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幼小衔接教育存在

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北京顺义电大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浅谈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

决策略

论文作者:杨茜

专业:学前教育

学号:

指导老师:王新洁

目录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一、幼小衔接教育的内涵 (1)

二、幼小衔接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2)

(一)突出强调学生学习成绩,幼儿教育小学化趋势明显 (2)

(二)学前班违规举办,阻碍幼小衔接 (2)

(三)师资力量薄弱,缺少幼小衔接的专业授课教师 (3)

(四)家长的教育理念不恰当,阻碍孩子幼小衔接过度 (3)

(五)三、解决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 (3)

(一)转变幼小衔接的教育理念,注重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 (3)

(二)相关部门完善学前教育法规,加强管理检查力度 (4)

(三)园校之前加强合作,培养专业方向的教师团队 (4)

(四)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5)

四、总结 (6)

参考文献 (6)

【内容摘要】:幼小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家长和学校以及社会在注重幼小衔接教育的同时也要深刻认清其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我们在抓好智力开发的同时,应以素质教育为重点,打好基础,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关键词】:幼小衔接、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综合能力

浅谈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进入到21 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迈进了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经济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与此相适应的教育发展呈现出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的时代特征,科学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期待。很多家长也应时代需求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着重地培养自家孩子,有的家长甚至从孩子一出生就已经规划好了孩子十多年的教育轨迹。孩子的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是重要的。幼小衔接工作是做好学生入学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幼儿园、小学、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但是时至今日,幼小衔接仍然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孩子不能很好适应小学生活学习的现象有增无减。到了小学后,出现经常生病、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握笔姿势错误率高、生活不能自理、学习成绩跟不上等现象,造成一些孩子的心理压力过大,甚至厌学的现象。幼小衔接问题处理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孩子进入小学后的学习,更加影响孩子的一生,可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并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

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上涌现了很多幼小衔接性质的学校、学前班,适龄儿童的家长们也纷纷报名参加,为的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确,现在的幼小衔接教育很有必要,大部分孩子通过此种教育也取得了进步。但,不容忽视的是现在的幼小衔接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是对目前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幼小衔接教育的内涵

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就是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其核心是这年龄段幼儿的怎样有效的从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社会技能等方面适应小学生活,顺利实现幼小衔接。主要是针对5—6周岁的幼儿。

教育专家李生兰老师指出:幼小衔接教育,就是学前儿童思维方式、自控能力、行为习惯飞跃的一个过程。幼儿从以游戏为主的学校生活逐步适应以游戏、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从以以幼儿教师为主要护理人到自觉、独立的在校生活学习模式过度的过程。幼儿通过接受幼小衔接教育,逐步摆脱对于成人过度依赖的阶段。在进入小学生活后不感到茫然和陌生。

学前教育研究院庞丽娟老师认为:从学前儿童心理学层面谈及幼小衔接,就是四个字“良好适应”。幼儿的每个人成长阶段都有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心理变化的过程,经过幼小衔接教育,幼儿在思维上逐渐接受简单的小学知识,从意识上,认识到小学阶段是相对于幼儿园阶段的高级阶段,在生活、学习、知识水平上要求更高。学生心理上接受此种意识越早,那么“心理准备”也就越充实,到了小学适应的也就越快。也就达到了“良好适应”的目的。

总而言之,我所认识到的“幼小衔接”即幼儿介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姐之间的过度阶段。幼儿在此阶段,会逐步适应小学的生活模式、学习模式。在心理上、生理上都是有所提高的。也就是说,幼儿为适应小学在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上的提高过程。

二、幼小衔接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要和小学教育密切联系,相互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相互合作,与小学互相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现实工作中的幼小衔接工作形势一直不容乐观。主要问题体现在一下几方面内容:

(一)突出强调学生学习成绩,幼儿教育小学化趋势明显

在一些幼小衔接的私立学前班和部分公立幼儿园,在以“幼小衔接”为教学总目标的同时过度的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有个别教育机构有愈演愈烈之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输送给学生过多的知识概念,讲解则以灌输知识为主。很多教师往往会只注重教学进度、知识深度、广度,而忽略了教育理论和幼儿心理、生理的发展。很多幼小衔接学前班,不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忽略了幼儿一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在授课过程中缺少游戏性、趣味性,缺少生动形象的教具、彩色的图片课件。三四十分钟一堂课,满满当当。还有很多学幼小衔接前班在学生学习一天后还要像小学生那样回家完成家庭作业。诸如此类的小学化现象严重影响幼儿生理、心理发展,违反了教育原理,与社会要求背道而驰。有些甚至不是“衔接”,而是“断层”,对幼儿今后接受的小学教育造成不利影响,甚至恶性循环。

(二)学前班违规举办,阻碍幼小衔接

随着家长们对孩子幼小衔接阶段的重视,近几年,社会上涌现了大量的以“幼小衔接”为名义的办学机构。这些教育机构中大多数都是私立机构。其中,有些机构缺少办学资质,租赁某些正规学校教室办学,假借他人名义招揽学生。还有一些公立幼儿园,没有得到教育审查机关允许,为了盈利创办学前班。在教育教学方面,这些所谓的“幼小衔接学前班”,往往都是以知识灌输为主,很少考虑到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过度时期特殊的心理、生理发展状况。还有很多幼小衔接的学前班,只是深度甚至已经超出了一年级的学习范畴,过度地加重了数学、语文这类主课课程的课程量,给还处在学龄前的幼儿加重了负担。这些现象,都是阻碍幼儿顺利进行幼小衔接过度的重要因素。之中不可合理的教育形

式,不见得还会取得多少效果,而一旦实施不当,便会引起幼儿厌学、自卑等不良情绪。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是一种摧残。

(三)师资力量薄弱,缺少幼小衔接的专业授课教师

现代幼儿的幼小衔接教育是家长的责任,更是幼儿园和小学的共同责任,需要加强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合作沟通。大多数幼儿园教师虽然熟悉幼儿园的教学生活,但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习生活了解的少之又少,不能良好的帮助孩子度过此阶段;小学低年级教师虽然了解小学教学目标和教学特点,但对于出于学前阶段的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了解还不充分。所以,在师资上不能绝对的说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教学任务应该归于谁。也就是说社会上是缺少正真了解有效衔接教育和能够有效实施的专业教师的。

(四)家长的教育理念不恰当,阻碍孩子幼小衔接过度

当代家长的不当教育理念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家长,超前教育幼儿的家长。他们过多的注重幼儿知识的积累,而忽视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发展。无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需要,拔苗助长。他们关注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哪些知识,至于孩子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有学习兴趣,这些家长并不关心。第二种家长,过分的迁就幼儿。他们往往存在一种矛盾心理:既想让孩子有效过度,进步提高。又溺爱孩子,拒绝教师对孩子学习能力、生活能力方面的教导和训练,怕孩子“受委屈”。会给老师提出各种要求和条件来“照顾”自己的孩子,最后不利于孩子发展。这两者两极分化严重,都是不可取的。

三、解决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幼小衔接的教育理念,注重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

幼儿智力发展的确重要,但是不论是家长、教师还是社会都应该认识到除了“智”之外,“体”“德”“美”“劳”是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未来人生生涯的发展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在这几项的学习中也更容易获取快乐,培养兴趣。只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才是帮助孩子长远发展。在教育理念的转变上,家长和教师应该共同合作,加强联系,确立共同的教育目标,做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配合,不要背道而驰,长期坚持才能把幼儿的良好习惯培养起来,真正做到“幼小衔接”。如加强学生适当体能训练、互帮互助活动、传统美德教育、劳动技能大赛等;开展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能力和进步,把好习惯贯穿到生活中。

例如,优帮学校幼小衔接班的老师们在设置课程表的过程中,合理安排了兴趣课,兴趣课程与只是课程穿插进行,让孩子在快乐的环境下学习知识,以下是优帮学校学前班的课程设置情况:

从课程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教师们注重对幼儿全方面素质的培养。也符合幼小衔接的教育原则。另外,学校还在每学期其中和期末分别举行“劳动技能大赛”和“课外知识竞赛”等亲子活动,幼儿在感受快乐的同时,提高了更方面素质。

(二)相关部门完善学前教育法规,加强管理检查力度

对于社会上那些违规办学的教育机构,首先,作为教育检查机关应该加大对教育机构办学的审核力度,同时实行定期检查,检查项目要全面、细致,不断完善相关教育法规,规范教育市场。其次,作为家长,要选择有资质的正规办学机构,不要盲目效仿、跟从,多方查证,多听课,多询问,为孩子选择真正适合他们的幼小衔接学前班。

例如,相关的教育监督检查部门,应该每年固定时间有计划地走访各大幼儿园、小学的老师和家长,对他们设置有针对性的开设网上调查系统,公众微信平台,鼓励不同教育环境下的老师们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鼓励家长们积极地向相关教育部门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另外,教育监督检查部门应该在对教育机构,特别是私立教育机构的资格审查上加大力度。对办校资格证应有计划地审查,不合格地给予严肃处理并公布与众。当然,对那些认真办学的学校应给予奖励。这样才能规范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学。

(三)园校之前加强合作,培养专业方向的教师团队

要在幼小衔接中各取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不同特点将其融合,又要考虑到适合学前儿童,还要把小学教育融入其中,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的共同努力。两个不同领域的教师团体应该积极合作,定期进行相关培训和课题研究。交流彼此

教育经验,组织类似“园入校”的参观学习活动。同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新型教师形象;加强教师自我反思;结合自我的工作经历与经验,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借助集体力量和个人一起备课、评课,全过程地研究、反思、改进;业研究人员专业引领;培养教师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教育技巧。特别要注重的是对于学前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深化学习。

例如,学校之间应积极举办类似“换位”工作的活动。请幼儿园大班老师到小学一年级去代课一个月;请一年级教师到幼儿园代课一个月。只有在工作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们实践工作结束后,经过双方的讨论和交流,才能总结经验,设定出符合幼小衔接阶段幼儿适合的教育计划,更好地帮助孩子度过关键期。当然,这种计划不适一劳永逸的,是要跟着社会时代的发展、教育制度的改革、家长的教育观念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各校还可以组织小学低年级教师和幼儿园大中班教师们发表论文、做研究报告、做试听课等活动,对教师们的工作实践成果进行展示和奖励,鼓励幼儿园教师向着“幼小衔接”专业话教师方向发展。

由此,园校之间的合作加强了,教师们经过实践和思考,才能更加专业,总结出真正符合孩子的幼小衔接理论、经验,保证孩子们有效度过关键期。

(四)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作为家长,在孩子的每个学习阶段都应该首先明确此阶段的特点。当孩子处于幼小衔接阶段时,首先,家长应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这样家长才能懂得如何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其次,家长应了解孩子生活内容的变化。幼儿园主要以“游戏活动”“快乐学习”为主,而小学中学生必须接受系统性的教育,不论是否感兴趣都需要认真听讲、完成作业。从幼儿园的以注重学生快乐、营养、健康为主转移为以知识学习、能力提高为主,家长都应该帮助孩子“接受挑战”“战胜挑战”,不要让孩子在本身就感觉到压力的情况下,还要“孤军奋战”,感到陌生与孤单。再次,家长学校及时沟通配合。了解孩子的变化,听取老师的正确意见和建议,不超前学习,给孩子造成压力。也不过分溺爱,抑制幼儿发展。尽量做到平衡掌握。在树立幼儿自信的同时给予正取引导教育。

例如,在我们的“家长教育意见”调查中,很多家长都分享了自己教育孩子的成功案例。有的家长在帮助孩子背课文的时候,和孩子一起设定“时间计划表”,和爸爸妈妈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看谁先背下来;有的爸爸妈妈为孩子们画出一张“任务完成表”,里面包括每天的学习内容、作业情况、从别人身上学到的一件事、一天中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等,长期坚持下来,学生便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所以,只有家长们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与学校的教育观念相统一,帮助学生度过关键期。

四、结论

幼儿素质的培养,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家长和学校以及社会在注重幼小衔接教育的同时也要深刻认清其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我们在抓好智力开发的同时,应以素质教育为重点,打好基础,搞好衔接,绝不能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总之,老师和家长要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调整好心态。让幼儿即愿意上学,又喜欢上学,又具有一定的克服困难的能力,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李生兰.学前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黄俊官.学前教育实习概论.上海.光明日报出版社.【4】李生兰.儿童的乐园走进21世纪的美国学前教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李慰宜.一课一案幼儿园优质案例汇编.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