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27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案

第27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最新考纲

核心素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政治认同

通过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增强

对祖国的热爱,从而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增

强政治认同

科学精神

通过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理解,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

化和外来文化,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公共参与

通过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把握,培养学生的文化自

觉,并能够积极投身到振兴中华文化的实践中去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重要见证:①汉字与②史书典籍。

汉字为书写③中华文化,传承④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是中华文明的⑤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⑥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2.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⑧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

(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主要体现在⑩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a.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b.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c.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d.各兄弟民族的文化?

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易错分析]

1.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不等同于文字。

2.在交流借鉴过程中,我国各地文化已融为一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互相交流、借鉴、吸收,渐趋融合;但是还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并没有融为一体。

3.自然条件的不同决定着各地文化的差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影响着各地方文化发展中的差异;但是,这一影响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

4.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总和指向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史书典籍

作用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

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意义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

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

料积累起来

特点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

民所通用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独特性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区别

角度

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

度说的

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

角度来说的

侧重点

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的

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

侧重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

明中华文化的特征

见证或表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

流长的见证

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的见证

联系两者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的特征

“气势恢宏”“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4.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贡献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5.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从内部看: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元”化

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考点展示全国卷5年0考命题揭秘导航

中华文化源远

流长、博大精

从具体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主。

从核心素养上看,以政治认同为主。

从考查方式上看,高考命题往往提供某种文化产

品、某个民族文化、某个区域文化为素材,考查

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理解。

1.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史官们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形成了丰厚的规模巨大的史书典籍。关于史书典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我国的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③史书典籍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④我国的史书典籍,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D[设问侧重于对史书典籍的认识,而非对传统文化的认识,②不符合题意;传统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错误;①④是对史书典籍的正确认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2.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上述文字( ) 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D.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

B[材料中的“燕赵”“吴楚”“北人”“南人”表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应选B项;A、C、D三项中的源远流长、多元一体、自强不息都不符合题意,舍去。]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3.3 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椰壳等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

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 ④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A [黎族许多文化成果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①正确;黎族文化产生于3 000多年前黎族人民的生活实践中,有着悠久的历史,②正确。③错误,文化的性质不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④错误,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但不是根本动力。]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内涵 意义 求同存异

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①和睦相处 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③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④理解

兼收并蓄 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

民族文化的②积极成分 和而不同、和睦相处、交流借鉴等。

2.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⑤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易错分析]

1.我国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实现了兼收并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兼收并蓄是指我国文化在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而不是对外传播,要注意文化传播方向的差别。

2.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但认同的对象是本民族文化。

3.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中华文化的力量既熔铸在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之中,还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之中。

4.包容性要求我们批判地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指向的是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横向关系,而不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纵向关系。

1.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提醒:(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仅指中华文化能和外来文化和睦相处,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成分,也指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彼此吸收、借鉴各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说融入其他文明。

(3)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善、结合、融合、借鉴等。

2.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的几个注意点

(1)认为“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整合而成”是错误的。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保留着本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色,各民族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色,“整合”说法错误。

(2)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3)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不等于民族之间文化无共性。

3.中华文化的力量

(1)表现及原因

表现①对外:始终显示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②对内: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原因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特征

方向

保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

传承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

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文化

交流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

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文化

创新

立足于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民族

精神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考点展示全国卷5年1考命题揭秘导航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019·全国卷Ⅲ·20

从具体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主。

从核心素养上看,以政治认同为主。

从考查方式上看,本考点与文化的交流、继承和

创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等结合起来考查,具

有很强的综合性。

1.(2019·全国卷Ⅲ·2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中国精品培育工程,加强对中华老字号、地理标志等品牌培育和保护,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和民族品牌。商务部先后认定两批中华老字号共1 128家,平均有160多年的历史。北京全聚德、上海老凤祥、天津狗不理……这些品牌耳熟能详,在老百姓中间有良好口碑和广泛影响力。这表明( )

①中华老字号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②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传承取决于品牌的认定③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价值不受社会历史变迁影响④中华老字号的影响力得益于其包含的民族文化基因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B[由“北京全聚德、上海老凤祥、天津狗不理……”可知,中华老字号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①符合题意。“这些品牌耳熟能详,在老百姓中间有良好口碑和广泛影响力”,表明中华老字号的影响力得益于其包含的民族文化基因,④符合题意。]

2.(2013·全国卷Ⅰ·39)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

“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答案:①观点一: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传承中华文明需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汉语的纯洁性。不反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词,但《现代汉语词典》是规范语言文字的范本,不应收录,至少不应在正文中收录。

②观点二:支持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其一,收录字母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字母词的使用,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是汉语言文字具有活力的表现。其二,《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字母词数量很少,不会使汉语成为混杂的语言而损害其民族性。其三,字母词的使用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结合传统文化保护行动,考查中华文化的力量

3.(2019·厦门质检)幽兰生八闽,清香飘四海。金砖厦门会晤文艺晚会上,《南音随想》节目让观众在缓缓流淌的南音中深深感受到了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南音作为中国现存最悠久的传统古乐,汇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又汲取了元曲、戈阳腔的特长,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会一体,至今已有1 000余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南音( )

①在博采众长中永葆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②以其民族性彰显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③以其包容性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④在薪火相传中成为民族文明程度重要标志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B[“南音汇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又汲取了元曲、戈阳腔的特长,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会一体”这说明南音在博采众长中永葆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①正确;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并不能彰显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②不选;“南音汇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又汲取了元曲、戈阳腔的特长,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会一体,至今已有 1 000余

年”这说明南音以其包容性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③正确;南音并不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④不选。]

中华民族文化或中华民族文明可以通过很多方面表现出来,但不是每一个表现都能成为标志,只有特别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表现才成为民族文化或民族文明的标志。

4.[2019·浙江4月选考·38(1)]由于掌握传统版本的说唱艺人越来越少,世界上最长的活形态史诗《格萨尔》的经典资源渐渐消失。为了抢救整理这部史诗,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团队遍访说唱艺人,收集资料,对流传于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民族的《格萨尔》分别进行整理研究。经过三代学者的接续努力,为编撰《格萨尔文库》打下坚实基础。2010年研究团队开始了最后冲刺,2018年《格萨尔文库》终于付梓。《格萨尔》的传承与研究重燃希望,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再放光彩。

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角度,指出抢救整理《格萨尔》的意义。

解析:解答时首先要根据材料信息判定,抢救整理《格萨尔》有利于展示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后根据材料信息从意义方面组织答案,做到知识和材料密切结合。

答案:《格萨尔》具有多方面的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抢救整理这部史诗有利于传承辉煌悠久的中华文学艺术,展示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繁荣中华文化。

真题验收| 感悟高考淬炼考能

1.(中华文化的区域性)(2019·北京卷·25)一碗妈妈做的炸酱面,是挥之不去的儿时记忆;一碗豆花,融溢着对外婆的深深思念;一碗羊肉泡馍,沉淀着浓浓的乡愁……食物温暖了胃,也温暖了心;味蕾会恋上食物,心会记起那个人。这说明( )

A.食物所承载的文化是不断发展的

B.情感与思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源泉

C.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相互交流,不断融合

D.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食物承载着家的温暖和故乡情怀

D[材料不涉及文化的发展,A与题意不符。社会实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源泉,B错误。材料不涉及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C与题意不符。炸酱面、豆花、羊肉泡馍都承载着家的温暖和故乡情怀,说明D符合题意。]

2.(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2019·江苏卷·23)“犁”的古文字如右

图,反映了农民驱使耕牛耕种的画面,其中有默默付出的耕牛,有对丰收

的期望,有犁地的工具。透过这个小小的汉字,我们仿佛可以看见先民们

在田地里艰辛劳作的身影。由此可见( )

①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百花园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③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④中华文化兼收并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C[古文字“犁”中有耕牛,有对丰收的期望,有犁地的工具,反映了农民驱使耕牛耕种的画面,充分凸显了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和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②③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和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①④不符合题意。]

3.(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拔高题)(2017·天津卷·7)静止的时候,凝固着威严和庄重;走动的时候,流露出飘逸和洒脱。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诗书礼乐”。透过汉服文化可以感悟到( )

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②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③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B[“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这体现了汉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②正确切题,“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这体现了④。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地域性,而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故不选。材料没有体现对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排除③。]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拔高题)(2016·天津卷·10)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称道的苏州园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印证了( )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A[我国园林艺术的巨大成就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苏州园林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表明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①②符合题意。文化的传承不仅仅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故③④观点错误。]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2015·福建卷·29)下图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过程,从中我

们可以解读出( )

①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②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③文化都

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④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D[本题的题眼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过程”。汉字书写变化过程充分表明汉字是

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不是一种自然现象,汉字在历史变迁中得到传承和发展,遵循其固有

的规律,故①错误,②④当选;文化有先进、健康与落后、腐朽之分,因此笼统地说“文化

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不科学,③排除。]

热点聚焦| 展示中华历史文化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热点材料]

材料一2019年7月5日,“民族遗珍书香中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暨保护成果

展”全国巡展(内蒙古站)在内蒙古美术馆开幕。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

字都活起来”重要指示精神,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启动了此次全国巡展,

①旨在使观众近距离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提高全社会古籍保护意识,促进各

民族间的思想文化交流,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材料二2019年8月30日至9月5日,2019年拉萨雪顿节如期举行。②晒大佛、看藏

戏、吃酸奶、观马术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吸引了世界的目光。雪顿节在展现传统

魅力的同时,也焕发出新时代的活力。“雪顿”在藏语中意为“酸奶宴”,“雪顿节”又称“酸

奶节”。③雪顿节是雪域高原文化历史最悠久、社会影响最深入、群众参与最广泛的传统节

日之一,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思维流程]

信息提取调动知识

①旨在使观众近距离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的古代文明,提高全社会古籍保护意识

②晒大佛、看藏戏、吃酸奶、观马术等一系列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③雪顿节是雪域高原文化历史最悠久、社会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

雪顿节在展现传统魅力的同时,也焕发出新时代的活力。“雪顿”在藏语中意为“酸奶宴”,“雪顿节”又称“酸奶节”。雪顿节是雪域高原文化历史最悠久、社会影响最深入、群众参与最广泛的传统节日之一,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国家重视保护“雪顿节”这一民族节日的原因。

解析:本题是原因类试题,国家重视保护“雪顿节”体现了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国家重视保护“雪顿节”有利于保护中华文化的共同精神财富。

答案: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国家重视保护“雪顿节”体现了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国家重视保护“雪顿节”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雪顿节”属于藏族的民族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共同精神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