化,网织红细速这些细胞的增殖,结果使骨髓中能合成血红蛋白的幼红细胞数增加,胞加速从骨 髓释放。以后动物实验已显示了促红细胞生成素活性的存在,早在本世纪50年 代, 血浆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切除双肾后,又确定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由肾组织产生。从肾组织细胞中已提取出编码的浓度急剧降低。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进一步证明, 号染,还确定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定位在cDNA7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mRNA

骨髓及血细胞发生

二、骨髓和血细胞发生 各种血细胞都有一定的寿命,红细胞的寿命平均约120天,白细胞的寿命为数天、数周或数年。血细胞不断地衰老和死亡,由新生的血细胞不断补充,使外周血循环中血细胞数量和质量保持动态平衡。 人的血细胞最早是在胚胎卵黄囊壁的血岛生成,胚胎第6周,从卵黄囊迁入肝的造血干细胞开始造血,第4~5月脾内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各种血细胞。从胚胎后期至生后终身,骨髓成为主要的造血器官,产生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单核细胞系和巨核细胞-血小板系;这些细胞系称为骨髓成分。脾和淋巴结等淋巴器官以及淋巴组织产生淋巴成分。 (一)骨髓的结构 骨髓位于骨髓腔中,约占体重的4%-6%,是人体最大的造血器官。骨髓分为红骨髓(red bone marrow)和黄骨髓(yellow bone marrow)。胎儿及婴幼儿时期的骨髓都是红骨髓,大约从5岁开始,长骨干的骨髓腔内出现脂肪组织,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即为黄骨髓。成人的红骨髓和黄骨髓约各占一半。红骨髓主要分布在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骺端的骨松质中,造血功能活跃。黄骨髓内仅有少量的幼稚血细胞,故仍保持着造血潜能,当机体需要时可转变为红骨髓进行造血。 红骨髓主要由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 1.造血组织主要由网状结缔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造血组织的网架,网孔中充满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种血细胞,以及少量造血干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和间充质细胞等(图5-8)。 目前认为,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的内环境也就是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 induc tive microenvironment)极为重要。骨髓造血诱导微环境包括骨髓神经成分、微血管系统及纤维、基质以及各类基质细胞组成的结缔组织成分。基质细胞(stromal cell)是造血微环境中的重要成分,包括有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窦内皮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等。一般认为,骨髓基质细胞不仅起支持作用,并且分泌体液因子,调节造血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第5章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第5章血液和血细胞发生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观察血细胞常用的方法是 A. 石蜡切片、H-E染色 B. 冰冻切片、H-E染色 C. 涂片、H-E染色 D. 涂片、Wright或Giemsa染色 E. 石蜡切片、Wright或Giemsa染色 2.中性粒细胞的嗜天青颗粒内含有 A. 碱性磷酸酶 B. 吞噬素和溶菌酶 C. 酸性磷酸酶和髓过氧化物酶 D. 组胺酸 E. 芳基硫酸酯酶 3. 关于红细胞描述错误的是 A. 外周血红细胞无细胞器 B. 胞质中充满血红蛋白 C. 细胞呈双凹圆盘状 D. 细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 E. 向全身的组织和细胞供给氧气,带走二氧化碳 4.关于嗜酸性粒细胞描述正确的是 A. 胞质的特殊颗粒含有组胺 B. 在发生急性细菌性炎症时显著增多 C. 来自多核巨细胞 D. 细胞核常分4~5叶 E. 在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时增多 5.关于中性粒细胞描述错误的是 A. 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最高 B. 细胞核呈杆状或分叶状 C. 胞质中含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 D. 在急性细菌性疾病时明显增多 E. 胞质的特殊颗粒含组胺、肝素和白三烯 6.关于嗜碱性粒细胞描述正确的是 A. 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最高 B. 细胞质具有强嗜碱性 C. 胞核呈圆形 D. 胞质中含嗜碱性特殊颗粒 E. 在急性细菌性感染疾病时明显增多 7.关于血小板描述正确的是

A. 是有核的细胞 B. 细胞直径7~8μm C. 胞质中有嗜碱性的特殊颗粒 D. 胞质的特殊颗粒含组胺和肝素 E. 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8.关于单核细胞描述错误的是 A. 占白细胞总数的3%~8% B. 是最大的白细胞 C. 细胞核呈椭圆形或肾形,着色较浅 D. 胞质中含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 E. 胞质分隔成许多小区,脱落后形成血小板 9.煌焦油蓝活体染色时网织红细胞中的蓝色细网或颗粒是 A. 残存的滑面内质网 B. 残存的多聚核糖体 C. 残存的溶酶体 D. 残存的线粒体 E. 残存的高尔基复合体 10.多能造血干细胞是 A. 发生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 B. 是一种小淋巴细胞 C. 不能以自我复制的方式进行细胞繁殖 D. 起源于胚胎外胚层 E. 它的形态和结构与大淋巴细胞相似 11.血细胞最早出现的部位是 A. 卵黄囊血岛 B. 骨髓 C. 肝 D. 淋巴结 E. 脾 12.关于血细胞发生过程描述错误的是 A. 分原始、幼稚和成熟3个阶段 B. 胞体由大变小,巨核细胞由小变大 C. 细胞分裂能力从无到有 D. 细胞核由大变小 E. 红细胞核消失 13.红细胞的平均寿命是 A. 7天 B. 14天 C. 30天 D. 120天

血液、淋巴和血细胞的发生教学大纲

血液、淋巴和血细胞的发生教学大纲 目的要求 一、掌握血液的组成、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和正常值。 二、了解血细胞的发生。 三、了解淋巴的组成。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血液/淋巴的概念: 2、血液的组成:组成成分;血浆的概念与组成;血清与血象的概念。 3、染色: 4、血细胞分类及正常值: 二、红细胞 1、形态:双凹圆盘状,周边厚,中央薄。 2、大小:直径7~9 μm。 3、结构特点:表面光滑,无核、无细胞器、含大量血红蛋白。 4、功能: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 5、红细胞有形态可变性:红细胞膜骨架。

6、血型抗原:溶血与血影的概念。 7、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 8、寿命:平均大约120天。 9、网织红细胞:概念与作用。 三、白细胞 有粒白细胞:无粒白细胞: 数量形态大小结构特点功能 1、中性粒细胞: 2、嗜碱性粒细胞: 3、嗜酸性粒细胞: 4、单核细胞: 5、淋巴细胞: 四、血小板 1、数量: 2、形态大小:双凸圆盘状,直径为2~4 μm。 3、结构特点: ☆透明区:组成。 ☆颗粒区:组成。 4、功能:凝血与止血。

五、淋巴 六、骨髓和血细胞发生 1、发生部位:血岛?→肝和脾?→红骨髓。 2、骨髓的结构: (1)造血组织:组成。造血诱导微环境的组成与作用。(2)血窦: 3、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 (1)红细胞系造血祖细胞: (2)粒细胞单核细胞系造血祖细胞: (3)巨核细胞系造血祖细胞: 4、血细胞发生的过程及其规律: (1)过程:一般都经历原始、幼稚及成熟三个阶段。 (2)变化规律: ☆胞体由大变小; ☆胞核由大变小或分叶,甚或消失; ☆胞质由少变多,嗜碱性由强变弱,特殊颗粒或产物由少变多; ☆分裂能力从活跃到丧失。 实习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