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4、基于元分维理论的土地利用混合度研究

074、基于元分维理论的土地利用混合度研究
074、基于元分维理论的土地利用混合度研究

基于元分维思想的土地利用混合度研究

冯红霞

摘要:土地利用的混合利用可以有效减少出行距离和出行时耗,优化出行结构,对土地利用的混合度与职住均衡理论相联系,优化城市居民出行中的问题最突出的通勤交通出行,借助于元分维的思想,根据不同的空间尺度,将规划区分为尺度不同的网格,根据元分维理论中相邻区域单元性质相似的思想,建立土地混合度与职住均衡的计算模型,并对土地利用混合度的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果,同时,根据不同交通出行模式主导下的与空间尺度,得出合理的空间尺度划分标准,最后根据榆林空港区东南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土地利用混合度职住均衡交通出行时耗交通出行距离元分维 GIS

0.引言

城市土地利用决定了居住、就业岗位、生活、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而居住与就业岗位的空间分布决定了居民的通勤出行时耗和距离,居住与生活、公共设施的空间分布决定了居民的生活出行时耗和出行距离,进而影响着城市出行方式构成。从土地利用上实现职住均衡是从根本上缓解交通拥堵、降低出行时耗、优化出行结构的有效办法之一,优化土地利用也是实现生态城市交通的顶层设计目标【1】。目前国外关于土地利用混合程度与职住均衡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某特定城市的研究,Levinson David通过案例,揭示居住与就业均衡性和相应的土地混和使用对城市交通和空间组织的影响【2】。Mark & Alan提出居住就业均衡性增强能减少出行量和出行长度,并降低机动车出行方式的比例【3】;国内关于职住均衡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钱林波讨论了土地利用的混合程度与居民出行空间分布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土地利用混合程度概念与计算模式【4】。陆化普研究了职住均衡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表明职住均衡较好的城市居民平均出行距离较短【5】。钟力研究了混合住区中的土地混合度研究【6】。另外有学者在居住与就业空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878026)

间特征及其组织方面做了研究【7,8.9】。前面学者的研究推进了职住均衡理论的发展,但是职住均衡是个相对概念,与研究的范围及其选取的空间有极大的相关性,在一个区域空间范围内,职住一定是相对均衡的,从动态的空间范围内研究职住均衡和土地利用混合度的成果没有设计,本论文借助于元分维理论中滑动窗口的理论,建构不同的空间尺度下的职住均衡理论,从不同的出行时耗和出行距离选择空间尺度,研究职住均衡度与用地混合度模型。最后以榆林空港生态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为目标进行了实证研究。

1.基于元分维理论的用地混合度研究

元分维分析方法在地貌特征方面的研究较多【11,12】,而在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中应用较少。本论文将元分维分析的方法引入到职住均衡与土地利用的混合程度上,元分维模型的基本出发点是对于分形对象的每一个空间单元来说,在相邻区域内其它单元距离越近,则空间性质越相似。而在城市空间中,距离越近,其出行的选择相关性越大,为了能够描述土地利用性质和职住比例在空间上的变化,提出研究目标的局部差异与整体的连续性,元分维模型中借鉴了“滑动窗口”的分析思想。在元分维理论的发展中,将“滑动窗口”理论演变格网的表达方式,沿土地利用研究范围内的投影面积沿x,y轴分划分为边长为r的方格网。而本文的研究对象不仅仅局限于目标本身,而是将目标周围相邻地块也纳入研究范围之中。

首先,范围划分为边长为r的方格网,定义网格为,将方格网作为局部范围的研究对象(成为网格),用周围与其相邻的网格的特征来表示该研究对象的特征值。定义目标网格内的职住混合度为,对每个网格的土地利用混合

程度与其周围相邻的网格有关,利用目标网格与其周围所有相邻的网格的土地利用特征来表述用地混合度。则目标网格的土地利用混合度为,当

时,有职住混合度,则

(式1)

由此可以计算出与目标网格m,n最相关的职住混合度值,同时相下一个窗口滑动,计算下一网格混合度,当计算边界处的窗口,构造一个虚网格,将虚网格内的就业岗位数和人口数定义为0。由此可以计算所有规划范围内的职住混合度。

图1目标网格与其相关研究网格图2中心区的网格计算范围图3边缘区的网格计算范围对每一个网格计算其土地利用的混合程度,网格的土地利用混合程度为

,由此可以得到关于职住混合度矩阵,即,由此矩阵表

达整体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混合度。矩阵的整体均衡性就表达了地块的职住均衡性。

2、职住均衡度与土地利用混合度关系研究

目前对土地利用的描述数据为土地地块的面积(A)、开发强度(α)、土地利用性质(f)三个方面,其中土地利用的性质决定了交通出行的源头和目标,土地利用的面积和开发强度决定了交通出行的量,土地利用的不同空间分布决定了出行的方向和距离。定义网格内的e类土地利用性质的用地面积为,开发强

度为,该区域e类土地利用性质可提供的就业岗位率为,该区域e类土地利用性质可提供的居住人口系数为,则为就业岗位数,f表示该网格内有f类土地利用性质。居住人口数为。令θ

为该区域的工作人口占居住人口的比例,则职住均衡度

=(式2)

3、网格边长r值的选取

方格网边长r是建立邻域的关键参数,是分析的关键尺度,r值越大,代表了相对宏观的观测角度,此时邻域范围较大,不能很好的体现局部区域范围状况,r值太小,代表相对微观的观测角度,值的偏差较大,r值的选取与出行的距离相关,选取合适的分析尺度r值,是职住均衡理论研究的关键问题,在不同规模的城市和不同交通导向模式中,r值的选取值也不同,本次规划主要研究适宜出行距离短,出行方式低碳的交通模式。

3.1基于低碳、慢行的出行方式与出行距离研究

通过对多个城市的出行方式与出行距离进行研究,可以得出,步行的平均出行距离为0.8公里,自行车的平均出行距离为4.2公里,出租车的平均出行距离为8.6公里,公共交通的平均出行距离为9.6公里,小汽车的评价出行距离为14公里。从出行时耗上看,在工作出行中以步行和自行车为出行方式的时耗一般在20分钟以下,以公交为出行方式的时耗在25-40分钟【13】,由此可以推算出步行、自行车、公交车这几种低碳环保出行方式的服务半径(下图)。

图4:各种交通方式出行半径及平均出行距离

从上图可以看出,适宜步行出行的空间距离为2km以内,适宜自行车出行

的空间距离为4.2km以内,适宜公共交通出行的距离为9.6公里以内,因此,如果要实现短出行距离,如果在2km内能够实现居住与生活服务的混合配置,在5km以内的范围内实现居住与就业岗位的混合配置,理想状态下可将大多数的通勤交通出行控制在短距离出行中。

3.2网格边长r值的选取

因此选择适宜步行、自行车、公交三种不同出行方式的出行距离围和目标网格的研究范围,推算出适宜的r值,并将r值取整数。

空间尺度选择与出行相关关系表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当r小于0.5时,由于网格研究规模较小,在区内实现职居平衡意义不大,当r大于1.5时,网格研究范围太大,选择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方式受限制,对于职居平衡意义不大,因此r值应当在0.5-1.5之间选取。在一定的用地范围内,r值越小,职住混合性的均衡性越小,r值越大,职住混合性的均衡性越大。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用地规模选取合适的r值。

4、计算结果的实现与数据标准化及结果分析

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下,利用GIS数据读取和空间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利用GIS计算不同网格内的土地利用的面积,利用叠加分析技术对开发强度和就业岗位率或居住人口系数进行叠加,得出职住均衡比率的矩阵值及其网格的强度图。由于用地的职住均衡性差异较大,由式1和式2得出的结果矩阵中得出的结果不易进行分析,因此,选择合适的模型对数据进行标准量化。记标准化后的职住平衡系数为,根据式1式2,定义标准化公式为:

(式3)

则标准化后的职住均衡矩阵为是关于的矩阵,其中,当

时,属于职住均衡,时,就业岗位数多于就业人口,多出的数量在2倍以内,一半以上的就业人群来自于该区域及其周围区域,以短距离出行为主,出行结构可以控制在以慢行为主的模式中。时,就业岗位数大大超出居住人口数,可以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性质或开发强度调整该区域的职住均衡比例。

时,居住人口数多于就业岗位数,一般以上的居住人口在本区域内就业,实现慢行出行,时,居住人口数大大高于就业岗位数。

即在一定的空间尺度下,如果控制在的范围内,大部分的出行

者能够实现在该空间尺度下的出行模式(表1),用地混合度较为合理。

5、实例应用

本文选取榆林空港生态区东南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研究实例,对职住均很理论进行实例研究。榆林空港生态区是未来榆林市北部中心,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9.64平方公里。定位为榆林市宜居宜游魅力区和城乡统筹示范区,以建设生态新区为目标,始终贯彻产城一体的理念,对职住均衡进行了研究和评估。

建设用地规模19.64 平方公里,以生态规划为理念,选取步行、自行车为区内主要出行方式,周围有轨道交通线路,公交为区外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r值选取时应该兼顾步行、自行车和公交车的出行距离,选取r=1为空间尺度对规划范围进行职住均衡度计算,其中职住混合度值T为6*5的矩阵。各类用地开发强度确定后,根据调查到的榆林市居住人均建筑面积、商务、行政、其他办公等各类用地的百平米就业岗位数,计算得出职住均衡度。

图5规划用地及容积率图图6:r=1km网格划分图图7:r=1标准混合度值阈图选取榆林市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为0.65,利用GIS计算职住混合度T

及混合度的标准值,得出

从标准混合度值阈图(图7)中可以看出,研究范围内就业人口数远远超出其就业岗位数,中居住人口数大于就业岗位数的

一半以上,主要由于用地位于边缘地带或规划区的外围,选取的虚网格数较多。从用地混合度标准值图可以看出,规划区中心地带用地混合度高,其职住均衡度好,通过GIS对其出行时耗进行了拟合,区内自行车出行时耗大部分在20分钟以内,出行时耗较短,为以慢行出行为主的出行方式构成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1.刘小明,建立宜居绿色的城市交通模式在“2005北京·中国交通论坛”上的发言,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5.1

2.

2.Levinson David. Accessibility and the journey to work.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1992, 6(1): 11-21.

3.Mark W Horner, Alan T Murry. A multi-objective

approachtoimprovingregionaljob–housingbalance[J].Regionalstudies,2003,37(2):135.

4.钱林波,城市土地利用混合程度与居民出行空间分布——以南京主城为例,城市研究,2000.03,

5. 陆化普,丁宇,张永波,中国城市职住均衡实证分析与关键对策,城市交通第11卷第3期 2013

年5月,

6.钟力,上海城市坤和使用型住区规划中的混合度研究——以上海宝山区绿地领海项目为例,和谐人居环境的畅想与创造——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建筑。规划)论文集,

7.周素红,闫小培,城市居住 - 就业空间特征及组织模式: 以广州市为例.地理科学,地理科

学,2005,25(6): 664-670;

8.孟斌.北京城市居民职住分离的空间组织特征.地理学报,2009,12:1457-1466.

9.陈帅,城市居住-就业平衡与交通系统优化研究,北京建筑大学,2010。06;

10.城市居民短距离出行行为研究,.

11.龙毅

12.周侗,元分维模型的构建模型与应用方法研究

13.邹志云,蒋忠海,胡程,梅亚南,国内不同城市出行类型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806,p554-557.

14.榆林市空港生态区总体规划文本及图册;

15.榆林市空港生态区东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及图册。

作者简介:冯红霞,工程师,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土地功能混合使用的未来趋势

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2月21日晚上,中央公布了一条城市建设的重磅消息,其中提出,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消息一经发布,随即引发关于能否“拆墙”的激烈讨论。专家指出,街区制将成为未来我国城市的发展方向,也是对一个时期以来城市粗放开发理念的纠偏。而要实现街区制,土地功能的混合使用将成为趋势。 街区制打开紧凑多样的未来之城 打开封(农用地、商住地、工业地)闭小区,一方面是让公共道路微循环畅通,另一方面是激活社区商业,让街道更具魅力家住“超级小区”北京(农用地、商住地、工业地)天通苑的白先生最发愁的就是开车上班。一过早上7点,来自小区各个出口的车辆涌向城区,在立水桥出口堵得水泄不通。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造城运动”推动了城市快速扩张,却也带来污染与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多年来一直广受诟病。此次中央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治病之方:推广街区制。

在过去30年,我国各大城市封闭式小区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宽马路、大广场、超大社区加大了出行距离,迫使人们不得不开车出行,因此导致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 根据高德地图的测算,目前上海(农用地、商住地、工业地)市城市道路(包括内部路、未铺设道路和上下线分离道路)约为4.56万公里。相比之下,上海市道路总里程为1.78万公里。而在多出的2.78万公里道路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内部路”,即包括各个小区、高校的内部道路。 什么是街区制?最常见的形式就是上面住人、下面经商,上面是私有空间,下面是商业空间或者公共空间,住宅与外部世界全面打通,形成一个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社会。街区式住宅在国外已发展成熟,如美国的第五大道、西班牙巴塞罗那、德国柏林、捷克布拉格等都有享誉世界的街区。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推广街区制,打开封闭小区,一方面是让公共道路微循环畅通,另一方面是激活社区商业,让街道更具魅力。 事实上,推广街区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上世纪80年代美国兴起的“新城市主义”城市运动所提出的原则——主张土地功能混合使用,社区设计以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交通为导向,崇尚紧凑有边界的发展,强调邻里、社区公共空间的建设,倡导恢复传统社区的社区氛围,重新激发城市空间的活力。

用地混合-问题、原因、措施及思路--

用地功能混合增强城市活力与多样性 1.存在问题 (1)城市潮汐交通现象严重。例如南部多为大型居住区,舜耕路、英雄山路、玉函路上下班时间交通拥堵严重。 (2)城市局部片区白天热闹非凡,夜晚变身“鬼城”。如奥体文博等城市新区公共中心、产业园区等,人气不足。 (3)大型居住街区采用封闭管理,以围墙分割,街区景观单调,社区活力缺乏。 2. 原因分析 (1)大的居住、产业功能分区单一,未达到职住平衡。 (2)多功能街区、城市综合体缺乏。 (3)大型居住区的管理模式落后,街道空间尺度的营造、沿街商业开发以及街道活动多样性被忽略。 3.措施及思路 用地功能混合利用是近年国内外发达城市规划建设领域研究、推广的重要发展策略,有利于创造和保持城市活力、吸引力,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经系统调研及广泛征求多部门意见,以新城市主义、共生城市、复合城市等先进理念为指导,注重从人的维度、生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共生、复合理念的城市用地功能混合理念,分别从城市发展理念引导、分区用地布局控制、社区用地混合管理层面提出了“产城融合、有机共生、多样复合”的思路,结合城市建设现状和发展愿景,提出具体策略方法,引导我市用地混合的管理和实践。 (1)城市——产城融合:从发展理念引导角度提出“产城融合”策略,一是倡导紧凑集约、多组团均衡布局,打造“1小时城市生活圈”的城市布局形态,以缓解交通、达到职住平衡;二是倡导多心协作、网络格局的公共中心布局,以协调促进城市中心功能有序发展;三是倡导产城互促、相互协作的产业发展策略,使城市生活功能与生产功能互相融合;四是倡导交通、市政、绿色生态共同作用的良好城市支撑系统。 (2)分区——有机共生:从用地布局控制角度提出“有机共生”策略,强

《土地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Specialty Introduction 课程编号:08075101 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学时数:16 学分数:1 执笔者:审核人: 修订日期:2008年6月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入学的专业导论课,为必修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管理的主干课程以及相关课程的学习方法。并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并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产生浓的兴趣。 二、课程教学内容 1.土地和土地科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简介、土地科学简介、土地科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以及我国土地科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 了解土地的概念,土地的属性,掌握土地的科学的学科体系以及与土地科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2.土地资源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资源学简介、土地资源的研究简史及发展前景、我国土地资源介绍。 掌握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3.土地经济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地租与地价理论,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规模经济原理。 掌握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地租与地价理论;了解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规模经济原理。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4.土地利用规划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土地利用规划总述及土地利用专项和详细规划。 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了解土地利用规划总述及土地利用专项和详细规划。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5.土地法学与土地行政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法学理论与体系、土地法的渊源及其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土地产权制度;土地行政的概念与职能,土地行政组织与土地行政方法。 掌握土地法学理论与体系、土地行政的概念与职能;了解土地行政组织与土地行政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6.地籍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地籍制度、土地调查与土地分等定级、不动产登记。 掌握土地调查与土地分等定级;了解地籍制度;理解不动产登记。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7.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2学时) 主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理解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掌握可持续发展理论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8.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土地信息系统(2学时) 主要内容: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土地信息系统构建。 了解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土地信息系统构建。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附:学时安排表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一课堂讲授为主,应根据学生平时听课的情况以及作业情况适当安排课堂讨论与习题课,采用精讲多练、加强课后答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课程内容。 (一)课堂讲授 本课程以土地资源的学科为基础,由于学时比较少,授课时应精讲,重点讲土地资源管理的主干学科。通过有限的学时,使学生尽快掌握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讨论

什么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什么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谈谈实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路。 学号;1114040118、 11土管 张宗刻摘要: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加之我国长期以来长期分割的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和管理制度的制约,城市土地特别是建设用地的紧张与农村土地的低效利用局面并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社会的统筹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探讨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思路 一、1、土地的含义; 土地的含义可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概念是指地球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河流、湖泊、水库等)和滩涂。其上层的气候、生物,下层的岩石和地下水等到是形成土地的外部条件,不是土地本身。广义的概念又分两种:一种认为土地系指整个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另一种认为土地是指地球表层垂直剖面,包括气候、地貌、岩石、生物和水文等因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土地按用途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土地是自然资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源。无论是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产资源,还是人类和生长栖息在土地上的野生、家生动植物资源,都离不开土地,都来与土地密切相关。 2、土地资源的含义; 土地资源指目前或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农、林、牧业或其它各业利用的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在其利用过程中,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类别和不同程度的改造措施。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即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所包含的内容可能不一致。如大面积沼泽因渍水难以治理,在小农经济的历史时期,不适宜农业利用,不能视为农业土地资源。 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含义;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指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对其的需要,同时又能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满足后代人对土地资源的协调利用。 二、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现状 我国实际耕地面积约1.33亿公顷,位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耕地只有0.11公顷,不及世界人均耕地0.25公顷的44%,有666个县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人均耕地0.05公顷的警界线。198

【持续】试论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字】持续 试论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最近,温家宝总理在国土资源部考察时强调:“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现今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我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其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土地可持续利用”应该涵盖的重要内容: 1.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2.从社会一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块特定用途,如食物安全和收入学不页士学位论文土地习,持续利用战略币开究来源。农民可能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并由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义,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在确定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3.从时间上看,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着眼于眼前,更着眼于永久的未来;从空间上看,不是着眼于一部分人,而是着眼于全体人类。 4.从系统论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5.从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协调性和土地利用的公平性。 二、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如下: 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土地特别是耕地数量少,且耕地质量差。 如果单从数量上来考虑,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为土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占世界第二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从人均占有量则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土地资源短缺,受人口与生产发展的压力,土地处于严重超负荷利用状态。 2.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质量退化严重

土地混合使用管理模式研究

土地“混合”利用管理模式研究 2003年以来,中国在快速城市化和土地紧缺的双重压力下,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度和高效性备受关注,集约发展阶段的城市,土地利用已从单纯满足功能要求转向对土地综合利用效果的评价,土地混合使用反映了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在功能组合和空间配置上的优化增效,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倡导土地混合使用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能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城市的有机更新和发展转型,增强城市多样性与活力。 一、土地混合使用的概念 广义的土地混合使用指多种营利功能的结合,物质和功能的空间整合,以及开发、计划与规划的统一;狭义的土地混合使用是指同一块土地或建筑物中有两种以上的使用方式,如住宅、办公、商店、工厂等。 二、土地混合使用的表现形式 1、商业(含办公)与居住混合(通常称“商住混合”) 商住混合模式是一种现代城市传统的居住模式,其中“住”主要指居住功能,“商”则主要包括办公、服务等商务和商业功能,主要指从事第三产业的,对居住功能干扰不大、可以和居住功能兼容并处的公司、企业、店铺等并为居住日常生活提供方便帮助。 (1)平面混合的商住混合模式 这一类型是指有机地混合商业、文化娱乐、办公、居住、绿地以及交通等使用功能,这些地块使用上相互联系,功能商相互促进,整体形

成具有活力的街区。为了避免重蹈过去城市开发功能单一、建筑分散无序的覆辙,很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开始强调中心区功能完整和建筑统一的原则。商住混合能够均衡土地使用方式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避免土地过分集中于某一特定功能。不同种类的土地相对均衡地分布于不同功能的建筑群;兼顾不同时段对综合体中各个功能的不同使用,例如昼夜之间、工作日和周末之间的不同时段,会对商务、商业、居住、娱乐消费产生不同的需求。 案例分析:绵阳市城市副中心城市设计 绵阳市城市副中心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培江左岸地区,总体规划中被定位为城市副中心,城市设计中采取了高容积率高密度集约化设计,强调办公、商业、居住等功能之间的复合,以产生集聚效应和联动效应,在空间布局上做到商业、居住、办公、酒店、文化休闲等若干功能分区明确,互为补充,成为城市的标志;通过业态控制使得人流量均匀分布,白天、工作日商务人流进出密集;夜晚及周末居住、消费人流集中;昼夜人口、工作日及周末人口依据功能不同而形成互补,功能全面、集中。 在我园区规划设计中加荣项目已初步试运行这类模式,在以后的中心商业区项目中将继续深入运行此类模式。 (2)垂直空间上的混合使用 这一类型是指不同使用功能在垂直空间上的分层使用,通常根据受众人群的需要,交通、商业零售、餐饮娱乐、文化休闲、办公,有时还包括绿化庭院和酒店式公寓,这些使用功能在垂直空间上组合在一

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

中国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这样的一种状况不尽快改变,将会严重威胁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总体 1、土地过垦,后备资源不足 我国已经利用和基本利用的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77.6%,可以说我国绝大部分可利用的较好土地已开发利用,后备资源短缺。其中,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城市用地等都面临着开发利用粗放以及效率低下的问题。 2、土地资源破坏严重,肥力下降,土地环境退化 关于土地资源面临严重的退化情况,其中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沙化速度加快、土地盐碱化蔓延、土地次生潜育化加剧、土地污染严重等问题。 3、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我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拥有量仅是世界人均拥有量的l/4。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的发展,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工矿城建民房挤占耕地,致使耕地资源锐减。 4、用地结构不合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我国农业用地占已利用土地面积的95.68%,非农业用地仅占4.53%。而且农用地中耕地占14.21%,牧草地占35.27%,林地占20.35%,园地占0.79%。其中耕地、林地比重较低,牧草比重较大。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和社会效益,在土地结构调整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近些年来全国普遍兴起的果园热、桑园热、鱼塘热,盲目扩大规模,不仅占用许多高质量的宝贵耕地,而且个别地区由于产、运、销不配套,果运不出去.烂在地里,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土地科学导论

第一讲绪论 一、导入:名家论地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 ?地者,政之本也——《管子·地元篇》 ?平均地权——孙中山 ?打土豪、分田地——毛泽东 ?包产到户、耕者有其田——邓小平 ?把土地作为我国宏观调控措施——? ?我爱这土地——艾青 ?古往今来,政治家、企业家(尤其是地产英雄)以及文人墨客都倾注大量心血琢磨土地问题二、展开:多维解读 ?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经济学、土地估价学、地产经营与管理学 ?土地是政治之源:土地行政学、土地法学、地籍学、土地管制与调控学 ?土地是文化之本:土地史学、土地伦理学、土地社会学 ?土地是万物之基:土地资源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信息系统、土地工程学、土地生态学?… … 当前人们对土地利用的误解 ?土地利用是农业问题? –如维普数据库:农业与土地 –原始功用 多种利用方式 ?新农村建设: ?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关键在城市? ?农业经济学与城市经济学 三、土地的概念 ?农学视角 ?生态学视角 ?经济学视角 ?法学视角 ?建筑学视角 ?地学视角 ?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义 ?土地概念概括 ?土地概念辨析 农学视角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看,土地是一种最基本的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 是生产地、劳动场所和劳动对象,参与农作物的自然再生产过程,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动植物产品。 生态学视角

?从生态学观点看,土地是一个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以及人类活动种种结果组成的生态系统,与此同时,土地又是整个地球更大系统的自然环境要素,土地是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输入与输出及物质交换转移得以实现的基础,是储存库和供应站。 经济学视角 ?马克思:指未经人的协助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劳动对象,作为一切活动的一般空间基础,在农业中是主要的生产资料。 ?马歇尔:大自然无偿赠与人类的陆地、水、空气、光和热等物质和力。 ?伊利:自然的各种力量或自然资源,经济学上土地侧重于大自然所赋予的东西。 ?克里斯钦和斯图尔特:地表及所有它对人类生存和成就有关的重要特征,从空中环境到地下的地质层,并包括动植物群体及过去和现在与土地相联系的人类活动。 法学视角 ?不仅包括地面或土壤,而且也包括附着于土地的任何东西,不管是自然长成的,如树、草,或者是人工造成的,如房屋以及其他建筑物;它所包括的范围向上或向下是无限度的,以致可以包括地上或地下的每样东西。 建筑学视角 从工程建设角度看,土地可理解为建筑工程的场所、承重受压的基础、坝堤等工程的材料或物料,主要以力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等认识和区别土地。 地学视角 ?早期的地学观点,将地球陆地部分、由泥土和砂石堆成的固体场所称为土地;水面(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池沼等)、地上空气层以及附属于地球表面的各种物质和能力,均不列入土地范畴之内。 ?近代地学的发展进一步深化了对土地的认识。60年代以来,多数地学研究者认为土地是一个自然综合体。如皮克曼(Brinkman)和奥尔森(Olson)于1973年将土地的概念表述为:土地是地球表面的某一区域,它的性质包括这一区域之上和其下组成生物圈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质、水文、动植物的特性以及人类过去和当前活动的结果,它的性质对土地当前和未来的利用有重要影响。 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义 ?地表的一个区域,其特点包括该区域垂直向上或向下的生物圈的全部合理稳定的或可预测的周期性属性,包括大气、土壤和下伏地质、生物圈、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属性,以及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结果。(1976《土地评价纲要》) 土地概念概括 ?土地是一个综合系统,它由地球上生物、空气、水文、地形地貌、土壤、岩石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的活动成果所组成,土地由各项要素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形成完整复杂的一个综合系统。 ?自然综合体、社会经济综合体、历史综合体。 ?土地的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土地概念辨析 ?土地与土壤 ?土地与国土 ?土地与景观

074、基于元分维理论的土地利用混合度研究

基于元分维思想的土地利用混合度研究 冯红霞 摘要:土地利用的混合利用可以有效减少出行距离和出行时耗,优化出行结构,对土地利用的混合度与职住均衡理论相联系,优化城市居民出行中的问题最突出的通勤交通出行,借助于元分维的思想,根据不同的空间尺度,将规划区分为尺度不同的网格,根据元分维理论中相邻区域单元性质相似的思想,建立土地混合度与职住均衡的计算模型,并对土地利用混合度的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果,同时,根据不同交通出行模式主导下的与空间尺度,得出合理的空间尺度划分标准,最后根据榆林空港区东南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土地利用混合度职住均衡交通出行时耗交通出行距离元分维 GIS 0.引言 城市土地利用决定了居住、就业岗位、生活、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而居住与就业岗位的空间分布决定了居民的通勤出行时耗和距离,居住与生活、公共设施的空间分布决定了居民的生活出行时耗和出行距离,进而影响着城市出行方式构成。从土地利用上实现职住均衡是从根本上缓解交通拥堵、降低出行时耗、优化出行结构的有效办法之一,优化土地利用也是实现生态城市交通的顶层设计目标【1】。目前国外关于土地利用混合程度与职住均衡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某特定城市的研究,Levinson David通过案例,揭示居住与就业均衡性和相应的土地混和使用对城市交通和空间组织的影响【2】。Mark & Alan提出居住就业均衡性增强能减少出行量和出行长度,并降低机动车出行方式的比例【3】;国内关于职住均衡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钱林波讨论了土地利用的混合程度与居民出行空间分布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土地利用混合程度概念与计算模式【4】。陆化普研究了职住均衡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表明职住均衡较好的城市居民平均出行距离较短【5】。钟力研究了混合住区中的土地混合度研究【6】。另外有学者在居住与就业空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878026)

土地科学导论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复试科目考试科目名称:土地科学导论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简答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1、土地和土地科学 考试内容 土地简介;土地科学;土地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我国土地科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 考试要求 (1)掌握土地的概念、土地的基本功能、土地的特征。 (2)掌握土地科学的内涵、土地科学的性质、土地科学的学科体系。 (3)理解土地科学与经济学、土地科学与社会学、土地科学与管理学、土地科学与法学的关系。 (4)了解我国土地科学建设的历史;理解我国现阶段土地科学研究状况;掌握土地科学的未来展望。 2、土地资源学

考试内容 土地资源学简介;土地资源的研究简史及发展前景;我国土地资源介绍。 考试要求 (1)掌握土地资源的定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了解土地资源学在土地科学中的地位、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研究简史、国外土地资源研究简史、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前景。 (3)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自然背景;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掌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问题;掌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的战略。 3、土地经济学 考试内容 土地的供给和需求;地租和地价;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与土地集约利用;规模经济原理与土地规模利用。 考试要求 (1)掌握土地市场的含义及相关知识;掌握土地的自然供给的概念及其特性;掌握土地的经济供给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掌握土地需求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掌握地租的概念与地租的几种主要类型;掌握地价的概念及特点;掌握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的内涵;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理解地价理论。 (3)掌握土地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土地金融的特征;掌握土地金融的作用;掌握土地税收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土地税收的分类;掌握土地税收的功能;理解我国现行的土地税收制度。 (4)掌握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内涵;理解农地经营集约度的影响因素;理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深圳土地混合使用指引

深圳市法定图则土地混合使用指引 (试行)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二○一○年八月六日

1总则 1.1 【目的和依据】为鼓励合理的土地混合使用,增强土地使用弹性,规范法 定图则的编制与管理,遵照《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及《深圳市法定图则编制技术规定》(以下简称《深标》)制定本指引。 1.2 【与《深标》关系】本指引是《深标》的细化与补充,在城市用地分类的 基础上,明确了常用用地性质允许的建设内容、设施类别范围和规模控制要求,并对不同用地性质间的土地混合使用作出规定。 1.3 【适用范围】在法定图则编制中确定用地性质,以及依据法定图则作出规 划许可,应遵照本指引。 2用地性质的适建范围 2.1 【基本规定】居住用地(R)、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 仓储用地(W)、广场用地(S2)和绿地(G1、G2)等6类用地性质的适建范围和规模控制要求见《常用用地性质适建范围表》(表一)。 2.2 【规划管理的一般要求】《常用用地性质适建范围表》中“本指引增加的 适建范围与控制要求”,在规划许可时需满足相关技术和政策条件,并经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审批,不视为调整法定图则。 3混合用地 3.1 【基本规定】在法定图则编制中,当地块的适建范围和控制要求超出《常 用用地性质适建范围表》的,应增加相应的用地性质,作为混合用地。当

地块需规划为混合用地时,宜参考《常用土地混合使用引导表》(表二)来确定。 3.2 【基本原则】多种用地性质混合使用,应遵循环境相容、保障公益、结构 平衡、以及景观协调等原则。鼓励各类用地性质与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和政府社团用地的混合使用。鼓励利用地下空间增加用地混合性。 3.3 【用地性质的排列】混合用地的用地性质(用地性质一般采用中类,特殊 需要时可采大类)之间用“+”连接,排列顺序原则上按照建筑规模对应的用地性质从多到少排列。若混合用地中包含市政公用设施、绿地、道路广场、对外交通、政府社团等必须优先保障的用途,应将上述用地性质优先排列。 3.4 【填充颜色和用地统计】混合用地的地块填充颜色按照排在最前的用地性 质颜色表达,用地统计按照排在最前的用地性质分类汇总到法定图则图表的用地汇总表。 3.5 【适建范围】混合用地允许的适建范围和控制要求,按照《常用用地性质 适建范围表》综合确定。 3.6 【部分混合用地类型】研发用地、物流用地为混合用地,其中研发用地一 般表达为一类工业用地+商业性办公用地(M1+C2),物流用地一般表达为普通仓库用地+商业用地(W1+C1)。 4附则 4.1 本指引适用于所有已颁布和正在制定的法定图则,法定图则图表及文本另 有规定的除外。 4.2 本指引的解释权属深圳市城市规划主管部门。 4.3 本指引自颁布之日起试行。

土地科学前沿研究的重要性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土地利用规划学 题目土地科学前沿研究的重要性 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班级11土地管理一 学生姓名张松 2014年5月28日

土地科学前沿研究的重要性 摘要:近年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矛盾,资源供给与持续利用,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减轻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是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寻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根本性、战略性问题。整体性研究与认识地球系统科学,进行土地科技前沿领域研究,在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支柱。 关键词:土地科学前沿重要性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为人类提供生存的所需的场所和物质,离开了土地,人类将无法生存和繁衍,而近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也随之加剧,导致土地资源被大量的破环和开发,甚至危害到了生态平衡和安全。传统的土地科学研究已经不能满足土地的加剧恶化所导致的各种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土地科学前沿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解决了当前出现的各种问题,人类才能更好的生存在地球上。 一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 耕地数量持续减少,耕地保护压力大 随着我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点、工矿和交通用地等非农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的总量大幅度下降。2008年,全国耕地面积12173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已从建国初的0.26公顷降到了0.092公顷。耕地数量减少引起的耕地质量损失十分惊人,高质量耕地尤其是水田被大量占用。耕地减少,加重了原本已经紧张的人地、人粮矛盾,直接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 土地资源退化严重 虽然我国在保护生态环境上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开展了“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生态造林工程,黄河、长江等7大流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还开展了荒漠化和草原“三化”治理工程建设等。这些工程虽然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遏制住,自然生态环境仍十分脆弱。特别是天然林遭到严重破环,陡坡土地开垦过度,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问题相当突出,导致我国的土地资源收到了严重的威胁。 3 土地污染严重 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工业发展和乡村企业的兴起,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直接或间接进入土地,加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增加,加剧了对农地的污染,造成大气、土地、水域等土地环境和农产品的严重污染,给生态系统和环境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浅谈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摘要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土地评价领域的体现。本文着重阐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的主要内容。从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上进行了 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内容评价方法 1 引言 土地资源作为人地系统这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开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有效合理地开发利用,是保障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有效统一的主要途径,也是保持土地可持续利用、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性的有效方式。我国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对土地的利用无论是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都有了巨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或不合理的现象。科学合理地定量评价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而达到预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动向的目的,这对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概述 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和区域性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土地中必须选择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2.1土地可持续利用特点 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是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性,保证土地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并且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土地利用持续性是土地适宜性在时间上的扩展。土地适宜性是指对于一定的土地单元,评价其是否适合于某种利用方式及其适宜程度,在较大程度上是一种现状的评价。而土地利用的持续性是评价一块土地在更长时期内是否适合于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只要在未来可预见的较长时期内,未引起明显的或永久性的土地退化,通常认为这种土地利用方式是可持续的。 2.2影响土地可持续利用因子 影响土地适宜性评价和持续性评价的环境因子基本相同,但土地利用的持续性评价要求对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对各种环境因子和生态过程的变化趋势做出预测,其目的是维持土地利用系统的持续发展。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所以土地持续利用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许多因子密切相关,因此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包括生态评价、经济评价和社会评价三方面.其中生态评价在土地持续利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土地利用在生态上的持续性才能保证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当今全球性的土地退化是影响土地持续利用最主要因子之一。这表明,片面追求土地的经济效益,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是无法保证土地的持续利用的。 3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内容、方法及过程 3.1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内容 3.1.1生态评价 土地持续利用中的生态评价是评价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目前及其较长时期内对土地的基本属性和生态过程的影响。一般认为,生态可持续性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相关,如水分和养分循环、能量交换、物种丰度、多样性在生物种群动态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通常我们从研究这4种生态过程(水分循环、养分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多样性)开始。强调过程,而不是现状。正因为如此,使得对生态因子边界的确定更加困难。相对来说,分析一种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第五讲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提要: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原理 工业仓储用地的规划布局 城市公共设施用地的规划布局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局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用地的规划布局 城市郊区规划 §1.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原理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地位、职能与内容 ?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土地利用:包括道路、市政基础设施用地等的所有城市建设用地 狭义土地利用:除上述设施外的土地,按城市活动类型主要分为:工业(产业)、商务·商业、居住、以及公园绿地四大部分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与以土地所有权为代表的社会制度、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密切相关。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职能 城市外部:通过城市规划区、规划建成区的划定,确定城市的空间发展方向,促进、保障城市建设的有序发展。协调城市建设用地与非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 城市内部:为各种城市活动安排必要的空间(工作、居住、游憩、交通)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各种城市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空间安排——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手段——项目审批,Zoning,城市重点地区开发 ?影响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因素 土地利用规划通过规划师、以及当权者的价值判断的已确定,并通过对开发活动的限制和积极建设得以实施。其中影响土地利用决策的因素有: ?经济因素 市场经济环境下,最重要的因素。 土地利用的分布由土地市场中的供给——需求关系所决定(商务商业、工厂、居住)城市发展与具体项目布局预测的学说:土地经济学 从计划经济(并非不考虑经济因素)走向市场经济(切实的压力)的过程 ?社会因素 经济因素并非决定城市土地利用的唯一因素 城市生态学:社会学者将生态学的原理引入城市领域,集中与分散、向心与离心、入侵与迁移等(以多种族社会的美国为主) 社会组织论:构成城市社会的个人以及团体的价值观、行动、及其相互的影响——价值观对土地利用形成的影响(例:旧城改造) 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相互影响(例:居民不愿迁出旧成区的原因) 规划中对社会集团价值观的关注 ?公共利益 城市规划制定者——政府的出发点 公共利益的要素:安全、健康、便利、宜人、经济(对公共而言)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地理科学学院创办的第一个非师范专业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地理科学学院创办的第一个非师范专业,1993年“土地规划与管理”开始招收专科生;随着自治区土地事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土地学科发展,办学层次和规模不断提高和扩大,199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并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01年开始招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函授生;2 004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07年成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管理专业(M PA)的授权点之一。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现有教师共20余名,在教学的同时,该专业主要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完成了大量土地科学方面的科研项目。近五年完成纵向、横向科研项目约80项、经费800余万元,并取得许多成果,所发表的论文被国内、国际核心刊物引用,对自治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商报讯(记者王继红)12月23日,内蒙古师范大学举办仪式,隆重庆祝该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办15周年。 据了解,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于1993年创办了该学院第一个非师范专业——“土地规划与管理”专业,1993年招收专科生,1998年招收本科生,并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01年招收函授生,2004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07年成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管理(MPA)授权点之一,是自治区品牌专业。 截至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共培养专科生230余人、本科生380余人,共招收研究生36名,考取博士研究生4名。多数毕业生已成为自治区土地管理、城市规划、房地产以及环境保护等行业的骨干力量。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立15 年来,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注重实践教学,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该专业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近年来,完成了土地科学方面纵向、横向科研项目80多项,获得科研经费800多万元,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多篇学术论文被国际核心刊物引用,为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经过15年的建设和发展,该专业已初步具备了完善的组织机构,良好的运行机制和较好的教学体系,成为自治区国土资源管理和相关行业高级专业人才的教学基地和重要的土地科学研究中心。(发表于2008年12月30日)

浅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

浅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及其可持续发展 院系名称: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土地资源管理 年级:2013级 班级:175132 学号:20131000919 学生姓名:阿茹瀚 指导教师:周学武朱江洪渠丽萍 2013年12月20日 目录 摘要-------------------------------------------------3 一.我国土地资源现状-------------------------------------4 我国土地利用的特点------------------------------------8 三.我国土资资源利用的问题-------------------------------9 四.土地资源危机的原因分析-------------------------------12 五.关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几点建议-------------------14 参考文献------------------------------------------------ 23 浅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 阿茹瀚指导老师:周学武朱江洪渠丽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31000919 【摘要】 土地是一切资源和环境要素的载体,其可持续利用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对土地资源的掠夺式使用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迫切要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由理论走向实践。 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源泉,也是一项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土地资源不可替代性及其稀缺性,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必须向持续、高效利用发展。我国人口众多,一些地区土地资源稀缺,人地矛盾突出,所以,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有限资源,其基本属性是具有生产能力。作物产量、木材产量、草场生产率都是其生产能力的综合反映。但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却令人担忧,耕地急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严重。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所面临的危机进行简要分析,针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几点建议。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 是一定区域空间内的气候、地貌、岩石、水文、土壤和动植物等自然要素与人类过去和现在的劳动成果相结合的一个自然生态—经济综合体,具有自然、经济和社会属性。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占有量低,人地矛盾突出。另外,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了土地的退化、水土流失、土地的闭置等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土地功能的有效发挥,而且易破坏土地这个人类生存发展的支撑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土地科学领域热点问题追踪

我国土地科学领域热点问题追踪

————————————————————————————————作者:————————————————————————————————日期:

我国土地科学领域热点问题追踪-人力资源 我国土地科学领域热点问题追踪 赵云玲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运用Thomson Data Analyzer软件对《中国土地科学》2005-2014年刊发的1271篇文献进行聚类分析,探测出我国热点土地问题集中在土地经济、土地规划与整理、土地法律制度、土地评价与利用、土地管理、地籍管理6个领域。 关键词:土地科学研究热点共词 当前我国土地科学领域热点问题众多,追踪把握其研究热点与研究进展对于该学科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本文选择特定期刊作为文献来源,运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技术,探寻当前我国土地科学领域研究热点。 一、数据采集与理论基础 1.样本来源与数据处理 课题组采集了《中国土地科学》2005-2014年刊发1535篇文献题名、关键词、论文下载量和引用量等多方面信息,以此作为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剔除会议通知、投稿要求、征订启示等非学术文章后,剩余学术论文1271篇。 针对关键词标引不规范问题制定清洗规则,解决关键词同义不同词、含义指向不明确等具体问题。清洗完成后关键词共2776个,词频5648次。 2.理论基础 文献计量分析(bibliometric analysis)是以文献信息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计量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特殊研究方法。共现分析是文献计量常用分析技术,

即利用多元统计方法揭示学科变化发展规律。本文使用TDA软件辅助完成共现分析。 二、土地科学研究热点聚类分析 1.聚类过程 依据关键词频次由高到低节选前2 0 0个关键词,运行T DA软件生成t op2 0 0×2 0 0共词矩阵。将该矩阵转为相关矩阵,使用Mu lt i-le velCoarsening、Multi-level Refinement算法对其聚类。土地科学研究热点聚集为6类,形成土地管理子网、土地评价与利用子网、土地经济子网、土地法律制度子网、土地规划与整理子网、地籍管理子网6大研究主题(图1)。因地籍管理子网节点偏少,本文略去不计。 2.聚类结果解读 (1)土地经济子网。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土地资源有效配置。价格是市场机制运作的关键环节,因此地价问题是土地经济领域研究热点。比如,探讨基准地价评估技术和商业用地价格变动规律、分析土地市场差异对不动产价格的影响。针对市场失灵问题,政府也需要挥舞那只看得见的手。我国政府土地宏观调控研究集中在对于土地数量和土地价格调控两个方面。 (2)土地规划与整理子网。该领域研究集中在规划理论体系构建、“3S”技术应用、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实施效果评价等方面。土地综合整治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关键,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集中体现在对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回应。比如,农村宅基地整理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农地整理则体现出对农民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强调农地整理必需尊重农民意愿。 (3)土地法律制度子网。该研究领域热点集中在农村土地制度和城市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