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黄鹤楼

登黄鹤楼
登黄鹤楼

《登黄鹤楼》的读法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王之涣

无论在漫长的时间与历史中,山西永济黄河畔的那座鹳雀楼曾如何地兴废,它都始终在一首诗中屹立不倒;或者说,只要有王之涣的这一首诗作为依凭,那座兴废不已的鹳雀楼就没有任何的力量能为它画上句号。五绝,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短小的一种体裁,但我们在对《登鹳雀楼》的阅读中,却从未感觉它的短小,这一散发着辉煌的盛唐气象的语言建筑,对它的攀登是如此的一代代地没有尽头,攀登的人群是如此的浩大。它如同一切真正伟大的作品一般,将它的光辉普洒给各个阶层的读者。它甚至比同样意境深远的王维的“空山不见人”“木末芙蓉花”等更有资格称为伟大,因为王维的这些五绝的伟大,显然地更多属于知识阶层的欣赏。自然,阅读《登鹳雀楼》这样伟大气象的诗,每个人都应有着自己的感受,我之所以只选了两个角度,是因为这两个角度有着一定的代表性。

第一种读法:一种昂扬奋发的人生姿态及价值取向。大多的读者显然取此读法。在这一读法里,《登鹳雀楼》在结构上可分为两层诗意。第一层诗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轮向晚之日依着阔大的群山缓缓落下,奔腾的黄河归流入浩瀚的大海。这两句诗堪比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同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千古壮句,只是一个偏于动态,一个偏于静寂。面对这样一幅壮丽的江山画卷,诗人不由勃发出一种豪情: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想继续看到那千里之外的风景,那就再登上一层楼吧!显然,这第二层诗意在面对壮丽江山而抒发人生豪情上,与“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属于同一路诗思。而王之涣诗的超绝之处,是在豪情的抒发中,同时呈现了一种深远之理——在这“更上一层楼”的不断攀登中,《登鹳雀楼》中的“理”,与《大学》中的“日日新”,《易经》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汇入了同一脉搏。当然,《登鹳雀楼》的“理”,绝非《大学》《易经》的简单演绎,它自有着自己的独特之思与神奇诗境。这里,我们不妨从一种动态的视觉效果上,品味一下这首诗的诗境:一轮黄昏之日渐落群山那边,为群山所屏遮,世界渐入夜色——江山如画的景色亦将随之消逝。然而,当眺望者“更上一层楼”时,某种意义上就是追日,将“千里目”的视线高越过群山的屏遮,复见到那边的一轮日,或者说是将其提升出来,继续辉耀诗境中的壮丽江山。而远方的大海,也将因这登高而更加清晰,且在一种不落的日光的辉耀下,吞吐着宇宙的万千气象。在这样的电影镜头般的呈现中,《登鹳雀楼》甚至拥有了一种神话之境,赶上了夸父的步子。或许,我们几乎已忽略了,《登鹳雀楼》在这一读法里所呈现出的伟大诗境,及触景生情,情中寓理的诗性结构,是由短短四行仅二十个字的五绝来完成的,这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罕见的,堪称语言艺术的奇迹。

第二种读法:一种终结追求的生命思索。在这一读法中,《登鹳雀楼》并非由景而生情理的双层结构,诗篇的四句而是如齿轮相依,相互拨转着运行,循环。曾有论者评中国文学太多现实生存的关注,而乏对生命或生存的终结叩问,实是偏颇之言。这种终结的叩问及求索,中国文学自有着自己的诗性呈现方式,而不似西方文学那般往往直接如哲学的演绎,加上历代读者对中国古典诗中名篇佳作的阅读几成了一种惯性,许多诗中隐潜的深刻地方,往往被滑了过去。《登鹳雀楼》首句的“白日依山尽”就颇令人玩味,如果我们将这句诗当做一幅远眺的画景来读:一轮夕阳依着远方的山峦缓缓落下——则此时的日在色彩的视觉上一般应为“红日”,“白日”似有悖常理。当然,我们也不妨将诗句改为“红日依山尽”来试读一下,它似乎合常理了,但我们立即感到诗境缺少了一些什么,并且狭小起来,诗中常为人们称道的那种洋溢的盛唐气象也不觉消陨许多。因此,我们不必囿于“白日”的“白”是为了在色彩上与下句的“黄河”的“黄”形成一种对仗的习惯性阅读,实际上,首句的“白日依山尽”与次句的“黄河入海流”,不仅仅呈现了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它们更准确的参照读法,应是另一位盛唐诗人李白的歌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表达的是一种强健旺盛的生命在时间中的奔腾,流逝,及抗争。由此,《登鹳雀楼》的“白日”,应可理解为是曾经悬挂中天,并照耀整个白昼的一轮“日”,首句的“白日依山尽”,即是描绘了一种壮丽的时间的飞动,流逝,诗句的最后一个字“尽”,更是强调了这种时间的已到尽头,到了极限处。自然,

这是对于人的时间的观照而言,对于“白日”的时间,它其实并无“白”与“黑”之分,它仍在自己的轨道上进行着自己的运转,只是此时远眺的诗人尚无法知道它“下山”后转至何处。“黄河入海流”——滚滚奔腾的黄河之水,可看作,或象征着在“白日”的时间照耀下的一段强大的生命,现在也终于流入了大海,到达了它的终极。那不见边缘的大海究竟是什么?那大海深处汹涌着的又是另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对于凡俗之躯的人来说,无论他如何地登高望远,也无法看到自己的生命与时间的尽头的那一边。但一个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对于这必然来临的尽头,无疑又是不甘的,于是,李白寻到酒的沉醉中,去消弥这极限,而王之涣则是采取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姿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使前面两句诗思发展到的尽头,极限处,复又成为一种驿站,一个新的生命与时间的起点。虽然诗人没有告诉我们他的“千里目”具体看到了些什么,却给一代代的读者留下了更为无限遐思的空间。这最后两句诗中的“千里目”与“楼”,都不能简单地作具象意义上的理解,它们还有着抽象的无限意义上的延伸。这“千里目”,不仅看到了落日的尽头,看到了远方的大海,更看穿了生命尽头的生与死的疆域,看到了个人有限时间的那一边的无限的时间,及隐隐呈现的永恒的风景。至于诗人诗中所依凭的“楼”,同样亦是超越了那座永济的鹳雀楼,因为现实中不可能存在这样的一种“楼”,能让人不断地“更上一层楼”地攀登下去。在鹳雀楼之上不断增层的,是人类的生命与思想之“楼”,供着“人生代代无穷已”地攀登,在这一不断攀登的过程中,甚至各类的哲学,宗教,都可以进入这“千里目”的观照,成为其不朽的诗意空间的一部分。

王之涣简介

王之涣简介 篇一:《登鹳雀楼》王之涣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文解释】 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 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词语解释】 尽:沉没,消失。 穷:尽,达到极点。 更:再。 【赏析】 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 王之涣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常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名动一时。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百度百科:鹳雀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及翻译

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及翻译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 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 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一: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翻译二: 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 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 层高楼。 赏析一: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旧址在今山西永济县,唐时属河中府。宋代沈括《梦 溪笔谈》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

鹳雀楼曾是一方登临胜地,唐人海于楼上凭高望远,即兴赋诗,故《梦溪笔 谈》谓其上::“唐人留诗者甚多。”惜乎大浪淘沙,历史无情。鹳雀楼本身既 已淹没在岁月的洪流之中,那些可能很精采的唐人题咏也随之荡然无存。然而, 其中王之涣所作的这一首《登鹳雀楼》诗却有幸越过了一千余年的历史长河,直 到今天还传诵于千家万户。这不能不证明它本身具备了强大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重读这首短诗,仍然强烈地感受到那种力量的存在。 诗的开头是一对偶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对仗纯朴自然,工整 流畅,真是天衣无缝。白日依山,黄河入海,视野开阔,胸怀宽广。诗人所表现 出来的气质,一开始便不同凡响。自然,这暗中也写出了登楼本身,只有登临纵 目,眼光和胸襟才会如此高远宽阔。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 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 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 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 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 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 我们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但是,我们的诗人并不是俗手丹青,仅以描摩为能事,我们的诗人还兼有哲 人的气质。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极平直,然蕴蓄深远。余韵 无穷,登高望远,这是一般常识。而登高者惟愿其愈高,望远者惟求其更远,这 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却只有哲人才能赋与它以重大意义, 这其中隐含着人的无限的 进取与探索精神。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又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都是对 现状的不满足,都是进取精神的直接反映。不同的是,纯粹的哲人以说教者的姿 态出现,可以使人膜拜。而诗人似的哲人则善于以朋友的身份说话,足以使人感 奋与追求。 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 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 是客观与主观的 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赏析二: 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 万里河山, 尽收眼底; 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 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末二句 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 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 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在这首诗里,诗人 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 在其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为唐诗

登黄鹤楼王之涣古诗

登黄鹤楼王之涣古诗 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故址在当时的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建在高阜上,共有三层,站在这座楼台上,前望可看到莽莽的中条山,下瞰可观滚滚东流的黄河水,是唐代的游览胜地。 诗人首先运用粗线条大笔勾勒画面,这里,其着眼点不在楼之一隅,而是从远眺及鸟瞰的角度去把握山水楼阁的总体,腾挪跌岩,摹山绘水,让读者从山水的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中看到诗人笔力扛鼎、大气磅礴的风发意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给读者展现的是夕阳西下、黄河东流的壮阔远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立体图画。在这幅图画中,落日飞霞、远山如黛、黄河耀金、大海涌波,都表现了登高远眺的特点。“依”、“流”二字具有画龙点睛之妙,经过它们的点染,自然景物顿时具备了活泼泼的生命。“依”字一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那种感伤凄凉的语调,展现了落日告别远山时含情脉脉的神态,显示了其充满生命和力量的内质;“ 流”字仿佛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让我们领略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昂

扬、壮阔的气势,俯视到喷珠溅玉的惊涛骇浪,甚至可以谛听到奔腾咆哮的黄河的涛声。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运用,更使画面具有了立体的层次感。 诗的前两句着力渲染登楼所见的山水壮观,绘下了极其壮阔的境界。但是诗人兴犹未尽,他接着用如椽大笔,饱含激情,写下了千古佳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若要穷极千里之遥,让全部的山河之美尽入胸怀,就需要不断前进。这虽然写的是当前实感,却已隐约地表现了诗人的胸襟抱负。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后两句既是诗人深邃思想经过感情浓缩后的结晶,又与前面的景物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从而就使全诗的境界大大拓宽,构成一幅表兮独立、逸乎凡响的登楼远眺图。 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拘泥于山水楼阁本身的具体形态,而是善于迅捷地抓住山水与鹳雀楼之间最突出的视觉特征,给读者创造一种豪放的眼界开阔感。 纪游诗难为,而那种奔意气,耸高格的览胜纪游诗为之则更难。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之绝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意境雄阔,意气风发,咫尺之间而能给人以千里万里之感,读后令人眼界开扩,襟臆浩荡,使人受到鼓舞,从中汲取到向上的精神力量。 《登鹳雀楼》的意境雄阔与诗人气吞寰宇的襟抱是有着密切关系的。王之涣生活在盛唐时代,国力强盛、人心振奋,使他具有积极向上、不懈追求的时代精神和恢宏的政治气度。没有吞吐千山万壑于胸

一周一首古诗词(低年级版)

课外古诗: 一年级: 1、登黄鹤楼王之涣(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梅花王安石(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3、独坐敬亭山李白(唐)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4、秋浦歌李白(唐)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5、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6、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7、悯农(一)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8、悯农(二)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9、风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10、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1、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2、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4、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5、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6、乐游原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画鸡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18、终南望余雪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19、池上(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0、江雪柳宗元(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二年级: 1、寻隐者不遇贾岛

五言绝句:登鹳雀楼(王之涣)

五言绝句:登鹳雀楼(王之涣)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 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使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 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 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 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 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 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 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 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来说,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 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 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 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 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表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 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 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 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 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 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 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 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王之涣《登鹳雀楼》意思及全诗赏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意思及全诗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要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应当再登上一层楼。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出自“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全诗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品信息: 【名称】登鹳雀楼 【年代】唐 【作者】王之涣 【体裁】五言绝句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诗歌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

登黄鹤楼的诗意

登黄鹤楼的诗意 登黄鹤楼的诗意 《登黄鹤楼》 作者:崔灏 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8、悠悠:飘荡的样子。9、川:平原。10、历历:清楚可数。11、汉阳:地名,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14、乡关:故乡。 诗意: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赏析: (一)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赏析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赏析 《登鹳雀楼 》是作者王之涣 登高临远的一首传世佳作。寥寥数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气象雄浑、意境寥 廓的图画。现在我们就走进这首诗,一起去感受那雄伟的境界。以下是小编整理 的登鹳雀楼原文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原文】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 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 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创作背景 】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

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 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赏析 1】 这首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 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 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 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 其朴素、 极其浅显的语言, 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 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 也如临其地, 如见其景, 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 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 在视野的尽 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 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 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 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 楼上, 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 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 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 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 的光辉, 此时显得更加暗淡, 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 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 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 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 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 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 更远, 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 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 “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 上”词语 中包含了多少希望, 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 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既别翻新意, 出人意表, 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 十分紧密;同时, 在收尾处用一“楼” 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 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 而诗人还想进一 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 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

一首诗词一座城(文字版)

一首诗一座城 1.北京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洛阳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西安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4.南京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 5.杭州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唐.杜甫《春夜喜雨》 7.重庆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8.苏州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9.武汉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崔颢《黄鹤楼》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唐.王勃《滕王阁序》(节选) 11.绍兴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唐·李白《越中览古》 12.宣城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13.岳阳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狐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唐·杜甫《登岳阳楼》 14.九江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唐·白居易《琵琶行》

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翻译赏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一: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翻译二:

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 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赏析: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1-2]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登黄鹤楼

《登黄鹤楼》的读法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王之涣 无论在漫长的时间与历史中,山西永济黄河畔的那座鹳雀楼曾如何地兴废,它都始终在一首诗中屹立不倒;或者说,只要有王之涣的这一首诗作为依凭,那座兴废不已的鹳雀楼就没有任何的力量能为它画上句号。五绝,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短小的一种体裁,但我们在对《登鹳雀楼》的阅读中,却从未感觉它的短小,这一散发着辉煌的盛唐气象的语言建筑,对它的攀登是如此的一代代地没有尽头,攀登的人群是如此的浩大。它如同一切真正伟大的作品一般,将它的光辉普洒给各个阶层的读者。它甚至比同样意境深远的王维的“空山不见人”“木末芙蓉花”等更有资格称为伟大,因为王维的这些五绝的伟大,显然地更多属于知识阶层的欣赏。自然,阅读《登鹳雀楼》这样伟大气象的诗,每个人都应有着自己的感受,我之所以只选了两个角度,是因为这两个角度有着一定的代表性。 第一种读法:一种昂扬奋发的人生姿态及价值取向。大多的读者显然取此读法。在这一读法里,《登鹳雀楼》在结构上可分为两层诗意。第一层诗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轮向晚之日依着阔大的群山缓缓落下,奔腾的黄河归流入浩瀚的大海。这两句诗堪比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同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千古壮句,只是一个偏于动态,一个偏于静寂。面对这样一幅壮丽的江山画卷,诗人不由勃发出一种豪情: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想继续看到那千里之外的风景,那就再登上一层楼吧!显然,这第二层诗意在面对壮丽江山而抒发人生豪情上,与“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属于同一路诗思。而王之涣诗的超绝之处,是在豪情的抒发中,同时呈现了一种深远之理——在这“更上一层楼”的不断攀登中,《登鹳雀楼》中的“理”,与《大学》中的“日日新”,《易经》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汇入了同一脉搏。当然,《登鹳雀楼》的“理”,绝非《大学》《易经》的简单演绎,它自有着自己的独特之思与神奇诗境。这里,我们不妨从一种动态的视觉效果上,品味一下这首诗的诗境:一轮黄昏之日渐落群山那边,为群山所屏遮,世界渐入夜色——江山如画的景色亦将随之消逝。然而,当眺望者“更上一层楼”时,某种意义上就是追日,将“千里目”的视线高越过群山的屏遮,复见到那边的一轮日,或者说是将其提升出来,继续辉耀诗境中的壮丽江山。而远方的大海,也将因这登高而更加清晰,且在一种不落的日光的辉耀下,吞吐着宇宙的万千气象。在这样的电影镜头般的呈现中,《登鹳雀楼》甚至拥有了一种神话之境,赶上了夸父的步子。或许,我们几乎已忽略了,《登鹳雀楼》在这一读法里所呈现出的伟大诗境,及触景生情,情中寓理的诗性结构,是由短短四行仅二十个字的五绝来完成的,这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罕见的,堪称语言艺术的奇迹。 第二种读法:一种终结追求的生命思索。在这一读法中,《登鹳雀楼》并非由景而生情理的双层结构,诗篇的四句而是如齿轮相依,相互拨转着运行,循环。曾有论者评中国文学太多现实生存的关注,而乏对生命或生存的终结叩问,实是偏颇之言。这种终结的叩问及求索,中国文学自有着自己的诗性呈现方式,而不似西方文学那般往往直接如哲学的演绎,加上历代读者对中国古典诗中名篇佳作的阅读几成了一种惯性,许多诗中隐潜的深刻地方,往往被滑了过去。《登鹳雀楼》首句的“白日依山尽”就颇令人玩味,如果我们将这句诗当做一幅远眺的画景来读:一轮夕阳依着远方的山峦缓缓落下——则此时的日在色彩的视觉上一般应为“红日”,“白日”似有悖常理。当然,我们也不妨将诗句改为“红日依山尽”来试读一下,它似乎合常理了,但我们立即感到诗境缺少了一些什么,并且狭小起来,诗中常为人们称道的那种洋溢的盛唐气象也不觉消陨许多。因此,我们不必囿于“白日”的“白”是为了在色彩上与下句的“黄河”的“黄”形成一种对仗的习惯性阅读,实际上,首句的“白日依山尽”与次句的“黄河入海流”,不仅仅呈现了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它们更准确的参照读法,应是另一位盛唐诗人李白的歌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表达的是一种强健旺盛的生命在时间中的奔腾,流逝,及抗争。由此,《登鹳雀楼》的“白日”,应可理解为是曾经悬挂中天,并照耀整个白昼的一轮“日”,首句的“白日依山尽”,即是描绘了一种壮丽的时间的飞动,流逝,诗句的最后一个字“尽”,更是强调了这种时间的已到尽头,到了极限处。自然,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⑵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⑶欲:想要。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⑷更:再。 白话译文: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文学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登鹳雀楼教案中班

登鹳雀楼教案中班 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幼儿学习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 设计意图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大班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因而,这节课重在培养幼儿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记忆古文不在枯燥。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结合情境使用丰富的语言,以便于幼儿理解古诗的内容。 2 引导幼儿用多种形式记忆古诗,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3 体验四二拍和四三拍不同的节奏感。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用多种形式记忆古诗,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活动难点 体验四二拍和四三拍不同的节奏感。 活动准备 幼儿画册

活动过程 1 看图理解诗意 引导幼儿看书指字朗读古诗。要求幼儿要点一个字读一个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看图理解古诗的意思。(太阳在西方慢慢地落山了,黄河奔流向东方,直入大海。如果要想看得很远很远,那就要站得更高,再上一层楼。) 2 动作记忆古诗。 先由教师给出指定的动作读古诗。 拍手读古诗。 拍头,拍肩,拍腿读古诗。 3用四二拍和四三拍不同的节奏读古诗。 由教师教给幼儿不同的节奏读古诗。帮助幼儿感受四二拍和四三拍的不同。 4引导幼儿创造动作读古诗。 启发幼儿自己创编动作读古诗。 5 检查幼儿学习情况。 幼儿和老师围成一圈。由老师开始,接诗句。了解幼儿的熟悉程度,并给幼儿适当的鼓励。 活动延伸 在语言区张贴《登鹳雀楼》古诗挂图,鼓励幼儿进行兴趣识字和指字朗读。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翻译赏析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 翻译赏析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①,黄河入海流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③。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陵。太原人。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受人谤毁,去官归乡里。家居15年,又为文安郡文安县尉,在任所去世。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所作从军、出塞等歌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靳能《王之涣墓志铭》),七绝《凉州词》和五绝《登鹳雀楼》(《国秀集》署为朱斌所作)是代表盛唐诗风并为古今传诵的名作。他与着名诗人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等都有唱和。高适曾在《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一诗中称其“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对他极表钦佩。唐人关于旗亭画壁的故事,也记载了他的诗在当时所受到的赞誉。王之涣诗今仅存 6首,《全唐诗》收录。事迹见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及《唐才子传》、《唐诗纪事》。 [注释] ①这句描

写太阳慢慢下山时的景象。②这句写在楼上看到黄河奔流远去,眼前仿佛出现了它注入大海的雄伟景象。③穷:穷尽。这两句写要看到更广阔更远的自然风景,就要再往高处攀登。它也含有比喻的意思。今天我们还可以赋于它以新的含义:要有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成就,为人民服务得更好,就必须作更大的努力。 [译诗] 落日依傍着中条山沉下了西天,黄河东去一直奔向大海无法阻拦。要想把视野拓展得更宽更远,你就必须向更高楼层登攀。 [说明] 唐代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的名胜。楼在西南城上,高三层。它的东南是中条山,西面可以俯瞰黄河,因常有似鹤的飞禽鹳(guàn灌)雀栖息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这首诗境界开阔,精神积极向上,虽然前两句和后两句都是对句,却自然流畅。这是一首被传诵的很有名的小诗。 [赏析] 《登鹳雀楼》的诗眼在一“穷”字上。“穷”,“穷尽”的意思。作者好像站在极高之处,俯瞰世界:平视,则见日没西山,一片残阳余晖;俯视,则见黄河回折入海,一曲奔腾乐章。然若想望到一个更开阔、更高远的境界,就要再登高一步,展现一副男儿胸襟!末尾两句,也

登黄鹤楼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王之涣

登黄鹤楼原文翻译以及赏析王之涣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全诗如下: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一】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此诗不仅刻画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而且写出了登高远望的襟怀。向西远看,夕阳贴着高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向大海。要想看到千里之远,就得再登上一层高楼。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生活哲理,成为不朽的名句。 诗人登上高高的鹳雀楼,眺望远远近近的山川景色。 扶栏西望。一轮白日正巾近山梁,徐徐下落,下落,终于隐

身到西山背后去了;脚底下的黄河流水,波涛滚滚,哆嗦远去,远去,为投入大海的怀抱而奔腾不息。多么雄浑的景象,多么壮阔的大自然! 但是诗人知道,大自然实在太大,自己的眼界还很狭小,要想进一步地开阔视野,眺望那更远更壮观的世界,还需要登上更高的地点。而自己,就连这共有三层的鹳雀也还没登上最高层呢! 【赏析二】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

王之涣《登鹳雀楼》古诗词赏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古诗词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唐代诗人。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 尽:消失。 4.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再。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相关连接〗 登鹳雀楼,唐诗名,为题咏山西省永济市鹳雀楼(又名鹳鹊楼)的篇章。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由于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

古诗王之涣 登黄鹤楼

古诗王之涣登黄鹤楼 一首登高诗篇《登黄鹤楼》成为人们争相传阅的佳作,作者是著名的唐代诗人王之涣。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登黄鹤楼》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诗文解释】 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登鹳雀楼【词语注释】 尽:沉没,消失。 穷:尽,达到极点。 更:再。 登鹳雀楼【诗文赏析】 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