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201X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第5课 南亚次大陆的冲突学案 新人教版

201x-201X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第5课 南亚次大陆的冲突学案 新人教版
201x-201X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第5课 南亚次大陆的冲突学案 新人教版

第5课南亚次大陆的冲突

[目标导航] 1.了解“蒙巴顿方案”与印巴分治。2.了解三次印巴战争的过程。3.理解印巴冲突的原因和教训(重点、难点)

一、“蒙巴顿方案”与印巴分立

1.背景

(1)国际

①英国殖民者利用印度两大教派在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上的差异。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实力下降,难以维持庞大的殖民体系。

(2)国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在如何组成新国家和政府组成问题上出现分歧。

2.蒙巴顿方案

(1)时间:1947年6月。

(2)内容:①组成两个会议,单独投票决定是否实行分治。

②只要其中一个会议决定分治,就将实行分治。

(3)结果:建立了独立的巴基斯坦国。

3.印巴分治

(1)过程:1947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印度独立法案》,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实行分立。

(2)影响:①随着两个具有明显宗教特征的国家出现,不同宗教信仰的居民之间的摩擦和对立严重起来。②带来了一股强大的居民迁徙浪潮,在不同宗教信仰的居民中埋下了不和的种子。

[思维点拨]

1.在土邦的归属问题上,英国制定了两个自相矛盾的原则

(1)“以教定土”原则:按这一原则,克什米尔土邦,因其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占多数,所以应加入巴基斯坦。

(2)“自行选择”原则:按这一原则,克什米尔王公又可以代表土邦选择加入印度。这为后来两国争夺克什米尔地区埋下伏笔。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殖民主义的崩溃,英国殖民者不得不撤离印度,于是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此政策使英国在一段时间里在印度保持了仲裁者的地位,但却加剧了南亚次大陆的动荡局势。

二、三次印巴战争

[易错提醒]

印巴之间发生的战争,与原来这一地区殖民统治者的政策,以及在实行分治立国时对一些地区不同宗教、民族之间矛盾的处理失误有直接的关系。印巴双方在克什米尔归属问题上的战争,造成了双方的巨大损失,但未能解决问题。

三、引发印巴冲突的主要原因

1.殖民政策:“分而治之”政策。

2.宗教信仰

(1)将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国家的唯一原则,必将产生冲突。

(2)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占有的自然资源不同。

3.主权问题:边界和领土归属的长期不确定,双方都认为拥有对克什米尔地区的主权。4.大国推动:美苏两个大国不断向印巴出售武器,推动了印巴两国一次次走向战争。[深化提升]

印巴长期冲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印巴地区的内因,主要是宗教信仰的差异、边界和领土的长期不确定;也有其外在因素,即殖民主义和美苏等大国的插手。

主题印巴战争

史料一1947年7月,蒙巴顿公布了《印度独立法案》,主要内容为:(1)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斯坦国家和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国家。(2)各土邦有权选择加入哪个自治领,亦或两者都不加入,保持原来与英国的关系,但不能自治……——《世界近代史》

史料二1966年,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强调巴基斯坦需要赢得时间,“巴基斯坦只要等到印度碰上一个能阻止它为所欲为的厉害对手的时候”。而印度人……想同巴基斯坦签订不战条约,并要巴基斯坦担保再不违反停火协议,不同第三国接触。

史料三50多年里,三次印巴战争和不断的边境冲突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只会耗费大量的金钱,造成许多人失业,而且给两国的经济和发展带来灾难性的结果。只有和平的局面和安定的环境,才能给印巴两国人民带来经济上的发展和繁荣。——《和平中有利益》

[史料解读]

(1)说明蒙巴顿方案以宗教信仰为原则把印度分为两个国家。

(2)说明大国势力介入了印巴冲突。巴基斯坦希望外力介入,印度反对外力介入。

(3)说明长期的战争和冲突并没有解决印巴矛盾,反而带来灾难性的结果。只有和平才能给双方带来发展和繁荣。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说明《印度独立法案》中提出的印巴分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南亚国家出现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基斯坦的“等待”和印度的想法说明了什么问题。

(3)据史料概括指出印巴冲突的后果。印巴矛盾为何长期得不到解决?

答案(1)依据:宗教信仰。

变化:印巴分治,巴基斯坦被分为东、西两部分。原因:英国的“分而治之”的殖民主义政策,印度两大教派、两党的差异和冲突等。

(2)大国势力渗透到印巴冲突。巴基斯坦希望借助外来力量约束对方,印度希望巴基斯坦承诺不得借助外来力量。

(3)后果:耗费社会财富,给人民带来痛苦和不幸;阻碍经济发展;造成社会动荡。原因:长期积怨很深,外部力量插手、两国动辄诉诸武力。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人民的首要任务是( )

A.民族独立B.民主革命

C.宗教自由D.实现和平

答案A

解析18世纪中期,印度逐渐成为英国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英国实力下降,难以继续维持庞大的殖民体系,印度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高涨。

2.20世纪40年代末,巴基斯坦获得独立的基本方式是( )

A.依据宗主国制定的方案

B.通过长期革命武装斗争

C.举行全体公民民族自决

D.按照联合国大会的决议

答案A

解析二战后,英国殖民者实行分而治之政策,将原先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分别依据英国提出的方案实现独立。

3.在印巴分治方案中,英国殖民者将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国家的唯一标准,这一做法( ) A.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B.极易导致宗教对立与排斥

C.有利于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D.有利于整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宗教原则来划分统治区域,在一个宗教比较复杂的地区是十分危险的,因为不同

宗教信仰的区域占有的自然资源不同,这样容易导致民族之间的对抗和斗争。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7年2月,英国首相艾德礼在下议院发表对印度的政策声明,宣布最迟在1948年6月前把政权转让到“负责任的印度人”手里,蒙巴顿被选派来印度办理交接事务。他的助手伊斯梅回忆说1947年的印度是一艘舱中载满弹药而在大洋中着了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在大火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事实上,除了按我们所说的那样去做外,在目前我们别无选择的余地。

材料二1947年7月蒙巴顿公布了《印度独立法案》,主要内容为:(1)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斯坦国家和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国家。(2)各土邦有权选择加入哪个自治领域;抑或两者都不加入,保持原来与英国的关系,但不能自治。

(1)材料一中所说“印度是一艘舱中载满弹药而在大洋中着了火的船”的真实含义指的是什么?英国打算如何“灭火”?

(2)据材料二指出蒙巴顿方案的特点。“蒙巴顿方案”中提出的印巴分治的主要原则是什么?简评蒙巴顿方案。

答案(1)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民族运动高涨,印度独立势在必行。打算:调整统治政策,但仍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以避免英国在印度统治的完全崩溃,并防止印度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2)特点:人为地将印度分裂,尽量保持英国在印度的影响。

原则:宗教信仰。

评价:蒙巴顿方案是印度人民长期努力的结果,它的公布加速了印、巴独立的步伐,因而具有积极意义;蒙巴顿方案具有殖民主义的烙印,造成了印度不同宗教信仰的居民之间严重的对立和摩擦,是此后直至今天南亚次大陆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解析第(1)问,应明确蒙巴顿方案公布的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的反帝斗争出现了新的高潮,为了避免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完全崩溃,并防止印度人民革命进一步发展,英国政府被迫采取新的政策,蒙巴顿方案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台的。第(2)问,应认真阅读材料,明确这个方案是依据宗教原则决定把印度划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域,尽量保持英国在印度的影响力。根据其结果分析影响。

[基础达标]

1.20世纪40年代以后,700万伊斯兰教徒背井离乡,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许多印度教徒从巴基斯坦逃往印度。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教徒的爱国心切

B.《印度独立法案》的实施

C.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

D.印巴战争的结果

答案B

解析1947年英国议会通过《印度独立法案》,按照宗教信仰原则划分了两个不同的国家,带来了一股强大的居民迁徙浪潮,故选B。

2.1947年8月,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印度新德里附近的许多居民慌忙地登上开往巴基斯坦的火车。这些居民( )

A.是被印度当局强制驱逐到巴基斯坦的

B.是为了宗教信仰而被迫迁徙的

C.是被国际社会强制迁往巴基斯坦的

D.是为了逃避战乱而主动迁徙的

答案B

解析1947年8月,印巴实现分治。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被迫迁往插上宗教标识的地域——穆斯林的巴基斯坦。

3.第一次印巴战争刚实现停火,就有军事评论家指出:“这只是暂时的休战。”这种说法的依据是( )

A.英国对印巴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

B.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得以基本解决

C.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并未根本解决

D.确定的停火线使巴基斯坦占有大部分地区和人口

答案C

解析第一次印巴战争的导火线是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但这次战争仍未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以后冲突的重要根源。

4.印度总理尼赫鲁说:“没有克什米尔,印度就不会在中亚的政治舞台上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同样,巴基斯坦总督真纳也曾说:“克什米尔就像是巴基斯坦头上的一顶帽子。如

果我们允许印度取走我们头上的这顶帽子,那就会永远受印度的摆布。”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印巴两国把克什米尔当做双方争夺的外交砝码②印巴两国都十分重视克什米尔的战略位置③克什米尔问题是美国蓄意制造的④印巴两国都力图把克什米尔地区纳入自己的版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是组合式选择题,可以采取排除法。克什米尔问题是英国“分而治之”政策的产物,并不是美国蓄意制造的,故③错误,可排除含有③的选项。

5.从1947年到1971年,引发下图地区发生了三次战争的主要原因包括( )

①殖民主义者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②宗教信仰的不同

③边界的划分和领土的归属问题④复杂的地形条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造成战争和冲突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原因和社会原因,自然条件不会成为战争的主要原因,故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6.阅读下列两幅与印巴战争有关的图片,两图片主要反映了( )

巴基斯坦使用的美制印度使用的苏制

“巴顿”式坦克米格-21战斗机

A.国际调停B.联合国的干预

C.战争的激烈程度D.美苏等大国推动了印巴战争

答案D

解析图中两种武器分别为两大国所生产,代表了美苏两大国对交战双方的支持。A、B两项和题干没有联系;两图片也不能说明战争的激烈程度,排除C项,故选D。[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蒙巴顿方案》规定,印巴两个自治领域的划分主要根据英属印度居民的宗教信仰……从《蒙巴顿方案》颁布至1951年,约720万伊斯兰教徒成群结队迁往巴基斯坦;在巴基斯坦的约90万印度教徒也携儿带女迁往印

度……加之《蒙巴顿方案》没有明确划分印巴边界,东、西巴基斯坦(东巴基斯坦即现今的孟加拉国)相距遥远,而恒河和印度河流经印巴两国,这又造成印巴边界纠纷问题和河水争端问题。

材料二新华社新德里2009年3月21日电,印度和巴基斯坦军队20日晚在两国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一带发生交火,造成1名印度士兵受伤。1947年分别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独立后,印巴两国已经爆发了三次战争,其中两次源于克什米尔争端。半个世纪以来,印巴关系时紧时松,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武装冲突几乎从未中断。

(1)印巴冲突的原因有哪些?其根源又是什么?

(2)印巴矛盾为何长期得不到解决?

答案(1)宗教矛盾、领土矛盾、水源问题、克什米尔归属问题。根源是英国的“分而治之”的殖民主义政策。

(2)长期积怨很深、外部力量插手、两国动辄诉诸武力。

解析二战后,面对蓬勃发展的民族解放运动,英国无法阻挡,但英国不甘心彻底失去在印度的殖民利益,于是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这是造成当今印巴冲突的历史根源,当今印巴冲突的原因还包括宗教矛盾、领土纠纷、水源问题、克什米尔归属问题等;印巴冲突长时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从国际形势、长期矛盾积怨等方面分析。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卢沟桥烽火》课文

《卢沟桥烽火》课文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士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

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点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起攻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课文《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课文《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课文《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9课

题) 4.解题:指名读“烽”(f6ng),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 kouxiaodie 日寇硝烟哭爹喊娘 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1.出示词语,指名读。 魔爪咽喉挑衅 日寇控制号召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同仇敌忾猝不及防 万籁俱寂如火如荼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叫·一样;比喻逐步侵占。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5 卢沟桥烽火

5 卢沟桥烽火(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大致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活动方案】 活动一:初读,学生词。 ⒈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自学并描红。 烽.火妄.图呐.喊歼.灭咽喉.要道猝不及防震耳欲聋.同仇敌忾 挑衅魔爪伪.军凌.晨哭爹.喊娘万籁俱寂众寡悬殊如火如荼 ⒉组内解决疑难,组长报默生字,轮流批阅。 ⒊汇报展示。 ①各组书写员将容易写错或读错的生字展示在小黑板上,并用色笔标注。 ②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活动二:再读,理脉络。 ⒈再读课文,用“”画出描写时间的词句,想想课文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⒉小组讨论: ①按照时间和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可分成段。 ②简单概括段意: 事变的起因→→→ ⒊班级汇报,质疑。 【检测反馈】 1.用“”划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魔爪.( zhuǎ zhǎo )咽.喉( yün yàn ya) 挑.衅( tiüo tiǎo )如火如荼.( chá tú) 2.把词语补充完整。 ()不及防同仇()()人()马() 全()武装万籁()()如()如() ()羞成怒()()而逃成()结()

5 卢沟桥烽火(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1-5自然段。 2.品读重点语段,认清侵略者的丑恶嘴脸,感受中国守军的英雄气概。 【活动方案】 活动一:弄清“事变”起因。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卢沟桥事变的起因是什么? 2.组内说说当时的局势和事变的起因,再感情朗读第1自然段。 3. 各组推荐代表介绍当时的局势和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活动二:了解“事变”经过 1.精读2-5自然段,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表现的词句,思考从中读懂了什么? 2.组内合作: ①讨论完成表格(提示:要抓住最能体现日寇本质和我军精神的关键词哟!) ②就所填的词语谈谈各自的感受,并感情朗读。 3. 汇报展示。 【检测反馈】 1.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分类摘抄,并任选两三个词语写一段话。 描写敌军的: 描写我军的: 其他: 任选两三个写一段话: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1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1.播放录像,你看到了什么?这就是令中国人永世难忘的卢沟桥事变时的战斗片段。 2.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课文《卢沟桥烽火》,重温历史。(板书) 二、品读课文,学习写法。 1.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课文是如何通过有条有理的描写体现了日军的险恶用心和中国军民誓死卫国的精神的?找出描写敌我双方的句子,谈感受。 ①学生合作学习,老师指导。 ②交流,老师板书。 抓住重点句子理解 ③指导朗读。 2、我们对日本人充满仇恨,对中国守军充满了钦佩。那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呢? (1)出示句子,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①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②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分析归类,指导朗读。 (2)除了这点,文章中还有许多类似之处,现在就请同学们帮老师找出来吧!出示课件,学生两人合作填表格。 学生交流。 (3)小结:正如巴金老先生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说到,他是用作品表达他的情感,作者也是在通过作品表达他的情感,我们以后也应该把这种方法用到写作中。 3、过渡,引读7、8小节: (1)你能用一些词语来描述刚才你读中的感悟?出示,面对侵略者,面对共产党的大声疾呼,中国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齐心协力、…… (2)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3)学习“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位置可调换吗?为什么用3个感叹号?出示地图。 (4)指导朗读。 三、拓展提升,深化中心: (过渡)……如今,卢沟桥的枪声距离我们已经72年了,老师想问,我们能忘记那时的枪声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说,渗透爱国情感。(介绍日本过去和现在的一些卑鄙行为) 四、教师总结: 我们不能忘记国耻,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要牢记团结才会发展,发展才能强大。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仅战胜了日本侵略者,也战胜了08年的大雪、地震,北京奥运会更是让全世界人称赞。

卢沟桥烽火

卢沟桥烽火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时间顺序初步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我军的英勇无畏及捍卫家安全时强烈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齐读课题。烽火什么意思?描写战争的文章,读的时候要气势宏伟,悲壮有力。教师范读,齐读。 2、看,这就是卢沟桥现在的照片,从它的桥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3、坑坑洼洼,它就是卢沟桥烽火的见证,让我们把思绪拉到74年前,了解一下卢沟桥烽火发生的背景,你知道吗? 4、提到背景,我们不得不提到另中华民族感到耻辱的“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驻中国东北的军队炸毁了沈阳近郊的一段铁路,不但诬陷是中国军队炸毁的,还诬陷中国军队袭击日军。于是他们炮轰沈阳军事重地北大营,进攻沈阳城。更让人羞耻的是,国民党主席蒋介石却下了“绝对不抵抗”的命令,使得卑劣的日军在一夜之间就占领了沈阳城,四个多月就侵占我国辽宁、吉林、黑龙江东北三省。日寇的虎狼之心并没有满足,他们又接着逐步蚕食华北,妄图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于是,日本又策划了蓄谋已久的挑衅,发动了本文所描写的“卢沟桥烽火”。请大家打开课本,读准课后的生字,读通课文。 5、检查音、义、形。(学生自读、个别读,齐读) 6、PPT 第一段:读一读第一段,看看“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为什么会选择侵占卢沟桥呢?(学生自读,教师作图)我们来看一下卢沟桥的战略位置是怎样的? 7、我们来看一看文中描写卢沟桥烽火具体过程的是2——几自然段,那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呢?请迅速找出战争进程的时间。

卢沟桥烽火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卢沟桥烽火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卢沟桥烽火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目标中的2、3,目标1中的造句。 卢沟桥烽火 敌军我军 7月7日深全副武装喝问

气势汹汹严词拒绝 首先还击 第二天凌晨人仰马翻同仇敌忾 狼狈举、冒 当天晚上抱头鼠窜悄悄 可耻下场英勇顽强 [课内] 1、抄写词语。 2、填写成语。 3、造句。 4、组词、多音字组词。

[课外] 1、抄默词语 2、把课文复述给父母听 3、完成练习册。 教学要求 1、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2、检查预习情况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4、指导学生书写词语。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2.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解决问题: 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成果,并及时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 ___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 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 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5.2卢沟桥烽火第2课时

5卢沟桥烽火第2课时 【自学要求】 1、练习朗读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自主检测】 1、扩词 伪()()()控()()() 仰()()()妄()()() 2、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⑴王老师的咽.(yān yàn) 喉出了毛病,吃饭时咽.(yān yàn)东西很困难。 ⑵王处.(chǔ chù)长今天宣布了对于屡次违反纪律的职工的处.(chǔ chù)理决定。 3、摘录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⑴ 感受: ⑵ 感受: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_________________,接着 _________________,妄图_________________。 ⑵卢沟桥战略地位重要,是因为。 ⑶卢沟桥事件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卢沟桥事变拉开了 _______________序幕,从此,___________________。 ⑷这篇课文有许多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抓住这些词语就能理清事件发展的脉络: “九·一八事变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 1、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huǎnɡhuànɡ)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xuèxiě)四溅。在硝烟和火光

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⑴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⑵“顷刻间”表示时间______,在短文中还可以用“______”、“______”来替换。 ⑶仿写成语。 例:狼狈而逃(一个成语中有两种动物)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⑷这段话中用了一系列动词,如“举起、 _______ 、 ______ 、砍去”,这些 词语体现了中国守军奋勇抗击的英雄形象。 【自能拓展】 1、把下列爱国诗句补充完整。 ⑴待重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岳飞)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匹夫有责!(顾炎武) ⑶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 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2、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交锋多次。查阅资料,了解下列着名的战役, 并填一填。 等第_______ 日期_______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教案(1)

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知识)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二战全面爆发,之后规模不断扩大,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和人口都被卷入了这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浩劫中,法西斯恐怖笼罩着全球,这场浩劫的结果如何?今天我们就一同回顾这段历史。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随着战火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遭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愤怒,到面对共同的敌人,各国何去何从?是继续妥协或孤立作战,还是携手联合?下面开始第一个环节: 一、团结: 问:为什么战争初期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总是屡屡得手?(P39动脑筋) 从二战前的30年代开始,英、法、美等国推行一种纵容法西斯侵略扩张的政策,即绥靖政策。具体表现在英法的“不干涉”政策,美国的中立等。特别是英法的纵容,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反法西斯国家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合作,这是战争初期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总是屡屡得手的主要原因。 而战争的发展终于使反法西斯国家逐渐认识到联合的必要性。 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让学生看书后回答) a、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基础是什么? 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野蛮、凶残的侵略战争,给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法西斯国家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敌人。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已经意识到只有联合起来共同对敌,才有可能打败法西斯。这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基础。 b、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标志: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C、《联合国家宣言》主要内容是? 保证全力对法西斯国家作战,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 d、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作用是什么呢?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基本保证,从此不同社会性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民紧密团结,在反法西斯的旗帜下联合起来,形成共同抗击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形成了正义和平力量对邪恶战争势力的大包围。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成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以后,反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在军事上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在政治上互相磋商,求同存异;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相互援助。为了尽快打败法西斯,反法西斯国家多次召开会议。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那么它的具体情况又是如何呢? 2、雅尔塔会议(引导学生看书后回答) a、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b、时间:1945年2月。 c、参加国: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d、地点:苏联的雅尔塔 e、内容: (1)德国战败后对其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2)决定成立联合国 (3)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练习题

选修三第五单元“局部战争”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几次有关中东问题的战争,给中东国家带来的最深刻的教训是() A.解决争端必须依靠武力B.给中东地区的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C.解决争端应当妥协退让D.和平谈判是解决争端最好方式 2、1953年签订的朝鲜停战协定规定:①停止在朝鲜的一切敌对活动②以北纬38度线作为 军事分界线③协定生效后60天内遣返战俘A、①②B、①③C、①②④D、②③3、(2009天津文综历史11)巴以矛盾导致中东地区长期动荡,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当 前在联合国框架下解决巴以矛盾的基本原则是 A.以土地换和平 B.按宗教地区分治C.大国协助解决 D.联合国托管耶路撒冷 4、海湾战争是一场高科技战争,它向传统的战争观念提出了挑战。不能体现海湾战争这一 特点的是A.多国部队普遍应用电子干扰、压制和制导技术,电子战大展宏图B.高技术兵器和装备大大提高了多国部队准确、快速反应能力 C.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空袭的准确性 D.标志着高技术局部战争登上世界军事舞台 5.朝鲜战争从内战扩大为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的关键因素是()A.操纵安理会通过了指责朝鲜的决议B.宣布武装援助韩国 C.出动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D.组成“联合国军”干涉朝鲜战争6.1951年7月,朝鲜停战谈判开始,朝鲜战争进入边谈边打、打打停停的新阶段。进入这一阶段的主要原因有①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占有人数优势②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士气高涨③美军占有技术装备上的明显优势④美军士气低落,无力大规模反击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7、我们在电视上不厌其烦的看到连篇累牍地报道巴以冲突,他们冲突中最重要的分歧是 A、与美国关系问题 B、耶路撒冷问题 C、犹太人定居点问题 D、宗教冲突问题 8、促成以色列建国的因素有:①“贝尔福宣言”②联合国大会的决议③美苏等大国的支 持④阿拉伯国家的默许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④ 9、第二次中东战争产生的最大国际影响是: A、埃及扫清了英法殖民统治的残余 B、严重削弱了英法的国际地位 C、极大的提高了以色列在中东地区的声誉 D、美苏两国开始介入中东的角逐 10、当代苏伊士运河战争发生时埃及总统是 A、纳赛尔 B、穆巴拉克 C、蒙巴顿 D、穆沙拉夫 11、前四次中东战争对中东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阿以双方矛盾加剧 B、美苏大国介入增加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 C、中东走上和平进程的道路 D、阿以双方得以相互理解与承认 12、关于“以色列撤出自1967年以来占领的阿拉伯国家的土地,阿以各方保证中东地区各 国和平”的原则出自下列那项协议: A、“戴维营协议” B、“奥斯陆协议” C、“以土地换和平” D、《巴勒斯坦有限自治宣言》 13、阿以冲突长期存在的关键因素是()

(五年级语文教案)5《卢沟桥烽火》

5《卢沟桥烽火》 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 .听歌曲《松花江上》。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9课题) 4 .解题:指名读烽”(f6ng)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 kou xiao die 日寇硝烟哭爹喊娘 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1.出示词语,指名读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卢沟桥烽火》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卢沟桥烽火》教案 Teaching plan of Lugou Bridge beacon fire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卢沟桥烽火》教案 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 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教学重点]

目标中的2、3,目标1中的造句。[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主要板书计划] 卢沟桥烽火 敌军我军 7月7日深全副武装喝问 气势汹汹严词拒绝 首先还击 第二天凌晨人仰马翻同仇敌忾 狼狈举、冒 当天晚上抱头鼠窜悄悄 可耻下场英勇顽强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1、抄写词语。 2、填写成语。

3、造句。 4、组词、多音字组词。 [课外] 1、抄默词语 2、把课文复述给父母听 3、完成练习册。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2、检查预习情况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4、指导学生书写词语。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 2、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喀什地区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卢沟桥烽火》同步练习C卷

喀什地区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卢沟桥烽火》同步练习C卷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65分) 1. (6分) (2017六上·安顺期末) 给下列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磅礴________(bó bé)尘埃________(āi ái)滥________用(1àn luàn)慰藉________(jì jiè)馋________嘴(chán cán)谋________生(móu mò) 2. (17分) (2019三下·枣庄期中) 看拼音写词语 yé________山lǐng________dǒu yá________云舒juǎn________ lù________边bīn shè________厅táng________花xiān yàn________ 远tiào________yǎng________望敬lǐ________mèng________夫子诗gē________jué________句文zhāng________不xiǔ________piān________ 3. (4分)给下列划线词语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晋察冀狗刨耍水推搡 4. (2分)下面的球应该投进哪个篮子里。 ________ __ ______ 5. (4分)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一会儿有,一会儿无。形容隐隐约约的。________ ②比喻人群的声音嘈杂喧闹,像烧开的水在锅里沸腾一样。________

③水势大,泛指广阔或壮大。________ ④山倒塌,地裂开。形容声势巨大。________ 6. (4分)找出每组中不是同一类的词。 ①________炉灶锅铲沙发铝锅漏勺 ②________饭碗菜碟汤盆饭菜汤勺 ③________火车汽车飞机轮船摇控汽车 ④________牙刷抹布扫帚拖把洒水壶 7. (12分)辨字组词。 蔚________ 弋________ 茵________ 属________ 晰________ 祈________慰________ 戈________ 恩________ 嘱________ 蜥________ 沂________ 8. (3分)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①我喜欢的是桂花。________ ②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________ ③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________ 9. (6分)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优雅——________ 轻快——________ 著名——________ 精彩——________ 健壮——________ 舒缓——________ 10. (10分) (2019二上·镇原期中) 照样子,写一写。 (1)例:很多很多 很________很________ 很________很________ 很________很________ (2)例:绿一(草绿)(翠绿) 白—________、________ 黄—________、________

5卢沟桥烽火

5 卢沟桥烽火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清课文脉络。 4.了解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和起因。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1.板书课题。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5卢沟桥烽火)齐读课题。 2.理解“烽火”,再读课题。烽火什么意思?描写战争的文章,读的时候要气势宏伟,悲壮有力。 3.了解背景。看,这就是卢沟桥现在的照片,从它的桥面上,你看到了什么?(坑坑洼洼的。) 它就是卢沟桥烽火的见证,让我们把思绪拉到75年前,了解一下卢沟桥烽火发生的背景——“九一八”事变。你知道吗?(PPT) 4.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独占中国,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的第一炮。 5.再读课题。 6.同学们课前已经充分尝试学习了课文,接下来让我来检查你们尝试学习的效果。 二、尝试反馈理清脉络 1.字词万花筒 (1)在默写本上听写生词。 (2)对照屏幕批改,写错的打“×”,漂亮的字圈“○”。(相机指导学

生有共性错误的字。) (3)描红。把写错的和写得不够漂亮的字在《习字册》描红两遍。 (4)课文中还有一些难读的词语,谁会读? (5)说说这些词语中有哪些还不能理解。 (6)齐读词语。 2.朗读擂台赛 (1)自由朗读课文2分钟。课前都熟读了课文,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朗读擂台赛”。比赛规则:每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参加开火车读课文擂台赛,所读的这一节不读破、读错,并概括出这小节的主要内容,就挑战成功,下一小组接着读下面一小节。如果挑战不成功,由下面一组继续读这一小节。给2分钟时间,大家先在小组内练一练。 (2)朗读擂台赛。 3.结构梳理站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写卢沟桥事变过程的?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笔划出文中表示顺序的词语。 (2)交流。出示:(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 (3)课文其他自然段写的什么呢?出示: (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三、研读文本,了解起因。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卢沟桥事变的起因是什么? 2.组内说说当时的局势和事变的起因,再有感情地齐读第1自然段。 (相机理解:“蚕食”“妄图”,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并配以地图以及了解“咽喉”在人体中的重要位置,使学生体会卢沟桥地理位置的极其重要。)

卢沟桥烽火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卢沟桥烽火教案 本文是关于卢沟桥烽火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题、导入: 揭题:板书:卢沟桥烽火 审题:从题目看文章是写什么?(理解“烽火”) ——烽火:报警的烟火。 讨论:看了题目,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吗? 在卢沟桥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板书) 为什么说卢沟桥燃起了“烽火”?是什么样的“烽火”? 这次事件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要求: 同学们通过上网查寻有关的资料,看看卢沟桥到底曾经发生过什么事? 学生上网进行资料查询 ——通过“网易”查询“卢沟桥”。 每个资料要说明出处,以利交流。 查到资料后,可同桌或小组进行讨论,写出自己的书面调查。 查询结果总汇,诱发学生情感 ——学生回答研究,讨论的结果,教师点拔,小结。 a:通过资料可了解: “七?七”卢沟桥抗战(介绍)——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中华英雄→无名英雄碑→中国版图 ——说明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中华英雄(国耻日)→“九?一八”事变——时代背景 →说明日本帝国主义此时已开始全面侵略中国。 南京大屠杀(图片、内容)——说明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 台湾南部院校师生观感畅然——不忘历史。

学者分析:日本为何再次篡改历史教科书——要牢记历史 名山景色:卢沟桥——了解卢沟桥。 英雄人物:赵登禹。——了解“大刀队”,抗战英雄。 b:总结: 通过同学们查找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卢沟桥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阴谋侵占我国领土,而蓄意挑战的事端,它是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的信号烽火事件。但中国人民不是好欺负的,自卢沟桥本变后,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同仇敌忾,英勇抗战,终于取得了八年抗战的胜利。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c:过渡:课文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卢沟桥烽火的呢? 初读课文,发展情感 初读感知,要求: 自读课文,读通课文。 边读边想,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给课文分段。 检查讨论: 指名读课文(分小节) 分段:第一段()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第二段()经过。 第三段()号召。第四段()历史地位。 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说说为什么? 全课总结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升华情感 指名读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说说为什么? 圈划出文中的关键词语。 ——注意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投影欣赏大刀队的图片) 从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具体叙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的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卢沟桥烽火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卢沟桥烽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丰南区实验小学东校区张雪静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卢沟桥烽火》反映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卢沟桥事变,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为揭露日军的狼子野心作下铺垫。第二至五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其中第二、三自然段讲述了日军蓄谋已久,挑起战端;第四、五自然段讲述中国军队誓死不让寸土的顽强抵抗。第六至八自然段写在中国共产党号的号召下全国人民团结抗战。第九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纵观全文,围绕“卢沟桥烽火”重点引导读者感知“日军蓄意挑起战争的烽火”——“中国军队点燃抗击侵略的烽火”——“日军大举进攻蔓延战争的烽火”——“中国人民全面抗战,抗日的爱国烽火熊熊燃烧”等几方面内容,从而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讴歌中华儿女顽强抵抗外辱的爱国精神。 文章浓缩了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所述内容相对学生实际有较大距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具有崇高的历史意义,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借助多媒体教学,有层次地引导学生走进那段史实,唤起心灵体验,感悟文本,产生共鸣。 本文为主题单元的开篇,其知识引领、主题感悟均为单元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作为六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前瞻阅读、借助网络进行有效预习的能力; 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较好的小组交流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具有较强的思维张力,能很好地将文本信息、教师提供信息、自我搜集信息融汇成个性化的感悟; 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史实知之甚少,仅限于影视作品中所获得的信息,有基本的爱国意识、情感,但对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历史资料、历史意义了解不够,对抗日精神感受不够深入。 (三)教学环境分析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正义战争

:随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不同社会性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民紧密团结,组成了共同抗击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形成了正义和平力量对邪恶战争势力的大包围。世界反法西斯的各联盟国在政治上互相磋商,求同存异;在军事上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相互支援。最终迎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伟大胜利。 情感升华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正义战争,它给全人类留下的历史启迪也最为珍贵。——江泽民 二战给人类留下了什么“历史启迪”? ①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绝不能重演。 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⑧国际社会无论过去与未来,都需要团结合作,共同解决关系全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正义战争,它给全人类留下的历史启迪也最为 珍贵。——江泽民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是下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本节教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胜利,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美军在中途岛海战中的胜利,使太平洋战场形势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英军在阿拉曼战役胜利,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第二,二战的胜利。在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变的形势下,反法西斯同盟国家通过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加强了合作。加之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三,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在很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说重点、难点: 1、重点一: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本节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教材的中心环节之一。它使苏德战争的进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极大提高勒苏联的国际威望,鼓舞勒世界各国人民;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合作与团结,促进法西斯集团内部的瓦解;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折,是整个二战的转折点。因此重点讲解。 突破策略: (1)让学生阅读、看《地图册》战争形势图。 (2)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视频资料,并结合课文内容讲解。 (3)思考讨论:为什么发生在苏德战场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会是整个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2、重点二: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第二战场的开辟、苏军在东线向德军发动猛攻,两个战场遥相呼应,这样德国法西斯在欧洲战场上便陷入东西两面夹攻之中,腹背受敌,加速了走向灭亡的过程。因此重点讲解。 突破策略: 指导学生从第二战场开辟的背景、过程、意义全面掌握该知识点,同时结合讲述二战中的三次著名的登陆战役:美英盟军北非登陆、西西里登陆、诺曼底登陆,一并巩固掌握。 3、重点三: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这些会议协调了盟国行动,加强了合作,加快了战胜法西斯的步伐。但同时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因此重点讲解。 突破策略: 指导学生从会议的背景、目的、召开、内容对该知识点进行全面掌握,同时针对其意义进行讨论分析。 4、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和影响

人教版选修3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word复习教案

选修3 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课标要求】 1、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2、了解中东战争的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 3、了解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4、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科技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知识结构】 一、“冷战”背景下的局部热战: (一)朝鲜战争: 1、背景: ①国际:两大阵营对峙,美苏冷战(根本); ②国内:朝鲜南北两个政权之间不断发生矛盾冲突,1950年6月内战爆发; ③历史:“二战”结束时,美苏分区受降,形成南北两个占领区; ④现实:美国出于争霸的需要,插手朝鲜内战,遏制共产主义。(美国操纵安理会,指责北朝鲜是侵略者,授权美国组成干涉朝鲜的“联合国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出兵朝鲜后,侵占平壤, 把战火烧到中朝边界,轰炸中国边境,侵略中国。目的:遏制苏联,遏制共产主义。美国在冷战思维下,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视为自己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认为朝鲜内战是苏联实力的扩张,威胁了美国的利益,所以要干涉。既可以维护美国在东亚的利益,也可以进一步推行自己的霸权政策,加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 2、过程:(1950.6 ——1953.7) ⑴朝鲜内战的爆发:①时间:1950.6.25;②内战初期战况:对北方有利。 ⑵美国干涉朝鲜内战:A、原因:①视社会主义阵营为称霸全球的最大障碍;②维护和扩大在东亚的利益,加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B、表现:(见教材P106—107);C、影响:①战争性质变化:由内战演变为国际性局部战争;②战场形势变化:a、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b、威胁到中国的安全。 ⑶中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A、原因:①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安全,巩固政权;②意识形态:当时“冷战”全面开始,中、朝同属社会主义阵营;③朝鲜向中国提出请求出兵援助;中国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援助社会主义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和干涉。④苏联愿意向朝提供大量援助;⑤外交解决无望。 B、过程: 第一阶段:1950.10——1951.6 。中朝军队五战五捷,歼敌23万人,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第二阶段:1951.7——1953.7。边谈边打,1953.7,双方在板门店正式签署了停战协定,朝鲜战争宣

《卢沟桥烽火》互联网搜索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六年级语文 2、课时:2 3、教师课前准备:(百度文库PPT) https://www.360docs.net/doc/2c408138.html,/view/0f15bfe96294dd88d0d26bcd.html 4、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解决不理解的生词。 (3)提出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卢沟桥烽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主要采用指导阅读法、合作互助法,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以达到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构思及主旨思想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三、教材分析 文本解读 “卢沟桥事变”是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发生的背景,孩子们是知之甚少的。课文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生动叙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细致描画了敌我双方的行为、语言等,通过对比手法来突出侵略者的丑恶嘴脸与我国守军顽强抵抗、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因此,学生读此文,不仅要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经过,抓关键词句体会敌寇的狡猾凶恶,守军的英雄顽强,还得深入感悟文本的表现手法,不仅要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还得从中领悟写作手法的精妙。 《卢沟桥烽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

卢沟桥烽火课后练习题

卢沟桥烽火课后练习题 《卢沟桥烽火》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敌气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通过课文《卢沟桥烽火》的学习,我们又掌握了不少的语文知识。今天小编还给大家准备了“卢沟桥烽火课后练习题”,同学们可以动手写一写,看看自己掌握了多少。 卢沟桥烽火课后练习题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一、看拼音,写词语。 cán shí xù móu wàng tú xuán shū wàn lài jù jì rú huǒ rú tú chéng qún jié duì zhèn ěr yù lóng yán cí jù jué 二、给加点的字选取正确的读音。 魔爪(zhǎo zhuǎ) 咽喉(yān yè ) 鲜血 (xuè xiě ) 猝不及防(cù cuì) 挑衅(xìn xù) 侵略(lüè

luè ) 立即(jī jí ) 顷刻(qǐng qīng) 三、按要求写词语。 1.赞扬我军奋勇抗敌的: 2.揭露敌人惨败下场的: 3.用“严”字组成四个词语,填在横线上。 我们干工作要有的要求,的组织,的态度, 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 四、按要求完成有关句子练习。 1.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①.我们要积极响应“人人动手,绿化祖国”。 ②.看了这部电影,使我深受教育。 2.根据词语不同意思造句。 问题:①指毛病或麻烦:。 ②指需要回答或解释的题目:。 3.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搜查”。 改为直接叙述: 4.按要求写一句话。 (1)写一句话,用上“否则”及表示关联的词语“无论……都……”。 (2)用拟人的手法写一两句话,描写天空中飘落的雪花。 五、在括号内填入合适的关联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