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美学思想核心_情_的浅析_赵静春

汤显祖美学思想核心_情_的浅析_赵静春
汤显祖美学思想核心_情_的浅析_赵静春

第19卷第1期 沧州师专学报 No.1 Vol.19 

* 收稿日期:2002-11-21 

作者简介:赵静春(1965- ),男,河北盐山人,沧州师专中文系讲师。 

?21?

汤显祖美学思想核心——“情”的浅析

赵静春 

(沧州师专中文系,河北 沧州 061001) 

摘 要:“情”是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汤显祖张扬的“情”有其独特的内涵,并由此独特的美学观

出发,生成了其戏曲创作的浪漫主义风格。对此,应抓住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情”这一独特范畴,加以探究,解读其“情”之内涵;进而剖析“唯情”之美学思想影响下的汤显祖戏曲创作的浪漫主义。

关键词:汤显祖;美学思想核心;“情”;“浪漫主义”

中图分类号: I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62(2003)01-0021-03

自从汤显祖的戏曲作品一一问世以后,尤其是随着《牡丹亭》的家传户诵,世人都认为他是“唯情派”,他在《牡丹亭记题词》中集中阐述了自己的“唯情”理论。汤显祖所讲之“情”细读起来既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并在“情”之美学观点滋养下生成了其戏曲创作的浪漫主义。本文重点探讨两个问题,一是他的唯情主义,二是他的浪漫主义。

一、关于“情”

汤显祖在其诗文、论著当中反复强调过“情”这一范畴。据粗略统计,在汤显祖的诗文、剧作中,“情”字总共出现了一百多次。例如:“世总为情”,“人生而有情”。“人间何处说相思?我辈钟情在此。”“有所不能忘者,盖其‘情’也。”“恨流岁岁年年生,情债朝朝暮暮多。”“叹情丝不断,梦境重开。”…… 

那么,这个“情”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历来许多专家学者对

此见解不一。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认为它指“一般人情”;

[1](P88)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认为汤显祖的“情”是“同‘理’相对立的范畴”;[2](P341)还有人把它理解为现实生活、伟大思想等等,不一而足。 

汤显祖反复强调的“情”分析起来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情”所指的内容是不同的。《青莲阁记》云“世有‘有情’之天下”,[3](P1173)指的是“才情”;《调象庵

集序》云“有所不能忘者,盖其‘情’也”,[3](P1088)指的是一般人情;《耳伯麻姑游诗序》云“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

[3](P1110) 指的是情志;《临川县古永安寺复寺田记》云“缘境起‘情’”,指的是情趣;[3](P1185) 而《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云“舞蹈者不知‘情’之所自来”指的是激情。[3](P1088) 其他尚有“情思、道情、文

情、交情”等等提法,不一一列举。至于《复甘义麓》中关于“性无善无恶,情有之”的观点,[3](P1464)则显然是针对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而言,明显的是受到了明代被称为“异端”的思想家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李贽所谓的童心、真心,也就是赤子之心和真情实感。他认为只有具有童心的文学才是真文学,否则就是假文学。李贽还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 [4](P98)李贽借“童心”的比喻来说明写真感情是文学的真谛所在。同时他的“性无善无恶”的观点也和王安石《原性》中的主张相通:“性生于情,……有情然后善恶行焉,……而性不可以善恶言也。” [5](P236)王安石的话是与儒家传统观点相对立而言的。汤显祖则从戏曲创作的美学规律出发,认为文学艺术的本质就是这个“情”字,“戏”所表现出的“极善极恶”的矛盾冲突,必定由“情”带来而非由“性”引发,这样汤显祖就把“情”看作是构成戏剧动作的原动力,也把“情”看成了文学艺术作品之所以感人的本性特征。 

历史上许多美学家、文学家常常讲到“情”。汤显祖笔下的“情”尽管也是其义繁多,但是作为美学理论上的用语,其内涵却是明显而新鲜的,这里自然需要我们重点探讨一二。最能代表汤显祖“唯情”学说的当首推《牡丹亭记题词》: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所必有耶!

[3](P1153) 

沧州师专学报 第19卷

?22?

这里汤显祖所言之“情”实则指的是意欲、愿望、志向、情感、思想(主观精神),“以理相格”明确的把“情”作为了“理”相对立的范畴。“理”就是宋明理学讲的“理”,它的内容就是封建伦理规范,是封建社会判断是非的标准。汤显祖是把“反封建的情”作为“封建的理的对立物”加以彰显的,在他看来,“情”和“理”是互不相容的,“情”是人生来就有的,他反对“以理相格”,也就是反对用“理”来否定“情”。他所说的“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就是说,“情”有自己存在的权利,“情”应该从“理”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前面所引的两段话中,还有一点很值得注意,就是他所说的“情之至”,是指对“情”始终不渝地追求的信念,是对“情”的痴迷。在那个封建礼法、宋明理学处于权力话语地位,专制统治十分严酷的年代,对“情”的痴迷还必然导致“情”与“法”的对立。汤显祖是渴望“情”之自由的,他说:“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他认为李白生活的年代是“有情之天下”(当然这是他对古代社会的理想化),所以李白可以尽情发挥其才能,忘情驰骋其才情。而自己生活的年代是“有法之天下”,是“灭才情而尊吏法”的时代。

既然汤显祖的“情”是与封建理学和礼法相悖立的范畴,那么其中必然包含着超出封建社会的东西。为此他说“因情成梦,因梦成戏”、“为情所使,劬于剧技”,这说明剧作家因为有“情”而曲成;“没乱里春情难谴”、“一点情千场影戏”,说明剧中人物因为有“情”而矛盾(指居中矛盾)生。这里所讲的作家之“情”在戏剧作品中常常要化为“思想”,而剧中角色之“情”则常常要化为“生活”。一旦作家之情与角色之情自然融合,并且十分强烈、执着,那么,就能达于艺术创作的“神情合一”的最佳境界。因此,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才能塑造出一个“有情人”的典型——杜丽娘。从这一角色看,他所张扬的“情”,实质上包含了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内容,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它是对中世纪禁欲主义的有力批判”,此话不虚。汤显祖的这些主张一方面与明代中叶进步的思想家反对程朱理学以摆脱礼教束缚的思想运动一脉相通、遥相互应;另一方面又是和明代中期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资本主义萌芽有必然联系的。

汤显祖渴望“有情之天下”,追求“有情之人”。但是,现实世界并非“有情之天下”,而是“有法之天下”。现实世界寒气森森,并无春天,春天正被“理、法”所扼杀。于是只好“因情成梦”。在“梦”中,无情人变为有情之人,从而成为了“真人”;有法之天下成为了有情之天下,从而有了“春天”。可见,“梦”就是汤显祖的理想。又因为“情”是“梦中之情,何必非真?”,“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上天入地、出生入死、死而复生、汤显祖的以“情”为核心的美学观,既宣扬了人情存在的绝对合理性,也宣告了人格、个性的神圣不可侵犯。同时阐明了戏曲创作超越时、空界限的巨大力量和极大自由。这既体现了其文学创作的理想主义色彩,又成为他关于浪漫主义创作原

则的宣言。

二、关于浪漫主义

汤显祖的“唯情”主义的美学观,表现在戏曲创作上就是大力提倡浪漫主义。

汤显祖认为,既然现实世界十分残酷,那么艺术家要表达自己的情感,要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就应该用大胆、热烈的幻想来改造不合理的现实。他写的《牡丹亭记题词》可以说是他的一篇浪漫主义宣言: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之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情非真?天下岂少梦重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3](P1153) 

在这篇题词中,汤显祖既确立了自己以“情”为核心的美学观,也凸显了自己浪漫主义的戏剧创作原则。他既然认定“情”是人生真谛、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缘起,那么为了追求“情”之解放和自由,艺术家就可以充分驰骋艺术想象力,文学艺术作品就可以冲破生死界限,到达理想的世界。这显然是积极浪漫主义的诗学主张。

《牡丹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浪漫主义创作精神和特色,比汤显祖以前的剧作更为鲜明。《牡丹亭》中的梦境,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片断和情节,而成为了剧情发展的枢纽。杜丽娘的生与死、死而生的过程,贯穿于全剧。换言之,《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精神,不仅仅体现在修辞上、文笔上,而是体现在剧作的整体构思上。梦,本来是人的一种纯粹主观的精神现象,在汤显祖笔下,却成为了完成人物性格塑造,促进戏剧矛盾展开,链接主客观世界的一根纽带。在这一点上,他决不愿意因袭前人,而是大胆突破常格。于是,他让杜丽娘游园之后,同柳梦梅梦中幽会,然后是主人公的寻梦、写真、殇逝、更为奇异的是,杜丽娘死后可以还魂、回生、婚走。“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是多么大胆、热情、坚执、精妙的浪漫主义构思啊!杜丽娘的“这个梦决非现实世界所能有,梦中爱人柳梦梅就是她后来的真正爱人,……她的鬼魂和他成就了好事。所有这些都是浪漫主义的手法,而且是为表达反封建的积极浪漫主义理想而服务的。” [6](P36) 

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尽管汤显祖的艺术构思超凡脱俗;但是其积极浪漫主义的艺术创作又是深深根植于现实世界的。一个少女,因春生情,满腔的幽怨无外倾诉,对爱情自由的渴望在严酷的现实中无法实现,也只好依靠幻想来求得心灵的解脱与慰藉。这样,她的梦就不是一种怪诞离奇的精神现象,而是对生活真实的恰当折射。就连梦中的丽娘也决没有脱离生活真实的基础,她既羞又怯,欲言又止,这些都同生活在封建礼教阴影下的丽娘的心理特征和身份非常吻合。所以,我们才说:

第1期 赵静春:汤显祖美学思想核心—“情”的浅析

?23?

汤显祖笔下之梦,既是浪漫的,又有它的现实性,这也是汤显祖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

汤显祖创作的戏剧作品,尤其是《牡丹亭》,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噪天下的妙曲佳剧,而风靡人世;还在于他尽情发挥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力。要写人间无有之情,要创造出人世间无有之“有情人”,就必须尽情想象、幻想,就要有艺术的天才和灵感。汤显祖因此还非常重视“奇士”、“灵气”。他曾说:

天下文章所以有生气者,全在奇士。士奇则心灵,心灵则能飞动,能飞动则下上天地,来去古今,可以屈伸长短,生灭如意。如意则无所如。[3](P1132) 汤显祖所谓的“奇士”、“灵气”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在强调戏剧创作要有高超的艺术想象力,这样就能生灭如意。作为浪漫主义的戏剧大师,汤显祖是把艺术想象力当作艺术家的最为本质的属性加以提倡的,所以他反对用固有的法则、模式、规矩来限制艺术家的想象力。他曾对苏子瞻所画枯株竹石推崇备至,就是因为它绝异于古今画格。艺术家有了敢于突破一切现成的法则、模式、规矩的“灵气”,就可以创造出奇妙的艺术作品。

在处理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这一问题上,汤显祖的浪漫主义倾向也表现的十分显著。他认为,艺术首要的应着重意趣的表现,而不必着重形式的美。汤显祖在《答吕姜山》一信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摸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3](P1302) 

这里汤显祖谈到的“意趣神色”特指的是在曲词创作时要以“意趣神色”为主。因为戏剧家创作的曲词要表“情”,而曲词又是韵文,因此更需要灵性和才情,更需要文才与诗意。而当时却有一部分人过分强调曲词的音乐性,而忽视了曲词的文学性。

另外,他讲的“意趣神色”,显然还包含着作者的个人追求、个性气质和风格特征。汤显祖是提倡艺术家创作时要有自己的用心和创作个性的,他曾以王维的“冬景芭蕉”图为例,强调艺术家的独特追求与艺术个性。因为汤显祖认为“情”是戏曲的核心和灵魂,所以他才大力提倡“意趣神色”。他的这种艺术主张也正是浪漫主义的基本主张。

汤显祖“唯情”的美学思想和浪漫主义的艺术追求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他用自己创作的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剧作奠定了我国浪漫主义戏曲创作的基石,他的创作大大拓展了中国古典戏曲的表现领域。他不愧是天才的戏剧家和杰出的思想家。

参考文献:

[1]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四册)[M].北京:人民文

学出版社,1985. 

[2]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 

[3] 汤显祖.汤显祖全集[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9. 

[4] 李贽.焚书?续焚书(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出

版,1975. 

[5] 王安石.王安石全集(卷二十七)[M].上海古藉出

版社,1999. 

[6] 徐朔方.论汤显祖及其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3. 

 

 [责任编辑:商隶君]

Aesthetics Ideological Core of Tang Xian Zu ——“Sentiment ”Simple Explanation

ZHAO Jing-chun

(Chinese Department of Cangzhou Teachers’ College, Cangzhou 061001, Heibei)

Abstract: “Sentiment ”is the aesthetics ideological core of Tang Xian Zu. The “Sentiment ”Made widely known by Mr. Tang has unique

intension. From this unique aesthetics outlook, he made romantic style of traditional opera. This essay attempts to seize Mr. Tang ’s aesthetics ideological core ——“Sentiment ”, understands its intension, and analyses the romanticism influenced by his “Sentiment ”aesthetics ideology.

Key words: Tang Xian Zu; ideological core of aesthetics; sentiment; romanticism

 

庄子美学思想浅析

庄子美学思想浅析 摘要:庄子美学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自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资源,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没有庄子的美学思想,整个中国美学思想及其发展是不完整的、残缺的和片面的。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由于《庄子》主要被世人以哲学著作称谓,因此,对于庄子的研究主要以其哲学思想研究为主。而其中的美学意蕴未得到有效的挖掘。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庄子美学思想的研究才真正进入自觉时期,并很快发展起来,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关键词:庄子美学思想道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这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回归天真本性的境界。庄子的美学思想基于“自然”,指向自由。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道”的自然无为的本性视为天地万物最高形态的大美,认为人应超越物质的我、欲望的我,回归自然,才能逍遥地游心于道的境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游”、“真”、“心斋”、“坐忘”、“物化”等系列范畴,阐述了对有用与无用、道与技、言与意等关系的重要看法。庄子的哲学具有浓郁的美学色彩,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的思想“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之上”,在中国艺术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游”的概念及所处环境分析 游戏之“游”,这主要表现在庄子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上,表明他对所游对象所抱的漫不经心,无所谓,甚至戏弄的态度。庄子之“游”是重在“游心”。所谓“游心”,表明庄子之“游”是精神,内心之“游”。这也充分说明庄子之游的主体是心灵,是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中遨游,因之“游心”指心灵的自由,精神的自由,也说明庄子之游是虚游,正所谓“虚而遨游”。 二、道——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 与老庄学派的祖师爷老子一样,庄子也以“道”作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反复加以描述和赞颂。但庄子所说的“道”既不是宗教中的神祗,也不尽同于柏拉图式的绝对理念,而是带有某种泛神论色彩的无限性实体。“道”的原义是道路。首先把“道”引入哲学领域,用它表示宇宙本体的是老子。老子曾用“恍惚”、“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来界定“道”的形态,以致引起人们理解上的不同。不过,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这就是“道”的自然无为,先天地生,为万物母,无为而无所不为。从这里生发开去,老子产生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观,素朴、少私寡欲的人生观以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文艺思想。这充分表现了他对社会、人生、文艺的主观体验,它表明关键在于人自身的作用。庄子深受老子影响,不过他不重视“道”的存在形态,而是著力领悟“道”自然无为的精神。 三、自然为美

朱光潜美学

朱光潜美学 朱先生解放前的主要美学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悲剧心理学》和《诗论》。阅读这些著作,首先感受到的是朱先生清新的文风,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审美享受。朱光潜先生美学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美不在心,即不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也不在物,即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中,它在心物的关系上。朱先生把这种观点简约地表述为:美是物的形象,或者美是意象。这种观点朱先生在早期和晚期是一以贯之的。 一颗古松长在园里,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古松在我们头脑里留下一个表象,这个表象就是古松的模样,这对于大家基本上都是一样的。然而古松的形象与古松的表象不同,古松的形象是古松的美,每个人在古松上见出不同的美,也就是见出古松的不同形象。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这种形象并非天生自在一成不变,并非像一块石头在地上让人一伸手即拾起似的。观赏者的性格和情趣随人随时随地不同,所获得的形象也因而千变万化。古松的形象是观赏者性格和情趣的返照。朱先生由此得出结论说:“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

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也是如此。因为我把自己的意蕴和情趣移于物,物才能呈现我所见到的形象。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欣赏中都含几分创造性。” 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物的形象,即物的美呢?“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也就是说,要把实用的态度丢开,把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审美的态度去看待事物。朱先生以一棵古松为例,说明这三种态度的区别。 一个木材商人、一个植物学家和一个画家同时面对一棵古松,会有不同的态度。木材商人取实用态度,心里盘算着这棵树是宜于造房子或宜于打家具,思量它值多少钱,卖出后有多少利润。植物学家取科学态度,他看到的是一棵叶为伞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考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并从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考虑它如何活得这样老。画家则取审美态度,他聚精会神地欣赏和玩味古松苍翠的颜色、盘曲如龙蛇的线纹,以及昂然挺拔、不屈不挠的气概,并由此联想到志士仁人的高风亮节。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审美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木材商人和植物学家的意识都不能

老子的美学思想

《老子》美学思想的三个本原要素 [关键词]名;象;道 《老子》美学思想的道学性质已经得到学界的广泛论证,本文试图从《老子》美学的三个本原元素:名、象、道的分析和推论,宏观展示老子“为道”美学的基本构架。 名,无名:命名的限度 《老子》美学思想的发端性的元素首先肇始于对名的范畴的深入辨析,这一点很少得到已有《老子》美学研究的特别关注。《老子》第一章集中讨论了名的问题,提出“名可名,非恒名”的名学判断,影响深远。在同一章再次提出“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进一步揭示名的内部构造和理性层次。说名无论有、无都是一种原始元素,这就在本原之名与命名之名之间建构了分界线,这种界线规划出一种形而上学要素。 对本原之名和命名之名的分梳立论出于一个著名的定义,这是《老子》一书对美学核心问题即人的问题的追问,也是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追问。这一定义就是对人这一万事万物美的核心的规定和命名,《老子》认为人是“有身”之物,因为人有患难;同时,《老子》又断言人是“无身”之物,因此人终能逃脱患难。同情地理解,《老子》为人设定“无身”的规定是其“为道”哲学的必然设定,在“为道”哲学的框架内,《老子》影响中国文化发展走向的“上德”论、“自然无为”论、“至和”论和“天道”论等观念得以确立,因此,人的“无身”规定牵掣着众多关键理论基地的建构和实效问题,而这一人的规定本质上又和对人这一特殊存在物的命名有关。一般理解,名或命名本质上是一种名实配称的表象关系,这种关系的展开过程将一个事物表象为一种对象,并使得两者配称无误。在名的内在规范中,命名中的要素有时候是不一致的关系,出现名实错位的悖论。如人是“有身”之物和人是“无身”之物同时发生在一个命名过程和同一个名中。从一致关系、名实配称的角度来考量,在一个命名活动中的种名和它的属名是配称的,如果不配称就意味着论证中的悖论的不可避免。在人是“有身”之物中的人与他的属名有身、有生物之间实现着名实配称。在人是“无身”之物的命名中,人这个种名与他的属名无生物之间缺乏配称关系。《老子》一书坦言人的规定性中的这一悖论,相对而言,回避这一悖论比直面这一悖论来得更容易,但是那样,《老子》一书的历史价值将会降低,老子美学思想的原始地基也将无从建基。《老子》美学思想的基本结构正是肇始于这一辩难,因为美学意义正是悬浮于名与无名两种概念和生存样态对局错落的剧烈张力之中。从“有身”之为到“无身”之“无为”的身存样态必然抽象出一种名与无名之间的紧张对局,然而,有名和无名在同一个名中确立自身的圆融并存正是一个有待求解的哲学问题。 大象无形:观象的审美意义 对于人的基本矛盾,《老子》提出一种本原语境的解决方案。这一方案同时又衍生出《老子》美学思想的另一本原元素:象。 人是“有身”和“无身”之物这一命名的实义法则源于《老子》的“有名”和“无名”

最新 朱光潜《谈美》一文的美学理念-精品

朱光潜《谈美》一文的美学理念 《谈美》是朱光潜在1932年于留学期间写成的一本书,在这部篇幅并不巨大的书中,他并没有用一种严肃的学术语气,而是用一种更像朋友间畅谈的口吻,力求用一种明白晓畅的语言由浅入深地去解释他所坚持的思想,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讨《谈美》中的,欢迎阅读查看。 前言 《谈美》可以看成是朱光潜庞杂文艺美学思想的一部概括与缩略的简明指导,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启示意义,能够让广大受众以一种明白晓畅的途径进入他的文艺理论体系。尽管作品在形态上稍给人些许散漫的印象,但是其中生动幽默的例子和精心筛选的经验之谈还是能看出朱先生也是费了番苦心才写成此书。 本书由 15 个小章节组成,大体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前三章为对美感产生的条件进行了分析,分别是审美时态度、与被欣赏事物的距离以及移情作用;第四、五、六章是讲解几种与美感相似的心理感受,分别带有实用主义意味的快感、联想,以及欣赏与批评考证的关系;第七、八章为美与自然关系的讨论以及自然美和美的区别和联系;第九章在简单讨论欣赏与创造的关系后,进行比较总结发现艺术与游戏的相似性;第十到十四章为艺术创造的各种条件;第十五章为全书的总结,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人生的艺术化。这是在结构上对全书进行归纳,由此我们能够发现全书中都贯穿着一条主线是如何理解人的主观感情对在审美过程中、对美这样一种感觉的影响和作用。 《谈美》一书完整表述出对于“美”这一概念在人的主观情感中产生的完整过程以及如何去追求美感和追求美感的最终结果。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如何日常生活中运用书中指导意见去评述周遭的事物如何用美学的观点深入理解文艺作品也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 一、发现美的方法 美本是虚无与缥缈的,如何去理解美的内涵,朱先生给我们举出了一个相当生动的例子,对于古松的看法,分别是实用的、科学的、审美的。在前两种态度中,人与物发生了实际效用的联系,既是探求物的实用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古松即成木料和显花植物,它的存在并不是独立于人的需求之外,这样就无法欣赏到古松的美感。朱先生谈到只有人与物不发生实际效用的时候,人才能真正去欣赏事物所具有的美感。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说明对于美感等人生境界的追求必须要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需求被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出现,这势必要求对于美的期望与欣赏不能带丝毫世俗的杂质。但究竟什么是美?怎样发现美?朱先生提出了一些先决条件。首先,就是审美对象和实际人生的距离,这距离也有很多种,例如,与审美对象所接触的时间、处于何种位置观察审美对象等,都会决定我们对于

朱光潜美学思想探析

朱光潜美学思想探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朱先生美学思想的渊源、形成与特色的分析,研究朱光潜的美学创造与学术贡献,以及其美学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朱光潜;美学思想 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美学的开拓者之一,为中国现当代美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国美学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特殊时期他准确把握了中西方思维差异,并在东西方美学思维的比照中明确了中国现当代美学发展的方向。 1 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渊源 朱光潜研究的学术对象大多是西方美学,可以说,他是西方美学在中国的阐扬者。中国传统文化对朱光潜的影响是潜在的、深层的,传统的审美趣味对于他来说是根深蒂固的。朱光潜所处的学术环境是中西文化交融的起始阶段,所以他介绍和研究西方美学的相关内容方面倍受瞩目。 朱光潜虽然是以西方美学介绍者的身份出现于学术界的,但他也是在有了较为深厚的传统学术基础时才开始接触西学的。他对传统美学观点的引用不像对西方美学那样完整,对于传统美学的影响朱光潜先生晚年自己也承认到:“可以说,我的美学观点,是在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再吸收西方的美学观点而形成的。” 2 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形成 朱光潜的学术之路从文学开始,之后转向心理学、哲学,他曾说:“因为欢喜文学,我被逼到研究批评的标准、艺术与人生、艺术与自然、内容与形式、语文与思想诸问题;因为欢喜心理学,我被逼到研究想象与情感的关系、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以及趣味上的个别的差异;因为欢喜哲学,我被逼到研究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诸人讨论美学的著作。这样一来,美学便成为我所欢喜的几种学问的联络线索了。” 朱光潜的美学著述总是与文学、心理学、哲学密不可分,学生时代就出版了《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克罗齐哲学述评》等学术著作;60年代撰写了《西方美学史》,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文艺心理学》也是极具代表性的著作,分析了美感经验的特征。 朱光潜美学著述中还有他翻译的西方美学著作,开始从事翻译工作时,美学在中国仍然是一门新兴学科,朱光潜依靠自己精湛的英语、法语、德语水平和深厚的学术素养,翻译了克罗齐的《美学原理》、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黑格尔的《美学》3卷等西方经典美学名著,系统地介绍了西方近现代美学思潮与流派,晚年他还重译了马克思《手稿》的片断,并译介了维柯的《新科学》。 朱光潜系统、全面地将西方美学引进中国,为国人了解西方美学的思想、方法、模式等提供了理论资源,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并且在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的美学理论。 3 朱光潜美学思想的特征 1)“兼收并蓄”和中西兼融的美学理论特色 朱光潜能够包容各种美学观点,他早期对心理学感兴趣,早期的著作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他所接受的西方美学观点。朱光潜一方面向国内大量介绍

普洛丁美学观点(朱光潜)

普洛丁美学观点(朱光潜) 普洛丁(Pl oti nus,205一270)是新柏拉图学派的领袖,亚力山大理亚学派希腊哲学家的殿军,中世纪宗教神秘主义的始祖,是站在古代与中世纪交界线上的一个思想家。他生在埃及,在亚力山大理亚从阿牟尼乌斯求学。传说阿牟尼乌斯原是一个基督教徒,因为基督教会仇视他所热爱的艺术和科学,后来脱离了基督教。从此可以推测到普洛丁可能对基督教有些接触。他还随罗马远征军到过波斯,用意是在学习印度和波斯的哲学。所以从思想来源看,普洛丁是把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基督教的神学观念和东方神秘主义的思想熔冶于一炉的。他所处的时代,公元三世纪,是罗马奴隶社会由于腐朽透顶而日渐瓦解的时代。罗马统治阶级的生活方式达到了骄奢淫逸的顶点,一般人姑图现世享乐,而在这享乐生活中也反映出对现实前途的绝望。普洛丁的思想有浓厚的否定现实,悲观禁欲和在对神灵的信仰中找安慰的色彩,可能也受到斯多噶学派禁欲主义思想的影响。他在罗马讲学二十多年,一直到死。他的思想颇投合当时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要求,所以声望影响都很大。他留下的著作有五十四卷之多,经过他的门徒编辑,统名为《九部书》(E nne ads),其中第一部第六卷有一篇专门讨论美学的论文,其它部分也往往涉及美学问题。 在哲学系统上,普洛丁把柏拉图的“最高理式”看作神或“太一”。

这是宇宙一切之源。这种浑然太一的神超越一切存在和思想,本身是纯粹精神,也就是最高的真善美三位一体。普洛丁用“放射”说来说明神如何创造出世界。神好像是太阳,把他的光“放射”出来,放射愈远,光就变得愈弱。神最早放射出来的是只有理智才能达到的“理”或宇宙的原则大法(相当于柏拉图的理式);接着就放射出“世界精神”或“世界心灵”,这世界心灵又放射出(具体体现于)个别心灵;最后神才放射出感官所接触的物质世界。神本是无物质的,但是在放射过程中每一步都比前一步降低本质或退化,终于碰到无形式的物质的障碍,所以个别灵魂才和物质(肉体)结合起来。物质是和神或太一相对立的,它是杂多体,也是罪孽的根源。神所放射的各级存在(理,世界心灵,个别心灵)都有回归到神的倾向,只有物质不能回归到神。个别灵魂的最后来源是神,神是个别灵魂的家,个别灵魂由于肉体的障碍,一方面脱离了家,一方面又思念家,渴望回到神的怀抱。与神契合为一体。要做到这一点,灵魂就要努力解脱肉体的束缚,凭清修静观,苦行默想,达到宗教的心醉神迷状态才行。在这种迷狂状态中,灵魂才能凭神原来放射给它的智力或直觉本领,达到所谓“灵见”。见到神的绝对善和绝对美,这就仿佛是回到了家,与神达到某种程度的契合。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人才有美的爱好。 普洛丁承认物质世界里有美,但是他的美学思想的全部意图都在证明物质世界的美不在物质本身而在反映神的光辉。当时流行的关于物体美的学说是西赛罗的形式主义的看法,认为美在各部分与全体的比例对称和悦目的颜色。普洛丁反驳这种学说,认为单纯的东西如太阳的光和

老子的美学思想

今天有妹妹问我一个题目“老子的美学思想”,这种题目属于开放性的题目,不能说很难,或者很容易,怎么样才能答的比别人出众才是最主要的。如果准备这个题目,图书网能找到的话可以看下李天道的《老子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阐述的特别好。另外答这种题目的话,比如老子,以辩证观论真善美,追求道法自然,自然为美的美学精神,对庄子思想的影响和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起到重大作用,还有他提出的“有无相生”“道”“气”“象”“玄妙”观,都是中国古典美学或者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理论和范畴。多百度一下,看看一些优秀的文章是怎么写的,什么视点。我登一篇网上找的,大家参考,类似的方法,自己去找。系统一下考试写上两三页还是不难的。 《老子》美学思想的三个本原要素 [摘要]《老子》一书提出命名问题,命名问题就是一种名实配称关系。在名实配称关系中,名为自身真实性立法。在一种非配称的语境中,相对于名,象的审美意义被提出,由此,《老子》美学堪称一种观象的美学。“为道”的美学为名与象的结构性错位提供一种比肩栖居的和谐园地,从此全新的本原要素检视《老子》美学,《老子》美学思想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对个体自由意义的理性追寻。 [关键词] 名;象;道 《老子》美学思想的道学性质已经得到学界的广泛论证,本文试图从《老子》美学的三个本原元素:名、象、道的分析和推论,宏观展示老子“为道”美学的基本构架。 名,无名:命名的限度 《老子》美学思想的发端性的元素首先肇始于对名的范畴的深入辨析,这一点很少得到已有《老子》美学研究的特别关注。《老子》第一章集中讨论了名的问题,提出“名可名,非恒名”的名学判断,影响深远。在同一章再次提出“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进一步揭示名的内部构造和理性层次。说名无论有、无都是一种原始元素,这就在本原之名与命名之名之间建构了分界线,这种界线规划出一种形而上学要素。 对本原之名和命名之名的分梳立论出于一个著名的定义,这是《老子》一书对美学核心问题即人的问题的追问,也是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追问。这一定义就是对人这一万事万物美的核心的规定和命名,《老子》认为人是“有身”之物,因为人有患难;同时,《老子》又断言人是“无身”之物,因此人终能逃脱患难。同情地理解,《老子》为人设定“无身”的规定

浅析朱光潜美学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d5688211.html, 浅析朱光潜美学思想 作者:赵文静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22期 摘要: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当代美学的重要理论表现。因为在中国当代美学之中, 朱光潜的美学思极为丰富、深刻、全面,其影响也极为深远、广泛;在他的美学思想中可以 看到中国当代美学思想运行的脉胳和走向,能够深切地体验到中国当代美学运动的脉膊的跳动,研究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朱光潜;美学;现代中国 美学的根本问题是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也是美的本质问题。中国当代美学的探讨,首先就是围绕着美学的哲学基础、美的本质问题展开的。具体地说,中国当代美学发源于五十 年代初对于解放前一两本美学著作的批评,即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和蔡仪的《新美 学》。即起始于对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为代表的美的主观论的批评,和蔡仪的《新美 学》为代表的美的客观论的批评。解放前,朱先生的美学思想是以克罗齐的直觉说为基础 的,解放后,他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学会并坚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阐释美学问题,在逐步清算自己在美学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建立起自己的新的美学体系。 朱光潜的前美学时期,以朱光潜于1897年10月4日在安徽桐城县出生开始,到他赴英国留学结束。1918年— 1922年在香港大学的四年是朱光潜文化观念转变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朱光潜在此期间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学、英国语言和文学、生物学、心理学诸学科的教育,可说是一种全方位的新式(西式)教育,甚至是一种心智的“洗礼” ;另一方面,改变中国历史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也在这个时期爆发,朱光潜很快由一个传统文化的维护者转变为一个新文化运动的拥护者。在这个时期,影响朱光潜思想变化,并奠定了他未来选择美学道路的一个重要文化背景,就是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兴起。20世纪初期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诸人引进康德、叔本华等近代西方学者的美学观念,用以改造中国古典美学观念,使之向现代美学转换。1924年的《无言之美》是朱光潜的第一篇美学论文,也是朱光潜出国留学前发表的文章中最 重要的文章。这篇文章指出文艺的功用在于帮助人们超脱现实,而且进一步指出超脱的目标是“超脱到理想界去”。因为现实世界处处存在障碍、限制和缺陷,而理想世界却是自由自在、尽善尽美的。朱光潜说:“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推广地说,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本文所谓无言之美。” 1931年— 1933年间,是朱光潜美学创作力最旺盛的3年,他完成并出版了博士论文《悲剧心理学》(英文版)和《谈美》两部著作,完成了《文艺理学》和《诗论》的初稿。这四部书稿的完成,实际上就是朱光潜美学思想体系的完成。 朱光潜早期美学理论体系撷取了克罗齐的“形象的直觉”论。朱光潜讲“直觉”,实际考虑到中国人不擅长逻辑思维而重感悟的思维习惯有关,这使他的美学在由西方而中土的“中国化”进程没有遇到太大的麻烦。不过,他讲的“直觉”确实具有西方科学思维的意义指向,是知识论

浅析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

浅析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 Talking about of Lao Zi’S Design Aesthetic Thought 摘要:自后现代主义出现后,人们越来越要求产品具文脉性、文化性,讲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的融合。于是,越多越多的设计师把目光投向了本土的传统文化上。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道法自然、有无相生、虚实相生、意象等思想为中国现代设计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有无相生;设计美学 Abstract:After the modernism, the people request the products to have the culture trait,contextuality and modern technology to intergration . Therefore, more designers play more attention to traditional culture. Lao Zi was our country ancient great philosopher and thinker, who proposed that the universe and people are one;the harmonious can exit;tao derives from the nature;ens gives birth to nonexistence ;emptiness produces solid as well as imagery and so on .Those opinions offe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modern design esthetics references. Keywords: the universe and people are one;the harmonious can exit;tao derive from the nature;ens gives birth to nonexistence ; design aesthetic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道家美学思想的奠基者。老子的主要思想中审美和设计的论述虽不多,但却蕴涵诸多设计美学思想,至今仍可作为设计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此外,老子有关哲学和社会人生问题的许多一般性命题,虽然不是直接论述设计问题,却对现代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老子“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设计美学思想 老子认为纯自然的状态是人类理想的状态,自然无为的原则是治理国家社会,使社会摆脱文明带来的种种灾难的惟一有效的途径,因此老子就把“无为而

浅谈王夫之的财税思想

广角视野 w ide angle 浅谈王夫之的财税思想 陈雁峰 陶杉杉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230039) 摘 要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为世人所熟知,但其在经济学方面尤其在财税理论的研究方面所做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王夫之的财税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主张土地民有,反对以行政手段抑制土地兼并;褒贬传统的赋役制度,提出改革建议;论常平、义仓救荒之策;屯田。他的尊重实际,通时达变的财税思想在中国古代财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王夫之;财税思想;财政;税收 王夫之,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汉族。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本文的目的就是对他的财税思想做一简单的阐述。 一、主张土地民有,反对以行政手段抑制土地兼并 王夫之认为,自古以来,土地都属于百姓所有,否定了夏、商、周以来的王田制,即使是井田制,也是八家私有而一家公有。君与士大夫可以征发他们的徭役,但不能占有他们的田地。对于三代时期的归田授田之制,他认为这是从来没有的事情。如果授田之说成立,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人口增加而土地不敷分配的矛盾。所以土地向来都是百姓自己的,用不着王去授予。至于井田制所说的!一夫百亩?,不是每个成年人授予一百亩田,而是一百亩征一夫的税,所以井田制是以夫定税制,而不是以夫授田制。可见王夫之否定井田制是授田制,而认为是赋税制,即按夫征税制。 既然土地是百姓所有,就不能以任何借口侵占。至于土地兼并,王夫之认为那并不是豪强强夺百姓土地,而是赋役繁重、胥吏横行所致。土地兼并并不能以法令加以抑制,即使以法令抑制也无法实施。所以对汉朝以来所有以行政手段抑制土地兼并的主张,他都持批评态度。在王夫之看来,豪民兼并土地固然是严峻的社会问题,但其根源是官府的问题,而不是豪民,反而是豪民代替百姓承受着官府的伤害。所以官府不应该运用行政手段抑制土地兼并,夺取地主豪民的土地,而应该以减轻赋役等经济手段抑制土地兼并,让百姓守住自己的土地。 王夫之只看到官府征收繁重的赋役和对贫弱百姓的伤害,忽视了豪强地主对贫弱百姓的伤害,所以他的论说只反对官府暴税,反对主管征赋役部门和胥吏的横暴,而为地主豪强土地兼并辩护,从而成为土地私有制的代言人。 二、褒贬传统的赋役制度,提出改革建议 (一)改革赋役制度,度民不度田,以经济手段抑制土地兼并 王夫之认为,土地兼并责任并不在地主豪强,而在于官府的制度和不法吏胥,抑制兼并并不能以限田、均田、经界、推排等行政手段,他主张官府应减轻百姓的赋役负担,惩治官吏的残暴,调整与土地制度紧密相关的赋役制度,即用经济手段抑制兼并,他还开出了两剂!药方?: 1.将以往按田征税改为按人、按户征税,即税人而不税地。即按人征收租税,不考虑其有多少土地,规定每户征租多少,每人征租多少,耕地多而勤勉则收获多,但不多征租税,土地弃荒也不减少租税。如此,百姓就会珍惜土地而积极从事农业生产。这在土地兼并之世也是稳妥的办法,因为既然失去土地也要缴纳租税,那么土地就不会为豪强兼并了。 2.轻自耕农之税,重佃农之税。即百姓占有土地数量不能超过300亩,这300亩属于自耕田,超过部分属于佃耕之田,官府应该轻征自耕田而重征佃耕田(加倍征收)。王夫之想以加重佃耕土地赋税的办法消减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从而降低他们对占有土地的兴趣。 按照王夫之!税人而不税地?和!分别自种与佃耕,而差等以为赋役?的方法,只会使丁多而无田或少田的百姓越来越贫困,而田多之户却越来越富有,即使佃耕田加倍征税,土地所有者也必然会将赋税转嫁给佃耕农(即佃农),获利者还是土地所有者。显然,王夫之是替土地所有者说话的,贫弱百姓只会因此而更加贫困潦倒。王夫之揭示了封建社会土地兼并与赋役制度的关系,提出了以赋税手段来抑制土地兼并的思想,这是前无古人的。但他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替土地兼并者辩护,这反映了他的阶级局限性。 (二)改革缴纳手段,实行以货币之征,以纾民困 王夫之认为百姓向官府缴纳赋税,以钱币缴纳最为合适,既方便百姓,又有利于百姓。他详细分析了货币纳税的好处,认为只就百姓利益而言,就有四个方面的好处:百姓免受官府刁难;百姓免受奸商敲剥;单丁孤寡免受豪右欺凌;百姓可避免积贮的损失。 (三)改革单一农业税制度,实行农商兼并 王夫之认为不仅各类民户都应该纳税,而且各种不同的商品也应该征税,即农、工、商各业都要承担赋税,为国尽责。这实际上就是!税收普遍?思想,比西方最早的瓦格纳税收普遍说要早200年。 (四)盛赞租庸调制,否定什一中正论 王夫之赞成租庸调制之庸、调,因为它征之于户而非征之于田,符合他!度民不度田?的主张,他认为唐朝租、庸、调均较三代为轻。然而,他既反对限田、经界、推排等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又认为三代时期从来就不存在授田、归田之事,他盛赞唐朝租庸调制,而租庸调制恰恰是以均田制,也就是以授田、归田制为基础的,在这一点上,王夫之不能不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王夫之既否定什一税,驳斥什一中正论,又痛斥林勋复古倒退的思想,认为井田制、什一税不可行,由此可见,王夫之对传统思想的怀疑,已经触及到传统思想的核心###孔孟之道。 (五)主张控制山林川泽之利,反对弛盐茶之禁,以抑制商贾 王夫之否定传统的什一税,但不反对传统的重本抑末、重农抑商和传统的山林川泽国家垄断制度。对于抑商,他主张抑制但又承认商人和商业的地位。总之,对于商人和商业既要抑制,使其不能危害百姓和国家,又能保证商货流通。 (六)主张运用赋税手段抑制寺院扩张 他主张既要用行政手段,又要用财政手段遏止寺院的发展。行政上,以限额的方式减少加入佛教的人数,消减其发展趋势,再疏远冷落寺院的住持,使其失去夸耀的本钱,使佛教冰消瓦解;财政上,一方面宽徭省罚,使百姓不必因逃避赋役和刑罚而遁入空门,另一方面对寺院的僧众!犹然编户征徭之民?。 自唐、宋、元以来,寺院发展已经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论王夫之的生态美学思想

论王夫之的生态美学思想 (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看王夫之的美学思想) 受,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又以美的事物反馈于自然,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音。“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它源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所达到的生态平衡,描绘了一幅生态美学的图景。 何为生态美学?所谓生态美学就是以生态为本体的美学。生态美学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生态美学作为一种绿色的、健康的世界观、伦理观、价值观,它强调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与整体性存在;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生共荣为最高的生存智慧与理想境界;主张建立人与世界的“亲和”关系,重建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强调热爱自然、亲近自然、走向自然、尊重自然进而顺应自然;强调生态关爱与人文关怀;主张尊重生态规律,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最终走向生态观、人文观、审美观的结合,实现人“诗意的栖居”。因为它既是精神的又是情感的,因而它能对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产生巨大影响,能够塑造精神与情感都完满健康的具有生态理性与生态精神的新人。生态美学体现了人类的生态关爱与终极关怀,是当今时代所迫切需要的美学观,用这样一种生态美学观去塑造和培养人,可以把生态意识、生态审美观念内化为人的情感与信念,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与生活方式,最终实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平衡,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矛盾与冲突。

所以生态美学本身就是人类生存智慧的现代性体现,它有利于人类走出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困境,同时它也是审美观念的根本变革,有利于推动美学的发展与深化。 王夫之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形态。他强调人与自然 他认为审美的对象源于客观世界,离开客观世界,就不能称之为美。因此,他强调“天人合一”“”“” 从古至今谈论美学思想,大多的角度都从诗词格律中入手,却很少从生态美学的角 王夫之 所谓生态美学就是以生态为本体的美学。生态美学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生态美学作为一种绿色的、健康的世界观、伦理观、价值观,它强调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与整体性存在;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生共荣为最高的生存智慧与理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及其价值分析

摘要:摘要:提及朱光潜先生,很多人都会把他和教育家、文学家联系起来,其实他还是我国著名的美学思想家,其美学思想是我国近现代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朱光潜为代表的美学思想是我国美学界的灿烂明珠,本文主要以研究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为主要内容,针对研究结果分析其美学思想的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朱光潜;美学思想;价值 一、朱光潜简介 朱光潜先生的的美学思想是通过《无言之美》体现出来的,《无言之美》也是朱光潜先生关于美学的处女作。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美学专家,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的形成深受西方国家影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美学思想也不断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思想,而且还对中国的美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朱光潜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在文学界,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推动了中国美学文化的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美学思想体系;在翻译界,朱光潜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例如《美学》《拉奥孔》和《文艺对话录》等,这对于促进中西美学思想理论的交流有着推动作品。朱光潜对我国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通过学习西方文化和理论创作了属于自己特点的美学理论,是我国美学思想和美学教育方面的开拓者。 二、朱光潜美学思想概述 朱光潜先生接触文学初期,主要是以学习唯心思想为主,当时他喜欢的西方思想家有很多,《文艺心理学》是朱光潜先生著作的第一步关于研究文学的论文,该论文主要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然后系统的、完整的对文学进行总结和概括。通过《文艺心理学》朱光潜先生详细的介绍了国外大量学者对于美学的看法,这本书和同时间段的《谈美书简》在曾风靡全国。 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创新和完善,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发生了第一次变化,他开始把美学思想和实践理论相结合,然后形成了具有朱氏风格的中国美学思想。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一直是其研究文学的基础,正是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指导才让他在文艺界取得了巨大成绩。 西方文学和西方思想对于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而且朱光潜先生一般是通过阅读国外的文学获得的相关经验,所以他的著作里面无处不体系西方文学和思想。朱光潜在美学思想研究过程中更加提倡自由思想,认为人们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思想,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严谨学习、独立学习,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人们应该通过学习美学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样起到娱乐生活和陶冶性情的功能。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对于当时的知识青年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起了积极影响。 三、朱光潜美学思想价值分析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丰富和完善了当时中国的美学体系。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和思想著名是朱光潜学习西方文化的主要途径和自己的主要工作任务,我国很多西方的著作译文都出自朱光潜先生之手,例如,《美学原理》《克罗齐哲学述评》等。朱光潜先生在翻译西方著作过程中,不断的研究著作中的相关美学理论,通过学习和研究丰富自己的美学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和发展美学思想,最后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美学思想,为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做出巨大了贡献。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推动了我国当代美学的发展,翻译西方著作是朱光潜推动我国美学思想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他通过这种方法让我国很多人认识到了美学思想和学习到了美学思想,为我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朱光潜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美学思想方面并不是一味的学习和吸取,而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筛选,然后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发展和创新,所以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并非照搬照套西方理论,而是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理论。

_老子_美学思想的三个本原要素

2007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J an12007第1期(总157期)J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No11  《老子》美学思想的 三个本原要素 孙振玉 【提 要】《老子》一书提出命名问题,命名问题就是一种名实配称关系。在名实配称关系中,名为自身真实性立法。在一种非配称的语境中,相对于名,象的审美意义被提出,《老子》美学堪称一种“观象”的美学。“为道”的美学为名与象的结构性错位提供一种比肩栖居的和谐园地,从此全新的本原要素检视《老子》美学,《老子》美学思想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对个体自由规定的理性追寻。 【关键词】老子 名 象 道 〔中图分类号〕22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0-2952(2007)01-0071-05 《老子》美学思想的道学性质已经得到学界的广泛论证,本文试图从《老子》美学的三个本原元素:名、象、道的分析和推论,宏观展示老子“为道”美学的基本构架。 名,无名:命名的限度 《老子》美学思想发端性的诸元素首先肇始于对名的范畴的深入辨析,这一点很少得到已有《老子》美学研究的特别关注。《老子》第一章集中讨论了名的问题,提出“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的名学判断,影响深远。在同一章再次提出“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①进一步揭示名的内部构造和理性层次。说名无论有、无都是一种原始元素,这就在本原之名与命名之名之间建构了分界线,这种界线规划出一种形而上学要素。 对本原之名和命名之名的分梳立论出于一个著名的定义,这是《老子》一书对美学核心问题即人的问题的追问,也是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追问。这一定义就是对人这一万事万物美的核心的规定和命名,《老子》认为人是“有身”之物,因为人有患难;同时,《老子》又断言人是“无身”②之物,因此人终能逃脱患难。同情地理解,《老子》 17 ① ② 帛书《老子》下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见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21~222页。王弼《老子》注本上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见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页。 帛书《老子》下篇道经乙本十三章:“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见高明《帛书老子校注》,第278页。王弼注本同。见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上册,第29页。郭店楚简《老子》此段经文略同。见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页。老子认为人是一种“无身”存在,是在为与人相关的“上善”、“玄德”、“至和”等抽象命题的设立意图关联着。不能在命名的法则中解决人是“无身”的存在这一命题无从言说“上善”等抽象存在。然而,一个人是“无身”存在者和一个人是“有身”存在者,在名的规范内如何被证明真实对老子哲学体系的真实性构成一个必须寻求答案的追问。

朱光潜关于美学的贡献

朱光潜是个有哲学头脑的美学家。他原是从哲学走向美学的:“因为喜欢哲学,我被逼到研究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诸人讨论美学的著作。”(1)虽然他的美学摒弃了从哲学体系推演出美学结论的形而上学方法,而采取了19世纪晚期“自下而上”的经验论方法,主要从审美经验、艺术欣赏中概括出美学观点,虽然他多次说过美学即文艺理论,但朱对哲学确实有深刻的理解和充分的研究。1933年,朱写了两篇主要介绍黑格尔的文章《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原理》、《唯心哲学浅释》,1947年在《克罗齐哲学述评》中,他又用了一章篇幅介绍“新唯心主义的渊源”。表现出很高的理解水平。 然而,他如此熟谙的黑格尔哲学却没有在前期美学中留下痕迹。《文艺心理学》和《谈美》都没有讲到黑格尔,两篇介绍黑格尔哲学的文章也没有讲美学。决不能说他轻视黑格尔美学,《悲剧心理学》承认“黑格尔对于近代美学思想影响极大。”(2)1936年他在《美学的最低限度的必读书籍》中就有黑格尔的《美学》,并要求参考斯退斯的《黑格尔哲学》。 现代中国美学的先驱者王国维和蔡元培,都是康德的信徒,直到49年以前,康德影响都远远超过黑格尔。这种选择性的接受,除他们个人兴趣外,特别与康德、黑格尔美学的不同性格相关。黑格尔美学主要是艺术哲学,以其特有的辩证法与历史感,他把几乎是全人类的艺术都逻辑地叙述成一个运动着的整体系统,令人叹为观止。康德美学则是纯粹的审美哲学,他以“审美无利害关系”为基点,划定了审美和艺术在理性结构和人类生活中的自律性位置,描述了审美经验所特有的一种知觉方式,规范了现代美学的方向。“审美无利害关系已在许多人的美学理论中、在逻辑序列上处于首位,成了审美经验的核心。不仅可以适用于艺术鉴赏,而且也可以适用于自然物的鉴赏。它已经渗透到艺术批评和对艺术及自然的鉴赏中去了。它成了一种观察和判断的习惯,而在这一概念获得这样的地位之前,艺术的价值是因袭的。艺术有认识的价值、道德的价值、社会的价值,但就是唯独没有艺术自己的价值。”(3)康德从哲学彻底论证了这一理论,成为现代美学的正宗。19世纪晚期盛行而又为朱向中国频频引进的克罗齐的“直觉论”、布洛的“距离说”、闵斯特堡的“孤立说”、立普斯的“移情论”等等无不是康德理论的继续和变种。 无论是译述绍还是自我建构,朱的美学都有两种类型。一是从美感经验入手阐释美学问题,在此一类型的著述中,朱继续王国维、蔡元培的路线,基本是在康德的框架内完成。《文艺心理学》开篇第一句话就是:“近代美学所侧重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至于一般人所喜欢问的‘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算是美’的问题还在其次。”(4)这就把自己置于康德笼罩之下。《悲剧心理学》第二章讲自己的美学观,朱以“康德曾强调审美经验的非实用性”开头,继之以“大多数近代哲学家,尤其是克罗齐,强调了也是由康德指出过的审美感觉的非概念性。”(5)他认定从康德到克罗齐是“欧洲美学思想的主流。”(6),所以他也是根据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来得规定美和艺术的本质,以此为基础,经验地发挥康德美学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许多美学学说都被吸收进来。当然,朱对他们也是有保留、有舍弃的。 朱的第二类著作是大量评析中外文艺,这一类著述完全可以从黑格尔那里得到资源,但朱没有这样做。其原因,首先是他对黑格尔过分的唯理主义不喜欢,比如其悲剧论就“采用一种很不好的方法,即从一个预想的玄学体系中先验地推演出一套悲剧理论来,而不是把悲剧理论建立在仔细分析古代和近代悲剧杰作的基础上。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只是他那关于绝对理念的范围广阔的学说中一个小小项目而已。”(7)朱指出它有五个弱点,第一个就是“它是先验地推演出来的,并不符合我们的情感经验。”(8)事实上,整个黑格美学都有这个弱点,

老子美学思想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在于为艺术创作提供特有的认识角度和审美视野。老子哲学中的"大音希声"、"正反相成"、"虚实相生"、"反朴归真"等思想为中国的艺术创作开拓了特有的时空观念、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经过历代艺术家们的阐发,铸成了中国古代艺术独特的风格。 一儒道两家审美意识的差异 儒家和道家,从哲学的角度说,它们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而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则是中古典美学的主要思潮和派别。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意识既有差异又相互补充,对中国几千年美学思想的产生、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形成了中国美学思想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分析老子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意识的关系之前,先从宏观上考察儒、道审美意识和方法的差异。 “审美意识是以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为反映的客观内容,以审美主体敏感、健全的感官神经系统为生理基础,以审美的感觉、知觉、表象、判断、思维、想象、情感等相互作用的活动为心理基础;人们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所建立起来的特有的把握现实的感性方式,成为审美意识的认识基础。”按照对审美意识的这种界说,它不同于其他的意识,它的感性因素更突出,更强烈。这是审美意识的一个特点。审美意识的另一个特点是远离功利目的,它是以审美愉悦作为目的的。由于审美意识从总体上看是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产物,蕴含着整个文化历史积淀的成果,因而总与一定的社会功利及理性认识、思想观念有着各种不同的联系,不可能彻底摆脱功利性。这两个特点,在儒、道的审美意识中,均有明显的体现。 以儒家的审美意识来说,其功利主义的目的是很明显的。孔子的美学思想同其文学、政治、伦理思想一样,均是以仁学为基础的,是从个性与社会的关系中思考美学所在。孔子的审美意识是与他的政治、伦理学相联系的。在孔子思想的影响下,后来儒家的审美意识都很重视艺术所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稳定宗法制社会秩序的作用。如荀子的《乐论》就强调,乐应受伦理、政治的制约,他说:“乐者乐也……以道约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老子在审美意识上,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迥异。老子采取的是反功利主义的态度。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十二章)老子对于“令人目盲”、“耳聋”、“发狂”等等这些愉悦耳目之类的一般的浅层次的美进行了否定。老子还对恶劣的感性放纵和文明带来的诸如“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五十七章)等等后果,提出了道论来加以匡正。老子的道论提倡的是向天的回归,这是一种感性的心理体验,体验到的是天地境界之美。这是一种独特的深层次的美,而不是前述老子所否定的一般的美。老子的道论,还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审美心境的问题。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十九章)及弃知绝圣,“涤除玄览”(十章)“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等等思想对道家审美心境的确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庄子就受到老子思想的极大影响,从而使庄子从人的存在的本真的角度,确立了超越伦理、超越逻辑的审美心境。 就儒道两家审美方式的差异来看,儒家在审美方式上主张美与善的统一,情与真的统一。道家则不同,它在审美方式上要人们超越现实的存在去领悟天地之大美,这就是老子和道家所说的“体道”。“体道”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方式。学术界普遍认为,儒道两家在哲学上的差异是:儒家重人道,道家重天道;儒家尚实际,道家主幻想,等等。这些区别,无疑是儒道两家审美意识和审美方式不同的根源所在。 二老子美学思想的基础——道论 老子的道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也是老子美学思想的基础。在《老子》书中,“道”的义是多样的,它既指宇宙乃物本原的意义,又具有事物发展规律的意义(包括某一事物的具体规律)。但是,道的最重要的含义,是老子对“道”所赋予的本体论意义。 “道”的本体论意义的重要表述,见于《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按照老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