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水文站网发展史

黑龙江省水文站网发展史
黑龙江省水文站网发展史

黑龙江省水文站网发展史

文章对黑龙江省现有水文站网历史及现状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将来黑龙省水文站网的发展方向。

标签:水文站网;发展史;方向

黑龙江省的水文观测可追溯到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当时沙皇俄国在我省境内修筑“中东铁路”,为在松花江上修建铁路桥的需要,由“中东铁路工程局”选定哈尔滨松花江今滨州铁路桥附近设立水尺,于5月25日建立了第一个水位站,进行水文观测。从此掀开了黑龙江省水文测验工作的序幕,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年中,黑龙江省的水文站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测验项目不断增加,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测验内容和方法也不断丰富完善。目前,项目齐全的各类水文站网已覆盖全省,为我省经济建设和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 水文站网历史

黑龙江省水文站网自哈尔滨水位站设立后,于1916年开展了流量测验项目,1936年增加了输沙率测验项目;1899年在扎兰屯(今划归内蒙)建立了第一个雨量观测站。此后,我省水文站点不断增加,在日本投降时,许多观测站随着各级伪政府的垮台而解体了,观测工作中断。

1945年抗战胜利后,黑龙江省区域内的原松江、合江、嫩江、黑龙江省,根据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部水利总局下达的恢复水文建站的通知,着手恢复、筹建水文站工作。1954年原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时,共有各类站点151处。1956年根据国家水利部水文局制定的全国水文站网布设原則和要求,进行了我省历史上第一次水文站网规划工作。当时共规划基本流量站145处,水位站41处、雨量站533处,泥沙站69处、蒸发站72处、水质站35处、实验站4处,达到平均每3190平方公里就有1处流量站,每820平方公里就有1处雨量站。为了实现规划目标,1957~1958年建水文站124处。1963年开展了全省水文站网分析验证工作,对规划站网作了适当的调整和增设,调整后的各类站点共439处。1973年以后,为了补充我省水文站网的不足,研究暴雨径流关系而设立了小河站10处。1984年根据全国水文站网技术经验交流会精神,全省进行了第四次站网分析和调整,各类水文站點共有686处,分布在全省237条大小江河、湖泊。为了深化水文改革,改变传统的水文测验方式,1988年对我省现有水文站网按水利部水文司的要求进行了站队结合规划,共规划站队结合勘测队20个。1995年对我省部分区域代表站、小河站进行了设站年限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和其他原因,共调整和撤销12处水文站。1997年按着部、省水文“九五”规划要求,进行了第五次站网分析验证,采用了“主成份聚类分析方法”对我省以往的水文分区进行统一,验证了站网的功能。1998年松花江、嫩江发生全流域大洪水,对我省水文站网的监测能力进行了考验,针对大洪水中存在的站网布设不足以及监测手段落后等问题,国家加快了水文行业的发展建设步伐,水文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第一章测站布设

第一章测站布设 第一讲 一、水文测站 水文测站是在河流上或流域内设立的,按一定技术标准经常收集和提供水文要素的各种水文观测现场的总称。按其目的和作用分为基本站、实验站、专用站和辅助站。 基本站是为综合需要的公用目的,经统一规划而设立的水文测站。基本站应保持相对稳定,在规定的时期内连续进行观测,收集的资料应刊入水文年鉴或存入数据库长期保存。 实验站是为深入研究某些专门问题而设立的一个或一组水文测站,实验站也可兼作基本站。 专用站是为特定的目的而设立的水文测站。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基本站的特点。 辅助站是为了帮助某些基本站正确控制水文情势变化而设立的一个或一组站点。辅助站是基本站的补充,弥补基本站观测资料的不足。计算站网密度时,辅助站不参加统计。 基本水文站按观测项目可分为流量站、水位站、泥沙站、雨量站、水面蒸发站、水质站、地下水观测井等。其中流量站(通常称作水文站)均应观测水位,有的还兼测泥沙、降水量、水面蒸发量及水质等;水位站也可兼测降水量、水面蒸发量。这些兼测的项目,在站网规划和计算站网密度时,可按独立的水文测站参加统计;在站网管理和刊布年鉴和建立数据库时,则按观测项目对待。 二、水文站网及其作用

水文站网是在一定地区,按一定原则,用适当数量的各类水文测站构成的水文资料收集系统。由基本站组成的站网,称为基本水文站网。 把收集某一项资料的水文测站,组合在一起,则构成该项目的站网。如流量站网,水位站网,泥沙站网,雨量站网,水面蒸发量站网,水质站网,地下水观测井网等。通常所称的水文站网,就是这些单项观测站网的总称,有时也简称为“站网”。 以满足水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的最低要求,由起码数量的水文测站组成的水文站网,是容许最稀站网。 首先应建成容许最稀站网,然后,根据需要与可能,逐步发展并优化站网。力求在适应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投入条件下,使站网的整体功能最强。 水文站网密度,可以用“现实密度”与“可用密度”这两种指标来衡量。前者是指单位面积上正在运行的站数,后者则包括虽停止观测,但已取得有代表性的资料或可以延长系列的站数。站网密度通常是指现实密度。 三、水文站网的规划与调整 水文站网规划是制定一个地区(流域)水文测站总体布局而进行的各项工作的总称。其基本内容有:进行水文分区,确定站网密度,选定布站位置,拟定设站年限,各类站网的协调配套,编制经费预算,制定实施计划。 水文站网规划的主要原则是根据需要和可能,着眼于依靠站网的结构,发挥站网的整体功能。提高站网产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制定水文站网规划或调整方案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相互比较和综合论证;同时,要保持水文站网的相对稳定。 水文站网的调整,是水文站网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水文站网的管理部门,应当在使用水文资料解决生产、科研问题的实践中,在经济水平、科学技术、测验手段日益提高和对水文规律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中,定期地或适时地分析检验站网存在的问题,进行站网调整。 分析检验站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测站位置是否合适,测站河段是否满足要求,水账是否能算清,测站间配套是否齐全等。 四、基本水文站网的布设原则 基本水文站网中,流量站网是最主要的站网,因此重点介绍流量站网,并简要介绍水位站网和泥沙站网。 (一)基本流量站网的布设原则 由于河流有大小、干支流的区分,因此流量站网的布设原则也不相同。 控制面积为3000km2以上的大河干流流量站,称为大河控制站。 干旱区在500km2以下,湿润区在300km2以下的河流上设立的流量站,称

2016年水文站网(按地区分)_基本站_辽宁

表名2016年水文站网(按地区分) 单位处 行名辽宁 列名基本站 数据683 行数据 合计Total合计Total河道River Course水库Rese-rvoir湖泊Lake潮流量Lake Flow渠道Canal驻测站Staff Gauge Station巡测站Mobile Gauging Station without Permanent Staff间测站Gauging Station for Interval Measure-ment其中:委托观测站Among Which:Contracted Observation Station其中:自动监测站Among Which:Automatic Monito-ring Station其中:站队结合Among Which:Station Combined with Measuring Teams其他部门管理的国家基本水文站Internati-onal Basic Hydrolo-gical Station Managed by Other Depart-ments合计Total河道River Course水库Rese-rvoir湖泊Lake潮水Tide人工观测Manual Observ-ation自动监测Autom-utic Obser-vation其中:委托观测站Among Which:Contra-cted Observ-ation Station合计Total常年Perennial汛期Flood Season人工观测Manual Observa-tion自动监测Automatic Observa-tion其中:委托观测站Among Which:Contra-cted Observa-tion Station合计Total人工取样Artifi-cial Samp-ling自动监测Autom-atic Obser-vation合计Total人工观测Manual Observ-ation自动监测Autom-atic Observ-ation合计Total基本站Basic Station统测站Measu-ring Station试验站Test Station其中:监测水质的站点Among:Site for Monitor-ing Water Quality人工观测Manual Observa-tion自动监测Autom-atic Observ-ation 121100991991133219633643530013543543564463772270168318198375326

2013年水文站网(按地区分)_其他部门管理的水文站_黄委

表名2013年水文站网(按地区分) 单位处 行名黄委 列名其他部门管理的水文站 数据 行数据 水文站合计Total Hydrological Station河道River Course水库Reservoir湖泊Lake潮流量Tide Flow水位站合计Total Gauging Station河道River Course水库Reservoir湖泊Lake潮水Tide雨量站合计Total Precipitation Station常年Perennial汛期Flood Season蒸发站Evaporation Station墒情站合计Total Soil Moisture Station人工观测Manual Observation自动测报Automatic Reporting地下水监测站Groundwater Monitoring Station水质站合计Total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Station人工取样Manual Sampling自动监测Automatic Station实验站合计Total Experiment Station径流Runoff蒸发Evaporation测验方法Experiment Method水库Reservoir地下水Ground-water兼水文站Used as Hydro-logical Station Despite of Other Functions拍报水情测站合计Total Hydrologic Reporting Station水文站Hydrological Station水位站Gauging Station雨量站Precipi-tation Station发布预报测站Forecast Report Station水文站Hydrological Station水位站Gauging Station雨量站Precipi-tation Station辅助断面Supple-mentary Cross Section固定洪调点Fixed Flood Regulation Point其他部门管理的水文站Hydrological Stations Managed by Other Departments流量Flow水位Water Level水质Water Quality悬移质Suspended Load推移质Bed Load河床质Bedsand颗粒分析Particle Analysis水温Water Temperature冰情Ice Condition比降Gradient地下水Ground-water墒情Soil Moisture蒸发Evapor-ation降水Precipi-tation水文调查Hydrological Investigation辅助气象项目Assistant Metrological Project常年驻测Perennial Stationary Gauging汛期驻测Stationary Gauging in Flood Season全年巡测Full-year Tour Gauging委托观测Contracted Gauging桥测Bridge Gauging站队结合Measured by both Stations and Mobile Teams委托观测Contracted Gauging普通自记Self-recording固态存储Solid-state Storage自动测报Automatic Reporting委托观测Contracted Gauging普通自记Self-recording固态存储Solid-state Storage自动测报Automatic Reporting 11811087342102196515638816766110112686211238712121978581352086778786657671043676375268940646123112651158440113

水利枢纽水情信息监测系统的建设管理

水利枢纽水情信息监测系统的建设管理 发表时间:2019-02-13T16:29:34.250Z 来源:《建筑模拟》2018年第32期作者:宋强 [导读] 水情信息监测是应用各种监测设备完成站点的降水、流量、水位等水情数据的采集和自动遥测。文章针对水利枢纽建立的水情监测系统进行建设管理分析,对各个监测系统情况,提供改善对策和建议。 宋强 汉江水利水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湖北武汉 430048 摘要:水情信息监测是应用各种监测设备完成站点的降水、流量、水位等水情数据的采集和自动遥测。文章针对水利枢纽建立的水情监测系统进行建设管理分析,对各个监测系统情况,提供改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水利枢纽;水情信息;监测系统;建设管理; 1建设完善枢纽工程水情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为了提高水利枢纽工程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必须使水利工程管理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由于该河流域水资源的有限性、水雨冰雪情的变化性、农业灌溉的时效性、生态供水的动态性和水资利用的系统性等特点比较突出,因此,提高工程水利信息化水平,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提高用水效率,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建设与完善水利枢纽的水情信息监测系统非常必要。 2水情信息监测系统运行建设管理 2.1水情监测项目设计 ①大坝渗流监测;②出库、入库水位监测;③出库流速监测;④视频监视;⑤闸门自动化监控。对于各水利枢纽来说,地处降雨比较少的地区,长期干旱,所以蒸发量和降雨量可以不予计算,关于入库的水位可以使用雷达式水位计分辨率是3mm以及量程为20-50m的振弦式水位计进行测量,出库水位使用雷达式水位计分辨率是3mm进行监测。 2.2建设枢纽水情调度控制中心 建设枢纽水情调度控制中心,将所有水情信息数据进行汇总核算、综合分析反馈,实现水情监测、闸群调度的远程控制。按照防洪调度的总体要求,将相关水情信息接入防汛抗旱专用网,实现防汛抗旱信息资源的互补共享,提高枢纽工程防汛、抗旱工作的预见性管理水平。同时建管局相关业务人员可按分级权限要求,对水情监测信息进行远程查询、修改、传阅、打印、发布,建成集现地与远程于一体的调度集权控制中心。 2.3修建水文测站 近年来,城市化促使自然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城市下垫面与天然状况的滞水性、渗透性、热力状况均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因素使城市的年降水量明显增加,短历时局部强降雨发生的频次也显著增加,在城市大面积不透水化的条件下,必然引起降雨期间流域下渗量减少,地面径流量增加,产流时间缩短,汇流时间加快。每年6-9月,一些地区最易因遭受雷电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影响而引起部分路段、片区出现暂时性积水。为了及时掌握城市的降雨量与时空分布,适时调整站网,利用遥感、遥测、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建立城市雨水情监测站网,使监测城市暴雨能力明显提高。为精确计量水库实时进库流量,必须在水库回水线及校核水位以上干流和主要支流各修建水文测站1座,保证可控制坝址以上95%以上的径流,适时掌握入库流量的变化情况。由于这些水文站所处位置坡陡险峻,属于无人区,交通、通讯不通,所建水文站采用传统的人工值守和中继站通讯模式均不可取,必须采用无人值守、信息数据自动采集和卫星发送传输自报模式,电源可根据当地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丰富的特点,结合水文测站的动力需求情况,采用太阳能电池板。同时将现有的托满报汛水文站改成无人值守、信息数据自动采集和卫星发送传输自报模式。水文测站建成投运后既可提高数据信息的处理速度和精度,提高工作效率,又可大大降低运行管理的劳动强度。现有的出库水文站由于距离枢纽调度中心较近,仍采用无人值守、信息数据自动采集和光纤通道直接传输模式。 2.4水库精确进库量计算 想要得到精确实施进库水流量,需要在水库回水线和校核水位以上的支流和干流建立水情监测站,这样可以对坝址95%以上的径流进行控制,从而掌握实施进库流量情况。而且因为水情监测站地处位置比较险峻,交通和通讯都不是很好,选择传统人工水文站值守、中继站模式的通讯,是无法到准确进库量监测的。所以,关于水库进库量可以选择卫星发送信息、数据自动采集等技术实现无人值守,电源方面可以选择太阳能的方式提供,因为当地的日照时间比较长。 2.5改变目前水库水位计 根据实际情况,建设一套雷达式或是振弦式的自记水位计,实现在涌浪比较大、水库结冰等环境下水位的有效监测。之后在建设一套形式相同的坝后自动水位监测系统,从而实现大坝安全监测。改造现有的水库水位计,增设一套振弦式或超声波式自记水位计,以满足在水库结冰、涌浪较大等不利条件下水位的正常监测。同时增设一套相同形式的坝后水位自动监测装置,以便大坝安全监测分析之用。建立的这两个测点要与枢纽调度中心相距较近,考虑到经济方面,可以使用光纤通道实现数据传输。 2.6建立视频监测 全球步入信息化时代,人们了解事物、获得信息的需求已经从文字、数据方式发展到媒体方式。在需求推动下,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相互结合,逐渐发展为一种新兴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有关研究表明,要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55%-60%依赖于画面的视觉效果,33%-38%依赖于说话者的语音,只有7%依赖于数据内容。因此,可以看出视频监测功能在防汛指挥、抢险救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利用网络视频传输手段,对各水文站断面、水位站水尺实时画面进行浏览监视。视频通过网络传送多个站点的水雨情信息,供决策者在第一时间掌握实时信息。水情中心接收显示系统可以实现现场实时图像、数据的同时显示,使各类汛情信息的综合查看与会商更具直观性和便捷性,有助于提高防汛指挥决策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3经验和建议 关于水利枢纽水情信息监测系统建设,需要根据当地气象、地理和水文情况进行规划,建立一个连续性、完整性、经济性的监测数据系统。对于降水比较少的地区,可以建立一个以冰川融水为主的河流监测管理系统。实现气温、洪峰流量、冰川积雪、高空零度层、洪水总量、洪水过程线等信息的监测预报。关于风速风向、蒸发、水温、雨量、湿度等项目可以建立较少的监测设施。另外,水情监测站关于

水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铜仁市水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方案

铜仁市水务局 月年20164 目录 项目概况1 (3) 项目建设背景1.1 (3) 依据1.2 (3) 设计目标.1.3 (3) 技术优势1.4 (4) 软件设计开发方案 2 (5) 2.1总体设计方案 (5) 软件系统功能说明2.2 (6) 2.2.1基础数据查询系统 (6) 2.2.2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7) 2.3数据库建设和存储系统 (12) 2.3.1数据库软件的功能要求及选型 (12) 2.3.2数据库设计原则 (12) 2.3.3数据库总体设计 (13) 2.3.4数据库部署 (14) 3系统建设部署环境及运行维护 (14) 3.1系统运行维护 (14) 系统部署环境设计3.2 (14) 3.2.1网络和主机设计要求 (14) 3.2.2机房等其他配套附属设施设计要求 (14) 3.2.3主要软硬件选型配置要求 (15) 4项目实施方案 (16) 4.1项目组结构 (16) 项目实施计划4.2 (17) 软件开发过程4.3 (17) 4.3.1软件需求分析 (17) 4.3.2结构设计 (18) 4.3.3详细设计 (18) -i-

4.3.4编码 (18) 4.3.5集成测试 (18) 4.3.6系统测试 (18) 4.3.7验收 (18) 4.3.8维护 (19) 5项目预算 (19)

-ii- 项目概况1 目建设背景项1.1 源配置资指导,以水观为铜仁市水务局以科学发展十二五期间, 工程、城乡供排水保障工程、农村水利工程、防洪减灾工程、水土保持 展需要的水利基发重点,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工程及水生态修复工程为 护、水与保资源管理制度、水资源节约础设施体系。以实施最严格水 重点,加快形成适设为务体系建文明制度建设、基层水利水务服生态 资源保障有力、开极构建水代水利发展需要的制度体系。积应山区现

水文信息化建设汇报

加快水文信息化建设 为“水利安徽”做好水文支撑与服务 水文信息化是水利信息化的基础。在部水文局、省水利厅领导、厅有关部门以及各地市水利(水务)部门大力支持下,省水文局在水文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服务。现就我局近年来水文信息化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和代表汇报如下: 一、水文信息化建设与成效 (一)水文信息化建设取得快速发展 1、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建设迈上新台阶。水雨情自动测报是水文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我局抓住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带水文”等项目建设的机遇,加大了对自动测报站建设的投入,建成了10个水情分中心和9个旱情分中心,共有594个雨量遥测站、210个水位遥测站、96个固定墒情遥测站,水文自动测报站点已初步覆盖全省。实现了水情信息共享和实时发布,水雨情信息传输的信息量、时效性、可靠性大大增加。为我省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2、信息传输网络安全得到进一步改善。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信息传输的“生命线”,为保证水、雨情信息传输安全畅通,我们不断加强网络安全科学管理,在全国水文系统率先利用VPN 建成水雨情信息传输网络自动切换系统,使水利骨干网主信道与VPN备用信道之间实现自动切换和无缝转接。有效地保证水文信息网络传输安全,使网络畅通保证能力不断提高。

3、网络新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建设了水文系统视频会商系统,有1个主会场和10个分会场。还完成了与水利部水文局视频会商系统安装调试。使省局与部水文局、水利厅以及10个局直单位能随时召开视频会议系统、进行远程视频通信和交流。极大提高了防汛会商和远程办公的可视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4、加强水文基础信息的规范化处理。编制了淮干、巢湖等流域、大型水库预报方案和部分中小型水库的预报方案,为全省水情预报预警系统的研发打下了基础。进一步加大了安徽水文基础数据库建设力度,对全省水文测站和资料历史基础信息重新考证,摸清了家底,还对入库水文数据质量进行校核、检验,使水文数据库数据更加规范和可靠。为提高站网监测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改变目前管理工作的被动应付局面,建设了“安徽省水文站网监测管理数据库”。并开展了非基本水文测站(中小型水库、沿江、沿淮闸坝等站点)和部分自动测报站的水文资料整编刊印和全国通用水文资料整编程序应用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水文整编软件系统。 5、启动水文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水环境评价系统、水土保持监督及综合治理项目管理系统已安装调试完成,开始使用。提高了水环境和水保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6、加强水文门户网站的建设,扩大对外服务窗口。重视安徽水文信息网站建设,多次对网站升级改版,使其内容更加充实,界面更加友好。在网上提供实时水雨情查询服务,发布最新水文工作情况和动态。同时做到每个工作日都有更新内容,2011年共更新各类信息900多条、新闻图片100多幅,网站点击量超过26万人次,为各级领导和社会了解水文、关心水文提供了重

水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方案

市水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设计方案 铜仁市水务局 2016年4月

目录 1项目概况 (3) 1.1项目建设背景 (3) 1.2依据 (3) 1.3设计目标 (4) 1.4技术优势 (5) 2软件设计开发方案 (6) 2.1总体设计方案 (6) 2.2软件系统功能说明 (8) 2.2.1基础数据查询系统 (8) 2.2.2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9) 2.3数据库建设和存储系统 (15) 2.3.1数据库软件的功能要求及选型 (15) 2.3.2数据库设计原则 (16) 2.3.3数据库总体设计 (16) 2.3.4数据库部署 (17) 3系统建设部署环境及运行维护 (18) 3.1系统运行维护 (18) 3.2系统部署环境设计 (18) 3.2.1网络和主机设计要求 (18) 3.2.2机房等其他配套附属设施设计要求 (18) 3.2.3主要软硬件选型配置要求 (19) 4项目实施方案 (20) 4.1项目组结构 (20) 4.2项目实施计划 (21) 4.3软件开发过程 (21) 4.3.1软件需求分析 (21) 4.3.2结构设计 (22) 4.3.3详细设计 (22)

4.3.4编码 (22) 4.3.5集成测试 (22) 4.3.6系统测试 (23) 4.3.7验收 (23) 4.3.8维护 (23) 5项目预算 (23)

1项目概况 1.1项目建设背景 十二五期间,市水务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资源配置工程、城乡供排水保障工程、农村水利工程、防洪减灾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及水生态修复工程为重点,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以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资源节约与保护、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基层水利水务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形成适应山区现代水利发展需要的制度体系。积极构建水资源保障有力、开发利用有效、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保障的黔东水安全保障网,为打赢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提供坚实的水利水务支撑和保障。随着管理事务的增多,投资力度的加大,水务局报批、在建和管理维护的项目越来越多。为了加强项目管理,更好的支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务局预备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1.2依据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水利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试行)》 《信息技术软件生存期过程》GB8566-1995 《规定与质量有关的术语》ISO 8402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ISO 9000-3 《可靠性管理标准ISO》DIS 9000-4 《软件配置管理》ISO/TC 176 《软件维护指南》GB/T14079-1993

全国水文站网普查与功能评价

附件一 《全国水文站网普查与功能评价》 工作大纲 水利部水文局 2003年9月

目录 1工作目的 (1) 2工作任务和工作步骤 (2) 2.1 工作任务 (2) 2.2 工作步骤 (3) 3第一阶段工作:站网普查 (4) 3.1 水文测站和巡测基地基本情况普查(表1—表9) (4) 3.1.1 基本水文站、辅助站、实验站、专用水文站普查(表1) (4) 3.1.2 水文部门水位站、雨量站、蒸发站调查(表2—表4) (5) 3.1.3 其他非水文部门水文站、水位站调查(表5) (5) 3.1.4 地下水观测井(表6) (6) 3.1.5 水质站调查(表7) (6) 3.1.6 墒情站调查(表8) (6) 3.1.7 勘测队(巡测基地)调查(表9) (6) 3.2 水文站网变迁调查(表10) (7) 3.3 水文报汛站网满足需求程度调查(表11) (7) 3.4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界间水文(水质)控制需求和测站情况调查(表12) (7) 3.5 水资源服务需求调查(表13) (9) 3.6 河流情况调查(表14) (9) 3.7 水文区划和区域代表站关系调查(表15—表16) (9) 4第二阶段工作:站网评价 (10) 4.1 水文站网发展历程评价 (10) 4.2 水文站网基本情况分析评价 (11) (1)全社会水文测站基本情况分析 (11) (2)国家基本水文站、辅助站和专用站关系分析 (11)

(3)水文测验方式改革与站队结合基地建设问题 (12) (4)水文站受水利工程影响评价 (12) (5)单站开展测验项目情况分析 (13) (6)水文站网资料收集技术现状评价 (13) 4.3 站网密度评价 (13) 4.4 站网功能评价 (13) 4.5 站网目标评价 (14) 4.5.1 省际与国界水资源管理 (14) 4.5.2水资源服务需求 (14) 4.5.3 流域水资源计算 (15) 4.5.4 防洪 (15) 4.5.5 水质 (15) 4.6 水文站网布局评价 (15) 4.7 水文分区与区域代表站分析 (16) 4.8 区域代表站和小河站设站年限检验 (17) 5第三阶段工作:站网调整原则 (18) (1)稳定发展基本站,补充完善专用站和辅助站 (18) (2)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拓展水文服务功能 (19) (3)积极调整受水利工程影响地区的水文站网,建立多功能、多用途的水文站网 (19) (4)加强基地建设,促进站队结合水文工作改革 (20) (5)提高水文站网资料收集系统的现代化水平 (20) (6)调整部分区域代表站和小河站的设站年限 (20) (7)站网布局的完善 (20) 6组织分工与进度安排 (21) 6.1 组织分工 (21) 7.2 进度安排 (21) 7提交成果 (23)

水文测站运行管理规范

水文测站运行管理规范

DB33/T 2084—2017 目次 前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基本规定 (2) 5 组织管理 (3) 5.1 管理单位 (3) 5.2 岗位人员 (3) 5.3 管理制度 (3) 6 测报作业管理 (3) 6.1 一般规定 (3) 6.2 水文测量 (4) 6.3 降水蒸发观测 (4) 6.4 水位观测 (4) 6.5 流量泥沙监测 (4) 6.6 其他水文要素监测 (4) 6.7 水文情报预报 (5) 6.8 水文资料整编 (5) 6.9 测站考证 (5) 6.10 水文调查 (6) 6.11 测报总结 (6) 7 检查维护管理 (6) 7.1 一般规定 (6) 7.2 基础设施 (6) 7.3 技术装备 (8) 7.4 监测环境 (9) 7.5 定期检查维护 (10) 7.6 特别检查维护 (10) 7.7 检查维护记录 (10) 7.8 仪器备件和更新报废 (10) 8 档案管理 (10) 9 信息化管理 (11) 10 安全管理 (11) 10.1 一般规定 (11) I

DB33/T 2084—2017 10.2 临水作业安全 (11) 10.3 高空作业安全 (11) 10.4 防雷安全 (12) 10.5 危化品安全 (12) 10.6 设施设备防护安全 (12) 10.7 用电安全 (12) 10.8 交通安全 (12) 附录A(资料性附录)水文测站日常管理记录表格式 (13) 附录B(资料性附录)水文测站定期检查维护记录表格式 (16) II

水文水情自动测报系统

水文(水资源)自动测报系统解决方案 1 组网方案简述 1.1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概述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属于应用现代遥测、通信、计算机技术,是完成江河流域降雨量、蒸发量、河流湖泊水位、海洋潮位、流量(流速)、风向风速、水质、闸坝的闸门开度、渗压、土壤墒情等数据的实时采集、报送和处理应用的信息系统,属于非工程性防洪措施。它能将某一流域或区域内的水文气象、水资源信息在短时间内传递至决策机构,以便进行洪水预报和水资源优化调度,减少水害损失,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根据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模和性质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水文自动测报基本系统和水文自动测报网两部分。水文自动测报基本系统由中心站、遥测站(包括监测站)、通信系统(包括中继站)组成。水文自动测报网是通过计算机的标准接口和各种信道,把若干个基本系统连接起来,组成进行数据交换共享的水文自动测报网络。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多用在重点防洪地区及大型水利工程上,特别是在流域性、区域性的水文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应用的自动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从70年代末起步,在浙江省浦阳江流域首先应用。80年人初期为引进阶段,先后在淮河王家坝区间、长江流域汉江丹江口水库、黄河的三门峡至花园口建成进口设备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1985年以后为国产设备研制、定型阶段,有淮河正阳关以上流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黄河流域陆浑小区自报式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长江流域汉江的黄龙滩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等。90年代后为推广应用阶段。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包括三种工作制式:自报式、查询应答式和混合式。 自报式工作制式: 在遥测站设备控制下每当被测参数发生一个规定的增减量变化或按设定的时间间隔,即

整理好的灌区信息化建设管理平台

灌区信息化建设管理平台 一、灌区信息化建设平台组成部分: 1.泵站监测,监控系统 2.防汛监测系统 3.营业收费系统 4.办公自动化系统 5.视频会议系统 6.客户服务系统 7.企业网站 二、系统、网络、平台框架结构: 结构防汛系统管理平台是一个B/S结构的Intranet访问平台,它完全基于三层结构Web应用技术,使企业内部上至高层领导,下至普通员工都可以通过各自的权限在浏览器上共享、分析、处理和应用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来完成日常各类工作。 对灌区信息化建设管理平台而言,灌区信息化建设管理平台是要体现具有灌区信息化建设管理特色的一个管理平台。 1.系统结构: 该系统采用三层网络结构,网络的底层采用以RS248双绞屏蔽电缆的PROFIBUS-DP现场总线,用于连接远程I/O 从站ET200M 及现场智能设备, 把监测、监控现场的各种数据传送到数据层,通过显示层并接受中心调度控制,实现测、控、管一体化的综合自动化功能。 2.网络通讯: 监测、监控中心和分中心之间的网络交换采用光纤网络通讯。或GPRS通讯 3.监控中心与分中心现地设备之间通讯方式: 采用中国移动(GPRS)中国联通(CDMA)或专网光纤所提供的网络通讯平台。 三、中心、分中心建设组成:

1.建设组成: 监测、监控计算机、通信服务器、应用数据库服务器、网络通讯设备、数据显示大屏、监控监测软件等组成。 2.中心网络结构图、中心网络布置图: 四、系统功能介绍: 1.灌区信息化建设平台组成: 包括:现场设备、通讯网络、监测监控分中心、和管理局监测监控制中心、四大部分组成。 2.泵站监测、监控系统特点: (1)采集流量、水位、压力、水质、安防报警等信息。 (2)采集每台泵启停状态、运行时间、工作电流、工作电压、电能等电参数、设备的开关状态、总电能等。 (3)监视闸坝、河道、泵房等重要区域的图像。 (4)支持泵组控制柜手动控制、自动控制、远程控泵组设备的启停,控制模式可切换。 (5)电流过大、水位过低、压力过高、控制柜保护、配电故障、闲人进入状况发生时,立即上报告警信息。 (6)支持局域网有线通信,支持GPRS、短消息无线通信。 (7)存储、显示、查询监测数据及工作参数。 (8)支持就地、远程测控设备维护。 3.防汛系统的特点: 1)数字地图技术的应用。 2)空间分析与网络分析技术应用。 3)WEBGIS技术应用 4.防汛系统功能 (1)分层分级地图的叠加显示及显示次序的调整; (2)各层显示属性的设置; (3)图形的缩小、放大、开窗、漫游、导航等功能; (4)各类属性数据的分布式表达,表达方式可以是数据、文本或图形; (5)基于空间位置的分布式属性数据查询和反向查询; (6)基于空间位置的分布式可运行模块或外部程序链接; (7)基于空间对象(点、线、面)的各种图形操作,如空间距离量算、任意多边形圈定等;

水文水资源专业试题水文站网部分..

水文站网部分 一、名词解释 1、水文测站:是指为收集水文监测资料在江河、湖泊、渠道、水库和流域内设立的各种水文观测场所的总称。 2、专用站:为特定目的而设立的水文测站。 3、河道站:设立在天然或人工河道(渠道)上的流量站。 4、基面:水文和高程数值,一般都以一个水准面为准,这个基本水准面称为基面。 5、绝对基面:以某一海滨地点的特征海水面为准,这个特征海水面就是绝对基面。 6、冻结基面:是水文测站专用的一种固定基面,就是将测站第一次使用的基面冻结下来,作为冻结基面。 7、国家重要水文测站:是指对防灾减灾或者对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管理等有重要作用的基本水文测站。 8、国家基本水文测站:是指为公益目的统一规划设立的对江河、湖泊、渠道、水库、和流域基本水文要素进行长期连续观测的水文测站。 二、判断题 1、辅助站不参加站网密度统计。(√) 2、水文分区就是根据地区的气候,水文特征和自然地理条件所划分成的不同水文区域。(√) 3、干旱区200~500km2的集水面积就是小河站。(×) 4、水文测站工作“四随”就是随测算、随发报、随整理、随分析。(√) 5、水文站每年应测的大断面为基本水尺断面、流速仪测流断面、浮标上下断面、比降上下断面。(×)

三、简答题 1、站网规划与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答:以最小的代价,最高的效益,使站网具有最佳的整体功能。 2、水文工作中涉及的基面有哪些? 答:绝对基面、假定基面、测站基面、冻结基面。 3、流量站按水体类型如何划分? 答:河道站、水库站、湖泊站、潮流量站。 4、大河控制站的面积是怎样规定的? 答:控制面积为3000~5000km2以上大河干流上的流量站。 5、水文站网规划的内容? 答:进行水文分区,确定站网密度,选定布站位置,拟定社站年限,各类站网的协调配套,编制经费预算,制定实施方案。 水利基础知识试题集 利知识试题之一 一、单项选择(共40 道) 1、我国将每年的(A )定为中国水周。 A、3 月22~28 日 B、4 月22~28 日 C、5 月22~28 日 D、7 月22~28 日 2、水的主要用途包括生活用水、生产用水、( B )。 A、灌溉用水 B、生态用水 C、采矿用水 D、航运用水 3、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指某地区逐年可恢复和(A )的淡水资源。 A、更新 B、开采 C、储存 D、消耗 4、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 B )。 A、多年平均降水量 B、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C、年降水量和蒸发量之比 D、多年平均蒸发量 5、我国《水法》中所称水资源,包括(A )。 A、地表水和地下水 B、淡水和海水

水务项目管理系统信息系统

铜仁市水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设计方案 铜仁市水务局 2016年4月

目录 1项目概况 (3) 1.1项目建设背景 (3) 1.2依据 (3) 1.3设计目标 (4) 1.4技术优势 (5) 2软件设计开发方案 (6) 2.1总体设计方案 (6) 2.2软件系统功能说明 (8) 2.2.1基础数据查询系统 (8) 2.2.2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9) 2.3数据库建设和存储系统 (15) 2.3.1数据库软件的功能要求及选型 (15) 2.3.2数据库设计原则 (16) 2.3.3数据库总体设计 (16) 2.3.4数据库部署 (17) 3系统建设部署环境及运行维护 (18) 3.1系统运行维护 (18) 3.2系统部署环境设计 (18) 3.2.1网络和主机设计要求 (18) 3.2.2机房等其他配套附属设施设计要求 (18) 3.2.3主要软硬件选型配置要求 (19) 4项目实施方案 (20) 4.1项目组结构 (20) 4.2项目实施计划 (21) 4.3软件开发过程 (21) 4.3.1软件需求分析 (21) 4.3.2结构设计 (22) 4.3.3详细设计 (22)

4.3.4编码 (22) 4.3.5集成测试 (22) 4.3.6系统测试 (23) 4.3.7验收 (23) 4.3.8维护 (23) 5项目预算 (23)

1项目概况 1.1项目建设背景 十二五期间,铜仁市水务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资源配置工程、城乡供排水保障工程、农村水利工程、防洪减灾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及水生态修复工程为重点,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以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资源节约与保护、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基层水利水务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形成适应山区现代水利发展需要的制度体系。积极构建水资源保障有力、开发利用有效、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保障的黔东水安全保障网,为打赢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提供坚实的水利水务支撑和保障。随着管理事务的增多,投资力度的加大,水务局报批、在建和管理维护的项目越来越多。为了加强项目管理,更好的支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务局预备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1.2依据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水利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试行)》 《信息技术软件生存期过程》GB8566-1995 《规定与质量有关的术语》ISO 8402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ISO 9000-3 《可靠性管理标准ISO》DIS 9000-4 《软件配置管理》ISO/TC 176 《软件维护指南》GB/T14079-1993

水文站网管理办法

水文站网管理办法 【法规类别】水利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令第44号 【发布部门】水利部 【发布日期】2011.12.02 【实施日期】2012.02.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令 (第44号) 《水文站网管理办法》已经2011年11月17日水利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 部长陈雷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日 水文站网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水文站网管理,充分发挥水文站网功能和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水文站网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水文站网,是指在流域或者区域内,由适当数量各类水文测站构成的水文监测资料收集系统。 第三条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文站网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其直属的水文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设立的流域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流域管理机构),负责所属水文站网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并在所管辖范围内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本办法规定的权限对水文站网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文站网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其直属的水文机构(以下简称省级水文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第四条水文测站分为国家基本水文测站和专用水文测站。 国家基本水文测站按其重要性分为国家重要水文测站和一般水文测站。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省级重要水文测站。 根据水文实验研究或者其他科学研究的需要,可以设立水文实验站。 第五条国家重要水文测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提出,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直属水文机构审查后,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并公布。 第六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国家基本水文测站应当确定为国家重要水文测站:

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SL34-92】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 主编部门水利部水文司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目次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基本规定 第一节 第二节水文站网 第三节水文站网的规划与调整 第三章水文分 第四章流量站网规划 第一节一般 第二节大河控 第三节区域代表站 第四节小河站 第五节平原 第六节水库水文站 第七节设站年限 第五章面蒸发 第一节雨量站网 第二节水面蒸发站网 第六章水质站网规划 第七章地下水井网规划 第八章其他项目站网规划 第一节泥沙站网 第二节水位站网 第三节实验站 第九章站网调整 第一节受水工程影响的流量站网调整 第二节雨量站网调整 第三节水面蒸发站网调整 第四节泥沙站网调整 第五节水质站网和地下水井网的调整

第一章总则 为使水文站网规划和范化促使各类站网更好地协调运行和制 本导则适用于流域机构水文部门有关基本水文站网的规划和 各类水文站网的总体规划每十年进行调整工作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需要 确 水文站网的规划与调整除执行本导则行国家有关水文方面的方针政策及规程规 第二章基本规定 第一节水文测站 水文测站是在河流上或流域内设立定技术标准经常收集和提供水文要素的各种水 文观测现场的总按目的和作用分为基用站和辅助 本站是为综合需要的公用目的经统一规划而设立基本站应保持相对稳定在规定的时期内连续进行观的资料应刊入水文年鉴或存入数据 是为深入研究某些专门问题而设立的一个或一组水文测也可兼作基用站是为特定目的而设立或不完全具备基本站的特 站是为帮助某些基本站正确控制水文情势变化而设立的一个或一组站辅助站是基本站的基本站观测资料的计算站网密度时辅助站不参加统 基本水文站按观测项目可分为流量面蒸发质 水观测流量作还兼测水面蒸发量与水质 等水位站也可兼测降水这些兼测的算布站密度时可按独立的水文测站参加统刊布年鉴时则按观测项目 基准站是为监测长周期气候演变引起的水文效应和分析人为活动对水文情势的影响的基 设立在自然地理景观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的流域好的仪器设备坚持长久观一般在符合要求的现有测站中选 第二节水文站网 水文站网是在一定地定原当数量的各类水文测站构成的水文资料收集系 由基本站组成的水文站网是基 把收集某一项水文资料的水文测站组合在一起则构成该项目量 面蒸发质观测井网 以满足水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的最低要码数量的水文测站组成容 许最稀 首先应建成容许最稀站网然需要与可发展并优化力求在适应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投入条件站网的整体 水文站网密度可以用实密度与密度这两种指标来衡前者指单位面积上正 在运行的站则包括虽停止观测但已取得有代表性的资料或可以延长系列的站站网密度通常是指现实

全国水文站网普查与功能评价

附件一 《全国水文站网普查与功能评价》工作大纲 水利部水文局 2003年9月

目录 1 工作目的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工作任务和工作步骤错误!未定义书签。 工作任务错误!未定义书签。 工作步骤错误!未定义书签。 3 第一阶段工作:站网普查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文测站和巡测基地基本情况普查(表1—表9)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本水文站、辅助站、实验站、专用水文站普查(表1)错误!未定义书签。水文部门水位站、雨量站、蒸发站调查(表2—表4)错误!未定义书签。 其他非水文部门水文站、水位站调查(表5)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下水观测井(表6)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质站调查(表7)错误!未定义书签。 墒情站调查(表8)错误!未定义书签。 勘测队(巡测基地)调查(表9)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文站网变迁调查(表10)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文报汛站网满足需求程度调查(表11)错误!未定义书签。 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界间水文(水质)控制需求和测站情况调查(表12)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资源服务需求调查(表13)错误!未定义书签。 河流情况调查(表14)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文区划和区域代表站关系调查(表15—表16)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第二阶段工作:站网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文站网发展历程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文站网基本情况分析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1)全社会水文测站基本情况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2)国家基本水文站、辅助站和专用站关系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3)水文测验方式改革与站队结合基地建设问题错误!未定义书签。 (4)水文站受水利工程影响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5)单站开展测验项目情况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6)水文站网资料收集技术现状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站网密度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站网功能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站网目标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省际与国界水资源管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资源服务需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流域水资源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防洪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质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文站网布局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