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评价学生的朗读

谈谈如何评价学生的朗读
谈谈如何评价学生的朗读

谈谈如何评价学生的朗读

浙江省宁海县第二实验小学顾苗娟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选编的课文,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语言典范生动,学生百读不厌,篇篇课文都是朗读训练的好材料。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朗读指导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悟自读。可在实际操作中,常常是引导不当,自主被异化成了自流,累计朗读的次数也相当可观,可学生依然读得云里雾里;也有者,课堂上学生大展“自主”风采,读得声情并茂,却是课前跟着老师反复机械模仿的。

在朗读的过程和方法方面,如何做到重方法引导又不扼杀学生的自主性,笔者认为引进多种评价方式,不失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一、赏识评价,让学生敢读

新教材识字量大,课文篇幅、语句都显长,加上一些孩子认字慢、遗忘快,又可能学前教育不充分或家里没有相应的学习环境。于是,一些孩子一开始朗读就出现困难,甚至部分孩子惧怕朗读,连最起码的单独起立面对大家大声朗读的勇气都没有。从这些孩子的发展出发,我们教师需要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学生,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树立自信。一位老师借班上课,不巧点中了一名胆小又基础不好的孩子,孩子畏畏缩缩地读着,不是念错字就是加字、丢字。老师不急不躁,不断提醒鼓励,短短的一句话孩子反复了四次总算不出差错地读完,其他孩子都认为他读得很糟,可老师却说:“你们没有发现嘛,这位小朋友不怕困难,反复了四次,坚持自己读正确,多认真的孩子!这一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老师巧妙地换个角度变贬为褒,一是委婉地提醒学生读错了一定要自己认真读正确,同时对孩子又是一种鼓励。结果被夸的孩子参与热情陡增,举起的小手一度高过前面孩子的头顶。

二、诱导评价,让学生爱读

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感都有培养,孩子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很长一段漏个字、加个字什么的也是难免的。可有时孩子们的朗读错误百出,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教师如果也一味地夸“棒!”“好!”就是不负责任;若是见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要求相差甚远,教师干脆用“谁再来”的方法另请高明,频繁地换学生,直至找到高手,才啧啧称赞,这也是不可取的。好的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一位老师上《美丽的小路》,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小路的美丽。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她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欣赏到美丽的小路呢!”第二个学生有进步了,她评道:“呀,这下,我看到美丽的小路啦!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多聪明的老师!特意把最能表现小路美丽的语句依着学生的样子重复朗读一次,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在强化朗读要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读得趣味盎然。

三、多元评价,让学生多读多悟

朗读评价有很大的局限性。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每一个体被评价的机会有限。因而我们要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除了老师、同学外,还可以是学生本人、家长等。课堂上我们不妨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自信的学生会说自己读得不错,那就得让他再道道理由,这样学生势必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认为自己读得不好,就给他机会再读,或是让他与前面读得好的同学作比较评价后再读。也可以让学生下位找自己的伙伴读,或是在合作小组中读,互相评一评、议一议朗读。有听众、有评价,在这样轻松、自由的能表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里,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厚。课外,学生们每读一篇

课文后,让家长除了认真签字外,还可以写上评语,进行表扬指出缺点,提出希望都可。学生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的机会增多,受评价的空间增大,多读多悟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形象评价,让学生乐于模仿

对于朗读,大多评价主体习惯上采用抽象评价,诸如“读得不熟练”“读得没有感情”“读得很有感情”。评语缺少变化,针对性差,堂堂语文课都采用,于被评价者与评价者都无益处。有位特级教师上《夏夜多美》,一位孩子的表现非常出色,但几个孩子的评价总是那几句“读得很好”“读得很有感情”。老师换个角度问:“你们猜老师心里怎么想?”一位孩子大胆地说:“老师心想也许自己也没她读得好。”老师故意反问道:“怎么见得?这时孩子们才细细道来,如“飞呀飞”读得轻轻的缓缓的,像是小蜻蜓背着小蚂蚁小心地飞过很多很多地方……你一言我一语改用描述性的语言从神情、动作等方面作了细致、具体、形象的评价,道出自己在别人的引发下的感受。此时,再来模仿他人朗读,不再是生搬硬套的,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会。

五、个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

由于自身的素质、家庭条件、生活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感悟的角度不同,对朗读的处理也各有千秋。我们在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感受。笔者在上《春雨的色彩》一文时,对麻雀说的话怎么读,孩子们各有看法,一位自小生活在农村的孩子认为,读时语速应又快又急,他见过麻雀,麻雀向来是叽叽喳喳地说话;第二位女孩却不赞同,认为麻雀与燕子争论时,不该像吵架,要有礼貌,读得缓一些,和和气气的。可这一位又遭了第三位孩子的反驳,认为有理能说得清,读得不可太急,但也不能太软,显得没有说服力,语气一定要自信、坚定,理由是,他见过电视中小学生的辩论会就是这样的。学生的每一种朗读处理都是不同的个性气质与生活经验的体现。笔者分别用“你真会观察生活”,“你很有思想”,“老师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自豪”一一作出评价。施以个性化的评价,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促使每位学生全力投入,尽情发挥,取得进步。

如何评价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朗诵是一门艺术,需要一定的技能技巧练习。幼儿阶段的朗读/朗诵能力的培养只是启蒙

性和基础性培养,是充分利用幼儿阶段模仿力强

的学习特点,帮助幼儿通过不断的模仿循序渐进地感受和学习语言的艺术性表现能力。事实上,一些幼儿教师的朗读/朗诵能力亦有待提高。因此,有必要对朗读/朗诵的有关技能技巧做一简单介绍。

一、朗读、朗诵的技能技巧

朗读、朗诵是一门艺术,它是作品的再创造,可以给文学作品增光添彩。要把文学作品朗读、朗诵得有声有色,使语言、文字变成生动的形象和画面,从而能更好地感染听众和加深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必须在朗读/朗诵的技能技巧上下功夫。

(一)字音

朗读/朗诵时首要一条就是发音正确、清楚。正确是指朗读/朗诵时每个字都要读普通话标准音,任何方言都不符合朗诵要求。清楚是指吐字清晰、准确。朗读/朗诵是靠声音表情达意,这就要求每个字的声、韵、调都要读得清清楚楚,要“咬”字,不要“吃”字。如日常口语中,有人由于语速慢,图省劲儿,常常会出现吃字、丢音现象,把“***”读成把“天”字拉长一点的

“天门”,吃掉了“安”字。这种现象在朗读/朗诵时是不允许的。

(二)节奏

朗诵时的语言节奏是朗读/朗诵技巧的核心。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节奏的变化来表现的,而节奏是通过运用好重音、停顿、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来表现。这些都要根据诗歌内容和感情的需要而变化,要自然而不生硬,不要拖腔拉调。

(三)重音。

朗读/朗诵过程中,为了使字词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有些字和词需要突出强调的,就要重读。即在那个表示主要意思的语词(中心词)上加强、加高和加长,也就是把重音词读得重些、响些。重音的强、高、长应以思想感情的变化为转移。确定重音要从两方面着眼:

一是根据语意要求找出准确的重音位置。例如,我问你:“会朗诵诗吗?”回答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

“我不会朗诵诗。”(意思是:别人会)

“我不会朗诵诗。”(意思是:确实不会)

“我不会朗诵诗。”(意思是:会写诗)

“我不会朗诵诗。”(意思是:会朗诵小说、寓言等)

上句话中6个字完全相同,但为了强调句子中某种特殊含义,重音位置的确定不同,表达出来的中心意思也就不一样了。

二是根据情感的要求确定重音的表达方式。一般情况下加强重音,可以突出诗句的含义,但有时根据诗的内容、情绪却需要轻念,才能表达所要强调的意思。如《小熊过桥》中的“小竹桥,摇摇摇”,后三个字是重音,但适于轻念,这样可给人以小竹桥在颤悠的感觉。

(四)停顿。

除了重音之外,停顿也是很重要的。停顿运用得恰当,可以更好地表达作品的内容和感情。停顿的长短要恰当,应使听众从停顿中感到声断意不断,语断情不断。停顿的位置可以根据三个方面的因素来确定:一是在标点符号处停顿,叫句逗停顿;二是逻辑停顿,是为了突出或强调某一特殊的意思所做的停顿;三是感情停顿,是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而做的停顿。后两种停顿

常常不在标点符号处,要根据内容需要找准停顿的位置。

(五)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一般地说,表现热情、欢快、紧张、急切的感情时,声音要强一些,读得也快一些;表现庄重、悲伤、回忆、自信的心情时,就可以放慢些,声音也弱一些。朗诵时,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速度和强弱,来表现不同的情绪和感情。

(六)动作和眼神

朗诵时,有时还需要有一些动作来加强语言的力量。动作要加得适当、自然,要少而精。最好能让幼儿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自己加一些动作。另外,朗诵时一定要看着观众,要善于用眼神表达内容和观众交流感情。总之,幼儿朗诵时的表情(面部表情、眼神和动作),适于启发指导,不适于规定刻板的要求。

以上是成人朗读/朗诵的一些技能技巧,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朗读/朗诵能力培养时,可以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语言表达能力适当参考。

二、朗读要点

朗读阶段的重点是培养幼儿的朗读能力。朗

读能力很重要,对于幼儿上学后的语文阅读学习非常有益。朗读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话纠正地方音、错音

如“哥哥”读“得得”等。

(二)朗读要区别于跟读

跟读是尽量模仿,朗读则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创造性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选择恰当的语气、语调和语速进行朗读。为使幼儿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避免出现集体读书时常见的节奏一致的“唱读”,尽量不要安排幼儿“齐读(集体读)”。如果幼儿人数较多,独立朗读的机会有限,教师可以利用每次朗读时间让幼儿轮流独立朗读,还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如对读(分句读)、分段读、分角色读等。

(二)朗读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幼儿

给每个幼儿朗读的机会,尤其是那些胆小和年龄小的幼儿更要多给予机会,鼓励他们大胆朗读,使每个幼儿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

(四)朗读时要注意纠正幼儿摇头晃身子的现象

三、朗读评价

朗读评价在朗读教学中很重要,它是提高朗读技能技巧的有效手段,同时也能提高幼儿的评析能力。朗读评价要从小班朗读时就开始,开始阶段要由教师进行示范评价,逐步引导幼儿学会评价。

依据成人朗读、朗诵的技能要求,我们把幼儿的朗读培养要求归纳为朗读的标准:

①朗读要正确,没有添字、漏字、错字;

②声音洪亮;

③流利;

④有感情,表情和语气要体现幼儿所能理解的文学作品内容;

⑤吐字清晰,语音、语词抑扬顿挫分明;

⑥速度适当。

这六点幼儿是不能一下掌握的,要靠教师的逐渐培养。每次幼儿朗读时教师可先交待任务:“请大家看着书上的字,看看他朗读时有没有错字、漏字、添字的地方,听听他读的声音是否洪

亮?感情语气好不好?”这样便可以引导其他幼儿既重温文学作品,又边听边动脑筋分析,之后要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朗读评价。在朗读时,有特色的句子可以让每个幼儿来单独试一试,自己读一读,感觉一下,这时教师还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在幼儿评价别人之后,教师既要鼓励朗读的幼儿,又要对评价的幼儿给予表扬,保持他们的积极性。

总之,培养幼儿的朗诵能力是一个需要有足够耐心的过程,在幼儿稍掌握一些技巧后,我们能做的是耐心、耐心、再耐心,对他们要随时鼓励、鼓励、再鼓励。教学事实证明,只要教师在具体教学中给予时间、提供机会、及时示范和适当引导,即使是方言区的幼儿,朗读能力都能够通过练习得到有效的提高,得到教师和家长们的认可和好评

巧用评价语言实现有效朗读

2012-04-26 10:39:17| 分类:教学札记|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

语文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努力实现朗读的有效性,那么教师的朗读评价语言显得尤为重要。那么,面对学生的朗读,教师该运用怎样的评价语言呢?

1、激励评价,让学生爱读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重情感投入,即用简短恰当

的语言热情地给予褒奖。当孩子经过努力,终于把一个长句子读得准确而流畅时,他们多么渴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啊!就是当老师发现学生确实无表扬肯定之处,我们也可以把批评“包装”一下,用婉转的语言表达:“如果……那就更好了。”

2、导向评价,让学生会读

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的朗读基础不同,对词语的把握不一样,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也各不相同。如果教师以“你读得太低了。”“你读得不够流畅。”“你读得不到位。”等来评价学生的朗读,很容易使学生丧失信心,丧失朗读的勇气。而导向明确的朗读评价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学会朗读。一个好的教师要运用自己巧妙的、机智的语言来点拨学生,注意他们的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

3、反思评价,让学生善读

反思性评价就是对当前的朗读提出思考,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产生新的认识。反思性评价可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水平,可以把学生个性化的感悟与思考融入对文本的理解,进而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朗读质量。

4、新颖评价,让学生乐读

在评价学生朗读时,如果我们一味地使用重复、机械的套话,使用单调的评价语,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兴趣,感到厌烦。所以,教师的评价语言力求丰富新颖,可以采用情景语(不采用直接的评价词句,而是结合课文语境对学生朗读作出反馈),幽默语(课堂上,咱们也不妨幽默一番),情态语,修辞语等,让学生有常听常新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激励、导向、提高的功能,还能给他们以美的享受,从而让他们快乐地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而激励学生爱读、会读、善读、乐读,更是一门精深的学问,需要教师有高超的教育智慧,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有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评价。我相信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只要在“朗读评价”的沃土上辛勤耕耘,就能实现“有效朗读”的绿色希望。

(完整版)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万水泉中心小学董军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其中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农民子弟和外来打工子女,流动性大,学生语音面貌表现出普通话水平低,方言种类多差异大的特点。以六年级1班为例,全班35人,学生结构为本地学生9人,山西、乌盟、甘肃、张北县、东北、四川等地的学生26人,全班学生家庭均没有普通话语言环境。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状况,我们做了一点调研(见表1—3)。 表1:随机抽查的一节阅读教学课13名学生朗读时间统计

小学语文学业水平评价标准汇编

小学语文学业水平评价标准 (一年级下册) 评价内容:识字与写字 评价标准: 1、准确认读483个生字 2、掌握本册课本安排的75个常用偏旁部首。 3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298个。做到书写正确、规范、姿势端正,卷面整洁。 评价方式 1、检测本册教材中要求认识的字和学生课外独立认识的字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认读任务,要做到读音正确、有一定速度。 2、以接近学生阅读水平的优美文章为载体 , 在规定的纸张上限时书写。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抄写任务,抄写要做到正确、整洁、规范、有一定速度。 3、检查学生平时作业。 评价内容: 阅读 评价标准: 1、继续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会 分角色朗读对话。 2、能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认识句号、问号、感叹号,能读出陈述、疑问、感叹不同的语气。能正确读 出长句子中的停顿。 4、正确的复述课文,语句连贯。 5、能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评价方式 1、从本学期学过的10篇课文中挑选10段,组成10份测试卷。学生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读哪一段。由教师参照“五不”评价学生朗读得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 2、每学期定期进行其中期末检测。由教研室提供题样,学校或教研室统一组织。检测时间:50分钟, 3、试卷分为三大部分,即:基础知识(约占45%)、、阅读约占40%)写话(约占15%)

积累与运用属基础知识部分,可按拼音、字、词、句、默写五部分安排。照课文内容填空或默写必须是教材中要求背诵或默写的内容,不少于积累与运用部分分值的30%。 阅读部分:为学生提供与课文的难度相当的短文,请学生读完后回答问题。问题不要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的问题与下面的问题相类似:文中讲了几个人(动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发生的?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动物)?为什么?等等 4、正确率在95%以上为优秀等级;正确率在80%-94%为良好等级;正确率在60%以上为合格等级正确率在60%以下为待达标。 评价内容: 写话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 2、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事物,写一句意思完整的话或几句连 贯的话。 3、学会道歉、作客等方面语言交际的本领,能用几句连贯的话把有关内容写 下来。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评价标准: 1、到一年级期末70%的学生能按照要求用几句连贯的话把一件简单的事写下来。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逗号、句号。 评价方式:每学期定期进行其中期末检测。由教研室提供题样,学校或教研室统一组织。 依据课标测评学生能否就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如:1、教师为学生提供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图片写话。2、要求学生简单写写生活中印象最深的事。3、要求学生把对父母、伙伴等人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4、要求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校园。 5、要求学生写写自己的课余生活。 6、写其他自己想写的内容。 评价内容: 口语交际 评价标准: 1、能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听懂老师的提问和 同学的回答。 2、能看图用普通话说一句意思完整的话或几句连贯的话。 3、能按照要求用几句连贯的话讲一件简单的事。 4、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口齿清楚,有礼貌。 评价方式:检测方式可采用讲故事、小演讲、小辩论、心得交流等 , 由学生

谈谈如何评价学生的朗读

谈谈如何评价学生的朗读 浙江省宁海县第二实验小学顾苗娟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选编的课文,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语言典范生动,学生百读不厌,篇篇课文都是朗读训练的好材料。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朗读指导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悟自读。可在实际操作中,常常是引导不当,自主被异化成了自流,累计朗读的次数也相当可观,可学生依然读得云里雾里;也有者,课堂上学生大展“自主”风采,读得声情并茂,却是课前跟着老师反复机械模仿的。 在朗读的过程和方法方面,如何做到重方法引导又不扼杀学生的自主性,笔者认为引进多种评价方式,不失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一、赏识评价,让学生敢读 新教材识字量大,课文篇幅、语句都显长,加上一些孩子认字慢、遗忘快,又可能学前教育不充分或家里没有相应的学习环境。于是,一些孩子一开始朗读就出现困难,甚至部分孩子惧怕朗读,连最起码的单独起立面对大家大声朗读的勇气都没有。从这些孩子的发展出发,我们教师需要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学生,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树立自信。一位老师借班上课,不巧点中了一名胆小又基础不好的孩子,孩子畏畏缩缩地读着,不是念错字就是加字、丢字。老师不急不躁,不断提醒鼓励,短短的一句话孩子反复了四次总算不出差错地读完,其他孩子都认为他读得很糟,可老师却说:“你们没有发现嘛,这位小朋友不怕困难,反复了四次,坚持自己读正确,多认真的孩子!这一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老师巧妙地换个角度变贬为褒,一是委婉地提醒学生读错了一定要自己认真读正确,同时对孩子又是一种鼓励。结果被夸的孩子参与热情陡增,举起的小手一度高过前面孩子的头顶。 二、诱导评价,让学生爱读 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感都有培养,孩子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很长一段漏个字、加个字什么的也是难免的。可有时孩子们的朗读错误百出,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教师如果也一味地夸“棒!”“好!”就是不负责任;若是见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要求相差甚远,教师干脆用“谁再来”的方法另请高明,频繁地换学生,直至找到高手,才啧啧称赞,这也是不可取的。好的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一位老师上《美丽的小路》,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小路的美丽。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她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欣赏到美丽的小路呢!”第二个学生有进步了,她评道:“呀,这下,我看到美丽的小路啦!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多聪明的老师!特意把最能表现小路美丽的语句依着学生的样子重复朗读一次,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在强化朗读要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读得趣味盎然。 三、多元评价,让学生多读多悟 朗读评价有很大的局限性。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每一个体被评价的机会有限。因而我们要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除了老师、同学外,还可以是学生本人、家长等。课堂上我们不妨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自信的学生会说自己读得不错,那就得让他再道道理由,这样学生势必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认为自己读得不好,就给他机会再读,或是让他与前面读得好的同学作比较评价后再读。也可以让学生下位找自己的伙伴读,或是在合作小组中读,互相评一评、议一议朗读。有听众、有评价,在这样轻松、自由的能表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里,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厚。课外,学生们每读一篇

教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语

语文教师要着重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作者:刘辉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19期 “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传统的教法和学法。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更具体地学到艺术语言的表达技巧,丰富词汇,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另外,朗读也是养成正确发音习惯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朗读,可以把普通话说得更好,提高运用普通话交流思想的能力。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可以知道:学文章要“读”,学作文更应该“读”。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阅读能力很低,比如读破句子,错别字多,声调不准,缺乏感情,等等,因此,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1.语气流利,感情鲜明 朗读教学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准确地掌握标准读音和朗读要领,流畅而正确地读出各种句式的不同语气,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做到句读清楚,语气流利,感情鲜明。学会一些基本的朗读技巧,如字音、停顿、速度、语调、语气等,力求准确、流利、有感情,让听者清楚明白。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朗读的训练和指导,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课前预读,做到熟读生巧 在上每一课前,先让学生试着朗读,让学生自由放声地朗读,达到整体感知课文,并且人人参与,做到读得正确、流利。因此,在上课前要求学生查字典,扫清阅读障碍,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发挥指导作用,不直接参与其中,只对课文加以点拨,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学会批注,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我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就直接让学生站在教室前面朗读,且每个小组都派一名学生,再抽调5名学生当评委,对台上的4名学生打分,最后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除以评委人数,就是该同学的最后得分,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实践中达到了良好效果,营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 3.安排好停顿 首先是语法停顿,即根据语句的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定语较长时,距中心语远的定语后要停顿;状语较长时,状语后要停顿;宾语、补语较长时,宾语、补语之前要停顿;主语和谓语之间要作适当停顿。 其次是逻辑停顿,又叫强调停顿。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特殊含义,可以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变化停顿的时间,或者在无语法停顿的地方适当停顿,从而表示出词组、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再次是结构停顿,即表示文章的段落、层次等次的停顿。停顿的时间长短是段落长于句群,句群长于句子。停顿的等级根据停顿的时间可分为5级。一级停顿是题目与正文、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停顿,一般停三拍;二级停顿是句号、冒号所表示的停顿,一般停两拍;三级停顿是分号所表示的停顿,一般以停一拍到一拍半为宜;四级停顿是逗号所表示的停顿,一般为一拍;五级停顿是顿号所表示的停顿,是最短的停顿,大体上是半拍。 适当停顿可使朗读者适当地换气,恰当地控制语速,更好地表达感情,可使听者更清晰地理解朗读的内容,受到更强烈的感染。 4.教师常示范朗读,创设情境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常常以动情的朗读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课文。学生喜欢上我的语文课,我更愿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认为,每一篇课文,不是都必须使用专家的录音磁带,教师必须具备范读的基本功。教师范读得好,不仅对学生有

中小学生朗读能力评价表

中小学生朗读能力评价表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年___月___日 学校就读年级项目评价内容 权重与得分 等级分值个人得分 学前及一、二年级 时长 正确 流利 3分以内 能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字音 正确,吐字清楚,不读错字。 按句逗停顿,不唱读,不顿读, 不漏字,不重复。 态度大方,声音响亮,语调自然, 无 A B C A B C A 1-10 50-45 44-38 37-30 30-27 26-23 22-18 20-18有感情能用恰当的语气朗读课文,读出句 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时长3分以内 B C 无 17-15 14-12 1-10 三年级、四年级 正确 流利 朗读课文时字音正确,吐字清 楚,不读错字,不漏字。 能通顺流畅地朗读,速度适当, 不唱读,不顿读,长句中和段落间停 顿处理恰当,不读破句。 声音响亮,态度自然大方,能根 A B C A B C A 40-35 34-28 27-30 30-27 26-23 22-18 30-27有感情据不同课文内容读出不同语气,比较 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B C 26-23 22-18 五年级、六年级和初中 时长 正确 流利 有感情 3分以内 朗读课文时字音正确,吐字清 楚,不错字,不漏字。 朗读语句流畅,节奏自然,不顿 读、唱读,长句中和段落间停顿处理 恰当,不读破句。 声音响亮,态度自然大方,能通 过不同的语气、语调、节奏,较准备 无 A B C A B C A B 1-10 40-35 34-28 27-20 30-27 26-23 22-18 30-27 26-23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研究(实施方案)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探究》课题实验方案 德庆县官圩镇沙旁小学语文科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背景。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因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2、教学现状。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大都习惯说本地方言,他们能说一口流利的方言,但普通话表达却很差。学生中普遍存在字音不准、唱读、朗诵无表情、语言水平低下等状况。因此,提高他们的普通话语言水平,培养他们的朗诵能力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价值 1、课题的界定 “朗读能力”即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出声阅读的方式和能力,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富有表现力的声音语言。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具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研究”是指调查研究小学生朗读能力低下的现状与原因,通过强化语音、发音训练,强化朗读技巧指导,强化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与把握,通过教师创设朗读情景、范读、听录音读等形式,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的兴趣以及朗读能力。 2、研究的意义。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随着我们对语文教学的重新思考,重新定位,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语感作为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标识,它的培养是何其重要。而阅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

美文诵读评价标准

校本课程必修课学生评价表 一、朗读能力(80分) 1、语音(30分) A.朗读时吐字清晰,发音正确,并能准确把握停顿和重音。(24 –30) B.朗读时吐字清晰,发音基本正确,能注意停顿和重音,且处理得基本准确。(18---23) C.朗读时吐字不够清晰,发音不够准确,对停顿和重音处理得不够恰当。(12---17) D.朗读时吐字不清晰,发音不准确,对停顿和重音处理得不恰当。(10---15) 2、语调和语速(30分) A.能运用适合于所读材料的恰当的语调和适中的语速十分流利地进行朗读,没有读断、读破的句子。(24 –30) B.能注意语调、语速,并与所读材料的内容基本适合,朗读时比较流畅。(18---23) C.不能运用恰当的语调和语速进行朗读,经常读断、读破句子。(12---17) -D.不能运用恰当的语调和语速进行朗读,经常读断、读破、读错句子。(10---15) 3、感情(20分) -A.能正确体会阅读材料的思想感情,并且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24 –30) B.能正确体会阅读材料的思想感情,在朗读中基本能够表达出来。(18---23) C.能基本体会阅读材料的思想感情,但不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12---17) D.不能体会阅读材料的思想感情,不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10---15) 4、仪表、神态(20分) A.上台表演时,仪表端正,落落大方;朗读时表情自然,并且与所读材料的内容协调。(24 –30) B.上台表演时比较大方,朗读时表情也比较自然,与所读材料的内容比较协调. (18---23) C.上台表演时比较拘谨,朗读时表情不够自然、大方,与所读材料的内容不够协调。(12---17) D.上台表演时拘谨,朗读时表情不自然、不大方,与所读材料的内容不协调。(10---15)

四年级学生语文能力评价标准

四年级学生语文能力评价标准 倾听能力: A、课堂中能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并能领会讲解的要点;小组合作交流时能认真倾听组内同学的发言,并及时补充; B、课堂中能较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能基本领会讲解的要点;小组合作交流时能较认真倾听组内同学的发言,并及时补充; C、课堂中不能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不能完全领会讲解的要点;小组合作交流时不会倾听组内同学的发言。 表达能力: A、能使用普通话,声音响亮,通顺连贯、清楚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B、能使用普通话,声音响亮,较清楚地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C、能使用普通话,声音响亮,能领悟但表达不清。 阅读能力: A、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自觉的圈画批注,并能独立领悟文章的主要内容; B、有较好的阅读习惯,能圈画批注,能大概领悟文章的主要内容; C、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能自觉的圈画批注,不能独立领悟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解感悟能力 A.能通过语言文字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

过程中,注意事物的联系。 B. 能在“注意事物的联系”的训练过程中,弄懂自然段的意思,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概括中心思想、朗读默读与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能力。 C.理解浮于表面,稍有偏差,感悟不到位,表达不出来。 书写能力: A.写规范字,书写笔顺正确,笔画正确且到位,字体正确;字迹工整、端正;行款整齐,布局合理、匀称,整体效果好;字迹明显端正、规范,纸面整洁,书写速度较快,写字姿势正确。 B.写规范汉字,笔顺正确,笔画正确,字体正确;字体较端正,大小匀称,不写怪体字,纸面比较整洁,书写有一定的速度,写字姿势正确。 C.写字不规范,有多个错字,字体不端正,结构比例失调,歪斜不稳,纸面不整洁,书写速度慢,写字姿势欠正确。 提取信息的能力: A.初读课文,从课文中都了解到了什么?还有什么好奇的 问题?能带着好奇之心查阅资料。 B.初读课文,从课文中简单了解到了什么?还有什么好奇 的问题? C.初读课文,从课文中简单了解到了什么? 实践能力:

论文《朗读能力,朗读技巧》

朗读能力,朗读技巧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都是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探究,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同样也是一样。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不断推广,随着讨论式、谈话式的教学方法的提倡,随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呼吁,教师们开始追求学生个性化朗读,主张让学生自由读,有个性地读,读出自己的理解,甚至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在研讨时,老师认为“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是让学生被动接受,不能体现学生是主体,不符合新课标精神。 1.学生的阅读困境随意训练,忽略学生实际 现在大部分小学生读书的实际情况是:添加字词、遗漏、用其它生字词代替、音色单调、声音过高或过低、唱读或不知读到何处、用手指着读、更有甚者,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等等。针对这些现象,老师们是如何开展训练的呢?课堂上经常看到老师让学生多种形式地读: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甚至让学生评价。老师问:“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好(不好)”。师:“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论文格式。生:“读出了语气,字音读得准,没拖音。(不好在没有读出语气,哪个字的读音没有读出来,翘舌音或后鼻音)。”这样读了几次,也评价几次了,学生的阅读还是没有提高。究其原因,训练随意,没有层次,也没有什么指导。 阅读课文,应该要表达课文的意思,也就是说要读得正确,把作者写话的意思表述出来,这是阅读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教师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却忽视了这一点,还说你是有个性的朗读。

朗读应注意教材的特点,以教材为基础正确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然而,大家的一些做法却不是这样,不管什么样的文章,总想夸张、大肆地喧染、总想过分地声情并茂,殊不知反而不能正确地表达文章原有的感情和意思。论文格式。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全文应是离别依依、悲哀的语调;又如《两只狮子》中一句话:“狮子妈妈生下了两只小狮子”,只要读得正确自然就可以了,用不着夸张,也无需感情。 在课堂中,经常听到老师问学生:“你能读出亲切语气吗?”“你觉得哪里读得无感情”等等。“什么叫亲切”,“什么叫有感情”,“什么叫悲哀”,学生不知道,老师也不知道怎么说。有时老师指名许多学生读,可总是读得不满意。学生读来读去,教师指在指哪,就是不做具体的指导,教师也不范读,折腾了一圈儿,学生仍然没有读好,朗读水平也未提高,甚至头晕脑涨,丧失了朗读的信心,最后只好草草收兵。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朗读技能,或者说是教师没有教会学生朗读的技能。论文格式。 2.初探 以上三个方面,暴露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困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哪儿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肤浅谈谈自己的观点: 少评价多练读朗读是一门艺术,它需营造一个以语言媒介的场所,从而感染学生。让学生评价学生朗读,不大符合实际。实际说,学生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阶段性总结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阶段性总结 周集乡何庄小学曾照华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在平时教学中发现:在课堂上,学生没有沉静的品读和感悟,在老师繁琐的提问下,得不到艺术形象的真实感受,学习情绪浮躁不安,个人内心感受化为词语的堆砌和概念的罗列,学生的朗读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脱离了文本的感情。语文也被当作了一门知识性和纯理性的学科来教,削弱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学习和感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正如:“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学生朗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课题实施以来,我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知识,针对课题研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做了大量实践性的工作,使课题研究顺利推进,达到了课题初预定的目标。为了把课题研究工作更有成效地开展下去,现将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过程与方法: 1.重视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我始终认为,搞课题研究,扎扎实实进行实践固然重要,但在研究过程中,合理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做法,不断充实调整研究思路则更为关键。通过课堂实践和理论学习,具体分析在平时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根本上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从而更好地去解决问题。 2.大胆实践,优化朗读教学。 (1)保证读书时间,培养良好习惯。 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留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2)、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我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

(完整word版)学生朗读能力调查问卷

学生朗读能力现状前期调查问卷 (2010年5月13日) 1、你喜欢朗读吗?()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2、你喜欢读下面哪一篇课文?() A、《古诗两首》 B、《葡萄沟》 C、《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D、《植物妈妈有办法》 3、在语文课上,你喜欢展示自己的朗读吗?()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4、你喜欢哪种朗读方式?() A、大声朗读 B、小声读 C、不出声读 D、分组读 5、你的朗读被老师表扬过吗?() A、经常有 B、有过 C、没有 6、你认为自己的朗读水平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A、读书结结巴巴 B、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出来 C、基本能读出语气 D、能够有感情地朗读 7、你认为自己的朗读还存在哪些问题?() A、多字、丢字 B、指读 C、声音不洪亮 D、不能掌握好语气停顿 E、读不出感情 8、你认为是哪些方面的原因造成上述情况的?() A、紧张 B、胆怯 C、马虎 D、怕别人笑话 E、其他 9、你希望自己的朗读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A、朗读发音准确 B、能把文章较流利地读出来 C、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10、早读课老师不在时,你能主动朗读吗?() A、能 B、不能 11、你对家庭朗读作业的态度?() A、认真完成 B、有空才读 C、基本不读 12、你在家主动朗读课文吗?() A、能 B、不能

13、在家里你一般用多长时间进行朗读?() A、根本不读 B、20分钟以内 C、20分钟以上 14、你在家里当着家长的面读课文给他们听吗?() A、不读给他们听 B、偶尔读给他们听 C、经常读给他们听 15、家长对于你的朗读水平有什么看法?() A不清楚B比较满意C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问卷分析: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很少,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外在形式或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学生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教师朗读指导方法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谈谈如何评价学生的朗读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谈谈如何评价学生的朗读 谈谈如何评价学生的朗读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选编的课文,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语言典范生动,学生百读不厌,篇篇课文都是朗读训练的好材料。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朗读指导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悟自读。可在实际操作中,常常是引导不当,自主被异化成了自流,累计朗读的次数也相当可观,可学生依然读得云里雾里;也有者,课堂上学生大展“自主”风采,读得声情并茂,却是课前跟着老师反复机械模仿的。 在朗读的过程和方法方面,如何做到重方法引导又不扼杀学生的自主性,笔者认为引进多种评价方式,不失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一、赏识评价,让学生敢读 新教材识字量大,课文篇幅、语句都显长,加上一些孩子认字慢、遗忘快,又可能学前教育不充分或家里没有相应的学习环境。于是,一些孩子一开始朗读就出现困难,甚至部分孩子惧怕朗读,连最起码的单独起立面对大家大声朗读的勇气都没有。从这些孩子的发展出发,我们教师需要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学生,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树立自信。一位老师借班上课,不巧点中了一名胆小又基础不好的孩子,孩子畏畏缩缩地读着,不是念错字就是加字、丢字。老师不急不躁,不断提醒鼓励,短短的一句话孩子反复了四次总算不出差错地读完,其他孩子都认为他读得很糟,可老师却说:“你们没有发现嘛,这位小朋友不怕困难,反复了四次,坚持自己读正确,多认真的孩子!这一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老师巧妙地换个角度变贬为褒,一是委婉地提醒学生读错了一定要自己认真读正确,同时对孩子又是一种鼓励。结果被夸的孩子参与热情陡增,举起的小手一度高过前面孩子的头顶。

小学语文朗读评价方案

新华小学语文朗读评价方案 一、目的意义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为加强我们班学生的读语文能力,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努力形成一套符合学生实际的、操作性强的,科学、合理的小学语文朗读评价体系,全面提升我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朗读水平。 二、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朗读评价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要体现出学生朗读的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参与广泛,自主朗读,以学生发展为本。 2.发展性原则。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中强调教学评价应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评价学生对文本理解和朗读,形成独特的个性朗读和理解,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反馈、激励等有效功能,用客观的、动态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把评价的着力点最终放在学生的发展上。 3.过程性原则。 要把学生作为主体,我们不仅要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落实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还要把学生的朗读指导和评价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学生的生活中。 4.有效性原则。 新课标中指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以新课改教育教学理念、现代课堂教学观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较为科学的手段,通过诊断性、定量性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使评价更加客观、真实、有效,更具有促进意义。学生朗读评价只有真实开展、落实,才会使得语文教学开展得扎实有效。 三、评价对象 小学1-4年级学生。 四、评价内容与依据 每单元选取本册语文教材课文中各节选100字左右的精彩文段作为朗读材料,学生从中抽取其中一份作为朗读内容。(教师事先将朗读内容打印成1到10个纸条) 五、评价标准

2017-2018(1)语言文字能力评价体系方案

2017-2018 年语言文字能力评价体系方案为进一步落实课程标准,全面考察学生语言学习能力,反思现有的考试评价的办法,注重纸面知识能力的笔试测查,而忽视听说能力的评价,从而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强化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尤其关注学生听说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特制定这一实施意见,通过考试评价办法的不断完善,引领并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基本原则: 1. 紧扣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依据教材,突出训练重点,设计口试测评内容。 2. 要统筹设计各年级具体的口试测评办法,体现各年级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整体推进口试评价。 3. 淡化考试,减轻学生的负担,营造轻松、积极的氛围,让口试测评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4. 口试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关注过程,淡化结果,对测评结果不满意,允许学生进行复试,以最优成绩为准。测评要求:对七至九年级学生按照各年级测评的具体办法认真组织好测评工作,并于期末复习阶段进行,期末笔试前完成。 一、测评内容 (一)测评学生能否准确地认读教材中要求认的字。 (二)测评学生是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过的课文。 (三)测评学生听说的能力。

二、测试方法 1.生字的测试方法 (1 )编写由生字组成的短文或词语让学生认读。共提供八篇短文或八组词语,学生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读哪一篇或哪一组。 (2)每篇供测试的短文或词语均含有本学期所学生字200 个。 少数几个未学过的字加注拼音。学生认读前可稍做准备,认读时教师不催促,不作提示,只对读错的字作上记号,学生开始读错,后又自行纠正,应视为正确。 (3)测试个别进行。可由教师进行测试,也可培训几个高年级学生帮助测试。 (4)测试开始时的指导语:“请你准备一下,把这篇文章或这组词语读一读,要看清楚,读正确。”(准备时间不超过3 分钟) 2.朗读的测试方法 (1)从本学期的课文中挑选10 篇(段),学生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读哪一篇(段)。 (2 )测试个别进行。由教师进行测试。 (3)测试开始时的指导语:“请你找到要读的课文,把这篇文 章朗读一遍,要做到声音洪亮、读正确、读通顺。” 3.听说能力的测试方法 (1)放学前教师给学生讲述长短适中的一个小故事,让学生当

小学生朗读能力现状调查报告

小学生朗读能力现状调查报告为了使自己本次小课题《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研究》进行的更顺利,调研活动更为有效,特对我校学生进行朗读能力现状调查(调查时我将全校学生划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调查发出了40份问卷,收回40份。根据调查情况,做出定性分析结论如下: 一、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学生的朗读水平 1.对学生朗读水平的调查,为正确朗读、流利朗读、有感情朗读三个方面。其中能够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大声朗读的学生占20%,认为自己总是能大声给同学们朗读的占15%,有时能大声朗读的占30%,说明能够勇敢地大声朗读的学生还是占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希望在同学面前通过大声使自己的朗读取得好的效果的。关于朗读的效果方面,在朗读的过程中,会读错字的学生占25%,经常会读错的学生占10%,有时会读错的学生占48%,说明读错字还是朗读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也是影响朗读效果的主要原因。 2.朗读配合、教师评价等方面也会影响学生的朗读水平。朗读的配合方面,分角色朗读时,能很好与他人配合的学生占28%,说明学生还是有愿望读出很好的效果的。在教师评价方面,20%的学生受到过老师的表扬,说明老师的认识是到位的,但学生的重视度还不够,同时也折射出另一个现象:大多数老师也是很欣赏朗读能力高的孩子的,但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切实落实这一课标要求。而这些方面,通过

调查显示,学生在这三方面还需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也有待提高。 (二)学生的朗读兴趣 1.在内在心理方面,喜欢朗读语文课文的学生占36%,非常喜欢朗读课文的学生占33%,表明学生还是很喜欢朗读语文课文的。这可能是由于语文课文的可读性比较强,大多是文学作品,而且其中有很多名家名篇,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其内容的感染力也是比较强的。但表现在课堂上,喜欢主动举手给大家朗读课文的学生占18%,非常喜欢主动给大家朗读的占26%。说明学生还是不愿意主动表现自己,而更习惯于通过老师的提问,然后做出很好的表现,从而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同时,学生很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数据表明,这样的学生占34%,非常希望得到称赞的占35%,说明学生在朗读方面有强烈的愿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另外有占24%的学生不太喜欢朗读,有46%的学生很喜欢朗读,表明他们对于朗读语文课文的兴趣还是颇高的,并且有35%的学生认为大家朗读得都很好,认为大家朗读得都非常好的占25%,学生普遍对他人的朗读能力还是予以肯定的。这说明虽然他们还是小学生,但对于他人还是能够给予客观评价的。 2.在外在表现上,早读时,不主动与小组同学朗读课文的学生占15%,能与小组同学朗读的学生占16%,说明学生的主动性还是差一些,不够自信。早读时能充满激情的学生占14%,表情平淡地读书的学生占26%,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解释

小学生高年级语文阅读能力评价标准及评价办法

小学生高年级语文阅读能力评价标准及评价办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三学段(5-6年级)阶段目标所要求的阅读能力提出的要求为高年级语文阅读能力评价标准,包括以下九项: 1.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2.能借助词典阅读,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有关词句的意思。 3.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4.阅读能抓住要点,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有自己的感受。 5.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6.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7.诵读优秀诗文,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想像诗文描绘的情境,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9.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结合上述标准的具体要求,高年级阅读能力评价的基本要素如下: ●阅读方式:包括学会默读,具有一定的速度;学习浏览;根据需要 搜集信息;阅读古诗文时能够读出诗文的声调、节奏。 ●阅读策略:包括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词句的意思;阅读 能抓住要点;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想像诗歌描绘的情境。 ●阅读兴趣:包括喜欢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和爱好;受到优秀作品 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阅读习惯:包括借助词典阅读;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 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有自己的感受;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息渠道尝试进行研究性阅读。 ●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古诗文60篇(段)。 (一)小学生高年级语文阅读行为调查问卷的设计与使用

浅谈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张洁洪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它能够培养学生领略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1、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朗读本来是抒发自己心底的感情,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溶入到朗读中,但是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没有明确的目的,那么朗读起来自然会陷入机械的僵局。 2、朗读的时间不足。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5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注重于形式。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就被老师事先设计好的一个精彩小结而轻率的打断了,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小学生要学会流利的感情朗读至少需要200小时的朗读时间,可见,学生的朗读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3、朗读指导形式单调。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学生见以为常,无动于衷。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

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4、朗读的对象不广。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而一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老师由于怕耽误上课时间却连这样一来的机会都没有。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怎能做到使学生会读;又怎能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呢? 5、朗读在课堂中的运用只求形式不求效果。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达不到真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 通过在教学中发现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出现的一些问题,我认为该采取如下措施: 1. 保证学生朗读时间和切实的指导。 要有好的朗读效果,必须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靠学生自己读懂的,不是光靠老师讲懂的。“文贵自得”,“自得”才能提高阅读能力。但多读并非是取消教师的讲,让学生一味地多读,相反,却对教师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在保证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的同时,还要给予切实的指导。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应让学生养成准确朗读的好习惯,做到不漏字、不加字、不错字、不倒字、不改字,通过多读培养良好的语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巡回指导,通过生生对读,师生评读等方法加以辅导,特别应重视中下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朗读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读中有导,导中有读,真正把朗读指导落到实处。 2. 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课题研究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方案 研究人:黄花塘中心小学李涛先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其中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农民子弟和外来打工子女,流动性大,学生语音面貌表现出普通话水平低,方言种类多差异大的特点。以六年级1班为例,全班35

人,学生结构为本地学生9人,山西、乌盟、甘肃、张北县、东北、四川等地的学生26人,全班学生家庭均没有普通话语言环境。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状况,我们做了一点调研(见表1—3)。 表1:随机抽查的一节阅读教学课13名学生朗读时间统计 完全没有 1~3分钟 3~5分钟 5~10分钟 10~15分钟 15~20分钟 20分钟以上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