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知识问答

问:急性脑出血用不用甘露醇

答:脑出血的发生有多种原因,在我国,最主要的、也是绝大多数脑出血患者的病因是高血压。可是还有颅脑外伤、血液系统异常、颅内血管畸形、血管炎等也能引起脑出血。所谓活动性脑出血是指出血持续不止,这种情况多见于血液系统异常,如白血病、血小板缺乏、血友病等,或是颅脑外伤,如果原发病控制不满意,或者并不伴有脑水肿或颅内压增高,一般不需要用甘露醇。高血压性脑出血很少持续出血不止,而且往往与出血部位、出血量有很大关系,一般认为从几分钟到两三小时为高峰(有合并症除外),所以几乎没有一本书上记载以6小时作为活动性脑出血的界限。

其次,脑出血最致使的病理生理变化是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最终导致脑疝,危及生命,因此,消除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当务之急。从动物实验结果来看,在出血部位的周围,早在出血后10-20分钟就可以出现脑水肿,但脑水肿真正达到高峰是24-48小时左右。为了预防和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临床医师常用20%甘露醇静滴来治疗,而且往往在患者到了急诊室或病房后就开始用。实际上,患者转送到医院时,一般最少都已经是出血后4-8小时了,有的甚至超过了12小时。临床上,极少看到由于用甘露醇而引起脑出血加重的。

第三,极小量(少于5毫升)脑出血患者,经头颅CT检查,出血灶周围只有极轻度的脑水肿,临床上并没有颅内高血压增高症状,就不一定要用甘露醇。

最后要指出的是,目前头颅CT检查在我国已经广泛开展,绝大多数县医院、基层医院都有条件做,所以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一定要做头颅CT检查,以便鉴别是脑出血还是脑梗塞。而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症状加重,如意识状态恶化、肢体瘫痪加重等,应该及时复查头颅CT,观察有无再出血、再梗塞,或是水肿范围是否扩大,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问:脑瘫康复有学问

答: 贵在“三早”

从事围产期脑损伤研究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儿科教授周丛乐指出:小儿脑瘫要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就要做到“三早”,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她说,由于70%~80%的小儿脑瘫患者,是由围产期窒息缺氧、颅内出血等因素引起脑损伤所致,因此,脑损伤被认为是脑瘫的高危因素。要早期发现脑瘫患儿,就要对有脑损伤病史的高危人群重点监测。

因为脑瘫患儿症状出现的时间早晚不同、程度不同,所以目前靠患儿家长早期发现还有一定困难。她认为,儿科医生对高危儿连续细致的观察,对脑瘫的早期发

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她也提醒出生时有脑损伤的婴儿家长,在孩子出生1个月、3个月、半岁时,应定期带孩子到儿科进行相关检查,防患于未然。

周教授说,一旦孩子被确诊患了脑瘫,家长不要悲观失望,要立即带孩子到有条件的正规医院治疗,切忌乱投医。目前已有多种方法可以治疗脑瘫,但她强调,治疗开始得越早效果越好。

治疗需打“持久战”

专家指出,治疗脑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切忌心存幻想,以为靠吃药或做一次手术,就能治好病。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持之以恒,综合治疗,才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北大医院对小儿脑瘫的治疗和研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预防保健科、小儿科和物理医学康复科协作,对上百例脑瘫高危儿进行早期干预,收到很好的效果。大多数孩子经干预治疗,没有留下后遗症,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孩子瘫痪在床。物理医学康复科的黄真大夫介绍说,在北大医院,一旦经儿科确诊或怀疑孩子患有脑瘫,马上转入物理康复科开始功能训练,接受治疗的孩子年龄绝大多数在6个月以内,年龄最小的出生还不到一个月。她告诫患儿家长,由于脑瘫的治疗在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光靠医生的努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在家长的密切配合下,才能收到理想的疗效。黄真介绍说,在脑瘫患儿中,痉挛型最常见,约占70%~80%。她建议,家长在带孩子到医院接受正规治疗的同时,还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习一些家庭康复训练方法。如:对于痉挛型的患儿,抱孩子时不能直着抱,应让他骑在家长的腿上或腰部;睡觉时将孩子的两侧肩胛骨垫起来或让其侧卧;与孩子说话时,要采取与他平行的位置;喂水时要从低处喂等方法,以达到抑制患儿异常姿势的目的,使康复训练贯穿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

目前,他们在对患儿进行康复训练,主要采用的是从国外引进的以神经发育学疗法为主的综合性治疗,来纠正患儿异常的运动模式,帮助他们建立起正常的运动模式。

康复训练最重要

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中心儿童康复科主任胡莹媛介绍说,她所在的儿童康复科,收治的绝大部分是脑瘫患儿,门诊加病房每年有2000位脑瘫患儿就诊。她说,治疗脑瘫有许多方法,中医包括按摩、中药、中医穴位注射等。西医有运动疗法、语言训练、理疗、认知教育及配合必要的药物、手术等。她指出,由于脑瘫主要表现为以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同时经常合并智残、癫痫,严重的甚至有咀嚼吞咽等障碍,是一种综合征,所以治疗要采取综

合手段。胡莹媛主任说,在治疗中,对具体病例要进行全面评价,必须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确定治疗方法。比如矫形手术,年龄大的有继发障碍,对有手术适应症的孩子才能做。

专家们一致认为,目前在脑瘫治疗中,方法虽然很多,但康复治疗是主要的,也是最有效的,药物等治疗是次要的,只起辅助作用。专家还认为,脑瘫治疗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功能改善比较困难,但只要坚持康复训练,患儿的功能是会有所改善的。






问:老年人步态异常就是脑血管病吗?

答:人体的大脑皮层支配着人的运动功能。神经传导通路像运动场上的接力棒一样,一级一级地传导到大脑皮层,而且还可以由上而下的反馈支配于肢体。通常左侧大脑皮层负责着身体右侧的机能活动,呈现着交叉性反应。一旦脑组织一侧传导通路或大脑皮层因血液循环障碍,脑供血不足就会出现对侧肢体活动不利,临床表现出一侧的偏瘫、偏麻、偏盲,患者步态的异常。

然而也并不是所有的老年人步态的异常都是脑血管病发作引起,应该辨伪存真明确诊断。有文献报道,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约有15%的人步态异常。79岁以上者中约l/4需拄拐或器械帮助。由于在神经传导通路上,任何地方的障碍都可能出现步态异常,其常见的病因有以下几种:

(1)脊髓功能障碍(脊髓病) 如颈椎退化性关节炎,老年颈、腰椎X光片显示的骨质增生,压迫到脊髓后角,病人会呈现出下肢的痉挛反射、双脚僵硬步态,趾隙变小及神经根性疼痛。以上症状可通过驱体感觉诱发电位,核磁共振影像检查予以确诊。

(2)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脊髓病变 表现出步态失调,只要对症治疗是能够治愈的。

(3)神经梅毒造成的脊髓损害 这类病人闭眼睛就站立不稳,步态失调是由于部分肌肉组织机能的传导丧失所致。一般对症治疗是能够治愈的。

(4)巴金森氏病 亦称震颤麻痹,近年研究证实是由于患者脑内黑质和纹状体多巴胺含量降低所致。临床表现为:缓慢发展的肌肉强直和震颤,情感和随意性运动减慢或无力。典型步态特征为:驱干呈屈曲姿式,上肢的摆动减少减弱、走步急促病人往往开始起步及转身或转换方向不很灵活,严重者身体平衡会出现困难,早期用药物治疗症状可有改善,但平衡却很难恢复。

(5)高血压所致步态异常 常伴有脑血流障碍引起脑白质部位的损害。病人表现出拖脚后跟步态、脚离地抬起有困难,站立时不能正常地保持平衡,这种步态常被称作额面步态失调或精神性失调步态。这种老年人脑白质病变者常会有经常、

反复性跌跤的现象出现。

(6)小脑病变这类老年人表现为步态不稳,出现运动时躯体左右倾斜摇摆、脚步放置不规则,站立时脚距增宽,行走时支撑点从脚的足跟移向足趾,常容易失去平衡。有些病人还具有家族遗传性倾象。部分小脑萎缩的病人还常与慢性酒精中毒有关。

另外,还有些老年人由于尿毒症或肝功能衰退引起的脑病变。病人表现出步态不稳,走路时有向后倾倒趋向。随年龄的增长也会影响到步态。如老年人的骨关节炎可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站立,可有不同程度地跛行。髋关节损伤的病人站立时为了减轻身体负担,躯体常常倾向病侧,行走时出现特征性步态。

总之,老年人步态异常与以上病因有关,即要警惕可能是脑血管病所引起的,也不可都笼统归纳为是老年人袁老的正常现象,而应该具体分析。一份由神经科原因引起的步态异常的资料表明:额叶专用性步态异常(包括脑血管病)占20%;感觉性失衡占18%;原因不明者占14%;脊髓病(颈椎关节强直等)占16%;巴金森氏综合征占10%;小脑退化占8%;中毒或代谢异常性脑病占6%。








问:急性脑血管病人该怎么办?

答:脑血管病并不是不治之症。只要及时正确的治疗,不仅能够挽救病人生命,还可减轻后遗症状,因此家中一旦有人发生了脑血管病,首先应该将病人送到附近医院进行抢救,在搬运过程中,应尽量使病人保持平稳安静,路途过多的颠簸都可能造成患者血压剧烈波动加重病情。

中风发生后的一周时间内病情常有变化,医学上称之为急性期。在此期间内,由于脑血管的障碍,脑血流受阻细胞营养供给不足,易发生脑水肿,造成颅内压力增高,轻者可感到困倦,重者可出现呕吐、昏迷等症状。此时要使患者转危为安,除采取积极地药物治疗之外,家属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配合医生治疗和精心护理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包括:每日至少清洁口腔2-3次,及时吸痰。每2小时帮助翻身一次,以防止肺部感染或褥疮的发生。在翻身过程中,还应该轻柔地按摩受压侧的髋、踝部等骨骼突起容易发生褥疮的部位。如果发现有皮肤的潮红或破溃的情况,要及时告诉医生予以治疗。此外,还应注意到病人大小便情况,每日至少清洗阴部一次,防止尿路感染。如发现有感染或合并症发生时,应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还应注意保持病人日常有足够的营养摄入,包括静脉点滴和生理盐水摄入量的平衡。

少数病人在急性期内有病情再次复发的可能性,复发原因一般多与血压的突然波动、情绪异常以及伴发有心脏病、糖尿病,突发的高

烧等原因有关。








问:遇到有人发生脑血管病怎么办?

答:通常脑出血发病急,病人刚刚还谈笑风生,转眼间却突然跌倒在地,出现昏迷、半昏迷状态。多数病人还伴有一侧肢体的瘫痪。因此在发病现场抢救及时与否,处理好坏关系到患者的病情转归,所以掌握现场脑中风急救知识很有必要。第一,病人突然起病不要惊慌忙乱而应保持镇静,分派人员速请医生前来抢救或联系车辆为转运病人作准备。第二,掌握正确的搬运病人的方法。不要急于从地上把病人扶起或坐起,最好2-3个人同时把病人平托到床上,头部略抬高应避免震动。对于呕吐病人应将头部偏向一侧,解开病人衣领,取出假牙,用纱布或手帕垫手将病人舌头拉向前方,以保持气道通畅,以免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如果呕吐分泌物阻塞咽喉部,病人出现气急、咽部痰声重等症状时,可用细塑料管或橡皮管插入到病人咽喉部,另一段用口吸出分泌物。第三,转送病人时要用担架卧式搬抬,切忌用椅子搬运。如果病人从楼上抬下,要头部在上脚朝下抬,这样可减少脑部充血。整个搬运过程,动作要轻柔稳健,尽量减少震动或扭伤身体其他部位。在救护车内,家属可轻轻抱住病人头部或上半身以减轻车辆行走中的震动。不要让病人随意坐起或站立,因为任何过多的活动或搬运都会使病情加重。对病情轻者,可以立即送往当地医院诊治或请医生在家中治疗。








问:什么叫混合性中风?

答:脑血管病按其发作性质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因它们二者之间常存在着共同的病理基础,所以在一定的条件之下,两种类型病症可以同时出现并且彼此相互影响。例如在一个病人身上,脑部同时或者相继发生出血和缺血性两种病理变化,这种情况我们称它为“混合性中风”。这类脑血管病多数发生在急性期后的较短时间内,可由于脑血管的痉挛或代谢障碍、血压降低及治疗不当等因素引起。病变可能是由一种类型继发于另一种类型的演变。如常见高血压动脉硬化病人,即可导致小动脉的破裂出血,出现出血性的病变,也可以由于血管的闭塞,造成血栓性脑梗塞。又如蛛网膜下腔出血之后,动脉血管痉挛严重时可以并发脑梗塞。因此,这一类型的脑血管病发作的临床症状与单纯性出血或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所不同,如按传统脑血管病分类不能完全包括和解释。遇到这种情况时要考虑到有混合性中风的可能性,并争取作CT或核磁共振检查便于及时明确诊断和治疗。

治疗这一类脑血管病人,一般是采用所谓中性治疗原则,包

括:加强基础护理,控制脑水肿,调整过高的血压和颅内压,改善脑营养代谢紊乱。不宜大量使用止血抗凝和血管扩张的药物。








问:头部外伤后为什么会迟发脑血管病?

答:早在1891年外国学者就曾报道过,头部外伤之后,可以迟发脑血管病。以后此类报道逐渐增多,但是对于发病的机制还有待于探讨。

头部外伤迟发脑血管病,一般是指有明确的较严重的头部外伤得到治疗之后,在一段时间内,无明显的临床特征,也就是说在此期间内,脑部的功能基本正常,无特异性的指征。在头部外伤后一年半至二年半或更长的一段时间内,突然发生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的部位多发生于额部、颞部,以及头部外伤的同一部位,或与头部外伤密切相关的部位。

头部外伤引起脑血管病发作,常间隔一段时间后发生,此期间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头部外伤之后可引起该部位的脑血管麻痹,继之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受损血管血流缓慢,组织灌流量减少,以至于局部的脑组织代谢紊乱而造成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出现多处渗出性出血、融合,最终形成迟发性颅内血肿。

为了避免和减少头部外伤,作为中老年人一方面在季节气候变化的时候,如雨雪天气,外出行走要特别注意不要滑倒跌跤,避免损害头部。另外,生活在交通繁杂的城市,还应该注意交通安全。








问:脑瘤病人为何会出现脑血管病症状?

答:众所周知,当病人脑内患有肿瘤时就会产生颅内压升高的症状。病人表现出头痛、喷射性呕吐、眼底检查还可能会有视乳头水肿等征象。然而人到老年,一般常伴有脑动脉硬化、脑萎缩等生理退行性改变,使之颅腔的空间相对扩大,当有肿瘤侵润生长时,病症反应并不很敏感。只是当肿瘤增长到一定程度,特别是瘤体内有出血时或是压迫到周围的脑血管,影响到脑血流的正常供应时,才出现脑缺血的临床体征,病人表现突发的语言障碍、半身活动不利。由于发病,很容易给人们一种假象,误认为是急性脑血管病发作。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因此当中老年人,突然出现貌似于脑中风的症状时,还应考虑到既往有无头痛、呕吐、眼底障碍等患病表现,以除外脑肿瘤造成的脑血管病的可能性。

颅脑肿瘤对于中老年人来讲,还不是一种常见病。据调查统计患病率,每一万人当中约有1-2人得病。由于在临床上不很多见,因此很容易造成漏诊、误诊。这就提示人们对于既往有慢性反复发作性头痛、精神淡漠并伴有抽搐发作,而且系统地按脑血管病治疗效果并不明显者,应排除颅内占位病变的可

能性。

现代医学的发展,脑CT和脑核磁共振检查的普遍应用,对于鉴别脑中风还是脑肿瘤并不很困难,关键是人们对脑肿瘤要有所认识,以便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病症,做到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








问:妊娠妇女为什么也会得脑血管病?

答:年轻的妊娠妇女在分娩、产褥期间发生脑血管病并非罕见。有人统计观察461340人次的分娩之中,其中有100例发生脑血管病,50例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国内有人报告在2626例急性脑血管病人之中,在妊娠及产褥期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者约占1%。脑血管病好发类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等出血性疾病为多。常表现为患者剧烈头痛、呕吐、偏瘫或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CT扫描可显示出异常征象。孕妇发生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为:①脑血管先天畸形或动脉瘤等先天因素的影响,再加之妊娠期间,孕妇血液中雌性激素水平升高,使之脑血管动脉管壁扩张变薄,易产生破裂出血。②血液动力学改变,妊娠晚期机体血容易可增加45%,心脏排出量增加15%,脑血管壁要承受高血容量压力的冲击。③催产素等药物可引起的血压升高或妊娠高血压以及胎儿增大使之腹内压增加等因素均可影响到脑血管的扩张和损害而诱发脑血管病发作。因此,积极作好孕妇产前检查,尤其是患有妊娠高血压,更应该定期由医生随诊观察切不可掉以轻心。








问:青少年会患脑血管病吗?

答: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青少年脑血管病与老年人相比发病人数相对为少。在发病类型,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不可因其少见而疏忽和漏诊。老年人诱发脑血管病主要病症为: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脑动脉硬化症等。青少年常见原因为:结核病、脑炎、脑膜炎等合并症所致。直接侵犯到脑血管,或者是感染之后的变态反应均可造成偏瘫约占45.5%。其次就是钩端螺旋体造成的动脉为在12岁以下的儿童中多见。还有先天性的脑血管畸形,使脑内分布异常,医生称之为烟雾病,极易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作。

在发病的表现形式上,青少年与成年人也有所不同。儿童脑血管病发作常有偏瘫并伴有癫痫(俗称羊角疯)发作。偏瘫常表现为交替偏瘫,反复发作的特点,这与先天性脑血管畸形有关,而且在发作之后血管的自身调节恢复好,症状可暂时性消失。因此,青少年脑血管病的临床特征可呈间歇性反复发作,表现为不同部位的偏瘫症状,多数病人能够较快地恢复。偏瘫症状较成年人为少。脑血管病造成的癫痫对青少年智力有所影响,应该加以控制。

总之,在警惕中老年人脑血管病的同时,也不可忽

视青少年发生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并应注意到其发病的特点,以便及时作出诊断和治疗。


问: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哪些表现?

答: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主要有以下一个或多个神经症状表现:

①单眼突然失明可持续2—3分钟,很少超过5分钟,也可同时伴有对侧肢体的感觉运动障碍。②上下肢体的偏瘫或单瘫。③口齿不清或失语,可伴有一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④说话发音困难伴有一侧面部和舌肌的无力。⑤精神障碍或易遗忘等症状。

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表现形式为:

①眩晕:可单独出现或与其他症状相伴行如耳鸣、呕吐和肢体感觉运动异常。②跌倒:突然无明显诱因地摔倒,常由于脑干部位缺血所致。③偏盲或完全失明:表现为一侧或双眼外侧视物不清。④复视:看物重影或上眼皮下垂。⑤吞咽困难或说话构音困难伴面部感觉异常。⑥一侧面部和对侧肢体感觉异常或肢体轻瘫,医学上称之为交叉性功能障碍或交叉性瘫痪。

综合以上症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般都突然出现,反复发作自然缓解,一般不留有明显的后遗症状,发作症状一般持续几秒钟以至几小时,一般不会超过24小时就自然恢复。








问:什么叫短暂性脑血管病发作?

答:短暂性脑血管病,俗称“小中风”。人们形象地比作是脑中风的前兆。据统计约有1/3的小中风患者会导致脑血管病发作。由于该病症状匆匆,故很容易被误诊为神经官能症或美尼尔氏症等病症。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主要特点有三性:短暂性:即:每次发作时间很短,几秒钟至几个小时,一般不超过24小时就自行缓解。多发性:发作次数没有规律,多则一天发作几次,少则几个月发作一次,有的甚至1—2年发作一次,在发作间隔期内与正常人基本一样。刻板性:同一病人,每次发作的表现形式基本上相同,根据脑血管运行的通路不同,可分颈动脉系统小中风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小中风两种类型。

促使小中风发作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脑血管痉挛 由于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的狭窄弯曲加之血流的冲击,使之血管痉挛收缩,临床上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随着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血管痉挛的缓解,脑部血液供应完全恢复,症状也就消失。

(2)微栓塞 血管内微小栓子的阻塞,使之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当微栓子溶解或血管扩张,局部脑组织循环恢复,神经受累症状也就消失。由于体内微栓子不断产生,因此小中风症状也如此反复出现。

(3)血液运行障碍

长期的血压过高或过低可使脑血流供应量不足。阵发性心率减慢、心肌梗塞等症状。会造成脑缺血、缺氧诱发小中风发作。

(4)血液成分改变 如贫血、红细胞增多症及血小板凝聚功能增高等症状,将使血流携带氧的能力降低,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易引起血管微栓塞而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








问:中老年人突然晕倒的原因有哪些?

答:我们经常遇到有的中老年人在剧烈疼痛,过分紧张、悲哀或者久蹲突然站起,出现晕倒在地的情况。病人出现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脉搏细弱,一般持续2—3分钟之后又慢慢地恢复正常。这种症状医学上称为晕厥。是由于短暂性脑血流量减少所致,也俗称脑贫血。只要周身血液循环障碍,神经血管的功能紊乱都可影响到脑部血液供给不足,出现晕倒现象,引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失调 心情的过于紧张、焦虑或者中老年人夜间突然起床站起,都可使周身的血管扩张或者身体重力的影响,使血液积聚于下肢及内脏血管,导致脑部一时性供血障碍。

(2)心源性晕厥 心脏病人在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等因素影响下,可造成心跳过快或过缓。心脏每次的排血量不足,血压不能很好地维持在正常水平状态时,很容易发生晕倒。

(3)低血糖 无论是药物性的,还是病症所引起的低血糖,都可以造成脑内葡萄糖含量不足而引起晕厥。

(4)颈动脉窦过敏 颈动脉窦位于颈部上侧,是一个敏感的神经压力感受器,对于脑部血管收缩和舒张起到直辖市作用。如果某些人在衣领过紧或突然转头对外力的刺激产生过敏,就会使血压骤降而产生晕厥。

总之产生突然晕厥的原因很多,有精神因素引起的功能性症状,也有某些病症所致,如慢性铅中毒、脑病所引起。因此,应该寻找发作的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问:中老年人眩晕多见于哪几种疾病?

答:中老年人突发性眩晕:一般是指患者突然产生对外界周围景物或自身旋转、摇晃或产生飘浮等错觉,病人可用“天旋地转”、“头重脚轻”等语言进行描述,严重者还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眩晕可由多种病症引起,因此早期发现和明确引起眩晕的病因,很有必要。中老年人眩晕主要有以下几种病症。

(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脑内的脑干、部分小脑、内耳均由椎基动脉供应血液。因此该血管发生小的栓塞或痉挛时,就会出现所支配区的血液供应不足。临床病症就会出现掌管身体平衡的内耳前庭器官或小脑产生异常,如病人所述的“跌跌撞撞”、

“头晕眼花”等症状。还可伴有恶心或呕吐等症状。体格检查可发现病人有眼球震颤,视物模糊或构音障碍等症状,以上症状可反复出现,一天之内可自然缓解。

(2)低血压或高血压 眩晕的发生还常与血压的变化相关。有些高血压患者,可由于血压的升高,如超过神经体液对于血管的自身调节机能,就可引起头痛或眩晕发作。还有的患者可由于降压药过猛,使之血压骤降,造成脑血管机能紊乱诱发眩晕发作。

(3)颈椎病 中老年人颈椎病很多见。X线照片检查可发现颈椎骨质增生,产生压迫或刺激椎动脉,造成椎动脉供血障碍而产生眩晕等症状。

(4)美尼尔病 典型的病人多见于青壮年,发生在中老年人较少,眩晕时常伴有耳鸣等症状,发作时间一般也较长。

另外,中老年人脑部肿瘤,后颅窝的出血栓塞以及头部外伤,医学上称之为中枢性眩晕也是不容疏忽。一旦中老年人突然出现眩晕并伴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应该及时找医生明确诊断,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问:哪些人容易得脑血管病?

答:医学界通常把容易诱发脑血管病的某种因素称之为“危险因素”。把容易发生脑血管病者叫脑血管病易患者或称高危人群。

脑血管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65—74岁年龄较44岁年龄组要高约26倍。因此,作为中老年人,凡具备有如下一项或二项,甚至多种症状并存者,很可能是脑血管病好发者,要预防其前兆,作好防范的准备。

(1)具有脑血管病家族史 脑血管病具有遗传的倾向,家庭直系亲属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脑血管病家族史,容易患此类病。

(2)具有慢性病史者 如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被公认为是脑血管病发作的主要危险因素。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人当中,患有以上三种病者要高出一般人群几倍到十几倍。

(3)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俗称小中风,反复的发作很可能是发生脑血管病的前奏。不积极地防治,一年内约有30%—50%的人可能发展为完全性脑血管病。

(4)脑动脉硬化 这是脑血管病发病的病理基础。可由于脑血管内膜的增厚,管腔的狭窄而形成脑的供血不足。

(5)血液流变学改变 血液中某种成分(如血小板聚集增高),使之血液凝固性增高,造成血流不通畅,是诱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6)其他因素 体重超重、脾气急躁、烟酒癖者,可增加脑血管病发生的可能性。

当我们了解和知道了以上易患脑血管病的因素后,正确的方法是,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减少并消除其诱发因素,这才有可能防患于未然。








问:什么叫颅内压增高?

答:人的脑内存有一定的压力,想了解颅内压是否正常,只能通过脑脊液检查的方法得到。正常成年人,颅内压力侧卧超过此数值则提示颅内压增高。影响颅内压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脑子自身的容积;脑脊液的流动是否正常;脑血管的容积变化。临床上不论发生于哪种类型的急性脑血管病,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升高。脑出血产生颅压升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颅内血肿,占位使之周围脑组织水肿、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以继发脑水肿,尤其是发病数日后可有大量的红细胞阻塞蛛网膜而造成脑脊液回流缓慢,颅内压升高。病情发展迅速的脑梗塞,可使脑组织缺氧水肿,甚至液化。如梗塞区域较大,颅内压增高会更为明显,病人表现出一系列患病症状和体征。因此及时发现和妥善治疗处理颅内压升高的症状,也是脑血管病急性期治疗的关键所在。








问:脑血管病是否可以预防?

答:来自神经流行病学研究的资料及临床医生的忠告都已说明,预防脑血管病的钥匙,就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只要增强对该病的防范意识,脑血管病是可以预防的。邻国的日本和我国开展的对社区人群防治高血压为主的积极干预措施及强化卫生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地增强了居民自我保健能力。在上海召开的脑卒中国际会议上,各国专家普遍认为,脑血管病的综合性预防研究,是降低脑血管发病及死亡率的有效措施,也是提高群体居民生存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意义深远和重大。

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对可能致病的主观及客观影响条件和危险因素,进行积极的干预、防治,主要内容包括:

(1)养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习惯 如:合理营养膳食,规律性地作息时间,改变不良的烟酒嗜好等。

(2)消除危险因素的影响 如积极地有效控制和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病症。

(3)调整合理膳食 建议对肥胖者要进行饮食控制,减轻体重,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的治疗都是有益的。脑卒中高危病人,还应控制高胆固醇血症。其主要措施为,饮食控制胆固醇的摄入。减少食盐量,高纳饮食可诱发血压升高。每日适当增加新鲜水果和蔬菜可以防止体内钾含量过低。

(4)防治体内血液稠度增高 在某些人当中,红细胞压积,血小板增高或血液粘稠度异常都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








问:颅内动脉瘤的诱发因素是什么?

答: 颅内动脉瘤,被人们形象地比作脑子内的“定时炸弹”,一旦破裂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就会危及人的生命。因此应设法排除如下诱发脑动脉瘤破

裂出血的“引爆装置”。

年龄与性别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收缩压的升高,动脉瘤破裂的危险性有增高趋势。据统计,20—40岁间的中青年人是发病的高峰年龄段;女性略多于男性,分别占59%、41%。男女差别可能同女性雌激素分泌水平有一定的联系。

吸烟 长期大量的吸烟者,可导致机体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使血压增高,促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而激发脑血管的脆性增加,还可影响到血管内结缔组织的完整性,易诱发脑血管破裂出血。

饮酒 早在60年代初,国外学者就提出了饮酒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密切相关性,并且提出饮酒量的多少与出血的发生率存在着剂量反应关系。每天饮酒2次以上,每次酒精含量15克以上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因为饮酒多可促使血压升高,脑血流及止血机制发生异常改变。同时酒清还可直接造成血管痉挛,对促发脑动脉瘤破裂产生影响。

高血压 对于动脉瘤破裂出血,日本前瞻性观察表明,高血压病人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血压正常的3倍,临界高血压者是血压正常者的2倍。动物实验也说明,当长期的高血压影响到脑的血液动力学时,可促发动脉瘤的形成。

病毒感染 动脉瘤的形成既有先天脑血管肌层局部的缺陷,也有后天因素的影响。文献报道,严重的胆固醇增高、脑动脉硬化及病毒感染均增强动脉瘤破裂的危险性。

总之,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有其遗传、年龄、性别等不能改变的生理因素,也存在着外界环境如病毒感染等客观条件,也有些是人们能够控制和干预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等。如出现无明显原因的剧烈头痛伴喷射样呕吐等症状时,很可能是动脉瘤破裂,必须及时就医作出明确的诊断和治疗;大部分病人是能够获得痊愈的,其中部分病人甚至于终身不再发病。


脑梗塞概述:脑梗塞的治疗方法,脑梗塞是指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的脑血管疾病。

脑梗塞后症状:运动障碍、半身不遂、语言障碍、失语、头晕、头痛、耳鸣、面瘫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