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电场强度教案

高中电场强度教案
高中电场强度教案

第三节、电场强度

教学目的:

1、知道电荷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

2、理解电场强度和电场线的概念。

3、用电场强度概念求点电荷产生电场的电场强度;

4、知道几种典型电场的电场线分布。

5、以电场线描述电场为例,渗透用场线描述矢量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在电场中的不同点,电场力F与电荷电量q的比例关系,使学生理解比值F/q反映的是电场的强弱,即电场强度的概念;知道电场叠加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和处理电场问题的一般方法。

重点: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式

难点:对电场概念的理解、应用电场的叠加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力目标:

1、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帮助理解,理解电荷作用靠电场传递。

2、通过实验及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分析,得出对有关现象的本质认识

教学方法:

1、复习导入新课,提出新课题;

2、设问激疑,通过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3、类比释疑,由已知的相类似知识,通过类比、分析,使得抽象概念能够较顺利地建立;

4、实验分析,定性与定量相互结合,使具体现象直观表达抽象概念,并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动画模拟扩大实验成效。

教具:

幻灯片,计算机,铜丝,塑料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师:上一节,我们认识了电现象中的电荷,包括点电荷,元电荷及电荷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什么是点电荷?电荷相互作用有什么规律?哪位同学来帮我们回顾一下?

电荷之间有相互作用,我们把这个作用的电力叫库仑力或静电力。电荷之间的作用力是怎样发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学习:

踢足球时,脚要直接接触球(看图片),

实验演示:两个带电小球靠近,生答:带电小球受到原电荷的作用力。

电荷间的作用没有“接触”,难道电荷作用是“超距作用”?

生答:不接触

类比重力的产生,可总结出是场的作用,叫做电场。

1、电场:.

(1)任何带电体周围产生的一种特殊物质。电场看不见,又摸不着,怎样去认识它、研究它? 动手实验:利用手中的塑料笔使其摩擦带电,并让其靠近悬挂的铜丝。

现象:塑料笔吸引铜丝,铜丝偏角可达到60度。

(2)基本性质:电场能对处在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提示学生:电场分布强弱不同。进一步研究电场分布。

引入形成电场的场源电荷Q ,又引入一个试探电荷q ,q 必须很小,可看成点电荷。而且q 电量也少,不影响源电荷Q 的电场。

大家观看演示,同一电荷q 在源电荷Q 附近,不同位置处,静止时受力有何特点?受力大小不等,那说明了什么?

电场不同位置,会有强弱不同。这使我们想到,如何表示一个电场不同位置的强弱呢?用什么表达更确切?刚才,试探电荷q 在不同位置受力不同,那么是否电场力就可用来表示电场的强弱呢?为什么不能用电场力表示电场强弱?演示电场中同一点,放不同的试探电荷,

结果:同一位置不同电荷受力却不等。显然不能用试探电荷受的力的大小表示电场。是什么使其受力不等呢?显然,不是电场本身变化了,而是不影响电场的试探电荷。比值q

F 在电场中同一点是不变的。比值q

F 反映了什么呢?是电场的强弱分布。 2.电场强度:

(1)试探电荷:

(2)定义:物理学中把放入电场中某一点的检验电荷受到的电场力与它的电量的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场强度。简称场强。 ①定义式:q

F E (适用于任何电场) ②比值定义法:ρ=m/v v =s/t

提示分析ρ与m ,v 的关系,总结出:电场中某一点的场强与场源电荷的带电量有关, 与场中的位置有关,而与检验电荷无关。③物理意义:描述某点电场的强弱和方向,

④单位: 牛/库(N/C )

⑤矢量性:我们规定电场中某点的场强方向与正电荷在该点所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同,那么负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与电场强度方向相反。(做图演示)

知道某点电场强度,有何用途呢?比如F=E ·q 说明了什么?已知E ,马上可确定点电荷受力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试试,利用电场强度定义及库仑定律,设法推导点电荷产生的电场中某点电场强度。

(3)真空中点电荷的电场强度:

(设场源电荷+Q ,试探q ,在r 处,由库仑定律F=2r

kQq ∵E=q F ) ①表达式:E=2r

kQ 画图,该A 处,正试探电荷q 受力背离连线向外,(再举例-q 的试探电荷)总结得出:

②方向:正点电荷在各点处电场强度方向都是背离场源电荷向外。么所有物体都是很紧密的物质,但事实不是这样) (负电荷给学生讨论总结出来。)

③大小与Q和r有关。

说明:公式E=kQ/r2中的Q是场源电荷的电量,r是场中某点到场源电荷的距离.从而使学生理解:空间某点的场强是由产生电场的场源电荷和该点距场源电荷的距离决定的,与检验电荷无关.提出问题:如果空间中有几个点电荷同时存在,此时各点的场强是怎样的呢?带领学生由检验电荷所受电场力具有的叠加性,分析出电场的叠加原理.

(4)电场强度的叠加原理:某点的场强等于该点周围各个电荷单独存在时在该点产生的场强的矢量和.

先分析方法(P13-14)后举例:先在同一直线再不在同一直线。

例如:课本图中P点的场强,等于+Q1在该点产生的场强E1和Q2在该点产生的场强E2的矢量和.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到,任何带电体都可以看做是有许多点电荷组成的.利用点电荷场强的计算公式及叠加原理就可以计算出其周围各点场强.

当堂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C ]

A.只要有电荷存在,电荷周围就一定存在着电场

B.电场是一种物质,它与其他物质一样,是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客观存在的东西

C.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而产生的,电场最基本的性质是对处在它里面的电荷有力的作用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C ]

A.电场强度反映了电场的力的性质,因此场中某点的场强与检验电荷在该点所受的电场力成正比B.电场中某点的场强等于F/q,但与检验电荷的受力大小及带电量无关

C.电场中某点的场强方向即检验电荷在该点的受力方向

D.公式E=F/q和E=kQ/r2对于任何静电场都是适用的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CD ]

A.场强的定义式E=F/q中,F是放入电场中的电荷所受的力,q是放入电场中的电荷的电量

B.场强的定义式E=F/q中,F是放入电场中的电荷所受的力,q是产生电场的电荷的电量

C.在库仑定律的表达式F=kq

1q

2

/r2中kq

2

/r2是电荷q2产生的电场在点电荷q1处的场强大小,此场

对q1作用的电场力F=q

1×kq

2

/r2,同样kq

1

/r2是电荷q1产生的电场在点电荷q2处的场强的大小,此场

对q2作用的电场力F=q

2×kq

1

/r2

D.无论定义式E=F/q中的q值(不为零)如何变化,在电场中的同一点,F与q的比值始终不变

3.电场线

电场线在每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场强方向,电场线的疏密表示场强的大小。

(用计算机展示几种典型电场线的分布图,并介绍它们的特点)

问:根据我们所看到的几种电场线,谁能归纳一下电场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教师归纳:电场线总是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或无穷远,如果只有负电荷,则电场线来自无穷远,终止于负电荷。

问:任意两条电场线都不会相交,这是为什么?

教师归纳:如果相交,则交点就会有两个切线方向,而同一点场强的大小和方向是唯一的。

实验模拟以上几种典型的电场线。

归纳:大家要特别注意一个问题:我们虽然可以用实验模拟电场线的分布,但是,电场线并不是电场中真实存在的曲线,它只是我们为了形象地描述电场而引入的。大家知道,法拉第首先提出了电场,并用电场线形象地描述电场的分布,这在物理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法拉第当时认为电

场线是真实的曲线,这是不对的,但是,法拉第的场线思想却是非常宝贵的。用场线来形象地描绘矢量场的分布这种方法一直被普遍地采用着。

4匀强电场

如果电场中各点电场强度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这个电场就叫匀强电场。见课本图。

课堂小结:

1.电场的性质:电荷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电场,电场对处在场中的其他电荷有力的作用。

2.“场”的特点:在空间有分布,同一电场中的不同点,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不同。

3.电场强度的定义

4.点电荷的场强公式

5.叠加原理

【作业布置】P16 1.2.6.7

2020-2021年高二物理电场强度教案

2019-2020年高二物理电场强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电荷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 ②理解电场强度的定义,并能用电场强度概念求点电荷产生电场的电场强度; ③电场叠加及知道叠加求合场强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2、过程与方法 ①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帮助理解,迁移到新知识,体会类比迁移的方法和思路; ②通过实验及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分析,得出对有关现象的本质认识,学会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作出假设并通过推理来总结得出相关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方法 1、复习导入新课,提出新课题,通过再研究上次课的演示实验出发,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设问激疑,尽量通过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3、类比释疑,对新概念的引入,尽量启用学生的知识储备中已知的相类似知识,通过类比、分析,使得抽象概念能够较顺利地建立。

4、实验分析,定性与定量相互结合,使具体现象直观表达抽象概念,并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动画模拟扩大实验成效。 三、教学仪器 锡箔纸、铁架台、水平横杠、丝绸、玻璃棒 四、教学重难点 1 电场强度的定义 2 电场叠加及知道叠加求合场强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上一节内容,我们认识了点电荷,及电荷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什么是点电荷?电荷相互作用有什么规律?哪位同学来帮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生回答:点电荷概念及库仑定律内容。 师:很好!电荷之间有相互作用,我们把这个作用的电力叫库仑力或静电力。电荷之间的作用力是怎样发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学习 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实验 师:你看到什么现象?生:带电锡箔飘起 师:这现象说明了什么?生:电荷间有力作用

电场强度教案完整版

电场强度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电场强度》教案 授课人李传林 一、教材分析 本堂课采用的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三节。 电场是一种物质,对这一点的认识,课本是先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要通过物质做媒介引进电场的。电场因为它看不见、摸索不着,比较抽象,故可先把它接受下来,在学习中逐渐加深对它的认识。 本节主要由“电场”“电场强度”“点电荷的电场”“电场的叠加”四部分组成。电场强度是本章的重点,它的概念的建立又是本章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知道电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 (2)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会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进行有关计算。知道电场强度是矢量,知道电场强度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推导并掌握点电荷的场强公式,知道电场的叠加原理,会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抽象物理量的思维方法; (2)通过组织探究和验证实验过程,训练学生观察与总结的能力,运用数学的控制变量法和比值定义法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3)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规律探究过程,认识探究意义、尝试探究方法、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场的概念学习,知道自然界有两种物质--实物粒子和场,提高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层次; (2)通过探究和验证等活动,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合作精神,以及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的意识; (3)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 电场强度的定义式的获得过程 四、教学难点 电场强度概念的建立 五、教学过程 复习库仑定律 教师:相互作用的电荷需要接触吗 学生:不需要。 教师:像这样不需要接触也能产生的作用力还有哪些? 学生:磁力,万有引力。

电场 电场强度和电场教案

§1.3 电场电场强度和电场 1.了解静电场,知道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 2.理解电场强度,知道它是从力的角度来描述电场的物理量,能区分电场强度的定义式和点电荷的场强的决定式. 3.会用电场线描述电场,知道各种典型电场中电场线的分布. 4.能够根据电场的叠加原理求两个电场在某点的场强. 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场”的概念,理解并计算电场强度. 难点:理解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理解电场强度的定义式和点电荷的场强的决定式不同. 1.电场 (1)概念:电荷周围都存在电场,电荷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通过它们的________而发生的.电场也是________存在的一种形式. (2)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力称为________,本章只研究静止电荷周围产生的电场,称为________. 2.电场强度 (1)检验电荷 用来探测电场是否存在或研究电场强弱和方向的电荷称为检验电荷(也叫试探电荷),检验电荷的特点是所带的电荷量足够________(填“大”或“小”),放入被研究的电场时,应该对原电场________. (2)电场强度 电场的基本性质之一是对处在其中的电荷有________的作用,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这种性质的物理量,简称场强,用字母E表示.电场中某点的场强等于放入电场中该点的检验电荷所受的________跟它的________的比值.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电场强度的单位为________,符号为________. (4)矢量:电场强度是矢量,它的方向跟电场中该点______(填“正”或“负”)电荷所受静电力的方向相同. 3.电场线 (1)概念:电场线是用来形象化描述电场的假想曲线,曲线上每点的________都和该处的场强方向一致,某一区域的电场线的________反映了这一区域电场强度的大小. (2)特点 ①在静电场中,电场线起始于正电荷,终止于________或________;或者起始于无穷远,终止于________. ②电场线是________(填“闭合”或“不闭合”)的,任意两条电场线________(填“可能相交”或“不会相交”).

高中物理选修3-1教案4:1.3 电场强度教学设计

3 电场强度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加选修)第二册第十三章第二节《电场电场强度》。这节是高中阶段电学内容学习的起点,也是高中物理的基础的内容之一,是本章的核心内容,同时又是电磁学知识的基础。教材将内容放在库仑定律之后,是对库仑定律的深入理解,进一步明确了电荷之间作用是通过电场来实现的,同时又为后续电磁场的学习作好铺垫。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好后续内容的基础。另外,通过对电场的学习,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另外,《电场电场强度》一节具有抽象性强、知识点多(教材涉及电场、电场强度、检验电荷、点电荷的电场、电场强度的叠加等),场的概念很难理解、教学内容抽象(电场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对于场的感性认识除初中学过磁场外,接触很少)、方法性强(比值法、类比法)等特点。 二。教学对象情况分析 我班是学校的重点班级,大部分学生基础相对较好,素质相对其他班级较高、理解能力较强,在教师的引导下敢于探索。本章第一节《电荷库仑定律》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学生对电荷之间存在库仑力,以及对库仑力的大小与电荷的电量和电荷间距离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清楚的认识。学生基本掌握了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基本能使用实验仪器探索电荷之间的作用力。 三、教学设计思想 在《电场电场强度》这节课中,涉及比值法、类比法、实验分析法等物理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充满了物理方法论的气息,又是非常抽象的一节概念课。教材通过与磁场类比,让学生重视物理规律发现和物理概念构建的过程,从而体验科学研究方法,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养。具体的处理方式是,通过与磁场类比,使学生定性了解电荷周围也象磁体周围一样存在有场物质,通过演示探究,定性分析得出影响电场力大小的因素,给出电场强度的比值定义式。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浓厚的探究纷围中解决抽象问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以生为本”,落实“三维目标”,注重探究与互动,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

《电场强度》教案李永亮.

第三节电场强度 教学目的: 1、知道电荷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 2、理解电场强度和电场线的概念。 3、用电场强度概念求点电荷产生电场的电场强度; 4、知道几种典型电场的电场线分布。 5、以电场线描述电场为例,渗透用场线描述矢量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在电场中的不同点,电场力F与电荷电量q的比例关系,使学生理解比值F/q反映的是电场的强弱,即电场强度的概念;知道电场叠加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和处理电场问题的一般方法。 重点: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式 难点:对电场概念的理解、应用电场的叠加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力目标: 1、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帮助理解,理解电荷作用靠电场传递。 2、通过实验及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分析,得出对有关现象的本质认识 教学方法: 1、复习导入新课,提出新课题; 2、设问激疑,通过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3、类比释疑,由已知的相类似知识,通过类比、分析,使得抽象概念能够较顺利地建立; 4、实验分析,定性与定量相互结合,使具体现象直观表达抽象概念,并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动画模拟扩大实验成效。 教具: 幻灯片,计算机,铜丝,塑料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师:上一节,我们认识了电现象中的电荷,包括点电荷,元电荷及电荷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什么是点电荷?电荷相互作用有什么规律?哪位同学来帮我们回顾一下? 电荷之间有相互作用,我们把这个作用的电力叫库仑力或静电力。电荷之间的作用力是怎样发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学习: 踢足球时,脚要直接接触球(看图片), 实验演示:两个带电小球靠近,生答:带电小球受到原电荷的作用力。 电荷间的作用没有“接触”,难道电荷作用是“超距作用”? 生答:不接触 类比重力的产生,可总结出是场的作用,叫做电场。 1、电场:. (1)任何带电体周围产生的一种特殊物质。电场看不见,又摸不着,怎样去认识它、研究它? 动手实验:利用手中的塑料笔使其摩擦带电,并让其靠近悬挂的铜丝。 现象:塑料笔吸引铜丝,铜丝偏角可达到60度。 (2)基本性质:电场能对处在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提示学生:电场分布强弱不同。进一步研究电场分布。 引入形成电场的场源电荷Q,又引入一个试探电荷q,q必须很小,可看成点电荷。而且q电量也少,不影响源电荷Q的电场。 大家观看演示,同一电荷q在源电荷Q附近,不同位置处,静止时受力有何特点?受力大小不等,那说明了什么? 电场不同位置,会有强弱不同。这使我们想到,如何表示一个电场不同位置的强弱呢?用什么表达更确切?刚才,试探电荷q在不同位置受力不同,那么是否电场力就可用来表示电场的强弱呢?为什么不能用电场力表示电场强弱?演示电场中同一点,放不同的试探电荷, 结果:同一位置不同电荷受力却不等。显然不能用试探电荷受的力的大小表示电场。是什么使其受力不等呢?显然,不是电场本身变化了,而是不影响电

论电场强度概念的教学.

论电场强度概念的教学 问题的提出 电场强度是高中物理教学内容中的重要概念.长期以来,教材在引入时通常是沿用普通物理的处理方法,即只讲电场强度是检验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受到的电场力与电量的比值是一个常量,这个常量与检验电荷无关,只与电场本身的属性有关,所以定义这个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而不讲为什么要用电场力与电量进行比较的原因.这种情况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对于电场强度概念的定义始终处于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效果.有鉴于此,本文拟结合有关教材对电场强度概念引入方式的比较分析,探讨电场强度概念的恰当引入方式,以期对中学物理概念教学有所裨益。 2 人教版教材电场强度概念引入方式的分析 对于电场强度概念,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5物理6(第二册)是这样引入的。 研究电场,必须在电场中放入电荷.这个电荷的电荷量应当充分小,放入之后,不致影响原来的电场.体积要充分小,便于用来研究电场中各点的情况.这样的电荷称为试探电荷. 把试探电荷q放在电荷Q产生的电场中(如图1所示),电荷q在电场中的不同点受到的电场力的大小一般是不同的,这表示各点的电场强弱不同.电荷q在距Q较近的A点,受到的电场力大,表示这点的电场强;电荷q在距Q较远的B点,受到的电场力小,表示这点的电场弱.但是,我们不能直接用电场力的大小表示电

场的强弱,因为不同的电荷q在电场的同一点所受的电场力F是不同的.实验表明,在电场的同一点,比值F/q是恒定的;在电场的不同点,F/q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这个比值由电荷q在电场中的位置所决定,跟电荷q无关,是反映电场性质的物理量.在物理学中,就用比值F/q来表示电场的强弱.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的电场力F跟它的 电荷量q的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简称场强,用E表示电场强度,则有 E=F/q. 我们的研究表明,该教材对电场强度概念引入的处理存在着逻辑上的缺陷.我们知道,电场强度是从力的角度描写电场各处强弱及方向的物理量.因此,如果要引入电场强度这个物理量,就需要在电场中放入电荷.然而,直接用电场力表示电场的强弱是不行的.但其原因不仅是/因为不同的电荷q在电场中同一点所受的电场力是不同的,更是因为,如果这样做,就可能会出现离场源电荷Q近的地方电荷受的电场力小(如果在该点放置一个电量较小的电荷),而离场源电荷Q远的地方电荷受的电场力大这样的情况(如果在该点放置一个电量较大的电荷),从而得出离场源电荷Q近的地方电场强度小,而离场源电荷Q远的地方电场强度大的错误结论.原因何在呢? 原来,出现上述佯谬的根本原因在于,直接把两个不同的电荷q放在电场中的不同点所受的电场力F进行比较是没有意义的.这是因为,在做比较时必须要有相同的标准.只有具备了相同的标准,才能使比较的结果有意义.那么,如果两个电荷q的电量不相同怎么办呢?根据比较的要求,就需要把它们的电量"变"成相同.而这种"变"的方法,就是把两个不同的电荷q放在电场中的不同点所受的电场力F与各自的电量相比,而比的结果就“变”成了单位电荷所受的电场力,这正是电场强度的定义. 因此,在电场强度概念引入的过程中,如果在电场中同一点放置不同电量的两个电荷,由于其比值F/q是恒定的,所以,无法比较电场的强弱.相反,如果在电场中的不同点放置不同电量的电荷,由于其比值F/q是不同的,因此,可由其比值判断电场的强弱.然后再在电场中同一点放置不同电量的电荷,由于F/q是一个常量,它是一个反映电场性质的物理量.这样的逻辑关系,才使电场强度定义的引入水到渠成. 3 北师大版教材电场强度概念引入方式的分析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高中物理课程改革与实验>课题组编写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二册)是这样引入电场强度概念的。

《电场-电场强度》课堂教学设计

《电场-电场强度》课堂教学设计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电场-电场强度》课堂教学设计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电场-电场强度,课堂,教学设计,,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教师教学中查看更多范文。 《电场电场强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知道电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形态. 2.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式,会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的计算,知道电场强度是矢量,知道电场强度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能根据库仑定律和电场强度的定义式推导点电荷场强的计算式,并能用此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4.知道电场的叠加原理,并应用这个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在电场中的不同点,电场力F与电荷电量q的比例关系,使学生理解比值F/q反映的是电场的强弱,即电场强度的概念;知道电场叠加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和处理电场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式 教学难点:对电场概念的理解、应用电场的叠加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方法:对比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是怎样产生的? (二)新课教学-----第3节电场电场强度1、电场: 启发学生从哲学角度认识电场,理解电场的客观存在性,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但能为人的意识所认识的物质属性.利用课本图1.3-1说明:电荷A和b是怎样通过电场与其他电荷发生作用.电荷A 对电荷b的作用,实际上是电荷A的电场对电荷b的作用;电荷b 对电荷A的作用,实际上是电荷b的电场对电荷A的作用.(1)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特殊形式的物质——电场发生的,电荷的周围 都存在电场.

电场强度 说课稿 教案

电场强度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知道电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形态; 2.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定义式及有关的计算,知道电场强度是矢量及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根据库仑定律和电场强度的定义式推导点电荷场强的计算式并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4.知道电场的叠加原理并应用这个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5.知道什么是电场线,知道用电场线可以形象地表示电场的方向和强弱; 6.知道一个点电荷,两个等量点电荷、点电荷与带电平行板间的电场线的分布; 7.知道什么是匀强电场,以及匀强电场的电场线的分布; 8.知道两块靠近的平行金属板,大小相等,互相正对,分别带有等量的正负电荷,它们之间的电场(除边缘附近外)是匀强电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电场中不同点的电场力F与电荷电量q的比例关系,使学生理解F/q比值反映的是电场的强弱。通过类比方法、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2.知道电场叠加的一般方法。 3.用电场线形象化地描述电场,使学生达到运用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的境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学会由个别事物的个性来认识一般事物的共性的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和处理电场问题的一般方法。 2.通过电场的教学,培养学生对物质的认识观。

3.使学生从一些特殊事物找出它们的共性而得到一般的规律; 4.通过各种电场中电场线的描绘,渗透物理学中的美学教育。 教学重点 电场、电场强度和电场线的概念,电场强度的定义式。 教学难点 1.电场概念的理解、应用电场的叠加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2.对E =F q 和E =2Q k r 的理解。 3.对理解电场线的性质。 教学方法 归纳推理法、讲授法、实验分析法、归纳总结法。 教具准备 有机玻璃棒一根、丝绸一块,绝缘导体球大小各一个,细丝线一条,铁架台一个。感应起电机一台,盛有蓖麻油与奎宁的针状结晶或头发屑混和物的玻璃培养皿一个,一对电极球,一对平行板电极,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问题:库仑定律的文字表述、公式、适用条件? 文字表述,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电力,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适用条件:真空(干燥空气)中,点电荷。 公式:F =122 q q k r ,求解静电力F 时,利用公式将q 1、q 2代绝对值,求得大小,方向依据同斥异引判定。 问题: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如何实现的? 电荷间相互作用不需要直接接触,它们间的的引力和斥力是通过第三者间接作用而完成的。 万有引力曾被认为是一种既不需要媒介,也不需要经历时间,而是超越空间

新人教版选修3-1高中物理电场强度教案

电场强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电荷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 ②理解电场强度的定义,并能用电场强度概念求点电荷产生电场的电场强度; ③电场叠加及知道叠加求合场强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2、过程与方法 ①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帮助理解,迁移到新知识,体会类比迁移的方法和思路; ②通过实验及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分析,得出对有关现象的本质认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作出假设并通过推理来总结得出相关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1 电场强度的定义 2 电场叠加及知道叠加求合场强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活动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点电荷? 2、电荷相互作用有什么规律? (二)新课学习 一起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实验 问题1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是怎么产生的呢? 学生猜测,讨论,回答.(有同学提出是电场的存在) 思考题: 1、电场看不见,又摸不着,我们怎样去认识它、研究它呢?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给以引导。 电场的基本特征是能对处在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我们可以从电场对电荷的力的效应来研究电场的性质。(与磁场类比)初中我们是怎么感受磁场的存在的呢? 在磁场中放入小磁针. 我们也可在电场中放入一个类似于小磁针的物体,我们称它为试探电荷,而产生电场的那个电荷称为场源电荷.. 2、什么是场源电荷,什么是试探电荷 Flash演示试探电荷在电场中不同位置的受力情况,引入下一个问题,电场强弱. 我们先找到形成电场的场源电荷Q,又引入一个试探电荷q,q必须很小,可看成

点电荷。而且q 电量也少,不影响源电荷Q 的电场。大家观看演示,好,同一电荷 q 在源电荷Q 附近,不同位置处,静止时受力有何特点? 大小一般不同 我们刚才实验看到的现象也说明了这一点.这又反映了什么呢? 电场不同位置强弱不同 这说明电场不同位置对放入其中的点电荷产生作用力的性质的强弱不同。 问题2如何表示一个电场不同位置的强弱呢? 学生讨论发言,鼓励同学大胆猜想。 刚才,试探电荷q 在不同位置受力不同,那么是否电场力就可用来表示电场的强弱呢? 学生讨论并说明理由。老师创造情境学生分析。 (1)如果在同一位置引入不同电量的试探电荷,电场力有什么特点。在距场源Q 为r 处,分别测试q 、2q ,所受电场力分别为F ,2F ,可见同一位置不同电荷受力却不等。显然不能用试探电荷受的力的大小表示电场。是什么使其受力不同呢?在这个模型中,唯一发生变化的是不影响电场的试探电荷。同时我们发现,尽管试探 电荷不同,电场力不同,但F/q=2F/2q ,对电场中的同一位置,比值q F 相等,它反映了什么呢?怎么不因试探电荷q 电量及受力F 大小的影响? 情境(2)请比较A,B 两点的电场强弱q1 =1×10-16C ,q2 =2×10-16C F1 =3×10-4C ,F2 =4×10-4C 。 学生计算比较 (类比)上学期,我们接触过速度这个概念,要比较两位同学谁跑得快怎么看 乙,看s/t ,表示单位时间的位移,从而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类比)对于电场中的A ,B 两点,我们也用F/q,表示单位电荷量受到的电场力从 而表示电场的强弱。用字母E 表示,即E=q F 。单位:N/C 。在物理学中,常常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用来表示研究对象的某种性质。请大家课后总结一下你所学过的用比值法定义的几个物理量。 能不能说电场强度E 和试探电荷所受电场力成正比,与试探电荷的电量q 成反比?电场强度E 与试探电荷有关吗?看一实例。 例:真空中有一个场源电荷Q =1.0×10-8C ,在距离它20cm 的A 点先后分别放入三个试探电荷q1,q2,q3,请分别计算: a 、若q1 =1.6×10-18C ,则该点电场强度大小是多少? b 、若q2 =3.2×10-18C ,则该点电场强度大小是多少? c 、若q1 = -1×10-17C ,则该点电场强度大小是多少? +Q A r=20cm

电场强度--优质获奖教案

2015-2016高二物理人教版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第3节电场强度教案

一样具有能量和动量,所以说 电磁场具有物质性。 得不出实效,即可而止。 主题2:电场强度 本主题探究是从几个方面 进行:同样的试探电荷,不同 的位置;同一个位置,不同的 试探电荷。 电荷之间的作用是相互 的,所以有相互的影响。 试探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受 到的力F与试探电荷的电荷量 q的比值才能有效反映电场的 力的性质。 (1)在带电金属球A的不同距离 试探电荷受力的大小不同,这说明 什么? (2)为什么实验中使用的试探电 荷的电荷量和尺寸都必须足够小? (3)在带电金属球A周围的同一 位置分别放q1、2q1、3q1所受到的 库仑力分别是多少? (4)电场强度E为什么与q和F 无关? 口头表述 主题3:点电荷的电场与电场强度的叠加 本主题需要每个学生独立 推导,一是能熟悉刚学的公式, 二是得出点电荷周围电场强度 的表达。 所有矢量的合成都遵循平 行四边形定则。 点电荷+Q周围的A点试探电 荷+q,如图所示。 (1)推导A点的场强。 (2)电场场强大小的因素? (3)场强如何合成? 板书和口 头表述 主题4:电场线 注意学生表述的准确性, 假设得出矛盾可以否定假设。 用电场线表示电场强度具 有直观性和科学性。 (1)电场线是如何表示电场方向 的? (2)电场线能不能相交? (3)电场线如何表示电场强弱? 口头表述 第三层级基本检测根据具体情况与部分同学交 流,掌握学生的能力情况. 全体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小 组同学都完成后可交流讨论。 PPT课件 技能拓展视学生基础和课堂时间、教学 进度决定是否作要求教师未提出要求的情况下学有余力 的学生可自主完成 PPT课件 记录要点教师可在学生完成后作点评学生在相应的位置做笔记。PPT课件 第四层级知识总结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有没 有必要总结或部分点评一下。学生就本节所学做一个自我总结, 之后可小组交流讨论。 PPT课件 呈现 感悟收获注意有代表性的收集一些学生 的体会,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 教学方法。根据自己的感受如实填写。 根据自己的思考找出解决方案。 课外拓展地图上的经纬线与电场线的共同特点及作用图片板书设计§1.3电场强度

《电场 电场强度》课堂教学设计

《电场电场强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知道电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形态. 2.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式,会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的计算,知道电场强度是矢量,知道电场强度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3.能根据库仑定律和电场强度的定义式推导点电荷场强的计算式,并能用此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4.知道电场的叠加原理,并应用这个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在电场中的不同点,电场力F与电荷电量q的比例关系,使学生理解比值F/q反映的是电场的强弱,即电场强度的概念;知道电场叠加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和处理电场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式 教学难点:对电场概念的理解、应用电场的叠加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方法:对比法、讲授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是怎样产生的? (二)新课教学-----第3节电场电场强度 1、电场: 启发学生从哲学角度认识电场,理解电场的客观存在性,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但能为人的意识所认识的物质属性.利用课本图1.3-1说明:电荷A和B 是怎样通过电场与其他电荷发生作用.电荷A对电荷B的作用,实际上是电荷A 的电场对电荷B的作用;电荷B对电荷A的作用,实际上是电荷B的电场对电荷A的作用. (1)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特殊形式的物质——电场发生的,电荷的周围

都存在电场. 特殊性:不同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看不见,摸不着,无法称量,可以叠加. 物质性: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物质的基本属性——质量和能量. (2)基本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放入电场中的任何带电体都将受到电场力的作用,且同一点电荷在电场中不同点处受到的电场力的大小或方向都可能不一样. ②电场能使放入其中的导体产生静电感应现象. ③当带电体在电场中移动时,电场力将对带电体做功,这表示电场具有能量. 可见,电场具有力和能的特征 提出问题:同一电荷q在电场中不同点受到的电场力的方向和大小一般不同,这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引出电场强度的概念:因为电场具有方向性以及各点强弱不同,所以同一电荷q在电场中不同点受到的电场力的方向和大小不同,我们用电场强度来表示电场的强弱和方向. 2、电场强度(E): 由图1.2-1可知带电金属球周围存在电场。且从小球受力情况可知,电场的强弱与小球带电和位置有关。引出试探电荷和场源电荷 (1)关于试探电荷和场源电荷(详见P ) 12 注意:检验电荷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它是电量很小的点电荷,将其放入电场后对原电场强度无影响 指出:虽然可用同一电荷q在电场中各点所受电场力F的大小来比较各点的电场强弱,但是电场力F的大小还和电荷q的电量有关,所以不能直接用电场力的大小表示电场的强弱.实验表明:在电场中的同一点,电场力F与电荷电量q成正比,比值F/q由电荷q在电场中的位置所决定,跟电荷电量无关,是反映电场性质的物理量,所以我们用这个比值F/q来表示电场的强弱. (2)电场强度 ①定义:电场中某一点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简称场强.用E表示。 公式(大小):E=F/q (适用于所有电场) 单位:N/C 意义P 13

电场强度教学设计

电场强度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学史上对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认识过程。 2、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电场是客观存在的一 种特殊的形态。 3、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会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进行有关的计算。知道电场强度是矢量,知道电场强度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4、能根据库仑定律和电场强度的定义推导点电荷场强的计算式,并 能用此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5、知道场强的叠加原理,并能应用这一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的过程,获得探究活动的体验。 2、领略通过电荷在电场中所受静电力研究电场、理想模型法、比值法、类比法等物理学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养成求真、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探究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 2、理解电场、电场强度的概念,并会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进行有关 的计算。 教学难点: 探究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让学生体会概念的建立过程,知道为什么建立此概念?这个概念是什么?这个概念建立后能干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整合以往学习的概念,通过物理概念的学习,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到学习物理不仅仅是解题、记忆,而是对大自然规律的探索。 电场强度是“电场”一章的重要概念,本章的概念比较抽象,教材强调弄清建立概念的背景,把抽象概念具体化,以便于学生理解。在教学设计上,一方面不必期望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就将电场强度这个概念理解得非常透彻,只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是表示电场本质属性的物理量就好。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会逐步深化对此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采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以科学探究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新课导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库仑定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库仑定律 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两个电荷接触了没?没有接触怎么产生了力?: 投影展示1 (猜1):超距作用:相隔一定距离的两个物体之间存在 着直接、瞬时的相互作用,不需要任何媒质传递,也不需要任何传递时间。 二、新课教学 (一)电场

高中电场强度教案

第三节、电场强度 教学目的: 1、知道电荷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 2、理解电场强度和电场线的概念。 3、用电场强度概念求点电荷产生电场的电场强度; 4、知道几种典型电场的电场线分布。 5、以电场线描述电场为例,渗透用场线描述矢量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在电场中的不同点,电场力F与电荷电量q的比例关系,使学生理解比值F/q反映的是电场的强弱,即电场强度的概念;知道电场叠加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和处理电场问题的一般方法。 重点: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式 难点:对电场概念的理解、应用电场的叠加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力目标: 1、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帮助理解,理解电荷作用靠电场传递。 2、通过实验及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分析,得出对有关现象的本质认识 教学方法: 1、复习导入新课,提出新课题; 2、设问激疑,通过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3、类比释疑,由已知的相类似知识,通过类比、分析,使得抽象概念能够较顺利地建立; 4、实验分析,定性与定量相互结合,使具体现象直观表达抽象概念,并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动画模拟扩大实验成效。 教具: 幻灯片,计算机,铜丝,塑料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师:上一节,我们认识了电现象中的电荷,包括点电荷,元电荷及电荷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什么是点电荷?电荷相互作用有什么规律?哪位同学来帮我们回顾一下? 电荷之间有相互作用,我们把这个作用的电力叫库仑力或静电力。电荷之间的作用力是怎样发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学习: 踢足球时,脚要直接接触球(看图片), 实验演示:两个带电小球靠近,生答:带电小球受到原电荷的作用力。 电荷间的作用没有“接触”,难道电荷作用是“超距作用”? 生答:不接触 类比重力的产生,可总结出是场的作用,叫做电场。 1、电场:.

高中物理教案-电场强度

1.3电场强度 ●教学目标: 1.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知道电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形 态; 2.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式,会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的计算,知道 电场强度是矢量,知道电场强度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能根据库仑定律和电场强度的定义式推导点电荷场强的计算式,并能用此公式进行 有关的计算; 4.掌握电场的叠加原理,并应用这个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重点难点: 1.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式; 2.对电场概念的理解、应用电场的叠加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 ●教学内容: (一)复习上一课时学习的知识 (二)进入新课 思考: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是怎样产生的? 1、电场概念: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特殊形式的物质——电场发生的,电荷的周围都存在电场. 特殊性:不同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看不见,摸不着,无法称量,可以叠加. 物质性: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物质的基本属性——质量和能量. 1、电场基本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引入电场中的任何带电体都将受到电场力的作用,且同一点电荷在电场中不同点处受到的电场力的大小或方向都可能不一样. ②电场能使引入其中的导体产生静电感应现象. ③当带电体在电场中移动时,电场力将对带电体做功,这表示电场具有能量. 2、电场强度(E): 由图1.2-1可知带电金属球周围存在电场。且从小球受力情况可知,电场的强弱与小球带电和位置有关。引出试探电荷和场源电荷---- 注意:检验电荷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它是电量很小的点电荷,将其放入电场后对原电场强度无影响。电荷量大的点电荷对电场有什么影响呢? ①定义:电场中某一点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简称场强.用E表示。 公式(大小):E=F/q (适用于所有电场,电场强度由什么决定?回顾比值定义法。)提出问题:电场强度是矢量,怎样表示电场的方向呢? ②方向性:物理学中规定,电场中某点的场强方向跟正电荷在该点所受的电场力的方向

电场强度教案

课题案例高二物理选修3-1 §1-3 电场强度教案 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场是电荷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 2、了解试探电荷的作用,理解对试探电荷量和试探电荷的尺寸的要求。 3、理解电场强度,知道它的单位和定义式及方向的规定。 4、了解点电荷周围的电场分布和电场的叠加,会用点电荷的场强公式和电场叠加进行有关 计算。 5、会用电场线形象的描述电场。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2、通过猜想环节中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和推理能力。 3、通过电场强度定义式的得出,让学生体会到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和重要性。(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电场这种抽象物质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以及对于自然、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好奇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两个点电荷相互作用有什么规律呢表达式怎么写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写规律表达式写表达式,其它同学在自己的草稿纸上 写。 学生活动,教师作简单总结。 教师活动:学生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的 预设学生行为:提问内容为上节课才学的知识,80%多的学生能很快得出正确的结论。 设计意图:1、对上节课的核心内容作回顾;2、引入简洁,一方面使学生顺理成章进入新内容学习,另一方面为学习新内容尽量空出更多的时间。 二、电场 1、教师:(1)叫两个同学给全班同学演示弹力的实例,器材就地取。 问: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弹力作用时,这两个物体接触吗 集体回答:接触 (2)教师演示电荷周围存在电场的实验(这个实验演示的办法很多的)问:带电电荷对另一物体的力的作用,这两个物体接触了么 集体回答:没有接触 预设学生行为:90%以上的学生能回答。

2019-2020年高中物理 电场 电场强度教案 人教版第二册

2019-2020年高中物理电场电场强度教案人教版第二册1.电荷电荷守恒(投影) 元电荷e=1.6×10-19C 2.库仑定律:F=K(适用条件:真空中点电荷) (1)点电荷 (2)K的物理意义 13.2 电场电场强度(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电场概念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场的特点,描写场的方法,并能在头脑中建立起场的模型和图象。 2.理解场电荷、检验电荷的概念,理解和掌握电场强度的概念。 3.掌握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公式。 4.理解和掌握电场的叠加原理,会计算简单的点电荷组产生的电场。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场”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场”的概念比较抽象,在中学物理中,本章又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场”,所以“场”概念的引入,“场”观念的建立,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2.电场强度的概念、场的叠加原理也是本节的重点。 三、教学方法:计算机辅助教学 四、教具: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自制CAI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两个点电荷电量分别为+4Q、-Q,固定在相距为L的两点,在何处放一个什么样的第三点电荷可使第三点电荷保持静止? 在两点电连线延长线上,-Q的一侧距-Qx=L处(复习库仑定律)。 与第三个电荷电量无关(为建立场强与检验电荷无关,及由力的合成向场的叠加过渡做

铺垫)。 (二)引入新课 两个电荷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上一节我们定量地研究了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规律——库仑定律。 提出问题:在力学中,我们所学过的弹力、摩擦力均是接触力,只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才有可能产生弹力、摩擦力。两个电荷之间并不接触,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如何实现的呢? (三)进行新课 1.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两个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通过电场实现的。任何一个电荷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电场,另一个电荷处在它产生的电场中,另一个电荷受到电场对它的作用力——称为电场力。 (如同学提出重力、引力,顺便提出重力场、引力场的概念,如无人提出暂不引入重力场、引力场。) 电荷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电场,静止的电荷产生的电场是静电场。电场对处在场中的其他电荷有力的作用。 2.对任何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都要从它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入手,从中找出它的基本性质,对电场的认识也应如此。为了认识电场,找到描写电场性质的物理量,我们先引入两个基本概念:场电荷和检验电荷。 场电荷:产生电场的电荷。 提出问题:什么样的电荷能产生电场?什么样的电荷不能产生电场?!为什么还要提出场电荷呢? 在总结同学的回答时,强调指出这与以前在力学、热学中研究问题时一样,是研究对象的选取的问题。 检验电荷:放在我们所研究的电场中,用来检验该电场的性质的电荷。 检验电荷必须具备的条件:(1)点电荷;(2)电量足够小,使得当将检验电荷引入电场中时不改变场电荷的分布。 提出问题:为什么检验电荷必须具备以上两个条件? 先总结必须满足第二个条件的原因,强调对于任何物理测量,只有当测量工具(仪器)的引入不改变被测对象的性质时,或对被测对象的影响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时,这种测量才有

电场 电场强度教案

名师整理优秀资源 《5.1 电场电场强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第1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电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形态;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式,理解电场强度方向的规定;理解电场线的意义和性质。了解匀强电场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能用电场线描述电场,能运电场强度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会运用观察、归纳等方法从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发现客观规律,体会比值法定义物理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介绍静电研究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推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电场强度的定义及电场线的意义。 【教学难点】 对电场强度定义及电场线意义的理解。 【教具准备】 橡胶棒、玻璃棒、丝绸、毛皮、验电器、铁架台、通草球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课件展示:播放视频及PPT,展示生活及生产中的静电现象。 2.实验演示:捋不拢的丝线,随梳飘动的头发等等。 3.生活现象回顾:弹不掉的灰尘,冬天脱毛衣时的火花与噼啪声等等。 4.教师讲述:以上现象的发生都与静电有关,从今天开始我们将探究静电现象。 5.人类研究静电的历史回顾 人类认识静电现象,最早的记载是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生活时代略早于中国的孔子)发现了当时的希腊人摩擦琥珀吸引羽毛。在中国,西汉末年已有“顿牟(玳瑁)掇芥(细小物体之意)”的记载;晋朝时有关于摩擦起电引起放电现象的记载:“今人梳头,解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但对静电现象的科学研究却开始于2000年后的18世纪,其主要原因,一是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尚未出现对电的需求,二是科学技术水平落后,无法对研究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 历史上,人类研究静电现象时遇到的主要困难: 一是一般物体的带电量较小,静电力非常小,没有精密仪器测量非常小的力;二是没有电量的单位,无法衡量和控制电荷的多少;三是物体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电荷在物体上的分布情况不清楚,不好确定两带电物体之间的距离。 对静电力的科学研究,关键是上述问题的解决,谁能解决上述问题,谁就能取得研究的成功。 ◆实验与探究──新课学习 一、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摩擦起电及带电物体的特性 演示及学生实验:分别用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它们不会吸引碎纸屑;将玻璃棒与丝绸摩擦,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分别用摩擦后的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它们吸引碎纸屑。 教师讲述:通过摩擦,玻璃棒、橡胶棒带了电,有了电荷,这种带电方式叫摩擦起电,各种不同物质相互摩擦,都可以带电或有电荷。带电或有电荷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

高二物理教案121321电场电场强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高二物理教案13-2] 13.21 电场电场强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对电场概念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场的特点,描写场的方法,并能在头脑中建立起场的模型和图象。 (2)理解场电荷、检验电荷的概念,理解和掌握电场强度的概念。 (3)掌握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公式。 (4)理解和掌握电场的叠加原理,会计算简单的点电荷组产生的电场。 2.能力目标: 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类比方法的重要研究方法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3.物理方法教育目标: (1)树立“场”在空间上有分布的观念,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通过“检验电荷”的概念,使学生明确物理测量的有效性的观念。 (3)对点电荷场强公式的分析,使学生明确理想模型建立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场”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场”的概念比较抽象,在中学物理中,本章又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场”,所以“场”概念的引入,“场”观念的建立,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2.电场强度的概念、场的叠加原理也是本节的重点。 三、教学方法: 计算机辅助教学 四、教具: 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自制CAI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两个点电荷电量分别为+4Q、-Q,固定在相距为L的两点,在何处放一个什么样的第三点电荷可使第三点电荷保持静止? 在两点电连线延长线上,-Q的一侧距-Qx=L处(复习库仑定律)。 与第三个电荷电量无关(为建立场强与检验电荷无关,及由力的合成向场的叠加过渡做铺垫)。 (二)引入新课 两个电荷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上一节我们定量地研究了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规律——库仑定律。 提出问题:在力学中,我们所学过的弹力、摩擦力均是接触力,只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才有可能产生弹力、摩擦力。两个电荷之间并不接触,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如何实现的呢? (三)进行新课 1.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两个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通过电场实现的。任何一个电荷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电场,另一个电荷处在它产生的电场中,另一个电荷受到电场对它的作用力——称为电场力。 (如同学提出重力、引力,顺便提出重力场、引力场的概念,如无人提出暂不引入重力场、引力场。) 电荷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电场,静止的电荷产生的电场是静电场。电场对处在场中的其他电荷有力的作用。 2.对任何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都要从它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入手,从中找出它的基本性质,对电场的认识也应如此。为了认识电场,找到描写电场性质的物理量,我们先引入两个基本概念:场电荷和检验电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