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类节目浅析

背景:电视新闻评论作为一种通过电视媒介传播的新闻评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突出的表现是电视评论类节目的蓬勃兴起。“电视评论类节目在遵循
新闻评论基本规律、体现新闻评论共同特征的基础上,已逐渐成长为一个包括多种节目形态、表现手法与风格样式在内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的出现不仅丰富和扩展了评论的体裁与形式,而且滋养和生长出新的评论理念与评论手法,对当代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起到一种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个‘大家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述评式电视新闻评论、访谈式电视新闻评论以及群言式电视新闻评论等。到了2003年,电视上出现了一批具有明显新闻评论特征的读报类栏目,它将纸质媒介的深度性、抽象化与电视媒介的形象化传播紧密结合,将单一的视觉传播与听觉传播有机结合,将数量众多、种类繁杂的信息群进行系统的梳理、筛选。,以主持人读报的形式读出,并加以独特的评论;形为读报,实为评报。这些特性和功能使得电视读报节目自然而然地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普及,但是也正是由于此类节目快速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有效停留,电视读报节目得以大量运作,与此同时也使得各电视台节目之间陆续出现“效仿”、“跟风”等问题,栏目的克隆化与节目的同质化使得节目质量不尽人意,大众开始对电视读报节目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产生忧虑。
早在1950年4月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首都报纸摘要》节目(现在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可视为广播电视读报节目形态的雏形。而真正将电视读报这种节目形式为受众所接受并且掀起电视读报节目热潮的是凤凰卫视中文台于2003年推出的《有报天天读》。《有报天天读》的出现和成功不仅赢得了受众的好评,更在各电视台中刮起了一股“读报热”的风潮。
下面我们从读报栏目中最具影响力的《有报天读》和《第一时间读报》来进行分析对比。
一、新闻性比较
(一) 从新闻评论的时效性来看。
两者的时效性都很强,但是《有报天天读》表现出读报视野开阔,读报范围大,信息量大的
特色。它读报视野放眼全球,侧重于政治、经济新闻及其评论。每天涉及的报纸三四十种,大多是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外报纸,欧美各国以及来自东南亚、韩国、日本和中国大陆、港台地区的报纸。时长为24分钟。
《第一时间读报》视野在中国大陆,偏重一些都市话题和社会新闻。选取的报纸也不乏《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报纸,但总体上选取的报纸影响力都弱于《有报天天读》。整

个栏目信息覆盖面和信息数量都相对精少,时长为16分钟。
(二)从新闻评论的评论对象的特定性和新闻评论的直接针对性来看。两个栏目都是读取纸质媒体提供的新闻消息及评论,由于纸质媒体评论发展的相对纯熟和规范性,其评论对象无疑是具有特定性的。同时主持人在读报的同时,会添加一些自己的评论。这些评论集中在对新闻事件的评论或者对纸质媒体评论的评论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个栏目都做得很到位。杨锦麟的评论比较明确、直接,大多采用事实判断或价值判断;而马斌评论使用反问、设问较多,评论方式比较委婉、含蓄。
二.政论性比较
(一)在明确阐述对于特定事物——评论对象的看法上面。两者都是旗帜鲜明,观
点明确。电视新闻评论具有三大功能是:引导功能、监督功能、解读功能。对此,杨锦麟说,“我们不是什么华佗扁鹊,我们充其量是拔火罐,告诉你哪儿疼、哪里有淤血,告诉你要注意而已”[3]。而马斌认为“(杨锦麟)老先生的节目起到拔或管的作用,对于我来说,我只能点穴,就是类似中医针灸”[4]。
(二)从以说理为主要手段的表现来看。《有报天天读》说理和评论所占的比重较大,说理力度强,集中。板块设置立意深远,更胜一筹,除了综合多家报纸的多元评论以外,更突出的是凤凰台能梳理提炼出自己的评论角度和立场。“天天焦点”通常都是围绕一件中国当日的重大新闻,读取多家报纸的多元评论,充分展现对事件各层面的认识和国内外各家媒体的评论。而“天天扬言” 是针对当日的焦点新闻,在统筹归纳各纸质媒体的评论上,凤凰台提炼出自己的专题评论,充分体现了凤凰台“言论立台”的意识和实践。
《第一时间读报》的“新闻头条”“天下新闻 马上快评”也以说理为主要手段,报纸评论的数量也较多,但是始终没有发出作为电视台的声音。马斌作为主持人的评论也很具针对性,但比起《有报天天读》的纯粹的评论,它评论说理的力度明显弱化,缺乏一个概念、判断、推理这样的逻辑论证过程。
(三)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上看。《有报天天读》在选取读报内容、深度以及杨锦麟的点评上,更侧重于思想性和政治性。而《第一时间读报》主要关注民生新闻,在选取报评论内容和主持人马斌点评上,整体表现出思想性和政治性上较弱,伦理性相对突出。电视读报栏目要具备电视性,这是由电视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关于电视性,“这里权且从电视传受方式的角度,尝试性地概括为声画兼备、视听结合、双线互补三个特点”[5](188)。首先在“声画兼备”方面,两个读

报栏目都有自己的形式特色,《有报天天读》刻
三. 电视性比较
电视读报栏目要具备电视性,这是由电视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关于电视性,“这里权且从电视传受方式的角度,尝试性地概括为声画兼备、视听结合、双线互补三个特点 首先在“声画兼备”方面,两个读报栏目都有自己的形式特色,《有报天天读》刻意营造古香古色的看书读报的氛围,不过在展示选取报纸的内容方面很多时候没有把报纸内容放大,会看不清报纸的标题,虽然有醒目的大红圈,但是因为受主持人口音的影响,对个别内容是不能清晰接收,也算小有缺憾。《第一时间读报》通常是将报纸内容放大到整个电视屏幕报纸标题一目了然,非常方便受众“阅读 ”。
其次在“视听结合”和“双线互补”方面,《有报天天读》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并获得了成功。因为“怎样使评论可视,或者说怎么用画面表现评论内容服务却是一个完全崭新的课题”。 它的“天天浮世绘”版块,是图片+音乐+点评的形式,构成了完整的图片评论。目前在电视新闻评论领域,新闻述评和访谈式评论占据着主导地位,图片评论的栏目极少,因此在这个版块出现的纯粹的图片荟萃就是一种创新和探索。它调节了新闻评论的严肃性和紧迫感,充分体现了电视画面的张力和音乐的感染力,有效突出了视与听的电视效果。同时用图片和音乐来消除观众可能产生的收视疲劳,制造出新的兴奋点,使整个评论栏目显得有张有弛
在有声有色方面,《第一时间读报》就相对逊色。没有背景音乐,在名为“非常人物 非常表情”版块,既没有图片也没有表情。个别的图片也是报纸上的图片原搬照传,没有经过放大处理或再加工,比起《有报天天读》在图片上的精心制作,显然《第一时间读报》没有探索新闻图片和背景音乐在新闻评论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有报天天读》与《第一时间读报》,发现《有报天天读》栏目确实有可供借鉴之处。它拓展了读报范围,使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之间相互渗透并相得益彰;具有电视台自己的评论;对图片评论进行了探索,并穿插使用背景音乐;甚至吸收了广播媒体的手法,比如也穿插BBC新闻,这些都为读报类栏目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思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要求,电视读报节目已经开始不断的尝试各种探索,不断地在形式与内容上寻求创新。自1995年以来,以电视栏目“改版”和电视节目“创新”为号召的“改版”与“创新”的潮流在中国电视界不断涌动,几乎人们能够想到的电视节目技巧和形式都已被使用,创造一种本体意义上的新技巧或新形式的空

间越来越狭窄。然而,电视读报节目仍然具有很大的提升、发展空间,读报节目一定可以愈加显示出自己独特的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