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风险二甲苯

环境风险二甲苯
环境风险二甲苯

前言

重庆九龙皮件厂是重庆市大渡口区摩托车配件生产的重要企业,已在重庆市大渡口区八桥镇互助工业园区互助二村内租赁现有库房(建筑面积为1410m2),从事摩托车缸头铝件的喷涂加工。地理位置见图1。该企业于2004年3月以喷涂加工内容补办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并通过了大渡口区环境保护局的项目审批和竣工验收。由于重庆九龙皮件厂在喷涂生产过程中使用了以二甲苯为主的有毒有害稀料,因此按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5]152文《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和重庆市大渡口区环境保护局渡环发[2006]7号《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管理补办环境风险评价的补充通知》的要求,该厂应补作该项目环境风险影响评价。2006年1月18日,重庆九龙皮件厂正式委托我公司作该项目环境风险影响评价。我公司环境评价人员在原生产规模及生产工艺不变的前提下,编制完成了《重庆九龙皮件厂喷涂加工项目环境风险影响评价报告》,报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大渡口区环境保护局审核。

1、总论

1.1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29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15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2004年12月29日);(6)《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29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

(8)《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月1日);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29日);

(10)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目录》(2002年10月13日);

(11)国务院国发[2000]38号《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11月26日);(12)《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2001年12月30日);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12月26日);

(14)《重庆市主城“蓝天行动”实施方案(2005—2010年)》;

(15)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188号《重庆市主城尘污染防治办法》;

(1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5]152文《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

(1)国家环保局颁发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 、HJ/T2.4-1995);

(2)国家环保局颁发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

(3)国家环保局颁发的《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1)重庆市大渡口区环境保护局渡环发[2006]5号《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管

理补办环境风险评价的通知》;

(2)重庆市大渡口区环境保护局渡环发[2006]7号《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管理补办环境风险评价的补充通知》;

(3)重庆市大渡口区环境监测站环监字(2005)第018号《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报告》;

(4)与重庆铭驰机械有限公司(重庆九龙皮件厂)签定的《喷涂加工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委托协议书》(2005-1)。

1.2工作等级、评价范围及环境敏感点

根据国家环保局颁发的《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风险评价等级划分原则,确定评价等级如下:本项目涉及的危险性物质不论其生产或是储存用量均低于其临界量,故不构成重大危险源,项目周边无集中式居民住宅区,周边环境相对不敏感,因而确定项目风险评价等级为二级。

按国家环保局颁发的《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要求,评价等级为二级的风险评价范围为距离源点不低于3公里范围。

1.2.3项目周边的环境敏感点

表1 项目周边环境敏感点分布一览表

2、项目概况

2.1建设内容及生产工艺流程

该厂于2003年8月投资30万元,在重庆市大渡口区八桥镇互助工业园区互助二村内租赁现有库房,年喷涂摩托车缸头铝件产品105万件。重庆九龙皮件厂厂址所在地北面为八桥镇互助工业园区变电站,东面为厂房,南面为互助工业园区道路,西面和西北面有少量的农户住宅楼,是项目关注的环境敏感点,见图2。项目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租用建筑面积:1410平方米,其中生产厂房建筑面积为1060m2;办公楼建筑面积为350m2。生产厂房内分为打磨清洗区、喷涂区、烘烤区、检验区、成品件区共五区,项目总平面布置与外环境关系,见图3。

重庆市九龙皮件厂喷涂加工项目生产工艺流程如下:

摩托车缸头铝件打磨加热清洗

脱水喷涂电烘干检验成品入库

图4 项目生产工艺流程图

2.2生产中所用原材料

生产中所用的原材料消耗量如下:

(1)摩托车缸头铝件:105万件/年;(2)铝粉漆: 30吨/年;

(3)环氧底漆: 2.4吨/年;(4)二甲苯: 15吨/年;

(5)砂轮: 10套/年。

2.3主要生产设备

本项目生产厂房内主要有6台喷位机。

主要生产设备如下:

(1)喷位机 6条;(2)空压机 3台;

(3)烘柜 8台。

2.4劳动定员与生产班次

职工人数:90人,全部招收当地下岗、待业人员。

生产班次为三班,一年按300天计。

2.5与项目有关的公用工程设施

本项目生活用水由地区给水管网提供,本工程日用水量为6.46立方米。排水经物化—生化处理达标后,排入地区园区市政排水管网。

2.6项目二甲苯物料平衡及水平衡分析

二甲苯物料平衡示意图如图5。

10.627吨/年)进入空气

二甲苯稀料(15吨/二甲苯(4.373吨/年)进入废水等

图5 二甲苯稀料物料平衡示意图

用水量平衡如图6。

损耗

(0.07)

总用水量污水量(5.87)

损耗

(0.36)

清洗热水

(0.16)

损耗

图6 项目水平衡示意图(单位:立方米/日)

2.7污染防治措施及环境遗留问题

项目在生产过程中有二甲苯废气、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及噪声等产生。

项目营运期产生生产、生活污水共5.87m3/d,COD:414mg/l,BOD

5

:166mg/l,SS:250mg/l左右。污废水处理采用物化—生化处理装置,处理规模为10m3/d,满足工程要求。由于本工程废水具有较好的可处理性,经处理后可以达标排

放,近期出水水质要求为COD≤100mg/l、BOD

5

≤20mg/l、SS≤70mg/l。由于

本工程营运期产生的废水经达标排放后,进入市政排水管网,对长江水体无影响。

喷房废水,日产生量0.6立方米,主要含少量二甲苯、漆渣等,经过滤—混凝沉淀处理后可循环使用。

喷房、烘干炉等各二甲苯产生点,均能满足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70毫克/立方米)的要求。

营运期产生的废渣主要是漆渣和办公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定期收集的污泥等,办公垃圾年产生量1吨,漆渣年产生量4吨。办公垃圾送往废品回收站;漆渣属危险废物,送市危险废物中心处置,污水处理污泥清理后(大约二年清理一次)将及时运往渣场,因此本工程的废渣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营运期产生的噪声主要是空压机等。由于采取了隔振减震隔音等措施后,能够满足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要求,营运期产生的噪声对厂内外操作人员影响小,能够达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中II类标准要求,噪声对外环境影响小。采取以上措施后有效控制了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重庆九龙皮件厂喷涂加工项目通过了大渡口区环境保护局的项目审批和竣工验收,见重庆市大渡口区环境监测站环监字(2005)第018号《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报告》。但项目周边环境有零星的农户住宅分布,其间距不满足项目卫生防护距离(50米)的要求,建议互助工业园区管委会按环境保护局的审批意见要求尽快实施工业园区内零星住宅的拆迁、安置计划。

3、风险识别分析

3.1危险性物质

重庆市九龙皮件厂喷涂加工项目危险性原料性质见表2,项目生产过程中危险性原料使用情况见表3,项目危险性物料储存情况见表4。

表2 项目危险性原料的性质一览表

表3 项目生产过程中危险性原料使用情况一览表

表4 项目物料储存情况一览表

表5 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表

从表2可以看出,二甲苯为有毒物质。根据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见表5),结合表3、表4情况,本项目在生产场所和储存场所均不构成重大危险源。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判定本项目事故危险物质是二甲苯。

3.2危险源

本项目的生产厂房即为危险源。

4、最大可信事故及类型

4.1单元设备事故统计分析

与项目单元设备相关的设备事故统计分析见表5。

根据1949—1982年化学工业事故统计,死亡人数占较大比例的前三位事故依次是火灾、爆炸(20.3%)、中毒窒息(11.99%)及高处坠落(11.03%),表明火灾、爆炸及中毒事故有比较严重的后果。

表6 相关单元设备事故统计分析一览表

4.2事件树(ETA )分析

对项目运行中潜在事故的事件树(ETA )分析,见图7。

外界辐射热量;(3)蒸气云爆炸。

5、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预测

5.1源强

泄漏源强的估计,采用石剑荣等用分子运动论方法提出的闪蒸爆炸源强估算三阶段模式[1]。

(1)初期饱和气体全部经泄漏破裂口,进入大气环境(按无组织排放量计)

泄漏量M 1=3.60kg

(2)泄漏初期遇火花,发生爆炸,两相闪蒸强烈沸腾过程,进一步引发大面积泄漏

泄漏量M2=83.532kg,持续时间t=0.012s

(3)残液继续外泄过程(未采取抢救措施情况)

=92.868kg,持续时间t=23217s=6.449h

泄漏量M

3

本工程突发性大气污染源强见表7。

表7 突发性大气污染源强统计一览表

5.2大气预测模式

本评价直接引用HJ/T169—2004《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中烟团模式。

5.3预测结果及评价

采用烟团模式计算。预测结果见表8。

表8 项目二甲苯事故排放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值一览表

按TJ7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二甲苯的最高容许浓度(0.3mg/m3)衡量,本项目二甲苯事故外排对各环境敏感点的影响大。对各环境敏感点的影响均超标。西面的农户住宅的最大超标倍数为64.55;西北面农户住宅的最大超标倍数为111.94。各环境敏感点浓度值均低于TJ7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100mg/m3),并有轻度刺激性症状。

在短时间,距离源330米范围内环境空气质量变差,出现较大面积的超标,由于持续时间短,不会发生急性危害。二甲苯最大着地浓度为184.726m g/m3,离源距离为10米处,超标面积为0.342km2。

6、二甲苯喷射燃烧造成热辐射危害距离的计算

考虑二甲苯储槽发生贯穿性破裂,喷出在很短时间就遇明火点燃,形成

喷射火灾。

(1)热辐射通量为

q

p =η﹡M

g

﹡H

c

=600.173(KW)

式中:η—效率因子;取0.35;

H

c

—燃烧热值,取1091.7KCaL/molL;

Mg—泄漏质量,取40g/s。

(2)预测结果分析

预测结果见表9。

表9 热辐射危害距离风险预测结果

由表9可知,二甲苯储槽若发生贯穿性破裂,二甲苯喷出在很短时间就遇明火点燃,形成喷射火灾,对人造成伤害和对设备造成破坏的范围在热辐射半径2m内;而在2m外,可以认为属于安全区域。

7、蒸气云爆炸距离的计算

二甲苯容易引发火灾、爆炸,与空气混合的爆炸极限为1.1-7.6%,二甲苯储槽等泄漏的气体含量达到或超过爆炸下限,一遇到火源,将会引起爆炸。本评价预测二甲苯储槽泄漏遇火源,引起爆炸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

(1)预测模式

爆炸总能量如下:

W

TNT =A·W

F

·Q

F

/Q

TNT

式中: A—蒸气云当量系数,取0.04;

Q

TNT

-TNT的爆热,取4520KJ/Kg;

W

F ·Q

F

-爆炸总能量,(J)

W

F

—参与反应的可燃气体的质量,取6961Kg;Q F—可燃气体的高燃烧热值,取42981KJ/Kg。死亡概率为0.5的半径按下式计算:

R

0.5=13.6(W

TNT

/1000)0.37=19.50m

模拟比αTNT

1000= (W

TNT

/1000)

伤害半径按下式计算:

R=R

1000·αTNT

1000

(2)预测结果分析

预测结果见表10。

表10 爆炸风险预测结果

由表10可知,若车间发生爆炸事故,对人造成伤害的范围在爆炸半径62.24m内,将对该范围内工作人员和建筑物等造成破坏;而在85m外,可以认为属于安全区域。

8、最大可信事故的环境危害后果

将上述环境风险评价的计算结果进行总结、归纳,汇总出表11。从表11可以看出,如果车间发生泄漏事件在近330米距离内,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在短时间,距离源330米范围内环境空气质量变差,出现较大面积的超标,

由于持续时间短,不会发生急性危害。

表11 环境风险评价的计算结果一览表

9、风险防范措施与风险管理

风险防范措施与风险管理的关键是要避免出现生事故,因而必须建立必要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措施,保证生产的正常、安全。

9.1生产、仓储方面

在总平面图布置上,各建筑单体之间要按有关设计规范要求,留有足够的防火间距。

特别是在二甲苯生产、使用区域设置可燃气探测器,对可燃气体的泄漏和浓度超限进行报警,以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

必须有符合国家标准的生产工艺、设备或者储存方式、设施,虽然本工程生产中使用和储存的危险物不构成重大危险源,其储存地仍应远离水源、居住区等。车间内各二甲苯储槽应单独采取防火、防爆墙分隔。车间面临居民住宅(农舍)和变电站的墙面,按《建筑防火设计规范》要求应设置防火、防爆墙,以减少事故的危害。

必须在使用和储存易燃液体的场所采取防火、防爆措施,远离火种,并与氧化剂分隔。

项目周边环境有零星的农户住宅分布,其间距不满足项目卫生防护距离(50米)的要求。企业应采取如租赁作办公室、倒班宿舍及绿化等多种措施,确保项目周边用地性质满足本评价提出的卫生防护距离的要求。

建设方应配备符合生产或者储存需要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有健全的

安全管理制度。

二甲苯等原料存放必须在满足要求的专用容器内。二甲苯储存地设降温设施。

对接触少量有酸、碱等腐蚀性物质的生产岗位,必须采取个人防护措施。杜绝设施的“跑、冒、滴、漏”。加强车间内通风排毒,并设置冲洗设施,确保生产环境的卫生。

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严格按操作规程生产。

加强环保设施运行管理,确保其正常、高效地运转。

对事故排放的二甲苯液体,直接排入有足够容积(不小于5m3储存容积)的事故排污地下储存池或围堰,不得通过沟渠等排入地表水体。

9.2运输方面

应严格加强运输管理,慎重选择运输线路、运输量和运输时段,能有效地减少运输过程对环境的风险性。对原料的运输包装必须采用避光、保温、防震和防泄漏及抗冲击的方式包装运输,减少突发性事故后果对环境的影响。危险废物运输转移必然满足相关法规的要求。

有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家标准要求的其他条件。

危险废物暂存按危险品贮存管理,并必须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

鉴于企业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危险品运输的资质许可,企业应进一步大幅度减少危险性物料的储存量。

项目风险防范措施,见表12。

表12 项目风险防范措施一览表

9.3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初步

(1)总则

事故应急必须统一指挥、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区域为主,防救结合、防护为主,点面结合、确保重点,专群结合、科学有效的原则。建设方应在日常生产中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确保一旦出现环境污染事故或有毒物质泄漏时,能够遵照实际情况进行紧急处理。

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操作规范和环境管理机制,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在生产中应加强生产设备的安全管理,按国家规定的有关安全生产的规

章制度进行定期检测,回收、处理装置不带“病”上岗,保证不泄漏;

加强各泄漏源的管理,就本项目而言,重点是二甲苯储存地,加强检查和管理,防止毒物扩散;加大污水和工艺废水循环水管道的监管力度,有效管理项目的循环利用废水系统,特别是管道的维护,以防止泄漏。

对有关的操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加强工人的安全意识教育,实行持证上岗,尽量减少一些人为的风险因素。

(2)应急组织

工厂在办公楼内专门房间设立突发性事故应急指挥部,由厂长(总经理)挂帅,负责现场全面指挥,包括救援、管制和疏散。专业救援队伍(义务消防队伍)由工厂共青团员、共产党员、生产车间主任、班长技术骨干组成,接受工厂应急指挥部的指挥,并负责事故控制、救援、善后清理、处理工作。

(3)应急状态分类及应急响应程序

应急状态包括事故警戒和警戒的消除。应急响应程序如下:

生产区发生事故时,应迅速准确地报警(工厂突发性事故应急指挥部),同时组织义务消防队伍开展自救,采取措施控制危害源,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应急指挥部接到通知后,迅速通报并指挥各专业部门(生产、环保、消防、卫生、工程、安全等)到事故现场各司其职,为事故应急决策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方案及建议,并和专业救援队伍一道实施救援和善后清理、处理工作。如有必要,由工厂应急指挥部向社会救援中心和地区人防办组织申请救援。

事故过后,写出经验教训报告,增加事故预防措施,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4)应急设施、设备与材料

生产区和库房区:防火灾、爆炸事故应急设施,主要为消防器材;防有毒有害物质外溢、扩散,主要是水幕、喷淋设备等。

(5)应急通讯、通知和交通

应急状态下的通讯方式、通知方式和交通保障、管制,应严格按照国家及地方的要求执行。

(6)应急环境监测及事故后评估

由地区环境监测站对事故现场进行环境现场监测,委托专业资质的评估机构对事故性质、参数与后果进行评估,为指挥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7)应急防护措施、清除泄漏措施方法和器材

对有毒物质的储存系统、生产区必须设立必要的实时监测和电视监测系统,一旦发现异常,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事故苗头,尽可能减小事故的危害程度。

加强个人防护,作业人员应戴过滤式防毒口罩和密闭的防护眼镜,配备必要的耐酸服、手套和靴子。

(8)医疗机构设置和中毒的处理办法

建立、完善工厂卫生医疗机构,尤其必须具备特殊医疗系统,专门配备针对职业性急性中毒事故的医疗设施和相关药品等。

(9)人员培训与演练

应急计划制定后,平时应安排人员培训与演练。

(10)公众教育和信息

对本项目周围人员和厂内职工进行有关风险防范措施的教育、宣传和指导,并定期进行必要的应急演习,以熟悉声光报警信号和逃避路线。

(11)记录和报告

设置应急事故专门记录,建立事故档案和专门报告制度,设立档案部门。

10、项目环境风险影响评价的结论与建议

(1)项目涉及有毒有害物质,生产设备处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具有一定的潜在危险性。

(2)事故时有毒物质外泄,对外环境有大的影响,造成0.342km2的范围超标,环境空气质量变差;发生爆炸事故时,影响半径为85米,会对周围建筑、人群带来破坏。企业必须采取本评价提出的风险防范措施(设置防火、防爆墙、事故储存池或围堰及采取严格的生产管理措施等),防止污染事故的影响扩大。

(3)项目具有潜在的事故风险,应从建设、生产、储运等方面积极采取防护措施。如库房应安装通风设施、采用防火、防爆的灯具、电器等。为了防范事故和减少危害,需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灾害事故的应急预案。当出现事故时,采取紧急的工程应急措施,以控制事故和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4)项目周边环境有零星的农户住宅分布,其间距不满足项目卫生防护距离(50米)的要求。但考虑到该项目处于规划的互助工业园区内这个实际情况,并且根据重庆市大渡口区环境监测站环监字(2005)第018号《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报告》(在正常生产工况下):项目周边的环境空气质量(二甲苯因子)能够满足《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居住区二甲苯最高容许浓度的要求。因此从卫生防护的角度考虑,项目周边零星的农户住宅可暂不拆迁。今后由互助工业园区统一进行拆迁、安置。建议互助工业园区管委会按大渡口区环境保护局的审批意见要求尽快实施工业园区内零星住宅的拆迁、安置计划。

(5)建议建设方委托有资质的单位作好项目安全评价,并落实其安全防范措施和消防措施。

目录

前言 1 1、总论 2 1.1编制依据 2

1.2工作等级、评价范围及环境敏感点 3

2、项目概况 4 2.1建设内容及生产工艺流程 4 2.2生产中所用原材料 4 2.3主要生产设备 4 2.4劳动定员与生产班次 5 2.5与项目有关的公用工程设施 5 2.6项目二甲苯物料平衡及水平衡分析 5

2.7污染防治措施及环境遗留问题 6

3、风险识别分析 7 3.1危险性物质 7

3.2危险源 8

4、最大可信事故及类型 8 4.1单元设备事故统计分析8

4.2事件树(ETA)分析 9

4.3最大可信事故及类型 9

5、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预测 9 5.1源强 9 5.2大气预测模式 10

5.3预测结果及评价 10

6、二甲苯喷射燃烧造成热辐射危害距离的计算 11

7、蒸气云爆炸距离的计算 12

8、最大可信事故的环境危害后果 13

9、风险防范措施与风险管理 13 9.1生产、仓储方面 13

9.2运输方面 14

9.3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初步 15

10、项目环境风险影响评价的结论与建议 18

重大危险源判定及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企业重大危险源判定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长期或短期生产、加工、运输、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功能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 对照附录A中相关物质辨识标准以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中规定的重大危险源物质,福建南纺涉及的液化石油气、二甲基甲酰胺、双氧水等属于危险化学品。 表2-10 重大危险源判定 企业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和《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征求意见稿),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可根据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的3种类型,按照化学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矩阵,确定企业环境风险等级。 一、化学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 根据企业生产原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物料是否涉及《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附表1和附表2中所列化学物质,计算所涉及化学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与其在附表1或附表2中临界量的比值Q:

1、当企业只涉及一种化学物质时,该物质的总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即为Q。 2、当企业存在多种化学物质时,则按式(1)计算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 Q=q 1/Q 1 +q 2 /Q 2 +…+q n /Q n (1) 式中:q 1, q 2 , ..., q n ——每种化学物质的最大存在总量,t; Q 1, Q 2 , ..., Q n ——每种化学物质的临界量,t。 当Q<1时,企业直接评为一般环境风险等级,以Q表示。 当1≤Q时,将Q值划分为:(1)1≤Q<10,(2)10≤Q<100,(3)Q≥100;分 别以Q 1、Q 2 和Q 3 表示。 根据以上计算公式和表2-10重大危险源判定,计算企业的Q值为: Q=50+45/50+5/50+5000+200= 二、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 采用评分法对企业生产工艺过程、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废水去向等指标进行评估汇总,确定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与风险控制水平评估指标及分级分别见表2-11与表2-12。 表2-11 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评估指标

城市道路环境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城市道路环境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城市道路交通问题是本世纪以来,工业发达国家一直为之困扰的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道路交通日趋繁忙,尤其是城市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要求城市道路交通必须承担前所未有的迅猛增长。 其中的问题愈演愈烈,必然会对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产生不良的影响。对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如何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尽力减少事故,对保障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事故并非仅仅出自人的行为 人们通常认为,在大量发生的交通事故中,每一起都与人有关。的确,在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车辆是由人驾驶的,道路是由人来使用的;车辆和道路是客观的,无意识的,而人是主动的,有意识的。因此人们很容易就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事先采取正确的措施、实施正确的行为,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 这似乎与我们时下流行的某种理念相吻合,即: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或许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在各种交通事故中,人的不当行为是事故发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于是,针对这一点,我们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并采取多种措施,从许多方面对人们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安全教育。 然而,道路交通安全有其特殊性。道路交通是一个涉及人、车、

路、环境的动态系统工程,鉴于系统的整体性原则,单纯地强调某一部分的作用而割裂系统各个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显然是很不全面的。本文拟从城市道路条件及环境的角度,对交通运输安全的影响作一个分析。 来自欧洲联合经济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70%的事故是由于道路的缺陷所致。法国国家保险公司在详细研究了1000多起事故后得出结论,那些通常被视为驾驶员的错误所导致的事故背后,往往隐含着相当比例的道路因素。 目前,一些专家在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常采用的方法一般有:绝对数法、事故率法、事故强度分析法、概率和数理统计法、模型法、时间序列分析法、灰色评价方法等,这些方法的运用,对国内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评价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与此同时,除了城市道路自身的规划与设计外,城市道路的公共设施及其他一些人文条件,也对交通安全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事实证明,把大量的交通事故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于人,虽然有利于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同时也有利于对参与交通者的教育与培训,但是从总体的角度来看,这种观念并不有利于道路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严峻的交通安全形势弊大于利。 正如国外一些调查研究所证实的:每一起交通事故都不同程度地涉及道路使用者、车辆和道路条件。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考虑道路交通的安全管理时,不但要考虑到人为因素,还要考虑到道路条件与道路环境,并针对实际状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通过定量分析企业生产、加工、使用、存储的所有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的比值(Q),评估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以及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E),按照矩阵法对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等级进行划分。环境风险等级划分为一般环境风险、较大环境风险和重大环境风险三级,分别用蓝色、黄色和红色标识。评估程序见图1。

1 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 针对企业的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原料、“三废”污染物等,列表说明下列内容: 物质名称,化学文摘号(CAS号),目前数量和可能存在的最大数量,在正常使用和事故状态下的物理、化学性质、毒理学特性、对人体和环境的急性和慢性危害、伴生/次生物质,以及基本应急处置方法等,对照附录B标明是否为环境风险物质。 计算所涉及的每种环境风险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如存在总量呈动态变化,则按公历年度内某一天最大存在总量计算;在不同厂区的同一种物质,按其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计算)与其在附录B中对应的临界量的比值Q:(1)当企业只涉及一种环境风险物质时,计算该物质的总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即为Q; (2)当企业存在多种环境风险物质时,则按式(1)计算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 (1) 式中:q1, q2, ..., qn——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最大存在总量,t;

Q1, Q2, ..., Qn——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临界量,t。 当Q<1时,企业直接评为一般环境风险等级,以Q表示。 当Q≥1时,将Q值划分为:(1)1≤Q<10;(2)10≤Q<100;(3)Q≥100,分别以Q1、Q2和Q3表示。 2 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 采用评分法对企业生产工艺、安全生产控制、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环评及批复落实情况、废水排放去向等指标进行评估汇总,确定企业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评估指标及分值分别见表1与表2。 表1 企业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分值 生产工艺20分 安全生产控制(8分) 消防验收2分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2分安全生产许可2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备案2分 水环境风险防控措施 (40分) 截流措施8分事故排水收集措施8分清净下水系统防控措施8分雨水系统防控措施8分生产废水系统防控措施8分

国内外环境安全事故案例

国内外环境安全事故案例 1.温州某电化液氯钢瓶爆炸事故 1979年9月7日,浙江省某电化液氯工段液氯钢瓶爆炸。该工段414㎡厂房全部摧毁,相邻的冷冻厂厂房部分倒塌,两个厂房内设施、管线全部摧毁。并造成附近办公楼以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的损坏。液氯工段当班的8名工人当场死亡。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电化厂设在市区,与周围居民距离较近,爆炸后扩散的10.2吨氯气波及7.53k㎡,事故导致779人氯气中毒,5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630万元。 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如下: 1)最初爆炸的1只液氯钢瓶是由温州市某药物化工厂(简称药化厂,该厂液化石蜡工段 是以液化石蜡和液氯为原料生产氯化石蜡)送到电化厂来充装液氯的。由于药化厂该工段生产设备简陋,在生产设备与液氯钢瓶连接管路没有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他防倒罐装置,致使氯化石蜡倒灌入液氯钢瓶中。 2)电化厂液氯工段工人违章操作,在充装液氯前没有对欲充装的钢瓶检查和清理,就进 行液氯充装。充装时,钢瓶内的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粉碎性爆炸,并导致一连串钢瓶爆炸。 2.南京助剂厂超压爆炸事故 1988年10月22日,南京助剂厂防老剂DBH车间酒精蒸馏釜因超压发生爆炸,造成4人死亡,3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188万元。 酒精蒸馏是防老剂DBH生产的附属岗位,其作用是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酒精(主要是水、酒精和少量氯化苄的混合物)回收,再用于生产。基本工艺过程为:将母液(废酒精)置于常压酒精蒸馏釜中,开启蒸汽升温,并将冷凝塔下冷却水打开。保持釜中母液处于沸腾状态。馏出的酒精蒸汽经冷凝塔凝结为液态经出料阀流出。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酒精蒸馏釜出料阀没有开启。由于出料阀未开启,酒精加热后,使常压蒸馏釜处于受压状态。当釜内蒸汽压力超过釜盖螺栓的密封力时,将釜盖冲开(可视为物理性爆炸)。大量酒精蒸汽冲出后与空气迅速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为非防爆电气设备的火花)瞬间发生化学爆炸。 事故的间接原因如下: 1)防老剂DBH扩建时,为严格按照“三同时”要求进行设计审查。存在许多事故隐患。 防老剂DBH属于甲类生产,部分电气设备(如离心机、排风扇等)不是防爆电机,不符合安全要求。生产厂房系利用旧厂房,未考虑泄压等问题,不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等。 2)制度不严,管理不善。虽经过企业整顿,但仍没有健全和完善必要的安全生产规章制 度。无章可寻,有章不寻现象普遍存在,安全生产管理混乱。 3. 草河口某化工厂氯乙烯爆炸事故

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详细版

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辨识标准 一、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 (1)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2)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对于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已经非常明确、清楚。危险因素在时间上比有害因素来的快、来的突然;造成的危害性比后者严重。 这里的因素应该理解为事故、作业过程、行为和环境,因为在不同的行业主要的危险有害因素差别较大。火灾、瓦斯爆炸、中毒、触电等属于事故;设备的检修、爆破作业、运输等属于作业过程;违章操作、违章指挥等属于行为;高温、雷电、雨雪等属于自然环境。 二、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 《安全评价》第三版中将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划分为两个方面。(1)存在危险有害本身具有的物质、能量;(2)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的主要体现:①人的不安全行为(13大类);②物的不安全状态(4大类);③管理缺陷(6类)。 任何物质都具有相应的能量,物质和能量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物质、能量在外力条件或自身变化且失去控制造成一定的危险或伤害时才可以称为危险有害物质和能量。 导致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的三个方面多数说法比较笼统,例如: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冒进信号;作业场所狭窄;作业场所杂乱;来自相关方风险管理的缺陷等。 相对与物质和能量来说,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外在条件;物的不安全状态既有可能是外部条件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其自身的变化引起的;管理的主角是我们人类自身,所以也应归结为外部条件。 外在条件很多,除了上面说的人的不安全行为之外,恶劣的自然条件是最重要的外在条件之一,地震、台风、洪水、雷击、温度、湿度、雾、冰雹、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企业在建设初期一般都会对本地的自然条件作一定的调查和了解,但是现在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导致部分地区环境污染的加大,最终引发台风、洪水等导致事故的发生,2007年5月份我国因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旱灾和风雹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117人,失踪18人,直接经济损失86亿元人民币。所以,人类不应该对自然灾害掉以轻心。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解读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解读 近日,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以下简称《方法》),自2018年3月1日起实施。《方法》是环境应急管理领域的第一个基础性国家标准,用于指导企业自主评估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确定环境风险等级。 一、为什么出台《方法》? 为落实《环境保护法》和《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关于加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管理的要求,指导企业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环境保护部于2014年印发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环办〔2014〕34号,以下简称《指南》),在附录A和附录B中提出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和“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指南》印发以来,全国有4万余家企业参考《指南》开展了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并划分了风险等级,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和应急准备能力明显提高,为环境应急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试行过程中发现《指南》存在一些不足:如仅对企业综合风险进行评估和等级划分,没有突出企业大气和水环境各自的风险特征和防控管理措施的针对性;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数量和类型覆盖面不够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指标过多;文件法律效力低。 针对实践暴露出的问题,环境保护部设立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将《指南》附录A和附录B进行修订、完善和标准化,提出了分别评估企业水和大气环境风险的方法,调整了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弱化了安全生产管理评估指标,较《指南》附录A及附录B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

富,定位更加准确,“环境”特点更加突出。 二、《方法》是强制性标准吗? 《方法》是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要求制定发布的指导性标准,供企业在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时参照使用。 三、《方法》包括哪些内容? 《方法》共10部分,主要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的程序和风险物质识别、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的方法,以及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确定与调整的原则,配套1个规范性附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 四、《方法》做了哪些修订? 同《指南》相比,《方法》主要进行了六方面修订: (一)分别评估企业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和水环境事件风险。该项修改主要考虑到企业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和水环境事件风险物质、风险防控措施和风险受体显著不同,因此分别计算涉气(水)风险物质与临界量比值(Q)、生产工艺过程与大气(水)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大气(水)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E),通过风险矩阵法确定企业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和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等级,按两者中级别高者确定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与《指南》中对企业综合风险进行评估和等级划分相比,《方法》更突出了企业大气和水环境风险特征和防控管理措施的针对性,对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更加准确,有助于企业明确风险类型,制定针对性的防控对策。 (二)补充完善了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以下简称《清单》)。《方法》对《指南》附录B包括的310种(类)风险物质进行调整、补充,

(完整版)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措施

第一章工程基本概况第一节工程概况大安市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小新米水库、平安水库)小新米水库:位于大安市两家子。坝体全长2900m,土坝加高整形,土坝上游砼铰接板块护坡,泄水闸拆除重建。 平安水库:位于大安市平安镇,坝体全长1649m,土坝加高整形,土坝上游砼铰接板块护坡,泄水闸拆除重建。 一、小新米水库 (1)桩号0+000m-2+900m,小新米水库挡水建筑物为主坝,坝长2900m,设计坝顶宽4m,设计迎背水坡均为1:2.5,迎水侧采用砼铰接板块护坡,板块规格为0.5mx0.5mx0.15m(长x 宽x 高),板块下设无纺布。护坡底角设现浇砼脚槽,规格为0.5mx0.3m(高x 宽),砼等级强度C20、F200。(2)小新米水库泄水建筑物为一座泄水闸,在桩号1+240,泄水闸为拆除重建工程。有进口段、闸室段、消力池段和海曼段等组成。进口段为钢筋砼U 型槽,地板采用40cm厚钢筋砼,地板净宽5~4m,地板高程132.20m,长4.38m。闸室段由闸底板、闸墩、闸架等组成。出口段连接段由消力池及海漫组成。消力池为钢筋砼U 型槽结构,海漫采用砼铰接板块护底,海漫长14m ,护底宽15m。 工作闸门采用PZM 型铸铁闸门,规格为1.4mx1.5m(高x 宽)2 扇。 二、平安水库 (1)桩号0+000m~1+649m,平安水库挡水建筑物为主坝,坝长1649m,设计坝顶宽6m,设计迎背水坡均为1:2.5,迎水侧采用砼铰接板块护坡,板块规格为0.5mx0.5mx0.15m(长x 宽x 高),板块下设无纺布。护坡底角设现浇砼脚槽,规格为0.5mx0.3m(高x 宽),砼等级强度C20、F200。(2)平安水库泄水建筑物为一座泄水闸,在桩号1+175,泄水闸为拆除重建工程。有进口段、闸室段、消力池段和海曼段等组成。进口段为钢筋砼U 型槽,地板采用40cm厚钢筋砼,,底板净宽5~4m,底板高程133.19m,长3.72m。闸室段由闸底板、闸墩、闸架等组成。出口段连接段由消力池及海漫组成。消力池为钢筋砼U 型槽结构,海漫采用砼铰接板块护底,海漫长9m 护底宽12.9m。 工作闸门采用PZM 型铸铁闸门,规格为1.5mx1.5m(高x 宽)2 扇第二节施工条件 一、交通条件:利用堤顶公路与交通公路连接。场内交通可根据施工需要,利于运输,结合对外交通道路与各施工现场、附属企业、生活管理区相连。可以满足施工交通要求。 二、施工用电:项目区内有电源的利用现在电源;无电源的配备柴油发电机组供电。 三、施工用水:生活用水可由村屯取水,施工用水可在施工场地内打井抽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修订稿从P38-40: 6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 根据《企业环境风险等级评估方法(征求意见稿)》通过定量分析企业生产、使用、存储的化学品与事故环境风险物质临界量的比值(Q),工艺过程与风险控制水平(M)以及环境风险受体(环境保护目标)敏感性(E),按照分级矩阵法将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划分为重大、较大和一般三级,分别用蓝色、黄色和红色标识。分级程序见图6-1。 图6-1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流程示意图 6.1 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评估 对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和《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环办发【2014】34),项目涉及的环境风险物质主要有:氧化镉,硫酸镉,盐酸。根据企业化学品

种类与数量(折纯),与临界量分别进行比对,计算比值(Q ): (1)当企业只涉及一种化学物质时,该事故环境风险物质的数量与其临界量的比值,即为Q 。 (2) 当企业存在多种事故环境风险物质时,则按式(1)计算事故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 ): 1 (22) 11≥+++= n n Q q Q q Q q Q (1) 式中:q 1, q 2, ..., q n ——每种事故环境风险物质的最大储存量或使用量,且数量超过对应临界量的5%,t ; Q 1, Q 2, ..., Q n ——各事故环境风险物质相对应的临界量,t 。 计算得到事故环境风险物质与临界量比值(Q )后,将Q 值划分为3个级别,分别为:(1) 1≤ Q <10;(2) 10≤ Q <100;(3) Q≥100。 本项目Q 值见表6-2 表6-2企业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值比值 因此,企业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值比值(Q )为18。 6.2工艺过程与风险控制水平(M )评估 6.2.1评估指标及赋值 评估指标及赋值见表6-3

枣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构建全市环境安全防控体系的实施意见

枣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构建全市环境安全防控体系的实 施意见 【法规类别】环保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枣政办发[2010]40号 【发布部门】枣庄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0.07.12 【实施日期】2010.07.1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枣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构建全市环境安全防控体系的实施意见 (枣政办发[2010]40号) 各区(市)人民政府,枣庄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大企业: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确保环境安全,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要求,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构建全市环境安全防控体系,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上级关于构建环境安全防控体系的实施意见,认真开展有效防控各类环境污染、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建设防控工程和应急体系等重点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任务目标。 确定重点防治企业、防控区域流域,全面排查环境风险企业状况及周边区域环境隐患,开展重金属企业、涉及剧毒物质企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专项行动,集中解决一批影响经济发展和危害社会安全的环境问题;健全完善环境安全防控体系,建立环境安全防范长效机制。 二、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全面排查,摸清底数,建立风险源动态管理档案。 1.全面排查,摸清风险源企业污染底数。尤其要加强对重金属排放企业的排查,对原辅材料、中间产品、产品及废水、废气中含剧毒物质的排放企业,以及在生产、贮存、运输等环节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或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进行“七查”。即:查企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执行情况,及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查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定及演练情况;查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情况;查企业废渣场、尾矿库环境污染隐患排查情况;查企业含重金属固体废弃物贮存及运输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情况;查现有企业或已关停搬迁企业原址周围区域重金属污染隐患情况;查城镇、企业污水处理厂污泥和垃圾填埋场渗滤液重金属排放及无害化处置情况。要摸清这些企业数量、分布,含有重金属或有毒物质各种原辅材料使用量及贮存量、中间产品产量、产品产量、重金属或有毒物质的种类、废水或废气中重金属或剧毒物质的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固体废物的种类和数量。 2.建立风险源动态管理档案。各区(市)要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督促辖区内风险源企业每年进行一次环境风险源隐患自查自纠;每年要对辖区内的风险源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并进行督查,确保整改到位。对有安全隐患、没有落实环境风险评价的企业要督促补做环境风险评价,限期完善环境风险预警监测措施、应急处置措施和应急预案,并由审查机构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准予正常生产;对于限期不能完善或验收不合格

风险的要素有哪些

风险的要素有哪些 第一章保险总论 第一节风险和保险 一、风险的基本概念 (一)风险的概念 我们之所以讨论各种保险,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风险,所以,人们正在试图抵御、防止风险,努力减少风险给我们生活、生产和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而通常所说的风险,实际上指的是一种损失的不确定性,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可能存在损失;二是这种损失是不确定的。其中又派生出两个概念:其一是损失频率又可称为损失机会,它是在一定时间内一定数目的危险单位中可能受到损失的次数或程度,通常以分数或百分率来表示,即损失频率=损失次数/危险单位数。这里的危险单位是发生一次风险事故可能造成标的物损失的范围。其二是损失程度,它是标的物发生一次事故损失的额度,即损失程度=实际损失额/发生事故件数。损失频率与损失程度之间通常呈反比关系,即损失频率很高,但损失程度不大;损失频率很低,但损失程度大。 (二)风险的基本要素 风险主要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构成。 1.风险因素。风险因素是指引起或增加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或扩大损失幅度的原因和条件。风险因素通常分为实质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因素和心理风险因素三种类型,其中实质风险因素是有形的并直接影响事物物理功能的因素。道德风险因素是与人的品德修养有关的无形因素,即是由于个人的不诚实、不正直或不轨企图促使风险事故发生,以致引起社会财富损毁或人身伤亡的因素。心理风险因素是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关的无形因素,它是由于人们主观上的过错,以致增加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或扩大损失程度的因素。 2.风险事故。风险事故是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偶发事件。 3.损失。损失是指非故意的、非预期的和非计划的经济价值的减少。 上述三种风险要素之间的关系为:风险因素是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风险事故是造成损失的直接的或外在的原因,是损失的媒介。风险因素将引起或增加风险事故;风险事故的发生将可能造成损失。 (三)风险的种类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公告2018 年第14号)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的程序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对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分级。适用对象为涉及生产、加工、使用、存储或释放附录A中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的企业。事业单位可参照本标准进行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 本标准不适用于军事设施、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不适用于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或搬运(如港口装卸)的载具或单位。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 30000.2-GB 30000.29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GB 50483 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GB 50160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GB 50351 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 GB 50747 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 SH 3015 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突发环境事件environmental accident 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3.2突发环境事件风险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 指企业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3.3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 substance 指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易扩散等特性,在意外释放条件下可能对企业外部人群和环境造成伤害、污染的化学物质。简称为“风险物质”。 3.4风险物质的临界量threshold quantity of risk substance 指根据物质毒性、环境危害性以及易扩散特性,对某种或某类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规定的数量。 3.5环境风险单元environmental risk unit 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风险物质的一个(套)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企业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米的几个(套)装置、设施或场所。 3.6环境风险受体environmental risk receptor 指在突发环境事件中可能受到危害的企业外部人群、具有一定社会价值或生态环境功能的单位或区域等。

环境风险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环境风险专项评价 1 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 1.1评价等级 依据HJ/T169-2004,根据评价项目的物质危险性、功能单元重大危险源以及环境敏感程度,项目子站环境风险评价工作定为一级。母站以及输配管线为二级。 1.2环境风险评价范围 子站风险评价范围为距离源点半径5km范围内。母站风险评价范围为距离源点半径3km范围内。根据国内天然气输配管线的风险距离预测计算类比分析,中压管线的风险距离在管线两侧40m范围内。 2 风险识别 2.1 物质危险性识别 (1)CNG的理化性质 压缩天然气是天然气加压并以气态储存在容器中,它与管道天然气的组分相同,是一种多组分的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烷烃,其中甲烷占绝大多数,另有少量的、和,此外一般还含有、、和,以及微量的,如和等。在标准状况下,甲烷至丁烷以气体状态存在,以上为。CNG的压力范围一般在20-25Mpa、温度-5-50℃、密度0.76kg/m3、低热值36.19MJ/m3、爆炸极限5.0%-5.1%。 (2)CNG的危险性 天然气比空气轻,具有无色、无味、无毒之特性。天然气公司均要遵照有关

规定添加臭剂(),以资用户嗅辨。若天然气在空气中浓度为5%~15%的范围内,遇明火即可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即为天然气的。爆炸在瞬间产生高压、高温,其破坏力和危险性都是很大的。由于天然气中90%以上的都是甲烷,对于处于高,无论管理人员或操作人员,都要对其性质、技术参数和特殊要压状态下的CH 4 主要理化性质及燃爆参数列求作全面了解和掌握。经查阅研究测试及查验的CH 4 于表2.1-1: 表2.1-1 CH4主要理化性质及燃爆参数 生产储存场所火灾除以上重要参数外,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的规定,CH 4 爆炸危险度为H=(R-L)/L=(15-5)/5=2。火灾危险性确定为甲类,一级易燃气体。最小点火能量仅为0.28mJ,燃烧速度快,燃烧热值高(平均热值为33440kJ/m3),对空气的比重为0.55,极易燃烧、爆炸,并且扩散能力强,火势蔓延迅速,一旦发生火灾难以施救。 2.2 生产过程潜在危险性识别 根据建设项目的生产特征,结合物质危险性识别,将项目功能系统分为管线输送、子站或母站、槽车运输三类主要功能单元。这三类功能单元均属于潜在的危险单元。 2.2.1 管线输送 管道输送的是管道天然气,且管道输送压力较高,管道运行期间因为各种事故因素导致管道破裂发生气体泄漏,遇明火将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危险因素分类及常用的危害辨识方法

危险因素分类及常用的危害辨识方法危害辨识是确认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即找出可能引发事故导致不良后果的材料、系统、生产过程或工厂的特征。因此,危害辨识有两个关键任务: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辨识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为了便于进行危险因素的辨识和分析,必须对危险因素进行分类,危险因素的分类方法有很多,可以按照导致事故的职业病的原因进行分类,或按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等。如根据(GB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可分为三类。 1.物理性危险因素包括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电危害;噪声危害;振动危害;电磁辐射;运动物危害;明火;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粉尘与气溶胶;作业环境不良;信号缺陷;标志缺陷等一切物理危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因素包括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物质等一切化学性危险因素。 3.生物性危险因素包括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等一切生物性危险因素。 在危害辨识的基础上可确定需要进一步评价的危险因素。危险评价的范围、复杂程度,同辨识的危险的数量和类型及需要了解的问题的深度成正比。 常用的危害辨识方法

常用的危害辨识方法包括经验分析法、分析材料性质和生产条件, 以及应用危害评价方法等。. 1.经验分析法 包括对照分析法和类比方法。对照分析法是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对评价对象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其优点是简便、易行,缺点是容易受到分析人员的经验和知识等方面的限制,对此,可采用检查表的方法加以弥补。类比方法是利用相同或类似工程、作业条件的经验,以及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的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因素。2.材料性质和生产条件分析法 了解生产或使用的材料性质是危害辨识的基础。危害辨识中常用的材料性质有:毒性、生物退化性、气味阈值、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稳定性、燃烧及爆炸特性等。初始危害辨识可通过简单比较材料性质来进行,如对火灾,只要辨识出易燃和可燃材料,就可将它们分类为各类火灾危害进行进一步的评价。生产条件也会产生危险,或使生产过程中材料的危险性加剧,例如,水就其性质来说没有爆炸危险,然而,如果生产工艺的温度和压力超过了沸点,则存在蒸汽爆炸的危险。此外,分析生产条件也可使有些危险材料免于进一步分分和评价,例如,某材料的闪点高于400℃,而生产在室温和常压下进行,这就可以排除材料引发重大火灾的可能性。在危险辨识时既要考虑正常生产过程,也要考虑生产不正常的情况,既要考虑现时的情况,还要考虑过去和将来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情况。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解读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解读近日,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以下简称《方法》),自2018年3月1日起实施。《方法》是环境应急管理领域的第一个基础性国家标准,用于指导企业自主评估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确定环境风险等级。 一、为什么出台《方法》? 为落实《环境保护法》和《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关于加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管理的要求,指导企业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环境保护部于2014年印发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环办〔2014〕34号,以下简称《指南》),在附录A和附录B中提出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和“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指南》印发以来,全国有4万余家企业参考《指南》开展了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并划分了风险等级,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和应急准备能力明显提高,为环境应急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试行过程中发现《指南》存在一些不足:如仅对企业综合风险进行评估和等级划分,没有突出企业大气和水环境各自的风险特征和防控管理措施的针对性;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数量和类型覆盖面不够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指标过多;文件法律效力低。 针对实践暴露出的问题,环境保护部设立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将《指南》附录A和附录B进行修订、完善和标准化,提出了分别评估企业水和大气环境风险的方法,调整了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弱化了安全生产管理评估指标,较《指南》附录A及附录B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定位更加准确,“环境”特点更加突出。

二、《方法》是强制性标准吗? 《方法》是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要求制定发布的指导性标准,供企业在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时参照使用。 三、《方法》包括哪些内容? 《方法》共10部分,主要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的程序和风险物质识别、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的方法,以及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确定与调整的原则,配套1个规范性附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 四、《方法》做了哪些修订? 同《指南》相比,《方法》主要进行了六方面修订: (一)分别评估企业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和水环境事件风险。该项修改主要考虑到企业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和水环境事件风险物质、风险防控措施和风险受体显著不同,因此分别计算涉气(水)风险物质与临界量比值(Q)、生产工艺过程与大气(水)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大气(水)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E),通过风险矩阵法确定企业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和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等级,按两者中级别高者确定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与《指南》中对企业综合风险进行评估和等级划分相比,《方法》更突出了企业大气和水环境风险特征和防控管理措施的针对性,对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更加准确,有助于企业明确风险类型,制定针对性的防控对策。 (二)补充完善了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以下简称《清单》)。《方法》对《指南》附录B包括的310种(类)风险物质进行调整、补充,删除了《指南》附录B 中56种不具有明显突发性且普遍性不强的重点环境管理

重大危险源辨识及评价等级确定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1 环境风险评价 1.1 重大危险源辨识及评价等级确定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长期或短期生产、加工、运输、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功能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 对照附录A中相关物质辨识标准以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中规定的重大危险源物质,拟建项目涉及的浓硫酸属于危险化学品,但是浓硫酸储罐长2.6m、直径2m,储存量为10t,浓硫酸不属于重大危险源。 表1-1 重大危险源及评价等级判定 考虑到项目原料浓硫酸具有一定的腐蚀性,本次环评以浓硫酸作为环境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该 项目风险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评价范围为以危险装置为中心半径3km圆形范围内。风险评价范围内 村庄分布情况见表1-2,风险评价范围及敏感目标分布见图1-1。 表1-2 项目周边敏感目标一览表

1.2 物质危险性识别 硫酸为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能与水以任何比例混合放出大量热。浓硫酸具有极强的脱水性。硫酸的腐蚀性极强,其酸雾刺激和灼烧上呼吸道粘膜,损害肺脏,溅到皮肤、眼内引起严重的灼伤。其理化性质见下表。 表1-3 硫酸的理化性质 1.2.4 风险单元识别 生产过程中设备管道、弯曲连接、阀门、泵、储罐等均有可能导致物质的释放与泄漏,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 根据对环境风险物质的筛选和工艺流程确定风险单元主要为:

(1)原料运输过程; (2)液体输送过程; (3)原料储存过程; 本项目风险类型主要为泄漏。不考虑自然灾害引起的风险事故。 1.3 源项分析 1.3.1 事故风险源分析 本项目碳化硅刃料生产过程中使用少量的硫酸,原料和产品除了浓硫酸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外,其他原材料均为无毒物质。碳化硅切割刃料为新兴行业,全国类似的企业不多,建厂时间均较短,根据类似生产企业的调查,如平顶山易成碳化硅制品有限公司和河南新大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建厂之后均未发生过硫酸泄漏事故。 硫酸泄漏事故发生在贮存区及生产区设备、管道等,主要造成厂区局部污染。一般来说液态污染物易于控制,可采取地面防渗处理,使污染物经封闭的管道进入事故风险水池,可使污染事故得到控制。 1.3.2 风险事故举例 2008年2月11日,大理中运汽车贸易有限公司的一辆专门运输硫酸的罐车,在大理州漾濞县跃进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装载浓硫酸后运往镇康县鸿俊矿业公司,行至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乌木龙乡康家坝村(羊勐线66KM+800M处)时发生事故,翻入路边康家坝河中,导致车内二人(含驾驶员)轻伤,并造成30吨浓硫酸泄漏流入河中。 2010年3月27日,位于承德县一辆满载30吨的浓硫酸罐车与另一货车发生追尾导致硫酸严重泄漏。 1.4 风险管理及应急预案 1.4.1 风险管理基本原则 本项目依据鲁环发[2009]80号文《关于构建全省环境安全防控体系的实施意见》要求,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05]152号)的规定,对新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源识别、环境风险预测、选址及敏感目标、防范措施等如实做出评价,提出科学可行的预警监测措施、应急处置措施和应急预案。 硫酸泄漏事故防范措施:

针刺伤的主要风险因素

针刺伤的主要风险因素 3.1护理人员因素 护士对针刺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工作疲劳和匆忙导致这些护理人员操作的不严谨是很容易引起针刺伤事故的,还有如果在工作中存在其他负面的心理状况也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3.2防护用品 安全设备使用率低;防护设备无法在触手可及的范围内接近。关于对锐器进行回收的工具,容积与口径不符合标准。没有配备足够的锐器回收装置数量,规格不适合,位置不合理等等。医疗废物一直存放在锐器回收容器中迟迟没有处理,这些都会导致出现针刺伤的情况。 3.3工作环境因素 操作环境的光线不够明亮,或者出现很拥挤且嘈杂的现象,更不妙的是患者不积极的与护理人员进行配合,这些都极易导致针刺伤。 3.4操作行为因素 医护人员没有严格遵守操作标准,往往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比如没有很好的遵守操作的要求,这会容易引起针刺伤,如回套针帽、不直接用手传递缝合针甚至直接用手去弯曲缝合针、在处理各种针头和比较锐利的医疗器械时动作幅度太大、用完就随便丢掉各种锐器,而且没有采取任何的保护措施进行保护。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注意力的不集中以及操作过程中的小马虎而造成严重的针刺伤。 3.5职业防护培训因素 医院对相关的护理人员在这些方面的培训还存在欠缺,在培训的时间长短以及培训的形式上还不够完善,时间零散并没有达到培训的基本要求,形式也过

于的单一和简单化;医护人员显然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所以护理人员培训后也并没有太当那么一回事儿,对已经发生的针刺伤行为,新闻报道力度也很低,只是对护理人员进行了形式上的培训,然而却忽略最重要的事后的考核工作,这些都为针刺伤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3.6制度保障因素 缺乏有力的制度来规范和对护士的行为进行标准化的要求,相关制度在建立和修订完善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石家庄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开展全市环境安全百日大检查活动的通知

石家庄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开展全市环境安全百日大检查活动 的通知 【法规类别】公安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石环发[2012]99号 【发布部门】石家庄市环境保护局 【发布日期】2012.06.11 【实施日期】2012.06.1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石家庄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开展全市环境安全百日大检查活动的通知 (石环发[2012]99号) 各县(市)、区环保局,各环保分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环境安全百日大检查视频会议精神和河北省第八次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进一步摸清环境风险底数,有效防范和妥善应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保障全市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按照环境保护部《关于开展全国环境安全百日大检查活动的通知》(环办〔2012〕78号)、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开展全省环境安全百日大检查活动的通知》(冀环办发〔2012〕131号)文件要求,市环保局决定自2012年5月下旬至2012年8月底,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环境安全百日大检查活动(以下简称大检查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大检查活动的重大意义 大检查活动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环境权益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以环境风险防控为目标导向、加强环境管理的具体体现,是化解环境风险、遏制突发环境事件高发态势的必然要求。各县(市)区环保部门要在大检查活动中牢固树立“隐患险于事故、防范胜过救灾”的理念,严格落实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强化地方政府环境安全监管责任,进一步提高环境风险防范水平。 二、紧紧围绕重点工作,组织好自查自纠和检查督查 我市大检查活动的重点是2010年全国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及化学品检查初步拟定的较大以上的环境风险单位、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整治情况以及其它可能影响环境安全的隐患。重点行业企业要切实负起环境风险隐患排查的主体责任,针对检查重点组织自查自纠,并认真配合环保部门开展检查。各县(市)区环保部门要认真做好检查组织工作,督促企业按要求完成各项风险防范和整改落实措施。市环保局将对各县(市)区环保部门大检查工作组织开展情况进行适时督查,对各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隐患整改情况进行督查。 三、扎实做好宣传报道和信息调度报送工作 各县(市)区环保部门要对大检查活动进行广泛宣传报道,加强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营造良好氛围。市环保局将按照工作方案要求组织各县(市)区环保部门填报相关表格,调度汇总各项数据和工作进展情况,各县(市)区环保部门于务每月25日前向我局报送上月活动开展情况简报,市环保局将依据各单位上报情况适时进行通报。要以大检查活动为载体,整理分析基础性数据,梳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措施和建议,形成大检查活动总结报告,务于2012年8月20日前报市环保局。 四、强化组织领导,切实保障大检查活动顺利开展 各县(市)区环保部门要成立大检查活动领导小组,指定业务精、责任心强的人员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