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长短计算

昼夜长短计算
昼夜长短计算

二、昼夜长短

日照时间的长短是地球上冷热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某地日照时间长,就意味着可以接收较多的太阳辐射能量,就会热一些,反之则要冷一些。决定日照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昼夜的长短变化。

1.晨昏圈和昼夜交替

地球是个非透明的球体,阳光只能照亮它的一半。阳光照射的半球为昼半球,该半球处于白昼状态;背着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该半球处于黑夜状态。随着地球自转,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在地表不断地移动着。从夜半球到昼半球的昼夜界线为晨线;从昼半球到夜半球的昼夜界线为昏线。晨线和昏线都是半圆弧,二者构成地球上的一个大圆,叫做晨昏圈(如图4-4)。由于地球的自转,晨昏圈通过的地方,就是该地一天中的早晨或黄昏。昼半球和夜半球是不断相互交替出现的,这种现象称为昼夜交替。

2.昼夜长短的计量

晨昏圈一般都把地球的纬线分成两部分,即两个弧段。位于昼半球的那段纬线,称为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那段纬线,称为夜弧。昼弧和夜弧的相对长度,决定着某纬线上各点的昼夜长短(如图4-5)。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若夜弧长于昼弧,则昼短夜长;若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等长。

某地昼弧和夜弧的变化,即昼夜长短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一是当地的地理纬度,用表示;二是太阳赤纬,用δ表示。

如图4-6所示,设某地纬度为,该日太阳赤纬为δ,圆弧ABCD即

为太阳周日视运动的轨迹。当太阳处于A点时,太阳升出地平,也就是白昼的开始和黑夜的结束;当太阳处于B点时,即太阳上中天,当地此时是正午,白昼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当太阳处于C点时,太阳落入地平,也就是白昼的结束的黑夜的开始;当太阳处于D点时,即太阳下中天,当地此时为子夜。所以,昼长实际上就是,太阳自出地平(A点)经上中天(B点),到落地平(C点)的时间间隔,它等于做周日视运动的太阳由B点运移到C点所需时间的两倍。而太阳由B点运行到C点所需的时间,就是太阳落地平时的时角。所以,昼长等于太阳落地平时的时角的两倍。我们把太阳落地平时的时角,叫做半昼长。

通常选用T代表昼长,用t代表半昼长,则有T=2t。由下图可见,t

密切。根据球面三角学的原理,得到:

cost=-tgδ·tg

这就是半昼长的计算公式。在计算时,按照习惯,δ和都以北半球

为正号,南半球为负号。利用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任何地点、任何日期的白昼和黑夜的长夜。

例如,在北纬40°,立秋(太阳赤纬是16°19′),半昼长为:t=7小时18分52秒,昼长则为:T=14小时37分44秒。

由上述公式可知,第一,在同一时间,即δ为一定值时,t则随着

而变化,即在一定时间内,昼夜长短随纬度的不同而不同;如果是个固

定的值,即对一定的地点来说,则t随着δ的不同而变化,即在同一地点,昼夜长短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第二,如果使得t>6小时,则T>12小时,即昼长夜短,必须使cost<0,则有:

-tgδ·tg<0

要满足这个条件,必使δ、为同号。因为,在北半球永远是正值,若使北半球昼长夜短,必须是δ取正值,即在天球上太阳运行于天赤道以北,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在南半球永远是负值,则其昼长夜短的条件

是,δ取负值,即在天球上太阳运行于天赤道以南,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半球。第三,如果使得t<6小时,则T<12小时,即昼短夜长,必须使cost >0,则有:

-tgδ·tg>0

要满足这个条件,必使δ、为异号。同理可得,在北半球昼短夜长

的条件为δ必须取负值,则在天球上太阳运行于天赤道以南,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半球。在南半球昼短夜长的条件,则为δ必须取正值,此时在天球上太阳运行于天赤道以北,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半球。

3.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

在同一日期,太阳赤纬可以看成是个常数,即δ是个固定值,则昼夜长短随纬度的不同而改变,即随着的变化而不同。现将其变化的特征说明如下:

第一,在赤道上。因为=0°,则有cost=0,于是t=90°,即半昼

长为6小时,昼长为12小时。这表明,在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不随季节的变化而改变。因为赤道是所有纬线中唯一的一个大圆,晨昏圈也是地球上的大圆,两者相交,在任何时刻都互相等分,各成两个180°的弧。

因此,不论什么季节,赤道上的昼弧和夜弧总是等长的,即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第二,在纬度=90°-δ的地方,则有:

cost=-tgδ·tg(90°-δ)

=-tgδ·ctgδ

=-1

因此,t=180°,即半昼长为12小时,昼长为24小时。该日当地24小时都是白昼。这种昼长持续24小时的现象,称为极昼。

第三,在纬度=-(90°-δ)的地方,则有:

cost=-tgδ·tg[-(90°-δ)]

=tgδ·ctgδ

=1

因此,t=0°,即半昼长和昼长均为0,该日当地24小时都是黑夜。这种夜长持续24小时的现象,称为极夜。

应该说明的是,一般情况下,极昼、极夜现象都是发生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现象,而不仅仅是某一条纬线上的现象。因为太阳赤纬的变化范围为-23°26′~+23°26′,所以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为北纬66°34′至北极,和南纬66°34′至南极。我们把北纬66°34′和南纬66°34′的纬线分别称为北极圈和南极圈。另外,虽然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范围内,都有极昼、极夜现象,但是情况还是有所不同。在极圈上,一年内极昼、极夜现象的日数分别只有1天(24小时),随着纬度的增高,极昼、极夜现象的日数将增多,在地球两极,除二分日太阳在地平圈上周日视运动之外,一年皆处于极昼和极夜之中,即半年极昼,半年极夜。

由此可见,随纬度的增加,昼夜长短的变化越来越大,即昼长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赤道上,昼夜终年等长,昼长年较差为0,到南北极圈上发展到了极端,最长昼达24小时,最短昼仅为0,昼长年较差达24小时。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极昼极夜的日数,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多,到了极地达到最大值。但是,不论在哪个纬度,当地的全年平均昼长和平均夜长都是相等的,都是12小时。

4.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在同一地点,纬度是个常数。因此,同一地点的昼夜长短,取决于太阳赤纬δ的变化情况,即昼夜长短随季节的不同而改变。这种情况在中高纬地区更为明显,中纬地区的人们总结出这样的谚语:“长五月,短十月,不长不短二八月”。这里所说的月份是指我国的农历而言。如前所述,这种情况在赤道上是不存在的,赤道上始终是昼夜等长。

现将昼夜长短的变化特征说明如下:

大约在每年的3月21日,即春分时,太阳赤纬δ=0°,因此tgδ=0,不论纬度如何变化,cost=0,即t=90°。也就是说,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从天球的角度来说,如图4-7,该日太阳的周日视运动轨迹与天赤道重合,被地平圈等分。所以太阳在地平圈以上的运行时间与在地平圈以下的运行时间是相等的,各为12小时,如图4-8所示地球上的情况。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晨昏圈与经圈重合,把所有的纬圈都等分为两个180°的弧,所以各地昼夜等长。

春分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太阳赤纬在正值的范围内逐渐增大,则t的量值在北半球逐渐增加,白昼延长,黑夜缩短,极昼的范围从北极逐渐向南扩大。南半球情况相反,昼在缩短,夜在延长,极夜的范围从南极逐渐向北扩大。到了大约6月22日,即夏至日,这些情况达到了极端,太阳赤纬值极大,为23°26′,太阳直射点北移到北回归线,在北半球有昼夜交替的任何纬度,t均达到最大,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极昼的范围最大,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处于极昼。南半球情况相反,昼最短,夜最长;极夜的范围最大,南极圈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均处于极夜。

如图4-9,从天球的角度来讲,夏至日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与天赤道向北偏离最远,不被地平圈等分,太阳在地平圈以上运行时间长于在地平圈以下的运行时间,两者相差最多,昼最长,夜最短。由图4-10所示,夏至日地球上的情况,此时太阳直射点移到北回归线上,晨昏圈通过北纬66°34′和南纬66°34′,北半球昼弧达到最长,夜弧减至最短,北极圈以北完全处于昼半球;南半球昼弧最短,夜弧最长,南极圈以南完全处于夜半球。

夏至之后,太阳赤纬δ逐渐减小,太阳直射点自北回归线开始南移。虽然北半球仍是昼长于夜,但是昼夜长短之差逐渐变小,北半球极昼的范围逐渐缩小;南半球昼渐延长,夜渐缩短,极夜的范围逐渐缩小。到了大约9月23日,即秋分日,太阳赤纬δ=0°,太阳直射点又移到了赤道上,昼夜状况与春分日完全相同,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秋分之后,太阳在天赤道以南运行,太阳赤纬δ<0°,太阳直射点移到了南半球。在北半球,t逐渐减小,昼渐短,夜渐长,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其范围逐渐扩大;在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其范围也逐渐扩大。这种情况可一直持续到大约12月23日,即冬至日。此时,太阳赤纬达到最小值,即δ=23°26′,太阳直射点移到了最南的纬度,即南回归线上。这时,北半球有昼夜交替的任何纬度上,t均达到最小,昼最短,夜最长,极夜的范围也最大,北极圈以北地区均处于极夜。南半球相反,昼最长,夜最短,极昼的范围最大,南极圈以南地区均处于极昼。

如图4-11所示,冬至日北纬的情况。该日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与天赤道向南偏离最远,太阳在地平圈以上运行时间短于在地平圈以下运行时间,两者相差最多,昼最短,夜最长。由图4-12可见,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晨昏圈通过北纬66°34′和南纬66°34′,北半球昼弧最短,夜弧最长,北极圈以北完全处于极夜状态。南半球昼弧最长,夜弧最短,南极圈以南完全处于极昼状态。

冬至以后,太阳赤纬δ逐渐增大,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到春分时,太阳赤纬δ又变为0°,太阳直射点又回到了赤道,全球

又出现了昼夜平分的现象。

如此循环返复,昼夜长短就是这样以回归年为周期随着季节有规律地变化着。

由此可见,造成昼夜长短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期性的移动,而这种移动是因为太阳赤纬(δ)在-23°26′~+23°26′之间,呈周期性地变化,也就是太阳的回归运动造成的。

5.影响昼夜长短的其它因素

上述关于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和季节变化,是一种理论上的结论,它是在“理想状况下”的产物,即地球是个正球体、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地表没有大气对于太阳光的折射作用,并且地表各地点无海拔高度的差异,昼长以太阳中心升落地平的时间来计算等。事实上,昼夜长短还受许多其它因素的影响。其中,以下两个因素是必须考虑的:

第一,太阳的视半径。在天球上,太阳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圆面,它的视半径大约是16′。所以,实际上日出时,视太阳中心并未在东方地平圈上,日没时,视太阳中心也并未在西方地平圈上,都是位于地平以下16′。因此,实际上以太阳边缘出地平和落地平而得到的昼长,要比以视太阳中心为参考点而计算的昼长要长一些。

第二,地球大气的折射作用。地球周围存在着一层很厚的大气,由于大气的折射作用,当视太阳中心位于地平圈上时,实际上,太阳中心却位于地平线以下34′。

综合上述两种影响,可得,当我们看到太阳的上边缘与地平线相切时,即日出和日没的瞬间,太阳的中心实际上位于地平线以下50′处(如图4-13)。

因此,实际上地球上的晨昏圈并非一个大圆,无论在什么季节,晨昏圈都不会以地心为圆心,昼半球向四周扩大了50′,夜半球相对缩小50′。昼长在全球加长,夜长则缩短。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的现象也就不存在了。南北两极极昼的范围都有所扩大,极夜的范围均有所缩小,极昼的日期多于极夜的日期。又由于地球公转速度的不等,当北半球处于夏半年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处于冬半年时,公转速度较快;南半球正相反。所以,北半球的极昼日期多于南半球,极夜日期少于南半球。

现将各纬度的最长昼和最短昼以及极区各纬度的极昼和极夜长短,列成表4-2和表4-3可见其与理论计算的差别。

另外,昼夜长短还受局部性的因素影响。例如,地势的高低,站在高山上,能早些见到日出,较晚见到日没,所以高山上的白昼长于同纬度的平地。

各纬度最长昼和最短昼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下图是一位驴友在别德马(40°30′S,64°W)拍摄的景观图片。据此完成1—3题。 1.图片拍摄日期最有可能是 A.1月1日B.4月1日C.7月1日D.10月1日2.此时,太阳位于拍摄者的 A.东北方B.西北方C.东南方D.西南方3.这一天,北京的昼长大约是 A.10小时B.11小时C.13小时D.14小时【参考答案】1.C 2.A 3.D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突破此考点应主要抓住“三看”:

1.昼夜长短的判读——看“弧长”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2.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如下图所示。 3.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 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 二、日出、日落与昼夜长短的计算 太阳视运动是指一天中肉眼所见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运行状况。其中日出东方,日落西方,正午12点(地方时)时位于观察者的正南方或正北方。下图反映的是北纬40°附近某地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视运

动轨迹。该图可反映日出日落时间与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方位、正午太阳高度等。 太阳视运动轨迹 1.太阳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对应关系 直射点位置日出方位日落方位昼夜长短 北半球 东北 (早于6时日出) 西北 (晚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赤道 正东 (6时日出) 正西 (18时日落) 昼夜等长 南半球 东南 (晚于6时日出) 西南 (早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注:当极圈内有地区出现极昼时,若是北半球,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北日出,正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若是南半球,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南日出,正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 2.昼夜长短的计算 (1)利用已知的日出或日落的地方时来求算 一个地区一天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反映了该日的昼夜长短状况。白昼以12点为界,上午与下午时间间隔相等;黑夜以午夜(0时或24时)为界,上半夜与下半夜时间间隔相等。 因此已知某地某一天的昼长,可求出该日的日出、日落时间(地方时),其方法为: 日出时间=12- 昼长 2日落时间=12+ 昼长 2 相反,根据某地某一天日出日落时间可计算昼长、夜长,其方法为: 某地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正午12点)×2 某地夜长=(子夜24点-日落时间)×2=(日出时间-子夜0点)×2

统考版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练3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及其计算含解析.doc

专练3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1.[2020·江苏卷,2]2020年4月8日22时,小明在上海观赏了“超级月亮”。与此时全球昼夜分布状况相符的是( ) [2020·南京市三模]图为安徽省某村住宅楼景观,箭头分别表示日出和正午时刻太阳光线照射的方向,据此完成2~3题。 2.该日当地昼长约为( ) A.10小时 B.12小时 C.13小时 D.14小时 3.该日之后到当地正午日影最短期间( ) A.正午住宅内光照面积变大 B.安徽各地昼夜差值扩大 C.我国各地日出东南 D.地球公转速度变快 [2020·河南名校模拟]城市路灯有光控和钟控两种,光控路灯可根据光线强弱自动开关,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会导致光控路灯的开关时间不同,下图是我国某城市二分二至日光控路灯开关时刻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该城市的经度最可能是( ) A.108°E B.121°E C.131°E D.141°E 5.该城市光控路灯耗电量最多的节气是( ) A.a B.b C.c D.d [2020·山东济南模拟]家住南京(118°46′E,32°03′N)的小明每天早晨沿着玄武湖边绿道(如下图)跑步锻炼。他从A地出发,按照顺时针方向的线路匀速绕湖一圈。据此完成6~7题。 6.若不考虑天气因素,小明想要做到每天都在日出时出发跑步,有关其出发时间(北京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3月1日到5月1日出发时间推迟 B.4月1日到6月1日出发时间提前 C.5月1日到7月1日出发时间推迟 D.6月1日到8月1日出发时间提前 7.某日小明出发时观测到太阳刚好从正东方的湖面升起,他看了一下手表,下列时间最接近的是( ) A.5时30分 B.6时00分 C.6时05分 D.6时12分 [2020·天津滨海区二模]国庆节当天,李明到北京天安门广场游览,如图为他拍摄的照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三 微专题5 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计算

微专题5 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计算 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北极圈以内有极昼;南半球相反。 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北极圈以内有极夜;南半球相反。 3.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各地白昼达到一年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为极昼;南半球相反。 4.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5.同一纬线上各点的昼夜长短相等;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 读“部分月份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分布规律图”,回答1~2题。 1.曲线e可能出现的月份是() A.5月B.8月 C.11月D.12月 2.图中三条昼夜长短分布曲线能够明确表达出的规律是() A.冬至日,南极圈及其以南全为极昼 B.赤道昼夜等分只出现在春秋分日 C.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D.纬度数相同的南北半球两地,一地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

答案 1.C 2.D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知,此时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此时为北半球的冬半年,由于极昼或极夜范围较小,可能出现的月份为11月。第2题,该图示表达出部分月份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分布规律,从中可以读出纬度数相同的南北半球两地,一地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从而确定正确答案。 读“某日四地的昼长对比表”,完成3~4题。 3. A.甲、乙、丙、丁B.乙、丙、丁、甲 C.丙、乙、甲、丁D.丁、甲、乙、丙 4.当甲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时() A.甲地的日出早于乙 B.乙、丁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C.丙地昼长与夜长的差值大于其他三地 D.丁地出现极昼现象 答案 3.D 4.B 解析第3题,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位置越偏南,昼越长,据此排列从北到南的次序。第4题,甲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此时期昼长为12小时,太阳直射赤道,为北半球的春分(或秋分)日;根据表中乙、丁昼长知二者分别位于南北半球纬度相同的位置。春秋分时,纬度相同的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判断技巧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判断技巧 安徽明光中学周兵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一)纬度变化 1.春分日(3月21日)或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2.一年(除春秋分日)中任何一天,昼长由刚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向刚好出现极夜的地方减少,即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例如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设直射点位于北纬α上),晨昏线与经线斜交,北纬(90°-α)到北极点出现极昼现象,南纬(90°-α)到南极点内出现极夜现象,赤道上昼夜平分。在这一天,自北纬(90°-α)至南纬(90°-α),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 3.从南北半球来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各地都是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长越长,极点周围有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例如,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此半年内,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为夏半年;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为冬半年。此半年内,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越往南,南半球反之。 4.昼长差规律:随纬度的增加,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来越大,即昼长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极昼极夜除外)。在赤道上,昼夜终年等长,昼长年较差为0,到南北极圈上发展到了极端,最长昼达24小时,最短昼仅为0,昼长年较差达24小时。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极昼极夜的日数,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多,到了极地达到最大值。但是,不论在哪个纬度,当地的全年平均昼长和平均夜长都是相等的,都是12小时。故与赤道地区或春秋分12小时昼长比较:同一时期纬度愈高昼长差愈大;同一地点两至日昼长差最大。 (二)季节变化 1.赤道总是被晨昏线平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全年昼夜平分。 2.自极点至极圈,出现极昼(夜)现象的时间由大约半年减少至1日。 3.北半球各地,夏至日(6月22日)昼最长;冬至日(12月22日)昼最短。自夏至日至冬至日半年内,昼渐短;自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半年内,昼渐长。南半球各地反之。 4.全球各地,春秋分昼夜平分。北半球各地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半年内,昼长夜短;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半年内,昼短夜长。南半球各地反之。 二、昼夜长短的判断技巧 1.利用太阳直射点来判断昼夜长短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昼渐长。 2.利用日出日落时间来判断昼夜长短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或昼长=2|12-日出时间|。理论上来讲,某地的日落时间(地方时)与日出时间(地方时)之差即为该地昼长。某地的正午时间(地方时12点)为白昼的中间时刻,上午(晨至正午)与下午(正午至昏)的时间相等,均为昼长的一半,则可在只知某地日出时间(晨)或日落时间(昏)的情况下,便可求得该地昼长和夜长。

昼夜长短练习题

二、计算昼夜长短的方法 第一招:利用相邻的两条经线间的经度差计算。在光照图上,一般只均匀地给出几条经线,用360°除以图中经线间隔数,即可得到相邻两条经线间的经度差;再根据昼弧所跨越的经线间隔,计算出昼弧所跨越的经度数,用该经度数乘以1/15就是该地的昼长。 第二招(其实是对第一招的演绎):利用昼弧与夜弧的比值计算。昼弧与夜弧的比值可由昼弧与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若求出:昼弧/夜弧=a,则昼长=24/(1+1/a)。 第三招:利用日出、日落的地方时计算。理论上认为由日出到正午、由正午到日落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若假定某地日出或日落的地方时为A,则该地的昼长=2×|12-A|。 第四招:利用对称纬度计算。不同半球纬度数相同的两条纬线,昼夜长短恰好互补。即某纬度的昼长(夜长)等于另一半球与之纬度数相同的另一条纬线的夜长(昼长)。 练习题 1.飞机从上海于10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需飞行14小时,到达目的地时当地时问是 A.10月1日3时B.10月1日15时 C.10月2日3时D.10月2日15时 2.美国NBA职业篮球决赛将于9月21日19时在纽约(西五区)举行,重庆(东八区)的中学生要收看这场决赛,打开电视机的北京时间是 A. 20日16时 B. 21日6时日6时日8时 右图是某日的昼夜分布图,图中阴影表示黑夜。 3. 此时的北京时间为 A. 4时 B. 8时 C. 10时 D. 16时 4.读右图,随着地球的自转,a点所在的经线转至b点所在经线的过程中,所用 的时间为() A、30小时 B、15小时 C、2小时 D、1小时 5.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20时第28届奥运会开幕式,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这时上届奥运会举办地雅典(东二区)的时间是 70o 0o 180o e f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教案设计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知识归纳】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 赤道上始终昼夜平分,昼夜长度各为12小时,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小,为0小时。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南极圈以南、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时,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大,可达24小时。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以北半球为例,冬至与夏至,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大;春分与秋分,全球昼夜平分,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小。夏半年(春分—秋分),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冬半年(秋分—次年春分),北半球昼短夜长,且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 二、昼夜长短的计算公式 1.昼长=昼弧所跨经度/15° 2.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3.昼长=(12:00—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00)×2 4.昼长=24—夜长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1.利用昼夜长短判断南北半球 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昼长夜短为北半球,昼短夜长为南半球。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昼长夜短为南半球,昼短夜长为北半球。 2.利用昼夜长短判断纬度的高低 昼长与12小时的差值越大,说明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所处的纬度越高;差值越小,纬度越低。 3.利用昼夜长短计算日出日落时间 日出地方时=12—昼长/2,日落地方时=12+昼长/2。 4.利用昼夜长短判断某地的季节 昼长夜短为当地的夏半年,昼短夜长为当地的冬半年。 【典例精析】 一天,我国某城市于北京时间4时30分日出,18时30分日落。据此回答1—2题。 1.该城市的经度为() A.123.5°E B.112.5°E C.127.5°E D.135°E 2.该城市应位于北京的() A.西南方向B.西北方向C.东南方向D.东北方向 【解析】当地的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8时30分—4时30分=14小时,故日出时间=12—昼长/2=5时。所以当地地方时为5时时,对应北京时间为4时30分,要早30分钟,即该城市经度应在北京时间所用经度120°E向东7.5°,即127.5°E。 该城市位于我国,而我国经度超过125°E的领土绝大部分位于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应位于天津的东北方向。 【答案】1.C 2.D 下图各线示意不同纬度地的白昼长度变化。读下图,回答3—4题。

昼夜长短计算

二、昼夜长短 日照时间的长短是地球上冷热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某地日照时间长,就意味着可以接收较多的太阳辐射能量,就会热一些,反之则要冷一些。决定日照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昼夜的长短变化。 1.晨昏圈和昼夜交替 地球是个非透明的球体,阳光只能照亮它的一半。阳光照射的半球为昼半球,该半球处于白昼状态;背着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该半球处于黑夜状态。随着地球自转,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在地表不断地移动着。从夜半球到昼半球的昼夜界线为晨线;从昼半球到夜半球的昼夜界线为昏线。晨线和昏线都是半圆弧,二者构成地球上的一个大圆,叫做晨昏圈(如图4-4)。由于地球的自转,晨昏圈通过的地方,就是该地一天中的早晨或黄昏。昼半球和夜半球是不断相互交替出现的,这种现象称为昼夜交替。 2.昼夜长短的计量 晨昏圈一般都把地球的纬线分成两部分,即两个弧段。位于昼半球的那段纬线,称为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那段纬线,称为夜弧。昼弧和夜弧的相对长度,决定着某纬线上各点的昼夜长短(如图4-5)。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若夜弧长于昼弧,则昼短夜长;若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等长。

某地昼弧和夜弧的变化,即昼夜长短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一是当地的地理纬度,用表示;二是太阳赤纬,用δ表示。 如图4-6所示,设某地纬度为,该日太阳赤纬为δ,圆弧ABCD即 为太阳周日视运动的轨迹。当太阳处于A点时,太阳升出地平,也就是白昼的开始和黑夜的结束;当太阳处于B点时,即太阳上中天,当地此时是正午,白昼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当太阳处于C点时,太阳落入地平,也就是白昼的结束的黑夜的开始;当太阳处于D点时,即太阳下中天,当地此时为子夜。所以,昼长实际上就是,太阳自出地平(A点)经上中天(B点),到落地平(C点)的时间间隔,它等于做周日视运动的太阳由B点运移到C点所需时间的两倍。而太阳由B点运行到C点所需的时间,就是太阳落地平时的时角。所以,昼长等于太阳落地平时的时角的两倍。我们把太阳落地平时的时角,叫做半昼长。 通常选用T代表昼长,用t代表半昼长,则有T=2t。由下图可见,t 密切。根据球面三角学的原理,得到: cost=-tgδ·tg 这就是半昼长的计算公式。在计算时,按照习惯,δ和都以北半球 为正号,南半球为负号。利用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任何地点、任何日期的白昼和黑夜的长夜。

日出日落方位及其昼夜长短的计算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地理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学科,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各种地理现象。当前学生的地理学习仅仅注重书本知识,脱离实际,一味地为了应付升学而被动学习,无法将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高中地理必修一学习了地球运动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在生活中我们能够知道不同季节日出日落时间会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个地方不同季节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与计算方法。 二、教材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不停的做周期性的运动,从而使得不同纬度的地区不同季节昼夜长短不同,日出日落时间,这是地理必修一的一个难点,学生一方面要掌握规律,最主要的是要结合实际生活,理解规律,并且能够灵活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学生情况分析:由于高一年级15级文科班学生我没有带他们的课程,所以具体情况不清楚,但是通过高二教学中的表现,发现他们的基础非常差劲,同时由于自然地理的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接近生活,让同学们从理性认识转变为感性认识,养成一切联系生活实际的好习惯。 四、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

2.比较不同季节的昼夜长短时间,掌握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记录当地一年四季日出日落时间,总结昼夜长短的变化。 2.通过小组讨论,互相交流,总结计算昼夜长短时间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做到联系生活实际,一切从生活实际出发,注重生活经验,并用知识指导生活实践,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地思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教学重点 昼夜长短时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提问式、小组讨论式、讲授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老师:同学们,每天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来? 学生回答:东方。 老师:一个地方每个季节太阳升起来的时间一样吗?对我们有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不一样。太阳光照强度不一样、白天夜晚长短不一样等等。

高考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高考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下图是一位驴友在别德马(40°30′S,64°W)拍摄的景观图片。据此完成1—3题。 1.图片拍摄日期最有可能是 A.1月1日B.4月1日C.7月1日D.10月1日2.此时,太阳位于拍摄者的 A.东北方B.西北方C.东南方D.西南方 3.这一天,北京的昼长大约是 A.10小时B.11小时C.13小时D.14小时 【参考答案】1.C 2.A 3.D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突破此考点应主要抓住“三看”:

1.昼夜长短的判读——看“弧长”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2.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如下图所示。 3.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 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

二、日出、日落与昼夜长短的计算 太阳视运动是指一天中肉眼所见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运行状况。其中日出东方,日落西方,正午12点(地方时)时位于观察者的正南方或正北方。下图反映的是北纬40°附近某地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该图可反映日出日落时间与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方位、正午太阳高度等。 太阳视运动轨迹 1.太阳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对应关系 直射点位置 日出方位 日落方位 昼夜长短 北半球 东北 (早于6时日出) 西北 (晚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赤道 正东 (6时日出) 正西 (18时日落) 昼夜等长 南半球 东南 (晚于6时日出) 西南 (早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 注:当极圈内有地区出现极昼时,若是北半球,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北日出,正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若是南半球,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南日出,正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 2.昼夜长短的计算 (1)利用已知的日出或日落的地方时来求算 一个地区一天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反映了该日的昼夜长短状况。白昼以12点为界,上午与下午时间间隔相等;黑夜以午夜(0时或24时)为界,上半夜与下半夜时间间隔相等。

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如何通过公式计算

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如何通过公式计算? 2007-06-23 07:49 昼夜长短的计算昼长=12—(12—日出时间)×2=(日落—12)×2 6月22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公式计算见下 1.晨昏圈和昼夜交替 地球是个非透明的球体,阳光只能照亮它的一半。阳光照射的半球为昼半球,该半球处于白昼状态;背着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该半球处于黑夜状态。随着地球自转,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在地表不断地移动着。从夜半球到昼半球的昼夜界线为晨线;从昼半球到夜半球的昼夜界线为昏线。晨线和昏线都是半圆弧,二者构成地球上的一个大圆,叫做晨昏圈(如图4-4)。由于地球的自转,晨昏圈通过的地方,就是该地一天中的早晨或黄昏。昼半球和夜半球是不断相互交替出现的,这种现象称为昼夜交替。 2.昼夜长短的计量 晨昏圈一般都把地球的纬线分成两部分,即两个弧段。位于昼半球的那段纬线,称为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那段纬线,称为夜弧。昼弧和夜弧的相对长度,决定着某纬线上各点的昼夜长短(如图4-5)。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若夜弧长于昼弧,则昼短夜长;若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等长。 某地昼弧和夜弧的变化,即昼夜长短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一是当地的地理纬度,用α表示;二是太阳赤纬,用δ表示。 如图4-6所示,设某地纬度为α,该日太阳赤纬为δ,圆弧ABCD即为太阳周日视运动的轨迹。当太阳处于A点时,太阳升出地平,也就是白昼的开始和黑夜的结束;当太阳处于B点时,即太阳上中天,当地此时是正午,白昼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当太阳处于C点时,太阳落入地平,也就是白昼的结束的黑夜的开始;当太阳处于D点时,即太阳下中天,当地此时为子夜。所以,昼长实际上就是,太阳自出地平(A点)经上中天(B点),到落地平(C点)的时间间隔,它等于做周日视运动的太阳由B点运移到C点所需时间的两倍。而太阳由B点运行到C点所需的时间,就是太阳落地平时的时角。所以,昼长等于太阳落地平时的时角的两倍。我们把太阳落地平时的时角,叫做半昼长。 通常选用T代表昼长,用t代表半昼长,则有T=2t。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与相关的应用(教师版)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相关的应用 概念(注意与昼夜现象、昼夜更替的差异) 形成原因:黄赤交角 晨昏线移动 规律:1. 2.总结: 技巧总结: (06地理卷)1.若 AB 弧表示夜弧,则 D 点的日出时刻是( B ) 日出时刻=夜长 / 2 A .21 时 30 分 B .2 时 30 分 C .8 时 00 分 D .3 时 30 分 2.下列哪座城市昼夜长短的状况与图示情况最接近( A ) A . B . C . D . 3.若AB 弧表示2006年3月1日的围,其余为另一日期。设 B 点为零时,则100°E 的区时为( C ) A .2 月 28 日 13 时 40 分 B .2 月 29 日 13 时 40 分 C .3 月 2 日 14 日 00 分 D .2 月 28 日 14 时 00 分 总结:1.同一纬度上各点日出日落时间相同,昼夜长短相同 下表是四地一年中昼长最大差值(R )和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H )资料。据此回答4~6题。 4、四地按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正确的是( A ) A 、②④①③ B 、③②①④ C 、④③①② D 、①③④② 5、④地的最短昼长为( B ) 最短昼长*2+昼长最大差值=24 A 、8小时21分 B 、9小时9分 C 、10小时42分 D 、11小时22分 6、当国际标准时为10时24分时,①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则①地的经纬度可能为( C ) 可以根据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规律判断 A 、42°26′N, 156°E B 、23°26′N,24°E C 、20°S ,24°E D 、46°34′S,156°E 总结:2.同一地点最长的昼长与最短昼长之和为24小时,昼长差关于12小时对称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意义——昼夜长短变化》 教案设计 主讲人:黄兴永 [课题] 地球公转的意义——昼夜长短变化及规律 [授课对象] 高一年级302班学生 [课标与教材分析]本小节在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行星地球中的第三节,主要是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地理高中教学阶段重点也是难点。与前一部分内容——地球自转及意义并列,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是学生必须理解的章节。这部分内容学生能从周围环境中切身的体会到,学生有较强的感性认识,但对其形成原理感到十分抽象。 [学情分析] 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仍停留在感性思维及对地理现象的观察上,缺乏对地理现象的理性分析。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从身边环境中有感性的认识,可以概括出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但很难弄清其成因。由于学生生活在地球上,又不能从宏观角度及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所以讲述这部分的理论知识,学生很难理解。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必须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合作探究,概括出两大规律,教师然后加以指导使学生明确其成因。 [教学设计思想]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中的第三节—地球的公转的地理意义.本节课所设计的主要是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及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地理高中教学阶段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它的难点在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对同学空间思维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很好的去展示地球的空间运动。 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是多媒体动画和传统资源想结合,综合展现地球运动。通过展现,使学生更好地、更形象地去认知地球空间运动,从而使学生理解由地球空间运动所带来的地理现象。在这节课的设计当中有3个地方需要提出来:1.要利用生活中的地理常识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本着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结合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演示、自主观察、归纳,相互交流。进而引发学生质疑,分析其成因。因此要适当地利用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维;3.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要使得学生学会去分析一些地理现象,并努力挖掘学生们上课时的隐形资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深入理解晨昏线的概念及理解其特点; 2.用动画演示法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规律;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从 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更理解地球的空间运动。 过程与方法 1 / 4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计算 1、(2011年浙江五校联考)下图中ACB为晨昏线,C为中点。图示范围仅阴影区为黑夜,其他地区为白天。据此回答(1)~(3)题。 (1)C点地方时最晚可能是() A.18:40 B.22:20 C.9:00 D.8:40 (2)此时与北京处于同一天的范围占全球的比值为() A.2/3 B.7/12 C.11/12 D.3/4 (3)当天北极圈昼长() A.24小时B.最长达22小时40分 C.最短10小时40分D.最长达23小时20分 [解题导引]①根据图示内容可判断此时120°W的地方时为6点。②北京时间即为120°E的地方时,两个日期的分界线是180°经线和地方时0点所在的经线。③可以根据图示信息先求出南极圈的夜长,然后根据南北极圈的昼夜长短的关系得出正确结论。[解析]第(1)题,通过对图示进行补充可以得出下图。从图上可以看出,此时A点为120°W、赤道和晨线的交点,其地方时为6时,20°W的地方时为12时40分,30°W的地方时为12时。根据题意分析可知,B点的地方时小于12时,C为ACB的中点,故C点的地方时小于9时,D项正确。

第(2)题,图中120°W的地方时为6时,北京时间为22时,150°E的地方时为24时,故从180°向东到150°E的330°经度范围所处的日期均与北京同处一天,故C项正确。 第(3)题,根据图示分析可知,20°W与66.5°S相交点位于DE之间,故D、E所处经度之差大于或等于10°,B、E之间的经度差大于或等于20°,E点的地方时比B点的地方时最少早1小时20分,故此时66.5°S的夜长小于22小时40分钟,根据南北极圈昼夜长短的关系可以判断出B项正确。 [答案](1)D(2)C(3)B [解题技巧] 1.昼夜长短的判读: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2.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哪个半球昼长于夜,且越向该半球高纬白昼时间越长,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无关。太阳直射点向哪方(南方、北方)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与太阳直射点位置无关。 3.同纬度地区日出、日落地方时相同,昼长相同,而且一年中昼最长+昼最短=24小时。 4.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两地,北半球的昼长等于南半球的夜长。 5.纬度越低昼夜变化幅度越小,赤道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6.春、秋分日全球各地均昼夜等长,且距春分(秋分)日越近的日期,昼夜长短变 化幅度越小。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 主讲人:吴尉 [课题]地球公转的意义——昼夜长短变化及规律 [授课对象] 高一年级1704班学生 [课标与教材分析] 本小节在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行星地球中的第三节,主要是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地理高中教学阶段重点也是难点。与前一部分内容——地球自转及意义并列,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是学生必须理解的章节。这部分内容学生能从周围环境中切身的体会到,学生有较强的感性认识,但对其形成原理感到十分抽象。 [学情分析] 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仍停留在感性思维及对地理现象的观察上,缺乏对地理现象的理性分析。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从身边环境中有感性的认识,可以概括出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但很难弄清其成因。由于学生生活在地球上,又不能从宏观角度及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所以讲述这部分的理论知识,学生很难理解。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必须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合作探究,概括出两大规律,教师然后加以指导使学生明确其成因。 [教学设计思想] 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中的第三节—地球的公转的地理意义.本节课所设计的主要是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及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地理高中教学阶段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它的难点在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对同学空间思维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很好的去展示地球的空间运动。 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是多媒体动画和传统资源想结合,综合展现地球运动。通过展现,使学生更好地、更形象地去认知地球空间运动,从而使学生理解由地球空间运动所带来的地理现象。在这节课的设计当中有3个地方需要提出来: 1.要利用生活中的地理常识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判断技巧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判断技巧 邻水二中邓明红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一)纬度变化 1.春分日(3月21日)或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2.一年(除春秋分日)中任何一天,昼长由刚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向刚好出现极夜的地方减少,即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例如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设直射点位于北纬α上),晨昏线与经线斜交,北纬(90°-α)到北极点出现极昼现象,南纬(90°-α)到南极点内出现极夜现象,赤道上昼夜平分。在这一天,自北纬(90°-α)至南纬(90°-α),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 3.从南北半球来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各地都是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长越长,极点周围有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例如,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此半年内,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为夏半年;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为冬半年。此半年内,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越往南,南半球反之。 4.昼长差规律:随纬度的增加,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来越大,即昼长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极昼极夜除外)。在赤道上,昼夜终年等长,昼长年较差为0,到南北极圈上发展到了极端,最长昼达24小时,最短昼仅为0,昼长年较差达24小时。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极昼极夜的日数,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多,到了极地达到最大值。但是,不论在哪个纬度,当地的全年平均昼长和平均夜长都是相等的,都是12小时。故与赤道地区或春秋分12小时昼长比较:同一时期纬度愈高昼长差愈大;同一地点两至日昼长差最大。 (二)季节变化 1.赤道总是被晨昏线平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全年昼夜平分。 2.自极点至极圈,出现极昼(夜)现象的时间由大约半年减少至1日。 3.北半球各地,夏至日(6月22日)昼最长;冬至日(12月22日)昼最短。自夏至日至冬至日半年内,昼渐短;自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半年内,昼渐长。南半球各地反之。 4.全球各地,春秋分昼夜平分。北半球各地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半年内,昼长夜短;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半年内,昼短夜长。南半球各地反之。 二、昼夜长短的判断技巧 1.利用太阳直射点来判断昼夜长短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昼渐长。 2.利用日出日落时间来判断昼夜长短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或昼长=2|12-日出时间|。理论上来讲,某地的日落时间(地方时)与日出时间(地方时)之差即为该地昼长。某地的正午时间(地方时12点)为白昼的中间时刻,上午(晨至正午)与下午(正午至昏)的时间相等,均为昼长的一半,则可在只知某地日出时间(晨)或日落时间(昏)的情况下,便可求得该地昼长和夜长。

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案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意义——昼夜长短变化》 教案设计 主讲人:黄兴永 [课题] 地球公转的意义——昼夜长短变化及规律 [授课对象] 高一年级302班学生 [课标与教材分析]本小节在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行星地球中的第三节,主要是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地理高中教学阶段重点也是难点。与前一部分内容——地球自转及意义并列,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是学生必须理解的章节。这部分内容学生能从周围环境中切身的体会到,学生有较强的感性认识,但对其形成原理感到十分抽象。 [学情分析] 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仍停留在感性思维及对地理现象的观察上,缺乏对地理现象的理性分析。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从身边环境中有感性的认识,可以概括出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但很难弄清其成因。由于学生生活在地球上,又不能从宏观角度及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所以讲述这部分的理论知识,学生很难理解。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必须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合作探究,概括出两大规律,教师然后加以指导使学生明确其成因。 [教学设计思想]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中的第三节—地球的公转的地理意义.本节课所设计的主要是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及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地理高中教学阶段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它的难点在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对同学空间思维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很好的去展示地球的空间运动。 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是多媒体动画和传统资源想结合,综合展现地球运动。通过展现,使学生更好地、更形象地去认知地球空间运动,从而使学生理解由地球空间运动所带来的地理现象。在这节课的设计当中有3个地方需要提出来:1.要利用生活中的地理常识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本着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结合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演示、自主观察、归纳,相互交流。进而引发学生质疑,分析其成因。因此要适当地利用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维;3.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要使得学生学会去分析一些地理现象,并努力挖掘学生们上课时的隐形资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深入理解晨昏线的概念及理解其特点; 2.用动画演示法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规律;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从 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更理解地球的空间运动。 过程与方法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相关的计算、比较

高三一轮复习同步练习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① (昼夜长短变化) 1、7月1日,下列城市白昼最长的是() A.悉尼B.海口C.北京D.哈尔滨 2、下列日期中,长沙白昼最长的是() A.5月1日B.6月1日C.7月1日D.8月1日 3 A.甲地 B.乙地 C.丙地D.丁地 4、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下图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完成5~7题。 5、若该图表示上半年a、b两月(a月早于b月),则①、②、③、④四地纬度依次是 ( ) A.66.5°N、66°N、40°N、40°S B.66.5°S、66°S、40°S、40°N C.66.5°N、66°N、0°、40°S D.66.5°S、66°S、0°、40°N 6、根据图中各地的白昼长度变化可知 ( ) A.a月内①—④各地的夜长均长于昼长 B.b月内①—④各地的昼长均长于夜长 C.③地较②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大 D.③地与④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昼夜长短变化为零 7、①地在a月与b月的平均昼长变化P a与P b的关系应符合 ( ) A.0<P a/P b<1 B.P a/P b=0 C.P a/P b=1 D.P a/P b>1 右图所示的是北半球的一段纬线,M、N分别是某日的晨线、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一年中M、N两点有重合于O点的现象。读图回答8~9题。 8、当M、N的经度差为90°时,O点的日出时间为() A.6∶00 B.9∶00 C.3∶00 D.12∶00 9、该纬线的纬度可能为() A.40°N B.50°N C.60°N D.70°N 读右图,回答10~11题 10、若AB 弧表示夜弧,则D 点的日出时刻是() A.21 时30 分B.2 时30 分 C.8 时00 分D.3 时30 分 11、下列哪座城市昼夜长短的状况与图示情况最接近() A.大庆B.海口C.岳阳D.长春 某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坚持观测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并作详细记录.以下是6月22 12 A.110°E,40°N B.110°E,50°N C.115°E,40°N D.115°E,50°N 13、12月22日,该校所在地的昼长约为() A.7小时B.8小时C.9小时D.10小时 图1四条曲线分别示意四地3月21日至6月30日的日出时间。读图,回答14~18题。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每日一题-精装版

教学资料范本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每日一题-精装版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精选】20xx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昼夜长短的变化 规律及其计算每日一题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下图是一位驴友在别德马(40°30′S,64°W)拍摄的景观图片.据此完成1—3题. 1.图片拍摄日期最有可能是 A.1月1日B.4月1日 C.7月1日D.10月1日 2.此时,太阳位于拍摄者的 A.东北方B.西北方C.东南方D.西南方 3.这一天,北京的昼长大约是 A.10小时B.11小时C.13小时D.14小时 【参考答案】1.C 2.A 3.D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突破此考点应主要抓住“三看”: 1.昼夜长短的判读——看“弧长”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2.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如下图所示. 3.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 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 二、日出、日落与昼夜长短的计算 太阳视运动是指一天中肉眼所见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运行状况.其中日出东方,日落西方,正午12点(地方时)时位于观察者的正南方或正北方.下图反映的是北纬40°附近某地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该图可反映日出日落时间与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方位、正午太阳高度等. 太阳视运动轨迹 1.太阳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对应关系直射点位 置 日出方位日落方位昼夜长短 北半球 东北 (早于6时日 出) 西北 (晚于18时日 落) 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赤道 正东 (6时日出) 正西 (18时日落) 昼夜等长

高考地理计算题公式:昼夜长短的计算

高考地理计算题公式:日出、日落时间计算 1)换算公式: 日出时刻=(24-昼长)/2 日出时刻=12-昼长/2 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日落时刻=12+昼长/2 (2)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日照图中晨线上各地均为日出;昏线上的各地均为日落。然后依据两地的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的关系计算。 (3)同一季节(直射纬度不变),日出日落方位随纬度变化而变化。纬度越高的地区,升落越偏北或偏南,到极昼极夜圈(极昼极夜最低纬线圈)上,偏为正北或正南。 1、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各地(除极点外)日出正东,日落正西,日出日落方位不随纬度变化。南北极点此日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上,不同的是北极点太阳在地平圈上的视运动是顺时针,南极点是逆时针。 2、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极昼或极夜圈以内,太阳整日不落或整日不升;极昼极夜圈之间,日出东北,日落西北,而且纬度越高,偏北的幅度越大,到极昼极夜圈上偏为正北;北半球的极昼圈上,太阳子夜从正北升起,绕南方天空,又于子夜从正北落下;南半球的极夜圈上,太阳正午出现在北方地平线上,随即落下。 3、太阳直射南半球时。极昼或极夜圈以内,太阳整日不落或整日不升;极昼极夜圈之间,日出东南,日落西南,而且纬度越高,偏南的幅度越大,到极昼极夜圈上偏为正南;北半球的极夜圈上,太阳正午出现在南方地平线上,随即落下;南半球极昼圈上,太阳子夜从正南升起,绕北方天空,又于子夜从正南落下。 2012年高考地理真题: (大纲全国卷~7 )6月上旬某地约5时(地方时)日出,据此完成1~2 题。6 6.该地可能位于 A.亚马孙河河口附近B.地中海沿岸C.北冰洋沿岸 D.澳大利亚 【答案】B 【解析】:考查地球公转运动造成北南半球昼夜长短(日出早晚)的差异。6题6月上旬地方时5时日出,证明该地一定在北半球,排除A、D。C项北冰洋沿岸不可能,这个日期北冰洋沿岸离极昼区都不远,14个小时的昼长太短,而地中海沿岸则刚好合适。选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