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尼采书有感

读尼采书有感
读尼采书有感

读尼采书有感

?瞧,这个人,快乐的智慧,偶像的黄昏,道德的谱系,恶的彼岸,人性的,太任性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此段话是尼采所述哲学书中封面部分前的言语。我想用其作为此篇文章的开篇第一段,虽然文字中的道理我无法有过明确的体会,更谈不上去诠释什么,但有庆幸有前人在先,思维愚钝的我还是在浑然迷惑中去阅读了书的内容,于是我剪除哲学的晦涩,为它嫁接上诗的含蓄。

接下来就谈谈对于尼采在人生生存哲学中的领悟。在尼采看来,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审美的人生首先将人生及其悲剧看作一种审美现象。在把人生当作审美现象的基础上笑对人生一切悲剧。同时,以酒神精神克服人生悲剧性的审美人生还是一种醉的人生,强调在酒神艺术的醉中,通过生命力量的提高而直接通过永恒轮回之人生痛苦,从而达到生命自身的美化和欢悦尼采在本体论上强调世界是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所构成的无意义的生成,由此,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由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的生成世界所导致的人生的悲剧性,便成为尼采哲学思考的核心。著名尼采研究专家乌苏拉〃施耐德这样评价尼采的:?他的哲学道路是由把世界理解为一种痛苦的解释,由对这样一个痛苦世界的正当性的探讨以及如何摆脱这个痛苦世界,即对‘永恒化’和‘世界美化’的探索所规定的。一再被强调而且当然强调得很有道理的基本思想──上帝死了、超人、末人、强力意志、永恒轮回──仅仅标志着上述探讨世界

及其拯救的道路的各个阶段。

事实上,尼采的以肯定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的酒神精神,由于将人生的痛苦当作一种审美现象进行观照,同时也就意味着是一种从艺术的视野而不是从道德评价的视野来观察和感悟生命的审美的人生态度。酒神精神的悲剧人生观以正视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为目标,而这其中贯穿的则是对人生悲剧性的审美观照。

尼采自身对人生悲剧性的敏感和他从叔本华那里所感悟到的人生痛苦之悲切性,使他不得不寻求人生拯救之药方。科学的冷漠和道德的说教都无法让人真正从痛苦中解脱,而唯一能使人从痛苦的世界中解救出来的只有幻想。艺术和宗教都起源于幻想,但是,宗教的历史证明,它不仅没有帮助人类从痛苦中解放出来,相反却比政治机器和道德观念更强有力地形成了对人的本能的束缚,造成了人之生命被弱化、被毒害的新的痛苦。于是,尼采便在审美领域寻求人生的出路,寻求摆脱痛苦、战胜人生悲剧性的途径。换言之,在尼采看来,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

尼采通过永恒轮回达到了对生命的最高肯定。由于永恒轮回,人不仅获得了永恒的欢悦,也不得不承担起永恒的人生痛苦和悲剧。但是,审美的观照正是在个体消解于整体生命,小我融汇于大我的生命轮回中感悟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美。尼采以宇宙生命赋予个人生存意义,要求个人站在宇宙生命的立场上来感受永恒生成的快乐,其中包括毁灭掉有限个体的快乐,无非是要人们用生命本身的力量来战胜生命的痛苦,而当你进行这种抗争时,你就是在痛苦中也会感觉到生命

的欢乐,这种抗争痛苦而生的快乐乃生命本体的快乐。

在尼采看来,面对痛苦、险境和未知的东西,精神愈加欢欣鼓舞,这就是酒神精神,也就是审美的人生,因为他正是在用美的视野去估价痛苦、险境和未知事物,这种估价激发了他生命的活力。因此,具有审美的人生态度的人不拒绝一切人生悲剧,相反,笑对一切悲剧。?最富精神性的人们,他们必首先是最勇敢的,也在广义上经历了最痛苦的悲剧。但他们正因此而尊敬生命,因为它用它最大的敌意同他们相对抗。?我们在悲剧艺术中看到,悲剧英雄用他的毁灭使我们感受到生命本身的不可摧毁,精神为之欢欣。在人生悲剧中,我们自己就是悲剧英雄,我们也要从自身的痛苦乃至毁灭中体会生命的伟大和骄傲。

这样看来人生是一出悲剧,那我们就全身心地投入去将这出悲剧演得威武雄壮、高洁豪迈。笑对一切悲剧,乃是人生肯定的顶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我愿意魔鬼围绕着我,因为我是勇敢的。勇敢驱逐了鬼魅而自制许多魔鬼,──勇敢需要笑。??站在最高山上的人,笑看着戏台上生命里的一切真假悲剧。?

一种回避生命的悲剧性质的智慧无权称作智慧,只配称作生活的精明。以无名状,莫思迁的生活态度去面对人生,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活得精彩。

参考文献:

1、刘烨编译:《尼采生存哲学》九州出版社

2、周国平编译:《尼采美学文选》北岳文艺出版社

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1篇】 四年前就看過孫老師的這本《愛和自由》,當時看的時候就覺得這種教育方式很好,可是書看完了就完了,沒有很深入的去執行,概念式的東西在頭腦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曾經工作的 早教機構雖然也主張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孫老師在書裏 所說的傳統的觀念是那麽根深蒂固,那條路越走越偏。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長大,總覺得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困擾着我。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強烈的無力感,自己和孩子都很痛苦。一直想不明白:作爲媽媽自己好像已經盡全力了,但是爲什麽教 育的路還是那麽痛苦呢!直到我聽到了孫老師的講座,走入愛如是,參加讀書會,再從新拿起《愛和自由》 《愛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孫老師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話特别的觸動我:人們從不會爲一個孩子長不大而擔憂, 但卻從不認爲精神的種子曾在兒童内心存在過,從不認爲兒童内 在也有一個自然、有序的成長過程,它隻需要我們提供一個适合 發展的環境。在兒童的精神上,我們一直在充當一個角色 ——“造物主”。在傳統教育中我們從不懷疑孩子是教出來的, 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權威自居,我說的都是對的,都是爲你好, 你那麽小你什麽都做不了,你這樣做是沒有意義的!成人固守着 自己的信念,沒辦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觀察孩子,更沒辦法觀察

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給孩子提供成長所需要的環境! 然後成人就開始抱怨這孩子真不乖,帶孩子真是折磨人啊。這也 許就是我前面說到的所謂的“問題”。如果不能了解兒童時期不 需要成人的那種“灌輸”,而是需要條件的準備,兒童會自己吸 收這一規律,那麽這些問題就會一直困擾着我們。 我走進愛如是後,我仔細觀察身邊的孩子,他們大部分都很 自在,沉浸在自己喜歡的工作中,老師不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 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孩子表現出的那種工作時的平靜,遊戲時的喜悅,發生沖突時情緒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 我從心底覺得在這種環境裏的孩子是幸福的 “人類的發展中有一個法則,就是愛。這個世界上最高貴的,最大的真理就是愛。無愛和非正常成長史這個世界最大的罪惡。”作爲媽媽我們總是說自己多愛孩子,可是我們的愛是有條件的, 不穩定的,變化莫測的,一切按照我們的計劃進行時我們是愛孩 子的,孩子要什麽我們都會滿足;孩子“搗亂”的時候,發脾氣 的時候,我們自己身體很累的時候,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都是不 愛孩子的。對于這一點我深有感觸,經常會跟孩子說你怎麽這樣,你爲什麽不能體諒一下媽媽?那種感覺非常的無力也非常的無奈。現在每當我想說這句話的時候我知道那是因爲我缺愛。在我有情緒,我不舒服的時候我需要别人的安慰和愛,在得不到的時候我 希望從孩子哪裏得到。我深深了解這種缺愛,不能獨立,依賴帶 來的痛苦。我想結束這種痛苦,更加不願這種痛苦在孩子身上延

《智慧书》读后感

《智慧书》读后感 《智慧书》读后感 点亮智慧之光,开启智慧人生,踏上智慧旅途 寒假拿到《智慧书》一书,本书是西班牙作家巴尔塔沙葛拉西安的代表作,汇集了300则绝妙的格言警句,论及识人观事、慎 断是非、修炼自我、防范邪恶等处世智慧和谋略。自1647年问世 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历经几百年时光之淘洗而不衰。叔本华将 其译为德文,赞誉它绝对独一无二,这样的书,仅仅读一遍显然 是不够的,它是一本随时都能用上的书,简言之,它是一位终身 伴侣。;尼采则断言:葛拉西安的人生经验,直至今日仍能显示 出无人能比的智慧与颖悟。在剖析道德方面,整个欧洲没人能比 葛拉西安更为慎密、更为精细。几百年来,《智慧书》与《君王论》、《孙子兵法》并称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三大奇书,但比《君主论》更亲民,比《孙子兵法》更实用,比《道德经》更积极,比《厚黑学》更光明。 《智慧书》是为每一个人而写,它深刻地描述了人生的处世经验.为读者提供了战胜艰险、提升自我的良策。虽然没有主要内容,可我觉得,其实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个人或者多个人的复杂 人生。可谁又会想到,写这本书的人竟是一个信教的教士,关于 这个作者的经历我充满了好奇心,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 怎么会写出这么多至理名言,而且个个实用呢?

随着西班牙哲学家、思想家葛拉西安的目光,探寻智慧之光,采摘智慧之果。信手打开书页,《智慧书》分为处世篇、修身篇、思辨篇三章。从开始到结尾,全书没有故事情节,没有主要内容,有的只是关于人际关系、处事哲学的300条真言,其待人之理、 律已之道。在处世篇中,每个人都会在某一方面胜过别人,在另 一方面又有别人胜过他。学会欣赏每个人会让你终生受益。聪明 的人尊重每个人,因为他知道人各有其长,也懂得成败不易。愚 蠢的人鄙视他人,一半是因为他的无知,一半是因为他相中的也 好不到那儿去。修身篇中人非生而完美,所以每日应该德行兼修,不断进取,最终臻于完善。从而让你德行圆满,声名显赫。以及 思辨篇中身体的成熟需要二十五年,心灵的成熟需要五十年,精 神则生生不息。堪称则则精辟、字字珠玑。 《智慧书》以一种令人惊异的冷峻态度,深刻地描述了人生处世经验,提供了战胜艰险、困顿与迷茫的种种神机妙策。以一种 机智的幽默提供了人生奋斗与成功的真知灼见,以及诸种善与美 的道德真谛。它对人生世俗和人性的洞察极为深刻,独一无二, 语言表达曲折多姿,在谈论道德问题方面更是出色和精微,显示 出巴尔塔沙葛拉西安杰出的智慧与頴悟。 300则格言,300个顿悟,葛拉西安先生用他的智慧,为我们 解惑,在人生这个疆界中,点亮智慧之光,开启智慧人生,踏上 智慧旅途,步步前行!

《报任安书》同步练习

《报任安书》语段训练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 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胜:尽,全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称:称道 C.思垂空文以自见.见:看见 D.略考.其行事考:考证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古者富贵 ..之人称焉 .. D.唯倜傥非常 ..之所为作也 C.略考其行事 ..而名摩灭 B.大底圣贤发愤 3.对《报任安书》中的思想与内容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借给任安回信的机会,阐明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 B.司马迁认为古代“圣贤发愤之所为作”,都是作者“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述往事,思来者”,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识,著述成文,留给来者去思辨验察。 C.这封书信是司马迁的苦心孤诣之作,写得情真意切;作者“为情而造文”,自始至终表达了悲痛的感情。 D.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 4.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运用 5.在下面横线处另补两个事例。 娇生惯养是培养低能儿的摇篮,高山寒土使苍松翠柏更加挺拔。司马迁受宫刑,文章字字珠玑;李后主被囚禁,词境为之一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真是至理名言啊! 答案:唐明皇沉迷声色,导致生灵涂炭陈希同腐化堕落,终于自取灭亡 6.根据要求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六个关键词(可以是短语)。 由于司马迁认识到了,历史终归是“人”的历史,不是“天”的意志史,于是以“绍圣《春秋》”为使命的司马迁抛弃了孔子既定的历史纪年法——编年体,而改用纪传体。这次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他对那冰冷的历史巨轮投以轻蔑的一哂,然后满怀慈悲地去关心轮子下的那些泣血的生灵,从而,我们看到,一代一代的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抗,对自身命运的体认,构成了《史记》的主色调。史学成了人学,必然性成了戏剧性,逻辑的链条崩溃了,生命的热血喷涌而出…… (1)历史纪年法的史学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学的史学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曩.者(nǎnɡ)传.曰(zhuàn)倜傥 ..(tì tǎnɡ) B.剖.腹(pōu) 放失.(yì) 愠.色(yùn)

读人生自律书有感

读人生自律书有感 读人生自律书有感 “人生之品,唯德芳馨”,对此话已仰慕许久!一直在心里珍藏至今。 儿时的爱书,是那种手不释卷,或为书里的主人公而泣,而笑,或为故事的精髓而彻夜难眠的少年似的情怀,书如花香,时而涤荡心扉,书如丛影,时而投射灵感,书更如一盏长明灯,经久不息。一本好书,展现的是美好与光明,揭示的是黑暗和混沌,唤醒的是良知和觉悟。 如今选择读的书,更偏向于人生感悟、静思反省一类,更向往那种对阅历加深后,洗净灵魂尘嚣的意境。因为那样的书,往往显得平直、朴素,耐人寻味,另有一番“书中书”的幽远味道。 闲暇之余翻来一本新书,名谓《人生自律书》,每日静读几篇,感触颇深。 作者严己福用平实的语言,真实的情感,道出了许多真知灼见,道出了人生一种丰厚的思想沉甸和积蓄。书以每日警醒的日期格式,文字力度的渗透,向读者印证了岁月在人们心里打下的烙印。这是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必备的一本修身养性书,也是对所有追逐理想的人的忠告万言书。它象警钟长鸣,又象蓝天浩海一般,气势轩昂,振耳发聩。 书中运用了理性的思维,形象的事例阐述了十二部分的内容,我通读全文,择取了其中的十二部分。 其一,众人相处要低调,个人独处要自修;交往要谨慎,朋友要选择。主要讲的是一个人的人品和自制能力的培养等个人修养问题以及个体与群体交往遵循原则。 其二,越是感觉良好,越要谨慎言行;要有风险意识,常在盛时思衰时。也就是说,我们身处现实世界要常怀谦和之心,做人处世不过分张扬。同时告诫我们,凡事不可大意,在得意时万不可忘形,在失意时切不可失志。 其三,不要以权代法,否则自取其辱;常在河边走,就要不湿鞋。书中的这一部分更是画龙点睛之笔,作者仿佛站在了权力的山崖边,正呐喊着莫为权力所恋战的呼声,一针见血,点明了不做欲望的奴隶思想主题,崇尚淡泊,慎独的品性。 其四,贫贪很相近,不贪就是福;先做人做事,然后才是做官。不知足的富有和贫寒一样地可怜,甚至比贫寒更可怕。这里,作者讲到了一个“立足本职工作”的话题,他认为一个人的本分是做好自己份内的事,而不是好高骛远,不自量力。 其五,心态决定命运,保持良好心态;抵御金钱诱惑,必须自净内养。没错,心态是健康人生的第一先决条件。有好心态,才会有好的现在和未来。要了解这样一个道理,金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是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那么在介绍这本书之前,我想先说一说作者孙瑞雪。孙瑞雪,儿童教育专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创办了大陆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和第一所蒙特梭利国际学校,之后又创立了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中心。那么什么是蒙特梭利教育呢?蒙特梭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教育不是为上学作准备,而是为未来生活作准备。"其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帮助儿童的生命自然地成长和完善。具体的说就是让儿童获得身体、意志、思想的独立,达到人格、心理、智力、精神的完善。有兴趣的老师可以找找这方面的书了解一下,我个人认为这个还是很有用的,尤其是对我们年轻的父母。下面我就自己读《爱和自由》这本书的一些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泰戈尔 这是《爱与自由》的作者孙瑞雪老师很欣赏的一段诗,同时她也将诗句中的“爱”和“自由”作为她这本幼儿教育演讲录的书名。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书中有太多太多让我感动的语句,也有很多让我受益匪浅的道理,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重要的职责是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建立起稳定的安全感和自信,让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远远重要于知识的传授。

孙瑞雪老师是一位蒙特梭利教育(蒙氏教育)的倡导者,所以书中处处都体现了蒙氏教育理念。许多成人都会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我们会不经意见扮演了“上帝”,孩子的“上帝”。其实看似弱小的幼儿,他们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们增加什么新内容,只需要给他们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蒙特梭利说过:“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如果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都应该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在实际的生活和活动过程中让他们的“精神胚胎”(也就是书中所说的敏感期)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他们一定会成为人才的。的确,零到6岁甚至到12岁,儿童都处在很弱小的状态,必须有成人来帮助他成长,但并不是成人自以为是的“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自己会吸收。儿童内在有一个自然、有序的发展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书中还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让我们成人会“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在整本书中没有看到具体的教法和技巧,更多的是用饱含激情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书中提到在《早期教育与天才》的书中提到一个观念: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这里提到的兴趣是孩子天生就有的,而且孩子的个别差异决定了他们每个人会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每个孩子生来就是独特的,有个性的人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是独一无二的,思维状态也是很独特的,如果每一个儿童能带着自己独特的思维看待周围的世界将来也一定会是富有创造性的人才,这样我们的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发展每个人自身的潜力。 现在的儿童交友面广,接受新事物的的能力方面都比较强,所以我们这一代的老师应该更加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不要过多抑制他们的欲望而是要发展它们。这需要我们老师平时的观察,在细节上鼓励孩子发展他们的兴趣。说到

智慧书读后感

智慧书读后感 导读: 智慧书读后感(一) 我最喜欢的书是《智慧故事》!只要你一翻开它,智者们的故事就会一个一个的跃入你的眼帘:有《晏子论罪》、《苏秦临终布下车裂计》,有《孔子巧认字》,有《曹不兴改做苍蝇画》……就连课本上的《田忌赛马》、《曹冲称象》、《晏子使楚》等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读完这本书,真让人大饱眼福!我读完这本书后,不禁想到:为什么书中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有聪明的头脑呢?伴着疑问与好奇,我再次翻开这本书,这次我得到了满意的答案。智者们智慧的取得,无外乎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要三思而后行。在生活中仔细观察仔细思考后再行动。《晏子论罪》、《孔子巧认字》》、《曹冲称象》里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二是属于急中生智。《曹不兴改做苍蝇画》就是这样的例子,曹不兴在给孙权做屏风画的时候,不小心在纸上滴了一个墨点,他就机智的把墨点画成了苍蝇,因为画的象,不但没有受到责罚,最后还受到了孙权的夸奖。三就是所谓的天才。三岁中举的区寄就属于这种类型。三岁的区寄想考举人,考官给他吃瓜果,他把藕分给父亲吃,梨则自己吃,因为“藕断丝而连,父子不分梨(离)”。考官立即给他报上了举人,但只有这三点还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刻苦学习使自己聪明。头悬梁的孙敬就是通过刻苦的学习才在学术上有一席之地。为了学习,他夜以继日地苦读,但他发现,这样读书经常会困倦。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用绳子的一头绑住头发,另一头绑住房梁,只要一

低头头发就会被猛的拉一下,于是他就被惊醒了。终于,孙敬在学术上有了成就。头悬梁的故事也传为佳话。智慧,永远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得来的! 智慧书读后感(二) 看过了《智慧书》,发现了更多的人生智慧,才觉得应当更加抓紧时间,让生命更加充实,让自己更加成功。 智慧无处不在,而书中更是提及了方方面面的智慧所在,让人增长阅历,得益非浅。 作为年轻人,以为当前我们最为需求的是学习生活之谛的深奥,同时,增加作为人生资本的学习和经验也是最为迫切的。 要想干出一番事业的年轻人很多,那是为他们不满现状,想得到更多更好的物质生活和体现更深更远的人生价值,但是,你干事业的资本在哪里?你准备好了吗? 其实,资本就是你自己,那就是你有努力,负责,不断地去做工作,并且不断的积累经验,当时机成熟,上帝也会把机遇送到准备好的年轻人身上。 设计好了蓝图我们才可能建好房子,打好了地基我们的路面会经得起更多人的考验,同样,我们想成就事业不可想避繁就简地,世上没有不劳而获。 也许你现在是个初出社会的毛头小伙,你会感叹文凭太低,工资不高,工作无聊,了无生趣。你没有钱走进专门的学校再次升造,你可能还要为一定的负担而奔波。也许你已是一个小有成就的白领,

读《报任安书》有感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读《报任安书》有感 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想而知,《史记》在史传文学上有多高的地位。而它的作者—司马迁,更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 司马迁的著述,除《史记》外,还有著名的《报任安书》一文。 《报任安书》让我感受到了司马迁那傲然不羁的风采,他正直不阿、光明磊落、意志坚强且富有感情。 司马迁因为李陵上谏辩护而触怒龙颜,汉武帝勃然大怒,面对自杀和遭宫刑的两难选择,他也曾犹豫,也曾彷徨,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如果就这样“伏法而死”,就毫无价值可言,他想到孔子、屈原、左丘明等人,这些人也曾受过屈辱,但都有骄人的成果。而他也有自己的理想要实现、自己的使命要完成,他不甘心,不甘就这么默默死去,带着这种悲愤,他毅然选择了宫刑,忍受着痛苦与屈辱,最终完成了千古名篇《史记》。 司马迁用的实践诠释了他在《报任安书》中的生命价值观念:“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价值决定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活法,但是人生在世,总得留下点值得让人回忆的东西,

要想重于泰山,就得尽己所能,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司马迁无疑是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在挫折面前表现得坚强乐观,在逆境中仍然心怀理想,并为之奋斗。在身心都受到严重摧残时,他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逆境磨练了他的意志,他在与现实的斗争中得到了锻炼,人格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伟大,他生命的价值也在奋斗与困境的搏斗时得到了升华。我也一直坚信一句话:底蕴的厚度决定生命的高度,人生就像一杯浓茶,不会苦一辈子,但会苦一阵子。试问,如果没有经历那残酷的宫刑,谁还会知道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在逆境中勇敢追求理想的伟大灵魂。 纵观历史,有不少伟人,他们不是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下创造出自己的价值的,而是在逆境和挫折中,创造出为世人所熟知的成就的。爱迪生,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一生地发明颇多。可在辉煌的背后,他又何尝不是从一条崎岖之路挺过来的呢?小时候家里买不起书,买不起做实验用的器材,他就到处收集瓶罐。一次,他在火车上做实验,不小心引起了爆炸,车长甩了他一记耳光,他的一只耳朵就这样被打聋了。生活上的困苦,身体上的缺陷,并没有使他灰心,他更加勤奋地学习。一次次的实验,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无眠,一次次的振作,让他冲出了逆境,成就了他辉煌的人生,为世人留下了许许多多发明。 再如伟大的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少年时家贫但好学。他两岁的时候就是失去了父亲,家中贫困无依无靠,惟与母亲相依为命。后来母

《爱和自由》读后感.doc

《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爱和自由》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欢迎大家分享。《爱和自由》读后感1 读完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感受颇多。这本书带给我的不只是心灵上的震撼,更是思想上的吸引,我认为这是一本可以改变老师、改变家长,最重要的是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书。 当今的社会,我们关注教育、重视教育,但教育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爱。要真正懂得爱孩子,并非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真正关注孩子生命内在的发展,而不仅是技能的驯化;真正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仅是物质的替代;真正尊重孩子作为个体的独特性,而非流水线上的作品;真正让孩子创造自我并创造世界……这才是教育! 爱到底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这是看《爱和自由》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在心头。 作为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六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爱心丰盈的老师,但是看完这本《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到我们的爱或许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一种“虐”。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够,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潜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非要听大人的话,而我们的理由往往就是:“因为我爱你们。”但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事故,哪怕是小擦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因此我们处处留意,时时留意,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子,不能碰那个东西,它会划伤你的手,你们就听老师的吧,老师是为你们好,老师爱你们。”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老师都在做的事情。看完《爱

智慧书读后感_心得体会

智慧书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智慧书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智慧书读后感 干涩的心灵等待年轻鲜活的血液,就像孩子等待快乐的晚霞。而当人们开始崇拜财富的英雄,羡慕IT精英;当人们抱怨生活的苦涩和无奈的时候;我依旧仔细地阅读着那本《智慧书》(巴尔塔沙·葛拉西安着),用言语写着读书的心情。 有人说:“知识是实现理想的翅膀”。也有人说:“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智慧书》却说:“读我吧,我将给你幸福的人生”。 《智慧书》婉约的倾诉着半透明般晶莹的人生哲理。从我步入社会之后,这本书就指引我走过了四年的成长道路。向涉世之初的我挥洒过阳光雨露,向我恩赐风霜冰雪,使我带着喜悦的心情在它的帮助下体验人生。品尝人生经验、社会经验和感情经验的色彩,关注着绿翡翠般的希望。 宁静平和地对待生活的给予。对生活渴望的我,塞满所有的思绪,背着橙色的理想,寻找过冬的食粮,很幸运的有了份教育工作。我如淡蓝色的云朵带着颗颗希望播洒快乐的种子,从带着粉笔灰的指尖流淌出快乐的音符,感受着“教而无类”的苦与乐。我平静的接受着一切地变化,努力地用强力胶粘合生活那张纸做的碎片,默默分享努力后的欣慰。听着“叽叽喳喳”的读书声,感到如此的天真、轻快、快乐、幸福,就此宽容一切顽皮的孩子。 感受清淡醇美的工作,过滤外在的浮躁,提升内在的涵养。胡须点缀我稚嫩的脸,书本充实我内敛的心;于是五指滑过白沙般地柔云,雕刻纯净的阳光,陶醉于唯美的境地,唱着“意气风发”的歌走进集体生活之中。 用阳光般的酒窝对待人生。面对同样严肃的人生问题,《智慧书》诠释着人生的博大深沉,却告诉我去微笑面对。时常在想:难道让岁月把我放进酱油瓶泡制我的青春。“不!”,不声未完,一不小心,戴着眼镜似有浩然书卷气的脸碰到了手中的茶杯,茶杯的水抖落在智慧的年代,汲取墨迹的甘甜。粉红的桌布落下微蓝浅白的梦,嗅着图书的悠悠书香。知识的种子留下了生根发芽的痕迹,为冬天添上厚实的几笔,用智慧来装饰人生。不要让生活缺少微笑,就在口袋里装上一张张信念,仿佛享受着垂钓的乐趣;走进塘边的果园,采摘红苹果的清香,深刻地体会到烂漫的人生更须朴素平实。

虚空的虚空,永恒的永恒 —— 读《传道书》有感

虚空的虚空,永恒的永恒——读《传道 书》有感 虚空的虚空,永恒的永恒——读《传道书》有感跟着老爸读《圣经》 《传道书》读经概要引言: 《传道书》归类智慧书。全书十二章,共二百二十二节经文。天主教译作《训道篇》;七十子译本为《召集者》;和合本译作《传道书》。 全书以传道者的名义,通过自身的经验和对事物的观察,发表对人生意义的看法。 《传道书》作者虽颇有争议,但从内容来看,的确是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王所著无疑。从内容而论,的确是晚年的所罗门,对昔日堕落的懊悔与批判,反省与领悟,终于明白了日光之下的虚空和无益,惟独敬畏神才有人生的真价值。 1-2章讲述以智慧寻求人生的意义,得出的结论都是虚空,无论以什么方式来验证,结果都是虚空。 3-7章讲述人生皆有定数,各有定时;神的律例不能更改,人有终身行善的责任;人可以享受劳动的成果,但物质却永远不能填满人内心深处的空虚。人要从顺逆的处境中吸取经验教训。

8-12章讲述几个问题:人的局限性;人的智慧更胜权力一筹;要多行善事以求善报;不要虚度光阴,要从存敬畏之心,谨守遵行人之本份。 传道者总结说:凡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是毫无意义,也是痛苦的; 凡是不受道德约束,为所欲为,损人利己的人生,必定是孤独、失败的; 人生一切都是暂时的,人生才智和劳碌都是徒劳无益的; 全书用三十三个虚空,来阐述生命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 凡是声色犬马,口腹之欲都是暂时的,人生唯一的归宿就是死亡。 最后他告诫人们,要敬畏神,谨守遵行神的诫命,这是人应尽的本份,因为一切事,无论善恶,神都必审问。 注:《传道书》必须和《雅歌》同读,不然会太过悲观消极。 传道书阐述人生虚空、无益,虽有结尾的敬畏神,归向神,但是占据篇幅太少;惟有雅歌让人觉得人生的美好和价值。 虽然从所罗门的经历而言:

《爱和自由》读后感四篇

读后感可以写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下面是给大家介绍的《爱和自由》读后感,欢迎阅读。 《爱和自由》读后感1 正如题目所言,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不过,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如果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 记得曾经有位姐姐带着自己正上幼儿园的女儿来玩,小女孩活泼可爱,新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年轻的妈妈告诉女儿这位阿姨是老师!老师。听到这两个字,小女孩顿时害怕地躲到了妈妈身后。姐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而我却笑不出来,小女孩的老师到底对她做了什么,以至她竟然如此害怕老师? 这件事也许是个案,但确实让我在一段时间之内对中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担

忧。《爱和自由》就有一个老师粗暴对待学生的案例某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接着是孩子把球扔给老师,结果,老师也没接祝当时看到这一幕的蒙氏老师想这回老师没话说了吧!接着,令人惊愕的一幕发生了,老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 怎么着都是孩子的错!可想而知,经常被这么指责的孩子必然会胆怯、不自信、内向、对别人也不会宽容到哪儿去,并且对什么都没信心,也不敢去挑战自己,更不用提什么创造力了!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是不是就会更加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这个纷乱的世界呢? 《爱和自由》读后感2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蒙氏理论的书,拿到书后才一翻,就马上被吸引住了,一边看一边打心眼里认同,合上书本,内心充满了接触到真理的激动。

好书读后感言范文5

好书读后感言范文5 第一篇 《左手沉思录右手智慧书》,讲述的是人生的创造力。通过读这 本书,系统地梳理了个人处世的方法。主要就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仁爱、真诚对每一个人。人与人之间,像牛顿第三定理所阐 述的一样,力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以仁爱之心真诚对待每一个人, 他人一次不能感受到,但是只要持之以恒必能得到他人真诚的回应。 在生活中,我们最难做到的是对与自己相左或相反抱以仁爱之心。历 史中也是如此,很难有人以仁爱之心对待巴西队。其中典范是,王安 石和司马光诉求不同,但不扰乱他们是不最好的朋友。读这本书,给 我最大的震撼便是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容忍他人的指导思想不同意 见及不涉及原则的冒犯。正如书中所讲,武力可以使人屈服,但是不 能使人心服。在用心生活的过程中所,要极力收敛自身的戾气,心平 气和去听取并尊重回去他人不同意见,因为所有意见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即便是显得不可思议非常不可思议的意见,都是所持者在一定条 件下用特定思维思考所得出的。我们需要做的是,以忠贞对待各种意见,思考各种意见的来源,结合自身的条件作出相应互补判断及行动。当然,这里仁爱之心指加宽的是扩宽自身的胸怀,使之容纳不同意见 或不违背原则的事和人。但任何事物甚至有两面性,需要把握度,在 怀有仁爱之心的同时,对违犯原则的事物不予以姑息。 2、淡化利欲之心。利,正如其形,左禾右刀。在刻意追求利益的 同时了对于人生更重要的快乐。人心不足蛇吞象,这是古语,是前人 对人生的经验教训和阐释。对于利欲,在我看来是都市生活的附属品,要把它当做成生活的点缀而不能当成每时每刻的必需。世间其实其实 不然大都相通,人生实际上也是一场人生道路特殊的比赛,最大对手 是自己。与现实生活中的竞技比赛一样,用平常心去绝佳比赛反而能 得到最好的结果,越是看重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在人生的比赛中, 用平常心回来做最好的自己,不苛求权益也不一无所求无上进之心。

【课外阅读】《报任安书》赏析4

【课外阅读】《报任安书》赏析 摘要:《史记》是伟大的史学著作,这部元典作品的作者是司马迁。对于《史记》,后人的评价非常高:“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书。”(宋人·郑樵)但史书上关于司马迁生平思想的记载却并不多。《报任安书》这封近三千字的书信,成了司马迁的绝笔之作,也成了中国历代史学家研究司马迁的重要史料。由于对古代思想文化了解不多,我在讲到《报任安书(节选)》时,遇到了很多问题,如为什么司马迁要在这封信中大谈宫刑和耻辱?为什么司马迁一定要写成《史记》?为什么他要在《史记》将完成时写这封信?……越细读这篇文章,我对古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越隔膜。司马迁,这位2000多年前的古人,要通过这封信,向后人剖解自己的灵魂;而我,却难以穿透时间迷雾看清太史公内心。这与我古代文化知识匮乏不无关系。所以,我要把自己备课过程中的困惑和试图解决这些困惑的一些做法写下,借以向前辈、同行请教。 关键词:孝道耻辱古人思想古代文化常识 主体: (一)耻辱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书信。往往人们在写信的时候可以敞开心扉,说一些心里的真话。所以这封信是司马迁揭示他心灵的很真实的一个材料。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说,“我个人认为整个《报任安书》就写了一个字,耻辱的“辱”。这一个“辱”字贯穿全文,作者着重写了三点。第一是受辱之因,就是为什么受到宫

刑。第二是遭辱之痛,就是受了这场奇耻大辱之后,内心痛苦。第三是忍辱之由,就是为什么受了这么个奇耻大辱,自己能够忍下来,坚持活下来,为什么?实际上就讲他遭辱、受辱、忍辱。”在备课时,我遇到了第一个障碍:司马迁用大段的篇幅来谈“辱”和“刑不上大夫”这两个问题,古人对辱是怎么看待的呢? 古代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关于耻辱的看法是:“士可杀不可辱”。所以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勾践为夫差尝粪,蔺相如见廉颇引车避匿,才会被传为千古佳话。一般的文人骚客可以做到视死如归——所谓士不怕死,奈何以死惧之?——却都怕受辱没。“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所以李广不忍面对刀笔吏而自刎于军中。在秦汉时,士大夫在受审时,往往会盘水加剑,以示天子的法律公平。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故其在大谴大何之域者,闻谴何则白冠牦缨,盘水加剑,造请室而请罪耳。”在请室中等待天子的裁判,若天子裁判下来确实有罪,他就会在请室中自杀,以保守自己的节操。另有一例,可见古代士大夫对待下狱受辱的态度。宦官弘恭、石显二人唆使人上书诬告汉元帝的老师萧望之,望之不肯受下狱之辱,接到御旨后,仰天长叹道:“我备位将相,年逾六十,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遂饮鸩自杀。在我们这个时代,传统的羞耻感正在迅速被削弱。我们无法理解萧望之被人诬告,不去澄清事实真相,却以自杀明志表清白的做法。 在对待受辱的态度上,我觉得战国和秦汉时期的士与日本的武士很相似:士可杀,不可辱。据社会学家的研究,日本人对羞辱处境的

爱和自由孙瑞雪读后感(20200424104434)

爱和自由孙瑞雪读后感 篇一:爱和自由孙瑞雪读后感暑假读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一书,认识了孙瑞雪和她的蒙特梭利教育,书 中观点提倡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去探索, 去尝试。书中认为:“儿童是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 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 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孩子6岁前,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信息环境,让 孩子接收积极信号。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自由到极致,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知的是真理,而不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 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但现 代教育背景下的儿童,往往失去了本身属于他们的时间与自由,大人们对于孩子的一些“专制”与“越权”,使得孩子不得不“被逼”着去做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做的事情,只是 为了达到家长的虚荣心。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必须要 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才能达到自己理想中的效果。然而, 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做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 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这不得不让我对自己教育孩子的 方式产生反思,虽然我没有像一些夸张的父母让孩子学这学

那,兴趣班也安全按照孩子的意愿,孩子的周末也是轻松度 过的,但在孩子的生活方面,我更多的是“干预”,当儿子做事动作很慢时,我没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相 反我会全力包办。正是因为没有给他足够的“自由”,错误地理解对孩子的”爱”,所以儿子虽然很有礼貌、很懂事, 做事认真、静心,但儿子还不太会系鞋带、剪指甲…… 而作为一位教师的我,往往也会“剥夺”孩子们的“自由”,对孩子有太多过分的“呵护”,我怕沙子会伤眼睛而不让孩子们去沙坑玩,怕孩子不会扫地而每天不辞辛苦自己搞 卫生,怕孩子们意外受伤而禁止他们奔跑……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爱孩子,理解孩子,给孩子自由呢? 首先,我觉得不论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控制”孩 子的想法,要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孩子的行为。 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孩子很爱模仿,他就像一 面镜子,会毫不保留地将父母和老师的样子在他人面前折射 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不仅仅要重视孩子 的学习教育,也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让自己的言行 影响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 长的孩子。 其次,给孩子犯错的自由空间,比如:孩子由于粗心考 试不理想,有的家长见状就会一味批评孩子,指责他,有了

智慧书阅读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

智慧书阅读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 智慧书阅读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 干涩的心灵等待年轻鲜活的血液,就像孩子等待快乐的晚霞。而当人们开始崇拜财富的英雄,羡慕IT精英;当人们抱怨生活的苦涩和无奈的时候;我依旧仔细地阅读着那本《智慧书》(巴尔塔沙·葛拉西安著),用言语写着读书的心情。 有人说:“知识是实现理想的翅膀”。 也有人说:“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智慧书》却说:“读我吧,我将给你幸福的人生”。 《智慧书》婉约的倾诉着半透明般晶莹的人生哲理。从我步入社会之后,这本书就指引我走过了四年的成长道路。向涉世之初的我挥洒过阳光雨露,向我恩赐风霜冰雪,使我带着喜悦的心情在它的帮助下体验人生。品尝人生经验、社会经验和感情经验的色彩,关注着绿翡翠般的希望。 宁静平和地对待生活的给予。对生活渴望的我,塞满所有的思绪,背着橙色的理想,寻找过冬的食粮,很幸运的有了份教育工作。我如淡蓝色的云朵带着颗颗希望播洒快乐的种子,从带着粉笔灰的指

尖流淌出快乐的音符,感受着“教而无类”的苦与乐。我平静的接受着一切地变化,努力地用强力胶粘合生活那张纸做的碎片,默默分享努力后的欣慰。听着“叽叽喳喳”的读书声,感到如此的天真、轻快、快乐、幸福,就此宽容一切顽皮的孩子。 感受清淡醇美的工作,过滤外在的浮躁,提升内在的涵养。胡须点缀我稚嫩的脸,书本充实我内敛的心;于是五指滑过白沙般地柔云,雕刻纯净的阳光,陶醉于唯美的境地,唱着“意气风发”的歌走进集体生活之中。 用阳光般的酒窝对待人生。面对同样严肃的人生问题,《智慧书》诠释着人生的博大深沉,却告诉我去微笑面对。时常在想:难道让岁月把我放进酱油瓶泡制我的青春。“不!”,不声未完,一不小心,戴着眼镜似有浩然书卷气的脸碰到了手中的茶杯,茶杯的水抖落在智慧的年代,汲取墨迹的甘甜。粉红的桌布落下微蓝浅白的梦,嗅着图书的悠悠书香。知识的种子留下了生根发芽的痕迹,为冬天添上厚实的几笔,用智慧来装饰人生。不要让生活缺少微笑,就在口袋里装上一张张信念,仿佛享受着垂钓的乐趣;走进塘边的果园,采摘红苹果的清香,深刻地体会到烂漫的人生更须朴素平实。

幼儿书籍读后感范文

幼儿书籍读后感范文 篇一:孩子学钢琴父母先上课读后感 初学琴的小孩子上钢琴课,家长一定要陪。这会让小孩子一开始就觉得练琴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和妈妈共同的任务。我觉得妈妈甚至可以摆出这样的姿态来:“妈妈也不懂,所以要跟你一起学。”上完课之后,要常常和孩子交流,问老师今天说了什么,你听的懂吗,妈妈这里听得不是很明白,你能不能解释给妈妈听,这种互动,首先让孩子感觉他是不孤单的,其次鼓励了孩子学习的自信。 有一条纪律:陪着上课的妈妈绝对不能发言!妈妈坐在旁边,不是监督,也不是助教,她的职责就只是在旁边观察,学习,记录,或者是孩子出现某些老师不能解决的特殊情况的时候出手帮忙。 七八岁的孩子完全可以有一些时间让自己去上课。接他的时候,妈妈别忘记问他,今天老师跟你说了什么?今天哪个曲子弹得好?那

个弹得不好?今天学的最难的你觉得是什么?让小孩子对这堂课有 一个重新的回忆。这时候的妈妈,虽然不陪着上课,但却仍然是老师最好的帮手。 篇二:儿童哲学智慧书读后感 初读这套丛书时,首先被稚气而幽默的画面所吸引,但很快这本书更打动我的是:这套丛书的问题设计。使我无尽感叹:我们又花了多少精力去认真倾听并努力回答孩子们的那些提问呢? 就是在这样一套小书里,孩子们那些千奇百怪的“胡思乱想”被平等地尊重,哪怕是最简单最幼稚的个体思考也被赋予了合法性。以《好和坏,是什么?》为例,它将这个大主题分解成了“法律:你能偷东西吃吗”、“友善:你应该善待别人吗”、“服从:你应该听爸爸妈妈的话吗”、“说话:你应该实话实说吗”、“自由:你可以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吗”和“慷慨:你应该总是帮助别人吗”等6个次主题。 在“友善:你应该善待别人吗”这个次主题下,作者试着给出6个可能的答案:“应该!如果他们也善待我的话”、“应该!即使他们并没有善待我”、“应该!这样我就可以获得他们的回报”、“不应该!因为有的人对我不好”、“只有在我心情好的时候我才会善待他们”、“应该!不然别人就不会喜欢我了”,将友善这一行为具体而复杂的条件和一些场合下的利益驱动特征展示得淋漓尽致。 在这些答案后面,作者又发出一连串的追问:“你应该先善待别人,还是别人应该先善待你呢”、“你也会友善地帮助很坏的人吗”、“如果没有回报,你就对他们很坏吗”、“你希望别人只是为了得到好处而善待你吗”、“如果别人心情不好就对你很坏,你愿意吗”……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爱和自由》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爱和自由》 是的,读书只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开始。 当我拿起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的时候,我觉得抓住和把握一个儿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我们都以为自己很爱孩子,都可以想象自己很爱孩子,往往也便认为这就是爱孩子,但是,这和真正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听下来看看:我们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恐惧,是不是基于自己的焦虑和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有候就会觉得,我们真的要像孙瑞雪老师说的那样,学会从一切如是里面将爱剥离出来,那样的时候孩子才可以真的的接受到爱的礼物。 在今年六月份的时候,我听过一堂孙瑞雪老师关于《爱和自由》的讲座,那时候,对于一切还是很茫然,包括对于孙老师这个人都是一样的,充满好奇,可是,当见到她的时候,原来,她给人的感觉不是那么的高高在上,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个大姐姐一样,朴实,真诚,让人很愿意去跟她靠近和沟通交流,突然让我想起,她写在书中的一首最爱的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如果儿童要创造自己,他就必须生活在爱和自由里,他必须拥有时间空间,必须拥有爱的照顾和支持,这样,他才拥有创造自己的机会,就像儿童成长在自由当中,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那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给他,他才能成为他自己,否则的话,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离,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一句话,“你这一生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成为你自己”,你要成为你

自己,而你成为你自己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你必须拥有自由。 好多的家长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都觉得很庆幸,因为每一个人在育儿方面都有一些欠缺,而这本书里面又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对于每一个孩子的每一阶段的成长期,敏感期的关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认为自己的内心会得到一个豁然开朗的答案,这真的是一本适合教育者以及家长去读有深度的好书。 书中说:以爱的感情唤醒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的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的内化形式形成儿童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以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的确,幸福和快乐感一定要在童年经历,经历了,体验了,感觉了,就会对幸福和快乐有了认识,将来就会成为这样,这正是幸福成长的内涵,幸福也是要成长的,所以之前所说的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这并不是我们以往认为的想做什么就是什么,而是你可以按自己的意识,执行自己的计划,你的计划不被任何人破坏。 可能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遇到过很多头疼的事情,不妨每一天抽出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来看看这本《爱和自由》,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你便会发现,这是一扇窗,发现儿童,亦发现自己。 我想,我们一生能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相关内容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学前教育评价的实施》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中国教师报》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爱的教育》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教师怎样进行反思与案例和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