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中进一步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以及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2)、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3)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观察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三角形教具等。

教学过程:

一、出示书62页例3并提出问题(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互相帮助,共同总结出了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了三角形的定义,现在小明遇到了一个问题,你们愿意帮他解决吗?

出示图片:这是小明家、学校、商店、邮局的位置图,你们能看出这张图与以上我们所学知识有什么关联吗?(各段路围成三角形)哪两个三角形呢?

(生指)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种走法可以到达?对上路中路围成的三角形来说,走上路就是走?走中路就是走三角形的什么?(第三条边)今天,小明刚巧要做卫生,想快点到学校,他走哪条路最近?(中路)师:为什么?(两条边的和比第三条边长)

师板书: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师:还有别的想法吗?师:看来同学们都认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

师:那同学们反过来想一想,是不是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这样的三条线段也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我们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进行边的测量

二、合作探究

三、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师启发:是什么样的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呢?(师指投影下的线段提示)只要两条较短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其余任意两条边的和肯定大于第三边,肯定能围成三角形。

四、回归图形,验证巩固

A、师:通过动手操作,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边的规律,你能用这一规律来解释小明家到学校走哪条路近的原因吗?

B、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判断三条线段在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了(两条短边的和与第三条边比较来判断)

五、出示例4

我们来做个实验

剪出下面4组纸条(单位:厘米)

(1)6、7、8 (2)4、5、9

(3)3、6、10 (4)8、11、11

用每组纸条摆三角形

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动手操作。

进一步得出: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六、练习

七、总结回顾: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三边关系

第九章:多边形 9.1.3三角形三边关系 学习目标: 1.了解构成三角形的条件 2.知道三角形三边关系 3.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构成三角形的条件的过程。 2.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探究构成三角形的条件 教学关键:让学生用不同长度的三根棍子进行演示,从中体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及构成三角形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2.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 二探索新知 小组活动:让学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四根小棒(6cm、5cm、3cm、2cm),让学生任意的取其中的三根,首尾连接,摆成三角形。 1、有哪几种取法? 2、是不是任意三根都能摆出三角形?若不是,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 3、用三根什么样的小棒才能拼成三角形呢?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1)6cm、5cm、2cm(2)6cm、5cm、3cm (3)2cm、3cm、5cm(4)2cm、3cm、6cm 经过实践可知: (1)、(2)可以摆出三角形 (3)、(4)不可以摆出三角形 我们可以发现这四根小棒中,如果较短的两根的和不大于最长的第三根,就不能组成三角形。 这就是说:三角形的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a.b.c分别是三角形ABC的三边:则有 a+ b﹥c

a+ c﹥b b+ c﹥a 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得出 c - b ﹤a b - a ﹤c a – c ﹤b 这就是说:三角形的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练习: 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么? (1)3,4,8 () (2)2,5,6 () (3)5,6,10 () (4)3,5,8 () 思考 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是否一定要检验三条线段中任何两条的和都大于第三条?根据你刚才解题经验,有没有更简便的判断方法? 技巧:只要满足较小的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若不满足,则不能构成三角形. 考考你:有人说他一步能走3米,你相信吗?能否用今天学过的知识去解答呢? 姚明腿长1.28米 答:不能。如果此人一步能走3米,由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得,此人两腿长要大于3米,这与实际情况相矛盾,所以它一步不能走3米。 练习: 木工师傅小李要做一个三角形的木架,已有两根长分别为1m和1.5m的木条,需要再找一根木条,把它们首尾相接钉在一起。这根木条长0.4m合适吗?2.3米呢?这根木条长度为多少米才合适呢? 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度,第三边长度范围是: 第三边长度的范围你能确定吗? 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牛刀小试: 1、四根小木棒的长度分别为2cm、5cm、9cm、10cm,任取3根可以搭出()个三角形。 A、1 B、2 C、3 D、4 2、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5和11,第三边a的取值范围是()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教学反思(原创2016.10.20) 我观看了许超老师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选择了“教师语言”的维度进行了观课,具体观课情况如下: 一、观课维度说明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讲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师生之间间的情感交流等,都通过良好的数学语言来反馈。正是在此观念指导下,我通过教师的语言这一维度进行了观课。 二、观课分析 1.总体评价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教学主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像猜测,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总体来说,教师首先通过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任选两个地点来选择合适路线来猜测哪一条路线最近;然后教师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进行了探究活动,从而得出结论: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行了巩固拓展提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许老师通过顺畅的过渡语、富有表现力的体态语、真实自然的评价语,在知识的传递、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 2.主要优点

(1)教学语言自然、简洁,富有指向性。在课始,教师直奔主题,“大家知道,许多数学问题都来源于生活,今天我们就到生活中寻找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样朴实、真实、自然的过渡语直接为下面的问题做好了铺垫。接着教师通过一个指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小明要从家到学校,可以怎么走?”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三条路线就是数学中的三角形的三条边,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 (2)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引领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巧妙进行设疑。比如“为什么同样是三段小棒,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瞬间活跃起来。学生通过经历围的过程直观的发现:当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小棒时,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只有大于第三根小棒时,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从而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此时,教师看似一句平淡的.提问“这样的归纳全面吗?”使学生敏锐地意识到结论的不严谨性。接着教师借助体态语言,在黑板上写出实验过程中的一种情形让学生用不等式表示,学生立即顿悟问题出在了“任意三角形”上面,从而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特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结论探究出来后,教师并没有止于这一步,而是又抛出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提问学生“我们实验的结果严密吗?”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动手实践有时会存在疑点偏差,必须通过理性作图这一过程来验证实验的正确性,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大于一边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目标: 1.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创设情境 1.出示:课本63页例3情境图。 (1)这是小明同学上学的路线。请大家仔细观察,他可以怎样走?(2)在这几条路线中哪条最近?为什么? 2.大家都认为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 请大家看,连接小明家、商店、学校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同样也近似一个什么图形?那么走中间这条路,走过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实质上是三角形的另两条边的和,根据刚才大家的判断,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边大,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

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三、实验探究 1、剪出下面4组纸条(单位:cm)。 (1)6、7、8。(2)4、5、9。 (3)3、6、10。(4)8、11、11。 用每组纸条摆三角形。 请大家随意拿三根来摆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1)(4)能摆成三角形,(2)(3)不能摆成三角形。 2、进一步探究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摆不成三角形。请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同学说出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摆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寻找原因,深入思考。 再请能摆成三角形的学生汇报用哪些尺寸的小棒摆成了三角形。学生汇报。 3、师生归纳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巩固练习 1.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条边的一个规律,你能用它来解释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的原因吗? 2. 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6——8题 四、反思回顾 在这节课里,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的?

例说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几种典型运用

例说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几种典型运用 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主要有这样的关系:三角形的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利用这两个关系可以解决许多典型的几何题目.现举例说明. 一、已知两边求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例1用三条绳子打结成三角形(不考虑结头长),已知其中两条长分别是3m和7m,问第三条绳子的长有什么限制. 解析根据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定理和推论可得结论:已知三角形的两边为a、b,则第三边c满足|a-b|<c<a+b. 设第三条绳子的长为x m,则7-3<x<7+3,即4<x<10.故第三条绳子的长应大于4m且小于10m. 二、判定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例2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1cm,2cm,4cm B.8cm,6cm,4cm C.12cm,5cm,6cm D.2cm,3cm,6cm 解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只需判断较小的两边之和是否大于最大边即可.因为6+4>8,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知,应选B. 例3 有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1)a-3,a,3(其中a>3); (2)a,a+4,a+6(其中a>0); (3)a+1,a+1,2a(其中a>0). 解析(1)因为(a-3)+3=a,所以以线段a-3,a,3为边的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 (2)因为(a+6)-a =6,而6与a+4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所以以线段a,a+4,a+6为边的三条线段不一定能组成三角形. (3)因为(a+1)+(a+1)=2a+2>2,(a+1)+2a=3a+1>(a+1),所以以线段a+1,a +1,2a为边的三条线段一定能组成三角形. 三、确定组成三角形的个数问题 例4、现有长度分别为2cm、3cm、4cm、5cm的木棒,从中任取三根,能组成三角形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小学数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关系

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二82页 教材简析: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青岛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三角形”中的一课时,该课时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去探求真理的志向,享受成功的喜悦。 3、能自觉运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三角形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探索。 教学准备: 学具:小棒若干根、合作探究表。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五足赛跑 师:刚才是他在中间,还可以怎样组合呢?会玩这个游戏了吗?那同学们可以课下玩玩看。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游戏,调节课前师生紧张的情绪,拉近师生距离。初步让学生体会三人两两不同的组合方式,为探究三边关系埋下伏笔。】 一、5分钟:合作习惯训练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 师:三根小棒,如果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线段,用它来围成一个三角形,小组四人必须都围成才算成功,比比哪个小组最快!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三角形的这三边存在着什么样的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实验小学课堂教学“5+35+X”教学模式,每节课前5分钟被称之为“五分钟习惯加油站”。本月训练主题是合作的习惯。通过小组挑战,既考验小组相互配合的能力,同时学生亲身经历把三根小棒围成或者围不成三角形的过程,从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认知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从而也激发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欲望。】 二、小组合作,猜测探究 1、师:刚才谁的小棒围不成三角形,围给给大家看一看。真的围不成吗?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如果可以改变小棒的长度,该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小棒太短围不成三角形,怎么办?顺着学生的思维:换小棒,换成多长的合适呢?猜想是探究活动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如何使学生学会猜想,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既是本节课走向成功的一个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起点。】 2、师:换成几厘米的呢? 师:说一说为什么觉得换成5厘米能围成? 生交流猜想理由,并操作验证。 师:还能换成几厘米呢?小组合作继续探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围成三角形? 集体交流: 师小结研究结果:看来大家都认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老师把这个发现记录下来。(板书: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用已有结论初步验证猜测:根据咱们的结论,同学们继续猜,还能换成几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5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主备教师设计使用教师修改 教学目标 1. 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 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 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 准备 不同长度的小棒、纸条或学生自己的铅笔等。 创设的主要问题情景 出示:课本82页例3情境图。 (1)这是小明同学的路线。请大家仔细观察,他可以怎样走? (2)在这几条路线中哪条最近?为什么? 合作探究 教学时,可先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哪条路最近呢?”“这是什么原因?”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接着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引发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课本82页例3情境图。 (1)这是小明同学的路线。请大家仔细观察,他可以怎样走? (2)在这几条路线中哪条最近?为什么? 2.大家都认为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 请大家看,连接小明家、商店、学校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同样也近似一个什么图形?那么走中间这条路,走过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实质上是三角形的另两条边的和,根据刚才大家的判断,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边大,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 二、实验探究 1.师:这个猜想对不对,有没有道理,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适合呢?请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借助学具,或以其他的方式来证明。小组长要组织好小组同学的分工协作,并做好记录,小组成员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让学生完全自由的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教师注意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证明方法并作适当指导。 3.小组汇报交流。 在小组汇报时先让学生充分地说自己的理由,老师则随时思考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4.师生归纳:通过同学们刚才的实验论证,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应用深化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条边的一个规

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教案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案例 一、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教学设计的研究背景与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在数学教学活动要求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是以自己的看法及课本现有的知识来直接教给学生,学习者必须通过自己主动的、互动的方式学习新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自主的、能动的、富于创造性的。因此,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根据自己先前的经验来建构新知识的意义,这样,传统的老师“说”、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就不复存在。 现代教学论观点认为数学教师不能充当数学知识施舍者的角色。教师不该是至高无上的权威。事实上,学生的数学素质是通过数学活动而得到,即学生自己通过研究、比较、建构,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所以,应多设计一些数学活动课,让学生真正动起来,非常有必要。 实践证明,数学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不但需要观察,更需要实验。事实上,孩子并不喜欢老师给他们一些结论,他们更喜欢通过实验、操作等手段进行学习。因此我将这节课设计为活动课,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数学,欣赏数学。通过学生参与猜一猜、摆一摆等实验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课内容是根据《标准》要求,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联系,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又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内容是学生已经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等学习方法体验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对三角形的三边特点进行研究的。学生之前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技能,初步具备了观察分析、总结概括的能力。但是由于受到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等诸方面的影响,加上三角形边的特点与正方形和长方形等四边形的特点还有一定的差异性的,更不容易直接观察出来。学生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识会更困难,故本课旨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带给他们的

三角形三边关系归纳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考点问题 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主要有这样的关系:三角形的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利用这两个关系可以解决许多典型的几何题目.现举例说明. 一、确定三角形某一边的取值范围问题 根据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定理和推论可得结论:已知三角形的两边为a、b,则第三边c 满足|a-b|<c<a+b. 例1 用三条绳子打结成三角形(不考虑结头长),已知其中两条长分别是3m和7m,问第三条绳子的长有什么限制. 简析设第三条绳子的长为x m,则7-3<x<7+3,即4<x<10.故第三条绳子的长应大于4m且小于10m。 二、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问题 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只需判断最小的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即可. 例2(1)下列长度的三根木棒首尾相接,不能做成三角形框架的是() A,5cm、7cm、10cm B,7cm、10cm、13cm C,5cm、7cm、13cm D,5cm、10cm、13cm (2)(2004年哈尔滨市中考试题)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1cm,2cm,4cm B,8cm,6cm,4cm C,12cm,5cm,6cm D,2cm,3cm,6cm 简析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知:(1)5+7<13,故应选C;(2)6+4>8,故应选B. 例3 有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1)a-3,a,3(其中a>3); (2)a,a+4,a+6(其中a>0); (3)a+1,a+1,2a(其中a>0). 简析(1)因为(a-3)+3=a,所以以线段a-3,a,3为边的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 (2)因为(a+6)-a =6,而6与a+4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所以以线段a,a+4,a+6为边的三条线段不一定能组成三角形. (3)因为(a+1)+(a+1)=2a+2>2,(a+1)+2a=3a+1>(a+1),所以以线段a +1,a+1,2a为边的三条线段一定能组成三角形. 三、求三角形某一边的长度问题 此类问题往往有陷阱,即在根据题设条件求得结论时,其中可能有一个答案是错误的,需要我们去鉴别,而鉴别的依据就是这里的定理及推论. 例4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成12cm和21cm两部分,求这个三角形的腰长. 简析如图1,设腰AB=x cm,底BC=y cm,D为AC边的中点.根据题意,得x+1 2 x= 12,且y+1 2 x=21;或x+ 1 2 x=21,且y+ 1 2 x=12.解得x=8,y=17;或x=14,y =5.显然当x=8,y=17时,8+8<17不符合定理,应舍去.故此三角形的腰长是14cm. 例5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2厘米和9厘米,第三边长是一个奇数,则第三边长为______. 简析设第三边长为x厘米,因为9-2

三角形三边关系性质的应用

三角形三边关系性质的应用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总大于第三边”这个性质是三角形最基本的性质之一,它的应用十分广泛,下面举例说明. 例1 等腰三角形的两边为4,8,则它的周长为_______. 分析:从表面上看本题有两种可能,以4、4、8为边的等腰三角形和以8、8、4为边的等腰三角形,但前者不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所以周长为20. 例2 不等边三角形中,如果有一条边长等于另外两条边长的平均值,那么最大边上的高与最小边上的高的比k的取值范围是 [ ] (98年江苏省初中数学竞赛题) 解:如图1,设BC=a,AC=b(a>b),高AD、BE分别为h a,

说明: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衡量能否组成三角形或已知三角形的三边确定某边的敢值范围时,要注意性质中“大于”二字,而不是相等,“任意”两边而不是其中两边. 例3四边形ABCD中,O为对角线交点, 解:如图2,在△ABC中,由三边关系得 AB+BC>AC,① 同理可得: BC+CD>BD,② CD+DA>AC,③ DA+AB>BD.④ 由①②③④得2(AB+BC+CD+DA)>2(BD+AC). ∴AB+BC+CD+DA>BD+AC 在△AOB中 OA+OB>AB,① 同理得OB+OC>BC,② O C+OD>CD ③ OD+OA>AD ④ 由①②③④得2(OA+OB+OC+OD)>AB+BC+CD+DA. 例4若a、b、c为△ABC的三边,求证关于x的方程b2x2+(b2+c2-a2)x+c2=0没有实数根. 证明:∵△=(b2+c2-a2)2-4b2c2=(b+c+a)(b+c-a)(b-c+a)(b-c-a) 在△ABC中,∵b+c>a,∴b+c-a>0. 同理 b-c+a>0,b-c-a<0.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常见应用

专题一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常见应用 一. 专题目标 1. 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 通过例题学习,学会用三边关系解决“能否构成三角形”类型的题目 3. 通过例题学习,学会用三边关系解决“第求三边长或可能性”类型的题目 4. 通过例题学习,学会用三边关系解决“三角形中和边长之间的关系”类型的题目 5. 通过例题学习,学会用三边关系解决“绝对值化简”类型的题目 二. 专题环节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 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 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连结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一. 能否构成三角形 例1,1、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7,则它的周长为_______; 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4,则它的周长为_____. 分析:根据线段MN 平行于Y 轴,MN=M N y y -,分别讲M 点所在二次函数解析式和N 点所在AB 直线解析式 求得代入即可得到MN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 详解:设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2=kx +b , 由y 1=-x 2 +2x +3求得B 点的坐标为(0,3).把A (3,0),B (0,3)代入y 2=kx +b ,解得k =-1 b =3. ∴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2=-x +3. ∵MN ∥y 轴,M (x,-x 2+2x +3),N(x,-x +3) ∴MN=M N y y -=-x 2+2x +3-(-x +3)=-x 2+3x=-(x-32)2 +94 (0≤x ≤3)

∵a=-1<0 ∴当x=32时,线段MN 最大值为94 关键词:二次函数表示线段长 一 图形问题:周长 例2,如图,已知二次函数2 45y x x =--的图像与坐标轴交于点A (-1,0)和B (0,-5) 对称轴存在一点P ,使得△ABP 的周长最小,请求出P 的坐标 分析: 二次函数中的周长最小值,往往是用利用轴对称求线段最值的办法来获得的: 即:△ABP 周长为AB+BP+AP ,由于AB 是定线段,所以周长最小值转化 为PA+PB 最小,所以可以做A 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C ,连接BC,和对称轴的交点P .此时PA+PB 获得最小值BC , 此时只需要将对称轴的横坐标代入BC 所在直线解析式,就可以求出P 点坐标。 详解:由题意对称轴为x=2, 如图,抛物线和x 轴另个交点为C (),0c x , P 为AB 上任意一点, 根据A 和C 关于对称轴对称,-1+c x =2×2,∴c x =5, C(5,0) △ABP 周长为AB+BP+AP ,由于AB 长度一定,可知PA+PB 获得最小,即可使得周长最小。 根据轴对称求最值方法可知:A 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为C ,PA=PC,所以要使得PC+PB 最小, P ,B,C 三点成一线时候此时PC+PB 最小,即为BC 长。 此时P 点 即为直线BC 和对称轴的交点。 设BC 所在直线y=kx+b,将B (0.-5)和C (5,0)坐标代入得 505 k b b +=??=-? 解得k=-1,b=-5,所以BC 所在直线解析式为:y=-x -5 将x=2,代入得y=-3,所以P 点坐标为(2,-3),此时△ABP 周长获得最小值。 关键词:轴对称求线段和最小值,二次函数应用 一.图形问题:面积 例3.为了改善小区环境,某小区决定要在一块一边靠墙(墙长25m )的空地上修建一个矩形绿化带ABCD ,绿化带一边靠墙,其他三边用总长为60m 栅栏围住(如图),若设绿化带的BC 边长为x m ,绿化带的面积为y 平方米. (1)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请问绿化带面积的最大值为多少,此时BC 长为多少?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通伏小学张永恒 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册P8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能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获得成功体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难点:探索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你能告诉大家什么是三角形吗? 生: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师:不错,那么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能(不能) 师:那我们就来围围看吧。谁愿意上来围?(两生上台演示——评析) 2、师:看来,有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那下面我们大家都来围围三角形,好不好? 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 (一)围三角形,创建研究素材 1、师:(1)同桌两人合作,每次从5根小棒中任取3根来围三角形,将围的情况记录在白纸上。要求分工合作:一人围,一人记录。 2、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3、反馈:学生汇报能和不能围成的情况(教师板书记录) 师:还有吗?情况不少,我们就用省略号来表示吧! [检测错误情况——对同学们汇报上来的能和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各种情况,对照自己的记录,看看谁还有意见?]

(二)思考讨论,发现规律 1、师:同学们,能不能围成三角形看来跟三条线段的什么有关?(长度),那么究竟怎么样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怎么样的三条线段又能围成三角形,下面我们先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再与同桌进行讨论来发现其中的奥秘。 2、学生讨论(教师参与) 3、反馈 层次1: 师:下面我们先来看怎样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 (1)生:我们发现两边的和小于(等于)第三边就不能围成三角形。比如2+2小于5,就不能围成三角形。(师板书:2+2<5,) 师:真的吗?来围给我们看看?(生上台围,展示) (2)师:是不是所有的情况都是小于呢? 生:我们发现两边的和等于第三边也不能围成三角形。3+3等于6,就不能围成三角形。(师板书:3+3=6) 师:也请你围给我们看看?(生展示) 检验其余记录下来的情况。(师生齐算,板书算式) 层次2: (1)列举发现 师指着板书: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我们发现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就能围成三角形。如2+3>4,这样就能围成三角形。(师板书) 师:谁有不同发现? 生:我们认为必须每两条边相加和大于第三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比如2+3>4、2+4>3、4+3>2(师板书) 哪些组还有不同发现? 生:我们认为最短的两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就能围成三角形。如只要2+3>4,就能围成三角形。 师:还有吗?

三角形三边关系(带答案)

【考点训练】三角形三边关系-2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11?青海)某同学手里拿着长为3和2的两个木棍,想要找一个木棍,用它们围成一个三角形, 4.(2012?长沙)现有3cm,4cm,7cm,9cm长的四根木棒,任取其中三根组成一个三角形,那么可 二、填空题(共10小题)(除非特别说明,请填准确值) 11.(2007?安顺)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7,则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_.12.(2004?云南)已知三角形其中两边a=3,b=5,则第三边c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

13.(2007?柳州)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23cm和10cm,第三边与其中一边的长相等,那么第三边的长为_________cm. 14.(2006?连云港)如图,∠BAC=30°,AB=10.现请你给定线段BC的长,使构成△ABC能惟一确定.你认为BC的长可以是_________. 15.(2005?泸州)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8cm和6cm,则它的周长为_________cm. 16.(2007?贵阳)在△ABC中,若AB=8,BC=6,则第三边AC的长度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17.(2006?梧州)△ABC的边长均为整数,且最大边的边长为7,那么这样的三角形共有_________个. 18.(2004?芜湖)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等于5,另一边等于6,则它的周长等于_________. 19.(2004?玉溪)已知一个梯形的两底长分别是4和8,一腰长为5,若另一腰长为x,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20.(2004?嘉兴)小华要从长度分别为5cm、6cm、11cm、16cm的四根小木棒中选出三根摆成一个三角形,那么他选的三根木棒的长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cm). 三、解答题(共10小题)(选答题,不自动判卷) 21.已知三角形的三边互不相等,且有两边长分别为5和7,第三边长为正整数. (1)请写出一个三角形符合上述条件的第三边长. (2)若符合上述条件的三角形共有n个,求n的值. (3)试求出(2)中这n个三角形的周长为偶数的三角形所占的比例. 2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各边长均为整数,周长大于4且不大于10,请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三角形的三边长. 23.一个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x,x,24﹣2x, (1)求x可能的取值范围; (2)如果x是整数,那么x可取哪些值? 24.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x﹣3,4,求x的取值范围. 25.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11﹣2x)m、(2x2﹣3x)cm、(﹣x2+6x﹣2)cm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中进一步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以及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2)、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3)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观察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三角形教具等。 教学过程: 一、出示书62页例3并提出问题(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互相帮助,共同总结出了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了三角形的定义,现在小明遇到了一个问题,你们愿意帮他解决吗? 出示图片:这是小明家、学校、商店、邮局的位置图,你们能看出这张图与以上我们所学知识有什么关联吗?(各段路围成三角形)哪两个三角形呢? (生指)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种走法可以到达?对上路中路围成的三角形来说,走上路就是走?走中路就是走三角形的什么?(第三条边)今天,小明刚巧要做卫生,想快点到学校,他走哪条路最近?(中路)师:为什么?(两条边的和比第三条边长) 师板书: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师:还有别的想法吗?师:看来同学们都认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 师:那同学们反过来想一想,是不是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这样的三条线段也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我们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进行边的测量 二、合作探究

三角形三边关系案例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此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点以及三角形的稳定性等知识,为学习本课内容,探究“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做好了准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都知道了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但绝大多数的学生却不清楚并不是任意的3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是基于学生这样的认知特点展开的。开始通过师生谈话,复习三角形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动手操作摆三角形(学生发现有的摆不成功),这样学生会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这样的设计,是希望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然后通过合理的猜想、积极的验证,归纳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最后是让学生用发现的规律解释身边的一些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既巩固了新学知识,又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堂写真: 片段(一) 师:同学们对三角形已经有哪些了解?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老师这里有三根小棒(代替线段),分别长3、5、10厘米,这3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谁愿意上来围一围?围得时候要注意小棒首尾相连。 生:怎么围不成三角形? 师:是呀,这三根小棒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呢? 生:有一根小棒太短了 生:下面一根长了一点。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看来要围成三角形,须考虑三条小棒的长短关系。那么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 分析点评 从抽象的知识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片断一中,教师故意拿出摆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3、5、10),首先提出这三根小棒能围成什么图形?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是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在黑板演示,结果不能围成三角形。学生感到很意外,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以此引出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课题。 片段(二) 师:小明去上学,他从家到学校可以怎么走?哪条路最近?(课件演示) 师:你怎么知道中间这条路最近? 生1:这条路是直的,经过邮局的路拐了弯,绕远了。 生2:这是一条直线(线段),(两点间)直线(线段)最短。 师:是啊!拐了弯的路比直走的路远。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巧用

专项训练一: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巧用 名师点金: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应用广泛,利用三边关系可以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已知两边求第三边的取值范围、证明线段不等关系、化简绝对值、求解等腰三角形的边长及周长等问题. 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1.下列每组数分别表示三根木棒的长度,将它们首尾顺次连结后,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一组是() A.4,4,8 B.5,5,1 C.3,7,9 D.2,5,4 2.有四条线段,长度分别为4 cm,8 cm,10 cm,12 cm,选其中三条组成三角形,试问可以组成多少个三角形? 求三角形第三边的长或周长的取值范围 3.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3,第三边的长是整数,且周长是偶数,则第三边的长是() A.2或4 B.4或6 C.4 D.2或6 4.如果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5,则周长l的取值范围是() A.6<l<15 B.6<l<16 C.11<l<13 D.10<l<16 5.若三角形的三边长是三个连续自然数,其周长m满足10<m<22,则这样的三角形有________个.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等腰三角形中的应用 6.等腰三角形的一条边长为6,另一条边长为13,则它的周长为() A.25 B.25或32 C.32 D.19 7.已知,等腰三角形ABC的底边BC=8 cm,|AC-BC|=2 cm,则AC=________. 8.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4,且周长小于20,则它的腰长b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代数中的应用 9.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a,b,c,且|a+b-c|+|a-b-c|=10,求b的值. 10.已知a,b,c是△ABC的三边长,b,c满足(b-2)2+|c-3|=0,且a 为方程|x-4|=2的解,求△ABC的周长. 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证明边的不等关系 11.如图,已知D,E为△ABC内两点,求证:AB+AC>BD+DE+CE.

小学数学2011版本小学四年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启发,学生经历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的过程,体会“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猜测—验证—总结”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不能构成三角形 二、学情分析: 1、关于教材:在教学中,教师利用情景图(小明上学路线图)首先提出“你怎么知道小明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个话题与学生交流。有的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理由,有的学生根据已有的“两点间线段最短”的知识解释原因。接着,学生观察由路线图抽象成的三角形,理解直走的路是这个三角形的一条边,拐了弯的路是这个三角形两条边的和。进而,引导学生联系刚才的判断——直走的路比拐了弯的路近,对“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提出联想或猜想。这样,学生面对“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这一新问题,很自然地得到:三角形两条边的和比另一条边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采取与学生一起从起点情境出发往上看目标的方法,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知识与经验进行形象的加工和改造,大胆提出新的猜想(或联想),再由学生想办法来验证猜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引导思维”,经历“猜想、假定、确定”的过程,体验“冒险、创造、发现”的喜悦。 2、关于学生: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即学生学会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想,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并将“学习猜想的方法”与“学习验证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知识

本身,更重要的是态度、思想、方法,是一种探究的品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 探究能力,对他们后继知识的学习有较大的影响,也可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课前准备: 1、学生: ①预习方案: 1、先量一量小棒或吸管的长度,再任意选取它们来拼摆三角形,并记录拼摆的情况。 2、在拼摆三角形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2:搜集资料: 2、教师: ①课件:自制多媒体课件(借鉴百度文库“) ②文本: ③视频资料: ④教具;小棒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大胆猜测 导语: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小明。他正从家里出发赶往学校。请 回答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线?哪一条最近?(指明回答),【课件出示教材82 页例3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 (1)为什么大家都认为中间这条路最短? 预设生1:因为第1条和第3条路线拐弯了,绕远路,所以中间这条最近。 生2:我生活中这样走过,中间的这条路线最短。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第三届数学竞赛初赛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共37分) 1.甲乙两数的和是231,已知甲数的末尾是0,如果把甲数末位的0去掉,正好等于乙数。乙数是(),甲数是()。 2.已知a、b、c都不等于0,而且a>b>c,当a=____,b=____, 3.将1、2、3、4、5、6、7、8这八个数字填入下面算式中的八个“□”内(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使得数最小。 □□.□□-□□.□□ 4.从右边表格中各数排列的规律可以看出:①“☆”代表____,“△”代表____; ②81排在第____行第________列。 5.把160支铅笔、128本练习簿、96册故事书最多可以分成____份同样的奖品,在每份奖品中,有铅笔____支,练习簿____本,故事书____册。 6.在左边的算式中,“三”“好”“学”“生”四个汉字各代表一个阿拉伯数字。其中“三”代表____,“好”代表___,“学”代表___,“生”代表___。 7.某市派出 60名选手参加 1988年“贝贝杯”少年田径邀请赛,其中女

拖拉机4小时可耕这块田的____。 9.要在 20米长的水泥阳台上放11盆花。不管怎么放,至少有____盆之间的距离不超过2米。 10.右图中每个格子(小正方形)的面积表示1平方厘米。梯形面积为____平方厘米。 1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扩大a倍,那么它的体积扩大____倍。 12.食堂原有煤600公斤,第一天烧掉148公斤,第二天烧掉150公斤,第三天烧的比第二天多2公斤。三天后原来的煤少了____公斤。 13.有249朵花,按5朵红花,9朵黄花,13朵绿花的顺序排列,最后一朵花是___色的,这249朵花中,红花是()朵,黄花是()朵,绿花是()朵。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横线上。每题选对得4分,不选得 1分,选错得0分)(共28分) ①311;②31;③29;④35 2.如右图,正方形被一条曲线分成了A、B两部分。下面第____种说法正确。

三角形边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案

三角形边的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例 3(77 页)三角形边的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能判断给定长度的 三 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2.技能目标:通过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算一算、比一比,经历发现“三角 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生 活中处处有数学。 3.情感目标:体验“做数学”的成功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探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 边” 的性质。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三角板、每人一套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吗?大家任意画 一个三角形。有人说姚明一步能走 3 米 ,你相信吗? 师: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师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是不是 有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城三角形呢?大家猜一猜,能围城三角形的三条 线段有没有什么要求或条件? 师:能围城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有没有什么要求呢?也就是三角形 三条边的长度之间有没有什么特点呢?如果有,是什么特点呢?这就 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三角形里的问题: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出示:有人说姚明一步能走 3 米 ,你相信吗?不急,学了这节课老师相信你们就有答案 了。

二、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师:三角形有几条边?用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生:能或不能 师: 4 根小棒你最多能摆几个三角形? 列举所有可能性。 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好的( 3 厘米、 4 厘米、 5 厘米、 8 厘米、 9 厘米)的小棒,任意取 3 根围三角形,记录好每次所用小棒的长度,以 及能否围成三角形,填好表格 第一根小棒长第二根小棒长第三根小棒长能否围成三角形 2、学生汇报: (活动要求: 1、用自己面前的小棒来围。 2、小棒需首尾相连。 3、 围好后观察自己和别人围的情况。学生动手操作) 生汇报自己摆的情况。 三、探究原因比较交流 (一)探究三根小棒有时围不成三角形的原因。 每个小组用刚才没摆成三角形的小棒合作进行研究 师:有的没摆成三角形,猜一猜可能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生: 跟边有关。师:这个摆不成的三角形,它的边怎么了?生:太短了。你指 的是一条边吗?换另一条较短工边进去学生又发现可以变成一个三角形。(二)汇报交流 引导生小结出:(比较小棒的长度)因为有两根小棒的长度的和 小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所以用它们围不成一个三角形。 师出示: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小于第三根小棒长度时,围不成三角形 是这样的吗?这是咱们研究得出的第一个规律。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我们的三根小棒也围不成一个三角形,它们长度之间的关系是:两根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