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对课堂教学

新课改理念下对课堂教学
新课改理念下对课堂教学

新课改理念下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有特色、可持续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同时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新的体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指导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应注重“会教”和“教活”,从而指导学生“会学”和“学活”,真正让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拼、画、做,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图激趣,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将识图和学习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新教材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大量活动中,探索并掌握知识,逐步形成对空间与图形的认识,从而发展空间观念。我认为,新教材从第一章就为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提出了一个尖锐的课题,内容的编排和设计上要求学生学习方式进行变革,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而应提倡接受与体验、研究与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二、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已去读、想、议、讲,从而培养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创新》 第一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引言: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创新因而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点。本次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第一节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和协调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首先力图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其次,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承认过程本身的重要价值视其本身为重要的目的,而非作为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手段。 2、谋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首先用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从三大关系上规划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价格统整的人。其次,新课程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强调向儿童的生活和经验

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来源。 第二节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2、凸显课程的综合化 课程体系在整体上谋求走向综合化,具体体现为:首先,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课程所坚持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恢复儿童生活的完整性,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儿童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帮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探究主题,过自己的有价值的生活。其次,新课程还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设置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再次,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第三节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构建 1、确立新型的知识观; 2、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 3、构建发展式的评价模式 第四节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1、建立民主的管理文化; 2、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 3、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评课) 一、评课及其意义 评课,就是根据课程标准,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及由这些活动的引起的变化进行效果评判。评课也称课堂教学评价,它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确立课改新理念 教育思想,通俗的说法,就是教育的观念,对教育的认识,或对教育的主张。教育思想人人有之。教育思想有层次之分:教育认识、教育观念、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教育理念也称为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信条等。教师要确立自己的教育理念,它是教师的主心骨。 2、有利于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师素质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同样的一个学科,同样的一节课或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表现出的教学风格则不同。有的教师的教学风格是精雕细刻,把课上得天衣无缝;有的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大刀阔斧,紧紧抓住重点难点,使疑难问题迎刃而解;有的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善于归纳推理,用逻辑思维本身的魅力把学生吸引进去;有的教师的教学风格是运用直观形象、幽默的优势,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到轻松愉快,充满学习的乐趣。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同一个班的学生,面对不同的教师上课,有不同的表现。平时表现异常活跃的班级,面对新教师,表现出沉默寡言;平时不愿参与课堂教学的班级,却在新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

以上的事实告诉我们,在评课中,评课者必须十分地注意去发现和总结授课者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个性,要对教者所表现出来的教学特点给予鼓励,帮助总结。让教者的教学个性由弱到强,由不成熟到成熟,使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评价与调控 通过评课,可以把教学活动的有关信息及时提供给师生,以便调节教学活动,使之始终目的明确、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行之有效。首先,通过评课的反馈信息可以调节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掌握教学实施的效果,反省成功与失败原因之所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造性,及时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其次,通过评课的反馈信息,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活动。 二、评课的作用 1、导向作用 评课的标准是一定教学目标的分解,教学目标的确定又依国家学科课程标准。因此,评价的标准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在评价教程中,为师生指明教学方向和奋斗目标,并且提供给师生达到目标的程度信息,激励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教学目标逼近,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2、管理作用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学校领导除了要抓好教师的备课、批改、辅导、考试等常规工作外,应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抓好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上,而评课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通过听评课,首先,可以掌握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一方面及时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及时发现教师教学的闪光点,尤其是教学中所具有的风格和特点,帮助他们总结、归纳、以便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艺术。其次,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正确行使自己在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权。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大潮中,教师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如何更新教学育观念、增加知识储备,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个人长期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总结。力图为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课程实施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新课标实施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从自身来说,如何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大变革,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观念层面的障碍,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什么?它与传统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其次,新课标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教师是否具备这种知识储备和能力,我们该如何充实自己以应对挑战。最后,新课标体系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如何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的策略和措施又是什么?这都是我们深层思考、务必解决好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战场,通过开展研讨课、示范课的上课、评课活动,努力探究新课标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中得到很多的感悟。 一新课标实施的问题与困难 任何一个变革过程,必然受到传统惯性的阻力和和新体系构架条件缺失的问题,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中心主义的教学关系在我们师生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而这种教师全盘主导,学生被动服从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包办一切,单向硬灌输的教学关系,对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的束缚,以及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伤害,虽然形成了一致的认同,但对新课标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就有不同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化学组举行了一系列的研讨课评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

新课程标准

一、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什么?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倡导探究性学习。 二、十项教学技能是什么? 从教学信息传播的过程出发分析教学信息交流过程中教师行为方式的构成要素,十项教学技能总结归纳如下: 1、导入技能;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动机、明确意图、进入交流。 2、语言技能;用准确的语言,恰当的语调、语义交流信息。 3、板书技能;提纲挈领、突出重点、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4、教态变化技能;活跃气氛、增强情感、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5、演示技能;促进感知、变换信息通道,增强交流效果。 6、讲解技能;了解事实、形成概念、掌握原理和规律,认识交流本质。 7、提问技能;检查学习、促进思维、获得反馈、改善交流过程。 8、反馈强化技能;调控教学、强化学习,巩固交流成

果。 9、结束技能;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形成系统,结束交流。 10、教学组织技能;教育学生、指导学习,保证交流顺利进行。 三、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四、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社会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五、基础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先有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还停留在只考虑知识的重点难点的讲解和教学过程所安排的逻辑起点上。其实教学设计除要考虑以上问题,还应该体现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为什么学,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直至学生学得怎么样,考查和评价教学行为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掌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任务及对象、策略、过程和评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教学任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l。教学背景。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的起点。教学关注教师、学生、

内容和环境等,那么,教学背景分析也要从这几方面去呈现在教学前的实际状况。首先,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已达到何种程度,对于本内容的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方式都有哪些准备,等等。也就是从学生的原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加工能力几个方面来认识教学对象。其次,对于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环境的设置上,当前已经有了哪些准备?对教学媒体的设施和班级的设置,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任务分析中,还需要进一步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况再作出更明确的分析。如《背影》一课,从小倍受宠爱的学生很可能认为父亲买桔送别事小,不值一提。讲解的时候就要注意避开对事件本身的谈论,着眼于对父亲爬月台的艰难,送别时的担忧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从这些细微之处去感受细腻的情感。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教材的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事实上,教学的载体已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应该二度加工,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因此,对教材也不仅仅局限在显性方面,不再仅是教材的分析,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改倡导的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

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⑤.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 ⑥.生成状态:学生是否掌握应学的知识,是否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有满足、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理念、新观点的主要内容 1.新的课程观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方法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研究的主要1、学:老师根据学清在出示学习目标(书面)后,以引学导语(或引学情境)形式指出学习本课内容解决什么问题,具有的重要价值,引起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强烈需要的情感;或出示问题让学生感到用以前的知识不易解决或让学生感受到学了本课知识后,解决起来更便捷;或感受到随知识的发展,提出新的问题水到渠成;或创设情境(包括实验)提出新的问题。告诉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解决本课的问题,进行一些自主学习的方法指导、知识提示等(3分钟)。在问题生成环节,老师先出示自学提纲,让生在自读教材(学材)的基础上,解决自学提纲上的问题,在体验、理解、思考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生成.学生),并在展示环节一并展示,教师点拨(10分钟),由师、生站在不同角度进行自学评价,并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后转入下一步。 以课堂为单位划分知识块儿,注重知识体系和脉络,知识点、知识形成过程、方法等用问题覆盖,教师指导学生按先后顺序解决不同的问题,可以采取先重点探究,再通过自学解决系统的问题,即可以先“探”后“学”——系统化。仍遵循每步的六环,六环也不是绝对的,是一种理念的指导。每一节可能要分为几个活动单元,活动安排和落实要到位,学生才能学得扎实有效。 预设要到位,知识脉络要清晰,要为学生思维设置必要的“支架”,问题安排要有梯度,围绕重难点能够生成值得探究的问题。 2、探:教师在第一步的某础上提出探究的问题(1-2个),安排探究活动,提出小组合作、展示、评价办法,在展示过程中关注参与度,关注学生学习状态,进行必要点拨,质疑拓展。展示原则:以小组为单位,代表展示、组员补充,其他质疑,进一步探究。展示出错率高的、多解的、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合作学习评价,重点是合作学习文化引导和提升,鼓励合作出新的小组、合作氛围好的小组,量化记录并存档(15分钟)。 3、测:目的是对学习目标达成度的检测,也是对学和探两步完成质量的反馈检测,是学生学习情感的升华。4-6题(10分钟),突出自主完成,注重量化评价。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设置引导文本阅读的问题 2、设置新知学习的铺垫性问题 3、设置引导举生活动的问题 4、设置对新知的理解、探究、归纳、总结的问题 5、设置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的问题 6、设置知识拓展的问题 研究方法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新课改背景下,运用新理念,采用新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已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新课改的前提。教师是新课改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否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新课改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使教师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因此,新课改的实施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一、改变教师权威形象,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实施的前提和条件,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努力构建体现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在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

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教师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学生们则“亲其师,信其道”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灵魂”。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16-12-15T10:29:14.82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11月第261期作者:黄素兰 [导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 江西省赣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潭东镇中心小学341000 笔者看过这么一则新闻:“教育部组织部分改革专家到实验区中小学听课,了解新课程实验情况。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教学能手上了一节公开课,博得教师满堂喝彩。然而,就是这样一节在别人眼里十分成功的课,却遭到课程专家的种种质疑和尖锐的批评。专家的评课,令这位教师难以接受,竟然大哭起来。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所以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 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以为: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 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之受。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1.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境,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2.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操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3.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4.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 总而言之,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 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 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 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 精彩纷呈。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简答题 第一章: (一、新课程概念) 1.什么是课程?为什么要强调对课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答:新课程,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 课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对课程概念的准确把握,了解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有助于我们用新的课程观指导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将课程改革实施到位,使自己尽快成为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的人民教师和教育管理者。 2.课程的新概念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突出了学生能动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主人的根本地位。2)强调学生以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施课程,进行互动整合、融通建构,突出了课程三维目标整合发展的功能。3)强调课程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学生在与课程诸要素的多元互动过程中,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进行多元智能建构,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实现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综合学习、创新发展。4)强调课程是动态发展的整体。用问题情境中的多元化思维策略实现课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突出了课程的综合性、整合性和动态发展性。 3.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有哪些? 答: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主要有六个趋势:1)从强调学科知识、教材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复杂的会话。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6)从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4.我们对课程的认识理解上有哪些偏见或者叫误区? 答:1)把学科教材当作课程2)把目标、计划当作课程3)把学习者的经验当作课程 5.从课程开发、编制和管理的主体上分,课程可以分为几类? 答:从课程开发、编制和管理的主体上分,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从课程的显现程度分,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从课程的实际开设划分,又可分为实际课程和空无课程. 6.什么是国家课程,国家课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国家课程,是政府为保障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研制的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决定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国家课程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所应具备的共同素质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课程开发的主体是课程专家。国家课程一般以必修课形式出现,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主体部分,是法定必须开设与实施的课程。 7.什么是地方课程? 答: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授权下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根据当地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地方课程,是一种具有突出地方特点、反映地方文化、满足本地发展需求的课程,具有本土性、区域性特点。地方课程以必修课或选修课形式出现,其研发主体是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本地课程专家。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 的唯一标准。 作为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适应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地位由传统课堂教学 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教给学生独立 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1 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 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 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 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 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 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 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 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 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 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 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 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 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 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新 课 改 下 的 课 堂 教 学 观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观 市十一五规划课题阶段性总结 克山县第一中学-----李玉臣 一.玩是学生的天性,精心设计各种活动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充满灵性的生命个体,每个学生对生活的体验、经历都不一样,在每一节课堂活动中都会有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烁,都有学生灵性的童言童语。通过对话,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享受学习的乐趣。喜欢各种各样的活动是的天性,高中学生对各式活动有着强烈的兴趣,企盼自己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不但可以使学生注意力持久、稳定、高度集中,学生的情绪始终高涨,在愉快活跃的气氛中学习。喜欢游戏是学生的天性,而多数活动是“寓教于乐”的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幽默话语,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兴趣盎然地学习知识。 二.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才能解放思想,大胆质疑,才能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表现。教师在某种情况下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遗忘,有时会造成个别学生心灵的伤害,或遭到无情的嘲笑。因此,教师要及时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励自信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呈现出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实现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学生的思维活跃,情绪高昂,学生能做到独立思考,各抒已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听同伴的不同想法。

三.注重人文思想教育 新《课标》强调:重视教材的人文思想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积极倡导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挖掘教材的德育素材,努力找准教材的渗透点,拓展学习空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中教师关注课程的人文价值,发掘教材的德育素材,同时引导学生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亲如一家人的人文精神熏陶和品德教育。 四.关注学生的感受与体验 新《课标》强调:要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生活和联系,加强与孩子们的亲身体验的联系。因此,课堂教学活动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大胆思考,积极参与,把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情感需要。如,当小朋友在数学游戏中找到自己的朋友时,欢呼雀跃的情境,体现了小朋友内心的喜悦与情感世界。 五.因事利导,激发学生“再创造”的动机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事实情况,因事利导,以学生的“现实”为基础,创设、提供“再创造”的情境与空间,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把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引向高潮。在“再创造”的情境里,充分开放学生的学习心态,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张显学生的个性,解放学生的创造力。 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参与,使学生感受到“再创造”的需要并乐于“再创造”,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六.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知识在更新,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社会竞争将愈来愈激烈,“世纪风暴”不仅会使每个人的知识储备受到挑战,更会使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受到严峻的考验!我们的学生长大成人以后能经受住这种考验吗?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我们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而不是学生学习的控制者和支配者。教师应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新课标的制定,给我们身居一线的数学教师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无疑是我们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课改的具体落实过程要由我们通过教学来完成,在这样的意义上,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成了数学课改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 我们教师应积极的倡导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情景设置,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但又要防止盲目的追求“新”,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对象和环境,以及教师本人的个性特征,有创造性的去进行教学。下面通过几个教学片段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片段一: 某教师在讲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4.1幂的运算”中第一课“同底数幂的乘法”时,是这样进行的。 老师:32表示的意义是什么?等于多少? 学生:(叫一个学生回答)表示3个2相乘,即2×2×2=8. 老师:那么5322?;3255?表示什么意义?你会算吗? (请两个学生上黑板板演,后由学生纠错,老师适时进行表扬与鼓励) 老师:23a a ? ,n m a a ?你又会算吗?你能说明理由吗?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a 3×a 2=a·a·a·a·a=a 3+2=a 5 a m ×a n =a·a·a·a·a……a·a·a·a……a=a m+n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行动策略 摘要:本文从理念的转变,课堂的本质和课堂行动策略三方面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以期对英语教学的进一步提高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理念,课堂,本质,行动策略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行动策略是教学主体对教学过程进行的宏观与微观统一的计划、评价、调控,以追求较高效率的计策和策略。课堂行动策略的选择成功与否,直接制约教学目标的达成,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 一、理念的转变 英语新课程标准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时间、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行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一)强调语言运用(Focus on language use) 课程要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程明确提出高中阶段英语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二)强调全人教育(Focus on all the students) 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时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三)强调自主学习(Focus on study on one’s own)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这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以及必要的学习资源(文字材料、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或Internet上的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师利用情景、协作和会话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便被动为主动建构,变他律为自律,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强调学生中心(以人为本)(Focus on learner-centeredness) 学生的发展史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个人需求、重视个体差异、促进个性发展、协调个别学习。 (五)强调文化意识(Focus on cultural awareness)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教师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课堂的本质(Nature of classroom)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环境中进行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是认识活动和情感意志活动的有机统一。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认真抓好的主要环节。抓教学必须抓课堂,抓质量也必须抓课堂。

新课改课堂教学评价原则

优质课课堂教学评价参考意见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 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1、“学生主体”的原则。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之上,适应学生的需要,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要注重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调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是为每个学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新课程条件下,面向全体学生含义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使所有的学生享受公平、平等的教育;二是课程内容应该呈现多样性,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需要;四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公正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位学生。要杜绝只抓少数尖子生,忽视相当一部分学生发展的做法。 3、“全面发展”的原则。全面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都能正确发展,不能偏废也不能拔苗助长。全面发展是相对而言,不是“大一统、齐步走”,而是因材施教,实施“分层递进教学”,使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特点和特殊教育需求出发实施教学,既鼓励冒尖,也允许在某些方面暂时落后。针对学生的差异,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成才。 三、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基本要求 1、课堂教学模式要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要求,实行“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三课型单元教学模式,或“预习、展示、反馈”三层次课时教学模式。教师讲解释疑时间一般掌握在15分钟左右。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纠偏、点评、释疑、总结。 2、积极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要正确处理这一现代教学方式与传统接受式教学方式的关系,即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发展传统的关系,推进课堂教学方式转变,既要有利于为学生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又要有利于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协调全面发展。 3、大力推广学案教学。为进一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所有教师都要实现教学案一体化向学案教学的实质性过渡,加大集体备课的力度,让学案取代教案。 四、课堂教学操作的基本要求 1、落实“三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 2、倡导“三自”—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 3、鼓励“三动”—动脑、动口、动手;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谈谈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理解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浅淡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时下,新课程是教师理论学习重要内容和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增大学生的参与度,便于学生动口交流、思维碰撞、分享观点。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首先深入钻研教材,实施有效备课,备课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起点,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1、深入钻研教材,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深浅也要适中。内容太深,学生不能接受;内容太浅,又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 2、备课必须要强化目标意识。 如何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中整体落实三维目标呢?加德纳指出:“贪多,是现代课程设置的致命伤。”如果贪多,最好的情况不过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皮毛,弄不好则会失败。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宁少勿多, 3、备课必须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 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资源。备课前,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认真分析教材,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的生活资料“为我所用”,融入教学设计之中。 4、备课中必须要学会自我反思。 在新课程背景下,反思应成为教师有效备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基于自我反思的备课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师如何组织教学 老师的“角色”是引导、参与,具体一点说,就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脉络设计教学过程,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动口、动脑、动手),给与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我们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三、实践新课程靠的是什么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湖林中心小学陈毅武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到目前为止,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各项制度、措施、方法也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而不断调试和完善。 课程改革必然带来教学观的根本转变。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将从重知识的接受性转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从单一的认知性转向多维的体验性、从机械的决定性转向互动的交往性。因此,值得强调的是,新教学观不是对传统教学观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其进行合理的扬弃;新教学观也不是对现代教学观原封不动的照抄照搬,而是对其进行科学的吸纳、调整与重构。根据时代发展之需、学生身心发展之需,对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加以综观与统整,是新教学观得以建构的科学机制。 在这一科学机制作用下,新教学观得以确立,其要义在于“教师与学生都构成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只有当两者科学认同各自角色并充分履行各自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时,教学才能取得最大收益。在此基础上,教学应注重在诸多充满矛盾的范畴之间,以具体的教学策略来实现其价值认定上的平衡。一些充满矛盾的概念、要素、现象、形态、策略,诸如交往互动与独立探究、体验与接受、过程与结论、生活与课堂、知识与经验、分科与综合、个性与群性等,比之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受到学界以及实践工作者的关注。也可以说,对上述矛盾的理论探讨、价值统整及实践尝试,正是新教学观逐步确立的表征。其主要内容包括: 教学方式上以合作探究为主。所谓合作,就是指要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全面合作。以往的教师是课程的主导者,是课堂教学的权威,对课堂教学拥有“绝对”的权利。而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由过去教材的代言人、掌握知识的权威、课堂的掌控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探究活动的帮助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由原来的权威转为指导者和参与者。而所谓探究,是指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知识的灌输过程,或者无意义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自主批判、反思的过程,一个生成、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组织教学内容。所谓教学内容,不仅仅包括教材内容,也包括教师已经占有的知识和经验,还包括图书馆、因特网以及校园、社区中充足的教学资源。 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变。班级授课制本身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着眼教学实际情况、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内容特点,灵活学则教学组织形式,已成为教学之需。班级授课、小组合作与个别辅导的参差互用、结合使用,充分发挥了教学组织形式应有的教学效能,位学生个体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更为充裕的时空条件;课堂座位的多变组合、教学情境的全新设计、与社区和大自然的实地接触,无一不为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 教学管理更加民主。教师更加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师爱具体表现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用爱与美对学生进行感化与陶冶,师生之间的平等已经构成了创设民主教学环境的基础。 教学手段多样化综合。电影、电视、投影仪、幻灯片以及因特网等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