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最新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最新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民俗学常识,教学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注重民俗文化内涵的揭示,同时也适当介绍了本学科的研究与最新发展。民俗实体部分的介绍构成了课程的整体框架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民俗学、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一定的欣赏和分析评价民俗文化的能力,加深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1.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地域广阔,中国的民俗文化涉及范围极其广泛,本课程本着取其精要、删繁就简的原则,重点介绍、整理并研究一些相关的民俗种类,在教学上,必须坚持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达到培养能力,了解国情,学以致用的目的。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第一章文化与民俗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文化的本质内涵,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基本特点;了解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的起源和发展;理解民俗的分类,民俗的特点,民俗的功能;理解民俗与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了解民俗调查,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出现、发展和现状。

第一节什么是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词语,自古以来,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界定文化。堪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的Cultura,原意是耕种和植物培育。以后逐渐又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古罗马哲学家塞罗曾提出“智慧文化即哲学”的著名论断,其内涵则包含了人的心灵、智慧、情操、教育等内容。进入18世纪以后,伏尔泰、康德等思想家、哲学家不断赋予文化以精神或观念的意义。

《说文解字》上说“文,错画也,象交纹。”因此“文”的本意是指各色各样交错的纹理,如手掌上纹理交错称掌纹,天上日月星辰交错称天文,布帛纹理交错成文布纹。“化”的本意为改易、生成、造成,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如《易·系辞下》中“万物化生”的“化”,引申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说文解字》上“化,教行也。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文化二字合用包含有“人文”与“化成天下”、“以文教化”的意思。我郭古代最早将“文化”二字连在一起的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他在《说苑·指

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补亡诗》和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分别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和“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的记载。这里的文化都含有“文治教化”之意,它与天文(自然)是相对的,天文蕴含的是古代中国人的自然和宇宙意识。人文体现的则是他们对人伦社会活动的思考。

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基本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它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包含着一种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涵,又有伦理意义。演化到今天,不同的人在使用文化一词时,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它通常的含义是指“知识”,如“学文化”、“文化课”等;或指某种较鲜明的社会生活习惯、风俗,如“饮食文化”、“丧葬文化等;而目前学术界常用的文化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仰韶文化”、“玛雅文化”;二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文化领域”等。

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又称“大文化”,它包括的领域甚广。如认识领域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等;艺术领域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器用科学领域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一级相关的制造技术等;社会领域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这里既有物质文化,又有精神文化。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以社会集体(民族和阶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总体体系,它指的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即精神文化。他涵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政法制度、文物典章、宗教信仰、哲学美学和风俗习惯等。精神文化可分为带射虎亿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和不带社会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前者如政法制度、道德伦理、宗教哲学和大部分文学艺术等;后者如语言文字、科学技术和相当部分的风俗习惯与部分文学艺术(像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杂技、书法及文学中的山水诗等)。

联合过教科文组织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是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方面。

与“物质文化”相对。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部分:(1)与自然环境相配合和适应而产生的,如自然科学、宗教、艺术、哲学等;(2)与社会环境相配合和适应而产生的,如语言、文字、风俗、道德、法律等;如楹联等。(3)与物质文化相配合和适应而产生的,如使用器具、器械或仪器的方法等。

二、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类有意无意加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例如,吐痰不是文化,吐痰入盂才是文化;水不是文化,水库才是文化;石头不是文化,石器才是文化等。

②文化是后天习得的。文化不是先天的遗传本能,而是后天习得的经验和知识。例如,男男女女不是文化,“男女授受不亲”或男女恋爱才是文化;前者是遗传的,后者是习得的。文化的一切方面,从语言、习惯、风俗、道德一直到科学知识、技术等都是后天学习得到的。

③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它必须为一个社会或群体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为文化。纯属个人私有的东西.如个人的怪癖等,不为社会成员所理解和接受,则不是文化。

④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文化既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份社会遗产,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并且自然地从上一代人那里继承了传统文化。同时,每一代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的内容,抛弃那些过时的不合需要的部分。

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一般文化是从抽象意义上讲的.现实社会只有具体的文化,如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化等。具体文化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受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如有石头,才有石器文化;有茶树,才有饮茶文化;有客厅和闲暇时间、才会有欧洲贵族的沙龙文化。文化具有时代性、地区性、民族性和阶级性。自从民族形成以后,文化往往是以民族的形式出现的。一个民族使用共同的语言,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养成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性格,此即民族文化的表现。在分裂为阶级的社会中,由于各阶级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因而他们的价值观、信仰、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出现了各阶级之间的文化差异。

举例: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

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得到印证。《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古琴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明确有对琴的描写,古代诗词、史书、小说、戏文、绘画、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实、文学、艺术作品均来源于实际生活,这得有多么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造成这种现象。所以说,古琴在我国古代民间曾经是相当普及的,至少在读书人中是家喻户晓。也正因为这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终于传承到了今天。

第二节民俗

一、什么是民俗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鸡肋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民俗的产生和传播

中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经出现。在《礼记·淄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史记·孙叔敖传》:“楚民俗,好痹车”;《汉书·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等等。此外,还有不少意义与其相近的词,如“风俗”、“习俗”、“民风”、“谣俗”等。

“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属于,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在创用的,他以撒克逊语的“flo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后来,该词逐渐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学者们接受,成为国际

上通用的学科名词。近些年来,鉴于“Folklore”一词既指“民俗”又指“民俗学”,容易混淆,国际学术界又以“Folkloristics”一词专指“民俗学”,而将“Folklore”专指作为研究对象的“民俗”,以便区别。在日本,则将研究民俗的学问称为“民俗学”,而将其研究对像称为“民间传承”。

三、民俗的特点

1.民俗的集体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人的根本属性是他的社会性,民俗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群体活动。当人类社会以母系和父系社会为基本单位时,相应的各类民俗文化就孕育产生了。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部落和村镇除了,民族形成,人类社会出现了种种人群集合体,民俗文化便由这一群体不断创造、完善、传承和保护下来,形成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人文景观。

民俗的集体性源远刘昌。在远古时代,民俗的集体性就是它的全民性。原始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都是全民共同参与创造和传承的。这种传统通过某种变异,一直延续到今。今天民间传承的许多民俗事象,我们都无法找到原来的倡导者和创造者,他完全是靠一代又一代集体的心理、语言和行为传承下来,服饰、饮食、居住、家庭、村落、岁时节日和人生礼仪民俗一级丰富多彩的精神民俗,莫不如此。

民俗的集体性并不排除个人因素,有限民俗事象的倡导者也许是个人,但这种个人应被理解为集体中的一员。或者说,民俗事象是由个人创造,也必须得到集体的响应和施行,否则就不能成为普遍传承的民间习俗。总之,民俗文化不是个人行为,二十集体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

民俗一旦形成,就会成为集体的行为习惯,并在广泛的时空范围内流动。这种流动不是机械的复制,二十在自然流动和传承过程中,不断加入新的因素。民俗

在刘工的过程中的每个缓解都是经过集体的不断补充、加工、充实和完善。例如,汉族的春节习俗,只要体现农业社会的特点。《民俗学》12页

2.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

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指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民俗的扩布性则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也是指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

民俗文化的传承是由它的功能决定的,这种功能系统体现着教化的职能,传承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和手段。在传统和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民俗文化的教化和熏陶。在孩提时代到承认,人们从民俗文化中学到一系列知识、技能和道德,甚至是祖先留下的成见。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潜在能里,一切教化

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使你不知不觉的在民俗传承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同时,民俗传承有时又是积极、主动的,这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有目的地进行。

扩布性,也称传播性,它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平面上的伸展。民俗文化的扩布是有条件、有选择的。从民俗扩布的自身规律看,那些发生时间比较早,社会功能比较广泛的民俗,不大贴近民众生活的民俗,扩布的地域和民族就要狭小得多。

其次从扩布性研究的趋势看,过去一般只注意地域民俗的共同点,通过相似和相同之处的比较,寻找地域乃至民族文化的同源性,这固然必要,但同时也应注意地域、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共同性和差异性正好证明民俗文化的扩布是受到种种客观条件限制的。

民俗文化的横向扩布包含着对民族民俗文化价值取向的判断、吸收、消化和加工。这里说的加工,包括从形态、含义到功能的融化吸收。这样才能使被接纳的民俗文化变为本民族,本地区民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民俗文化扩布从整体扩布来看,扩布方式主要有正常和非正常两种。正常的扩布是在和平的环境中自然进行的。非正常扩布,往往是在特殊情况下发生的。如,战争、灾荒、瘟疫等突然事件,造成大规模迁徙,迫使一部分人迁徙到另

外一个地区,随之将民俗文化一起转移过去。举例,清入关,服饰发型的改变。

3.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

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只要社会稳定,人们的生产方式及生活发誓不发生剧烈变革,民俗文化的稳定性就会越强。民俗稳定性一般来说取决于经济基础和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有一定的稳定性,当一种经济基础处于巩固和发展时期时,民俗文化不仅在这一经济基础处于完善,而且反过来为这一经济基础服务。但当这一经济基础消失时,民俗文化并不因此而立即消失,它作为人类群体观念的反映,仍然要保持一个相当长的时

期,这就是民俗文化的稳定性的强大支配作用。如:春节贴对联,吃年夜饭,放鞭炮,元宵节吃元宵,放烟火,舞龙。清明节出门踏青,上坟。中秋节,贡月,吃团圆饭。

民俗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稳定中随时包含着可变因素,这就是变异性。变异性也是民俗文化的显著特征,它是指在民俗传承的扩布的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民俗是靠语言和行为传承的。这种方式决定了民俗在历时的和共时的传承过程中,不断适应周围环境而做出的相应变化。变异实际是民俗文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