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混合运算第5课时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混合运算第5课时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混合运算第5课时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混合运算第5课时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课题: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课型:新授探究课课时:第5课时

问题:1. 解答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

2. 今天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必须两步解答?

小结: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三、自主练习、达成目标(检测达标)。

1、

问题:(1). 你知道了什么?

(2). 想求“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你会解答吗?请写一写。

(3). 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说明。

(4). 为什么要先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5). 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

课堂教学改革汇报课导学案 学校学科数学小组修改建议 教学内容新课标一年级 数学下册 课题例三 授课教师教学时间 20XX年5月17 日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 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技能目标 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情感目标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 教 学 重 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 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 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法选择参与式教学法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前预习提纲预习例三 教研组长签字:周云志 合作学习提纲小组合作小学:讨论如何解决例三这样的问题 教研组长签字:周云志 达标检测题完成课本做一做的P29。 教研组长签字:周云志 教学过程导入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指名汇报。 导学过程: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 3 (1)、引导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教学过程 15人做游戏,平均每组有几人? 15人做游戏,平均每组5人,有几组? 2、你会列式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算的?比较总结求商的方法。 4、小结: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仔细观察都用哪些乘法口诀求商?通过比较这些除法 算式求商的方法发现规律。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六第1题。 要求学生口述对题意的理解以及求商的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六第2、3题。 要求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四、作业。 小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达标检测回馈表检测方式提问监测情况 分析 辅导措施

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导学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 课型:探究课 集体备课成员:贺如春徐诗莲郑金翠主备人:郑金翠 一、学习目标: 1、我会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我能从历史的角度观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学习重难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特征。 二、自主学习 1、欣赏课文第2页的主题图的图案。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呢? 3、课文第3页的六幅图。画出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三、合作交流 1、课文第3页的例1. 观察: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这幅图有什么特点?

中间这一条直线表示什么? 2、课文第4页的例2. (1)讨论要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你想怎样画?(分组讨论) (2)小结:要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首先要抓住几个关健的对称点,然后根据轴对称的性质让学生自己动手画。 (3)全班汇报交流画的步骤和方法,尤其是窗户的画法。 四、达标检测 1、轴对称图形一定有对称轴,而且至少有条对称轴,常见的有:、、 、、、 、。 2、等腰三角形有条对称轴;等梯三角形有条对称轴;长方形 有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条对称轴;正方形有条对称轴;圆和圆环有条对称轴。 3、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的图形能够 重合,就说这一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图形的。 4、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

五、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旋转 课型:探究课 集体备课成员:贺如春徐诗莲郑金翠主备人:郑金翠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我能在方格纸上把筒单图形旋转90度。 2.我会应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上设计图案。 3.我能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旋转的特征。 二、自主学习 1.课文第5页例题3的钟面。 ⑴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以下刚才的这个旋转过程?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课题:图形的运动(一)轴对称图形我的 学习任务1、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并理解。 2、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我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学习流程知 识 链 接 对称现象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让我们来关注什么是对称。 这些都是对称的,我能说一说我在生活中发现的对称现象。 合 作 探 究 1、看书29页例1,剪一剪 像上面这样,先把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 (1)我把我剪的图形在沿折痕对折,我发现了: 2、想一想、说一说 对称轴对称轴对称轴 我发现:像我们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而且我还会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学习 流程归 纳 总 结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 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这样的图形是()。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课题:图形的运动(一)平移我的 学习任务1.初步感知平移的现象。 2.会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 学习流程知 识 链 接 1、平移现象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让我们来关注什么是平移。 这些都是平移现象。我能说说我平常发现的平移现象。 合 作 探 究 2、自学书30页例2,认识平移。 (1)我知道并会说什么是平移?(2)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3)、看图填一填。

学习 流程归 纳 总 结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 1、当物体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且本身方向不发生改变时,这种现象 就是()。 2、平移的方法: (1)确定物体平移的() (2)确定物体平移的() (3)()移动后的各点,就得到平移后的图形。

二年级数学下 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导学案)

《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导学案 教学内容: 混合运算(教材第48页内容)。 教材分析: 由于学生较长时间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本节教学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但需要先算乘、除的两步混合运算,这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开始做这样的题容易受原来思维定势的影响,因此在课堂设计上要注意突破这一难点。 例2通过呈现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跷跷板乐园的问题情境来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时呈现了3种方式,通过小精灵的提示及对比,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的规定用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唯一性及追求简洁的数学表达的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跷跷板乐园”的情境,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用脱式正确计算。 2.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2.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算理。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课前预习: 1.说出下列每道算式计算的第一步。 6×3÷9 75-20+16 35÷7×4 28+12-30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脱式计算下列各题,说一说先算什么。 16+5-6 30+7+2 3×8÷4 7×1×2

学生:依据每道算式,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二、情景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跷跷板乐园逛逛,看看会有一些什么收获。 (2)看教材第48页图,说一说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3个跷跷板,每个坐了4人,边上围观了7个同学。) (3)小组讨论:怎样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4)小结:从同学们计算人数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一个两步算式,有乘法又有加法,无论乘法在前还是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三、新课讲授 板书: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教学案大全.DOC-word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 教学案大全.DOC 五班级数学下册主备人:复备人: 课型: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姓名: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难点: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一、自主学习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看图并回答。 (1)前面和后面的面积需要哪两个条件?怎样求? (2)5cm和3cm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哪个面的面积? (3)要求左面和右面的面积,需要哪两个条件?怎样求? (4)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 3.P35例题2。 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①要求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实际是求什么?

②正方体的6个面有什么特征? ③怎样求正方体的表面积呢? 表面积计算中的实际问题: (1)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所以在求表面积时,要联系实际生活。如:油箱、罐头等都是6个面,游泳池、鱼缸等都是5个面,而水管、烟窗等都是4个面。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判断:下面各种计算应该考虑几个面 ①制作一个无盖的铁皮水桶 ②粉刷教室四面墙壁和顶棚 ③给长方体罐头盒的4壁贴上一圈商标纸 ④给会客厅的大立柱刷油漆 ⑤给水池抹水泥 2.一个正方体木箱,棱长5dm,在它的表面涂漆,涂漆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平方分米用油漆8克,涂这个木箱要用油漆多少克? 3.用一根长72cm的铁丝做一个尽可能大的正方体框架,然后在它的表面糊纸,至少要用多少纸? 三、过关检测 1.一个长方形的抽屉,它的长宽高分别是50cm、40cm、32cm,做3个这样的抽屉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木板?

最新人教版2020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2020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从不同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根据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结果只有一种。 2.学会通过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来拼摆小立方体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 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 展示不同的摆法。 二、自主探究 1.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如图): 如果再加一个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2. 学生展示交流得出摆放的规律:。 3.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如下图: 请你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 4.根据教材第2页例2,小组合作操作用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5. 汇报搭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 6.总结:例1:先照图用三个小正方体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然后余下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视图保持不变。如果摆在前边,从正面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必须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如果摆在后边,从正面不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既可以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也可以不对齐着摆。 例2:可以先根据正面图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上面观察到的图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根据左面图形确定最后的立体图形。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三、课堂达标 1.右边的图形,分别是从什么方向看到的?填一填

从()面看从()面看 从()面看 先让学生独立做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2.根据下面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 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 3. 课本第2题: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再组织交流摆法。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第(1)题中有多种不同的摆法,第(2)题是不能确定5个小正方体怎么样摆的。 【学习评价】 5.1.2 观察物体练习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2.学会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学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

数学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导学案[1](1)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情分析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形成计算技能,并且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7课时 1.混合运算……………………3时 2.解决问题……………………1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设计人:审核人:使用人: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

5.1.1 观察物体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从不同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根据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结果只有一种。 2.学会通过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来拼摆小立方体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 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 展示不同的摆法。 二、自主探究 1.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如图): 如果再加一个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2. 学生展示交流得出摆放的规律:。 3.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如下图: 请你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 4.根据教材第2页例2,小组合作操作用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5. 汇报搭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 6.总结:例1:先照图用三个小正方体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然后余下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视图保持不变。如果摆在前边,从正面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必须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如果摆在后边,从正面不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既可以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也可以不对齐着摆。 例2:可以先根据正面图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上面观察到的图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根据左面图形确定最后的立体图形。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三、课堂达标 1.右边的图形,分别是从什么方向看到的?填一填 从()面看从()面看 从()面看 先让学生独立做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2.根据下面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 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 3. 课本第2题: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再组织交流摆法。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第(1)题中有多种不同的摆法,第(2)题是不能确定5个小正方体怎么样摆的。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_数据收集整理导学案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一课时: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学习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出示例1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 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 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 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

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 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出示统计表】 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师: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老师记录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 师:你看懂什么?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师:是的,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每种颜色的人数。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下面大家就请你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全班共有()人。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全册

2019年第一学期二年级数学 导 学 案 *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内容: ~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课本P1~P12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 第1课时《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主备人:李玲玲审定人:肖咸清执教者: 导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练习一第1题) 导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导学重点 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 导学难点 将分步列式合成综合算式 导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研讨 导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问题:现在看戏的有几人 方法一:方法二 22+13=35(人)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22+13-6=29(人)22-6+13=29(人)教学反思: ;

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人教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人教版) 找次品 学习内容:教材练习二十六3--7题。 学习目标: 我能运用找次品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我能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优化思想 学习重点:进一步理解用天平测次品的方法。 学习难点:运用找次品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 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中、八 课前 复习 小明和爸爸现在年龄的和是34岁,3年后爸爸比小明大 24岁。今年小明和爸爸各多少岁? 有5袋盐,其中4袋每袋500克,另一袋不是500克,但不知道比500克重还是轻.你如何用天平称出来?请写出过程。 妈妈买了500克毛线,其中有一卷不足50克,如果用天平称,至少要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出那卷次品? 课中 基本练习小组合作完成练习二十六第5题。

独立完成练习二十六第6题。 完成练习二十六第7题。 拓展提升 小组合作完成137页“你知道吗?” 三、自我评价 今天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 第八单元总复习 因数和倍数 复习内容:教材第138页1、2题,练习二十七第1、2 题。 复习目标: 我能掌握质数与合数、公因数、公倍数、互质数等重要 的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我会求因数、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大公倍数的方法。 我能认真学习,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难点:辨析和理解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复习过程: 、til 、八 课前

知识梳理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最大因数是,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最大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 自然数中,叫做偶数,叫奇数。 的倍数的特征。 的倍数的特征。 的倍数的特征。 质数只有和两个因数;合数1和还有别的因数。 既不是,也不是。 二、自主复习因数与倍数相关知识。 三、我的小问题: 课中 一、检查课前学习 二、基本练习 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3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87195204630 下面的数,哪些是质数?下面的数,哪些是合数?说一 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23157657883 判断 ①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②两个不同的质数的公因数只有1。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92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因此,在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细想一想等活动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一、学前导学 用小棒量一量一支新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再用硬币量一量。想一想,为什么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量数学课本的宽:你想知道我们的数学课本有多宽吗?我们动手来量一量。 (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这说明什么呢? (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办?(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 (4)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怎样才会避免这种情况呢? 2、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都用方木块测量数学书的长、宽,还有铅笔的长度,看看结果如何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2页1——3题。注意引导学生说出估测的方法。 四、变式练习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观察物体(三)》教学计划4第1课时观察物体15第2课时观察物体27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教学计划9第1课时 因数和倍数110第2课时因数和倍数212第3课时 2、5的倍数的特征14第4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16第5课时质数和合数18第6课时整理与复习20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计划22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23第2课时正方体的认识25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7第4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练习29第5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30第6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31第7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统一公式33第8课时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34第9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35第10课时体积单位之间进率解决问题36第11课时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37第12课时容积和容积单位练习38第1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整理与复习39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计划40第1课时分数的意义(1)41第2课时分数的意义(2)43第3课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44第4课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应用45第5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1)47第6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2)49第7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3)51第8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1)53第9课时分数基本性质(2)54第10课时最大公因数56第11课时用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58第12课时约分60第13课

时求最大公因数和约分的练习课62第14课时最小公倍数63第15课时求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64第16课时通分66第17课时通分练习课68第18课时分数和小数互化70第19课时分数和小数互化练习课72第20课时整理和复习74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 (三)》教学计划76第1课时旋转(1)77第2课时旋转(2)79第3课时旋转(3)81第4课时图形的运动练习课83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计划85第1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86第2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课88第3课时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90第4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92第5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课94第6课时分数加减混合运算96第7课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98第8课时喝牛奶问题数形结合的解题策略99第9课时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整理和复习101打电话103第七单元《统计》教学计划104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105第2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107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教学计划109第1课时“找次品”问题110第2课时“找次品”问题练习课112第九单元总复习114第1课时复习因数和倍数114第2课时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16第3课时分数的加法与减法118第4课时空间与图形120第5课时统计122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二年级混合运算导学案.docx

主备教师:向朝斌备课组成员:单元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形成计算技能,并且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时分配 5 课时

主备教师:向朝斌备课组成员: 课题混合运算(教材第47 页中的例 1 及相关内容。)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教学目标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 书写。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等。 课时分配第一课时 二次备课 导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5 分钟) 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16+9+8=32-10-6= 25+20-10=48-8+17=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 生动手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20 分钟) (一)情境中获取信息 1.课件出示第 47 页例 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 人,中午走了24 人,下午又来了 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交流中探究新知 1.反馈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分步算式方法二:综合算式 53- 24=29(人)53-24+38=67(人) 29+ 38=67(人) (2)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 2.明确概念,揭示课题 (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 计算的呢 (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 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部编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导学案练习课(1-3课时)

部编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导学案练习课(1-3课时) 学校:XXX市XXX镇XXXX中心小学 班级:XX年级X班 教师:XXX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学习目标1.掌握没有小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掌握没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掌握带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4.教育学生养成先分辨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学习重点 1.掌握没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顺序和带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掌握没有小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掌握没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掌握带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教育学生养成先分辨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2.能结合实际问题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养成先分辨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学前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知识点1: 没有括号的同级运算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计算。 32+14-8 25-12+45 35-6-12 3×6÷2 4×6÷8 48÷8×9 分析:没有括号的同级运算按从左 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答案:32+14-8 25-12+45 =46-8 =13+45 =38 =58 35-6-12 3×6÷2 =29-12 =18÷2 =17 =9 4×6÷8 48÷8×9 =24÷8 =6×9 =3 =54 知识点2: 没有括号的两级运 想一想每道题先算什么, 再计算。 分析: 没有括号的两级运算要先算乘除, 后算加减。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 第一单元单元分析 内容及简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约3课时。 、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导学指导案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课题:数据收集整理(一)课型:新授探究课课时:第1课时

2、第4页练习一第1、2题 *四、拓展作业。(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一、下面是张老师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的业余生活情况统计表 活动项目看书看电视旅游体育运动其他业余活动 人数14 10 8 4 2 (1)最喜欢()的人多,喜欢()的人少。 (2)最喜欢看书的比最喜欢旅游的多()人。 (3)最喜欢看电视的比最喜欢体育运动的多()人。 (4)这个班一共有()人 二、气象小组把6月份的天气作了如下记录: (1) 把晴天、雨天、阴天的天数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 天气名称晴天雨天阴天 天数 (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这个月中( )的天数最多,( )的天数最少。 (3) 这个月中阴天有( )天。 (4) 这个月中晴天比雨天多( )天。 (5) 这个月中阴天比雨天多( )天。 (6)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五:预习新课 六、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 人数9 6 15 8 (1)全班共有()人。 (2)喜欢()色的人数最多。 (3)如果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色合适。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

最新2020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

课题等式与方程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审核人 学习 目标 1、我会理解方程的含义. 22020最新2020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3、我可以根据情境正确列方程.(难点) 导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2分钟): 5x+4x= 8y-y= 7x+7x+6x= 7a×a= 15x+6x= 5b+4b-9b= 二、新课先知(10分钟) 1、看图写等式: 2、我会写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三、自学检测(3分钟) 认识新朋友,并把你认为最关键的两个词圈出来: 像x+50=100,x+x=1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四、分层训练(10分钟) 1、观察、思考并讨论,并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填入下图: 注意: 左右两边相等的式 子叫做()

我发现: ()一定是 (),但()不一 定是(). 2、本学期我们学习的哪些知识也有类似的关系?请举例? 五、扩展延伸,当堂检测.(12分钟) (一)、判断:如果它是等式请画△;方程请画□. 36-7=29() 6+x=14() 60+23>70() 8+x()50÷2=25()x+4<14() 5Y=40() y-28=35()(二)、判断: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 ) 2、方程一定是等式. ( ) 3、1.5+X是方程. ( ) 4、等式一定是方程. ( ) (三)、 (四)、

602525=+-x 481818=-+x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审核人 学习 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 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重点) 3、理解由具体的实例抽象出等式的性质的过程(难点) 导 学 过 程 一、回顾旧知(2分钟): 判断:如果它是等式请画△;方程请画□ 6+x=14 36-7=29 60+23≠70 8+x 50÷2=25 x+4<14 y-28=35 5y=40 二、新课先知(10分钟) 1、看图填空. 20 ○20 20+( )○20+( ) x ○50 x +( )○50+( ) 50+a ○ 50+a 50+a-( )○ 50+a-( ) 2、小组讨论:第一竖排和第二竖排的式子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等式的性质: 4、试一试:根据等式的性质在○里填运算符号,在□里填数. 6025=-x 4818=+x ○□ ○□

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人教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人教版) 找次品(二)学习内容:教材练习二十六3--7题。学习目标:我能运用找次品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我能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优化思想。学习重点:进一步理解用天平测次品的方法。学习难点:运用找次品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学习过程:课前(独学) 复习小明和爸爸现在年龄的和是34岁,3年后爸爸比小明大24岁。今年小明和爸爸各多少岁? 有5袋盐,其中4袋每袋500克,另一袋不是500克,但不知道比500克重还是轻.你如何用天平称出来?请写出过程。 妈妈买了500克毛线(10卷),其中有一卷不足50克,如果用天平称,至少要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出那卷次品?课中 基本练习小组合作完成练习二十六第5题。独立完成练习二十六第6题。完成练习二十六第7题。拓展提升小组合作完成137页“你知道吗?” 三、自我评价今天我学会了:。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总体表现☆ ☆ ☆ ☆ ☆ 第八单元总复习因数和倍数复习内容:教材第138页1、2题,练习二十七第1、2题。复习目标:我能掌握质数与合数、公因数、公倍数、互质数等重要的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2 、5 、3 的倍数的特征。我会求因数、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大公倍数的方法。我能认真学习,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难点:辨析和理解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复习过程:课前知识梳理 1、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最大因数是(),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最大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 3、自然数中,()叫做偶数,()叫奇数。 2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只有()和()两个因数;合数()1和()还有别的因数。 1既不是(),也不是()。二、自主复习因数与倍数相关知识。三、我的小问题: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 课题观察物体(1) 课时第一单元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1、我能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我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3、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学习方法五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达标检测——拓展延伸四步:学、交、练、导 学习重点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学习难点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教学准备ppt、学案 师导案生学案 自主学习︵约7 分钟︶ 学生在个人理解教材 的前提下,独立完成,落实 自主学习的任务。同时,教 师要适时地对学生预习作 出方法指导、信心鼓励和时 间要求。 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 展示不同的摆法。 合作探究︵约10分钟︶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 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学习中 去,并综合学生的疑问,然 后再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 让学生合作探究。 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 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 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的 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小 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如 图): 如果再加一个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 可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汇报展示︵约10分钟︶ 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 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 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的 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小 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学生展示交流得出摆放的规律: 先照图用三个小正方体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然后余 下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视图 保持不变。如果摆在前边,从正面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必须与 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如果摆在后边,从正面不能看到 这个正方体,它既可以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也可以 不对齐着摆。 达标检测︵约7 分钟︶ 一是学生小组内部或 小组间互相检查学生完成 情况,并作出评价。二是教 师对发现的学生中存的共 性问题予以及时的点拨或 留待辅导时间予以专题讲 解。 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拓展延伸︵约 教师检查或小组自查, 发现问题教师课堂立即订 正。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 书 设 计 观察物体(1) 课 后 反 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导学案:混合运算( 同级运算)

第5单元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包括加减、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和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四则运算的实际运用。让学生体会“从左往右的顺序”和“先算乘除、后算加、减”以及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等相关规定的合理性,从而感受混合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