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

《小学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
《小学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

小学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

(提示:黑体部分为特别关注的知识点,红色部分为增加内容。)

绪论

识记: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领会: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成为独立学科,其作为教育思想常同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此间的教育专著是《学记》、《雄辩术原理》等。《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二、教育学的形成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批教育专著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形成了独立的科学。其中,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于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杜威发表的《学校与社会》,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课程”。

三、教育学的科学化阶段: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代表作有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和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识记:

一、教育的起源有三种不同的主张:

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勒图尔诺,这种观点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其基本错误识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孟禄,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主要观点是:a教育具有社会性,只有人类社会才有;b、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c、原始的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语言与交往的发展也与劳动密集相关;d、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e、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最终要通过人的培养来实现,与人的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

二、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按社会生产关系分为:

1、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水平很低;教育未独立,是在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2、奴隶社会的教育:出现了学校和教师;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斯巴达的教育以军事教育为代表。

3、封建社会的教育:基本特点是其封建的等级性。

西方封建社会的教育主要是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的内容是神学,目的是培养僧侣;骑士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七技”,目的是培养武士。

4、资本主义教育

普及义务教育,实施班级授课制。

5、社会主义教育

按生产力发展水平可把教育划分为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和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识记与领会:

一、如何正确认识教育?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

2、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教育有什么样的功能?

1、教育的社会功能

主要指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又反过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育能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关系;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教育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

2、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

主要指对人的发展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育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进行的。

第二节现代教育

识记:

一、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1、生产性。主要体现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民主性。主要体现在世俗化、普及性和平等性上。

3、科学性。教育的科学性是指: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4、革新性。

理解:

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1、贯彻“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实施“科教兴国”: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推进素质教育。

第三节小学教育

识记:

一、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

二、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1、全民性。所有适龄儿童必须接受,面向所有适龄儿童。2、义务性。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从各自的方面创设条件,尽到责任。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否则,均视为违法。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3、全面性。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全面性,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

理解:

一、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

二、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1)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2)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3)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作用。

第二章学校

第一节学校概述

识记:

一、学校: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二、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三、现代学制的产生:首先产生于欧洲。类型有:1、双轨制。以英国、法国、德国为代表。2、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3、分支学制。以前苏联为代表。我国也是分支学制。

四、我国学制的产生:我国学制是从西方引进。第一个学制是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第一个首次规定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的是1922年的“壬戌学制”;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使我国学制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纪元。该学制最突出的就是增加了从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的工农和业余教育系统。

五、我国现行学制纵向分为四个等级即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横向有若干不同类型的学校,如普通学校、职业学校、师范学校、军事学校等。

第二节学校文化

识记:

一、学校文化:也叫学校文化特质。它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二、学校文化的形式可分为:1、物质文化;2、制度文化(学校传统、学校仪式、学校规章);

3、精神文化,包括校风、学风、师生关系、师风等。

第三节学校管理

识记:

一、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学校管理的对象:人、财、物、事(工作)、信息、时间和空间等。

二、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1、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2、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两种形式

(1)正式沟通:是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一般可以分为下行、上行、平行、斜向几种渠道。下行沟通是自上而下的命令、指示、审批、批复、批转等。请示、汇报、申请、建议、申诉等属于上行沟通。(2)非正式沟通

三、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学校绩效是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四、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一)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管理

2、教学工作管理

3、教务行政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二)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方法

2、法律方法

3、教育方法

4、经济方法

5、学术方法

第四节学校与家庭和社会

识记:

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方法主要有:1、互访:包括教师访问家长和家长访问教师;2、家长会:是学校和家庭取得联系的较为普遍的方式;3、家长委员会:是学校与家长互相联系和配合的经常性组织。

领会:

二、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学校是影响儿童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和决定性的因素,家庭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是儿童发展最初也是重要的因素;社会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的因素。对一个小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交往、社会道德、大众传媒。

第三章学生

第一节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

识记:三种儿童发展观。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辐合论。

一、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

二、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及观点:洛克:教育万能论;华生:“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

三、辐合论:该理论认为,心理的发展不是单纯地靠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不是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而是其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

第二节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识记:

一、儿童发展的内涵: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遗传给儿童的发展提供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反对遗传决定论。2、儿童的发展蕴涵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1990年9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的《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指出:“最优先地重视儿童地权利、儿童地生存以及儿童地保护和发展。”4、把握儿童发展需要澄清地几个问题:a、发展不等于变化,b发展是儿童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c、发展也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总之,儿童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领会:

一、儿童发展的特点:1、顺序性;2、不平衡性;3、阶段性;(4)个别差异性;(5)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二、教育与儿童的发展的关系:教育是手段,发展是目标;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具体作用表现为: 1、教育目标要真实反映社会的要求;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4、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教育中尊重和发挥儿童主体性的原则有:(1)尊重儿童的感受;(2)尊重儿童的选择;(3)鼓励学生的创造;

第四章教师

第一节教师的社会地位、作用与劳动特点

识记:

一、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领会)

领会:

一、教师的社会作用:

1、通过教育活动选择、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

2、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以培养人;

3、通过传递文化和培养人全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二、、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

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三、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第二节教师素质

识记: 1、教育机智:是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而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应用:

教师的素质结构:1、文化素质:a、必须具有语文、数学两门主科和其他一两门学科的全面扎实的知识和技能;b、必须具有艺、体、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c、小学教师还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多方面兴趣和才能。2、教育素质:(1)教育理论知识;作为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主要应该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材教法知识;(2)教育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3)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遵循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达到正面教育效果的指导原则;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对症下药。(4)教育科研能力:3、职业道德素质:1997年8月,原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又进一步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为: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第三节师生关系

识记:

一、师生关系的历史概况:(1)中国古代的师生关系:受到等级制度的影响,强调师道尊严,强调教师的权威,代表人物如孔子、韩愈。韩愈在《师说》中提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西方近代的师生关系:提倡“民主”、“平等”、“个性自由”等口号,卢梭在其代表作《爱弥儿》中主张把儿童放到大自然中去培养,赫尔巴特主张“教师中心论”,杜威主张“儿童中心论”。领会:

一、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即特点):1、民主平等:在政治、人格、真理面前平等,教师对学生具有教育管理职责,学生要听从教师的教导,教师要向学生学习,认真接受学生提出的合理意见和建议。2、尊师爱生:是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3、心理相容:是群体成员在心理与行为上彼此协调一致与谅解。4、教学相长: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中,双方存在着相互促进、彼此推动的关系。

二、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树立良好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2)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3)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第四节教师资格与教师进修

识记:

一、教师资格:凡志愿从事教师职业,经过权威机构审定,具备国家规定的教师条件或标准,并取得国家认可的教师资格证书者,就可认定他具有“教师资格”。

《中会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10条规定:“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取得教师资格。”

二、我国小学教师资格分为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根据教师的政治思想、基本学历、胜任教育教学情况以及教育工作年限等,评定其任职资格。

三、教师进修的形式:校内进修、校外进修、函授学习与远程学习。

第五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及其确定

识记:

一、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广义)所有能够传递人类生产、生活经验和精神文化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一般指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有目的性,不同点在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强,表现在:(1)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是人类文化发展和教育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2)学校教育工作者比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具有更高、更专门的教育素养;(3)在设定的程序上,国家或学校在学校教育目的上会有较为全面的考虑。

三、教育目标:是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是一定社会对某一级、类或某一专业所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的具体化。

四、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它由教育的性质、教育的方式、教育目的三个内容构成。

五、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

六、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又以客观性为前提。恰当的教育目的的制定又必须考虑到社会发展的现实和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所以确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1)主观依据:受哲学观念的影响;受人性假设的影响;受理想人格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依据。(2)客观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多项选择)

领会:

一、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1、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这种观点认为,衡量教育好坏的最高标准只能是看教育能否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能否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开社会的教育目的是不可思议的,也是没有意义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其弊端是没有看到社会是由个体构成的,没有对个体的需要做足够的关照。

2、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等。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强调人的本性需要,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倡导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不将个人的自由发展同一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所谓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3、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是杜威。他将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本身联系起来,反映了教育活动主体的自觉,同时他也注意到了真正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于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识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1)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2)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3)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领会: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容”:1、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2、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识记:

一、1986年,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二、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领会与应用:

一、在新形势下怎样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

1、落实我国教育目的要特别注意的几个方面:A创造精神;B实践能力;C开放思维;D崇高理想;

2、落实我国教育目的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A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

B、德智体美之间的关系:一是各育均有相对的独立性,二是现实或真正的教育是一体的。

C、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或平面的发展。因才施教是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对其进行的教育,在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的同时求得他的全面发展。

D、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在小学阶段,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当鼓励学生对社会上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有一些直观的、感性的认识,激励小学生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明天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六章教育的组成部分

第一节德育

识记:

一、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指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1)社会功能;(2)个体功能;(3)教育功能;

三、小学德育的任务:《小学德育纲要》规定我国小学德育的任务为: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领会与应用:

一、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1、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基本道德是个体生活的基础性道德要求。德育的基础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所以如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等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性内容。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教育,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也是学校德育经常性的重要的内容之一。对小学生进行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是小学德育内容的重中之重。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包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法制观念和其他政治常识的教育等;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二、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1、途径:(1)思想品德课,是最直接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2)其他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3)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

2、方法:

(1)说服教育: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说服的方式:讲解、谈话、讨论

(2)情感陶冶: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

情感陶冶法的具体实施途径一般是三个方面:教师的师爱、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3)榜样示范;

(4)实际锻炼;

(5)奖励与惩罚。

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和惩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A、要做到公正合理,切合实际;

B、要得到学生集体的支持;

C、要恰如其分并有教育意义。

第二节智育

识记:

一、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二、智力:智力实际上是人的智慧能力,可以表现为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等各种认识方面能力的综合,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系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综合心理能力。

三、任务、内容:智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培育或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应当是三方面:1、传授知识;2、发展技能;3、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四、小学智育的实施:通过各科文化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去实现。

五、幼儿智育的任务、内容:(1)向幼儿传递有关自然和社会的粗浅的知识;(2)发展幼儿的智力;(3)发展幼儿的语言;(4)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节体育

识记:

一、体育(狭义):指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增强学生体质、发展体能、锻炼体魄的教育活动。

二、学校体育的基本特性:(1)教育性;(2)技能性;(3)娱乐性。学校体育不同于竞技体育,也不同于一般的身体锻炼。

三、学校体育的具体功能:(1)健体功能;(2)教育功能;(3)娱乐功能

四、小学体育的实施

游戏是低年级经常开展的体育项目。

五、小学生的卫生保健

(一)小学卫生保健工作的主要内容:1、教学卫生保健:主要指学生的用脑卫生和用眼卫生;

2、个人卫生保健;

3、环境卫生;

4、合理的作息制度。

第四节美育

识记:

一、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为目标的教育。

美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明确的教育范畴,一般认为是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来的。

二、广义美育:“指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或“实质美育”。

三、狭义美育:专指“艺术教育”或“形式教育”

四、美育的功能:(1)直接功能即“美育”;(2)间接功能即育德、促智、健体等;(3)美育的超越性功能:即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所形成的人生意趣和理想境界追求等。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即体现的是美育的超越性功能。

五、美育的任务: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六、美育的类型:1、艺术美育;2、自然美育;3、社会美育(生活美);4、教育美育;

教育美育是说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本身要做到审美化。

教育中如何发掘美的因素作为美育的资源?

(1)教师努力塑造美的讲台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将自己的师表之美作为教育手段。

(2)教育活动努力寻找自身的审美活动形式。

(3)努力发现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对象美,并且努力促进学生以自己和自己的活动为审美对象,让学生的成长作为他们自身成长的动力。

(4)科学美也是也是教育过程中广泛存在的美的形式之一。

第七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识记:

一、几种不同的课程观:(1)课程是知识:是比较早、影响相当深远的观点,也是比较传统的观点。这种观点目前仍然是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的。强调学习者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2)课程是经验:认为课程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强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及主动性、积极性、选择性、感情、兴趣、态度等。(3)课程是活动: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注意学习者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

二、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地。从目前而言,“课程是经验”的观念更加符合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

领会与应用:

一、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认为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主要内容,组成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认为

课程应当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发展能力。两种主张都有积极和消极因素。既不能把学科课程当作唯一的课程类型,也不能把活动课程作为课程主体,在我国小学课程的传统中学生的直接经验是相当缺乏的。因此如何在小学课程中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将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课程究竟是给学生知识还是发展学生的能力?教育史上曾分为两派,一派是形式教育派,强调课程以训练学生能力为主;一派是实质教育派,强调课程以传授知识为主。两种主张都只看到了问题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3、分科与综合的关系:

这是当代课程研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古代或早期的课程是以整体、综合为特征的,近代课程是分科的。分科课程发展和相对成熟后表现出来的弊端是:分科过细,过繁所导致的学科之间相互隔膜,相互封闭的状况,以及由此而来的学科之间的重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分科绝对化比国外更加严重。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综合化作为一个主要任务有着深远意义,加强综合化是小学课程今后长期的努力目标。

4、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关系: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重视人,崇尚个性,后者则强调科学本身的价值和力量。我国既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又提倡尊重学生和重视个性发展,在课程中同时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第二节课程的基本范畴

识记:

一、课程的目标:1、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教育目的或教育宗旨——阶段课程目标——学年学科目标;2、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二、课程的内容: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三、课程的基本结构:

(一)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等。(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三)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四、课程基本结构的不同存在方式

1、以统一要求为特点的存在方式。以中国、苏联、日本、法国等最为典型。

2、以多样化为点的存在方式。最为典型的是美国。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考试重点(精)

一, 考核项目 课堂作业 20 期末考试 60 考勤 20 二题目 第一章 1. 什么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有哪些特点? 2. 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联系和区别。 第二章 1. 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和目标有哪些 2.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 第三章 1. 人力资源管理阶段的划分主要有哪几种? 2. 谈一下对我国人力资源现状的认识。 第四章 1、人力资源管理者和部门要承担哪些活动? 2、如何来衡量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绩效? 第五章 1. 人力资源管理的外部环境有哪些?

2.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部环境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第六章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1. 人性假设有哪几种?各种假设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何意义? 2. 简要说明激励理论的类型及其应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第七章职位分析 1. 职位分析的含义是什么? 2. 职位分析的时机 3. 职位分析的作用和意义 第八章人力资源规划 1. 什么是人力资源规划 2. 人力资源需求的预测方法有哪些?(德尔菲法 3. 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是什么? 第九章招聘录用 1. 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各有何利弊? 2. 选拔录用的原则有哪些? 3. 结构性面试的内容有哪些? 4. 效度的指标有哪些? 第十章培训与开发

1. 培训与开发的分类有哪些? 2. 培训与开发的方法有哪些? 第十一章绩效管理 1. 绩效管理的含义是什么? 2. 绩效考核的作用有哪些? 3. 绩效考核的方法有哪些? 第十二章薪酬管理 1. 报酬、薪酬和福利之间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2. 个人激励薪酬的形式(计件制、工时制、绩效工资 3. 经济性福利的形式有哪些? 4.

基础工程-考试复习重点.doc

绪论: 地基及基础的概念:建筑物由上部结构、基础、地基组成。 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均由其下的地层来承担。受建筑物影响的那一部分地层称为地基;建筑物向地基传递荷载的下部 结构称为基础。 处理地基基础问题时, O建筑物的事故,绝人多数都与 基和基础仃关。 研究土体的应力、变形、强度、渗流及稳定性的一门力学分支学科称为土力学。土力学所耍研究的两大基本问题是土体的变形和强度。 建筑物的建造使地基屮原有的应力状态发生变化,所以地基基础的设计必须满足: 久作用于地基的荷载不超过地基的承载能力(地基土的强度问题); b?控制基础沉降使Z不超过允许值(地基土的变形问题)。 基础:浅基础、深基础;地基:天然地基、人工地基。只要建造建筑物,注定离不开地基和基础。 第2章土的物理性质及分类土是岩石风化的产物。饱和土中的孔隙均被水所

充填,所以饱和土为二相体。土颗粒的矿物成分:原生矿物,次生矿物。I:的液相:结构水、自由水。土的气相:土孔隙屮未被水所占据的部位由气体充填。 为了对土的基本物理性质有所了解,需要对土的三相的组成情况进行定量研究。 土的三相比例指标,包括土粒比重ds、含水量w、密度P、孔隙比e、孔隙率n和饱和度Sr。 无粘性土的密实度与其工程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呈密实状态时,为良好地基;呈疏松状态时,为不良地基。 同一种粘性土随着含水量的不同,可分别处于固态、半固态、可塑状态和流动状态。 液性指娄彳可以表示粘性土所处的软硬状态。液性指数的值越大,表示土质越软。 塑性指数lip为液限和塑限的差值,表示土处于可塑状态的含水量变化范围。具有相同的塑性指数,液、塑限却可能完全不同,土性也可能很不和同。 达西定律:土中渗流速度V与水力梯度i之间呈线性比例关系,在砂性土中水的流动满足达西定律。 特殊土:软土、黄土、膨胀土等。软土:指在静水或非常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经生物化学作用下形成的软弱土。

《基础工程》期末考试试题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基础工程》复习题 一、选择 1.以下哪些情况可不考虑承台分担荷载的作用( a )。 A.饱和土中的挤土群桩 B.非挤土摩擦型群桩 C.欠固结土中的群桩 D可液化土中的群桩 2.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市区建设高层建筑,适宜采用的桩型有()。 A.静压式预制桩 B.打入式预制桩 C.钻孔灌注桩 D.挖孔灌注桩 3.对于产生负摩阻力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桩周土体相对于桩身向下位移时 B. 桩周土体相对于桩身向上位移时 C. 桩周土层产生的沉降与桩沉降相等 D.桩穿越较厚的松散土层进入相对较硬层时 4.水下灌注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A.C15 B.C20 C.C25 D.C30 5.目前工程上选用的地基模型可分为线性和非线性两大类,但无论那种模型都要满足()。 A.静力平衡条件; B.强度条件; C.变形协调条件; D.极限平衡条件 6.如遇下列情况()时,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仍应作变形验算。 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130kPa,且体型复杂的建筑; B.在基础上及其附近有地面堆载或相邻基础荷载差异较大,可能引起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时; C.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存在偏心荷载时; D.地基内有厚度较大或厚薄不均的填土,其自重固结未完成时 7.淤泥、淤泥质土、湿陷性黄土等地基的浅层处理,宜采用()。 A堆载预压法 B 强夯法 C 振冲法 D 换填法 8.当桩设置于深层的软弱土层中,无硬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这类桩应按下列()哪类桩进行设计? A 摩擦桩 B 端承摩擦桩 C 端承桩 D 摩擦端承桩 9.水下灌注桩时,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A C35 B C25 C C20 D C15 10.已知某条形基础底面宽2.0m,基础埋深1.5m,荷载合力偏心距e=0.05m,地基为均质粉质黏土,地下水位位于基底下3.5m,基础底面下土层的黏聚力c k=10kPa,内摩擦角φk=200,土的重度γ=18kN/m3,则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接近()kPa。 A 142.6; B 156.58; C 162.74; D 175.71 11.某地区标准冻深为1.9m,地基由均匀的粉砂土组成,为冻胀土,场地位于城市市区,基底平均压力为130 kPa,建筑物为民用住宅,基础尺寸2.0m×2.0m,基础的最小埋深()m。 A 1.2; B 1.15; C 1.25; D 1.9 12.减少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建筑措施包括下述() A建筑物体型力求简单; B 适当设置沉降缝; C 合理确定相邻建筑物的间距; D 设置圈梁

人力资源考试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4分)头脑风暴法中,创造自由宽松的氛围的阶段是 A. 准备阶段 B. 热身阶段 C. 畅谈阶段 D. 解决问题阶段 答案B 2.(4分)以提高员工分析和决策能力、书面和口头沟通能力、人际关系技巧能力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是 A. 技能培训 B. 知识传授培训 C. 态度转变培训 D. 工作方法改进培训 答案A 3.(4分)集体合同是 A. 约定要式合同 B. 非要式合同 C. 法定要式合同 D. 口头合同 答案C 4.(4分)适当拉开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体现例如()原则 A. 对外具有竞争力 B. 对内具有公正性 C. 对员工具有激励性 D. 对成本具有控制性 答案C 5.(4分)最具主观性的职位评定方法是 A. 岗位参照法 B. 排序定级法 C. 标准套级法 D. 标准评分法 答案B 6.(4分)影响人力资源规划的因素主要来自于 A. 技术环境 B. 经济环境 C. 组织内部 D. 组织外部 答案C 7.(4分)培训开发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是 A. 组织行为的中心内容 B. 一瞬间的行为 C. 贯穿于全过程的基础 D. 行动之前的准备工作 答案C

8.(4分)旨在对员工培训需求提供一个连续的反馈的是 A. 全面性任务分析模型 B. 循环评估模型 C. 绩效差距分析模型 D. 前瞻性培训需求模型 答案B 9.(4分)工序划分的决定性因素是() A. 劳动分工 B. 劳动协作 C. 劳动生产率 D. 生产过程 答案A 10.(4分)()是保证企业人员掌握新技术,学习新方法的有效途径。 A. 招聘 B. 激励 C. 培训 D. 开会 答案C 11.(4分)行为科学对于非正式群体的看法是 A. 具有积极作用应予爱护 B. 具有消极作用不予理睬 C. 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D. 具有破坏作用应予取缔 答案C 12.(4分)国家规定工人退休的年龄为 A. 48岁 B. 50岁 C. 55岁 D. 58岁 答案B 13.(4分)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性的是 A. 满足 B. 缺乏 C. 动机 D. 需要 答案C 14.(4分)按照考评范围与内容来分,可分为( ) A. 单项考评 B. 自我考评 C. 诊断性考评 D. 多项考评 答案A 15.(4分)我国《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 A. 劳动者与所在单位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复习试题及参考答土力学及基础工程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复习试题及参考答案 土力学及基础工程 一、单选题: 1.甲、乙两粘性土的塑性指数不同, 则可判定下列指标中, 甲、乙两土有差异的指标是( ) A. 含水量 B. 细粒土含量 C. 土粒重量 D. 孔隙率 2.工程上控制填土的施工质量和评价土的密实程度常见的指标是( ) A. 有效重度 B. 土粒相对密度 C. 饱和重度 D. 干重度 3.侧限压缩试验所得的压缩曲线(e-p曲线)愈平缓, 表示该试样土的压缩性( ) A. 愈大 B. 愈小 C. 愈均匀 D. 愈不均匀 4.土中某点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时, 剪切破坏面与大主应力作用 方向所成的角度是( ) A. 45°+?/2 B. 45°-?/2 C. 45°

D. 45°+ 5.在地基变形验算时, 对烟囱、水塔等高耸结构, 控制的变形 特征主要是( ) A. 沉降量 B. 沉降差 C. 局部倾斜 D. 倾斜 6.渗流的渗透力也称动水力,其数值( ) A. 与水头梯度成正比 B. 与横截面积成正比 C. 与流速成反比 D. 与渗透系数成正比. 7.土样的含水量试验的烘烤温度为( ) A. 80~90度 B. 90~95度 C. 105度 D. 100度左右 8.衡量土的粒径级配是否良好, 常见( ) 指标判定。 A. 不均匀系数 B. 含水量 C. 标贯击数 D. 内摩擦角 9.土的结构性强弱可用( ) 反映。 A. 饱和度 B. 灵敏度 C. 粘聚力 D. 相对密实度 10.柔性基础的上部荷载为梯形分布时, 基底接触压力分布呈现

( ) A. 均匀分布 B. 马鞍形分布 C. 钟形分布 D. 梯形分布 11.作用于矩形基础的基础的基底压力相同, 埋深相同, 土质相 同的两个基础, 若它们的长宽比相同, 则基础尺寸小的沉降( ) 基础尺寸大的沉降。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12.朗金土压力理论假定挡土墙墙背光滑无摩擦, 造成主动土压力计算值( ) A. 偏大 B. 偏小 C. 无偏差 D. 偏大或偏小均可能 13.土中的水, ( )能够传递静水压力。 A. 强结合水 B. 弱结合水 C. 重力水 D. 以上都不对 14.土体具有压缩性的主要原因是( ) A. 主要是由土颗粒的压缩引起的 B. 主要是由孔隙的减少引起的 C. 主要是因为水被压缩引起的 D. 土体本身压缩

人力资源考试复习重点

人力资源管理定义:利用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每个组织层级上的管理者都必须关注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人员配置、人力资源开发、薪酬管理、安全与健康以及员工关系和劳动关系。 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外部环境因素:法律环境、劳动力市场、社会、工会、股东、竞争状况、客户、技术、经济状况及一些突发事件。每一项因素都可能单独或与其他因素共同发挥作用,对人力资源管理任务的达成方式构成约束。 由谁来完成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任务:人力资源外包是指企业延请外部供应商从事以往由内部完成的工作过程。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将分散在组织各处的常规、基于交易的活动汇合到一处。职业雇主组织(员工租赁)是一家将员工出租给其他公司的企业。在一些企业中,直线管理者比以往更多地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伦理的定义,并了解伦理模型: 伦理是指有关好与坏,对与错或道德责任与义务的行为准则。两项关系:模型中的第一要素是道德准则的来源,个人/组织关于合乎道德、正确的行为的信念,与其遵循的伦理标准所认为正确的行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强度被称为第一类伦理;第二类伦理指一个人的道德认知与其道德行为间的关系强度。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管理者隐含的、法定的或感知到的义务,要求其在运用职务能力时,服务、保护除自身以外的其他群体的利益。它体现了公司作为一个整体是如何在社会上行事的。 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契约的含义: 利益相关者是指其利益受组织活动影响的个体或群体。社会契约是关于社会各类群体间关于合意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套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则及假设。 多元化员工队伍的各个组成部分: 可能包括:单亲父母与工作母亲、商界女性、重返员工队伍的母亲、双职工家庭、不同种族的员工、老年员工、残疾员工、移民及教育程度有限或缺乏技能的年轻员工。 职位分析(job analysis):确定组织中的职位在执行工作中所需的技能、职责和知识的系统过程。 职位(job):包括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需要执行的一组工作任务,一个职位可能由单个人来完成,也可多人。 岗(position):是仅由一个人来承担的工作任务和职责的集合。在组织中,每个员工都对应于一个岗位。 职位描述(job description):是一份提供该职位的核心任务、义务和职责等信息的文件。 任职资格(job specification):包括了员工为完成特定职位的工作必须满足的最低资质要求。 开展职位分析的原因(多选):人员配备、培训和发展、绩效评价、薪酬管理、安全和健康、员工关系与劳资关系、法律因素。 职位分析方法(了解):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员工记录法、多种方法的综合 职位描述:定义:一份记载了工作任务、职责和责任的文件。内容恰当、信息准确是极为重要的。包括:①应履行的主要职责;②在各项职责上所耗费的时间比例;③应达到的绩效标准;④工作环境和可能的危险;⑤从事该职位的员工人数及其汇报关系;⑥工作中使用的机器和设备 战略规划strategic planning:企业高层管理者决定整个公司的经营目的、目标及其实现方式的过程。 战略实施的影响因素:①领导能力②组织结构③信息和控制④系统技术⑤人力资源 需求预测requirement forecast:要确定公司为达成目标,在未来某个时间可能需要的员工数量、技能及其所在的工作地点。供给预测availability forecast:确定公司能否获得具备所需技能的员工,及这些员工的来源的过程。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多选):零基预测、自下而上的预测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销售额和员工需求数量之间的关系)、模拟模型。 预测员工过剩怎么做:限制雇用、缩短工时、提前退休和组织精简。 组织精简downsizing,又称重组、规模适化,指组织和员工雇用数量的一次性重大变化。 继任计划succession planning:指在关键的管理职位出现空缺时,确保有合格的员工足以担任该职位工作的过程。(是针对高层管理的) 职位设计job design:是确定待完成的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时使用的方法及该职位与公司中其他职位存在何种关联的过程。工作丰富化job enrichment:是对一项职位的工作内容和责任层次进行的基本改变,只在向员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工作丰富化是对工作责任的垂直深化。

基础工程考试资料

结构工程师考试大纲: 五、地基与基础 5.1 了解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方法。 5.2 熟悉地基土(岩)的物理性质和工程分类。 5.3 熟悉地基和基础的设计原则和要求。 5.4 掌握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地基的变形特征和计算方法。 5.5 掌握软弱地基的加固处理技术和设计方法。 5.6 掌握建筑浅基础及深基础的设计选型、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 5.7 掌握土坡稳定分析及挡土墙的设计方法。 5.8 熟悉地基抗液化的设计方法及技术措施。 5.9 了解各类软土地基加固处理和桩基的一般施工方法和要求。 一、名词解释:天然地基:开挖基坑后可以直接修筑基础的地基,称为天然地基。人工地基:那些不能满足要求而需要事先进行人工处理的地基,称为人工地基。持力层:直接支撑基础的土层称为持力层。软弱下卧层:位于持力层下承载力显著低于持力层的高压缩性土层,称为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保证地基稳定的条件下,使建筑物的沉降量不超过允许值的地基承载力,称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基坑工程:在建造埋置深度较大的基础或地下工程,往往需要进行较深的土方开挖,这类工程称为基坑工程。群桩效应:竖向荷载作用下,由于承台、桩,土相互作用,群桩基础中的一根桩单独受荷时的承载力和沉降性状,往往与相同地质条件和设置方法的同样独立单桩有显著差别,这种现象称为群桩效应。负摩阻力:当桩测土体因某种原因而下沉,且其沉降量大于桩的沉降时,土对桩产生向下的摩阻力,称为负摩阻力。重力式挡土墙:靠本身的重量保持墙身的稳定的挡土墙,称为重力式挡土墙。悬臂式挡土墙: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由三个悬臂板(立壁、墙趾悬臂、墙踵悬臂)组成,主要依靠墙踵悬臂以上的土的重量保持稳定的挡土墙。扶壁式挡土墙:通常沿墙的长度方向每隔1/3~1/2 墙高设一道扶壁保持整体性,增强悬臂式挡土墙中立壁的抗弯性能。这种挡土墙称为扶壁式挡土墙。二、简答题:1、文克勒地基模型的定义、特征,文克勒地基梁的分类答:(1)定义:地面表面某点的沉降与其他点的压力无关,故可以把地基土体划分成许多竖直的土柱,每根土柱可以用一根独立的弹簧来代替,这种地基模型即为文克勒地基模型。(2)特征:地基上任一点所受的压力强度p 与该点的地基沉降 s 成正比,即 p=ks。地基中只有正应力而没有剪应力。 (3)文克勒

毛概期末复习重点知识总结(1)(精)

毛概期末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题型 单选(30 x 1 =30 多选(15 x 2 =30 简答(4 x 5 =20 材料分析(2 x 10 =20 第一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 2::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作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重大意义(大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近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科学内涵: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重大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4.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 础。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19 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5.毛泽东思想理论内容及其活的灵魂: 主要内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三,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四,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五,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六,党的建设理论。

基础工程-期末考试试题(卷)

华南农业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平时作业)2014~2015学年第 2 学期考试科目:基础工程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号姓名年级专业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题;10分) 1.地基基础计算中の基底压力直线分布法是下列哪种况?(B) A.不考虑地基、基础、上部结构の共同作用 B.考虑地基、基础、上部结构の共同作用 C.考虑地基、基础の共同作用 D.考虑基础、上部结构の共同作用 2.下列钢筋混凝土基础中,抗弯刚度最大の基础形式是(C) A.柱下条形基础 B.十字交叉基础 C.箱形基础 D.筏板基础 3.桩基础设计の基本条件不包括(D) A.单桩承受の竖向荷载不应超过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B.桩基础の沉降不得超过建筑物の沉降允许值

C.对位于坡地岸边の桩基础应进行稳定性验算 D.对于所有の桩基础均应进行稳定性验算 4.某箱形基础,上部结构和基础自重传至基底の压力P=130kPa,若地基土の天然重度为γ=18.5kN/m3,地下水位在在地表下10m处,当基础埋置在多大深度时,基底附加压力正好为零(B) A.d=5.68m B.d=7.03m C.d=8.03m D.d=6.03m 5.当桩产生负摩阻力时,中性点の位置具有以下哪种特性。(C) A.桩端持力层越硬,截面刚度越小,中性点位置越低 B.桩端持力层越软,截面刚度越大,中性点位置越低 C.桩端持力层越硬,截面刚度越大,中性点位置越低 D.桩端持力层越硬,截面刚度越大,中性点位置越高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5题;10分) 1、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时,传至基础或承台底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重点整理

人力资源三级重点整理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1.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 广义:是企业所有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是战略规划与战术计划的统一. 狭义:指为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定相宜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激励员工的过程。 长期规划(5年以上)中期规划(1年到5年)短期规划(少于1年) 2.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1)战略规划:对大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规定,是人力资源具体计划的核心,关键性规划。 2)组织规划:是对企业整体框架的设计(组织信息,组织结构,组织设计,组织机构,组织调查,诊断,评价) 3)制度规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是人力资源总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 4)人员规划:对企业人员总量,构成,流动的整体规划(现状分析,企业定员,人员需求与供给预测,供需平衡) 5)费用规划:企业人工成本,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整体规划(预算,核算,审算,结算,费用控制) 3.工作岗位分析的概念: 工作岗位分析是对各类工作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员工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所进行的系统研究,并制定出工作说明书等岗位人事规范的过程。 4.工作岗位分析的内容(名称,工作条件,地点,范围,对象,资料)

1)科学界定时间,空间范围。系统分析岗位内在活动的内容。逐一比较岗位之间的联系和制约方式等因素。 2)明确岗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如知识水平,工作经验,道德标准,心里素质,身体状况等方面的资格和条件。 3)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加以表述,最终制定出工作说明书,岗位规范等人事文件。 5.工作岗位分析的作用 1)为招聘、选拔、任用合格的员工奠定了基础 2)为员工的考评、晋升提供了依据3)是企业单位改进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 4)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各类人才供给和需求预测的重要前提 5)是工作岗位评价的基础,而工作岗位评价又是建立健全企业薪酬只制度的重要步骤 6.工作岗位分析信息的主要来源 1)书面资料(现职人员的资料记录和岗位责任说明) 2)任职者的报告(访谈、工作日志) 3)同事的报告(上级、下属) 4)直接观察下属,顾客,用户 7.岗位规范的概念 岗位规范也称劳动规范,岗位规则,岗位标准,它是对组织中各类岗位某一专项事物或对某类员工劳动行为、素质要求等所作的统一规定。 8.岗位规范的主要内容 1)岗位劳动规则(时间,组织,岗位,协作,行为) 2)定员定额标准(编制定员标准,各类岗位人员标准,时间定额,产量定额,双重定额标准)

基础工程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单选 1. 当桩设置于深层的软弱土层中,无硬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这类桩应按下列()哪类桩进行设计? A. 摩擦桩 2. 水下灌注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B. C20 3. 水下灌注桩时,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 C20 4. 以下哪些情况可不考虑承台分担荷载的作用()。 B. 非挤土摩擦型群桩 5. 水下灌注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B. C20 6. 当桩设置于深层的软弱土层中,无硬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这类桩应按下列()哪类桩进行设计? A. 摩擦桩 7. 水下灌注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B. C20 8 混凝土灌注桩的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 D. C15 9.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市区建设高层建筑,适宜采用的桩型有()。 A. 静压式预制桩 C. 钻孔灌注桩 10. 对于产生负摩阻力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桩周土体相对于桩身向下位移时 D. 桩穿越较厚的松散土层进入相对较硬层时 E. 地下水位全面下降 11. 摩擦型桩包括()。 A. 摩擦桩 B. 端承摩擦桩 12. 地基基础设计为甲级的建筑物,在进行地基基础设计时,需要进行的计算和满足的是( )。 A. 持力层地基承载力 B. 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 C. 地基变形设计 D. 地基的抗冻胀要求 13. 水下灌注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B. C20 14. 混凝土灌注桩的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 D. C15 15. 某地区标准冻深为1.9m,地基由均匀的粉砂土组成,为冻胀土,场地位于城市市区,基底平均压力为130kPa,建筑物为民用住宅,基础尺寸2.0m×2.0m,基础的最小埋深()m。 B. 1.15

2017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汇总

2017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汇总 第一章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⑴毛泽东思想: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⑵邓小平理论: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 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⑶“三个代表”:时代背景: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⑴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

各大学《基础工程》期末考试试题1(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以下哪种基础形式不属浅基础(B) A地下条形基础,B沉井基础,C扩展基础,D箱形基础 2 下列钢筋混凝土基础中,抗弯刚度最大的基础形式是(C) A柱下条形基础,B十字交叉基础,C箱形基础,D筏板基础 3 对高层建筑物,其地基变形验算应以哪种变形特征做控制(D) A 沉降量, B 局部倾斜, C 沉降差, D 倾斜 4 地基土载荷板试验可以得到的土参数是(A ) A承载力特征值,B地基沉降量,C压缩模量,E弹性模量5 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变形时,土的变形指标是采用(B) A弹性模量,B压缩模量, C变形模量, D旁压模量 6 在地基持力层承载力验算中,基础底面深处的荷载取下列哪个值进行计算(A) A:基底压力p,B:基底深度处的土自重应力σc,C:A+B ,D:A-B 7 按规范方法计算的建筑物沉降是(D) A.基础的平均沉降, B.刚性基础的平均沉降, C.实际基础的中点沉降, D.不考虑基础刚度的中点沉降 8 甲,乙两基础,底面积,基底压力和压缩层内土质都相同,甲基础埋置深度大于乙基础,则两者的沉降是(B) A甲基础沉降大,B乙基础沉降大, C两者沉降相等, D无法确定 9 地下水位下降时,建筑物的沉降可能会(A ) A增大,B减小,C一定不变,D有时增大有时减小 解:地下水位下降时,土的自重应力会增加,从而使建筑物产生附加沉降。 10 桩产生负摩阻力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时(D) A桩距越大,下拉荷载可能越小, B桩身轴力、桩身沉降沿深度逐步衰减, C单桩极限承载力由桩周土总侧阻力和桩端阻力所组成, D采用涂层法措施后,可使桩身负摩阻力、沉降减小,但中性点深度变大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刚性基础:是指用抗压性能较好,而抗拉、抗剪性能较差的材料建造的基础,常用的材料有砖、毛石、素混凝土、灰土等。因此设计时必须保证基础内的拉应力和剪应力不超过基础材料强度的设计值。这类基础的相对高度都比较大,几乎不可能发生挠曲变形。 2倾斜和局部倾斜:倾斜是指单独基础在倾斜方向上两端点下沉之差与此两点水平距离之比;局部倾斜是指砌体承重结构沿纵向6~10m内基础两点的下沉值之差与此两点水平距离之比。 3摩擦型桩:是指在竖向极限荷载作用下,桩顶荷载全部或主要由桩侧阻力承受,而桩端阻力可以忽略不计的桩。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复习重点

2010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复习重点:第一章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一、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P1 组织结构与组织机构设计的含义:是组织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组织结构是企业规模扩大的产物,事先规定管理对象、工作围和联络路线等事宜。组织结构设计是指以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它是企业总体设计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的前提。组织设计虽然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但是它要在企业组织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组织理论的发展: 1.古典组织理论:以行政组织理论为依据,强调组织的刚性结构; 2.近代组织理论:以行为科学为理论依据,它着重强调人的因素,从组织行为的角度来研究组织结构; 3.现代组织理论:从行为科学中分离出来,主要以权变管理理论为依据,它既吸收了以前各种组织理论的有效成果,又强调应按照企业面临的外部条件而灵活地进行组织设计。 组织理论的分类:静态和动态(静态是核心容) 组织设计的5项基本原则及各原则的基本含义: 1、任务与目标原则:目标与手段的关系 2、专业分工与协调的原则:整体性破坏的弥补 3、有效管理幅度原则:IT的影响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5、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理论的区别与关系: 组织设计是在组织设计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组织设计理论是企业组织理论的一部分。 1. 前者被称为广义的组织理论或大组织理论,后者被称为狭义的、小组织理论 2. 前者包括组织运行的全部问题,后者主要研究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 3. 二者在外延上是不同的,从逻辑上讲,前者包括后者。 组织结构设计的程序(5步,注意分析外环境): 部门是承担某种职能的载体,按一定的原则把它们组合起来就是组织结构。 1.分析组织结构的影响因素,选择最佳的组织结构模式。 (企业环境、企业规模、企业战略目标、信息沟通) 2.根据所选的组织模式,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部门 3.为各个部门选择合适的部门结构,进行组织机构设置。 4.将各个部门组合起来,形成特定的组织结构。 不同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以工作和任务为中心:直线制、直线职能制、矩阵制 以成果为中心:事业部制、模拟分权制 以关系为中心:出现在特别大的企业或项目中 组织结构整合:是企业最常用的组织结构变革方式,是一种计划式变革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容: 广义:包括狭义的容,还有人员培训开发计划;员工薪酬福利计划;职业生涯规划计划;其它计划(劳动组织计划、员工援助计划、劳动卫生与安全生产计划、绩效管理计划) 狭义:人员配备计划;人员补充计划;人员晋升计划。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环境:(掌握两者差别,易出多选)P24 外部环境:1、经济环境2、人口环境3、科技环境4、文化法律等社会因素 部环境:1、行业特征2、发展战略3、企业文化4、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定量预测方法: 转换比率法:要求会计算(42页) 定员定额法:1、工作定额法2、岗位定员法3、设备看管定额定员法4、劳动效率法5、比例定员法 企业人员供给包含、外供给,预测类型也分为:部供给预测和外部供给预测 部预测供给的方法:P64

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考试公共基础2017复习重点

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考试公共基础2017复习重点

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考试公共基础 2017年版复习重点 1985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2015年修订,明确了中国境内基准器具、标准器具的检定、制造、修理、销售、使用。 1987发布《计量法实施细则》2016年1月修订。 1990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标准化法实施条例》。 2000年《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1.检测的核心:提供客观准确的数据 2.检测的目的:加强计量监督管理,保障国家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 3.计量法规定:国家实行法定计量单位制,名称,符号和非国家单位制单位的废除,由国务院执行。 对应关系:法律→主席行政法规→总理行业法规→部长 4.交通试验检测是检测人员依据相应的国家或交通行业规范标准,选择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对产品的使用性能进行的检测。为确保数据准确可靠,除仪器设备需要检定、校准,选择的规范标准正确,操作合乎规范要求外,还需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行业管理要求对检测机构进行管理。 5.计量法包括六章:总则、计量基准器具、计量标准器具和计量检定、计量器具管理、计量监督、法律责任、附则。 6.计量器具:直接或间接测出对象量值的装置、仪器仪表、量具和用与统一量值的标准物质,包括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工作计量器具。 7.计量检定:是否合格的全部工作,包括加封盖印,它是进行量值传递,保

证量值准确一至。 8.国家采用国际单位制,即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具体包括国际单位制单位+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其名称和符号由国务院公布。 9.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都是省级以上单位),根据本部门特殊需要,可指定本部门使用的计量标准器具,其各项最高计量标准器具经同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主持考核合格后使用。 10.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负责建立基准器具,作为统一全国的最高依据。 11.计量标准器具必须条件:检定合格,正常的检测环境,称职的人员,完善的管理制度。 12.特殊需要:社会公用的计量标准不能适应某部门专业特点。 13.主持考核:同级,法定,授权的考核。 14.企,事业单位,建立本单位使用的最高标准器具经同级考核合格。 1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部、企、事业单位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方面的列入强制检定范围。实行强制检定的仪器目录和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16.非强制性检定的计量器具,单位应自行定期检定或送其他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县以上人民政府对此实施监督。 17.部、企、事业单位使用最高计量标准为强制检定。 18.强制检定,县级以上,定点定期检定,周期依据检定规程,结合实际。 19.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由文字和框图组成的,包括计量基准到各等级计量标准直至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程序在内的技术规定,简称国家计量检定系统。 20,计量检定必须按照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进行;计量检定必须执行计量检定规程;二者由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制定,若没有国家检定规程,国务院有

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第一章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怎样正确把握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⑴思想: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⑵理论: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 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⑶“三个代表”:时代背景: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4.怎样正确把握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容 ⑴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论成果是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 容:①新主义革命的理论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③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的理论⑦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⑧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⑵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容: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③改革开放的理论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⑥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⑦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⑶“三个代表”: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

2016基础工程期末试题

基础工程期末考试试题 一、解释或说明 (每题3分,共15分) 1.冲切破坏 2.沉降差 3.桩的水平变形系数α 4.摩擦桩 5.群桩效应系数s η 二、单项选择题(从A 、B 、C 、D 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用圆圈圈住相应字母,每题2分,共30分) 1.按照《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可不作沉降验算的基础是 。 A. 部分甲级及所有乙、丙级建筑物 B. 部分乙级及所有丙级建筑物 C. 部分丙级建筑物 D. 所有丙级建筑物 2.浅埋基础设计时, 验算不属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检算。 A. 持力层承载力 B. 地基变形 C. 软弱下卧层承载力 D. 地基稳定性 3.下列基础形式中,不可能采用刚性基础形式的是 。 A. 柱下独立基础 B. 柱下条形基础 C. 墙下独立基础 D. 墙下条形基础 4.深基础的常用类型主要包括 。 A. 桩基、沉井及沉箱 B. 桩基、沉井及沉箱、箱基 C. 桩基、沉井及箱基 D. 桩基及箱基 5.在公式a ak b d m (3)(0.5)f f b d ηγηγ=+-+-中,b 的取值范围是 。 A. 3m 6m b ≤≤ B. 6m b ≥ C. 3m b ≥ D. 6m b ≤ 6.无筋扩展基础的高度由 确定。 A. 刚性角 B. 扩散角 C. 抗剪强度验算 D. 抗冲切破坏强度验算 7.对短梁(Winkler 地基),其基底反力为 。 A. 0 B. 均匀分布 C. 线性分布 D. 非线性分布 8.弹性半无限空间地基模型适于模拟持力层 的地基。 A. 厚度较大,强度较低 B. 厚度较大,强度较高 C. 厚度较小,强度较低 D. 厚度较小,强度较高 9.与Winkler 地基梁相比,倒梁法无法满足 。 A. 上部结构的平衡条件 B. 基础的平衡条件 C. 上部结构和地基间的变形协调条件 D. 基础和地基间的变形协调条件 10.对负摩擦桩,轴力最大的截面位于 。 A. 桩的顶端 B. 底端 C. 中性点处 D. 桩的竖向位移为0处 11.弯矩计算公式00z M M H M A M B α=+中,M A 、M B 。 A. 是常数 B. 仅为z α的函数 C. 仅为l α的函数 D. 是z α、l α的函数 12.在公式 000s k 00()2()(2tan )(2tan )i i z F G a b q l a t b t γσθθ+-+=+?+?∑中, t 是指 。 A. 桩底至软弱下卧层顶面的距离 B. 软弱下卧层的厚度 C. 地面至软弱下卧层顶面的距离 D. 地面至桩底的距离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考试重点汇总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考试重点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一、人力资源规划—指为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根据 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 行预测,制定相宜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实 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激励员工的过程。 工作岗位分析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战略规划、组织规划、制度规划、人员规划、费用规 划 三、工作岗位分析的内容: 1、对各类工作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及环境进行系 统研究。 2、界定工作范围和内容后,提出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员工资格条件。 3、制定出工作说明书等岗位人事规范。 四、工作岗位分析的作用: 1、为招聘、选拔、任用合格的人员奠定了基础。 2、为员工的考评、xx提供了依据。 3、是企业单位改进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

4、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各类人才供给和需求预测的重要前提。 5、是工作岗位评价的基础,而工作岗位评价又是建立、健全企业单位薪酬的重 要步骤。 五、工作岗位分析的程序 1、准备阶段 2、调查阶段 3、总结分析阶段。 六、岗位规范—即劳动规范、岗位规则或岗位标准,它是组织中各类岗位某一专 项事物或对某类员工劳动行为、素质要求等所作的统一规定。 七、工作说明书—是组织对各类岗位的性质和特征、工作任务、职责权限、岗位 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本岗位人员任职的资格条件等事项所作的统一规定。 八、岗位规范和工作说明书区别: 1、所涉及的内容不同。工作说明书是以岗位“事”和“物”为中心,而岗位规 范所覆盖的范围、所涉及的内容要比工和说明广泛得多,只是其有些内容与工作 说明书的内容有所交叉。 2、所突出的主题不同。岗位说明书是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解决“什么样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