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形目主要养殖鱼

鲟形目主要养殖鱼
鲟形目主要养殖鱼

第八节鲟形目的主要养殖鱼类

鲟鱼是最原始的脊椎动物之一,被誉为活着的化石。鲟形目包括已灭绝的软骨硬鳞科(Chondrostidae)和现存的鲟科(Acipenseridae)、匙吻鲟科(Polydentidae)共27种。鲟鱼为广温性、广盐性鱼类。大多数种类生存温℃为1~34℃,一般栖息水域上限水温在27℃以下,产卵水温为10~19℃,变幅为7.8~22.2℃。其对盐度的变化适应能力强,无论淡水还是海水种类,都在淡水中产卵,且进行较长时间的溯河产卵洄游。寿命长,个体大,性成熟晚,性成熟年龄变异大。鲟鳇鱼类是鱼类中寿命最长,个体最大的类群。最大个体体长8米,重1500kg,寿命100龄以上。雌鱼12~33龄成熟,最晚35龄;雄鱼早3~5年成熟。生殖力高,通常怀卵量近百万粒,孵化期长,水温14~19℃,需5~8天。仔鱼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成体多数为温和性肉食性,鳇为凶猛性鱼类,匙吻鲟为滤食性鱼类。在自然条件下,不同种属间可进行杂交。

一、中华鲟

中华鲟(Chinese sturgeon,Acipenseridae sinensis)属鲟形目,鲟科,鲟属。俗称鳇鱼、大腊子。中华鲟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1983),必须办理相关的准养手续后才可进行养殖。

1、地埋分布中华鲟是鲟形目中在地球上分布最南端的种类。它主要生活在亚洲东部沿海的大陆架水域,如在辽宁海洋岛、山东石岛、舟山、台湾基隆、海南岛东侧万宁县近海、韩国汉江口及南端丽水附近以及日本九州岛西侧等都曾捕到过中华鲟。产卵洄游期主要进人长江干流,西江、闽江也有进人,但数量较少;溯长江可达金沙江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仅能到达长江中游的宜昌。沿珠江可达广西浔江、柳江等。

2、生活史中华鲟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平时栖息在海中觅食成长,开始成熟的个体于7~8月间由海进入江河,在淡水栖息一年性腺逐渐发育,至翌年秋季,繁殖群体聚集于产卵场繁殖,产卵以后,雌性亲鱼很快即开始降河。产出的卵粘附于江底岩石或砾石上面,在水温17~18℃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5~6昼夜孵化。刚出膜的仔鱼带有巨大的卵黄囊,形似蝌蚪,顺水漂流,约12~14天以后开始摄食。翌年春季,幼鲟渐次降河,5~8月份出现在长江口崇明岛一带,9月以后,体长已达30cm的幼鲟陆续离开长江口浅水滩涂,入海肥育生长。

3、形态特征(图1-62)身体呈梭形,前端略粗,向后渐细,腹部较平,体长为体高的5.4~9.5倍。体表有五纵行骨板状大硬鳞,硬鳞行列间的皮肤在幼体时十分光滑,随着个体长大,成鱼时则变成不同程度的粗糙状态。头宽、吻尖,呈犁形,幼体吻较尖,吻端稍向上翘,成鱼吻较圆钝。头部皮肤具有梅花状的感觉器——罗伦氏囊。口位于头腹面,横裂,能伸缩,成年鱼无齿。吻须两对,成鱼较短,约及须基至口前缘距离的1/2。头部两侧有鳃室,有骨质鳃盖,鳃盖后缘有发达的鳃盖膜。鳃室内有四对鳃,鳃是呼吸器官和气体交换的场所。鳃腔前与口腔相通,后方开口于鳃孔。呼吸时,水由口腔进人,通过鳃腔,由鳃交换水中气体,然后由鳃孔排出体外,周而复始。眼很小,视力退化,仔鱼阶段对光的变化很敏感。胸鳍位置接近腹面,十分发达,呈扁平叶状,水平伸展。背鳍位置很后,与臀鳍相对。尾歪形,上叶显著大于下叶,其上叶两侧有棘状硬鳞。胸鳍和尾鳍的构造与其底栖生活方式是相适应的。体色在侧骨板以上为青灰色或灰黄色;侧骨板以下逐步由灰黄过渡到黄白色,腹部为乳白色,各鳍呈灰色而有浅边。体色与水质、饲养环境有关,清水、光照强的环境下体色变深,在混浊、昏暗的条件下养殖则体色变浅。

5、食性中华鲟是以摄食底栖动物为主的温和性肉食鱼类。在天然条件下开口后的稚鱼以水生寡毛类、水生昆虫的幼虫和水蚤类为食;降河至长江下游常熟一带的幼鲟,以虾、蟹为主要食物;进人河口水域的幼鲟,食物以鱼类(鲐属、舌鳎属、虾虎鱼、鲻类等)、沙蚕类、虾类为主,间或摄食蚬类和蟹类。中华

鲟在海中的食物主要为鱼类、蟹类、虾类、贝类,其中以底栖鱼类和蟹类最多。由此可见,虽然食物的种类因地而有差异,但主要食物基本上都是底栖无脊椎动物和底栖鱼类,食谱是比较狭窄的,较小的幼鲟食物中底栖无脊稚动物比例较高,较大的幼鲟和成鲟食物中底栖鱼类、蟹类比例较高。中华鲟幼鲟比较贪食,饱食时食物重量可占体重的6%以上。中华鲟亲鱼耐饥饿能力很强,在进入淡水繁殖的一年期间,上溯亲鱼在洄游途中完全停食,全靠体内贮藏的大量营养物质维持新陈代谢及其性腺发育。幼鲟的耐饥饿能力也有半个月左右,饥饿期间出现负增长,重新供给充足的食物后,又可继续生长。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中华鲟经过驯化可转食人工配合饲料。

6、年龄和生长中华鲟是生命周期长的大型鱼类,据记载最大个体达562.5kg。中华鲟生长速度快,在天然条件下,1龄鱼平均体长576 mm,重1500g;2龄鱼平均体长757.mm,重3550g;3龄鱼平均体长913 mm,重6400g;4龄鱼平均体长1068mm,重10350g;5龄鱼平均体长l198mm,重约15000g。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中华鲟的生长更为迅速,在水温14~29℃范围内,11月龄的中华鲟平均体重可达3.5kg,14月龄的平均体重可达5.0kg。

根据匙骨和胸鳍条切片,测定1l4尾雄性亲鱼的年龄范围为9~26龄,多数为10~16龄;128尾雌性亲鱼的年龄范围为14~33龄,多数为17~26龄;其中初次繁殖的雄鱼年龄变动在9~18龄,初次产卵的雌鱼年龄变动在14~26龄。由此可见,中华鲟具有个体大,生命周期长,生长快,性成熟迟的特点。

7、繁殖习性产卵场位置:中华鲟摄食肥育期间栖息于我国东南沿海及朝鲜半岛的西海岸,性成熟后,成熟亲鱼为了产卵而溯河进人淡水,选择河流上游具有石质河床的江段产卵。1981年以前,长江的中华鲟产卵场分布在长江上游和金沙江下游,主要产卵场集中在四川的屏山县至宜宾江段,约有16处。1981年,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大江截流后,阻挡了中华鲟到达长江上游的产卵场,聚集在坝下的中华鲟在葛洲坝大江电厂泄水闸下至虎牙滩的宜昌江段形成了2个新的产卵场。从1982年至今,宜昌江段每年都监测到中华鲟繁殖。

①产卵季节中华鲟是秋季产卵的种类,繁殖群体每年的7~8月溯河,在淡水中洄游、滞留一年后,于翌年秋季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产卵繁殖。

②产卵类型中华鲟的雌鱼属于一次产卵的类型,而雄鱼则可多次排精。繁殖季节结束后,产后亲鱼很快降河返回海中。中华鲟的产卵场一般水流湍急,流态紊乱,底质为岩石或卵石,产卵活动多在午夜至凌晨进行。当水文条件适宜时,雌雄亲鱼发情追逐,常跃出水面。鱼卵产出后在急流中随水散布,数分钟后即具有粘性,粘附于岩石或砾石上面发育。成熟鱼卵卵径为3.7~4.9 mm,多数在4.6~4.8mm的范围内。鲟卵在产卵场附近的江底发育孵化出苗,仔鱼随水漂流至长江下游饵料生物较丰富的区域觅食生活,至翌年的5~8月到达河口,渐次入海。

③生殖力中华鲟的生殖力强,雌鱼的绝对怀卵量在30.6万~130.3万粒,平均64.5万粒。雄鱼性成熟年龄最早为9龄,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为169~171cm,体重为38.5~50kg;雌鱼性成熟年龄最早为14龄,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为213~239 cm,体重为120~148 kg。

④性比中华鲟繁殖群体雌雄性比的变动范围为(1∶1.6)~(2.1),但从多年统计结果来看,性比接近1∶1。进人90年代末以来,繁殖群体中雄鲟的数量呈急剧下降的趋势。

⑤性周期由于中华鲟从溯河进人淡水到产卵繁殖需要一年的时间,因此中华鲟不像其他的大多数硬骨鱼一样以一年为一个性周期。通过胸鳍条磨片观察生殖轮的推断,中华鲟繁殖的间隔期可能为5~7年。

二、俄罗斯鲟

俄罗斯鲟(Russian sturgeon,Acipenser guldenstadti),又称俄国鲟,主要分布在里海、亚速海、黑海以及这些水域相通的河流。它除部分是洄游性种类外,还有定栖种类,在伏尔加河栖息的大多为定栖种类。俄罗斯鲟个体大,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其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尤其是“鱼籽酱”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1、形态特征(图1-63)体纺锤形,体高为全长的12%~14%。俄罗斯鲟头长为全长的17%~19%,吻长为全长的4%~6.5%,吻短而钝,略呈圆形。触须位于吻端与口之间,更近吻端。须上无伞形纤毛。口小、横裂,较突出,下唇中央断开。其口宽平均为头长的30.8%。鳃耙非扇形,鳃耙数15~31。体被5行骨板,在骨板行之间体表分布许多小骨板,常称小星。背骨板8~18枚,侧骨板24~50枚,腹骨板6~13枚。骨板色泽呈淡金黄色。背鳍不分枝,鳍条27~51;臀鳍不分枝,鳍条18~33。体色背部灰黑色、浅绿色或墨绿色,体侧通常灰褐色,腹部灰色或少量柠檬黄色,幼鱼背部呈蓝色,腹部白色。

2、生态习性俄罗斯鲟除洄游性种群外,部分是终生在淡水中生活的定栖性种群。在伏尔加河栖息有定栖性种群。在里海和黑海俄罗斯鲟溯河洄游始于早春,在夏季中期和夏末达到高峰,结束于秋末。在伏尔加河,产卵洄游始于3月末或4月初,此时水温1~4℃,6~7月时产卵群体达到高峰。当水温下降到6~8℃时溯河种群逐渐减少,至11月基本停止。春季洄游型当年产卵,洄游距离通常离河口仅100~300krn;秋季洄游型翌年产卵,洄游距离离河口数千公里。

俄罗斯鲟在黑海的西北部主食底栖软体动物,也摄食虾、蟹等甲壳类及鱼类。在亚速海,成鱼主食软体动物、多毛类及鱼类。在多瑙河,幼鱼以糠虾、摇蚊幼虫为食。在里海,丨其食物组成在不同时期略有差异。一般来说,幼鱼主要以端足目甲壳动物等小型底栖动物为食物,成鱼则主要捕食底栖鱼类和摇蚊幼虫,即随着鱼的生长,其食性由近底栖盲养型转为底层营养型。俄罗斯鲟的摄食强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摄食强度最高,秋季减低,而冬季则几乎不进食。此外,溯河洄游的鲟鱼在河中几乎不摄食,降海洄游的鲟鱼在河中摄食也很少。

3、生长俄罗斯鲟的生长适宜温度为18~25℃,最适温度为20~24℃。俄罗斯鲟在亚速海生长最快,在里海和黑海生长较慢。其洄游性种群生长快于定栖性种群,雌鱼生长快于雄鱼。在亚速海,俄罗斯鲟1龄鱼全长为29.4cm,2龄鱼全长46.2cm,体重2kg,5龄鱼全长66.6cm,体重5.5kg,10龄鱼全长89.8cm,体重12kg。自然种群最大个体全长可达235cm,体重达l15kg。

4、繁殖习性俄罗斯鲟雄体初次性成熟年龄在7~9龄,全长100cm以上。雌鱼成熟多在12~16龄,雄鱼成熟多在11~13龄。在伏尔加河雌鱼产卵间期4~5年,雄鱼2~3年。多瑙河雌鱼产卵间期5~6年。伏尔加河成熟雌鱼重14~18kg,成熟系数14.1%。春季洄游型5月中旬至6月初繁殖,水温8.9~12℃。在亚速海俄罗斯鲟性成熟提前1~2年。伏尔加河雌鱼绝对怀卵量平均值26.6万~29.4万粒,相对怀卵量每公斤鱼体重1.08万~1.2万粒,卵径(2.mm×3.mm)~(3.3mm×3.8mm),卵粒重20.6mg。天然条件下,受精率高达80%~90%,孵化时间约为90小时。

三、史氏鲟

史氏鲟(Amur river sturgeon,A.Schrencki),又称施氏鲟,为鲟科的一种,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水系。1957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鲟鳇试验站首次人工繁殖史氏鲟获得成功,之后,史氏鲟的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已逐步完善,并开始了商品化养殖生产。现在每年5~7月,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黑龙江省特产鱼类研究所、黑龙江农垦局史氏鲟养殖放流试验站等单位都在黑龙江抚远江段进行史氏鲟的人工繁殖,并向各

养殖单位提供各种规格的苗种。史氏鲟生态适应性强,生长快,病害少,鱼肉、鱼卵品质高,具有很大的商业养殖潜力。目前史氏鲟不仅在东北地区养殖,且己移至山东、四川、湖北、福建、广东等地区驯养成功,成为新兴的名特优水产养殖品种。

1、地埋分布史氏鲟又称黑龙江鲟,俗称七粒浮子,分布于黑龙江水系,自黑龙江上游至俄罗斯境内的黑龙江河口均有,以黑龙江中游的抚远、同江江段,松花江下游数量为多,乌苏里江较少。史氏鲟是黑龙江流域的重要经济鱼类,由于过度捕捞,近年来其野生资源已急剧减少。

2、形态特征(图1-64)体呈梭形,头尾部尖细。头部呈三角形,顶部较平。吻尖,平扁。口小,位于头腹面,成一横裂,口唇具有皱褶,形似花瓣,颊部鳃膜不相连;口前的两对吻须较长,须长大于须基距口前缘的1/2;吻的腹面,须的前方有7个疣状突起,故俗名七粒浮子。眼小,鼻孔大。体被纵列骨板状硬鳞5行,各硬鳞上均具锐棘,鳞间皮肤较粗糙。胸鳍位近腹部,背鳍后位,臀鳍位于背鳍基部之后;尾鳍歪形,上叶尖长,上翘。头部及背侧灰褐或黑褐色,腹面白色。个体平均体长1.5m,平均体重22.5kg,最大个体100kg以上。

3、生态习性史氏鲟属河流定居型鱼类,主要生长于黑龙江的中、下游及河口半咸水水域。常栖息于大江之江心、江套中,尤喜有漩流的水体,以中下层水体中活动为多,平时行动迟缓,喜贴江底游动,除产卵季节很少进入浅水区。而当江中春季涨水及风浪大时游动甚为活跃。史氏鲟的生存温度为1~30℃,适宜生长水温17~25℃,最适温度为19.8℃。日常所见的多为单独个体,很少集群,冬季集中在河道深水区越冬,江水解冻后游往产卵场所。栖息于河口半咸水区域的产卵群体越冬期80%的个体性腺达到Ⅳ期,秋季开始洄游,部分未达性成熟的个体也由河口向黑龙江河道洄游,待成熟产卵后再降河至河口地区。

史氏鲟的食性依鱼的年龄不同而异,幼鲟主要以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如水蚤、摇蚊幼虫、水蚯蚓等。成鱼除摄取上述生物外,还摄食小型鱼类,如麦穗鱼、小鲫鱼、泥鳅等。性成熟的个体在产卵期索食强度很低。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经驯化幼鲟和成鱼均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4、生长速度在黑龙江流域的野生史氏鲟,由于每年的冰封期长,生长较慢。采自黑龙江干流抚远江段的野生史氏鲟,1龄个体全长25.5cm,体重66g;2龄平均个体全长44.9cm,体重243.8g。采自河口半咸水区域的12龄雌性个体全长125~142cm,体重8.3~16.4kg。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史氏鲟的生长速度要快得多。在20~27℃的水温范围内,流水池人工饲养的史氏鲟生长的平均值为:45天全长9.3cm,体重3.2g;2个月全长18.3cm,体重25.2g;3个月全长28cm,体重86.3g;4个月全长34cm,161体重140g。在12.8~2.7℃的水温范围内,养殖11月龄的史氏鲟平均全长56.9cm,尾均重606g,其中最大个体1053g,全长89.6cm。在终年水温18℃的条件下,养殖2周年的史氏鲟均重2500g,最大个体4000g;3周年最大个体可达5900g。由此可见,在养殖水温和饲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史氏鲟生长速度很快,2~3周年的生长水平相当于产地水域中5~6龄的鱼,是集约化养殖的优良品种。

5、生殖习性史氏鲟性成熟较晚,雌性最小成熟年龄9~13年,雄性7~9年;生殖群体中雌性个体全长为106~182cm,平均为(147±23.6)cm,体重为7.5~43kg,平均为(20.1±12.1)kg,年龄为15~35龄,平均为(23.3±7.6)龄,怀卵量为10.2万~44万粒,平均为(19.7±10)万粒;雄性全长为130~150cm,平均为(136.7±6.4)cm,体重为11~18kg,平均为(13.5±3.2)kg,年龄为14~24龄,平均为(17.7±4.5)龄。史氏鲟产卵期长,5月底至7月中,水温达17℃时适宜该鱼自然产卵。产卵环境为江河干流,水流平稳、水深2~3m、小石砂砾底质的江段处。卵为沉性卵,具粘性,成熟卵粒径3.0~3.6mm。

四、匙吻鲟

匙吻鲟(American paddlefish,Polyodon spathula),属鲟形目,匙吻鲟科。匙吻鲟分布在北美洲,在美国广泛分布于中部和北部地区的大型河流及附近海湾沿岸地带。我国于1991年开始从美国引进匙吻鲟鱼苗,在湖北省仙桃市首次试养成功。匙吻鲟形态奇特,幼鱼可作为观赏鱼,成鱼的卵和肉皆为席上珍品,尤其是卵加工成鱼仔酱,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价值昂贵,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

1、形态特征(图1-65)匙吻鲟有一个形如匙柄的长吻,约占体长的1/3。躯干流线型,尾部侧扁,鳞片退化,体表光润,眼甚小,口在吻下不能伸缩,鳃盖布满梅花状的花纹。胸鳍较小,下位,腹鳍腹位,背鳍起点在腹鳍之后,尾鳍叉形,不对称,上叶尖长,下叶宽短。体色为背部灰黑色,两侧渐浅,腹部灰白色,鳍灰黑色。

刚孵出的仔鱼无吻,体长约8~9mm;经1个多月饲养,吻才发育完全。过去人们认为吻的作用是挖掘底泥,以寻找食物。由于吻上有大量的感受器和电子接受器,现在多数人认为吻的作用是分辨食物密度。体长10~15cm的幼鲟,吻似鸭嘴,鳃盖如“象耳”,全身晶润,泳态特异,俗称“太空鲟”,特为名贵观赏鱼展现于市场,深受鱼迷们欢迎。

2、生态习性匙吻鲟是一种纯淡水鱼类,适温范围极广,在0~37℃水体中均能生存,在我国既可渡暑,又可越冬。生活在水的中层,性温驯,易捕捞。适宜pH值范围为6.5~8。对水体溶氧要求在3mg/L

以上。匙吻鲟终生以浮游动物为食,仔鱼开口饵料主要是小型枝角类,也吃蛋黄、鱼粉、虾粉等。在鳃耙未发育完全之前,摄食方式为吞食。如饵料不足,幼鱼会捕食比其小的其它鱼苗,甚至会同类相互残食。体长达13cm时,可滤食浮游生物,偶然也食摇蚊幼虫。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喜食与浮游动物一般大小的浮性饵料。当投喂时,鲟鱼常常翻转身体,肚皮朝天,仰游索饵。

3、年龄与生长匙吻鲟自然种群中,同龄的雌性个体显著大于雄性。一般当年匙吻鲟全长45~50cm,体重0.8~1.5kg;5龄鱼全长101.3~135.9cm,体重3.5~11.4kg;10龄鱼全长129.5~166.4cm,体重10.3~19.6kg。最大个体可达60kg。养殖条件下,在我国湖北省,一般当年鱼苗到年底,全长可达50~60cm,体重达700~1000g。2龄鱼全长可达67~80cm,体重达2~3kg,3龄鱼体重可达5kg以上。

4、繁殖习性匙吻鲟性成熟较晚,雄鱼7~9龄达到性成熟,雌鱼10~12龄性成熟,成熟雄鱼每年可排精,成熟雌鱼大约要间隔3~5年才产卵一次,每次怀卵量大,成熟的卵巢占体重的15~25%,体重11.4~25kg的雌鱼,卵巢一般为2.7~3.6kg,怀卵量为148000~507000粒,平均为3500粒/kg体重。成熟卵子呈灰黑色,直径2.0~2.5mm。匙吻鲟的产卵季节在3月底至6月初,为间歇式产卵类型。当水温达到10℃左右时,匙吻鲟开始上溯,随水温升高,上溯速度加快,当水温接近15.6℃时,如涨水的幅度和底质满足要求时,便可产卵和排精,卵子受精后粘附在石砾或其它物体上孵化,水温在16℃时,大约7天左右孵出鱼苗。

水库网箱养殖黄颡鱼技术

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属鲶形目,鮠科,黄颡鱼属,俗称黄甲、黄鮟。为小型底栖鱼类,喜集群,多在水流缓慢、水生植物多的水域内生活。白天静栖于水底或隐藏于洞穴内,夜间活动、觅食,摄食水生昆虫及其幼虫、软体动物和小鱼。一般个体体长120mm,重30—100g,最大个体达300mm,重500—750g .由于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肌间刺少而深受消费者喜爱,是我国名贵鱼类之一,市场价在40元/kg以上。福建水口电站建成后闽江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水质变肥,小型野杂鱼、虾增多,十分有利于黄颡鱼的繁衍生长。库区群众采捕、收购野生苗种进行网箱养殖,3m×3m×3m 的网箱,放养尾重25~50g的鱼种600—1000尾/箱,经6个多月的饲养,尾重可增至200~400g,单产可达10~20kg/m2,经济效益显著。现就主 要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水域的选择 选择靠近村庄、向阳背风、水深8m以上的库湾安置网箱。这样既方便管理又能避免枯水期网箱搭底(库区水位正常升降落差为3m)。或选择远离航道、码头、水流在0.1m/秒以内的水域。这样的水域环境相对安静,可减少鱼类的应激反应。 上游及周边地区有化肥厂、农药厂、造纸厂等污染源的水域不宜选择。 2网箱的制作 2.1网箱材料采用3×3聚乙烯网。 2.2网箱规格为带盖的六面体封闭式双层网箱。网箱长3m,宽3m,深3m;外层网目3cm,内层网目1.5cm。 2.3网箱支架由4根长3.5m,尾径4cm左右的带皮毛竹制成3m×3m的四方形漂架。 3网箱安装 3,1网箱的固定采用锚绳固定法。每10箱为1组,每组由2根直径2cm的聚乙烯纲绳沿网箱2边结扎串联为一排。箱间距1m,排间距5m。每排2端由锚绳拉直绷紧固定。铁锚每只重10kg。锚绳直径3cm,长度大于水深2.5倍。 3.2网箱下水时间网箱应于鱼种入箱前10—15天安装下水,箱壁附着藻类后可防止鱼体摩擦损伤,以提高鱼种成活率。 3.3饲料台的制作用直径6mm圆钢筋做框架,40目筛绢包衬缝扎制成1.5m x1.5m、边高0.2m的长方形饲料台。饲料台吊挂于网箱中央,以贴近箱底为准。 4鱼种的放养 4.1鱼种的采捕采用虾豪、定置张网捕捉。小丝网捕捉时,应用小剪刀将网线剪断后取鱼,不可用手强拉硬摘。电捕的鱼种不可选用。 4,2品种的选择水口库区有4种黄颡色,即黄颡鱼(P.fu—lvidraco)、光泽黄颡鱼(P.nitidus)、江黄颡鱼(P.vachelli)、细黄颡鱼(P.virgatus)。其中黄颡鱼生长快、个体大,最有养殖价值。在采捕、收购中,上述4种常混在一起,应注意辨认挑选。黄颡鱼主要特征:体黑褐色,口大,吻短而圆钝,胸鳍硬棘内外缘均具锯齿,其他3个品种体灰黄色,口中、小,吻较尖,胸鳍硬棘外缘光滑,内缘具锯齿。 4.3放养密度鱼种尾重25g的放养密度100尾/m2,尾重50g的放养70尾/m2。4.4鱼种消毒鱼种人箱时用3%~ 5%的食盐水溶液浸浴5~10分钟。 5饲喂方法 饵料以新鲜鱼肉为主,辅以蚯蚓、猪血、螺蚌肉等。饵料鱼主要来源于采捕、收

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

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 一、苗种培育 1、苗种培育池条件及清塘消毒。苗种培育池要求保水性强,进排水方便,水深 1."5 cm左右,面积1-5亩。鱼苗培育池在放养黄颡鱼苗种前要彻底清塘消毒。冬季或早春将池水排干,让池底暴露日晒,以减少病害。挖出过多淤泥,修补堤埂,填好漏洞,整平池底。池塘出水口处的池底要比其它地方深10-20 cm,以利于干池时的鱼种捕捞。 在黄颡鱼苗下塘前10-15天,进水口要设臵40-60目筛绢,过滤进水,以防野杂鱼和鱼卵进入池塘。同时用药物杀灭池塘中的病原体、野杂鱼及其它敌害生物。常用清塘药物有漂白粉和生石灰,用量: 漂白粉10-15 kg/亩、生石灰100-150kg/亩。 2、放养密度。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和池塘条件,合理确定放养密度。培养冬片鱼种的池塘,亩放黄颡鱼鱼苗 4."0- 5."0万尾;7-8月份进行分池饲养商品鱼的鱼种池,亩放黄颡鱼鱼苗 2."0- 3."0万尾。黄颡鱼鱼苗下池15天后,每亩搭配花白鲢夏花400-600尾。 3、肥水下塘。鱼苗培育时,初期采用肥水下塘发花,后期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鱼苗下塘前6-9天,池塘注水至40-50cm,施足基肥。一般亩施腐熟粪肥150-200kg,或亩施绿肥200-400kg。也可在鱼苗下塘前3-4天,亩泼洒生物肥(含活菌数 2."0×108个/克)3-5kg,培养浮游动物供鱼苗摄食。养殖中、后期,随着鱼苗的长大,要逐步加深池塘水位,同时要视池塘水质肥瘦,适当追施腐熟粪肥

或生物肥,保持水体肥度,使浮游动物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促进鱼苗生长。经过25-30天的培育,鱼苗全长基本达到 3."0cm以上,此时就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转入摄食驯化阶段。 4、饲料及驯食投喂。黄颡鱼为肉食性鱼类。自然界中主要摄食螺蛳、小虾、小鱼、摇蚊幼虫、昆虫等动物性饵料。 但在人工喂养后期,主要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其饲料的粗蛋白含量要求在38-45%。驯食方法: 每亩鱼种池设臵饵料台6-8m2 ,饲料台入水5cm左右,早晨7点前,傍晚6点后投饲诱食。用绞碎的鱼肉酱拌5-10%m范围内,边喂边敲桶,发生声响。以后,逐步缩小投喂范围,同时减少鱼浆比例,最后缩小到饲料台上。15天后改用集群抢食习性,驯食基本完成。再培育约一个月时间,鱼苗即可长到8-10cm。注意在饲料转换时,相邻的两种饲料要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且后一种饲料所占比例要逐步增加,让鱼适应。正常的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6-8%,具体投饲时要结合天气、水质、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投饲量。 二、成鱼养殖 黄颡鱼的成鱼养殖可分为池塘主养和池塘套养两种。生产者可因地制宜进行选择。 1、黄颡鱼主养 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的池塘均可进行黄颡鱼的养殖。池塘要求水深 1."8- 2."0m,面积可根据养殖规模而定。 池塘清整消毒同苗种培育池。

全雄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

一、地点选择 应选择在水源充足,水质清新,上游周边无污染源,排灌方便、高进低出,交通方便、车辆能直接到达池边,池底为泥沙质、壤土的地方挖池建塘。其中尤以泥沙质为佳。 二、池塘规格 1.面积。每口池塘以1~3亩为宜。太小,水质易突变;太大,不好管理。 2.水深。1.7~2.0米。太浅易缺氧。水体深,水质稳定、养殖容量大、增产潜力亦大。 3.形状。以长方形,东西长、南北宽最为理想。但在实际建池中尚应按自然地形地貌因地制宜,以投资省、工程量小、易施工为原则,择优而定。 三、机械设备 1.增氧机。采用 1.5千瓦涌浪式增氧机,一般1~3亩的池塘配备1台,5亩池塘配备两台。 2.自动投饵机。采用220伏单相照明电源,功率90瓦,料箱能装80公斤料,投饵面积80平方米的投饵机。自动投饵机可安装在池中部,抛洒远程达10米,抛洒面积为80平方米,饲料投喂完毕(每餐的投喂时间设定为1小时左右)可自动关闭电源。一般面积在20亩以内的池塘安装1台即可。 四、清塘消毒 冬季干池,清除塘埂杂草、池底多余淤泥(黄颡鱼为底层鱼类,淤泥越少越好,一般保留5厘米厚左右),让池底冻晒干裂。池底经风吹、霜冻、曝晒,变得干燥疏松,增加了与空气的接触面,有利于底泥中有机质的分解。放苗前10天左右,每亩用75公斤生石灰化水趁热全池泼洒。 五、鱼种放养 1.准备工作。放养前4~6天注入新水,进水口用双层密网过滤,防止敌害生物进入池塘。水深控制在1.5米左右。 2.鱼苗质量。选择体质健壮、活力强、游动敏捷、光泽鲜艳、规格整齐、无伤病、无寄生虫附着的健康鱼苗。 3.鱼苗规格。全雄黄颡鱼为体长3厘米的夏花苗,配养25克/尾重的鲢、鳙鱼。 4.放养密度。全雄黄颡鱼放养量为10000尾/亩,鲢、鳙鱼放养量为100尾/亩(鲢、鳙比例为9∶1)。鲢、鳙能滤食水体中多余的浮游生物,起到调节水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作用。草鱼、鲫鱼、鲤鱼的抢食能力强,会与黄颡鱼争食,不宜搭配混养。 5.放养时间。当水温基本恒定在24℃以上时即可放苗。福建省古田县一般在6月中旬放养。搭配的鲢、鳙鱼应在黄颡鱼放养15天后再下池,以利于主养鱼生长。 6.鱼苗消毒。用100公斤水、40公斤食盐和80万单位青霉素配制成药浴溶液,鱼苗放养前在此溶液中浸浴10~15分钟(具体视当时的水温和鱼体忍耐度灵活掌握),可有效地防止各种细菌性疾病和水霉病的发生。浸浴可在帆布桶内或在铺垫薄膜的船舱中进行。 7.注意事项。 (1)同一口塘,要放同一规格的苗,并一次性放足。 (2)运苗容器里的水温与池塘水温的温差要小于2℃,若温差太大,要进行缓苗调温处理,即先把装苗的尼龙袋连苗带袋浸泡于池水中,半小时后,解开袋口并往袋内少量多次地添加池水,直到袋内水温与池塘水温相近时,再行放苗。 (3)有风天气,应在池塘的上风处放苗,让鱼苗自动随风分散于水中,避免被风浪拍打群集、拥挤于岸边而造成窒息或损伤。 六、饲养管理 1.饲料种类。前期选用鳗粉料,一个月后改用黄颡鱼专用人工配合膨化料(蛋白质含量

黄颡鱼(黄骨鱼)养殖技术

黄颡鱼(黄骨鱼)养殖技术 一、黄颡鱼的生物学习性 1、黄颡鱼的特征:黄颡鱼在分类上隶属于鲶形目,鮠科,黄颡鱼属。目前用于人工养殖的主要是黄颡鱼和江黄颡鱼。黄颡鱼的分布很广,许多天然水域都有它的踪迹。黄颡鱼虽然个体较小,但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很受消费者欢迎。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亦有巨大的市场,是出口创汇的优良品种。黄颡鱼人工养殖是近年开发的养殖新技术。 2、黄颡鱼的生活习性:为底层鱼类,喜息于静水或缓流中。在池塘中,白天潜于水底,晚上出来觅食。但仔鱼在晴天喜在上层集群。 黄颡鱼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在自然条件下,孵化出膜3—5天,以自身的卵黄为营养,以后幼鱼以轮虫、枝角类、水蚯蚓等为食。成鱼阶段主食各种小鱼、虾。人工养殖时,既可摄食动物饵料,也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在生长速度方面,以江黄颡鱼最快,自然条件下,一龄鱼20—50克,二龄鱼50—150克。人工养殖时,一龄可达150—300克。 黄颡鱼适应性很强,是淡水养殖鱼类,盐度要低于2‰,最适生长水温为22—28℃。 二、成鱼养殖 1、池塘条件:面积3—5亩,水深1.5—2米,但水深应保持在1.5米以上。淤泥池塘淤泥不宜过厚,低于10厘米,以泥沙质底为佳。池塘要求排灌方便,水量充足。鱼种下池前用生石灰 进行清塘消毒,每亩池塘用生石灰75—90公斤,以彻底清除野杂鱼类和杀灭病原生物。 2、鱼种投放密度:黄颡鱼及搭配品种的每亩放苗量见下表: 套养黄颡鱼种的放养规格不宜过小,池中不宜再配养其它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如大口鲶、 乌鳢等。 黄颡鱼规格(厘米)每亩放养数(尾)配养鱼(鲢、鳙)备注 2 2000—2500 300(规格为10厘米)主养 3 1800—2000 同上主养 4—5 1500—1800 同上主养 1

黄颡鱼高产养殖技术

黄颡鱼高产养殖技术 作者:孙明珠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4期 黄颡鱼隶属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长江上游重庆、四川、贵州俗名黄辣丁,长江下游江苏、上海和浙江一带俗称昂刺鱼。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然水体中,是一种自然水体中的经济型鱼类。喜底栖生活,适应性强,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黄颡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以虾类、水生昆虫等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黄颡鱼因其肉嫩味美而备受消费者青睐,目前已经能够人工繁殖。池塘人工高效养殖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前景非常广阔。 一、黄颡鱼的生活习性 目前江苏省养殖的黄颡鱼种类有:黄颡鱼、瓦氏黄颡鱼(江黄颡鱼)、乌苏里拟鲿(乌苏里鮠),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最适生长温度25~28℃,PH值范围为6~9,最适PH值为7.0~8.4。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在3mg/L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1mg/L时会窒息死亡。 黄颡鱼食性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其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黄颡鱼生长速度较慢,常见个体重200~300g,体长为体高的3.5~4.5倍,体呈黄色,具暗色纵带及横纹带。黄颡鱼雄鱼一般较雌鱼大,1~2龄生长较快,以后生长缓慢,5龄鱼仅为25cm.2~4龄达性成熟,达性成熟的雄鱼在肛门后有一个生殖突,而雌鱼则无。在南方4~5月产卵,在北方6月才开始产卵。 二、黄颡鱼的池塘养殖 黄颡鱼以其生长周期短、群体产量高、经济效益高、适温性广的特点,而备爱养殖业关注,在全国各地均有养殖。且因其为底栖鱼类,适宜于各地鱼混养,人工养殖的规模逐渐扩大。 1.池塘主养 1.1池塘条件 要选择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面积2~5亩,水深1.5~2米的池塘,黄颡鱼耐低氧能力差,每个池塘配备1.5~3.0千瓦的增氧机。鱼苗下池前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每亩池塘用生石灰75~100公斤,以彻底清除野杂鱼类和杀灭病原生物。放苗前2天,每天用浸泡8小时的黄豆磨浆全池泼洒,黄豆用量为每亩用干黄豆5千克左右,以使水蚤、棱角类等浮游动物达到最高峰。 1.2鱼种放养

杂交黄颡鱼水花池塘培育技术

上海农业科技曾宪凯,等:杂交黄颡鱼水花池塘培育技术2019(2):70-71,73?养殖业? 杂交黄颡鱼水花池塘培育技术 曾宪凯(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201715) 李桂花(上海鹏豪水产专业合作社,上海市青浦区201717) 摘要:杂交黄颡鱼是瓦氏黄颡鱼雄鱼和普通黄颡鱼雌鱼通过人工授精的方法,杂交培育而成的一种 黄颡鱼,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的特点。2018年上海鹏豪水产专业合作社进行了杂交黄颡鱼水花苗种 池塘培育试验,经实践和探索,从池塘选择与准备、放苗操作、套养花白鲢、饵料驯化、水质管理、病害预 防和出池操作等环节,总结了杂交黄颡鱼水花池塘培育技术,以期促进该技术在上海地区进一步示范推广。 关键词:杂交黄颡鱼;水花;池塘培育 中图分类号:S96 黄颡鱼养殖在我国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养殖面积在(2?3) x 1〇4hm2,年产量为(4?5) x 105t,年产值近100亿元。同时,该鱼从“名特 优小品种”一跃发展成为很多地区的特种水产养殖 “当家品种”,且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升级进步,黄 颡鱼养殖品种从以前的普通黄颡鱼、江黄颡,到后 来推广全雄黄颡鱼,最近几年开始推广杂交黄颡鱼。 杂交黄颡鱼是瓦氏黄颡鱼雄鱼和普通黄颡鱼雌 鱼通过人工授精的方法,杂交培育而成的一种黄颡 鱼,其养殖优势明显,主要表现在:杂交黄颡鱼生 长速度快,比全雄黄颡鱼生长速度快20%以上,5月的水花苗养殖到当年年底即可达到100 g/尾的规 格;杂交黄颡鱼抗病能力强,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容 易反复发生细菌性疾病“一点红”,给养殖户造成较 大损失,但该病目前在杂交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很少 发现。 目前,杂交黄颡鱼在华中、江浙地区逐渐被市场 所接受,但在上海地区尚未有养殖。为此,2018年 上海鹏豪水产专业合作社引进杂交黄颡鱼水花苗种,开展了池塘培育试验,经1年的养殖试验,取得了较 好的效果。笔者拟对杂交黄颡鱼水花池塘培育技术 予以总结,以期促进该技术在上海地区进一步示范 推广。 1池塘选择 杂交黄颡鱼水花培育池塘面积宜在〇.4?0.6 hm2,池塘面积过大,不利于训食管理,面积过小, 收稿日期:2018—11 —15 基金项目:上海市农业星火富民科技工程项目(编号: 14391918300)水质不稳定。同时,池塘要求东西走向,坡比为1 : 3?4,过于陡峭的池塘不便于进行投喂饲料、观察 鱼苗等活动。 2池塘准备 2. 1清塘晒塘 由于杂交黄颡鱼水花放苗时苗体特别细嫩、游 泳能力弱、喜欢聚集在一起,池塘内如有野杂鱼虾、泥鳅黄鳝、龙虱水虿等,都会批量捕食杂交黄颡鱼 水花苗种。因此,放苗前需彻底清塘。 具体方法为:放苗前1个月,池塘注水至深〇.8 m,然后使用生石灰2 000 kg/hm2带水清塘,以杀灭池塘野杂鱼、敌害生物、病原微生物等。一周 后排干池水,清除过多的於泥,保持淤泥厚度在30 cm以内,然后让阳光暴晒池底,将塘底哂干至龟裂,并清除池边杂草。对于淤泥厚度超过30 cm的老塘 口,可直接用推土机推除淤泥或用泥浆泵吸除。2. 2搭建鱼巢 由于黄颡鱼水花出膜仅2?4 d(规格为180?230尾/g),苗体很嫩,卵黄营养还没有完全吸收,不能四处游动散开,故池塘内需利用芦苇或活树枝 叶建一排鱼巢,以供鱼苗栖息,并用气泵增氧。2. 3检测水质 鱼苗培育池塘水质要求pH7.5?8.5、氨氮含 量<0.5g/m3、亚硝酸盐含量<0.15g/m3。 2.4进水肥水 放苗前2 d开始进水,并根据塘口淤泥厚度和 放苗季节调节进水量,淤泥厚度在15 cm以上,进 水深60 cm;游泥厚度为10?15 cm,进水深80 cm;游泥厚度在10 c m以下,进水深100 c m以上。高温季节水位要适当增加。进水时需经80目筛 -70-

淡水鱼水库养殖技术

1.土拦库湾土拦库湾实际上是一个小水库,清野除害较方便,可以实施投饵、施肥等措施获得较高产量。 (1)地点选择 土拦库湾要求肚大口小,底部平坦,坝基处不漏水,枯水季节能排干清库,湾内能维持2~10米水位,无污染,水质肥沃,光照充足;集雨面积适中,洪水不大。面积以200亩以内为宜,最好不超过1000亩。 (2)筑坝 土坝有均质土坝和粘土心墙土坝两种。均质土坝是用含砂5~7成,含粘土3~5成的土筑成。粘土心墙土坝是用透水性较大的土料做坝身,中间用粘土做心墙。坝高应略高于水库正常水位,洪水太大,水位超过坝顶时,可在坝顶装矮网防逃。坝面应有足够宽度,坝高6~11米时,坝圃宽应有3~4米,土坝坝坡的倾斜度应视筑坝土料和坝高而定。砂土坝宜缓坡,粘土坝可稍陡,高坝坡应缓。一般坝高10米以内者,内坡取1:1.5~2,外坡取1:1.5,近坝底处应为1:2或1:3的坡比。坡面可用块石或碎石护坡。为了控制水位,还需安装涵管和起闭设备,还应建造溢洪道。 3)清基除害 库底的建筑物、树桩、大石头、土堆等应予清除铲平,以利捕捞。库湾内的野杂鱼和凶猛鱼类也要清除,可采用放干、药物清塘、捕捞、电击、爆炸等多种方法。 (4)鱼种培育 土拦库湾的养鱼条件较好,在充分利用天然饵料的同时,还可大量施肥、投饵,水环境也容易控制,因而土拦库湾一般是用于培育鲢、鳙鱼种(搭配少量其他鱼种)。以鲢为主,可搭配10%~20%鳙鱼;以鳙为主,则不放鲢鱼。一般有三种方式:培育夏花:从鱼苗培育成3~5厘米的夏花。要求库湾的水较浅,面积在30亩以内。放养密度8~12万尾/亩。放养前施足基肥,肥水下塘,培育过程中采用饵料与肥料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养殖。培育冬片鱼种:即从3~5厘米夏花培育到体长13厘米以上的冬片鱼种,也采用施足基肥,肥水放鱼,追肥和饵料配合使用的办法。一般每亩可放4000尾,经3个月可长到13厘米鱼种2500尾左右,条件好的放养密度可更高。培育2龄鱼种:即将体长10~13厘米的鱼种培育成体长20厘米以上的大规格鱼种。可进行一定程度的混养,放养密度一般为1500~2000尾/亩,一般使用面积较大的库湾。 2.网拦库湾 网拦库湾养鱼与土拦库湾养鱼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不同的是:面积一般较大,大的可达数千亩;网基处较低,要求枯水期也能保持2米左右的水深;网拦现多用双层拦网,设置方式与拦鱼设施相同;湾内水体与大水体相通,水位随水库水位的变化而变化;一般主要靠天然饵料养鱼,因而放养密度一般比土拦库湾小,并且主要饲养较大规格的鱼种或成鱼。网拦条件较好的库湾,在技术水平较高、肥料充足的情况下,网拦库湾也可培养小规格鱼种,甚至从鱼苗到夏花,而且放养密度可以很高。如广东省高州水库全部采用大草培育法,投放大量绿肥培肥水质,在面积为10亩、水深为1.5~2米的一级网拦区,放养草鱼、鲢、鳙、鲮水花5~10万尾/亩,培育成3~5厘米夏花;然后放入面积为100~180亩,平均水深2~3米的二级网拦区(密度为8000~15 000尾/亩),培育成7厘米的鱼种;最后将7厘米的鱼种放人面积为800~900亩,水深8~12米的三级库湾(密度为2000~3000尾/亩),培育成13厘米以上的大规格鱼种。一、二、三级网拦区直接连在一起。 3.库湾养鱼的捕捞 库湾养鱼的捕捞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是水较深,底部不平。新安江水库采用张网诱捕,起水率可达90%,主要方法是在食台上大量投饵,诱集鱼群,然后逐渐将食台拖人张网内,将鱼群稳定在张网内后,将张网迅速浮起。在水深面广的库湾可采用“赶、拦、张”联合渔法

淡水鱼养殖技术

?淡水鱼养殖技术 ? 1.淡水养鱼技术要点 淡水鱼类养殖是将鱼种投放到水体并加以一定的饲养管理,或对水体中的鱼类资源进行繁殖和保护,从而获得高产量鱼的生产方式。目前中国的淡水鱼类养殖品种有30余种,根据养殖鱼类的特点,水体条件,以及养殖措施等,淡水鱼类养殖分为如下方式: 根据养殖鱼类对水温的要求分类:温水性鱼类养殖,一般水温为15--30℃,如鲤鱼、草鱼、鲢、鳙、鲫和团头鲂等;冷水性淡水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0--20℃,如虹鳟、细鳞鱼等;热水性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8--30℃,如罗非鱼、淡水白鲳等。 根据养殖水体条件,养鱼种类和规格、水域类型及养殖措施,淡水鱼类养殖又分为如下方式: a. 静水养鱼和流水养鱼 b. 单养、混养和套养 c. 池塘养鱼、稻田养鱼、河道养鱼、湖泊养鱼、水库养鱼、网箱养鱼、围网与围栏养鱼及工厂化养鱼等。 d. 精养、半精养、粗养等。 以下就池塘鱼类养殖技术的重要环节,做一要述。 池塘养鱼 池塘养鱼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养鱼方式,目前产量约占淡水养鱼的60%以上,具有投资小、收益大、见效快、生产稳定等特点。 鱼池条件 面积:一般成鱼池面积为5--10亩,这样易于管理。亲鱼池、鱼苗池、鱼种池以3--5亩为宜。 水深:一般成鱼池水深2--3米。北方的越冬池以严寒最厚冰层以下1.5--2米为宜。鱼苗池、孵化池水深为1.0--1.5米为宜。鱼种池一般要求水深1.5--2.0米。 水质: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是养鱼的根本条件。底质的要求:池塘底质最好是壤土,砂壤土,其次是黏土。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休整池塘,清除池底杂草、杂质、平整池塘。 清塘消毒

土法清塘:即冬季排干水,通过池底冻结、干燥和爆晒来清除敌害,改良底质。 药物清塘:可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 注水和培育水质 池塘消毒后,待药物毒性消失,即可住新水,在鱼种放养前7--10天,既投基肥,培育水质。 鱼种放养 放养大规格鱼种是池塘养鱼的一项高产措施。大规格鱼种具有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生长迅速的特点。在池塘饲养条件下,草鱼一般放养体重0.25公斤的鱼种,经过4个月饲养到秋季可达规格0.5--0.75公斤,如放养0.5--0.75公斤的可长到1.0--1.5公斤。鲢鳙鱼一般放一龄鱼种,12--18厘米规格,到出塘可达0.5--0.75公斤。其他鱼如鲤鱼、鲫和团头鲂都放养一龄鱼种,密度偏稀一些,规格为12--14厘米左右,经过几个月的饲养,鲤鱼可达规格0.5公斤,团头鲂 150--350克,鲫鱼100克以上。 高产放养模式: 根据多年养殖经验,经过科学总结,制订了许多放养模式,在此不一一列举。在此仅介绍80:20放养技术: 1. 用上述标准方法准备池塘。 将规格均匀一致的能摄食颗粒饲料的鱼类(如鲫鱼)的鱼种和规格比较均匀的滤食性鱼种(如鲢鱼)放入已准备好的池塘中,大致分别占总产量的80%和20%。 3. 以一种营养完全、物理性状好的颗粒饲料,按规定的计划和方法饲喂80%的鱼类。 4. 在整个养殖周期中,始终将池塘水质维持在一个不会引起鱼类应激反应的水平。 5. 在收获时,主养鱼(80%)的个体应大小均匀、达到上市规格。 鱼种放养密度 各地使用的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因地制宜。对于首次采用80:20池塘养鱼技术的养殖者,每亩水面收获时主养鱼的重量不超过以下的限量: a. 在增氧受限制、不能冲水的池塘,其鱼重量定为167公斤; b.在增氧不受限制、冲水受限制的池塘,其鱼重量定为267公斤;

黄颡鱼“一点红”的治疗方法

黄颡鱼“一点红”的治疗方法 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黄颡鱼较容易感染一些病害,引发大面积死亡,使养殖户蒙受巨大经济损失。近年来各地黄颡鱼养殖中出现了与其他鱼类不一样的病,俗称“一点红”,其暴发速度快,死亡率高,治疗难度大。 症状:发病初期病鱼体表无明显临床表现,仔细观察可见病鱼体色变淡,背部有轻微浮肿,解剖可发现肝脏肿大,充血变性,胆汁颜色变淡或变蓝,胃内无食物或有少量食物,有积水现象。随着病程发展,病鱼食欲减腿,离群独游,有的在水面做间歇性狂游、打转、更有甚者鱼体弯曲成S型。病鱼头顶部充血、出血,严重是头顶穿孔,裂开,甚至露出脑组织。 发病原因:水质不良,氨氮、亚硝酸盐高的精养池塘易发病,经多年养殖发现:“一点红”症状尚未出现时,检查正常鱼的内脏特别是肝脏已有不同程度的轻微损伤和病性,主要表现为肝的质地变脆,无弹性,有轻微的变色。所以本人认为“一点红病”是继发的细菌感染,发病处期,用纯中药即能控制。在治疗“一点红”时分清主次显得尤为重要。 病原:迟钝爱德华氏菌和爱得华氏菌 预防方法:①鱼苗入池前必须用菌毒双杀、德邦毒抗和德邦红色经典等药物交替消毒;②水源必须经沉淀、过滤、消毒、曝气处理后再流入鱼池;③池塘消毒:必须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④降低放养密度,同时定期换水;⑤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改善水质,提高pH值,按时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防止水质恶化;⑥提高饲料蛋白质含量,减少饲料浪费。建议使用专用黄颡鱼饲料;⑦定期用德邦混安、德邦三合一、车轮净等杀灭寄生虫,同时用杀菌药物进行水体消毒,防止细菌病毒病等的发生。 治疗方法: 1、检查是否有寄生虫寄生,如有先作杀虫处理。 2、全池泼洒“调水解毒救星”或“一泼安”后,间隔4-6小时泼洒“红色经典”或“超聚碘”。 3、内服“一点红速治”,预防时必须配合A套餐同时使用。 4、“一点红”发病时必须配合B套餐同时使用。

淡水鱼养殖技术常见问题问答

淡水鱼养殖技术常见问题问答 这是一个初级的有关淡水鱼类养殖的知识问答,适用于刚刚进入公司的非专业员工的初步培训。我们在这里讲的淡水鱼,主要是指我国养殖面积最大,养殖历史最长的四大家鱼——青草鲢鳙,以及鲤鱼、鲫鱼、鳊鱼、团头鲂等。其他的特种或名贵的养殖对象不包括在内。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编者的非专业和有限的知识,再加上时间仓促,不足和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同仁们不吝赐教。本人不揣唐突出己纰漏,实为同仁们学习之业中能起抛砖引玉之想,谢谢大家的包涵! 四大家鱼养殖模式为什么是最经典的养殖模式?众所周知,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封建的种养殖经济引领世界,在长期的养殖历史过程中,逐渐地在不断的筛选择优淘汰中,固定下一个经济高效的立体混养模式。具体地说,在一个养殖水体中,按各种鱼类的自然生长习性,本着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原则,又充分地获猎利用水体,提高效益的意图。把鲢鱼放在养殖的表层,顺其以天然藻类和浮游物为饵料的习性;而鳙鱼在鲢鱼之下,也是滤食水中的浮游藻类和有机物;草鱼生活在水体的中层,以水生植物为主要食物;而青鱼、鲤鱼、鲫鱼生活在水的底层,以螺蛳、沉底的有机碎屑、残饵、鲢鳙草鱼的粪便为饵料。这样,各鱼种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共同维护好一个水体的稳定,成就了一个高效利用水体的共生共长的混合立体养殖模式。 养鱼要成功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是什么?首先,养鱼当然要有鱼种,很多的养殖户在这一点的选择上比较随意,他们没有任何比较和

要求,从就近的但非常简易的鱼苗孵化场购进种苗,结果一些近亲繁殖的不带任何疾病抗体的种苗下塘,注定夭折和损失的结局就在所难免。第二,饲料,饲料的好坏对水产鱼类的养殖起重要的作用,而且影响到养殖的经济效益,在鱼生长的不同阶段,其对饲料的营养要求也不一样,而且饲料的原材料是否干净卫生?防腐剂和抗生素的含量是否超标?都对鱼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第三,水质管理,水质管理是养殖环节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它贯穿于养殖的始末,水质管理(包括底质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养殖的成功,即使是种苗,饲料等两个条件优越,水质的管理跟不上的话,也能因水体的诸多理化指标的恶化而直接造成养殖对象的死亡,从而从根本上造成养殖的失败。第四,病虫害防治,俗话说,养鱼不死,富得流油,让在随着环境的恶化,暴发性鱼病地不确定性暴发,时刻地威胁着养殖的成败,一旦鱼病暴发,就是神仙来也回天乏力。因此,水产养殖历来就是防病重于治病,我们病虫害防治的根本,也就是心防为主,二防病的开始,也就是从日常的精细管理出发,重点在于对水质、底质的调控管理,能以好的饲料和过硬的鱼种,以保证养殖的成功丰收。 施肥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施肥?高产、高效促进渔业生产是池塘施肥的根本目的,因鱼池施肥时培养鱼类大然饵料的重要途径,它通过补充水中的营养盐类及有机物质,增加腐屑食物群,以作为滤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以及草食性鱼类的饵料,池塘肥料的种类可分为有机肥、无机肥和生物肥(微生态制剂)三种,有机肥营养成分全面,肥效持久,一般作为基肥施用;无机肥肥效短,但作用迅速,一般作

鱼塘淡水鱼养殖规划

淡水鱼混养:对于鱼塘而言,混养价值最高.淡水鱼混养是在水库、池塘投放鱼种的过程中,逐年增加异种、异龄鱼的混养比例的-种饲养方式。从目前鲜鱼市场看,淡水鱼混养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淡水鱼混养的好处有。 ( 1 )充分利用水体水库和池塘的水体是-个立体空间,特别是池塘,大多数面积小,深度浅,-般只有水层区和水底区之分。在投放鱼种时,根据养殖鱼类各自的生活习性,合理搭配各种鱼种、鱼龄的放养比例使养殖水体中呈现"池塘如楼房,层层鱼游荡"的生动活泼的景象,使水体得到充分使用。 ( 2 )广泛利用饵料淡水鱼的饵料包括天然饵料和人工饲料。水体中的天然饵料为浮游生物、底栖动物以及底生藻类和有机屑三大类;人工投喂饲料为动物性饲料和植物性饲料。要达到充分而又合理地利用水中天然饵料和提高人工投料利用率的目的,就必须在同-水体同时养殖各种食性的鱼类,以确保各类饵料资源都能分别为各种生活习性鱼类所利用,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成本,增加产量。 ( 3 )利用鱼类共生淡水鱼混养可以以草鱼为主,兼养鲤鱼、白鲢、花鲢、鲫鱼、罗非鱼、鳝鱼、甲龟等十几种鱼类,这些鱼类混养在同-水体中除投喂-定的饲料外,还可以通过"自体施肥"来获得食料。因以养草鱼为主,投喂的日粮主要是牧草。草鱼吃剩下的碎渣沉淀到水底,成为鲤鱼、罗非鱼等杂食性鱼类的饵料,而草鱼、鲫鱼、罗非鱼不断地排出粪便,增加了水质的肥性,促进了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鲢鱼,鳙鱼提供了饵料。鲢鱼、鳙鱼摄食浮游生物,有效地防止了因浮游生物过多而导致水体过肥,为草鱼的生长提供了保障。黄鳝、甲鱼等在养殖过程中能够翻松底泥,加速有机质分解,为鱼类提供饵料。 ( 4 )节省育种费用混养成鱼的水塘,实行异种、异龄鱼不同规格套养,既不影响成鱼的生长,又可扩大鱼种来源,在某种程度上解决鱼种供应问题,节省购种费用。而且,这种养殖不需要增加鱼种池和管理人员,省地、省工、省成本。 ( 5 )效益好淡水鱼混养,不仅年均鱼产量有较大幅度地提高,而且上市的鲜鱼品种也明显增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淡水鱼快速高效池塘养殖技术: 一、放养前的准备:按常规池塘消毒方法进行清塘消毒,即放养前20天左右将池水排干,铲除池底过多的淤泥,使淤泥保持在30厘米以下,连续曝晒数天,晒至龟裂状,清除塘底杂物。然后亩用生石灰75—100千克带水清塘进行消毒,以杀死病原体和敌害生物。也可用30克/米3漂白粉(有效氯32%)消毒。 放养前7—10天用60日筛绢网过滤进水,防止野杂鱼等进入池塘,同时保持池水水深50—80厘米,在鱼塘向阳一侧堆放发酵腐熟猪粪、牛粪或鸡粪等有机肥(每亩用量300—500千克)以培养浮游生物,保证鱼种下塘后有丰富、适口的天然生物饵料。 二、鱼种放养:北方地区常规养殖放养模式主要有:①以鲤鱼为主养品种的,亩放优质夏花鱼苗3000—4000尾,可搭配放养花鲢夏花200—400尾、白鲢夏

池塘黄颡鱼养殖技术

池塘黄颡鱼养殖技术 唐玉华 江苏省金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黄颡鱼属底栖杂食性的小型淡水经济鱼类,其具有体形优美、刺少无鳞、肉质细嫩、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和适应性强、养殖范围广、群体产量高、市场需求大、销售价格高等特点,是当前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名贵水产养殖品种之一。现将相关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供养殖者借鉴参考。 1 养殖技术 1.1 养殖条件 1.1.1 塘址选择 选择在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排灌方便,水质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GB11607)要求,周边无污染源,电力配套,交通便捷的地方开挖(改建)池塘。 1.1.2 塘口条件 池塘面积以10×667m2左右为宜,池埂宽2.5~3.0m,池坡比为1:(2.5~3),采用30目的聚乙烯网片护坡,水深为1.5m左右,土质为偏碱性的黏壤土,池底基本平坦。在靠近排水口端挖出一个底于池底20~30cm的洼坑,面积为50m2左右,以便成鱼捕捞。池中应配有相应的自动投饲机、进排水泵、叶轮式增氧机等机电设备,并建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 1.2 养殖准备 1.2.1 清池药塘 冬季排干池水,铲池边杂草,挖除池底过多淤泥,保留淤泥10cm左右,冻、晒池底整个冬季,以加速底泥中有机物的风化分解。于放养前15~20d,先用100kg/667m2的生石灰干法药塘。5~7d后,向池内加水80cm左右,再用100g/667m2的溴氯海因(24%)消毒,以迅速、彻底杀灭病原菌、寄生虫(卵)及野杂鱼等敌害生物。

1.2.2 培育生物饵料 鱼种放养前5~7d,向池内投施高效生物肥水宝,用量为200~250g/667m2,以促进浮游生物、有益藻类及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与快速生长,为接将入池的黄颡鱼种提供适口天然生物饵料。然后每隔10~15d,追施1次氨基酸肥水膏,用量为0.5~1.0kg/667m2,以激活水体中各种环境生物的活性,加快池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增加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和密度。 1.3 鱼种放养 1.3.1 黄颡鱼种放养 黄颡鱼种的放养规格为20g/尾左右,密度为6000~8000尾∕667m2,时间在4月份。 1.3.2 “调水”鱼种放养 在池中放养部分滤食性的鲢、鳙鱼种,利用其摄食浮游生物的特性,让其司职“水体保洁工”,以控制池水肥度,防止池水富营养化,改良水体环境。鲢、鳙鱼种的放养规格为60~75g/尾,密度为100尾∕667m2(其中鳙鱼20~30尾),时间在4月底。 1.3.3 “改底”鱼种放养 在池中放养部分鲫鱼种,利用鲫鱼翻动底泥,寻食池底碎屑、残饵的特性,以分解富营养化底泥,阻止池底致病菌维生物生长,修复和改善底质环境。鲫鱼种的放养规格为50g/尾,密度为100~150尾∕667m2,时间在5月初。 1.3.4 鱼种消毒 鱼种放养前需用3%~5%的食盐水浸洗消毒10min左右,以杀灭体表粘细菌及寄生虫。 1.4 养殖管理 1.4.1 投喂管理 根据黄颡鱼喜欢集群摄食的习性,在投饲机前方用密眼网围成一个20~30m2的食场。围网四周用竹竿固定,上缘用塑料瓶、泡沫塑料、PVC管子等做浮子,

淡水鱼养殖场规划

淡水鱼养殖场规划

淡水鱼种场标准化I型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设方案 一、项目规模及布局 按照《上海市标准化水产养殖场建设规范》要求,结合金山区丰泽淡水鱼种场实际情况,在鱼种场原布局基础上进行标准化改造,重点是该鱼种场苗种车间建设;进、排水系统的标准化改造;池塘标准化改造;电力设施标准化改造;以及养殖排放水生态化处理等,同时对场区道路、房屋等基础设施进行标准化改造修缮.另外合理配置一些满足现代化养殖场需要的设备设施,提高苗种生产、养殖生产的效率. 二、项目建设规划 (一)项目建设标准 1、《关于推进本市标准化水产养殖场建设意见》(沪农委[2007]362号); 2、《上海市标准化水产养殖场建设规范》; 3、《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4、市农委、市财政基本建设项目申报和管理的有关规定. (二)项目建设内容 1、主要改造内容 (1)新建淡水鱼孵化车间760平方米、南美白对虾苗种车间800平方米. (2)对现有池塘进行改建、新建,新建池塘进、排水口护坡及改造池塘原有护坡. (3)新建进水明渠、排水明沟、明渠和改建、新建池塘进、排水设施. (4)规划设计生态湿地系统,对养殖排放水进行生态化处理,使其达到排放水标准排放或循环使用. (5)按《上海市标准化水产养殖场规范》要求,改造建设养殖场场区大门、隔离栏,新建、改建主、辅道路以及新建、改建办公用房、仓库、保温车间、值班房屋等. (6)按《上海市标准化水产养殖场规范》要求,设计铺设符合养殖场需要的供电和自来水管线. (7)根据养殖场需求,选配符合养殖场需要的泵站、监控、增氧等配套设备设施. 2、养殖场的进排水流程 3、生产系统各部分整修改造预案 (1)水源、泵站 养殖用水来自随塘河,水源丰富、水质良好,完全符合养殖要求,本方案中不考虑对养殖源水的处理但泵站需改建(二座)、新建(三座),原供水设备不能满足供水需要,需全部新置以满足供水要求. (2)进水系统 本方案设计养殖池塘新建进水明渠,从场区内的四个泵站取水.进水明渠槽形结构,钢筋混凝土现浇,内径尺寸为宽80厘米、深80厘米,总长度为900米;苗种孵化车间用水取自相邻的池塘(作苗种孵化车间蓄水库用),经专用水泵提升经机械沙滤缸至高位水塔供车间各处用水. (3)养殖池塘整修改造 目前,金山区丰泽淡水鱼种场养殖池塘布局尚属规整,但池塘因养殖淤积而水深过浅,池塘存在比较严重的塘埂坍塌和冲蚀现象,原池塘护坡破损严重.计划对全

积极推广淡水鱼混养技术提高淡水鱼养殖经济效益

积极推广淡水鱼混养技术提高淡水鱼养殖经济效益 [ 编辑:admin |时间:2011-07-05 14:58:09 | 浏览:101次 | 来源: | 作者: ] 吉林省大安市龙沼镇农技校?? ? 淡水鱼混养是在水库、池塘投放鱼种的过程中,逐年增加异种、异龄鱼的混养比例的、种饲养方式。从目前鲜鱼市场看,淡水鱼混养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淡水鱼混养的好处有。 一、淡水鱼混养的好处 1、充分利用水体 水库和池塘的水体是一个立体空间,特别是池塘,大多数面积小,深度浅,一般只有水层区和水底区之分。在投放鱼种时,根据养殖鱼类各自的生活习性,合理搭配各种鱼种、鱼龄的放养比例使养殖水体中呈现"池塘如楼房,层层鱼游荡"的生动活泼的景象,使水体得到充分使用。 2、广泛利用饵料 淡水鱼的饵料包括天然饵料和人工饲料。水体中的天然饵料为浮游生物、底栖动物以及底生藻类和有机屑三大类,人工投喂饲料为动物性饲料和植物性饲料。要达到充分而又合理地利用水中天然饵料和提高人工投料利用率的目的,就必须在同一水体同时养殖各种食性的鱼类,以确保各类饵料资源都能分别为各种生活习性鱼类所利用,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成本,增加产量。 3、利用鱼类共生 淡水鱼混养可以以草鱼为主,兼养鲤鱼、白鲢、花鲢、鲫鱼、罗非鱼、鳝鱼、甲龟等十几种

鱼类,这些鱼类混养在同一水体中除投喂一定的饲料外,还可以通过"自体施肥"来获得食料。因以养草鱼为主,投喂的日粮主要是牧草。草鱼吃剩下的碎渣沉淀到水底,成为鲤鱼、罗非鱼等杂食性鱼类的饵料,而草鱼、鲫鱼、罗非鱼不断地排出粪便,增加了水质的肥性,促进了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鲢鱼,鳙鱼提供了饵料。鲢鱼、鳙鱼摄食浮游生物,有效地防止了因浮游生物过多而导致水体过肥,为草鱼的生长提供了保障。黄鳝、甲鱼等在养殖过程中能够翻松底泥,加速有机质分解,为鱼类提供饵料。 4、节省育种费用 混养成鱼的水塘,实行异种、异龄鱼不同规格套养,既不影响成鱼的生长,又可扩大鱼种来源,在某种程度上解决鱼种供应问题,节省购种费用。而且,这种养殖不需要增加鱼种池和管理人员,省地、省工、省成本。 5、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淡水鱼混养,不但年均鱼产量有较大幅度地提高,而且上市的鲜鱼品种也明显增多,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和效益。 二、淡水鱼品种混养技术要点 1、多品种鱼类混养的科学依据 在同一个鱼塘中混养多种鱼类,是提高池塘养鱼产量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国池塘养鱼的技术特色。池塘养殖鱼类主要有鲢鱼、鳙鱼、草鱼、鲮鱼、鲤鱼、鲫鱼、团头鲂和罗非鱼等。按照它们栖息的习性,可分为上层鱼、中下层鱼、底层鱼三类。上层鱼以摄食浮游生物的鲢鱼、鳙鱼为代表,中下层鱼是草鱼、鳊鱼和团头鲂等草食性鱼类,底层鱼有鲮鱼、鲤鱼、鲫鱼、青鱼等,它们在水底摄食有机碎屑或底栖动物。将这些鱼类同塘混养,其好处是: ⑴可以充分利用池塘各个水层,发挥水体生产潜力。 ⑵全面合理利用池塘天然饵料资源,提高饵料利用率。 ⑶发挥养殖鱼类之间的共生互利关系,改善池塘生态环境。例如,草鱼等吃食性鱼类的残饵

淡水鱼养殖及深加工

淡水鱼养殖及深加工 一、拟合作项目内容 (一)拟合作项目概述 1.项目名称:淡水鱼养殖及深加工 2.预计投资总额:1452万美元 3.中方提供条件及投资比例:土地、厂房、生产原料等占20% 4.外方提供条件及投资比例:资金、技术占80% 5.拟引进技术设备:引进淡水鱼深加工机器与技术,化验仪器设备 (二)场址选择及依据 1.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公司在灯塔市境内,本地主要是全国重点商品鲤生产基地,没有污染,交通发达。 2.项目所选场址及所需用地面积:灯塔市佟二堡镇徐台村,需用地1700亩。 3.交通运输条件:配货车、铁路运输便利,沈大高速公路贯穿灯塔市。 4.通讯及通信情况:程控电话、传真、微机等办公设施齐全。 5.仓储能力:3600吨 6.项目所在地科研技术能力:该企业聘用中国科学院、大连水产学院等技术专家多名。 (三)生产纲领 1.拟开发或生产产品名称及规模:鱼糜、鱼罐头、鱼粉等,年生产量在30000吨以上。 2.建设规模和建设周期:年加工生产淡水鱼8000吨,二年建设周期。 3.资源和原辅材料供应情况:生产所需原材料、辅料及鱼种繁育,当地都能解决。 4.生产(饲养)工艺过程:企业标准 5.环保措施:没有污染 6.拟采用的技术和标准:中国农业科学院、大连水产学院技术和标准。 (四)市场预测 1.目前该行业的技术标准,市场情况及发展趋势:企业技术标准,多品种、大批量。 2.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竞争优势:技术优势及品种优势(16个) 3.项目建成投产后,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和发展预测: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市场前景广阔,出口到韩国、日本。 (五)效益评估 1.投资构成:总投资1452万美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723万美元。 2.成本分析:15%年利润 3.利润分配建议:年利润482万美元,按投资比例分配。 4.缴纳税金预计:482万美元

适合新手饲养的入门淡水鱼

适合新手饲养的入门淡水鱼 草莓丽丽 如果你是想要养鱼的水族新手,建议你先从淡水鱼入门。这是因为淡水鱼需要的水质对于新手比较容易获得。 而在选择淡水鱼种时,还要掌握两个原则:「易养」且「便宜」,否则在不了解鱼儿特性的状况下,买了又贵又难养、需要一大堆设备才养得活的鱼种,小编相信新手们不仅会深感挫折与心疼,荷包铁定也会受不了。 在上述原则下,建议你不妨从以下这几种鱼入门: 泰国斗鱼 若是你到水族馆去问老板,哪种鱼最好养?百分之九十九的老板一定会说:斗鱼。而所有斗鱼品种中,又属泰国斗鱼最常见。由于斗鱼具有鳃及迷鳃,可直接从水及空气中呼吸,因此对于水中的氧气就不似其它鱼种要求的高,一般水族馆都会推荐给初学者饲养,而且牠们和同类打招呼时彼此张扬舞爪的样子,也颇有看头,能引起饲主注意。 草莓丽丽 草莓丽丽原本生长在东南亚地区溪流平缓地带或沼泽流域中水草繁多的区域,个性温驯,喜欢群居,但具有领域行为,会和同类打斗,尤其是繁殖期更是明显。由于繁殖期雄鱼体色鲜艳、斑纹对比强烈,可衬托水草造景缸的美感,是水草缸中常见之成员之一,因为体型稍大,不宜与体型相差太多的其它鱼种混养,

建议可以个性温驯、体型相差不大的鱼种如孔雀鱼、其它灯科鱼类及虾类为混养的对象。 彩兔 彩兔,又有人称为台湾斗鱼,也就是台湾三班斗鱼。事实上,由于牠分布颇广,整个东部亚洲地区都有出现的纪录,所以称牠为彩兔比较适合。而一般水族馆所贩售的,绝对是人工繁殖的水族生物,因此牠的易养性自然不会比斗鱼差,很适合新手入门饲养。 孔雀鱼 孔雀鱼因为会吃蚊子,所以在百年前即开始在全世界散布野放,以防治疟疾,而由于牠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十分强韧,所以目前全世界几乎随处可以见到她的芳踪。孔雀鱼习惯群体行动,繁殖期只要温度、水质适合,几乎全年无休,被水族爱好者视为繁殖的入门鱼种。 斑马鱼(详情介绍) 顾名思义,斑马鱼身上有着白黑条纹,相当抢眼且容易辨别。原产于东南亚的斑马鱼,温和好动,经常成群在水箱的中、下、上层群游,体态飘逸颜色淡雅,尤其牠们好养又便宜,所以极适合水族新手尝试,在一般的水族馆中都很容易购得。 白云山鱼(详情介绍) 名称颇有中国山水画意境的感觉,原产于中国大陆广东地区,是一种小型的观赏鱼。体侧中央有一条金色及黑金组成的纵纹,尾柄上有一个黑斑,尾鳍中央呈鲜红色,是性情温和且活泼好动,是群游性鱼类。这种鱼不论单体或群游都很吸引人的注意,喜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