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发展面临的问题

音乐美学发展面临的问题
音乐美学发展面临的问题

试论音乐美学发展面临的问题

摘要音乐美学发展到今天,基本性质和任务没有变。但20世纪以来音乐更加多样化、复杂化,哲学美学新思潮不断涌现,要求在研究对象上拓宽、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上相应更新。这样,从其他学科新成果那里得到启发就成了音乐美学继续发展的一个途径。

关键词:音乐美学现代人类学语言逻辑学哲学美学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关于音乐的美学,无论西方东方自古都对其进行过探讨,但是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则是很晚近的事情。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伽通出版了《美学》,标志着美学学科的建立。1806年,德国诗人、音乐家舒巴尔特的著作《论音乐美学的思想》出版,音乐美学才以学科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但该书仅仅是一本音乐通论。音乐美学作为成熟的学科被世人认同,则是19世纪下半叶一批真正意义的音乐美学专著的出版所奠定的。这批著作包括从德国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到里曼的《音乐美学要义》之间的一些音乐美学专著。西方音乐美学学科传到中国是在1920年,由蔡元培和萧友梅直接从德语人aesthetic翻译而来的,他们首次发表在当年的《音乐杂志》(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上。蔡元培在提到“音乐诸学科”时说到“美学”;萧友梅则直接用“音乐美学”这个词。从此,中国也从“有美无学”的历史状态逐渐转入学科轨道,但真正的音乐美学研究和教学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

一来自现代音乐人类学的启发

音乐美学部分重点内容讲课稿

音乐美学部分重点内 容

√绪论 1、音乐美学:音乐美学既是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它是以 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特别把音乐的本质和特性,音乐的形势和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欣赏,音乐的功能,音乐的美和审美作为研究对象。 2、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课题:1 关于音乐的本质的研究 2 关于音乐的本体的研究 3 关于音乐的美和审美的研究 4 关于音乐的功能的研究 5 关于音乐的实践的研究 6 关于音乐史学的研究 3、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1 哲学法 2 心理学法 3 社会学法 4 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美学在研究方法上的新拓展 √第一章 1、音乐的感性材料:指并不直接作用于人们的物质需要,不是作为人们生活中的物质必需品而存在的物质材料,最明显的特征是非实用性,与人的心理行为发生直接的关系,我们把这种构成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叫做感性材料。[一种艺术媒介] 2、音乐艺术的感性材料——声音 3、音乐感性材料的基本属性:1 非自然性——创造性(与自然声音相比) 音乐的声音是非自然性的,通过人的思维活动创造的音响,一种创造性的声音 EX:自然界的乐音排列出规律的顺序→重新排列找到音的倾向性并解决→单声部 音乐到复调音乐→和声→曲式学/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自

然声音有时也出现在音乐作品中,西方先锋派,美国埃德加 瓦利《电离》使用汽笛声 2 非语义性——表情性(和语言比较) 音乐的声音不同于语言,人们通过语言进行各种社会交往活动,音乐声音仅仅限定 在艺术范围内只作为一种艺术交往而存在,如《梁祝》小提琴大提 琴对答 3、音乐的音响与某些语义性内容共同的表达因素:表情音调,通过高低,大小,刚柔,粗细等音 调变化表达 EX: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梁祝在楼台相会——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对答,情人离别时内心表达 4、音乐感性材料的非对应性特征(音乐中所体现出的自然声音或语言含义与这些自然的和语言的 声音本身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在音乐的声音和它的含义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因素,它促使人们去想象和联想,以沟通艺术与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叫做表现。 1)音乐感性材料的模仿性:模仿即照某种现成的样子或现象学着做,音乐中的模仿主要指用音乐的音响模仿现实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也就是通过声音来表现声音。如,唢呐曲《百鸟朝凤》模仿鸟叫 2)音乐感性材料的象征性:即用一种现象去表现另一种在外形上和他完全不同,但在含义上相同或相近的现象,音乐的声音可以通过象征性的手段去表现某种客观现象或物质对象。 如,德彪西《大海》用定音鼓的弱奏象征大海的平静。 3)音乐感性材料的暗示性:即不去指明它而是靠人自己去理解,音乐声音的暗示主要是语义性的,往往从对现实对象的概括中而来的,通过声音造成的特定气氛去暗示某些事物和现象。如,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引子通过声音所造成的惨淡的气氛暗示乐曲悲剧性内容

浅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和”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 关键词: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审美意识“和” 中国传统音乐绵延几千年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它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习惯,决定了中国古代先哲奉行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方式,将矛盾双方作为一种内在的和谐,即中华文化传统“和”的精神。“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作为一种审美品格,“和”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笔者将古代不同时期对音乐思想“和”的阐释作一梳理和简要述介。 “和”概念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和同之辩”的论争。《国语·郑语》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断,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说明了在听觉感知上,只有不同的乐音组织相配才能生产美的音乐,相异的音乐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好听的音乐。这是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对“和实生物”规律的体验和理解。 春秋时期晏婴是一位大政治家、思想家,他对音乐有精辟的见解,曾说:“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将音乐各种特征的“相成”“相济”都归属到音乐审美的和谐统一之中。晏婴在谈音乐诸要素之间的谐和时,并没有忽视音声与人心的谐和关系。“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只有“和”的音乐才能使君子听了产生心平气和的感情。 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倡导礼乐思想,对音乐所看重的主要是它的社会教化作用。他们对“韶”一类的雅乐推崇备至,认为“中和”的音乐是最能移风易俗具有教化作用的,讲究借中和的音乐修身养性。孔子认为思想的审美朴素之美,简朴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与人心的交融,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他认为,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是中正平和的,也应当是适度的,有节制的,这同他的“中庸”哲学思想是一致的。 道家倡导“天地之和”的思想。老子崇尚朴素自然,追求平和;庄子认为主客体和谐产生美感,以内心纯朴自然性情的复归作为乐的实现,用乐调调和阶级矛盾,追求人类平衡,认为合乎其理想社会的乐,是具有自然无为,平和恬淡属性的“乐”。

中国音乐通史(简答与论述题答案)

二、名词解释: 1.燕乐: 燕乐,又称宴乐,专指统治者在宴请宾客时所用的音乐。唐代的燕乐由多部乐和二部伎组成,它是在汉魏至隋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外各民族音乐交融的产物。 2.xx: 雅乐是周代统治者在祭祀天地、祖先以及朝贺、宴飨等场合所用的音乐,因其具有“典雅纯正”的风格,所以被称为雅乐。西周雅乐有非常严格的制度,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不同的等级享用不同的乐队和舞队规模、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乐舞。 3.xx: (1912~1935)音乐家,原名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原籍云南玉溪。学生时期就参加革命宣传活动,后参与建立“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等左翼音乐组织,坚定走革命音乐道路。 创作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开辟了道路,著名的作品有《卖报歌》、《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等。 4.相和歌: 汉代产生的艺术歌曲,它是在北方民歌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其发展过程经过了三个阶段,最初是清唱的民间歌谣,既而又加上帮腔,成“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后形成带有乐器伴奏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艺术化歌曲。相和歌主要用丝竹乐器伴奏,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 5.xx: 明代琴家,号青山,江苏娄东(今太仓)人。自幼学琴,为陈爱桐再传弟子,不但擅长演奏,而且在琴学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著有琴学名著《溪山琴况》。在此书中,徐上瀛在总结前人琴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演奏实

践,提出了“和”、“静”、“清”、“远”、“古”、“澹”等二十四况。《溪山琴况》集古琴音乐美学之大成,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琴乐审美准则,成为我国古代三部最重要的音乐美学专著之一。 6.新歌剧: 是我国近现代出现的一种融音乐、文学、舞蹈等不同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既有别于传统戏曲,又不同于西洋歌剧。《白毛女》是新歌剧的标志性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7.贾湖骨笛:1986至1987年间,考古学家在对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多支新石器时期的七音孔、八音孔骨笛。这批骨笛形式固定,制作规范。根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考古学家认定这批骨笛的产生年代距今约8000年之久。贾湖骨笛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为久远的乐器,它的发现,使世界音乐史学界对我国史前音乐艺术的发展水平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 8.歌舞大曲: 唐代大型歌舞曲,由器乐、声乐、舞蹈综合而成。典型的歌舞大曲结构一般有散序、中序、破三部分。其中散序节奏较为自由,一般由器乐演奏,没有歌词;中序是主体,以歌唱为主,有器乐伴奏,节奏稳定,音乐缓慢抒情;破一般以舞蹈为主,速度较快,音乐热烈欢腾,与前段形成对比。 9.国乐改进社: 新型音乐社团。 1927年8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为刘天华、张友鹤、吴伯超等。该社以改进国乐、普及音乐为目标。 10.xx: (1892~1982)语言学家、音乐家。字宜仲,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创作有歌曲约40多首、大型合唱曲1首及钢琴小品若干首,在社会上影响广泛的有《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等作品。

音乐美学论文

自律论与他律论 内容提要:在音乐美学认识功能的讨论中,学术界一直存在着截然相悖的两种观点,即自律论与他律论两派观点各执一说,长期对二。本文论述了两者的发展的源起,并举例说明中西两方对两论的侧重。 关键词:自律论他律论源起侧重 在西方音乐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对音乐美的本质的研究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美学家、哲学家、艺术家等曾经有过不同的说法与解释,像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美学研究中,出现了黑格尔、康德等人对音乐美学问题称得上详细而周到的,且对后人产生极富启发意义的观点。正是因为这一点,在19世纪对十音乐美的本质的探讨出现了受黑格尔美学思想影响,以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为代表的他律论和从康德美学中寻找支点,以汉斯立克、赫尔巴特为代表的自律论,这两种派别使音乐审美认识功能的讨论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定义。 他律论认为制约着音乐的法则和规律的是来自音乐以外的东西,即人类情感,感情就是音乐的内容,情感的性质决定着音乐作品的音响、结构、整体发展,决定着音乐的形式。它强调音乐的内容美,认为只有把精神内容表现十声音,音乐才能提升为真正的艺术。而自律论则认为,制约着音乐的法则和规律的不是来自音乐之外的什么东西,而是在音乐自身,音乐的本质只能在音响结构自身中去理解,只能从音乐自身去把握。 中西方在历史上对两律的探索都很早。仅以中国来看,如《管子》论律,《乐记》论乐,分别是论自律和他律的,都在两千年以上。但在以后的发展方向上,中国和西方就分道扬镳了。中国主他律,西方主自律。音乐史家张世彬认为:“中国音乐以意为主,故接近哲学;西方音乐以音为主,故接近物理学。”这话大体上说出了此种分别的情形。中国是重内在价值的国度,以诗教为最甚,并影响到音乐、绘画,都讲究意境、风骨、神韵等内在的价值。即使讲内外兼顾,也侧重内在。重内在价值的探寻,促使我国音乐在历史上偏向他律的发展,而西方却奔向自律。他么使单音音乐走向复调;复调由“奥尔加农”走向“迪斯坎图斯”,然后走向主调;和声由传统走向现代;调性有确立又到多重或瓦解等。这不是说西方不讲他律,中国不讲自律,这是说确有两种不同的偏重而已。 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中给音乐美作了一个定义,“音乐的内容是乐音的运动形式”,认为音乐特有的美“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与其持相同观点的斯特拉文斯基认为,就其本质而论,音乐是不能表现任何一点什么的,不管它是一种情感,一种态度,一种心理状态,一种自然现象,或者其它什么,表现从来不是音乐内在的特点。”可见,自律论认为情感的表现不是音乐的内容,音乐美的存在与情感无关。它更多强调的是一种音乐的形式美,肯定艺术自身的“纯洁性”。 我国先秦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音乐论著《乐记》中曾提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等的看法,认为人的哀、乐、喜、怒、敬、爱六种感情,都会给其发出的声音印记上情感的色彩,“其哀心感者,其声瞧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啤以缓;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并且描述了音乐又是以怎样的声音表达出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六种人的不同心情。《乐记》从“物—心—音—声—乐”这一结构说明“乐”的产生和实现过程,已接触到音乐的本质在十表现人的内心情感这一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在现代音乐美学研究中,坚持卞张音乐是表情艺术这一说法的也人有人在。波兰音乐学家丽莎认为:“音乐的内容是感情,而很少是唤起这些感情的那些现象本身。”原苏联音乐学家万斯洛夫说“音乐是一切艺术中最接近抒情的”,并认为承认感情在音乐中的特别重要的作用,就意味着同其他艺术相比,音乐在表现现实的全部多样胜方而,感情的表现更胜一筹。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问题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问题 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问题》,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我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李曙明先生《乐记和律论音乐美学初探》一文,该书对美学思想进行了充分解读,此后,我国对音乐美学的研究愈发深远,怎样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融入到现代音乐美学体系中成为当前首要问题,并轩起了一场辩论的学术浪潮.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主要是把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音乐进行研究,并对其真正含义进行全面的解析和研究。和一般的音乐美学进行比较,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主要来源于生活。作为音乐美学的一种,它不仅要将生活状态和现象进行诠释,同时也要将

自己的含义进行全面的表达。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主要是在传统美学的根本上进行建立的,并借助一些西方音乐美学中的特点进行借鉴,进而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诠释。因此,文章就主要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含义进行阐述,进而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进行全面的探究,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给我国今后的音乐创作以及发展提供些许的帮助。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美学;建设;问题;探究 在音乐教学中,“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它也得到了音乐节人们的广泛认可。但是究竟什么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很少人清楚它真正的意义。他到底是一种什么类型的科学,谁也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在进行传统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更多在意的是学术上面的研究。很少会在站音乐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有很多种,但是主要的因素只有一个,就是具备完善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意识,根本没有完全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真正含义。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问题进行探究。

中国音乐史试题(含答案)

中国音乐史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空计20分 1 在远古社会中,诗歌,音乐,舞蹈三者溶为一炉,不可分离,所以古代文献中常把音乐写作( ); 2 到周代时,周的统治者把从黄帝开始之周代的由各代所制的乐舞,统称(" "),用于宴飨和祭祀活动中; 3 《诗经》中的"国风"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北方黄河流域以秦声为主以( )为代表的民歌;一类是长江中,下游以周南,召南为代表的民歌; 4 春秋,战国时代,管仲在其著作《管子地圆篇》中对乐律学提出了(" ")的理论,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 )的律学理论; 5 到汉武帝时,西汉进入到全盛时期.(" "),公元前112 年西汉政府设立了在我国音乐历史上有名的音乐机构———( ); 6 "相和歌"的另一种含义是一种歌曲的演唱形式.它最早为无伴奏的(" "),以后发展成"但歌",一直发展到由( )相和歌; 7 北魏的太武帝在统一北中国以后,曾大量接受了先进的汉族音乐文化,( )在这个时期利用鲜卑族民歌曲调,填新词"凡一百五十章",叫作(" "),也叫"北歌". 8 《声无哀乐论》是我国魏晋时期的一篇( )著作,全文是用"秦客"问(" ")的对话形式写成; 9 隋,唐时代,一些经过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创造和提炼的民歌中的一些好的曲调,经过文人的选择,( ),加工,并用新词配曲的音乐,叫做(" "); 10 工尺谱是以记写音乐符号的(" ")而得名的的一种记谱形式; 11 姜夔的词体歌曲现保存有( )首,这些作品都附带乐谱(工尺谱),这是仅见的宋代( ),对于我们考证,了解宋代音乐的情况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12 唱赚是唐,宋时期的一种说唱音乐形式,曲本叫( )其音乐范围很广,既包含传统的艺术歌曲,也有当时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 13 弹词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艺人, 其中以乾隆年间的苏州艺人王周士,嘉,道年间的( ),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尤为著名. 二单项选择题( 请在下列被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共10题每题1分计10分 1 古琴曲《潇湘水云》的作者是: a(嵇康),b(陈康士),c(郭沔) 2 见诸记载的琵琶曲《楚汉》最早演奏者是: a(成玉),b(汤应曾),c(张雄) 3 《弦索备考》的编辑者是:a(荣斋),b(华秋萍),c(王猷定) 4 《乐府传声》的作者是: a(徐青山),b(徐大椿),c(燕南芝庵) 5 《祖国歌》的填词者是: a(沈心工),b(曾孝谷),c(李叔同) 6 《五四纪念爱国歌》的作者是: a (萧友梅),b(赵元任),c(黄自) 7 二胡曲《良宵》的作者是:a(刘天华),b(阿炳),c(徐炳麟) 8 歌曲《渔光曲》的作者是:a(聂耳),b(任光),c(青主) 9 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的作者是:a(李劫夫),b(李一鸣),c(卢肃) 10 歌曲《古怪歌》的作者是: a(宋杨),b(费克),c(马可) 三请解释下列名词每题5分共4题计20分 1 相和大曲 2 沈心工 3 黄自 4 《黄河大合唱》

[《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试析] 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

[《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试析] 乐记的音乐 美学思想 《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音乐美学著作,是我国音乐美学的奠基石。《乐记》中蕴涵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于研究我国音乐美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即使在今天,它的不少观点仍具有借鉴和审美价值。 一、《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解读 音乐与人的情感 音乐是一门以声音为载体的听觉艺术,这种艺术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反应,关键在于音乐的旋律,它能使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对音乐的内在含义产生深刻的体会。《乐记》中对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作了如下的阐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由此观之,音乐与人的情感之间不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二者之间还具有不可分割性。也就是说,音乐的产生与人的内心情感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自然界的一切声音经过人类的艺术加工都可以变成优美动听的音乐,这种音乐的产生是由“人心”因素决定的。[1]“故形于声”中的“声”是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自然

之声经过人类的艺术加工就产生了“音”;而“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中的“乐”则是指在经加工处理之后的“音”中以舞伴之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的形成与人的情感具有不可分割性。“哀心感者, 其声噍以杀; 其乐心感者, 其声啴以缓; 其喜心感者, 其声发以散; 其怒心感者, 其声粗以厉。”也就是说,人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环境与心理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人不同的情感与感受,感受不同,产生的情感也就会不同。这种不同的感受与音乐结合就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旋律,这就是“感物而动”的结果。 《乐记》中对音乐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密切联系作了明确的肯定,但这种肯定更多的是对音乐与礼相结合的一种肯定,即强调音乐对人的情感的支配,强调音乐对人的教化功能,从而使音乐这种感性的艺术形式附上了伦理道德的成分。如《乐记》中写道:“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也就是说,只有建立在伦理基础之上的音乐与情感,才能产生理性的音乐,才能使人的情感受到理性的支配和控制;而且只有处在理性的指导之下,人才能真正地理解音乐的内在含义。另外,《乐记》就音乐与音乐的审美主体之间的关系也作了说明:“礼乐皆得, 谓之有德, 德者得也。”即音乐与人的修养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只有那些懂得“礼”的人,才能真正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深意。《乐记》中“礼乐”并用的思想使得音乐与人的情感时刻都处于理性的统

论音乐美学发展史

论音乐美学发展史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论中国音乐美学发展史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特点是早熟而后期发展缓慢,其中儒家和道家的影响最大。而各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大都具有功利性,将音乐视为工具,为各种音乐之外的目的服务。在比较典型的音乐美学思想中,表现出古人重意轻形、重道轻器、重善轻美、重乐轻悲、重雅轻俗的审美倾向。20世纪四分之三的时间里,由于国家处于战乱、政治斗争不断的境地,音乐美学思想也体现了功利主义特点。少数学术性音乐美学探讨也明显带有历史局限的特点。直到改革开放,真正学术意义的音乐美学研究和教学才逐渐步入正轨。 萌芽时期: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前8一前6世纪) 这个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散见于《国语》、《左传》记载的虢文公、史伯、晏婴、伶州鸠等人的有关言论,可以概括为“平和”审美观、礼乐思想和阴阳五行音乐思想。涉及的音乐美学基本范畴有以下几对。“和”与“同”。“和”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最重要的概念,它自出现以后一直贯穿整个中国音乐美学史。“中”与“淫”。古人认为和的音乐是适中的;只有适中才是好的。“音”与“心”。古人认为音乐和人心密切相关。平和的音乐能使人心平和,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通融和谐。“乐”与“礼”。中国早期礼和乐就是不可分的社会规范活动。“哀”与“乐”。当时已经有表现悲与乐不同情绪的音乐,但是,从言论上看,多数人倾向于表现乐而否定表现哀,尤其是统治阶级。“新声”与“德音”。前者是民间音乐的统称,后者是平和、符合礼的音乐的统称。此外还有“气”、“风”等与音乐有关的概念范畴。

“气”是自然的造化,由天地所生,“风”是“气”的运行。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强调音乐与自然的关系。 百家争鸣时期: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前5一前3世纪) 这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集中在儒、道、墨、法、杂家诸子言论中,是最重要的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成型、成熟的阶段。在诸家中,儒家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最为深刻,也最有影响。这个时期之后的各个时期基本上以儒、道音乐美学思想为基础来谈论音乐,发展比较缓慢。 两汉时期(前2一公元2世纪)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音乐美学文献是《乐记》。它以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为主,糅合各家,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综合性。《乐记》开篇论述了音乐的缘起和概念,这段文字被后世转述、引用最多。它的逻辑是“物一心一声一音一乐”。它认为音乐缘起于人心对外界事物的感动,然后发“声”;声音变化被有规律地组织起来,就形成了“音”;拿着道具和着音乐起舞,形成综合活动叫做“乐”。作者在将“声”、“音”和“乐”进行区分的同时,强调“乐”的重要性。那是因为“乐”是礼乐规范下的活动,符合儒家所提倡的音乐美学基本原则。与此对应的是审美的三个层次,即“知声”、“知音”和“知乐”。在《乐记》看来,“知声”的能力是人和禽兽都具有的;“知音”的能力是普通老百姓所具有的;“知乐”的能力则是君子才具有的。要成为君子,就必须知乐,也就是掌握礼乐规则,参与礼乐活动。《乐记》认为“乐者,天地

浅谈音乐的审美特征

浅谈音乐的审美特征 摘要: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殊活动,又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和想象艺术。音乐审美是音乐整体艺术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曲创造音乐美,音乐表演呈现音乐美,而音乐审美发现音乐美,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揭示音乐艺术最有价值的东西。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殊活动,又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和想象艺术。音乐审美是音乐整体艺术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曲创造音乐美,音乐表演呈现音乐美,而音乐审美发现音乐美,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揭示音乐艺术最有价值的东西。研究音乐审美意识的感性特征对于培养人们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人们的音乐鉴赏水平、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判断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思想意义与理论价值。 关键词:情感艺术、时间艺术、想象艺术、音乐艺术、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也是人类最美的艺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音乐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抒发着人们的情感,拨动着人们的心弦,陶冶着人们的惰性,美化着人们的心灵。聆听美妙的音乐,你会感到美的气息扑面而来,你会感到怡然自得,如痴如醉。列宁曾无限感慨地说:“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

人间所没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为什么音乐会有如此诱人的魅力和神奇的力量?这是因为美妙的音乐中蕴涵着一种与人类息息相通的审美 特质。音乐是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它通过旋律、和声、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多姿多彩的变化,在一定的时空环境内塑造音乐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使人赏心悦目,它不仅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给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美 的享受,而且对改造人们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任何音乐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反映时代气息,无论它表现什么,只要能在作者和欣赏者之间产生共鸣,就能起到审美作用。 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探讨音乐艺术的音乐形象及其审美特征,不仅对丰富音乐艺术的美学内涵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实施音乐艺术的审美教育具有实践价值。 一、情感的艺术 音乐擅长表现情感,没有情感的音乐也就没有了它的灵魂。黑格尔说过“在音乐中外在的客观性消失了,作品与欣赏者的分

音乐美学研究方法论

音乐美学研究方法论 [摘要] 经验一般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换言之,体验与深刻的意义相连,它是把自己置在于把经验和体验作了区别,而且说明了体验与艺术的密切关系;黑格尔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相统一的思想。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相统一的原理有着丰富的内容和重要意义。所谓历史的东西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指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其次,指人类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 包括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本身的历史发展过程;最后,作为客观现实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的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即人类的认识史。 [关键词] 经验体验历史逻辑 在理论传统深厚的德国,从19世纪70年代“体验”(Erlebnis)成为与“经历”(Erleben)相区别的惯用词。德国现代哲学家加达默尔曾说:“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他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使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种东西就属于体验。以这种方式成为体验的东西,在艺术表现里就获得了一种新的存在状况(Seinsstand)”。这段话告诉我们:在音乐学的研究中有多种方法可供我们去选择、运用,其中经验与体验的统一和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的方法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下面我就经验与体验,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方面谈谈看法。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有自己的经历。人从儿童成长为成年,要经过许多人生阶段,遭遇种种人生经历,有自己的见闻,也有自己亲身参与的经历。这些个人的见闻和经历以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我们常说某某大夫治病有丰富经验,就是对“经验”这一概念的准确的理解。那么,当在经历中能够总结出深刻的意义和情感,这经验就成为一种体验了。体验是经验中的一种特殊形态。可以这样说,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与个性色彩的那一种形态。例如我们每天都要听音乐,只是一般的日常生活行为,那是经验;但假如有一次听的音乐富于个性特点,并从中引起深刻的感情激荡、令人回味的沉思、不可言说的诗意等,那么这种情况下的“听音乐”就是体验了。更进一步说,经验一般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换言之,体验与深刻的意义相连,它是把自己置在于把经验和体验作了区别,而且说明了体验与艺术的密切关系。经验或者经历是直接性的,这种直接性的经验和经历,有许多被人淡忘了,因而没有什么“继续存在意义”,例如,我们每天的吃喝拉撒,天天如此,它的意义是现时的,即满足了人的眼前的需要。但其中也会有些经验或经历因各种原因而持久存留记忆深处,获得了“继续存在意义”,这就是“体验”了。这种“体验”要是凝结在文学艺术中,那么就会获得深义和诗情,成为一种“新的存在状况”。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生命就不是纯生物性的存在。人的生命是与社会关系以及文化、历史紧密相关的,这样,个体的人的感觉、情感、回忆、联想、欢乐、希望、憧憬以

探析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审美特征

探析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审美特征 摘要中国古代音乐审美由于其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思维与民族心理所具有的特殊性,呈现出独特的审美取向。本文分析并论述了中国传统音乐审美是以“中和”为核心,以虚实相生为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以借景抒情、追求意境为传统音乐的最高境界。本文对于我们在民族音乐风格把握和深化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特征中和虚实相生意境 所谓中国传统音乐就是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和手段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审美,在世界音乐美学中成为公认的精致优雅音乐。究其根源,这是与中国文化所形成独特的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由于其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思维与民族心理所呈现出的特殊性,与西方审美有着迥然不同的风貌。中国传统音乐中其审美取向与西方音乐的音色厚重、表现力强、追求戏剧性冲突不同。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简练、音色含蓄、淡泊、不渲染为主要特征,在艺术表现中,更多地反映作者的主观感受。在内容上,受道德因素支配,注重借景抒情,追求意境,以平淡天真、幽静深远,空灵传神为艺术目标。 本文就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审美特征来进行探讨,目的在于使表演者和广大听众更好的把握和理解传统音乐作品中的审美特征。热爱中国本土文化艺术,为弘扬和发展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而努力。 一、“中和”是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核心思想 “中和”审美也称“和”,是中国传统审美的核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凝聚,中国远古先民把自己与宇宙天地视为一体,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一部分,并在天地的相和中求得生存幸福,滋生了以和为美的思想观。儒家从中推出“中和”之美。它的基本特征就是追求人人相和,天人合一,社会大同。“中和”审美常被作为是中国古典美的理想来描述,贯穿于中国各门类艺术中。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和”概念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国语·郑语》载:的“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断,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说明在听觉感知上,只有不同的乐音组织相配才能生产美的音乐,相异的音乐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好听的音乐。 孔子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汉代《乐记》从“德音”“中和”来看“乐”之美。“乐者,天地之和也”。要求在情感表现上处于“中和”状态,“乐而不乱”、“乐而不流”、“刚而不怒”、“柔而不慑”。既包含人与自然的“和”,也包含人与人的“和”,也有音乐内部结构的“和”。 唐代白居易对琴乐审美上视恬淡、平和为琴乐的音乐审美情感特征,以“淡”“和”为其审美标准。 在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以“和”为美首先表现在音乐作品的题材上,在传统音乐作品中经常出现山、水、月、渔樵等这类以自然为主的音乐主题,如琴曲《流水》、《渔舟唱晚》、《关山月》,琵琶曲《夕阳箫鼓》等众多曲目。这些音乐大都带有文学性标题、标示。如琵琶曲《夕阳箫鼓》曲谱中带有文字性小标题,《夕阳箫鼓》又名《浔阳琵琶》,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文曲,李芳园之《浔阳琵琶》有“夕阳箫鼓、花蕊散迥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十个小标题。著名的丝竹合奏《春江花月夜》就是根据此曲改编。 从这些作品的标题、标示中我们就能看出,作品不仅诠释了自然美,也展示了人的精神境界和追求,使天、地、人达到了统一和谐。追求人与人的“和”,体现出一种独白自娱的一种

音乐美学基础期末考试范围 2

音乐美学基础 1、为什么说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答:说它古老,是因为人们在创造音乐的同时,也就开始了对它的认识和思考,在我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距今都有两千几百年的历史了。但是,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看,并且称作音乐美学,那还只是不过是近一、二百年的事情。历史上第一个使用音乐美学这个概念的是18世纪的舒巴尔特,他在《论音乐美学的思想》一书中提到的。 2、第一个使用音乐美学这个概念的是德国诗人、音乐家舒巴尔特,他在《论音乐美学的思 想》(1806年出版)一书中提到的。 3、1900年里曼出版他的《音乐美学的要义》,才可以说音乐美学已经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 4、音乐美学是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是以研究音乐 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它特别把音乐的本质与特性,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与欣赏,音乐的功能,音乐的美与审美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5、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a、哲学的方法b、心理学的方法c、社会学的方法 6、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应成为我们研究音乐美学的方法论根本。 7、音乐的感性材料是声音,特殊的艺术化的声音。艺术的物质材料是体现这种艺术特征的 基础,也是构成艺术美的基本要素。构成的艺术的物质材料与一般的物质材料不同,它并不是作为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的物质基础,而是一种作为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精神基础。 8、音乐感性材料的基本属性:a、非自然性——创造性(与自然声音比较)b、非语义性 ——表情性(与语言比较)c、非对应性(一是音乐感性材料的模仿性、二是音乐感性材料的象征性和暗示性) 9、在音乐的声音和它的含义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因素——表现,它的具体方式包括:一是 音乐感性材料的模仿性二是音乐感性材料的象征性三是音乐感性材料的暗示性10、音乐的意义: 音乐的意义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外观信息;二是结构信息,它可以表现为音乐的组织,即音高、音色、音质和音强,其中,音高主要体现在旋律方面;音色主要体现在乐器方面的差异;音质是由声音的音高、声音的音调、声音的音色三方面决定的;音强则是强调合理安排音乐结构。三是内部信息包括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社会方面主要靠自然习得,如音乐的结构、风格和流派。四是联结信息,如作品中的文化意义,作品的指向性内容,如海顿的《告别》主要抒发的是思乡和想要离开之情。 12、音乐实践包括创作、表演和欣赏三大环节,音乐创作是其中的基础。 13、音乐创作是指作曲家创造具有音乐美的乐曲的复杂精神生产劳动。音乐创作是一种艺术 实践,通常可分为相互交织又可适当分离的三个环节,即感受、创意与塑形。 14、音乐创作的本质:一是表现时代精神和思想的艺术实践二是表达自身和他人内心的 精神活动三是受音乐审美经验支配的创造性劳动四是把内心体验改造成音响结构的创造性想象活动 15、音乐创作的过程: 我们把音乐创作过程概括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作曲家从社会生活中获得心理体验的阶段;第二阶段是作曲家把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转化为具体可感的音乐形象阶段。” 音乐创作过程的第一阶段实际上是所有其他艺术创作的共性方面。无论是音乐家、画家、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理论特点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理论特点 刘承华 【摘要】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理论形态,有着与西方音乐美学很不相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理论的使命是意义阐释而非规律揭示,思路运行遵循的是内涵逻辑而非外延逻辑,审美判断的价值取向更强调互文性而非独创性,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体验与实践而非单纯认知。这些特点与中国文化“知行合一”的传统有直接关系。了解这些特点及其成因,对于当前中国音乐美学(包括传统音乐美学)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意义阐释;内涵逻辑;互文性;知行合一;中国古代音乐美学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特的理论形态,它不同于西方音乐美学,也不同于中国现代音乐美学,甚至也与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有着不小的差别。但是,我们要建设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乃至中国现代音乐美学,却不能忽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不能不借助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理论成果,不能不到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理论中获取资源和灵感。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研究,在前辈及当代许多学者的努力下,取得十分可观的成果。我们有了对孔子、墨子、荀子、《吕氏春秋》、《乐记》、《淮南子》、《声无哀乐论》、白居易、欧阳修、《溪山琴况》、《乐府传声》等一大批音乐理论家和重要论著的微观研究,有一些还形成较为长期的讨论,研究相当细致;有了对“移风易俗”、“乐而不淫”、“大音希声”、“以悲为美”、“心物相感”、“声无哀乐”、“雅与俗”、“声、腔、韵”、“移情”、“传神”、“意境”等重要命题和范畴的专题研究,使我们对古代音乐美学的理解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同时,我们也有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通史性著作,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形成、发展与演变做了历时性的梳理,描述出较为连贯而又完整的历史发展轨迹。①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建设中国音乐美学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时必须做的工作;而且,中国音乐美学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上述工作的进一步展开与深入。但是,在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研究中,目前还缺少对它的理论特点作整体的研究。如果仅仅掌握古代音乐美学中的单本著述和单个命题,而看不到整个音乐美学的理论特点,就好像见木不见林;整体认知不明确,必然会影响到对具体理论命题的理解,使我们难以准确把握古代音乐美学的真谛,因而也难以有效地投入到新的中国音乐美学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建设当中。 一、理论的使命是意义阐释而非规律揭示 音乐美学属于人文科学,因而也自然具有人文科学的一般特性。由于音乐美学作为一个学科是在西方形成的,故而必然会打上西方人文科学的烙印。我们知道,西方文化最初是从航海文明和狩猎文明发展起来的,这两种文明的一个共同特点,便是文明主体(人)和自己的对象(海洋或野兽)都是对立关系,长此以往,便形成西方特有的主客二分的文化模式。这种主客二分的格局和主体对客体的征服关系,又推动了认知行为的发展,强化了对对象内 ①如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等。

中国音乐史试题含答案

中国音乐史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空计20分 1 在远古社会中,诗歌,音乐,舞蹈三者溶为一炉,不可分离,所以古代文献中常把音乐写作( ); 2 到周代时,周的统治者把从黄帝开始之周代的由各代所制的乐舞,统称(" "),用于宴飨和祭祀活动中; 3 《诗经》中的"国风"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北方黄河流域以秦声为主以( )为代表的民歌;一类是长江中,下游以周南,召南为代表的民歌; 4 春秋,战国时代,管仲在其著作《管子地圆篇》中对乐律学提出了(" ")的理论,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 )的律学理论; 5 到汉武帝时,西汉进入到全盛时期.(" "),公元前112 年西汉政府设立了在我国音乐历史上有名的音乐机构———( ); 6 "相和歌"的另一种含义是一种歌曲的演唱形式.它最早为无伴奏的(" "),以后发展成"但歌",一直发展到由( )相和歌; 7 北魏的太武帝在统一北中国以后,曾大量接受了先进的汉族音乐文化,( )在这个时期利用鲜卑族民歌曲调,填新词"凡一百五十章",叫作(" "),也叫"北歌". 8 《声无哀乐论》是我国魏晋时期的一篇( )著作,全文是用"秦客"问(" ")的对话形式写成; 9 隋,唐时代,一些经过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创造和提炼的民歌中的一些好的曲调,经过文人的选择,( ),加工,并用新词配曲的音乐,叫做(" "); 10 工尺谱是以记写音乐符号的(" ")而得名的的一种记谱形式; 11 姜夔的词体歌曲现保存有( )首,这些作品都附带乐谱(工尺谱),这是仅见的宋代( ),对于我们考证,了解宋代音乐的情况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12 唱赚是唐,宋时期的一种说唱音乐形式,曲本叫( )其音乐范围很广,既包含传统的艺术歌曲,也有当时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 13 弹词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艺人, 其中以乾隆年间的苏州艺人王周士,嘉,道年间的( ),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尤为著名. 二单项选择题( 请在下列被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共10题每题1分计10分 1 古琴曲《潇湘水云》的作者是: a(嵇康),b(陈康士),c(郭沔) 2 见诸记载的琵琶曲《楚汉》最早演奏者是: a(成玉),b(汤应曾),c(张雄) 3 《弦索备考》的编辑者是:a(荣斋),b(华秋萍),c(王猷定) 4 《乐府传声》的作者是: a(徐青山),b(徐大椿),c(燕南芝庵) 5 《祖国歌》的填词者是: a(沈心工),b(曾孝谷),c(李叔同) 6 《五四纪念爱国歌》的作者是: a (萧友梅),b(赵元任),c(黄自) 7 二胡曲《良宵》的作者是:a(刘天华),b(阿炳),c(徐炳麟) 8 歌曲《渔光曲》的作者是:a(聂耳),b(任光),c(青主) 9 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的作者是:a(李劫夫),b(李一鸣),c(卢肃) 10 歌曲《古怪歌》的作者是: a(宋杨),b(费克),c(马可) 三请解释下列名词每题5分共4题计20分 1 相和大曲 2 沈心工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答案

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 音乐音响的两个基本表现特征为没有视觉性和(C)。 A、没有表现性 B、没有概念性 C、没有语义性 D、没有形象性 2 乐曲解说对音乐审美带来的影响是(D)。 A、强化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B、推动了音乐审美的发展 C、形成了音乐审美的理论 D、带来了音乐审美的误区 3 只有音乐专业的人才能听得懂音乐的表现内容。(×) 音乐何需“懂” 1 音乐首先激活的是人的听觉感受和(D)。

A、视觉感受 B、想象能力 C、语言能力 D、情绪体验 2 《蝴蝶夫人哼鸣合唱》表现了(A)的情绪。 A、悲伤 B、热情 C、快乐 D、激昂 3 音乐何需懂,欣赏音乐只需要打开耳朵好好享受音乐之美。(√) 美术何需“懂” 1 看不懂现代派的美术作品,主要是因为(C)。 A、对现代派不熟悉 B、缺乏美术理论基础 C、理性思维受阻 D、缺少审美能力 2

人对画面结构的本能反应是期待画面(C)。 A、对称 B、层次丰富 C、平衡 D、色彩和谐 3 作品的伟大与否不在于表现的形式,而在于表现的内容。(×) 文学何需“懂” 1 “黄昏”与“傍晚”相比更具文学性的原因是(D)。 A、“黄昏”描述的时间段更精确 B、“黄昏”更押韵 C、“黄昏”更具理性色彩 D、“黄昏”更具感性色彩 2 下面文字属于文学表达的是(A)。 A、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B、我家后院有两棵枣树。 C、我到船舱外站了一会儿,看到了很多美景。 D、船靠岸了,我在船舱中听到了很多吵闹的声音。

3 要想体验到文学的艺术美,需要把文学里的历史、故事和知识理解透彻。(×) 如果生活缺乏“感性思维” 1 (C)是最感性的艺术。 A、文学 B、美术 C、音乐 D、舞蹈 2 下面思维方式不属于艺术审美的是(D)。 A、好不好听 B、好不好看 C、美不美 D、像不像 3 五粮液大楼、福禄寿大楼等都是缺乏感性思维与审美的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