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导学案(教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教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教师)

高二语文选修

导学案

祭十二郎文(教师)

【学习目标】1.学习和掌握祭文的基本格式和文体特征;2.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感知本文书法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3.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4.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抒发的悲痛情感和真挚感人,催人泪下的感情特征。2.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预习案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

导入:我们以前学过的《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古典散文。宋代文豪苏东坡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公,祭文中千年绝唱。(清。吴楚才、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那么,《祭十二郎文》何以得此评价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共同去体味这千年绝唱传输出的万古悲痛。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做是《马说》《师说》等。

2.了解文体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祭神祭物的。古代的祭文一般都是用韵文写的,但作为古文运动的旗手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却一反传统文风,运用散文形式写成此文,因为四言韵语或骈文形式无法婉转灵活,只有“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才能更好地把作者巨大的悲痛曲折婉转地抒发出来。这篇祭文,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4.了解背景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生活,与侄子老成自幼相伴朝夕,名为叔侄,情同兄弟,相互间感情甚为深厚。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血泪和墨,写下了这篇祭文。

【预习自测】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闻汝丧(sàng)之七日②所怙(hù)③兄殁(mò)南方④省(xǐng)坟墓⑤归取其孥(nú)⑥丞相薨(hōng)⑦佐戎(róng)徐州⑧孰谓汝遽(jù)去吾⑨万乘(shèng)之公相⑩殒(yǔn)其生⑾窆(biǎn)不临其穴⑿尚飨(xiǎng)

【诵读提示】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2.读出情感。

探究案学始于疑—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自主探究】——梳理知识点

【通假字】辨析通假现象

1.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4.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5.终葬先人之兆通“垗”,墓地

6.以待馀年通“余”,剩下的

【一词多义】辨析一词多义现象

①致 A.乃能衔哀致诚表达 B.致敬亭于幕府送达

C.将成家而致汝使……来

D.何意致不厚招引,引来

E.余幼好书,家贫难致取得,得到

F.老妇前致词传达,表达

G.[蒋]干还,称瑜雅量高致兴致,情致

②就 A.既又与汝就食江南到 B.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上任

C.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接近,靠近

③之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B.亦未知其言之悲也主谓之间

C.佯狂不知所之者到

D.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代词,事情

E.告汝十二郎之灵的

④始A.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当初,最初(初次) B.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开始

C.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曾经

D.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才

E 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才

⑤舍 A.故舍汝而旅食京师离开 B.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

C.至舍,四支僵不能动客舍

D.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E.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舍

F.屋舍俨然房舍

【古今异义词】辨析加粗词语古今意义

1.吾去汴州古:离开今: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

2.明年,丞相薨今:特指今年的下一年古:任何一年的第二年

3.又可冀其成立邪古:成长立业今:(组织、机构)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4.而齿牙动摇古:松动。今:立场不坚定。

5.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古:过不了多久。今:数学领域的一分支。

【词类活用】辨析活用现象

1.汝又不果来:名词动用,实现,

2.莫如西归:名词做状语,向西

3.而视茫茫:动词活用为名词,视力

4.汝之纯明宜业其者:名词活用为动词,继承事业

5.苍苍者欲化为白矣:形容词用为名词,白发

6.然后惟其所愿:动词名用,愿望

7.长吾女与汝女:使动,使……长大8.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形容词做名词,尽头

9.乃能衔哀致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诚意。10.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保全。11.吾兄盛德而夭其嗣乎:使动用法,使……夭折。12.将成家而致汝:使动用法,使……来。

【特殊句式】指出句式

1.惟兄嫂是依:宾前,只依靠兄嫂。“依”的宾语“兄嫂”前置。构成“唯……是……”格式,“是”起提宾作用。成语“唯才是举”、“唯你是问”、“惟利是图”都是这种格式。

2.吾佐董丞相于汴州状语后置

3.吾又罢去被动句

4.何为而在吾侧也宾语前置

5.汝从(吾)于东省略句

6.其然乎其不然乎是这样呢或(还是)不是这样呢“其……其……”格式构成选择复句。

【其他重点字词】

怙:《诗经小雅蓼》:“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后世因此用“怙”代父,“恃”代母。失父曰失怙,失母曰失恃。

省∕视:古时探亲;上对下曰视,下对上曰省。孥:妻和子的统称。

吊:慰问(《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窆:下棺入土

尚飨:古代祭文结语用辞,意为希望死者享用祭品。

【合作探究】

【一读】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的结构内容

《祭十二郎文》共十二个自然段,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来头的固定格式。

正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2-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二部分(4-9):写十二郎之死。

第三部分(10-12):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之事。

【二读】体会感情

1.《祭十二郎文》读来令人悲痛不已,作者的那种哀痛让人也感同身受,那么,韩愈在其文中写了哪样一些哀事呢

身承世代单传,可哀一也;年少且强而早逝,可哀二也;子女具幼,无以自立之计,可哀三也;就死者论之,已不堪到如此,而韩公以不料其死而遽死,可哀四也;相依日久,以求禄远离不能送终,可哀五也;报者年月不符,不知是何病,何日殁,可哀六也。

2.本文有“至情之文,千秋绝调”之誉,其蕴含了哪些情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尽量用原文句子为例证。

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人生无常宦海沉浮

【三读】探究原因——本文为何如此感人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野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

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清代古文家刘大櫆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2.深沉叙事,倾泻情感。

侄儿的突然死去使作者想到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早逝全赖兄嫂抚养,自己的孤独全凭有侄儿相依相慰;侄儿死后,其子女幼小无依而自己未老先衰,万念惧灰。一幕幕一桩桩,回忆过去,面对现实,叙述时不加修饰,不做渲染,诉说琐事显得平淡,但字字句句发自骨肉至情,真实而且深沉。在深沉的叙事中融着作者奔流起伏而倾泻的悲伤之情。开篇是含着眼泪的诉说,进而呜咽抽泣,进而泪流满面,安排侄儿身后事时已是号淘痛哭,直到罪己责己已竟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了。在情感的倾泻中,有怀念、有感激、有悔恨、有哀愤、有自咎、有乞望,或徐或疾,或高或低,直至“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仍是悲哭不已。可以想见,作者一面哭一面写,一面写一面哭,一边叙述一边抒情,百思萦集,情不能已,真是催人泪下。

3.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

4.边诉边泣,独特语言。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5.语词妙用,增强感染。

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的使用也增强了全文的感染力,多处接连不断地连用“而”,“邪”,“于”,“也”“矣”字。加重语气,强化情感,并使形为散体的这篇祭文,含有了韵味,节奏也更加顿挫有力,从而更能打动读者。

揣摩文章第5自然段中的“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①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②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相信事实,所以用推断来排除现实的可能性,整个一句用的是假设语气。③第六七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的质疑,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④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⑤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⑥第十一、十二、十三句连用“矣”来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

这些语气助词有表反问,有表惊叹,有表强调,有表陈述,这样一些语气时而相间,时而等连,使感情的抒发如怒涛惊湍,喷涌而出,给读者带来强大的感情渲染和心灵震撼。①加重语气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②可以押韵和增加文章节奏从而增强作品的感人力量。

1.下列各句加粗的词语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①不省所怙(gū)②中年兄殁(mò)南方③吾往河阳省(xng)坟墓④万乘(shèng)之公相⑤其竟以此殒(yn)其生乎⑥窆(fàn)不临其穴

A.①②④⑤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⑥

2.下列各句解词无误的一项是()

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准备)汝来省吾,止一岁(仅)

B.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就)汝之子始十岁(才)

C.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希望)比得软脚病(近来)

D.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离开)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就)

3.下列各句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不省所怙(知道)汝来省吾(探望)

B.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将成家而致汝(使……来)

C.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幸运)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希望)

D.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表揣测语气)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表反问语气)

4.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汝殁以六月二日②使者妄称以应之乎③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④少而强者不可保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5.下列各句加粗的字与“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句中“夭”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君将哀而生之乎

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C.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D.外连衡而斗诸侯。

6.比较下列各句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③既克,公问其故④不克蒙其泽矣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7.下列各句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窆不临其穴(下棺入穴)

B.吾行负神明(违背,对不起)

C.“曷其有极”(何)

D.长吾女与汝女(成长)

8.下列各句加粗的字意义相同的是

A.南极潇湘

B.感极而悲者矣

C.曷其有极

D.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翻译:

①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10.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⑦⑦⑧列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②③⑤

B.①④⑦

C.②⑥⑧

D.④⑨⑩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③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⑤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⑥将成家而致汝⑦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⑧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⑨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⑩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四叔。

B.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

C.《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祭妹文》并举。

D.本文虽记叙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但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字字是泪,后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唱”。

E.韩愈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他几位散文家是: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13.下列对课文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韩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与十二郎虽是两辈人,但如兄弟,感情很深。

B.《祭十二郎文》是少为长祭。作者追以往,念后事,有切肤之痛,一字字,一句句,都从心底流出,跌宕顿挫,感人肺腑。

C.《祭十二郎文》中,作者用了九个“呜呼”,悲天抢地;四十个“汝”字,如对其人,一称叫、一伤痛、一悲切、一呜咽,催人泪下。

D.全文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表明作者整篇都是用感情、用心血写成的。答案:1C 2、C(A止,留居;B遽,突然D遂,立即)3、D(两个“其”意义颠倒)4、B 5、

B 6、B 7、D 8、BC(尽头,极点)9、①这是真的呢还是做梦呢还是传来的消息不真实呢

②以我长兄的高尚品德会使他的儿子短命吗以你的纯正贤明,却不能蒙受先人的恩泽吗10C(指示代词“那、那些”//人称代词“你的”//副词,表反问//副词,表假设//副词,表推测//人称代词“他、他们”。)11、A (②③⑤表转折;①④⑥表顺接;⑦表假设;⑧表修饰;⑨⑩表因果)12、B、E (B项中“独”与“孤”应互换,E项中的“范仲淹”应为“欧阳修”。)13、B(应该是“长为少祭”)【拓展阅读】加深情感体会

河之水二首寄子侄老成

韩愈

(一)

河之水,去悠悠。我不如,水东流。我有孤侄在海陬,三年不见兮,使我生忧

日复日,夜复夜。三年不见汝,使我鬓发未老而先化。

(二)

河之水,悠悠去。我不如,水东注。我有孤侄在海浦,三年不见兮,使我生苦。

采蕨于山,缗鱼于渊。我徂京师,不远其还。

课下练笔

为《诸葛亮吊周瑜》写一段鉴赏文字

附: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诸葛亮吊周瑜》)

【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丧”“以”“而”“其”等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2、掌握“惟(唯)……是……”这一常见的宾语前置句式。 3、理解本文融抒情于叙事之中的写作特色。 4、分析文中虚词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重点难点】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经过一年多必修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成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具备了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祭文,主要是以情动人,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明代茅坤评《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作者韩愈通过记述一些家常琐事,表达了对英年早逝的爱侄韩老成(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创作上实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之佳作。对此文只有反复“读”才能揣摩语言应用的妙处,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用法及文言句式特点,才能理解本文融抒情于叙事之中的写作特色,才能体会到作者沉浮宦海的慨叹。 【课程导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的一生中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而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非常残酷的事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如此,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一、作者、写作背景、文章评价和文体特点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愈的散文与杜甫的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背景介绍: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是韩愈二哥韩介的次子。韩愈的大哥韩会没有儿子,十二郎过继给韩会。 韩愈三岁丧父,依靠兄嫂为生,从小就和侄儿十二郎一起生活,彼此感情特别深厚。唐德宗贞元十九年,韩愈在长安任职,突闻十二郎死的消息,心情极其悲痛,于是写下了这篇哀恸欲绝的祭文。 祭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汉、魏以来,祭文多依照《诗经》中雅、颂的韵语,也有用骈文的。本文则不拘常格,以无韵散体来写。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

祭十二郎文》学案(含答案)完美版

《祭十二郎文》学案(含答案) 一、作者、背景、相关作品介绍 (1)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____,唐代着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__________一起倡导了“_________”,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2)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的,故其开头、结尾都有一个表示祭享的格式。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3)相关作品 《祭妹文》 袁枚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pǐlí,离别。夫妻离散,特指妻子被遗弃而离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清晰的样子)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发髻(jì,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披单缣(jiān,双丝的细绢,单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jǐ,牵动)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yīní,婴幼儿时期)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顺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yì,柔顺和静),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bài,微小)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zhūn xī,埋葬)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旷渺,南望原隰(xí,低湿的地方),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作者简介:袁枚

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袁枚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散文,尺牍等30余种。 袁枚之妹袁机亦甚具学识,《如皋县志》、《杭州府志》、《清史稿·列女传》皆有传。袁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卒,袁枚八年后写成的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袁枚收录了许多鬼怪故事,以简洁明了的笔法,写成笔记小说《子不语》,与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齐名。袁枚也是一位美食家,写有著名的《随园食单》,是清朝一部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该书出版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江苏古籍出版社已出版《袁枚全集》共八卷。 袁枚为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认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主张文学应该进化,应有时代特色,反对宗唐宗宋。他讥讽神韵派是“贫贱骄人”,格调派是“木偶演戏”,肌理派是“开骨董店”,宗宋派是“乞儿搬家”。他也反对沈德潜的“温柔敦厚”说,认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主张骈文和散文并重,认为骈文与散文正如自然界的偶与奇一样不可偏废,二者同源而异流,它们的关系是双峰并峙,两水分流。诗歌清新隽永,流转自如。写景诗飘逸玲珑。 1 / 1

《祭十二郎文》三维目标教案

祭十二郎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辨析文言虚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2.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翻译课文。 2.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是怎样逐层深入的,注意体会 作者以情动人的文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珍惜自己的生命,关爱身边的亲人。 2、体会至情至性的人情美,和作者创造这种美的方法。 【重难点】 1、读懂课文,排除语言障碍,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2、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学习课文前三段 一、导人新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 预习导读——评价单 设计人:罗宏涛审核人:刘增杰使用时间:2012.10 班名: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2、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3、通过鉴赏文本,让学生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学习重点】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感受文本真挚的感情。 3、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难点解决】祭文的写法。 【学习方法】诵读讨论辩论 【学习内容与过程】 一、布置预习(各项均由专人负责):

1、作者(课前板书要点) 2、背景(课前板书要点) 3、文体介绍 4、熟读(准备课上范读) 5、生字(课前写在黑板上) 6、文言知识(文本上做好标记,准备课上交流) 二、诵读 1、个别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注意读音(课前由专人板书到黑板上): 闻汝丧及长不省所怙兄殁南方省坟墓归取其孥丞相薨佐戎徐州 夭其嗣汝遽去万乘之公相殒其生窆不临其穴尚飨 2、多媒体配乐朗诵: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三、文言知识 方法:小组简单交流后,学术助理(或负责本课的值日小组)主持交流。 (一)通假字 1、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 2、皆不幸早世(世通“逝”。) 3、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4、终葬汝于先人之兆(兆通“垗”,坟墓。) (二)、古今异义

1、当不复记忆复古义:再,又。今义:重复,往复。 2、明年,丞相薨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吾去汴州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4、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几何古义:过不了多久。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5、吾与汝俱少年少年古义:青年男子。今义:年少的孩子。 6、而齿牙动摇动摇古义:牙齿松动。今义:不稳固,不坚定。 7、又可冀其成立邪成立古义:成长立业。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三)一词多义 1、省 ①动词,xíng,知道不省所怙。②动词,xíng,看望汝来省吾。 ③动词,shěng,减少省徭役,减征赋。 2、致

高二下学期语文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语文《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等重点文言现象。 2.体会文章真挚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理解作者的骨肉之情以及自身宦海沉浮之苦,人生无常之感。 【课前预习】 一、作者介绍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 二、背景介绍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与侄子老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自幼朝夕相伴,名为叔侄,情同兄弟,相互间感情甚为深厚。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血泪和墨,写下了这篇祭文。 三、关于文体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是祭祀与汉语文学结合的产物,好的祭文往往是流传千古的文学名篇。 祭文可分为庙祭文和墓祭文两类。庙祭文一般用于官方、重大祭祀场合,格式多为四言体的韵文。例如,历代天子宗庙祭祀、祭黄帝陵的祭文,都属于庙祭文。由于庙祭文格式多是固定的,因此很难出彩,历代的名篇不多。墓祭文形式则较为灵活,士庶阶层的私祭也可采用。多是文言散文、韵文或骈体文写成,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宋欧阳修《泷冈阡表》、清袁枚《祭妹文》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三大祭文。 四、课内基础梳理 (一)解释加点词语 1.乃.能衔.哀致.诚 2.远具时羞.之奠. 3.不省.所怙. 4.吾往河阳省.坟墓 5.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6.将成家 ..而致.汝 7.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8.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9.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10.汝之纯明 ..而不克蒙其泽.乎 11.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12.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 ..邪? 13.比.得软脚病,往往 ..而剧.。 14.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 又可冀其成立邪 2.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3.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4. 将成家而致汝 (三)通假字 1.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2. 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精心安排讲课稿

《祭十二郎文》教案 武山县第二高级中学语文组马金龙 教学目标: 1.弄通课文,积累掌握文言常识。 2.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4.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设计: 一、导语: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 有一千条理由让你早走,只有一条理由把你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它就是我对你的爱。 你在时,我抱你不够,因而觉得时间太少,你走了,我的怀里空了,突然发现时间毫无用处,我不知道拿那么多时间做什么,也许时间只有一个用处,它会帮助我——是帮助我一天天向你走近。” 有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世界还在,我还在,而你却不在了? 一个父亲守着他注定要夭折的孩子,这种场景多么残酷。妞妞出生后不久就被诊断患有绝症,极可爱也极可怜的她度过了短促的一岁半时间。对于作者来说,妞妞的故事是他生命中最美丽也最悲惨的故事,至情至性的周国平用他的笔留住了和妞妞相处的五百六十二个日日夜夜,写下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人的一生中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而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非常残酷的事实。“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是这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也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前人读罢此文的评价: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二、韩愈和他的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文体介绍: 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体,也有用以祭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感受文章跌宕起伏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归纳“省”“致”“就”“诚”等多义词的用法。 2.注意作者感情的复杂沉痛、起伏变化,体会本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一、亲爱的同学,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相信你一定预习了,那么请你写下独具特色而又文采斐然的导语吧,相信在你的引导之下,同学们更喜欢学习这篇文章。 二、文本助读 1.韩愈简介 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写人、记事状物都很感人。 2.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他在韩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为十二郎。韩愈与十二郎从小生活在一起,情逾一般骨肉。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在京城长安(今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骤闻十二郎死讯,悲不自胜,痛悼万分。在这种巨大的感情压力下,自他胸臆涌出了这篇千古至文。 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亲爱的同学,你一定要重视诵读在语文学习,尤其是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你一定要多读,熟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情感。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四、我们学习文言文,一定要注意积累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理解并能正确翻译特殊的文言句式。看一看,下面的这些文言问题你都能顺利解决吗? 1.一词多义 (1)省 ①不省所怙(《祭十二郎文》) ②汝来省吾(《祭十二郎文》)

语文:祭十二郎文课件(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自幼孤苦好学锐意上进贞观八年792中进士元和十二年817迁刑部侍郎因阻谏唐宪宗奉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进行长期的激烈斗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也成了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其文众体兼长多所创新气势雄健语言新颖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是继司马迁之后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其传世的著作有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成家而致汝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吾书与汝日恐旦暮死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未知其言之悲其后四年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其又何尤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其无知悲不几时惟兄嫂是依吾佐董丞相于汴州吾又罢去何为而在吾侧也汝从吾于东其然乎其不然乎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45〕终葬汝于先人之兆〔46〕然后惟其所愿〔47〕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48〕敛不凭其棺〔49〕窆不临其穴〔50〕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梦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51〕彼苍者天曷其有极〔52〕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53〕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54〕

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55〕如此而已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56〕 42〕盖大概以在时间副词如而表示转折乃才妄胡乱以表示顺承使派吊此指慰问孤指十二郎的儿子〔43〕终丧守满三年丧期《孟子·滕文公上》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44〕取以来指把十二郎的儿子和乳母接来〔45〕力能改葬假设之意即先暂时就地埋葬合下句连续可知力名词作状语尽力〔46〕兆葬域墓地〔47〕惟其所愿才算了却心事〔48〕抚汝以尽哀指抚尸恸哭〔49〕敛同殓为死者更衣称小殓尸体入棺材称大殓〔50〕窆biǎn下棺入土〔51〕行所作所为何尤怨恨谁〔52〕彼苍者天曷其有极意谓你青苍的上天啊我的痛苦哪有尽头啊语本《诗经·唐风·鸨羽》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曷为什么〔53〕其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未来顷田地一百亩称为一顷伊颍yǐng伊水和颍水均在今河南省境此指故乡〔54〕幸其成韩昶后中穆宗长庆四年进士韩湘后中长庆三年进士〔55〕长zhǎng用如动词养育之意待其嫁韩愈三婿李汉蒋系樊宗懿十二郎之婿据高澍然说是李干见《韩集》〔56〕尚飨 xǐang 古代祭文结语用辞意为希望死者享用祭品译文现在我派建中来祭你慰问你的儿子和你的奶妈他们家中有粮可以守你的灵到丧期结束那么就等到丧期完了再接他们来如果不能等到丧期结束就立即接他们来其余奴婢下人都让他们守你的丧如果我有能力给你迁葬最终一定把你葬到祖先的墓地里然后才算了却我的心愿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你活着时我不能和你生活在一起互相照顾你去世了我不能抚摸你的遗体

韩愈祭十二郎文教案

韩愈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一:《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学目标: 2.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教学难点:祭文的情感。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的新授课。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 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韩愈简介 1.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 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 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 大影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

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 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3.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 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和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 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 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和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 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 写下这篇祭文。 4.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 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 【篇二: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弄通课文,积累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把握典型文言句式。 2.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3.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4.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生版.doc

李林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 班级—姓名—学生使用时间 ______ 第—周 课题主备审核使用教师编号编写时间 《祭十二郎文》口占功支彦高二全体语文教师2072-20752016.3.1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学习重点、难点】 1、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旬,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冃的。 2、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学习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第一、二学时 【知识链接】 1、“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2、文体介绍及木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亨年等),表示哀悼Z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徳贡献;最后向死者亲丿瓜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乂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牛:者听的。而木文不为发表,是作者而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 3、写作背景: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人。长兄韩会无了,次兄韩介冇了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I?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 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口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耒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于?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乂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I?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卞这篇祭文。 4、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Z,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他生活在屮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人,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侣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來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 Z首。代表作是 《马说》《师说》等。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弄通课文,积累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实词与虚词,把握典型文言句式。 2.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3.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4.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案: 1、《祭十二郎文》被古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读懂课文,排除语言障碍,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是学习的重点。本文篇幅较长,叙事较为纷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转折,是学习的难点。 2、抓住贯注全文的一个“情”字,疏理文章层次、脉络,以简驭繁。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古文观止》的编选者说道:“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章,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二、学习新课

1.相关的文学常识、背景。 (1)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写人、记事、状物都很感人。《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悼念侄儿,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3)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2、听范读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闻汝丧(sàng) 及长(zhǎng) 不省(xǐng) 所怙(hù) 兄殁(mò)南方省(xǐng)坟墓归取其孥(nú) 丞相薨(hōng) 佐戎(róng)徐州汝遽(jù)去万乘(shèng)之公 相殒(yǔn)其生窆(biǎn)不临其穴尚飨(xiǎng) 3.学生朗读课文,把握内容大意。 全文12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是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叙写了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4、读课文时注意下列字词

2017-18学年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4祭文祭十二郎文苏教版

学业分层测评(十四) 祭文 祭十二郎文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 .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 .汝来省吾,止一岁 C .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D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解析】 A 项,“羞”同“馐”,美食。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 也 戚:悲伤 B .强者夭而病者全. 乎 全:保全 C .汝去年书云:“比. 得软脚病。” 比:比较 D .死而有知,其几何.. 离 几何:多久 【解析】 C 项,比,近来。 【答案】 C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念诸父与. 诸兄,皆康强而早世 B.?????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兄之盛德而夭其. 嗣乎 C.????? 未始以.为忧也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D.?????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解析】 之:助词,的。A 项,与:动词,给/连词,和;B 项,其:语气词,难道/代词,他的;C 项,以:介词,把/介词,因为。 【答案】 D 4.下列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 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 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 能久存乎?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解析】C项,分别为指示代词“那、那些”;人称代词“你的”;副词,表反问语气;假如;副词,表揣测语气;人称代词“他、他们”。 【答案】 C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 ..日益微 ..丞相甍B.志气 C.死而有知,其几何 ..离D.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 ..【解析】A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时间词,今年的下一年。B项,“志气”,古义:精神;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C项,“几何”,古义:多久;今义:几何学。 【答案】 D 6.找出下列各句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 A.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B.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C.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D.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 【解析】A项,长,使动用法;B项,西,名词作状语;D项,业,名词活用作动词。 【答案】 C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复习课程

《祭十二郎文》公开 课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 人。 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 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导语2 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最残酷的事实。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的古典散文。苏轼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那么,这《祭十二郎文》是什么文章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二、背景介绍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代宗大历十二年(777),韩会坐元载党祸被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在今广东曲江县),韩愈随往,年仅十岁。次年,韩会卒于任所。郑氏于是举家北归中原,寓居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韩愈也依随郑氏生活,直到十九岁时赴长安应进士试才离开宣州。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生活,与侄子老成(本为韩介

祭十二郎文(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祭十二郎文(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祭十二郎文 教学目标: 1.弄通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辨析文言虚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3.培养对古代散文名篇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并把握本文在记叙中抒情的特点。 4.体会至情至性的人情美,和作者创造这种美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如泣如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本文叙事较为纷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转折,是学习的难点。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鉴赏古代散文,首先应读懂文字,本课时在初步疏理课文层次的基础上重在解析文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并作一些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由唐宋八大家,或由韩愈的《马说》《师说》;或“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名言引入新课教学。 2.介绍相关的文学常识及背景 (1)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22祭十二郎文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

祭十二郎文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比.(等到)得软脚病辍汝而就.也(接近) 敛不凭.(凭借)其棺 B.不省所怙.(依靠) 遽.(突然)去吾而殁 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耳 C.其又何尤.(怨恨) 抱无涯之戚.(忧伤) 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D.远具.(准备)时羞之奠止.(停止)一岁 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 【答案】C(A.比:近来。就:就职上任。凭:临。B.应:应付。D.止:留居。既:不久,后来)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解析】C(①⑦指示代词,那、那些。②⑧人称代词,你的。③⑤副词,表反问语气。 ⑥连词,假如。⑨语气助词,表揣测。④⑩人称代词,他、他们) 3.下列对《祭十二郎文》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韩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与十二郎虽是两辈人,但亲如兄弟,感情很深。 B.《祭十二郎文》是少为长祭。作者追以往,念后事,有切肤之痛,一字字,一句句,都从心底流出,跌宕顿挫,感人肺腑。 C.《祭十二郎文》中,作者用了九个“呜呼”,悲天抢地;四十个“汝”字,如对其人,一称叫、一伤痛、一悲切、一呜咽,催人泪下。 D.全文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表明作者整篇都是用感情、用心血写成的。 【答案】B(“少为长祭”错,应该是“长为少祭”)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四叔。 B.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 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 D.《祭十二郎文》虽记叙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但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字字是泪,后人称之为“祭文中千年绝唱”。 【答案】B(“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子为孤”错,应是“幼年丧父为孤”“老而无子为独”)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