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自我概念的发展

第四章  自我概念的发展
第四章  自我概念的发展

我是谁?何谓自我?“认识你自己”!

对自我的兴趣与探讨可谓由来已久,我们这里仅对心理学中与这一概念相关的研究做些介绍。

自我概念的兴衰

在心理学界,自我概念的发展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

早在心理学建立之初,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就把自我概念引入心理学。在詹姆斯的观点中,只有理解了自我的背景才能理解所有的心理过程,因而自我具有中心地位。20世纪前几十年,随着行为主义学派的兴起,自我的研究被驱除出心理学的研究范畴。40年代期间,出现了对这一概念进行研究的热潮。随着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罗杰斯的强调,自我概念重新返回到心理学中。但围绕自我概念是否必要的争论并未由此停止。70年代后,随着认知心理学取代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理论的推动等原因,自我概念重新引发了人们的浓厚兴趣。

通过以上极简短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自我概念经历了盛衰不定的起伏。在这种起伏中,自我最初受到极大的强调,随后又受到完全的忽视,完全排除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之外。而今,有关自我的探讨与研究已成为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自我的发展

我们从一个有趣的话题开始:人是否是唯一具有自我意识的动物?或者说,有没有其它动物也可能具有自我意识?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心理学家做过一些观察与实验。如有心理学家观察到,一只黑猩猩找到一堆香蕉后,为了不让其他猩猩去吃,它就领着它们走到另一个方向,而后自己绕弯转到香蕉那里自己独吞。还有另一个更有趣的观察记录:一只聪明的小猩猩马达达在受到一个时期的训练后,回到原先的群中。一只原来受她支配的猩猩此时成了她的支配者。几天后,两只猩猩一起照顾一只地位更高猩猩的幼仔。马达达于是用力猛扭这幼仔,小家伙大叫起来。这时马达达却对她的同伴怒视和大叫。于是,她那无辜而受到冤枉的同伴成为其它猩猩的攻击对象。此事后,马达达重新恢复了对同伴的支配地位。

从以上观察所发现的黑猩猩的欺骗与嫁祸于人的行为中,我们看到它们已具有了“推已及人”的能力。我们由此可推断说它们具有了自我意识。心理学家所做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心理学家盖洛普曾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把大猩猩麻醉,在它们脸上某个部位涂上一块红色、无味的颜料。等麻醉失效后,把它们放到镜子前,观察它们的反应。最初,大猩猩看到自己的镜像会做出威胁的姿势与声音。但在有过几次镜前经验后,大猩猩很快开始探索脸上有标记的部分,而且它慢慢地开始用镜子来修饰自己的身体部分,进行自我指导行为。如张口从镜中看自己的牙齿等。黑猩猩这种在镜前的自我觉察能力暗示出它们具有了自我意识。对其它动物如猴子等做此实验,就未得到类似结果。因而,我们可以认为在所有的物种中,除人类外,只有黑猩猩这种类人猿才具有了自我意识。

对于个体而言,自我意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最初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心理学家通过镜前自我再认与其它更精巧的测试方式证实了,自我再认开始于婴儿出生后的15个月左右,完全形成于2岁。

在大约同一时期,婴儿开始出现尴尬、自豪、害羞等情绪。这类情绪不同于天生的害怕情绪,只有在自我意识发展后才有可能出现。因而有人把这类情绪称为自我意识情绪。这种情绪的出现,亦标志着婴儿身上自我意识已开始出现。当然,自我意识在此后还会经历不同的变化与发展,如青春期自我意识的重新觉醒等。实际上,对许多自我反省能力强的人来说,对自我的认识是持续终生的过程。“认识你自己”可以成为这类人坚守一生的格言。

“自我”研究中的一些概念

在这一部分,我们简单介绍一些在心理学中受到深入研究的与自我有关的概念。

客体我与主体我

詹姆斯曾把自我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自我作为被认识的对象,即作为客体的自我;一是自我作为认识的主体,即作为主体的自我。心理学家库利受詹姆斯的影响,提出了镜中我的概念。镜中我所反映的是想象中的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具体说,库利提出我们在与别人的互动中,有如下特点:一,我们会想象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二,我们会想象别人对我们的行为的评判;三,在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和评判基础上,我们对自己会体验到自豪、害羞等情绪。

不难看出,库利的观点是对詹姆斯客体自我的发展。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提出了自己的主我和宾我理论。他认为自我由两个部分组成:主我和宾我。主我是主体,是自我中导致个体行动的主动因素;宾我

是客体,是社会团体对自己的态度和期望的总和。宾我为主我的采取行动提供方向,两者整合成一个统一的自我。

不难看出,米德受到了詹姆斯客体自我与主体自我观点的影响。不过,米德的观点要丰富得多。感兴趣者可参阅《心灵、自我与社会》第三篇。

自我觉察与自我意识

自我觉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一种真实的关注状态,即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上的一种暂时的状况。这一概念又可分为私我觉察与公我觉察。私我觉察指的是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个体在此状态下觉察到自我中不被外人了解的方面,如个体的想法、情感、态度、愿望等。公我觉察指个体觉察到自己可被其他人观察到的方面,如个体的外表、在公共场合的言语和行为、个体对情绪的表达等。这种区分的明确提出是较晚的事情。通过这种划分,可帮助我们理解前人对自我的探讨方向。如弗洛伊德所注重的就是私我方面,而库利与米德所研究的主要是公我方面,即从外在的自我研究自我问题。

在提出这种划分后,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

在私我方面,高和塞克尔姆1979年对自我欺骗进行了实验研究。他认为自我欺骗概念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个体同时持有两个相互矛盾的信念;

②个体没有意识到自己持有其中的一个信念;

③个体没有意识到这个信念的原因,是他有不愿意意识到这个信念的动机,因为没有意识到这个信念使他更加愉快。高和塞克尔姆的研究表明,人们至少在某些时候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内部信息的。研究结果还表明,私我觉察可能不仅存在于意识层,也存在于无意识层。

社会心理学中的印象管理观点则对公我觉察做出了最新发展。

印象管理理论认为,所有面对面的人际互动都离不开“印象管理”。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试图影响他人或操纵他人对自己的印象。一些心理学对印象管理的策略进行了研究。如戈夫曼提出自我表现的策略。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是一个表演者,都有自己的前台和后台。表演者在后台为前台表演做准备,掩盖那些不能表现于前台的东西,前台是表演场合。而后台则是一个休息、放松的场合,可以缓解在前台的紧张。采用这种策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想达到某些个人的目的,可能是为了给别人留下一个前后一致的积极印象,也可能是我们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所需要的。这种策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使人际互动维持下去,不使双方发生公开冲突,倒并非是要存心欺骗。举一简单例子。一个人发现自己的对象在结婚后与结婚前谈恋爱时期的表现似乎相差很大。在许多时候,这并非是对方有意要欺骗,更可能的原因是在谈恋爱时期双方都处于前台,都希望能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而结婚后,双方都把家庭当成了休息的后台,一些以前曾掩盖的东西此时不再需要掩盖罢了。

心理学家斯奈德于70年代进一步提出了自我监控概念。自我监控是一种调节自我表现,使个人的行为适合于情境的能力,是个体的一种社会适应机制。在用一定的印象管理策略来影响别人的过程中,有的人技巧比其他人高些,而有的

人则差些。我们就可说前者的自我监控能力强些,而后者的自我监控能力差些。在斯奈德看来,高自我监控者,对他人在社会情境中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及自我表现非常敏感。他们会以他人的行为表现作为线索来调节自我表现。他们往往具有很好的变通性,适应性强;相反,低自我监控的人不注意别人的行为表现,其自我表现也发展得不完善。这一类人对别人总是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和态度。简单说,自我监控水平高者能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做出不同的反应;而自我监控水平低者,外显行为与内部态度更一致,不太受情境的影响。对心理监控的研究仍是当前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另一个被研究的这方面概念是自我暴露。这一概念指向他人透露自己个人隐私的行为。在这种过程中,存在着一种相互性。即,互动双方听对方暴露和自我暴露的比例应大致相等。若互动的一方缺乏亲密的自我暴露,会使对方感到不被接纳;而一方过于亲密的自我暴露,又会使对方感到不舒服或不好意思。当互动双方的关系很好时,这种相互性原则就很可能被打破。表现在密友之间,一方的自我暴露就不需要另一方做出大致相同的反应了。

自我意识与自我觉察非常相似。可以说两者都是个体把注意集中于自我,只不过,自我觉察指的是一种暂时状态,而自我意识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倾向性。与自我觉察类似,自我意识也可分为私我意识与公我意识两类。前者指个体处于私我觉察状态的长期倾向,而后者则指个体处于公我觉察状态的长期倾向性。心理学家制作了自我意识量表,可对不同个体的自我意识进行评估。

自我知觉、自我图式

1967年心理学家贝姆提出自我知觉理论。这一理论所关注的是个体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和解释。贝姆认为,人们对自己个性的认知与对他人的个性的认知相似,都是通过观察行为而进行的一种归因。我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检测其态度和个性,同样,我们也是通过观察我们自己的行为,来推测自己的态度和特性,以加深对自我的认知。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种关于自我的知识结构,这种结构被称为自我图式。不同的个体,自我图式是各不相同的,因而也就使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看待自己。如有人认为自己是内向的人,他总是回避各种社交场合,他有一个内向的自我图式。个体的自我图式来自于过去经验,但它一旦建立,就会影响着个体的知觉、记忆和对自己及别人行为的判断。

与自我图式有某种类似处的一个概念是自我意象。有关自我意象方面的介绍很多,这里不再多述。(记得念初中的时候,由于学校离家远,我每天早上总是迈着匆

匆的脚步赶去学

校。为了早一点点到学校,好提前开始早读或是做些预习,我还老催着自己,不断跟

自己说,走快一点,超过前面那个人,超过一个之后,又说,再快点,赶过前面那个……于是,就这样赶呀赶……

其实,最重要的不是超越他人,而恰恰是超越自己。

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曾说:“生活中的成功并非取决于我们

与别人相比做得如何,而是取决于我们所做的与我们所能够做到的相比如何。一个成

功的人总是与他们自己竞赛,不断创造新的自我纪录,不断改善与提高。”

不管我们认识与否,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幅心理蓝图,或说是自我图像。

在心理学领域里,这幅蓝图称为“自我意象”,它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观

念,或其自我“图像”。

自我意象的神奇之处在于:人的行为、感情、举止,甚至才能,永远与自我意

象相一致。它是左右人的个性和行为的关键。你把自己想像成什么人,你就会按照那

种人行事。所以,如果你把自己想像成“失败型的人”,你就会想尽办法失败,尽管

你有良好的愿望、顽强的意志力,甚至有很好的机遇。

许多年来,心理学家从不同方面角度,一次又一次证实了一个道理:自我意象

是可以改变的。已故的自我意象心理学先驱普莱斯科特雷·奇认为:学生学习某一科

目有困难,可能是因为(从学生的眼光看)他不适于学习这门学科。然而雷奇相信,

如果改变学生的这种自我观念,那么他对这门学科的态度也就相应改变。他所做的实

验也验证了这个理论。一个女学生拉丁文考试四次不及格,学校的辅导员与她谈过三

次话后,最后以84分的成绩通过了。一位男生被一个考核机构断定为“英语能力欠缺”,却在第二年荣获学校文学奖提名……

改变自我意象就能改变自己的个性和行为,但这还不是全部,“自我意象”还

决定一个人成就的界限。它决定你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如果你扩展了自我意象,

就能扩展自己的“潜在领域”。发展适当的自我意象能使你富有新的能量和才华,并

最终将失败转化为成功。所以,我们只有将自己的渴望和梦想形象化、具体化,只有

坚信我们能够成功,我们才会获得成功。许多成功的人物之所以能够实现他们的梦

想,主要是因为,他们具有按照成功目标来思考问题的习惯。他们能够根据特定条件

来设计自己的目标,使自己的思维与目标协调一致。对目标进行积极、明确的思维,

将使我们的梦想接近于真实,而消极无为的思维则会使梦想归于破灭。)(以前虚度了人生,

浪费了生命,我都30岁了,却是一事无成!!!……由于我不喜欢、更不擅长我的职业,再加上我做事不认真,没好好工作,结果事业一无所成,在单位是一个不受领导喜欢和重视的人。生活方面,我至今没找到一个对象,甚至没真正地谈过恋爱……结果不但烦恼习气一点没除,反而增加了很多新的妄想执着贪嗔痴。对一切都极其执着,看不开,放不下,生活得异常痛苦。

你现在的心情我可以理解。提几点建议供您参考。

从上面你的自我评价看,您性格中有严重自卑的一面。在你自己的心目中,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十多年前,我读过两本书──《你的误区》和《你的潜能》(作者是一位美国的心理学家,名字记不清了)。该书认为,每人的自我意象(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意象为成功者,则此人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潜能去克服,因为在他的心中失败不属于自己。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意象

为失败者,此人在困难的时候,常常自暴自弃,不思进取,从而一蹶不振。)感兴趣者可参阅《你的潜能》(工人出版社朋友译丛)或《自己改造自己》(中国商业出版社)。

自我差异

自我差异是指实际自我、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之间的差距。

实际自我指自己目前实际上状况如何;理想自我是指理想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一般指向未来;应该自我是指自己现在应该如何,多受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对此的研究发现,这种差异不但存在,而且自我会采取行动来减少这种差异。当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无法减少时,个体就会产生一些沮丧的情绪,如

失望、不满等。而当真实自我与应该自我之间的差异无法调和时,会有一些焦躁的情绪体验,如恐怕、焦虑等。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个体是否相信自己能调和这种差异,有很大影响。有人知道自己实际上是怎样和希望自己怎样之间的差异,并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这种差异,只是当前无法做到。这类自已相信能解决差异,只是目前无法做到的人,易产生倦怠性和疲劳性抑郁,又称为动机性抑郁。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无论自己如何努力,永远都不可能缩小差异。这类人易产生无助感或沮丧感,又称为能力性抑郁。

自尊与自卑

这两者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几乎是不言而喻的。如具有高自尊的人更倾向于为自己树立高的标准,也更自信,更能影响别人。两者同一些心理健康指标如抑郁、焦虑、服从性、生活满意感,自我接受等都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由此可见对两者研究的重要性。这里也只介绍两本有关书籍,不再多述。一本是阿德勒的名著《自卑与超越》,不用多提。另一本是《自尊的6大支柱》(红旗出版社)。此书虽远不如前者出名,但在对自尊的论述方面写得极好、极透彻。

自我调节、自我效能

自我调节是受到潜在动机的引导,去实现未来的某些目标而避免另一些目标。在这种过程中,低水平的,即时性的行为被引导到高水平的、长久性的目标和计划上来。这里对自我调节中的潜在动机做些介绍。

个体为了使其未来更可观测、更可控制,需要准确了解自己的能力。这种对精确性的需要是自我调节的第一个潜在动机。此外,人们的自我调节受到其保持

自尊及良好自我感觉的需要的影响。就是说,个体往往有保持最好的自我概念的倾向。这种自我提高或自我增强的倾向是自我调节的第二个潜在动机。这一动机意味着个体试图寻找维持或提高自尊的信息,试图让人们了解自己愿意成为谁或愿意成为什么。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个体会倾向于保持自我印象的一致性。这种对一致性的需要是自我调节的第三个潜在动机。在这一动机下,个体试图保持和确认先前的自我概念,在这一又被称为自我确认的过程中,个体试图在自我知觉之间及自我知觉与即将获得的信息之间寻求一致性,即试图让别人了解自己是谁或相信自己将成为什么人。为了获得这种自我确认,个体会寻找和解释那些加强其已有的自我概念的情境,会采取那些能加强其已有的自我概念的行为策略,避免与其原有的自我概念不符的情境和反馈信息的干扰。如我们通常喜欢那些与我们的看法一致的人,因为这种交往能印证、加强我们的自我概念。而当出现与自我概念不相符合的信息时,我们往往倾向于将其忽略或遗忘。“人们所看到的只是自己所希望看到的东西”,这句名言可谓对此的最好注脚。不难发现,自我验证的动机与自我增强的动机之间可能存在矛盾。那么,当两者出现冲突时,人们的行为如何确定呢?是更多地受自我验证需要的驱使还是受自我增强需要的驱使?研究表明,这由个体的自我评价而定。具有正面自我评价的个体与负面自我评价的个体所受的驱使力是不同的。如有实验研究表明:当自我概念是负面的时候,自我验证的愿望会压倒正面评价的愿望。做出此实验的心理学家斯旺曾说:“对身体成长的研究表明儿童与其最初照料者的关系当他们成熟后会帮助他们或缠住他们。我们的数据表明人们的自我概念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载体,童年关系因此被带入人的一生”。这简直是弗洛伊德的声音。

自我效能是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1977年提出的概念。这一概念指我们在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获取我们想得到的东西的一种能力感。具有较高自我效能的人,有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他们易于给自己提出高目标,高要求,并努力工作以达到此目标。目前对这一概念有多方面研究。核心问题是探讨这一概念与其他变量如结果期望、结果价值等之间的关系。举一简单例子。一个人想考研究生,他相信经过努力的学习,是可以考上的,这是结果期望;他相信自己有刻苦学习的能力,这是自我效能期望;而结果价值是指他对考上研究生是否有意义的估价。研究表明,这三个变量虽然都与行为倾向相关,但三者彼此间却两两两无关。或者说,这三个变量都是独立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

自我妨碍

自我妨碍指个体为了保护自己有能力的自我意象,而事先为自己的行为安排一种困境的过程。如一个人由于担心第二天考试不及格,而在今晚喝醉酒。这样,考试的失败就不能归于其能力了。显然,自我妨碍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目的是为了逃避失败的责任。研究者认为,自我妨碍者的这种行为并非要加强失败的可能性,而是如果失败可以归因于其他的因素的情况下,他们情愿接受失败。这样做时,会导致个体丧失控制感,但也会带来一些对个体表现有利的效果。如可以降低焦虑,而这又可提高其行为表现水平。另一好处是,如果一旦成功,那会个体的自尊会得到极大提高。对于生活经历多的人而言,是不难发现自己或他人这种自我妨碍的例证的。

研究还发现,只有那些对自己的能力不太确信的人,最易采取自我妨碍行为,而那些认为自己一点能力也没有的人或认为自己很有能力的人,都很少有这种自

我妨碍倾向。还有研究表明,喜欢酗酒的人比那些不常喝酒的人更易于把喝醉酒作为其自我妨碍行为的手段。

有关自我的研究还有许多方面,而且不同研究者的研究取向亦有所不同。如在有关自我结构的观点方面就有三种具有影响的取向:罗杰斯的现象学取向、精神分析的取向(在精神分析中有着对自我的极丰富探讨,这是一个牵涉面极广的话题)、社会认知取向。对不同的研究者而言,其侧重点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如精神分析强调潜意识自我,而社会认知理论则强调意识自我等。一句话,围绕着自我概念的基本问题与争论仍然存在,分歧还不可能在短时期得到统一。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自我作为人们感兴趣的一个重要领域,其中心地位或有可能被削弱,但决不会再被排除于心理学研究范畴之外了。

大学生全方面发展的自我评价(完整版)

大学生全方面发展的自我评价 大学生全方面发展的自我评价 第一篇: 大学生全方面发展的自我评价 以下就分享一篇一名好范文在自己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自我评价。 我,一名好范文,我不敢对自己奢望太多,但我够自信。因为大学四年塑造了一个顽强的我。 在思想道德方面,我系统全面地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于200x年x月x 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身体和心理方面。大学四年里,我掌握了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加院系和班级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如乒乓球、篮球、排球、越野比赛等,身体检查健康,体育合格达标。心理方面,我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科学文化知识方面,我认真端正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系统全面地学习了本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力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同时,还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

工作态度积极,有热情。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实事求是,能胜任自己本职工作,努力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能够吃苦耐劳,忠诚稳重坚守诚信正直原则,勇于挑战自我开发自身潜力。 个性活泼开朗,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人热情乐于助人。我相信机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只要肯用心就一定能成功!真诚自信充满亲和力的我相信一定会给公司带来不少利益。 第二篇: 大学生全方面发展的 大学生全方面发展的 大学三年是我一生的重要阶段,是学习专业知识及提高各方面能力为以后谋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从跨入大学的校门的那一刻起,我就把这一信念作为人生的又一座右铭。 大学三年里,在提高自己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使自己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即思想道德。大学三年系统全面地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稳定,自觉遵守《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规则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系集体;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自觉抵御封建迷信等错误倾向;树立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当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坚持把国家、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认真参加学校及系上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

自我概念

1.1自我概念内涵 自我概念是人格的核心要素。它在人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1890年詹姆斯(James)在其《理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自我概念(self-concept)一词,最早发现了自我的二元性,即主我宾我。库利和米德都从自我和社会的关系上理解自我概念,库利认为“自我”是个体在其社环境中,将自身连同他物一起视为客体的过程。1922年,美国心理学家库利(Cooley)提出“像我”的概念,并指出,自我知觉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这面镜子而获得的这就是说,自我概念是他人判断的反映。米德认为自我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存在,他详细地述了社会反馈的作用,认为那些特别重要的人物和有意义的个人是“重要他人”,而众人是“广义他人”,这两类他人的反馈都是社会镜子,决定着自我概念的形成。他强调了社会外在素在自我形成中的作[1]。虽然有关自我概念的讨论从詹姆斯就已开始,但直到罗杰斯的自理论受到人们关后自我概念才受到广泛重[2],Rosenberg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客体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包括个体对自己许多方面的看法[3]。Shavelson认为,自我概念是通过经验和对经验的理解而形成的自我知觉,即个体的自我知觉,这种知觉源于对人际互动、自我属性和社会环境的经验体验,是多维度的,按一定层次组织到一个范畴系统之中[3]。伯恩斯(Burns,1984)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提出自我概念是有关自己的技巧、能力、外貌和社会接受性方面 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知觉,即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Baumeister认为自我概念是 指一个人他自己的整体,包括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和图式,以及对社会角色和关系的理解[4]。在国内,蔡淑玲认为自我概念是一种自我态度的组织,其结构具有阶层性;黄希庭(1996)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所有方面的知觉,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有组织的结构,具有评价性且可能和他人分别开来[5]。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不同的心理学家对自我概念的定义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普遍认同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各方面知觉的总和,而这种知觉是在个体对环境和经验的解释基础上建立起来的[6]。自我概念的本质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这种认识过程是个体在与他人、自然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种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觉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自我概念将会影响个体对与自己有关的事件的解释[7]。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解释以及自己在情境中如何行为,都决定于自己的自我概念[8]。自我概念是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才逐步形成的。阿姆斯特丹研究了88名3-24个月的婴儿,发现20个月的婴儿的客体自我已经开始发展。迪克逊观察了5名4-12个月的婴儿,发现7-12个月的婴儿主体我开始发生[9]。朱智贤认为,婴儿出生时是没有自我与非我的分化的,大致到了8个月龄时,婴儿开始有自身的连续性的感觉,这是儿童自我意识的2萌芽,也是自我概念的基础。[10]金盛华(1985,1988)和李德伟(1988)的研究发现,我国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已形成清晰的自我概念,他们对自己多方面的评价都很接近教师与同伴对他们所作的评价,与他们的实际状况也很一致。[11]自我概念的发展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过程,中间有许多低谷和高潮。在年龄特征方面,Freeman(1992)的研究发现,自我概念的发展呈曲线变化,从小学到初中逐年下降,随后开始上升,到大学毕业后开始下降,到中年后又再次回升,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平缓下降。1989年,Marsh 用自己编制的三个SDQ量表对数千名6岁-18岁的学生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7-9年级学生的自我概念开始下降,9-11年级开始回升,呈U型曲线。11岁-14岁是自我概念的最低点[12],显示了自我概念在青春期的发展趋势。国内的研究结果出现了结论不一致的情况。我国的周国韬等(1996)对11-15岁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进行了研究[13],结果表明,11-15岁学生的各项自我概念(身体自我除外)基本表现出U字型发展趋势,初一是自我概念发展的最低点,反映出初中生自我概念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而学者李惠军的研究则表明,中学生在学业自我概念方面不存在年级差异,而在非学业自我概念方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11]。我国学者的研究对象不仅涉及到了中学生,还包括大学生和成人,研究范围比较广泛。有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二年级最低而四年级最高。许

专题三: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培养

专题三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培养 本讲知识要点: (1)自我意识的概念和结构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及调试 (4)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凤姐的征婚条件:第一,必须为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必须本科硕士连读,中途无跳级,不留级,不转校。在外参加工作后再回校读书者免。第二,必须为经济学专业毕业。非经济学专业毕业则必须精通经济学。或对经济学有浓厚的兴趣。第三,必须具备国际视野,但是无长期定居国外甚至移民的打算。第四,身高176--183左右。长得帅的比较好一些。第五,无生育史。过往所有女友均无因自身而致的堕胎史。第六,东部沿海户籍,即江,浙,沪三地户籍或广东,天津,山东。北京,东北三省,内蒙古等地户籍。西南地区即重庆。贵州。云南。西藏,湖南,湖北等地籍贯者不予考虑。第七。年龄25--2 8岁左右。 凤姐对自己的认知存在偏差,没有客观的认识自己。对自己评价过高,是自负,偏差过低是自卑。对自己做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是很难的,然而同时又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节课主题就是自我认知。希望通过这节课,同学们对自己的认识更深刻。 二、课堂活动(提前准备纸) (1)请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很快的来完成二十个句子。这些句子都是以“我是的人”为结构的,请你填上中间的部分。(5分钟) (2)“我是的XX”,找一适合传递的物品,随机给一个同学,让他随意传给前后左右的同学,第一个同学需说出带一个修饰词语的“我是的XX”,第二个同学说两个修饰词语,依次类推,直至出错,出错的同学接受惩罚。(5分钟) 小组讨论:刚才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总结分析:通过“二十句”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自我意识的一些特点。比如我们可以看看在二十个句子中是表面性的句子多还是反映一个人对自己看法的句子多,表面性的句子则反映了一个人自我意识的深度不够,或者不愿意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是正面的评价还是负面的评价多,它反映的是一个人是否自信;是正、负面评价都有,还是只有一方面的评价,它表明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是全面的还是片面的,是客观的还是过度自负或过度自卑的;二十个句子的内容是有集中的主题还是分散,有集中的主题则能反映出一个人如今最关注的事物。总之,简简单单的二十个句子能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自我意识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 二、教师讲授(10分钟)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和结构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自我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型等)、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个性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自我意识是与周围人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等)。

第四章 自我概念的发展

我是谁?何谓自我?“认识你自己”! 对自我的兴趣与探讨可谓由来已久,我们这里仅对心理学中与这一概念相关的研究做些介绍。 自我概念的兴衰 在心理学界,自我概念的发展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 早在心理学建立之初,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就把自我概念引入心理学。在詹姆斯的观点中,只有理解了自我的背景才能理解所有的心理过程,因而自我具有中心地位。20世纪前几十年,随着行为主义学派的兴起,自我的研究被驱除出心理学的研究范畴。40年代期间,出现了对这一概念进行研究的热潮。随着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罗杰斯的强调,自我概念重新返回到心理学中。但围绕自我概念是否必要的争论并未由此停止。70年代后,随着认知心理学取代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理论的推动等原因,自我概念重新引发了人们的浓厚兴趣。 通过以上极简短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自我概念经历了盛衰不定的起伏。在这种起伏中,自我最初受到极大的强调,随后又受到完全的忽视,完全排除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之外。而今,有关自我的探讨与研究已成为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自我的发展 我们从一个有趣的话题开始:人是否是唯一具有自我意识的动物?或者说,有没有其它动物也可能具有自我意识?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心理学家做过一些观察与实验。如有心理学家观察到,一只黑猩猩找到一堆香蕉后,为了不让其他猩猩去吃,它就领着它们走到另一个方向,而后自己绕弯转到香蕉那里自己独吞。还有另一个更有趣的观察记录:一只聪明的小猩猩马达达在受到一个时期的训练后,回到原先的群中。一只原来受她支配的猩猩此时成了她的支配者。几天后,两只猩猩一起照顾一只地位更高猩猩的幼仔。马达达于是用力猛扭这幼仔,小家伙大叫起来。这时马达达却对她的同伴怒视和大叫。于是,她那无辜而受到冤枉的同伴成为其它猩猩的攻击对象。此事后,马达达重新恢复了对同伴的支配地位。 从以上观察所发现的黑猩猩的欺骗与嫁祸于人的行为中,我们看到它们已具有了“推已及人”的能力。我们由此可推断说它们具有了自我意识。心理学家所做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心理学家盖洛普曾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把大猩猩麻醉,在它们脸上某个部位涂上一块红色、无味的颜料。等麻醉失效后,把它们放到镜子前,观察它们的反应。最初,大猩猩看到自己的镜像会做出威胁的姿势与声音。但在有过几次镜前经验后,大猩猩很快开始探索脸上有标记的部分,而且它慢慢地开始用镜子来修饰自己的身体部分,进行自我指导行为。如张口从镜中看自己的牙齿等。黑猩猩这种在镜前的自我觉察能力暗示出它们具有了自我意识。对其它动物如猴子等做此实验,就未得到类似结果。因而,我们可以认为在所有的物种中,除人类外,只有黑猩猩这种类人猿才具有了自我意识。 对于个体而言,自我意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最初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心理学家通过镜前自我再认与其它更精巧的测试方式证实了,自我再认开始于婴儿出生后的15个月左右,完全形成于2岁。

大学生个人发展计划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7991 (计划范本系列) 大学生个人发展计划详细 版 When The Goal Is Established, It Analyz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Of Organ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Organizational Goals To Be Achieved And The Ways To Achieve Them.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大学生个人发展计划详细版 提示语:本计划文件适合使用于目标确立时,根据对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大学生个人发展计划(一) 古人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大一一年我基本上没有干过几件象样的事情,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就更是差远了,按逻辑推理,我就已经失败了一半。可是我又不甘心,因为严格说来,我的大学生活还剩下四分之三,失败一半对我来说也太不公平。如果说世界上真的没有后悔药,那么能带给我最大安慰的莫过于现在流行的选秀节目中的“复活”一词。把自己将来要做的每一件事当做一次“选秀”对待,“死了”还有“复活”的机会。 特此,我从三个方面对接下来三年的大学生涯进行了规划。“有梦想就有希望”,我不敢保证我的职

业规划完完全全的切实可行,但至少它代表了我现阶段最大的理想,也是近期最应该付诸时间实践的,它的实施与否主宰着我的后半生的成功与失败。 第一、学业方面 学习不仅是为了今后的工作,最重要的是它能让你终身受益,所谓的“活到老学到老”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意思吧。无论怎样,学生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抛开了学习一切都无从谈起。作为学会计的学子,社会对我们的期望值普遍要偏高,我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懂得如何与他人交往、洽谈。而且我的目标是成为一名会计师,将来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能够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在工作的过程中,我还要努力学习,试着考注册会计师。总之,我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会计师,能够让自己的美梦成真。历史上的出名的会计师没有一个不是博才多学,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同学们,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疑问吗: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是男孩还是女孩?这就是人们对自我的最初探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由于言语和思维的发展,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认识自己而形成的。婴儿的自我意识处于萌芽期。初生婴儿不能把自己与周围的物体区分开来,他们吸吮自己的手指、玩弄自己的手或脚,就像吸吮乳头、玩弄玩具一样。当婴儿发现咬手指与咬布娃娃的感觉不一样时,就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开始区分自己的身体和其他事物,发现“我”和“非我”之间有明显的分界,有了对自己身体的知觉。 当婴儿不小心把手里的玩具掉到地上,成人捡起来时,婴儿就会有意识地把玩具反复扔到地上,区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玩具)之间的关系。他们还会不断敲打汤勺、玩具,以体验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几个月的婴儿就会对镜子里的自己感兴趣,会花很长时间在镜子前研究自己。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经典试验“点红试验”。被试是9-24个月的婴儿,在婴儿无知觉的情况下,在其鼻子上涂上红点,然后观察婴儿照镜子时的反应,结果,18-24个月的婴儿中,立刻去摸自己鼻子的人数迅速增加,开始出现自我意识。在随后的实验中,在婴儿的膝盖上贴上标签,把他们放到镜子前,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一旦婴儿能认识到自己,他们对自己的形象偏好就胜过了其他同龄小朋友的形

象。 语言的发展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1岁左右婴儿开始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比如问他:这个苹果是谁的?他会答:“宝宝的。”问谁想吃苹果?他会答:“宝宝吃。”这时婴儿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信号,在遇到叫同名的别的孩子的时候,他就感到困惑了。 2岁左右,婴儿会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我是……”“我要……”“我有……”等,这时, 婴儿不再把自己当作客体看待,而把自己当作主体认识,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会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是婴儿自我意识形成的最重要标志。 此时,婴儿开始进入人生的第一逆反期,喜欢说“不”、“我自己来”,遇到什么事都想自己干,其内在原因是要听从自我的意志,体验自我的力量,希望成人接纳“我长大了”、“我很能干”的“现实”。 走过了自我意识的萌芽期,开始进入自我意识的发展期。研究表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 幼儿自我评价的第一个特点是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独立性评价。幼儿初期,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他们评价自己是好孩子,是因为“妈妈说我是好孩子”。幼儿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对成人的评价逐渐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他的评价不符合他自己的评价,幼儿会提出疑问,甚至表示对抗。 幼儿自我评价的第二个特点是从片面、表面性评价发展到全面、深刻性评价。幼儿早期的自我评价倾向于片面性和表面性,如小班幼儿说自己

大学生个人发展计划(完整版)

大学生个人发展计划 大学生个人发展计划 第一篇: 大学生个人发展计划 古人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大一一年我基本上没有干过几件象样的事情,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就更是差远了,按逻辑推理,我就已经失败了一半。可是我又不甘心,因为严格说来,我的大学生活还剩下四分之 三,失败一半对我来说也太不公平。如果说世界上真的没有后悔药,那么能带给我最大安慰的莫过于现在流行的选秀节目中的“复活”一词。把自己将来要做的每一件事当做一次“选秀”对待,“死了”还有“复活”的机会。 特此,我从三个方面对接下来三年的大学生涯进行了规划。“有梦想就有希望”,我不敢保证我的职业规划完完全全的切实可行,但至少它代表了我现阶段最大的理想,也是近期最应该付诸时间实践的,它的实施与否主宰着我的后半生的成功与失败。 第 一、学业方面 学习不仅是为了今后的工作,最重要的是它能让你终身受益,所谓的“活到老学到老”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意思吧。无论怎样,学生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抛开了学习一切都无从谈起。作为学会计的学子,社会对我们的期望值普遍要偏高,我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

识,还要懂得如何与他人交往、洽谈。而且我的目标是成为一名会计师,将来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能够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在工作的过程中,我还要努力学习,试着考注册会计师。 总之,我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会计师,能够让自己的美梦成真。历史上的出名的会计师没有一个不是博才多学,厚积而勃发已是一个不变的规律。这就意味着我必须博览群书,为今后步入社会后能独挡一面作好充分的准备。此外,英语四级虽然和学位证无关,但是和我意向的工作单位挂钩,将来说不定还要在外资企业工作,英语的需求量也是相当大的,所以一定要在大一时搞好英语,为大二的四级准备。还有,在这个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尤为必要。所以,我对自己的的大学生涯作出了简短的设计。 大二: 一、要把会计资格证、初级会计师证考过,这是自己在会计这一行业中混的最低限度了。一定要先把这些东西给考过,拿了证就算是本事了。 二、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和其他基础学科,坚信基础的东西一定是最重要的。大一的时侯 英语考砸了,影响了整体成绩跟奖学金还有一点距离,要加倍努力,争取获得奖学金。不要再像大一那般贪玩,整天没课就无所事事,多看一本书,可以多学一个道理(概数)。 三、拼了命也要把英语四级过了,争取一次性通过。这学期实在过不了,下学期再给最多一次机会,当然这不绝对不优先考虑。 四、尝试着考计算机二级。一级证书有了,但那是将来地球大学生都会有的证书,摆出来会让人笑掉大牙的,它基本上没什么用处可

大学生个人发展规划正式版

Making a comprehensive plan from the target requirements and content, and carrying out activities to complete a certain item, are the guarantee of smooth implementation.大学生个人发展规划正式 版

大学生个人发展规划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计划资料适用于对某个事项从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及工作步骤等做出全面、具体而又明确安排的计划类文书,目的为完成某事项而进行的活动而制定,是能否顺利和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和依据。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篇一】 古人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大一一年我基本上没有干过几件象样的事情,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就更是差远了,按逻辑推理,我就已经失败了一半。可是我又不甘心,因为严格说来,我的大学生活还剩下四分之三,失败一半对我来说也太不公平。如果说世界上真的没有后悔药,那么能带给我安慰的莫过于现在流行的选秀节目中的“复活”一词。把自己将来要做的每一件事当做一次“选秀”对待,“死了”还有“复活”的机

会。 特此,我从三个方面对接下来三年的大学生涯进行了规划。“有梦想就有希望”,我不敢保证我的职业规划完完全全的切实可行,但至少它代表了我现阶段的理想,也是近期最应该付诸时间实践的,它的实施与否主宰着我的后半生的成功与失败。 第一、学业方面 学习不仅是为了今后的工作,最重要的是它能让你终身受益,所谓的“活到老学到老”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意思吧。无论怎样,学生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抛开了学习一切都无从谈起。作为学会计的学子,社会对我们的期望值普遍要偏高,我

儿童自身与母亲对儿童自我概念评价的差异研究

儿童自身与母亲对儿童自我概念评价的差异研究 [摘要]本研究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并使用SPSS16.0分别对儿童自我概念儿童问卷部分和母亲问卷部分进行整理和分析,数据显示儿童自身与母亲对儿童自我概念评价之间存在差异,包括性别差异,以此引导母亲对儿童形成正确合理的评价。 [关键词]儿童自我概念母亲外部评价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9-5349(2016)08-0132-02 从婴儿呱呱坠地开始,他就进入到一个纷杂的社会环境中来,在这个环境中,他需要不断成长,才能适应这个社会。这种成长最初是从婴儿认识自己开始,认识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开始。儿童在两岁左右开始有自我意识,随着与周围环境的相互联系,不断充分认识自己,形成自我概念。儿童很早就能够按照年龄、性别、外貌等对自己进行认识,如知道自己3岁或者4岁,了解女孩子穿裙子等等。甚至能够从某些方面对自己进行评价,例如,认为自己是善良的、勤劳的、勇敢的等等。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探索自己的过程中,离不开生命中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一个角色――母亲。母亲对儿童的影响非常重大,母亲对儿童的认识和评价在儿童自我

概念发展过程也或多或少存在影响。本研究将从认知能力、同伴接纳、身体能力和母亲接纳四个方面来了解儿童与母亲对其自我概念的评价差异,更好地认识学龄前儿童的发展状况。 一、研究概况 (一)研究对象 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了105名家庭完整,并且生理健康、没有心理问题的4―6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儿童都来自于西安市的三所幼儿园。选取这一年龄段儿童的主要原因是,该年龄段儿童已有自我概念,并且有能力使用语言工具来较为清楚地描述相关概念。同时,选取这105名儿童的母亲作为本研究的另一主要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运用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文献法主要是通过搜索相关书籍以及知网中近20年关于儿童自我概念方面的期刊文章,以此来借鉴前人对儿童自我概念的研究,为本研究寻求理论基础。研究中所使用的问卷源自于朱家雄教授对Hater的《幼儿能力和社会接纳觉知图片量表》(PSPCSA)的改编版本――儿童自我概念调查表。本研究中,将其稍作修改,并分为两个版本问卷,儿童问卷部分和母亲问卷部分。儿童问卷部分包括认知能力、同伴接纳、身体能力和母亲接纳四个维度,平均每个维度6道题,共24道题。第二套是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 我意识的培养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摘要 我国学前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自我的发展有助于幼儿妥善处理自己与环境、与他人的关系,如认识到人的态度、体验他人的情感、建立平等关系、共享社会经验、实验共同目标等。本研究主要采用质的研究,通过现场观察、资料收集等方式,对其进行了分析。本文首先是阐释了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发展,其次解构了幼儿自我意识的结构,再次分别从社会、教育的角度论述了良好自我意识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意义,最后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自我意识自主教育培养 引言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提出,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让我们充分意识到幼儿良好意识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提出有明确自我意识的学习者能够发现和改正不良错误或行为。早在1962年,朱智贤教授在其《儿童心理学》一书中,对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评价的发生、发展及其作用做了深刻的分析,对自我意识的实质、作用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着名心理学家维列鲁学派创始人维果斯

基就对认知思想有过精辟的论述,在《思维与言语》一书中,他指出:意识活动可以指向不同方向。本文侧重于阐述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发展,重点是对幼儿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策略,从实践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2.自我和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及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的概念,弗洛伊德在1895年就已提出,但直到1923年,才有了比较明确的阐述。自我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从本我那儿分化出来的。当本我的要求与现实相抵触而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了自我。 自我就是内心深处的自己,真实的自己,自己毫不掩饰的一面。心理学上的自我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自我”属于意识范畴,出生时婴儿的精神知识由本我构成,自我正是一个人出生之后,幼儿时代通过父母的训练和与外界打交道而形成的人格的一方面,它正视现实,符合社会需要,按照常识和逻辑行事,是本我和外界的中介。它的作用是既坚持本我的目的,以利其冲动之实现,不让本我和这些外界规范发生冲突,于是便遵照现实原则,压抑本我的种种冲动和欲望以进行自我保存,另外也尽量使本我得以升华,将其盲目冲动、情欲引入社会认可的渠道。因此,控制和统辖着本我与

大学生个人成长发展规划书

大学生个人成长发展规划书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正在接受基础高等教育而还未毕业走进社会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本文《大学生个人成长发展规划书》由为您整理,仅供参考! 【篇一】 一、前言 时光荏苒,又是一年风吹过,岁月如梭,时不待我可奈何。漫漫人生路,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沧海桑田的弹指一挥间。纵然人生短暂,但却可以有辉煌的瞬间,纵然生命有限,却可以有非一般的意义。回顾我的人生已走过20几个初夏秋冬,今后的路该何去何从,怎样使自己不虚度年华,未来的日子需要目标的指引,理想的实现需要现在的规划。用规划照出前进的方向,用时间为理想插上飞翔的翅膀。 二、自我分析 规划要契合实际,构想要有巩固的基础。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首先要基于一个正确的自我认识。所以自我分析这个部分是整个规划的基础,更需要严谨的态度去对待。世间的人可能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许多事无需言明,却都已铭记在心,外人可能无从获知,但自己最清楚不过。对于我.

的自我分析,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性格,兴趣、人生观。 首先说性格,我个性开朗,爱说爱笑爱热闹,但有时也喜欢一个人静静地思考。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而且会兼顾实际,不会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向往自由不拘束的生活。适应能力比较强,能够很快地融入新生活、新环境。抗压能力比较好,虽然有时面对压力情绪低落,但能及时调整心态,乐观面对。喜欢结交朋友。做事比较认真负责,老师、同学交给我的工作都能及时完成。喜欢有规矩的生活,凡是有调理。而且比较乐观,对待困难能够及时反思,从多角度看问题。但我的性格中也有很多缺点。有时毅力不够,面对困难会有退缩的想法。恒心不足,有时三分钟热度,不能坚持不懈。有时不太注重生活细节,防海盗他人可能也不自知。心胸不够宽广,对于别人的错误不能很好地谅解,对于一些自己看不惯的行为不能很好地包容,不过幸好能够自我劝解,或者和朋友倾诉。面对陌生人会显得拘谨,放不开,有时成为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在公开场合会有点紧,需要多加练习。 再说说兴趣,我的兴趣很广泛,喜欢文学,喜欢看推理方面的小说和古典文学;喜欢听音乐,而且偏爱轻音乐,比如班得瑞的曲子或是钢琴曲;喜欢旅游,特别是古代的风景名胜,比如避暑山庄、西湖等等;也很喜欢乐器,虽然没有学过,但是很希望有机会可以学学,比如古筝、笛子和萧。

社会心理学与自我

社会心理与自我 浅论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 摘要: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关键词:自我概念社会化社会心理学自我审查社会交往准则从众 正文: 一、自我概念与社会化 1、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 历史上,自我概念具有各种不同的涵义,主要原因在于这个概念源自多种学科。哲学和神学强调自我是道德选择和责任感的场所;临床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自我是个体独特性和神经症的根源;社会学强调语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自我实现并得以保持的基础;实验社会心理学强调自我是认知组织、印象处理和动机激发的源泉。 关于自我概念的解释,存在两种观点:(1)自我概念是一个把个性统一成连贯综合系统的有机过程,包括防御机制、知觉习惯和态度(2)自我概念是知觉的客体,也即个体能在其自觉体验中感到的东西。后来,人们把前者称作自我系统,把后者称作自我概念。其实在讨论自我概念时,很难把两者区分开来。 在前联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自我概念区分为四种类别:(1)现实的我,指个人对现在的我的看法;(2)理想的我,指个人认为自己应当成为的人;(3)动力的我,指个人努力成为的人;(4)幻想的我,指如果可能的话个人希望成为的人。 以往,关于自我概念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自我尊重上,即集中在自我尊重的因果和自我尊重同人格与行为等方面的关系上。现在,自我概念的其他一些方面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自我表现的动

大学生个人发展规划书

湘潭大学 大 学 生 职 业 规 划 书 姓名:方越程 学号:201705500111 院系:机械工程学院班级:工业设计一班

1

目录 一.前言 (3) 二.自我分析 (3) 三.成就故事7个 (3) 四.综合评价 (6) 五.职业生涯人物访谈 (6) 六.本科阶段生活规划与准备 (7) 七.在校总体规划 (9) 八.总结 (10) 2

一.前言: 如今的社会,已经不存在那种只要手握大学文凭就能找到工作的情况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比以往任何一届的大学生都要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当下,只有真正拥有能力,拥有技术的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做到自我实现。与其一天天消磨时光,不如多学习点知识来充实自己.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趁现在还年轻,赶紧为自己的未来之路定好一个方向,按照这个方向前进!! 二.自我分析: 作为一名理工科的学生,我有着一颗文科生的内心。平时喜欢诗词歌赋,人文历史。比起理论技术类的书籍,古文历史更能吸引我。 我是一个热心、坦率、真诚的人。有责任感、重承诺、有人情味,自己犯了错误勇于承认,并主动承担相应后果,弥补错误。对待别人的错误总是能够包容、谅解。我具有较强的自我克制能力,态度稳重,不容易分心,大多数时候能够很好的管理自己。 最近发现我比大多同龄人更加喜欢整洁,内务等方面可以很认真的地对待。我的主要优势:动手能力强,拥有较强学习和创新能力。情绪比较稳定,在愤怒和悲伤的情况下能够尽快安抚自己,不会收到情绪的过多干扰。意志比较坚定,不轻易放弃。 我的主要劣势:不擅长和别人打交道,又喜欢多管闲事,不太合群。做事容易性急,经常快速、粗糙地完成任务,事后再来修修补补。对许多问题的考虑不能做到很周全。容易产生惰性。 三.我的成就故事: 1.成就故事一:学会骑自行车 初二那年,市里开始大范围配置公共自行车。骑自行车出行又成为了一种“时尚”,原本不曾学习过骑自行车的我也加入了学习的行列。 那天晚上,我推着一辆公共自行车来到家附近的广场,打算练习。令我始料未及的是,这里竟然有这么多人。我开始胆怯了,害怕摔跤,在一群人面前出丑。过了许久,我才终于鼓起勇气,翻上自行车,结果刚一上去立马就翻了,连试了几次都不能成功,骑不了两下就要倒了。我于是改变了策略,在一处微微倾斜的地方,顺着下坡练习。尽管这里的人更多,但我还是选择在这里练习。果然,效果好多了,我慢慢能够沿着下坡缓缓前进,又过了一会儿,能够顺利把握方向了。就这样,我又试着在平地上晃晃悠悠地骑着车,骑了很长一段,终于找到了感觉。就这样,基本上学会了骑车。这时我才发现,这根本没有多难。 倘若我那时因为胆怯,怕出丑,我可能不仅那个时候没有去学,甚至以后也会因为同样的理由害怕尝试。可能一直也学不会了。 3

怎样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

一、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自我塑造 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建立在对现实自我全面客观知识基础上的一种积极态度。意味着一个人对自我的认同和积极接纳和一个人对自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包括两个方面: 1、全面客观认识自我 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是形成积极自我概念的基础。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条途径进行: (1)积极参加社会交往。一个人要想全面客观认识自我,首先必须积极进行社会交往,充分表现自我,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米德强调,自我概念来源于社会交往,自我概念也只有在社会交往中才能形成,因此,社会交往对于个人全面客观认识自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合理运用社会比较策略。每个人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免不了要与别人进行比较。进行社会比较是每个人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合理的社会比较策略,对于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少同学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常常犯有严重的错误。譬如,有些同学总是拿自己的弱点跟别人的优点相比,总是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同时,却只看到别人的优点看不到别人的缺点,这样势必会夸大自己的不足,抹杀自己的长处,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相反,有些同学只是看到自己的优点,对缺点却视而不见,这必然会形成虚假的自我概念,在实践中导致盲目自大。合理的社会比较,必然是综合的比较。既要横向比较,也要全面比较,绝不能无原则的攀比。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起点,譬如家庭背景、生理状况、智力程度、生活遭遇人人不同,因此,在社会比较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这样自然而然就会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 (3)留意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库利在其自我概念的理论中提出了“镜中我”的概念,他十分强调别人的态度、评价对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就是他人态度或评价在自我头脑中的反映。当然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体的评价往往不同,同一个人对同一个体的评价在不同的时期也会发生变化。每一种评价都不可能是对“自我”的全面客观的评价,但只要我们把它们综合起来,就能得到比较全面的自我概念。因此在生活的过程中,我们要留意来自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异性等多方面的信息,这样我们就能够逐步形成对自我的全面客观的认识。当然在听取别人的意见的过程中必须要虚心认真,从而不断调整自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 2、积极悦纳自我 悦纳自我是发展积极自我概念的核心和关键。一个人首先应自我接纳,才能为他人所接纳。悦纳自我就是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好的或坏的,成功的或失败的,有价值的或无价值的凡自身现实的一切都应该积极悦纳,要平静而理智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得失成败,要乐观开朗,以发展的眼光开看自己;既不以虚幻的自我来补偿内心的空虚,自欺欺人,也不消极回避自身的现状,更不能以哀怨、自责甚至厌恶来否定自己。在自我悦纳的基础上,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心理品质,从而发展自我,更新自我。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是否能积极接纳自我,不仅与他是否能全面客观认识自我有关,而且与他的个人抱负水准有关。当一个人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太大时,就容易导致拒绝自我(如自卑、自杀),对于大学生来讲尤其应当注意。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期望很高,脱离现实,一旦遇到挫折,势必会造成悲观情绪,进而拒绝自我。所以,在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对于大学生来讲,即不能没有抱负或抱负太

大学生个人发展计划样本怎么写.doc

大学生个人发展计划样本怎么写 一、认知自我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里“认识你自己!”的箴言不仅仅是要唤醒人们的人文关怀,同时也指出了认识自我的意义和困难。规划未来,必须了解自我。 1、自我评价 我个人觉得我是一个性格开朗有责任感的人。我有极强的创造欲,乐于创造新颖,与众不同的结果,渴望表现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完美,具有一定的艺术才能和个性,乐观自信,好交际,能言善辩,谦逊,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细致,做事有耐心。 2、我的优势 我小时候生活较艰辛,以致我对生活有更深入的认识,我并不认为生活中人们遇到挫折,是什么命运的不公,相反,他对人有一种督促作用,让人越挫越勇,人生经历一些挫折,是对人的一种磨砺,让人变得更坚强,对生活中的事情变得更有勇气。父母从小对我严厉的教育,使我时刻保持严于律己的生活态度。 3、我的劣势 过于追求完美导致我做事过于理想化,脱离实际,家庭经济基础薄弱,人脉较少。 二、社会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根据最

近国务院政策,环渤海地区可望异军突起。黄骅港的建设,以其强大的吞吐吸纳作用,将带动整个环渤海地区的经济滚动前进。 由此观之,作为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首届学生,我所学习的专业正是港口水利工程,鉴于黄骅港的发展前景及人员需求,就业前景相当可观。 三、学习生活计划 大学一年级:端正学习态度,严格要求自己,了解大学年活,了解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前景,了解大学期间应该掌握的技能以及以后就业所需要的证书。认真学习基础课程尤其是英语和高数,作为一个工科生高数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同时为考研做准备。下半学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和大学计算机一级考试。积极参与外联部工作,培养工作能力。 大学二年级: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通过计算机2级考试;熟悉掌握专业课知识,竞选外联部负责人,并在节假日时期进行初步的实习。 大学三年级: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公司信息。主要的内容有: 撰写专业学术文章,提出自己的见解;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 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同时细致复习大学课程为考研做准备。大学四年级:目标应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积极

3-6岁儿童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3-6岁儿童自我意识及其发展-幼教论文 3-6岁儿童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钱文 著名的成功学学者拿破仑·希尔曾经这样说过:“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源自于一个意念——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理体验,包括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期望等,它犹如“心灵面前的一幅长期且稳定的自我肖像画,使得你越来越和它相近”。 婴儿出生的时候是不具备自我意识的,一直到1岁以后才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或者说是一种自我的感觉。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与别人不一样,渐渐地知道了“我是谁”和“我不是谁”,一直到产生自我评价,如“我是个可爱的孩子”等。儿童的自我意识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与结构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至少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2)能认知并体验到内心进行的心理活动。(3)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与作用。简言之,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具有帮助人认知自我、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作用。 自我意识是一个由知、情、意构成的复杂结构,我国学者大多采纳以形式维度划分的自我意识结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它们分别代表着知、情、意三个维度。 自我认识也称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中的认知成分,在学前期主要包括自我

概念、自我评价和性别意识等。具体而言,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身存在以及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和思想等方面的认识。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与评价。自我评价是儿童在别人评价他(她)的过程中逐渐学会的,是自我概念发展的产物。对性别的认知也是学前儿童对自己的认知的重要内容。1—2岁的儿童开始知道自己的性别,直至6岁,儿童才形成比较全面、稳定的性别意识。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成分,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自我体验的内容十分丰富,比如自尊与自信、成功感与失败感、自豪感与羞耻感等都是自我体验的产物。自尊与自信在学前儿童的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人格特质,其中自尊是一种内驱力,激励着个体尽可能努力获得别人的尊重。自尊与人际关系有很显著的相关,自尊强的儿童更可能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自信则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念,相信自己具有完成任务的能力。自信心的建立对个体发挥自我潜能、把握人生机会以及增进心理健康等都有重要作用。 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中的意志成分。自我调控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控制与调节,在学前期发展的主要是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具有能动性、反馈性和修正性等特征。首先,自我调控的前提是自我监督,自我监督是指个体自主、独立、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行为,因此具有能动性。其次,在自我监督的基础上,个体依据周围环境的变化来进行自我控制,自我控制具有反馈性,自我调节过程要求个体不断去获得关于自身行为的进展、变化和结果的相关信息,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地审视周围环境中的变化。最后,自我调节具有修正性,自我调节的目的是为了让个体的行为能更好地符合环境中的要求,在反馈的基础上,个体必须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才能使自己的行为符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