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质量

惯性质量
惯性质量

惯性质量

质量是指物体中所包含的物质的量。以牛顿第二定律所表现出的质量称为惯性质量,以万有引力定律所表现出的质量称为引力质量。这两种质量实际上在可测精度内相等,但目前尚无理论把两者统一起来。

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是两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的质量称为引力质量,它表示物体产生引力场或变引力作用的本领,一般用天平称得的物体质量就是物体的引力质量。牛顿第二定律公式中的质量称为惯性质量,它是物体惯性的量度,用惯性秤可以确定物体的惯性质量。

物体在恒力F作用下做加速度为a的直线运动,如果没法测出F和a,可求得物体的惯性质量。实验室中采用使物体在弹性力作用下做变加速直线运动,即简谐运动的方法来确定其惯性质量,也就是通过测定其振动周期T=2*pi*sqr(m/k) ,来比较物体的惯性质量。

我们排除掉特殊的物质所具有的特殊性,比如电荷具有的电的作用,具有磁性的物质具有的磁的作用,而仅考察所有的物质所具有的共性。大量的经验事实使我们可以得到两种获得物体质量的方法。

一种方法是利用物体本身具有的惯性,给这个物体施加一个矢量的作用力,那么这个物体会在这个作用力的作用下发生存在状态的改变。这一点是所有特定质量的物质都具备的。我们通常将这种方法所测得的质量叫做惯性质量。具体的方法则是:

在物体处于特定存在状态的时候,如果要改变这种存在状态,那么必然要对这个物体施加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我们可以得到,在物体所受到的作用力不变的情况下,物体的质量同加速度成反比。我们只要测定了作用力的大小和物体加速度的大小,那么就可以确定物体的质量。

另一种方法是处于引力场中的具有质量的物质,都会受到引力的作用。在同一引力场强度下,物体所受到的作用力同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我们通常将这种方法得出的质量叫做引力质量。我们现在所应用的质量模式可以认为是引力质量模式。因为引力质量是我们采用质量的定义所得到的最初的模式。

但实际上,这样的一种经验结论是通过大量的处于地球引力场中的物体进行观察所得出

的结论,开创性的贡献可以认为是由牛顿先生来完成的。

在质量的应用历史上,我们甚至不能分辨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的应用的先后。因为我们通过引力质量的模式确定物体的质量,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我们通常都是将两种模式的质量通用。具体表现在如下的方面:

最初我们所采用的质量都是采用引力质量的方法测定的,具体的方法则是采用天平的模式建立的。即:建立一个标准单位质量,然后通过这一标准单位质量去在地球的引力场中去衡量其它物体质量的模式来确定物体的质量。我们利用这种方法得到的质量来对物体的运动变化进行计量,比如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量的模式,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来确定的。采用引力质量来确定物体的量,然后再采用惯性质量的模式来建立物质的运动变化规律。

我们虽然可以采用两种方法得到物体的质量。但是这两种物体的质量定量的模式在属性上都是相同的,都是采用作用力的方法进行定量。不论是引力场给与物体的作用力得到质量的特点,还是给物体施加作用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所表现出的物体质量的特点。只要作用力的属性是相同的,那么物体的质量属性就是相同的。但实际上物体的质量和作用力都是采用循环定义的。用作用力去定量物体的质量或者用物体的质量去定量作用力。另一方面是,不论是引力还是我们给物体施加的作用力,都是力,都具有力的属性,在这方面,是没有区别的。因此两种质量是没有区别的。或者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的属性是相同的,甚至可以说,两种质量没有任何的区别,唯一存在区别的是采用的定量方法不同。

(1)惯性质量的意义.

在牛顿定律中质量的概念是作为物体的惯性的量度而提出的.实验表明,以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到不同的物体上时,一般说来它们所获得的加速度是不同的.例如象前面所说过的那样,用同样大小的力推动一辆空车和一辆载重车时,空车获得的加速度要比载重车获得的加速度大.这就说明,在外加力的作用下,物体所获得的加速度不仅与力有关,而且还与物体本身的某种特性有关.这个特性就是惯性.在同样大小的力作用下,空车获得的加速度大,就表明它维持原有运动状态的能力小,即惯性小;载重车获得的加速度小,就表明它维持原有运动状态的能力大,即惯性大.在物理学中,就引入惯性质量这样一个物理量来表示物体惯性的大小.当然,这里所说的“物体”仍应理解为是指质点.所以可以说,惯性质量是物体被当做质点时其惯性大小的量度.如前所述,一个实际物体只有当它仅做平动时才可被当做质点,故也可以说,惯性质量是物体平动时惯性大小的量度.由于物体的平动惯性是物体的

固有属性,故不论物体是否在做平动,对它谈及惯性质量都是有意义的.

前面曾经谈到,物体除了平动惯性外,还具有转动惯性.例如,对于绕某固定轴线转动的物体,其转动惯性是用什么来量度的呢?由在第一部分中得到的、表示刚体绕固定轴转动的转动定律M=Iβ可知,若施相同的外力矩M于转动惯量I不同的物体,则所得的角加速度β是不同的:转动惯量越大的物体获得的角加速度越小,说明物体保持原来的转动状态的特性越强,即转动惯性越强;相反地,转动惯量越小的物体获得的角加速度越大,说明物体保持原来的转动状态的特性越弱,即转动惯性越弱.由此可见,转动惯量是物体转动惯性大小的量度.

由于惯性质量是物体平动惯性大小的量度,故根据它本身的这种含义,再和“转动惯量”的叫法对比可知,应把它改称“平动惯量”方才贴切.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家已经习惯于“惯性质量”这种叫法了.并在通常的情况下,就把“惯性质量”简称为“质量”.

(2)惯性质量的量度.

如前所述,定义一个物理量,就必须相应地规定出它的量度方法.为了量度质量的大小,可做如下规定:各物体的质量和它们在同样大小的外加力作用下所获得的加速度的大小成反比,即a∝1/m(在一定力作用下)(1)

选定某一标准体(如千克原器)为惯性质量的标准,其它物体的惯性质量的大小,可以借助上述关系式,用测量加速度的办法与标准体的惯性质量加以比较来求出.设m0为质量标准,则有m/m0=a0/a (2)

就可以确定另一个物体的质量m了.这样就从原则上得到了质量的一种量度方法.由于在这种量度方法中所用的具有人为规定性的(1)式,容易和牛顿第二定律中的a∝1/m(在任意力作用下)(3)这一客观规律的表示式相混淆,所以有人误解为,牛顿第二定律就是质量的定义或质量的量度方法.

这里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定义,什么是定律.如前所述,定义和定律是不同性质的判断.定义是给概念规定界限的判断,而定律是几个概念之间彼此的本质联系,它所反映的是客观规律.应当认识到,牛顿第二定律正是这样的客观规律,它所反映的是力、质量和加速度这三者之间的本质联系.它是建立在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并经受了长期实践检验的真理.它和给质量下定义及规定量度方法所涉及问题的性质完全不同,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决不

会是质量的定义.实际上,人们所以能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就是因为人们预先就对力、质量和加速度这三个物理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已经有所掌握,然后才能通过实验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质量的概念及测量方法并非来源于第二定律,而是先于这个定律.第二定律建立过程的历史事实正是如此.就象我们在上面所说的那样,早在牛顿第二定律建立之前,人们(包括牛顿)已经用“物质之量”给质量下了定义,并已凭经验知道了通过比较重量来量度质量的方法.

无庸讳言,根据(1)式规定的量度质量的方法,是在已经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的启发下提出的.但这决不表明在这种方法中使用了牛顿第二定律.上述误解的产生可能是因为没能正确理解由(1)式到(3)式的演变过程.用(1)式规定质量,是在一定的力作用下进行的.例如我们可以用一个单位的力分别作用于标准质量与待测质量的两个物体上,然后根据带有人为规定性的(1)式定出待测质量的值.但是若不再用一个单位的力施加在这两个物体上,而是改用其他不同的力作用时,这两个质量现已皆为已知的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与它们的质量之间满足什么关系,则不是我们能够“规定”的了,而得看实验事实.所以,用一定的力,根据(1)式所反映的人为规定的质量与加速度成反比的关系来测定质量,只是做为人们规定的一种测量方法.它不能保证当作用力不再是这个指定的力时,这种反比关系仍然成立.只有再经过大量的在不同的力、质量和加速度情况下的实验,才能总结出(3)式所反映出的客观规律,即牛顿第二定律的部分内容.总之,(1)式不是(3)式,用(1)式规定质量并没有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反过来倒可以说,要建立反映牛顿第二定律部分内容的(3)式,是需要用(1)式所提供的测量质量的方法的(当然,也可以不用这种方法,而采用上述依靠实际经验的力法).

实际上,对于力的测量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是使用弹簧秤来测力,而是由力的动力学效应,即产生加速度的能力的大小来测定力,就可选定一个标准物体(例如国际千克原器),并规定此标准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之力成正比,即

F∝a.(对标准物体)(4)

这样,如以二力作用于标准物体,且将其中的一个力F0定为力的单位,则在测出它们所引起的加速度a0和a以后,由根据(4)式得的关系

F/F0=a/a0 (5)

在这里,(6)式才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一部分.并不能说基于(4)式的力的测量方法是第二定律.

总之,通过对这类问题的讨论应该认识到,物质的属性与物体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只有在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状态变化的规律的过程中,才能正确地、科学地建立力与质量的概念.但是,通过规律反映属性,并不因此而抹煞规律的客观性.另外,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复杂的,循环往复的.“力”和“质量”的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运动定律就借助于这些概念建立起来.但同时在运动定律中又使这些概念深刻化、科学化.因此,企图把概念的形成与定律的建立完全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想法是不必要的,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

(3) 三、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的联系

日常经验表明,物体愈重,要改变它的运动状态就愈难.这就是说,物体的引力质量愈大,它的惯性质量也就愈大,非常精密的实验证明,任何物体的惯性质量同它的引力质量严格地成正比例.假如我们选择适当的单位,就可以使物体的引力质量的数值等于它的惯性质量的数值,即m引=m惯.

这样我们能不能说,物体的引力质量就是它的惯性质量呢?问得更明确些,惯性是否就是引力场的源泉呢?当然不是.惯性是物体抵抗外力改变其机械运动状态的本领,引力场的源泉是物体产生引力场的本领,这是物体两种完全不同的属性,绝不能混为一谈.只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着严格的正比关系,我们可以将物体的引力质量作为它的惯性的量度,反之亦然.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运用这种方法.例如,天平称出的是物体的引力质量,但是从称的结果,我们立刻就知道物体的惯性多大.爱因斯坦曾非常生动地以地球和石头间的引力为例,来说明引力和惯性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物理属性.他说:“地球以重力吸引石头而对其惯性质量毫无所知.地球的…召唤?力与引力质量有关,而石头所…回答?的运动则与惯性质量有关.”

不过,这里引起了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惯性和引力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物理属性,但是它们之间既然存在着普遍的、严格的正比关系,是否有可能它们不过是物体同一本质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呢?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爱因斯坦建立的广义相对论指出,物体的惯性和引力性质产生于同一来源.在广义相对论里,有一些参量一方面表现为物体的惯性,另一方面又自然而然地表现为引力场的源泉.这个结论成功地经受了十分精确的实验检验.这类实

验经历了三百年的历史,直到目前尚在继续进行中.从牛顿时代的精确度为10-3发展到1922年爱德维斯提高到3×10-9.到1964年狄克把精确度提高到(1.3±1.0)×10^(-11).1971年,勃莱根许和佩诺又将实验的精确度提高到10-12数量级.所有这些实验,土土均证实了m引/m惯=常数.因此,目前普遍认为物体的两种不同属性——惯性和引力性质,是它的同一本质的不同方面的表现.也就是说,物体的惯性和引力性质导源于物体的同一本质.爱因斯坦就曾把这两种质量的等同作为他建立广义相对论的出发点.故从现代物理学看来,这两者的等同决非偶然,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物理意义.

惯性秤实验报告(完全版)

惯性秤实验报告(完全版) 首都师范大学 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总体不错! 班级_____信工C班________ 组别_____F________ 姓名______郭洁_______ 学号_1111000187__ 日期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刘丽峰__ 【实验题目】惯性秤【实验目的】 1. 掌握用惯性秤测量物体质量的原理和方法; 2. 学习惯性秤的定标和使用方法; 3. 研究重力对惯性秤的影响。 【实验仪器】 惯性秤及附件一套,光电控制数字计时器,米尺,天平(公用),水平仪 【实验原理】 【实验内容】 1. 安装和调整测量系统,包括惯性秤和计时系统。使用前要将平台C调成 水平,并检查计时器工作是否正常。 首都师范大学 物理实验报告

2. 检查标准质量块的质量是否相等,可逐一将标准质量块置于秤台上测周 期,如果各质量块的周期测定值的平均值相差不超过1%,在这里就认为标准质量块的质量是相等的,并取标准质量块的质量的平均值为此实验中的质量单位。用所给质量大致相等的砝码作出惯性秤的定标曲线。 3. 测定以圆柱体为负载时秤的周期,并定标曲线查出该圆柱体的惯性质量。 4. 测定惯性秤的劲度系数和秤台的有效质量。 5. 将被测圆柱体悬吊于支架上,细心调整其自悬垂位置,使之恰好处在秤 台中心。测定悬点到圆柱体中心的距离 (用米尺测量)和此时秤台的周期,研究重力对系统周期的影响,验证(2-9)式是否成立。 6. 将秤臂铅直放置,测定秤臂长 (用米尺测量)和秤的周期(负载仍为圆柱 体),验证(2-10)式是否成立(选做)。 7. 用天平称衡砝码和被测圆柱体的引力质量,分析它与惯性质量的关系。【预习报告】 首都师范大学 物理实验报告 首都师范大学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高考物理复习 考题精选(136) 惯性力 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

高中物理考题精选(136)——惯性力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 1、(1)冥王星绕太阳公转的线速率为4.83×103 m/s,求其静止质量为运动质量的百分之几? (2)星际火箭以0.8c的速率飞行,其静止质量为运动质量的多少倍? 答案 (1)99.999 9%(2)0.6倍 解析:设冥王星的静止质量为m0,运动质量为m,由公式m=可得 =×100%=99.9999% (2)设星际火箭的静止质量为m′0,运动质量为m′,则==0.6倍。 2、一个物体静止时质量为m0,能量为E0,速度为v时,质量为m,能量为E,动能为Ek,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速度为v时能量E=mc2 B.物体速度为v时动能Ek=mc2 C.物体速度为v时的动能Ek=mv2 D.物体速度为v时的动能Ek=(m-m0)c2 答案AD 解析:物体具有的质量与质量对应的能量称为质能,E=mc2表明质量与能量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物体吸收或放出能量,则对应的质量会增加或减少,故选项A、D正确,B、C错误。 3、有人说物体燃烧释放出的能量就是静质能(m0c2)。又有人说核反应释放出的能量就等于静质能(m0c2),你说对吗? 答案不对 解析:1kg汽油所包含的静质能是9×1016J,而1kg汽油的燃烧值为4.6×107J, 这只是静质能的二十亿分之一,而核能约占它总静质能的8.5%,因而物体燃烧、核反应释放出的能量都只是静质能中极小的一部分。 4、用著名的公式E=mc2(c是光速),可以计算核反应堆中为了产生一定的能量所需消耗的质量。下面的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同样的公式E=mc2也可以用来计算一个手电筒发出一定能量光时所丢失的质量 B.公式E=mc2适用于核反应堆中的核能,不适用于电池中的化学能 C.只适用于计算核反应堆中为了产生一定的能量所需消耗的质量 D.公式E=mc2适用于任何类型的能量 答案AD 5、一艘大船在平静的大洋中匀速行驶,一个人在其密闭的船舱内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做立定跳远实验,并想由此来判断船航行的方向,假设他每次做的功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向东跳得最远,则船向东行驶 B.如果向东跳得最近,则船向东行驶 C.他向各个方向跳的最大距离相同,不能由此判断船行方向 D.他向各个方向跳的最大距离不同,但不能由此判断船行方向 答案 C 解析:根据广义相对性原理可判C选项正确。 6、太阳在不断地辐射能量,因而其质量不断地减少.若太阳每秒钟辐射的总能量为4×1026J,试计算太阳在一秒内失去的质量.估算5000年内总共减少了多少质量,并与太阳的总质量2×1027t比较之. 答案×1010kg 3.504×1020kg 1.752×10-10,消耗的质量可以忽略 解析:根据相对论的质能关系式E=mc2,可知,能量的任何变化必然导致质量的相应变化,即ΔE=Δmc2. 由太阳每秒钟辐射的能量ΔE可得其每秒内失去的质量为Δm=ΔE/c2=4×1026/(3×108)2kg =(4/9)×1010kg 5000年内太阳总共减少的质量为: ΔM=5000×365×12×3600××1010kg =3.504×1020kg 与总质量的比值为: P===1.752×10-10 这个比值是十分微小的. 7、一个原来静止的原子,经过100V电压加速后它的动能是多少?质量改变了百分之几?速 度是多少?此时能否使用公式Ek=m0v2?(m0=9.1×10-31kg) 答案解析:(1)由动能定理得: Ek=eU=1.6×10-19×100J=1.6×10-17J (2)因Ek=(m-m0)c2,有m-m0=

“惯性”与“速度”的区别

“惯性”与“速度”的区别 惯性大小容易跟速度大小混为一谈。因为生活中“汽车行驶得越快,刹车越困难”从而得出“汽车行驶越快,其惯性越大”的错误结论。 这里首先要搞清楚惯性的大小是怎么量度的? 惯性的大小实质是指物体维持其运动状态(v)不变的能力(或顽强性)的大小。因此,惯性的大小就表现为:在相同的外力作用下,不同质量的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不同,即产生的加速度不同。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在相同外力作用下,质量大的物体获得的加速度小,表明它的运动状态难于改变,即它维持原来运动状态的能力大,其惯性就大;相反,物体的质量小,其惯性就小。可见,质量可作为惯性大小的定量量度。 要进一步明确的是,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它不是物理量。因而无法用数值表示它。可称为物理量的,不是惯性,而是物体的惯量--表示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物体运动状态越难改变,它的惯量就越大。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惯量越大的物体,其质量也越大。对平动物体说,它的惯量只跟质量大小有关,跟物体质量分布无关。因此可定义: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惯量的量度。而由于惯量的大小表征着惯性的大小,这样,质量和惯性这两个概念就联系起来了。于是人们就把本来是“质量是物体惯量的量度”直接说成了“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 可见,物体惯性的大小只决定于物体的质量,而与物体运动速度无关。所以,认为物体速度越大,其惯性也越大是错误的。 至于“汽车速度越大,刹车越难”的问题,显然不应从惯性大小去解释。因为同一汽车具有不同速度时惯性的大小是相同的。但要使同一汽车从不同的速度停下来,运动状态的改变量却是不同的。“速度大,刹车难”就难在要车子停下来需要改变的状态量大。根据动量定理(或牛顿第二定律),或动能定理:可知,要使速度越大的汽车停下,或者需加的制动力f要越大,或者经历的时间t要越长,或者需滑行的距离s要越大。因此,这问题应当从力的作用规律(牛顿第二定律或动量定律或动能定理)去说明。 把“速度大刹车难”的问题解释为“速度大,惯性也大”的错误在于,首先,没有理解惯性的概念实质,没有明确质量是决定惯性大小的唯一因素;其次,没有认识到“速度大刹车难”的实质是什么?第三,把运动状态的改变量的大小和改变运动状态的快慢程度(a的大小)或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即惯性大小(m的大小)等同起来,混为一谈。

质量

添加义项设置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共8个义项) 1.汉语词语汉语词语 2.物理学术语物理学术语 3.产品术语产品术语 4.质量管理学概念质量管理学概念 5.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术语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术语 6.工程术语工程术语 7.地理学术语地理学术语 8.音乐的听觉效果音乐的听觉效果 1.汉语词语 编辑本义项 求助编辑 质量 词目:质量 拼音:zhì liàng 基本解释 1. [mass]∶物体的一种性质,通常指该物体所含物质的量,是度量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 2. [quality]∶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提高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详细解释 1. 资质器量。三国魏刘劭《人物志·九徵》:“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 2. 事物、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杨世运等《从青工到副教授》:“磷肥车间的生产记录本上,每天都记有几项质量分析数据,各数据相互制约,影响着产品质量。” 李一氓《英文集>序》:“电影,是艺术,更加是工艺和科学。数量和质量不要再那么寒伧了。” 3. 事物的优劣程度和数量。阿英《小品文谈》:“从那时起,小品文是更加精炼,在质量双方,都有很大的开展。” 4. 物体中所含物质的量,亦即物体惯性的大小。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其它常用单位有吨、克、毫克等。一般用天平来称。同一物体的质量通常是一个常量,不因高度或纬度而改变。但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阐述,同一物体的质量会随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扩展阅读: 1 现代汉语词典、初/高中学物理课本 2 https://www.360docs.net/doc/2c6717847.html,/view/1336182.htm 开放分类: 词语,质量体系,ISO9001,ISO17025,质量管理与控制 2.物理学术语 编辑本义项 求助编辑 质量

牛顿力学中的惯性质量与狭义相对论中的惯性质量分析

牛顿力学中的惯性质量与狭义相对论中的惯性质量分析 一、引言 质量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基本概念之一,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以及狭义相对论中都同样存在质量这一基本概念,这两种力学对质量的理解和定义虽然有一些类似之处,但是也存在一些差异,特别是在惯性质量这一概念的理解上如果没有深刻理解两种力学中的异同就会产生对概念理解的错误,造成概念的混淆。因此需要首先分别准确理解惯性质量在牛顿力学以及在狭义相对论中的具体涵义,并对其异同之处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 二、牛顿力学中的惯性质量分析 在牛顿力学的运动第二定律的公式F=ma里,m表示的是物体固有的质量。而根据该公示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在相同作用力的条件下,具有较大固有质量的物体的加速度相应的比较小。而加速度小则意味着速度的变化程度比较小,也就是说物体的惯性比较大。相反,加速度如果比較大就意味着速度的变化程度比较也大,也就是说物体的惯性比较小。由此可以得知,固有质量将直接反映出物体的惯性大小,所以也就被称作惯性质量。在惯性质量这一概念中所体现的是物体的惯性大小量度,而这也正是惯性质量在物理学中的意义。 根据牛顿力学的理论,如果没有外力存在时,则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由相关公式可以得出,当固有质量比较大时,其速度的改变比较小,而固有质量比较小时,其速度的改变也比较大。速度的改变比较小时,说明其速度很难被改变,也就是说其惯性比较大;而当速度的改变比较大时,则说明其速度比较容易被改变,也就是说其惯性比较小。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具有较大固有质量的物体的惯性比较大,而具有较小固有质量的物体的惯性也比较小,所以固有质量也可以被称作惯性质量。 三、狭义相对论中的惯性质量分析 在狭义相对论的理论体系中,如果没有外力存在时,动量的守恒定律同样可以成立。根据狭义相对论的相关公式可以看出,具有加大静止质量的物体,其三维空间的速度改变就比较小;而具有较小静止质量的物体,其三维空间的速度改变也比较大。如果三维空间的速度改变比较小时,说明很难改变它的运动状态,也就是它的惯性比较大;而三维空间的速度改变比较大时,说明比较容易改变它的运动状态,也就是它的惯性比较小。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具有较大静止质量的物体的惯性比较大,而具有较小静止质量的物理的惯性也比较小。所以在狭义相对论的理论范畴内,可以将静止质量看成惯性质量。 有的研究报道中将m看作运动质量,由此认为物体惯性质量大小将随着运动速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且将其解释为物体惯性将随着其运动的速度变化而改变。此类解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并没有清楚地理解物理的本质。我们首先必须要

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

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究物质质量结构、物质的相互运动及其运动规律。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作为物理课程中的主要学习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和等效性,本文将对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的一些性质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供参考。 标签:惯性质量引力质量等效性 前言 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是两种不同的物理概念。据学者研究发现,二者之间既存在区别,也存在一定的联系,虽然从物理本性上来讲,引力和惯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但针对二者的研究,依然成为了物理学者所关注的重点内容。 一、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概述 1.惯性质量 从牛顿定律中可以发现,质量是用于衡量物体惯性的一种量度,大量实验曾表明,在同样的力度作用下,不同的物体所获得的加速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主要是由于受到了惯性质量的影响。同时,物体所获得的加速度不同,不仅与其所受到的力度有关,同时也与物体自身的性质有关,部分物质可以维持其原有的运动形态,从而使物体之间的惯性存在差异[1]。由此可见,惯性质量主要是指物体被看作质点时,其所产生惯性大小的一个量度。在此过程中,只有实际物体进行平动时才可以被作为质点,因此也可以把惯性质量看成是物体在平動状态下的惯性大小量度表示。 2.引力质量 引力的概念来源于万有引力,所有的物体都是引力场中的源泉,因此其也会受到引力场的作用,这在万有引力定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果说m1和m2可以分别用于表示两个物体所产生的引力场以及受力场,那其也可以被称为是物体各自的引力质量。此时,我们用r来表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F表示作用于两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G作为一个常数,它的大小主要根据F、r以及m1和m2的单位或数值而决定。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以发现,两个物体的引力质量mA和mB之间的比值,可以定义为其各自与另一个物体万有引力FA和FB的比值,并得出了公式mA∶mB=FA∶FB。因此,利用测量引力的方法,可以通过对某一物体引力质量极其标准体的引力质量之间的比值,实现对它引力质量的测定。引力质量主要可以分为主动引力质量和被动引力质量两种,主动引力质量可以决定物体所产生引力场的强弱,而被动引力质量则可以决定物体在某种磁力场中所受到的引力大小。

“惯性、惯性现象”的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惯性、惯性现象”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 惯性是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又与实践知识紧密相联.明确惯性概念,理解惯性现象,既是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乃至整个力学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惯性是一个抽象的科学概念,在教学中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2 .教学目的 理解惯性概念,能用惯性解释有关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3 .重点、难点 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的理解,用惯性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 二、教学设想 本课题按照“展示现象→分析思考→整理扩展→巩固应用”的模式展开教学.通过教学程序的设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惯性实验的新奇性,借助动画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惯性概念的建立和应用,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虚拟、比喻、比较等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三、教学程序 1 .观察抽象建立概念 概念是从具体事例、实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只有首先为学生提供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才能从中抽象出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为此,在引出惯性概念之前,先演示惯性球、钢笔套下抽纸条等实验,学生看到:当突然抽去底下物体的时候,上面的物体能保持原位不动,这个结果出乎学生的意料,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得出: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的性质.既然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的性质,那么运动的物体又有什么性质呢? 举例:离开枪口的子弹失去了推力,还能继续前进.演示:运动的小车突然停止,车上的木块继续前滑.两个事例表明: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的性质. 小结: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进一步归纳得出:任何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和生产中的惯性例子.初步建立起惯性的概念. 课本是从惯性定律“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引出惯性的,曾有学生问“在受外力作用时,物体能做变速运动或曲线运动,那么做变速运动和曲线运动是否也是物体的一种性质呢? 它又叫物体的什么‘性'呢? ”虽然学生提出的内容并不正确,但他却有善于思考的一面.其原因在于从惯性定律引出惯性,触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引起迁移性联想,混淆了物体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而从典型事例中抽象概括出惯性概念,学生的思维形式是收敛的,也就比较容易地避开了上述疑点,防止刚开始上新课,学生就产生疑难的局面. 2 .虚拟想象强化概念 虚设一个与真实情况相反的物理条件,并以此推出一系列想象性的荒谬结果,用反面的荒谬启迪人们对正面真实的认识,这就是虚拟情景. 对于惯性,学生常有疑问:物体真的有惯性吗? 对此,教师引导发问:“假如某一时间地球上的物体突然失去了惯性,这对我们生活的世界将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讨论.

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

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 摘要 物理学中质量是最基本的量之一。它是物质的量的度量,又是惯性的度量,同时也是引力大小的度量,爱因斯坦又把它与能量和速度联系在一起,这样质量就承载了物质性质的很多角色。本文主要研究惯性质量,引力质量和由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引发出来的一些问题。在实验中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是一致的,牛顿力学没有对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进行严格的区分,爱因斯坦也是从二者的等效性(弱等效原理)出发,得到了广义相对论。但是,到目前为止,二者的等效性并没有从逻辑上推理得到,而仅仅是从实验中得来的。只有当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得到最终的确认,才能够推理出二者的等效性。 关键词:惯性质量;引力质量;质能关系;等效原理 Inertial mass and gravitational mass Abstract In physics,mass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amount.It's the measurement of the amount of material,the measurement of the inertial,and the measurement of gravity.Einstein put it in touch with energy and speed together.So, mass carry a lot of character of the properties of matter.The main research of this paper are inertial mass、gravitational mass and the question which are cause by the relation and difference of them.In trials,inertial mass and gravitational mass are consistent .I nertial mass and gravitational mass are not strictly distinguished in Newtonian mechanics,and Einstein also got general relativity from the equivalence of inertial mass and gravitational mass.But,up to now,the equivalence of them hasn't been gotten by inference in logic.It was just came from experiment.Only when the exactness of general relativity is affirmed,the equivalence of them can be gotten by inference. Keyword:I nertial mass;G ravitational mass;Mass-energy relation;Principle of equal effects 目录 Ⅰ、质量的概念的形成 (2)

惯性惯性现象.doc

惯性惯性现象 科目 物理 班级 初二.2班 授课时间 课题 第九章力和运动第2节惯性惯性现象 教学 目标 知道什么是惯性。 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现象。 教学重点 惯性概念。 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 惯性的理解。生活中的一些有关现象的解释。教学方法 启发研讨 课堂类型 讲授

教具 小车、木块、直尺、纸条、 冲击摆、投影仪 板书设计: 本节课分析: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对惯性的理解,因为学生对“惯性”感到非常的抽象,不象有的物理量,看得着,摸得到。要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就要多做几个演示和多举几个生活中的有关“惯性”的实例。再有,学生对生活中的运动和力有着实践的经验,单凭这些建立物理概念往往会产生错误的结果,因此这节课的演示实验是很重要的。否则学生易把惯性和力的概念相混淆,造成力的无中生有。 通过行驶的汽车或火车不能立即停下来的事例及公路、交通道上对机动车辆的限速,教育学生要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总结出来的?(p105) 2.前面学到的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p105) 3.在现实生活中能否验证牛顿第一定律?(p105) ·引标(引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了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以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

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后,概括出的一条非常重要的物理定律。 要注意的是: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归纳得出来的。 ·达标(讲授新课): 通过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它告诉我们世界上的物体都存在一个共同的属性。即:不愿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的“惰性”。不给它施加力,它就静止或不改变运动速度。我们这堂课就研究物体的这个非常重要的属性──惯性。 一、什么叫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注意惯性的定义与惯性定律的区别:惯性是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在运动中应该遵循的规律。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千万不要混淆。 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两种运动状态中的一种。 原来静止的继续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继续以原来的速度和不变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世界上的物体,不管它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是静止不动的,都有惯性,那么它们的惯性是否都相同呢?结论是不一定相同。 二、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大,惯性大;质量小,惯性小。既然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那么物体表现出的惯性现象很多

惯性质量

惯性质量 质量是指物体中所包含的物质的量。以牛顿第二定律所表现出的质量称为惯性质量,以万有引力定律所表现出的质量称为引力质量。这两种质量实际上在可测精度内相等,但目前尚无理论把两者统一起来。 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是两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的质量称为引力质量,它表示物体产生引力场或变引力作用的本领,一般用天平称得的物体质量就是物体的引力质量。牛顿第二定律公式中的质量称为惯性质量,它是物体惯性的量度,用惯性秤可以确定物体的惯性质量。 物体在恒力F作用下做加速度为a的直线运动,如果没法测出F和a,可求得物体的惯性质量。实验室中采用使物体在弹性力作用下做变加速直线运动,即简谐运动的方法来确定其惯性质量,也就是通过测定其振动周期T=2*pi*sqr(m/k) ,来比较物体的惯性质量。 我们排除掉特殊的物质所具有的特殊性,比如电荷具有的电的作用,具有磁性的物质具有的磁的作用,而仅考察所有的物质所具有的共性。大量的经验事实使我们可以得到两种获得物体质量的方法。 一种方法是利用物体本身具有的惯性,给这个物体施加一个矢量的作用力,那么这个物体会在这个作用力的作用下发生存在状态的改变。这一点是所有特定质量的物质都具备的。我们通常将这种方法所测得的质量叫做惯性质量。具体的方法则是: 在物体处于特定存在状态的时候,如果要改变这种存在状态,那么必然要对这个物体施加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我们可以得到,在物体所受到的作用力不变的情况下,物体的质量同加速度成反比。我们只要测定了作用力的大小和物体加速度的大小,那么就可以确定物体的质量。 另一种方法是处于引力场中的具有质量的物质,都会受到引力的作用。在同一引力场强度下,物体所受到的作用力同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我们通常将这种方法得出的质量叫做引力质量。我们现在所应用的质量模式可以认为是引力质量模式。因为引力质量是我们采用质量的定义所得到的最初的模式。 但实际上,这样的一种经验结论是通过大量的处于地球引力场中的物体进行观察所得出

质量定义问题

质量定义问题 编者按:为加强对中学物理教学的指导及交流,本刊拟加强组织并发表有关中学物理教学方面之稿件。今发表刘璧茹同志《质量定义问题》一文,作为这个计划之开始。欢迎大家撰稿。有关要求请参见本期39页《中学物理教学栏目选题计划及要求》。 物理学中有一部分经常使用的,非常基本的概念,若不引用另一个量或物理概念,就无法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即这种概念难以给出一个独立存在的定义、基本的定义.质量就是这样的概念。 从物理量角度来说,质量是力学中除时间和长度之外的第三个无法定义的量.世界各地的物理学家组成的国际委员会,召开了各种国际会议,对无法定义的量选定了适当的量度法则,用相应的量度法则代替定义,称这种法则为操作型定义。 质量的操作型定义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a(速度的时间变化率)与作用在该物体上的力F成正比,不论力的大小如何,力与加速度之比为一恒量来进行量度的.这比值既与所施的力无关,它是物体本身性质的反映.这种性质称为惯性.惯性的量度称为物体的惯性质量(平动惯性),即 根据这一定律,我们对两个物体施加相同的作用力时,它们获得的加速度不同,分别为a1和a2,如果令第一个物体质量为m1(m1可以是一个单位质量或X单位质量,X是我们选择的任意数).于是我们定义第二个物体的质量为 实际应用中,为了方便,人们已经制成质量的标准,那就是大家熟知的存放在巴黎附近塞弗尔国际计量局里的铂一铱合金圆柱体.虽然,操作型的定义主要是依据实验而不是依据抽象的概念,但是它也表达了“质量是物体对改变运动状态的抗拒性的量度”这种抽象概念.物理学中,有些很简单的操作中可能隐藏着许多抽象概念.例如在测量加速度时,不言而喻地假定我们对距离和时间有清楚的了解.我们的直觉观念对于在牛顿力学范围内来说,是足够准确的,但在讨论相对论时,将会看到测量用的尺子和时钟的性能本身就是个实验问题。

惯性及其现象解释

惯性及其现象解释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含认识惯性和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两部分内容。惯性现象很多,但惯性是一 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教学中要通过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和有趣的实验,使学生领悟惯性的内涵, 这既能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惯性现象的普遍存在,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惯性现象的兴趣,培养其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重点:对惯性的理解。 难点:对惯性现象的解释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惯性,且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探究惯性现象的兴趣,积极参与惯性现象讨 论,并对由于惯性造成的交通事故引起关注。 。 三、学情分析 学生学了一个阶段的物理,已渐渐习惯了物理的一些学习方法。不喜欢老师 枯燥的讲述,参杂一些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参与,学生往往会兴趣较浓,分 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觉学习物理是有用的。 四、教法选择 本课的课堂教学策略是:采用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原则,并实施“课内分层递进,分类指导”。 教学方法是: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相结合,讨论和说理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程序与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所学新课 教师利用课件屏幕展示:“生活中的现象” 现象(1):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后,车仍然会向前滑行一段距离。 现象(2):从手中投出的铅球在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后落在地面上。 现象(3):飞机投炸弹,不会在目标上空投放,往往会提前投掷。 针对这些学生熟悉的现象,教师问: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然后引出课题。

2、建立惯性概念,体会惯性内涵 引出课题后,屏幕展示两种现象: (1)纸条抽出,书不动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2)斧头和斧头柄向下运动,斧头柄停下来了,斧头仍然向下运动,因此套紧在斧头 柄上。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 将以上两结论整合从而得出惯性概念。 为了强化学生对惯性概念的正确理解,充分揭示和归纳惯性的内涵,我做了以下强调:惯性不是力,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惯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静者恒静,动者恒动”。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 3、关注惯性现象,重视知识应用 用屏幕展示两种惯性现象,并引导学生解释: (1)硬纸板被敲走,鸡蛋由于惯性仍然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因此落入杯中。 (2)斧头柄碰到树桩由运动变为静止,而斧头由于惯性仍然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因此能紧套在把柄上。 然后归纳方法: (1)、确定研究对象。 (2)、弄清研究对象的初状态。 (3)、弄清是什么原因使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状态发生了变化。 (4)、由于惯性,研究对象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另外,为了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且能卓有成效的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我要求学生用我事先提供的一辆小车,一方木块,设计实验验证木块具有惯性,并用惯性知识解释。 活动结束后,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列举惯性现象,另一组用惯性知识解释,轮流进行。此时教师在学生中间来回走动,参与其中,并适时给予指导。 举例10分钟后,教师评论:同学们的表现很好,惯性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有时 它为我们的生活增色,有时它也会阻碍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增加了很多不便。并问:刚才的举例中,哪些是有用的惯性?哪些是不利的惯性?学生踊跃回答后,我又问“惯性有大小之分吗?”然后利用屏幕展示战斗机图片,引导学生得出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质量”。 六、回顾总结

惯性、惯性现象的习题精选

惯性、惯性现象的习题精选 1.坐在小汽车前排的司机和乘客都要在胸前系上安全带,这主要是为了减轻在下列哪种情况出现时,可能对人的伤害() A.车速太快 B.车速太慢 C.突然起动 D.紧急刹车 2.下面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规律,叫物体的惯性 B.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叫做惯性 C.物体只有从静止变为运动时,或者由运动变为静止时才具有惯性 D.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3.行驶的汽车在刹车后能静止,这是因为() A.汽车的惯性消失了 B.汽车的惯性小于汽车的阻力 C.阻力的作用改变了汽车的运动状态 D.汽车受到平衡力的作用而静止 4.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A.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越大,跳远成绩往往越好 B.用力将物体抛出去,物体最终要落到地面上 C.子弹离开枪口后,仍能继续高速向前飞行 D.古代打仗时,使用绊马索能将敌方飞奔的马绊倒 5.有一热气球以一定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到某一高度时,从热气球里掉出一个物体,这个物体离开热气球后将() A.继续上升一段距离,然后下落

B.立即下落 C.以原来的速度永远上升 D.以上说法都不对 6.小球A静止放在光滑车底板上,(设车厢底板足够长),如图9-2-7所示,当车厢受到水平向右的力F作用时,车厢从静止开始在水平面上做速度越来越大的直线运动,则在此运动过程中,小球A对地的运动情况 是() A.做匀速直线运动 B.处于静止状态 C.做与车厢同方向速度越来越大的直线运动 D.做与车厢反方向速度越来越大的直线运动 7.如图9-2-8所示,质量分别为m1、m2的两个物体甲与乙放在表面光滑且足够长的木板上,随木板一起以水平向右的相同速度沿同一直线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木板突然停止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若m1>m2,甲将与乙发生碰撞 B.若m1< m2,甲将与乙发生碰撞 C.只有当m1=m2,甲与乙才不会碰撞 D.无论甲与乙的质量关系如何,它们始终不会碰撞 8.如果你在匀速直线行驶的火车(汽车或轮船)里做一小试验,如图9-2-9所示,让手中的物快自由下落,那么物块将会落在()

惯性质量的测定

2.8 惯性质量的测定 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是由两个不同的物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引入的两个物理概念,前者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后者则是物体引力大小的量度。现已精确证明,任一物体的引力质量和它的惯性质量成正比,两种质量若以同一物体作为单位质量,则任何物体的两种质量是相同的,可以用同一物理量“质量”来表示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因此,原则上讲,可以有两种测定质量的方法:一是通过待测物体和选作质量标准的物体达到力矩平衡的杠杆原理求得,用天平称量质量就是根据该原理;另一种是由测定待测物体和标准物体在相同的外力作用下的加速度而求得。惯性秤测定质量就是根据后者。但惯性秤不是直接比较物体的加速度,而是用振动法比较反映物体加速度的振动周期,来确定物体的质量。该方法对处于失重状态下物体质量的测定有独特的优点。 本实验的主要内容是用惯性秤测定待测金属圆柱体的惯性质量,并且研究重力对惯性秤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惯性秤测定物体质量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仪器的定标和使用。 二、实验仪器 惯性秤 周期测定仪 用于仪器的定标采用的标准质量块 待测圆柱体 三、实验原理 惯性秤是用振动法来测定物体惯性质量的装置,其装置图如图(2-8-1)所示惯性秤平台调平后,将其沿水平方向推开一小段距离,然后松手,平台及其上的物体将在振臂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左右摆动。在平台上负载不大且平台位移较小的情况下,可以近似地认为弹性恢复力和平台位移成正比,即平台是在水平方向作简谐振动。设弹性恢复力kx F -=(k 为秤臂的弹性系数,x 为平台质心偏离平衡位置的距离),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kx dt x d m m i -=+220)( (2-8-1) 式中0m —平台的等效惯性质量, i m -为砝码或待测物的惯性质量, k -为悬臂振动体的倔强系数。 解此方程,得平台及其上物体的周期为 k m m T i +=02π (2-8-2) 将(2-8-2)式两侧平方,改写成 i m k m k T 2 022 44ππ+= 即 22 04T k m m i π + -= (2-8-3) 上式表明,惯性秤水平振动周期T 的平方和附加质量成线性关系。当测出各已知附加 质量所对应的周期值,可作直线图或曲线图,就是该惯性秤的定标线(如图(2-8-2)所示),

有关惯性惯性现象的例题

有关惯性惯性现象的例题 【例1】我国规定,小汽车前排必须装有保险带,它是用来防止汽车的 [ ] A.高速行驶. B.快速起动. C.紧急刹车. D.上述各项都能防止. 【分析】保险带是系于前排驾驶员或乘客胸前的弹性带.当行驶汽车急刹车时,汽车迅速停止,人由于惯性将保持向前运动.保险带作用可以保护驾驶员或乘客不致过猛前冲被撞. 【解答】C. 【例2】行走的人被石块绊一下会向前跌倒,下述分析中正确的是 [ ] A.人的上半身有惯性,下半身没有惯性. B.由于石块作用而改变了人的运动. C.人由于惯性保持向前,石块作用脚时,使脚运动变慢. D.以上说法都正确. 【分析】人以一定速度前进,当脚绊到石块时,脚受力改变运动状态,突然停止.由于人有惯性,他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这样,人的上身继续向前运动,致使向前跌倒. 【解答】C. 【说明】学生初学用物理原理分析说明问题时,往往不得要领,其实是没有形成技能,根据技能形成规律,应先做“分解动作”明确步骤,再通过顺序练习渐达熟练. 引导学生探出解答惯性现象的步骤: ①确定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 ②找出物体或物体的哪部分在突发过程中受到外力作用,改变了原来的运动状态. ③找出物体或物体的哪部分在突发过程中不受外力作用,由于惯性而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例3】原来匀速向前行驶的公共汽车向左急转的时候站在汽车里的乘客会向哪个方向倾倒?为什么? 【解答】汽车向左急转弯的时候,站在汽车里的乘客会向右倾倒.原来匀速向前行驶的汽车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车上的乘客与汽车相对静止,也向前做匀速直线运动.汽车向左转弯,汽车的地板给乘客的脚一个摩擦力,使脚跟着偏离原来向前的方向,也向左转弯.但乘客的头部和身体,没有受到使它改变运动状态的力,由于本身的惯性,保持原来的速度继续向前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乘客的头部和脚就不保持在一条竖直线上,脚在左侧,头在右侧,所以乘客感觉是向右倾倒. 【说明】这是一个运用物理概念解答和说明物理现象的问题,而且在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上都比较复杂.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将实际物理过程弄清楚.这包括有物理课学习过的内容,也有的是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要平时注意观察,遇到有关问题的时候要认真回忆实际发生的过程.类似的过程有,原来静止的汽车,突然启动的时候,车上的乘客会向后倒;原来行驶着的汽车,突然刹车的时候,车上的乘客会向前倒;原来行驶的汽车,向某一侧急转弯,车上的乘客会向相反的方向倾倒. 对于物体惯性的问题,下面给出的“经验”说法都是不恰当的. ①“汽车向左转变,车上的乘客就受到向右的推力,将乘客向右推倒.” 这是停留在“运动必须有力推动”的错误认识.同样的错误会认为,行驶着的汽车突然刹车,有一个力把乘客向前推倒. 怎么认识清楚没有这样的力?可以根据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讲一个力,一定有受力者,还必须有施力者.乘客的脚穿着鞋,鞋底与车接触,车向左了,鞋底与车之间就是“要发生运动”,摩擦力阻碍要发生的相对运动,使脚跟着向左转弯.这里的力有受力者,也有施力者. ②“……乘客由于惯性的作用……” 这个答案里,“作用”两个字使用不当,反映对惯性的理解不够清楚.惯性是物质自己的性质,讲“作用”就容易误解惯性是别的物体给出的,实际上是把物质本身的性质和施力者给出的“作用”力混淆了. ③“……乘客由于受到惯性……” 这个答案里,用“受到”两个字,毛病跟上面的说法类似.讲“受到”惯性,还是没有明确惯性是物质自身所具有的性质. 【例4】在一列匀速前进的火车上,一乘客跳起来,发现自己仍落回原处,原因是哪一个? [ ]

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

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 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需要力的作用。在相同的力作用下,质量越大的物体的加速度越小。这表明了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具有的阻碍运动状态改变的一种属性,质量越大,物体越不容易改变其运动状态,所以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物体的这一性质跟物体是否受有重力作用完全无关(譬如放在水平的气垫导轨上的滑块,或物体在完全失重的情况下)。因 此,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中所出现的质量m,叫做惯性质量。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知,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为了使物体不致由于受到地球引力而掉向地面,可将物体用绳子悬挂起来(或用支持物支承住)。这样,绳子(或支持物)就发生形变,物体的质量越大,就需要绳子(或支持物)发生更大程度的形变才能产生足够大的弹力来跟物体所受到的地球引力相平衡。因此,在这里质量的概念反映了物体所包含的物质的多少。质量越大,物体所含的物质越多,受到的地球引力就越大。因此,万有引力定律公式 中所出现的物体质量,叫做引力质量。 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从不同的侧面描述了物质的属性,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设有A、B两个物体,它们的惯性质量分别为,引力质量分别为。把A、B这两个物体放在地球(质量为M,半径为R)上的同一地点,则它们所受到的地球引力分别为: 若将以上两式相比,则得: (1) 这表明了A、B物体所受重力的比等于它们的引力质量的比。 如果使A、B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由下落,则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由于在同一地点, 重力加速度都相等,即。于是: (2) 这表明了在地球上同一地点,物体的重量的比等于它们的惯性质量的比。 比较(1)式和(2)式,可见物体的惯性质量m和引力质量是一致的。对单摆的振动加以讨论,也可以得出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等效的结论。单摆振动在偏角很小的情况下,可看做是简谐振动。对于简谐振动来说,它的周期 ;式中m是振动系统的惯性质量,k是决定于振动系统的一个常数。在单摆这一振动系统中,,式中是摆球的引力质量。代入周期公式,得单摆振动的周期公式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应用

考点1:牛顿第一定律 1知识梳理: (1)伽利略的研究和科学想象: 如图所示,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 始滑下,(这是为了保证每次小车到达水平面时有相同的初 速度)。第一次在水平面上铺上毛巾,小车在毛巾上滑行很 短的距离就停下了(如图甲);第二次在水平面铺上较光滑 的棉布,小车在棉布上滑行的距离较远(如图乙);第三次是 光滑的木板,小车滑行的距离最远(如图丙)。 伽利略认为,是平面对小车的阻力使小车停下,平面越 光滑小车滑行就越远.表明阻力越小,小车滑行就越远.伽 利略科学地想象:要是能找到一块十分光滑的平面,阻力为 零,小车的滑行速度将不会减慢。 (2)笛卡尔的补充 笛卡尔等人又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会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3)牛顿的伟大贡献 英国的伟大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从而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表明:科学往往是众多科学家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应注意如下四个方面: (1)“一切”说明该物定律对于所有物体都是普遍适用的,不是特殊现象。指宇宙中所有的物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 (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指定律成立的条件。实际上,不受任何外力的物体是没有的,但不能否定其正确性。因为我们总可以找到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外力的情况。这种情况就是牛顿第一定律中所说的“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3)时候:强调了“没有受到外力作用”与“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是瞬时对应的关系。物体在什么时候不受外力,这个物体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这一瞬时的运动状态不变。(4)“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而原来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会保持原来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外力改变这种运动状态。 知识拓展: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况、推理得出的。我们周围的物体都要受到外力的作用,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这一定律。 运动和力的关系 运动与力的关系: (1)物体运动状态用速度来描述。我们知道,力的一种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所谓“运动状态改变”是说,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或运动方向改变。 (2)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如果原来物体静止),或者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原来是运动的).反过来想,如果物体受到一个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就会被改变。可见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物体如果受到一个与它前进方向相同的力,它的速度就增大;反之,如果受到的力跟它的运动方向相反,它的速度就会变慢甚至停下来。当然,也可能使物体运动方向改变。 2典型例题 例1、下列各种情况中属于运动状态不变的是() A、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 B、在斜面上沿直线匀速下滑的物体 C、抛出的石子 D、从高处掉下来的石子 解:物体运动状态不变是指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物体速度大小和方向均不发生变化.在B中物体沿直线下滑,说明其运动方向不变,匀速下滑说明其速度大小不变,所以运动状态不变.选择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含义。解题关键是抓住物体的运动状态包含两个因素: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只要其中一个变了,运动状态就改变了.本题易错点是错选A,原因是在分析运动状态是否发生变化时,往往只从表面现象中单纯地考虑速度大小是否变化,而忽视了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例2、下列事例中,不属于惯性现象的是() A、公共汽车靠站时,司机提前关闭发动机,让车滑行进站,可以省汽油 B、向任何方向抛出的石块,最后都会落到地面上 C、人从行驶的车上跳到地面时极易摔倒受伤 D、在匀速行驶的火车厢内的乘客竖直向上跳,最后仍落回地板上的起跳点 解:选项A,C,D所讲述的现象,都可由惯性知识即物体要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来解释,都属于惯性现象,选项B所讲述的现象则是由于石块要受重力作用的缘故,无论向那个方向抛出,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