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关于去杠杆政策的反思——问题、原因与对策_范文

2019年关于去杠杆政策的反思——问题、原因与对策_范文
2019年关于去杠杆政策的反思——问题、原因与对策_范文

2019 年关于去杠杆政策的反思——问题、原因与对策?范文文|沈建光

今年以来,在去杠杆和财政紧约束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出现明

显下滑态势,消费低迷,投资不振。10 月31 号政治局会议首次强调“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表明短期内稳增长措施将被放置首位,并未提及去杠杆。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近期谈到去杠杆政策时表示,“前期一些政策制定考虑不周、缺乏协调、执行

偏离,强监管政策效应叠加,导致了一定的信用紧缩”。笔者认为这预

示着政策信号的变化——当前决策层关于经济形势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判断已再次转变。在此背景下,如何看待前期去杠杆政策? 未来的政

策又将何去何从?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主基调转换下,从“去杠杆”到“稳杠杆”

本轮去杠杆始于金融部门。08 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高增长进入下半场,货币政策放水、监管放松、金融自由化都成为“稳增长”的政策工具,不断膨胀的影子银行体系持续向地方融资平台、产能过剩国企、房地产部门输血,导致杠杆上升、风险堆积,加剧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更导致资金在金融体系空转无法流入实体。在此背景下,十九大正式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三大任务之一,“防风险”取代“稳增长”成为经济工作的主基调。国企混改、债转股、

财政部 23 号文、资管新规、房地产调控等一系列去杠杆政策陆续出台,着力化解政府、金融、企业等多领域杠杆风险,去杠杆逐渐延伸

到整个经济领域。

在这一系列政策作用下,去杠杆效果明显显现。易纲行长此前

表态“目前宏观杠杆率稳住了”。根据央行数据,截至 2017 年末,中

国宏观杠杆率为 248.9%,较 2016 年仅上升了 2 个百分点,而在过去

五年里,这一比率年均上升 13%,杠杆率的增长势头明显趋缓。此外,

今年以来,社融规模持续收缩,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表外贷款规模降

幅明显。

目前中国经济面临内外环境的双重压力,稳增长需求迫切。三

季度GDP 下滑至 6.5%,创十年以来的新低,消费、基建、投资均疲软,民营经济下滑,出口面临较大不确定性;资本市场也出现动荡局面,A 股指数持续下跌引起股票质押危机,债务违约频发,市场信心受到打击。加之易纲行长此前表态“宏观杠杆率稳住了”,当前经济工作的主基调

再次转换稳增长上来,从“去杠杆”阶段进入“稳杠杆” 阶段。与之相应,中国货币政策在三季度已迎来边际调整,整体保持宽松,7 月和10 月央行两次定向降准,并综合运用 MLF、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政策工

具调结金融市场及特定领域流动性。

本轮去杠杆过程中主要矛盾

企业部门高杠杆是中国杠杆率高的重要原因。根据央行近期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2018》,截至 2017 年末,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为 163.6%,占宏观杠杆率的 65.7%。横向比较来看,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在主要经济体中位列第一,远高于欧元区的101.6%、日本的 103.4%和美国的 73.5%,更高于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市场经济体。2017 年末,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 163.6%,较2016 年下降 1.4 个百分点,但相对于国际比较来看,仍处于很高的水平。

分企业类型来看,相对民营企业来说,国有企业杠杆率一直较高,但从本轮去杠杆政策的执行来看,国有企业杠杆率虽然在高位有所回落,但民营企业却由于去杠杆力度过紧,出现了资金困难,杠杆率不降反升,凸显了去杠杆过程中的矛盾。

一方面,国有企业杠杆率高位略有回落。今年国有工业企业的负债扩张速度降至较低水平,资产负债率确实逐步在下降,但幅度有限,整体依然维持在 60%左右的高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国有企业在市场地位、融资渠道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去杠杆过程中国有企业动力明显不足。此外,《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2018》指出了当前国有企业去杠杆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债转股模式仍在探索中、债转股资金来源和投向不匹配、公司治理不到位等。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逆境承压。私营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从2017 年 12 月起明显上升,在去杠杆的背景下,负债扩张速度反而加快,显示出现金流较为紧张、财务状况恶化。伴随着去杠杆与严监管,影子

银行被极大限制,股权质押新规的出台又对场内场外质押业务进一步收紧,原本可以通过多元化信贷渠道获得外部融资支持的民营企业,运营

更加艰难,民营企业杠杆率升高与其融资难的处境相互作用,凸显了民

营经济面临的困境。

笔者认为前期“去杠杆”政策的制定,缺乏政策协调,对民营

经济可能出现的困境缺乏考虑,加之节奏较紧、力度较大,引发了经

济下行压力和新的金融风险。近期金融市场动荡,股市一路下跌引爆

了民营上市企业的股票质押危机,债券市场也违约频发,金融机构纷

纷收紧风险偏好,加剧了民营企业融资困难。

在此背景下,中国高层近期纷纷喊话、密集出台纾困政策,除

前期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基金、险资、地方国资入市等政

策以外,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日提出初步考虑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

实现“一二五”的目标,即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

业的贷款不低于 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 2/3,政策力度加大充分显

示了中国高层稳定市场信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心。但这种事

后“打补丁”的方式,恰恰表明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在前期的政策

制定中未得到有效平衡。

“去杠杆”应更有针对性

结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短期内中国政府的工作重心将向稳增

长偏移,同时,基于当前存在的现实矛盾,未来去杠杆政策应更有针

对性,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金融去杠杆应把握好力度与节奏。金融强监管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应做好协调,充分评估金融领域风险向实体领域的传导效果,避免用力过猛带来新的风险。

二是去杠杆过程中,更加注重化解结构性矛盾。针对中国宏观杠杆的结构性特征,尤其是非金融企业部门的结构性问题,有所侧重,分

类施策。例如,短期内应着力解决好民营经济的发展问题,短期“输血”

与长效机制安排并重;长期来看,去杠杆的重点领域仍为国有企业和地

方政府债务。

三是解决好激励机制和政策目标冲突。国有企业不能仅依靠考

核与惩罚机制倒逼去杠杆,应从治理结构层面入手,建立合理的激励

机制,引导国有企业主动降杠杆;地方政府在基建投入补短板上不存

在激励问题,但财政政策在“堵后门”的同时要考虑“开前门”,避免政策目标相互冲突。

四是对债转股进行合理安排。《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2018》指出当前债转股仍面临诸多问题,如资金来源、公司治理、重组方式等。此外笔者认为,本轮债转股最终能否取得理想效果,关键在于如何与供给侧改革相结合,过程中要避免向国有僵尸企业纾困、同步处理好去杠杆与去产能的关系。(完)

杠杆及其平衡条件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芜湖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陈志坚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是五、六两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滑轮组及功等知识的基础,是力学的重点内容。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学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教材并没有详细分析杠杆的基本概念,而是将重点放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上。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经历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课程理念〕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许多工具(杠杆)谈起,通过学生主动观察、分析、猜想、探究,从而得到杠杆概念及其平衡条件。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知识准备〕学生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

〔学生现状〕学生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探究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学生主动探究,阐述观点、明辨是非,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杠杆及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掌握杠杆平衡条件。 2. 能力目标: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归纳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学习能力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用具〕 1. 学生自带的工具。 2. 分组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钩码等。 3. 杆秤、水果、汽水瓶、多媒体光盘等。 〔教学设计〕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观点和态度来观察、感知和探索,主动地学习,大胆地

《杠杆》教学反思

《杠杆》的教学反思 (实验探究课) 一、立足有限教学时空,着力打造高效课堂 1.“比武”导入新课效果好 杠杆是同学们比较熟悉又很生疏的简单机械,通过让学生比武把钉子,亲身体验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杠杆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2.巧妙地突破教学难点 力臂是一种模型。杠杆的力臂是为研究杠杆的平衡引进的一种模型方法,但实际杠杆上没有力臂,这一点对学生有困难,所以学生建立力臂的概念需要一个时间和过程。在教学中充分分析课堂引课的几个实验,分析比较力和力臂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力臂的概念。 3.分组杠杆平衡条件实验,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是建立杠杆五要素的实验基础。实验前的杠杆水平平衡和实验过程中杠杆水平的平衡操作和目的都有很大区别,老师要讲清楚,比较异同。实验中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寻找普遍规律。 4.杠杆三种类型 ⑴省力杠杆:L2<L1,F2>F1.如羊角锤、钢丝钳、独轮车等。 ⑵费力杠杆:L2>L1,F2<F1.如钓鱼竿、镊子、筷子等。 ⑶等臂杠杆:L2=L1,F2=F1.如天平、定滑轮等。 5.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计算 杠杆平衡条件的计算主要是力臂的判断和计算。找准力臂是关键。 6.能自学的不教 杠杆五要素这部分内容浅显,学生都能读懂,在浏览基础上,认真讨论归纳杠杆的五要素。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努力实现有效探究 1.猜想需要情景支撑 同学课前完成下列两项活动:1.用筷子夹菜,仔细观察比较筷子在使用过程中用力的大小,思考其中的原因。2.观察钢丝钳的结构,并用钢丝钳剪钢丝,并将手或钢丝放在钢丝钳的不同部位,比较省力的情况。这种课前活动给学生带来实际操作的经历和学习杠杆的情景基础。 2.实验设计“放、引、统” “放”在开始。开始做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让学生自由发挥。有的小组一筹莫展,有的小组有所突破。 “引”在中间。组织交流、合作,让“劳而无功”的小组受到启示,知道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变“劳而无功”为“劳而有功”。 “统”在最后。在汇报、展示设计方案的基础上,通过评估完善方案。 3.课堂探究没有终点 在学生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提问“你们还有什么猜想或疑问需要解决?”对猜想或疑问通过生生、师生合作现场解决,在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的基础上,引发新的更深层次的课题。对暂时无法释疑的,留到课后师生共同探究。比如,课上有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杠杆的力臂和杠杆的长度有什么区别?这是每个学生都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的认真思考,讨论交流,并在课后进行实际探究和比较。 三、注重学生的语言特点,运用适当的语言组织教学 语言是传梯信息的载体。用通俗简洁的语言把抽象的杠杆的五要素、杠杆平衡条件和杠杆的分类表述清楚,有些地方要先让学生自己讲,相互交流,最后尽量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 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科版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是在上节课通过杠杆尺的研究得出杠杆如何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前提下,探究生活中的各类杠杆类工具。对于此课教学,简单枯燥的说教起不了多大效果,我尽可能多的通过实物,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在游戏玩乐中体会科学的奥秘,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 如何区分杠杆是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我先告诉学生两步骤,1、先找到杠杆类工具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2、分析三个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依据杠杆尺实验的结论来区分。对于小撬棍撬开油漆桶盖、长夹子夹远处文具袋、开瓶器开啤酒瓶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分析,前两项较易掌握,但是用开瓶器开酒瓶盖不少学生找不准阻力点和支点,我这里用大量时间加以引导分析,强调支点的位置和重要性。 生活中更多的杠杆类工具的分析,我准备了大量的实物,当学生不甚明了时,通过我的操作使用演示,亲眼看到了工作过程,学生就较易发现三个点,分析三个点的关系,从而能方便的区分是何种杠杆的应用。对于剪刀,我进行了补充,一是不同用处的剪刀,其阻力臂和用力臂的长短是不同的,如理发剪、缝纫剪、园林剪、手工剪等;二是对于同一把剪刀,使用方法不同,其省力或费力情况也是不同的。对于费力的镊子和筷子这两种杠杆类工具,利用生活中在面包店买面包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计成费力的?”让学生明白费力杠杆也有好处,节约距离、卫生、方便。 在课中我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见的形式。在本课教学,我要求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合作完成教材中要求的两组实验。学生对实验内容兴趣浓厚,探究过程中也非常的积极与配合。 本课我还采用了画图表示的方法,自己感觉还不错,用图示直观,可以让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容易让学生在杂乱的实验数据中进行归类,从而找到规律认识到杠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省力。 对于“小杆秤的研究”,我另外专设了一节课来开展相应活动。因为如果在同一堂课内完成,时间很紧,顶多就布置学生课后去制作,而学生在课外制作,没有钩码类合适的称量工具,对于刻度的划分,有一定困难,也不便开展评

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的科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六年级的科学教学反思1 一、学生情况分析: 这一学期我还担任六年级的科学课。从上几学期的学习情况来看,这一届学生比较活泼,生性好动,好奇心强。学生对科学活动十分地感兴趣,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研究气氛浓厚。但由于一部分学生对科学课的研究方式不适应,不知道如何最有效的观察、探究、描述、总结、不会实际应用或联系实际。 通过三学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学习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学习的注意力集中了,小组合作探究更加融洽了,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更强了,对于科学也很有自己的见解。不是说孩子是天生的探究者吗?所以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机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待改进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规范性和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另外科学探究小组的探究态度和习惯要进行重点培养。 二、教材情况分析: 六年级下学期,将是小学生小学科学课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通过前面三年来的学习,他们已经经历了许多典型的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接下来的这个学期里,我们期望学生们向什么方向发展呢?进

一步打开他们观察、研究、认识事物的窗口,引导他们开展相对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就是六年级下册教材的基本设计思路。在这一册《科学》教材里,学生将学习风格各异的建筑、奇妙的人体、有序的生态系统、宇宙与航天技术、像科学家一样工作五个单元。 三、教学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四、各单元主要目标、要求 1、风格各异的建筑,认识常见的建筑及其结构,建筑物的审美。 2、奇妙的人体,认识人体的组成,消化、呼吸、血液循环等系统的构成及其功能,认识生理发育的过程,向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教育。 3、宇宙是向学生们打开的第三个窗口。他们在以前的科学课上接触的主要是有关地球物质、构造及运动的知识。这一单元将引导他们去参加有关太阳、月亮、星体的观察、研究活动。他们会观察月相的变化,做月球上环形山形成、日食和月食形成的模拟实验,根据教材提供的数据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利用自己制作的活动观星图,在夜晚观星他们还将了解宇宙的其他知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这些活动将使他们不仅知道不断膨胀的宇宙是一个充满活力极具魅力的世界,还会知道探索宇宙是人类前赴后继的艰巨事业,期待他们去参与和努力。 4、像科学家一样工作,本单元主要向学生介绍著名科学家的故事,教育他们向科学家那样工作。 五、具体措施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教学反思 / 初中教学反思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反思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反思资料适用于初中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反思一 什么样的简单机械属于杠杆?我让学生自己举些日常生活接触过的例子,找到他们工作时共同的特点来定义杠杆的概念,效果很好。在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其中“力臂”概念是教学中一大难点,以往教学过程中一般只告诉学生什么叫力臂,但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为什么在杠杆问题中要出现力臂这一概念,所以接受“力臂”这一概念时有点茫然。这节课通过学生动手,亲身体验力的作用点与力的作用方向对杠杆转动效果的影响,因而引出力臂概念是水到渠成的;同时,对学生学习下一节“杠杆平衡条件”内容作好铺垫。这个设计对学生理解力臂概念是很有帮助的。这节课的重点是力臂的具体画法。因为是较好的班级,所以我就示范了一个例子,让他们做了六道不同类型的巩固习题,掌握程度还可以。六道习题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图来总结杠杆的一些基本特征和作图该注意的地方,强调作图过程中要规范。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使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作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确应用,在杠杆应用的探索这部分,当时有两种方案:一是通过实验,不改变重点到支点距离和物重,

只改变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判断拉力的大小,从而判断是否省力,学生也能很容易看出两个距离的大小关系,但是这样学生参与的很少;二是像课本那样不给任何数据,学生自己填,又感觉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所以我选择了第二种情况,出示多种数据,让学生归纳总结,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还是没有找准学生的位置,致使这里进行缓慢,时间耽误了,草草结束,学生还不是很理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我的最大的感触是上课时教师一定要有时间观念,要随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案,使课堂变的灵活,本节课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我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在应用的探索部分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用直尺撬本子先感受一下何为省力何为费力,再进行实验探索,效果会更好,考虑的也不够全面。 滑轮组的省力情况是本课的难点,为了达到突破的目的,在得出动滑轮省力一半结论之后,不失时机的让学生分析提起重物及动滑轮的绳子段数,这为分析滑轮组的绳子段数做了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组装由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分析得出由两段绳子承担物重及滑轮重,得出拉力F= ,此时我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追问:"如果有3段绳子承担滑轮及物重呢 4段呢……n段呢 "学生很自然得出拉力F=.继续追问到:"如果忽略动滑轮重及磨擦,拉力F的表达式会是什么样呢 "通过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缺陷:虽然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第1节 第1课时 杠杆及其平衡条件-教案

第1节杠杆 第1课时杠杆及其平衡条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能够辨认出支点、动力、阻力,会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3.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并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识生活中的杠杆、认识杠杆五要素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而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物理兴趣,形成探究思维,有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杠杆平衡条件。 2.力臂的概念和画法。 教具准备 羊角锤、铁架台、钩码、细绳、等分刻度的匀质木尺、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 多媒体展示: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利用简单机械搬动巨大石块;我国古代利用桔槔在井上汲水;在现代建筑工地上,人们利用挖土机、起重机、吊车、钳子等工具进行劳动。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通过这些实例,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杠杆 来看一下羊角锤的工作特点。 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结论:

1.硬;2.在力的作用下绕某一点转动。 演示:用长木板绕固定点转动撬一重物。 说明物体只要是硬的就行,跟形状无关。同时边说边板书课题。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让学生再举一些杠杆的实例(如活塞式抽水机、跷跷板)以巩固对定义的理解。 2.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支点,用字母O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 那么要产生同样的效果,施加力的大小、方向是否一样呢? 让学生按下图所示分别操作。 (1)分别按图甲三个位置沿图示方向向下施力使杠杆静止。 提问:三次施加的力的大小是否一样? 答:不一样。(大小关系能回答出来) 这说明要使杠杆保持这种状态,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学生会回答跟作用点和支点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大,力越小。 (2)老师不加解释,再让学生按图乙所示施加力使杠杆保持静止,学生会发现虽然作用点相同,即作用点和支点的远近相等,但力的大小却不同,且F1>F2。提问:想一想,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 学生无法解释(必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时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过支点O作沿F1、F2方向的直线的垂线段(这一点有些学生的知识准备可能不足,老师可先观察,若学生画得很好,老师就略画一下,若不行,老师就得详细示范给学生看),并标上l1、l2。 问:l1、l2哪个大?F1、F2哪个大? 老师再来解释要使杠杆保持静止状态,力的大小不是跟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有关,而是跟支点到刚才的直线的距离有关,我们把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叫力的作用线,过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力臂。 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3.请同学们画出下图的力臂。 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发现比较典型的错误,反馈点拨。然后教师归纳总结,画力臂的步骤: (1)确定支点; (2)确定力的作用线; (3)过支点到力的作用线作垂线; (4)标垂足,定力臂。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2.1 杠杆 教学反思

12.1 杠杆教学反思 号我在班进行了杠杆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由于杠杆在整个第十一章中占据的地位非常重要,加上是学生最先接触的一种简单机械。所以在上课之前就做了充分的准备,对本节课的重难点从新审视了一遍。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遗憾。课后,我对本节课的整个活动过程进行了一下反思。 这节课及主要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1、紧贴生活创设思维的空间,为学生拨开云雾,展开猜想的翅膀。 课堂上我利用典型、生动且为学生熟悉的事实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进入猜想,要求他们不要盲目猜想,而应根据现有的知识或体会,进行有科学依据的猜想,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并自然地进入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巡视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上的错误,避免错误的数据误导学生,使每一组都能顺利完成实验。课上能及时对学生作出客观、科学、合理的评价,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 2、营造宽松环境,培养敢想敢说的精神。 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往往使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而课堂上巧妙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产生各种的猜想和结论,激发更多的学生发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 1、不会作垂线(数学较差的学生); 2、找不准动力和阻力,分不清杠杆的受力与施力。 存在的问题: 1、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更多一些,能否弱化教师的导。 2.课件要做得更精简,可以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问题,不要让课件牵着教师的鼻子走,不得不用时才使用,不为用而用。 通过精心的准备,总体下来效果还算不错。各种考虑都是有必要的,为上课中突发事件的产生提供及时的预案,即使上课不一定用得上。所以充分作好准备是打造高效课学的重要途径。总体而言,我这堂课从设计到实施中还是很好地突出了学生参与意识与主动性,较好的落实了物理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物理”的思想,但是细节把握不够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它分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较直观,很清晰。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三、设计思想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因此,小学科学课堂应以探究为基础,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力,引导他们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本课的教学设计由生活入手,巧设疑问,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接着由学生的发言自然地引出撬棍和杠杆的概念,通过观察、寻找杠杆的三要素,从而初步认识了杠杆,通过辨别变形杠杆和寻找生活中的杠杆,加深对杠杆的认识。然后通过认识杠杆尺、调试杠杆尺、分组实验、统计数据、分析数据等系列活动,得出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最后通过“长短不同的两根杠杆撬石头”的

小学科学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本课接着上一课结束时,所提到的问题之一“撬石头”而引入。课前,找了根近2米的粗棍子,现场演示,请上来一位班级体重最重的同学,有100多斤,很费力地抱一抱,然后让他坐在椅子上,找块砖一垫,用撬棍很轻松地抬了起来。再请个全班最瘦小的也来试试,也非常轻松地把他抬了起来。这样,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高涨,又直观形象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场景,对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有很大帮助。 “区分各种常用工具是否杠杆”的活动。充分利用上节课让学生操作使用过的那些器材,进行分析交流。对于榔头拔钉子,学生比较好理解,支点、用力点、阻力点一下子就找到了,也确认它是杠杆的应用,但对于老虎钳、剪刀,有的学生认为不是杠杆,是因为他没有结合实际使用来体会理解,可以让学生用老虎钳剪段铁丝,用剪刀剪块木片,在这个过程中找找阻力点、用力点和支点,再来分析是不是杠杆,学生就较易理解了。对于螺丝刀,有的学生说它用来撬物体时就是杠杆了,也应予以肯定,但做为扭螺丝钉时的工具,它就不是杠杆的应用了。 本课的教学难点还在于杠杆尺的研究。在教学中,很多小组的探究活动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展这个活动时,首先要强调教师的指导到位,要求明确。对于这个实验,有这么

几点要求: 1、左边所挂钩码当重物,右边的钩码当作我们用的力的大小。 2、每一次操作,两边的钩码都只能挂在同一个位置,这点很重要。 3、当杠杆尺达到平衡状态时,再记录实验情况。 4、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如何区分? 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多加观察、思考,发现规律,但在实际活动中,很少有学生能进行认真思考来发现规律,更多的是随意地、一次又一次地尝试,通过增加钩码个数或移动钩码位置来达到平衡。还有的小组,总是在两边挂相等数量的钩码来实现平衡,探究活动没有深入。这些情况都需要老师在活动巡视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指导。并引导学生结合数学知识来分析数据以发现规律。

杠杆及其平衡条件

第一节 杠杆及其平衡条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三、教学难点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四、教学用具 剪刀、直尺、木棍、铁架台、杠杆、钩码、杆秤、水果、汽水瓶等。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如何打开汽水瓶盖,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工具”的话题。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工具,说明它们的用途和好处。 教师进一步展示: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例如扳手、羊角锤、订书机等)。 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大型机械吗?是否了解它们的用途? 学生回答,教师予以鼓励,并介绍:生产中常见的机械(如吊车、推土机、汽车、飞机、轮船等)。:我国古代就有了使用各种机械的先例。指出,虽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但勤劳的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的各种简单工具,改善了生产条件,方便了生活。多媒体显示:古代天平、桔槔、舂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使用情况。 总结并指出:生活和生产中的这些机械和工具实质上就是利用了“杠杆”的知识。 提问: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杠杆)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由此导入新课。 2、新课教学 探究杠杆的共同特征,认识杠杆: 学生活动1 让学生观察桔槔(课本)。 学生活动2 学生观察教师用木棍撬重物的过程。 学生活动3 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学生活动4 找到上述桔槔、木棍撬重物的固定点。 学生活动5 看书观察活塞式抽水机手柄压水画面,观察固定点。 学生活动6 教师让学生用杆秤称水果。提问:杆秤是不是杠杆?它的固定点在哪里?并由此导入以下内容。 认识杠杆的几个科学术语: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杠杆平衡实验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机械与运动《杠杆》 烟台市牟平区大窑中心小学谭振东机械与运动——《杠杆》这节课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探索、思考和总结,课上得一节比一节成功。在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不但修改了本课编者的教学编排意图,而且不断提升了自己对科学课教学的新理念。回顾前后教学,我认为成功之处主要有这样几点: 一、从生活入手,进入科学知识的学习 开始设计这节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在上课伊始就能够迅速进入“研究者和探讨者”这一角色,我设计了很多方案。在对众多方案进行认真地、细致地遴选后,我选择了下面这个方案:课前准备一块带钉子的木板,向学生提问:“老师课前准备了一块木板,本来是准备上课使用的。可是,不知道被谁钉了一个钉子。谁是咱们班的大力士,能用手帮老师拔出来?”这个时候学生的兴致很高,都想帮老师把钉子拔出来。但是,多名学生下来用手拔钉子,都拔不出来。这个时候我问学生“用什么工具能把钉子拔出来?”学生马上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可以用钳子、羊角锤将钉子拔出来。”当学生用羊角锤很轻易地把钉子拔出来后,我追问:“为什么用羊角锤能这么轻而易举地把钉子拔出来呢?”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这个

简单的问题解决过程来自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到非常亲切,同时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既使学生意识到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充分运用各种手段,突破难点 《杠杆》一课的知识重点是“研究杠杆的作用”,同时也是本课的难点。在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以下两种方法突破难点: 1、实验材料生活化,使科学贴近生活。 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学习“研究杠杆的作用”这部分,我采取了课本上提供的方案:让学生利用平衡架进行研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以前没有接触平衡架,弄得学生实验起来手忙脚乱,得不出科学的结论,没有获得实验的科学素养,教学效果相当差。难道课本“错”了?带着这个疑问,在课后,我立刻找来有关科学新课标的书籍,认真地阅读、寻找解决的方法。就在这探讨中我深入地了解到科学课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思维方法及价值观、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习惯和科学情感等。在深入理解新课标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探究,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反思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初中物理(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杠杆教学设计与反思 彬县城关中学赵新海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在前面已经分别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等知识。本章从新的角度,从不同层面上研究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问题,其内容是前面力学知识的拓展,本章主要学习简单机械和功,简单机械中主要学习杠杆和滑轮,而滑轮又是一种变了形的杠杆,故而弄清楚了杠杆对理解和学习滑轮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后面的机械效率的学习和计算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计算占了很大的比例,同时,该知识点始终是中考中和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因此,本节的学习是本章学习的重点和关键。在处理教材时,我们将本节分为三个课时来学习,第一课时主要学习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并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初步的探究,第二课时主要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初步的应用,理解杠杆分类的标准,第三课时主要加强对杠杆有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使杠杆知识得到内化。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动手实验和分析归纳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为今后滑轮、滑轮组和机械效率的学习以及高中的力矩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本节主要的知识点: 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如何判断杠杆向哪边下倾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②知道杠杆的五要素,会画杠杆的力臂。 ③在实验的基础上探究并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④依据杠杆的平衡条件理解杠杆的分类标准,并能对生活中常见的杠杆进行归类; ⑤应用杠杆平衡条件理解判断杠杆向哪边下倾的方法,并能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②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感受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和体验,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求分析实验数据之间关系的方法。 ③通过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得出杠杆分类的标准和杠杆向哪边下倾的方法,体会分析推理的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心得体会-杠杆教学反思 精品

杠杆教学反思 篇一杠杆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堂上我利用典型、生动且为学生熟悉的事实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进入猜想,要求他们不要盲目猜想,而应根据现有的知识或体会,进行有科学依据的猜想,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并自然地进入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巡视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上的错误,避免错误的数据误导学生,使每一组都能顺利完成实验。 课上能及时对学生作出客观、科学、合理的评价,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 这一节课的关键是对数据的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实验结论隐藏在数据中不易被发现,因而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数据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寻找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地得出结论。 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产生各种的猜想和结论,激发更多的学生发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数据分析——归纳整理等。 每个环节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而大部分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发现、实践、归纳。 通过该节的学习,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还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了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的精神。 实验基本达到自己的预想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生使用的器材都是实验室提供的相同规格的钩码、杠杆,以至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十分类似。 若实验中杠杆由学生自己制作,用身边的一些小物品作为阻力,实验的数据不会类同就更有说服力,实验的效果可能会更好,所以这一个探究实验还有待完善。 另外,一下几点在教学中应该注意 1杠杆这节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根据杠杆的五要素把生活中的杠杆模型和理想的理论模型结合起来,比如剪刀、夹菜的筷子、指甲剪等。

2018年全国中考物理真题专题汇编--杠杆及其平衡条件

2018年全国中考物理真题专题汇编--杠杆及其平衡条件 一.选择题(共22小题) 1.(2018?贵阳)人们应用不同的简单机械来辅助工作,正常使用下列简单机械 时说法正确的是() A.筷子可以省距离B.所有剪刀都一定省力 C.定滑轮可以省力D.撬棒越短一定越省力 【分析】结合图片和生活经验,先判断杠杆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再判断它是属于哪种类型的杠杆。从而判断选项正误。 【解答】解: A、用筷子夹菜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所以是一个费力杠杆,费力但省距离, 故A正确; B、剪铁皮用的剪刀,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 理发用的剪刀,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 所以,剪刀有省力的,也有费力的,故B错误; C、定滑轮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是等臂杠杆,不省力,故C错误; D、撬棒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在其它条件不变时, 省力的多少取决于动力臂的长短,撬棒越短动力臂越小,越费力,故D错误。故选:A。 2.(2018?广西)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杠杆在力F作用下水平平衡,如图所示,现将弹簧测力计绕B点从a位置转动到b位置过程中,杠杆始终保持水平平衡,则拉力F与其力臂的乘积变化情况是() A.一直变小B.一直变大C.一直不变D.先变小后变大 【分析】在测力计转动过程中,钩码的重力不变,其力臂OA不变,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拉力F与其力臂的乘积变化情况。

【解答】解: 将测力计绕B点从a位置转动到b位置过程中,钩码的重力不变,其力臂OA不变,即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不变;由于杠杆始终保持水平平衡,所以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拉力F与其力臂的乘积也是不变的。 故选:C。 3.(2018?湘西州)如图所示,大熊和小熊坐跷跷板。如果它们脚不着地,跷跷 板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熊和小熊的重力相等 B.大熊和小熊到支点的距离相等 C.他们各自的重力与各自的力臂的乘积相等 D.以上说法都正确 【分析】由图可知,大熊和小熊重力关系,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它们重力与各自力臂的乘积关系,从而可知它们到支点的距离大小关系。 【解答】解: A、由图可知,大熊重力应大于小熊的重力,故A错误; BCD、由题知,它们脚不着地,跷跷板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由杠杆的平衡条件知,它们各自的重力与各自的力臂的乘积相等,故C正确; 熊对跷跷板压力大小等于各自的重力,所以大熊的力臂小于小熊的力臂,即它们到支点的距离不相等,故B错误; 综上所述D错误。 故选:C。 4.(2018?潍坊)如图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如果杠杆两侧的钩码各减少一个,杠杆将()

杠杆教学设计与反思

杠杆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杠杆、支架、钩码、尺、线等 三、复习 请画出下面点到线的距离。(学生演板) 四、导入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你知道这句话中的道理吗?在这句话中“一个立足点,一根长棍”指的是什么呢?对,这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杠杆。(板书课题) 五、新授 那么什么是杠杆呢? (一)杠杆定义

同学们请看:(教师演示) 我们来模拟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怎样用一支棍撬起一块大石头?(模拟撬粉笔盒) 在模拟这个过程中,我们用了一支硬棒,而且在撬起过程中这支硬棒在一个力的作用下,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象这样的一支硬棒叫杠杆。(板书定义) 同学们能否利用手边的刻度尺来做一个杠杆撬起你的书本呢?(学生实验) 你能举出几种在日常生活当中见过的杠杆吗?(学生举例) 出示投影片:起子、铡刀、羊角锤、抽水机柄、剪甲刀等。教师指出,这些都是杠杆,然后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一支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需要注意的是杠杆并非一定是直的。 (二)杠杆的五个要素: 其实在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开始利用杠杆了(看图 13-1),那么他们利用杠杆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答,省力)对,我们利用杠杆时一般都是为了省力,那么杠杆为什么省力呢?要想知道原因,需要了解几个有关于杠杆的

名词。我们以刚才的撬棍为例来学习这几个名词,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可以把这个图画出来。(教师示范讲授)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用红笔标出)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注意:动力指的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是杠杆,动力作用点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3、阻力:阻止杠杆转动的力。 同样,阻力也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同样是杠杆,阻力作用点也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动力作用线的定义在课本的下面(学生阅读) 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如何才能画出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教师演示) 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那么如何画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呢?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不够长怎么办?(教师演示)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 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它分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很较直观,很清晰。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

关于杠杆的教学反思

关于杠杆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使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作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上我展示了很多生活中的杠杆,有剪刀、钓鱼竿、开瓶器、羊角锤等等,请学生体验了一下杠杆,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了杠杆,但是杠杆的五要素,尤其是力臂的教学仍然有些力不从心。 我在对于杠杆五要素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了过去直接讲授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和对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认识中,通过师生交流合作,引出杠杆的五要素。特别是力臂概念的引出,我考虑了很长时间,如果直接引出,可以节省时间,但不利于学生对力臂的理解和记忆,最后我通过在对“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简化合并的方法研究中,引出力臂的概念,这样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杠杆平衡条件”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漫画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产生疑问,提出了要探究的问题,然后,通过等式观念的讲解,使学生在明白“如何处理几个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中,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了猜想,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 上完这节课,我有一个深刻的体悟: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学生顺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帮助。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还给我一个感触是上课时教师一定要有时间观念,要随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案,使课堂变的灵活,本节课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我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在应用的探索部分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用直尺撬本子先感受一下何为省力何为费力,再进行实验探索,效果会更好,考虑的也不够全面。还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忽略了学具的使用,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自我评价与反思。

《杠杆的平衡》教学反思

《杠杆的平衡》教学反思 《杠杆的平衡》这节课是粤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的一节课。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围绕着科学探究进行的。由于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学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将重点放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上。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我始终是把学生放在一个学习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引领着学生进行研究的一个主导地位。现在的教学,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更多的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从提出疑问到自主讨论再到作出猜想然后实验验证以至最后的得出结论。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不再拘泥于某个特定的结论,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来发挥自己的才能。我在教学中充当的是组织者、共同讨论者的角色,在实验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积极主动性,有效地利用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实验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与正确的结论。 不过在对平衡架进行研究的时候,还可以大胆的突破教材原有的框框。让他们尝试在多种的挂法,能否使杠杆平衡,结果又会如何?发现了什么规律? 另外,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受时间限制,实验探究没办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行探究,需在课后,让学生继续探究。

总之,本节课我是充分运用生活中的事例创设问题情境,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新课程的理念,使科学贴近学生生活。同时又通过列举利用杠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使课堂与社会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从科学走向社会的理念。现在则就是通过学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体现了注重科学探究的课程理念。

八年级下册物理杠杆及其平衡条件教案

第1课时杠杆及其平衡条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能够辨认出支点、动力、阻力,会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3.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并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识生活中的杠杆、认识杠杆五要素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而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物理兴趣,形成探究思维,有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杠杆平衡条件。 2.力臂的概念和画法。 教具准备 羊角锤、铁架台、钩码、细绳、等分刻度的匀质木尺、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 多媒体展示: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利用简单机械搬动巨大石块;我国古代利用桔槔在井上汲水;在现代建筑工地上,人们利用挖土机、起重机、吊车、钳子等工具进行劳动。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通过这些实例,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杠杆 来看一下羊角锤的工作特点。

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结论: 1.硬;2.在力的作用下绕某一点转动。 演示:用长木板绕固定点转动撬一重物。 说明物体只要是硬的就行,跟形状无关。同时边说边板书课题。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让学生再举一些杠杆的实例(如活塞式抽水机、跷跷板)以巩固对定义的理解。2.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支点,用字母O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 那么要产生同样的效果,施加力的大小、方向是否一样呢? 让学生按下图所示分别操作。 (1)分别按图甲三个位置沿图示方向向下施力使杠杆静止。 提问:三次施加的力的大小是否一样? 答:不一样。(大小关系能回答出来) 这说明要使杠杆保持这种状态,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