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外联合配合针灸治疗粉刺

中药内外联合配合针灸治疗粉刺
中药内外联合配合针灸治疗粉刺

中药内外联合配合针灸治疗粉刺

发表时间:2011-07-21T08:46:07.250Z 来源:《求医问药》2011年第5期供稿作者:廖运龙

[导读] 粉刺也称“肺风粉刺”,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廖运龙(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621000)

【摘要】将粉刺分成肺胃郁热、湿热蕴结、痰湿瘀滞三型进行辨证论治,分别用自拟清肺汤、茵陈蒿汤、桃红四物汤加减,并外用自制5%硫磺霜剂,配合体针疗法,多法联合,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粉刺;痤疮;辨证论治;针灸;硫磺

【中图分类号】R28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2523(2011)05-0080-02

粉刺也称“肺风粉刺”,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本病为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好发于15~30岁的青春期男女[2],基本损害为毛囊性丘疹,自觉症状有微痒,感染时可有疼痛。初起皮疹为针头至芝麻粒大小,红色或呈黑头粉刺样,可挤出黄白色脂栓,进一步发展,顶部出现小脓疱,脓疱破溃而愈,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和轻度凹陷性疤痕,严重者可形成结节、脓肿、囊肿等多种形态损害,愈后留下明显疤痕,皮肤变得粗糙不平。现代医学称为“痤疮”。因本病影响美观,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和心理压力,尤其是女性患者,常为此而苦恼。

在十余年的临床工作中,我不断总结经验,通过辨证论治,内服外用中药并结合针灸,多法结合,调理根本,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临床分型及治疗方法如下:

1 肺胃郁热

此型证见丘疹呈红色,有黑头或白头,可挤出黄白色粉渣,或有痒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1.1 中药内治治以清解肺胃为主,活血化瘀为辅。方用自拟清肺汤:枇杷叶15g、桑白皮10g、黄芩10g、白花蛇舌草20g、赤芍

10g、生地15g、丹参15g、夏枯草15g、薏苡仁20g、紫草10g、生甘草6g。加水煎汁,每日1剂,服2次。随证加减。

1.2 中药外治自制5%硫磺霜剂。选择中药大黄、硫黄各5g、冰片2g,研成极细末,加宝宝霜调成100g,敷于患部。每隔两日1次,5次1疗程。

1.3 针灸疗法主穴选择尺泽、曲池、大椎、合谷、肺俞、委中。配穴选四白、下关、颊车。用泻法,中等刺激,留针半小时,每日针1次,10次1疗程,症状好转后改为隔日1次。

2 湿热蕴结

此型患者颜面、胸背皮肤多油腻,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口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1 中药内治治以清热除湿为主。方用茵陈蒿汤加减:茵陈30g,薏苡仁20g、栀子15g、黄芩15g、益母草15g、大青叶15g、赤芍15g,大黄6g、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随证加减。

2.2 中药外治与肺胃风热方法相同。用自制5%硫磺霜剂。

2.3 针灸治疗主穴选太阳、大椎、曲池、合谷、肺俞、委中。配穴选内庭、大肠俞、足三里、脾俞,病变局部周围穴。脾俞用补法,其余均用泻法。留针半小时,每日1次, 10次为1疗程。症状好转后,改为隔日1次。

3 痰湿瘀滞

此型患者病程多已较长,皮疹结成囊肿,或有结节、疤痕、脓肿,皮疹颜色较暗,可有纳呆、便溏,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3.1 中药内治治以除湿化痰、活血散结为主,健脾为辅。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当归6g、赤芍6g、桃仁6g、红花各6g,昆布10g、海藻10g、炒三棱10g、夏枯草10g、陈皮10g、制半夏各10g,茯苓15g,山药15g,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

3.2 中药外治选大枫子仁、杏仁、核桃仁、天花粉、白芷、樟脑各30克。先将三仁同研极细末,再加樟脑一同研细如泥,如太干,加麻油少许调匀。每晚于患处搽1次。

3.3 针灸治疗主穴选丰隆、合谷、委中、肺俞、病变局部周围穴。配穴选血海、三阴交、脾俞等。脾俞用补法,其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症状好转后改为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4 典型病例

张某,男,19岁,学生,2000年6月9日初诊。患者于两个月前与同学一起吃烧烤之后次日开始出现颜面部发红,散在红色丘疹,当时未介意,一周后开始出现白头丘疹,并能挤出乳白色粉质物,范围逐渐扩大。在外院诊为粉刺,前后治疗一月余无效,甚至出现脓疱,故来我处求诊。望其面部皮色潮红,有散在红色丘疹或脓疱,心肺肝脾无异常,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诊断:粉刺(痤疮),证属肺胃郁热,药用自拟清肺汤:枇杷叶15g、桑白皮10g、黄芩10g、白花蛇舌草20g、赤芍10g、生地15g、丹参15g、夏枯草15g、薏苡仁20g、紫草10g、生甘草6g。加水煎汁,每日1剂,服2次。外用自制5%硫磺霜剂外敷面部,隔两日一次。辅以针灸(选双侧尺泽、曲池、合谷、肺俞、委中、四白、下关、颊车),每日针1次。如上法,服药15剂,外敷5次,针15次后,患者面部丘疹、脓疱等皆消退,皮色恢复正常,嘱患者继续内服中药10剂,并注意饮食调理。随访两年未见复发。

余某,女,18岁,学生,于2003年7月12日初诊。患者面部、背部长粉刺一年余,此起彼伏。曾用过多种祛痘霜、药膏等效果均不佳,平时喜吃烧烤、火锅及甜食。查:两颊、下颌、上背等处皮肤有众多粉刺,色红,背部有多处较大丘疹伴肿痛,并有较多脓疱,皮肤油腻,口干,大便干而难解,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诊断为粉刺(痤疮),证属湿热蕴结,方用茵陈蒿汤加减:茵陈30g,薏苡仁20g、栀子15g、黄芩15g、益母草15g、大青叶15g、赤芍15g,野菊花15g,紫花地丁15g、大黄6g、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外用自制5%硫磺霜剂,每3日外敷一次;辅以针灸(主穴选太阳、大椎、曲池、合谷、肺俞、委中,配穴选内庭、大肠俞、足三里、脾俞),每日1次。如此法,10日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脓疱消除,粉刺减少,已无肿痛,大小便也恢复正常,舌红,苔黄,脉数,内服药去掉紫花地丁、野菊花,继续原治疗,一周后,面部完全恢复正常,背部有少量散在丘疹,无新皮损出现,大便偏稀,余皆正常,续前方,停针灸和外用药,再5日后所有皮损完全消失,大便稀,舌脉正常,去大黄加神曲、焦楂各15g、山药30g、砂仁6g,再内服三剂而愈,后随访1年余未见复发。

5 分析

中医认为,粉刺患者一般因素体阳热偏亢,肺经久蕴郁热,营血有热,循经上犯,薰蒸于面,或过食辛辣油腻之品,生湿化热结于肠

中药结合针灸治胃瘫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c556978.html, 中药结合针灸治胃瘫 作者:刘宁春 来源:《祝您健康》2012年第10期 张先生是一位胃癌患者,医生给他做了“胃大部切除术”,切除了癌症。但是术后半个月,腹胀难忍,时有恶心、呕吐症状。为给胃肠减压,每日可引流出黄绿色消化液体600毫升左右,十分痛苦。医生诊断他是“胃排空延迟症”,也称为“胃瘫”。 胃癌及各种腹部疾病的病人在接受手术后,经常会发生胃肠动力紊乱综合征。可导致胃排空延缓,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称为“胃排空延迟症”,即“胃瘫”。腹部肿瘤特别是胃癌、食管癌、胰腺癌、结肠癌等术后最易发生“胃瘫”。 呕吐为“胃瘫”的主要表现,日夜均可发生,一天一至数次。呕吐物常为宿食,一般不含胆汁。上腹饱胀和疼痛亦多见。腹痛可为钝痛、绞痛或烧灼痛。呕吐后症状可以暂时获得缓解。急性患者可致脱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慢性患者则可有营养不良和体重减轻。严重或长期呕吐者,因胃酸和钾离子的大量丢失,可引起碱中毒,并致手足抽搐。 治疗胃潴留的常规方法包括,一般治疗给予少渣饮食,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输液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对症治疗,给予胃复安、吗丁啉等促进胃动力药物。 中医治疗,根据手术后胃瘫病人的病情虚实,胃潴留时的舌象、脉象进行辨证施治。针灸采用补泻手法,选取曲池、内关、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10余个腧穴,并配合电针予以一定强度的刺激。在此基础上,针对病人的不同症状,辨证的分为脾胃瘀滞、胃气上逆、气滞血瘀、气血不足等多种证型,调配不同中药进行口服,改善胃瘫症状。 张先生经过针灸和中药汤剂治疗半个多月,胃气逐渐通畅,病、呕、胀症状也明显改善,顺利拔除胃肠减压管。终于在术后1个月,重新品尝到久违的饭莱。

手术配合内服中药疗法治疗狭窄性腱鞘炎(附 60例报告)

手术配合内服中药疗法治疗狭窄性腱鞘炎(附 60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5-10-26T15:45:24.70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4期作者:吕宇航[导读] 浙江省绍兴市中医院浙江绍兴 312000 手术疗法结合中药内服治疗拇指狭窄性腱鞘炎,是治疗狭窄性腱鞘炎的有效医疗方法。 浙江省绍兴市中医院浙江绍兴 312000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疗法结合中药内服治疗拇指狭窄性腱鞘炎的疗效。方法:对60例拇指狭窄性腱鞘炎患者使用手术疗法,结合本院自拟消炎活血汤内服,结果:术后随访,所有患者拇指弹响感均消失,活动好转。结论:手术疗法结合中药内服治疗拇指狭窄性腱鞘炎,是治疗狭窄性腱鞘炎的有效医疗方法。 关键词:腱鞘炎;手术;中药治疗 拇指狭窄性腱鞘炎是手外科的常见病,多见于长期从事家务劳动的中老年妇女,及手工艺劳动者,临床常见症状为患指的疼痛,掌指关节活动受限,强行活动伴有弹响感,故又称“弹响指”,本科室在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间用手术配合中药汤剂内服治疗60例拇指狭窄性腱鞘炎患者,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0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43例,年龄1岁~80岁,平均年龄47岁,先天性幼儿患者9例,外伤后引起该病患者7例,无明显诱因成年患者44例,平均发病时间2月。 1.2手术方法 指根麻醉成功后,患者仰卧位,患肢外展,常规消毒铺巾上止血带。取患指掌指关节处掌横纹近端1mm处做平行掌横纹切口,长约2cm,蚊式钳分开皮下组织,暴露卡压的屈肌腱鞘,用手术刀直行切开,直至肌腱完全松解,嘱患者活动患指,可见患指活动明显好转,弹响感消失,PVP-I棉球消毒切口后,缝合皮肤。 1.3术后处理 予本院自拟消炎活血汤口服:制乳香12g,桃仁15g,山药18g,水蛭6g,鹿衔草12g,金莲花9g,车前子15g,枳壳12g,制没药12g,皂角刺12g,炒白术12g,生薏苡仁30g,伸筋草12g,穿山甲3g,炒麦芽15g,生甘草10g,三七花5g。上方共7剂,每日一剂,由药房水煎后送至患者带回,分上下午口服。余无特殊处置,术后第二日患者即可出院,嘱其隔日门诊复查换药,术后两周拆线。 2 结果 60例内有5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8月),所有随访患者均不再有患指弹响感,患指活动明显好转,拆线后已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优良率100%,有2例患者出现患指一侧感觉稍麻木,持续数月后渐自愈。 3 讨论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腱鞘炎属于“痹症”一种,是为“筋脉痹”。除了小儿患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筋脉发育异常引起本病外,成人的发病,多因长期劳作,肢体筋肉、关节过度的负重及活动,或筋脉外伤之后,失于保养,使相关经筋慢性损伤引起,中老年女性,因常常在家操劳家务,手指活动单调而繁琐,其中多有拖地板,拎水桶,拧衣服等频繁累及拇指屈肌腱的动作,久之易发本病。 3.1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腱鞘炎的发生与其独特的解剖结构有关。腱鞘和指骨形成了弹性极小的“骨-纤维性隧道”,这个隧道像套管一样套在肌腱上,正常肌肉活动时,肌腱可以在其内自由滑动。[1]外伤引起的肌腱、腱鞘、骨膜受伤,骨膜充血水肿,或是反复的活动,引起肌腱与腱鞘过度摩擦,使腱鞘局部充血、水肿、增厚,都会造成腱鞘内局部狭窄,卡压肌腱。 3.2治疗方面,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都有各自治疗办法,如传统医学使用活血散瘀,祛风除湿的中药熏洗,或小针刀治疗,而现代医学则用“扶他林”等药物外用,以消除水肿,抗炎止痛,或用局部封闭疗法等等。 但无论是祖国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在保守治疗方面都有其不足之处,外洗的中草药需患者自煎,煎药过程复杂繁琐,且需要较长时间等待,较难适应现在紧凑的生活节奏。小针刀治疗该病在临床运用较为广泛,但针刀操作都不是在直视下进行的,如果对病变局部相关解剖不是很熟悉,或者操作方法不当,易造成严重不良后果。曾有学者研究发现,不当的针刀治疗会造成肌腱断裂、术后肌腱严重粘连和周围神经损伤,以及感染等严重并发症。[2] 3.3 现代医学方面,外用药物使用方便,但由于患者常常对该病的重视不足,症状一见改善即恢复原来的劳动,导致该病迁延不愈,再来就诊时病情已严重,这时保守治疗已无明显效果,局部封闭疗法对于患者症状改善较为迅速,其方法虽然操作简单,但复发率较高,治疗时消毒不彻底引起患指感染的个体亦不在少数,甚至有报道称局部封闭治疗会导致患指坏死。[3]与这些治疗方法相比,手术治疗狭窄性腱鞘炎,是在直视下切开缩窄的腱鞘,从根本上去除病因,可将屈肌腱彻底松懈,见效较快,术毕患者即能感觉患指活动受限症状明显改善,另外,该类手术在局麻下即可进行,手术方式简单,切口较小,创伤有限,一般术后第二天患者即可出院,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而手上包裹的纱布也会提示患者及家属注意保护患手,不参加家务劳动,避免该病复发。 术后服用消炎活血汤,其中乳香、没药、水蛭、桃仁、穿山甲活血散结,消肿止痛,鹿衔草、车前子、枳壳、伸筋草、皂角刺祛风湿,通经络,滑利关节,山药、白术、麦芽、薏苡仁、甘草补益脾胃,使气血生化有源,有补气养血,促进创口愈合之效,甘草并有调和诸药之功。三七花、金莲花清热凉血,使全方不致温燥太过,活血不耗血。全方共奏活血补血,舒筋活络之功,能极大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因此,用现代医学内手术疗法去除弹响指的病因,配合内服传统医学里的中药顺筋通络,充养气血,是治疗拇指狭窄性腱鞘炎的有效方法。 手术治疗狭窄性腱鞘炎的注意事项:1、切口应贴近掌指关节横纹,但不宜在横纹处做切口,以免后期横纹处瘢痕形成,影响关节活动。2、手术视野要暴露清楚,但暴露视野时不宜用刀片锐性分离组织,避免伤及附近的指神经及腱鞘内屈肌腱。3、术后第一次包扎宜加压包扎,以减少术区出血,避免后期肌腱粘连,影响患指活动。

针灸配合中医药治疗糖尿病

针灸中药治疗糖尿病 金昌市人民医院针灸科王凤玲 糖尿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临床常见病,常易并发多种急、慢性合并症。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我国对糖尿病的认识最早,成书于公元前5-4世纪的《黄帝内经》中。 总之,其发病原因有时是单一的因素,有时是数种因素的综合。 1.先天禀赋不足、脏气虚弱; 2.饮食不节,积热伤津; 3.情志失调,郁火伤阴; 4. 房劳过度,肾精亏损; 5. 过服温燥药物,耗伤阴津; 6. 其它因素。 糖尿病中医药的治疗 一、针刺治疗 主穴:脾俞、膈俞、胰俞、足三里、三阴交。 辨证分型配穴:1、气阴两虚型:少府、心俞、太渊、肺俞、鱼际。2、胃热阴虚型:胃俞、内庭。3、肾阴亏损型:肾俞、太溪、肝俞、太冲。胰俞为治疗上、中、下三消经验穴。 针刺方法以缓慢捻转,中度刺激平补平泻法,每日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间隔3~5日。 二、拔罐治疗 取穴:背俞穴(肺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等。令患者俯卧位,玻璃罐或用真空拔罐器吸拔。留罐5 分钟起罐,(注:

留罐时间一定短)。隔日治疗1 次,10 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一般须治疗3 个疗程。 三、灸法选穴。 灸法治疗糖尿病常用穴位有:关元、气海。 灸法:雀啄法,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十次一疗程。注意:不可烫伤。 四、耳穴贴压 选穴:胰、内分泌、三焦、耳迷根、神门、心、肝、胆、肾、脾、肺、缘中、屏间、交感、下屏尖、三焦。隔5天,交替另一侧耳朵。两月一疗程。 五、中药治疗 1. 胃热阴虚型

症状:烦渴多饮,多食而瘦,口干舌燥,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有力。 治则:清热和胃,养阴生津。 用药:花粉,麦冬、玄参、玉竹,生地、生石膏,川黄连,石斛、葛根、丹皮、知母。 若大便干燥加大黄、黄芩;口渴烦饮加北沙参,枇杷叶;心热烦躁者加石莲子。 2.气阴两虚型 症状:口渴多饮,五心烦热,小便频数,尿如脂膏,气短乏力,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则:益气养阴,健脾补肾。 用药:花粉、生地、山萸肉、黄芪、淮山药,麦冬、天冬,知母,泽泻、丹皮、茯苓、鸡内金、萆薢、蛤蚧,黄柏。若口渴加生石膏;五心烦热加地骨皮、玄参。 3.肾阴亏损型 症状:烦渴多饮,多食消瘦,小便频数,尿浑如膏,腰膝疲软,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沉细。 治则:滋阴补肾。 用药;熟地,人参、杞果、山萸肉、天门冬、花粉、生黄芪。 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 六、临床常见的并发症有 胸痹胸痛(心血管病、冠心病);

牵引配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5例

牵引配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5例 目的:探讨牵引配合中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采取牵引配合中药方法对7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治愈26例,好转4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结论:牵引配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农村一种常见多发病,以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为特点,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1]。笔者运用牵引配合中药治疗该病75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75例,男43例,女3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3岁,平均40.5岁;病程最短7 d,最长5个月,平均1.5个月;病变部位L4~L5有22例,L5~S1有43例,L3~L4有10例,其中左侧40例,右侧30例,中央型5例。 1.2诊断标准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2]:(1)病史:腰部扭伤史或腰部损伤史;(2)症状:腰及下肢疼痛麻木或放射性疼痛;(3)体征:腰部活动受限或行动困难,脊柱侧弯,直腿抬高实验阳性,下肢感觉异常,肌肉萎缩,肌力减弱;(4)影像检查:X线摄片、CT、MRI等异常征象与临床表现相符。 1.3治疗方法 1.3.1牵引治疗期间需卧硬板床休息,禁止从事重体力活动,避免不正确的弯腰动作,就餐及大小便可以下床,并要求做腰围固定。牵引均采用腰椎牵引床纵行牵引,牵引重量视患者体重而定,首次牵引一般是患者体重的1/2或者先轻后重,体质虚弱或女性可适当减轻重量,牵引后需在牵引床上休息2~5 min。1次/d,每次持续牵引30 min,15 d为一疗程。 1.3.2辨证治疗(1)血瘀气滞型:有明显腰部外伤史,腰痛并放射至下肢,麻木疼痛,腰腿痛如锥刺,固定不移,活动受限,行走困难,脉弦、舌质红或有瘀点。治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药用红花10 g、地龙15 g、秦归15 g、川芎15 g、赤芍15 g、鸡血藤30 g、续断15 g、骨碎补15 g、威灵仙15 g、乳香10 g、没药10 g、香附15 g。1剂/2 d,日服3次,每服150~200 ml,15 d为一疗程; (2)外邪侵袭型:有腰部外伤史,伤后失治或感受风寒湿邪,腰腿痛点广泛,遇冷加重,得热减轻,伸腰困难,舌淡苔白。治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药用桂枝15 g、赤芍15 g、秦归15 g、鸡血藤30 g、伸筋草15 g、续断15 g、附片15 g、防己15 g、木瓜15 g。1剂/2 d,日服3次,每服150~200 ml,15 d为一疗程,服药期间忌生冷豆类食物;(3)肝肾虚损型:平素体虚精亏,又因腰部外伤而至,腰痛以酸痛为主,肢体屈伸不利,下肢无力,伴有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沉细。治以滋肝补肾,活血通络。药用熟地30 g、肉桂10 g、骨碎补15 g、牛膝15 g、鹿胶15 g、麻黄5 g、丹参15 g、威灵仙15 g、白芥子15 g、炮姜炭15 g、甘草10 g,肾阳虚者加补骨脂15 g、杜仲15 g、菟丝子15 g,肾阴虚者加寄生15 g、枸杞15 g。1剂/2 d,日服3次,每服150~200 ml,15 d为一疗程。 1.4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腰腿痛症状消失,直腿能抬高70°以上,能恢复正常工作;好转:腰腿痛症状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无效:腰腿痛症状无明显改善。 2结果

针灸联合中草药治疗焦虑症的临床观察

针灸联合中草药治疗焦虑症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8-05-30T13:40:28.24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3期作者:王彦平成艳红 [导读] 在焦虑症的治疗中,采用针灸联合中草药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抑郁与焦虑情绪,同时,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认可度。 (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甘肃天水 741000)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联合中草药治疗焦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到2016年10月收治的80例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针灸联合中草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一针灸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改善情况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SDS、SA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焦虑症的治疗中,采用针灸联合中草药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抑郁与焦虑情绪,同时,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认可度。 【关键词】针灸;焦虑症;中草药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3-0142-02 随着社会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居民产生了焦虑症。焦虑症的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神经紧张、衰弱或者是间发性惊恐[1]。焦虑症往往会导致患者的睡眠质量下降,身体产生不适感,并由此对生活与工作造成负面影响。目前,西医在治疗焦虑症上尚无有效的措施,中医药以其副作用少、治疗效果佳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现结合我院2016年1月到2016年10月收治的80例焦虑症患者的治疗资料与相关文献资料,对针灸联合中草药治疗的临床应用方式、方法以及取得的效果进行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睡眠医学科2016年1月到2016年10月收治的80例焦虑症患者。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均已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存在药物过敏,恶性肿瘤,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患有严重心、肝、肾疾病等情况的患者。将80例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为(47.50±1.65)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为(3.31±0.42)年;对照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为(47.46±1.64)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为(3.10±0.42)年,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单一针灸治疗。具体方法为:取患者明黄穴位、明黄穴位直上3寸的天黄穴位、直下3寸的其黄穴位、董氏奇穴上三黄、百会、印堂等穴。直刺上三黄穴1寸,以得气为度;向后刺百会0.5~1寸,提插捻转1min;向鼻尖斜刺印堂0.5~1寸,提插捻转1 min。此外,若患者伴有心悸、失眠、心烦等症状,则取心俞、神堂穴位,若患者伴有胃痛、食少、腹胀等症状,则取脾俞、胃俞、意舍穴。每天1次、连续治疗30d。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柴胡舒肝散,药方:醋柴胡和香附各20g,积壳、川芍、白芍、石菖蒲各15g,甘草10g;以水煎服,取300ml,每日1次,连续用药30d。 1.3 观察指标 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负面情绪和治疗满意度等角度进行评估[2]。其中,负面情绪评价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当患者的SDS>50分时判断为抑郁,其中,50~60分之间为轻度抑郁,61~70分之间为中度抑郁,>70分为重度抑郁;SAS评价标准同SDS。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改善情况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2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有37例对治疗过程与结果表示满意,满意度为92.5%(37/40);对照组有31例患者对治疗过程与结果表示满意,满意度为77.5%(31/40);(χ2=4.192,P<0.05)。 3.讨论 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过大的压力或者是突如其来的意外状况均可能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产生焦虑症[3]。对于多数患者而言,轻微的焦虑症均可通过自身调节恢复,但是,中、重度焦虑症患者则需要进行一定的医疗辅助治疗。在焦虑症的治疗中,西医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的焦虑状况,提高患者睡眠质量。但是,从根治性效果与治疗的副作用等角度来看,西医治疗存在较大的不足。因此,引入中医治疗成为当前治疗焦虑症的主流方式之一[4]。 在中医学领域,该病属于“郁证”、“惊悸”等范畴,强调治疗应从“心”开始。心包代受邪,因此应该选择心俞、内关等穴位以对患者的心气进行有效的调节。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主要功效是调气疏肝、解郁散结,主治由肝郁气滞所引起的胁肋疼痛、纳少腹胀或经前痛经等症。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针灸联合中草药治疗焦虑症在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上效果较好。在焦虑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如何提升患者的满意度也是当前学术界探讨的热点。过低的满意度会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治疗疾病的信心,从而制约治疗效果的发挥。观察

中药、针灸结合治疗带状疱疹68例

中药、针灸结合治疗带状疱疹68例 【关键词】皮肤针;围针;火罐;中药;带状疱疹 笔者自2005年10月-2010年6月,采用中药内服,结合围针、皮肤针叩刺后拔火罐治疗带状疱疹6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8例中,男33例,女35例;年龄20~40岁38例,60岁以上15例;病程2~3天37例,1周以上16例,10天以上5例。疱疹位于胸胁部27例,腹部17例,背部13例,肩部8例,颜面部3例。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药龙胆泻肝汤加减:柴胡12g,栀子15g,黄芩12g,生地15g,当归15g,前仁12g,泽泻12g,木通12g,胆草15g,甘草3g。发于胸胁部加玄胡12g,川楝子12g;发于腹部加苍术12g,牛膝12g;发于肩背部加蒲公英15g,大青叶15g;发于颜面部加野菊花15g,牛蒡子15g。上药水煎,每日1剂,分3次口服。

1.2.2 针灸、拔罐 (1) 局部围针:在疱疹连结成块(成片)的周围,皮肤消毒后,用1寸毫针沿皮刺向成块疱疹的中心,每针相距1~2寸左右,以泻法取得针感后,留针20min。(2)体针取穴:合谷、曲池、血海、三阴交。发于胸胁加期门,发于腹部加内关,发于肩部加大椎,发于背部加肝俞,发于颜面部加外关。针用泻法,留针20min。(3) 皮肤针、拔火罐:经过局部围针和体针治疗,取针后,以皮肤针在疱疹连结成块处,从神经根处向外叩刺,以患者自觉痛感稍减或微痒舒适为度。疱疹破裂后,再以闪火法在局部拔罐,使疱液尽出。 1.3 治疗结果 1.3.1 疗效标准疱疹完全消失,疼痛完全消失为治愈;疱疹大部分消失,疼痛大减为显效;疱疹部分消失,疼痛有所减轻为有效;疱疹无减少或增多,疼痛无缓解为无效。 1.3.2 治疗结果 68例均治愈。其中3天以内痊愈者32例,5天以内痊愈者27例,7天以内痊愈者9例。 2 典型病例 患者,女,72岁。2009年10月15日初诊。患者于感冒2天后突发右侧胸胁部疱疹,沿神经排列,成簇,并有米粒大小水疱,疼痛剧烈,近衣被尤甚,夜不能寐。在门诊经病毒唑输液治疗2天无效而来我科就诊。就诊时痛苦面容,呻吟不断,舌红苔黄腻,脉弦。用上法,

分析手术配合中医治疗骨折的疗效

分析手术配合中医治疗骨折的疗效 发表时间:2016-08-07T13:54:43.69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2期作者:李兴政[导读] 手术配合中医治疗可以加快钙盐的沉积,增强碱性磷酸酶的活性,进而促进骨折的愈合并有利于术后恢复. 海伦市中医院 1523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手术配合中医治疗骨折的疗效及预后。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骨折患者11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6例。试验组采取手术配合中医治疗的方案,对照组直接进行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钙、磷及碱性磷酸酶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的有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钙 和碱性磷酸酶的含量均高于治疗前,血清中磷的含量低于治疗前,试验组指标变化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配合中医治疗可以加快钙盐的沉积,增强碱性磷酸酶的活性,进而促进骨折的愈合并有利于术后恢复,在临床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推广。关键词:手术;中医治疗;骨折;疗效分析;预后骨折在临床外科中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活动障碍等。大量临床资料显示,当发生多发性骨折、骨盆骨折、股骨骨折或严重的开放性骨折时,如若不及时采取恰当的治疗手段,将会发生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影响患者日后的正常生活[1]。临床上主要采用常规手术治疗,并结合相应一系列的康复训练,除此之外,近年临床上还采取手术配合中医治疗骨折。现我院针对收治的骨折患者112例进行研究,分析手术配合中医治疗骨折的疗效及预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骨折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在我院确诊,并签署了关于本次试验的知情权同意书,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6例。试验组男30例,女26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40.1±2.8)岁。对照组32例,女24例。年龄19~61岁,平均年龄(41.8±2.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1. 2.1 试验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检查,在常规手术的基础上,配合中医治疗,其中医药方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以活血化瘀为主,具体为:地龙12 g、僵蚕12 g、木通14 g、当归10 g、田七7 g、车前草10 g、穿山甲珠10 g,手术前1周开始服用。中期以疗养活血为主,具体为:熟地10 g、当归10 g、生地黄12 g、红花14 g、丹皮12 g、牛膝15 g、芍药10 g,手术结束当天开始服用。晚期以滋养补益为主,具体为:山药12 g、泽泻12 g、熟地黄15 g、茯苓15 g、丹皮10 g,术后10天开始服用。均为1剂/2 d,1次/d,连续服用2周。 1.2.2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采取手术治疗,给予清创处理后行复位固定术,连续使用抗生素1周。复位固定操作时,于开放创口直视下将骨折进行复位,根据不同骨折类型给予加压钢板固定术、带锁髓内钉固定术、单臂外固定术等,期间避免将骨折两段骨膜分离,术后给予常规康复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钙、磷及碱性磷酸酶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的有效情况,治疗情况分为:治愈:治疗2个月后,X线显示骨折处已愈合,骨折处可正常活动,无异常活动和并发症。有效:骨折已愈合,短时间内可正常活动。无效:骨折处虽已复位但仍旧不能正常活动,出现并发症[2]。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清中各指标变化情况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钙和碱性磷酸酶的含量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血清中磷的含量低于治疗前,试验组变化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8.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9%(P<0.05)。 3 讨论 骨折患者主要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但是如果未将患者的病情控制在手术指征范围内,会影响手术的疗效,严重者会出现骨折处骨不连、局部畸形、关节不牢、关节畸形等并发症。故而,在手术治疗时配合服用相应的中医治疗较为有效[3]。患者术后易出现骨折处肿胀、气血阻滞、伤口愈合延迟等症状,早期使用活血化瘀类的中药可以消肿、止痛,预防并减轻皮肤的坏死和伤口的感染,方便手术治疗。中期使用疗养活血中药,一定程度上减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恢复。晚期使用滋养补益药方,进一步促进患者预后恢复,提高患者的体质[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血清中钙、磷和碱性磷酸酶的变化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手术治疗配合中医治疗可以促进血清中钙盐的含量,增强酶的活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骨折的愈合,在恢复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手术配合中医治疗与单独使用手术治疗相比,具有以下优势:(1)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术后恢复。(2)一定程度上在术前将患者的病情控制在相对范围内,有利于进行手术。综上所述,手术配合中医治疗可以加快钙盐的沉积,增强碱性磷酸酶的活性,进而促进骨折的愈合并有利于术后恢复,在临床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带状疱疹中医针灸治疗

一、体针】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夹脊穴、支沟、阳陵泉。 配穴:腰以上病灶:曲池、合谷、外关;腰以下病灶:三阴交、太冲、血海。 阿是穴位置:系指皮损周围(约离疱疹0.5~1寸处)。 夹脊穴位置:取与皮损相应之夹脊穴。 (二)治法 一般仅需取主穴,疗效不明显时酌加1~2个配穴。阿是穴针法:以1.5~2寸毫针,呈25度角朝疱疹方向斜刺,按皮损范围,在周围进4~8针,略加捻转提插,有轻度得气感即可。相应夹脊穴,斜向脊柱深刺,使针感循神经分布线路传导。余穴均施提插捻转泻法,留针20~30分钟,5~10分钟运针1次。每日1~2次。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基本痊愈:疱疹结痂,症状消失;显效:疱疹结痂,症状明显消失;有效:部份结痂,症状减轻;无效:治疗前后改善。 共治疗431例,有效率在96%左右。其中100例按上述标准评判,基本痊愈67例,显效11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为97%。 【二、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阿是穴;2、腰以上病灶:合谷、曲池;腰以下病灶:阳陵泉、侠溪。 配穴:支沟、太冲。 阿是穴位置:皮损区。 (二)治法 应用波长6328埃,输出功率25毫瓦,激光针功率为2~3毫瓦的氦-氖激光针灸仪进行治疗。依据症情选穴:凡皮损面积大,水疱多,感染为主而疼痛轻者,仅用主穴第一组。采用激光散焦照射,照射距离为40~60毫米,照射密度为0.5~1毫瓦/平方厘米,每处照射5~10分钟。以疼痛为主,皮损面积较局限,仅有红色丘疹或皮疹已结痂者,则取主穴之第二组,以激光针灸仪照射,剧痛者加配穴,每穴分别照射5分钟。如果上皮损面积大而疼痛又

剧烈者,则二组宜结合应用。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311例,以治5次为限,按上述疗效判断标准,其总有效率为94.2%(痊愈率为69.8%)。 【三、耳针】 (一)取穴 主穴:肺、敏感点。 配穴:皮质下、内分泌、交感、肾上腺。 敏感点位置:指耳廓上,与病灶相应位压痛明显处。 (二)治法 主穴必用,配穴据症情酌取1~2穴,每次一侧。采用捻转手法,刺激宜强,持续运针2~3分钟,留针1小时。每日1~2次。另可把100克干净的墨汁和5克雄黄粉调匀,搽在患处周围的边缘上。每日一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172例,平均疗效在95%以上。 (一)取穴 主穴:曲池。 (二)治法 药液:维生素B12注射液(含量100微克/毫升)。 每次取双侧,以5号齿科针头,深刺得气后,每侧穴注入1毫升。每日1次。皮损有渗出者,可外敷呋喃西林氧化锌软膏。 (三)疗效评价 200例本病患者,经穴注射2~8次,全部痊愈。 【四、皮肤针】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跟骨骨刺临床观察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跟骨骨刺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7-10-19T09:16:22.70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7期作者:苏文明 [导读] 在跟骨骨刺患者的治疗中针灸结合中药方式治疗具有疼痛较小以及起效速度快等多种优势,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新疆昌吉市松龄中医医院 831100 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跟骨骨刺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98例跟骨骨刺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患者各4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理疗结合西药治疗,实验组患者实施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49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51%,实验组49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5.92%,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跟骨骨刺患者的治疗中针灸结合中药方式治疗具有疼痛较小以及起效速度快等多种优势,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灸结合中药;理疗结合西药;跟骨骨刺;临床治疗效果 在骨科临床中跟骨骨刺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疑难病症,患者一旦患病会产生足跟部疼痛、在步行时疼痛加重等临床表现[1]。因为牵拉跟骨结节骨膜上的腱膜造成了患者出现足跟疼痛的现象,患者在患病初期主要表现为足跟酸麻,在行走过程中有明显疼痛,因此跟骨骨刺疾病在治疗上具有较高的难度,并且伴随着病情的反复[2]。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跟骨骨刺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理疗结合西药治疗,实验组患者实施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98例跟骨骨刺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患者各49例。其中男性患者人数为47例,女性患者人数为51例,年龄在45—67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55.23±6.81)岁,病程为20d—3年,平均病程为(2.32±0.58)年,两组患者均符合跟骨骨刺临床治疗标准。所有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均为足跟疼痛、行走过程中疼痛加重,并且痛点均为跟骨下方以及跟骨内侧位置。经过比较发现,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上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理疗结合西药治疗,患者口服布洛芬,每天两次,与此同时给予患者理疗一次,40min/d;实验组患者实施针灸结合中药治疗,穴位选择为太冲穴、足三里穴、昆仑穴、太溪穴、三阴交以及照海穴等穴位,使用平补平泻手法,结合艾灸治疗,注意艾条与皮肤之间的距离,避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烫伤情况,留针1h,针灸一天一次。中药选择外洗处方,其中包含了牛膝15g、细辛15g、独活20g、络石藤20g、续断15g、鸡血藤20g、威灵仙15g、透骨草30g、伸筋草30g。严格按照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科学合理的治疗,先进行熏蒸,当温度降低到50摄氏度时将患者足部放入药水中浸泡,时间为20min,一天1—2次的中药外洗。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的实际治疗情况,将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显效:患者足跟的疼痛症状消失,没有复发迹象;有效:患者足跟疼痛得到有效改善,短期内没有复发迹象;无效:患者足跟疼痛症状没有发生改变,或出现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文本数据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49例患者治疗显效人数为14例(28.57%),有效人数为23例(46.94%),无效人数为12例(24.49%),治疗总有效率为(75.51%);实验组49例患者治疗显效人数为30例(61.23%),有效人数为17例(34.69%),无效人数为2例(4.08%),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经过比较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跟骨骨刺疾病主要是因为跖腱膜以及跟骨结节上的韧带出现不断骨化与钙化的现象导致,跟骨结节处上的骨刺方向都是朝向足前指向足尖部,是跖腱膜与韧带的附着点[3]。跟骨骨刺的形成主要因为患者的韧带腱膜挛缩,而造成了韧带腱膜纤维遭到一定程度上的撕裂,人体的防御系统保护其不被拉断,而推动附着点出现了相应的骨化与钙化,从而形成了骨刺[4]。对于跟骨骨刺的治疗通过中药外洗的方式能够促进患者足部的血液循环,进一步促进炎症的吸收并实现足部水肿的消失,患者的疼痛因此得到了减轻或者消除[5]。针灸能够起到舒筋活络、健脾益肾、行气活血、软化骨刺以及消肿散结的功效,因此使用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跟骨骨刺,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6]。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跟骨骨刺患者,对照组患者实施理疗结合西药治疗,实验组患者实施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51%,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在跟骨骨刺患者的治疗中针灸结合中药方式治疗具有疼痛较小以及起效速度快等多种优势,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雪峰,黄倩,刘洋.中药熏洗结合西药封闭治疗跟骨骨刺综合征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05:438-439.[2017-08-17]. [2]彭美芳.温针灸结合中药汤剂内服外敷治疗膝骨性关节炎26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2,1807:68-69.[2017-08-17]. [3]齐凤军,夏杨,刘建民.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卵巢囊肿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05:56-57.[2017-08-17]. [4]贾海鹏,卢添娇,上官洁琼,潘冠文.温针灸结合中药热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02:189-191.(2016-02-20) [2017-08-17]. [5]郭建斌,李涛,马晓东.针灸结合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70例临床观察[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4,3611:1305-1307.[2017-08-17]. [6]周一敏.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42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15:53.[2017-08-17].

针灸联合中药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针灸联合中药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发表时间:2018-03-01T10:48:15.100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7期作者:彭宏 [导读] 根据相关研究显示,中医对面神经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宁乡市中医院湖南宁乡 410600 【摘要】目的:对针灸联合中药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方法:于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之间收治的面神经炎患者中随机抽取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各65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治疗,对实验组患者予以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人数为64(98.46)例,多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人数53(81.53)例,进行治疗前两组患者改良Portmann评分无显著差异,进行治疗后,实验组患者Portmann评分为(17.7±2.1)分,高于对照组患者的Portmann评分(12.5±1.9)分,组间对比P均<0.05,差异明显。结论:对面神经炎患者采用针灸联合中药进行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改良Portmann评分,有利于促进患者的恢复和提高患者的预后,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行推广。 【关键词】针灸;中药;面神经炎;临床疗效 根据相关研究显示,中医对面神经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1]。本次研究将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之间收治的面神经炎患者中随机抽取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并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现在进行如下报道。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两组患者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将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之间收治的面神经炎患者中随机抽取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面神经炎的临床诊断标准,并且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抽签的方式将1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5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见下表1。本次研究以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且全部研究对象各方面基本资料P均>0.05,能够进行对比。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 1.2治疗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和实验组患者分别给予西医治疗和针灸联合中药治疗,方法如下: 1.2.1西医治疗 患者每日晨服用35mg泼尼松,每日服用1次,连续服用一周后,改为每日晨服用30g,每日服用1次;服用阿昔洛韦200mg,每日服用5次,连续服用一周;服用地巴唑,每日两次,每次10mg;服用甲钴胺,每日两次,每次0.5mg;使用红外线对患侧面部进行照射,每日1次,每次20分钟;引导患者进行皱眉、鼓腮等动作对面部功能进行恢复训练。 1.2.2针灸联合中药治疗 取患者患侧印堂、四白、阳白、地仓、颊车、迎香以及双侧合谷等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后,取30号1寸毫针为患者进行针灸;以浅刺、斜刺和透刺为主要手法,每日为患者针灸一次,每次留针30分;患者针灸后自觉局部出现放射性麻胀为正常现象;给予患者加味牵正散进行治疗,组方为:川芎12g、蜈蚣2条荆芥12g、蝉蜕6g、赤芍12g、僵蚕10g、白附子10g、防风15g、祛毒全蝎7g、甘草5g、,若患者由风寒导致发病,则加用羌活12g、苏叶10g;若患者由风热导致发病,则加用银花15g、柴胡10g、菊花12g;若患者由风痰阻络导致发病,则加用石菖蒲15g、胆南星7g,每日水煎一次,患者分为早晚两次温服。 1.3观察项目及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改良Portmann评分进行对比。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患者能够正常进行闭眼及皱眉、鼓腮时无口角漏气情况、进餐时齿颊间无食物残渣且面部鼻唇沟及额纹能够呈对称形态为痊愈;患者勉强能够进行闭眼及皱眉、鼓腮时无口角漏气情况、进餐时齿颊间无食物残渣且面部鼻唇沟及额纹基本呈对称形态为显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虽然存在但已发生明显好转为有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无显著好转甚至更加严重为无效[2]。痊愈+显效+有效=总有效率。 改良Portmann评分标准:患者抬眉、闭眼、鼓腮、噘嘴、示齿、张大鼻孔6项面部运动,能够正常进行运动为3分,运动发生减弱为2分,运动显著减弱为1分,运动消失为0分;患者安静状态下面部情况正常为2分,轻度不对称为1分,重度不对称为0分。满分为20分,患者得分越高,即情况越好[3]。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治疗效果属于计数资料,应采用例(n)、率(%)进行表示并通过卡方(X2)进行检验,改良Portmann评分属于计量资料,应通过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达,并采用t检验,P<0.05时组间对比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由表2可知,实验组治疗总有效人数为64(98.46)例,多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人数53(81.53)例,组间对比P<0.05,差异明显。表2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n(%)

针灸结合中药疗法治疗风湿病的临床体会

针灸结合中药疗法治疗风湿病的临床体会 发表时间:2016-10-12T16:45:21.303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16期作者:刘禹锋 [导读] 风湿病是一组以侵犯肌肉、骨骼、血管等为主要特点的免疫性疾病,多数发病比较隐蔽。 (武威职业学院直属附属医院甘肃威武 733000)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结合中药疗法治疗风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入院的84例风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组42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灸结合中药疗法,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24%vs73.81%),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结合中药疗法可显著提高风湿病临床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针灸;中药疗法;风湿病;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6-0052-02 风湿病是一组以侵犯肌肉、骨骼、血管等为主要特点的免疫性疾病,多数发病比较隐蔽,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诊治难度较大。祖国传统医学将风湿病归为“痹症”范畴,认为发病原因与风寒湿邪入侵有关,而且病灶集中在经络处,只有疏通阻塞的气血,使气血运行顺畅才能有效缓解病症,防止再次复发[1]。可见,中医学在风湿病临床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为探讨针灸结合中药疗法治疗风湿病的临床效果,本文选取2013年4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入院的84例风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3年4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入院的84例风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病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且经病史询问、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临床表现:关节病变、功能受损、肿痛等。现将84例患者按照临床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42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有24例,女性患者有18例,年龄在29~75岁之间,平均年龄(51.35±6.07)岁,病程在1~19年之间,平均病程(12.46±3.32)年。两组患者在性别组成、平均年龄、平均病程、临床表现、病情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在全面评估患者病情的基础上制定个人治疗计划,以缓解症状、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治疗目标坚持完成各项治疗,坚持使用布洛芬、吲哚美辛等非甾类抗炎药减轻疼痛,使用糖皮质激素快速消除炎症反应,使用青霉胺、甲氨蝶呤等慢作用抗风湿药物缓解病情。同时叮嘱患者适当锻炼,积极配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灸结合中药疗法。具体方法如下:①针灸治疗。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针刺不同穴位,肌肤麻木者针刺阴陵泉穴、水分穴;四肢肿痛者针刺足三里穴、阴陵泉穴;痛痹严重者针刺足三里穴、阳陵泉学、承山穴;足冷者针刺阳陵泉穴、内庭穴;髋关节痛者针刺百会穴、肩井穴、肩贞穴、阳溪穴、曲池穴、尺泽穴、合谷穴;踝关节痛者针刺足三里穴、血海穴、阳陵泉穴;肘关节痛者针刺曲池穴、合谷穴、手三里穴、曲泽穴、外关穴。如患者耐受不良可改为泻法进行治疗,每次留针20~30min,行针间隔5min。②中药疗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进行加减治疗,着痹症者中药选用标准为祛风散寒、除湿通络,薏苡仁汤中药组方:薏苡仁15g、苍术8g、当归12g、桂枝5g、茯苓10g、甘草5g、麻黄8g;痛痹症者中药选用标准为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乌头汤中药组方:麻黄9g、芍药8g、甘草8g、黄芪8g、川乌5g;行痹症者中药选用标准为祛风、散寒、除湿,防风汤中药组方:防风30g、甘草25g、赤茯苓25g、当归30g、熟杏仁30g、黄岑8g、麻黄12g。上述中药均用500mL水煎煮,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1.3 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中药证候积分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评定,根据证候积分减少率判定治疗效果,疗效等级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治疗后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60%;有效:治疗后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在30%~60%之间;无效:治疗后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将显效和有效计为总有效,计算治疗总有效率[2]。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文中所涉及的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疗效评估结果显示,观察组共计40例患者治疗有效,对照组共计31例患者治疗有效,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3.讨论 在中医治疗领域,风湿病属“痹症”范畴,《素问?痹论》提出风湿病的病因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生痹,由此可以看出,风湿病与寒邪入侵人体有关。风湿病不仅病程长、易反复,而且多伴随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加之每个个体的关节症状、临床表现、身体素质等不同,导致临床治疗难度较大[3-4]。大部分风湿病仍不能有效根除,需要坚持长期治疗以缓解病情,逐渐恢复功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中医论证将风湿病分为着痹症、痛痹症和行痹症,每种证型的病因机制与临床表现不同,因此,治疗原则和选药方法也不同,由于风寒湿邪入侵是风湿病的主要诱因,因此在用药方面应当以辛散通络为主,在具体组方上则要根据患者病症表现进行合理的选择。在针灸治疗上,选穴是关键,应当根据患者疼痛症状及发病部位循经选择,一般是采用局部穴位联合远隔穴位的方法进行针刺操作。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经针灸结合内服中药治疗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经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