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哲学生活)第2课练习

必修四(哲学生活)第2课练习
必修四(哲学生活)第2课练习

一、选择题

1.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是“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结果。下列与此观点类似的是()

A.宇宙是由元气所构成的物质实体

B.眼开则花在,眼闭则花谢

C.我思故我在

D.理在气先

解析:本题考查了哲学的派别问题。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A 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C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故选D。

答案:D

2.有哲学家认为,绝对精神指万物最初的原因与内在的本质,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实在。下列选项中,与这种观点体现的哲理一致的是()

A.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

B.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

C.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D.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解析:本题考查客观唯心主义的知识。题干材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A项把“元气”

作为世界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项把“理”作为世界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项描述了运动和静止的联系,与材料不符合。D项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B

3.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德国的费希特则认为,自我意识或精神自我的创造性活动是经验的唯一源泉。这两种思想都()

A.认为客观事物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B.承认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C.否认思维决定存在

D.否认存在决定思维

解析: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材料中的柏拉图的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费希特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两种思想均否认存在决定思维,故选D。

答案:D

4.《三国演义》中,为了除掉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了刺董之计。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杀董卓,不料却被董卓发现,曹操随机应变,以献刀为名瞒了过去。曹操的机智体现了()

①唯心主义的观点②唯物主义的观点③形而上学的观点④辩证法的思想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理解。材料中,曹操从当时的实际出发,能动地以“献刀”为借口,化险为夷,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和唯物主义的观点,故选D。

答案:D

5.电影《画皮》的主题曲《画心》中唱道:“看不穿是你失落的魂魄,猜不透是你瞳孔的颜色,一阵风一场梦,爱如生命般莫测,你的心到底被什么蛊惑。”从哲学上看,歌词体现的观点属于()

A.不可知论B.主观唯心主义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

解析: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意识,材料没有体现,B 不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材料没有体现,C项不选;形而上学是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材料没有体现,D不选;材料中看不穿、猜不透、莫测等体现了不可知论,故选A。

答案:A

6.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这种对立的是()

①乐极生悲削足适履②形谢神灭理生万物③高瞻远瞩拔苗助长④因势利

导心外无物

A.①③B.②④

C.①②D.③④

解析:②中的“形谢神灭”“理生万物”分别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和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④中的“因势利导”强调根据客观形势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属于唯物主义观点;“心外无物”强调客观事物对人的意识的依赖,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①中“乐极生悲”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削足适履”是形而上学的观点。③中“高瞻远瞩”体现了辩证法思想,“拔苗助长”违背了客观规律。

答案:B

7.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下列四个选项与之蕴涵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A.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

B.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

C.绝对的光明,如同绝对的黑暗

D.太阳下面没有新事物

解析:“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中的“理念”是指客观精神,该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

义;“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同样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故选B。

答案:B

8.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说,“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下列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 A.万物是我们的表象B.气者,理之依也

C.知识就是存在的映象D.水是万物的始基

解析:费希特把“自我”这种主观精神性的东西看做是第一性的,认为“自我”是世界的本原。“自我”是能动的、自由的,“自我”之外的“非我”即“现象世界”“自然”

等是被动的,是“自我”创造的,能动者“自我”是原因,被动者“非我”是结果,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B、C、D三项均属于唯物主义范畴,排除。万物是我们的表象,即整个世界只是单一意志的表象,意志是人的本性,是万物的基础。叔本华的这一观点与题干中费希特的观点同是主观唯心主义,A项入选。

答案:A

9.我国古代经典著作和历史典故中的许多成语简短精辟,蕴涵着深刻的哲学道理。下列能够同时体现哲学史上“两个对子”的一组成语是()

A.画龙点睛与喧宾夺主,瑕不掩瑜与本末倒置

B.返璞归真与审时度势,掩耳盗铃与鬼使神差

C.防微杜渐与微不足道,唇齿相依与闭门造车

D.实事求是与拔苗助长,统筹兼顾与顾此失彼

解析:哲学的“两个对子”指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D项中的实事求是体现的是唯物主义观点,拔苗助长是唯心主义观点,统筹兼顾体现的是辩证法,顾此失彼体现的是形而上学,故本题应选D项。

答案:D

10.《盗梦空间》中的男主人公不仅可以进入别人的梦境并植入自己的思想,而且他认为这些思想的能量是不可限量的——人们依靠思维,可以建造城市,可以穿越时空,甚至可以进行犯罪活动。《盗梦空间》这部影片()

①关注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②正确揭示了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

性的问题③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体现④从一个侧面表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密切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④

解析:根据题意,电影触及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但电影认为思维决定存在,故①符合题意,②③排除。同时,这部电影也从侧面说明哲学与生活密切相关,④正确。

答案:D

11.“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与“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哲学派别。划分这两个哲学派别的依据是()

A.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解析:“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与“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分别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C正确。对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B错误。D涉及的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答案:C

12.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风景画大师们都有一个特点:心灵极为丰富。自然界中的一片叶子、一滴露珠都能勾起他们的心绪,诱发他们的旷古愁思。这说明() A.存在离不开思维B.思维与存在相互转化

C.存在决定思维D.思维可以再现存在

解析:题意强调自然界中的事物能勾起风景画大师们的心绪、诱发他们的愁思,体现了思维对存在的依赖性和存在对思维的决定作用,C正确,D不符合题意。A颠倒了存在与思维的关系。存在与思维分属于主观和客观范畴,本质不同,B中“相互转化”的说法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笛卡儿,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数学家,近代欧洲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创始人之一。

在哲学上,笛卡儿力图建立一整套由少数基本公式和基本原理出发推演出的“整整一系列数的真理”,一整套奠基和脱胎于数学的哲学体系。他在“物理学”中坚持物质是唯一的实体,是存在和认识的唯一根据,把机械运动看作物质生命的表现。他在普遍怀疑之后,得出存在三种实体的结论,即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并存,而上帝则是最高的、绝对的实体。但他又承认思想独立于物质,所谓“我思故我在”,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尺度,并最终把物质和精神都归因为上帝的产物。

(1)笛卡儿的世界观对他的科学研究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2)结合材料简要评述笛卡儿的哲学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与世界观、具体科学的关系,考查考生对哲学派别的理解。解答第

(1)问,要注意结合材料,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世界观所起的不同作用。解答第(2)问,需

要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然后结合教材知识作答。

答案:(1)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笛卡儿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推动了

他的科学研究,唯心主义世界观会阻碍他的科学研究。

(2)①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相比,笛卡儿的哲学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它以近代自

然科学为基础,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②但笛卡儿把物质归结为“物理学”意义上的物质,因而又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他的哲学体系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历史观上是唯心的,并把“上帝”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③笛卡儿的哲学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回答把物质和意识都看作世界的本原,并用“上帝”来解释世界本原的问题,最终滑向了唯心论。14.材料一有一次,哲学家贝克莱与一位朋友在花园里散步,不小心踢在一块石头上,他说,因为他踢到了石头,石头才存在,因而他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

材料二据《坛经》记载,神宗五祖要选拔接班人,就命弟子们每个人作一首诗,以考查对佛家教义的理解。神秀写下了这样四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当时有一个打杂的和尚看了这首诗,很不满意,在旁边又写了四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认为,世界上本来什么也没有,所以也没有什么尘埃。神宗五祖认为这个和尚对佛家教义心领神会,于是把衣钵传给了他。这个和尚就是神宗六祖惠能和尚。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惠能和尚的诗各反映了什么哲学观点?二者有什么共同点?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什么?可知论和不

可知论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1)材料一反映的是主观唯心主义,材料二中惠能和尚的诗反映的是客观唯心主义。

二者都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属于唯心主义。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04第四课

《南水北调》 (刘铁军摄) 从有限中把握无限,从短暂中寻找生命的永恒。哲学让我们参悟宇宙,体悟人生。哲学让我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利用规律。凭借主观能动性,人类在实践中将开启一个意义的世界,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 屈原的《天问》已经成为千古绝唱。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能不能认识世界?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人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还是可以做世界的主人?这一连串的问题,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上下求索。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科学地揭示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科学地揭示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四课探宄世界的本质 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4.1世界的物质性 4.1.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看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上帝在第四天造出了太阳.月亮和星星 《圣经·旧约·创世记》上 说,上帝第一天造出了白天和黑 夜,第二天造出了空气和水,第 三天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植物,第 四天造出了日月星辰,第五天造 出了水中的各种动物,第六天造 出了地上的各种生物和人。天地 万物都造齐了,第七天就被定为 休息日。 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 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 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 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古希腊哲学家在激烈地争论:世界的本原是水.是火.还是其他? 利特认为,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 ⑴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 、“火”、“原子”等,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具体事物是⑵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

必修四第二单元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第二单元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四)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五)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六)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七)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八)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九)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及方法论意义 (十)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及方法论意义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客观事物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②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 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3.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物质的指导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2)意识对于 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知识点填空及主要问题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世界是物质的 (一)什么是物质 1.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物质客观性),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___________。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_______(万事万物的客观属性) 注意:物质不同于具体物质 (二)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人类社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产物,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劳动起决定性作用) ②人类社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体系 ③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二、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三、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规律的特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 4.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秘 一、意识 (1)从起源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A.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_________; B.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______。 ②意识更重要的还是___________的产物,是劳动和实践的产物; A.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形成;B.劳动和社会实践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C.劳动和社会实践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2)从生理基础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②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______活动实现的 (3)从内容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意识的内容是_________,形式是_________,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③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意识的本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哲学与人生第四课教案

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第一课时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在知识体系上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围绕联系的观点,教材介绍了联系的含义、普遍性、客观性。 教材内容共设三目,第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人无法脱离社会群体而独立存在→人际交往是个人身心健康的需要→人际交往是实现自身发展的条件和必经之路。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人不能孤立封闭地生存和发展,人际交往对个人身心健康和实现自身发展有重要作用。第二目的逻辑顺序是: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普遍的→联系是客观的。最后得出结论: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要把握事物的客观联系。第三目的逻辑顺序是:人际关系无处不在→要从社会普遍联系中考察人和认识人→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学情简要分析 中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基层工作,工作环境中要处理的人际交往较多。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本单元唯物辩证法观点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学生渴望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在教

育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有的同学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逃避、激化矛盾等问题。(结合专业分析略) ●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能举例说明人际交往对个人身心健康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能说出联系的含义,能识别普遍联系、客观联系,能描述自身的人际交往并识别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角色;能举例说明世界在联系中存在、人生在联系中发展。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确立联系的观念,树立整体意识、集体意识,乐于交往。 3.运用目标:能使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活实例,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分解复杂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定位,融入集体生活,处理好自己与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的人际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 【生活情境启迪】 团队合作游戏:无敌风火轮 1.道具要求:报纸、胶带 2.场地要求:在教学楼前的空旷场地 3.游戏时间:10分钟左右 4.项目规则

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框架图

《生活与哲学》总论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美 生活处处有哲学 好 生 活 的 向 导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生 活 智 慧 与 时 代 百哲学的基本问题 精 舸 神争 流 的 思 想 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 哲学的本义 哲学就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真正的哲学的作用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何者为第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是什么 可知论 有无同一性 不可知论 与生活的关系 为什么 对哲学的影响 根本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基本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根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基本形态 客观唯心主义 辩 证 唯 物 论 世界的 物质性 探 究 世 界 的 本 认识运动 质 把握规律 意识的 本质 把 握 思 维 的 奥 妙 意识的 作用 自然界的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具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物质性物质的含义 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社会物质生活基本要素的客观性 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意识依赖于物质 运动是物质固 运动的含义 有的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含义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展的产物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的一系列 反射活动实现的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人能够能动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人能够能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的改造世界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 一切从实际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 辩实践的含义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 证人的认识实践及其特点 唯社会历史性 从何而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物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主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义 在实践中追求真理是客观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 和发展真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识 论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 1认识具有上升性

(完整版)哲学第四课练习题

生活与哲学课题练习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选择题 1.“第六态”物质的发现是世界的重大科技成就之一。而人们过去只知道气态、固态、液态、等离子态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等五种物质的具体形态。从哲学上看,物质“第六态”的发现表明() A.物质世界的演进取决于人类智力的发达程度 B.人类的认识能力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提高 C.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 D.世界的本原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2.当布鲁诺因传播“日心说”而被处死的时候,熊熊烈火中的他仍不停地高呼:“就在这一刻,地 球还在转动啊!”地球还在转动,这说明() 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②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③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2008年8月份以来,湖南部分地区出现旱情和重大干旱,截至8月9日8时,湖南省实施人工 降雨,使得地面降水累计增加2.53亿立方米,为有效缓解全省旱情、防旱抗旱减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材料说明,人类产生后() A.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受人的意识影响 B.人的意识决定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受人的意识支配 D.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4.如果人工降雨的天气条件不具备,向天空中撒入再多的催化剂,都无济于事。这告诉我们() A.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规律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D.人类是不可能战胜自然界的 5.我们应该这样认识物质概念() ①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它是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③它是世界的本质④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6. 2008年8月5日中科院专家陈挺恩表示,喜马拉雅山目前仍处于隆升的过程之中,然而这并 不意味着它肯定会越来越高。珠峰未来的高度取决于珠峰隆升的速度和风化的速度谁快谁慢,如果风化快过隆升,那么珠峰无疑就会变矮,而如果隆升速度快过风化过程,那么世界第一高峰还会长高。这说明() ①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②物质是运动的③运动是有规律的④人们可以利用规律改造自然界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人工降雨的天气条件主要取决于云中过冷水含量和冰晶浓度,一般要求层状云云厚大于1.7公里,积状云云高在6~8公里时才能作业。湖南人工降雨主要抓住了热带风暴“帕布”和“蝴蝶”过境湖南的机会实施的。这说明() A.人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B.尊重客观规律是人工降雨成功的前提 C.人可以通过认识和改变规律,使自然界为人类造福 D.人类活动阻碍着自然界的客观发展 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4课练习题 (2)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 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 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2.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的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3.近年来,某地的洪水泛滥越来越严重,对民生危害越来越大。造成洪水泛滥的原因之一是人类活动增多所造成的地球环境破坏。从哲学上看 ①洪水与自然灾害之间存在本质的联系②改造自然,务必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 ③人类活动必将引起自然灾害的出现④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无规律可循 5.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 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C.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6.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也包括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物质关系。哲学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间的区别是 A.前者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后者依赖于人的意识 B.前者是永恒的,后者是暂时的 C.前者具有客观实在性,后者没有 D.前者是可知的,后者不是 7.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8.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是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9.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运动的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0.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1.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既包括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和完全均衡,有时候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候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的发展既由社会存在的发展决定,又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4.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5.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这一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7.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这一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1)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提东社会进步;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阻碍社会前进。 8.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9.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

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主笔:审核:高二备课组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识记三个概念(运动、静止、规律); 2、理解两个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3、把握两个观点(物质是运动的;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三、学习过程 (一)知识填空,熟悉课本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中的一部分。 2、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并能为人的所反映的。 3、物质的唯一特性:。 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和。这三者都是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和的统一。生产力是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的经济关系......。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三)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总之,自然界是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知识点

2019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知识点2019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3.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是由古猿转化而来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什么是运动?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

程。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6.什么是静止?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区别: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②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8.什么是规律?规律具有哪些特征?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

【课后测验】 1.下面体现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观点有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②坐地日行八万里 ③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正确认识和自觉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我们党的发展壮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具有决定性意义。据此回答:2.中国共产党必须正确认识和自觉运用这三大规律来执政,这是因为 ①掌握了规律就能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②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正确把握规律,是我党执政的根本目的 ④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②④ 3. 党中央、国务院组织有关部门,在三年里开展了广泛而又深入的调查研究,多次征求各个阶层人士的意见,正式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从哲学角度看,这一做法体现了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C.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某农牧区由于长期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反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草原承载力急剧下降。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农牧民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取得明显成效,得益于他们 ①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促进沙柳产业发展 ②尊重自然规律,完整地保护当地的自然面貌 ③从该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沙柳种植业 ④发挥自觉能动性,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传统的电影放映室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任务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时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6.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一客观实在性即是 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②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③都是由原子构成④都具有一定的质量、体积 A. ①② B.①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③④ 7.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这表明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了 ①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②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③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④社会发展规律随着新的社会发展要求而改变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8.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考点展示 (一)世界的物质性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运动的含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二.考点解读 考点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根本属性、固有属性是。还具有可知性等属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注意: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A (1)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产生、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不以

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 ★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有、、。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的产物,意识是的主观印象。 因此,世界是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B 世界的物质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 考点二.运动的含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和。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和。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的运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有两方面的含义: (2)运动是的、永恒的和的;而静止是的、暂时的和的。 (3)物质世界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 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 。

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那么这个物质的世界究竟是这样的呢?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段视频。《神七飞天》。从刚才的录像中,“神舟七号”从点火到升空再到进入预定轨道,是一个不断摆脱地球的引力向太空活动的过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课第二框题: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请同学们把书翻开。 探究活动:、哲学上的运动 师:刚才我们所观看到的神舟七号的运动是位置的移动,它属于什么运动形式?(机械运动) 问题:、除此之外,你还知道那些运动形式?请举例。 、你能概括这些运动形式的共同特点吗? (学生讨论回答) 初次之外还有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 师:这是大家刚才所提到的一些运动,从物理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换,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的过程之中, 问题二:他们的共同特点我们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变化和过程,既可以是事物数量、性质、状态的变化,也可以是事物发展的过程。那么,我们哲学上所讲的运动的定义是什么呢?(问) (展示运动的定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想象的变化和过程。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探究活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坛经》和《吕氏春秋. 察今》。 问:请你结合教材中毕尔生、黑格尔的观点,说明以上两人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各犯了什么错误?()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师:慧能、毕尔生、黑格尔的观点认为精神、心灵是运动的主体,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刻舟求剑的故事则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适合于这种变化。刻舟求剑者承认了船、水和记号的客观存在,却忽视了船的运动。所以他找不到遗落的剑。这种用孤立、静止、片面地去看待问题,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所以无论是离开物质谈运动还是离开运动谈物质的观点都是错误的。那么那位同学能结合恩格斯的这句话来给大家概括一下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或者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从上述关系中我们可以推导出: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探究活动:、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辨析:有人说: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学生讨论) (此观点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大雁塔和故宫处于相对静止之中。)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

高二政治必修四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世界观、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法论,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法论的世界观。(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法论的指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面的容: 思维和存在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四课同步练习及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人工诱变”是生物育种工作中创造新类型的方法之一,即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引起生物遗传性变异。“人工诱变”获得成功的客观物质前提是 A.要掌握高科技知识 B.被选择的生物有机体的客观存在 C.人所耗费的时间和劳动 D.有意识地改造事物的属性及规律 2.“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这一观点A.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B.认为物质和意识都是独立存在的 C.承认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D.主张科学研究应脱离知觉主体 3.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神灵天意决定社会的变化和人间的祸福。从哲学上看,上述两种观点的共同点是 A.都承认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 B.都肯定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都肯定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D.都否认了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性4.“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此处的“物质”是指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 B.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C.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D.客观存在的自然物5.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D.神创论观点 6.古希腊的赫拉克里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却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表明 A.前者承认运动是绝对的,后者否认相对静止B.前者承认运动的普遍性,后者承认运动的特殊性 C.前者承认动中有静,后者承认静中有动 D.前者离开物质谈运动,后者离开运动谈物质 7.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存。”这句话说明 A.只有地上、水中的东西是运动的,其他东西不一定是运动的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静止是不存在的 D.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人们眼里、心中运动 8.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这说明 A.世界上的物质是绝对运动的物质 B.世界上的物质是相对静止的物质 C.世界上的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统一的物质 D.辩证法就是又动又不动 9.“世界上惟一不变化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哲学 与生活第四课第二框新授学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新授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时间:2012年11月29日 27号教学案------------------------------------------------------------------------------------------------------------------------- 【教学目标】 了解运动的含义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律的客观性 第一部分课前预习案2010年9月4日 7号教学案 预习要求:利用课前时间,完成下列学案内容,并熟记、理解本课重点知识,将难点和不易理解的内容用红笔标注并进行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填写在自主质疑部分。小组长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 【重点难点】 1、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规律以及人与规律的关系。 【基础知识自主探究】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含义: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教师寄语:走进哲学智慧,提高人生品位! ----------------------------------------------------------------------------------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的客观性: (2)规律的普遍性: (3)方法论: 3.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1)人能够认识规律: (2)人能够利用规律: 【知识梳理】 【自主质疑】

第二部分课堂导学案2012年11月29日 27号教学案探究要求:1、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并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2、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展示以下活动。 【自主探究能力提升】 1、课堂探究:P31上 (1)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 (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2、课堂探究:P31下 (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3、课堂探究:P32上 (1)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2)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 4、议一议:人类根据什么发现并制造出新的元素? 5、课堂探究:P33 (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5、课堂探究:P34 (1)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否被看作是改变或创造规律? (2)请举出人类利用客观规律为自己造福的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当堂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的表述最正确的是( ) A.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B.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 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D.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2.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认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据此回答3-4题。 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C.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4.“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 A.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5.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这告诉我们( ) 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的 B.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 C.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6.“刻舟求剑”这一成语的哲学寓意是( ) ①物质是运动的②世界是物质的③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④不能只承静止而否认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月亮绕地球转动,水向低处流,苹果落地,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等,这些联系都不是规律本身。这是因为( ) ①规律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于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②规律是事物内部的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作用的联系③规律不是人的感官可以感知的,只有运用抽象思维才能把握④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指的是( ) ①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 ②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③认识自然规律就不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④人类最好不要去改造自然,否则会受到惩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9.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遭遇八级地震。六万余同胞遇难,三十余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对于这一自然灾害,人们无法完全避免。 材料体现了唯物论的什么哲学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