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统一》教案(1)

秦朝的统一(B案)

《秦朝的统一》教案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及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2、知道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3、理解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及巩固统一各项措施的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评价秦始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动手制作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示意图,掌握历史图表的制作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通过阅读课文插图,简述秦统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评价历史人物应当辩证地看,注意“一分为二”。

2、认识统一对历史发展影响,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

●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

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度量衡的统一。

●课型:新课

●教学方法

1、教法:讲授法、互动法、情景教学法。

2、学法:“自主探究式”法、讨论法、表演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准备:

多途径查找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自制王冠一顶。

●学生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课外阅读、查找资料、观看影视剧。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投影: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业。”师简述,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熟悉吧,那么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决浮云”的秦王是何许人也?他还有哪些不为同学们所知的事迹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感受这段惊心动魄又影响深远的历史,领略一下“千古一帝”的风采吧!

学习新课:

[课件显示课本标题;第1课、秦朝的统一]

一、“秦王扫六合”——完成统一(课件显示)

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出处吗?谁能给大家讲讲?(请学生讲“纸上谈兵”的故事,旨在培养学生表述能力,又引起下文)结合学生讲述情况,师简结:经过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在军事上再也无力与秦抗衡。然后师点击课件显示《战国形势图》点击

“长平”之处,加深学生印象。

过渡:既然东方六国在军事上无力与秦抗衡,秦又是在谁的领导下完成灭六国之重任?又是如何灭掉六国的?

(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本目内容。老师在黑板上标注:嬴(yíng)政)

(3分钟后)师:我相信同学们已经找到问题的答案了,谁能告诉老师和你的同学呢?

生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用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全国。

生2:秦国用远交近攻的办法,灭掉六国的。……(肯定还有学生要回答,师应采取保护措施以免挫伤其积极性)

根据学生回答,师简结,然后再请学生回答灭六国的过程。

(在学生回答时,师点击课件显示《战国形势图》并按顺序删除六国的名称,最后用散开式放大“秦”字,再用枪击声从左嵌入“公元前221年”,并点击都城咸阳。以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印象。)

过渡:偌大的中国要实现统一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下面我们就来通过下面的课本剧的表演来领略一下七国归一统的艰难历程。

课本剧表演:《荆轲刺秦王》

(1)剧情介绍(挂《战国七雄示意图》营造剧情氛围)

学生:公元前230年,秦王派兵灭韩破赵后,又派兵攻打燕国,燕太子丹为了挽救燕国的危亡,就派荆轲刺杀秦王,上演了一场悲壮的历史故事。秦王由XXX扮演,荆轲由XXX扮演……(2)课本剧表演

(秦王头戴王冠出场,坐上王位)

秦王:今天本大王非常高兴,把各位使节和大臣请来,是想请各位看一出好戏。宣燕国使节上殿。

侍从:宣燕国使节上殿。

(荆轲捧着盛樊于期首级的木盒,秦武阳捧着盛地图的盒子,两个人一前一后走进了秦宫。秦武阳脸吓得煞白,引起了秦国侍臣的怀疑。)

荆轲:他是从小地方来的人,没见过这样大的场面,所以有些不自然。

秦王:只许正使一人上殿。

(荆轲上前,献上樊于期的首级,秦王打开纸盒验看。)

秦王:果然不错,去把地图也献上来。

(荆轲转身,又取来督亢地图献于秦王。秦王打开地图卷首从头慢慢观看,看到最后,一把闪闪发亮的匕首露了出来。荆轲右手抢到匕首,左手扯着秦王的衣袖。)

荆轲:秦王必须答应我几个条件,否则我……

(荆轲正要向秦王提条件,秦王猛地站起将衣袖扯断拔腿就逃,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去。)(秦王围着柱子拼命躲避)

太医:大王,背上有剑。

(秦王马上抽出剑来就砍荆轲,一剑砍断了荆轲的一条腿,荆轲倒在地上,忍着剧痛,将匕首向秦王使劲掷去。正在这时,太医扔过一个装药的口袋正打中荆轲掷匕首的胳膊,匕首刺歪了。)

荆轲:你今天能活着,算你命大!我要不是劫持你交出侵占各国的土地,一开始就杀死你的话,你有八个也早死了!

(秦王也不说话,又连砍几剑,把荆轲砍死。)

(侍从把秦武阳也杀了)

注意事项:台词可临场发挥,只要基本忠于剧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不必要求过高。

师:看完这段历史剧,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甲:荆轲不该刺杀秦王。秦王统一六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减少战乱和社会动荡,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是伟大的事业;如果荆轲把秦王劫持或刺死,秦国也不会放弃讨伐六国。

学生乙:荆轲舍生取义刺秦王的精神令人敬佩,虽然他刺杀秦王未获成功但他不辱使命,吓得秦王胆战心凉,不寒而栗。荆轲是顶天立地大丈夫。

师提问:秦国完成了统一的重任,那么秦的统一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呢?(生答略)

学生回答后,师要强调: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特别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含秦王朝的性质、特点)然后要求学生把意义读2遍,争取掌握它。

过渡:秦国利用远交近攻的策略:蚕食韩魏、利于东进,长平之战,伤赵元气,十年激战,统一完成。那么秦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六国的使命呢?(请学生分组讨论,师可在巡视过程中点拨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原因来分析,本讨论旨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分析表述能力,也是为了更好地处理课后习题。)

(3-5分钟后,师可激励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能说多点说多点。)

生1:秦国由于商鞅变法,经济、军事得到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师可略加赞许)

生2:秦国有一些雄心勃勃的国王,特别是赢政。

生3:秦国有贤人辅佐,如李斯、吕不韦等。

生4:秦国计谋正确,远交近攻,六国不团结,容易被各个击破。(学生能说到这点应大加赞扬,师可强调“团结”的重要性,渗透德育)

生5:秦统一六国,顺应了民心,人民渴望统一。

(生能想到这点,师也可简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学生肯定还要说的,师可讲同学还有要说的下课再告诉老师可以吗?然后适时总结以保护学生发言积极性。

过渡:刚才同学们认识到历史中缺少不了英雄人物,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这位统一六国的“千古一帝”吧!

(课件显示)秦始皇画像及生平事迹材料(要配音乐)

嬴政(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13岁(公元前246年)即秦王位。22岁(公元前238年)亲政后,平定了宦官嫪毐发动的叛乱,免除了相国吕不韦的职务。任用李斯、王翦等进行统一战争。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都城定在了咸阳。李白的诗句描述了威征六国,一统天下的雄姿和气概。

(学生在看画像和材料时,师可朗读或找朗诵程度好的学生朗诵李白的诗句,加深对嬴政的印象)

老师可结合注释解释李白诗句的含义,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史综合)为激活课堂可请有表演较好的学生到前面模仿画像中的神态,在讲台前走几步,给表演者戴上自制王冠,同时再配音朗诵李白诗句,增强表演效果。(此活动旨在培养创新能力、表演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

过渡:我们欣赏完精彩的表演,再回过头来看看统一后的秦王朝疆域范围如何?(课件显示)《秦朝的疆域》图或要求学生看课本52页的《秦朝疆域》图也可。要求在图中标出秦朝东、西、南、北各到什么地方?都城的位置。然后要求学生动手作一个秦统治范围示意图。说明包含:都城、各自方位最远范围。并请两位同学到黑板板演。(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识图、绘图能力,史地综合能力。)

长城一带

陇西咸阳东海

象郡

《秦朝疆域示意图》

过渡: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可以说从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怎么做才能够巩固统一呢?仿效西周的分封制是不是明智之举?请大家观看小品《朝会》看看秦王嬴政是怎么做的。

二、皇帝制度的建立——巩固统一(政治)(课件显示)

表演历史小品《朝会》:

旁白:秦王统一六国以后的一天,秦王召集群臣商议治国之事。

秦王:我自起兵以来,南征北战,东挡西杀,一统天下,建立了千秋基业,今与大家商量国君该如何称呼?

李斯(满脸堆笑):大王的丰功伟绩,亘古未有,即使三皇五帝也不能与大王相比。

秦王眼前一亮:妙哉,那就称“皇帝”吧,我就是秦始皇,子孙后代,代代相传,以至千世万世。我自称“朕”,朕要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职。

一大臣:大王,哦—不(轻拍自己的嘴巴),皇上。这三个官职具体负责什么?

秦王:李爱卿,你来替朕给大家解释解释。

李斯连忙走到电脑前按动鼠标:丞相主管全国的行政事务,太尉总领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白官。

(群臣恍然大悟)

王绾:皇上,地方上该如何处理。现在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封到那里去。

李斯匆忙接过话来: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时候,封了不少诸侯,到后来相冤家一样互相残杀,周天子也无法禁止,可见分封的办法不好,不如沿用我们的郡县制。

秦王:好,正合朕的意思,从此废除分封,设立郡县。退朝。

师:通过观看小品,你能说出秦朝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吗?请你根据秦朝中央制的内容制作一个简要的示意图。

展示学生的制作。然后教师课件显示下图:

师总结:秦王嬴政认为他的功绩“功高三皇,德过五帝”。便把前人最尊贵的称号“皇”和“帝”合起来,号称“皇帝”,他自称“始皇帝”。后人称其为秦始皇。并且指出秦国与秦王朝,秦王嬴政与秦始皇的区别:秦国是指春秋战国时间的诸侯国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灭六国后建立的王朝。灭六国,称皇帝前称为秦王嬴政,称皇帝之后称为秦始皇。

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中央政府的最高官员,他们都由皇帝任命,构成对全国发号施令的总枢纽。

在地方,秦朝实行郡县制。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他们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使西周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被郡县制所取代,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这是中国地方政区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总之,这种君主专制,皇帝独裁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以及中央对地方政区管辖的行政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自秦开创后,历代封建王朝基本沿袭下这种政治体制。

过渡:我们知道了秦王朝巩固统一政治方面的措施,其它方面的呢?

三、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经济、文化(课件显示)

1.展示战国时期货币(投影战国时期货币图片或展示战国时期货币仿制品。)

教师: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各有特色。齐、燕通行的刀币,是从实用的刀子变化来的。韩、赵、魏通行的铲币,是由古代除草的农具演变而来。楚国通行的蚁鼻钱是从贝壳型的铜币演变而来的。周、秦用圆形的钱。秦统一六国初期,各国货币仍在继续流通,这就给秦国人带来了不同货币间兑换的现实问题。

2.算一算:模拟战国时期不同货币间的兑换

教师:(投影展示)假如1个圆形钱换3个铲币,4个铲币换5个刀币,2个刀币换1个蚁鼻钱。问题:(1)1个圆形钱能换多少蚁鼻钱?(2)1个蚁鼻钱能换多少铲币呢?

学生:(1)1个圆形钱能换15/8个蚁鼻钱。(2)略。

3.课件显示历史故事:楚人卖“母”(马)

一生朗读:

在咸阳的街头,一位来自遥远的楚国的商人准备出售他的千里马,他选好了位置,放下行李高声喊道“卖‘母’吆,良种的千里马吆”。不一会儿,围观了很多人,可是没有人听懂他在吆喝什么,无赖之下,他只好拿出纸笔写下一个大大的。围观的人看了之后更加不知所以然,这时来了位曾经到过楚国的商人向人们解释说是卖马的,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过了一会,有一个老者有意思买他的马。于是,楚人带着老者来到了他拴马的地方。……“果然是匹好马”……。交易很快便谈成了。老者解下身上的布袋取出一串貌似刀子的东西数好数目交给楚人。“这是什么,你用刀子换我的千里母?”老者一脸的疑惑。“刀子???我们燕国平常就用这个买东西的,那……那你们的钱是什么样儿的。”楚人掏出一把“石子”。“这不是石子吗,山上多的是,这也可以买东西吗???……结果可想而知,楚人的马没卖掉,燕国的老者也没买到中意的马。

课件显示、学生朗读另一故事:

战国时,有个秦国人在国内做了一条长裙。她去齐国旅游的时候又叫齐国的裁缝做同样尺寸的裙子,取货时发现:竟然是超短裙!付款时裁缝又拒收她的圆形货币而要她付刀币。

结合上述故事,请你说一说货币和文字的不统一可能会带来哪些不便?

学生甲:货币、文字和度量衡的不统一,使人们生活不方便,如购物、旅游、住宿、吃饭,到一个地方要换不同的货币,又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学生乙: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的货币换算很繁琐。度量衡的不一致,经商往往容易亏本,加剧了商人的经营风险,从而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学生丙:不利于国家税收的征收,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

学生丁: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等。

4.想一想:作为秦始皇应该怎样解决货币、文字和度量衡不统一带来的不便呢?

学生:我想作为秦始皇应该统一六国的货币、文字和度量衡。如果人们使用同一种货币和文字就不会有繁琐的货币换算问题了,也不会写“马”字,别人不认识的情况了。现在欧洲人就统一使用欧元。

教师:同学们太聪明了。当年秦始皇就是这样干的。

过渡:统一后的度量衡,文字、货币分别是什么样的呢?

课件显示统一后的文字字体:小篆;货币: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及度量衡相关信息。

组织学生讨论: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有什么作用?对后世产生什么影响呢?

(作用学生可能会答出,但影响往往答的不理想。)

师总结:文字的统一解决了原先六国文字异形的状况,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

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和发展,后世各种文体都溯源于秦。圆形方孔钱与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有一定关系,我国历史依照秦钱的样式铸行,它通用了两千多年。货币的统一解决了赋税征收和流通的困难,方便了经济交流。度量衡的统一,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便利经济的发展。

课堂小结:

然后,要求学生结合歌谣进步巩固所学知识:

秦灭六国计谋精,远交近攻二步行;灭韩赵魏楚燕齐,前221年统一完成。秦代统一政策新,始称皇帝后代承;中央集权置“三公”,废分封制郡县行;文字统一为小篆,统一货币度量衡。知识要点要记全,学习才能得成功。

问题探究:

简要评价秦始皇的功绩。

师简要提出评价人物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评说(师巡视时可点拨:任人、统一六国、巩固统一等方面)(生答略)

最后教师简结:秦始皇功绩我们已知晓,他是不是没有过错呢?为什么有人说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呢?我们下节课再一起讨论他的过错。(承上启下)

教学后记:

本篇教案在构思上注意考虑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活动多样性,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在激趣→设疑→质疑→解疑→所感→动手→所悟中领略历史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在动中感、在悟中动。这主要还得益于互动教学法的运用。

一、在美中感悟历史。历史学习看似枯燥无味的,特别是本课条条框框知识点较多,往往束缚着学生的思维,怎样才能挣脱知识点的制约,在美的感受中,让学生接受新知识呢?首先是导入美,导入引用李白的诗,诗句给人一种霸气,给人一种高傲的美,“扫六合”、“决浮云”的秦王到底是怎样一位人物?把学生带入到战国末期的历史画卷中去。其次,学生表演美,头戴王冠,惟妙惟肖表演中“秦始皇”,再加上配以李白的诗,使学生既欣赏到动态的表演美,又感受到静态中的形象美,在美的愉悦中领悟人物的精神风貌。最后是动手创作美,两幅示意图的制作,要求体现创作美,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在创作美的过程中,领悟到如何才能制作的更准确、更精美。

二、充分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本课在设计学生活动和教学流程的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充分展示才华的空间。(1)讨论问题时,以前往往是蜻蜓点水式的,而本课则注重留充足的时间,给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从学生发言看收到了预期的效果。(2)动手制作示意图时,注意到男女生的搭配,不同形式,不同风格,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具体的历史史实,动手创作。从学生作图效果看,学生基本掌握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内容,学生能用不同色彩突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学生又能运用图表来说明历史现象,代替了文字和语言表述。(3)表演过程中,由于时间充足学生能注意语言神态的表演,让学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同时又在活动中掌握了所学的历史知识。

三、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本课教学活动中不仅仅注意讲求历史的真实感,同时又注重联系现实,如果情景分析材料运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文字的统一,都与现实的一些问题密切相关,结合现实回顾历史,增强了历史的亲和力。同时又要求学生理解历史现象的承上启下,制度的沿革,名号的使用近两千多年,在错综复杂的演进中,不变的是什么?中央集权的加强、皇权的至高无上。学生结合一些影视作品也能认识到这一点。

四、充分利用一切教学媒体,突出了要求掌握的知识。特别是讲《秦灭六国的过程》这个问题时,多媒体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光、电、声、乐同时并用,突出“灭六国”的过程,即先后顺序,突出“秦统一的时间、都城”,增强了学生认知的直观性,多种感官同时并用,知识掌握更牢靠。用多媒体进行示意图的展示,动态美更加突出。使呆板的知识富有了生命力。

五、本课的亮点还有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从学生讨论问题,到表演历史剧,再到动手制作。都能适时点拨,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讨论问题应注意哪些事项,表演剧情要注意什么,动手制作的要点是什么,针对刚刚步入中学历史学习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从课堂实效来看还算满意,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方法。同时在课堂中能注意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不断丰富自己教学方法,改善不足的教育方式,逐步完善自我才是最重要的。

专家点评: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历史课堂教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本课的教学设计彻底抛弃了“提纲式”的本本教学法,实现了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在本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始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情境新颖的问题设计,深入浅出的重难点突破,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掌握。且很好地注意了对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如“情境分析”题的设计、诗词歌赋的应用、历史歌谣的补充和历史情境剧的表演。

在本设计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生了根本转变,小组探究、师生讨论、动手制作和剧本表演是本设计的主要学习方式,如“秦王扫六合”一目的教学、秦中央集权示意的制作等即突出显示了上述学方式的优势所在。

总之,“教学观念决定教学设计”,只要观念新了,课堂教学也就会发生变化,新课改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