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检测:中国近代史(晚清至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18401928)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检测:中国近代史(晚清至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18401928)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检测:中国近代史(晚清至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18401928)

辛集市育才中学周考测试卷

高三历史

卷Ⅰ单选题部分

(1—20每题3分,21—25每题1分,共65分)

1.“盖以衙门中吸食最多,如幕友、官亲、长随、书办、差役,嗜鸦片者十之八九,皆力能包庇贩卖之人,若不从此严起,彼正欲卖烟者为之源源接济,安肯破获以断来路?是以开馆应拟绞罪,律例早有明条,而历年未闻绞过一人,办过一案,几使例同虚设,其为包庇可知。”(1838年9月林则徐奏折)由此可见,林则徐认为禁烟的关键是

A.整顿吏治

B.禁止吸食

C.严惩贩卖

D.断绝外贸

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他还认为“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故比较了中国农历与西洋历法的差异,“以便稽览”。这表明魏源

A.倡导“师夷长技以自强”

B.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

C.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D.为制度变革寻求理论依据

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一材料本质上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A.认为税率不高可以接受

B.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C.推行灵活务实外交原则

D.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模糊

4.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求,必先练兵;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这主要表明清延中部分官员

A.已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B.强调学习西学应循序渐进

C.反对清廷固守传统的做法

D.对西方的认识仍较为肤浅

5.19世纪七八十年代,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张树声都在奏议中言及过西方政体。前者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后者说:“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反映出当时

A.部分官员实现了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

B.对西学的探索由格致之学而进入哲理学说

C.“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推动了观念嬗变

D.洋务派坚持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广泛批判

6.从总体上审视洋务运动……在中国搞现代化运动还是具有便利条件的,如中国人不排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欧洲现代化开始时相比,中国男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但是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由此可知,材料认为阻碍洋务运动发展的根源在于

A.缺乏政府的扶植与支持

B.士大夫阶层的参与度低

C.中国人排斥西方技术

D.传统文化与观念的束缚7.近代某条约规定:“惟现在江上下游均有贼匪,除镇江一年后立口通商外,其余俟地方平靖,大英钦差大臣与大清特派之大学士尚书会议,准将自汉口溯流至海各地,选择不逾三口,准为英船出进货物通商之区。”该条约中的“贼匪”是指

A.清朝军队

B.太平天国

C.义和团

D.同盟会

8.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A.“中体西用”思想

B.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

C.基督教平等思想

D.《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

9.1882年,轮船××局会办郑观应向李鸿章建议,××局的经营管理应按股份公司成例,“由众股东公举董事、总理、协理,由总理、协理慎选总管五人,报董事会公决”;在漕粮运输方面“虽有海运委员会总理,本公司亦当委一熟悉米色、公正无私之员,随同海运总理稽查,以免偷换。”当时这一建议的目的是

A.改变洋务运动民用企业的性质

B.维护和扩大商股权益

C.减少轮船××局对市场的垄断

D.扩大官方的经营权力

10.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11.维新派注重通过教育来推行社会改革。康有为的万木草堂明确规定把孔学、周秦诸子之学、宋明理学作为重要课程。严复认为国家培养精通科学的高等人才,必须选择那些“旧学根柢磐深,文才茂美”之人。这说明维新派

A.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B.本质上仍是封建地主

C.主张用中学来改造西学

D.重视国民精神的改造

12.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士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门户开放“只是一项原则宣言,美国既不打、也没有力量强制推行。但奇怪的是,在宣布这项政策后,其他各国瓜分中国的趋势确实缓和了下来,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列强在华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

B.美国的军事威慑迫使各国让步

C.列强希望清政府平稳的推行改革

D.清政府对义和团由扶持到绞杀

13.1905年,清政府向晋商们提出设立大清银行(户部银行),大体相当于中央银行的地位,要求晋商们出钱出人,但为晋商所拒;清政府于是转而提出,由政府出资,票号出人,晋商们再次拒绝;大清银行建立后,再要求票号入股,又遭拒绝。大清银行转而请浙江绸缎商筹办,结果浙江财阀最终掌握了中国金融业,晋商被淘汰出局。由此可见,晋商

A.依附封建政治势力

B.竞争压力巨大

C.无法适应近代剧变

D.经营管理失误

14.1916年,在全国产业工人中男工约有39万,女工约有24万,其中仅江苏、广东、山东、安徽、

浙江五省女工就达20余万人。据此推断,上述五省

A.城市化进程加快B.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C.轻工业相对发达D.政府鼓励女性就业15. 1925年华资最大的两家水泥公司启新洋灰公司与华商上海水泥公司达成为期5年的联营协议。双方规定联营区域,在联营区域内约定销售比例和售价。这一协议

A.加剧了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 B.有利于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

C.是海外市场不断扩大的结果 D.体现了国家的统制经济政策

16.1914~1924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这两次工业化浪潮都

A.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B.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

C.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

D.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

17.史学界一般认为,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三民主义这个纲领表明资产阶级开始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关注民生,并探索使中国由贫弱到富强的办法,但其“民生”“民本”主张依然带有“空想”色彩。“空想”主要是因为

A.基本上不变更土地所有性质 B.根本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C.注重政党建设忽视民生问题D.缺乏实现国富民强的具体举措

18.孙中山说:“民国十三年来革命不能成功,就是由于平等自由的思想,冲破了政治团体。”“欧美为平等自由去战争,争得了之后,常常被平等自由引入歧路。”“各人都扩充自己的自由,于是由于自由太过,便发生许多流弊……我们从新革命,便不可再蹈他们的覆辙。”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孙中山对民主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

B.欧美革命误入歧路,证明中国“政治革命”之必要

C.孙中山对平等自由的解释是受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的影响

D.孙中山这种思想是因为对平等、自由的真正含义存在曲解

19. 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20.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他指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文化,二者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据此推断,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

A.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B.认识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

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倾向

D.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21.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C.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社会制度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22. l896年6月30日,上海《申报》上的《徐同告白》登出告示:本园于廿日起,每夜开放至十二点钟止,内设西洋影戏。……同时穿插唱戏、“杂耍”和“戏法”。这反映了

A. 徐同成为中国最早的电影院

B. 西方电影成为主要的娱乐方式

C. 西洋电影与传统戏曲互为促进

D. 娱乐方式日趋多样化

23.戊戌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与“万国同风”,民间应者寥寥。辛亥革命后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输出白银便达2019多万两;天津在1912年初,一个季度进口洋服洋帽耗资达125万两白银。这反映了

A.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群众基础 B.政治时局对生活习俗的影响

C.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D.国人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

24. 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营业广告。“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这则广告

A.旨在引导民众正确看待西方文明 B.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

C.说明新式交通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D.体现出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

25.《申报》针对《上海新报》没有社会新闻的缺陷,将报道侧重点转向社会新闻方面,并不惜代价对重大的社会新闻进行连续报道,以此扩大报纸销路。这表明《申报》

A.适应社会市场需求

B.适应政治斗争需要

C.旨在引领社会潮流

D.干预司法案例审判

卷Ⅱ材料阅读部分

(共35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3分)

材料一

随着工厂的广泛建立,妇女和儿童像男工一样长时间工作,同样在闷热、潮湿和毫无安全设施的车间工作。为了改善工人工作状况,社会改革家罗伯特?欧文亲自创办新纳拉克工厂进行实验,并于1815年提出改善童工和成年工人工作状况的立法草案。

为解决严重的社会问题,英国政府在整个18世纪一直不断颁布、修正工厂法案。工厂立法经历了l802--1831年的探索时期、1833--1867年的确立完善时期、1871--1901年的成熟强化时期三个阶段。实际上,英国政府对于工厂立法的态度与自身管理方式的改变是同步的。有学者将英国中央政府的管理以1870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1835--1870年的分散式的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强,全国管理较为混乱,地方政府腐败和低效问题严重。19世纪70年代以后为权力日益集中阶段,开始了中央政府部门对地方政府的统一协调过程。

--《19世纪英国工厂立法初探》

材料二

清末经

济立法是清

政府为摆脱困境、挽救日益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而进行的一场法制变革运动。1902年清政府在修律上谕中提出“务期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针,指示修律大臣“按着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1903年的)《公司律》基本上是参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法。《公司律》明确挽定以确定商人权力为中心,给予商办奋司与官办、官商合办公司同等的法律地位,同享“一体保护之利益”,这就使民族工商业的权利得到法律的维护。(1903年的)《简明商会章程》规定了商会具有的社团“法人”地位,商会成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活动的主要阵地。

--《清末民初经济立法述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促使19世纪英国政府建立健全工厂立法的因素与作用。(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经济立法的特点与影响。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清代各朝设立并延续到道光年间的各类賬灾和济贫机构,如粥厂、留养局、栖流所等,几乎完全实行施养手段对灾民或贫弱人员进行賬济和救助。光绪朝中后期开始,……晚清政府率先在直隶地区创办一批工艺局场所,旨在对突民、流民进行救助,以解救京城日益严重的荒政事务以及贫困、犯罪等社会危机。这类新式赈突机构通常是设置简繁不一的生产劳动部门,侧重传授某种具体的谋生技能或手艺。如光绪三十四年,庆亲王奕劻等奏请在京师设置的9个工艺厂,即为“兴实业而惠穷黎,宗旨在教养贫民”。……光绪二十六年山西发生严重旱灾之时,巡抚锡良即迫于“库空如洗”,不得不“借资民力,乞助邻疆,以拯民命”。

光绪二十九年,山东多地大雨如注,利津黄河决口,水突严重,巡抚周馥“广求南省义绅集资协助”。次年,安徽灾情困苦,巡抚诚勋决定开办赈捐,“全赖本省外省各官坤不分畛域,广为劝捐,源源接济。

评析材料中关于清末赈灾方式的变化。

参考答案

选择题答案

26.

(1)因素:工业革命使工厂得到发展;工厂制存在诸多问题(童工现象、工作环境恶劣等);部分社会改革家积极倡导与实践;工人运动(如宪章运动)的影响;英国保持自身经济优势地位的需要;英国民主制度的完善;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

作用:规范生产秩序与制度;保障工业生产;利于工人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工人阶级得到了法律保障;促进了英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2)特点:立法主体是封建政府,带有自救性质;参考借鉴西方国家相关法律(注意和国际经济立法接轨);从法律上肯定了民营工商业,适应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保护了官办企业;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改善经济环境的愿望.

影响:提高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利于经济平等观念的传播;利于近代经济近代化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7.

【答案】变化赈灾的形式由政府直接救济(施养)转变为以工代赈(教养兼施,寓养于教);赈灾的主体由各级政府担当转向政府与民间慈善力量并存;由各地独自赈灾发展到区域之间的互相帮助赈灾。

原因: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西方先进赈灾理念的影响;由于政府腐败、灾民增多、对外赔款、筹办洋务等造成的政府财政紧张;民主意识的兴起(清末专制制度受到冲击);西学东渐;近代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

评价:清末赈灾方式渐趋近代化,显示出晚清政府顺应时代发展的进步性;提高了赈灾的效率和作用;有助于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危机(稳定社会秩序);培养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技能,有利于从长远的角度解决社会救济问题;促进了中国近代实业的发展;有利于各地相互救济,共度时艰;无力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危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C D D C D

B A B D A A

C C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A D C A B D B B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