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孔成像实验报告之欧阳光明创编

小孔成像实验报告之欧阳光明创编
小孔成像实验报告之欧阳光明创编

小孔成像实验报告

欧阳光明(2021.03.07)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本实验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探究小孔成像的规律

二、实验材料:

蜡烛、打火机、薯片罐(或别的废旧圆柱形小筒)、硬纸卡、半透明薄纸

三、实验过程及结果记录:

1、按照书本P92页活动所示制作三个小孔直径分别为1mm 、2mm 、3mm 的小孔成像仪

2、点燃一根蜡烛并固定,在距蜡烛5cm处上下调整小孔成像仪

与蜡烛火焰间位置直到看到清晰的像为止。当时可以看到清晰的像。

3、找到合适位置后将三个不同直径的小孔成像仪固定在该处,

观察半透明薄纸中的像,观察并记录像的清晰程度、亮度和像的大小。

孔径大小成像的清晰程度亮度像的大小

1mm

2mm

3mm

4、探究小孔成像规律:选择其中成像最清晰的一个小孔成像

仪,在距蜡烛5cm处固定小孔成像仪,前后移动纸筒位置,改

变光屛和小孔成像仪间的距离,观察像的大小有怎样的变化?

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

画出光学原理图

小孔到像的距离像的大小“正立”还是“倒

立”

放大

等大

缩小

四、实验结论:

1、通过实验,我认为要制作一个成像清晰的小孔成像仪有以下几个注意事项:

2、小孔成像的规律有:当时呈放大倒立的像,当时呈缩小倒立的像,当时呈等大倒立的像。

五、实验反思

实验结束后我还有以下问题:

探究小孔成像实验报告

探究小孔成像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 用易拉罐自制一个针孔照相机,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在室外观察景物时成像总不太清晰,有什么办法可增加清晰度呢。照相机半透膜上的图像会发生大小改变,这大小改变受什么因素影响,又有什么规律呢?一:探究像的清晰度实验思考与假设根据生活经验,猜想不清晰可能是由于以下两种情况: 1. 环境中光线太亮,以致于看不清半透膜上的像。 2. 孔径太小,光线进入量过少,导致半透膜上的像不清晰下面就针对这两个假设 进行实验验证 实验1像的清晰程度和周围光的强度有关 设计实验: 器材:针孔照相机,光源(F型发光二极管),黑色卡纸(遮光器)实验步骤: 1. 为“针孔照相机”用黑色卡纸做了一个圆柱形的“遮光器” 成 ,套在针孔照相机像的一端,以降低半透膜周围光的强度。 2. 在外界光线强,有遮光器时观察像的清晰程度 3. 在外界光线强,无遮光器时观察像的清晰程度 4. 在外界光线弱,有遮光器时观察像的清晰程度 5. 在外界光线弱,无遮光器时观察像的清晰程度Array不带遮光器的针孔照相机成像 带遮光器的针孔照相机成像

遮光器 进行实验:得到以下数据: 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可以得出,成像的清晰程度与周围光线强度有关,周围环境越亮,成像越不清晰;周围环境越暗,成像越清晰。(1) 实验2 设计实验 器材:5个有不同口径小孔的小孔成像仪器,光具座,遮光器,光源 实验步骤: 1、制作出5个有不同口径小孔的小孔成像仪器:分别裁剪5个相同尺寸的易拉罐,剪掉 瓶口,并分别在瓶底钻出5个大小不同的小孔。 2、在光具座上固定一个可发出平行光线的光源,保持光源与小孔之间的距离, 用5个小孔成像仪器分别观测像的大小,并进行比较。 进行实验 1、如图所示,我们制作了5个孔径大小不一的小孔成像仪器: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水泥基材料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_孙振平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水泥基材料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 孙振平1,俞 洋1,庞 敏1,杨培强2,俞文文2,曹红婷2 (1 同济大学先进土木工程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2 上海纽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200333)摘要 阐述了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水泥基材料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认为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水泥水化进程和水在硬化浆体中的扩散特征,也包括对硬化水泥浆体孔结构和比表面积的测试。分析了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展望了该技术在新拌水泥浆体结构性能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低场核磁共振 孔径分布 横向弛豫时间 硬化水泥浆体中图分类号:T Q172 文献标识码:A A pplications and Outlook of 1 H Low Field NM R Probing into Cement based M at erials SUN Zhenping 1,YU Yang 1,PAN G M in 1,Y ANG Peiqiang 2,YU Wenw en 2,CAO H ongting 2 (1 K ey L abo rato ry of A dv anced Civil Eng ineering M aterials,M inistry of Educatio n,T o ng ji U niversit y, Shang ha i 200092;2 Shanghai N iumag Co rpor atio n,Shanghai 200333)Abstract T he cur rent applications o f lo w f ield N M R in cement based mater ials ar e demo nstr ated.It is found that researches are focused o n cement hydration and w ater diffusio n in har dened cement paste,as well as por e size dis tributio n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 o f hy dr ated cement paste.Challenges in the curr ent resear ch are analyzed and the fu tur e applications of low field N M R in r esear ch o n fr esh cement paste are fo recast. Key words low field nuclear mag net ic r eso nance,por e size distributio n,tr ansver se relaxation time,hydrated cement paste *国家973基础研究项目(2009CB623104 5) 孙振平:男,1969年生,博士,副教授 T el:021 ******** E mail:g rtszhp@https://www.360docs.net/doc/2c16138018.html, 自1945年美国物理学家Bloch 和Purcell 发现核磁共振现象以来,核磁共振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分析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如物质结构分析、医学成像和油气资源的勘探等[1]。低场核磁共振分析仪采用价格低廉的钕铁硼永磁材料作为场源,大大降低了仪器制造成本和运行成本,进一步扩展了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近年来,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已逐步从生命科学、地球物理等领域扩展到水泥基材料领域,该方法可在不破坏样品的前提下,利用水分子中质子的弛豫特性研究水泥基材料中水的含量及其分布的变化,具有快速、连续和无损的优势[2]。然而,由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水泥材料研究中的应用刚刚起步,尚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应用于水泥基材料研究的现状进行归纳评述,并就其发展趋势,尤其是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应用于新拌的水泥浆体结构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希望对该方向研究有所裨益。 1 低场核磁共振的应用 硬化水泥浆体由C S H 凝胶、CH 晶体、AFt 晶体、未水化的水泥颗粒以及毛细孔、水分等组成。M cDonald 等[3]将硬化水泥浆体中的水分为结合水、凝胶孔水和毛细孔水。结合水是与C S H 凝胶发生化学结合的水,纵向弛豫时间T 1大于100m s,横向弛豫时间T 2约为10 s;凝胶水是指在凝胶孔中的水,是C S H 凝胶的组成部分,由于其与凝胶孔壁的强烈作用,T 1和T 2在0.5~1m s 之间;毛细孔水的弛豫时间在5~10m s 范围内。除此之外,还可以将硬化浆体中的水分为自由水、物理结合水和化学结合水[4] 。自由水和物理结合水的横向弛豫时间通常为0.1~10ms [2,5],可以采用NM RD 将孔中的自由水和物理结合水分开[3];化学结合水的横向弛豫时间通常小于100 s,Jehng [4]将水泥浆体样品置于110 的烘箱中48h,以移除自由水和物理结合水,然后测得其表观横向弛豫时间为12 s 。研究表明[6-8],采用Carr Purcell M eiboom Gill(CPM G)序列测试时,水泥浆体第一自旋回波幅度正比于自由水和物理结合水氢核总量。 目前,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用于水泥浆体孔结构和硬化浆体比表面积的测试已比较成熟,也开始用于研究水泥水化进程和硬化浆体中水的扩散。 1.1 水泥水化进程 水泥的水化包括初始反应期、诱导期、加速期和减速期。研究发现,水泥浆体的T 1和T 2随水化的进行而逐渐减小, 其中T 1能够反映出水化的不同阶段,即在诱导期和减速期的减少比较缓慢,而在加速期的减小比较快速 [9-13] 。但是,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温度计的秘密 实验名称:液体热胀冷缩实验 实验器材:保温杯(内装热水)、小烧杯(一个装有冷水)、水胀缩实验小瓶(由带塞针剂小药瓶、红色水、细饮料管构成,在管外套一个小胶圈,用来标记管内液面高度)、用与上面相同的方法组装的煤油胀缩实验小瓶、酒精胀缩实验小瓶。 实验结论:根据水、煤油、酒精有热胀冷缩性质,归纳出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注意事项:小药瓶要贴上标签,不要混用。 实验记录单

实验名称:气体热胀冷缩实验 实验器材:锥形烧瓶、大烧杯、小气球、细线、盛开水的保温瓶 试验方法:用细线把小气球扎于锥形瓶口。把锥形瓶放入烧杯后,灌进开水加热,由于瓶内空气受热膨胀,原来垂下的气球就会竖立胀大。把锥形瓶取出,随着瓶内空气冷却收缩,气球又逐渐变小。 实验结论: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注意事项:1.锥形瓶与气球的连接处不能漏气。为使现象明显,可预先向瓶内吹一些气。 2.锥形瓶可用开口较小、容量较大的其他薄壁玻璃瓶代替。如果能找到壁很薄的气球,光靠手掌提供的热量(双手握瓶),也能使气球竖立起来。 实验记录单

实验名称:固体热胀冷缩实验 实验材料:铁垫圈一个,木板、小钉两个,酒精灯、镊子、冷水、烧杯 实验方法:1.在木板上钉两个钉,便两钉间的距离正好通过铁垫圈 2.加热前,观察铁垫圈确能从铁钉间通过 3.将铁垫圈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4.观察加热后铁垫圈能不能从两钉间通过 5.将铁垫圈在冷水里浸一下,观察能不能从两钉间通过。 实验结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注意事项:1.垫圈最好是铜的,直径要大一些。 2.两钉间距要恰好通过铁垫圈,缝隙越小越好。 实验记录单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物理实验报告

南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 实验名称: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实验地点:基础实验大楼座位号:01 实验时间:第7周星期3下午4点开始

二、实验原理: (一)凸透镜焦距的测定 1.自准法 如图所示,在待测透镜L的一侧放置一被光源照明的物屏AB,在另一侧放一平面反射镜M,移动透镜(或物屏),当物屏AB正好位于凸透镜之前的焦平面时,物屏AB上任一点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仍会聚在它的焦平面上,即原物屏平面上,形成一个与原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倒立实像。此时物屏到透镜之间的距离,就是待测透镜的焦距,即 由于这个方法是利用调节实验装置本身使之产生平行光以达到聚焦的目的,所以称之为自准法,该法测量误差在之间。

2.成像法 在近轴光线的条件下,薄透镜成像的高斯公式为 当将薄透镜置于空气中时,则焦距为: 式中为像方焦距,为物方焦距,为像距,为物距。 式中的各线距均从透镜中心(光心)量起,与光线行进方向一致为正,反之为负,如图所示。若在实验中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即可用式求出该透镜的焦距。但应注意:测得量须添加符号,求得量则根据求得结果中的符号判断其物理意义。 3.共轭法 共轭法又称为位移法、二次成像法或贝塞尔法。如图所示,使物与屏间的距离并保持不变,沿光轴方向移动透镜,则必能在像屏上观察到二次成像。设物距为时,得放大的倒立实像;物距为时,得缩小的倒立实像,透镜两次成像之间的位移为d,根据透镜成像公式,可推得: 物像公式法、自准法都因透镜的中心位置不易确定而在测量中引进误差。而共轭法只要在光具座上确定物屏、像屏以及透镜二次成像时其滑块移动的距离,就可较准确地求出焦距。这种方法无需考虑透镜本身的厚度,测量误差可达到。

关于低场核磁共振采购的一些看法

关于低场核磁共振采购的一些看法 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以下简称核磁)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技术水平和临床应用能力越来越高,而其生产成本和市场售价却越来越低,这为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和普及型的临床应用带来了可能。在西方国家,磁共振的检查因其与CT检查相比无辐射伤害而成为常规检查和早期肿瘤普查的首选手段。在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医院拥有或正在考虑购买磁共振。特别是因资金条件和病员量少的医院,多数采购低场核磁共振。下面,就低场核磁的有关情况谈一下个人看法,供参考: 在磁共振中,磁场强度在0.1T-0.5T之间的称为低场核磁.按磁场条件又可分为三种:永磁型、超导型和常导型。又可分为开放和非开放型两类。因低场超导型运行费用高和技术特点不突出且在市场上很少就不再介绍。 永磁型:是采用人工合成材料在电磁场中充磁后做成小磁体再经过有序堆积形成磁场。其特点是材料简单,可采用减少磁间距降低开放度来提高主磁场强度(如日立能做到0.4T,这也是永磁设备厂家卖点最重要的一点。但国外的高场强开放式0.6/0.7T磁共振都采用超导)制造工艺难度小成本较低而销售价格低(销售型式也很好,分期\卖方信贷\投资或合作经营都可以),安装简单,一经成型匀场不需再调整.所以,它特别适合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和普及运用.据不完全统计,自1990年以来,国内有超过18家企业在生产,如安科、威达、东软和近年新加入的三九、迈迪特、鑫高益等。在国内市场投放可能超过千台(没见过在国外医院大量使用的报道)。在国际上,近年来生产并在国内销售的只有日立0.2T、0.3T和0.4T(原装进口),西门子0.2T(原装进口),GE 0.35T(原装进口),而西门子迈迪特0.35T和所有的国产机一样都是采用国产磁体,外购梯度线圈,射频系统等进口件拼装而成。 常导型:1992年,原马可尼公司芬兰工厂研发了具有独家专利的ESR电子自旋稳态磁场技术和垂直磁场相控阵技术,一举突破原来常导核磁的立磁时间和耗电量大的技术瓶颈(在原来的教科书里所举例安装在广州南方医院西门子常导核磁的问题就在此),使常导型核磁共振在临床上应用得到实现。其优质图像,全面的临床功能,先进的技术,优良的制造工艺和可靠稳定的质量很快被用户接受。(西门子公司在2000年以前,也得以使用马可尼这两项技术生产并销售常导型核磁共振,直至飞利浦收购马可尼公司收回专利为止,不能生产常导而转产其并不成功的永磁型)至2000年,国外医院的使用量突破600台。1995年,全亚洲第一台开放式核磁共振马可尼outlook0.23T(第一代机型,现已发展到第四代Panorama/Proview)被引进中国,安装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这台机器已正常使用到今天,仍然保持了装机时的优良图像,开机率近100%。在核磁设备中磁场强度的大小是和二磁极的距离成反比的(只针对开放式磁场,高场超导型不同),磁极离的越近,磁场强度越大。不考虑磁极间距而单比磁场大小是无意义的,而且,水分子的共振频率约为10兆赫,恰与我们的核磁共振频率0.23X41兆赫的相近,共振效果最好。这也就是这么多年来,飞利浦一直生产0.23T的最主要原因。在国内,有包括著名的天坛医院、天津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山东省人民医院等五十多家用户,算上西门子公司的常导型核磁几十家用户,常导型核磁是原装进口低场核磁共振(包括永磁和低场超导)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机型。常导型核磁近百台市场占有率确实不能和国产18家生产的过千台机器占有量相比。但是,我们的几十台机器不论装机时间长短,都正在临床一线正常使用,而在国内市场上投放过千台这种型号的永磁型核磁共振能在临床上正常使用超过4年的有多少台呢?

小孔成像实验课教学设计

《小孔成像实验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光的直线传播》中一个重要实验。它可以说明光在同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通过对书本上简单小孔成像的介绍,学生动手,动脑,利用日常生活物品,或常规实验仪器,小组协作设计出简单实验仪器,并对小孔所成像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探究出其中规律。 二、学情分析 光的直线传播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问题,学生通过学习也已经了解不少,但是小孔成像还是第一次听说,平时生活中也没有多少关注,因此只有通过实验来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可以利用易拉罐,一次性纸杯,塑料薄膜,橡皮劲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做实验,拉近实验与生活的距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让学生主动去研究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自制小孔成像演示器 2.、知道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3.、知道像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光线的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利用物理模型研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释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小孔成像成因的教学,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教育. 2.通过对我国古代对小孔成像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理解小孔成像 教学难点: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五、教学器材 光具座,蜡烛、光屏、障碍物 六、板书设计 小孔成像实验 一、自制小孔成像演示器 二、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的形状与小孔形状的关系 三、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小孔成像一flv-小学科学实验视频课件免费下载

小孔成像一flv-小学科学实验视频课件免费下 载 篇一: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 忠县金声乡中心小学吴义鹤教学内容: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节《光与影》。 教学目标: 1、知道小孔成像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完成小孔成像的实验,并能对实验想象进行观察和分析。 实验材料:蜡烛、黑色小孔板、白色塑料板、自制简易照相机。 教学过程: 一、观察现象、复习引入新课。 1、教师出示蜡烛,并用打火机点燃蜡烛。

师问:能告诉老师,它是什么物体吗?点燃蜡烛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2、教师手持燃烧的蜡烛走在学生的中间,同学们,你们都能看到蜡 烛发出的光吗?你能告诉老师,这说明了什么吗? 3、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师板书:光源、四面八方、光沿直线传播) 二、提出问题、引发猜想。 1、同学们,看一看,这节课老师都为大家准备了什么材料?(生观 察并回答) 2、教师简单介绍实验材料。(板书:蜡烛、黑色小孔板、白色塑 料板) 3、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老师把黑色小孔板放在蜡烛和白色塑料板的 中间,点燃蜡烛,猜一猜,在白塑料板上能看到什么?(先让学生 思考,再把自己的猜想画出来) 4、师:谁先来讲一讲,你猜测的结果是什么?你猜测的理由是什么? 5、学生汇报,教师统计。 6、师:同学,刚才大家所讲的都有一定的道理,要想知道谁的猜测 是正确的,怎么办呢? 三、实验探究、搜集信息。

1、刚才大家已经认识了实验桌上的材料,请小组的同学先讨论一下,怎样利用实验材料做实验,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2、学生讨论,小组代表汇报。 3、教师讲解注意事项; A、蜡烛和白色塑料板(相当于屏幕)放在 两边,黑色小孔板放中间。 B、蜡烛和白色塑料板,黑色小孔板放 在同一直线上。 C、在实验的过程 中,可以移动蜡烛和白色塑料板,黑色小孔板 4、学生实验、填写好实验探究卡。(教师发放实验探究卡) 5、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教师板书:蜡烛(火焰)小 孔倒像 6、师:同学们,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发现蜡烛火焰通过小孔后出 现倒像,科学们在研究问题的时候,是不是做一次实验就得出结论呢? 7、教师出示“简易照相机”并介绍它的结构,同学们想一想,这种 装置的相当与刚才实验中的哪些部分。 8、用“简易照相机“观察燃烧的蜡烛,看看,是不是也能看到刚才 实验中的现象? 四、分析整理、小孔成像秘密。 1、同学们,刚才的两个实验,我们都能看到一个共同的现象:蜡烛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综述 1、实验目的及要求 (1)了解对简单光学系统进行共轴调节 (2)学会用自准直法测量薄凸透镜的焦距 (3)学会用位移法测量薄凸透镜的焦距 (4)学会用物距-像距法测量薄凸透镜的焦距 (5)学会用物距-像距法测凹透镜的焦距 2、实验仪器、设备或软件 光具座,凸透镜,凹透镜,光源,物屏,平面反射镜,水平尺和滤光片等 二、实验过程(实验步骤、记录、数据、分析) (1)观测依据 1.自准直法测薄凸透镜的焦距 根据焦平面的定义,用右图所示的光路,可方便地 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f = | x l - x 0 | 2.物距——像距法测凸透镜焦距 在傍轴光线成像的情况下,成像规律满足高斯公式 v u f 1 11+= v u v u f +?= 如图所示,式中u 和v 分别为物距和像距, f 为凸透镜焦距,对f 求解,并以坐标代入则有 f = o i l i o l x x x x x x --?- (x o <x L <x i ) x o 和x L 取值不变(取整数),x i 取一组测量平均值。 3.位移法测透镜焦距 (亦称共轭法、二次成像法) 如右图所示,当物像间距 D 大于 4 倍焦距 即D > 4 f 时,透镜在两个位置上均能对给定物成理 想像于给定的像平面上。两次应用高斯公式并以几何关系和坐标代入,则得到 x o 和x i 取值不变(取整数),x L1和x L2各取一组测量平均值。 4.用物距-像距法测凹透镜的焦距 o i l l o i x x x x x x D d D f -?---=-=4)()(421222 2

B! 在上图中:L1为凸透镜,L2为凹透镜,凹透镜坐标位置为X L ,F1为凸透镜的焦点,F2为凹透镜的焦点,AB 为光源,A1B1为没有放置凹透镜时由凸透镜聚焦成的实像,同时也是放置凹透镜后凹透镜的虚物,坐标位置为X O ,A2B2为凹透镜所成的实像,坐标位置为X i 。 对凹透镜成像,虚物距u=X L -X o ,应取负值(x L <x o );实像距v=X i -X L 为正值(x L <x i );则凹透镜焦距f 2为: ) () ()(2o i l i o l X X X X X X v u v u f --?-= +?= <0 (凹透镜焦距为负值!!!) x L 取值不变,x o 和x i 各取一组测量平均值。 (2)实验步骤: 1.自准直法测凸透镜焦距 如图1布置光路,调透镜的位置,高低左右等,使其对物成与物同样大小的实像于物的 下方,记下物屏和透镜的位置坐标 x 0 和 x L 。 2.物距——像距法测凸透镜焦距 如图2布置光路,固定物和透镜的位置,使它们之间的距离约为焦距的 2 倍;移动像屏使成像清晰; 调透镜的高度,使物和像的中点等高;左右调节透镜和物屏,使物与像中点连线与光具座的轴线平行;用左右逼近法确定成理想像时,读像屏的坐标。重复测量 5 次。 3.用位移法进行共轴调节 参照图3布置光路,放置物屏和像屏,使其间距 D > 4 f ,移动透镜并对它进行高低、 左右调节,使两次所成的像的顶部(或底部)之中心重合,需反复进行数次调节,方能达到共轴要求。 4.位移法测焦距 在共轴调节完成之后,保持物屏和像屏的位置不变,并记下它们的坐标 x 0 和x i ,移动透镜,用左右逼近法确定透镜的两次理想位置坐标 x L 1 和 x L 2 。测量5次。 5.用物距——像距法测量凹透镜的焦距,要求测三次。 6.组装显微镜并测其放大率。 数据记录和处理 1 根据公式:f = | x l - x 0 |=195 2.物距——像距法 物坐标 x 0 = mm 透镜坐标 x L = mm x i 的测量平均值为 mm B2 L2

观察凸透镜成像物理实验报告

观察凸透镜成像物理实验报告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五.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您正浏览的文章由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六.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低场磁共振要考虑和比较以下六大要素。

怎样选一台好的低场磁共振机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脑科医院放射科蔡宗尧 目前世界上能生产低场MR设备的厂家主要有美国通用电气、西门子、日立、东芝以及我国的东大阿尔派、安科等。根据2001RSNA的报告,自1998年以来,1.5T以上的高场机的生产平均每年以29.9%的速度增长。0.3T以下的低场机的生产则平均每年以50.4%的速度增长,至2001年底全世界已投入临床应用的低场机达1100多台。我国的安装量已达200台以上(2000年底)。根据2001年RNSA的预测,由于低场机性能稳定、软件更新快、开放式磁体、基本无运行消耗、安装场地要求较低及价格相对较低等优势,更重要的是它能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故今后3-5年内,全世界对低场机将有1500-2000台的需求量,所以目前各大厂家在开发高场MR机的同时,投向低场机的资金与高场机已基本持平。由于不断将高场机的软件功能向低场机移植,根据我国的国情,可以说低场MR机在我国的市场必将远大于高场MR机。随着我国国力和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人民保健需求的提高,我国大部分县至少配置一台低场MR机是完全有可能的。 怎样选择一台品质好、配置优化、价格合理的低场MR机呢?根据10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至少要考虑和比较以下六大要素。 一. 品牌:我们从多年的引进大型设备的经验中认识到,要选名牌产品。品牌中的“名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优胜劣汰的结果,是经过市场这个大熔炉长期熔炼出来的,为广大用户认可的产品,据我们所知的信息,美国通用电气、日立、西门子的低场机在国外产品中是名牌。以GE为例,1998-2001年底在中国市场推出Signa Profile 系列共70 多台,占同期销售份额的50 %。 二. 市场覆盖面的大小:要选择市场覆盖面大的产品。简单的说,某一厂家的产品在一个地域占有量越多,它的获利相对就越大,为了维护它的品牌优势,它的投入(包括产品开发、学术及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等)相对就多一些,用户受益也相对多一些。产品覆盖面广,还说明产品的成熟程度。 三. 生产国的综合国力的大小:要选择综合国力强的国家的产品。目前的国际经济正在经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转型过程,其中包括了医疗设备行业,各生产厂之间的合资、兼并、重组、关闭屡见不鲜。根据WTO 2001年年度报告称:今后五年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将大大加快,一些综合力弱的厂家,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很可能被重组、合资、兼并甚至关闭,所以我们在选型时不能不考虑综合国力这一要素。 四. 销售及售后服务网络的分布:我们认为要选择在国内网络分布广的产品,其中特别要考虑工程师队伍及其质素。我们就有亲身体会:如果CT机坏了,凡属一般故障的,GE公司10年来都是随叫随到,多数在晚上进行修复(包括换球管),这种及时和高水平的服务,直接受益者是医院,是患者。 五. 性能价格比要尽量合理:绝对合理是不太可能的,但要争取尽可能合理。具体的说要品牌好、先进而合理的配置、完善的售后服务,加上相对低廉的价格。这可以从相近的兄弟医院引进的同型机(注意配置内容)比较得知,也可以同其他厂家的同档机(注意重要参数与配置内容)比较得知。注意要厂家提供该机型的升级换代计划。 六. 适合本院临床工作的需要:主要是指硬件、软件和附件的配置。不一定要求高求全,但要求新,也就是说我们要引进的必须是该厂同机型中最新的硬、软件配置。不要求全,例如我们医院骨科的要求不高,那么“关节运动成像”就不一定专门购置(如是标配,则另当别论)低场机的最大要求是不停电,温、湿度稳定,所以不间断电源(包括磁体供电)和专用空调必不可少。 七. 几个具体问题 1. 磁体必需是永磁型,开放度不仅要注意周围的开放度,更要注意上下磁体间的开放度,因为病人的压抑感主要来自上下方向。 2. 水成像、脂肪抑制、平面回波成像(EPI)、弥散成像(DWI)、血流成像(MRA)、Flair(T1、T2都有更好)、心脏电影、磁化传递(MTC)等等都是一台好低场机必不可少的功能,也是临床最需要的功能。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

物理实验报告 班级学号姓名时间评价 实验名称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原理光的折射 实验器材学生刻度尺,米尺,光具座,光屏,凸透镜,蜡烛,火柴等 实验步骤①认识刻度尺,会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与读数; ②在光具座上依次安放好、、,调节它们的中心 在。 ③把蜡烛移动到较远处,使物距为U>2f;移动光屏找像,使烛焰在光屏上 成最清晰的实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和虚实;测出物距和像距,填表。 ④把蜡烛移动到某处,使物距为f<U<2f;移动光屏找像,使烛焰在光屏上 成最清晰的实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和虚实;测出物距和像距,填表。 ⑤把蜡烛移动到某处,使物距为U<f时,移动光屏找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 最清晰的实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和虚实;测出物距和像距,填表。 ⑥重复上述三步实验,记录并处理实验数据,实验完毕,整理器材。 数据处理 实验结果: ①当u>2f时,,成、的像。 ②当2f>u>f时,成、的像。 ③当u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班级学号姓名时间评价 1.某物体放在离凸透镜20cm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30 cm B、15 cm C、10 cm D、5 cm 2.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20 cm处,在屏上成一倒立缩小的像,则透镜的焦距() cm10 cm <10 cm >20 cm 3.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8 cm,当物体AB放在该凸透镜主轴上距离凸透镜12 cm的位置处时,调整光屏的位置使光屏上出现该物体清晰的像,则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4.一个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当物体从离透镜30 cm处逐渐移到离透镜20 cm处的过程中,像与像距的变化为() A.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小 B.像逐渐增大,像距逐渐增大 C.像先小后大,像距逐渐增大 D.像逐渐增大,像距逐渐变小 5.用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发现在凸透镜的另一侧10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寻那么将点燃的蜡烛放在位于凸透镜前15cm处时,光屏上得到的像是() A、正立放大的像 B、正立缩小的像 C、倒立缩小的像 D、倒立放大的像 6.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研究凸透镜成像 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还需要调整的是____________。调整后 烛焰能在光屏上成____________立的实像,若想使像变大,应 将蜡烛向____________移。 7.一个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30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若把物体沿凸透镜的主光轴移到距凸透镜65cm处,则成像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实验时,如果像成在光屏中心的上方,如光屏与凸透镜不动,该怎样调节蜡烛的高度,才能让像成在光屏中央若蜡烛与光屏不动,该怎样调节凸透镜才能让像成在光屏中央若蜡烛与凸透镜不动,该怎样调节光屏的高度,才能让像成在光屏中央

初中物理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7930-54 初中物理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报告(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初中物理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报 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 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修改和使用。 一、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二、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四、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探究小孔成像实验报告之欧阳学文创编之欧阳家百创编

探究小孔成像实验报告 欧阳家百(2021.03.07) 提出问题 用易拉罐自制一个针孔照相机,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在室外观察景物时成像总不太清晰,有什么办法可增加清晰度呢。照相机半透膜上的图像会发生大小改变,这大小改变受什么因素影响,又有什么规律呢? 一:探究像的清晰度实验 思考与假设 根据生活经验,猜想不清晰可能是由于以下两种情况: 1.环境中光线太亮,以致于看不清半透膜上的像。 2.孔径太小,光线进入量过少,导致半透膜上的像不清晰 下面就针对这两个假设进行实验验证 实验1像的清晰程度和周围光的强度有关 设计实验: 器材:针孔照相机,光源(F型发光二极管),黑色卡纸(遮光器)实验步骤: 1.为“针孔照相机”用黑色卡纸做了一个圆柱形的“遮光器”,套在针 孔照相机成像的一端,以降低半透膜周围光的强度。 2.在外界光线强,有遮光器时观察像的清晰程度 3.在外界光线强,无遮光器时观察像的清晰程度 4.在外界光线弱,有遮光器时观察像的清晰程度

5. 在外界光线弱,无遮光器时观察像的清晰程度 进行实验: 得到以下数据: 外界光线强弱 有无遮光器 成像效果(是否清 晰) 试验一 强 有 清晰 实验二 强 无 不清晰 实验三 弱 有 较清晰 实验四 弱 无 较清晰 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可以得出,成像的清晰程度与周围光线强度有关,周围环境越亮,成像越不清晰;周围环境越暗,成像越清晰。(1) 实验2 设计实验 器材:5个有不同口径小孔的小孔成像仪器,光具座,遮光器,光源 实验步骤: 1、制作出 5个有不同口径小孔的小孔成像仪器:分别裁剪5个相同 尺寸的易拉罐,剪掉瓶口,并分别在瓶底钻出5个大小不同的小孔。 2、在光具座上固定一个可发出平行光线的光源,保持光源与小孔之 间的距离,用5个小孔成像仪器分别观测像的大小,并进行比较。 进行实验 1、如图所示,我们制作了5个孔径大小不一的小孔成像仪器: 不带遮光器的针孔照相机成像 带遮光器的针孔照相机成像

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凸透镜成像实验报告

八年级物理学生实验报告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班级姓名同组同学: 得分 【实验目的】 1、知道探究实验的过程; 2、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器材】 【提出问题】 改变蜡烛在凸透镜前的位置即物距,通过凸透镜后会成什么样的像? 【猜想或假设】 【设计实验】 1.组装仪器材料,并进行共轴调节,共轴调节的方法是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共轴调节的目的是: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间。2.请将蜡烛固定在光具座40cm处,多次改变蜡烛的位置(物距),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记录对应像距和像的性质。 3.试着做一做: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为20cm、10cm时,成像会怎样?4.实验完成后熄灭蜡烛并整理仪器。

进一步探究: 1.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如果用手或其它不透明的物体挡住 透镜的上半部(或下半部、左半部、右半部),猜一猜,光屏上的像可能会有什么变化?试一试,你的猜想对吗?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吗? 2.若将透镜固定,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时,若将物体(烛焰)移近透镜时, 再次出现清晰的像时,光屏是向透镜靠近还是远离?若将物体(烛焰)远离透镜时,结果又如何?重复几次(移近或移远物体(烛焰)),能得到相同的结论吗?通过这组实验,你又能得到什么结论? 3.当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将烛焰上移(或下移)时,猜一猜,像会怎样移动? 试一试,你的猜想正确吗?如果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用同样的方法移动透镜呢,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通过这组实验,你又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4、当物体由极远处向凸透镜焦点移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像距逐渐增大,像逐渐增大 B.像距逐渐减小,像逐渐减小 C.像物间距离先变小,后变大 D.像物间距离先变大后变小 【交流与合作】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报告-共15页

学校羊坪镇竹坪片区1 班级五(1)时间 实验名称观察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运动的关系实验小组 第小组 姓名: 实验目的通过观测实验让学生知道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和温度的变化与太阳高度有关。 实验器材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橡皮、记录纸(标有方向)、温度计、钟表、笔、指南针 实验过程1、在校园里找一个物体,给它的影子做上记号。下课的时候在去画一画。 2、用橡皮泥把铅笔(垂直)固定在白纸上,确定好(南北)方向,每到课间,画出阳光下铅笔的(影子),并在其顶端记下当时的(温度)。 3、注意:温度计放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 实验现象或结论1、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方向(相反)。 2、太阳高度越大,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越(短),温度越(高);太阳高度越小,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越(长),温度越(低)。 指导老师评定等级

学校羊坪镇竹坪片区1 班级五(1)时间 实验名称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小组 第小组姓名: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器材 小孔板(钻有小孔的纸板或木板)、手电筒 实验过程1、先将三张小孔板的孔对齐,用手电光对着第一张板照射,观察光能不能透过。 2、再将三张小孔板的孔对齐,用手电光对着第一张板照射,观察光能不能透过。 3、汇报实验现象。 4、实验现象讨论、分析。 实验现象 或结论 光在空气或水(同一物质)中是沿( 直线 )传播的。 指导老师评定等级

学校羊坪镇竹坪片区1 班级五(1)时间 实验名称小孔成像的研究实验小组 第小组姓名: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知道小孔成像的原因 实验器材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张半透明的纸、铝箔纸(也可不用)、胶水、钉子(大头针) 实验过程1.介绍制作材料: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张半透明的纸、铝箔纸、胶水、钉子(大头针)。 2、演示并指导制作方法: 在纸盒底部割出一个小窗; 在纸盒的另一头用透明纸蒙住; 用铝箔纸把小窗盖上,并用钉子(大头针)小心地在小窗中心钻一个孔; 3.学生分组制作。 4.指导学生观察:将有小窗的一面朝向窗户,前后移动纸盒,直至能在纸上看到清晰的影像为止。 5、分析小孔成像的原因。 实验现象 或结论 光在同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窗户上成的是一个( 倒立 )的实像。指导老师评定等级

用二次成像法测凸透镜焦距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实验题目:用二次成像法测凸透镜焦距 系别:物理与电子科学系 专业:物理学 班级:2010 级物理学班 姓名:张凤兴 学号:2 0 1 0 0 5 1 0 3 5 老师:冉老师 时间:2012年4月18日

目录 一实验名称 (3) 二实验目的 (3) 三实验器材 (3) 四实验原理 (3) 五实验步骤 (4) 六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5) 七误差分析 (6) 八参考文献 (7)

一实验名称:用贝塞耳法(两次成像法)测薄凸透镜焦距; 二实验目的: 1掌握光具座的使用方法,学会调节光学系统,使之共轴; 2掌握用贝塞耳法(两次成像法)测薄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3掌握简单光路的分析和光学元件等高共轴调节的方法; 三实验器材: 1:白光源S 5:白屏H (SZ-13)2:物屏P (SZ-14) 6:二维平移底座(SZ-02) 3:凸透镜L (f =190 mm) 7:三维平移底座(SZ-01) 4:二维架(SZ-07)或透镜架(SZ-08) 8-9:通用底座(SZ-04) 四实验原理: 图2-1 如图2-1,取物体与像屏之间的距离L大于4倍凸透镜焦距f,即L>4f,并保持L不变。沿光轴方向移动透镜,则在像屏上必能两次成像。当透镜在位置I时屏上将出现一个放大清晰的像(设此物距为u,像距为v);当透镜在位置II时,屏上又将出现一个缩小清晰的像(设此物距为u′,像距为v′),设透镜在两次成像时位置之间的距离为C,根据透镜成像公式,可得u= v′,u′=v又从图可以看出:

u v u C L2 =' + = - ∴ 2C L u - = 2 2 C L C L L u L v + = - - =' - =' ∴ L C L L C L C L v u uv f 4 2 22 2- = + - = + =(2-1) 式(2-1)称为透镜成像的贝塞尔公式。可知,只要测出了L和C的值,就可求得f。此方法避免了测量物距和像距时由于估计透镜光心的位置不准所带来的误差(因透镜的光心不一定与它的对称中心重合),所以这种方法测焦距f ,既简便,准确度又较高。 五实验步骤: (1)按图沿米尺布置各器件并调至共轴,再使物与白屏距离f l' >4;(2)紧靠米尺移动镜,使被照亮的物形在屏H上成一清晰的放大像,记下此时的位置和P与H间的距离L; (3)再移动镜,直至在像屏上成一清晰的缩小像,记下此时的位置;(4)将P、L、H转180°(不动底座),重复做前3步,又得到镜成像的两个位置b1、b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