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毕业论文

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毕业论文
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

影响的研究

目录

1引言 (1)

1.1问题的提出 (1)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2.1研究目的 (1)

1.2.2研究意义 (1)

1.3核心概念界定 (1)

1.3.1幼儿“屏奴” (1)

1.3.2幼儿亲社会行为 (2)

1.4文献综述 (2)

1.4.1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分类 (2)

1.4.2儿童(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3)

1.4.3幼儿“屏奴”现象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关系研究 (3)

1.5研究的方法 (4)

1.5.1研究对象 (4)

1.5.2研究方法 (4)

2 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4)

2.1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内部因素 (4)

2.2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外部因素 (5)

3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分析 (5)

3.1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现状分析 (5)

3.2幼儿“屏奴”现象发生的原因 (8)

4针对改善幼儿“屏奴”现象的思考建议 (8)

参考文献: (10)

附录一 (11)

附录二 (12)

致谢 (13)

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

摘要:本文是关于幼儿“屏奴”现象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现状调查,选择了乌鲁木齐市一所公立幼儿园,采用观察法和非结构访谈法收集资料。通过对典型“屏奴”幼儿亲社会行为中的问题行为的分析,发现幼儿问题行为的不合理因素,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一是改变家长对幼儿“屏奴”现象的认识,二是提高家长对自身亲子互动行为的反思能力,三是加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引导幼儿健康成长,四是运用多种教育手段,采用多种组织活动形式,五是严格控制观看电子屏幕的时间。

关键词:幼儿;亲社会行为;“屏奴”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children "screen slaves"

phenomenon on children's dear social behavior Abstracts: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investigation of children "screen slaves" Dear children social behavior, chose a Urumqi city public kindergarten, using observation method and non structural interview method to collect dat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ypical "screen slaves" dear child problem behavior in social action, unreasonable factors found children behavior problems, analyze the causes, and proposes relevant suggestions: first is to change the parents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 "screen slaves" phenomenon, second is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self reflection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ird is to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teachers, to guide the healthy growth of children, and the fourth is to use various means of education, using a variety of organizational forms of activities, fifth is to strictly control the viewing screen time.

Key words: children;dear social behavior;"screen slaves"

1引言

1.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iphone,ipad等电子产品大行其道,掀起了“苹果热”的狂潮,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已成为家家必备的生活必需品,随处可见,几乎是人手一部。年轻的“80后”父母给孩子买iphone,ipad成为流行,这些拥有触摸屏幕的电子产品成为越来越多的父母给幼儿礼物的首选。北京市妇联近日发布的《2013年中国城市儿童生活形态报告》显示:4岁至6岁孩子中,约有53%会上网,将近八成的未成年人使用移动终端上网……他们的课余生活仿佛是在电视、电脑、手机等不同屏幕间切换。幼儿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以及屏奴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幼儿沉默,易怒,伴随有攻击性行为,不利于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对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试图引起家长以及社会的重视,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健康发展。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分析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产生影响的原因,反思幼儿接触电子屏幕中的不合理因素,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旨在改善家长的教育观念,转变幼儿不合理的游戏方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健康发展。

1.2.2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通过幼儿“屏奴”这一新视角研究幼儿亲社会行为,丰富幼儿亲社会行为领域的研究,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通过转变家长不合理的互动理念,改变幼儿不合理的观看电子屏幕的时间,提高家长正确引导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能力,使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对幼儿实施教育,使得家长的教育能力有所提高,对家庭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改善了幼儿在家的娱乐方式,亲子关系,这对幼儿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3核心概念界定

1.3.1幼儿“屏奴”

对幼儿“屏奴”现象进行研究,首先要对“屏奴”进行准确而又细致的界定。通过对查阅文献的整理,发现对于“屏奴”一词,还没有统一权威的界定,本文

采用光明日报(2013)对“屏奴”现象的界定,“屏奴”是指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过度面对电子屏幕的人。1过度:超过限度。2

美国NIOSH(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和日本的研究建议电脑终端机工作者每工作40到45分钟应该休息15-20分钟,以闭目仰卧或是望远的方式让眼睛充分休息。儿童的眼睛正处于发育阶段,因此,儿童每次操作电脑的时间应更短,一般,每操作10-30分钟左右要适当休息,做一些轻松的活动,活动活动身体,或者走出室外,呼吸新鲜空气;还可做做眼保健操或者向窗外远眺,放松眼部的肌肉等。年龄越小的孩子,操作电脑的时间应越短。3幼儿“屏奴”是指3-6岁一次性面对电子屏幕超过30分钟的幼儿。

1.3.2幼儿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可以界定为个体自愿提供的、有益于他人的、符合社会期望且能促进人际间关系协调的行为(寇彧、王磊,2003)。4主要的形式有帮助行为、分享行为、合作行为、安慰行为等。本文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问题行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有攻击性行为、对立行为、独占行为、漠视行为。

1.4文献综述

1.4.1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分类

赵章留、寇彧(2006)的研究指出帮助、合作、分享、安慰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主要类型。四种亲社会行为在儿童身上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1、儿童对这四种亲社会行为的分化发生在18~24个月;2、四种亲社会行为随儿童年龄增长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3、四种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既受个人因素的影响,也受情境因素的影响。5

全海英(2012)的研究中指出:1、3~6 岁幼儿亲社会行为分为四个维度,其中情感方面包括同情、安慰;利他方面包括帮助、捐助;协作方面包括合作、分享;责任方面包括守信、轮流。2、与幼儿亲社会行为紧密相关的并且幼儿教师和家长期待幼儿发展的其他社会行为和能力包括独立能力、坚持行为、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控制情绪的能力。6

1王海洋.拯救“屏奴”低龄化势在必行[N].光明日报,2013-10-31(2).

2新华字典[M].北京.2011.11(出版社)

3王雁,焦艳.优化幼儿电脑活动的环境[J].学前教育研究,2003,(5):30-32.

4寇彧,王磊.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评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

5赵章留,寇彧.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117-121.

6全海英.体育活动发展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理论与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4.2儿童(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吴念阳(2002)的研究中指出任何一方面的亲社会行为,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成两大类:个人变量,环境变量。个人变量包括:年龄、性别、种族、社会地位,出生次序、情绪状态、道德发展水平、认知发展水平、自控能力、社会责任感、社会化经历、内化了的价值标准。环境变量有:他人的态度、旁观者的存在、大众传播工具、行为对象本身的一些局限性,行为对行为者本身的意义和代价等等。

李灵子(2011)同情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促动因素,它使个体更加容易意识到他人的需要,这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能构建个体对同情对象在情感上的共鸣反应7以及产生助人意愿的强烈动机,所以能促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同时,同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中具有动机功能和信息功能。8王楠(2012)的研究说明:移情训练的方法与幼儿自我认知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移情训练方法可以有效的促进幼儿自我认知能力的提高,而幼儿自我认知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移情训练方法的实施。家长的教养方式对5-6岁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和幼儿的移情情感有直接的影响。在家长的教养方式中,被家长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幼儿很容易产生移情情感,并有良好的亲社会行为体现,经常在家长打骂、掌控和忽视中成长的幼儿,不利于产生移情情感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9

1.4.3幼儿“屏奴”现象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关系研究

华颜(2013)指出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互动和交流更能帮助他们完善世界观,养成良好的性格。小孩子应该多和同龄人一起玩,多参与户外活动。这会让孩子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相反,长期对着冷冰的iPad等电子产品进行人机对话,阻碍了亲子之间、孩子与同龄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容易使孩子形成单向思维的定式,不仅交际能力逐渐落后,性格、情绪的成熟也更加缓慢。

孩子心理的成长离不开对真实世界的正确认知,只有将孩子置于现实世界当中,多看多听,才能渐渐形成正确的是非判断观。孩子长期接触电子产品所营造的虚拟世界,会使孩子与现实世界脱节,影响心理的成熟;而一旦错过心理成熟最好时机,以后将很难弥补。此外,iPad多窗口、多界面的形式,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这点一下那划一下的行为,造成孩子上学以后坐不住、上课听讲爱“开

7Batson, Turk,Shaw. Information Function of Empathic Emotions: Learning That wevalue the Other's Welfare. 1995.68.2:300-313

8Eisenberg,N”Fabes,R.A’,SchaUer,M.,Miller,R,Carlo,G.,Poulin,R,,Shea,C.,Shell,R.Personality and socialization correlates of vicarious emotional respond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Social Psychology,1991,61:459-470

9王楠.移情训练对5-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小差儿”等坏习惯。

从对文献的梳理中我们可以看中,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多从理论本身出发进行研究,也有针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进行方法上的探索。以笔者目力所及,查阅到幼儿幼儿“屏奴”现象的文献资料较少,说明从幼儿“屏奴”现象出发,有针对的研究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较少。因此在本项研究中以幼儿“屏奴”现象为切入点,调查幼儿“屏奴”现象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普遍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1.5研究的方法

1.5.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新疆乌市某一所公立幼儿园,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X 和Y班,以一次性面对电子屏幕半小时以上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经过调查共29名幼儿为幼儿“屏奴”。

1.5.2研究方法

(1)文献法:搜集并分析有关幼儿“屏奴”现象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文献资料,了解幼儿“屏奴”现象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已有研究。

(2)观察法:在选择的班上进行定点观察,观察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问题行为,包括攻击性行为、对立行为、独占行为、漠视行为等。

(3)访谈法:在定点观察的基础上,对幼儿家长进行非结构式访谈,了解幼儿在家面对电子屏幕的时间、态度与表现,探究不同表现背后的原因。

2 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2.1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内部因素

第一,年龄。儿童是在2到3岁时才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林崇德的研究认为:亲社会行为在幼儿期逐渐增加。产生年龄差异的原因与幼儿社会信息加工能力的增长、社会责任感及提供亲社会行为的能力和知识有关,自发的利他行为,如:合作、分享或其他的亲社会行为,要到3-6岁才会出现。

第二,性别。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亲社会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孩显著优于男孩。

第三,移情能力。移情能力也可以说是情感观点采择能力,移情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情感反应,也就是一个人舍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识别并体验他人情绪和情感的心理过程,移情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促进因素。

第四,认知发展水平。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发展理论十分重视儿童认知技能的发展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一般认为,除智力水平外,影响较明显的两种认知能力是观点采择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观点采择能力是个体对特定情境中他人思想、情感、动机、需要的认知和理解、认知发展理论假设,随着儿童理解他人体验的能力的发展,他们对认知对象的反应能力也相应的增强。

2.2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外部因素

第一,榜样学习经验。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之所以能在特定情境中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是因为他们在先前类似的情境中学会了怎样去做,有许多实验研究可以证明榜样学习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作用,榜样学习能够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机制可能有两点:一是模仿,二是内化,如果榜样学习过程中内化机制发生作用的话,榜样学习的结果应该能够泛化并具有一定的特性。

第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同伴和社会文化传统及大众传播等媒介。

家庭(父母)和同伴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与儿童的交往而发生作用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如:分享、谦让、协商、帮助、友爱、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就是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在父母的要求和指导下逐渐形成与发展的,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对儿童与他人包括同伴的交往也有极为明显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儿童成年以后的人际交往态度、行为,有研究指出,婴儿最初的同伴交往行为,比如:婴儿在对成人第一次微笑和发声等社会行为发生的两个月后,在同伴交往中才开始出现相同的行为,父母对儿童的行为、方式影响着儿童随后对同伴的行为、方式。

社会文化传统及大众传播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幼儿日常接触的电视,广播,广告等媒介发生作用的,儿童极易学习这些媒介上的行为,却不会主观判断对错,只是单纯的模仿,所以家长的选择很重要。

3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分析

3.1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现状分析

通过观察,共收集到29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问题行为,进行分析后,总结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四种问题行为:攻击性行为、对立行为、独占行为、漠视行为。共有54个案例。

攻击性行为: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

对立行为:主要表现为幼儿明显不服从、对抗、消极抵抗、易激惹或挑衅等令人厌烦的行为。

独占行为:自己手里的东西不愿与别人分享,别人的东西却总想要,如果得不到就哭闹不止。

漠视行为:幼儿不愿与他人交流、游戏等。

现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问题行为在园一日的频次统计如下:

问题行为攻击性行为对立行为独占行为漠视行为

频次24 9 13 8

百分比44% 17% 24% 15%

从表1看出,幼儿亲社会行为中最常出现的问题行为是“攻击性行为”和“独占行为”。

案例1

在幼儿园放学时,文文妈妈来接文文回家,文文一见妈妈就问妈妈要手机玩,妈妈不给,说回家再玩,文文不愿意就生气,与妈妈大声说话,接着哭闹不止。妈妈无法,就只能把手机给文文玩。

本案例中幼儿出现了“言语性的攻击行为”和“对抗行为”。面对电子屏幕上瘾的幼儿,在不能立即拥有手机等电子产品时,会出现一系列的反社会行为,家长制止无效后,出现了妥协,这会助长幼儿反社会行为的继续发生。在后续观察中,家长出现妥协的幼儿下次更容易出现反社会行为,长期以往不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正常发展。

案例2

早上来园时,君君从家里带来了一个小手机,一天的在园活动中,君君一直在玩手中的手机,不参与活动,也不理老师,老师想收走君君的手机,君君就会踢打老师,不愿上交手机,也不愿把手机给别的小朋友玩,只能看着他玩。

这个案例中幼儿出现了“漠视行为”、“攻击性行为”和“独占行为”。在面对对幼儿吸引力很大的电子产品时,只愿自己把玩,不愿与人分享,在专注观看电子屏幕时,不愿有人打扰,亦不愿理会他人,与人交流。经常出现这些行为,会使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减弱,反应能力下降,攻击行为上升,影响幼儿社会化进程,阻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上述案例是在园观察所收集案例的代表,可以看出手机等电子产品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家长均采用直接制止的方法,不管成功与否,都是从拿走电子屏幕出发,很少会考虑跟幼儿进行沟通,这忽略了从幼儿本身,忽略了对幼儿进行教育,告知幼儿电子产品的不好之处。

通过对这29个家庭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在不同家庭经济水平下,幼儿“屏奴”现象发生不同,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也不同。

现对这些家庭拥有电子产品的情况统计如下:

电子产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视

从表2中可以看出所有家庭都拥有手机、电视。93%的家庭拥有电脑。这给幼儿接触电子屏幕提供了条件。由儿童教育研究机构迈克尔·科恩集团(Michael Cohen Group)进行的一项研究也表明,36%的孩子都拥有属于个人的设备。

现对其中3例幼儿亲社会问题行为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对其亲社会行为的问题行为在家一日的频次统计如下:

问题行为攻击性行为对立行为独占行为漠视行为

小畅畅 3 2 3 1

冬冬尔尔2

3

1

1

2

1

3

2

案例3

才2岁半的宝宝小畅畅,最近则是沉迷于各种动画片,用高女士的话说:?我儿子属于那种看完电视看ipad,看完ipad看手机,看个不停,这让我很担心。不给就哭,不给就闹,我都没办法了?

这个案例中幼儿出现了“对抗行为”和“独占行为”。家长在劝阻无效后,只能无奈选择放纵。但是,正是这种放纵,导致幼儿变本加厉的继续玩iPhone、iPad,而不给幼儿时,幼儿只会更加厉害的哭闹。长期以往,幼儿亲社会行为只会越来越少,不利于幼儿的社会化成长。

案例4

?我最喜欢玩‘神庙逃亡’了,学说话的‘Tom 猫’也很好玩。?在吴女士家里,今年6岁的冬冬从幼儿园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捧起iPad往沙发上一靠,一玩就是一两个小时,有时候连吃饭都顾不上,叫几次都没用。

此案例中的幼儿出现了“独占行为”和“漠视行为”。幼儿沉迷电子游戏,观看屏幕时间严重超过正常范围,无视家长的声音,拒绝被打扰。这种现象的发生,不利于幼儿发展人际交往能力,也不利于亲子间的关系。影响幼儿合作交流

与分享。于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有碍。

案例5

年轻妈妈任女士最近有点烦恼,5岁的女儿尔尔似乎对新买的iPad有些上瘾,以前吃完饭还缠着爸妈一块玩,现在经常一个人拿着iPad玩游戏,一坐就是个把小时,同父母的交流明显少了很多,强行收走iPad,女儿还会不高兴,甚至哭闹,这让她有点无所适从。

此案例中幼儿出现了“漠视行为”和“对抗行为”。从一开始的与父母一起玩,到后来的自己玩,幼儿的变化是明显减少了与他人交流,而良好的人际交往与互动的亲社会行为的重要表现,所以,幼儿“屏奴”现象不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3.2幼儿“屏奴”现象发生的原因

经过调查与分析,本研究认为,导致幼儿“屏奴”现象发生有以下原因:第一,亲子教育的缺失。许多年轻的家长因为缺少时间和耐心陪伴幼儿,每当幼儿无聊哭闹的时候,就使用手机、iPad来哄幼儿开心。加之电子产品可安装各种益智早教软件具有一定教育功能,因此家长们觉得有这样的“电子保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是导致孩子产生“电子依赖”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和谐亲密的亲子互动关系,家长采取多种不同娱乐方式,以引导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良好发展。

第二,模仿。现在很多年轻父母本身就各种电子产品不离手,这些父母养育下的幼儿,沉迷于各种电子产品其实是间接被强化的行为。像很多家长自己玩电子产品,或一直看电视,幼儿容易模仿,长此以往幼儿自然迷恋。因此,家长以身作侧,树立正确榜样,而不是单方面去制止幼儿。

第三,手机、平板本身的吸引。手机、平板电脑的触摸屏便于低龄儿童操作,屏幕色彩鲜艳,动画精美,吸引眼球。既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又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很少有幼儿能抵挡得住诱惑。因此家长要善于引导。

第四,独身子女。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幼儿的溺爱,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家长为满足幼儿的要求,愿意给幼儿提供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因此家长应树立正确的育儿意识,而不是一味的去满足幼儿。

4针对改善幼儿“屏奴”现象的思考建议

本研究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反思了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产生影响的原因,提出以下建议期望能帮助家长改善幼儿的“屏奴”现象的发生,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健康发展,转变幼儿的问题行为。

第一,改变家长对幼儿“屏奴”现象的认识。家长要了解幼儿这时期的认知发展规律,理解幼儿对电子产品的沉迷。这是家长开展正确教育的基本前提。这一时期的幼儿,对色彩鲜艳的东西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父母的话有一种逆反心理,你越是不让他做的事情他越是要做,家长除了告诉幼儿沉迷于iPad的坏处之外,也要适当的在每个礼拜六礼拜天安排他玩不超过2个小时的游戏,在他玩游戏期间要给他营养和水的供应。这个时间段切记不要训导幼儿,让他慢慢的养成一个规律习惯。你不限制了,幼儿可能过一段时间就对iPad及其他电子游戏丧失兴趣了。

第二,提高家长对自身亲子互动行为的反思能力。由于尚处于幼儿期的幼儿自身认知水平有限,必须有人给予一定亲社会行为的指导。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在父母的要求和指导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对幼儿与他人,包括同伴的交往都有极为明显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幼儿成年以后的人际交往态度和行为。家长应注重与幼儿的沟通与交流,抽出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让幼儿与父母一起游戏,而不是和电子产品。家长应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及时调整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以身作则,不让幼儿用iPad,自己也尽量不要在幼儿面前用。

第三,加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引导幼儿健康成长。教师可通过五大领域的课程,以游戏的方式告诉幼儿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的危害,鼓励幼儿积极参加户外活动,与伙伴,与自然亲密接触。家长与老师加强交流与合作,时时了解幼儿在园动态,才能更好的教育、引导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良好发展。

第四,运用多种教育手段,采用多种组织活动形式引导幼儿。对于幼儿来说,自然世界需要他自发地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去触摸。长时间观看电子屏幕,会让幼儿失去对真实世界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无法培养观察力,甚至失去感受世界的热情。家长需多鼓励幼儿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多进行体育游戏,带着幼儿到户外亲近绿色。参加亲子营,一起外出爬山、钓鱼、踏青。

第五,严格控制观看电子屏幕的时间。根据《儿童眼及视力保健技术规范》的要求,做到2岁以下儿童尽量避免操作电子视频产品。0到6岁儿童使用电子视频产品,每次不宜超过20分钟,每天累计不得超过一小时。持续近距离注视时间每次不宜超过30分钟。

参考文献:

[1]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林芳.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4.

[3]嵇琚.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2.

[4]王海洋.拯救“屏奴”低龄化势在必行[N].光明日报,2013-10-31(2).

[5]新华字典[M].北京.2011.11(出版社)

[6]王雁,焦艳.优化幼儿电脑活动的环境[J].学前教育研究,2003,(5):30-32.

[7]寇彧,王磊.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评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

[8]华颜.iPad:电子保姆还是电子杀手[J].家庭医学,2013,(2):14.

[9]赵章留,寇彧.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117-121.

[10]全海英.体育活动发展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理论与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1]Batson, Turk,Shaw. Information Function of Empathic Emotions: Learning That wevalue the Other's Welfare. 1995.68.2:300-313

[12]Eisenberg,N”Fabes,R.A’,SchaUer,M.,Miller,R,Carlo,G.,Poulin,R,,Shea,C.,She ll,R.Personality and socialization correlates of vicarious emotional responding.Journal of p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1,61:459-470

[13]王楠.移情训练对5-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4]李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1,24(2):202-204.

[15]刘涛.“电子保姆”驱走了人间温情[N].中国教育报,2013-11-22(2).

[16]曹晋.别让孩子沉溺“指尖世界”[N].人民日报,2013-7-31(5).

附录一

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观察表

附录二

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访谈提纲幼儿园:

访谈时间:

一、基本信息

家长姓名:性别:年龄:学历:

二、访谈内容:

1、您家里是否有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

2、电子产品上是否安装了游戏?

3、家长是否玩手机中的游戏?

4、孩子在家中会首选什么类型的玩具(传统玩具还是电子产品)?

5、家长有没有过被孩子索要手机,平板的经历?

6、孩子一般玩多长时间的电子产品?独自玩还是有家长陪伴?

7、孩子在家中爱说话吗?

8、孩子在平时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吗?

9、家长每天会抽出专门时间陪孩子交流或沟通吗?

10、你觉得,家长的劝说对孩子是否有效?

11、你知道孩子长时间玩手机会影响身心健康吗?

致谢

写完了这篇论文,距离离校的日子又更近了一步。回想四年的大学生活,要感谢的人有很多,首先感谢爸妈对我的包容,不管是我任性的选择,还是迷茫的前进,我的人生,他们总是大度的让我自己做决定,所以无论结果如何,都能让我成长,让我认清自己,更是让我没办法怨恨,因为做决定的认识我呀。感谢父母总是默默的一路陪伴。也感谢学校让我们聚在了一起,让我收获不一样的友谊,激烈且坚定。

感谢于影丽老师对我论文的指导,从选题、开题、论文资料收集到论文写作、不断修改完善都凝聚着于老师大量的心血,能够顺利完成这篇论文,离不开于老师的辛勤付出。于老师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积极进取的处世态度、随和亲切的待人态度都给了我很深的影响,并激励着我不断进步。在此特向于老师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和深深的祝福!

一路走来,我感谢每一位任课老师的教诲,让我收获知识,让我成长。感谢教科院的各位老师四年的相伴。

最后,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和给予我无私帮助的人,真心地谢谢大家!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独创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设计(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日

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

本人愿意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同意学校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或采用影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设计(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建立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系统,公布设计(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允许他人依法合理使用。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日

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对策

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对策 发表时间:2018-05-18T16:25:08.847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5月09期作者:李静来 [导读]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李静来(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加花园幼儿园江苏苏州 215000) 摘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将对其今后社会的发展、稳定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幼儿 中图分类号:G6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28(2018)05-00052-01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也是其社会性良好发展的重要途径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对于儿童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大作用,对人生观和世界观处于形成阶段的儿童来说,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幼儿的理解、分享、关爱他人,与人友好合作、互相关心、帮助,有利于儿童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一、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感受与人交往的快乐 小班幼儿的年龄小、情感体验缺乏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让孩子热爱生活、亲近他人,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氛围。幼儿入园后由原来的父母密切关系转化为与教师的密切关系。再加上爱模仿是三岁幼儿突出的年龄特征,具体的行为是最容易被幼儿所接受、学习的。 小班幼儿刚入园时,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小朋友,所以而哭闹不愿上幼儿园,我老师想了很多办法是幼儿喜欢上幼儿园,如对上幼儿学不哭的幼儿,给予夸奖,鼓励,对于那些哭的小朋友,老师多接近他,与他说话,说笑玩耍,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渐渐的孩子把老师当成了可以依赖的人,消除了入园的焦虑,很快适应了幼儿园生活。有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回到家里说不愿上幼儿园,对于这样的孩子,建议家长利用走亲戚,到朋友家做客或客人来访时的时机,鼓励幼儿与他人接触与交流,使孩子变得开朗,活泼,喜欢和别人交流,鼓励幼儿参加小朋友的游戏,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感受和朋友一起玩的快乐,在幼儿园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老师要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做游戏,让孩子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给幼儿提供活动的机会,在具体活动中指导幼儿的行为 我在幼儿刚刚进入集体生活时,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交往积极性,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这将使孩子一生受易。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限于与家人交往。进幼儿园后,交往范围明显扩大,他们要学会与同伴随分享、合作、交往。通过交往,幼儿的社会行为才能以表现和发展,积累经验,提高行为水平。家长或老师应该向孩子提供进行社会交往的机会,多让幼儿和不同龄的幼儿一起游戏,使幼儿在交往中体会互相间的友好相处,如果争抢玩具或其他,小朋友就不喜欢。在幼儿的交往中,个别幼儿的孤僻、退缩、自私等行为逐渐减少,而友情、同情、合作的行为显著提高,但是家长和老师也要注意观察,做到及时引导教育,使幼儿良好的行为得以发展。如观察到幼儿乱扔东西(玩具、果皮、纸屑)时,要即使给予提醒,玩具玩完了要指导收拾好,并放回原来的地方;玩纸活动中,剩下的费纸或糖纸、卫生纸等等要指导幼儿不要乱扔,要放到垃圾箱里;当幼儿不知怎样加入同伴游戏,或提出请求不被接受时,建议他拿出玩具邀请大家一起玩;或者扮成某个角色加入同伴的游戏;对幼儿与别人分享玩具、图书等行为给予肯定,让他对自己的表现感到高兴和满足;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在这样有意识的指导训练下,幼儿就可以逐步养成文明、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家长、老师对幼儿进行这些行为训练时不注意态度、方法,或者认为这些都是小事,采取无所谓的态度,都会造成幼儿不良行为,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亲社会的行为,多鼓励多表扬 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隐含着教育契机,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应合理渗透在一日活动中。如晨间接待时,教师与幼儿主动问“早”,培养幼儿亲善的行为,又如:在语言教学游戏“请到我家做客”中,幼儿先通过看表演的形式知道了如何接待客人,如何做客人,并学习了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你好、请进、请坐、谢谢、我和你一起玩玩具好吗?再见,欢迎再来!”等礼貌用语,紧接着让他们扮演角色进行游戏,此时幼儿的心情可想而知,他们合作、交往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大大地激发出来。 我们提倡鼓励赞赏的言行,采用多种方式对幼儿的良好行为进行鼓励。心理学认为,一种行为无论好坏,只要它产生后受到鼓励,那么这种行为就容易再现。因此,对于孩子助人为乐的行为,我们应及时地表扬,哪怕是件不起眼的“小事”也应如此。孩子对地上不知道谁扔的纸屑常常都是置之不理,一次睿睿发现了它,把它捡起来扔到垃圾桶,我立即表扬了了他。亮亮虽然有攻击性行为,但是我总是努力地找到他的闪光点。记得有一次,我给孩子们摆好圆圈后,顺口说了一句,我还没有小椅子,亮亮马上给我搬来了一把小椅子,我当时非常激动地抱着亮亮说谢谢你,从此以后,每次活动前,都有一把小椅子在安静地等着我,而且是不同的孩子搬来的。 教师还可以通过物质鼓励:奖状、小礼物等来激励幼儿,我还通过亲一亲、抱一抱等肢体鼓励等形式对幼儿进行肯定。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浅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概念界定: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等。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 新的教育观指出:幼儿教育应为人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终生受益的品质。象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以及现在特别强调的诚信这些亲社会行为是未来社会的人必备的品质。人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人的某些亲社会行为的出现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相反却在减少。因此我们应从小注意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园孩子的非亲社会行为集中体现在不能和不愿与人分享、帮助、谦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冲突性行为上。这里我为什么要提“不能”与“不愿”呢?“不能”是因为孩子年龄小,缺乏帮助别人、与人分享或相互谦让的经验,以至与他们在与人分享、帮助、谦让方面出现问题,这和幼儿的年龄特征紧密相关。而这个“不愿”是幼儿主观上已形成的态度和倾向,它则是来自于教育的问题了。我认为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好好的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 有这样一些事例:(一)有小朋友说:老师,洋溢不借水彩笔给我。老师:洋溢你为什么不借水彩笔给他呢?洋溢:我奶奶说不能借给别人。老师:你借给他嘛。洋溢:不。老师:你不借算了,我们借别人的。然后老师另找小朋友借到水彩笔了事。(二)某已被接走的幼儿又由家长带回,家长:老师,明明脸上这么大一条抓痕,我问他谁抓的他说是东东。老师:明明,东东为什么抓你?明明:东东他......。老师:好我明天好好的批评东东。幼儿、家长满意的离开。(三)美术活动开始,老师:我们今天要比一比谁画得最漂亮,谁画得最漂亮老师就最喜欢谁。 以上这些事例是幼儿园经常发生的,很具有代表性。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发现来自教师、家长的这样一些问题: 一、家长的教育方式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1、家长的私心。事例(一)中洋溢不愿借笔给小朋友就是因为奶奶告诉他的,当然奶奶叫洋溢不借笔给小朋友不一定是出于自私的心理,也许是因为怕笔弄坏了或弄丢了这样一些理由。但不管什么理由,洋溢不愿帮助小朋友却是事实。还有,象有的幼儿不愿把自己的东西与小朋友分享,也是因为家长告诉他小朋友会给他弄坏、弄脏等。2、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偏袒。象事例(二)中,两孩子发生矛盾,相互间肯定都有不对的地方,但家长却非得在别的孩子身上找到问题才罢休,“好我明天好好的批评东东”这句话能说明什么?能让家长心理的到平衡吗?更何况两孩子发生矛盾,有时是属于很正常的事,但家长总夸大其词归咎于别的孩子,这无形之中也助长了自己孩子的坏脾气—反正有家长撑腰以后就更不能容忍别人了。在幼儿园你常常会听到家长说:老师,某小孩老欺负我们孩子;某某老拿我们孩子的东西......,家长们从不在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3、错误归因。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事情,一小孩摔倒了,家长为了安抚小孩会说:打地下、打桌子、打.....,或有小孩不肯听大人的话,大人就说:不听话嘛,小朋友要羞你、小朋友要拿你的东西等,这样,孩子自然就对别人产生了戒备心理或有错也在别人身上找原因。 二、教师教育的武断态度。当幼儿相互间出现矛盾时教师往往因缺乏耐心而显得很武断。在幼儿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事情:两小孩发生矛盾,如果其中一方是常常犯错误的孩子,老师会先不分青红皂白的把常犯错误的孩子批评一通或有的事情老师还没搞清楚就下结论。就象事例(二)中老师最后一句话“好我明天好好的批评东东”的暗示:好我知道了,这件事不是

浅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浅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 培养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亲亲好宝贝-------浅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江苏无锡惠山区堰桥界泾幼儿园杨小莉 摘要:新的教育观指出:幼儿教育应为人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终生受益的品质。象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以及现在特别强调的诚信这些亲社会行为是未来社会的人必备的品质。人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人的某些亲社会行为的出现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相反却在减少。因此我们应从小注意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不只是外部表现,更是幼儿内部心灵或性格的特征,是幼儿的内在素质水平尤其是思想品德素质的外化。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将对其今后社会的发展、稳定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非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且对社会交际或人际关系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它包括分享、同情、合作、帮助等内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不只是外部表现,更是幼儿内部心灵或性格的特征,是幼儿的内在素质水平尤其是思想品德素质的外化。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将对其今后社会的发展、稳定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有这样一些事例:(一)有小朋友说:老师,阳阳不借水彩笔给我。老师:阳阳你为什么不借水彩笔给他呢阳阳:我奶奶说不能借给别

人。老师:你借给他嘛。阳阳:不。老师:你不借算了,我们借别人的。然后老师另找小朋友借到水彩笔了事。(二)某已被接走的幼儿又由家长带回,家长:老师,明明脸上这么大一条抓痕,我问他谁抓的他说是东东。老师:明明,东东为什么抓你明明:东东他......。老师:好我明天好好的批评东东。幼儿、家长满意的离开。(三)美术活动开始,老师:我们今天要比一比谁画得最漂亮,谁画得最漂亮老师就最喜欢谁。 以上这些事例是幼儿园经常发生的,很具有代表性,表现的正是幼儿的非亲社会行为。而幼儿园孩子的非亲社会行为集中体现在不能和不愿与人分享、帮助、谦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冲突性行为上。这里为什么要提“不能”与“不愿”呢“不能”是因为孩子年龄小,缺乏帮助别人、与人分享或相互谦让的经验,以至与他们在与人分享、帮助、谦让方面出现问题,这和幼儿的年龄特征紧密相关。而这个“不愿”是幼儿主观上已形成的态度和倾向,它则是来自于教育的问题了。我们认为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好好的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 一、家长的教育方式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1、家长的私心。事例(一)中阳阳不愿借笔给小朋友就是因为奶奶告诉他的,当然奶奶叫阳阳不借笔给小朋友不一定是出于自私的心理,也许是因为怕笔弄坏了或弄丢了这样一些理由。但不管什么理由,阳阳不愿帮助小朋友却是事实。还有,像有的幼儿不愿把自己的东西与小朋友分享,也是因为家长告诉他小朋友会给他弄坏、弄脏等。

培养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

培养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 这学期的研究生课增加了一门新的课程《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其中张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协助或打算协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协助、抚慰、援助、捐献等等。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 幼儿园孩子的非亲社会行为集中体现在不能和不愿与人分享、协助、谦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冲突性行为上。这里我为什么要提“不能”与“不愿”呢?“不能”是因为孩子年龄小,缺乏协助别人、与人分享或相互谦让的经验,以至与他们在与人分享、协助、谦让方面出现问题,这和幼儿的年龄特征紧密相关。而这个“不愿”是幼儿主观上已形成的态度和倾向,它则是来自于教育的问题了。我认为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好好的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 刚开学的时候,一次图画课一个小朋友说:“老师,丁丁不借水彩笔给我。”于是我问丁丁:“丁丁你为什么不借水彩笔给他呢?”丁丁:“我奶奶说不能借给别人。”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能空谈,要在具体的情景中实行,这除了教师刻意的设置情景外,教师还要善于抓住随机教育时机。现代幼儿教育强调从幼儿身边熟悉的事和物中发现教育内容。既然有这么活生生的事例我们为什么不抓住、发掘它的教育意义,到达教育幼儿的目的呢?像前面的这个事例,发生时我们就可顺着这事引导:奶奶为什么不让你把笔借给小朋友呢?笔借给小朋友为什么会坏呢?我们叫他注意或我们借给他试试看会不会坏好不好?该幼儿把笔借给小朋友画了之后我们再让他看看笔坏了没有,幼儿就可通过亲自体验知道:原来笔能够借给别人。另外我们还能够让他看看小朋友用这笔画的画让他提验到协助别人的乐趣。这样不但让幼儿建构起爱笔的经验、还使幼儿形成了乐于助人的品质。这就是在平常生活、活生生的事例中培养了幼儿良好亲社会行为。

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 影响的研究

目录 1引言 (1) 1.1问题的提出 (1)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2.1研究目的 (1) 1.2.2研究意义 (1) 1.3核心概念界定 (1) 1.3.1幼儿“屏奴” (1) 1.3.2幼儿亲社会行为 (2) 1.4文献综述 (2) 1.4.1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分类 (2) 1.4.2儿童(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3) 1.4.3幼儿“屏奴”现象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关系研究 (3) 1.5研究的方法 (4) 1.5.1研究对象 (4) 1.5.2研究方法 (4) 2 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4) 2.1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内部因素 (4) 2.2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外部因素 (5) 3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分析 (5) 3.1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现状分析 (5) 3.2幼儿“屏奴”现象发生的原因 (8) 4针对改善幼儿“屏奴”现象的思考建议 (8) 参考文献: (10) 附录一 (11) 附录二 (12) 致谢 (13)

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 摘要:本文是关于幼儿“屏奴”现象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现状调查,选择了乌鲁木齐市一所公立幼儿园,采用观察法和非结构访谈法收集资料。通过对典型“屏奴”幼儿亲社会行为中的问题行为的分析,发现幼儿问题行为的不合理因素,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一是改变家长对幼儿“屏奴”现象的认识,二是提高家长对自身亲子互动行为的反思能力,三是加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引导幼儿健康成长,四是运用多种教育手段,采用多种组织活动形式,五是严格控制观看电子屏幕的时间。 关键词:幼儿;亲社会行为;“屏奴”

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幼儿成长培养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性发展外在表现 道德情操社会能力论文摘要:“亲社会”(Aitrui stic)行为,是高品质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一种道德情操的外在表现,并构成其社会能力的一个层面。亲社会行为是一种自愿的社会行为,它有助于人与人之间高质量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习惯,不仅为幼儿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提高国民素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幼儿乐意与他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谦让和分享,富有同情心;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和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

学会自律和尊重他人等等。近两年笔者在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过程中,开展各类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组织主题活动,丰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感知体验 主题活动,即在一个阶段中.以一个教育目的为主题,制定教学计划。这个计划是在认识周围生活的基础上开展的系列活动,将几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如“爱父母”主题活动。父母是幼儿身边最亲、最熟悉的人。通过谈话全家福》、诗歌原来是你》、故事好孩子》、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绘画我的爸爸妈妈等活动,让幼儿认识父母的工作,感受父毋工作的认真、劳动的辛苦、父母的劳动给他人带来的好处,以及父母工作之余还要操劳家务、关心照顾孩子,使一家人幸福生活而付出的劳动。中班上学期的情境表演爸爸妈妈下班回家》,使幼儿懂得尊敬父母,听父母的话,自己会做的事自己做,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由此引出我爱……》系列的主题活动,对幼儿进行爱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浅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概念界定: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等。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 新的教育观指出:幼儿教育应为人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终生受益的品质。象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以及现在特别强调的诚信这些亲社会行为是未来社会的人必备的品质。人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人的某些亲社会行为的出现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相反却在减少。因此我们应从小注意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园孩子的非亲社会行为集中体现在不能和不愿与人分享、帮助、谦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冲突性行为上。这里我为什么要提“不能”与“不愿”呢?“不能”是因为孩子年龄小,缺乏帮助别人、与人分享或相互谦让的经验,以至与他们在与人分享、帮助、谦让方面出现问题,这和幼儿的年龄特征紧密相关。而这个“不愿”是幼儿主观上已形成的态度和倾向,它则是来自于教育的问题了。我认为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好好的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 有这样一些事例:(一)有小朋友说:老师,洋溢不借水彩笔给我。老师:洋溢你为什么不借水彩笔给他呢?洋溢:我奶奶说不能借给别人。老师:你借给他嘛。洋溢:不。老师:你不借算了,我们借别人的。然后老师另找小朋友借到水彩笔了事。(二)某已被接走的幼儿又由家长带回,家长:老师,明明脸上这么大一条抓痕,我问他谁抓的他说是东东。老师:明明,东东为什么抓你?明明:东东他......。老师:好我明天好好的批评东东。幼儿、家长满意的离开。(三)美术活动开始,老师:我们今天要比一比谁画得最漂亮,谁画得最漂亮老师就最喜欢谁。 以上这些事例是幼儿园经常发生的,很具有代表性。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发现来自教师、家长的这样一些问题: 一、家长的教育方式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1、家长的私心。事例(一)中洋溢不愿借笔给小朋友就是因为奶奶告诉他的,当然奶奶叫洋溢不借笔给小朋友不一定是出于自私的心理,也许是因为怕笔弄坏了或弄丢了这样一些理由。但不管什么理由,洋溢不愿帮助小朋友却是事实。还有,象有的幼儿不愿把自己的东西与小朋友分享,也是因为家长告诉他小朋友会给他弄坏、弄脏等。2、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偏袒。象事例(二)中,两孩子发生矛盾,相互间肯定都有不对的地方,但家长却非得在别的孩子身上找到问题才罢休,“好我明天好好的批评东东”这句话能说明什么能让家长心理的到平衡吗更何况两孩子发生矛盾,有时是属于很正常的事,但家长总夸大其词归咎于别的孩子,这无形之中也助长了自己孩子的坏脾气—反正有家长撑腰以后就更不能容忍别人了。在幼儿园你常常会听到家长说:老师,某小孩老欺负我们孩子;某某老拿我们孩子的东西......,家长们从不在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3、错误归因。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事情,一小孩摔倒了,家

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

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分享、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这是个体社会化交往中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指标。通过本课题研究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孩子从感受爱到去关爱别人,有利于幼儿关爱行为品质的培养;让孩子感受体验分享的乐趣,使他们愿意主动地与他人分享玩具、材料、情感,有利于幼儿分享品质的培养;激发孩子帮助关心身边的人,有利于幼儿助人品质的培养;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幼儿合作品质的培养。新《纲要》中提到: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关系等,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学习。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缺乏兄弟姐妹的家庭中长大,不知道关心别人,却受到别人过多的关心。随着社会的稳步发展,人们的育儿方式在全新的社会条件下也出现了一些畸形。如:对孩子宠爱过度,只宠不教,“四二一”家庭结构,使“小皇帝”们高高在上,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溺爱无边,不管不教。望子成龙,期待过高。把几代人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不切实际的苛求与压力也都落在了孩子的肩上。另外利他主义倾向削弱,一味索取,不讲奉献,使幼儿自我观念不断膨胀。现在,不难发现,幼儿的社会性,尤其是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不容乐观。教幼儿如何做人,如何关心与热爱自己的亲人和周边的人;如何与同伴们友好相处、互相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幼儿在园时基本上是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学习成长,是在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的。想要改变幼儿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里定势,一定要通过科学的构思和合理的安排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希望将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渗透进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本课题研究以亲社会道德的培养为突破口,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培养入手,从最具可塑性的学前期儿童抓起,将在解决德育实效性问题上寻求一定的突破和创新。 二、理论的支撑 国外的理论:首先,皮亚杰的“社会冲突认知理论”认为;幼儿在相互作用

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

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 亲社会行为有利于和他人更好的进行交往,而我国部分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导致一些孩子根本没有为同伴谦让的习惯,也没有替他人着想的意识,再加上电子时代的高度发展,电子幼儿产品的大肆横行,减少了幼儿间的交流和沟通,严重可导致幼儿交流障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这对于发展幼儿优秀的人格,让幼儿学会与他人的分享,培养幼儿健康的品质具有深远意义。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造温馨合理环境 幼儿园教室活动空间相对拥挤,幼儿人数过多,造成人员拥挤,极易产生冲突和摩擦,增加幼儿的攻击性,消极的社会行为会因此产生。但是活动空间过大,人员过于分散,又影响幼儿间的正常交流,很难产生默契和合作。因此,幼儿的活动空间大小要合理,既能满足集体活动的正常开展,又能满足幼儿进行比较私密游戏的需求。空间的规划要“疏密有致”,能加强幼儿亲社会性的培养。环境的创设时,要以幼儿亲社会性的行为培养为主题,有意识的创设一些场景,让幼儿身临其境,真实的感受互助、互爱、合作的快乐。例如活动空间设置互助区和爱心区,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看和做提高学习亲社会行为,提升社会责任感,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教育事半功倍。活动空间内的摆设,玩具的种类,幼儿的游戏方式都会对培养教育产生影响。因此,合理创设活动空间,温馨进行装饰布置。二、树立榜样积极引导 对幼儿而言,贪玩好奇是他们的天性,四周的所有事物都能让他们印象深刻,特别他们最亲近的家长和教师,家长和教师的言行都是他们效仿的对象,在他们心里,家长和教师象征着权威,幼儿能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出来。所以家长和教

师要给幼儿树立好的榜样,言传身教,以培养幼儿亲社会性的行为。教师和家长的示范作用能否对幼儿产生正确影响与其个人修养和思想息息相关,原因在于人的思维观念和思想意识指挥着人的动作行为和处世态度。因此家长和教师要注意思想的上进和思维的更新,加强个人道德素质修养和品质提高,在幼儿面前注意保持自己的良好形象,起到示范模范作用,如仪容仪表,为人处世等等。 三、加强移情训练和游戏活动 移情训练就是让幼儿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让幼儿接受别人的意见,使幼儿能从别人的立场出发,达到情感共鸣,不以自我为中心,更好的融入集体。移情训练能极大的增加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举动,增强内在约束力,要求自己能为他人快乐,共同快乐。教师和家长要通过各种活动为幼儿传递情感线索,使他们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考虑他人感受,从而产生积极的亲社会行为。 游戏是幼儿天生的玩伴,也是幼儿间交流的主要形式,游戏可以增强幼儿的沟通交流能力,促进幼儿亲社会性行为的培养。幼儿在游戏中共同服从游戏规则,相互配合,学会与他人共处的正常模式。游戏为幼儿交流提供了平台,多让幼儿在游戏中表现自我,体会游戏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幼儿间深入交往。幼儿在游戏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也有利于亲社会性行为的培养。 四、利用日常生活点滴强化 培养幼儿的亲社会性行为不能是“纸上谈兵”,要在具体日常生活中进行,教师和家长除了特意设置亲社会性场景外,还要善于利用日常教育的时机。幼儿的自我约束力极差,亲社会性行为也不够稳定,需要外在压力进行强化。 幼儿亲社会性行为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蹴而就根本就是痴人说梦。教师和家长在培养幼儿亲社会性行为的过程中要充满耐心,对待幼儿的教

怎样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论文(2)

怎样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中文摘要: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社会道德行为,包括帮助友爱合作,分享谦让,同情关爱等表现。它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不只是外部表现,更是幼儿部心灵和性格的特征,是幼儿在素质水平尤其是思想品德素质的外化。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本论文主要阐述了我们应从小注意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一)优化家园环境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二)给予幼儿及时、有效的表扬,鼓励强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三)做好家长工作。 四)利用榜样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五)促进伙伴交往,唤起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情感共鸣。 Abstract: Prosocial behavior refers to the individual i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out of a good social and moral behavior, including helping friendly cooperation, share humility, sympathy care performance. It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to form and maintain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being positive affirmation of human society and encourage. Children are the future of the motherland, the hope of the n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is not only the external performance, is the internal feature of children's mind and character, is the children's inner quality level especially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of the. To cultivate children's Pro social behavior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but also the needs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s Pro social behavior.

对我国近二十年来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综述

对我国近二十年来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综述 亲社会行为是指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一切正向的积极行为,如合作、关心、帮助、分享等。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幼儿期是培养幼儿亲社会态度和行为的最佳阶段,从小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对个体以后的社会性发展、人格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幼儿不但通过可以从他们对别人的善意帮助中受益,更为重要的是学会帮助、分享、合作、安慰和援助的幼儿,对他们以后的社会性发展更是受益匪浅。正是基于幼儿亲社会行为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认识,我们从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了从1990-2010年近二十年来学者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概况。并对检索到的论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我国幼儿亲社会行为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对指出了未来对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概况 为了能够较全面准确地了解我国近二十年来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状况,我们从中国知网上检索了从1990—2010二十年间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论文,共检索到117篇,其中核心期刊36篇,非核心期刊71篇,会议论文4篇,硕博论文6篇。为了便于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我们把1990—2010二十年间分为两个阶段,即1990—2000年和2001—2010年。这种时间段的划分依据是有两个方面的理由:第一,这种划分便于资料的统计分析和对比前后两个阶段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变化;第二,这种划分有利于分析两个阶段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重点及预测未来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趋势。从1990—2010年间国内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文章数量及每个阶段分布状况如下表一所示: 发表时间期刊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合计比例1990--2000 33 33 28% 2001-2010 74 6 4 84 72% 合计107 6 4 117 (表一:1990—2010年间发表的幼儿亲社会行为论文统计表)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的开题报告

课题名词: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学校:重庆医科大学 院系: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 专业年级:2010级应用心理学 报告人;蒋学蹇 指导老师;黄小兰 2011年12月22

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一.亲社会性行为的定义: 亲社会性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心理学家把这一类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该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研究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目的旨在探求何为儿童的亲社会性行为、如何培养儿童的亲社会性行为以及对儿童亲社会性行为培养的影响因素。亲社会性行为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利他行为,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能极大增强父母或者教育工作者对于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认知度和重视培养度从而增强儿童亲社会行为使得儿童健康成长发展。 三.国内外该课题的研究: 对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西方心理学家从20世纪60年代末就开始了,中国的学者则从80年代才开始。 (一).我国学者王美芳、庞维国对学前儿童在幼儿园的亲社会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向同伴,极少数指向教师;(2)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存在年龄差异,小班儿童指向同性、异性同伴的次数接近,而中班和大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增多,指向异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减少;(3)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再次为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 葛沚云对幼儿谦让行为的发展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幼儿在未接受专门的谦让行为训练前,也就是说在日常的教育影响下,他们的谦让行为水平不高,能够自觉谦让的幼儿,小、中、大班都不到半数,分别为11.36%、18.37%、41.35%,但各班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这说明在自然教育影响下,幼儿的谦让行为水平虽然不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有所提高。实验班幼儿经实验的专门训练后,与实验前比,各班的谦让行为都有提高,小、中班提高尤快。 满晶采用自行设计的实验情境,探讨了幼儿互助行为的发展水平和一般趋势。结果表明,幼儿期儿童存在以利他为目的的互助行为。随着年龄增大,各年龄组之间在发展水平上差异不显著,但在互助行为发生频率上却有下降趋势。 (二).格鲁塞克(Grusec,1982)考察了4~7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他要求母亲在为期4周的时间内用摄像机记录下他们的孩子试图帮助另一个孩子的一切行为(规定的任务除外)。结果(见表3-11)显示,当母亲看见自己的孩子作出助人行为时,很少有人不对此作出反应。大多数孩子的这些行为都获得了母亲的言语“报偿”:或被感谢,或受到赞扬,或被报以微笑,或被拥抱。同样,表中另一半数据表明,如果母亲认为孩子应该助人,而孩子并没有表现出助人行为时,那么母亲就很少接受孩子的这种行为。 母亲报告的对儿童行为的反应表

幼儿教育学指导移情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

幼儿教育学指导:移情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漳州人事人才网:移情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empathy and cultivating of young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亲社会行为是指那些符合社会期望、对别人有益或对社会具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分享、合作、关心、助人、抚慰、捐赠等。亲社会行为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对于幼儿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它有利于幼儿形成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幼儿本人特征、成人教养方式、人际关系、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其中,幼儿自身的移情能力是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它是促使幼儿出现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动力。 移情,又称情感移人,是指个体觉察到他人的情绪情感时,体验到与他人相同的情绪情感。移情包括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个体对别人的情绪情感的理解,包括辨别、区分与情绪情感有关的线索,推测他人的内部情感状态,对他人情绪情感产生的原因进行推理与判断等;情感过程则是指个体对他人情感作出的情绪反应,即个体体验到别人正在体验的情绪情感。发生移情时,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移情是导致幼儿出现亲社会行为,尤其是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移情能帮助幼儿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理解当时的情境,觉察到别人的处境,理解别人的需要和情绪情感;移情还能在幼儿的情绪情感与别人的情绪情感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使幼儿产生与别人共鸣的情绪情感。这些在移情中产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极有可能让幼儿产生帮助别人、减轻别人痛苦的动机,从而激发并促使幼儿出现亲社会行为,尤其是利他的助人行为。幼儿的移情能力与幼儿的心理发展和经验增加有密切的联系,它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尤其在4-5岁,是幼儿移情发展的加速期。因此,成人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从而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与发展。 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目的是提高幼儿理解别人的处境,体察别人的情绪情感,并产生共鸣性情绪情感的能力。幼儿移情能力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情绪认知能力的培养和移情体验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游戏、日常生活等各种途径,采用故事讨论、录像观评、戏剧扮演等多种方式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①区分和识别不同的情绪情感。教师可以让幼儿观看脸谱图片或情境表演等,让幼儿辨别与情绪情感有关的线索,识别不同的情绪情感,提高幼儿对情感的觉察、判断能力。 ②知觉并想像别人的情绪情感。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图画、录像等形式,让幼儿想像并讨论其中人物的情绪情感,提高幼儿对别人情绪情感的敏感性,促使幼儿产生移情性情感体验。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_田素娥

Studies in Preschool Education 学前教育研究2012年第10期 (总第214期)No.10,2012Serial No.214 收稿日期:2012-5-23;作者修改返回日期:2012-6-30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批准号:D/2009/02/1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田素娥,扬中市级机关第一幼儿园园长,E-mail :tiansue9670@https://www.360docs.net/doc/2c4264878.html, 在我国,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独生子女存在着自私自利等不良行为,在“众星捧月”中一些孩子根本就没有为别人着想的意识,和同伴在一起也没有谦让、合作的习惯。与此同时,随着“电子保姆”时代的出现,家长把幼儿交给电视、电脑、电子图书、电动玩具,忽视与幼儿的交流和沟通,让幼儿逐渐形成不愿与他人交往和分享的行为,甚至部分幼儿与人沟通都存在困难。[1] [2][3]因此,幼儿园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积极创新教育方式,为最大限度地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创设条件。 一、利用区域游戏活动,让幼儿体验亲社会行为 游戏中,幼儿需要与同伴交往、配合、协商,一切自我中心化的表现都有可能阻碍游戏的进行。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游戏这一有效的手段诱发并引导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教师有目标、有计划地创设的活动环境,幼儿在活动区域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和游戏。教师应有意识地准备和投放材料,以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创造机会。如在分享玩具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平等的分享行为。“某某是我的好朋友,我要把带来的恐龙给他玩。”“你不是我的好朋友,我不能给你玩。”当这样的问题出现时,老师可和幼儿一起讨论:是不是带来的玩具只给自己的好朋友?别人想要怎么办?当别人把自己的玩具给你玩时,你是不是很高兴?如果别人不给你玩,你是不是很难过?让幼儿通过移情来体会、感受他人的心理,并且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建立起平等的分享规则,掌握 分享的方法。同时, 教师还应教给幼儿协商的技巧,如使用商量语:“我也想玩这个玩具,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我参与到你们当中来可以吗?”“还需要什么?”“能借我一下吗?”“换一种方法,好吗?”使用邀请语:“你愿意和我一起玩吗?”“请你参加我们的游戏,好吗?”“谁愿意和我合作?”等。在每一次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都要鼓励孩子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多和同伴沟通交流。 [摘要]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及其意识,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在进行亲社会教育时,应利用区域游戏,让幼儿体验亲社会行为;抓住日常生活的点滴,强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利用文学作品,激发幼儿的亲社会意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幼儿的亲社会意识;提升保教人员的示范行为,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利用家园及社区活动,凸显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成效。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社会性教育;幼儿园课程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 田素娥**匡明霞 (江苏省扬中市级机关第一幼儿园,扬州212200)66

3~6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发展

3~6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幼教论文 3~6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张明红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一词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森伯格(Eisenberg)于1972年提出,用来指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可以让他人乃至社会获得益处的行为。因此,亲社会行为又称积极的社会行为,属于社会性行为这个大范畴,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视为儿童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一、亲社会行为的界定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同情、关心、谦让等行为。 关于亲社会行为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不但要考量该社会行为是否对他人有利,而且要辨析其背后的动机;另一种则认为,只要该社会行为对于他人有积极影响,就可以将其认定为亲社会行为,而不必考虑其背后的动机。随着对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认同后一种观点,即从结果而非动机来界定亲社会行为。其理由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很难判断的,而且人的动机往往很复杂.如果以动机为衡量标准,那么现实中对亲社会行为的判定就很难进行了。第二,动机与行为之间是一种动态关系,不单单是动机决定行为,行为的后果也能影响动机的形成。第三,既然是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那么其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可能并不那么重要。因此,当前对亲社会行为的界定一般以行为结果为依据。

《指南》对3~6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作了描述性的规定,主要涉及同情、安慰、帮助、分享、合作和社会公德行为(如诚信与保护环境)等与学前儿童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行为。其中同情、安慰、帮助、分享和合作行为在“人际交往”子领域的“愿意与人交往…关心尊重他人”等目标中有所体现:而社会公德行为在“社会适应”子领域的“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等目标中有详细的叙述。 二、亲社会行为的价值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助于儿童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并适应社会,从而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对儿童个体而言,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助于其融入周围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行为是友善和联盟的信号,能引发交往对象的积极情感,有利于在交往过程中形成更为密切的人际关系。儿童表现出的合作、分享、帮助等亲社会行为,会帮助他们在社交活动中获得成功。儿童因帮助等亲社会行为而获得他人的感谢和赞美,可以使他们在能力感与价值感上获得满足,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 3~6岁儿童在人际交往中倾向于做出积极的行为,因此3~6岁是培养亲社会行为的最佳时期。身边的人每次出现亲社会行为都会成为儿童学习的榜样。当儿童自己成为亲社会行为的受益者时,他们通常会更仔细地观察和思考这种行为是如何实施的,以此作为自己身体力行的样板。儿童年幼时在亲社会行为方面受到的良好影响会一直持续到成年,那些具备亲社会态度与行为的儿童成年后也会表现出积极的生活态度。 其次,亲社会行为的出现还有助于形成具有积极意义的群体,进而影响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一般来说,注重实践亲社会行为的群体,其成员之间的互动更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