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名师教案

小学数学名师教案

【篇一:全国知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

全国知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 (2008-12-02 14:36:21)

标签:分类:娟为师道

小学数学

特级教师

教育

吴正宪

女,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部主任,北京市优秀教师,市政协

委员,特级教师。多年来,吴正宪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在教

学中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取得

显著效果。她曾在我国二十多个省市作观摩教学课,得到专家和教

师的好评。她还作为原国家教委首批推荐的优秀教师为中国教育电

视台《名师讲坛》节目摄制教学录像片,通过卫星向亚太地区播放。《小学数学教师》编辑部等单位为她联合举办过教学艺术研讨会。

她发表教学论文三十余篇,专著有《吴正宪数学教例与教法》等。

李烈

女,蜚声国内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现在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兼党总支书记,是第七、八、九、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兼任教育

部“全国教育干部培训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专家

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

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

委员等;她

也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北京教育学

院的兼职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她还获

得过全国和北京市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

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北京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首

届首都楷模、香港柏宁顿孺子牛金球奖之杰出奖等荣誉。

华应龙

男,1966年6月出生,江苏南通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导主任,2001年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1995年,获江苏省中青年小学数学教师优秀课评选一等奖;。1992年、1995年、1998年三次获

得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2000年,获《北京教育》“素质教育征文”一等奖;2002年,获北京市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

研究会评审论文一等奖。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中师毕业生,江苏

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近年来,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上观摩课、做

讲座,中国教育电视台曾播放我的教学录像。先后在《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北京教育》等

20多家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了300多篇文章,主编、参编了20多

本教学用书。先参加了“苏教版”、“北师大版”的编写和实验指导工作。

钱守望

男,1967年4月出生,河北唐山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

学高级教师,数学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中

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现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

小学副校长。先后荣获市、省小学数学教学大奖赛一等奖第一名,1993年代表河

北省参加在江西南昌举办的“首届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观摩课

交流会”荣获二等奖,2000年在全国小学数学说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2002国家级研究课题《小学数学教材呈现策略研究》荣获全国一等奖。近年来,应邀赴全国各地做课百余节,作报告60多场,特约为

河北省电教馆、全国义务教材研讨会、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单位录制

了多节示范课。在全国多家教育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五十多篇,所写

论文多次获各级论文评比一等奖。在全国多家小学生课外读物上发

表辅导性文章近200篇,主编和参与编写各种教学辅导用书二十几本。

刘可钦

女,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第三届全

国“十杰”教师。现任中关村四小校长,同时兼任海淀中心学区副校长、国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新世纪版小学数

学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等职。刘德武

男,57岁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小学教研室教研员,中学高级

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刘老师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和教研工作,他重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提倡在后退中前进和跳出数学教数学,逐步形成了自然而不随便,规范而不死板的课堂教学风格。他

先后五次被评为北京市及宣武区先进教师,1994年在宣武区教委隆

重召开的刘德武课堂教学特色研讨会上,被授予第一批学科带头人

称号。几年来,刘老师在北京市和全国许多省市做公开课或学术讲

座百余节

次,老师们普遍反映他的课新颖、独特、富有哲理。刘老师非常重

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他的徒弟中有很多已锻炼成长为市、区级优

秀教师、教学干部或教研员,其中刘延革老师代表北京市参加2001

年全国课堂教学竞赛,荣获一等奖。

潘小明

男,1960年生,中共党员,现任上海市宝山区实验小学校长,上海

市数学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学高级教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连续三次被中共宝山区委、区政府命名为“宝山区青年尖子”。他专

注于“小学数学课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研究”。自主探究学习专辑在

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播放。他曾获上海市小学数学青

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论

文评比一等奖,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文章70余篇。还应邀去全国

十多个省市讲学。98 年被命名为“宝山区首批小学名师”,出版有

《潘小明论文教案选》。曹培英

男,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教师,特级教师。上海市教育学会中小

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

所兼职研究员。多年来,单独编著或参加编写的已出版的数学教学

专著、教材、辅导书有《计算教学》、《小学数学教育学》、《小

学教师之友.数学卷》等15种,先后在多家教育报刊上发表数学教学研究文章38篇,累计逾百万字。参与研究的教改课题曾获全国首届

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并有论文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

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评选

一等奖。

黄爱华

男,1966年生,江苏金湖人,广东省特级教师、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特等奖)、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深圳市福田区教研室研究员,中国教育学

会数学教育研究中心多媒体教学研究部副主任。1985年从教,一直

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应邀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

近百场学术研讨会上上观摩课、示范课并做专题讲座。曾三次获全

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参与编写少儿读物计15册约100

多万字,编写教学论著和教学参考用书120多万字。策划小学数学

专业网站-华博士小学数学热线在国内有一定影响。

钱金铎

男,41岁,特级教师,浙江省舟山市小学数学教研员。从教20多年,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省“电化教育先进工作者”、舟山市“十

佳新人”等荣誉称号。多年来,钱金铎老师一直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教

学工作,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八十年代他就注意到学生课业

负担偏重,思维机械,能力不强,因此他开始了“愉快活动操作,注

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能力”的教改实验。6年的汗水换来丰硕成果。毕业成绩人均96.4分,优秀率100%。在辅导学生参加数学奥林匹

克竞赛,也取得明显成果。近年业,他20多次去省内外进行学术交

流和示范课,听课教师达几万人次,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

【篇二: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教学案例集】

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教学案例集

一、尊重

[案例1]《百分数的意义》教学

讲台上放着三个透明杯子,里面分别放了10克、20克和50克的水。老师用汤勺向三个杯子里加糖,糖的数量依次为2克、3克和5克。师:怎么样才能知道哪个杯子里的糖水更甜些呢?

(生说。)

其中有一个学生:让我上来喝喝就知道了。

教师a:你就知道喝。老师是让你用数学的方法去判断。哪位同学

来说?

教师b:很好!这种方法最简单易行了。除了用口尝外,我们还能

用什么方法知道哪个杯子里的水更甜些呢?

[案例2]《找规律》教学

屏幕上出现一幅图画。商店门口挂了很多灯笼,红、黄、蓝三种颜

色有规律地排列着。其中一部分被一辆停在商店门口的汽车给遮住了。

师:你能知道被汽车挡住的灯笼,分别是什么颜色吗?

(生说)

其中有一个学生:只要把汽车开走就知道了。

教师a:(没理睬这位学生)哪位同学再来说?

教师b:对啊!只要把汽车开走,不就都清楚了吗?!在汽车还没

开走之前,我们也能看出来吗?

两个案例都注重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但是在具体的处理过程中,a教师与b教师对生活经验的认识还是有差距的。a教师注重的

还是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状态以及经验状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我们牢牢记住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一句话吧:“儿童回答

教师提问的精确性,主要取决于儿童自己的经验的逻辑性,而不在

于事物本身的逻辑性。”

[案例3]《除法的初步认识》

a教学:

师:把6个桃子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该怎样分呢?

仔细观察课本上的插图,你能用小棒代替桃子,也试着这样分分吗?(生用小棒分)

师:同学们看,把6个桃子平均放到三个盘子里,要一个一个地分。先拿3个桃子分别放到3个盘子里,然后再拿三个桃子……

b教学:

师:这有6个桃子,要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你会放吗?

用小棒代替桃子,试试看!

(生用小棒放)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放的?

生1:我是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然后再拿2个放在第二个盘

子里…… 生2:我是拿起6个小棒,然后一个一个地放到盘子里去……

生3……

师:放的方法,我们可以多种多样,但是结果都应是怎样的呢?

从生活经验出发,指的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而非教师的生活经验,更不是教师的“教学经验”。要尊重学生的经验,让他们尽可能地把

经验充分地表达出来,而不是一开始教师

就规定好了“前进的路线”,让学生的经验与学习相隔离。

二、激活

[案例4]《比例尺》的教学

a教学:

师:同学们,什么是比例尺呢?请看这幅地图。这两个城市之间的

距离,实际上是有500千米,而图上的距离却只有2厘米。……

b教学: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咱们的课桌面是个什么样的形状。你能把它

画在纸上而不走样吗?我们来个比赛,看谁画得又快又好,愿意吗?生:愿意。

师:什么才叫不走样呢?

生回答。

师:怎样才能不走样呢?……

知识是有一个体系的,但它的表现形式却不一定要那么严肃和充满

逻辑。尽可能地对教材进行一些加工处理,让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

生活开始,可以使学习过程更加亲切些,更加具有挑战性些。

[案例5]《圆的认识》教学

a教学:

师:请同学们拿出桌子上的圆形纸片,把它对折,再对折,再连续

对折两次。然后打开。你发现了什么了吗?

生:发现了很多折痕。

生:这些折痕都经过一个点。

……

师:用笔把这些折痕描出来。量量看,这些线段的长度都相等吗?

生量后,回答:都相等。

师:这些线段,我们称它为直径。直径有哪些特征呢?

……

b教学:

师:同学们都认识了圆。那你们能想办法画出一个圆吗?

生画。有的用硬币、墨水瓶、钢笔套等作为工具画。也有的用圆规

作工具画。

师:好!一会儿工夫,大家就画出了一个个漂亮的圆形图案。你们

是怎样画出来的呢?愿意交流一下吗?

生交流。

师:真不错。老师这里有这样两条线,用它也能画圆吗?

(学生建议。)

师:好!我就来试试看。(用一条皮筋线系上粉笔,在黑板上画圆,有意让皮筋一会儿长一会儿短)

师:同学们,不行啊!这画出来的是圆吗?

(生建议。长度要固定……)

师:那老师换一根线。这次再试试看。

(有意拉拉,长度不变。再画,故意移动定点)

师:同学们,还是不行啊!

(生建议。)

师:老师明白了,画一个圆时,至少要注意两点……

……

在此基础上,总结画圆的要领,并引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案例6]《分与合》

a教学:

师:小朋友,7可以分成几和几呢?

生:7可以分为2和5;

生:7可以分为3和4;

……

师:很好!跟老师读,7可以分为2和5……

b教学:

师:小朋友,帮老师思考一个问题。地上放着两只盘子,里面放了些米。现在有7只小鸡去吃米,想象一下,小鸡吃米可能会有哪些种情况呢?

你能在纸上画出来吗?

生画。

师:咱们交流一下。

生1:一边4只,一边3只;

生2:一边6只,一边1只;

生3:一边7只,一边0只;

……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现在这7只小鸡吃饱了肚子,要坐到这桌子边休息了(出现一张长方形的桌子)。你们猜猜,它们坐的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

……

数字是抽象的,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它就会变得活泼可爱起来了。给数字赋予生活的意义(最好是“拟人化”的),让孩子对数学的理解多一些形象上的依托,也许我们的数学会容易和有趣得多。

三、提升

[案例7]《角的初步认识》

师: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角。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

生:黑板上;

生:钟面上;

……

生:还有墙角、桌角。

a教师:那是角吗?请你再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搞清楚后,再回答。

b教师:你看这位小朋友可真会联想。讲到角,就想到了我们的墙

角和桌角。这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词语啊!

让我们来观察比较一下,这里的角和我们今天学习的角,有没有什

么不同呢?生观察并说。

师:是啊!它们两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很多的不同。我们看,从一个墙角上,可以看出几个和我们书上画的一样的角呢?

生:三个。

师:从一个桌角上看呢?

生:也是三个。

……

学生头脑中已经有着许多和“学校数学”内涵不同但名称相同的概念,有着很多被称为“日常数学”或“民俗数学”的知识。从学生的生活经

验出发,就必须要研究这些知识,了解孩子们已有的实际认知结构,并努力地促进二者的相融,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案例8]《加和减》的教学

师:13-9等于多少呢?小朋友们算算看。

生算。

师:谁愿意来交流一下?

生1:我一个一个地去减,最后剩下4个;

生2:我先从10个里面减去9个,……

生3:我先减去3个……

生4:因为9+4=13,所以……

……

a教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好,就按照你

们喜欢的方法,再计算下面的题目:15-9 17-9

b教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这些方法中,

哪种方法算起来更简单些呢?谁来说说。

生说。

师:小朋友们都发表了各自不同的意见。这样吧,老师有个建议,

下面这道题(15-9),你们试着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去算,然后再看

看自己最喜欢哪种方法,好吗?

……

提倡算法多样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给每个孩子以更大的空间,

将自己的算法个性化地表达出来。这种个性化的算法,与孩子的经

验是紧密相联的。但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是远远不够的。试想,一个孩子如果不去思考、比较和体验其他同学的算法,而只

是满足于自己的最初经验之上,他的思维能得到发展、能力能得到提高吗?

从经验出发的同时,还需思考怎样让经验得到提升,这是数学的本质所在。

1、5的认识片段:

师:小朋友,请摸摸耳朵,眨眨眼睛,挥挥左手,摇摇脑袋(生随老师一起做)。好的,不错,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手做,用脑想,比一比,谁最棒,好不好?

生:好!

师:我伸3个手指,你再伸几个组成4?

生:伸1个。

师:我拍1下手,你再拍几下组成3?

生:拍2下。

师:我左手伸1个手指,右手伸2个手指,你想到了什么吗?

生:1和2组成3,1加2等于3,1小于2,2大于1.

师:不错,真棒。我伸出4个手指,你伸几个比4小?生:3个、2个、1个。师:哎,怎么伸的不一样?

生:3、2、1都比4小,可以伸3个,也可以伸2个、1个。

师:请你伸出左手的4个手指,再伸出1个,一共有几个?

生:5个。

师:真好,今天我们就学习5。

问题: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述。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教学片段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面对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时应充分考虑到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这位老师用律动式的“摸耳、眨眼、挥手、摇脑袋”,使学生置身于轻松的氛围之中,用学生熟知的“手”展开教学,无论组织教学,还是复习旧知识都是让学生在游戏玩乐中进行,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思想。同时,通过两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样教学,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篇三:读《小学数学名师高效教学设计艺术》有感】读《小学数学名师高效教学设计艺术》有感

最近我有幸读到《小学数学名师高效教学设计艺术》这本书,让我得以在家中领略名师的风采,感受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艺术。本书介

绍众多小学数学界的名师:有追寻常态下生命课堂的刘海涛老师,

有抒写课堂人生的林高明老师,有展示疯狂数学和谐魅力的周安平

老师,也有表现课堂朴素之美的徐斌老师,有注重“大处着眼,小处

着手”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的邓涛老师,有引领读者感受数学课堂

魅力的钱梦龙老师,有一切服务与学生让数学教育更有价值的赵青

文老师,还有以“为学生所需而教为乐”的田福安老师。品读着他们

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正是令人拍案叫绝。激动于名师们在书中留下的真知灼见:多问“怎

么想的”少问“为什么”;简单的错,不简单的处理;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探究、学会玩、学会发现、学会应用、学会欣赏;为学生所需

而教;放开手,他(她)们走得很好??

感慨于课堂说真实话比说正确话更重要,追求朴实无华有实效的刘

海涛老师;感慨于将责任和追求写进课堂人生的吴勇老师;也感慨

于立足学生个体差异,促使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的田福安老师??钦

佩于徐斌老师的智慧、华应龙老师的“疯狂”;也钦佩于在同一个地

方不重复讲同样课的钱守旺老师;更钦佩于“从打工仔”到“全国数学

课堂教学第一名”的夏青峰老师??

如:刘海涛: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双基”,使之扎实到位;用居家

过日子的心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与学生共度分分秒秒,让课堂

生活回归常态;用自己的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心鼓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感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和激励;用积极的行动努力

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树立自信;用平和的心态看待已经选择的这份

工作,不断丰富自我,适应变化,追求变化;不一定去追

求每一节课的完美,但一定要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体现出教师对学

生的责任,尊重和耐性、充分地让学生去说、去想、去讨论、去对话、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探索和获取新知??。刘老师上课,并

没有依赖精妙的课件,用的大多是传统的教育媒介,但她与学生的

交流自然、流畅,给学生充分的发表风解的机会,关注每个孩子的

心灵感受。比如刘老师认为“某某同学说得很,谁能比他说得更好?”这样的话传递给发言的学生的是何心情?“谁能比他说得更好”,看

似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恰恰忽略了发言孩子的心情。想

想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正是经常重复这样的错误吗?刘老师认为不

妨换成这样的话语:“某某同学读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

这样才会真正起到效果。我想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用刘老师的这

种方法,关注每一位学生。

细细品读每一位专家的观点都让我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刘海涛:

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华应龙:疯狂数学的

和谐魅力;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为学生所需而教。他们都是站在生命成长的角度,以平等的地位,

用无私的爱去浇灌每一位学生,注重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学有价值

的数学。每次读到这些文字都触动着我的心灵,感动的同时,暗自

下决心也要做一名这样的教师,为了学生的成长,给予他们最有价

值的东西。纵观专家们的成长之路无一不是辛勤伴着汗水,耕耘伴

着收获。最让我们学习的是专家们对教育孜孜以求的态度和如痴如

醉的迷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以大师为榜样,学习-实践-反思,在三尺讲台上,奉献自己的一份力。许彩凤2014 . 4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