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剧场、戏院、音乐厅、美术馆,而是更为广泛地进入电视、电脑、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越来越多的人文学者、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尝试从艺术中吸取灵感,将艺术的思维方式渗透到自己的工作和研究中。艺术的感受、想像、创造等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

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日益走向综合,不仅音乐和美术开始交叉融合,戏剧、舞蹈、影视等也进入艺术课堂。新的课程将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提高整体素质,并使艺术学习更有趣、更容易,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

一、课程的性质和价值

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具有重要价值。艺术课程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对学生的生活、情感、文化素养和科学认识等产生直接与间接的影响。艺术课程不是各门艺术学科知识技能数量的相加,而是综合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艺术能力;艺术课程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多种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概括起来,艺术课程具有如下性质和价值。

(一)课程性质

●人文性

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性课程,它不再把艺术视为单纯的消遣娱乐或单纯的技艺,而是把它视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像力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艺术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闪烁着人类的智慧。艺术课程用艺术的感人形式、丰富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打动学生的心灵,接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情感和文化追求。

●综合性

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不仅仅是某一门艺术学科的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还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学科的综合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上探求综合性改革的新型课程。

●创造性

艺术课程涉及的各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交流以及多视角的连接和转换,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发挥其艺术潜能的机会,赋予他们表达自我和发挥想像力的空间,艺术课程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课程。

●愉悦性

艺术课程在大量充满情趣的个人或集体的创造、表演、欣赏、交流、评价等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信息,使学生尽情、自由地参与多种艺术活动,体验艺术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

●经典性

艺术课程将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养分。接触经典艺术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艺术品味,使他们知道艺术在人类发展史上以及在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环境中的价值。这些方面的探求和学习,会不断增加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课程价值

●创造美、鉴赏美的价值

艺术课程重视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创造美和鉴赏美的实践,通过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学科的综合与联系,使学生的艺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情感价值

艺术课程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的情感体验,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和交流,使情感得到丰富,达到人格的提升和心灵的净化。

●智能价值

艺术课程通过各类艺术的综合和联系,全面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听觉能力、动作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认识自我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在艺术涉及的联想、推理、分析、综合等活动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科学思维得到协调发展,智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文化价值

艺术课程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丰富的艺术信息,认识和理解本民族与世界各地艺术的历史、文化意蕴,感受其特色,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热爱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应用价值

学生在艺术课程中获得的艺术能力和经验,使学生毕生受益,使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富有情趣,使他们的工作和学习变得更有效率和更富创造性。

二、基本理念

(一)营造艺术能力形成的环境

像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分、土壤和特定的生态环境一样,人的艺术能力的发展也需要适合的条件和环境。为了使学生便捷而有效地获得艺术能力,本课程从下面四个角度为学生营造艺术能力形成的环境。

1.建立多门艺术学科的沟通与交融,促进综合艺术能力的形成

不管是在一个人的童年时期,还是在整个人类的早期,说、唱、舞、画等艺术活动经常是自然地融为一体的。我国传统的乐舞、戏曲、民族歌舞以及西方的歌剧、舞剧等,都属于多种艺术能力相互渗透的艺术活动方式。在现代艺术生活中,综合艺术形式仍然是人类主要的艺术表现方式。这种多类艺术形式的综合,也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它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活泼多样,使艺术能力的获得变得更自然、更容易。艺术教学应遵循这一艺术能力的形成规律,为学生营造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学科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的艺术学习环境。

2.联系个人成长环境,发展艺术能力

学生的成长环境包括学生日常生活、情感经验、文化背景、科学认识等方面。艺术学习只有与学生个人成长环境联系起来,从其兴趣、需要、情感表达、人际交流出发,才能使学习变得丰富多样、鲜活充实,并获得持久的动力。

3.从艺术发展的历史中汲取营养

艺术课程要从人类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引导学生接触各个时期的艺术,了解艺术如何模仿生活、如何表达情感、如何受到当时文化习俗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自觉地把艺术学习与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文化和人类科学的发展联系起来,加深对艺术的理解。

4.在完整的艺术活动中形成艺术能力

艺术能力需要在完整的艺术活动中形成。完整的艺术活动包括艺术感知、艺术创作、艺术反思。艺术教学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艺术感知、艺术创作和艺术反思联系起来,使艺术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材料,使艺术创作丰富和强化艺术感知,使艺术反思对艺术感知、艺术创作做出梳理和评价,并为进一步感知和创作提供指导和方向。

(二)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

艺术课程着力改变艺术学习中的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不以单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让学生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艺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

解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艺术经验和艺术能力,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三)强调艺术学习的个性化

强调艺术学习的个性化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教育理念在艺术课程中的体现。本课程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艺术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有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艺术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趣味。

(四)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

艺术与游戏有着内在的联系,想像和自由创造是艺术和游戏的共同本性。艺术课程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通过有组织或随机的游戏活动,增进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艺术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艺术。游戏性的艺术活动,不仅使人轻松愉快,更能使人淳朴、率真的本性得到自然的流露,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养成开朗活泼的性格,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使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活力。

三、设计思路

总目标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

目标的四个方面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

实现目标的学习领域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

分段内容标准第一学段(1~2年级)内容标准

第二学段(3~6年级)内容标准

第三学段(7~9年级)内容标准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各学段的学习,不断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

二、分目标

艺术与生活

1.在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观察中,认识艺术的要素和组织原理。

2.在艺术活动中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拓展生活经验,学会体验生活的乐趣。

3.在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的相互作用与转换中,获得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和美化生活的能力。

艺术与情感

1.学习运用基本的艺术技能,创造性地表达、交流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感受和理解不同艺术作品和艺术表现蕴涵的情感和思想,获得对人类情感的体验。

3.体验、了解和反思人类情感如何丰富了艺术的创造与表现,提高审美情趣,达到身心的和谐与愉悦。

艺术与文化

1.探讨、比较我国民族艺术的风格特征和文化历史背景,学习它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学会珍视各民族艺术的价值。

2.认识世界不同地区的艺术,了解其风格特征及文化历史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3.学会识别并领会不同地区与时代艺术符号的文化含义。

艺术与科学

1.了解科学发现、科技进步对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2.了解艺术想像、审美要求对科学技术发展和产品设计的影响。

3.尝试艺术手段与科技手段的结合,对自然、环境、生命科学等内容进行艺术创造和表现,促进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的连接与互动。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艺术课程是在教育改革中诞生的新型课程,它是在我国已有的音乐、美术分科课程基础上构建的一门充满生机的综合课程。在艺术课程的实施中,必须促进学生音乐、美术、舞蹈、

戏剧等基本艺术能力的发展。各校可以根据当地的师资、教学条件、社会资源、民族特色等实际情况在教学实施中有所侧重。艺术教学必须体现鲜明的人文特色。艺术课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为创设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本课程强调四门艺术学科的综合,既保持各学科的特点,又防止生硬、盲目地把各艺术学科简单叠加,强调学科之间的连接与互渗。在教学方式上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一科切入,兼及数科",另一种是"多科综合"。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素质和教学的需要,选择不同方式进行教学。

二、评价建议

评价是整个艺术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学校和社会可以验证艺术课程实施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教师可以掌握艺术教学计划和目标的实现情况,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达到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学习;家长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绩,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学习。

(一)对学生的评价

艺术课程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则:

●全面发展原则艺术课程的评价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既注重学生艺术能力的发展,又注重人文素养的提高。同时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和目标,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评价。

●注重差异原则艺术课程的评价注重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尊重学生富有个性或独特的表达方式,注意学生在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经济状况、语言、性别方面的差异,给予公平对待。在知识技能的评价上,不强求一律,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和肯定。

艺术课程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质性评价方式:

质性评价是艺术课程评价的重要方式,它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注重与教学活动的有机联系,而不是脱离或中断教学进程;它适应艺术教学的即兴、变化、生成和跳跃等特点,适合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它可以通过客观描述的方式,对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进步做出评定。

艺术成长记录夹是重要的质性评价方式,它是一种用来记录学生整个艺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建立艺术成长记录夹,旨在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艺术学习过程进行思考和评价。

艺术成长记录夹包括以下内容:

对作品创作过程的说明(表明了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努力的程度);学生的系列作品(其中不仅收藏学生已经完成的、自认为满意或成功的作品,也收藏草图及不成功的作品,表明了学生艺术学习的广度);学生的自我反思(包括学生对自己作品特征的描述、评价、自己的进步等);他人的评价(包括教师、同伴、家长等的评价);各种预设的学习资料及学生搜

集到的资料等。

建立艺术成长记录夹是一种学生自我收集、自我记录、自我反思和评价的方式,适用于所有水平和所有年级的学生。

(二)对教师的评价

在艺术课程中,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针对教师的事业心、对学生的爱心、教学态度和教学创意等进行评价。以下是对教师的主要评价指标:

--是否热爱艺术教学,是否具有不断学习、探究和提高艺术教学方法的意愿,是否善于组织艺术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方案是否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是否具有独到的创意;

--是否善于观察和记录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作出恰当评价(如充分考虑学生在性别、文化背景、个性及能力上的差异,用多种方式评价等),并通过评价使学生的艺术学习保持持续的热情;

--是否能与家长和社区配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是否能将艺术课与其他课程连接,并对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支援;

--是否能针对教学的单元认真做好准备工作,是否能熟练操作各种媒体;

--是否熟悉教学目标,能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评价,找出问题所在,提高教学水平。

(四)对课程体系的评价

要促进艺术课程的发展,就要不断对课程的实施情况、对教材质量及使用情况进行调研,不断收集课程实施的有关信息,包括对世界各国艺术课程体系进行了解和比较,在评价反思的基础上,使艺术课程不断得到完善。

--课程目标是否能反映现代社会对具有艺术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的需求;

--课程内容的组织(各单元教学内容、人文主题和知识技能的设计与安排)是否具有合理性、延续性、完整性;

--课程内容和教材设计是否具有创意,是否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是否活泼生动;

--课程是否适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是否考虑了个体差异;

--课程设计是否关注到地区的差异,为各地的实施提供多种选择和发展空间;

--艺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内容的评价,是否结合标准规定的"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课程目标四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评价这些内

容可以采取"问卷"、"师生对话"、"学生报告单"等方式进行。

三、教材编写建议

艺术教材的编写要体现艺术课程的性质、价值、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以及内容标准。在设计艺术课程内容时,应实现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学习领域艺术能力的综合与联系。围绕课程目标的四个方面(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采取"一科为主、兼及数科"?quot;多科综合"的方式,通过课案的设计,达到学生整体人文素养和艺术能力的提高。

(一)教材编写原则

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身心发展规律,教材的内容应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开放性原则

教师用书必须为教师提供多种教学思路,提供创造性教学的空间,便于教师开发当地课程资源。艺术成长记录夹的设计要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多方面的条件,使他们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创意。

●多学科融合的原则

教材要体现综合的理念。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学科要相互交叉和融合,同时还要考虑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的连接与沟通。

●提供丰富教学案例的原则

在教师用书中,要提供内容丰富、易于操作的教学案例,以便教师在案例的基础上,举一反三、不断创新。

●配备多种媒体材料的原则

教材应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挂图、音像资料等多种媒体材料。

(二)教材内容的组织

●每一册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编写各个教学单元。每一个教学单元围绕人文主题和学科主题设计多个相关的课题。在单元与单元、课与课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

每册教材对学生艺术能力发展的要求,可参考附录一。

(三)教材呈现形式

教材包括教师用书、艺术成长记录夹、多种媒体材料等。艺术成长记录夹中包括:我的简历(姓名、爱好、照片等)、与单元主题配合的学习资料、学习内容、学生参与内容(如:歌谱、图片等相关学习资料以及"我的歌声"、"我的创作"、"我的评价"、"我的作业单"、"我的学具和日记"等)。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艺术教育的课程资源包括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艺术教师要充分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地制宜,多渠道、多方式地加以开发和利用。

(一)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课程资源主要包括:艺术教师、具有一定才艺的教师、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学生。除此之外,还有各种课外艺术活动小组、艺术团队以及图书馆、文化活动场馆、校园环境等。

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与方式:

●充分调动现有艺术教师的潜能,通过学习培训,使之尽快适应综合艺术教育的需要。

●充分挖掘校内具有一定才艺的教师,充实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如一些优秀的语文教师可以从事戏剧教学。

●充分调动具备一定艺术特长的学生的积极性,开展互帮互学的艺术活动。

●充分利用师生在生活中积累的艺术经验,使之与艺术教育有机结合。

●充分激发学生所具有的艺术表演欲望,使之具有持久的艺术学习动力和热情。

●丰富图书馆的文艺书籍、画册、音像资料、杂志报刊等,便利师生的借阅。

●健全校内各种文娱活动设施,充分发挥其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在校园的规划、绿化、教室和画廊布置等方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开展校园文体、班级团队活动,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艺的机会。

●不断积累综合艺术教育的资料,如典型的教案、音像、教具、图片等,建立艺术教学模式库,为教学提供多样选择。

(二)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社区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可从事艺术教育的人才资源(如高等院校的教师,文艺团体的

演员,书画院的书画家,青少年中心、少年宫的教师,文化馆的研究员,社区离退休的专业艺术工作者以及热爱艺术的非专业人员等)、社区文化艺术组织机构、社区的文化艺术场馆、社区的艺术环境(如小区的雕塑、建筑等)、社区的文娱演出活动、民族歌舞活动、农村民俗活动等。

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与方式:

●与社区内艺术教育人才建立广泛联系,采用讲座、开课、展演、座谈、组织活动等多种方式,使之参与学校的艺术教育。

●学校与社区的艺术组织、机构相互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

●参观社区的艺术展览,参与社区的艺术活动(电影、文娱晚会、庆典活动等),使课内外的艺术教育有机结合。

●充分利用社区的雕塑、建筑、市民广场、绿化等资源,丰富艺术教学的内容。

●少数民族地区可利用传统民族艺术,农村可利用民俗活动进行艺术教育。

(三)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家庭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家长和亲友、家居环境、文艺书籍和杂志、音像资料、电脑、艺术器材、家庭文娱活动等。

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和方式:

●与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家长和亲友建立联系,使之积极配合学校进行艺术教育。

●让学生参与家居环境的布置(如为装潢设计提建议、动手布置等),提高其艺术实践能力。

●鼓励家长多购置孩子喜爱的文艺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

●鼓励孩子充分利用家庭现有材料,开展艺术活动,有条件的家庭可添置孩子喜爱的艺术器材,为艺术技能的提高提供条件。

●利用家庭的音像设备,可举行小型的家庭演唱会、舞会,自娱自乐。

学生艺术能力发展水平参照表

第一学段(1~2年级)

音乐美术戏剧与舞蹈

感知与欣赏* 关注自然界与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喜欢听音乐。

* 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音乐欣赏中展开想像、联想,并用体态、模唱及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享受到欣赏的快乐。

* 了解最基本的音乐表现要素,初步感受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快慢和音色在音乐情绪的表达中所起的作用。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 对音响的多样和变化具有模仿与探索的欲望。能用声音的长短、高低、快慢和强弱变化表现不同的情绪。

* 关注自然界与日常生活中的形与色,喜欢观赏美术作品。

* 能对自己的所见或作品展开想像,能表达出对作品的情感,享受观赏的乐趣。

* 愿意向他人展示并描述自己的作品。

* 了解简易的造型工具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纸、泥等材料,感受其特性。

* 关注生活中表情达意的对话和姿态动作,喜欢看戏剧、舞蹈节目。

* 观看儿童剧、戏剧小品、动画片时能识别主要人物,知道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特点及其直接含义,并能简单讲述故事大意。

* 观看舞蹈,能有感应性的体态律动反应。能用比比划划和说故事的方式简单描述所见到的戏剧情景。

创造与表现* 知道演唱、演奏是音乐表现的基本形式,尝试用歌声和简单的乐器演奏,表现音乐的基本要素,感受不同的音响效果,激发表现欲和创造力。

* 在参与演唱、演奏和游戏性的音乐表演活动中,承担角色,能自信地表演,并学会相互合作,体验表演的乐趣。开始养成良好的演唱、演奏方式和看指挥的习惯。

* 尝试用可视符号记录简单的声音或短小的曲调,按自己的情感体验、创编简短的节奏和旋律,体验创造的快乐。

* 在综合性游戏活动中,运用已掌握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唱奏简单的音乐作品,体验不

同艺术相互交融的丰富情趣。

* 知道线条、形状、色彩的组合与变化,是构成看得见的美的世界的基本要素。尝试运用线、形、色自由地描画心目中的美好世界,表达自己的想法。开启创造的意识,体验创造性活动的快乐。

* 运用常见的工具和材料,开展以艺术为主题的游戏活动。利用身边易找的材料,采用折、剪、贴、揉、编、接等方法,制作自己喜爱的作品,用艺术的方式美化生活的环境,初尝成功的乐趣。

* 在游戏活动中互相合作,体验不同门类的艺术相互交融的丰富情趣。养成活动前做好准备、活动中积极参与、活动后收拾整理的良好习惯。

* 对事物的动态和舞蹈动作有模仿的兴趣,乐于参与自娱性的儿童集体舞蹈活动或舞蹈表演。

* 听到喜爱的音乐有尝试用动作表现的欲望,按自己的想像自由地即兴舞蹈。

* 对生活中特别感兴趣的人物或动物有模仿和表现的欲望。乐于参与童话故事和生活小品等戏剧性表演活动。

* 在综合性的活动中,萌发创造的意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想像力,领略合作的愉快。

* 尝试编创和表演简单的故事情景。

反思与评价* 注意倾听他人的演唱,乐于用简单的语言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 愿意在同学面前表演,在大家的鼓励下,建立起学习音乐的自信心。

* 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解释自己的作品,愿意与他人的作品进行比较。

* 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能对自己获得的艺术感受有所了解,建立自信心。

* 观看同学的作品并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第二学段(3~6年级)

音乐美术戏剧与舞蹈

感知与欣赏* 对自然界和生活中各种悦耳的音响具有模仿和探索兴趣。

*

* 有兴趣观察大自然和各种人造物,能感知其形、色与质感的特点,能用语言简要描述所

见,表达自己的感受。

* 喜欢观看美术作品和美术展览,积极参与美术活动,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逐步扩大所接触的题材和艺术样式。

* 喜欢一两种当地的民间美术。有兴趣收集或拍摄当地的风光照片,能自豪地作简单介绍。

* 感受所接触的各种造型材料潜在的美感特性,感悟到人类发现和利用这些特性是非常了不起的创造,人人都可以参与这样的创造。

* 经常观看电视播放的戏剧、舞蹈和综艺节目,在教师和家长指导下学会选择,有自己喜爱的优秀节目,有兴趣地观赏剧场演出和群众文艺演出。

* 观赏舞蹈表演,能区分主要舞种。对舞蹈作品表现的内容和情感有所领悟和体验。对我国的多种民族民间舞蹈感兴趣。

* 观赏戏剧演出,能理解戏剧人物之间的关系,能复述戏剧情节,能初步区别戏剧与戏曲,并产生兴趣。

创造与表现* 认识部分常用的音乐符号和记号,具备初步的识谱能力。

* 在唱歌活动中,能够初步掌握和运用正确的演唱、演奏方法;能用自然的声音、正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当众演唱。

* 在参与齐唱和简单的轮唱、合唱活动中,学会相互倾听,体会相互协作产生的美,并对指挥的动作和歌曲伴奏作出正确反应。

* 能用自己喜爱的乐器参与表演,初步尝试在演唱演奏中作即兴、随机的变化与发挥。

* 认识线、形、色、肌理、质感、空间等,知道它们是基本的艺术要素,是美术特有的语言,通过不断的实践,打下入门的基础。

* 初步了解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和谐等是使作品达到完整而有特色的基本要求。

* 尝试运用简单的描绘、涂染、折叠、编织、雕塑、拓印等方法,设计、制作平面的或立体的可供观赏的作品,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 逐步养成收藏自己喜爱的美术作品和自己满意的习作并乐于与人共赏的习惯。

* 参与即兴或自娱的舞蹈活动,使身体有一定的灵活与协调能力。跳舞时能与音乐协调一致,能情绪投入地表演一些简单的儿童舞蹈。

* 配合音乐学习,尝试用简单的舞蹈语汇做创编练习,能对舞蹈的动律、节奏、造型等表现手段有所感悟。

* 有参与戏剧性表演活动的热情,自信地扮演喜爱的角色,主动模拟戏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

* 在日常生活中和观赏演出时,注意观察人物的丰富表情和动作的连贯性,能带表情朗诵,能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 能合作编演小品。

反思与评价* 对于自己喜好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能说出喜好的理由。

* 初步养成对音乐学习过程反思的习惯,乐于与同学、老师、家长交流音乐学习的感受,并能把最感兴趣的活动和体验记录到艺术成长记录夹中。

* 有自己喜欢的艺术家及特别喜欢的作品,并能说出理由。

* 初步养成对美术学习过程反思的习惯,乐于与同学、老师、家长交流美术学习的感受,并能把最感兴趣的活动记录到成长夹中。

* 乐于与同学、老师、家长交流观赏或参与表演的感受,并能反映在作文和日记中。。

第三学段(7~9年级)

音乐美术戏剧与舞蹈

感知与欣赏* 热爱我国优秀的民歌和民间乐曲。熟悉几首有代表性的戏曲唱段。

喜欢观赏自然风光及名胜古迹,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知道珍视家乡的古迹,发现其意义,认识常见的符号,同时知道尊重世界文化遗产。

* 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感受其中的美,能对作品的形式、内容、风格特点、创作背景等方面进行探究,有自己的心得。

* 由绘画的鉴赏逐步扩展美术欣赏的视野,主动接触一些优秀书法摄影作品、工艺美术作品及中外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建筑,对现代设计和环境艺术产生兴趣。

* 欣赏舞蹈作品,能关注舞蹈与音乐的协调以及舞蹈动作的目的性、抒发性和人体、动律、节奏之美,在艺术享受中得到启示。

* 观赏戏剧,能感受演出的完整性以及由演员逼真的表演所创造的"假定情景中的真实"的艺术魅力。能较完整地叙述戏剧情节,说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 理解表演作为"二度创作"的意义,有自己喜爱的舞蹈或戏剧影视表演艺术家。

* 在影视节目的欣赏活动中能作出适当的价值选择,不盲从,有自己的见解。在把握情节、人物的基础上,能获得较深切的情感体验,能关注画面语言和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

* 欣赏京剧和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表演,初步感知剧种特色和流派风格。

创造与表现* 能够认识运用基本的音乐符号和术语,在唱奏表演活动中尝试运用变化、对比、再现等手法,有创意地进行表现。

* 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理解和配合指挥的手势准确演唱歌曲。

* 注意从不同文化的角度,探索音乐作品的不同风格和题材、体裁特点,加深对音乐文化内涵的了解。

* 尝试创作简单的旋律,利用民歌素材为诗歌编配简单的曲调,感受音乐创作的快乐。

* 进一步了解线、形、色、肌理、空间、明暗等美术语言,借助各种媒材,表达自己的创意,丰富自己的生活与艺术体验。

* 尝试利用不同的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初步具有用艺术的方式表现生活和美化自然的能力,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 逐步把自己的艺术学习活动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 了解自己喜欢的中外美术大师的生平和代表作,并能结合自己的看法写出评论文章。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

* 能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能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得到启发,明确努力的方向。

二、重要概念解释

综合艺术课程艺术课通过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相关的影视、书法、篆刻等艺术的综合以及相关的教学活动,构成整体的综合艺术课程。

艺术能力指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感知、欣赏、创造、表现、反思、评价、交流等方面的艺术能力。

创造美与鉴赏美艺术课程重视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创造美和鉴赏美的实践。创造美是建立美的形式的实践活动;鉴赏美是认识美的所在的意识活动。创造美是掌握和运用一定的知识技能、依据一定的审美鉴赏力、通过对艺术物质材料和表现手段的驾驭,建立美的形式的创造性劳动;鉴赏美是依据在以往审美活动建立起来的审美意识,对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进行感知、体验、判断、评价的认识性活动。从创造美、鉴赏美活动的主要存在特征来看,创造

美主要存在于艺术的表现、创作活动中,鉴赏美主要存在于艺术的感知、欣赏活动中。简而言之,创造美是创造行为,鉴赏美是心理体验。

就创造美与鉴赏美的相互联系而言,在艺术创作和表现这类外化的建立美的活动中,其中有审美心理活动的参与;在艺术的鉴赏和评价这类审美体验过程中,也有内化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建立。因此,在艺术实践中,创造美和鉴赏美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形成一种对立统一关系。

"一科切入,兼及数?quot;与"多科综合" 综合艺术教育中,从一门艺术学科的学习切入,连接并融入其他艺术门类的学习,不仅可以用其他艺术门类的体验刺激、扩展和强化一门艺术的学习,使之更快速、更有效,而且借此扩展了学生视野,刺激学生对各门艺术的兴趣,在以后的生活中自行将它们联系起来。这样的学习模式对发展儿童的戏剧和影视观赏能力十分有利,因为戏剧与影视艺术本身就是综合性的,涉及音乐、舞蹈、表演、灯光、布景、化装、音响效果等。

在综合艺术教育中,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的连接,艺术学习的经验融入非艺术学科的学习,会使之更生动、更有趣味;非艺术学科的经验进入艺术学习,会刺激学生的想像力。跨学科的学习模式可以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严格界限,促进各种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具创造力和通识能力。

文章引用自:

分类:美术教育专题研评论(1) 引用阅读(62) 圈子编辑打印有奖举报

前一篇:美术书法教育规划

后一篇:美术教育规律概括

书法艺术鉴赏课程标准

《书法鉴赏艺术》课程标准 学分:2学分 学时:40课时 教师:任斌 适用专业:2014级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 开课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书法鉴赏艺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书法鉴赏艺术》课程属于公共艺术性必修课程,对于提高学生艺术审美素养,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模仿能力与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我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际学情,本课程采用“讲授—欣赏—实践—感悟”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对学习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1.讲授 除了涉及到书法鉴赏的理论外,在讲授中还要介绍作者创作时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方面,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艺术能进行全方位的把握,提高艺术鉴赏层次。 2.欣赏 根据专业特色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书法家作品,通过作品展示,相关影音资料、现场书写等形式将书法艺术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并通过作品对比,让学生在看的过程中能有所思、有所想。 3.实践

学生通过对古帖的临摹和老师的讲解,加强临摹的力度,从中感受汉字的写法特点及技巧,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4.感悟 让学生从自我出发,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能有所感受,进 而加深对作品“美”的感悟,并发展自我形象思维和创新精 神。 三、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 《书法鉴赏艺术》课程在该专业课程体系中为必修课程,主抓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 四、课程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 经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书法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艺术特征,懂得如何从书法的艺术表现手段入手,对书法作品进行审美鉴赏。 2.能力目标 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素质目标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了解吸纳优秀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五、课程内容设计

艺术教育需要国家标准

艺术教育需要国家标准 作者:肖一《光明日报》(2016年12月06日 14版)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关乎人的全面发展,关乎创新创造,关乎文化传承,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国家正从国家层面制定艺术教育发展战略、编制有关法规、建立国家标准。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先进经验,建立健全我国的国家艺术教育标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国艺术教育标准的现状 我国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8年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等要求。2016年8月,教育部与8省(市)签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随着政府的重视,我国艺术教育有了很大改观。目前我国已经有31个省区市确定了102个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 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是站在国家的高度、在全国范围内制定和实施艺术课程的主要依据和参照标准,是国家艺术教育发展战略和意图的具体体现,对于艺术教育的有效开展和持续发展具有着基础和决定性意义。当前我国可作教学依据的是《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其中虽然对其课程理念和内容设计、要求标准等做了阐述,但是没有对艺术学科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予以明确,没有将艺术课程提升到国家实施层面,更没有相关法规、规定予以指导和实施,教学标准、效果评估等较为宏观,缺乏一定的实施细则,影响了系统性、可操作性。《标准》颁布以来,总体看实施效果欠佳,存在着艺术课程较为单一、教育目标不明确、效果难以评估等问题,表现在具体实施中,很多学校没有把艺术课程列为必须完成的必修课程;重知识教育、轻艺术教育,自动压缩、削减艺术课,甚至其他课挤压、挪占艺术课等。当前,进一步建立健全目标更加明确、设计更加科学、体系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就显得迫在眉睫。 各国设立标准的尝试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是制定标准较早、实施标准较为成熟的国家,研究他们在标准设立和实施方面的经验,对我国建立健全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或有裨益。 美国很早就认识到艺术教育对于创新的重要性,将推动艺术教育、制定艺术教育标准列为一项国家战略。早在《目标2000:美国教育法》出台时,就把艺术首次列为学校教育中法定的核心学科。在1994年正式出台《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后,2014年又出台了《国家核心艺术标准》,美国对艺术教育的措施主要有几个特点:一是在有着广泛坚实的调查和研究基础上制定,并不断与时俱进。美国建立核心艺术标准国家联盟领导小组,并对美国各州和全球范围内15个国家的艺术教育标准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广泛吸收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多领域前沿研究成果,出台新标准,将1994年标准中的舞蹈、音乐、戏剧和视觉艺术四个门类拓展到舞蹈、媒体艺术、音乐、戏剧和视觉艺术;二是多学科的关联、综合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吸纳。不仅强调跨多个学科的综合、先进技术的应用还有与社会生活、时代需求的结合,更把多元文化看作丰厚艺术资源吸纳融合;三是从目标导向更侧重于过程导向,将艺术过程和落实标准置于首要位置,强调艺术学习过程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四是注重艺术素养培养和标准的可操作性,将标准细化为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落实标准。新标准中“反向设计”的课程模式是一大特色。经过不断革新,美国艺术教育质量得到大幅提升,位居世界前列。 澳大利亚早在上世纪80年代起,联邦教育部就表达了在基础教育领域设立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的决心和图景。2008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宣言》正式签署,明确将艺术同英语、

(完整版)《母婴保健》课程标准

《母婴保健》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母婴保健 课程代码:10321119 课程类别:专业技能课 课程类型: B类(理论+实践课) 是否为精品课程:院内一般课程 适用专业:助产 总学时:54学时(理论学时数:36学时,实践学时数:18学时) 开课系部:护理部 授课教研室:妇儿教研室 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母婴保健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助产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方向课程,本的主要内容是期保健、孕期保健、分统期保健、产期保健母乳限养与孔别保生儿9题儿保健以及婴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指导。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孕产知和儿的生理、心理及社会行为特点,掌握其保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与及求进行通,进行母婴保健和科学育儿指导:能进行预防技种指导:能开展保物法法的直传教育,初步实施对孕产妇的健康管理。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能有文化体有与康、公共艺术等公共基础课及解剖学基础、生理学基础、基础护理、健康评估、产科学基助产技术等专业核心课。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迅速发展奠定知识与技能基础。在课程的结构上,更注重课程的选择性与整体性,精选母婴专业实用、用为主要内容,同时重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与知识整体性的贯穿。在课程内容上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精选学生必备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与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技的发展成果与创新思想,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在课程实施上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让学生参与、勇于、乐于参加思考、实验、探究,逐步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与精神。在课程评价方式上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激励的方式使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更上一层。 (2)依托医学行业,课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的要求,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第一线培养专科层次的应用性人才。《母婴保健》课程的设置围绕培养目标,以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为基础,以各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求为前提,根据对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体现了中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 (3)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法,将课程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解透彻。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以问题为中心等教学法为辅的教学法生动活泼的将枯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相关概念与应用。

美术课程标准

学习时间:2013.6.14 学习内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

最新新美术课程标准

2011版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 美术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分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内容说明………………………………………………… 二、课程内容…………………………………………………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第一部分前言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1.课程定位 艺术概论是一门以人类社会一切艺术现象为研究对象概要地论述艺术的基本原理、知识是研究艺术发生的基本规律、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学科体系。这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它可以帮助学习者认知艺术文化与艺术基本原理。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实现意义化生存梦想。奠定专业学习与艺术创造的艺术学理论基础,观察和分析艺术领域的各种现象,研究艺术的发展规律,探究自我的艺术意识与艺术观念。 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必修技能课程,教学对象为全日制中等职业专科三年制的学生。本课程的教学思路是本课的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以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艺术欣赏、讲座、学生演示等方式为辅助手段,从艺术本质论、艺术门类论、艺术发展论、艺术创作论、艺术作品论和艺术接受论这六大方面循序渐进地深入探索研究艺术发展和创作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确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让学生重视艺术理论的学习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为艺术实践服务。 本课程教学内容以中等艺术教育“十二五”部级教材《艺术概论》为主,结合其他《艺术概论》教材书籍和当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部分新成果作品的鉴赏,以讲授为主、鉴赏、讨论、为辅,激发学生对艺术本质、规律、创作特征的思考,并根据当下社会艺术领域的发展现状为例结合艺术理论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思考辩证的能力。 本课程共36学时,是以理论为主的职业基础课。计划基础理论课程为24学审美特征、让学生对艺术的本质、学时的学生实践互动展示学时,12并结合时, 创作和发展特有清晰地认识并有所思考启发,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加入让学生根据论点自由选题从自身专业出发选择作品进行演讲展示,通过学生互动讨论的环节让大家更透彻地理解理论并用于实践中去。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能较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原理、原则,作为艺术创作者从理论上认识艺术的本质,特性及艺术发生的客观规律, 从宏观上把握艺术审美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树立健康向上的艺术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更有自觉性,更有思想性,更有创新性,为中国的艺术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认识到艺术的本质特征;使学生了解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过程;使学生掌握艺术分类的原则和各门艺术形式的基本特点;使学生掌握艺术创作的基本过程,了解在艺术创作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了解艺术家应该具有的修养与能力;使学生懂得艺术家是艺术活动和艺术创作的主体;

艺术欣赏课程标准

《艺术欣赏》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况 注:课程类别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岗位方向课。 二、专业对课程要求 系统地了解艺术涵盖的范畴、美术的分类、指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通过鉴赏美术术作品、学习美术理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激发学生的创新的方法和手段。 三、课程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美术涵盖的范畴、美术的分类、指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通过鉴赏美术术作品、学习美术理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课程中不光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巧,同时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习内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面积极的做人原则和学习态度。 2、知识目标 (1)美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史前美术和各个时期不同的美术史知识。 (3)西方艺术流派和绘画风格 (4)建筑艺术欣赏 (5)中国传统美术鉴赏。 (6)平面设计形式和构形手法

3、能力目标 (1)怎样欣赏美术作品。 (2)掌握不同时期美术形式、风格和流派。 (3)通过优秀平面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横向、多向思维方式,从而开创丰富、新颖的审美境界,为提高版面设计的整体水平打下良好的根基。 4、素养目标 (1)增强学生视觉感受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感性素质。 (3)提高个人艺术修养。 (4)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课程设计思路 美术鉴赏课程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三部分组成。美术鉴赏课程内容由若干学习模块组成,各学习模块依据课程目标要求进行设计,并通过活动建议具体展开。基础型课程:是使学生掌握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健康的美术审美观念与情趣,促进学生美术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必修课程。拓展型课程:是发展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美术潜能,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美术的某些专长奠定基础的课程。拓展型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修习。探究型课程:是学生自主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针对美术某一领域的问题进行更深入地学习、研究,从而获得并应用新的知识,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探究型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学习模块本课程主要分美术及美术鉴赏的基本常识、古老文明、宗教故事影响下的美术、艺术家的故事、中外美术之间的比较以及代表作品赏析四个模块完成。内容与要求根据四个阶段课程目标进行设计与编制,针对学习模块落实教学目标。活动建议主要从研究性学习、美术与社会及生活的融合、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等方面提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建议。 五、课程内容设计 1、课程整体设计

美术绘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美术绘画专业人才培养 方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学校 美术绘画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负责人:_______________ 二〇一八年四月 一、专业(专业代码)与专门化方向 专业名称:美术绘画 专门化方向:摄影、数码后期制作、广告设计 二、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3年。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掌握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能力,能胜任摄影、数码后期制作、广告设计、室内设计等艺术设计、服务与管理一线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技术技能型美术绘画设计人才。 五、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 1.综合素质

(1)热爱祖国,初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2)具有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爱岗敬业、诚信协作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养成文明行为和热爱劳动的习惯; (3)具备必须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文艺基础知识、美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拓展所需知识;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自觉锻炼身体,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5)具有正确的文艺观和审美观,能够在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不断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6)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掌握基本的就业和创业知识。 2.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产业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能力: (一)职业素养 1、具有科学、系统、辩证的人生观与社会观。 2、具有广博的科学知识与深厚的文化内涵。 3、具有灵活的头脑和创造性的思维。 4、具有敏锐的艺术鉴赏力、洞察力以及良好的艺术修养。 5、具有商业经营意识和品牌营销理念。 6、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与他人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工作。 7、具有良好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公共关系处理的能力。 8、具备独立制定工作计划、收集资料、采集信息及获取新知识等工作方法能力。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 1、理解并掌握平面基础知识。 2、掌握平面设计中关于创意、美术基础知识、透视、色彩运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设计技巧和方法。 3、掌握招贴、字体、包装、品牌以及各种版面设计的基础知识与行业规范。 4、了解印刷材料、印刷设备与印刷工艺的基础知识。 5、了解广告材料、广告设备与设计输出的基础知识。

《艺术欣赏》课程标准

《艺术欣赏》课程标准 一、课程标识 课程代码:6012101 课程名称:《艺术欣赏》 课程类型:专业限选课 总学时:28 学分:1分 适用对象:环境艺术设计 执笔人:周子良 制定日期:2012年7月6日 二、课程性质 《艺术欣赏》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之一,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基础教学平台。本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基础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发展历史,提高学生对古代和现代东西方美术的鉴赏能力。研究各个时期艺术作品的风格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敏感和艺术修养,培养创新意识,完善学生的人格及艺术个性表现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想 1.本门课程是在原有对艺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的角度了解美术与设计作品风格特征及发展脉络,理性地掌握风格设计的基本规律,以期指导设计创作的实际应用,增强设计创作的理性认知成分,使得应用设计更具专业特点,更有针对性。使得作品更具设计的学院化风格化。 2. 在课程教学中始终贯穿与突出设计主线,学生灵活掌握设计风格的发展演变。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术与设计作品的理解,强化学生的设计技能,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抽象概括和理性认知能力。 四、课程设计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美术与设计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使学生逐步入门,通过学习美术与设计作品内容,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功能与形式、空间与形态的基本问题。 通过建筑初步课程的的学习,使学生对美术与设计作品的的基本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对美术与设计作品的的基本表现技法能够了解,对以后的建筑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 知识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掌握美术与设计作品的的基本构成要素。 2. 了解中、西古典美术与设计作品的基础知识。 3. 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功能与形式、空间与形态的基本问题。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养学生对艺术视觉形态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2.进行案列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计意识的培养。 (三) 素质教育目标: 1.有创造思维、艺术个性、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及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阅读资料和利用资料的能力。 五、课程内容及情境设计 根据工作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使学生掌握《艺术欣赏》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其构成形式、构成过程以及方法,并利用实例分析学习让学生了解其设计法则,达到独立完成设计的目的。 本课程设计了五个学习情景,教学组织表如下: 课程内容及情境设计一览表 情境名称典型工作任务或 训练项目 知识内容与教学要求 技能训练内容与 教学要求 素质要求 参 考 课 时 学习情 境一:艺术的起源和发展任务一艺术发展 的客观规律 1.艺术起源的 2. 艺术的发展 1.用辩证的方法 看问题 2.认识艺术起源 的最主要的动力 和原因 3.了解影响艺术 发展的因素。 具备一定 的理解、沟 通、表达能 力 6 学习情境二:艺术活动任务二艺术鉴赏 的审美过程,以 及艺术鉴赏与艺 术批评的概念区 分 1.艺术含义在西方的历 史演化过程 2.艺术含义在中国的演 变过程及当代理解 3.艺术的含义 4. 艺术活动(客体世界、 艺术家、艺术作品、接收 者) 1.古今中西方对 艺术的认识 2.正确理解艺术 的含义。 6

公共艺术课程

公共艺术课程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主要讲述了: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是美的结晶,人的审美活动也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活动之中。艺术教育不仅是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发布了相关文件,提出了具体要求。 二、培养目标 (一)方法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操作的习惯。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社会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3、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及敬业的工作作风。 4、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及自知力。 5、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 (三)专业能力目标 1、进行美术学习。 2、训练学生的抽象空间造型能力、表现能力。 3、提高艺术修养。 4、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5、提高艺术创造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了2个项目,每个项目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实训内容。重点是突出实际应用及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本课程项目结构与学时分配见表1。

表1-1 课程项目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表1-2 课程项目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四、学习资源的选用 (一)教材选取的原则 上述教学内容要占教材篇幅的80%以上。 教材选用有较强的针对性,教材的练习题及实践环节组织合理。 教材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点,强化上机操作的训练。 五、教师要求 (一)具备承担本课程的能力,掌握美术的知识。 (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六、考核方式与标准 为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本课程主要以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为主,考核涵盖任务全过程。见表3。表3 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剧场、戏院、音乐厅、美术馆,而是更为广泛地进入电视、电脑、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越来越多的人文学者、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尝试从艺术中吸取灵感,将艺术的思维方式渗透到自己的工作和研究中。艺术的感受、想像、创造等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 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日益走向综合,不仅音乐和美术开始交叉融合,戏剧、舞蹈、影视等也进入艺术课堂。新的课程将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提高整体素质,并使艺术学习更有趣、更容易,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 一、课程的性质和价值 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具有重要价值。艺术课程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对学生的生活、情感、文化素养和科学认识等产生直接与间接的影响。艺术课程不是各门艺术学科知识技能数量的相加,而是综合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艺术能力;艺术课程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多种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概括起来,艺术课程具有如下性质和价值。 (一)课程性质 ●人文性 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性课程,它不再把艺术视为单纯的消遣娱乐或单纯的技艺,而是把它视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像力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艺术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闪烁着人类的智慧。艺术课程用艺术的感人形式、丰富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打动学生的心灵,接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情感和文化追求。 ●综合性 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不仅仅是某一门艺术学科的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还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学科的综合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上探求综合性改革的新型课程。 ●创造性

建筑艺术赏析课程标准

《建筑艺术赏析》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建筑艺术赏析 课程类别:课程属类:艺术类 课程学分:3学分计划课时:40 教学组织:适用范围:全院学生 先修课程: 课程部门:教研室: 制订人:批准人: 第一部分前言 建筑,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和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艺术语言造成的意境、气氛,或庄严,或活泼,或华美,或朴实,或凝重,或轻快,引起人们的共鸣与联想。 本课程期望学生通过学习,能了解建筑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了解建筑艺术就是了解历史,了解建筑艺术就是了解世界,本课程期望学生通过建筑艺术这个窗口,站在历史巨人的肩上,汲取灵感,创新未来。 一、课程的性质 《建筑艺术赏析》是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一门院定选修课,它是一门将艺术性、实用性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建筑艺术自身的发展历史与风格嬗变,对大学生进行优秀文化教育、建筑艺术审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建筑艺术审美情趣,提升大学生的建筑艺术赏析能力,补充和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大学生的人文品位、艺术修养和情感的陶冶等,具有重要价值。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坚持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人文素质与建筑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重视理论联系赏析实际。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着重培养学生建筑艺术赏析实践能力。 3、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 4、倡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总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对建筑艺术的赏析能力。 根据建筑艺术赏析项目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构建知识体系。 根据建筑艺术赏析项目要求确定能力模块。 实现目标的学习领域:建筑艺术与人类文化史、建筑艺术的风格特征、建筑文明的交流融合、世界建筑文化、世界建筑艺术作品的赏析等。

艺术欣赏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专辑 艺术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剧场、戏院、音乐厅、美术馆,而是更为广泛地进入电视、电脑、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越来越多的人文学者、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尝试从艺术中吸取灵感,将艺术的思维方式渗透到自己的工作和研究中。艺术的感受、想像、创造等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 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日益走向综合,不仅音乐和美术开始交叉融合,戏剧、舞蹈、影视等也进入艺术课堂。新的课程将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提高整体素质,并使艺术学习更有趣、更容易,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 一、课程的性质和价值 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具有重要价值。艺术课程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对学生的生活、情感、文化素养和科学认识等产生直接与间接的影响。艺术课程不是各门艺术学科知识技能数量的相加,而是综合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艺术能力;艺术课程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多种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概括起来,艺术课程具有如下性质和价值。 (一)课程性质 ●人文性 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性课程,它不再把艺术视为单纯的消遣娱乐或单纯的技艺,而是把它视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像力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艺术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闪烁着人类的智慧。艺术课程用艺术的感人形式、丰富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打动学生的心灵,接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情感和文化追求。 ●综合性 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不仅仅是某一门艺术学科的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还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学科的综合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上探求综合性改革的新型课程。 ●创造性 艺术课程涉及的各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交流以及多视角的连接和转换,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发挥其艺术潜能的机会,赋予他们表达自我和发挥想像力的空间,艺术课程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课程。 ●愉悦性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及解读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教育应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因此,高中课程的设置应充分注意均衡性和多样性。高中美术课程的设置与改革,是高中课程整体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均衡性和多样性课程理念的实际体现。 随着美育被列入教育方针,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的颁布,使美术课程正式进入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从而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相对完整的格局,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仍有一些方面尚需改革和完善,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制订新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应力求体现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会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课程改革,要构建符合基础教育要求具有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美术课程体系,增强美术课程对学生发展要求的适应性,为不同兴趣和专长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结构图

一、课程性质 ↓ 二、课程价值 ↓ 三、课程理念 ↓ 四、课程总目标 ↓ 五、课程内容 ↓ 模块A 美术鉴赏 1、学习目标 2、学习内容 3、评价建议 模块B 绘画·雕塑 1、学习目标 2、学习内容 3、评价建议 模块C 设计·工艺

1、学习目标 2、学习内容 3、评价建议 模块D 书法·篆刻 1、学习目标 2、学习内容 3、评价建议 模块E 现代媒体艺术 1、学习目标 2、学习内容 3、评价建议 ↓ 六、教学建议 ↓ 七、课程资源 ↓ 八、教材编写建议 ↓ 附:名词解释一、课程性质

(完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艺术作品赏析和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原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丰富学生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素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不同艺术类型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兴趣。 2.使学生掌握欣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艺术作品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技能与原理,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3.增强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与分析评判的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 (一)基础模块 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将有利于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且学生普遍具有一定认知基础.喜闻乐见的音乐和美术作为主要内容。 基础模块 音乐教学应通过中外不同体裁.特点.风格和表现手法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在情感体

验中进一步学习音乐基础知识.技能与原理,掌握音乐欣赏的正确方法与音乐表现的基本技能,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要重点选择旋律优美,具有经典性.代表性和时代感的名曲佳作,分析音乐与生活.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文化.音乐与情感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音乐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质的理解。 组织.引导学生参加艺术第二课堂和社团实践活动,通过学习观摩.比较分析.感受体验.创作表现,熟悉不同艺术类型,学会欣赏.理解形式美与内涵美的统一,提高审美能力。要引导学生尊重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发掘学生表现潜能,体验创造乐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分析.评价和判断能力。 (二)拓展模块 适应不同专业.不同个性特点学生需要,主要内容既可以是基础模块的专项拓展,也可以是与基础模块不同的艺术门类;既可以是与专业相结合的艺术拓展,也可以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学生在完成基础模块学习后,应当选择拓展模块中的任意两个模块进行学习。 拓展模块——限选内容 1.拓展模块举例 与基础模块相关联的艺术特色课程,如:“舞蹈”.“诗歌”.“摄影”.“影视”.“戏剧”等。 2. 拓展模块教学要求

影视欣赏课程标准

《影视欣赏》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教学时数:32 学分:2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这是一门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本课程精选若干部中外影视经典名作,简要介绍影视艺术的历史发展,就每一部影视名作的产生背景、制作情况、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等各个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品评。重点进行主题思想解读和艺术手法欣赏,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引导学生正确欣赏影视名作。本门课程对于改善高职学生知识专一、知识面狭窄,拓宽其知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面向与任务 本课程面向全院各专业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电影发展史,了解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特征,掌握影视艺术的审美鉴赏方法,学会写较简单的影视评论。从而达到丰富学生的美育知识,提高学生影视艺术作品欣赏能力、审美水平,并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 1、随堂提问、课堂讨论; 2、课堂讲授、实例分析; 3、理论学习、独立评价; 4、自主选择、课外观赏。 二、课程目标要求 (一)总体目标 通过介绍相应影片故事背景、创作情况、主题人物等,欣赏经典台词、评析影片所表现的主题等环节,使学生能掌握作为电影读解的方法:分别从数字媒体的视角、文化的研究、技术特点、叙事分析等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增强我校学生欣赏

电影的能力和水平,加深他们对电影的了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本门课程以对经典影视作品的赏析为主,通过对这些影视作品的欣赏和评价,使学生学习了解电影的发展过程,了解影视艺术的基本特征,学会对影视艺术的鉴赏与评价;学会对影视作品进行主题思想解读和艺术手法欣赏。 2.能力目标 (1)了解什么是影视欣赏; (2)学习从哪些角度欣赏影视作品(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技术层面、美学层面); 3.素质目标 通过影视作品赏析,提高学生对影视艺术作品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培养学生对电影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并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三)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 与《大学美文》、《音乐欣赏》等课程有密切关系。 (四)教学中应注意和处理的问题 1、教学方法上,理论讲授与作品分析相结合,以作品欣赏和作品分析为主,对一些重要作品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得出总结性的认识。 2、在影片欣赏中设计了作品介绍、精彩片段、欣赏探究、资料链接四个环节,以精彩片段和欣赏探究为重点,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对这四个环节进行适当的调整。 3、经典作品可安排学生课堂讨论,对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各抒己见,进行独立思考,鼓励独特见解和发散性思维。 4、影视欣赏的角度很多,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以分析主题、人物和部分艺术手法为主。 5、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从声、光、色各个方面强化“欣赏”。 6、影视艺术是不断发展更新的,因此同类型的影片各位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案例,不同时期案例也可不同。

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机械常识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机械常识 【适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1、前言 1.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第一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项目式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工作所需的机械操作(主要是钳工)的基本技能,具有识读零件图和一般装配图的技能,掌握相应的理论机械知识;具有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意识;达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人员”职业资格五级标准中的相关模块要求,为学生学习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其它工种课程,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基础。 1. 2设计思路 1、以实践为导向,课程综合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由实践整合理论。 2、以学生发展为本,推行研究性学习。 3、以就业为导向,通过社会调研,邀请行业专家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进行工作分析,从而确定从事该专业的中级工应具有的各种综合能力及相应专项技能,并将各项专项技能和综合能力划归相关工种,按工种组织课程。 4、本课程按机械操作初级工涉及的职业活动所涵盖的专项技能和综合能力,组成一系列典型的工作项目、课题。 5、课程项目化、课题化,各项目、课题以目前企业机械操作(主要是钳工)的实际为基础,兼顾企业发展需求,按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结合职业资格鉴定初级工标准的相关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本门课程的建议学时数为72学时。 2、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项目教学,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职业观念,树立安全意识,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逐步推行研究性学习,调动学生学技术、学理论的积极性。 2.1能力结构目标 1、会执行与职业相关的保证工作安全的规章制度; 2、会使用、维护与保养常用机械操作的工具、量具与设备; 3、具有划线、锉削、锯割、钻孔、锪孔、铰孔、攻丝、套丝、锉配、錾削的基本技能; 4、会编制简单零件钳工加工工艺; 5、会识读常见零件图及一般装配图; 6、会装配、维修简单机械; 7、具有研究性学习的初步能力。 2.2知识结构目标 1、掌握机械制图中的投影基础、图样画法、标准件和常用件及其规定画法、零件图、装配图等 基础知识; 2、掌握机械机构、部件、联接、传动等机械基础知识和简单机械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