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扫六合》教案

《秦王扫六合》教案
《秦王扫六合》教案

《秦王扫六合》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的过程,掌握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秦统一的原因和评价秦始皇的功过。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秦朝疆域的庞大和秦长城的宏伟,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秦朝统一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秦的“统一”是本课的重点。

1、统一是本课的主题:扫六合,是建立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是巩固统一的国家:北筑长城,开发南疆,是维护统一国家。

2、“统一”是秦汉时期的重要特征,也是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

3、“统一”也是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二)教学难点: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因此对于秦始皇为什么要接受李斯的建议,进行“焚书坑儒”以及如何正确评价“焚书坑儒”都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将“焚书坑儒”列为本课难点。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力图达到形象生动的目的。同时,本课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步认识各种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简单的历史创作。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唐代大诗人李白我想大家都有所了解吧。

【生】:了解。

【师】:李白有一首《古风》是这样写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那么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击浮云”的秦王是何许人呢?他又有哪些不为同

学们所知的事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这段惊心动魄又影响深远的历史,领略一下“千古一帝”的风采吧!(教师出示:秦始皇的人物图和《古风》这首诗并给与讲解。)【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长平之战的内容。(教师出示:长平之战的大致内容和图片并给与讲解。)长平之战在我们之前内容中有学过。它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军在这次战役中坑杀了赵40万,自此以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军的强大攻势。下面请大家看一下书上正文第一段的内容。了解一下秦王嬴政灭六国的过程。

【学生看书】……

【师】:请大家告诉我秦是在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没掉了六国?

【生】: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师】:没错,秦王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依次灭掉了六国,大家看一下大屏幕。(教师出示:秦灭六国的过程图并给与讲解。)

【师】:秦王通过近10年的时间,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师】:大家注意一下秦朝和秦国的区别。秦朝是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后建立的王朝;秦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之一。(教师出示:相关课件并给与讲解。)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下书上50页的小字部分,讨论秦始皇能统一六国的原因。【学生看书、讨论】……

【生】:从秦国李斯、蒙恬、尉缭等人受尊崇的情况来看,重用人才是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师】:很正确。同学们回忆一下前面学过的内容,看一下秦灭六国的原因还有哪些?【生】: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师】:很好。那么统一与分裂,哪一种情况对人民生活有利?

【生】:统一对人民生活有利。

【师】:那么,秦统一全国借助了什么?

【生】:借助了人民渴望生活安定,渴望统一的愿望。

【师】:没错,战国时期战乱不断,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灾难。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人们已经厌倦了战乱生活。人心思定成为了历史潮流。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秦始皇统一全国的原因。(教师出示:秦灭六国的原因并给与讲解。)

【师】:秦用了10年的时间完成了灭六国的举措,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全国。通过对秦灭

六国,统一全国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它的意义。(教师出示:秦统一的意义并给与讲解。)【师】:大家想一下,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假如你是当时的国家大臣,会建议秦始皇采取哪些措施来维护统治?(教师出示:相关课件并给与讲解)

【生】:……

【师】: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教师出示:中央集权制度的定义。)【师】:首先是在中央,秦始皇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同学们知道“皇帝”一词的由来吗?看到大屏幕。(教师出示:皇帝的由来及相关课件并给与讲解。)【师】:那么在中央,秦始皇又设定了什么呢?大家看到书上回答老师。

【生】: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师】:对,那么他们分别掌管什么呢?

【生】:丞相掌管行政,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掌管监察。

【师】非常好。他们都是由皇帝任免,构成了对全国发号施令的总枢纽。(教师出示:相关课件并给与讲解。)

【师】:有了中央,地方上的措施肯定少不了,在地方又推行了什么呢?

【生】:郡县制。

【师】:对,大家看一下郡县制的内容。(教师出示:郡县制的内容并给与讲解。)

【师】:秦始皇通过这一套专职集权制度,把一切的大权控制到了皇帝手中,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教师出示: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师】:大家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它使用的货币、文字、长度、】等都不统一,会有怎样】影响?

【生】:不仅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不便,而且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师】:对,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秦始皇是怎样统一这些的。(教师出示:经济上的措施。)【师】:在战国的时候,各国的货币、度量衡都是不同的。请大家一边看大屏幕的图片一边听我讲,当时齐燕通行的是刀币,大家觉得像什么?

【生】:像刀。

【师】:没错,它就是从实用的刀子变化而来的。赵魏通行的是布币,是由锄草的农具镈演变而来的。镈的形状像铲,所以也称“铲币”。楚国通行的是蚁鼻钱,是从贝壳形的铜币演变而来的。蚁鼻钱正面突起,刻有文字,笔画像只蚂蚁,两个小口像鼻孔,所以称为蚁鼻钱。秦始皇统一后,规定以秦国的上币黄金和下币钱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为统一的货币,行用全国,废除其他货币。这样就解决了各地换算的困难,便于经济发展。(教师出示:相关课件。)

【师】:同时统一了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都作出了整齐划一的规定。以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制度为准,每年二月进行鉴定,以保证器量的准确。接下来大家算一算这个问题。(教师出示:姚明身高体重和秦朝将军的比较的计算。)

【师】:除了货币、度量衡的不统一影响很大以外,文字的不统一问题更大,它带来的最大后果就是不同地区的人因为使用文字不同根本就没法交流。所以呢,秦始皇就命李斯等人对文字进行了整理。大家看一下(教师出示:统一文字的内容和图片并给与讲解。)

【师】: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有一条与政治、经济制度相配合的,那就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焚书坑儒。

【师】:对,就是焚书坑儒。大家看到大屏幕焚书坑儒的介绍,其实呢,秦始皇不是什么书都烧,像医书、占卜、种树的书没有烧;而坑儒呢,也不是是儒就坑,而是坑杀背地里批评他的儒生。由此可见,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的手段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政权。【师】:然而正当秦始皇忙于国内的改革时,没想到的是北方的匈奴打来了。秦始皇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统一,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他派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又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大家看看这就是当时的秦长城的遗址图。(教师出示:秦长城图片并给与讲解。)

【师】:在南方,秦始皇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兴修了灵渠,它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有利于中原和两广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教师出示:灵渠图。)【师】:秦始皇又是安定北边,又是开发南疆,使得秦的疆域空前广大,大家结合屏幕的地图,掌握秦的疆域。可以看到,秦的疆域非常广大,冬至东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至南海。

【师】:秦是我过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可以说是影响深远。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秦王扫六合。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秦朝在我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

【师】:(教师出示: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并给与讲解。)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完了,我想这节课大家或多或少对秦始皇的睿智和霸气有所领教,也看到了他在巩固统一时的雄才大略和残暴,作为一位皇帝,秦始皇是耐人寻味的。有人称他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暴君”。那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是如何看待他呢?他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或者其他的?我就给大家留这样一个问题,你

们下去思考一下,下节课,我请同学起来说说你的想法。(教师出示:对秦始皇的评价相关内容。)

【师】:这节课的重点就是秦统一六国的时间和巩固统一的措施。为了更好的巩固大家的知识,老师出了几道选择题,一起来看一下。(教师出示:问题。)

1、秦统一六国的年代是()

A、公元前475年 B 、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230年 D、公元前220年

2、秦在岭南开凿的是()

A 、郑国渠 B、堵江堰 C灵渠 D、大运河

3.在秦朝中央政府中,分管全国军事的官吏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4.秦朝规定的全国规范文字是()

A.大篆 B.小篆C.隶书 D.楷书

【师小结】:《秦王扫六合》这节课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结束了我们前面学习的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同时它也标志着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开始。秦的统一,符合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第一次也是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秦统一后,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对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在课后问我。下课。

【板书】:10课秦王扫六合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秦统一的背景,培养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的了解,逐步培养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思考“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使学生懂得综合分析问题,知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评价秦始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动手制作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示意图,掌握历史图表的制作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统一无论古今,都是大势所趋,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 (2)了解祖国境内的各个民族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培养学生民族平等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教学难点: 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教法:讲授法、互动法、情景教学法。 2、学法:“自主探究式”法、讨论法、表演法。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后的统一。 2.通过学生自行交流归纳秦王扫六合的过程及条件等, 培养学生从不同方面分析问题的能力。2.讲授新课: 一、秦王扫六合 1、设问:东方六国在军事上无力与秦抗衡,秦又 是在谁的领导下完成灭六国之重任?又是如何灭 掉六国的?(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本目内 容)。 2、秦国为什么能灭东方六国、一统天下?即其统 一的条件有哪些?(学生思考,相互交流,畅所 欲言,老师归纳) 老师板书关键词商鞅变法、“远交近攻”、秦王 嬴政等关键词进行归纳 1、学生带着问 题阅读课文本 目内容后作答 2.学生思考,相 互交流,畅所欲 言 1、课件显示《战 国形势图》,并 按顺序删除六 国的名称及时 间,最后用散开 式放大“秦”字, 再从左嵌入“公 元前221年”, 并点击都城咸 阳。通过形象的 画面以加深学 生对扫灭六国 过程的印象。 2.展示秦王扫 六合所具备的 条件。 出示秦始皇的 画像。 3.通过讨论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统一会给人民带来很多的好处,对于后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3.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①出示李白古诗,通过古诗感受赢政威震六国, 一统天下的雄姿和气概。 ②学生自由讨论分析秦王朝的统一对于当时及 后世来讲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通过李白的 诗句体会秦始 皇统一天下的 雄姿和气概。 2、讨论秦统一 的历史意义。 1.推出李白诗 句。 2、出示统一的 历史意义。 4.通过讲述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政治上的措施,逐步培养正4.秦朝为巩固统一政治方面的措施。 过渡:我们都知道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那么, 现在就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摆在秦始皇面前 了,他该怎样巩固政权来保证自己的地位不动 摇? 1、学生自己归 纳出中央集权 制度的构成。 2、学生动手制 作秦始皇加强 1.用图标方式 展示秦朝中央 官职的设置。 2、用投影展示

《秦兵马俑》小学语文说课稿

《秦兵马俑》小学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一方面用详尽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另一方面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认识8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会默读课文能结合自己的想象感受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激发民族自豪感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法与学法 我在进行教学时选择了以默读为主同时穿插了浏览、自读、齐读、有选择的读、师生配合读这些读书形式在这个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想象、感悟、交流我在教学秦兵马俑的两个不同方面时分别采取了三种不同的学习形式: 规模宏大:默读批划—反馈—感悟

类型众多:默读—有重点的读—感悟—感情朗读—信息反馈 个性鲜明:默读—感悟—想象扩展 三、说教学过程 (一)介绍历史背景激趣导入 1、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因此我在开课时首先用一首李白的诗导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候尽西来”让学生一下子感受到秦王的霸气然后我对秦王朝以及兵马俑做了简单的历史背景介绍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为学生接下来在阅读中感悟文本打下伏笔 2、在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知道什么是俑什么又是秦兵马俑呢《课标》对中年段的学生要求有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因些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这个问题的提出一方面是了解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对秦兵马俑有初步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从中感受到什么在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后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想扩散学生的思维 2、兵马俑究竟有些特点文中一句话概括的好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

10秦王扫六合教案

10《秦王扫六合》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掌握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 ⑵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⑶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⑷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能力目标 ⑴通过引导学生归纳“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⑵利用实物模型、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能力。 ⑶通过列表等形式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表演小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⑵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⑶通过列表形式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 ⑷通过联系现实生活现象,帮助学生提高对事物的正确判别和评价。 4.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结合现实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⑵通过对秦始皇所创建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学习了解,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重点突破:利用书中的地图、文字资料、图片及学生查找的补充资料,通过讲故事、再现历史场景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讨论分析总结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从而加深理解统一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的突出作用和秦的统一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 焚书坑儒及其评价;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 难点突破: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历史学习中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基本方法之一,对于初一的学生,思维认识比较片面和局限,因而利用多个名人的观点,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把历史事物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和认识的方法。

《秦兵马俑》优秀说课稿

《秦兵马俑》说课稿 一、说教材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一方面用详尽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另一方面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认识8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会默读课文,能结合自己的想象感受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激发民族自豪感。 本课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法与学法 我在进行教学时,选择了以默读为主,同时穿插了浏览、自读、齐读、有选择的读、师生配合读这些读书形式。在这个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想象、感悟、交流。我在教学秦兵马俑的两个不同方面时分别采取了三种不同的学习形式: 规模宏大:默读批划—反馈—感悟 类型众多:默读—有重点的读—感悟—感情朗读—信息反馈 个性鲜明:默读—感悟—想象扩展 三、说教学过程 (一)介绍历史背景,激趣导入 1、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因此我在开课时首先用一首李白的诗导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候尽西来。”让学生一下子感受到秦王的霸气。然后我对秦王朝以及兵马俑做了简单的历史背景介绍。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为学生接下来在阅读中感悟文本打下伏笔。 2、在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知道什么是俑吗?什么又是秦兵马俑呢?《课标》对中年段的学生要求有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因些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这个问题的提出一方面是了解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对秦兵马俑有初步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从中感受到什么?在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后,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想,扩散学生的思维。 2、兵马俑究竟有哪些特点,文中一句话概括的好,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让学生通过浏览课文的形式再次接触文本,直奔重点,抓出兵马俑的三个特点: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三)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采用默读批划的形式,让学生默读相关部分,并划出能感受到规模宏大的句子。 2、在反馈时,重点指导学生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这句话中感悟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结合课文中的数据“五十个篮球场”“八千个兵马俑”,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文章所用的表达方法。 (四)了解兵马俑的多种类型,感受他们威武的气势。 1、课文介绍了兵马俑的哪几种类型,默读相关部分,找一找。 2、在学生了解了兵马俑的各种类型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阅读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类,认真读一读那一段,然后结合自己的想象和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五)走近兵马俑,感受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精品。 1、走近兵马俑,仔细端祥,会看到什么呢?在文中找一找。指名反馈。 2、默读这一段,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在学生谈完自己的感受后,再次读一读这一段,看看兵马俑都有着什么样的神态,然后师生配合读。通过多次对这段文本不同形式的朗读,挖掘学生的想象空间。

第10课秦王扫六合复习教案

第10课:《“秦王扫六”》合复习教案 一、复习目标: 1、知道秦朝的建立及统一。熟背秦朝中央集权的建立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2、学习本课,学会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知秦朝的统一,增强统一中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复习重难点:秦朝中央集权的建立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知识点梳理: (一)、秦统一六国合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秦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的封建国家。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5点) 1、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①最高统治者称,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②中央政府设、、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③在地方上,推行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守县令都由皇帝任命) 2、经济上:在全国统一使用钱;同时还统一了; 3、文化上:把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 4、思想上: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的建议,发布,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种植的书,其它一律烧毁,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全部,这就是“”。 (三)、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5军事上) (1)北筑长城:北边,派反击匈奴,修筑了西起,东到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 (2)开发南疆:统一东南、岭南,兴修,(作用)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秦朝的疆域:东至,西到,北至,南达。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评价秦始皇: (1)积极方面:①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②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见上表、“焚书坑儒”除外) (2)消极方面:①滥用民力,繁重徭役、赋税;②制定了严刑峻法;③焚书坑儒 (3)总之,秦始皇是一个有大功也有大过的皇帝。 四、中考命题分析 本课内容在近年中考试题中为必考内容,而且考查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知识考查重点集中在对秦始皇的认知与评价、秦巩固统一措施等;综合考查多结合国家统一进行设问。 (秦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中央集权国家) 五、中考试题分析 1.(2008年,岳阳市)你认为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是赞扬下列哪位人物的功绩() A.嬴政 B.李世民 C.拓跋宏 D.武则天 解析:本题从李白的诗句入手设问,考查秦统一六国的历史史实,从诗句中的“秦王”(朝代属性)、“扫六合”(统一史实)两个要素可以判断所说的是秦王嬴政。答案:A 2. (2008年,长沙市)右图是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中的“京”字,该字的字体第一次成为全国规范文字是在()

七年级历史上册 秦王扫六合 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版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学和分组讨论“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结合现实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秦始皇所创建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学习了解,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个概念 ●教学方法: 1、分组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四小组,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2、讨论法:学生自行讨论,该如何评价秦始皇 3、角色置换法:请学生重现历史的精彩场面,使学生从历史人物角度考虑问题 ●教具:战国形势图、秦朝疆域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吗?我们课文导言讲的就是这个故事。话说,战国末年,曾经也是战国七雄的燕国面临着被秦国灭亡的危险。为了挽救燕国,一名叫荆轲的壮士答应了燕国太子丹的请求,到秦国去刺杀秦王嬴政。(我们知道)秦王乃是一国之君,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易见到的,更别说刺杀他了。那怎么办呢?荆轲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还有秦国的将军樊于期,背叛了秦国,逃到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荆轲就想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的。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于是他就劝樊于期自杀,然后带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前往秦国。在秦国的宫殿里,荆轲先向秦王献上樊于期的头,秦王见叛徒被杀高兴极了。荆轲趁机将藏有匕首的地图在秦王面前打开。当地图差不多全部打开的时候,匕首就露了出来,就在这一瞬间,荆轲拿起匕首刺向秦王,但可惜没刺中,反而被秦王拿起他背在背上的剑砍断了左腿,然后被残忍的杀害了。这就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好了故事讲完了,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荆轲应不应该刺杀秦王呢?有人认为荆轲很伟大,为挽救燕国献出了自己生命,但也有人认为荆轲不应该刺杀秦王,这又是为什么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秦王,看看他是否该杀。那现在就请同学们随我走进秦朝,认识一下我们这位千古一帝——秦始皇。 讲授新课 一、秦统一六国 1、统一六国的原因

初中九年级历史说课稿范文3篇

初中九年级历史说课稿范文3篇 导读:初中九年级历史说课稿范文篇1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贞观之治》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节内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再者,贞观之治上承文景之治、开皇之治,下接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学好本课,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封建社会盛世这个专题知识,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2)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说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

《秦王扫六合》教学反思

《秦王扫六合》教学反思 授完《秦王扫六合》一课,细细反思,觉得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有利于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把历史事件和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围绕三维目标组织教学,出色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2、我打破了教材编写的顺序,将教学内容设计为秦完成统一和巩固、维护统一两大内容,在处理第二项内容时,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来归纳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不仅线索清晰,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创新问题设计上有突破,能联系生活实际,引起学生共鸣。 3、本节课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还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师生互动,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在学习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课文内容,然后学生思考、讨论、作答,教师点拨、同时辅以课件展示。我还注重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机会,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去创造。如:我指导学生到黑板上设计秦的疆域示意图,以帮助学生压缩信息,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这节课也体现了教师的角色的转变,由原来的讲述者转变为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

不过这一节课也有一些缺点。教师还是不敢放开手脚,给学生以机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今后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相对应着,就要求课件不能仅仅停留在演示这一层面上,要增强互动性。其它细微之处,还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释疑过程中,有些小问题的设置稍显牵强;过渡语,有个别之处,不够自然;习题设计过于单调死板,以后应力求多样化、趣味性,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分析秦完成统一的原因出现困难时,教者引导的语言有些罗嗦,没有做到简明扼要;对学困生的关注明显不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初一学生学习历史已将满2个月,从课堂教学看,我有意强化课堂情景化,趣味化,以调动学生兴趣,注重对基础的分析与讲解,学生有了一定的兴趣,但历史学科注重以学定教,强化知识点的识记及练习,由于识记、巩固复习、督促不到位,导致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加之学生不会合理的安排时间,历史课余一般不会复习历史,针对此,我又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督导,重视落实检查;同时,提高课堂的高效性,向课堂要质量。历史知识积累,仅限于每周的两节历史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对教材有足够的掌握,要达到烂熟于胸的程度,如果功夫下不到,多容易的试题也会是"难于上青天"。因此要教会学生合理的安排复习时间,做到多看、多读、多背。 我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工作中有如下设想: 1、平时抓好培优转差,对学困生应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情况,多鼓励,帮助他们理清知识点,让他们看到希望;帮助他们树

初中初一历史说课稿范文

初中初一历史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的时期,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讲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学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由于这些特点,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

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定: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的时期我 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 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 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 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 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的民族 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 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民族关系的重 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三)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 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应当成为本课的核心。 (四)难点: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民族 同化简单的等同起来,这是

2021年《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秦王扫六合》说课稿范文 下面跟大家 ___七年级历史课文《秦王扫六合》说课稿,欢迎阅读! 1、说教材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从题目上看,一副丰富多彩,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就已经展现在大家眼前了。这节课主要介绍了秦灭六国,结束 ___,开创并巩固中华统一的崭新局面。它所涉及的内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国古代 ___发展进程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而且“统一”这一概念,在当今也是一个焦点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秦灭六国过程,秦巩固统一措施,以及秦统一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参与“秦始皇是明君还是暴君”、“焚书坑儒是好是坏”、“祖国 ___能否回归”的辩论,学会小组合作、

交流,在激烈的辩论中加深对知识的体会和认识,从而形成正确评价历史 ___和人物的方法。 同时学生通过戏曲表演,编练历史剧,制作 ___道具,吟诗做赋,制作网页等方式,在体验中感知历史,既加深了对秦朝 ___认识,又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增强了 ___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从历史到现实,从秦朝统一到 ___回归,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体会中华民族的伟大。 3、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空间概念的形成、对焚书坑儒、对秦始皇的评价。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求知欲强,形象思维活跃,热情高,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但是他们的理解思维能力较低,对一些专有名词或概念不易理解,而且由于年龄、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他们无法在学习上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七年级上册03-10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课《》导学案 编写人:王珍荣审核人:彭真课型:时间: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秦朝的建立及统一。熟背秦朝中央集权的建立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2、能力目标:学习本课,学会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知秦朝的统一,增强统一中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 秦朝中央集权的建立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学法指导】 1.整体把握秦灭六国的原因,初步掌握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方法以及比较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阅读教材“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一目,并填写地图,使我们能够把历史材料和地图联系起来,进行想象,建立正确的历史时间和空间观念。 3.通过制作“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表,简单学会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便于我们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 4.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学会压缩信息的记忆方法。 【知识链接】 秦的统一 1.那么我们首先看到,战国时期七雄分别是哪七雄呢?是秦国的实力最为强大。并且先后灭了东方六国。 2.秦王政内史腾率兵灭韩国,俘韩王安,所得韩地置颍川郡,韩亡。 前228年,秦军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 前227),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领兵攻燕。 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蓟,燕王杀太子丹求和,燕破。 前225年,王贲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魏国,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三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前224),王翦率领十万大军攻打楚国,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以逸待劳。一年后,楚军斗志涣散、粮草不足,遂从前线撤军。王翦乘机追击,消灭楚军主力,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江南,降越君置会稽郡,越国亡。 前222年,王贲打下辽东,俘燕王喜;接着打下代城,俘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 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投降,齐亡。至此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秦王扫六合》教案

《秦王扫六合》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的过程,掌握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秦统一的原因和评价秦始皇的功过。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秦朝疆域的庞大和秦长城的宏伟,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秦朝统一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秦的“统一”是本课的重点。 1、统一是本课的主题:扫六合,是建立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是巩固统一的国家:北筑长城,开发南疆,是维护统一国家。 2、“统一”是秦汉时期的重要特征,也是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 3、“统一”也是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二)教学难点: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因此对于秦始皇为什么要接受李斯的建议,进行“焚书坑儒”以及如何正确评价“焚书坑儒”都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将“焚书坑儒”列为本课难点。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力图达到形象生动的目的。同时,本课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步认识各种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简单的历史创作。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唐代大诗人李白我想大家都有所了解吧。 【生】:了解。 【师】:李白有一首《古风》是这样写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那么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击浮云”的秦王是何许人呢?他又有哪些不为同

七年级上册历史说课稿三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说课稿三篇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 的时代》。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和教学程 序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 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 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 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 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 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 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度析战国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 题的水平,提升学生初步使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 的水平。通过故事讲解、分析比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 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学生理解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自身

利益而实行的政治改革,培养学生初步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图片、视频,或者指导学生制 作简单的flash动画、课件的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 推广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铁器的广泛 应用的意义);通过“立木为信”、“舌战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 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最后自己却被秦国以‘谋反罪’车裂而死,他为 变法献身值不值?”实行课堂辩论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资料的查找、筛选、归类和分析、讨论、比较等学习方式,引 导学生实行探究性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的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说明我国古代经济、技术都处于世界先实行列,也说明我国劳动 人民有着高度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从而也加深 对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生活方面的理解。 通过对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学习,倡导科学利用自然资源的观点。强调只要利用得当,就能够化害为利,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节约 用水、科学用水等环保意识。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勇于实践,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变法 运动的历史作用,在于促动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其中,秦国的商 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综合能力。 3、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二、教学要点: 重点:秦的统一及其作用 难点:焚书坑儒 二、自主学习 1、秦国经过商鞅变法,(1)、 。(2) (3)。 2、经过 从公元前到公元前年,秦王赢政采取的、策略发动大规模兼并战争,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等东方六国,完成统一。 3、结果 秦王赢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秦朝定都。 -4、秦统一的进步意义 -结束了的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 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5、首创称谓,宣布自己为统一国家的第一位。军事大国,均由裁决 -6、在中央设“三公”,即、、、分管全国政事,他们都必须绝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在地方实行初设36郡,郡下。 军衔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7、李斯制定的- 为全国推广的标准字体—、,日常文书来往通用 的是一种便于书写的字体——。 -8、秦始皇规定把作为流通的货币,通行全国,后来历朝的铜钱都仿照秦朝的样式;颁布的诏书,使长度、容量、重量都有统一的标准,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9、为抵御匈奴,秦始皇筑成一条,的长城,历史上称“”。-10、秦朝疆域广大,东到,西到,北到,南到,是世界上最早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大国。 - -三、问题探究 - -1、阅读下列材料: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请回答: -(1)秦王是指谁?说出“扫六合”的含义和具体时间。 -(2)秦王“扫六合”后建立了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都城在哪儿? 2、秦始皇的政策措施中,有哪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四、形成性试题 一、选择题 1、“休养生息”的根本目的是() A缓和阶级矛盾 B 让人民安居乐业 C巩固西汉的统治便于剥削、搜刮 2、文景之治时期,徭役为() A一年一次B两年一次C三年一次 D 四年一次 2、文景之治时期,徭役为() A一年一次B两年一次 C 三年一次D四年一次 3、下列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是() ①汉高祖②汉武帝③汉文帝④汉景帝 4、“楚汉战争”指的是() A陈胜、吴广对秦朝的战争B楚国和汉朝之间进行的战争 C项羽和刘邦争夺帝位的战争D项羽、刘邦和秦朝的战争 5、西汉的建立时间是() A 公元前209年B公元前207年C公元前202年D公元前200年 6、废除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的皇帝是() 7、关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吸取秦亡教训B儒家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C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成效 D秦末农民战争促使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

秦朝的统一公开课教案

《秦朝的统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记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2、理解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及巩固统一各项措施的作用。 3、了解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动手制作战国时期各国的不同形状货币,掌握历史事物的模仿制作法,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及了解。 2、通过情景模拟——秦统一后征收赋税情景,培养学生于具体历史场景中,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展示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统一乃历史发展的潮流;通过学生讨论及思考统一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统一的重要作用,及统一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从而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 2、通过对统一的理解,让学生认识统一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 3、通过课堂小结,即在视频、音乐背景下,教师用自己的语言,有感情地对课堂内容以总结,其中着重描述秦始皇统一对中国的影

响,从而让学生感情升华,内心产生对统一的拥护,及为当前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的情感。 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教学难点: 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度量衡的统一。 教学方法 1、教法:讲授法、互动法、情景教学法、启发教学法。 2、学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战国末年七雄割据,争战称雄。是谁结束了分裂,统一了全国?(嬴政)(投影图片)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被后世尊为“千古一帝”(投影)!为何能得此尊号呢?让我们穿越历史,走近嬴政,见证《秦朝的统一》板书课题(投影)。 围绕课题“秦朝的统一”,本节课我们要学习两大内容:一是如何完成统一,二是如何进一步“巩固统一”。 (板书: _________ / ________/

秦王扫六合教案

《秦王扫六合》教案 【课程目标】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二)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归纳、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进步作用。 教材分析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华统一的先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始皇实现统一,既卓而不凡又专断残暴,成为后人争与评说的千古一帝。本课内容即以秦始皇为核心安排和展开。灭六国是实现统一;建立专制集权统治、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是巩固统一;焚书坑儒从主观上仍是为强化统一;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越族、开灵渠,将祖国境内的多民族置于秦的统一旗帜之下,更成就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伟业。以此为主线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是上好本课的关键。 【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作用。 【教学难点】 “焚书坑儒”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制作、模型。 【教学方法】 历史情境创意法、图表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活动】 以情景表演的方式来展示,假如你是当时的国家大臣,会建议秦始皇采取哪些措施来维护统治?让学生思考回答。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2.对学生进行分组和分工。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新旧知识联系的学习方法,以及全面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或组拼图型,使学生能够把历史材料和图型联系起来进行想象,建立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 5.教会学生简单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以便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 学生分析 知识状态 ①对秦朝的各类制度、政策了解不多。 ②对长城非常熟悉,但是对其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多。 认知能力 ①联系、比较能力较差,对秦朝制度、政策的变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

秦末农民大起义说课稿

《秦末农民大起义》说课稿 兰州八中石磊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我将从下面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建立和巩固,是中国古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秦朝的统一,将中国历史推 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是强大的秦王朝却昙花一现,很快就走向灭亡,本课 通过“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三个部分生动再现了 秦亡汉立的历史过程,本课条理清晰,因果分明,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秦的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对相关史实的研究学习,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成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秦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了解这一点,理解得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宰;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记不磨灭的光辉,为后来的农民反抗残暴的统治树立了榜样。 三、说学情 初一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比较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思维活跃,自我表现欲强。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成语故事的运用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大泽乡起义、秦朝的灭亡。 2.教学难点: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五.教法、学法 1.说教法:以情景体验历史,以探究认知规律,以交流升华情感,采用情境体验法、合作探究法、展示交流法。

秦王扫六合教案瓦店二中孙文英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安阳县瓦店二中孙文英 2014-10-15

七上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课标要求】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 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掌握秦始皇加强统 一的措施。 能力目标:通过历史情景,提高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统一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 【学习重点】秦朝加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 【学习难点】对焚书坑儒的理解和评价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一:激趣导入 播放小品《荆轲刺秦王》,放松心情,激发兴趣。 教学活动二:检查预习 (1)要求课前完成导学案上的作业(小组长汇报)。 教学活动三:合作探究 (一)建国篇 1,复习提问:“战国七雄” 2,同学阅读56页这一自然段,了解一下秦的统一过程。提问:在什么时间,谁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了什么?都城在哪?学生

通过自学找出问题答案。 3,结合多媒体,了解一下秦灭六国的顺序。通过多媒体,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秦的统一时间,建立过程,加深记忆。 4,合作探究“秦国为什么能过兼并六国,实现统一呢?(依据课文一、二段,并结合以前所学知识。) (二)治国篇(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方面的措施: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皇权为中心)(1)称帝(学生阅读课文资料,了解皇帝的由来。) (2)建立中央政府: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3)推行郡县制 2,经济文化方面的措施: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1)看奏折,答问题:为什么会出现管理困难?(此处解释度量衡,让学生了解) (2)秦皇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3)有什么意义? 3,思想上:焚书坑儒 (1),何为焚书坑儒?(看书并结合视频直观了解) (2),自主探究:如何看待这一事件,谈自己的看法 (3)齐读课文中郭沫若同志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4,军事上: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秦始皇边疆方面的成就主要就是北筑长城和开发面疆,同学们阅读59面的内容,归纳出在边疆上的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