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清 山 东 诸 城 刘 氏 部 份 谱 序

明 清 山 东 诸 城 刘 氏 部 份 谱 序
明 清 山 东 诸 城 刘 氏 部 份 谱 序

文/刘世高编辑/刘业挥2006-6-22 [返回主页]

明清山东诸城刘氏部份谱序

诸城刘氏原来是一个很平常、很普通的家族,但在清代却突然崛起子世,而且连续三代显贵不衰,来自山东诸城刘氏宗族的刘墉成了一位在中国妇孺皆知的英雄,成了中国人心目中正义、忠诚和智慧的化身。诸城刘氏也因此更进一步闻名全世界。

刘墉的家乡在诸城。是在清代的诸城县北乡七十里的逄戈庄,现属于山东高密县注沟乡逄戈庄村。据刘墉家乡逄戈庄《东武刘氏族谱》所载由刘统勋撰的《东武刘氏族谱凡例》记载说:“吾家自前明弘治年间,始祖讳福公,自江南砀山县迁山东诸城县。至二世恒公,家谱遭兵烬,中间世次莫考,帮列恒公为二世。”

诸城开基祖刘福(父、祖未详),

依据成书于清代后期的《东武刘氏族谱》的记载,诸城东武刘氏约形成于明朝,以刘福

为本支开基始祖。生一子:刘恒,(馀未详)。

诸城二世祖刘恒(刘福之子),

第二世刘恒时,由于战乱兵灾,刘家族谱被烧毁。从此,族人对诸城以上刘氏家族的情

况就不得而知。生三子:1刘玳、2刘瑁、3刘瑚。

诸城三世祖刘玳(刘恒长子),

生一子:刘思智,(馀未详)。

诸城四世祖刘思智(刘玳之子),

生二子:1刘通、2刘远。

诸城五世祖刘通(刘思智长子),

生三子:1刘必显、2刘必前、3刘必大。

诸城六世祖刘必显(刘通长子),

诸城刘氏自始祖刘福到第六世刘必显一代,都默默无闻。大概就是因为担心族姓不兴、

希望后人发达的缘故,诸城刘氏分别给第六代取名叫“必显”、“必大”。而历史的发

展却正好印证了这一瑞兆,诸城刘氏传到第七代刘棨和第八代刘统勋父子时,果然崛起

于世,迅速显赫起来。生四子:1刘桢、2刘果、3刘棨、4刘棐。

诸城七世祖刘桢(刘必显长子),

后裔未详。

诸城七世祖刘果(刘必显次子),

后裔未详。

诸城七世祖刘棨(刘必显三子),字弢,

清山东诸城人,生于清世祖顺治十四年丁酉(公元1657年),刘棨少有文才,清圣祖康

熙二十四年乙丑(公元1685年)考取进士,成为诸城刘氏最早在科举上取得成功的人。

后又学书法,博涉子史。初任长沙知县。后因政绩突出,不断得到提升,历任宁羌知州,

山西平阳知府、天津道副使、江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在长沙禁弃女之俗,在宁羌用

仓粟赈饥,教民利用槲树养蚕织绸,又建义学,宁羌自此始有中举人者。康熙五十七年

戊戌(公元1718年)去世于四川布政使任上,终年六十二岁。刘棨为人温和纯厚,为政

以廉明著称。他任地方官多年,治理有方,爱民如子,关心疾苦。康熙四十八年已丑(公

元1709年),朝廷在全国评选“操守清廉,才具优长”的知府,仅刘棨与湘潭人陈鹏年

二人中选。他的卓越政绩,不但受到朝廷的多次表彰,更受到各地百姓的交口称赞。当

年他上任四川布政使路过平阳时,“南羌父老夹道欢迎,声震山谷”。正是因为他的良

好吏治,《清史稿》才将他列入《循吏列传》。生子:刘统勋,(馀未详)。

诸城八世祖刘统勋(刘棨之子),字延清,号尔钝。

清山东诸城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已卯(公元1699年),世宗雍正二年甲辰(公

元1724年)进士,早年曾任庶吉士和翰林院编修。后来又历任直南书房、上书房。清世

宗雍正四年丙午(公元1726年)升詹事,成为与皇帝比较接近的官员。乾隆称帝继位后,

刘统勋地位进一步上升,先后升为内阁学士、刑部侍郎、左都御史。后曾随大学士稽曾

筠到浙江学习治理海塘工程,学有所成后又多次负责黄河、运河的治理工程,因办事得

力,渐渐受到乾隆赏识重用。乾隆十三年戊辰(公元1748年),升任工部尚书,兼翰林

院掌院学士。此后,刘统勋官运亨通,飞黄腾达,先任刑部尚书,乾隆十七年壬申(公

元1752年)出任军机大臣,乾隆十九年甲戌(公元1754年)加太子太傅,成为乾隆身

边的主要辅佐大臣之一。此后,刘统勋因在协助陕甘总督征讨准噶尔叛乱时犯过被革职,

但不久复出,任刑部尚书。后又再升为太子太保、吏部尚书,乾隆二十四年已卯(公元

1759年)为协办大学士,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公元1761年)任东阁大学士兼管礼部、兵

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兼管刑部,成为清朝宰相。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公元1773年)去

世,谥为“文正”。有《刘文正公集》。刘统勋虽位极人臣,一生为官清廉正直,敢于

直谏,深受乾隆器重。多次参预主持黄河、运河治理,往往都能革除积弊,加速工程进

度,提高质量。又荣任《四库全书》正总裁,并曾四次任会试《进士考试》正考官。刘

统勋当年与另一位来自江苏武进的刘纶同朝辅政,因此有“南刘东刘”的美称。他去世

后,乾隆亲自前来参加丧礼,流泪叹息自已“失一股肱”,并称赞说:“如统勋乃不愧

真宰相!”刘统勋的显赫地位和杰出成就,标志着诸城刘氏家族的发展已经进入极盛时期。

生二子:1刘墉、2刘堪。

诸城九世祖刘墉(刘统勋长子),字崇如,号石庵。

清山东诸城人,生于圣祖康熙五十九年庚子(公元1720年),自幼聪颖异常,好学不倦,

年轻时就非常有才气。乾隆十六年辛未(公元1751年),刘墉继祖父、父亲之后再一个

考取进士,初任翰林院编修,后升侍讲。乾隆二十年乙亥(公元1755年),因受父亲刘

统勋牵连,被逮捕入狱。后复出,先后任安徽学政、督江苏学校、山西太原知府。因对

下属失察受到发配军台的处分。此后再次复出,任修书处行走、江苏江宁知府、陕西按

察使。乾隆四十一年丙申(公元1776年),刘墉升任内阁学士、直南书房,不久入迁户

部侍郎、吏部侍郎,开始受到乾隆的赏识和器重。后任湖南巡抚,升左都御史,仍直南

书房。乾隆晚年,刘墉先后担任工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直隶总督、协办大学士、吏

部尚书等一系列显赫职务,成为乾隆朝廷的主要大臣之一。嘉庆称帝继位后,刘墉以前

朝元老身份继续受到重用,聘任体仁阁大学士,加封太子太保,地位更进一步上升。嘉

庆十年乙丑(公元1805年),刘墉去世,终年八十六岁,被追赠为太子太保,谥“文清”。

嘉庆皇帝还下令将他的神位列入贤良祠,受国家供奉。刘墉为人极具智慧而又正直,为

官两袖清风,疾恶如仇,为臣敢于直谏。他与当时的大奸臣和珅斗智斗勇的事迹,在中

国民间广泛流传。因背有残疾,人们称之为“刘罗锅”。刘墉不但是一位红极一时的宰

相,而且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学颜真卿、苏轼诸名家法贴,而他自

称宗钟繇。以小楷见长,与翁方钢、梁同书、王文治等书法大家齐名。他的书法风格喜

用重墨,貌丰骨健,别具魅力,有《石庵诗集》。

谱载刘墉没有生子,以侄儿刘锡朋为子嗣后。

诸城十世祖刘锡朋(刘墉嗣子),

刘墉的侄儿,过继为刘墉子,承嗣。生二子:1刘光海、2刘耀海。

诸城11世祖刘光海(刘锡朋长子),

后裔未详。

诸城11世祖刘耀海(刘锡朋次子),

后裔未详。

生子:刘镮之,(馀未详)。

诸城十世祖刘镮之(刘堪之子),字佩循,号信芳,

清山东诸城人,刘墉之后,诸城刘氏仍然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兴旺繁荣,并再次产生了一

位朝廷大臣——刘墉的侄儿刘镮之。刘镮之早年丧父,由伯父刘墉教养成人,在乾隆五

十四年已酉(公元1789年)考取进士,是诸城刘氏中连续第四代通过科举考试步入清代

政坛的成员。大概是因为家族三代在朝廷任职,势力强大的关系,刘镮之考取进士后也

一路官运亨通,先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后出任兵部尚书,嘉庆十八年癸酉(公元1813

年)又兼顺天府尹(相当于今北京市市长)。后因治理有功升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官

至吏部尚书,居官廉正,成为诸城刘氏又一位地位显赫的朝廷大臣。但是,刘镮之的才

能显然远比叔叔刘墉、祖父刘统勋逊色,当时他所治理的北京地区天地会、白莲教等秘

密教会起事不断,而他却束手无策,不能平息。嘉庆二十二年丁丑(公元1817年),刘

镮之晋见嘉庆皇帝时,嘉庆责怪他上奏很少、治理不得力,“镮之不能对”,却将原因

归结为当时闹旱灾。嘉庆又问他具体的受灾情况和赈济措施,刘镮之“仍不能对”。于

是,嘉庆将他罢免,降职侍郎候补。嘉庆晚年,刘镮之复出,任都察院右都自制史仍兼

顺天府尹,后升任兵部尚书,改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工山水,喜收藏古物,道光元

年辛巳(公元1821年)去世,被朝廷赐谥为“文恭”。

生二子:1刘喜海、2刘华海。

诸城11世祖刘喜海(刘镮之长子),字吉甫,号燕庭,

生于清高宗乾隆五十八年癸丑(公元1793年),仁宗嘉庆二十一年丙子(公元1816年)

考取举人。宣宗道光十二年壬辰(公元1832年)任福建临汀太守,后历任福建兴泉水道、

陕西按察使等职。后因受人弹劾,被贬官回乡。刘喜海虽然是一位官员,但他对学术和

古籍、金石却有更大的喜好。他当了二十多年官,从不贪婪,每到一地,却尽力搜求收

集古籍珍本和金石文字。他的“味经书屋”,是清代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他收藏的珍籍,

有蜀本《张说之文集》30卷等数十种宋版精刊善本唐人文集和百衲本《史记》。他汇编

出版的《金石苑》61册,是中国金石文字学上的一部非常有价值的著作。刘喜海还留意

朝鲜等海外金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为促进清末中朝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今

受到中朝文化界的称誉。有《朝鲜书目》、《海东金石苑》、《东古文存》等行世。

生四子:1刘虞采、2刘宁采、3刘需采、4刘南采。

诸城12世祖刘虞采(刘喜海长子),

后裔未详。

诸城12世祖刘宁采(刘喜海次子),

后裔未详。

诸城12世祖刘需采(刘喜海三子),

后裔未详。

诸城12世祖刘南采(刘喜海四子),

后裔未详。

诸城11世祖刘华海(刘镮之次子),

后裔未详。

诸城七世祖刘棐(刘必显四子),

后裔未详。

诸城六世祖刘必前(刘通次子),

后裔未详。

诸城六世祖刘必大(刘通三子),

生子:刘子香,(馀未详)。

诸城七世祖刘子香(刘必大之子),

后裔未详。

后裔未详。

诸城三世祖刘瑁(刘恒次子),

后裔未详。

诸城三世祖刘瑚(刘恒三子),

后裔未详。

诸城刘氏在乾隆时期由第八世孙宰相刘统勋开始撰修族谱,名叫《东武刘氏族谱》,共三卷。到今天,诸城刘氏已传到始祖刘福的第十五、六代,大部分族人仍居住在诸城故地。

广东省刘氏宗亲联谊会第二届汉文化研究会副主任、刘氏族谱纂修、考究员、

粤东刘氏宗亲总会海丰县分会副会长、海丰县城水巷刘我质公十三世裔孙

刘世高 2004年纂辑,2006年6月重新整理辑录

网上电子邮箱:A6623747@https://www.360docs.net/doc/2d6155544.html, QQ 632235802 QQ群:4956957(刘氏族谱论坛)

通信处:广东省海丰县海城镇新会营65号,电话:0660 - 6623747,邮政编码:516400

秦曾煌 电工学下册 电子技术课后答案

第14章 本书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电路的分析方法、电路的暂态分析、正弦交流电路、三相电路、磁路与铁心线圈电路、交流电动机、直流电动机、控制电机、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及其应用等内容。 晶体管起放大作用的外部条件,发射结必须正向偏置,集电结反向偏置。 晶体管放大作用的实质是利用晶体管工作在放大区的电流分配关系实现能量转换。 2.晶体管的电流分配关系 晶体管工作在放大区时,其各极电流关系如下: C B I I β≈ (1)E B C B I I I I β=+=+ C C B B I I I I ββ?= = ? 3.晶体管的特性曲线和三个工作区域 (1)晶体管的输入特性曲线: 晶体管的输入特性曲线反映了当UCE 等于某个电压时,B I 和BE U 之间的关系。晶体管的输入特性也存在一个死区电压。当发射结处于的正向偏压大于死区电压时,晶体管才会出现B I ,且B I 随BE U 线性变化。 (2)晶体管的输出特性曲线: 晶体管的输出特性曲线反映当B I 为某个值时,C I 随CE U 变化的关系曲线。在不同的B I 下, 输出特性曲线是一组曲线。B I =0以下区域为截止区,当CE U 比较小的区域为饱和区。输出特性曲线近于水平部分为放大区。 (3)晶体管的三个区域: 晶体管的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晶体管工作在放大区。此时,C I =b I β,C I 与b I 成线性正比关系,对应于曲线簇平行等距的部分。 晶体管发射结正偏压小于开启电压,或者反偏压,集电结反偏压,晶体管处于截止工作状态,对应输出特性曲线的截止区。此时,B I =0,C I =CEO I 。 晶体管发射结和集电结都处于正向偏置,即CE U 很小时,晶体管工作在饱和区。此时,C I 虽然很大,但C I ≠b I β。即晶体管处于失控状态,集电极电流C I 不受输入基极电流B I 的控制。 14.3 典型例题

电工学少学时第三版-张南主编-课后练习答案-第二章(末)

第二章 正弦交流电路 2.1 基本要求 (1) 深入理解正弦量的特征,特别是有效值、初相位和相位差。 (2) 掌握正弦量的各种表示方法及相互关系。 (3) 掌握正弦交流电路的电压电流关系及复数形式。 (4) 掌握三种单一参数(R ,L ,C )的电压、电流及功率关系。 (5) 能够分析计算一般的单相交流电路,熟练运用相量图和复数法。 (6) 深刻认识提高功率因数的重要性。 (7) 了解交流电路的频率特性和谐振电路。 2.2 基本内容 2.2.1 基本概念 1. 正弦量的三要素 (1) 幅值(U m ,E m ,I m )、瞬时值(u, e, i )、有效值(U ,E ,I )。 注:有效值与幅值的关系为:有效值2 幅值= 。 (2) 频率(f )、角频率(ω)、周期(T )。 注:三者的关系是 T f π πω22= =。 (3) 相位(?ω+t )、初相角(?)、相位差(21??-)。 注:相位差是同频率正弦量的相位之差。 2. 正弦量的表示方法 (1) 函数式表示法: 。 )sin();sin();sin(i m e m u m t I i t E e t U u ?ω?ω?ω-=+=+= (2) 波形表示法:例如u 的波形如图2-1-1(a)所示。 (3) 相量(图)表示法: 使相量的长度等于正弦量的幅值(或有效值); 使相量和横轴正方向的夹角等于正弦量的初相角; 使相量旋转的角速度等于正弦量的角速度。 注: U &U

例 。 )60sin(24, )30sin(2621V t u V t u o o +=+=ωω 求?2 1=+u u 解:因为同频率同性质的正弦量相加后仍为正弦量,故 )sin(221?ω+==+t U u u u , 只要求出U 及?问题就解决了。 解1:相量图法求解如下:具体步骤为三步法(如图2-1-2所示): 第一步:画出正弦量u 1 、u 2 的相量1 2 U U &&、(U 1=6,U 2 =4)。 第二步:在相量图上进行相量的加法,得到一个新相量U &。 利用?ABC 求出AC 的长度为9.68,即新相量U &的长度。 利用?ABC 求出α的数值为11.9o ,则3041.9?α=+=o o 。 第三步:把新相量U &还原为正弦量u : U &→ u=9.6841.9)()t V ω+o 以上三步总结如下: 443 4421? ? ? =+↑↓↓=+U U U u u u 2121 30 60 B C 1 U 2 U 0 图2-1-2 (4) 相量式(复数)表示法: 使复数的模等于正弦量的幅值(或有效值); 使复数的复角等于正弦量的初相角。 注:① 实际表示时多用有效值。 ② 复数运算时,加减常用复数的代数型,乘除常用复数的极坐标型。 ③ 利用复数,可以求解同频率正弦量之间的有关加减乘除....问题。 解2: 复数法求解如下:具体步骤为三步法: 第一步:正弦量表示为复数(极坐标形式): 32.53061 1j U u +=∠=→ο& 47.326042 2 j U u +=∠=→ο& 第二步:复数运算,产生一个新复数U &。

电工学电子技术课后答案第六版秦曾煌

第14章 晶体管起放大作用的外部条件,发射结必须正向偏置,集电结反向偏置。 晶体管放大作用的实质是利用晶体管工作在放大区的电流分配关系实现能量转换。 2.晶体管的电流分配关系 晶体管工作在放大区时,其各极电流关系如下: C B I I β≈ (1)E B C B I I I I β=+=+ C C B B I I I I ββ?= = ? 3.晶体管的特性曲线和三个工作区域 (1)晶体管的输入特性曲线: 晶体管的输入特性曲线反映了当UCE 等于某个电压时,B I 和BE U 之间的关系。晶体管的输入特性也存在一个死区电压。当发射结处于的正向偏压大于死区电压时,晶体管才会出现B I ,且B I 随BE U 线性变化。 (2)晶体管的输出特性曲线: 晶体管的输出特性曲线反映当B I 为某个值时,C I 随CE U 变化的关系曲线。在不同的B I 下, 输出特性曲线是一组曲线。B I =0以下区域为截止区,当CE U 比较小的区域为饱和区。输出特性曲线近于水平部分为放大区。 (3)晶体管的三个区域: 晶体管的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晶体管工作在放大区。此时,C I =b I β,C I 与b I 成线性正比关系,对应于曲线簇平行等距的部分。 晶体管发射结正偏压小于开启电压,或者反偏压,集电结反偏压,晶体管处于截止工作状态,对应输出特性曲线的截止区。此时,B I =0,C I =CEO I 。 晶体管发射结和集电结都处于正向偏置,即CE U 很小时,晶体管工作在饱和区。此时,C I 虽然很大,但C I ≠b I β。即晶体管处于失控状态,集电极电流C I 不受输入基极电流B I 的控制。 14.3 典型例题 例14.1 二极管电路如例14.1图所示,试判断二极管是导通还是截止,并确定各电路的输出电压值。设二极管导通电压D U =0.7V 。

电工与电子技术下篇课后习题答案(徐秀平、项华珍编)

电工与电子技术(下篇) 习题8 8-1 试判断题8-1图中二极管是导通还是截止,并求AO U (设二极管为理想器件)。 解:分析此类包含有二极管的电路时,应首先断开二极管,再分别求出其阳极、阴极电位, 从而判断二极管的导通截止状态,在此基础上再求解电路。 (a )先将二极管D 断开,设O 点电位为0,则有: UB =-4V UA =-10V 二极管两端的电压:UD =UBA = UB -UA =6V>0 所以二极管导通,其实际的端电压为UD =0 故:UAO =UB =-4V (b )先将二极管D1、、D 2断开,设O 点电位为0,则有: UB =-15V UA =-12V 二极管两端的电压:UD1=UOA = UO -UA =12V>0 UD2=UBA =UB -UA =-3V<0 所以二极管D1导通,D 2截止。其实际的端电压为UD1=0 故:UAO =UD1=0V (c )先将二极管D1、、D 2断开,设O 点电位为0,则有: UB =-6V UA =-9V 二极管两端的电压:UD1=UAB = UA -UB =-3V<0 UD2=UAO =UA -UO =-9V<0 所以二极管D1、、D 2截止。 故:UAO =UA =-9V 8-2 在题8-2图中,求出在下列几种情况下输出端F 的电位(设二极管为理想器件): (1)0B A ==U U ;(2)V 3A =U 、0B =U ;(3)V 3B A ==U U 。 解:类似于题8-1,除了要先断开二极管,求阳极、阴极电位外,此类二极管共阴、共阳电 路的题,还需要用到优先导通的概念,即阳极和阴极之间电位差大的二极管优先导通。 先断开二极管D A 、D B : (1) UF =12V, U DA =UF -UA =12V, U DB =UF -UB =12V U AO A O (a) 题8-1图 U AO A O (b)U AO A O (c)

电工学第三版习题答案

第二章 2-1 解:i=10sin(314t+60°) mA t =1ms, )3 1 001.0100sin(10ππ+?=s i 2-3解:(1) 452003010021∠=-∠=? ? U U (2)u 1滞后u 2 75°. 2-4 解: ) 1.53sin(25)1.53sin(2521 -=+=t i t i ωω 2-5 解: ) 30sin 30(cos 50)150sin 150(cos 2 7 .7021 j U j U +=+= ?? 2-6 解: ) 60sin 60(cos 2 10)30sin 30(cos 2 10 21 -+-=+= ?? j I j I 2-8 解:电流与电压表的读数为有效值。 2-9 解:X L =ωL ? ? =I jX U L 2-15 解:Z=R1+R2+j(X L -X C )

C j I U L j I U R I U C L R ωω1 ? ? ? ?? ?-=== 2-28 解: 220 605.022040 1cos 1 cos 22111= =?= ==U P I U P I UI P ?? S P P P P UI S I I I I I I I = +==+=∠=+=?? ? ?? ???cos 0)1sin 1(cos 212 12211 2-30解: 2 2)sin (cos 31 cos )1sin 1(cos 01211 111?? ? ? ? ??? = -=+== +=∠=I U Z I I I I I U P I I I U U ?????

2-32: 未接电容时 接电容后: 有功功率不变,电压不变,功率因数提高到0.9。 R u L u C i 1 cos 1?UI P =

《电工学-电子技术-下册》习题册习题解答

《电工与电子技术》 习 题 与 解 答 电工电子教研室 第九章:半导体二极管和三极管、第十章:基本放大电路 一、单项选择题 *1.若用万用表测二极管的正、反向电阻的方法来判断二极管的好坏,好的管子应为(C) A、正、反向电阻相等 B、正向电阻大,反向电阻小 C、反向电阻比正向电阻大很多倍 D、正、反向电阻都等于无穷大 *2.电路如题2图所示,设二极管为理想元件,其正向导通压降为0V,当U i=3V 时,则U0的值( D)。 A、不能确定 B、等于0 C、等于5V D、等于3V **3.半导体三极管是具有( B)PN结的器件。 题2图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5.晶体管的主要特性是具有(D)。 A、单向导电性 B、滤波作用 C、稳压作用 D、电流放大作用 *6.稳压管的稳压性能是利用PN结的(D)。 A、单向导电特性 B、正向导电特性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C 、反向截止特性 D 、反向击穿特性 8.对放大电路进行动态分析的主要任务是( C ) A 、确定静态工作点Q B 、确定集电结和发射结的偏置电压 C 、确定电压放大倍数A u 和输入、输出电阻r i ,r 0 D 、确定静态工作点Q 、放大倍数A u 和输入、输出电阻r i ,r o *9.射极输出器电路如题9图所示,C 1、C 2足够 大,对输入的交流信号u 可视作短路。则输出电压u 0 与输入电压u i 之间的关系是( B )。 A 、两者反相,输出电压大于输入电压 B 、两者同相,输出电压小于且近似等于输入电 压 C 、两者相位差90°,且大小相等 D 、两者同相,输出电压大于输入电压 *11.在共射极放大电路中,当其他参数不变只有 负载电阻R L 增大时,电压放大倍数将( B ) A 、减少 B 、增大 C 、保持不变 D 、大小不变,符号改变 13.在画放大电路的交流通路时常将耦合电容视作短路,直流电源也视为短路,这种处理方法是( A )。 A 、正确的 B 、不正确的 C 、耦合电容视为短路是正确的,直流电源视为短路则不正确。 D 、耦合电容视为短路是不正确的,直流电源视为短路则正确。 14.P N 结加适量反向电压时,空间电荷区将( A )。 A 、变宽 B 、变窄 C 、不变 D 、消失 *16.题16图示三极管的微变等效电路是( D ) *19.题19图示放大电路,输入正弦电压u i 后,发生了饱和失真,为消除此失 真应采取的措施是( C ) A.增大R L B.增大R C C.增大R B D.减小R B *21.电路如题21图所示,设二极管为理想组件,其正向导通压降为0V ,则 电路中电流I 的值为( A )。 A.4mA B.0mA C.4A D.3mA *22.固定偏置单管交流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Q 如 题22图所示,当温度升高时,工作点Q 将( B ) 。 A.不改变 B.向Q′移动 C.向Q″移动 D.时而向Q′移动,时而向Q″移动 题22图 题21图 题9图 题16图 题19图 题19图

电工学(少学时) 唐介主编 课后习题答案

练习题解答 [解] S 闭合时, V V V a b c 6V,3V,0V. ==-= S 断开时 V V V a b c 6V,(63)V 9V. ===+= 下一题 返回练习题集 幻灯片2 1、3、1 求图示电路中开关S 闭合与断开两种情况下 a 、b 、c 三点得电位。 R S 3 V 6 V a b c 1、3、2 求图示电路中开关 S 闭合与断开两种情况下a 、b 、c 三点得电位。 S 2 k a b c +12 V 4 k -6 V 4 k 2 k 解:S 闭合时 V V V b 3 a 33 3 c 33 0V 410(12)V 8V 210410410(6)V 4V 210410=?=?=?+????=?-=-???+???

下一题 上一题 返回练习题集 幻灯片3 1、5、1 试根据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得特点分析图示得两电路:当 R 变化时,对其余电路(虚线方框内得电路)得电压与电流有无影响?R 变化时所造成得影响就是什么? [解] S 断开时, V V V 3 a 3 3 b 3 3 c 3 21012(126)V 9V (2442)10(24)1012(126)V 3V (2442)102106(126)V 3V (2442)10???=-?+=??+++??? ??+?=-?+=??+++??? ???=-+?+=-??+++???

(a) (b) 下一题 上一题 返回练习题集 幻灯片4 1、6、1 图示电路中,已知 U S=6 V,IS =2 A ,R1=2 ,R 2=1 。求开关 S 断开时开关两端得电压 U 与开关 S 闭合时通过开关得电流 I (不必用支路电流法). US + _ R 任 何 电 路 IS R 任 何 电 路 解:对电路(a),因为凡与理想电压源并联得元件其两端电压均等于理想电压源得电压,故改变R 不会影响虚线部分电路得电压,而虚线部分电路结构一定,故亦不会影响其电流。R 得变化仅影响其本身得电流及理想电压源得电流。 US + _ R 任 何 电 路 US + _ IS R1 R2 U + _ I S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电工学下册课后答案

电工学下册课后答案 篇一:《电工技术》田葳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习题解答 1-1 在图1-39所示的电路中,若I1=4A,I2=5A,请计算I3、U2的值;若I1=4A,I2=3A,请计算I3、U2、U1的值,判断哪些元件是电源?哪些是负载?并验证功率是否平衡。 解:对节点a应用KCL得I1+ I3= I2 即4+ I3=5, 所以 I3=1A 在右边的回路中,应用KVL得6?I2+20?I3= U2,所以U2=50V 同理,若I1=4A,I2=3A,利用KCL和KVL得I3= -1A,U2= -2V 在左边的回路中,应用KVL 得20?I1+6?I2= U1,所以U1=98V。 U1,U2都是电源。 电源发出的功率:P发= U1 I1+ U2 I3=98?4+2=394W I 负载吸收的功率:P吸=20I1+6I2+203=394W 2 2 2 二者相等,整个电路功率平衡。 1-2 有一直流电压源,其额定功率PN=200W,额定电压UN=50V,内阻Ro=0.5Ω,负载电阻RL可以调节,其电路如图1-40所示。试求:⑴额定工作状态下的电流及负载电阻RL的大小;⑵开路状态下的电源端电压; ⑶电源短路状态下的电流。 IN? PNU20050 ??4ARL?N??12.5?UN50IN4 解:⑴⑵

UOC?US?UN?IN?R0? 50+4?0.5 = 52V ISC? ⑶ US52 ??104AR00.5 题1-2图 图 1-39 习题 1-1图 图1-40 习 1-3 一只110V、8W的指示灯,现在要接在220V的电源上,问要串多大阻值的电阻?该电阻的瓦数为多大? 解:若串联一个电阻R后,指示灯仍工作在额定状态,电阻R应分去110V的 1102R??1512.5? 8电压,所以阻值 1102 PR??8W R该电阻的瓦数 1-4 图1-41所示的电路是用变阻器RP调节直流电机励磁电流If的电路。设电机励磁绕组的电阻为315Ω,其额定电压为220V,如果要求励磁电流在0.35~0.7A的范围内变动,试从下列四个电阻中选用一个合适的变阻 器:⑴1000Ω 0.5A;⑵350Ω 0.5A;⑶200Ω 1A;⑷350Ω 1A;图1-41 习题1-4 图

《电工学》第六版下册 秦曾煌著 课后答案

14 二极管和晶体管 14.3 二极管 14.3.2 在图1所示的各电路图中,E = 5V ,u i = 10 sin ωtV ,二极管D的正向压降可忽略不计,试分别画出输出电压u0 的波形。 [ 解] 图1: 习题14.3.2图 (a) u i为正半周时,u i> E,D导通;u i < E,D截止。u i为负半周时,D截止。 D导通时,u0 = E;D截止时,u o = u i。 (b)u i为正半周时;u i > E,D导通;u i < E,D截止。u i为负半周时,D截止。 D导通时,u0 = u i;D截止时,u0 = E。 u0的波形分别如图2(a)和(b)所示。 图2: 习题14.3.2图

× × ?3 14.3.5 在图3中,试求下列几种情况下输出端电位V Y 及各元件中通过的电流。(1)V A = +10V ,V B = 0V ;(2)V A = +6V ,V B = +5.8V ;(3)V A = V B = +5V .设二极管的正 向电阻为零,反向电阻为无穷大。 [解] 图 3: 习题14.3.5图 (1) 二极管D A 优先导通,则 10 V Y = 9 × 1 + 9 V = 9V V Y 9 I D A = I R = = A = 1 10 R 9 × 103 A = 1mA D B 反向偏置,截止,I D B = 0 (2) 设D A 和D B 两管都导通,应用结点电压法计算V Y : V Y = 6 5.8 + 1 1 1 1 1 V = 11.8 × 9 V = 5.59V < 5.8V + + 19 1 1 9 可见D B 管也确能导通。 I D A = 6 ? 5.59 A = 0.41 × 10?3 1 103 A = 0.41mA I D B = 5.8 ? 5.59 A = 0.21 × 10?3 1 × 103 5.59 A = 0.21mA I R = A = 0.62 10?3 9 × 103 A = 0.62mA

电工学第三版答案

电工学第三版答案

苏州大学 电工学 课程 (08)卷参考答案 共3页 5.7R X 5.72 15 2X R R 2X R 20I R 2 I )R R (I )X R (X 10 1510 150 X ,150X I 150V 510-200IR 002 U 10(A).I . 010101010I I I 45210I ,9010I :.12L C 22 C 2222222L 2C C C 1AB 2 1 21Ω==Ω====∴=?=+=?+=Ω===?=?=-==∴?∠=-+=+=? -∠=?∠=j j j j Θ&&&&&又解 2. 解 : (12分) (2 (4 (3 (3

: ,15 U 65I ,10U I ,5U I ,10U U I ,5U 15I : 0I I I 0I I I :B A :.3B 5B 4A 3A B 2A 1425321将各电流代入前方程应用电路元件特性方程列方程和结点对结点应用基尔霍夫电流定律解-===-=-= =--=-+ 0V 1U U U 130U 83U - 0V 1 U 0V,1 U 30U 5U 0 10U 10U U 15U -65 0 5U 10U U 5U -15 B A AB B A B A B A B A B B A A B A -=-==+===-=---=--+ (3) )(W 19722 1303803 cos I U 3P )(W 6574 1103803 cos I U 3P (2) A)(30I 3I A)(27.1722 380 I : )(2210 220 I U R ) V (2203 U U :Y )1(:.4Y P P P P P =???=?==???=?=====?Ω=====???l l l l l l 接法改接成接法解 (3 (4 (4 (2 (3 (3 (3 (2 (2

电子电工技术第三版(林平勇)课后答案

第一章习题答案 1.1 写出题1.1图中有源支路的电压,电流关系式。 (c) (d) 题1.1图 1.2在题1.2图中已知U 2=2V , (1) 求 I,U 1,U 3,U 4,U ac ,(2) 比较a,b,c,d,e 各点电位的高低。 题1.2图 1.3在题1.3图所示电路中U ab 题1.3图 1.4 ab U 1.5及0-3各端点的等效电阻,即各挡的电 流表内阻,已知表头等效电阻R A =15k Ω,各分流电阻R 1=100Ω,R 2=400Ω,R 3=500Ω。 + a 2V Ω a 2U 2Ω 2Ω 2Ω 2Ω a 1U 3U 4 U 3V 2 2V 2 4V Ω Ω 1 2 3

题1.5图 1.6两个额定值是110V,40W 的灯泡能否串联后接到220V 的电源上使用?如果两个灯泡的额定电压相同,都是110V ,而额定功率一个是40W ,另一个是100W,问能否把这两个灯泡串联后接在200V 电源上使用,为什么? 1.7电路如题1.7图所示.试问ab 支路是否有电压和电流? 题1.7图 1.8题1.8图中若(1)U=10V , I=2A, (2)U=10V ,I=-2A 。试问哪个元件是吸收功率?哪个元件是输出功率?为什么? 题1.8图 1. 1.9计算题1.9图所示各电路的等效电阻. 1. 1.10电路如题1.10图所示,试求以下电路的电压U 和电流I 。 U U U U + - - (c) (a) (b) (d) 1A 20Ω 1A 20Ω

1.11在指定的电压u 和电流i 参考方向下,写出1.11图所示各元件u 和 i 的约束方程. (a) (b) (c) (d) (e) 1.12求题1.12图所示电路中的U 1和U 2. 题1.12图 1.13求题1.13图中所示电路化成等值电流源电路。 (a) (b) (c) 题1.13图 1.14求题1.14图中所示电路化成等值电压源电路。 + U - U + - 10K Ω u + 20mH - u 10μF u - + U 5V + - i I 2A U + - 4V 1A 2V 1A 2Ω 6V 6V

电子电工技术第三版课后答案

; 第一章习题答案 1.1 写出题图中有源支路的电压,电流关系式。 [ ^ (a) (b) (c) (d) 题图 在题图中已知U 2=2V , (1) 求 I,U 1,U 3,U 4,U ac ,(2) 比较a,b,c,d,e 各点电位的高低。 < 题图 在题图所示电路中U ab ; | 题图 ? % 0-3各端点的等效电阻,即各挡的电流表内 阻,已知表头等效电阻R A =15k Ω,各分流电阻R 1=100Ω,R 2=400Ω,R 3=500Ω。 . + a 2V Ω + a 2Ω 2Ω 2Ω 2Ω a 3V ? 2V 2 4V Ω

题图 两个额定值是110V,40W 的灯泡能否串联后接到220V 的电源上使用如果两个灯泡的额定电压相同,都是110V ,而额定功率一个是40W ,另一个是100W,问能否把这两个灯泡串联后接在200V 电源上使用,为什么 } 电路如题图所示.试问ab 支路是否有电压和电流 - 题图 题图中若(1)U=10V, I=2A, (2)U=10V,I=-2A 。试问哪个元件是吸收功率哪个元件是输出功率为什么 《 题图 1. 计算题图所示各电路的等效电阻. : ] 1. 电路如题图所示,试求以下电路的电压U 和电流I 。 U U — U + - - (c) (a) ] (d)

】 在指定的电压u和电流i参考方向下,写出图所示各元件u和 i的约束方程. (a) (b) (c) $ ` (d) (e) 求题图所示电路中的U1和U2. … 题图 求题图中所示电路化成等值电流源电路。 ? (a) (b) (c) 】 题图 1A 20Ω + 30V ! U - U 30V + - — u@ 20mH -| 10μF u? - + U 5V + - i ` I2A U ' + - ' 4V 1A2V 1A ; 6V6V '

电工和电子技术基础习题答案解析清华大学第3版

第1章电路的基本定律与分析方法 【思1.1.1】(a) 图U ab=IR=5×10=50V,电压和电流的实际方向均由a指向b。 (b) 图U ab=-IR=-5×10=-50V,电压和电流的实际方向均由b指向a。 (c) 图U ab=IR=-5×10=-50V,电压和电流的实际方向均由b指向a。 (d) 图U ab=-IR=-(-5)×10=50V,电压和电流的实际方向均由a指向b。 【思1.1.2】根据KCL定律可得 (1) I2=-I1=-1A。 (2) I2=0,所以此时U CD=0,但V A和V B不一定相等,所以U AB不一定等于零。 【思 1.1.3】这是一个参考方向问题,三个电流中必有一个或两个的数值为负,即必有一条或两条支路电流的实际方向是流出封闭面内电路的。 【思1.1.4】(a) 图U AB=U1+U2=-2V,各点的电位高低为V C>V B>V A。 (b) 图U AB=U1-U2=-10V,各点的电位高低为V B>V C>V A。 (c) 图U AB=8-12-4×(-1)=0,各点的电位高低为V D>V B(V A=V B)>V C。 【思1.1.5】电路的电源及电位参考点如图1-1所示。当电位器R W的滑动触点C处于中间位置时,电位V C=0;若将其滑动触点C右移,则V C降低。 【思1.1.6】(a) 当S闭合时,V B=V C=0,I=0。 当S断开时,I= 12 33 +=2mA, V B=V C=2×3=6V。 (b) 当S闭合时,I=-6 3 =-2A,V B=- 3 21 + ×2=-2V。 当S断开时,I=0,V B=6- 3 21 + ×2=4V。 【思 1.1.7】根据电路中元件电压和电流的实际方向可确定该元件是电源还是负载。当电路元件上电压与电流的实际方向一致时,表示该元件吸收功率,为负载;当其电压与电流的实际方向相反时,表示该元件发出功率,为电源。 可以根据元件电压与电流的正方向和功率的正、负来判别该元件是发出还是吸收功率。例如某元件A电压、电流的正方向按关联正方向约定,即将其先视为“负载模型”,如图1-2(a)所示,元件功率P=UI。设U=10V(电压实际方向与其正方向一致),I=2A(电流实际方向与其正方向一致),U、I实际方向一致,P=UI=10×2=20W>0(P值为正),可判断A元件吸收功率,为负载。设U=10V(电压实际方向与其正方向一致),I=-2A(电流实际方向与其正方向相反),U、I实际方向相反,P=UI=10×(-2)=-20W<0(P值为负), 专业技术资料精心整理分享

《电工学》第六版上下册课后答案

图1: 习题1.5.1图 I1 = ?4A U1 = 140V U4 = ?80V I2 = 6A U2 = ? 90V U5 = 30V I3 = 10A U3 = 60V 1 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定律 1.5 电源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 1.5.1 在图1中,五个元件代表电源和负载。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如图中所示。今通过实验测量得知 1 试标出各电流的实际方向和各电压的实际极性。 2 判断哪些元件是电源?哪些是负载? 3 计算各元件的功率,电源发出的功率和负载取用的功率是否平衡?[解]: 2 元件1,2为电源;3,4,5为负载。 3 P1 = U1I1 = 140 ×(?4)W = ?560W P2 = U2I2 = (?90) ×6W = ?540W P3 = U3I3 = 60 ×10W = 600W P4 = U4I1 = (?80) ×(?4)W = 320W P5 = U5I2 = 30 ×6W = 180W P1 + P2 = 1100W 负载取用功率P = P 3 + P4 + P5 = 1100W 两者平衡电源发出功率P E = 1.5.2 在图2中,已知I 1 = 3mA,I2 = 1mA.试确定电路元件3中的电流I3和其两端 电压U 3 ,并说明它是电源还是负载。校验整个电路的功率是否平衡。

[解] 首先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列出 图2: 习题1.5.2图 ?I1 + I2 ?I3= 0 ?3 + 1 ?I3= 0 可求得I 3 = ?2mA, I3的实际方向与图中的参考方向相反。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可得 U3 = (30 + 10 ×103 ×3 ×10?3 )V = 60V 其次确定电源还是负载: 1 从电压和电流的实际方向判定: 电路元件3 80V元件30V元件电流I 3 从“+”端流出,故为电源; 电流I 2 从“+”端流出,故为电源; 电流I 1 从“+”端流出,故为负载。 2 从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判别: 电路元件3 U 3和I 3 的参考方向相同P= U 3 I3 = 60 ×(?2) ×10?3W = ?120 ×10?3W (负值),故为电源; 80V元件U2和I2的参考方向相反P = U2I2 = 80 ×1 ×10?3W = 80 ×10?3W (正值),故为电源; 30V元件U1和I1参考方向相同P= U1I1 = 30 ×3 ×10?3 W = 90 ×10?3W (正值),故为负载。 两者结果一致。最后 校验功率平衡:电阻 消耗功率: 2 2 P R 1 = R1I1 = 10 ×3 mW = 90mW 2 2 P R 2 = R2I2 = 20 ×1 mW = 20mW

电工学少学时第三版-张南主编-课后练习答案-第一章(末)

上篇: 电工技术 第一章: 电路分析基础 1.1: 电路的基本概念、定律、分析方法 1.1.1:基本要求 (1) 正确理解电压、电流正方向的意义。 (2) 在正确理解电位意义的基础上,求解电路各点电位。 (3) 加强电压源的概念,建立电流源的概念。 (4) 了解电路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的状态,强化额定值概念。 (5) 熟悉电路基本定律并能正确应用之。 (6) 学会分析、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 1.1.2: 基本内容 1.1.2.1基本概念 1 电压、电流的正方向 在分析计算电路之前,首先在电路图上标注各元件的未知电流和电压的正方向(这些假设的方向,又名参考方向),如图1-1-1所示。 3 R I 图1-1-1 根据这些正方向,应用电路的定理、定律列写方程(方程组),求解后若为正值..,说明假设的方向与实际的方向相同;求解后若为负值.. ,说明假设的方向与实际方向相反。 对于电路中的某个(些)已知的方向,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实际的方向,其二也是正方向,这要看题目本身的说明。 2 电路中的电位计算 求解电路某点的电位,必须首先确定参考点,令该点电位为零,记为“⊥”, 电路其余各点与之比较,高者为正(电位),低者为负(电位),如图1-1-2所示: U 图 1-1-2 设C 为参考点,则: c 点的电位: V C =0(V) a 点的电位: V a = +6 (V) b 点的电位: V b =-9 (V) ab 两点间的电压:U ab = V a - V b = (+6)-(-9) =15(V) 注·电位具有单值性(参考点一旦设定,某点的电位是唯一的)。 ·电位具有相对性(参考点选择不同,某点的电位也不同)。 ·任意两点间的电位差叫电压,例如U ab = V a - V b ,显然电压具有单值性和绝对性(与参

《电工学-电子技术-下册》习题册习题解答

《电工学-电子技术-下册》 习题册习题解答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电工与电子技术》 习 题 与 解 答 电工电子教研室 2

3 第九章:半导体二极管和三极管、第十章:基本放大电路 一、单项选择题 *1.若用万用表测二极管的正、反向电阻的方法来判断二极管的好坏,好的管子应为( C ) A 、正、反向电阻相等 B 、正向电阻大,反向电阻小 C 、反向电阻比正向电阻大很多倍 D 、正、反向电阻都等于无穷大 *2.电路如题2图所示,设二极管为理想元件,其正向导通压降为0V ,当U i =3V 时,则U 0的值( D )。 A 、不能确定 B 、等于0 C 、等于5V D 、等于3V **3.半导体三极管是具有( B )PN 结的器件。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5.晶体管的主要特性是具有( D )。 A 、单向导电性 B 、滤波作用 C 、稳压作用 D 、电流放大作用 *6.稳压管的稳压性能是利用PN 结的( D )。 A 、单向导电特性 B 、正向导电特性 C 、反向截止特性 D 、反向击穿特性 8.对放大电路进行动态分析的主要任务是( C ) A 、确定静态工作点Q B 、确定集电结和发射结的偏置电压 C 、确定电压放大倍数A u 和输入、输出电阻r i ,r 0 D 、确定静态工作点Q 、放大倍数A u 和输入、输出电阻r i ,r o *9.射极输出器电路如题9图所示,C 1、C 2足够 大,对输入的交流信号u 可视作短路。则输出电压u 0 与输入电压u i 之间的关系是( B )。 A 、两者反相,输出电压大于输入电压 B 、两者同相,输出电压小于且近似等于输入 电压 C 、两者相位差90°,且大小相等 D 、两者同相,输出电压大于输入电压 *11.在共射极放大电路中,当其他参数不变只题2图 题9图

电工学简明教程全部答案

第一章习题答案 A 选择题 1.4.1(A ) 1.4.2(C ) 1.4.3(C ) 1.4.4(B ) 1.5.1(B ) 1.5.2(B ) 1.6.1(B ) 1.6.2(B ) 1.8.1(B ) 1.9.1(B ) 1.9.2(B )1.9.3 (B ) 1.11.1(A) 1.1 2.1(B) 1.12.3 (B) 1.12.4 (B) 1.12.5 (B) B 基本题 1.4.5 (1)略 (2)元件1和2为电源 ,元件3,4和5为负载 (3)(-560-540+600+320+180)*w=0 平衡 1.4.6 380/(2110/8+R)=8/110,所以R ≈3.7K Ω,W R =(8/110)2×3.7K ≈20W 1.4.7 电阻R=U/I=6/50*310-=120Ω,应选者(a )图. 1.4.8 解:220/(R1+315)=0.35A ,得R1≈314Ω. 220/(R2+315)=0.7A , 得R2≈0Ω. 1.4.9(1)并联R2前,I1=E/( 0R +2R e +1R )=220/(0.2+0.2+10)≈21.2A. 并联R2后,I2=E/( 0R +2R e +1R ∥2R )≈50A. (2)并联R2前,U2=R1*I1=212V,U1=(2R e +1R )*I1=216V. 并联R2后,U2=(1R ∥2R )*I1=200V,U1=2R e +1R ∥2R =210V. (3)并联R2前,P=212*21.2=4.5KW. 并联R2后,P=200*50=10KW. 1.5.3 I3=I1+I2=0.31uA ,I4=I5-I3=9.61-0.31=9.3uA ,I6=I2+I4=9.6uA. 1.6.3 因为电桥平衡,所以不管S 断开还是闭合 ab R =5R ∥(1R +3R )∥(2R +4R )=200Ω. 1.6.4 解: a U =1U =16V,b U =<[(45+5) ≈5.5]+45>×16/<[(45+5) ∥5.5] ∥5.5+45>≈1.6. c U =(45+5)∥5.5×b U /总R ≈b U /10=0.16V ,同理d R ≈ c U /10=0.016V. 1.6.5 解:当滑动端位于上端时,2U =(R1+RP )1U /(R1+RP+R2)≈8.41V. 当滑动端位于下端时,2U =R2*1U /(R1+RP+R2)≈5.64V. 所以输出范围为5.64-8.14. 1.6.6

电工学第六版秦曾煌课后习题答案10

目录 第10章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3第10.2节笼型电动机直接起动的控制线路 (3) 第10.2.1题 (3) 第10.2.3题 (3) 第10.4节行程控制 (4) 第10.4.1题 (4) 第10.4.2题 (4) 第10.5节时间控制 (5) 第10.5.1题 (5) 第10.5.2题 (5)

List of Figures 1习题10.2.1图 (3) 2习题10.4.2图 (4) 3习题10.4.2图 (5) 4习题10.5.1图 (6) 5习题10.5.1图 (6) 6习题10.5.1图 (6) 7习题10.5.1图 (6) 8习题10.5.2图 (7) 9习题10.5.2图 (7)

10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 10.2笼型电动机直接起动的控制线路 10.2.1 试画出三相笼型电动机既能连续工作,又能点动工作的控制线路。 [解] 在图1中,SB2是连续工作的起动按钮。SB3是双联按钮,用于点动工作。 图1:习题10.2.1图 按下SB3时,KM通电,主触点闭合,电动机起动。因SB3的常闭触点同时断开,无自锁作用。松开SB3,KM断电,电动机停车。 10.2.3 根据教材图10.2.2接线做实验时,将开关Q合上后按下起动按钮SB2,发现有下列现象,试分析和处理故障:(1)接触器KM不动作;(2)接触器KM动作,但电动机不转动;(3)电动机转动,但一松手电机就不转;(4)接触器动作,但吸合不上;(5)接触器触点有明显颤动,噪声较大;(6)接触器线圈冒烟甚至烧坏;(7)电动机不转动或者转的较慢,并有“嗡嗡”声。 [答] (1)接触器KM不动作的故障原因可能有下列几种: (a)三相电源无电; (b)有关相中熔断器的熔丝已断,控制电路不通电; (c)热继电器F R的动断触点动作后未复位; (d)停止按钮SB1接触不良; (e)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接线端接触不良或连接导线端有松动。 (2)接触器KM动作,但电动机不转动的故障原因可能有下列几种(问题不在 控制电路,应查主电路); (a)接触器的主触点已损坏;

电工技术(第三版 席时达)教学指导、习题解答 第五章

第五章 电路的瞬态分析 【引言】① ○ 2当电路发生接通、断开、联接方式改变及电路参数突然变化时,电路将从一种稳态变换到另一种稳态,这一变换过程时间一般很短,称为瞬态过程或简称瞬态(也称暂态过程或过渡过程)。 ○ 3 学习目的和要求 1、了解产生瞬态过程的原因和研究瞬态过程的意义。 2、掌握分析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理解初始值、稳态值、时间常数的概念。 3、理解RC电路和RL电路瞬态过程的特点。 4、了解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 本章重点:分析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RC电路的充放电过程。 本章难点:初始值的确定。 5-1 瞬态过程的基本知识 一、电路中的瞬态过程 【演示】用根据图5-1-1制作的示教板。观察开关S 合上瞬间各灯泡点亮的情况。 稳定状态(简称稳态) 瞬态分析的目的 交流电路:电压、电流为某一稳定的时间函数 直流电路:电压、电流为某一稳定值 掌握瞬态过程规律,获得各种波形的电压和电流。 防止出现过电压或过电流现象,确保电气设备安全运行。 【讲授】开关S 合上瞬间

二、换路定律 【讲授】①换路定律是表述换路时电容电压和电感电流的变化规律的,即换路瞬间电容上的电压和电感中的电流不能突变。 ②设以换路瞬间作为计时起点,令此时t=0,换路前终了瞬间以t=0—表示,换路后初始瞬间以t =0+表示。则换路定律可表示为: u C(0+)= u C(0— ) 换路瞬间电容上的电压不能突变 i换路瞬间电感中的电流不能突变 【说明】①换路定律实质上反映了储能元件所储存的能量不能突变。因为W C= 2 1Cu C 2、W L= 2 1Li L 2, u C和i L的突变意味着能量发生突变,功率p= t w d d趋于无穷大,这是不可能的。 ②当电路从一种稳定状态换路到另一种稳定状态的过程中,u C和i L必然是连续变化的,不能突变。这种电流和电压的连续变化过程就是电路的瞬态过程。 ③电阻是耗能元件,并不储存能量,它的电流、电压发生突变并不伴随着能量的突变。因此由纯电阻构成的电路是没有瞬态过程的。 ④虽然u C和i L不能突变,但电容电流和电感电压是可以突变的,电阻的电压和电流也是可以突变的。这些变量是否突变,需视具体电路而定。 三、分析一阶电路瞬态过程的三要素法 【讲授】①一阶电路是指只包含一个储能元件,或用串、并联方法化简后只包含一个储能元件的电路 经典法(通过微分方程求解) ②分析一阶电路瞬态过程的方法 三要素法(简便方法,本书只介绍此法的应用) ③在直流电源作用下的任何一阶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只要求得初始值、稳态值和时间常数这三个要素,就可完全确定其在瞬态过程中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三要素法: 内因——电路中含有储能元件(电容或电感) 外因——电路的状态发生变化(换路) 电路发生瞬态过程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