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技术规范完整版

测量技术规范完整版
测量技术规范完整版

测量技术规范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Q

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PJAY 303001-2012测量技术规范标准

2014-12-01发布

2014-12-01实施

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发布

目次

前言

为规范工程项目施工技术管理,统一施工方案编制标准,并为工程提供施工技术和管理知识参考,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根据国家、行业、上海市的现行标准规范和有关知识,在总结以往的施工经验,广泛听取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意见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组织编制了本施工技术规范。

Q/PJAY 303001-2012《测量技术规范》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提纲

——第二部分施工技术原理及要点

本规范对测量定位施工技术要求作出了具体规定和参考。其中第一部分为施工方案编制的具体要求和规定,第二部分为施工技术的借鉴和参考。

本规范由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施工策划部提出。

本规范由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第一工程公司起草。

本规范由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施工策划部、第一工程公司负责解释。

第一部分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提纲

1.编制说明

编制范围

本方案仅适用于XXXXXXX工程的测量定位施工。

编制依据

(1)工程相关设计文件

(2)施工合同

(3)现行的国家、行业及地方的有效规范、规程、标准:(包括但不限于)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工程测量基本术语标准》(GB/T50228-2011)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J10972-2007)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2009)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工程测量资料整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

(4)政府、集团、公司等部门有关工程测量的指导性及强制性要求、意见、通知、规定等

(5)其他有效资料或依据

2.工程目标

(工期目标、质量目标、安全文明目标)

3.工程概况

工程性质

注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勘察单位、总包单位等相关内容。工程周边环境

对工程周边的建筑物、构筑物及道路场地等进行必要的说明,并附图01《工程地理位置平面示意图》。

工程现状条件

内容包括场地平整情况、场地的实际标高、有无障碍物以及明浜、暗浜等具体情况。

工程建筑结构概况

对工程建筑面积、建筑高度、建筑层数、建筑的结构类型、相对标高与绝对标高的关系等内容进行简单说明。

基准点概况

规划提供的G1、G2、G3控制点的位置及测量成果报告中关于控制点的数据简要描述。

4测量施工部署

设计图纸审核

通过校核设计图纸,了解定位意图,计算定位数据,以及建筑物跟周围的建筑物、市政道路的位置关系,确保建筑物的定位数据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阅读设计图纸时必须校算建筑物轮廓控制点数据和标注尺寸,记录审图结果。

检查各专业图的平面位置、标高是否有矛盾,预留洞口是否有冲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向设计人员反映,请设计人员及时变更设计。

测量定位依据点的交接与校测

1、根据总平面图及测量成果通知单对控制点的原始依据进行校核。

2、校测控制点的距离、夹角及坐标和水准点的高差。

3、与所在地规划局测量队办理控制点、水准点及相关测量原始资料的交接手续。对移交后的桩点进行妥善保护,防止桩点受到扰动破坏。

如果超出限差要求,及时向业主和施测单位反映本工程的校核结果,必要时,请施测单位重新复测。

检定测量仪器、量具及测量仪器的选用

测量仪器、量具应按国家计量部门或工程建设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进行检定,经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测量仪器及误差估计:为了保证测量精度,确保建筑物的定位及轴线间距,楼层标高的准确可靠,选用以下仪器:

5平面控制测量

测量控制网建立

根据测量过程将控制网分为一级、二级、三级:首级控制由业主提供控制点作为一级控制网,因施工需要进行加密的控制点为二级控制网,引测至单体楼栋的控制点为三级控制网。

将根据业主提供的控制点为依据,尽量避免离基坑较近,受施工影响较大的控制点,并用离基坑较远,受施工影响小的控制点来控制较近的控制点,控制点数量根据工程特点进行引测,间距要满足仪器的精度要求。

附图02《控制点引测平面布置图》

建筑物控制测量

工程基坑四侧布置轴线控制桩,地下部分采用外控法,地上部分采用内控法。

1、±以下控制测量:以轴线控制桩作为基础前期施工和±以下结构施工的测量控制。

基坑周边轴线控制桩向垫层上投测建筑物轴线控制线,投测后校核轴线间距、轴线夹角及对角线尺寸,然后依次测放出建筑物的轴线、墙、柱、楼梯线等结构线。

附图2《基坑周边轴线控制点平面布置图》

2、±以上控制测量:轴线内控法。

根据上部建筑进行布设, xx米布设内控点控制轴线,组成自成体系的矩形控制方格。

附图03《轴线控制点平面布置图》

控制点的测设

首层以上各层对应控制点位置预留 200×200(mm)洞口 , 洞口周围严禁堆放物品。每层楼板浇筑后,垂准仪仪安置在首层已作好的内控点上对中整平后,向上投测轴线。投点时要旋转0 °、90 °、180 °、270 °在四个位置向上投测,取其“十”字的交会点为投测点,点位误差应在轴线竖向投测允许误差范围内。四个角点测设后,在两对角点架设经纬仪检查角度是否为直角,测角误差应在允许范围内≤12 ″,用钢尺测量各边长是否正确。

工程重点部位测量控制法

1、建筑物外轮廓垂直度的控制方法

2、墙柱施工精度测量控制方法

3、门窗洞口测量控制方法

4、电梯井施工测量控制方法

5、超高层钢结构测量控制方法

针对以上部位制定控制测量精度的措施与方法。

6高程控制测量

高程控制网建立

根据规划局提供的水准点,向施工现场内引测,做往返测量。为方便施工,以此为基准点在场区内的板房上、围挡上引测出±并用红倒三角标记,高程控制点要定期复测。

建筑物的高程控制

1、±以下标高控制:

将高程点引至基槽内,并加强高程点的保护措施。

地下结构拆模后,把标高返到结构外墙上,放出建筑 1m 线。基槽内标高控制点要定期检查,以便及时修正。引测到结构内的标高要复核到场区内控制点进行检查。

2、±以上标高控制:

当首层墙体施工完毕后,根据现场高程控制点,经复测校核后向首层测设建筑 1m 线。标高控制点设在外墙或电梯井道能够铅直拉上去的地方,建筑物每500㎡设置1个标高控制点并用红倒三角标示。

首层以上的各层标高抄测,以首层1m 标高控制点用钢尺向上传递,每栋楼的两个控制点经联测校核,若不超过± 3mm ,以平均值作为结果,若超过± 3mm ,则重新传递。用钢尺量距时,应进行温度、尺长改正。以后各栋楼的标高控制点要与前一施工段的标高点进行附合。抄平时应尽量将水准仪安置在测设范围的中间。

7.测量放线精度要求

具体详见《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8测量管理制度

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管理体系是工程测量工作的制度保障,明确测量管理职责(即各自应配合完成的事项,即测量的定位、复核、控制点的交接等)。

仪器管理

1、所有仪器设备都应有检定合格证,并按周期检定。

2、仪器检定按照国家(市)各类设备检定规程规定的周期、检定方法、检验准则在国家授权的计量单位进行检定。

3、保存检定记录,建立仪器管理台帐,内容主要包括:型号、数量、检定时间、搬运、收发使用等。

4、现场设仪器柜,测量人员负责仪器日常管理。

5、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杜绝冒险、违章。

资料管理

根据《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JGJ∕T185-2009)中的有关测量章节内容和要求,测量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施工测量方案及审批。

2 、施工测量放线报验表

3 、工程定位测量记录

4 、基槽验线记录

5 、楼层平面放线记录

6 、楼层标高抄测记录

7 、建筑物垂直度、标高测量记录

8 、沉降观测记录

9复核验线

要求

1 、测量员测量放线完毕首先进行自检。

2 、自检合格后通知项目经理部,由项目工程师进行复检。

3 、复检合格后,向监理公司申请验线。

4 、经监理公司复检通过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5 、验线不合格,需立即改正,复检合格后,重新整理资料,申请验线。

验线范围

1 、监理验线范围:现场和作业面各级平面、高程控制点,各种分部、分项工程的定位桩点,基槽位置、几何尺寸和标高,各种关键部位的线。

2 、项目部测量员验线范围:除了以上监理验线范围内的必验项目,随时检查各种细部线,验线结果及时反馈各作业队,以便改正。

3、施工测量验线工作的基本准则

(1)验线工作应主动及时,验线工作要从审核施工测量方案开始,在施工的各主要阶段前,均应对施工测量工作提出预防性的要求,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2)验线的依据必须原始、正确、有效。

(3)仪器与钢尺必须按计量法有关规定进行检验和校正。

(4)验线的精度应符合规范要求,主要包括:仪器的精度应适应验线要求,并校正完好;必须按规程作业,观测误差必须小于限差,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应采取措施进行改正。

(5)验线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定位依据桩位及定位条件;场区平面控制网、主轴线及其控制桩(引桩);场区高程控制网及±高程线。

质量保证措施

1 、测量作业的各项技术按《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进行。

2 、测量仪器和量具除按规定周期检定外,对经常使用的经纬仪、水准仪的主要轴系关系应在每项工程施工测量前进行检验校正,施工中还应每隔 1 ~

3 个月进行定期检验校正。测量仪器和量具的使用应按有关操作规程进行作业,并应精心保管,加强维护保养,使其保持良好状态。

3 、施工图、测量桩点,必须经过校算校测合格才能作为测量依据。

4 、所有测量作业完后,测量作业人员必须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上报项目部由项目工程师参与核验,最后向监理报验。

5 、自检时,对作业成果进行全数检查。

6 、核验时,要重点检查轴线间距、纵横轴线交角以及工程重点部位,保证几何关系正确。

7 、加强现场内的测量桩点的保护,所有桩点均明确标识,防止用错和破坏。

8 、为防止测量误差(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粗差),必须从人员、仪器、操作环境和管理四个方面解决。

9 、尽量选择最佳观测时间施测,在不利环境下施测的结果,应有严格的校核措施,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10沉降观测

观测点布设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1、建筑的四角、核心筒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20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新旧建筑、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裂缝、后浇带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对于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应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并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着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框架结构建筑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上;

7、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形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对于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应设在沿周边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点数不少于4个。

观测周期与时间要求

1、建筑施工阶段的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普通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

2)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民用高层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设备安装等不同施工阶段分别进行观测。若建筑施工均匀增高,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时各测一次;

3)施工过程中若暂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2、建筑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率大小而定。除有特殊要求外,可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观测1次,直至稳定为止;

3、在观测过程中,若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口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当建筑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

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2~3d一次的连续观测;

4、建筑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当最后lOOd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时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能确定。

5、沉降观测工作做到“四定”:即使用固定的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使用固定的水准仪和塔尺;使用固定的水准点;按固定的方法和路线进行观测。

6、每次测得沉降数据均应按要求制表汇总,送交监理工程师审阅,发现沉降有突变应立即通报有关各方。

附图04《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第二部分施工技术原理及要点

1概述

工程测量学与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地图制图学海洋测绘和测绘仪器学一样,是现代测绘学的分之学科。它即遵循测绘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又为了解决工程和工程建设中的测绘技术问题,工程测量学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以及各种专用和通用的测量仪器。

2水准测量技术要点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1 结点之间或结点与高级点之间,其路线的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倍。

2 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km);n为测站数。

3数字水准仪测量的技术要求和同等级的光学水准仪相同。

水准测量所使用的仪器及水准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i,DS1型不应超过15秒,DS3型不应超过20秒。

2 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补偿误差α对于二等水准不应超过秒,三等不应超过秒。

3 水准尺上的米间隔平均长与名义长之差,对于因瓦水准尺,不应超过

0.15mm;对于条形码尺,不应超过0.10mm;对于木质双面水准尺,,不应超过0.5mm。

水准点的布设与埋石,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将点位选在土质坚实、稳固可靠的地方或稳定的建筑物上,且便于寻找、保存和引测;当采用数字水准仪作业时,水准路线还应避开电磁场的干扰。

2 宜采用水准标石,也可采用墙水准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

3 埋设完成后,二、三等点应绘制点之记,其他控制点可视需要而定,必要时还应设置指示桩。

水准观测,应在标石埋设稳定后进行,各等级水准点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 1 二等水准视线长度小于20m 时,其视线高度不应低于0.3m 。

2 三、四等水准采用变动仪器高度观测单面水准尺时,所测两次高差较差,应与黑面、红面所测高差之差的要求相同。

3 数字水准仪观测,不受基、辅分划或黑、红面读数较差指标的限制,但测站两次观测的高差较差,应满足表中相应等级基、辅分划或黑、红面所测高差较差的限值。

两次观测高差较差超限时应重测。重测后,对于二等水准应选取两次异向观测的合格结果,其他等级则应将重测结果与原测结果分别比较,较差均不超过限值时,取三次经果的平均数。

当水准路线需要跨越江河(湖塘、宽沟、洼地、山谷等)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准作业场地应选在跨越距离较短、土质坚硬、密实便于观测的地方;标尺点须设立木桩。

2 两岸测站和立尺点应对称布设。当跨越距离小于200米时,可采用单线过河;大于200米时,应采用双线过河并组成四边形闭合环。往返较差、环线闭合差应符合表4.2.1的规定。

3 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跨河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1 一测回的观测顺序:先读近尺,再读远尺;仪器搬至对岸后,不动焦距先读远尺,再读近尺。

2 当采用双向观测时,两条跨河视线长度宜相等,两岸岸上长度宜相等,并大于10m ;当采用单向观测时,可分别在上午、下午各完成半数工作量。

4 当跨越距离小于200米时,也可采用在测站上变换仪器高度的方法进行,两次观测高差较差不应超过7㎜,取其平均值作为观测高差。 水准测量的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每条水准路线分测段施测时,应按以下公式计算每km 水准测量的高差偶然中误差,其绝对值不应超过相应等级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的1/2。 M =

??

?

?????L n 41 式中,M ---高差偶然中误差(㎜);

---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 L---测段长度(km ); n---测段数。

2 水准测量结束后,应按以下公式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全中误差,其绝对值不应超过相应等级的规定。

M W = ?

?

?

??

?

L

WW

N

1

式中,M

W

---高差全中误差(㎜);

W---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L---计算各W时,相应的路线长度(km);

N---附合路线和闭合环的总个数。

3 当二、三等水准测量与国家水准点附合时,高山地区除应进行正常位水准面不平行修正外,还应进行其重力异常的归算修正。

4 各等级水准网,应按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并计算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

5 高程成果的取值,二等水准应精确至0.1mm,三、四、五等水准应精确至

1mm。

3建筑方格网建立技术要点

建筑方格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建筑方格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方格网的测设方法,可采用布网法或轴线法.当采用布网法时,宜增测或方格网的对角线;当采用轴线法时,长轴线的定位点不得小于3个,点位偏离直线在180°±5〞以内,短轴线应根据长轴线定向,其直角偏差应在90°±5〞以内。水平角观测的测角中误差不应大于〞。

方格网点应埋设顶面为标志板的标石。

方格网的水平观角测可采用方向角观法,其主要技术要求应测符合下表的规定。

水平角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加﹑乘常数改正。

观测数据经平差处理后,应将测量坐标与设计坐标进行比较,确定归化数据,并在标石标志板上将点位归化至设计位置。

点位归化后,必须进行角度和边长的复测检查. 角度偏差值,一级方格网不应大于90°±8〞;二级方格网不应大于90°±12〞;距离偏差值,一级方格网不应大于D/25000, 二级方格网不应大于D/15000(D为方格网的边长)。

当导线及导线网作为场区控制网时,导线边长应大致相等,相邻边的长度之比不宜超过1:3,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场区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n 为测站数.

当采用三角形作为场区控制网时, 其主要技术要求应测符合下表的规定。

场区三角形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场区GPS 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4水准测量数据处理

水准测量的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每条水准路线分测段施测时,应按以下公式计算每km 水准测量的高差偶然中误差,其绝对值不应超过相应等级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的1/2。 M =

??

?

?????L n 41 式中,M ---高差偶然中误差(㎜);

---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 L---测段长度(km ); n---测段数。

2 水准测量结束后,应按以下公式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全中误差,其绝对值不应超过相应等级的规定。 M W =

??

?

???L WW N 1 式中,M W ---高差全中误差(㎜);

W---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L---计算各W 时,相应的路线长度(km ); N---附合路线和闭合环的总个数。

3 当二、三等水准测量与国家水准点附合时,高山地区除应进行正常位水准面不平行修正外,还应进行其重力异常的归算修正。

4 各等级水准网,应按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并计算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

5 高程成果的取值,二等水准应精确至0.1mm ,三、四、五等水准应精确至1mm 。

5导线测量数据处理

当观测数据中含有偏心测量成果时,应首先进行归心改正计算。水平距离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量的斜距,须经气象改正和仪器的加、乘常数改正后才能进行水平距离计算。

2 两点间的高差测量,宜采用水准测量。当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时,基高差应进行大气折光改正和地球曲率改正。

3 水平距离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D P = 22h S -

式中,D P ---测线的水平距离(m )

S---经气象及加、乘常数等改正后的斜距(m )

h---仪器的发射中心与反光镜的反射中心之间的高差(m ) 导线网水平角观测的测角中误差,应按以下公式计算; m β =

??

????n f f N ββ1 式中,f β---导线环的角度闭合差或附合导线的方位角闭合差(秒) n---计算f β时的相应测站数; N---闭合环及附合导线的总数。

测距边的精度评定,应按(3-1)、(3-2)式计算;当网中的边长相差不大时,可按(3-3)式计算网的平均测距中误差。

1 单位权中误差:

μ =

[]n

Pdd 2 3-1

式中,d —各边往、返测的距离较差(㎜) n —测距边数;

P —各边距离的先验权,其值为21

D

σ,σD 为测距的先验中误差,可按测距仪

器的标称精度计算。

2 任一边的实际测距中误差:

m DI = μ

I

P 1

3-2 式中,m DI ---第i 边的实际测距中误差(㎜) P i —第i 边距离测量的先验权。 3 网的平均测距中误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