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是怎样发行和流通的

货币是怎样发行和流通的
货币是怎样发行和流通的

货币的发行和流通

每个人都知道,货币的发行是为了使商品流通起来的一个基本手段。如果没有作为剩余产品进行买卖流通的商品,人们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只够生产者自己消费,那就无所谓货币了。因此货币的发行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前的现实上都需要一定的生产率作为基础;货币的发行量与生产率的高低成正比(忽略货币周转的速度),生产率越高,商品量越大,货币能够发行的量也就可以越大。

在历史上,每一个当政者在建国时都会发行自己的货币,这是一个当政者主权存在的关键体现。那么他们是如何(第一次)发行自己的货币呢?是不是一开始时便无偿地分发给他的全部民众,让民众自由(或者限定)购买社会上所具有的商品呢?决不是这样,因为如果如此,那民众所得到的这些商品岂不是白得了?白得到一笔货币就等于白得到一笔商品。最终人们肯定会全部抛出手中的所有货币以购买商品,将这些货币全部兑现为商品,如此的话,最后又有多少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呢?就象人们在银行那里挤兑,如果储户们要将他们的钱全部提取出来,银行没有黄金或贵重物资做后盾,又如何能够应付这种挤兑呢?所以货币开始发行时并不是将货币白白分送给社会民众的,而是以新货币购买民众手中的物质产品,作为新货币发行的开端的。以新货币来购买社会民众手中的商品,开始时民众还不一定领受,因为他们还不相信这种货币能够在他自己的手中购买得其它自己需要的商品,如果所有的民众都怀着这样的心态,如何办呢?那么这个新兴政权的金库中就一定要储备有相应量的黄金或其它贵重物资,以做为自己发行的货币系统的后盾,使这个新兴的货币体系得到抵押。这种情况对于明白一定经济道理的人来说不过是一种常识,因此不必多说。

但我们不也经常听说国家要提工资给那些国家公务员和其它体制内的人员吗?他们的这些货币工资不也是白得的吗?并没有让他们拿什么东西来换取这工资提高的部分呀。实际上,无论他们是白得也好,不白得也好,这部分钱并不是通过政府增发货币额而得到的,它仍然是现在运行的社会货币总量的一部分。因此政府会说:我们通过增加税收,打击走私,没收非法所得等等,用所有这些经济活动所获得的货币收入来增发公务员工资,来补贴农业生产等等。可见它并非来自新增货币发行量,通过新增货币的免费派送来实现的。

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府要想多发行一些货币量,它自己必须要拥有相应的

黄金或贵重物资来做为抵押。如果国家没有掌握一定的财力,而乱增发货币,那货币持有者最终要向这个国家的政府寻求完全的兑现怎么办?如果不能完全兑现,那这个国家的银行体系就完蛋了。这是一个国家的“货币硬抵押”,就象国际上的所谓“硬通货”一样。然而在现实中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量与其所拥有的“货币硬抵押”之间往往并不相等,货币量往往多于“货币硬抵押”的量,即货币量多于它的国库中所储存的黄金量和它所掌握的各种物资的价值量。那么这些货币又依靠什么来抵押呢?只能依靠一种“货币软抵押”来补充抵押这些货币,使每个民众都感到自己手中的货币是有保障有信誉的。这个“货币软抵押”就是一种货币的信誉度,它可以是实的硬的,也可以是虚的软的,它单纯依靠人们对这个国家的经济和货币信心而持有这种货币,而用自己手中的货物来与这种货币相交换。因此一个国家必须要极力维护自己的货币体系的信誉度,要保持货币值的稳定,不要忽高忽低。所以一个国家的货币体系又称为“信用体系”。如果你十分随便地增发货币,使人们感到自己手中的货币在不断贬值,那人们对这种货币的信心就会下降,最终使银行体系发生危机,严重时使整个经济和社会垮台。因为国家此时并没有足够的“货币硬抵押”来应付这种局面。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最后几年,曾通过大量增发货币和各种证券来搜刮民间财富,用于战争和他自己将来的出路,结果怎样?蒋介石的整个银行信用体系被他自己完全摧毁,自己也没有再在中国大陆存在下去的前途了。

因此发行或增发货币是通过投资或购买社会民众手中的商品来进行的,并不是通过免费派送给社会民众的方式而进行。现在某些人却大胆主张要免费派送增发货币给社会民众,以促进社会商品的流通与销售,这不过是拿作为经济命脉的金融体系开危险的玩笑。如果现在的货币规模与社会商品量规模这两者之间已经相当,但因为商品滞销而要增发货币,那势必引起货币供应量超过商品存在量。由于社会民众对商品价格上涨具有一种恐惧心理(…买涨不买跌?就是这种恐惧心理的最好体现),因此会引起原先在银行中储存着的货币的大量出笼,而导致对商品的抢购风潮并引起物价的不断上涨,同时也导致银行体系的危机。所以,如此增发货币的结果必定引起商品价格的轮番上涨。什么是“商品价格的轮番上涨”呢?比如商品A的价格上涨一个回合后,引起另一种商品B价格的上涨,这又反过来再引起原先商品A价格的再一次上涨。如此,社会所有商品的价格在相

互作用下轮番循环上涨,对经济、对金融系统造成极大的危害。中国近10多年来几次出现较大的通货膨胀和抢购风潮,使中国政府不得不以压缩货币供应量,生硬地截断这种价格轮番上涨的恶性循环,最终获得一个“经济软着陆”的好结果。但是压缩过后,经济从泡沫的高空跌落地下,使原先的许多经济活动不能再继续进行下去了,于是各种无法完成的工程散落全国各地,而银行系统呢?大量的贷款无法收回,使银行陷入难以复原的严重危机。也许有人会说,政府为什么要干预市场、压缩银根呢?由物价“轮番上涨”好了。但这种情况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境况的爆炸局面,国家会在这种爆炸中陷于毁灭,民众也会在这种爆炸中陷入极端的恐惧。在物价飞涨的时代,民众如何存活?如果要存活,那就只有完全抛弃这个银行体系,那时人们就不再通过货币来交换,而是以物换物了。经济进入了原始时代。

所以世界各国,都首先把通货膨胀看成经济的最大敌人,美国的“美联储”,小心翼翼地监视着美国的经济,看是否存在着通货膨胀的预兆。当然,单纯一种商品(如石油)价格上涨问题还不大,最怕的是它引起众多商品价格的连锁上涨,并最终导致社会商品价格的轮番上涨。而现在中国的决策者们,在小心翼翼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之时,时刻不忘记不久前的教训,时刻提醒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因此,全部的货币政策都要以社会的生产效率为根本依据,并且只有社会生产率得到提高了,才有可能相应增发货币量。如果我们想要以增发货币来获得生产率,即增发货币在先,获得生产率在后,那也是不可靠的,谁知道这后来的投资与生产是否能够为市场提供“有效的供给”呢?如果不能,那银行体系与整个社会经济也将要承担这笔新增货币的无效结果所导致的如上所述的危机风险。

电子支付对货币流通量的影响

电子支付对货币流通量的影响 1.电子支付与货币供给 1.央行可控的基础货币量趋于下降 传统货币供给理论中,货币供给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决定。我们以M 代表货币总量,B 代表基础货币, m 表示货币乘数,整个社会货币供给量为:M=B ×m 。基础货币B 包含通货(M 0)和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 。通货我们可以认为是社会公众持有的、流通于银行体系外的现金。 电子支付的广泛使用将会减少通货M 0。而随着电子支付的发展,由于电子支付对现金的替代作用, 使得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缩小(资产负债表中, 中央银行最大的负债是流通中的通货)。而且,流通中的货币需求减少, 减少了中央银行的铸币税收收入。中央银行在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调节货币量时, 可能会因为资产不够而发生困难。在央行没有特殊措施下,银行准备金总额会下降。又由于通货M 0因电子支付的替代而也呈减少趋势,基础货币下降。 2.电子支付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决定货币供给的两因素中,除了基础货币外,货币乘数是影响货币供给的更为重要的因素。 设银行各项存款总量是D ,各银行缴存在央行的法定准备金为RR 、超额准备金为ER ,依据货币理论,D M D ER RR D M M R D M B M m ))(10 000+++=++== (1-1) 上式中,M 0 /D 为现金比率,(RR+ER )/D 为准备金率。这2个因子决定了乘数m 。当现金比率稳定,央行便可以调整准备金率(RR+ER )/D 来调节乘数m,进一步决定货币总量M 。这便是准备金率是效力较强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原因。 但由于电子货币的替代作用,引起了货币供应量发生改变。我们设在电子货币存在情况下,电子货币余额为E ,则新的货币供应量公式为M = M 0’+ E + D ’ 。货币乘数公式修改为, D M D R E R R D E D M M R D E M B M m ' '+''+'+'+''='+''++'=='))(10000 (1-2) (1)假设电子货币代替的是存款,即M 0′= M 0,E+D ′与D 基本上相等。货币供给量M 无明显变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的负债结构发生了变化。这种替代使普通存款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 注会七班闫博 货币供给的公式为M/H=(Rc+1)/(Rd+Rc+Re) 其中M为货币供给,H为基础货币量,Rd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c 为超额存款准备金,Re 为现金对存款的比率,所以货币供给可以看成是基础货币供给,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市场利率和现金对存款比率的函数。所有这些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都可以归结到准备金变动对货币供给的变动上,所以可以认为准备金是银行创造货币的基础。所以一般央行通过控制准备金的供给来调节整个货币的供给。 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分析 解决总需求不足仅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不够的,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即扩大货币供应量。而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增加基础货币,二是提高货币乘数;同时加大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 1999年以来,中央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需求相对不足的状况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这表明在财政政策积极的同时,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货币政策而言,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货币供应量,因此,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专家学者呼吁2000年要扩大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增长保持较高水

平,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那么,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在哪里?应采取哪些措施呢? 一、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及分析 在现代货币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之积,因此,只有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进行详细的研究,才能准确把握货币供应量的趋势。 1.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及实证分析 货币银行理论表明,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之和构成,它是创造货币供应量的基础。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央行的基础货币还包括非金融部门的存款,因此本文对基础货币的定义是:基础货币=发行货币+对金融机构负债+非金融机构存款(以下所用数据除非特别说明,均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根据历史数据,我国的基础货币总体上呈上升趋势。1990年之前基础货币增长比较缓慢,基本上是平稳的爬升阶段;1993年之后,基础货币增长较快,特别是在1993-1994年间,基础货币的增幅明显较高,1995-1996年虽有所波动,但仍保持较高水平;1997年,基础货币增速放缓(当然这与统计口径发生变化有

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与货币流通速度

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与货币流通速度 2011-11-16 摘要:本文基于后凯恩斯主义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对1985年以来我国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生成机制,认为货币内生性造成的供给量过度增加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一个原因。文章用VAR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央行对商业银行再贷款和外汇占款增加是使得货币供给量内生增加进而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从政策层面上应该改革汇率制度和信贷投放制度,使得货币经济能够协调发展。 关键词:货币流通速度,内生货币,后凯恩斯主义 一、引言 过去几年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加大了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2009年全年新增贷款接近9.6万亿元,截至2009年年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分别增长32.4%和27.7%,比金融危机最严重时分别提高23.3和9.9个百分点。我国的货币供给量从1985年以来一路攀升,广义货币量从1985年的4146.3亿元到2009年的335353亿元,增长了将近80倍,但与此相反,货币流通速度却呈下降趋势,从1985年1.74下降到2009年的0.55,如图1所示:

图1 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量变动趋势图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货币流通速度在中国持续下降与货币供给量增加,国内有很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杜子芳(2005)认为货币供应量(M2)过大的主要原因是货币的沉淀率在现阶段维持较高水平,将货币供应量过大归咎于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不合适。孙健、辛然(2002)认为经济的货币化、中央银行货币的过量发行、银行的不良债权和制度性紧缩是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减慢的原因。易纲(1996)认为在转轨过程中,由于体制原因产生超额货币需求,从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唐兴国、徐剑刚(2006)认为,外资流入使货币当局的对外资产迅速增加,造成潜在的货币供给压力,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总的来看,国内学者认为货币供给对货币流通速度有很大影响,但分析好像侧重于经验和理论层面,没有深入到货币供给内部去细分影响因素,本文从货币供给内生性角度对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而分析货币供给与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关系。 二、货币供给与货币流通速度的理论模型

第九章--金融学--货币供给习题与解答

第九章--金融学--货币供给习题与 解答 第九章货币供给习题 一、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 1、原始存款 2、超额准备金 3、基础货币 4、货币乘数 5、M1 二、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 1 ?货币供应量一般是指() A.流通中的现金量 B.流通中的存款量 C.流通中的现金量与存款量之和 D.流通中的现金量与存款量之差 2?货币供给的根本来源是() A.银行贷款 B.财政支出 C.企业收入 D.个人收入

3?主张“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的论点,其含义是() A.货币供给决定于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 B.货币供给决定于货币当局的政策 C.货币供给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 D.货币供给决定于财政政策的实施 4?如果物价上涨,名义货币供给成比例地随之增加,则实际货币供给() A.也成此比例地增加 B.成比例地减小 C.保持不变 D.无方向性的振荡 5 ?如果实际货币需求增加而名义货币供给不 变,则货币和物价的变化是() A.货币升值,物价下降 B.货币升值,物价上涨 C.货币贬值,物价下降 D.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6.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率,将导致商业银 行信用创造能力的() A.上升B .下降C.不变D.不确定 7.基础货币是由()提供的 A.投资基金B .商业银行C.中央银行D .财政部 8.派生存款是由()创造的

A.商业银行 B.中央银行 C.证券公司 D.投资公司9?下列资产负债项目中,属于中央银行负债的有() A.流通中的通货 B.央行的外汇储备 C.对商业银行的贷款D .财政借款 10.下列金融变量中,直接受制于商业银行行为的是() A.超额存款比率 B.现金漏损率 C.定期存款比率 D.财政性存款比率 三、判断题(10题,每题1分) 1、当非银行公众向中央银行出售债券,并将所获支票在中央银行兑现时,则基础货币增加。 2、当央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而买卖外汇时,常导致基础货币的变动。 3、一般地说,央行降低再贴现利率,则货币供应量一定扩张。 4、若中央银行在市场购买价值100万元的外汇,同时增加对商业银行100万元再贴现贷款,货币乘数为3,在其它条件不变时,货币供应量增加600万元。 5、基础货币中具有乘数效应的部分主要是现金。 6、货币乘数取决于四个因素的变动,即现金漏损

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与通货膨胀

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与通货膨胀 汉末丧乱,董卓破坏钱法,铸造劣质小钱,引起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秩序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魏、蜀、吴政权面对这次经济危机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法,北方的曹魏政权主要采取不铸钱与赋税改收实物的办法;南方的吴、蜀政权则以铸造大钱的手段予以应对。由于经济破坏严重,货币政策不合时宜,导致了整个三国时期货币制度混乱,通货膨胀持续增长,为此后实物货币兴盛、“中古自然经济”的出现揭开了序幕。 标签:董卓铸钱;通货膨胀;五铢钱;中古自然经济; 由于长期分裂割据与战祸连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破坏。就货币流通方面而言,此时期很多区域都不曾铸造钱币,市场上的交易多以布、帛等实物作为支付手段,货币的流通与使用较之前兴盛的两汉时期有了极大退步,全汉昇先生据此提出了“中古自然经济”①这一著名论断。总之,以巨大经济波动为标志的自然经济时代成为中古时期一个重要的历史特征,它的影响深入社会各个方面。作为中古时代的开端,三国时期同样存在着货币制度混乱、通货膨胀严重等情况。遗憾的是,学术界至今对这一现象关注较少。②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文献记载入手,结合近些年考古发掘出土的货币实物资料,对董卓铸钱引起的通货膨胀以及此后魏蜀吴政权货币政策失败造成经济混乱的状况进行详细考察,并由此得出结论:三国时期在从市场经济繁荣到自然经济出现这一转变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可视为中古自然经济的开端。 一、董卓铸钱与汉末通货膨胀 东汉早中期延续了秦代和西汉政府对铸币权的垄断,以及“行钱”等制度,导致了东汉长期通货膨胀。③汉末经济面临崩溃之际,董卓私自铸造质量低劣的货币,引起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不仅加剧了之前恶劣的经济形势,而且制约了三国时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一系列大规模的军事活动之后,董卓集团的经济压力大为增加,为了解决经济上的问题,遂“纵放兵士,突其庐舍,剽虏资物”④。“董卓收诸富室,以罪恶诛之,没入其财物,死者不可胜计”,“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⑤当然,仅仅依靠掠夺富室与盗挖贵族陵墓是远不能解决经济问题的。为了达到长期搜刮钱财的目的,董卓决定“悉坏五铢钱,更铸小钱,尽收长安及洛阳铜人飞廉之属,以充鼓铸”。为了铸造钱币,董卓到处搜集铸钱所需要的铜材,这些现成的“铜人”“飞廉”不仅降低了铸钱成本,而且有效地解决了原材料匮乏的问题。但董卓此次所铸钱币较之前流通的两汉五铢钱体型小了很多,“又钱无轮郭,文章不便”,⑥质量低劣。《三国志》卷六《魏书·董卓传》称这种钱币“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郭”,且未经过打磨工艺处理,⑦可见此种小钱轻劣的程度。 近些年考古出土的货币实物也可以证实史书中的记载的确属实。1987年,

影响货币供给量得因素有哪些

影响货币供给量得因素有哪些 注会七班闫博 货币供给得公式为M/H=(Rc+1)/(Rd+Rc+Re) 其中M为货币供给,H为基础货币量,Rd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c 为超额存款准备金,Re 为现金对存款得比率,所以货币供给可以瞧成就是基础货币供给,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市场利率与现金对存款比率得函数。所有这些影响货币供给得因素,都可以归结到准备金变动对货币供给得变动上,所以可以认为准备金就是银行创造货币得基础。所以一般央行通过控制准备金得供给来调节整个货币得供给。 扩大货币供应量得途径分析 解决总需求不足仅靠积极得财政政策就是不够得,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得角色,即扩大货币供应量。而扩大货币供应量得途径不外乎两条:一就是增加基础货币,二就是提高货币乘数;同时加大金融体制改革得步伐。 1999年以来,中央政府实施了积极得财政政策,对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需求相对不足得状况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这表明在财政政策积极得同时,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得角色,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得作用。就货币政策而言,一个重要指标就就是货币供应量,因此,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专家学者呼吁2000年要扩大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增长保持较高水平,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那么,扩大货币供应量得途径在哪里?应采取哪

些措施呢? 一、货币供应量得决定因素及分析 在现代货币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因此,只有对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进行详细得研究,才能准确把握货币供应量得趋势。 1. 基础货币得决定因素及实证分析 货币银行理论表明,基础货币由流通中得现金与商业银行得准备金之与构成,它就是创造货币供应量得基础。由于我国得特殊国情,央行得基础货币还包括非金融部门得存款,因此本文对基础货币得定义就是:基础货币=发行货币+对金融机构负债+非金融机构存款(以下所用数据除非特别说明,均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根据历史数据,我国得基础货币总体上呈上升趋势。1990年之前基础货币增长比较缓慢,基本上就是平稳得爬升阶段;1993年之后,基础货币增长较快,特别就是在1993-1994年间,基础货币得增幅明显较高,1995-1996年虽有所波动,但仍保持较高水平;1997年,基础货币增速放缓(当然这与统计口径发生变化有一定关系,但增速下降趋势则就是明显得),1998-1999年,在法定准

(完整版)3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第一节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一、货币的起源 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用公式表示: 1只绵羊=2把斧子 等号左边的商品绵羊主动地要表现价值,并通过商品斧子相对地表现出来,处在相对价值形式的位置,起主动的作用。等号右边的商品斧子作为价值的表现材料,证明商品绵羊具有同自身相等的价值,处于等价形式的位置,起被动的作用。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用公式表示: 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上,一种商品的价值已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作为等价形式的已经不是一种商品,而是一系列的特殊等价物。从相对价值形式方面看,商品的价值表现是一个无穷的系列,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现;从等价形式方面看,没有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统一等价物。商品交换仍然是物物交换。这些缺陷使交换经常发生困难。 3.一般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逐渐从许多商品中分离出公认的一般等价物,人们可以用它来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交换中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这一商品来表现,从而使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用公式表示: 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是价值形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商品的交换方式已由物物直接交换变

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一般价值形式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 4.货币形式 当某种商品(主要是金和银)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用公式表示: 货币形式替代一般的价值形式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唯一的区别只是一般等价物固定于金银商品上。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外化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货币的产生并没有消除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而是进一步发展了商品的内在矛盾。 二、货币的职能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货币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货币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 货币充当价值尺度时,只是表现价值,不是实现价值,因此,货币在执行此职能时,只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即给商品标明价格。 2.流通手段 货币的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是,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是转瞬即逝的要素。因此,在货币不断转手的过程中,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够了。于是纸币一类的价值符号代替真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在货币出现之前,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即W0一W1;货币出现后,物物交换发展为商品流通,即W1一G—W2 3.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货币贮藏是货币流通的“蓄水池”。纸币不具备贮藏手段的功能,但纸币可以持币待购 4.支付手段 货币的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账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 该职能一方面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国际收支与国内货币流通的关系

国际收支与国内货币流通的关系

一:总述: 国际收支和国内货币流通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在一般的情况下,国际收入顺差,刺激国内货币供应,导致国内货币流通量增大。国际收入逆差,国内生产萎缩,资金需求减少,导致国内货币流通量减少。 相应地,国内货币货币流通量增大,流通的速度加快,一般的情况下,表示经济生产活动活跃,对外贸易活动积极,对外出口加大,促使国际收支顺差。若发生通货膨胀,国内物价上涨,可能造成国际收支逆差,反之,物价下跌,则会造成国际收支顺差。

二:国际收支对国内货币流通的影响 国际收支货币分析说: 以货币的流出入为分析起点,并以货币数量论为依据,分析了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其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将引起货币存量的变化。它对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关系的基本理论可以概括为:国际收支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取决于货币的供求状况,国际收支失衡将通过货币的国际流动自动得以纠正,因而国际收支失衡必然是暂时的,其必然引起货币供求的变化。 货币分析说认为可以通过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自动达到国际收支和国内货币供需的均衡。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公众手中持有的现金余额小于他们意愿持有的数量,于是就会减少支出,其中包括对贸易品和各种资产的支出,公众对外汇的需求减少。在固定汇率制下,货币当局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就要抛出本币收购外汇,在国际储备上升的同时,货币供给量增加,直到需求上升,国际收支恢复均衡;反之亦然。而在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失衡可以立即由汇率自动变化而得到纠正,不需要国际间货币或国际储备的流动。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该国货币立即自动升值使国内价格水平下降,从而释放货币供给以满足过多的货币需求,国际收支自动恢复均衡;反之办然。 如上图所示:以我国2000——2009年国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差额可知,我国从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着经常项目顺差, 其顺差额也是连年走高, 从2000 年的76.6 亿美元一路攀升到2008 年的4261.1 亿美元。每年的增长速度都在20%以上,人民手中持有的人民币现金余额会小于他们原本希望持有的数量,人民币贬值,于是就会减少支出,扩大储蓄;由于顺差,即我国出口余额大于进口余额,我国国际储备上升,所以为了稳定汇率,央行此时就要抛出大量人民币来收购外汇,货币供应量增加,直至人们的需求上升,恢复国际收支平衡。 以上就是国际收支的货币调节机制

货币与货币制度习题附答案

货币与货币制度习题(一) 一、填空题 1.货币形态的历史演进,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发展阶段,直到当前最现代化的电子货币。2.货币的五大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3.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 4.现代不兑换信用货币主要是通过信用程序发行。 5.金银复本位制下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规律”,也叫格雷欣法则。 6. 铸币是国家权力进人货币流通领域的第一现象。 7.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8.纸币是国家依靠国家权力发行,强制进人流通的货币符号,它是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 9.法律规定人民币是中国的法定货币。 10.格雷欣法则中,市场上流通的是实际价值低于法定比价的货币。 1l.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一致。 12.我国流通中的货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人民币是纸制的信用货币,是货币的符号或代表,起一般等价物作用。 13.为保持本位币地位,国家规定其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称为无限法偿。 14. 代用货币是由足值货币向现代信用货币发展的一种中介性、过渡性 的货币形态。 15.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按国家是否规定金、银币之间的交换比价,货币制度划分为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三种。16.货币制度最基本的要素是货币材料的确定。 二、单项选择题 1.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商品价格总额增加l倍.则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将会 B 。 A、增加2倍; B、增加1倍; C、减少1倍; D、不变。

2.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用另一种商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称为 A 。 A、简单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等价形式; D、货币价值形式。 3.货币形态的总的演进趋势是 D 。 A、实物货币——信用货币——金属货币——电子货币; B、信用货币——电子货币——金属货币——实物货币; C、金属货币——电子货币——信用货币——实物货币; D、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4.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是 D 。 A、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 B、流通手段和世界货币; C、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D、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5.货币在执行 A ,最早孕育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A、流通手段; B、价值尺度; C、支付手段; D、储藏手段。 6.从历史发展过程看,世界各国的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大体 是 D 。 A、银本位制——金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B、金本位制——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C、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银本位制——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 D、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7.“金币可自由铸造.可自由输出人,银行券可自由兑换金币”这是 B 。 A、金块本位制; B、金币本位制; C、金汇兑本位制; D、美元一黄金本位制。 8.“格雷欣法则”这一现象一般发生在 C 。 A、银本位制; B、金本位制; C、双本位制; D、平行本位制。 9.一国计价结算的货币单位和基本通货是 B 。 A、法偿货币; B、本位币; C、现钞货币; D、存款货币。 10.金块本位制又称 A 。

金融学15货币供给(参考答案)

第十五章货币供给 一、选择题 1、C 2、B 3、A 4、A 5、D 6、C 7、B 8、A 9、C 10、A 11、B 12、B 13、D 14、B 15、D 16、B 17、B 18、A19、B 20、A 21、B 22、C 23、A24、A25、C 26、A27、D 28、B 29、D 30、C 31、A32、D 33、D 34、A35、C 36、A37、A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19、√20、√ 三、名词解释 1、货币供给:指货币供给主体向社会公众供给货币的经济行为。 2、货币供给量:指一定时点上一国经济中的货币存量的总额,由货币性资产组成。 3、现金漏损率:指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之比。 4、货币乘数:是用以说明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之间的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代表着每一 元基础货币的变动所能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5、基础货币:指流通中的通货和商业银行准备金的总和,也称货币基数或高能货币 6、存款货币:指在商业银行帐户上可使用支票随时提取现金或支付的活期存款。 7、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指货币供给是经济体系中的内生变量,决定货币供给变动的因素是 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中央银行难以直接控制。 8、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指货币供给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外生变量,并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 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所决定的,货币供给的变动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 9、存款乘数:反映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之间的倍数关系或准备金和活期存款之间的倍数关 系。 10、原始存款:指以现金的形式存入银行的直接存款,或能增加商业银行准备金存款的存款 (如中央银行的支票存款)。

中国的货币流动性分析

中国的货币流动性分析 伍 戈1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 摘 要:货币流动性(M1/M2)测度了货币供应内部的活跃程度,是宏观经济分析中普遍关注的重要变量之一。本文着重对中国货币流动性相对稳定期间(1997-2010年)的情形进行分析,探寻货币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经济内涵。文章发现,近年来工业增加值的增加和股指的高企引发了货币活化程度的提高。实际利率对货币活化水平有短期负向作用,但其影响系数和显著性有限,这可能与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有关。实际利率与货币活化却存在长期正向关系,这很可能与“金融深化”有关,即长期内实际利率的提升有助于解除资金价格扭曲和金融抑制,增加货币活化程度。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影响货币活化的因素必将不断演变,时常考察其决定因素,有助于为宏观分析提供有价值的经济信息,并为前瞻性的宏观金融调控提供决策支持。 关键词:货币流动性 实际利率 金融深化 货币政策 一、引 言 货币流动性是宏观经济分析中普遍关注的重要变量之一,其变化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经济信息。从定义上来看,“货币流动性”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之间的比值(M1/M2)。因为M1/M2测度了货币供应内部的活跃程度,有人也称之为“货币活化程度”。但在具体分析中,货币流动性还有其他增量形式的表达方法,例如在现实中大家往往会对比M1增速和M2增速的变动趋势,有人把它称为“货币剪刀差”,这在本质上也是货币流动性。中国央行也关注该指标,例如,人民银行发布的2010年2季度《中国货币执行报告》中提到:“M1增速连续10个月高于M2,货币流动性仍相对较强”。 图1. 中国的货币流动性(M1/M2):1985-2010年(%) 1原文载于《金融与经济》2011年第6期。笔者感谢中国人民银行李斌博士和张怀清博士的指点和讨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而非供职单位观点。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习题参考答案(20201007162720)

金融学习题一参考答案 、选择题 1、下列哪些活动反映了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 A、你用xx缴纳学费 B、你买了件毛衣,准备寒假回家时送给妈妈 C、如果香蕉作为货币,那么货币就不具备这个功能 D、朋友送你一个漂亮的存钱罐,你把零钱放进去 E、你准备利用以旧换新买个手机,你认为在苏宁电器买手机更便宜 F、你刚刚为你的中财卡充值100 元 2、在学校你可以用中财卡买饭、上网等,每次购买后,卡内的余额会相应减少,中财卡的功能类似 A、信用卡 B、商品货币 C、借记卡 D、准货币 E、储值卡 3、在很多游戏厅里,金属硬币可以用来玩游戏,但不能在其他商店里买东西。为什么金属硬币不能像人民币硬币一样作为货币流通 A、金属硬币太大,不容易运输 B、金属硬币容易丢失 C、金属硬币不能被广泛接受 D、金属硬币不是好的价值储藏手段 F、金属硬币不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

4、经济学家认为易货贸易不具备现实性,并非是指易货不可能存在,而是说 A.易货交易成本相对较高 B.易货在今天的社会没有用武之地 C.易货交易不可能改善参与交易人的境况 D.上述所有选项都正确 5、如果香烟作为交易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储藏手段,那么香烟的功能就类似于 A、银行存款 B、准备金 C、货币 D、可贷资金 6、如果出售某种资产的交易成本上升,这种资产就变得 A、价值更高 B、流动性更强 C、流动性更弱 D、更加类似货币 7、货币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表现在()。 A.税款交纳 B.贷款发放 C.工资发放 D.商品赊销 E、赔款支付

8、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o A.各国无法通过变动汇率调节国际收支 1 B.要保证美元信用就会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C.缺乏统一稳定的货币标准 D.浮动汇率为主加大了外汇风险 E无法满足各国对国际清偿能力的需要 二、判断改错题 1、既然支票可以用来购买商品和支付服务,那么经济学家就认为支票账户存款属于货币。 T 2、与其他所有资产相比,货币能够更为迅速和便捷地进行交易。于是,货币是具备流动性的。 T 3、既然货币的价值与物价水平正相关,那么在通货膨胀时期,货币就是很好的价值储藏手段。 F,货币随通货膨胀率上涨而贬值,因此在通货膨胀时期不是很好的价值储藏手段。 4、纸币得到发展是是因为它的运输成本比商品货币低。 T 三、问答题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习题与答案

第十章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第一部分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掌握具有代表性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理论,分析货币供求理论发展脉络所揭示的经济与金融发展动态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 □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 □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 □货币理论的发展 第二部分要点提示 1.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现金交易说、现金余额说、流动性偏好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鲍莫尔、惠伦和托宾发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2.货币层次的划分以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为判断标准。金融创新影响到货币层次的内容与层次之间的界限,也影响到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3.乔顿模型揭示了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因素。货币供应新论强调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货币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指出中央银行应调整货币控制的方式。 4.货币定义的标准经历了净财富、交换媒介、价值储藏以及流动性的演变。对于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的讨论揭示了货币与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 5.货币供应的外生性与内生性的争论,一方面反映出货币发行的主体与货币创造的方式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央银行调控货币的方式应有所改变。 第三部分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题 1、货币需求 2、现金交易说 3、剑桥方程式 4、流动性偏好理论 5、鲍莫尔模型 6、惠伦模型 7、资产选择理论 8、恒久收入 9、人力财富 10、非人力财富 11、基础货币 12、货币乘数 13、货币层次 14、流动性陷阱 15、信用创造说 16、通货比率 17、乔顿模型 18、货币供应新论 二、填空题 1、基础货币又称(),它包括()和()两部分。 2、基础货币变化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的()、()、()和其他项目净值四个因素。 3、一般而言,货币乘数随着()、通货比率和()的变动而变动。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习题与答案学习资料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习题与答案

第十章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第一部分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掌握具有代表性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理论,分析货币供求理论发展脉络所揭示的经济与金融发展动态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 □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 □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 □货币理论的发展 第二部分要点提示 1.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现金交易说、现金余额说、流动性偏好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鲍莫尔、惠伦和托宾发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2.货币层次的划分以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为判断标准。金融创新影响到货币层次的内容与层次之间的界限,也影响到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3.乔顿模型揭示了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因素。货币供应新论强调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货币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指出中央银行应调整货币控制的方式。 4.货币定义的标准经历了净财富、交换媒介、价值储藏以及流动性的演变。对于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的讨论揭示了货币与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

5.货币供应的外生性与内生性的争论,一方面反映出货币发行的主体与货币创造的方式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央银行调控货币的方式应有所改变。 第三部分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题 1、货币需求 2、现金交易说 3、剑桥方程式 4、流动性偏好理论 5、鲍莫尔模型 6、惠伦模型 7、资产选择理论 8、恒久收入 9、人力财富 10、非人力财富 11、基础货币 12、货币乘 数 13、货币层次 14、流动性陷阱 15、信用创造说 16、通货比 率 17、乔顿模型 18、货币供应新论 二、填空题 1、基础货币又称(),它包括()和()两部分。 2、基础货币变化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的()、()、()和其他项目净值四个因素。 3、一般而言,货币乘数随着()、通货比率和()的变动而变动。 4、弗里德曼和施瓦兹的统计分析表明,从长期看,()是货币存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5、卡甘在研究了美国1875----1960年的货币存量后,认为货币存量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的变动。

中国东盟自贸区货币流通模式

96 Times Finance 2012年第2期下旬刊(总第472期) 时 代 金 融 Times Finance NO.2,2012 (CumulativetyNO.472) 一、东盟自贸区货币流通的现状 (一)金融合作的滞后阻碍了货币流通的规模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GDP 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 中国与东盟各国在金融领域都在致力于建立合理、稳定、高效的国际金融体系,但由于历史、文化、宗教、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中国与东盟各国并没有建立金融的协调机制,制约了双方金融合作进程,阻碍了货币流通规模。 (二)货币流通政策法规方面的问题1.外汇管理对货币可自由兑换的限制虽然在东盟各国贸易中,人民币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结算货币,在货币流通中的地位仅次于美元,但是由于我国现行外汇管理条例有明确规定,限制了“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只能在经常项目下实现自由兑换。正是由于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所以直接限制了对外贸易和投资中人民币的流通规模和结算业务。 2.东盟各国在货币流通数量上都做了限制 为了加强外汇管理,中国和东盟各国均实行货币出入境限额管理。例如,我国2005年对人民币出入境规定限额最高为2万元。越南出入境限额人民币5000元、越南盾500万。其他东盟各国虽然没有明确限制,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的法律和法规允许人民币在境内自由流通。这种现状限制了自贸区货币流通和结算,严重的阻碍了自贸区贸易和投资规模。 3. 税收管理体制的差异影响了货币流通与结算 在税收体制改革方面,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印尼、柬埔寨、越南等国相继引入了增值税,并形成了以增值税为主体的间接税税制结构。而经济欠发达的老挝、缅甸等国尚未开征增值税。在出口退税优惠政策方面差异较大,比如越南实行美元和人民币结算出口退税不同的退税政策;缅甸规定边境贸易出口退税的优惠政策给美元、欧元和缅元,而用人民币结算的商品不能享受出口退税政策。在已经开征增值税的国家,在增值税的类型定位、征收范围、税率设计和减免税措施等方面均有不同。从目前看在东盟各国的贸易中,虽然广泛采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但是并没有享受到进出口优惠政策,还存在退税以及外汇核销等方面的困难,这直接影响到人民币在东盟国家的流通和结算业务的开展。 (三)货币流通渠道不畅通 尽管在我国与东盟各国的边境贸易中,人民币已经成为事实上的贸易结算货币,但是东盟各国的商业银行并不提供官方人民币兑换业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法律法规允许人民币在其境内自由流通,只有“地摊银行”“街边银行”和出入境人员携带以及“黑市”交易。这就限制了贸易和投资的规模,限制了人民币流通规模和结算业务的发展。 二、促进中国—东盟自贸区货币流通的建议 (一)扩大人民币本币互换区域,提供资金短期流动性支持 2010年3月24日《清迈协议》正式生效,中国与东盟十国达成了人民币与对方货币之间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若利用东盟自贸区的有利形势,可以扩大与东盟区其他国家签订人民币本币 中国—东盟自贸区货币流通模式浅析 官 雪 (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CAFTA),东盟地区作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重要试点地区,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研究和探讨了人民币在东盟自贸区货币的流通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自贸区 货币流通 自由兑换 结算 互换协议的区域,加大人民币流通规模,增加人民币的国际使用量以及覆盖面,为东盟自贸区的贸易和投资规模提供资金支持。 (二)完善货币流通的政策法规 从我国目前的现状看,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实现可自由兑换的条件尚未成熟,但是在东盟各国贸易中,人民币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结算货币和支付手段,所以可以考虑制定东盟自贸区人民币特殊管理政策法规,借鉴国际上成熟的货币经验,把东盟区作为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试验区,逐步放开人民币资本项下可自由兑换,稳步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 (三)推进人民币在CAFTA 框架内跨境结算 2009 年央行正式启动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功能,解决了人民币跨境结算路径、出口退税、外汇核销、人民币贷款、银行间资金拆借等问题,为推进人民币在CAFTA 框架内跨境结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中国与东盟自贸区之间应尽快建立一种协调机制,建立和完善一套东盟自贸区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具体协调落实货币跨境结算的各种问题,给贸易和投资中货币结算带来便利。 (四) 拓宽人民币投资和资金回流渠道 要拓宽人民币投资和资金回流渠道,就要在东盟自贸区建立多种投资方式实现人民币的保值增值,提高自贸区企业和个人主动使用人民币的意愿。2010年8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允许相关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试点的相关规定。这为境外机构依法获得的人民币资金提供一定的保值渠道,将有利于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 因此,建议逐步授予东盟区各国央行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资格(QFII),进一步发展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在内的人民币金融市场,以多种形式拓宽人民币投资和资金回流渠道,有序、平稳地开放资本项目。 (五)在东盟国家广建代理行,规范货币兑换业务 中国银行已经在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等多个东盟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在东盟地区的所有海外机构均已开办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借助东盟自贸区的形式,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继续到东盟各国设立分支机构或代表处,抢先开拓东盟区的金融市场,扩大银行业务网点和人民币流通覆盖面,规范货币兑换业务,为人民币在东盟区尽快实现区域化打下稳固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涛.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中人民币区域化的金融政策法规研究[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 (6). [2]徐中亚, 董倩倩.中国—东盟金融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J] .经济研究导刊 , 2010(26). [3] 段晓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间接税法律制度协调研究[J]. 改革与战略,2010(11). 作者简介:官雪 (1990-),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人,任职(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研究方向: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 (责任编辑:赵春辉)

第九章 金融学 货币供给习题与解答

第九章货币供给习题 一、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 1、原始存款 2、超额准备金 3、基础货币 4、货币乘数 5、M1 二、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 1.货币供应量一般是指() A.流通中的现金量B.流通中的存款量 C.流通中的现金量与存款量之和D.流通中的现金量与存款量之差 2.货币供给的根本来源是() A.银行贷款B.财政支出C.企业收入D.个人收入 3.主张“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的论点,其含义是() A.货币供给决定于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 B.货币供给决定于货币当局的政策 C.货币供给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 D.货币供给决定于财政政策的实施 4.如果物价上涨,名义货币供给成比例地随之增加,则实际货币供给() A.也成此比例地增加B.成比例地减小C.保持不变D.无方向性的振荡 5.如果实际货币需求增加而名义货币供给不变,则货币和物价的变化是()A.货币升值,物价下降B.货币升值,物价上涨 C.货币贬值,物价下降D.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6.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率,将导致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的() A.上升 B.下降C.不变D.不确定 7.基础货币是由( )提供的 A.投资基金 B.商业银行C.中央银行 D.财政部 8.派生存款是由()创造的 A.商业银行B.中央银行C.证券公司D.投资公司 9.下列资产负债项目中,属于中央银行负债的有() A.流通中的通货B.央行的外汇储备C.对商业银行的贷款 D.财政借款 10.下列金融变量中,直接受制于商业银行行为的是() A.超额存款比率B.现金漏损率C.定期存款比率D.财政性存款比率 三、判断题(10题,每题1分) 1、当非银行公众向中央银行出售债券,并将所获支票在中央银行兑现时,则基础货币增加。 2、当央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而买卖外汇时,常导致基础货币的变动。 3、一般地说,央行降低再贴现利率,则货币供应量一定扩张。 4、若中央银行在市场购买价值100万元的外汇,同时增加对商业银行100万元再贴现贷款,货币乘数为3,在其它条件不变时,货币供应量增加600万元。 5、基础货币中具有乘数效应的部分主要是现金。 6、货币乘数取决于四个因素的变动,即现金漏损率、超额准备金率、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以及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

货币和货币制度填空题1是国家权力进入货币流通

第二章 货币和货币制度 第一部分 填空题 1、 是国家权力进入货币流通领域的第一现象。 2、典型的表征货币是 。 3、 是由足值货币向现代信用货币发展的一种过渡性的货币形态。 4、在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存在的主要形式是 和 。 5、 是新型的信用货币形式,是高科技的信用货币。 6、国家发行的短期债券、银行签发的承兑汇票以及大额可转让存单等短期证券,可在货币市场上随时转让、贴现、抵押等多种形式变现,转化成现实的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我们将它们成为 。 7、所谓“流通中的货币”,就是发挥 职能的货币和发挥 职能的货币的总和。 8、从货币制度诞生以来,经历了 、 、 和 五种主要货币制度形态。 9、金银复本位制主要有两种类型: 和 。 10、在格雷欣法则中,实际价值高于法定比价的货币是 。 11、在格雷欣法则中,实际价值低于法定比价的货币是 。 12、金本位制有三种形式: 、 、 。 13、货币制度的四大构成要素: 、 、 、 。、 14、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以金融资产 的强弱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 15、狭义货币M1由 和 构成,广义货币M2由M1加 构成。 16、货币制度最基本的内容是 。 17、 货币既可以作为一般商品消费,也可以作为货币进行流通。 18、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称为 亦称 。 19、在纸币制度下,如果在同一市场上出现两种以上纸币流通时,会出现货币的 。

20、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的发行主体是 。 第二部分 单项选择题 1、纸币的发行是建立在货币 职能基础上的。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储藏手段 2、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货币形态是 。 A、实物货币 B、信用货币 C、表征货币 D、电子货币 3、典型的银行券属于 类型的货币。 A、实物货币 B、信用货币 C、表征货币 D、电子货币 4、我国M1层次的货币口径是 。 A、MI=流通中现金 B、MI=流通中现金+企业活期存款+企业定期存款 C、MI=流通中现金+企业活期存款+个人储蓄存款 D、MI=流通中现金+企业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5、用货币数量来解释货币属性、货币价值与商品价格的学说是 。 A、货币金属论 B、货币名目论 C、货币国定论 D、货币数量论 6、在西方经济学有关货币的观点中, 把货币等同与贵金属,并认为只有金银才是一国的真正财富等。 A、货币金属论 B、货币名目论 C、货币国定论 D、货币数量论 7、在一国货币制度中, 是不具有无限法偿能力的货币。 A、主币 B、本位币 C、辅币 D、都不是 8、格雷欣法则起作用于 。 A、平行本位制 B、双本位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