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导学案(教师版)

《项羽本纪》导学案(教师版)
《项羽本纪》导学案(教师版)

《项羽本纪》导学案(教师版)

《项羽本纪》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学习作者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

3、学会用辨证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去评价项羽,正确分析项羽成败的个人原因和历史条件。

课前预习案

一、课前简介

(一)文体知识:

1、什么是传记文学?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传记文学的特点:(1)真实性。(2)艺术性。(3)相当完整性

3、如何学习传记文学:分析、把握人物形象。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

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

4、传记的学习目标:

1)、学会深入阅读传记,不仅了解人物生平事迹,更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去分析人物;

2)、对人物进行辨正的认识、评价;

3)、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4)、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

(二)《史记》知识填空

1、《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2、《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按篇目的内容来分,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归在(本纪);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归为(世家);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归为(列传),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归在(表);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归在(书)。《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高中阶段我们还曾学过一篇选自《史记》的文言文,是《鸿门宴》。

(三)《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二、浏览预习课文

(1)请把注解中的注音标注在课文相应位置,并熟读课文,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

(2)速读课文,梳理课文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及概括人物主要性格。

章节主要事件主要性格

少怀壮志1好兵法,不竟

2观始皇,出豪

3杀郡守,举大

少怀大志,力勇过人,

有叛逆精神。不肯竟

学,则显出其粗疏的

一面

叱咤风云1吓退楼烦逼退

汉王

2击陈留外黄下

雎阳

3汉军败楚项王

退汉

英勇非凡,霸气十足。

但不沉稳,易怒,莽

撞。

垓下悲歌1歌别虞姬苦战

垓下

2义不东渡自刎

乌江

性情中人,豪气冲天。

但在谋略方面欠缺,

看不清战争的实质

四、根据解释和出处写出有关项羽的成语

1破釜沉舟【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

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2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解释】将:统率,指挥。比喻越多越好。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

3楚界汉河【解释】: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出处】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六回:“霎时间烟焰冲霄……仿佛枪林弹雨,依稀楚界汉河。”

4霸王别姬【解释】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5四面楚歌【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

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6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解释】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7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解释】: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8以一当十【解释】: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9先发制人【解释】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人教版《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五代史》中的《伶官传》所作的序。《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而这篇序则是通过后唐庄宗得天下又失天下的故事来来达成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文章作为一篇史论,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先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即“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以此来讽谏北宋统治者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学情分析: 本文短小精悍,阐述的道理比较简单,布局谋篇也不复杂。高三的学生已经有了相当的文言文基础,也有一定的利用工具书和相关资料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但出于对学生学习自觉性的考虑,需要通过一定手段来进行检测和巩固。同时对于这类论述结构相对简单完整的议论文,学生应该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但在对文章写作目的等深层次的内容理解可能还需要强化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提高通过查阅资料、工具书,疏通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积累并掌握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点; 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等信息的能力;学习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来说理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懂得“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文章借古讽今的手法和对北宋统治者的劝谏。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赏析、教师点拨指导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利用工具书、学案等相关资料,了解作者、文体、背景等相关常识。通过学生的自学和小组讨论等形式,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列举苏轼的《留侯论》、苏洵的《六国论》,古文运动倡导“文以明道”,唐宋八大家的史论往往从史实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以犀利的论辩、澎湃的激情让读者为之折服。 二、解题: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所写的序言。 伶,乐工,艺人。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人擅权乱政,使后唐朝廷上下离心,祸乱不息,最终亡国。《伶官传》是一篇合传,记载了当时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的故事。 三、相关常识: 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 2、序,古代一般又“书序”和“赠序”。“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书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可以在文的前面,也可以附后,主要说明作品书籍的创作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也可以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或者对其中有关问题的研究和阐发。 四、讨论与交流: 1、朗读课文,正音。

《项羽本纪》学案教师用(含答案)

中山一中2011-12学年高二级语文科《项羽本纪》资料 编号 胡放宇编写高二语文备课组审核使用时间 12周【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课时安排】 3课时 【知识链接】 文体知识: 1、什么是传记文?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传记文学的特点:(1)真实性(2)艺术性(3)相对完整性 课文节选了《项羽本纪》中几个章节,包括“少怀壮志”“叱咤风云”“垓 下悲歌”等内容。《项羽本纪》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少怀壮志 ㈠预习及自我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王翦.﹙﹚扛.﹙﹚鼎惮﹙﹚栎.阳﹙﹚蕲﹙ ﹚狱掾.﹙﹚乌骓.﹙﹚自度.﹙﹚ 瞋.﹙﹚目翳.﹙﹚重瞳.﹙﹚子苗裔.﹙﹚ 自矜.﹙﹚功伐 2、诵读第一部分,解释下列词语意义(用法)。 学书.学万人敌.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才气 ..过人 3、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类型。 ①项籍者,下相人也。﹙﹚ ②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③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④谕以所为起大事。﹙﹚ 4、试简洁概括选文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介绍项羽的身世和性格特点。 第二部分:介绍几次战争,表现项羽及其军队的威猛。 第三部分:写垓下之战的经过和结果,表现项羽的英雄气概。 (二)探讨与提高 1、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用意? 明确:项羽家世:①世代为楚将。②祖父为秦所戮。 用意:①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 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 2、第二、三自然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两件。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毫迈不群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4)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4) 文章来自: 《留侯论》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精神。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课前预习案 【基础知识整理】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又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和。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弟弟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苏轼遇到的生平第一祸事就是乌台诗案。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 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

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苏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文史知识 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汉

大学语文教案

第一课《论语·学而篇》 教学内容: (1)识记《论语》的基本知识——熟记课文前言部分。 (2)能够准确翻译字词句。 (3)能就文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语录根据现实写作文。 第二课《老子》(节选)(1)了解老子的核心思想。 (2)谈谈“曲则全”章的内涵。(3)能就文中具有启示意义的语句写文章。 (4)背诵或熟读本文。 详细内容:

(1)了解老子的核心思想。 哲学方面:尊道有无,师法自然。 修身方面:返璞归真,虚静守柔。 治国方面:无为不争,小国寡民。(2)谈谈“曲则全”章的内涵。 老子通过讲述曲与全等六个方面的对立转化关系,宣扬了他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和以退为进的斗争策略,其中包含了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第三课《大学之道》 (1)识记《大学》的基本知识。 (2)能够准确翻译字词句。 (3)识记《大学》中的“三纲目”“八条目”。(4)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涵义。

详细内容: (3)识记《大学》中的“三纲目”“八条目”。 “三纲目”为“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八条目”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涵义。 所谓“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大学》认为,人生来就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革新民心,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八目”。

第四课《采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3)分析本诗以“采薇”起兴的艺术技巧; (4)理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表达效果。 (5)熟读本诗。 教学内容: (2)了解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参考“学习导读”第1—3段:)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一篇抒写士卒远征守边情景的著名诗篇。前三章都以采薇起兴,反复表达了两方面的感情:一是远离家园,久戍不归,深切思念故乡、亲人;二是战争频仍,转徙不定,生活艰苦得难以忍受。同时也揭示了造成这些痛苦的

2020年高中语文《项羽本纪》学案(1)苏教版选修《传记文学选读》.doc

2020年高中语文《项羽本纪》学案(1)苏教版选修《传记文学选读》 一.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二. 学习过程: (一)概括介绍: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 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二)浏览预习课文 (1)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 (2)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 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自然段) 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自然段) 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自然段)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2课 留侯论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留侯论 目标定位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词类活用情况。2.了解本文的论题及艺术手法。3.正确辩证地看待“忍”。 1.背景探寻 苏轼在嘉祐二年(1057)应举,主考官欧阳修见其文,“惊喜以为异人”,疑是自己学生曾巩所作,为避嫌抑置第二。拆封看名,当时就说此人“当是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进士及第后因母丧回蜀。服孝三年,又赴京应制举。此《留侯论》是嘉祐六年(1061)正月作者应制科时所上“进论”之一。是苏轼的早期作品。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2.文学常识 史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记叙和评价的一类文体。可以全面评述,也可以抓住一方面联系现实,体现现实价值进行评说。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挟.持()②圯.上受书() ③刀锯鼎镬.() ④虽有贲.、育() ⑤孺.子() ⑥称.其志气()

⑦鲜腆.. 而深折之( ) 答案 ①xié ②yí ③huò ④bēn ⑤rú ⑥chèn ⑦xiǎntiǎn 2.通假字 ①卒. 然临之而不惊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其所以微见. 其意者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猝” 突然 ②“现” 显现 3.一词多义 ①过??? 必有过.人之节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 矣 ②怪??? 其事甚怪. 油然而不怪.者 ③其??? 非子房其.谁全之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④所以??? 所以..微见其意者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⑤而??? 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 卒然临之而. 不惊 ⑥之??? 必有过人之 .节 子房之.不死者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 答案 ①超过,超越/错 ②奇怪/“以……为怪” ③难道/大概 ④“用……的方式”/“……的原因” ⑤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 ⑥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词类活用 ①其君能下. 人:

高中语文 第13课 项羽本纪(节选)学案 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

项羽本纪 学习目标 1.能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项羽的生平及其性格特征,培养辩证评价人物的意识。 3.探究项羽最终自刎的原因,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预习导学 1.第2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与他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2)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课后作业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狱掾.( ) ②惴.恐( ) ③麾.下( ) ④刈.旗( ) ⑤瞋.目( ) ⑥栎.阳( ) ⑦扛.鼎( ) ⑧膝.行( ) ⑨披靡.( ) ⑩苗裔.( ) 田父.( ) 舣.船( ) 自刎.( )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 ) (2)直夜溃围( ) (3)乃持项王头视鲁( )

3.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的意思。 (1)下 ①下.梁地( ) ②闻之皆争下.项王( ) ③以身下.之( ) ④项王泣数行下.( ) (2)以 ①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 ②以.故汉追及之( ) ③以.赐公( ) (3)乃 ①汉军乃.觉之( ) ②乃.项王也( ) ③梁乃.召故所知豪吏( ) 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4)属 ①诸侯皆属.焉( ) ②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④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 ⑤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 4.古今异义词。 (1)欲以力征经营 ..天下( ) (2)江东虽小,地方 ..千里,众数十万人( ) 5.词类活用。 (1)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 (2)梁以此奇.籍( ) (3)无不膝.行而前( ) (4)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 (5)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

《俗世奇人·泥人张》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配乐播放一组图片。) 师:同学们,老师想请大家一起欣赏一组图片,请大家看屏幕。同学们能不能看出这些是什么东西啊?(泥人)它们有什么特点?(栩栩如生) 这些作品都出自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现在,泥人张已经成为一种蜚声海内外的天津民间工艺品,也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它已经传承至第六代了。老师想考考大家,泥人张的创始人叫什么名字啊?(张明山)——从何而知?——同学们很细心,老师要表扬你们,因为细心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去认识这位清朝末年杰出的民间艺术家。 二、理情节,话奇事奇人。 1.听课文朗读录音,概括故事情节仿传统章回小说给课文拟题。 师:首先,老师想请同学们一起来完成一个有趣的任务。大家看过《三国演义》或《水浒传》么?——这两部书都是我国古代章回小说的代表,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它们每一回的题目有什么特点啊? (1)给出参照: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三国演义》第一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水浒传》第十六回) 总结特点:字数、结构相同的两句,能概括故事核心情节。 (2)师:下面,我们也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课文,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录音,同时,拿起笔来,边听边勾画圈点对于概括故事或表现人物有帮助的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然后给课文拟一个章回体题目。 生自由展示自己的题目,师点评:很好地概括了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章回体题目的特点了。地点、人物、事件。 师:不瞒同学们说,老师自己也拟了一个。但是在听了同学们的题目后,有点不敢拿出来了。老师是这样拟的——贩盐商天庆馆羞辱泥人张奇艺人估衣街贱卖海张五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读了以后,老师有问题要问大家。 生读。 师:这里老师为什么开头用的是“贩盐商”“奇艺人”呀? 生:他们都是概括了人物的职业(身份)。 师:谁的地位更高。 生:贩盐商。 师:有着一手捏泥人绝活的泥人张,面对贩盐富商海张五的挑衅与羞辱,凭借自己的手艺,以公开贱卖对方泥像的方式一招制敌。这就是课文的主要情节。 2.泥人张“奇”在何处? 【原则:自主与合作结合,引导、提示与暗示并重。】 师:这篇课文的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系列小说,“俗世奇人”四个字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心目中泥人张的形象特点? 师:老师想起了一句卖牛奶的广告: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老师觉得把它变化一下用在这里也很贴切。老师说上一句,同学们看怎么接: 不是所有人——都叫(俗世)奇人。 是啊,奇人必有奇异之处,那泥人张到底有何德何能堪称奇人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能体现他奇人特点的句段,并且要适当分析概括。可以与同桌相互交流一下,想好以后就可以举手。 (1)解析: ①师:嗯,有不少同学都已经跃跃欲试了。且慢,老师这里还有一关呢。老师出一个抢答题,考察同学们对课文熟悉程度,看谁反应快。请认真听题:文中有一段,作者通过旁观者的角度用了一个四字短语对泥人张的特点进行了概括,请找到它! 生:艺高胆大。 ②艺高如何体现? D8、D9:就地取材——化腐朽为神奇;单手盲捏。 隔了两丈远——距离远;核桃大小——体积小;形神兼备。 师:刚才我们一起品析了泥人张的手艺奇,泥人张还有哪些地方奇呢? 第一种假设:顺势线性引导。 ③胆大如何体现? a.文中提到海张五的身份背景是什么? (贩盐富商——有钱:在古代,食盐是政府垄断销售的特殊商品,只有少数有背景的商人才能获得贩卖的特权,由于垄断所以利润很高,故而古代富可敌国的人中,十有八九是盐商;将军义子——有势:盛京是清朝早期的首都,那里是满族人的根据地,即使清朝入关以后,这里也算作“陪都”,盛京将军地位很高,级别只比宰相低一点。) b.有钱有势的海张五出现在天庆馆时,泥人张的表现如何? 生(齐读):“全然没把海张五当个人物。” 师:这说明泥人张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来看待海张五的? 生:平常心。 师:一个人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才能做到这种对权贵的平常心呢? 生:对金钱权势的淡泊,不迷信,不追逐。 师:这个世界,有许多人把金钱和权势当成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标准。可以说,文中的海张五就是金钱和权势的象征,有许多人对他是趋之若鹜的。但我们的泥人张却不然。他的志趣是什么? 生:捏泥人。 师:是的,我能捏好泥人,我把它当成兴趣,当成事业,当成生活,我感到很快乐和满足,这也是一种人生的价值。 不慕权贵,有自己的独立的人格,这可以算是泥人张的一个“奇”之所在。 c.当泥人张受到海张五无故挑衅羞辱的时候又是怎样的表现? 师:世上的事儿就是这么奇妙,麻烦来了,躲都躲不掉,你不理他,他却非要惹你!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泥人张摊上事儿了。 师:通常情况下,一个普通人遇到这种事儿,多数人最有可能的选择会是怎样的? 生:忍让。 师:是啊,惹不起,我—— 生:躲得起! 师:泥人张有没有这样选择? 生:没有。 师:他的选择是怎样的? 生:毫不畏惧,坚决还击,捍卫尊严。 师:泥人张对权贵不迷信,也不追逐,但更了不起的是不畏惧、不妥协!泥人张的这种表现使老师想起了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的一句名言(多媒体出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课文中谁有傲气?谁有傲骨?)泥人张虽然地位不高,但却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 ④泥人张是怎样还击海张五的? 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泥人张是怎样还击海张五的。文中泥人张总共还击了几次? 生:两次。 师:哪一次对于打击海张五的嚣张气焰更为关键? 生:第二次。 师:同学们应该都很容易看出,第二次是针对海张五的一句话进行的反击。哪一句话? 生(齐读):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此处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其时其人的情感,可找一名学生(若无人主动则全班推举一人)单个读,读出其气急败坏。】师:你说贱卖都没人要,那我就贱卖一次,看看到底有没有人要!这叫以其人之言,还治其人之身。——最后谁成了最大的买主?

公开课教案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开课教案《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一、任课教师:二、授课班级:高三年(5班) 三、授课时间:2013-10-29 四、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专题的必读材料之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五、教具:多媒体 六、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①识记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③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④背诵经典文段。 (二)过程与方法①小组合作探究。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②学生自主学习。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能通解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难不解处在课堂上交流,让其他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疑难。 ③加强诵读。对经典多加诵读,通其意,咏其韵,味其情,达其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 七?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涵咏“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难点: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 八、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孟子》一书充满了一种凛然正气,这种正气对人们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就好像春风化雨一样。那么,相隔两千余年,再次捧读《孟子》,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修养有着哪些启示呢 多媒体显示孟子图片及课题。(副标题:孟子的养气说) 多媒体显示学习流程图。(检查预习f通晓文意f具体研习f深入探究f吟咏背诵f课堂小结) 二、检查自读(未雨绸缪) 1、记字音 恶乎长不慊于心馁也揠苗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 2、识通假 不慊于心(惬) 而勿正(证) 无若宋人然(毋)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悯) 戒之曰(诫) 往之女家(汝) 曾益其所不能(增) 衡于虑(横) 法家拂士(弼) 3、思异义 今日病矣(疲累,倦困) 丈夫之冠也(男子) 无违夫子(丈夫)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这个) 4、辨活用 以其外之也(名作动,把……看成心外之物) 丈夫之冠也(名作动,加冠礼)

留侯论导学案

《留侯论》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2.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 3.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号,眉州眉山人,北宋时著名文学家。他才气横溢,文学成就很大,是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继欧阳修为北宋文坛领袖。散文为之一,并称;诗并称;词并称;书法、、、苏并称,北宋则是苏、、、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苏并称;诗苏黄(庭坚)并称;词苏辛(弃疾)并称;书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并称,北宋则是苏、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儒、释、道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2、背景链接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 留侯,指,字。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寻秦复仇,破家散金,求得力士沧海,椎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大索天下十日,弗获,匿迹下邳。后佐高祖定天下,辞官归隐,从赤松子游。史有《留侯世家》。良为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而良无战功。刘邦说:“,,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良辞不受,后封为“留侯”。留,城名,在今徐州市,有一种说法,具体在今睢宁境内。

热门-留侯论教学设计

留侯论教学设计 留侯论教学设计范文 设计指导思想 文言文教学最难的地方在于对“言”和“文”的处理。无疑,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言”,但在如何重视“言”上,各人的理解很不一样。很多人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梳理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现象上,以为这样才是重视“言”。自然,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现象需要我们把它们明确地“分离”出来,但除了这种“分离”,我们能否搞一点整体性的把握,搞一点信息筛选?事实上,信息筛选、整体把握,是驾着飞机在文本上作低空盘旋,是对“言”的充分尊重和照顾。本着这一思想,我在梳理本文(苏教版选修课本《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四课)字词的基础上,首先让学生跟文本对话,通过推理与想象,了解张良成功原因的两种不同的观点,进而比较不同的文本,让“言”反复出现在学生的学习视野。有了这种对“言”的充分重视,现代文教学的一些方法自然就能合理地使用起来,就能做到“言”、“文”结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 精神。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3、培养学生辨证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学习本文立意新颖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 逆向思维。 2、难点:比较不同的文本、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提问,解决文中字词 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提问、共同解决 字词问题,同时教者也可以在自由提问的基础上,适当加以补充。提问与补充,估计更多地要涉及以下一些内容,教者最好能心中有数。 1、实词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见:通“现”,表现,显露)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使……受摧折,使动用法) 郑伯肉袒牵羊以逆(逆:迎接) 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下:居于……之下,谦 逊地对待,名词活用为动词) 臣妾于吴者(臣妾:称臣称妾,或充当奴隶)

项羽本纪导学案教师版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项羽本纪》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学习作者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 3、学会用辨证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去评价项羽,正确分析项羽成败的个人原因和历史条件。 课前预习案 一、课前简介 (一)文体知识: 1、什么是传记文学?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传记文学的特点:(1)真实性。(2)艺术性。(3)相当完整性 3、如何学习传记文学:分析、把握人物形象。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 4、传记的学习目标: 1)、学会深入阅读传记,不仅了解人物生平事迹,更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去分析人物; 2)、对人物进行辨正的认识、评价; 3)、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4)、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 (二)《史记》知识填空 1、《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2、《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按篇目的内容来分,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归在(本纪);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归为(世家);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归为(列传),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归在(表);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归在(书)。《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高中阶段我们还曾学过一篇选自《史记》的文言文,是《鸿门宴》。 (三)《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二、浏览预习课文 (1)请把注解中的注音标注在课文相应位置,并熟读课文,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初步疏通文意,

高中语文_刺客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导入:萧萧秋风中,一位慷慨赴死侠客怒发冲冠,临水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为之动容,秋风为之和奏。这位侠客就是荆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进入《刺客列传》的深入研习。 好,请同学们一起朗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2 。 【学习目标】 1、赏析荆轲的人物形象特点。 2、辩证地评价荆轲其人。 【学习重难点】 1、赏析荆轲的人物形象特点。 2、辩证地评价荆轲其人。 【知识链接】 1、刺客心中的“义”的特征。 (1)酬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这是刺客最为显著的一个内在特征。刺客作为代人行刺者,往往受人豢养。假如待遇很高,这种关系往往就会被刺客视为知遇,豢养者往往被刺客视为知己,刺客往往倾全身之力甚至献身来报答这种恩情,即士为知己者死。太子丹经过田光以死相荐而得到荆柯后,“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柯所欲,以顺适其意。”荆柯受到如此隆重的“供养”,自然不能不替太子丹去勇敢地图大事——劫持或刺杀秦王。 (2)反强暴。客观而论,刺客应是一个强暴群体,因为他们采取的是暴力手段。可是,若从其动机来看,却有反强暴的意义。刺客行刺往往是出于对强者欺凌弱者的不满而激起的义愤。荆轲刺秦王就有鲜明的反强暴意味。当时秦国相对于诸侯国而言,实为强暴之国。在当时情况下,燕国确实无计可施,荆轲因自己祖国卫国也为秦所灭,出于义愤,挺身而出,为燕国一搏。可以说,他的行为具有非常自觉的反强暴的动机。 2、(1)苏轼在《留侯论》中写道:“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2)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 3、(1).从历史背景来讲:①时燕国来说,形势可谓"危在旦夕'。②燕国无法从正面对抗。 ③秦王个人无法替代的领袖才能。④秦国大将白起曾坑杀赵国40万降卒。即使不反抗也会有很惨痛的后果。(2).从荆轲本人角度:①所谓士为知己者死②荆轲的出发点是,救民于水火,(3).从燕国应对的角度:①燕国弱小,刺杀秦王一定是最好的方法。②燕国的目的是正义、可行的,如曹沫之约。③从国家存亡角度看,在外敌入侵,生死存亡之际,有权自我救亡。(4).从活动执行来看:①荆轲的准备可谓充分,条件可谓极好②请从燕国角度,从实际环境、形势出发,从准备阶段之时间视角,甚至目的来看,这就是可取的!(5).从马克思唯物史观来看:①坚持物质决定意识,荆轲所有的爱国主义,侠义精神,来源于燕赵独有的地理因素②虽然马克思唯物史观,强调要顺应历史趋势,但请对方辩友注意,我们不反对国家统一这一历史趋势,我们反对的是秦始皇,(6).从历史评价来看: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 4、(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秦统一天下合历史发展的方向,然他的确勇敢,但他的‘义’毕

项羽本纪导学案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案 课题:项羽本纪序号____ 主备人:授课时间: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教学目标】 1、通过把握项羽的性格特征,学习《项羽本纪》的人物刻画艺术。 2、学会辨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思考。 3、感受项羽独特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昂扬向上的情感,加深对人生的认识。 【教学重点】 把握项羽的性格特征,学习《项羽本纪》的人物刻画艺术。 【教学难点】 探究项羽的性格特点及辨证地评价项羽。 【课时安排】五课时。 一. 导入 仔细阅读下面两首诗,请问: 《题乌江亭》杜牧 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1)写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哪些信息可以看出? (2)两首诗对项羽失败原因的看法有何不同? 二.初步感知

思考:项羽是英雄吗?(结合原先你对项羽的了解,谈一谈你心目中的项羽形象?) 三.浏览预习课文 (1)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 (2)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问: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 二.项羽成长个人小档案 明确:《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 ————事业的起点 ————功业的顶点 —————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英雄未路的终点 三.研究文本第一、二部分(自读、点拨) (一).学生自读。找出重点词句。 (二).老师点拨。 1.活用词: 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2.重点实虚词: ①又不肯竟学。 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③以是知其能。 3.古今异义词。

留侯论整理_教师版

<<留侯论>> 一基本字词 1.通假字 ①卒然临之而不惊( 猝) ②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现) ⒉找出下列古今异义词 ①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古义,抱负②必能信用其民矣 ⒊词类活用 ①其君能下人名词做动词,降低身份。 ②臣妾于吴者名词做动词,做臣妾。 ③油然而不怪者意动,以为怪。 ④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使动用法,使惊恐 ⑤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名词做动词称王 二、重点实词: ⒈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相互⒉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少,厚 ⒊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赤膊,表示谢罪⒋而非有平生之素交情。 ⒌养其全锋而待其弊保持⒍不称其志气相当 三、重点虚词 ⒈①彼其能有所忍也如果②非子房其谁全之难道③此其所以为子房欤大概 ⒉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竟然 ⒊①而世不察,以为鬼物认为 ⒋勾践之困于会稽在 ⒌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从 6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用,介词 .以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凭借,介词 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而,连词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来,目的连词 7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用来,连词 所以观其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的原因 四、重点句式 1.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被动句 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判断句 五、句子翻译 1.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人之常情所不能忍受的事情,一般人被侮辱,就会拔出剑来,冲上去搏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2.天下有大勇者,卒而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是因为他报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3.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张良从圯上老人那儿接受赠送的兵书,这件事实在荒诞不经。然而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地出来考验张良的呢? 4.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留侯论 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留侯论学案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B.卒然临之而不惊 C.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解析】A项,“见”同“现”;B项,“卒”同“猝”;D项,“说”同“悦”。 【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拔剑而.起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B.勾践之困于.会稽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C.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D.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解析】A项,而:表修饰关系/表转折关系。B项,于:介词,在/介词,被。C项,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D项,以:和“为”连用,认为/用。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 例:此其所以 ..为子房欤! A.观其所以 ..微见其意者 B.而项籍之所以 ..败者 C.虽世殊事异,所以 ..兴怀,其致一也 D.吾所以 ..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A项,表凭借,其他三项与例句一样,均表原因。 【答案】 A 4.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其君能下人 .. B.此其所挟持 ..者甚大 C.其身之可爱 .. D.夫持法 ..太急者,其锋不可犯 【解析】A项,古义:谦逊地对待别人;今义:奴仆,佣人。B项,古义:怀有的抱负;今义:一指用威力强迫对方服从,二指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多指坏人捉住好人)。C项,古义:值得珍爱;今义:①天真无邪,②令人喜爱。D项,古今义相同。 【答案】 D

《留侯论》教学设计

《留侯论》教学设计 设计指导思想 文言文教学最难的地方在于对“言”和“文”的处理。无疑,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言”,但在如何重视“言”上,各人的理解很不一样。很多人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梳理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现象上,以为这样才是重视“言”。自然,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现象需要我们把它们明确地“分离”出来,但除了这种“分离”,我们能否搞一点整体性的把握,搞一点信息筛选?事实上,信息筛选、整体把握,是驾着飞机在文本上作低空盘旋,是对“言”的充分尊重和照顾。本着这一思想,我在梳理本文字词的基础上,首先让学生跟文本对话,通过推理与想象,了解张良成功原因的两种不同的观点,进而比较不同的文本,让“言”反复出现在学生的学习视野。有了这种对“言”的充分重视,现代文教学的一些方法自然就能合理地使用起来,就能做到“言”、“文”结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精神。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3、培养学生辨证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学习本文立意新颖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逆

向思维。 2、难点:比较不同的文本、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提问,解决文中字词 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提问、共同解决字词问题,同时教者也可以在自由提问的基础上,适当加以补充。提问与补充,估计更多地要涉及以下一些内容,教者最好能心中有数。 1、实词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臣妾于吴者 忍小忿而就大谋 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2、虚词 匹夫见辱

《史记》学案——《高祖本纪》《项羽本纪》(苏教版选修)

《史记》学案——《高祖本纪》《项羽本纪》 (苏教版选修) 《史记》选修教材考点复习⑧ ——《高祖本纪》《项羽本纪》 【教学目标】 1、重点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了解并运用相关的特殊文言句式。 3、比较文言文中两个历史人物形象,积累写作素材。 【导学重难点】 有效地积累文言文考点,完成知识的迁移。 【课时安排】 2课时 【导学过程】 一、安排学生课前阅读两文,通感内容。 二、切入课文 三、回归教材,文言考点检查。 1、学生圈画学案“知识回顾”的疑难之处,同组互相探讨。 2、教师答疑,在课堂生成过程中注重拓展考点。

3、选择考点知识密集的语段进行翻译训练、导学重点。 ①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③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也。 四、知识迁移:课外阅读训练。 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闻汉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节选自《资治通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