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读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读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的教育思想或者说《民主主义与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思想总纲所表现出来的是通过教育改革创新在美国创立更加适合学生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更多的人能够享有和接受民主的教育。力图实现民有民享民治的资产阶级民主社会。它不同于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力图培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者的哲学王而进行的阶级统治。也不同于卢梭的原著《爱弥尔》缺乏实践的支撑脱离实际,空想式的乌托邦。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及经验,可谓是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杜威生于南北战争之前,卒于二战之后,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之中他为美国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教育思想也对我们后世产生了深远重要的影响。纵观杜威的一声,其出生与青少年经历平淡无奇,才资平平。他在小学与大学却也没有学到什么实质意义的东西,倒是在这期间的课外阅读中学到了一些有用的东西。对人生有启迪作用的书籍有大量阅读。因为当时的美国教育已经深陷窠臼,走向僵化机制,已经没有多少吸引人的地方。这让我联想到当前我国的教育,与20世纪初的美国教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之下,学生的成绩为了上好学校在学校里机械的学习,很多学生长期在这种教育作用下,产生厌学心理,感到身心压力。当然,我不否定文化课的教与学,但我国何时能够出现一个杜威式的人物来引领中国的教育改革,不仅让学生能够学得更加快乐,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化,真正吸引到学生,而且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老是停留于过去的教育模式。世界的一切都在变,如

果不适时做出变革,又如何能跟上时代潮流。我们的学生需要解放,我们的教育需要解放,需要变革。国情当然有,国难当然有,但是我们尽最大努力去做,我相信绝对比现在要好得多。关键是要认真的履行好改革者与教育者的使命。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彻底斩断与利益集团的联系。不是不能做到或者不能完全做到,而是想不想去做,决心与意志有多强大的问题。这些都考验着改革者与教育者的能力与良心。

杜威的教育思想与理论以心理学和教育学为基础,当然也包含哲学、社会学等。其中,杜威早期醉心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发表过一些论文,获得好评。杜威在学校的教学实践中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创办了实验学校,以哲学和心理学为依据,着手教育创新。他把以粉笔和扣讲为形式的课堂变为为儿童的活动而求知的课堂。把儿童静坐听讲的课堂变为儿童为听课而随时移动的课堂。气象一新。在这里,我又想说到我国的教育,教育的改革喊了这么多年,虽然也改,但是请注意他改的只是课堂上课的样式,分数多少的改变。这是过来人所知道的。然而教室上课了的形式和模式是传统和僵化的。固守传统,不知灵活变通。究竟我们的教育是怎么了。难道我们需要培养乖孩子,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吗?美国人一百多年前就想进行了教育的改革,这也是今天的美国如此强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我国的教育改革依然固步自封,不求进取,我就怀疑是不是我们的教育部部长没有实权,或者没有多大能力。不然当前中国的教育现状又怎么会如此令人忧虑。当然

这不是一个人能解决的,归根到底还是体制问题,不从体制进行根本变革,我们难以迎来中国教育的春天。难以看到新气象!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一.让阅读成为一种仪式

第二天,小王子又来了。

“最好还是在原来的那个时间来。”狐狸说道,“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这也是一种早已被人忘却了的事。”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比如说,我的那些猎人就有一种仪式。他们每星期四都和村子里的姑娘们跳舞。于是,星期四就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我可以一直散步到葡萄园去。如果猎人们什么时候都跳舞,天天又全都一样,那么我也就没有假日了。”

就这样,小王子驯服了狐狸。

我非常喜欢《小王子》中的这段话。

仪式会让一件事情变得庄重并成为习惯,当一件事情有规律性地反复出现时,每一次你都会有足够的准备并且不受打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被阅读所困扰,繁忙的工作挤压阅读的时间,即使挤出大段大段的时间来,却很难进入阅读的状态。更何况,大部分理论书籍的理解需要沉静,更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很难短时间内突击读完,经常半途而废。

这学期开始,我开始让阅读成为一种仪式。每天早晨,我以最舒服的姿势坐在苏大附中创造力中心十二楼新教育研究中心办公室靠窗的位置,让初升的阳光

抚摸着我,静静地沉在阅读中。这样的时刻一般会持续两个小时左右,十点结束。无论多忙,除了极个别的例外,我的工作从十点开始。

这学期我读的第一本书是《教育的哲学基础》,每天一章,不知不觉已经读完了,感觉很好。第二本书是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每天读两章。杜威的书通俗易懂,精辟透彻,每每为之击掌,这是一种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是我许久以前读小说时才体会过的。

当阅读成为一种仪式,我便不再有紧迫感,每天两个多小时读两章绰绰有余,便可以在一些重点的地方反复流连并做些批注,甚至停下来发呆,痴想。

这段时间,我留给哲学、心理学和教育理论。而其他的零碎时间,我便留给了小说以及其他比较轻松的书,比如《朗读者》、《本爱安娜》、《山居岁月》等小说、童书便是在不知不觉之间在公交车上读完的。(正在读的是《希腊神话》)而晚上精力不济的时候,便看电影,尤其是教育电影,如《心灵捕手》、《蒙娜丽莎的微笑》等。甚至运动,也成了一种仪式,饭后爬楼梯(12层),星期六星期天上午各花两个小时带桃夭和女儿去亭林公园爬山……

仪式不但让阅读时间得以保证,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一种从容的心境,给了我一个充满安全感的空间,让我能够自由地与书籍对话。

由此我想,新教育研究中心其实也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仪式”,让阅读和沙龙固定下来,成为研究之旅的自然节律。而即将启动的晨诵项目,更可以使之成为一种仪式,让阅读驯服学生,让学生伴着自然节奏,在阅读中呼吸,起舞……二.共同生活

看《民主主义与教育》,一定要越过滕大春写的《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直接阅读原文,否则这篇充满了偏见与谬误的序会直接影响到你的阅读品质甚至阅读心情。

《民主主义与教育》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想到从读师范以来掠过我们生命的那些形形色色的所谓理论,更想到我们正在经历的教育生活,也就是说,与我们的体验对话。杜威的许多论述,都值得停下来细细思考,并且沿着他的思考继续往前走。在读书笔记中,我尽可能记录那些我印象最深的部分,而且多半以概念的方式出现。

在第一章《教育是生活的需要》中,有两处论述给我的印象深刻,一处是杜威说的“教育哲学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在非正规和正规的、偶然的和有意识的教育形式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许多人一想到杜威就想到生活化,就容易将杜威定义为“儿童中心主义”,这是没有真正地理解杜威。杜威预见到了正规教育所存在的缺陷或者说危险,就是与生活经验相脱节,但是杜威根本没有否定正规的教育,他强调的是“平衡”。此处按下不表。

这一章印象最深刻的是杜威关于“共同生活”的阐述:

“人们因为有共同的东西而生活在一个共同体内。”

“人们住地相近并不成为一个社会,一个人也并不因为和别人相距很远而不在社会方面受其影响。一本书或一封信,可以使相隔几千里的人们建立起比同住一室的住户之间存在更为紧密的联系。甚至为了一个共同目的工作的个人也不构成一个社会群体。一部机器的各个部分,为着一个共同的结果而以最大限度的相互合作运转,但是它们并不形成一个共同体。但是,如果他们都认识到了共同的目的,大家关心这个目的,并且考虑这个目的,调节他们的特殊活动,那么,他们就形成了一个共同体。”

“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甚至在最社会化的群体内部,有许多关系还不是社会化的,在任何社会群体中,有很多人与人的关系仍旧处在机器般的水平,各个人相互利用以便得到所希望的结果,而不顾所利用的人的情绪的和理智的倾向和同意。这种利用表明了物质上的优势。就亲子关系、师生关系、雇主和雇员的关系、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而论,他们仍旧处在这个水平,并不形成真正的社会群体,不管他们各自的活动多么密切地相互影响。发命令和接受命令改变行动和结果,但是它本身并不产生目的的共享和兴趣的沟通。”

“任何社会安排只要它保持重要的社会性,或充满活力为大家所分享,对那些参加这个社会安排的人来说,是有教育意义的。只有当它变成铸型,照章办事时,才失去它的教育力量。”

这些论述非常精辟。

沿着这条路径去寻觅,可以联想到许多不同的表述。比如,从马克思开始的关于异化的思考,布伯《我与你》中关于“我-你”和“我-他”的辨析,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二章中关于师生关系的剖析,伯姆《论对话》中的意义

溪流,佐滕学《静悄悄的革命》中提出的润泽的概念,甚至可以追溯到宗教,包括印度的宗教哲学思想……这一切多么的相似!

更重要的是,它会引发我们关于制度与伦理的思考。

如果上面这些资料你从来没有接触过,你只需要回到自身的经验。一个好的集体,是“共同生活”在一起的集体,一个好的教师,是与学生“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教师。当年在私立学校期间,我对这一点有深刻的体认。还记得李镇西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教育教学的核心都是师生关系。”学校和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的空间。

“共同生活”是新教育实验从杜威这里引进并发展了的一个重要概念:

“共读,就是拥有共同的语言密码。”

“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也就是说,我们从“共同生活”的角度重新认识阅读,并发展出了相应的“技术”,比如读写绘一体化,比如阅读课,比如亲子共读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通过阅读与写作(新教育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使学生、教师、家长共同生活在一起。

由此再往前走,也只有学生、教师、家长共同生活在一起,教育生活才是完整的,才不会被机械地人为地割裂,才是润泽的,才是“我-你”的关系,才可能真正抵达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核心概念,“共同生活”让我们整合起阅读、写作、对话等多学科知识,将之深化、丰富、发展,来抵抗现代社会可能对人的异化。三.共同生活(续)

今天苏州有雨,读到了第七章《教育中的民主概念》。

这一章有许多很有意思的精辟的论述,但我感兴趣的是,杜威在区分专制社会与民主社会的时候,用的仍然是“共同生活”的概念,(或许说基于经验,但经验从何而来,如何传递,仍然是共同生活)也可以说是对话或者交往理论的前身。(从这个意义上说,杜威也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的)他眼中的专制社会是不同阶级或阶层之间缺乏沟通,缺乏对话,缺乏“共同生活”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很少有共同的利益;社会各成员之间没有自由的往来。刺激和反应都是非常片面的。为了要有大量共同的价值观念,社会全体成员必须有同

等的授受机会,必须共同参与各种各样的事业和经验。否则,很多势力教育一些人成为主人,却教育另一些人成为奴隶。这两方面的不同的生活经验模式,不能自由交流,每一方面的经验都失去意义。社会划分为特权阶级和受压迫阶级,社会失却内渗作用。”

“如果有严格的阶级界限,彼此的经验无法适当交流,活动的范围就受到限制――处于不利地位的阶级,他们的行动就愈加墨守成规,而在物质上处于优越地位的阶级,他们的行动就愈加任性、无目的和暴躁。”

杜威还有两段话说得非常有意思:

“现在有许多人谈论工厂的科学管理。他们把获得工作效率的科学局限于肌肉的运动,这是一种狭隘的观点。其实利用科学的主要机会,在于发现一个人和他的工作关系――包括他和参与工作的其他人的关系――懂得这种关系,能使他对正在做的工作有理智的兴趣。……因为这种人缺乏全面的和平衡的社会兴趣,没有足够的刺激使他们注意工业中的人的因素和人际关系,他们的智力被缩小到关于货物的生产和销售。在这种狭隘的范围内,他们也能发展非常敏锐和深睿的智慧,这是无可怀疑的。但是,由于忽视重要的社会因素,终是心不在焉,并破坏了情感生活。”

马克思等人曾经谈到工业社会机器对人的控制和异化,人被物所奴役,成为不自由的单向度的人。杜威阐述了民主社会中人与工作的关系,这就人与物的关系,仍然是布伯在《我与你》中所说的将“人-物”的关系变成“我-你”的关系,“人-物”的关系如何变成“我-你”的关系?其实就是要让人充分意识到工作的意义,并在工作中发展与他人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物中也渗透了人的情感。从某种意义讲,有些类似将工业思维还原为农业思维。一个农民为什么不会被异化,能够相对“幸福完整”,因为他与农作物之间建立起了“我-你”的关系,他撒下种子,在耕作的过程中看着谷物逐渐成熟,他的心血与智慧使得他与粮食之间建立起了一种亲密关系,这种粮食就与单纯从商店里买来的粮食不一样,对他具有特别的意义。这种意义来自于两个因素,一是“完整”,他看到的是谷物生长的全过程;二是“建立关系”,他在播种,锄草,收割等过程中,与谷物建立起了关系。

其实我们可以将这段话在教学生活中进行还原。应试主义不帮助学生与知识之间建立起“我-你”的关系,不鼓励学生与知识共同生活,因而无法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学生也不明了学习的意义,只是为了一个外在的功利的目标去努力。在这种情况下,也可能发展出一套非常高深的技巧――应试技巧,但是始终“心不在焉”,并“破坏了情感生活”。因此,如何重建师生关系,学生与知识的关系,是一个不能不正视的问题。

在97页,杜威更清晰地对民主社会做了阐述:

“民主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人们参与一种有共同利益的事,每个人必须使自己的行动有意义和有方向,这样的人在空间上大量地扩大范围,就等于打破阶级、种族和国家之间屏障,这些屏障在过去使人们看不到他们活动的全部意义。”

所谓的联合生活,其实就是更大范围内的共同生活。因为共同生活,因此经验可以更好更快地更新与传递。同时,由于共同生活的范围日益扩大,人们的联系更加广泛,对成员的首创精神和适应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这样的社会更能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潜能,更有利于个人的自由与发展。

四.什么是真正的兴趣?

今天读的是第十章《兴趣的训练》和第十一章《经验和思维》。

现在经常也会谈到激发学习兴趣的问题。杜威有一段话值得深思:

“他们(指贬低兴趣的人)认为,注重兴趣,就是把某种富有魅力的特征加到本来不感兴趣的教材,用快乐行贿,引诱儿童注意和努力。这种方法被诬蔑为‘软的’教学法和‘施粥所’的教育理论,这种批评是正确的。”(139页)其实,稍微回顾一下,杜威在64页还有一段话:

“由于学生讨厌这种方法的严厉苛刻和软弱无能,他们又摇摆到另一极端,为防备后来所需要的一点知识被包上了糖衣,以便哄骗学生,使他们吃些本不想吃的东西。”

这两段话有助于澄清现在许多教师的对于兴趣的误区。

为了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教师们使出了浑身解数,或者在课堂上穿插笑话故事(强调幽默感,实际往往是插科打诨),或者在课堂之外无边地延伸(例如语文教师在作者的逸闻轶事上做文章),或者变换形式(比如开展知识竞赛等,

通过奖励来刺激,再比如把课堂弄成电视节目般的形式),或者运用多媒体,通过图像来刺激学生(比如讲《荷塘月色》,就弄些有关荷塘的照片剪辑)。

许多所谓的优秀教师,就是这样优秀起来的。

学生真正的兴趣,应该不是来自于外来的刺激,这只是肤浅的诱惑,并不能真正持久。真正的兴趣,应该来自知识本身的吸引力。

学生缺乏兴趣,原因是多种的。有可能是教材的编排远离他们的生活经验或者心智结构,或者偏易偏难,有可能是教师没有充分发掘出知识本身的魅力。第一种教师要解决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第二种则是普遍存在的事实。

如果教师只能通过强调“这个知识考试要考”的方式来强迫学生接受知识,厌学的普遍化就难以避免。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是内在的生命需要,而是为了一个外在的目的,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

要发掘知识本身的魅力,需要教师对知识的真正的理解,可惜,知识在许多教师那里也远离经验,支离破碎,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之昭昭?

杜威对兴趣,有一句最最重要的话:

兴趣就是一个人和他的对象融为一体。

这句话里包括了有关兴趣的全部奥秘。杜威在解释兴趣的时候还有一段话:“兴趣这个词,从英文词源上说,含有居间的事物的意思――即把两个本来远离的东西联结起来的东西。”

如何理解?请再关注杜威的对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

“心智往往被置于有待认识的事物和事实之上;把心智看作孤立存在的东西,心理的状态和活动独立存在。他们认为知识就是纯粹的心理从外部运用于有待认识的事物,或者是外界的教材作用于心智所造成的种种印象;或者是两者结合,因此,教材被看作自身完成的东西;过是有待学习或认识的东西。至于学习的方法,或者通过自动地运用心智于教材,或者通过作用于心智的种种印象。”

如果理解了“共同生活”,就非常容易理解这两句话的真正含义――教师必须通过努力使学生与知识“建立关系”。必须让知识与学生自身的经验或者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即使抽象的知识也不例外。

杜威还对教材进行了批判(147页),以后读到有关教材的章节再讨论。

?第8页

一、生活的更新需要传递2012-4-5

杜威以生物和无生物的区别提出了生活的更新原则,即“生活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行动的自我更新过程”;又以生物的延续过程,提出了生活延续原则,即“生活的延续就是环境对生物需要的不断的更新适应”;进而提出生活的含义:“我们使用…生活?这个词表述个体和种族的全部经验。”(详例《林肯传》,)生活“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而教育“在它最广的意义上就是这种社会生活的社会延续”。

(问题:这里作者将生活和经验同一使用。他说:“我们以同样丰富的含义使用…经验?这个词。通过更新而延续的原则,适用于最低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活,同样适用于经验”,是不是杜威将二者同谓而异名?)接下来杜威讲教育的必要性。一方面是存在群体新生成员的不成熟与“掌握群体的知识和习惯”的成年成员的成熟之间的对比;另一方面是成熟的成年成员要教给未成年成员“兴趣目的、知识、技能和实践”。而且杜威还提到随着文明的发展,未成熟者和年长者的标准和习惯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而“人生生来不仅不了解,而且十分不关心生活群体的目的和习惯”,基于以上必要,必须是未成熟者认识群体的各种习惯和目标,并主动感兴趣,杜威以为“教育,只有教育能弥补这个缺陷。”(这句话,很有意思,人们经常用这个句式老表达一种强烈的观念、意识或态度倾向,如领袖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强调人民的历史地位,实则是历史的群氓,任领袖英雄任意揉捏的工具。学校说:“升学率,只有升学率才能让老百姓满意,”如教师说:“荣誉,只有荣誉我才能评职称,”荣誉从何而来?教师又说:“成绩、只有优秀的教学成绩领导才给我荣誉,”成绩当然只能从学生中来,学生说:“分数,只有高分数才能让家长高兴,老师高兴。”

这个句式还真管用,不仅想起昨天中午江西台《杂志天下》一句“万金油”回答:“我真没用,竟让您提出这样的问题?”任何问题都可以用这个答案来回答,而且显得很谦和也很真诚!)

“社会通过传递而生存”,年长者依靠把工作、思考和情感的传递,把理想、希望、期待、标准和意见传达给年轻人,社会生活才能存活下去。通过社会思想和实践的传递,社会结构才可能重构,但杜威又强调“这种更新不是自动的”。杜威把人类幼儿和动物的幼崽比较后,幼儿的不成熟性和低效能,“对于人类一切技术、艺术、科学和道德的成就来说,那就更需要教导了”(这里讲了幼儿的不成熟性,和前面新生成员的不成熟性联系更紧密些,似宜将这些论述放在一起。)

问题:这里杜威强调“但是这将是以个人兴趣为导向,而不是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任务。这是一件必须做的工作”。杜威为什么强调“个人兴趣导向”而非“社会需求导向”呢?这里是不是暗示在说教育应是立足于个人兴趣的,而非社会需要的?这是个大问题。高考的时候经常看到这样的标语:接受“国家挑选”、“社会选拔”

之类,赤裸裸的表达了教育的社会本位。这不同于杜威,本书今后的部分可能看到杜威的详细论述。

意见:本节最后两段颠倒一下顺序为好,最后一段特别是后半部分是仍然讲教育的必要性,与前面未成熟者的不成熟性承接更紧密一些,而倒数第二段主题很明确,实际上是总结社会因教育、因传递而存在和延续,宜放到本节最后。

注:原本想按照三部分写,即概述思路——问题思考及联想——句段摘录,但是具体操作起来觉得放在一起较好,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介绍,也能使笔记思路顺畅一些。以后专业读书笔记就以此为程式

2012-04-05 10:47:01 1人收藏回应?第15页

二、教育和沟通2012-4-6

上节杜威论述教育的必要性。

这节讲沟通在共同社会中的作用,实际上是非正规教育。“社会不仅通过传递,而且通过沟通继续生存,而且简直可以说,社会在传递中、在沟通中生存。”这里杜威强调了沟通对社会存在的生存重要。进而论述共同、共同体或社会和沟通的关系。提出形成共同体或社会的条件:共同的目的、信仰、期望、知识和志趣相投。沟通是一种方法,能够让他们占有共同的东西,保证人们参与共同了解,促成相同的情绪和理智倾向。社会共同体的形成不在于距离的远近,不在于是否一起工作,一台机器的各个部分等都不是共同体。

形成共同体必须以沟通为条件。“每个人必须了解别人在干什么,而且必须有办法使别人知道他自己的目的和进展情况。意见的一致需要沟通。”

他认为在最社会化的群体内部,有许多关系还不是社会化的,仍处于“机械般的水平”。他指出人们相互利用而不顾及所利用人的情绪和理智的倾向和同意。在这些关系中,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雇主和雇员关系、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关系并不形成真正的社会群体,“不管他们各自的活动多么密切的影响”,因为他们之间只有命令关系而缺乏共享和沟通,命令是利用利用自身的物质上、或者地位、技能、经济等工具优势,以便得到希望的结果,它们不是为共同的目的相互协调自己的行动,它不同于沟通。他说“发命令和接受命令改变行动和结果,但是它本身并不产生目的的共享和兴趣的沟通。”这种机械般的关系,现在我们周围无处不在啊!

接下来杜威论述沟通的特点。第一个特点一切沟通都具有教育性。杜威将社会生活等同于沟通,并且说沟通“也就是一切真正的社会生活”。他认为沟通不仅使接受者获得扩大的和改变的经验,而且也促进传递者经验和态度变化的,而且也有助于传递者更有效的传递,他说“要沟通经验,必须形成经验;要形成经验,就要身处经验之外,……考虑和另一个人的生活有什么连接点,以便把经验搞成这个样子,使他能理解经验的意义”,这里,传递者必须考虑接受者的生活经验,并依此改变自己经验的形式来适应接受者。把两种身份换成教师和学生的话,杜威对于师生双方经验的重视立即凸显出来。沟通也需要恰当的态度“必须富有想象力地吸收别人经验中的一些东西,以便把他自己的经验明智地告诉别人”,杜威提到了两种态度:要富有想象力和明智,沟通不要僵化和机械,要考虑可接受性,易于接受。这就是第二个特点一切沟通就像艺术。可以说,沟通意味着经验的共享。

最后指出共同生活过程的教育作用,“扩大并启迪经验;刺激并丰富想象;对言论和思想的正确性和生动性担负责任。”共同生活过程中的非正规教育远远跟不上文明的发展。“在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真正单独生活的人”缺乏或没有反省自己经验的机会;“成熟人和未成熟人彼此的成就不等”,这些使正规教育成为必要,而且也刺激着经验的整理,使之成为易于传达的次序和形式。

本节主要论述在共同生活中即非正规教育中沟通的重要。从本节的标题看《教育与沟通》我倒觉得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中,沟通同样重要。想想我们学校里,领导和教师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没有存在有效的真正的沟通呢?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就工作问题是不是命令多些还是协调多些?教师与教师之间就教学问题交流多些还是隔膜多些?教师与学生之间就课堂学习互动多些还是灌输多些?沟通意味着双方经验、知识、情感、态度与观念的共享,我们又沟通的怎样呢?由于沟通的不足彼此间理解的匮乏,导致种种误解、矛盾和冲突。沟通指向理解,也应该致力于理解。

沟通从何做起呢?如何指向理解呢?

我想,先从自我理解开始,先理解了自己,要理解自己的欢乐和痛苦,特别是自己心中被压抑部分,自己的真正欲求,探求自己的内心深处,加拿大学者史密斯认为“就得对他人持完全开放的态度,而不能自我封闭于预先确定例如…教师?之类的身份里”。提出了提高自我理解的四重行为:“向他人开放;与他人交流;某种包含自我更新意味的自我反省;重新与他人交流”。这不断递进的四重行为,以他人当做镜子,以自我反省为基本手段,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沟通和交往提供基础。破除自我封闭,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人和事。“如果不对自己的故事进行长期的、深刻的、困难的常常是可怕的解构,就听不进别人的故事。”(史密斯著,郭祥生译《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P204)做一个真正自我反省式的人而不是顾影自怜者,从沟通自己的内心,自我理解开始。

三、正规教育的地位

本节承接上节的共同生活过程中的教育即非正规教育,提出它和有意识的教育有明显的区别。社会生活中的教育是自然的,也是偶然的,任何社会制度对扩大和改造经验方面的影响是有限的的,而且也不是其原初动机,杜威例举了经济、家庭、政治、法律和宗教等制度,指出这些制度的的教育影响仅仅是副产品,而且是被逐步注意到的。

在文明程度较低的社会生活中,儿童通过参与成年人的活动和模仿演戏来直接或间接的学习。随着文明的进步,成年人的事情在空间和意义上离开年轻人越来越远,直接参与或模仿游戏已不可能,间接的教育逐步走向了正规的学校教育。

在这个过程中,杜威提出了“明显的危险”:间接的教育至少是亲切的、有生气的,学校教育变得冷漠和死板,变得抽象和书生气;正规学校的材料仅仅是学校的教材,和生活经验的教材脱节。造成“永久的社会利益很可能被忽视。那些没有为社会生活结构所吸收,大部分还是用符号表现的专门知识,受到学校的重视。”

由此杜威提出了教育哲学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在非正规的和正规的、偶然的和有意识的教育形式之间恰当的平衡”。简单的说就是,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要保持平衡,要避免二者知识之间的割裂。但是杜威发现这是“专门的学校教育的一个越来越难以处理的任务。”他批评道:“如果所获取的知识和专门的智力技能不能影响社会倾向的形成,平常的充满活力的经验的意义不能增进,而学校教育只能制造学习上的…骗子?——自私自利的专家。”杜威百年前批评的美国教育,百年后听来觉得很是在批评现在的中国教育,非常尖锐,很深刻。现在的学校教育割裂了学校和社会,新课改虽然强调沟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很少有沟通,特别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更是难以进入课堂。

本章标题是《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提出了三个关键词:生活、经验和沟通。从杜威的表述看三个词是相同相通的

“我们使用…生活?这个词来表示个体的和种族的全部经验。”又说:“我们以同样丰富的含义使用…经验?这个词。

通过更新而延续的原则,适用于最低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活,同样适用于经验”;

他把社会生活等同于沟通,并且说沟通“也就是一切真正的社会生活”。

“要沟通经验,必须形成经验;要形成经验,就要身处经验之外,……考虑和另一个人的生活有什么连接点,以便把经验搞成这个样子,使他能理解经验的意义”。

杜威将生活和经验、沟通放到同等的地位来论述,显示出这三个词在他的教育哲学中的重要地位。本章是本书的开头,应是他的思想中最浅显的基本部分,这三个关键词还是要好好理解的。

2012-04-06 16:02:02 回应 第15页

本章读后:追求有教育性的教学2012-4-7

杜威将生活和经验、沟通放到同等的地位来论述,显示出这三个词在他的教育哲学中的重要地位。本章是本书的开头,应是他的思想中最浅显的基本部分,这三个关键词还是要好好理解的。

经验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社会要存在、延续,就需要经验的传递、更新、扩大和改造,这个过程就是沟通。沟通是社会生活的方式。沟通意味着需要意见的一致,情绪的和情感的趋向共同追求,为共同目标彼此协调。这就清除了众多关系中的机械性,从而使众多关系具有真正社会性。

沟通,使经验共同参与,使双方经验得以传递、更新或扩大和改造。因此,沟通也就具有了教育性,没有沟通也就无所谓教育性,沟通成为一切真正生活是否具有教育性是条件。站在生活角度看教育和沟通,可以说沟通即教育,也可以说教育即沟通。

思考至此,心里不禁冒出一个问题: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中,是否存在真正的教育性呢?

在特殊的社会生活——正规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否具有真正社会性,或者说是否存在真正的教育性,这就要考虑师生关系中是否存在真正的沟通?从杜威论述的沟通的内涵来看,沟通至少包涵以下内容,从目的和意义趋向性看,沟通意味着需要意见的一致,情绪的和情感的趋向共同追求,为共同目标彼此协调;从与经验的关系看,双方共同参与经验,并使双方经验得以扩大和改造。

因此,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看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为共同目标而调节各自的思想、情绪情感以及行为多,还是命令强制灌输多;就要看师生双方的经验能否共同参与教学,并使各自的经验得以扩大、提升或改造。这就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来考量。不仅想起一个案例:

今天听了一节课,题目是《鸦片战争》,教师的素质很高,上课如行云流水,能打很高的分数。不过,课堂上出现的一件小事,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这位教师在引导同学分析英国大量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时,出示了一张中国人躺在榻上吸食鸦片的图片,问:这个人在吸食鸦片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几乎所有同学都很配合地说:形容枯槁、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倾家荡产等,但却有一个同学高声呼喊:爽!这让我很意外,上课的老师也吃了一惊,不过这位老师很老成,只是狠狠瞪了这位同学一眼,又继续上课了。这位同学也很“识相”,这节课就一直低着头,再也没说过一句话,没回答过一个问题。

这个教学情境中的教育活动有没有教育性呢?当这位同学高呼“爽”之后,教师有没有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教学行为呢?至始至终都没有,有的是气愤和冷漠,教师利用自己先天的优越地位,而不顾及学生的情绪的和情感的反应趋向;这位同学高呼“爽”的背后又有怎样的生活经验呢,教师有没有让他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参与到教学中和大家共享呢?没有。其他学生的回答,很明显是为了配合老师而没有真情实感的表达。因此,本案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真正的沟通,多的是强制和灌输;学生并没有真正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缺乏经验分享,更不用说经验是扩大和改造了。所以,这个教学情境有教育之名而无教育之实,没有真正的教育性。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所助力,教学没有教育性,听起来总觉得有些荒谬,但这样的教学情境在我们的平常的教学中出现得还少吗?值得深思!

为不负教师之名,有教育性的教学,应该成为追求目标!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理论是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理论是什么背景下产生的?试评杜威教育思想中其主要观点。 (1)杜威关于经验的论述,在教育哲学史上是一块重要的里程碑。西方教育哲学源于古希腊,一开始便存在着理性与经验的争论。德谟克里特是一位唯物主义者,他的著作没有被保存下来,人们只能从其著作的残篇和其他人著作中的转引来窥见其一二。德谟克里特看重感觉经验,他认为真理与显示于感官的东西毫无区别,凡是对每一个人都显现、并且每一个人都觉得存在的东西,就是真的。唯心主义者则看重理性,苏格拉底认为“万物皆备于我”,教育的使命是“认识自己”,而不须凭靠经验。柏拉图承认有理性,它存在于理念世界之中;承认有经验,它存在于现象世界之中。理性是纯全的,经验则是虚幻的。教育的宗旨是使人摆脱现象世界中假、恶、丑的经验,借回忆使人复归于理念世界的理性。亚里士多德倡导自由教育,认为崇尚理性是自由人的价值所在,而经验则是人们谋求理性的障碍。早期中世纪,基督教神学霸居一统,在经院哲学内部,理性论与经验论的争论也以理性论占居上风而告终。文艺复兴时代,经验论又复抬头。夸美纽斯处于中世与近代之交,在他的教育哲学中已明显出现经验论的倾向。培根则响亮地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力量就是知识”的口号。培根之后,洛克提出“白板说”,批判先天观念,提倡感觉论。洛克的教育哲学中埋伏着唯心主义的内部经验论,而与唯物主义的外部经验论并存于统一的哲学体系之中。洛克的后继者各取所需;18世纪法国唯

物主义者狄德罗继承了洛克的唯物主义感觉论;而英国的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却利用洛克的唯心主义。 (2)杜威的基本倾向是用“经验”这个概念包揽一切,主体和客体、人和环境、精神和物质、知和行等,统统被收入经验的范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名为“经验”。主要的教育观点是: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在做中学。提倡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与赫尔巴特的思想针锋相对。带有狭隘的色彩经验主义。 杜威对经验的理解比起旧的机械的唯物主义者来要高明一些,因为杜威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杜威强调人不是消极适应环境,而是能动地改变环境,从而取得经验和经验的不断改造,这是其比机械唯物主义高明之处。列宁说:“聪明的唯心主义比起愚蠢的唯物主义来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此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前不久,我去图书馆借了本杜威的《民主与教育》,下面,结合大师们的研究,浅谈一下我的理解。 我非常赞同杜威关于“做中学”的观点,并不是说任何事情都要亲身经历,但若能促进其学习的发生,“做”一下又何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更喜欢游戏或活动,在游戏活动中他们学得更快,并且能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去,紧密地与活相结合。关键是这样的教学方法适合什么阶段的学生,以及活动或游戏的方式。我认为在初级教育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一些实用的知识,这样即使有的学生就此辍学,也不至于与社会脱节;而在中等教育阶段应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高等教育的责任应培养具有社会责任的人,更加联系实际来教授一些理论知识,同时这些理论知识又能回到实际中,对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或方案。每个阶段活动的内容和方式都是不同的,我们不能要求儿童在还没有懂得这个社会的状况前,就去研究政治,这是荒唐可笑的。杜威的实用主义或经验主义我理解为生活主义,中国的成语叫“学以致用”,一种知识学习了如果没有实际的用处,只能作为炫耀或显示地位的东西,这种教育是极其失败的。现今中国的大学教育,文科专业学习的知识与现实脱节,理工科专业学的知识远远落伍于现今的科学发展,这样的教育有何用处?可是要让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际合拍,谈何容易。

首先,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恶习——学而优则仕,学习有了一层功利性的色彩,而不是为了个人价值的实现。 其次,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与实际生活的分离,教育改革只局限于教材不断频繁地变换,而没有触及实质性的东西——教育理念。 最后,要关注的是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们的教师,他们思想的转变直接影响到祖国花朵的培养方式,如果还是老方式,如何能为祖国培养“实用”人才。 杜威的教育思想或者说《民主主义与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思想总纲所表现出来的是通过教育改革创新在美国创立更加适合学生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更多的人能够享有和接受民主的教育。力图实现民有民享民治的资产阶级民主社会。它不同于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力图培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者的哲学王而进行的阶级统治。也不同于卢梭的原著《爱弥尔》缺乏实践的支撑脱离实际,空想式的乌托邦。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及经验,可谓是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纵观杜威的一生,其出生与青少年经历平淡无奇,才资平平。他在小学与大学却也没有学到什么实质意义的东西,倒是在这期间的课外阅读中学到了一些有用的东西。对人生有启迪作用的书籍有大量阅读。因为当时的美国教育已经深陷窠臼,走向僵化机制,已经没有多少吸引人的地方。这让我想到了当前我国的教育,与美国的老式教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之下,学生的成绩为了上好学校在学校里机械的学习,很多学生长期在这种教育作用

杜威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本质 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由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证式目标。 2、"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重现在的社会生活。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但是,"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二)教学论 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教学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1、"从做中学" 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由于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 是关于怎样做(howtodo)的知识。因此,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 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_4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读《阅读的惊险—大师的读书经验》一书的考虑 一、客观现状(主观上,时刻上,内容上,思想上,办法上) 二、教师什么原因要读书? (一)人汲取精神食粮的需要:读一本好书,算是在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与对话。他们的学识、思想、精神、品行等人一辈子收获会对你起到陶冶 、感染、提升、丰富等受益无穷的作用。 (二)职业特点的需要:要想赋予学生一碗水,自身有一桶水已然别脚,必须有长流水。 (三)时代进展的需要:当今为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成为了必定。学如逆水行舟,别进则退。 (四)读书三明:一明志,二明礼,三明心。 三、教师应怎么样读书? (一)兴趣方面,理性地考虑读书的重要意义和读书的紧迫感,故意识地培养读书欲望,提高自身的读书兴趣和主动性。 (二)内容方面,古今通读,厚今薄古。专博俱修,专精博览。 (三)时刻方面,利用别同的时刻段,来安排别同的读书内容。 (四)需要方面,读出思想碰撞的火花。读书为仰望星空,考虑为足踏实地,学以致用,让读书成为自身成长的重要手段。(学习,反思,创新,进展)。别膜拜,用审视和考虑的目光来读书。逐渐完善并形成自我的思想体系。 (五)机制方面,内力自读为主,外力劝学为辅;自我反思为主,互相交流为辅;现代手段为主,笔记资料为辅。 四、学校应为教师读书制造怎么样的条件? (一)合理规划和安排时刻,组织教师读书活动。 (二)制造教师读书和展示条件,促进教师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如每学期向教师推举或购置一本教育专著,鼓舞教师订阅教育专业杂志和书籍,配备相应的现代技术设备,组织教师读书沙龙活动,设立学校师生读书页,评比教师读书明星、读书论文,鼓舞教师积极参加各级读书征文或论文评比活动等。 五、教师专业素质类阅读书目推举。 一类是“教育理性与智慧类”,包括经典和教育新理论类著作。如我们所知的、也是教育权威人士推举的“教师专业素质基本书架”书籍:《陶行知教育名篇》,《杜威教育名篇》,《国际教育新理念》,《赏识你的学生》,《给教师的建议》,《和教师的谈话》,《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论教学过程最优化》,《论小学教学》,学校无分数教育三步曲:《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孩子们!你们日子得怎么样!》,《教育漫话》,《再论教育目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改日》,《教育的使命》,《教育——财宝蕴藏其中》,《蒙台梭利办法》,《多元智能(修订版)》等,基本上对人类教育产生过重大妨碍的图书。作为教师,别读这些书就说明还没有进入教育者的状态。 另一类是“教学智慧与探究类”,要紧为了帮助老师们汲取他人的一线教学经验和智慧。例如,《新课程教学咨询题与解决丛书》(杨九俊主编教育专业图书近两年零售排行榜居首位)、《新课程课堂诊断丛书》、《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听课、说课、上课》、《听名师说课》、《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推敲新课程课堂》、《另类课堂》、《英美精彩课堂》、《教师科研有咨询必答》、《中小学教师怎么做研究》、《好课是如此炼成的》、《名师备课经验》、《课改新课型》、《课堂掌控艺术》、《教师反思的办法》、《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等。这些书都来自于实践,针对性强,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具体咨询题,特别有用。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基础 1.实用主义哲学 杜威是美国继皮尔士、詹姆斯之后的第三位实用主义大师,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用即真理”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经典表述。以往哲学是由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部分组成,分别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用三个问题。杜威认为“是什么”的问题,应由科学,而不是由哲学来解决。“为什么”和“有什么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们往往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认识事物,认识事物的目的是为我所用。因而,实用主义哲学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只相信人的经验。人的经验就是真理的尺度。有用的就是真理,没有用的便是谬误。以事物的多样性而抹杀事物的共同性,以事物的多变性而抹杀事物的永恒性,以事物的价值形态取代事物的实体形态。实用主义哲学实质上是一种建立在唯心主义世界观和认识论基础之上的价值哲学。杜威认为哲学的意义在于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教育问题。因而,他把哲学和教育等同起来,既然其哲学是价值哲学,那么他的教育哲学也就是教育价值哲学了。其教育哲学是为解决教育问题提供理论的。2. 社会个人主义的社会观杜威从“人性论”观点出发。并接受了实证主义者的“庸

俗进化论”的社会学思想,把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原因看作是带有人类原始本性的个人的结合。社会既然是人性的组合,因此教育在改进社会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要使社会进步,只需要采取发展人性、激发智慧的教育方法,而无需进行阶级斗争。杜文这种把教育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而反对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的观点是改良主义。即通过对个人的教育达到社会改良的要求。3 生物化的本能论心理学杜威认为,心理活动的实质就在于有机体处于一种本能的需要,而采取一定的行动来适应环境,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他指出人有四种基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和探索的本能。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兴趣,即制作、语言、社交和艺术表现与探索发现的兴趣。这些本能与兴趣提供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和动力。可见,杜威所强调的“做”基本上是指基于生物本能需求的一种“活动”,与唯物主义所理解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心理学也叫“机能主义心理学”。(机能心理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于美国的心理学派,它代表了当时美国心理学的主流。这个学派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和詹姆斯实用主义思想的推动,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的需要与环境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杜威认为心理的研究对象在于研究意识的机能或功用,而反对仅仅研究意识的内容。用杜威的话来说就是心理学家应关心的是整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为响应国家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号召,进一步提升教师群体的文化修养,让阅读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常态,20xx年4—11月渝中区教委、渝中区教育学会在渝中名师、特级教师工作室中重点推广教师阅读,开展“阅读阅快乐”读书交流及展示活动。该活动得到工作室主持人的大力推崇,收到50余份学员读书心得。本公众号将陆续发布优秀的读书心得,希望能带给用户借鉴与启发。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专著,初读时觉得很难理解,但耐心读完后却有很多收获与启发。杜威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的教育观念,他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来解释教育,创造了崭新的教育理论。 这本著作的作者是杜威,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着述的代表作。在教育史中既能提出新颖教育哲学,又能亲见其实施之获得成功者,杜威是第一人。 杜威认为:我们假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酬报,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但是,除非一个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是相互的,除非这个社会的

利益能平等地分配给全体成员,从而产生广泛的刺激,并通过这些刺激,适当地进行社会习惯和制度的改造,这个思想就不能适用社会的全体成员。这样的社会就是民主主义的社会。所以,我们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我们整个教育观点不允许这样做。我们所要做的,是要把属于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和从教育过程以外提出的目的进行比较。当社会关系不平等均衡时,一定会出现后一种情况。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的某部分人,将会发现他们的目的是由外来的命令决定的;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从他们自己的经验自由发展而来,他们的有名无实的目的,并不真是他们自己的目的,而是达到别人隐藏着的目的的手段。 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就是说教学不应该直接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而有些教师却脱离儿童生活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有的老师把儿童视为容器而以高压手段灌输知识,其结果只能使儿童学而不思和记而不解,或招致学生的反感。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间断的模拟、各级统考,迫使老师不得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挤占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等其他课程的时间,学生真的要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了,哪里还有什么自

初中语文教师推荐阅读书目

初中语文教师推荐阅读书目 我们老师很可能一生平凡,但若能努力追求,就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或教学专家甚至是出色的教育家。想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老师们,想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老师们,来看书吧,她能指引你走出困惑、走出肤浅,走向成功! 一、必读书目(学生必读书,教师当然也必读) 根据《2011版课标》关于课外读物建议 七年级—— 1.《伊索寓言》 2. 冰心《繁星·春水》 3. 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 4. 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 5. 叶圣陶《稻草人》 6.《安徒生童话》 7.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8. 高尔基《童年》 9.鲁迅《朝花夕拾》 10. 吴承恩《西游记》 八年级—— 11.《格林童话》 12.《革命烈士诗抄》 13.《艾青诗选》 15. 笛福《鲁滨孙漂流记》 16.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7.曹雪芹《红楼梦》 18.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19. 老舍《骆驼祥子》 20. 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九年级—— 21. 施耐庵《水浒》 22.夏绿蒂?勃朗特《简?爱》

23. 海明威《老人与海》 24.罗贯中《三国演义》 二、教育理论、方法类 1.朱永新著,《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加)马克思·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王尚文主编《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肖复兴:《我教儿子学语文》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窦桂梅:《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 9.王栋生:《不跪着教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 10.《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余映潮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及听名师讲课系列书,名师课堂实录,推荐王君、郑桂华、袁卫星等。 11.闫学《教育阅读的爱与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2.吴非《致青年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 13.冯卫东《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14.李希贵《学生第一》和《学生第二》 15.谢云《幸福教师的五项修炼:禅里的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6.艾德勒·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 17.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18.张文质《唇舌的授权:张文质教育随笔》,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9 李镇西著《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20. 叶圣陶著《语文随笔——跟大师学语文》,中华书局,2007年版。 21.《语文“活动式”教学》(肖家芸著安徽教育出版社) 22.《语文活动式教学课例研究》(语文出版社)

民主主义与教育 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 [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续译 一、序言 滕大春先生(1909.10.13-2002.12.16),1928年在北京接受高中教育。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教育系,受到北大伟大爱国精神和严谨治学传统的影响,在做人和求学的志趣上深受启发。1933年北京大学毕业后,赴济南任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教员兼附属小学主任。除在师范部任课外,主要精力投入附小改革工作,把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和“从做中学”的理论落之于实际。1986年,获得全国外国教育史专业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任河北大学教育系外国教育史专业博士生导师。 滕大春先生在教育史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曾任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全国教育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北省社科联副主席,河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河北省高教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北省老年教授协会名誉会长等职。滕大春先生在教育史研究领域辛勤耕耘近70载,声名远播,建树非凡。在外国古代(东方)教育史、美国教育史、卢梭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均有卓越成果,著述丰硕。出版了《美国教育史》《今日美国教育》《卢梭教育思想述评》等专著,《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德国教育史》等译著;主编多部著作,主要有《外国古代教育史》《外国近代教育史》《外国教育通史》(共六卷)。此外,还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外国教育”分支主编和《教育大辞典·外国教育史》分卷主编。[1] 该书要把民主社会的意义、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产业革命带来的变化以及科学实验的方法,贯串一起,从而论证新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内容和评断一些彼此矛盾的教育理论问题和实施问题。研究这本巨著必须掌握这一点。[2] 本书共分26章。依杜威在第24 章的划分, 约含3个部分。实际上,最初数章从非形式的教育谈到学校的兴起,概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效用,指出了当前学校的严重缺陷以及改革的方向。其后各章便阐述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明确教育即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意义,并借着对过去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反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和优越性。此外,这几章还说明民主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别无其他目的,这就是教育无目的论。再后各章系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来理顺长期存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动和休闲、个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和教法作出新的解释。最末两章则分别论述实用主义的真理论和道德论。书中涉及的方面极为广泛,但对每项问题都从社会、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层层剖析和深入论证。[3] 看书不应仅仅从细节进行揣摩,因而在看书之前,对这本书的整体框架进行把握也非常重要。我们首先要学会顺着作者的角度去阅读这本著作。 杜威理解中的民主社会: 他说衡量社会不能单凭主观臆想来制定标准,应以社会成员共享利益的多寡为尺度,还应以本社会和其他社会能否交流互惠为尺度。优良社会应当便于和善于与其社会交通,是开放型而非封闭型的社会,是人类共存、共利和共赖的社会。杜威认为民主社会既要冲破阶级的和种族的界限,还要冲出国界,使人类出现与日俱多的接触点和互惠点。[4] [1]https://www.360docs.net/doc/2d8558890.html,/view/454001.htm?fr=ala0_1_1 [2] [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2. [3] [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2.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批判吸收他人的思想,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创立了一套崭新的教育理论,这是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变革,知道今天仍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一、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 杜威是美国继皮尔士、詹姆斯之后的第三位实用主义大师,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有用即真理”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经典表述。以往哲学由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部分组成,分别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有何用”三个问题。杜威认为“是什么”属于科学的范畴,“为什么”和“有何用”应该结合起来。认识事物的目的是为我所用,因此,实用主义否定客观的规律性,只相信人的经验。有用的便是真理,没用的便是谬误。强调事物的多面性而非共同性,强调事物的多变性而非永恒性,强调事物的价值形态而非实体形态,杜威认为哲学的意义在于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而当时人民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教育问题,因此,他把哲学和教育等同起来,既然哲学是价值哲学,那么哲学也就是教育价值哲学了,其教育哲学便是为解决教育问题提供理论依据的。

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教育即生活”、“儿童中心”、“从做中学”是贯穿杜威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一)主张“教育即生活”,批判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 杜威认为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教育是不断地改造经验、重新组织经验的过程。根据这一思想,他主张“教育即生活,不是生活的预备”,并由此提出“学校即社会”,要把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些东西组织到教育过程中去,使学校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杜威提出这样的教育概念,是针对“传统教育”的。他认为“传统教育”远离生活,不适应美国现实的需要。他指出“传统教育”有三个弊病:第一,“传统教育”传授过时的死知识,这种知识以固定的教材的形式提供给学生,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第二,“传统教育”按照“过去传下来的道德规范”去训练学生;第三,“传统教育”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实施行为准则的代理人”。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评,在许多方面是切中时弊而富有积极意义的。他强调教育与实际的社会生活协调一致,注意实际有用的科学知识,学校教育要对社会生活起积极作用。这在当时都是比较新颖的观点。但是,他把教育等同于生活,把学校等同于社会,则否定了学校教育的特殊职能。因为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社会生活中固然有教育活动,但有些生活就不一定是教育。 (二)主张“儿童中心”,反对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民主主义与教育心得体会 在这本书中,有着哲学功底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的杜威用睿智的话语来阐述教育与民主,简单的话中潜藏着深刻的含义,将教育的相关知识讲的深入浅出,能激发我们很多关于教育与生活的新的想法,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只要生物能忍受,它就努力为它自己利用周围的力量。它利用光线、空气、水分和土壤。所谓利用它们,就是说把它们变为保存它自己的手段。只要生物不断地生长,它在利用环境时所花费的力量得大于失:它生长着。”“生活的延续就是环境对生物需要的不断的重新适应。” 其实生存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更好的生存,如何使生活变得体面,活的有尊严,有价值,得到他人的敬重和赞扬。尽管现在就业难,但是找一份足以糊口的工作还是不难的,找不到体面的非体力劳动工作,但是体力劳动还是很好找的,比如车间女工,再比如餐厅服务员,超市营销员等,但是这种工作会让我们觉得难以忍受,不想穷其一生在这种枯燥琐碎劳累的工作上,因为这种工作,不被人敬重,没有我们一直追求的价值感,所以难以忍受。我曾经在小学实习过,通过实习我发现自己很喜欢和小学生在一起,或许小学教师是我真正向往的工作,同学的信任的目光,真诚的心,还有学校老师的尊重,都让我体会到

一种前所未有的价值感,虽然小学老师也需要耗费脑力,甚至需要熬夜备课,但是我还是很快乐,一堂成功的授课就让我无比自豪。 “事实上,初生的孩子是那样不成熟,如果听任他们自行其是,没有别人指导和援助,他们甚至不能获得身体生存所必需的起码的能力。人类的幼年和很多低等动物的崽仔比较起来,原有的效能差得多,甚至维持身体所需要的力量必须经过教导方能获得。”所以教育成为一件必不可少的事,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有通过主动学习或者长辈的示范或教导,我们才能知晓,不学习就是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就是未开化就是愚昧无知。因为个人的天生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具备生活所需要的能力。不管是初生的孩子还是世故的成人,都需要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继续学习。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极限的,只有继续学习才能进步,不思进取是消极的人生态度,我们应该积极向上,树立终生学习的人生态度,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从而更好的生存。 “社会在传递中、在沟通中生存。”我十分赞同杜威的这种看法,沟通能创造奇迹,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灵感的激发,也是来自于沟通,通过相互交流,就能帮助我们产生新的创意。很多作家写书没有灵感时,就会到人群中,朋友中去寻找灵感,往往朋友的无心的一句话就能激

小学学校读书计划 校长读书教师才会读书,教师读书学生才会读书,校园读书社会才会读书。带领师生读书吧。

小学学校读书计划校长读书教师才会读书,教师读书学生才会读书,校园读书社会才会读书。带领师生读书吧。 校长读书教师才会读书,学生才会读书,校园读书社会才会读书。 带领师生读书,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主要工作,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的校园充满书香。 本学期,我校将继续围绕建设书香校园这一主题,大力开展校园读书活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丰富教师和学生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具体活动安排如下:一关于校长读书扎实做好+工程,即读好四本书《陶行知教育文集》《教育的使命与责任》《爱的教育》《世界是平的》和一份报纸教育时报,并写好读书笔记。 二关于教师读书每位教师要定出自己本学期的,计划中写明本人的读书目标思路方法具体读书的内容读书安排。 教师必读书目:学校征订的教育教学类报刊杂志。 学校推荐的书籍《苏霍姆林斯基谈怎么教学》《教师如何尊重学生》。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自主选择进行阅读。 坚持写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 三关于学生读书各班要制定班级学期读书计划。 语文教师要为学生从学校图书室借阅书籍,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 各班每月要组织一次读书交流活动,活动形式要多样,如:向你推荐一本好书好书介绍会读书演讲会读书手抄报评比读书笔记评比等。

各班要认真组织并做好活动记录。 三活动要求加强对读书活动的领导。 学校要把读书活动作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行动迅速,抓好落实。 各班级要密切配合学校部署,扎扎实实地开展好各项工作,做到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重在普及的工作原则,广泛发动,全员参与,鼓励创新,长抓不懈,力求读书活动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加强督查,规范管理。 学校将对各班级的活动情况及相关人员的工作进行督查,记入教师评估,做为评优选优的一条重要依据。 一个有思想的人,必然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人。 一个精神充实的人,也必然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一本好书,可以指引我们走向光明,走出人生的灰暗。 走到书的世界里来,能够思路开阔,从容面对人生的风雨。 所以,读书吧,在新的学期到来的时候,让我们捧起书。 第二篇:学校读书计划字恒涛双语实验学校教师专业成长年实施方案职业维其生,事业求其境,专业谋其道。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味,打造教育品牌,我校将——学年度确立为教师专业

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马莉 (宁夏大学宁夏银川 750021) 摘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杜威所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观点曾在世界范围得到普遍认同,对中国的教育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以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为基点,透析杜威教育思想的真正内涵,揭示其对中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影响。 关键词: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现实意义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是当代世界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在现代西方教育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育思想,曾对美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0 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杜威来中国访问并讲学,随后他的学生胡适、陶行知、蒋梦麟等人大力宣传,因此,杜威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也得到了传播。当今我国正在进行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新课程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学习和借鉴作用。 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的理论基础 (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哲学基础是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哲学是实用主义产生的理论根源。该理论的首倡者皮尔斯(1878)认为,“任何一个观念的最本质的意义即在于它能引起人的有效的行动,我们思考时,只须考虑它含有什么样可能的实际效果”。在他看来,不产生效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存在就是有用”。这种观点虽然是主观唯心的,但对于当时正处于资产阶级开拓创业、发展工业的美国来说,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实用主义另一代表詹姆斯继承了皮尔斯关于“存在就是有用”这一观点,同时进一步提出了“有用就是真理”的观点,指出“一个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报告

民主社会的教育 一、著作背景 1.写作背景 19世纪末,为适应工业革命、城乡变化、开发边疆和大量移民的需要,美国出现了一系列社会改革运动,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革新运动。美国传统教育的问题有两点:一是脱离社会,二是脱离儿童。这次教育革新运动要代之以全新的课程设计和新颖的教学方法。 2.作者简介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的柏林顿。1875年进入佛蒙特大学学习,1882年进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继续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密歇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任教。1896年他创办杜威实验学校,用以检验教与学和心理理论在实践中的效果。1904年,他到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直至退休。其主要著作有:《学校与社会》(1899)、《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哲学的改造》(1920)、《经验与自然》(1925)、《作为经验的艺术》(1934)、《经验与教育》(1938)等。 杜威于1894年至1904年担任芝加哥大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的系主任。这十年是他改革教育的尝试阶段。杜威顺应当时的新教育潮流,围绕两大中心进行探讨:一是使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合拍,二是使学校和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的规律合拍。1896年,他创立了实验学校,进行课程、教材和教法上的实验,把教育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他把以粉笔和口讲为形式的课堂改变为儿童由活动而求知的课堂。根据教育改革的实践,他于1897年发表《我的教育信条》,1899年发表《学校和社会》,1902年发表《儿童和课程》,虽都篇幅简短,但发人深省。之后因与芝加哥大学校长教育理念分歧,杜威离开芝加哥大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经历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研究,他于1916年才著成《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一具有体系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著作。 3.写作意义 该著作全面地阐述了杜威在芝加哥实验学校,以及当时教育改革理论研讨中基本形成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建设新式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的和方法。杜威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一、引言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杜威教育思想不仅在美国享有权威,而且对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杜威的教育思想不是完美的,有其合理的一面和谬误的一面。但是,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他们国家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际方面受到了杜威的影响。 二、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重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强调教育的实用性、生活性,反对传统教育的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杜威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以学生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本能为出发点,以使他们将来能够顺利融入社会从而成为合格公民为目的,教育不过是由此出发点而达到此目的的桥梁或渡船。他说:“成人社会是教育的目的,儿童是教育的起点,学校是二者之间一条过渡的桥。教育的目的,是要儿童走过这座桥到成人社会里去做一个有用的分子。” 杜威的“从做中学”的观点,实际上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在一定程度上,它强调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知识本来源自实践,而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实践锻炼。对于缺少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实践经验的儿童来说,纯粹的理论知识是神秘而抽象的。如果只采取课堂灌输的教法和死记硬背的学法,很难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应是还原抽象理论知识于实践,使学生在亲身“做”的过程中具体生动地理解、掌握和创新知识。他指出,这种教学只是从外面对儿童进行灌输,所用教材与教法与儿童本身的需要没有联系。他批评这种教学是“三中心”教学,即仅仅以学习前人知识、课堂系统讲授和教师主导作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而唯独不考虑真正的中心——“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他提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的活动力。”因此,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做中学”。“从做中学”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手脑耳口等感觉器官亲自接触具体的事物,通过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最后亲自解决问题。 三、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杜威教育思想在给现代美国教育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给“五四”以后中国的教育界带来了深刻影响,为人们认识和处理教育上的两难问题提供了思想营养,打开了新的思维空间。以杜威为核心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自传入中国后,即对当时及其后一段时期中国教育实

《杜威教育名篇》读后感

常有这样一种感觉:书越是读得稍多一些,觉得自己无知的体验更深一些。聆听名家大师的经历多些,感到自己渺小平庸的意识就更浓一些。同样,这次拜读杜威的教育名篇一书时,着实又让我惭愧于作为教师的自己教育理论的匮乏。 记得在上学时,就从教育学书上知道杜威以及他的一些观点和主张,如:“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儿童中心论”等。当时的理解模模糊糊的,只知道杜威是一位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究竟怎样的丰富,却一概不知。毕业后,经常在一些教育杂志和文章中看到杜威的观点和主张,也时常作为教育理论依据而被运用。而我,仍然对之似懂非懂。今年暑假,学校倡导师生读书活动,我才又下定决心,把杜威的《教育名篇》通读一遍。说实话,我这种读法,读起来真有点累,逐字逐句的读,看似简单却又不懂,而像我这种浮光掠影式的读法,有时很难读懂他的丰富的教育思想。但是我下定决心努力的靠近他。至少我读书后,明白杜威之所以被誉伟大的教育家,是与他提出的很多实用的观点有关,他主张教育的一切出发点,皆以儿童为主,指出当前学校的缺陷和改革方向,明确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意义,论述了教育无目的论的内涵。他认为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不是只会做题的机器,不是成人思维的接收器,学校是学生快乐的生活园地。而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虽然努力营造快乐的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但又有多少是秉承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需要的呢?现在是暑假,每当一大早,看见家长们一个一个东奔西走、急急忙忙把孩子送进各种补习班时;

每当我看见孩子们稚嫩的脸上满是无奈和茫然时,我就非常心痛。这时候,我觉得我理解了杜威和他的理论。如果每个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经常读读这些教育理论和原则的话,那我们的儿童才能得以真正的解放。 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哪怕我们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读去看,但却不能不读不看——比如,杜威和杜威的理论。

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 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 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 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第五,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知识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 第六,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教育学的价值 一、反思日常教育经验 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二)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三)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四)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五)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教育功能 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是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间关系失调所致。而克服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关键是进行教育内部的改革。①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②要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如整齐划一的管理制度、扭曲的考试制。③要纠正教育活动和过程中的失当行为。 教育的社会功能(练习册) 教育对经济的正向功能 现代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实现。 1、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其结构层次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 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一)社会依据 教育产生于社会需要,与一定社会的现实及其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必须依据社会现实和发展需要来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

世界读书日的心得体会

世界读书日的心得体会 今天(4月23日),是第14个世界读书日。为了进一步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学校希望每位老师,每位学生,每位家长,积极行动起来,开展爱读书,读好书的亲子阅读、班级读书会等活动,纪念世界读书日。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阅读、出版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我们必须能够让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都获得图书。 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文化产业与部主任兼教科文组织社长米拉格罗斯德尔科罗尔女士曾多次强调的一句话。自世界读书日宣布以来,得到了全球社会各界的热切响应,并发展为尤其重视针对青少年的活动,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人文精神,引导他们尊重知识。因此,在每年的4月23日,作家、出版商、教师、图书管理员、私立或公立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学生、人道主义者、大众媒体,以及全球各国爱书的人已经把读书日的宣传活动演变成一个热闹的欢乐节日。 我们实验小学注重书香校园的建设,学校成功举办了校园语文节,校园经典诵读节。本学期,学校又把读书俱乐部活动、亲子阅读作为学校家庭教育节的重要容之一。 我们认为,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她)的精神发育史。儿童阅读是一个连接着传统和当代,关系到未来公民素质的伟大事业。世界各国尤

其是发达国家,从八十年代以来就纷纷将阅读列为教育改革的重点,把儿童智力教育的重点放到了提高阅读能力方面。我们提出,让孩子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 一、客观现状(主观上,时间上,容上,思想上,方法上) 二、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一)人吸收精神食粮的需要: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与对话。他们的学识、思想、精神、品格等人生收获会对你起到冶 、感染、提升、丰富等受益无穷的作用。 (二)职业特点的需要:要想给予学生一碗水,自身有一桶水已然不足,必须有长流水。 (三)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今为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成为了必然。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四)读书:一明志,二明礼,心。 三、教师应怎样读书? (一)兴趣方面,理性地思考读书的重要意义和读书的紧迫感,有意识地培养读书欲望,提高自身的读书兴趣和主动性。 (二)容方面,古今通读,厚今薄古。专博俱修,专精博览。 (三)时间方面,利用不同的时间段,来安排不同的读书容。 (四)需要方面,读出思想碰撞的火花。读书为仰望星空,思考为脚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被西方学者称为三部不朽的教育瑰宝。但我认为三本书侧重点不同,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只是阐述了某种教育理想与理论,缺乏具体的实践,且难以落实。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则将理论与实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亲身实践并取得了成功。 通读过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后,首先我对整本书的脉络框架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本书以《民主主义与教育》为名,首先概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效用,指出了当前学校的严重缺陷以及改革的方向。其次,阐述了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明确教育即是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并借着对过去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反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和优越性。此外还说明了教育的无目的论。再次,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来理顺长期存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动和休闲、个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和教法作出新的解释。最后,分别论述了实用主义的真理论和道德论。 读书笔记 第一章的大标题是“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我认为杜威先生写这一章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教育的由来以及教育存在的意义。首先,作者区别了生物和无生物,认为他们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前者以更新维持自己”。一块石头,它无法实现自我更新,经过风吹日晒雨打,变为石子,最后变为沙子,成为大地的一部分,失去了它原本的属性。石块不能实现自我更新很快由石块他的命运就是走向衰亡。人类作为生物如果不能实现更新也会是同样的命运。 既然人类要生存下去就要不断更新,那么人类又是怎样实现更新的呢?这里杜威又引进了一个概念——“生活”。他认为“生活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行动的自我更新过程。”“生活的延续就是环境对生物需要的不断的重新适应。”他认为前面讲的生活只是最低等的生活,它只包括物质,是“最低的生理学意义上的生活”,而人类的生活要比这复杂的多,它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也可以用“经验”来代替“生活”这个词。同时,他认为“教育在它最广的意义上就是这种生活的社会延续。” 这里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教育会是这种生活的延续呢?对于这一点,杜威在文章里回答了我。他认为“社会群体每一个成员的生和死的这些基本的不可避免的事实,决定教育的必要性。”因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会面临死亡,如果在临死之前没有将生活中的那些经验传递给下一代,那么毫无疑问生活将无法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