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概念总结

构造地质学概念总结
构造地质学概念总结

构造地质学概念总结

红字标注的是06年的考题。如今只能找到这么一份考题,因此老师的出题风格就只能自己判断了……

构造(Structure):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特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

原生构造(Primary Structure):岩石或岩层在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原始构造,如沉积岩的层理和火山岩的流动构造等。

变形构造(Deformational Structure):原生构造在地质应力作用下发生位态或面貌的改变而形成的构造,如褶皱、断层等。变形构造还可以进一步变形,形成叠加的变形构造.

层理:沉积岩最常见的一种原生构造,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变化所呈现的一种成层构造。

层面(Bedding surface):沉积过程的小间断面,经常发育层面构造。

层理的判别:成分变化、结构变化、颜色变化、层面原生构造

※沉积岩层顶底面的判别(7):1斜层理(交错层理,Cross bedding)、2粒序(递变)层理(Graded bedding)、3波痕(Ripple Marks)、4层面暴露标志(泥裂、雨雹痕)、5生物标志(Fossils)、6冲刷槽和冲刷印模、7火山岩原生构造(枕状熔岩的形状、冷凝边及烘烤边、气孔的变化、)

平行不整合:两套产状相互平行的沉积岩形成的不整合接触关系。上、下两套地层间存在地层缺失,但产状彼此平行。

角度不整合:年轻沉积岩层覆盖于被褶皱或掀斜的早期地层之上而形成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不整合的判别标志(6):1地层标志(时代、岩性、古生物)、2地层产状的不同、3古风化面(古土壤、古铁帽等表生地质现象)、4变形特征、5变质和岩浆岩特征、6底砾岩

底砾岩:位于不整合面之上地层底部,代表长期沉积间断以后,一个新的沉积时期开始的产物。

底砾岩的判别(4):①位于侵蚀面上,层位相当稳定。②砾石的成分比较简单,源于下伏各岩层。以石英质的砾石最多。③砾石的磨圆度良好,分选也好。④同一底砾岩层中的砾石及砂粒,自下而上变细,磨圆度变好。

协调侵入岩体:又称整合侵入岩体,侵人岩体的边界面与围岩层理、面理平行或大致平行。根据形态可分为:岩床、岩盖、岩盆、岩鞍。

不协调侵入岩体:岩体边界与围岩层理、面理截交。根据规模、形态等,可将其产状划分为岩基(batholith)、岩株(stock)和岩墙(dike)三种主要类型。

岩浆岩原生流动构造:线状流动构造(流线构造)、面状流动构造(流面构造)、火山岩的流纹构造、火山岩的绳状构造、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枕状构造

产状(attitude):构造的空间表示,构造的空间产出状态,包括形态和方位。

走向(strike):面状构造与水平面的交线所指方向。360o方法、第1、4象限法、

倾向(dip direction):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叫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沿平面向下倾斜的方位。表示方法:同走向。

倾角(dip or dip angle):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投影的夹角。表示方法:0~90o。

倾伏向(trend):倾斜直线在水平面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向下倾斜的方向。

倾伏角(plunge):倾斜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

倾斜岩层的水平投影特征:V字形法则:相反相同;相同相同;相同相反相反相同: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度方向相反。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但曲率较小。

相同相同: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度方向相同,倾角小于地形坡度,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

方向相同,但曲率较大

相同相反: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度方向相同,倾角大于地形坡度。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内力:物体内部各质点间相互作用(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各质点保持一定的相对位置,物体不发生变形。这时内部的吸引力和排斥力称为内力。

附加内力: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平衡,外力作用分配到物体的内部,使物体内部质点间关系发生变化,即发生变形。这种使物体质点位置发生变化的力称为附加内力。

应力:受力物体表面或内部单位面积的附加内力(正应力(σn ):与截面垂直的应力分量、剪应力(τ):与截面平行的应力分量)

主应力(principal stress ):无剪切应力切面上的正应力。

应力椭圆/球:二/三维情况下,平面某点各方向应力矢量形成的椭圆/球,其长短轴分别为该点的最大和最小应力(主应力)。

应力摩尔圆:利用摩尔圆表示点应

力状态的应力分析图解法

应力场:受力物体内每点都有其点

应力状态,物体内各点的应力状态

在物体占据空间内组成的总体。

变形:物体受外力作用,内部质点

间距离发生变化,导致物体形状或

体积的变化。

应变:岩石变形的度量,即岩石形变和体变程度的定量表示。

线应变(longitudinal strain):线段长度的变化。

剪应变(shear strain):线段方位的变化,用两线间角度变化表示。应变椭圆(strain ellipse )应变椭球同理

定义:二维变形中初始单位圆经变形形成的椭圆。

应变主轴(principal axes):应变椭圆的长、短轴方向,该方向上只有线应变而无剪切应变。最大与最小应变(principal strains:maximum and minimum strain):应变主轴方向上的线应

变,即应变椭圆长、短轴半径长度,其值分别为:应变椭圆轴比(ratio of strain ellipse):应变椭圆的长、短轴比。

主轴、主平面的地质意义:X 方向-拉伸线理、XY 面-面理面

有限应变(finite strain):物体变形最终状态与初始状态对比发生的变化,即总应变和积累应变。

递进变形:物体从初始状态变形到最终状态是一个由多次微量应变逐次叠加的过程。增量应变(incremental or infinitesimal strain):递进变形中某一瞬间发生的小应变。

共轴递进变形(无旋转变形):递进变形中,增量应变椭球体主轴与有限应变椭球体主轴一致,变形过程中有限应变主轴方向保持不变。非共轴递进变形反之

纯剪切(pure shear):一种均匀共轴变形,应变椭球体中主轴质点线在变形前后保持不变且具有同一方位。

简单剪切(simple shear):一种无体应变的均匀非共轴变形,由物体质点沿彼此平行的方向相对滑动形成。为平面应变。

弹性变形(elastic):

应力-应变曲线为直线,应力与应变量成正比,除去应力,岩石立即恢o o l l l e /)(?=e l l S o +==1/2)1(e +=λλ

λ/1=′ψ

γtg =2/12λ2/1

1λ2/1

22/11/λλ=S R

复原状。遵从虎克定律。

屈服应力(yield stress):当应力

超过某一极限值,应力-应变曲线

斜率明显减小,除去应力后岩石将

不能完全恢复原状。

破裂(failure):应力超过某一极限

值时,岩石质点间失去结合力而产

生不连续面的过程。

岩石强度(strength):岩石发生破

裂时的极限应力值,或称临界应力

值。

永久变形(permanent):应力超过屈服应力,除去应力后岩石不能完全恢复原状,不能恢复的变形称为永久变形。

塑性变形(plastic):未失连续性(即不产生破裂)的永久变形,一般是由物体内部质点化学键重新排列的结果,如动态重结晶、位错滑动等。

应变强化-应变弱化:强化:超过屈服应力后的塑性变形中,继续变形需要更大的应力,应力-应变曲线正斜率。蠕变:斜率为零。弱化:超过屈服应力后的塑性变形中,继续变形需要较小的应力,应力-应变曲线负斜率。

脆性变形:岩石在弹性变形域发生破裂的变形,即破裂前没有发生显著永久变形。脆性变形与弹性相关。

韧性变形:岩石破裂前(或未破裂而)发生了显著的永久变形。韧性变形与塑性相关。

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岩石力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岩石成分、结构和构造,以及晶体结构性质。原因是化学键性质及颗粒间的胶结情况。

外部因素:(5)

1围压(confining pressure):增大围压岩石由应变弱化转变为应变强化;增大岩石的破裂强度;岩石主要发生韧性变形。

2温度(temperature):升高温度降低岩石的屈服应力,使其易于塑性变形;降低岩石的强度。

3所受应力状态-挤压与拉张作用:同等温度和围压条件下,挤压状态下岩石更易于韧性变形;但岩石强度会更大。

4时间(应变速率)(deformation rate):作用时间增长(应变速率降低),降低岩石的屈服应力,增强岩石的韧性。

5流体(fluid):降低岩石的破裂强度,使其容易破裂;降低屈服能力,使其容易发生韧性变形。(分为溶液作用和孔隙压力作用)

(4):地壳中存在地温梯度,随地壳深度增加温度压力升高,引起

level)(4):

构造层次(structural level)

岩石力学性质变化而产生的变形性质的垂向分带性。

上构造层次:位于地表上部,主要表现为断层、断块等脆性变形,由剪切破裂机制造成,但最表层以张裂为主。

中构造层次:相当于0~5km的深度范围,以断层和纵弯褶皱为主导变形作用。

下构造层次(上亚层):5~15km:塑性压扁和韧性剪切变形为主,发育劈理和面理,顶面以板劈理出现为界,即板劈理前锋面。

下构造层次(下亚层),15km以下:主导变形作用是流变作用和深熔作用。代表性构

造是柔流褶皱和韧性剪切带,深部发生混合岩化,甚至形成深熔花岗岩。

※Sibson断层双层结构模式:岩石力学性质随地壳深度而变化,同一断层的变形行为在不同深度表现不同,浅部以产生碎裂岩的脆性变形为主,深部以产生糜棱岩的韧性变形为主。浅部脆性与深部韧性变形域间的转换带称作脆-韧性转换带.转换带深度由变形主导矿物决定石英的转换温度为250~350℃,深度大约为10~15km。长石的转换温度大约为450~500℃,深度约20km。

库仑准则:岩石应力摩尔圆与摩尔包络线相切,岩石发生破裂。

已有的四类经典破裂准则:最大正应力准则、屈特加(Tresca)准则、摩尔-库仑(Mohr-Coulomb)准则、范·米塞斯(von Mises)准则。还有统一破裂准则——椭圆准则(新理论)。脆-韧性变形—最大有效力矩准则:根据安德森模式,正断层是高角度,逆断层是低角度。但自然界大多数大型正断层是低角度。这是目前国际地质学界没有解决的问题。为此郑亚东教授(1999)提出了最大有效力矩准则:在伸展环境下,脆韧性层状岩石将形成伸展褶劈理(ecc),该劈理的倾角受最大有效力矩控制,一般为35度左右,这些伸展褶劈理进一步扩展形成低角度正断层。

塑性变形(plastic deformation)

晶内机制:(5)

1.位错运动:应力作用下位错的运动。应力作用是晶体内产生位错的一种主要因,位

错是储存变形能的一种方式。分为滑移、棱位错攀移、螺位错的交滑。

2.双晶滑动:在变形过程中,通过晶格扭曲形成双晶的过程。多出现在对称性较低或

粒内滑移系统较少的矿物中。在较低温度及较快应变速率条件下。

3.扭折滑动:当晶体受到围限较强时,晶内滑移的滑移面会发生突然扭曲,这种扭曲

成为扭折,这种扭曲通常发生在一个带内,称为扭折带。实际上通过扭折接受缩短。

一般是位错壁,堆垛断层或晶格不连续。

4.动态重结晶:变形过程中形成的重结晶作用。变形过程中,应变晶体通过位错移动、

边界迁移等形成无位错新晶体的过程。一般使晶粒减小。

亚边界(sub-boundary):由密集位错形成的矿物晶体内面状边界,其两侧晶格方位发生小于10度的变化。

亚颗粒(subgrain):由亚边界围绕形成的晶格方位小于10度的微颗粒

5.扩散蠕变:矿物晶体在非零差应力作用下通过质点或缺陷扩散迁移产生变形的过程。

分为晶体内部扩散和晶体边界扩散

晶间机制:(5)

1.相变:由于围压、温度和流体作用,而使矿物的体积和形态发生变化,甚至影响矿

物力学性质。

2.压溶作用

3.粒间滑动:应力作用下,矿物颗粒间沿颗粒边界发生相对运动。

4.边界迁移

5.微破裂:本质上不属于塑性变形,但在岩石韧性变形时有些颗粒会发生脆性破裂。

面理:在变质、变形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透入性的状构造。

分为:面理:(6)变质变形岩石中由片、板状和压扁变形矿物及集合体平行排列或成分分异层及粒度层构成的透入性面状构造。属连续面理。

1板劈理(slaty cleavage):多发育于板岩中,故名。脆性剪裂与矿物韧性排列共存,脆-韧性转换带。

2片理:由明显的变质矿物如云母、石英等定向排列和定向拉伸形成连续性很强的面理。

3片麻理(gneissic foliation):由粗大变质矿物定向排列形成的连续性较差的面理。见于片麻岩。

4褶(纹)劈理(crenulation cleavage):先存面理发生微小褶皱,褶皱的一翼强烈变形甚至断裂形成的面理。

5分异面理:变形变质过程中成分分异形成的条带状面理。

6糜棱面理(mylonitic foliation):糜棱岩中矿物通过各种塑性变形机制而定向排列形成面理。

劈理:(3)由于剪切或压溶作用在岩石中形成的一组平行的密集破裂面。属不连续面理。

1轴面劈理:平行于褶皱轴面或呈轴面扇形的劈理。褶皱作用中晚期压扁或压溶作用形成。

2劈理折射:粘性不同的岩层,劈理类型、密度、产状各不相同,形成类似光线折射的现象。强硬岩石劈理密度小、与层面夹角较大;软弱岩层劈理密度大,与层面夹角较小。

劈理密度不同是因为岩石的粘性;劈理方向不同是因为褶皱是软弱层的流动。

3断层破劈理:断裂带及两盘相邻岩石中发育的各种劈理,它们是在断层形成及两盘相对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其产状与断层面斜交或近于平行。劈理常与断层面交成锐角,其尖端指向本盘岩块相对运动的方向。

面理的形成机制(6)

1剪裂作用:破劈理,褶劈理

2压溶作用:破劈理,褶劈理,面理

3机械旋转:褶劈理,面理

4矿物塑性变形

5矿物的定向生长

6层流作用:分异面理

面理的研究意义:应变测量(面理一般代表XY面、线理代表X轴);运动方向的判别(断层劈理,S-C夹角);判别地层层序;

小型线状构造(4)

擦痕:断层活动在断层面上形成的摩擦成因的线状构造。A型。分为冷擦痕热擦痕。

矿物线理:(4)岩石中在变形变质过程中由矿物等定向拉伸、生长和排列等形成的具有透入性的小型线状构造。

1拉伸线理:拉长的矿物或矿物集合体等平行排列而形成的透入性线状构造。A型2矿物生长线理:由针、柱状矿物顺其长轴方向定向生长排列形成的透入性线状构造,是岩石变形变质过程中矿物在拉张方向生长或重结晶的结果。A型。

3压力影构造:生长线理的一种表现,由刚性矿物及两侧纤维状结晶矿物(影区)组成。刚性物体包括黄铁矿、磁铁矿、石榴石等。结晶纤维(影区)是在变形中生长形成的,常由石英、方解石、云母或绿泥石等矿物组成。A型

4碎斑系尾部:重结晶生长和拉伸共同作用

褶纹线理:先存面理微细褶皱枢纽平行排列形成的线理。一般为B型线理,强变形时有时会成为A型线理。

面交线理:两组面理或面理与层理相交形成的线理,一般为B型线理。

大型线状构造(5)

褶皱的枢纽:一般为B型线状构造,韧性剪切带可能为A型。

布丁(石香肠)构造:软硬岩石互层、受垂直或近垂直岩层挤压,软层向两侧塑性流动,硬

层被拉伸,以致拉断,形成平行排列的长条状断块,即布丁(石香肠)。被拉断的硬层间隔中,或由软弱层呈褶皱楔入,或由变形过程中分泌出的物质所充填。

窗棂构造:软、硬互层岩石受顺层挤压,厚的强硬层形成一排棂柱状大型线状构造。B线理。实际上为短波长褶皱

杆状构造:由拉长的矿物集合体形成的细长杆状体。先存的或在变质变形过程新生的长英质矿物集合体,在韧性变形过程中因拉伸或辗滚而形成。多为A型线理。

铅笔构造:由两组劈理或一组劈理和层理,切割形成的长条状线状构造。多为B线理测量:1)大型线状构造直接或间接测量

2)小型线状构造一般在面理面上测量

意义:1)应变测量的主轴

2)运动学分析

褶皱:岩石中各种面状构造(层理、层面、面理等)发生弯曲形成的变形构造.

1.核部(core):褶皱的中心部分。

2.翼部(limb):褶皱中心两侧平滑弧状部分。

3.枢纽(hinge line):单一褶皱面上曲率最大点的连线。

4.轴面(axial plane):各相邻褶皱面的枢纽连成的面。

5.转折端(hinge zone):褶皱从一翼到另一翼的弯曲部分。

6.翼间角(interlimb angle):两翼夹角。

7.拐点(inflecion point(line)):相邻向、背形共用翼上曲率等于零的部分。

8.脊线和槽线:同一褶皱面上背形最高点连线为脊线(crest or culmination),向形最

低点连线为槽线(trough or depression)。

9.轴迹(trace of axial plane):褶皱轴面在地表的出露痕迹,即各褶皱面最大弯曲点在

地表出露点的连线

褶皱分类就不写了。老师自己都说这个太抽象太虚幻……估计不会考。

褶皱的组合类型(5)

阿尔卑斯式褶皱1.线状褶皱,带状分布,走向平行于构造带;2.背、向斜同等发育,呈连续波状布满全区;3.构成巨大的复背斜和复向斜并伴有叠瓦状断层。4.为造山带主体内最常见构造形式。

复式褶皱:两翼由次级褶皱组成的复杂的大型褶皱。次级褶皱包络线形态决定了整个褶皱的形态,即确定其为复背斜或复向斜。

雁列褶皱:一系列呈雁行状排列的褶皱,一般为短轴褶皱,而且多为背斜

侏罗山式褶皱:背、向斜发育强度不同而形成隔挡、隔槽(梳状、箱状)。隔挡式褶皱:由一系列平行排列的紧闭背斜及其间平缓开阔的向斜组成的褶皱组合。隔槽相反。

日尔曼式褶皱:又称断续褶皱,由等轴或短轴褶皱组成的构造组合,主要发育于构造变形十分轻微的地台盖层中。

纵弯褶皱作用(3):岩层在总体平行层理方向受到挤压而发生褶皱的过程纵弯屈曲作用:单层或互层中较稀疏且粘度比很高的能干层。(能干层-非能干层)平行褶皱-顶厚褶皱

弯滑褶皱作用:强硬岩层相邻;通过层间相互滑动形成褶皱。平行褶皱。

弯流褶皱作用:软、硬互层;软弱层顺层剪切流动形成褶皱。相似或顶厚褶皱。

控制褶皱形态的影响因素:各层的能干性。相邻层互相影响(强层间的距离)

纵弯褶皱的压扁作用:对应变分布的影响(中和面消失,全部变为压扁);布丁化和无根钩褶皱。

膝折作用:薄层岩石在应力作用下,在最大有效力矩方向上发生旋转弯曲形成的构造。

横弯褶皱作用:岩层在垂直层面不均匀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弯曲作用。一般由基底的垂向运动、岩浆和其他韧性物质底劈作用在盖层中形成褶皱。特点(4):整体拉伸、无中和面;基底上升和底劈时,形成顶薄褶皱,脆性条件下形成放射状或环状正断层。基底下降时形成顶厚褶皱(同沉积褶皱)。翼部形成指示下滑的小褶皱

底辟作用:岩浆、低密度低粘性岩石在浮力作用下向上运动,刺穿或部分刺穿上覆岩层,并使其发生拱起破裂。

剪切褶皱作用:岩层沿一系列与层面相交的密集面发生不均一剪切形成相似褶皱。

柔流褶皱作用:高温、低粘度岩石在变形过程中发生粘性流动形成的褶皱,一般形成于高级变质岩或韧性剪切带中,是高温变形产物。特征:流动状态,不规则、厚度变化大。

裂隙(6):破裂面两侧无明显位移的破裂

剪裂隙,特点(5):1产状稳定,延伸较远。2裂隙壁平直光滑,具错动擦痕,如被充填,脉体均匀平直。3发育于砂、砾岩时,一般穿切碎屑和胶结物。4常常组成共轭“X”

型共轭裂隙,锐角中分线指示主压应力方向。5主剪裂面由羽状微裂面组成。

张裂隙,特点(5):1节理短而弯曲。2裂隙面粗糙不平,无擦痕。3在碎屑岩中常绕砾石而过。4一般被矿脉充填,脉体不规则。5张裂隙分布呈各种不规则网络状,或追踪张裂隙:追踪“X”型共轭剪裂隙形成锯齿状张节理,或雁列式张理。

雁列裂隙:由一组呈雁行状斜列裂隙形成的构造,常被脉体填充而形成雁列脉,实质是沿剪裂方向发育的一组张裂隙

张剪性裂隙:兼具张、剪裂隙的特征

压剪性裂隙:特征和剪裂隙一样

压性裂隙:与主压应力垂直。一般出现压溶-缝合线构造

脉体的充填方式:扩张性脉、非扩张性脉、破裂-愈合脉。

节理:岩石中有一定排列规律的无明显位移的裂隙。其中原生节理分为侵入岩节理和火山岩节理(柱状节理)

断层:岩石中的一种破裂构造,破裂面两侧岩石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

断层带(fault zone):大型断层一般由一系列近平行的断层面或由较宽的变形带组成。带内岩石或破碎形成断层角砾岩等断层碎裂岩系,或经韧性变形形成糜棱岩。一般宽达数米甚至几公里,因其有一定宽度,故此称为断层带。

滑距:断层两盘的位移距离。

断距:断层面两侧被错断的同一岩层的相对距离

断层的运动学分类:

倾滑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

走滑(平移)断层:两盘沿断层走向相对运动的断层,断层面产状一般陡立。

兼具倾滑(正、逆断层运动)和走滑运动的断层

枢纽断层:两盘绕一垂直于断层面的轴旋转形成的断层

※安德森断裂模式(安德森断层分类)

1)断层面为遵循库仑破裂准则的剪裂面,两剪裂面的锐、钝角分线分别与σ1、σ3一致。σ1所在盘向锐角角顶方向滑动,滑动方向垂直于σ2。

2)因地面与空气间无剪应力,所以地面是一个主平面,形成断层的三轴应力中的一主应

力轴与地平面垂直。

3)不同的应力状态形成不同运动性质的断层,以此为依据将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

平移断层三种基本类型.

正断层:上盘顺断层倾斜向下滑动。应力状态:σ1直立、σ2和σ3水平,σ2与断层走向一致。逆断层:上盘顺断层面倾斜向上滑动。应力状态:σ1、σ2水平,σ3直立,σ2与断层走向一致。平移断层:两盘顺断层走向滑动。应力状态:σ1、σ3水平,σ2直立,

断层的识别(5)

地貌标志(6):1线状地貌单元突变,线状低地形、谷地等;2错断山脉;3水系的变化:河流方向及河流形态;4串珠、带状分布的湖泊和泉水;5断层崖,断层阶地;6断层三角面

构造标志(4):1构造不连续性;2断层面的存在;3强变形带的出现;4断层构造岩的出现;

地层标志:地层的重复与缺失

小型岩体、矿化和热液蚀变成带分布

同一岩层岩相和厚度的急剧变化

断层构造岩(6):断层带内或断层面附近,两盘岩石在断层活动中被改造形成的变形岩石。

断层角砾:由松散未固结的两盘岩石碎块组成

断层泥:岩石研磨后经水化作用形成的一种主要由粘土矿物(如伊利石、高岭石和蒙托石)组成的未固结的断层岩,一般平行于断层面呈不同颜色的条带。

断层角砾岩:由基本保持原岩特点的岩石碎块组成,碎裂基质很少。

断层碎裂岩:根据被碎裂的原岩称为碎裂某岩,如碎裂花岗岩等

超碎裂岩:由断层活动研磨成的极细构造岩,一般看不到角砾,并具有硅质岩的致密构造。往往在断层面上形成板状薄层。

假熔岩(玻化岩):断层快速滑动产生极度研磨并因摩擦热产生熔融,冷凝后形成外貌类似熔岩玻璃的一种断层构造岩。一般呈脉状或角砾状。

断层运动性质的判别(6):1地层关系;2标志物的错断:包括岩层、岩脉、不整合面、先期断层和侵入体边界等;3牵引构造;4擦痕: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时在断层面上划下的刻痕。反映断层两盘的真实运动轨迹;5阶步:断层活动在断层面形成的与断层运动方向垂直的微小陡坎,在陡坎处常发育与擦痕平行的矿物生长纤维。6断层带张裂隙、透镜体排列和劈理的取向、褶皱的倒向。

逆冲断层(thrust):低倾角大规模逆断层。逆冲断层是造山带最主要的构造样式。

推覆体(nappe):经远距离位移的规模巨大的近水平或平卧褶皱岩席,也称外来体或逆冲席体。逆冲断层的上盘。原地体反之。

厚皮构造(thick-skin):深层高角度并进入基底的逆冲断层。倾角一般高于45°,一般出现在造山带的内部。

薄皮构造(thin-skin):浅层低角度只涉及盖层而不影响基底的逆冲断,产状一般低于45°。一般出现在造山带的前沿,称为前陆褶皱冲断带。

底部拆离断层(滑脱面):逆冲断层活动时常沿前陆盆地中的软弱岩层、特别是盖层-基底界面滑动,形成的逆冲推覆体系的底部主断层面,之上发育众多叠瓦状断层,称为分支断层断坪-断坡构造:断坪是断层面与岩层面大致平行的部分;断坡是断层切断岩层面的部分。盲断层:未出露原地表的断层,位移消失在地下。

端线:盲断层位移等于零的边界。

断弯褶皱:逆冲席体沿阶梯状断层弯曲部位被迫发生弯曲形成的褶皱。形态反映断层形态,褶皱翼部位于上、下盘断坡之上,转折端位于断坪之上,常形成平顶背斜或箱状褶皱,称为

褶隆。

断层传播褶皱基本特征(4):1前、后翼不对称,前翼陡窄,后翼宽缓;2向斜位于断层端点上方;3宽度向下变窄;4下伏断层的滑移量向上减小。

滑脱褶皱:直接位于滑脱面(断坪)上的褶皱,主要特征是两翼陡立,平顶或尖顶,核部为软弱层。褶皱形成需要有软弱的滑离层,如膏盐层等,受纵弯褶皱作用,核部发生软弱层的加厚而形成隆起,两翼旋转变陡立。

特点(3):1直接位于近水平滑脱面上,软弱的滑离层,如膏盐层等。2褶皱两翼陡立,核部发生泥岩或膏泥岩加厚,形成隆起。3滑脱褶皱变形机理以翼部岩层旋转为主,可能有少量膝折带迁移。

逆冲序列:分支断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分为1.背驮式或前展式、 2.后展或上叠式。

逆冲断层系(4):由底部拆离断层、分支断层及推覆体形成逆冲断层构造体系。

叠瓦状构造:由一个底部拆离断层及其分支断层形成不对称扇形构造。分为前展和后展反冲断层(backthrust):与总体逆冲方向相反的分支逆冲断层。在较大侧向压力

作用下形成的与断坡共轭的断层。

冲起构造(pop-up):反冲断层与前断坡所围限的部位,强烈挤压上冲,形成隆起

构造,表现为背斜形式。

构造三角带(triangle zone):反冲断层与其后侧逆冲分支断层及和底部拆离断层限

定的构造变形强烈部位。

双重构造:由底部主断层分出若干分支断层形成叠瓦状断层,分支断层向上再次合并于一个主断层;底部主断层称为底板断层,上部主断层称为顶板断层,这种由顶、底板及其间叠瓦状分支断层形成的构造称为双重构造。

背冲式和对冲式断层系

飞来峰和构造窗:逆冲断层上盘被剥蚀,使下盘岩石出露,如果上盘岩石被剥蚀成孤岛状,则称为飞来峰;如果下盘岩石以天窗式出露,周围被上盘岩石封闭则称为构造窗。

前陆盆地:位于造山带与稳定克拉通之间的狭长型盆地,主要是由于造山带楔体加载导致岩石圈挠曲沉降形成。

平衡剖面:将剖面中的变形构造通过几何原理和方法全部复原的剖面。也就是将变形(褶皱、断层)的剖面恢复到变形前的原始状态。

正断层的一般特征(3):1断层上盘相对于下盘向下运动;2被断岩石单元产生水平伸长(伸展)效应;3在同一高程剥蚀面上,上下盘的对比性

正断层分类:根据断层面的几何特征以及断层面和被断岩石的旋转性质,正断层可被划分为三种类型:非旋转平面正断层、旋转平面正断层和铲式断层

构造样式(7)

1地堑/地垒:由两组走向近平行且相向倾斜的正断层及其所夹持的下降断块形成的构造——两组相向倾斜的正断层。地垒反之

半地堑/半地垒:单侧由正断层控制的下降断块;或由一组倾向相同的正断层控制的一系列下降断块形成的构造样式。半地垒反之

盆岭构造(rang and basin structures):由一系列走向近平行的地堑和地垒相间排列形成的构造。因为地堑一般形成盆地而地垒形成山岭,故称为盆岭构造。

2断陷盆地(fault basin)地壳伸展作用形成的以正断层为边界的同构造盆地,如地堑、半地堑等。如果盆地只在一侧发育正断层,则形成不对称箕状盆地,多见于铲式断层和掀斜断层。

3生长断层(同沉积断层)断层活动与沉积作用同时发生而形成的断层。特征(6):1)上

盘与生长地层厚度明显比下盘大,有时断层切入某一地层而不穿层,使该地层断层两侧的厚度截然不同。2)地层断距随深度增大而增大。3)绝大多数生长断层为铲式断层。4)铲式断层上盘同断层活动沉积地层厚度向断层方向增厚。5)断层的运动速度会由于沉积的加载而加速,从而沉积中心的地层厚度会向上增大6)在铲式断层中上盘因为重力作用而产生反牵引现象

4裂谷:伸展作用形成的,由地堑、半地堑及其他与正断层相关构造组成的区域性狭长构造带,一般表现为以断层为边界的狭长谷地。裂谷一般由地幔上涌(地幔柱)或区域性伸展形成,其进一步发展可演化成大洋盆地。

5拗拉谷:与大陆边缘高角度相交,向洋盆方向张开而向大陆方向消亡的裂谷。地幔柱之上形成R-R-R三联点,其两支发展成新洋盆,第三支停止发展而停留于初始的裂谷阶段,所以拗拉谷又称为盲支,和failed rift。

6岩墙群:近平行、放射状或同心状排列的一组岩墙。近平行排列的岩墙群一般发育于裂谷和拗拉谷。

7拆离断层和变质核杂岩:

拆离断层:区域性伸展形成的大规模低角度正断层。将年轻或浅层次岩石直接叠覆于古老或深构造层次的岩石之上。通常,上盘为不变质或极低级变质岩,下盘为具有糜棱岩结构的高级变质岩。特征(4):1)定义特征,分割基底结晶岩石和低级盖层岩石。2)区域或亚区域规模,至少可达数十公里。3)超过10公里的巨大位移量。4)上盘发育一组或多组脆性正断层,它们向下合并于拆离断层,下盘则很少发育类似的断层。

变质核杂岩:由拆离断层限定的孤立穹隆状地质体,由经历了韧性变形的中-高级变质岩和岩浆侵入体组成,其上被低级变质或不变质、浅构造层次(拆离断层)上盘以构造关系覆盖,并且上盘经历了长距离的位移。特征(6):1)孤立穹隆状地质体,两翼不对称。2)由中下地壳中-高级古老变质岩及晚期的岩浆岩组成。3)顶部为拆离断层。4)上盘由低级变质或不变质上地壳岩石组成。5)MCC-韧性变形;上盘-脆性正断层。6)MCC运动学与上盘相同,是同一递进变形产物。

伸展作用的动力学模式(7):1区域性岩石圈伸展模式;2岩浆作用引起的伸展作用;3拆沉作用;4造山带垮塌;5变形分解;6挤出构造;7走滑作用

走滑断层一般特征(4):1走滑断层产状一般近直立,断层面较平直,航卫影像上表现为明显的线性构造。2根据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分为左行(旋)走滑断层和右行(旋)。3大型走滑断裂是板块间相互运动的一种重要构造方式。4大型走滑断裂是陆内变形的一种重要方式。

与走滑断层相关的构造(8)

1拉分盆地:走滑体系中在拉伸性断弯区或叠接区形成的盆地。松弛断弯部位呈S形或Z形;拉张桥区呈菱形,为一般意义上的拉分盆地,其长边为走滑断层,短边为正断层限制。当菱形盆地两端的正断层原为同一断层时,盆地的长边等于走滑位移量。地质特征(4):1快速沉积,沉积厚度大,沉积相变迅速。2地壳减薄,地热流值高,常有地震、火山活动。3快速沉积埋藏提供良好生油层,走滑形成的雁列褶皱形成良好的储油构造。4大型拉分盆地基性火山岩和侵入岩发育,有的可以形成走滑刑的变质核杂岩。极度情况下形成短的洋中脊,如东南亚的安达曼海。

2花状构造:走滑断层系中一种特征性构造。剖面上一条走滑断层自下而上呈花状撒开,故称为花状构造。根据结构和力学性质可分为正花状构造和负花状构造。

3雁列式褶皱和断裂:在走滑剪切作用派生的次级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的雁列式排列的褶皱和断裂。

4牵引构造:断层走滑引起两侧地层、岩层和构造的弯曲。

5走滑双重构造:两条平行走滑断层及其围限断块中与主断裂斜交的次级雁列走滑断层组成的断层构造。

6大陆挤出(逃逸)构造

7陆块旋转构造:大陆发生大规模走滑时,陆壳会被破坏成若干断块,断块在边界断裂走滑作用下发生相对旋转。

8转换断层:走滑断层的一种特殊方式,是板块边界的一种类型。也是使板块相互运动并使地球表面保持球面的一种重要板块边界。

剪切带的类型(3):

脆性:地壳浅部(BDT以上)低温条件下通过脆性变形形成不连续构造。

脆韧性:地壳中浅部(BDT)形成的,变形性质由脆性向韧性转换的过渡性剪切带。特征是既有脆性变形不连续面,又有连续的韧性变形

韧性:地壳深部(BDT以下)高温条件下,岩石在韧性状态下发生连续永久性变形形成的狭窄高剪切应变带。

韧性剪切带的简单几何关系(3个公式)γ=tanψ;tan2α=2/γ;ctanθ’=ctanθ+γ韧性剪切带的识别(5)

1带状分布;

2带内发育糜棱岩

糜棱岩特征:1带状、2面线理、3矿物塑性变形、4统一的不对称构造。

3统一运动指向的不对称构造。

4连续变形高应变带。

5出现A型褶皱和鞘褶皱

韧性剪切带运动方向的判别:1被错开的标志体,2不对称褶皱,3鞘褶皱,4S-C面理,5矿物条带斜交面理,6伸展褶劈理,7云母鱼构造,8不对称旋转碎斑系,9不对称压力影构造10多米诺构造,11雪球构造,12脆韧性雁列脉,13曲颈状构造,14岩组分析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作业题 第一章 1、何为地质构造? 2、什么是构造地质学?共有哪些任务和基本研究方法? 3、什么是石油构造地质学?在石油地质勘查中的位置如何? 第二章 一、 1、岩层,地层、层理三者有何区别? 2、在垂向剖面中和地质图上海侵层位与海退层位有何表现? 3、什么是原始倾斜? 4、何为穿时现象? 5、水平岩层有何特征? 二、 1、什么是岩层产状三要素? 2、何为视倾角、视倾向?真倾角与视倾角如何换算? 3、“V”字形法则的内容和应用条件是什么? 三、 1、哪些标志可用于判断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2、真厚度,铅直厚度、视厚度三者有何不同?

3、如何求取岩层的厚度、埋藏深度和露头宽度? 四、 1、整合与不整合反映在地壳运动性质上有何不同? 2、平行不整合与角度不整合有何异同? 3、嵌入不整合、超覆不整合,非整合各指什么? 4、何为古潜山? 5、哪些标志可用于确定不整合的存在? 6、怎样确定不整合的形成时代? 7、与不整合有关的油气圈闭有哪些基本类型? 第三章 一、 1、什么是内力?其与外力有何关系? 2、什么是应力?分为几种?怎样确定其正负? 二、 1、什么叫变形?什么叫应变? 2、线应变与扭应变的正负值是怎样规定的? 3、泊松效应指什么? 4、应变椭球体指什么? 三、

1、何为弹性、塑性? 2、岩石变形方式有哪几种? 3、均匀变形和非均匀变形有何特征?各包括哪几种变形方式? 4、什么是递进变形? 5、岩石变形可分为几个阶段? 6、弹性变形有何特征? 7、何为松弛?何为蠕变? 8、塑性变形有哪些基本的机制? 9、岩石的破裂方式有哪两种? 10、为什么剪裂角小于90°?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11、外界因素怎样影响岩石的力学性质和岩石的变形? 四、 1、何为构造应力场?通常用什么来表示? 2、在理想情况下,变形图像与应力网络有何对应关系? 3、边界条件包括哪些内容? 第四章 一、 1、什么是褶皱、背斜、向斜?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2、褶皱有哪些基本要素?各表示什么?

构造地质学看图题及答案

1、看图题(共40道) 序 号 内容图形 001Quest:分析下图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Ans: D2/D1——整合 P1/D2——平行不整合 T1/P1——平行不整合 T2/T1——整合 K1/T2——角度不整合 002Quest: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J-K、O -P地层的产出状态 Ans: J-K:水平产状 O-P:SW 003Quest: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地层是正常层序还是倒转层序 Ans: 倒转层序 004Quest: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据原生沉积构造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

绘出) Ans: 005 Quest: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 据沉积构造、层间小褶皱、劈理判断地层层 序,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绘出) Ans: 006 Quest:根据劈理与层理关系判断下列剖面 图中的同一岩层的正常、倒转,恢复褶皱转 折端(条件:图中只发生了一次构造变形)Ans: 007 Quest:下面剖面图中,两种岩层(1、2层)中都发育有劈理,试根据劈理发育特征判断 哪种岩性韧性小(较强硬)?背形转折端发 育在哪一侧? Ans: (1)1-大,2-小 (2)东侧 008 Quest:指出下列图中线理的名称类型 Ans: A——皱纹 B——拉伸

009Quest:下图AB为一线性构造,请指出其产状要素名称 Ans: 010Quest:写出下图褶皱各部分名称Ans: 1)转折端2)翼 3)核4)轴面 5)枢纽6)背斜最高点 7)脊8)拐点 011Quest:根据小褶皱、劈理特征,分析判断岩层层序并恢复背、向斜形态。 Ans: 012Quest:下图为S形雁列脉,请用箭头标出形成时剪切力偶作用方向 Ans: 013Quest:分析判断下列两个平面地质图上走向断层的运动学类型? Ans: 014Quest:根据断层的伴生构造分析判断下图中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并确定断层运动学类型。(用箭头标出两盘相对运动方向)

构造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考试复习重点 一、名称解析(20 分) 视倾角: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 真倾角:指倾斜平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侧伏向:线状构造所在平面指示线下倾的走向。 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为此线在那个面上的侧伏角。 倾伏向: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下倾斜的方位,通常用方位角表示。倾伏角:倾斜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 线应变:物体内部一点,在一定方向上的相邻指点排列成质线,质线上的相邻质点方向的相对位移造成线变形,对线变形的度量称为线应变。 剪应变: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在变形后其夹角偏离直角的量称之为角剪切应变,其正切称为剪应变γ。 剪裂角:剪裂面与最大主应力σ 1 的夹角。 共轭剪裂角:两组共轭剪节理的夹角。 均匀应变:变形前后各质点的应变特征相同。 非均匀应变:变形前后各质点的变形特征不同。非均匀变形分连续变形与不连续变形两种。 应变椭球体:设想在变形前岩石中有一个半径为 1 的单位球体,均匀变形后成为一椭球体, 以这个椭球体来表示岩石的应变特点即应变椭球体。 共轴递进变形: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如果各增量应变椭球的主轴始终与有限应变椭球的主轴一致,这种变形叫共轴递进变形。 旋转变形:变形过程中平行于应变椭球体主应变轴方向的物质线方位发生了改变的变形:应变,称为旋转变形。 非旋转变形:变形过程中平行于应变椭球体主应变轴方向的物质线方位始终保持不变的变形,称为非旋转变形。 有限应变:物体变形的最终形状与初始状态对比发生的变化,称为有限应变。 劈理:劈理是一种潜伏在分裂面将岩石按一定的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 劈理域:劈理域通常指由层状硅酸盐或不容残余物质福集成的平行或交织状的薄条带或薄膜。透入性构造:指一个地质体中均匀连续弥漫整体的构造现象,反应地质体的整体发生了变形或变质作用。 非透入性构造:指那些仅仅产出于地质体局部或只影响其个别区段的构造,如节理断层之类连续劈理:凡岩石中矿物均匀分布,全部定向,或劈理域宽度极小,只能借助偏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分辩劈理域和微劈理,均称为连续劈理。 不连续劈理:劈理域在岩石中具有明显的间隔,用肉眼就能鉴别劈理域和微劈石的劈理,称为不连续劈理。 拉伸线理:拉伸线理是拉长的岩石碎屑、砾石、鲕粒、矿物颗粒或集合体等平行排列而显示的现状构造A 型线理。 交面线理:交面线理是两组面理相交或层理相交的线理,长平行于同期褶皱的枢纽方向,B 型线理。 窗棂构造:窗棂构造是强硬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圆柱状大型线状构造,棂柱表面有时被

构造地质学看图题及答案

1、看图题 (共40道) 序号 内 容 图 形 001 Quest: 分析下图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 Ans: D2/D1——整合 P1/D2——平行不整合 T1/P1——平行不整合 T2/T1——整合 K1/T2——角度不整合 002 Quest: 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J -K 、O -P 地层的产出状态 Ans: J-K :水平产状 O-P :SW 003 Quest: 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地层是正常层序还是倒转层序 Ans: 倒转层序 004 Quest: 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据原生沉积构造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

线绘出) Ans: 005 Quest: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 根据沉积构造、层间小褶皱、劈理判断地层层序,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绘出) Ans: 006 Quest:根据劈理与层理关系判断下列剖面 图中的同一岩层的正常、倒转,恢复褶皱转折端(条件:图中只发生了一次构造变形)Ans: 007 Quest:下面剖面图中,两种岩层(1、2 层)中都发育有劈理,试根据劈理发育特征判断哪种岩性韧性小(较强硬)?背形转折端发育在哪一侧? Ans: (1)1-大,2-小 (2)东侧 008 Quest:指出下列图中线理的名称类型 Ans: A——皱纹 B——拉伸

009 Quest: 下图AB 为一线性构造,请指出其产状要素名称 Ans: 010 Quest: 写出下图褶皱各部分名称 Ans: 1) 转折端 2)翼 3)核 4)轴面 5)枢纽 6)背斜最高点 7)脊 8)拐点 011 Quest: 根据小褶皱、劈理特征,分析判断岩层层序并恢复背、向斜形态。 Ans: 012 Quest: 下图为S 形雁列脉,请用箭头标出形成时剪切力偶作用方向 Ans: 013 Quest: 分析判断下列两个平面地质图上走向断层的运动学类型? Ans: 014 Quest: 根据断层的伴生构造分析判断下图中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并确定断层运动 学类型。(用箭头标出两盘相对运动方向)

构造地质学考试简答题

1。什么是构造地质学 答:地质学中研究地质构造的一门分支学科。 2。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是什么 答: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的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可由内或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但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分布和组合规律及其演化历史,并进而探讨产生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方式、规律和动力来源。 3。何谓地质构造 答:所谓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和变位,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它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4。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答:研究方法处常规的地质研究方法外,还有以下几方面:(1)地质制图;(2)显微构造与组构的几何分析;(3)实验构造地质学(模拟实验)。 | 5。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答: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理论上在于阐明地质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的规律及其动力来源;而实践意义在于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指导产生实践,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及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问题。 6。沉积岩有哪些原生构造可以判别岩层的顶底面 答:(1)斜层理:每组细层理与层系顶部主层面呈截交关系,而与层系底部主层面呈收敛变缓关系,弧形层理凹向顶面,也即“上截下切”;(2)粒级层序:又叫递变层理,在一单层内,从底到顶粒度由粗变细递变,其厚度可由几厘米到几米。两相邻粒级层之间的下层面常受到冲刷,海退层位往往保存不完整。但也有海退层位保存完整者,即由底到顶由细到组;(3)波痕:可指示顶底面的波痕主要是对称型浪成波痕。这种波痕不论是原型还是其印模,都是波峰尖端指向岩层的顶面,波谷的圆形则是波谷凹向底面;(4)泥裂:又称干裂或示底构造,剖面上呈“V”字型,其尖端指向底。除此而外还有雨痕、冰雹痕及其印模,冲刷痕等,古生物化石的生长和埋藏状态,如叠层石凸出方向往往指向岩层的顶。 7。水平岩层有哪些特征 答:(1)地层未发生倒转的前提下,地质时代较新的岩层叠置在较老岩层之上,当地形切割轻微时,地面只出露最新岩层,如地形切割强烈,较老岩层出露于河谷、冲沟等低洼处,较新层分布在山顶或分水岭上;(2)出露和分布形态完全受地形控制,出露界线在地质图上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而不相交;(3)其厚度就是该岩层顶底面标高和底面标高之差;(4)出露宽度受岩层厚度及地面坡度的影响。 8。什么叫地质图规格齐全的地质图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地质图是用规定的符号、颜色或花纹将一定地区内的地质情况按比例投影并绘制到地形图或水系图上的图件。 )

-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 解理:是指矿物受外力作用沿一定结晶方向分裂为解理面的能力。 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岩浆在地壳深处冷凝→深层侵入岩;在浅层冷凝→浅层侵入岩②岩浆喷出地表→喷出岩(火山岩)。 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层理: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表现出来的成层性。 成岩过程: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四个阶段。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阶段而形成岩石,称沉积岩。可分为碎屑岩类、粘土岩类、生物化学岩类 变质作用: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岩相:反映沉积环境的岩性、结构、构造、化石及其组合特征叫做岩相。通常分为:海相、陆相和过渡相,以下又可各自细分。沉积建造:是彼此共生关系的地层或岩相的组合,或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积物组合。类型有地槽、地台、过渡型建造。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地质构造是地质运动的形迹。引起地质构造的力主要有压应力、张应力、扭应力三类构造。分别形成压性、张性与扭性构造。层次岩石受地应力的作用后,构造变动表现最明显,主要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褶皱: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成为褶皱,其中的单个弯曲则叫褶曲。褶皱能直接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征。主要是由于构造运动形成的,可能是由升降运动使岩层向上拱起和向下坳曲,但 大多数是在水平运动下受到挤压而形 成的,而且缩短了岩层的水平距离。基 本形态只有背斜(上凸)和向斜(下凹) 两种。 断裂:岩石因所受应力超过自身强度而 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 象称为断裂。虽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 未发生明显滑动、位移的断裂构造叫做 节理。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则 称断层。断层面两侧的岩块称为断层 盘,其中位于倾斜断面之上者为上盘, 位于倾斜面之下的为下盘,两盘沿水平 方向相对位移为水平断层;上盘相对上 升的是逆断层而上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称为正断层。正断层与逆断层相间分布 时上升盘形成地垒,下降盘形成地堑。 火山地震都是快速构造运动。火山喷 发:即岩浆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 和能量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火山喷出 物很复杂,有气体、液体和固体。火山 喷发形式有两类:①裂隙式喷发;②中 心式(或管状)喷发。火山喷发则形成 火山,无一例外分布在大小板块边界 上。 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 大地的快速震动。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 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 发生断裂、错动,急剧的释放积聚的能 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 起地表的震动。地震只发生于地球表面 至700km深度以内的脆性圈层中。地 震时,地下岩石最先开始破裂的部位叫 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叫 震中。从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在地球内部 传播的称为体波(纵波和横波)沿地面 传播的称面波,实际上也是一种纵波, 对地表建筑物破坏性最大。地震释放能 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通常采用美国里 克特提出的标准来划分称为里氏级。世 界地震区呈带状分布并与板块边界非 常一致,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 的主要因素。 板块: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 是整体一块,而是被许多构造活动带如 大洋中脊、海沟、深大断裂等分割成不 连续的独立单元(块体),这些块体就 是所说的板块。板块浮在软流层上,其 内部稳定,边缘是比较活跃的活动带, 有强烈的构造运动。 板块的边界有三种类型: ①扩张(或增生)型边界:是新地壳增 生的地方,也是海底扩张的中心地带, 主要以大洋中脊为代表,如美洲板块与 非洲板块之间的边界。喷出物多为玄武 岩,以张应力产生的正断层和节理为 主。震源浅烈度小。大洋中脊:由于海 底扩张形成的,位于大洋中间、纵贯世 界大洋的巨大海底山脉。是大洋板块新 生的地方,是板块发散型边界。 ②俯冲(或汇聚)型边界:见于两个板 块挤压、汇聚、俯冲、消减的地方。又 分为海沟岛弧型(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 块之间的边界)和地缝合线型(印度洋 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边界)。地缝合 线:两陆地板块的碰撞结合地带就是地 缝合线。两个大陆板块汇聚时,在原弧 沟系中发生碰撞,于是产生大规模的水 平挤压,褶皱成巨大的山系。现在阿尔 卑斯—喜马拉雅地带,就是古特提斯海 消失形成的一条地缝合线。 ③转换断层(或次生)型边界:在这种 边界上,没有板块的新生和消亡,是由 于前两类边界的活动导致板块间的其 他部分作剪切向水平错动而形成,仅见 于大洋地壳中。 地质年代:在内外力作用下,地壳的组 成、构造及外部形态不免经常发生变 化,一系列变化构成的连续时间,可以 清晰的反映地壳演化的历史,通常以地 质年代表示这种演化的时间和顺序,地 质年代又有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之分。 相对年代法(古生物地层法):依据地 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 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 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确定某个地层或事 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此法虽能分清地 质时间的先后,却不能确定其具体时 间。 绝对年代法:通过矿物或岩石的放射性 同位素的测定,依据放射性元素蜕变规 律计算其绝对年龄,即距今天的年数。 第三章:大气和气候 大气:连续包围地球的ˉ气态物质称为 大气。地球大气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 由干洁空气(是指除去水汽、液体和固 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 气)、水汽、悬浮尘粒或杂质组成。大 气中悬浮均匀分布的固体杂质和液体 微粒,如海盐粉粒、灰尘(特别是硅酸 盐)、烟尘和有机物等多种物质,所构 成的稳定混合物,称为气溶胶粒子。半 径10ˉ2——10ˉ8 cm主要来源有自 然源和人工源两种。 气压:定义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 面积上(横截面积1平方cm)铅直空 气柱的重量为大气压强,简称气压。国 际单位制用帕斯卡(Pa),气象学采用 白帕(hPa)为单位。1hPa=10ˉ2N∕ cm2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底层。平均高度 11km。①以空气垂直运动旺盛为典型 特点,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②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出 现在此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③气温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 100m下降0.65℃。 平流层:从对流层到55km左右的大气 层,气流稳定。温度随高度不变或微升, 由等温分布变为逆温分布。水汽、尘埃 等非常少,很少出现云和降水,大气透 明度良好。 中间层:从平流层到85km高度的气层, 也叫高空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迅速 下降。80km高度上,有一个白天出现 的电离层,也叫D层。暖层和散逸层。 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 (D=1.496×108km)上,大气顶界垂 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 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事实上, 由于太阳光谱辐照度随波长的变化曲 线而有年际变化,太阳常数并非保持恒 定。 温室效应(花房效应):大气本身太阳 辐射直接吸收很少,而水陆植被等下垫 面却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并经潜热和 感热转化给大气。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 本身温度向外辐射,称为大气辐射。其 中一部分外逸到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 投向地面。后者既是大气逆辐射,他的 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少于长 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地面得以保持一定 的温度。这种保温作用,即大气的温室 效应(花房效应)。使地球表面温度 及近地面大气温度维持在一定的范围 内,以适合地球生物和人类的生存,这 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既包括自然大 气中固有的CO2、水汽、O3、CH4、 N2O等成分,也包括人类活动释放的污 染物质,主要有氟氯烃化合物(CFCs) 及CO2、CH4等。在某一时段内物体 能量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平衡或辐射 差额。一天之内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 差叫气温日较差。在等温线图上垂直 等温线方向上,单位距离内温度的变化 值,称为水平温度梯度,方向从高值指 向低值。等温线愈密,温度梯度愈大; 反之愈小。封闭等温线表示存在温暖或 寒冷中心。 饱和空气: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 中容纳的水汽量有一定的限度,达到这 个限度,空气呈饱和状态。饱和空气的

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构造地质学重要知识点和论述题汇总..

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构造地质学重要知识点和论述题汇总 (一)补充简答题 1.简述如何确定褶皱在空间的方位? 答:褶皱在空间的方位可由褶皱的轴面产状、枢纽产状、两翼产状和翼间角确定。两翼和轴面的产状要测量其倾向和倾角。垂直面状要素的走向线向下所引的直线为倾斜线,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即为倾角,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向下所指岩层向下倾向的方向即为倾向。翼间角为褶皱正交剖面上两翼间的内夹角。圆弧形褶皱的翼间角是指过两翼两个拐点处的切线的夹角。枢纽产状要测量枢纽的倾伏和侧伏。倾伏包括倾伏向和倾伏角。前者指枢纽在直立面内的水平投影线所指枢纽向下的方向,后者指枢纽与其在直立面内的水平投影线之间的锐夹角。侧伏包括侧伏向和侧伏角,前者指轴面的走向线所指枢纽向下的方向,后者指枢纽与轴面的走向线之间的锐夹角。对于规模较小,出露完整的褶皱,可以从露头上直接测量以上各要素。对于规模较大,出露不完整的褶皱,往往需要系统测量其褶皱面的产状,然后通过计算方法或赤平投影方法才能较精确地确定其枢纽和轴面的产状。 2.简述重力滑动构造的基本结构。 答:重力滑动构造是由重力作用引发的滑动推覆构造,它是某些逆冲推覆构造的重要成因。重力滑动构造基本结构为:下伏系统、滑动面、润滑层、滑动系统。分带:后缘拉伸带、中部滑动带和前缘推挤带。形成条件为:一定的坡度;滑动系统要有一定的厚度和重量;应由软弱层和孔隙流体的参加。下伏系统构造较简单,基本保留了早期或基底构造的特征;滑动面沿原始地质界面(如层理面、不整合面、侵入体与围岩接触面)或破裂面发育,剖面和平面上均呈弧形,剖面上常呈犁式、铲式或勺形。润滑层能降低滑动摩擦力,使滑动系统长距离搬运,常由软弱岩层或面理化岩层构成,如泥岩层、煤层、膏岩层、片岩、片理化的蛇纹岩、辉绿岩等。中部滑动带岩层和构造比较复杂,往往为一系列互相叠置或切割的滑体、滑块,褶皱,断层发育。前缘推挤带常又一系列逆冲断层叠置而成,后缘拉伸带常出露下伏系统的岩层。 3.蠕变和塑性变形之间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答:两者的区别是:蠕变是岩石在一较小恒定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塑性变形是岩石在超过其弹性极限的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蠕变是缓慢发生的,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 层理: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 有:平行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 几个概念:岩层、沉积岩层、层面(顶面、底面)、厚度、原生构造。 岩层与地层概念的区别 岩层的产状要素 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 倾向:岩层最大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方向。 倾角:岩层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没有间断。 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有间断,有地层缺失 1.平行不整合: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 2.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产状又不相同 第三章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 外力:对于一个物体来说,另一个物体施加于这个物体的力,有面力和体力。 内力:是同一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固有内力和附加内力。 应力: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应力场:一系列点的瞬时应力状态 均匀应力场、非均匀应力场 构造应力场: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 规模上:局部构造应力场、区域构造应力场、全球构造应力场 时间上:古构造应力场、现代构造应力场 应力轨迹:表示构造应力场中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的作用方位的应力迹线 应力集中:在均匀应力场中局部的应力异常增大现象 应力集中一般出现在以下部位: 断裂的端点、拐点、分枝点、错列点和待交会点及空洞周围等。 光弹实验和数值计算可以显示出应力集中现象。 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称为均匀变形。 非均匀变形:岩石各点变形的方向、大小和性质变化的变形称为非均匀变形。 线应变:单位长度的改变量 横向线应变/纵向线应变=泊松比泊松比<=0.5 弹性变形: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解除后,又完全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微观机制:岩石内部质点位移后获得一定的位能,外力解除后,可发生弹性变形回复或弹性回跳。 塑性变形(剩余变形或永久变形):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弹性极限后,即使再将应力解除,变形的岩石也不能完全恢复其原来的形状,这种变形称塑性变形。

构造地质学复习试题形式含答案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构造应力场:地壳一定范围内某一瞬间的应力状态。(4分) 2、盐丘:由于盐岩和石膏向上流动并挤入围岩,使上覆岩层发生拱曲隆起而形成的一种构造。(4分) 3、底劈构造:由变形复杂的高塑性层(如岩盐、石膏和泥质岩类等)为核心,刺穿变形较弱的上覆脆性岩层的一种构造。一般分为底劈核、核上构造、核下构造三个部分。(4分) 4、飞来峰: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四周外来岩体剥掉,在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外来岩体,称为飞来峰。(4分) 5、构造窗: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体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露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原地岩块,称为构造窗。(4分) 6、窗棂构造:是强硬岩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园柱状大型线理构造。(4分) 7、石香肠构造: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于垂直岩层的挤压时,软弱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的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伸,以致拉断,形成剖面上形态各异、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形岩块,即为石香肠。(4分) 8、破劈理:指岩石中一组密集的剪破裂面,裂面定向与岩石中矿物的定向排列无关。间距一般为数毫米至数厘米。(4分) 9、流劈理:为变质岩和强烈变形岩石中最常见的一种次生透入性面状构造,它是由片状、板状或扁园状矿物或几何体平行排列构成,具有使岩石分裂成无数薄片的性能。(4分) 10、递进变形:在变形过程中,物体从初始状态变化到最终状态的过程是一个由许许多多次微量应变的逐次叠加过程,这种变形的发展过程称为递进变形。(4分) 11、柱状节理:为玄武岩中常见的一种原生破裂构造,总是垂直于溶岩的流动层面,在平缓的玄武岩内,若干走向不同的这种节理将岩石切割成无数个竖立的多边柱状体;其形成与熔岩流冷凝收缩有关,横断面为六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及七边形等多种形态。(4分) 12、枕状构造:枕状构造是水下基性熔岩表面具有的一种原生构造。单个岩枕的底面较平坦,顶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凸形曲面,表面浑圆。枕状构造分为外壳和内核两部分,外壳多为玻璃质,内核则为显晶质。(4分) 13、阿尔卑斯式褶皱:又称全形褶皱。其基本特点是:(1)一系列线状褶皱呈带状展布,所有褶皱的走向基本与构造带的延伸方向一致;(2)整个带内的背斜和向斜呈连续波状,基本同等发育,布满全区;(3)不同级别的褶皱往往组合成巨大的复背斜和复向斜,并伴有叠

中科院大学-构造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1.1应变椭圆:在二维应变中,初始为单位半径的圆,经均匀变形后为一椭圆。 1.2石香肠构造:是不同力学性质的岩系互层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挤压时形成的,软弱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强硬层被拉伸、以致拉断,构成剖面上形态各异,平面上平行排列的长条块段状,即石香肠。 1.3窗棂构造:由强硬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状的大型线状构造,他代表横向上挤压缩短。 1.4褶劈理:发育于具有先存次生面理的岩石中,它是一组切过先存次生面理的差异性平行滑动面。 1.5伸展褶劈理:是褶劈理的一种,韧性剪切带内发育的晚期褶劈理,与糜棱面理成小角度(约35°)相交,其运动方向反映沿糜棱面理的伸展方向,所以叫伸展褶劈理 1.6.A-线理:是指与物质运动方向平行的线理。由于其与最大应变主轴A轴一致,顾又称A 型线理,如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 1.7.S-C-C’面理:S-C面理:组构是一种普遍发育于韧性剪切带中的构造组合形式,即由S面理和C 面理组成。其中,S面理是先于C面理的挤压面理,C面理是形成稍晚的剪切面理。 1.8A型褶皱:指褶皱枢纽与A线理平行的褶皱,常发育于强烈韧性剪切带中。褶皱轴与a线理具有等同的运动学意义,即指示物质运动方向。 1.9鞘褶皱:是特殊的A褶皱,因形似刀鞘而得名,是韧性剪切带的标志性构造之一,其规模一般几米到几百米,有的可达数公里。大多呈扁圆状、舌状或圆筒状,多数为不对称褶皱,沿剪切方向拉的很长。 1.10.眼球构造:强硬的碎斑(porphyroclast)与其周缘的弱的基质的动态重结晶的集合体或优选定向,形成不对称的眼球构造。可分为σ型和δ型。残斑的拖尾指示剪切方向。 1.11压力影构造:是矿物生长线理的另一种表现,常产出于低级变质岩中。压力影构造由岩石中相对刚性的物体及其两侧(或四周)在变形中发育的同构造纤维矿物组成 1.12雪球构造:剪切带中常伴随同构造期的石榴石等轴矿物的变斑晶(porphyroblast)在剪切作用过程中生长,即边旋转边生长,类似于滚雪球,形成螺旋式尾巴,指示相反剪切方向。 1.13双重逆冲构造:它由顶板逆冲断层与底板逆冲断层及夹于其中的一套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断夹块组合而成。 1.14转换断层(transform fault): 岩石圈板块沿转换断层相对运动,但板块体积恒定不变。转换断层具平移剪切断层性质,但与平移断层不同,后者在全断层线上均有相对运动。但转换断层只在错开的两个洋中脊之间有相对运动;在洋中脊外侧因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均相同,断层线并无活动特征 1.15剪应变(shear strain):在二维应变中,某直线与由它顺时针转90o所成直角在变形后的改变量ψ的正切叫该直线的

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

《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意义 研究对象: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球过程的综合学科。 研究内容:①区域或全球尺度的地壳与岩石圈构造变形特征及圈层相互作用,如:大洋-大陆相互作用、地球内部圈层相互作用、造山带与盆地的形成过程等;②构造变形与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的相互关系;③地壳与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过程;④地球表面海-陆的形成与演变方式及过程;⑤地球深部作用过程及其机制。 研究方法: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需要综合利用地质学其他学科以及地球物理探测、地球化学的研究手段与研究成果。 研究意义:大地构造学研究可以为认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 二、固体地球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 主要包括固体构造几何学与构造运动学的研究。 固体地球的构造几何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成分及结构。方法有:①研究暴露在地表的中、下层地壳乃至地幔顶部剖面,通过地质、地物、地化综合研究,揭示地壳深部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物理性质、岩石矿物及元素的物化行为、温压条件、地热增温率、有关元素及矿物成分的聚散规律;②研究火山喷发携带到地表的深源包裹体,揭示深部物质与构造特征;③人工超深钻探直接取样(目前为止涉及最深深度12km);④地震探测:分为天然地震探测和人工地震探测,利用地震波的折射与反射可揭示地球深部构造特征。 固体地球构造运动学:主要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与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可以利用古地理学(岩相、生物、构造)、古气候分区、地球物理学与古地磁学进行研究;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可以利用空间对地的观测与分析技术。 三、大地构造学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可以为认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 实际应用意义:①大型成矿集中区(矿集区)等成矿构造背景、资源规划;②大规模破坏性地震产生于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与稳定性评价;③绝大对数大型、灾难性地震都发生在活动板块边缘带(区)上,或与板块相互作用有关的次级活动构造单元边界区域。 第二章固体地球主要构造特征 一、地球表面基本面貌:海陆分布、高程分布及其意义 海陆分布特征:陆地面积占%;海水覆盖面积%; 高程分布特征:陆地主要分布在海平面以上数百米高程范围,大洋的主体分布在海平面以下5km的高程上;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

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1、岩层的接触关系从成因上可分为整和接触、不整合接触两种基本类型。 2、不整合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两种基本类型。 3、成岩前形成的构造称为原生构造,成岩后形成的构造称为次生构造。 4、在地质图上,岩层产状要素是用符号来表示。125°∠45°中的125°表示倾向、45°表示倾角。倾斜岩层的符号为,直立岩层的符号为,水平岩层的符号为,倒转岩层的符号为。 5、在外力作用下,岩石变形一般经历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断裂变形三个阶段。 6、物体内一点单轴应力状态的二维应力分析,在与挤压或拉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上,正应力最大;剪应力为0 。在距主应力面45°的截面上,正应力等于主应力的一半,剪应力值也等于主应力的一半。在平行于单轴作用力的截面上,正应力为最小,剪应力为0 。 7、根据褶皱的轴面产状和两翼岩层产状,褶皱类型可以划分为:直立褶皱、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和翻卷褶皱等五种类型。 8、褶皱岩层的等倾斜线从核部向外均匀撒开,并和层面正交,各线长度大致相等,这是典型的平行褶皱,是由于纵弯褶皱作用形成。 9、褶皱在平面上的组合类型有线状褶皱、短轴褶皱、穹窿构造和构造盆地。 10、当一套层状岩石受到顺层挤压时,岩层通过弯滑作用和弯流作用两种不同方式形成褶皱。 11、两组节理的交切关系主要表现为错开、限制和互切三种,据此可确定节理的形成先后。 12、剪节理的尾端变化和连接形式通常有:折尾、菱形结环和交叉。 1

13、根据节理产状与岩层产状的关系,节理可划分: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向节理和顺层节理四种类型。 14、平移断层中,根据其相对平移方向可分为左行平移断层和右行平移断层两类。 15、断层碎裂岩是脆性变形产物;断层糜棱岩是韧性变形产物。 16、根据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的几何关系,断层可以分为纵断层、横断层、和斜断层三类。 17、根据剪切带发育的物理环境和变形机制,可划分为:脆性剪切带、脆—韧性剪切带、韧—脆性剪切带和韧性剪切带四种。 18、根据劈理的构造特点和形成方式,将劈理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流劈理、破劈理、和滑劈理。 19、不连续劈理按微劈石域的结构,可分为结构分间隔劈理和褶劈理。 20、大型线理构造主要有:石香肠构造、窗棂构造、铅笔构造、杆状构造和压力影构造等。 二、名词解释 1、岩层的走向与倾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即为岩 层的走向。层面上与走向线相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叫倾斜 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层面向下倾斜的方向,就是岩 层的真倾向,简称倾向。 2、整合与不整合: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 的,其产状基本一致,它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这种上、下地层之间的 接触关系成为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即先后沉积的地 层之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这种沉积间断的时期可能代表没有沉积作用 的时期,也可能代表以前沉积了的岩石被侵蚀的时期。地层之间这种接 1

构造地质学_大题(超全)

构造运动类型?答:(1)按照运动方向:①水平运动②垂直运动(升降运动)(2)根据构造运动发生时期划分为:①古构造运动: 发生在第三纪之前的构造运动②新构造运动:发生在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③现代构造运动:人类历史时期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称现代构造运动。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答:1、野外观察、地质填图2、物探、钻探3、遥感、航片、卫片4、数理统计5、力学分析6、地质构造模拟实验(物理模拟(泥料模拟、光弹模拟)数值模拟 )7、构造历史分析8、多学科综合分析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答:理论意义 (1) 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2) 探讨地壳运动的动力方向和来源实践意义: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 解决工程地质问题、水文地质问题、地震问题、矿产资源的分布、环境问题等。 岩层产状有哪些?及其相对应的概念?答: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倒转岩层。水平岩层:岩层层面保持近水平状态,即同一层面上各点的海拔标高相同或基本相同时岩层称为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由于地壳运动或岩浆运动,使原始水平产状的岩层发生构造运动,形成了与水平面有一定交角的岩层。直立岩层:沉积岩岩层形成的初期处于原始水平状态,后来可遭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发生构造变位,形成了岩层面与水平面垂直的岩层。倒转岩层:沉积岩岩层形成的初期处于原始水平状态,后来可遭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发生构造变位,使岩层的顶、底面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其岩层面也是水平或近水平的岩层。 沉积岩的顶底面包括哪些?如何识别新老岩层?答:利用沉积岩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可用于判断岩层顶、底面的原生构造有:斜层理、粒级层理、波痕、泥裂、雨痕、冲刷痕迹、古生物化石的生长和埋藏状态等 不整合的识别标志?答:(1)地层古生物方面的标志:上下地层中的化石所代表的时代相差较远,或生物演化的不连续或种、属的突变,说明当地在某时期自然地理环境发生过巨大变化,发生过沉积间断。(2) 沉积方面的标志:上覆地层的底部常有由下伏地层的碎块,砂砾组成的底砾层,此外,上下地层在岩性和岩相上的截然不同;在两套地层之间有一个较平整的或高低不平的剥蚀面(3) 构造方面的标志★上,下两套地层的的产状不一致★下伏地层中的构造变形较上覆的新地层要强,构造变形的期次也要多于上覆的新地层★下伏地层中的地质构造,如断层,褶皱等,延伸到不整合面时就被上覆地层所截交覆盖★一般来说,上,下

构造地质学试及答案解析

构造地质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8分,每小题1分)。 1、当断面直立时,擦痕的侧伏角( A ) A 与倾伏角相同 B 比倾伏角大 C 比倾伏角小 D 与倾伏角无关 2、构造地质学尺度的划分是相对的,变化围很大,其中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的对象( A ) A 中型、小型构造 B 小型、微型构造 C 大型、中型构造 D 巨型、大型构造 3、两套地层关系反映了构造演化过程为:下降沉积-褶皱、岩浆侵入并遭受剥蚀—再下降沉积,其接触关系为( B ) A 平行不整合 B 角度不整合 C 整合 D 假整合 4、在单剪状态下,剪切面平行( A ) A 应变椭球体的XY面 B 应变椭球体的XZ面 C ab 运动面 D 应变椭球体的YZ面 5、线理延伸向与应变椭球体A轴一致的A型线理有( C ) A 香肠构造 B 皱纹线理 C 矿物生长线理 D 交面线理

6、褶皱外弧曲率相同,等倾斜线等长的褶皱是( B ) A 相似褶皱 B 等厚褶皱 C 平行褶皱 D 顶薄褶皱 7、正断层形成的安德森模式是( B ) A σ2直立,σ1σ3水平 B σ1直立,σ2σ3水平 C σ3直立,σ1σ2水平 D 任意 8、原生构造与次生构造有什么差别( B ) A原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强的环境,次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弱的环境B原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弱的环境,次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强的环境C原生构造与围构造环境同时产生,同时发育,次生构造发育晚于其构造环境D 原生构造发育晚于围构造环境,次生构造与其构造环境同时产生发育 二、填空题(共12分,每空0.5分) 1、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 .. 且岩层倾角大于坡度角时,岩层露头 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反 .. 向弯曲. 2、岩变形的四种基本式为平移转动形变和体变、。受力物体的形变 可以分为均匀形变 ....和非均匀形变 ..... 。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完整版).

1、地质构造: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或岩体等,在内外地质动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变形 2、构造地质学:研究地壳上各级各类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与矿产分布、地震、工程稳定性、环境演化等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3、面状构造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走向:某一倾斜构造面和任意水平面的交线。倾向:在构造面上,沿倾斜面引出垂直走向线的直线,称倾斜线,倾斜现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向下倾斜一段的方位角 倾角:构造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4、方位角法:倾向+倾角(45 °∠ 30 ° 5、象限角法:走向+倾角+倾向(N30°E, 45 ° SE 6、线状构造产状要素:倾伏、侧伏。 7、倾伏:倾伏向+倾伏角,如:330 °∠ 20 °或 N30°W,20° 8、侧伏:侧伏角+侧伏向/构造面产状,如: 20°S/N30°E,45 °SE 。 注意:学会将方位角换成象限角 9、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的区别:①水平岩层:老下新上,沟谷老,山脊新。倾斜岩层:在没有发生倒转的前提下,顺着岩层的倾向,岩层的时代由老到新排列;②水平岩层:地质界限随着地形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倾斜岩层在野外和地形地质图上呈条带状分布,切割地形等高线;③水平岩层的厚度等于岩层顶面和底面的标高差;④水平岩层露头宽度的变化受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的影响。(地缓而宽大,地陡而窄小。倾斜岩层:横穿沟谷的岩层倾角越大,岩层的条带越接近条带状,若岩层的倾角越小,则岩层越弯曲。

10、倾斜岩层的厚度:真厚度(h=铅直厚度(H×cosα(真厚度永远小于或等于铅直厚度 11视厚度(h’=铅直厚度(H×cosβ(真厚度永远小于视厚度 12、V字形法则:①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反时,岩层的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反相同”,但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小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②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的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的露头界限与地向等高线成相反方向,即“相同相反”;③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同相同”,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大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 13、平行不整合接触特征:1假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在大范围内彼此平行排列;2缺失部分地层有两种情况:一是缺失地层没有沉积,二是缺失地层沉积了,后经地壳上升被剥蚀掉了;3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之间有古生物间断;4在不整合面之上地层的底部常存在有由下部老地层组成的底砾岩;5在起伏不平的风化壳上,往往有特殊的风化残余矿产。 14、平行不整合接触形成过程:下降接受沉寂-----上升遭受剥蚀-------在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15、角度不整合形成过程: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寂-----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发生褶皱、断裂,往往有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相伴生,同时隆起上升遭受风化剥蚀-----在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角度不整合接触特征:1不整合面上下新老岩层之间的产状明显不同,两者呈角度接触;2不整合面上线新老岩层之间缺失某一时代的地层,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3在不整合面上常发育有底砾岩和古风化残余矿产;4由于长期的沉积间断,不整合面上线新老岩层的沉积条件发生变化,造成两套岩层的岩性和岩相明显差异;5不整合面以下的老岩层的变形要比上覆的年轻地层相对强烈复杂,两套岩层中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往往明显不同。

构造地质学考试重点

绪论(2学时) 1. 概念:构造地质学 2. 了解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和研究内容。 第一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2学时) 1. 概念:层理、面向、交错层理、递变层理、波痕、底面印模、软 沉积变形、压模、火焰状构造、滑塌构造 2. 了解层理的主要类型; 3. 掌握层理的识别标志; 4. 掌握可用于确定岩层层面面向的原生沉积构造标志有哪些,如何 确定岩层的面向(或顶底面)? 5. 掌握软沉积变形的基本特征、形态类型和研究意义,哪些可用于 确定岩层层面? 第二章 沉积岩层的基本产状(4学时) 1. 概念:地质体、地质界线、超覆、地质图 2. 掌握面状构造、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掌握产状三维空间关系。 3. 掌握水平岩层的特征; 4. 掌握倾斜岩层的“v”字形法则,在地质图上岩层产状确定的间接 方法; 5. 掌握沉积接触关系的类型及其在地质图和剖面图上的表现; 6. 熟悉观察识别不整合接触关系的方法; ? (1)确定不整合标志: ? 古生物:上下两套地层中化石代表的时代有大的间断 ? 沉积侵蚀:有古侵蚀面、古风化壳、古土壤、底砾 岩、残积矿床(铁帽、铝土矿、磷矿、沙金)等 ? 构造变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构造线变化,褶 皱 样式、断层类型、变形程度差异,下部地层中的断层被上覆地层截切 ? 岩浆活动:上下两套地层中岩浆岩系列的成分、产 状、规模、强度积热液矿床差异 ? 变质程度:上下两套地层变质程度差 7. 掌握不整合接触时代的确定方法。 ? 不整合时代的确定: – ①不整合接触的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缺失地层的年代 – ②下伏最新地层之后;上覆最老地层之前 – ③侵入的岩浆时代之前;剥蚀的岩浆时代之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