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肚子里旅行案例

在牛肚子里旅行案例
在牛肚子里旅行案例

《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具有记叙文性质的科普类文章,通过讲述蟋蟀红头一不小心被吸进牛肚子、然后在好朋友青头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对机会的精准把握,最终逃出牛肚子的故事。这篇课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科普类说明文,其通过故事化、拟人化的讲述,营造出了一个被学生所熟悉场景,更加能够方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掌握青头在克服困难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勇敢品质。

由于课文本身特点明显,不同于一般科普类文章的生硬说理,也不同于一般记叙文那样的叙述,因此,在本次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我选择小组讨论和学生自学的方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通过特定的课堂活动组织,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收获知识,更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二、案例描述

新课导入:我首先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大哈欠时,一不小心小蛾子从嘴巴钻到自己的肚子里?”这个问题极大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此时有同学说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我立即说到:“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可不可以说小蛾子在你的肚子里来了一次奇怪的旅行呢?”同学们听完哈哈大笑,我顺势说到,“今天我就带大家走进一位朋友,它就在牛的肚子里旅行过。”

明确目标:通过对本文故事的讲述,让同学们明白,在遇到危险和困难时,不要害怕和着急,要勇于想办法,借助聪明的头脑和同伴的帮助,才能最终克服困难,取得胜利。

小组讨论:在导入课程完成之后,我首先带领同学们通读完全文后,我将全班同学划分为五个小组,让他们对于文章的内容进行讨论和再学习,之于如何学习,就将主动权交给每个小组。然后每个小组在十分钟的学习讨论之后,我再要求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作发言。

随后,在课堂小组化讨论中,越来越多的同学们开始加入到对课文的再学习中,我观察到连平日里比较内向的学生,也都能开口说话,和小组里的其他成员交流。

课堂分享:在其后的代表发言中,一名同学说到“我们小组的学习是角色扮演,我扮演红头,另外一名同学扮演青头,模仿文章中的对话,将整个文章重新演绎了一次。”

我问到:“你觉得这种学习方式有什么好处吗”?

这位同学说:“这种学习方法,我变得更加主动,责任心更加强了,比如对话中的生字词,我都提前反复多次查字典,避免读音错误,要不然会受到其他同学的笑话”。

我笑着说道:“你说的很好,那你在这种创新学习方法的指引下,学习到了什么内容呢?有什么启发呢?”

这位同学说到:“我明白了牛吃食物和我们人吃食物是不一样的,它的消化系统非常独特,尤其是吃完了食物,食物没有立即消化,而是随后随着牛的咀嚼才开始消化的,真的好神奇”。

我趁机说到:“反刍是牛的一种特殊消化方式,是指动物将胃内的食物倒流回口腔内再次咀嚼的行为,需要分为多个胃室的胃。在休息时将半消化的食浆重新咀嚼,然后将这样再次磨碎的食物咽下,通过微生物消化其他只有一个胃的哺乳动物无法消化的糖类(比如纤维素)”。其实对于反刍的讲解本身是课程授课的一部分,刚好该名学生说到这一问题,我就随堂向其进行了解答,也达到了授课的效果。

在第一名学生分享完答案之后,另外一名学生也同样向我分享了他的答案,这名同学说:“他们小组是通过一人导读、其他人提问的形式进行的,比如当导读的人读完之后,其他人会问包括青头是怎么鼓励红头的?牛肚子的结构是什么样的?红头在牛肚子的‘旅行经过

了哪些过程’?”一个人问问题,另外同学一起解答问题。通过这样一问一答的方式,帮助学生阐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了内在的逻辑结构。

然后我又问这位同学:“你觉得这种学习方式特别在什么地方”?

这位同学回答:“一般授课都是老师在课堂上讲,我们在课堂下听,这样的问答对话不是很多。而这种方式让我们有了更加自由的对话空间,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不像在课堂上,那么样的拘谨,放不开”。

我说:“老师也能够看出来,你们都很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希望你们能够继续保持这种学习的劲头,当然了,大家也可以以后在课堂上和老师保持这样融洽的互动关系,可能在同学们看来,老师还不是那么容易接触和相处,但是老师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我非常希望能够和大家一起交流、对话”。

情景演绎:在上述学习方法和感想分享交流之后,我邀请一组同学上讲台表演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鼓励他们在不影响课文主体内容基础之上加入自己的一些创新的想法、点子。比如在表演中,其中一名扮演青头的同学,在对红头进行鼓励时,加入了自己的一些语言,包括“你是最棒的”、“我是你最好的朋友,相信我,你完全可以做到的”、“just do it”等,这些正能量的词汇非常符合学生的心境,并且有很明显的代入感,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最终这堂课也在同学们的完美表演中结束,我在课堂的结束也对整堂课的进行和同学们的表现进行了点评,并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超高热情。

三、案例诠释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始终都要围绕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便是教案中所列明的教学目的。《在牛肚子里旅行》作为一篇体裁独特的科普类说明文,是带科普性质的文学

小品,它有着一般记叙文题材的结构,通过描述红头和青头的对话,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故事非常完整;另一方面,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牛的身体构造和各部位的功能,具有明显的科普类文章特点。对于科普类文章的授课,教师完全可以创新出新的途径和方式。

四、案例反思

(一)科普也人文,让爱的教育贯穿始终

虽然说红头在牛肚子的旅行是一场意外,充满了惊险和刺激,但是这样的困境并不是无法克服。就正如文章中的红头一样,它在危机的时刻,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在好朋友青头的耐心鼓励和指导下,趁着牛打喷嚏,顺利逃出了牛肚子。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苦难并非不能克服,只要想,总会有办法;同时,也告诉我们,团结协作,才能克服困难,如果没有青头的帮助,红头也不可能成功;遇事要冷静,不慌不忙,沉着应对,要善于利用身边的一切有利条件,帮助自己逃出险境。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如果万一遇到了危急情况,大家不要惊慌,不要紧张,要沉着冷静,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或是寻求他人的帮助,才能最终让自己转危为安。记住,团结就是力量。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

传统意义上课堂教学有着明显的单向式、填鸭式的教学特点,主体是教师的讲解、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角色。而在互动式课堂中,两者的角色发生了扭转,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体,通过课堂演绎、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其成为探索和创新的主题。如此一来,教师的地位则更多集中在引导和协调的地位,其实是将课堂交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参与表演和口语对话过程中,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提高了互动的程度,也提高了课堂授课的效率。

(三)鼓励学生创新,让课堂更加生机盎然

课堂教学不应该局限于一般的教材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而是应该加入教师的一些设想,比如在本课堂中,在学生演绎的过程中,在

青头对红头鼓励时,教师引导其加入自己的设想,无形中延伸了课堂的范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