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分析】

“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

1.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

2.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组合图形的面积。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里测量的重要目标之一。《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是: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的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与原来的《修订大纲》比,突出了探索性。因此,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教材在设计思想上有了较大的改变,即变过去只重公式计算为重视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变过去重教师讲解为学生的自主探索、自己建构数学知识。本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图形的特征以及第五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们是六年级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将借助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而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的推导都将借助前一图形面积计算,前后知识联系非常紧密。在这三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探究中,“转化”的数学思想得以充分渗透,这种数学思想也将为学生在六年级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学习打下基础。“转化”思想的体验需要学生在数、剪、拼、摆等充分的操作活动中得到,进而促使学生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操作”是本单元教

学的重要环节。到这一单元结束,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在第二学段就基本学完。

组合图形的面积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之后学习,由义务教育教材的选学内容设定为本教材的必学内容,其好处在于学生在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中,要把一个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进行计算,可以巩固对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和面积公式的运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编排特点】

其一,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材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向已知转化为基本方法开展学习。安排顺序:

基础:长方形面积计算;

线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基本方法:未知向已知转化。

其二,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各类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先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再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发现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个过程。同时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例如:

平行四边形面积:数方格→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推导;

三角形的面积:直接要求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推导;

梯形面积: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推导。

其三,注意练习的探索性,形式多样化,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形式多:应用问题、变式题、用间接条件求面积、画一画、分一分、思考题;

探索:自己想办法求出图形的面积。

题目的选材贴近生活,与传统教材相比,更容易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操作性的习题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另外,本单元还安排了两个“你知道吗?”,介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和数学家对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和计算方法,丰富了学生对我国数学史的认识。

【学情分析】

(1)学生有学习新知的知识基础。在学习本单元知识之前,学生在第一学段认识掌握了这几种平面图形的特征,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已经了然于心,数方格确定面积的方法也已经掌握。这对于新知的学习拥有了很强的知识基础。

(2)五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已初步形成,对于问题的探索会更加投入。因此,在操作中会积极探讨推导面积公式的多种途径与方法,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思考问题。

(3)对可能会出现的典型困难,用语言表述整个操作过程,会因学生个体的差异而呈现不同水平的表述。

【单元教学目标】

1.利用方格纸和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2.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3.培养学生变换和转化的思想方法。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应用各种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求它们的面积和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第一课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P79-8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把平行四边形转化学过的图形,通过找关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准备:

每小组一套平行四边形纸片、每人一把剪刀,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1.出示主题图

请学生观察主题图并思考:你发现了哪些图形?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学生作答,教师随即提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2.出示80页“两个花坛图”,设疑:请观察这两个花坛,哪一个大呢?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它们的大小需要知道它们的面积。

3.导题: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可以得出长方形花坛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我们还没有学过,所以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板书课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制造认知冲突。

由已知到未知,即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类推,掌握新概念。这是教学抽象的数学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适合用这一途径进行教学。

二、探索交流、归纳新知

(一)数方格法

1.用课件投影出示方格图,教师讲述:我们可以用数方格思维方法数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注意一个方格代表1m2,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算。

2.学生数出课本80页的图形面积,填入80页的表格中,然后指名说出数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3.观察比较表格中两个图形的关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则它们的面积相等。

让学生掌握用数来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初步感知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二)割补法

1.引入:

如果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经常用数方格这种方法方便吗?这就需要寻找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我们已学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根据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新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感受新知探索的必要性,增强了自主探索的兴趣。2.通过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1)自由剪、拼,进一步感知。

①每个平行四边形只准剪一下,试一试被剪下的两部分能拼成已学过

的什么图形?学生自己剪、拼。

②互相讨论。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通过操作讨论得出:只有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才能拼成一个我们会计算的图形——长方形。

追问:为什么要转化成长方形?为什么要沿高剪开?不沿高剪开行不行?

通过这样深入的探究,将学生为动而动的状态引向有效的“做数学”活动,不仅有效地渗透了数学的转化思想,而且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2)揭示转化规律

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在转化的过程中,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做呢?(教师边演示边讲述)

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左手按住右手的梯形,右手抽拉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直到两斜边重合为止。这样就得到一个长方形。

③学生根据刚才的演示模仿操作,体会平移的过程。

学生仔细观察、主动思考,大胆猜想、小心实验,找出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很自然地就发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3.归纳总结公式

(1)比较变化前的两个图形,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互相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根据讨论结果完成填空。

引导学生明确:你发现了什么?

①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面积没有改变。即长方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同时板书)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同时板书)

(2)根据这些关系,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推导出来?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4.教学字母公式

(1)介绍每个字母所表示的意义。板书S=a×h

(2)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 或“S=ah”。(同时板书)

这样的重复,有利于突出本课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出示81页例1

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集体订正。

2. 看书质疑。

(1)对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你还有疑问吗?

(2)请同学们认真阅读80至81页内容,通过看书你又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课本乃学生学习中的重要媒体之一,要充分地发挥这个重要媒体的作用,让学生通过“看书质疑”,既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数学材料

获取知识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说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计算它们的面积。

2.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

(2)平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

(3)把一个长方形的框架挤压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减少了。()

(4)如果把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都除以2,它的面积比原来缩小了。()

3.练习十五第1题

4.练习十五第2题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五、回顾总结,深化提高

这节课探究了什么?是怎样探究的呢?

六、课堂作业:第82页第3、4题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领悟方法、体验情感、提升能力。

第二课时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84—8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

教学关键:让学生经历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发现和抽象公式的过程。教具准备:课件、每个小组至少准备完全一样的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出示一幅由各种图形组成的房子。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座房子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师:观察的真仔细!

请同学们看着屏幕一起说出闪动的图形是什么图形?

(学生若一个一个说出,就边说边点。你还发现什么图形?谁还愿意

说?请你说!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

师:你们会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吗?怎么算?大家还记得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

师:表达得很清楚!还有哪一个图形的面积没有学?(三角形)大家想学吗?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探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实践操作,探索问题:

1、猜一猜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请大家猜一猜,三角形的面积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汇报猜测结果(角、边、高)

师:到底谁猜得对?三角形的面积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个探究活动。

2、看一看

师:请打开学具袋,仔细观察,里面都有什么图形?谁愿意介绍给大家?

生:有直角、钝角、锐角三角形,其中每种有两个是完全一样的。师:你怎么知道是完全一样?

3、拼一拼

师:我们就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进行探究,请看探究要求。

屏幕出示探究要求:

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摆拼,拼已经学过的图形。

②拼出图形的面积与原来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联系?

师:谁愿意声音宏亮的读一读!

师:读的非常清楚!下面就请小组合作,动手拼一拼、摆一摆,开始行动吧!

4、说一说

师:好的,哪个小组愿意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你也可以任选一种图形来说!

师:大家都很积极踊跃!(你真勇敢!)

生:汇报。(将三种三角形贴于黑板上)

(1)两个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系如何?(一半)师:请看大屏幕,两个同样的锐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师:谁还愿意来展示?

两个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系如何?(一半)师:请看大屏幕,两个同样的直角三角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师:说得非常精彩!谁还想展示?

两个一样的钝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系如何?(一半)师:请看大屏幕,两个同样的直角三角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5、想一想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三角形的底相等。

(2)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三角形的高相等。

(3)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得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也可以说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拼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底×高÷2

师:底乘高求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2?

师:如果用字母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你能用字母表示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板书:S=ah÷2

师:我们再回到刚才的猜测,现在你们可以说说,三角形的面积与什么因素有关了吗?无论面积多大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所以和角没有关系。

6、练一练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探究活动,你认为下面的说法正确吗?

(1)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一个三角形面积为20平方米,与它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是

40平方米。()

(3)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4)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7、了解其它推导方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知道吗?我国古代的数学家更了不起,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你想知道古代数学家刘徽是怎么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吗?

课件演示。师:把一个三角形经过分割、移补,使面积保持不变。师:大家如果感兴趣,课下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试一试。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师:我听说你们都是少先队员,少先队员的标志是红领巾,你知道自己每天佩戴的红领巾面积有多大吗?如果告诉你底是100厘米,高是33厘米,你能算出它的面积吗?请快速做到练习本上。

(屏幕显示)出示85页例1:

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集体订正。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课本86页的练习第1题。

师: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你见过这些道路交通警示标志吗?谁知道这些标志表示什么意思?你了解的真多,真不错!

师:大家认识了这些交通警示牌,就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

师:这些标志牌的大小都相同,你能求出其中一块标志牌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吗?

2、口算各种三角形的面积。

师:看来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大家掌握得很不错!下面就请大家大显身手,根据给出的条件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1)求一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

(2)求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师:这是一个什么图形?

生:直角三角形。

师:他的面积怎么求?你发现什么?

生:只要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就能求出直角三角形的面积。(3)求一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

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怎么求?为什么不选择那条高?

生:因为它不是底边上对应的高。

师:那这条高对应的底是哪条边?如果告诉你这个底的长度,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它的面积吗?(同学们可真棒!)

3、老师这还有一道挑战题,你们敢挑战吗?下图中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师:高为什么相等?

生: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都相等。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还能画出多少个和它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四、回顾总结,深化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结束语:

希望大家能够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更多的实际问题!下课!

第三课时梯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梯形的面积》P88-89。

教学目标:

1.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推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概括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2.会正确、较熟练的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迁移、转化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教学难点:梯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

教学关键:让学生经历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发现和抽象公式的过程。教具准备:课件、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各三组、剪刀等。

学具准备:每个小组至少准备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等腰梯形、普通梯形各两个,剪刀。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一、设置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图文:一辆汽车侧面的车窗玻璃是梯形,它们的面积是多少?从而引出课题。(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引发学生对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这一教学理念。

二、探索交流、归纳新知

1.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提示:用梯形学具,可以拼一拼,也可以剪一剪,看是否能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的探索研究自主解决问题。3. 展示学生的剪拼过程,交流汇报。

(1)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让学生将转化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再选择有代表性的情况汇报)

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①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

③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2)分情况汇报推导过程,配合课件演示。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推导,在此基础上进行汇报和交流。

师: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重点交流第一种操作情况的结论: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每个梯形面积的二倍;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可以第(1)种方法为研究重点,让学生叙述推导的过程,得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4.归纳公式

(1)小组内交流推导过程,抽象概括计算公式。

交流问题: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2)汇报交流,追问:为什么要除以2?

根据学生交流、汇报,教师进行如下板书:

因为:梯形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2

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3)归纳字母公式:……

S=(a+b)h÷2

5.看书质疑。

教学中注重细节的处理,通过旋转—平移—拼合的具体操作方法的指导,把转化的思想的渗透落到实处。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出示89页例3:

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集体订正。

2.独立完成P89做一做。完成后交流、讲评。

3. 选一选

(1)把一个平行四边形任意分割成两个梯形,这两个梯形中 ______总是相等的。()

A.高 B.面积 C.上下两底的和

(2)在下图中,平行线间的三个图形,它们的面积相比________。()

A.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 B.三角形的面积大 C.梯形的面积大 D.面积都相等

(3)已知梯形的面积是42.5dm2,上底是3dm,下底是7dm,它的高是()

A .42.5×2÷(3+7) B.42.5÷(3+7) C.42.5÷(3+7-3)

4. 我会解决

(1)有一块梯形麦田,上底28m,下底32m,高20m。在这块田里共收小麦301.2千克,平均每平方米收小麦多少千克?

(2)工地上有一堆圆木,这堆圆木共有多少根?

知识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理解,不断把新知识内化,有效地构建了一个合理有序的认知结构,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认知又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四、反思评价、全课小结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本节课的收获,评价同组成员的课堂表现。2.师:通过这三节图形面积计算的学习,我们深刻地体验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在数学研究中的作用。这种“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能

帮助我们找到探究问题的方向,相信同学们今后能应用这一数学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发挥小组合作交流的优势,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学会总结,学会反思,学会评价,增强学数学的情感。

第四课时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P92-93。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2. 灵活应用“割”、“补”法,会正确、较熟练的运用各图形面积公式计算组合图形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灵活应用“割”、“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用割还是用补(几个面积的“和”还是“差”)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一、知识铺垫,导入新课

1. 我们学过了哪些基本图形的面积呢?

2.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我们称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学校:虹桥小学 学科:数学 年级:四年级(1)班 任课教师:唐玉琼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一) 1 2 1 古诗词三首 3 课型:古诗词 4 教学目标 5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6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7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8 话 说说诗句的意思。 9 10 德育目标:让学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11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 12 教学方法: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13 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 14 教学准备: 1、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15 16 2、多媒体课件 17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18 19 第一课时 20 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 21 22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 23 24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5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6 27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28 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9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30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31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32 33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34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35 36 2.检查自学。 37 ①指读全诗。(正音) 38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39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 40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 41 42 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43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44 45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与”“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二、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2、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3、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4、分组学习 读熟三首诗,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5、指导朗读。 四、教学反思: 我在黑板上给孩子们抄了一首刘禹锡的《望洞庭》,指导学生朗读并初步理解,然后指导背诵。一节课,不仅学会了教材上的古诗,还积累了课外书上的古诗一首。这样的课堂拓展,教一带一,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课后,我进行了教学反思认为,“课堂拓展,教一带一”的方法,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又就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等基本理念。 我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当时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涨,情绪也很激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画交上来了,瞧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对我而言,与其说就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就是在欣赏作品。 在这堂课上,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了问题,比如在一个环节上媒体没有同步,比如板书当中的一些失误,以及在随机问答中的不够严密等,都就是因为准备的不够充分,或者说就是设想的不够严密,因此渴望完美的我课后充满懊恼,并一次次告诫自己:今后上课务必要认真、再认真,做到百密而无一疏。 2、桂林山水 一、教学要求 1.通过瞧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与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第2-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结合树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二、小数的意义 1、自学小数的意义(看书第3页) 2、小组交流 3、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把这个 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 4、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5、归纳小数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三、小数部分的数位及读写: 1、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 先复习整数部分的数位,再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是十分位;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是百分位;三位小数是千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三位是千分位。 在计数器的各位上拨3个珠子,说一说各表示多少,体会数位间的进率。 2、小数的读写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改版后)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五单元三角形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第八单元统计 营养午餐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第十单元总复习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四(5)班上学期期末检测,平均分为85.7,合格率为97.6%,优秀率为58.7%。本班大多数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符合年龄及年级特点,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数学的信心较强;学生分析能力有一定的提高。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同时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性解决问题的方面也欠缺,需要下大力量来培养训练。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家长配合不到位现象,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本班的学生能够听从老师的教导,但是自主创新的意识还是比较缺乏,针对这现象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加强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及能力;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家长常于疏忽的学生,应在课内课外加以帮助,使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同时提高学习成绩。 二、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一)教学内容包括:1.四则运算 2.观察物体(二) 3.运算定律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5.三角形6.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7.图形的运动(二) 8.统计 9.数学广角——鸡兔同笼10.总复习。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金桥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2)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2) 课题:一、二级混合运算 (3) 混合运算 (4) 第四课时有关0运算 (5)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6) 第一课时位置与方向 (6) 课题:画方位图 (8) 课题: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9)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11) 加法交换律 (11) 加法结合律 (14)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第三课时) (15) 课题二:乘法分配率 (16) 课题:简便运算 (18) 简便运算(二)教学设计 (20) 《除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21) 课题:营养午餐 (23)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27) 课题一:小数的意义 (27)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28)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及教案 (30) 第四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 (32)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35)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35) 第五单元三角形 (37) 课题:三角形的特征 (37) 第五单元三角形的分类(第三课时) (39) 三角形的内角和(第一课时) (42) 第五单元:图形的拼组(第一课时) (44)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47) 课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49) 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中的运用 (51) 第七单元统计 (53)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54)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一) (54) 课题: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二) (56)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5页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一)布置思考题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上册)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上册) 第1单元大数的认识 1-1亿以内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 内容:P2-4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的过程,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难点: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具:图片和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都认识过哪些数? 2、数数:1)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12。2)从420一十一十的数到540 3)从91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4)从20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3、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数? 4、出示图片: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请学生试着读一读。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 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 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 4、把所学数位按数位顺序表排列起来 亿级万级个级 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 3 8 1 9 0 0 0 ↑ 表示8个十万 每个计数单位都要占一个位置,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4个数位是一级。 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三、巩固新知 1、“做一做”的1题数数 2、“做一做”的2题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全册) 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六单元运算律 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八单元确定位置 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课题:图形的平移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教学难点: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教学准备:课件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d10386655.html,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d10386655.html,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追问:你能用手势表示平移吗? 学生动手操作。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d10386655.html, 2.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将要深入地学习有关图形平移的知识。(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题1图。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观察,感受平移。 (2)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 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1)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 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 (2)数一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1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 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⑶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五单元………………………………………………………………三角形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第十单元………………………………………………………………总复习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淡粉色的纸片,双面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知道了直线的特点,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直线的有关知识。 (一)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纸,如果把这个面儿无限扩大,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一条直线。想一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学生想象) (二)学生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 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这样的白纸,现在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把你刚才的想法画下来。注意,一张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开始吧。(学生试画,教师巡视)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一)展示各种情况 师:画完了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组谁的想法与众不同?(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看看? (小组展示,将画好的图贴到黑板上) 师: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上来补充!(学生补充不同情况) (二)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来这么多种情况。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在小组中交流交流。(小组讨论、交流) 1.小组汇报分类情况。 预案: a.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b.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c.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 当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交叉”一词时,教师随即解释: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学校:虹桥小学 学科:数学 年级:四年级(1)班 任课教师:唐玉琼

目录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五单元………………………………………………………………三角形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第十单元………………………………………………………………总复习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人教版小学第七册音乐教案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 歌曲: 快快长小蜜蜂鹿甜甜的咧如今家乡山连山大树桩你有几岁童谣山谷静悄悄 读谱知识: 1.认识升记号、还原记号,知道它们的作用。 2.会唱一个升记号的调的歌曲。 3.学习切分音。 4.认识常用速度标记(二) 欣赏: 教学要求:介绍西洋管弦乐器、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及乐队。介绍音乐家聂耳。 发声基本要求: 1.在气息的支持下,逐步扩展音高。 2.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表现歌曲的情感。 3.唱保持音时,声音饱满。 4.学习二声部合唱,注意音量的均衡,音色的协调。 视唱: 1.视唱在C调号上的音阶。 2.练唱有增四、减三旋律音程的练习曲。 3.分二声部练唱大小六度和声音程。 4.在教师的帮助下视唱在C调号上的单声部歌曲。 5.在教师指导下视唱有临时升记号的单声部歌曲。 6.在教师指导下视唱4—8小节二声部歌曲。 7.划拍视唱二、三、四拍歌曲。 练耳: 1.使用C调号听记二拍子的2—4小节单旋律。 2.听记2—4小节节奏(包含有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 3.听记和声音程中的两个音。 教材难点: 本册的难点在于读谱知识,将临时变音记号和固定变音记号唱准并会认;二声部合唱听辨,要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扎实。 教材重点: 音乐感觉表现力的培养。 音乐知识的兴趣及掌握。 声音训练:和谐、统一位置。 对所学音乐作品的兴趣、爱好。 第一课快快长 教学内容: 歌曲:快快长 读谱知识:变音记号 综合训练:1.新疆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声乐练习 2.听音练习

欣赏:大森林的生命(少年叙事歌曲) 教学目的: 一.以欢快、活泼的情绪,饱满而富有弹性的声音,表现种树的愉快心情和表达自己快快成长的愿望。 二.认识变音记号,结合本课歌曲和综合训练听辨变化音。 三.通过歌曲和欣赏教学,激励学生学习少年英雄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尚品质。 歌曲分析:作者:胜民词文杏曲 题材:歌中以树木的生长比喻儿童的成长,表达了孩子们热切希望自 己可棵快快长大,为祖国建设出力的心情的创作歌曲。 曲式结构:一段体 调式:C大调 拍号:2/4拍 教学时间:四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1.谈话:回顾三年的音乐课学习情况 2.复习一首大家最喜欢的歌 3.提出要求:上课专心听讲,学好知识,为今后三年的学习获得更大的成绩打好基础。 复习 1.五线谱:高音谱号 2.G大调 F大调 读谱知识 1.临时变音记号:变音记号记在任何一个音符的前面,叫做临时变音记号。 2.区别:(1)记在高音谱号后面的变音记号,在旋律所遇到这个音的地方都唱 成带“#”“b”的音。(2)用在某音符上的变音记号仅对本音符和同一小节内再次出现的相同音高的音有效。 3.若在同一小节中变化音后该音再次出现需唱(奏)本音位时,则应标记还原 记号。 4.变音记号的种类(简单介绍) 练耳、听音 1.听唱 2.听辨、模唱、听唱 3.这首练习曲取材于优美的新疆民歌,唱时应注意宁静、抒情的气氛,变化音的出现给人以月亮缓慢升起的感觉。用mp—mf—mp的音量和比较含蓄的音色歌唱。 鼻韵母发音位置要保持统一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发声练习 1.跳音练习:mi ma注意气息、口型、笑肌、气流 2.《半个月亮爬上来》E—F 要求:用“mu”演唱,声音柔和、连贯 基本练习 1.节奏练习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P1~4页例1及P5做一做1、练习一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知道算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心目中认为什么样的景色是最美的?(鸟语花香、晴空万里、茫茫草原、雪景……)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冰城哈尔滨去看看。(课件出示) 美吗?(美)欣赏图片。 (二)情景延伸复习旧知 咱们一起到“冰雪天地”去看一看吧!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从图上可以知道:滑冰区有72人,滑水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同学们仔细想一想,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决它吗? 2、交流、反馈 同学们真棒!根据三条信息就可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还能够解决问题。 (三)学习新知算法探究 同学们,咱们到滑冰场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下面请听滑冰场的负责人向大家介绍:小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滑冰区,今天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你们也进去看一看吧!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在滑冰吗? 列式计算,并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反馈交流。 (1)72-44=28 (2)72-44+85=113 28+85=113 72-44表示什么?28+85又表示什么? 说说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方法(2)可以少写一个中间数,因此更简便。) 4、运用方法(2)列式。 如果老师把题目改一改,滑冰区今天上午有78人,又进来50人,下午离开37人,现在有多少人呢? 请学生自由列式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78+50-37 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5、小结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习这两题以后我们来观察这两题的计算顺序,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有加有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四)巩固新知总结评价 “冰雪天地”参观得差不多了,我们该回到学校去了。路比较远,咱们就乘公交车吧! 1、(课件出示)咱们在“城南站“上车,公交车上原有乘客36人,下车12人,又上车15人,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概貌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使这两组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两个“宽带网”安排在第五组和第八组,引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两个“展示台”安排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第三组和第七组,为学生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供舞台。 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每组课文后有“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中列的是本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语 文 教 案 (罗明忠) 2012年3月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指名看图说出意思。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 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五单元………………………………………………………………三角形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第十单元………………………………………………………………总复习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表: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概貌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使这两组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两个“宽带网”安排在第五组和第八组,引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两个“展示台”安排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第三组和第七组,为学生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供舞台。 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每组课文后有“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中列的是本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减法的意义,对加、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习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情景导入】 出示课本例1情景图。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场景?你去过这样的地方吗? 【新课讲授】 1.揭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已知西宁至格尔木的铁路长和格尔木至拉萨的铁路长,求西宁至拉萨的铁路长,怎么计算? 师:能说说什么是加法吗? 师: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分别是什么? 2.请同学们把上题改编一下,把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变成问题。 学生改编后,教师集体讲解展示:(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 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 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

教师出示两小题后,让学生列式计算。 (2)列式为:1956-814=1142(km) (3)列式为:1956-1142=814(km) 3.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第(2)、(3)小题与第(1)小题有什么联系,各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第(1)题已知两段路的长,求全长,用加法计算。第(2)题已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求另一段的长,用减法计算。第(3)题也是已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求另一段长,用减法计算。 启发学生: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教师小结:减法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4.教师提问:减法与加法又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减法中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的,在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就变成未知,而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却变成未知的。因此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课堂作业】 教材第3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课后作业】 1.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1、2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反思】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