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能说出测量长度工具的名称、结构和功能。

3.能举例说出测量时使用工具会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科学探究

1.能根据物体特点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其长度。

2.能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科学态度

1.能在探究过程中乐于合作和分享,协助同学完成测量身体部位的任

务。

2.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估测与精准测量,并对其结果敢于质疑和讨论。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能举例说明测量仪器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生活提供的便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经过一个暑假,老师看到同学们都长高了,腰围也变粗了,你知道自己目前的身高和腰围等各是多少吗?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形成问题:怎样使用刻度尺测量身体不同部位的长度?

(二)认识刻度尺,学会观测方法

1.认识刻度尺。

引导:请大家观察手中的刻度尺,找一找零刻度线、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1)学生观察零刻度线、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教师提示:①刻度尺对齐测量物体,放正重合,不能歪斜;②如果零刻度线磨损不清,就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度线。记数时,切记要减掉代替零刻度线的刻度值;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面垂直;④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加单位,只有数字而没有单位的记录结果没有意义。

2.学习使用刻度尺。

(1)学生用刻度尺测量一支笔或一本书的长度,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教师巡视指导全班学生的操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相互评价。

(学生交流在实际测量中遇到的问题或经验,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实时评价。)

3.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皮卷尺、软尺、钢卷尺等,让学生辨别它们的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教师介绍测量长度仪器:体育老师用来测量跑道长度的“轮式测距仪”最

小刻度值,及其适用范围。建筑工人测量房屋长度的“激光测距仪”,体检时常用的“全自动身高测量仪”。

学生观察后进行交流。

(三)选择刻度尺,测量身体长度

1.提问:选用什么尺子来测量身体各部位的长度才合适呢?

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

2.教师讲解工具选择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工具选择:①测量手掌宽度可以选择直尺;②测量腰围可以用软尺,它柔软容易弯曲,可以紧贴身体部位,并且最大量程为150cm,能满足长度需要;

③测量身高可以用钢卷尺,它有一定硬度,测量结果更准确;④根据实际情况或便利性,软尺、钢卷尺、皮尺之间可临时替代,如身高不超过150cm时,可用软尺替代钢卷尺测量身高。

(2)注意事项:①用直尺测量时,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边缘重合;②用软尺测量时,紧贴身体部位,但不要过于用力抻拉,以免误差较大;③用钢卷尺测量身高时,由于钢尺锋利且回缩速度快,需要佩戴手套,并尽量使卷尺与地面垂直,保证测量数值的准确性;④读数时注意视线要与尺面刻度垂直。

3.学生测量记录与交流评价。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量,成员间协作完成探究任务,将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巡视指导,强调要注意安全,尤其是登高和使用钢卷尺时学生交流与评价,教师评价小组协作情况。

(四)学会使用身体自带的“尺子”,估测长度

1.提问:在没有刻度尺等测量仪的情况下,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小组讨论交流。

2.讲解:利用“拃”和“步”等身体自带的“尺子”可以估测长度。

3.小组活动。学生测量自己一搾、一步的长度。用“拃”估测课桌的长度,用“步”估测教室的长度,将观测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根据课堂时间,该活动可安排在课下作为拓展活动进行。)

4.交流评价。对比估测与实际测量结果的差距,分析原因,交流收获。

教学反思:

第2课

数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

2.能准确说出测量体积工具的名称、规格和功能。

3.能举例说出使用工具测量体积精准、便利和快捷。

科学探究

1.能使用量筒和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

2.能根据被测物体特点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其体积。

科学态度

1.能在探究过程中乐于合作与分享,协助同学完成测量物体体积的任务。

2.能有根据地对自制工具及测量结果提出质疑和讨论,并愿意改进。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能举例说明测量工具的使用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的便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情境导入

引导: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水杯,观察自己的和小组同学的水杯。学生观察并交流。(同学们的水杯多种多样、形状各异。)

提问:谁的水杯能装更多的水?学生思考并讨论。

2.比较水量

引导:请大家观察这三组水杯,分析判断哪个杯子中装的水多一些。

(1)教师出示“粗细相同、高度不同的两个杯子”的实物或图片。(“高”杯子能装的水多一些。)

(2)教师出示“高度相同、粗细不同的两个杯子”的实物或图片。(“粗”杯子能装的水多一些。)

(3)教师出示“高度和粗细都不同的两个杯子”的实物或图片。(这种情况下难以直接做出判断。)学生进行判断,然后进行汇报交流。

3.提出问题

如何准确判断杯中水的多少?

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测量水的体积。

(1)认识量简

讲解:像水在杯中会占据空间一样,物体所占据空间的大小被称作物体的体积。量筒是常见的测量体积的工具,量筒壁上标有刻度和单位。

出示:量筒图片,指导学生认识量筒。

②箇的最小刻度值和最大量程;

②量简没有“零刻度线”;

③量筒的计量单位是毫升(mL);

④按其规格通常分为10mL、25mL、somL、100mL、230mL、s0omL、1000mL 等多种。

(2)选择量筒。

根据杯中水量的多少,选择合适规格的量筒进行测量。(尽量选择能够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筒,分次量取会出现较大的误差。如量取26mL的液体,应该选择规格为50mL的量筒。)

(3)掌握方法。

讲解:测量步骤与注意事项。

①用左手拿住量筒,使量筒略倾斜,右手拿被测水杯,杯口紧挨量筒口。

②将杯中的水沿着量筒筒壁缓缓倒入量筒中。

③将量筒平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静置一会儿,使内壁上的水全部流下来

④读数时,视线、刻度线与量筒内水的凹液面最低处三者保持水平。

(4)学生观测,教师巡回指导。

(5)学生汇报。指定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观测的结果是什么。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对其进行补充和评价。学生记录。将测量杯中水体积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

2.探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1)提出问题:用量筒能直接测量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吗?

学生思考后进行集体交流

学生分组设计,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

(4)活动小结。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布置任务:请大家参考拓展活动中的制作方法和步骤,自己制作一个量杯,下节课在班内进行展示,比一比哪位同学制作的量杯测量体积最准确。

温馨提示:需要选择透明的杯子,标记刻度和最大量程。

学生小组内交流制作方法和步骤,并提出疑问,教师解答疑问,并激励学生自主实践。

学生课后进行制作。

教学反思:

第3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基本方法。

2.能准确说出托盘天平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3.能举例说明使用工具测量质量更精准、便利和快捷。

科学探究

1能使用盘天平和电子测量物体质量,

2.能根据被测物体特点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其质量。

科学态度

1.能在探究过程中乐于合作与分享,协助同学完成测量物体质量的任务

2.能有根据地对他人的测量结果提出质疑并进行讨论,愿意改进自己的测量方法。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能举例说明测量工具的使用为人类生活提供的便利。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妈妈买来的水果有苹果、橘子、香蕉等,请同学们猜猜哪个重。

学生观察并猜测。

提出问题:怎样比较物体的轻重?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观测比较,判断轻重。

引导: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水果,想一想,用哪些方法可以比较它们的轻重?学生思考交流。

(1)比较大小不同,形状、种类相同的水果。

学生直接仅靠“看一看”比较、分析,并不接触物体,就基本判断出大的苹果重一些。

(2)比较大小、形状相同,种类不同的水果

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即“掂一掂”,能够判断出哪种水果重一些,如桔子松弛、柔软,可能轻一些,但是仅凭感官容易存在误差。

(3)比较大小、形状、种类都不同,且质量相近的水果。学生综合利用上述方法做出判断。

(4)记录结果。将自己的比较方法、判断依据等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

(5)形成问题。两种轻重相差不多的水果,怎样比较它们的轻重?

2.使用仪器,测量质量。

(1)认识托盘天平。

①引导:天平是称量物体质量的工具,请大家观察它们是什么样的。学生观察天平和砝码的外观和结构。集体交流,汇报观察结果。

②提问:托盘天平是实验室常用的测量质量的工具,它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它所配备的砝码有什么特点?让我们看一段视频,一起来了解托盘天平吧。播放视频:关于托盘天平、砝码的结构及各部件名称的视频。

学生观看后进行思考。

3.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回亿托盘天平结构和各部分名称。

学生交流,识记天平和砝码的名称。

(2)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引导:初步了解了天平的各部分名称和结构后,如何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呢?

讲解: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课件出示:①将托盘天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并将天平的游码找至零刻度线处;

②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处(可记住调节方法口诀:指针左偏,螺母右旋;指针右偏,螺母左旋);3称量时,待测物体应放在左托盘上,估计待测物体的质量,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加砝码时注意先大后小,减砝码时注意先小后大),并调节游码的位置,至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④读数时,左盘中待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对应的刻度值;⑤称量完毕,将物体取下,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内,并把游码移回“0”刻度处。学生阅读并识记天平的使用方法。

(3)观测物体质量。学生小组合作,称量出几个水果的质量

学生将称量结果和发现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

展示对比结果,交流评价。

(4)认识更多的质量测量工具。

播放课件:台秤、电子秤、杆秤、磅秤、案秤等图片。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布置任务:请大家设计“称量水的质量”的方案。设计思路

1.①测量空水杯的质量;②测量加水后水杯和水整体的质量;③计算出水的质量。

2.①测量有水的水杯质量;②测量倒出水后空水杯的质量;③计算出水的质量。

3.①将空水杯放在天平左盘;②调节天平,使其达到平衡状态,此时杯子的质量设为“0”;③加水,测出水的质量。思考:哪种方法更准确,更便于操作?学生思考交流,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

教师小结:下节课,利用选出的最佳方案,一起称量一杯水的质量吧。

教学反思:

第4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能说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能选择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科学探究

1.能利用感觉器官感知物体的冷热。

2.能根据生活经验对感觉器官感知水的冷和热做出假设。

3.能运用感觉器官感知水温,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4.能利用表格记录和整理水温数据。

5.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结果并形成科学的结论。

科学态度

1.能在探究过程中乐于合作和分享,完成测量水温的任务。

2.能坚持定期测量和记录体温,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能举例说明温度计为人类生活提供的便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一杯热水(冒着热气)。

2.提问:用什么方法知道这杯水的温度是否适合饮用呢?

3.引导:看来多数同学是用手摸的方法来感知水的温度。还有其他方法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判断水的温度”。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感知水的冷与热。

(1)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提问:手指能准确感知冷和热吗?假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假设。

(预设:学生大多会根据生活经验猜想手感知温度比较准确,但也会有个别学生认为不准确。)

(2)讲解实验,掌握方法。

引导:看来手指测量温度是否准确,需要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教师出示课件,讲解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

①分别向三只贴有标签的烧杯中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

②将两个食指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感知水的冷和热。

③5秒钟后,将两个手指同时放入温水杯中,体会两个手指对水温的感觉

注意事项:要先用手背触摸一下热水的杯壁,避免烫伤。

(3)对比实验,获取事实。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

(4)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讨论:说说你们是怎样做的?手指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交流:指定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体对冷热的感知程度不同,常常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说明入体对冷热的感觉是不准确的,也说明物体的冷热是相对的

2.测量水的温度。

(1)认识温度和温度计。

引导: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单位一般用摄氏度来表示,测量温度的工具叫温度计。请大家观察温度计,看看它的外观是什么样的?它上面的每一个刻度表示多少摄氏度?它的最大和最小量程是多少?如果用手捂住下端的玻璃泡,你能发现什么?

①学生观察温度计,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

②汇报观察结果。

(2)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①提问:我们如何用温度计来准确测量一杯水的温度呢?

②教师讲解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A.测量前,温度计要静置在空气中3分钟左右,待液柱稳定后再进行测量

B.测量时,要把玻璃泡完全浸入烧杯内的水中,不要碰到烧杯底或壁。

C.等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才能读数。读数时温度

计玻璃泡要留在水中,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D.记数时要有数值和单位。

(3)学生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将观测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相互评价。

(学生交流在测量水温中遇到的问题或经验。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行为进行实时评价。)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仲

1.提出问题:测量水温用的是酒精温度计,测量人体的温度用什么温度计呢?

2.掌握方法:播放体温温度计、体温枪的视频,让学生观看。(获取水银温度计和体温枪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3.观测记录:测量自己周内每天早晨、中午和晚上的体温,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顶中。

4.汇报交流:学生交流一周的测量结果,教师采用图表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变化规律,交流收获。

教学反思:

第5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停表的计量单位是时、分、秒。

2.能描述停表的各部分名称。

3.能说明停表测量时间的方法。

科学探究

1.能根据生活情境提出探究问题。

2.能制订观察停表和制作水钟的计划。

3.能用停表测量跳绳50次所用的时间,能根据材料和方法制作水钟。

4.能利用记录表格记录和整理信息。

5.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结果并形成科学的结论。县

6.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做出评价,并提出修改建议。

科学态度

能在探究过程中乐于合作和分享,完成测量、制作任务。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能举例说明科学的计时方法会给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播放:体育课上跳绳比赛的视频。

2.提问:在跳绳比赛中是如何计量时间的?

3.引导:比赛中用来计量时间的工具叫停表,它与钟表有什么不同?它是怎样计量时间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学习使用停表。

(1)观察停表,认识结构。

提问:停表的外形由几部分组成?各有什么功能呢?让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停表吧。

学生在小组内观察停表后,集体交流停表的外形特点。

教师小结:停表的大小正好能握在手里,上面有一块显示屏,显示的是分、秒,最小值是0.01秒。有两个按键,一个是复位键,另一个是开始/停止键

(2)掌握方法,尝试使用。

引导:同学们了解了停表的结构,那我们如何使用它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介绍,在观看时要尝试记住它的使用方法。播放视频(视频讲述停表的使用方法)。学生回忆使用方法,并进行复述、记忆。

(3)实践运用,测量数据。

引导: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停表的使用方法,那么接下来我们到操场进行

场比赛吧!

比赛规则:

①两人为一小组,先由一名同学当计时员,另外一人跳绳。

②计时员说“开始”后,跳绳的同学边跳绳边报数

③跳绳的同学数到50时,计时员要停止计时,把时间报给跳绳的同学,并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中记录下来。

④两人交换角色,重复①③。

教师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开始此活动。(如果条件不允许,建议更换活动形式,如以数豆子的形式开展此活动,规则可参考上面的案例。)

(4)集体交流,反思评价。

引导:同学们都测量完了,谁来说一说你觉得在测量过程中,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学生交流和评价。

2.做个小水钟。

(1)明确任务。

引导:电子停表是一种计时比较精确的工具,一般都是由厂家生产后我们买来使用的,其实我们也可以自己制作一个计时的工具一一小水钟。

(2)掌握方法。

提问:制作小水钟需要哪些材料,怎么样制作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3页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其中的间题。

小组交流:学生阅读教材,小组内交流所需材料和制作方法后,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中。集体交流:学生讲述制作方法,其他同学补充修正。教师出示注意事项

①合理分工,团结合作。

②制作时注意安全,不要被工具弄伤。

③画标线时,要尝试2到3次,比较每次1分钟的标线位置是否相同。,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小水钟能准确计量1分钟、2分钟、3分钟、分钟的时间。

(3)制作水钟。

学生制作水钟,教师巡视指导。

(4)作品展示。

引导:同学们的作品都已经完成了,接下来进行展示与评价。你们小组也可以选择其他组的作品,并针对计时准确性、外形等进行评价。小组活动,按照要求评价其他组的作品。

(5)交流评价。

引导:同学们都已经观看了其他小组的作品,谁来说说哪个小组的作品比较好,或者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交流与反思其他小组或自己小组作品的优点与不足。

教师小结:同学们要学会接纳其他人的合理建议,再进一步完善自己小组的作品,完善之后可以给作品拍照,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中。

(三)拓展认知,延仲活动

1.认识不同时期的计时工具。

引导:大家认识了停表这种计时工具,那你们了解计时工具的发展过程吗?下面让我们看一段视频来了解它们吧。

播放计量工具的视频。视频内容:刻漏(水钟)沙漏、机械钟、摆钟、石英钟、腕表、电子表。

学生交流学习计时工具的发展史的感受。

2.调査生活中1分钟能做多少事情。

引导:同学们,1分钟的时间很短暂,但1分钟能做多少事情呢?比如在学习时,1分钟能朗读多少字;在体育锻炼时,1分钟能做多少仰卧起坐等。同学们在课下,针对这些事情做一个小调查,并把调査后的感受用一句话总结出来,相关数据和感受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中。

学生课后调查。

教学反思:

第6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2.能说出从陶泥到陶泥瓶的制作过程中材料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构成它们的物质没有改变。

3.能描述陶瓷制品的加工过程。

科学探究

1.能够从材料来源的角度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3.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人造材料的加工过程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3.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能说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塑料盆、玻璃杯、石子、木板和沙土等实物,让学生先用感官进行观察,并提问:这些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学生观察后回答。

3.引导: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它们是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制成的,你能根据来源区分身边的材料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比较,形成知识

1.认识天然材料。

(1)提问:课本中的塑料杯、书、棉布衣服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这些材料又是从哪里来的?

(2)观察: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回忆生活经验,思考上述问题。(以上三种物品分别由塑料、纸、棉布制成,学生经过分析判断,得知塑料是以石油为原料经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得到的;纸是由木材等加工制成的棉布是由棉花加工而来的。进而分析得出石油、木材和棉花都是来源于自然界。)

(3)汇报:指定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与评价。

(4)引导:生活中还有哪些将天然材料加工后制成人造材料的例子?将

你知道的写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中。

(5)结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天然材料的概念,像木头、棉花、沙土、石油等可以从大自然中直接获取的材料叫天然材料。

2.认识人造材料

(1)观察?出示玻璃加工过程的图片或玻璃加工过程的视频让学生进行观察。(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进行观察,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玻璃是利用什么材料,怎样加工制成的?(玻璃是用石英等天然材料为主要原料经过煅烧制成的。)

(3)结论:像玻璃、塑料、金属、尼龙等用天然材料加工而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

(三)拓展延伸,实践应用引导: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天然材料制成人造材料的例子,跟大家来分享一下。

交流: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要求学生在知道的常见材料中,区分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人造材料,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中。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陶瓷实物作品陶瓷花瓶、陶瓷碗、陶瓷壶。

2.引导:生活中常用的碗、花瓶、瓷砖等物品,很多都是用陶资材料制成的

3.提问:陶瓷材料是怎样加工成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亲自动手制作一件陶瓷作品。

(二)掌握方法,设计作品

1.讲解制作方法。

(1)和泥。把土块捣碎。加入量的水进行调和,用手拌,搅和均匀

(2)练泥。取一块泥,用手掌揉,然后将泥块举起一定高度用力向下摔,逐渐摔成圆柱形。把练好的泥放入盆中,盖上湿布。

(3)揉泥。用两掌稍稍压住掌心中的泥块慢慢转动,使泥块随着转动而反复翻转,最后被成圆形或椭圆形。

(5)精接。把还体各部分粘接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坯体。

(4)捏泥。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将泥捻成所需形状。

(6)干燥。把完成的坯放在通风的地方进行干燥。

(7)烧制。按照素烧的升温曲线进行气烧操作,达到烧成温度时止火。

(8)冷却。按照素烧的温度进行冷窑,以防素胎惊裂。

(9)上釉。采用刷釉、浸釉等方法上釉,使素胎内外皆有釉。(以上方法步骤(7)(8)(9)在实际教学中难以实现,可以通过讲解或视频让学生知道每个步骤的目的,便于学生对人造材料加工过程的学习。)

2.作品设计。

(1)讲解设计思路。

①没计造型。如长圆柱形、喇叭形、身圆形、大肚形等。

②没计装饰。画出样品外表图案,如花朵、线条、动物等。大生

③呈现形式。可以采用课件、图片等形式呈现出来。

(2)学生分组设计

(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评价。

(三)分工合作,制作作品

1.小组制作。

(1)温馨提示

①使用雕刻刀时注意安全。

②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

③小组成员要团结合

(2)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2.展示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讲解评价标准:(1)作品造型美观。(2)作品工艺精致。(3)作品有创意

学生交流,并进行相互评价。(教师引领学生选择出造型美观、有创意的陶瓷作品,并对设计独特的小组进行表扬。)

讲解:在用陶士做陶泥瓶的过程中,陶泥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构成它的物质没有发生改变。陶泥花瓶经过高温烧制变成了陶瓷瓶。陶土是天然材料,陶瓷是一种人造材料。

(四)拓展延伸,实践应用一当动。(引导:为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发明家不断研究出新的材料。学生汇报搜集新材料的信息,从四个方面进行汇报:

(1)材料的名称和来源。

(2)简单的制造过程。

(3)新材料的特点。

(4)新材料的用途。

交流:把搜集、整理好的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在交流各自信息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认识新材料的感受。

讲解:以树脂为材料制作的眼镜,重量轻,佩戴舒适度高;采用多种新材料制成的航天服,具有隔热、阻挡宇宙射线等作用。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新材料?教学反思:

第七课

科学知识

1.能归纳出塑料的防水性、透气性、热塑性等性能。

2.能说出塑料的主要用途。

科学探究

1.能根据生活现象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2.能对探究的问题进行假设。

3.能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

4.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1.能对探究塑料性能产生浓厚兴趣。

2.能与同学合作完成活动任务,并能大胆发言,准确闻述自己的观点,听取他人的意见。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1.能说出人们利用科技改进塑料的性能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能说出人们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减少白色污染、保护环境的实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矿泉水瓶、塑料凳、大型塑料玩具(滑梯)图片。

2.提问:这些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塑料有哪些用途?

3.引导:塑料可以用来做杯子、椅子、储存箱、购物袋等。塑料的这些用途与它的性质有关,你知道塑料有哪些性质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间题。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1)观察实物,提出问题。

提问: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谁更轻便、透明、防水、耐腾?

(2)观察比较,记录现象。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表格内的信息提示进行操作、观察,并将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8页中。

(3)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①汇报:说一说观察到的现象。

②讨论:两种材料的尺子各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③交流: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提示其他学生要注意听然后进行补充和评价。

④总结:塑料尺子具有轻便、透明、防水、耐磨等性质。

2.比较塑料手套和棉线手套。

(1)提问:戴塑料手套和棉线手套会有什么感觉?

(2)实验:把塑料手套戴在一只手上,把棉线手套戴在另一只手上,把两只手放在强光下照射3分钟左右,体会手的感觉。将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8页中。(提示:不要用毛线手套。)

(3)总结:塑料手套透气性差,棉线手套透气性好。

(4)思考:根据塑料透气性差的特点,推想它在保温和防水方面有什么作用。

3.塑料瓶遇热水会怎样?

(1)提出问题:塑料瓶遇热水会怎样?

(2)猜想预测:学生进行预测。

(3)实验观察:

①掌握方法:向一个瓶中倒入冷水,向另一个瓶中倒入热水。盖上瓶盖,

静置2分钟左右,用手捏一下两个瓶子看看有什么不同。

②实验记录:学生进行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8页中。

注意事项:向塑料瓶中倒入热水时要注意安全,防止烫伤。

(4)得出结论:

①汇报:说一说小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②思考:塑料瓶遇热水会变形,说明塑料具有什么性能?(热塑性)引导:想一想,是不是所有塑料都有这种现象?身边还有哪些塑料制品? 分别利用了塑料的哪些性能?

交流:学生先小组进行交流,然后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分享。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提问: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人员发明了哪些新性能塑料?

2.阅读资料:阅读教材资料或个人准备的资料,并将搜集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总结。(要求简练清楚)

3.交流:指定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4.教师进行课堂总结与评价。

第八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常见服装材料的名称。

2.能描述某些服装材料的渗水、保温等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科学探究

1.能从不同服装材料的渗水性、保温性等性质,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2.能通过观察、实验、阅读等获取服装材料性能等科学事实。

3.能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记录整理信息,表述结果。

4.能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5.能对探究活动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服装材料的性能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能在探究过程中实事求是,准确记录数据,尊重观察结果。

3.能与他人合作,愿意沟通交流;能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能说出服装材料对生活的重要性,体会到不同服装材料有不同的用途。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参加不同的活动、在不同的场合会穿不同类的衣服,比如,运动时穿运动服、出席宴会时穿礼服、下雨天穿雨衣等。我穿的服装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服装材料吧!

2.提问:你认识哪些服装材料?不同的服装材料有什么性能?

3.出示观察方法:

(1)查看衣服标签。

(2)观察纤维的孔隙。

(3)触摸衣服的表面来识别服装材料。

4.交流: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二)观察现象,获取事实

1.比较棉布和橡胶雨衣的渗水性。

(1)提问:棉布和橡胶雨衣的渗水性哪个好?

(2)掌握实验方法。

①出示实验方法。

A准备大小相同的棉布衫和橡胶雨衣材料各一份。

B.用滴管分别在它们表面滴相同滴数的水。

②出示注意事项。

A.每次滴水的位置保证在同一个地方。

B.用胶头滴管滴水时,要与桌面保持45度夹角。

(3)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9页中。教

师巡回指导,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4)得出实验结论。

①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②教师小结:棉布渗水性强,橡胶水性弱。

2.比较羊毛杉和棉布衫的保温性。

(1)提出问题。

羊毛衫和棉布衫哪个保温性好呢?

(2)猜想假设。

学生进行猜想后,交流猜想结果。

(3)掌握方法。

①实验方法。

A向两个杯子中加入温度、体积相同的水。

B.一个水杯用羊毛杉,另一个杯子用棉布衫分别包起来。(注意:羊毛衫和棉布衫的厚度要相同。)

C.每隔2分钟用温度计测量杯中水的温度。

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A.在测量之前要先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B.根据估计的温度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C.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在待测液体中,但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壁。

D.玻璃泡全部浸没在待测液体中要稍候一会儿,等它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E.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量液体中。

F.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要有数字和单位

(4)实验观察学生分组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9页中。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5)得出结论。

①汇报:说一说你们组的实验数据。

②讨论: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③结:羊毛衫比棉布衫的保温性强。

引导:生活中还有很多服装材料的保温性很好,说说你都知道哪些?

(三)联系生活,实践运用

1.引导: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不断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制作功能的服装,你还知道哪些多种功能的服装?

2.阅读: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不同功能材料的服装。

3.交流:将整理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总结并与同学交流。(要求从服装名称、用到的材料、具有的功能三个方面进行概括总结。)

4.教师总结与评价。

教学反思:

第九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

2.能说出空气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但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

1.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可以探究的问题。

2.能对空气是否有质量进行假设。

3.能设计空气是否有质量的实验方案。

4.能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5.能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得出实验结论。

科学态度

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对多种物体共同性质的探究。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能分别举例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我们身边的物体多种多样,它们形态各异,但彼此又有很多共同之处。看,这些物体你都认识吗?

2.教师出示课件,组织学生观看,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教材上的图片

3.提问:这些物体有哪些共同性质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研究固体的性质。

(1)提出问题:同学们,积木、尺子和発子有什么性质呢?让我们用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它们吧!

(2)掌握方法:教师讲解观察的方法。

①用眼睛看一看它们是什么形状和颜色的。

②用手压一压,观察它们的软硬。

④尺子或其他方法量一量,并计算出它们的体积。

⑤电子秤或托盘天平称一称它们的质量。

(3)观察记录:学生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1顶中。教师巡回指导,适当给予帮助。

(4)分析比较;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比较积木、尺子和凳子的相同点。

(5)归纳总结:像积木和尺子一样,具有一定质量、体积和形状的物体被称为固体。

2.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

(1)提出问题: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了固体的主要性质。那么,牛奶、水和

酱油又有什么性质呢?

(2)掌握方法:教师讲解观察的方法。

①将液体倒入量筒中,观察它的体积。

②用手将水槽中的水搅一搅,观察有什么现象。

③用电子秤称一称液体的质量是多少克。

④将水倒进不同形状的杯子里,观察是什么形状的。

③将水倒入玻璃碗中,静止后观察水面,将碗底的边垫上一块橡皮,静止后再观察水面,发现了什么?

(3)观察记录:学生观察,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学生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1页中

(4)分析比较:组织学生分析观察结果,比较有什么相同点。

(5)归纳结论:像水和牛奶一样,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的物体称为液体。液体在静止的时候液面保持水平。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仲举例说出生活中的固体和液体。

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