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与现代建筑

巴洛克与现代建筑
巴洛克与现代建筑

巴洛克风格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马俊言 12009243015

摘要:介绍了巴洛克时代城市设计的特征,并从巴洛克的包容性,巴洛克的实

现手段,巴洛克风格与生态化、人性化的关系等方面对巴洛克风格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巴洛克风格在中国城市中的发展以及面临的问题,以期对城市设计有所启示。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roque era urban design, and from the baroque inclusiveness, baroque means of realization, baroque style and ecology and human relations of baroque style in modern urban design the application paper analyzes the baroque style in the Chinese cit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problems it faces,

关键词:巴洛克风格,现代城市设计,生态化,建筑设计

近年来,一股强劲的古典“欧式”之风吹遍各地,到处涌现出一大批披着西洋古典建筑外衣的新建筑。它们已成为影响城市景观风貌的因素之一。“欧风”的盛行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不能适应现代城市的需求而被淘汰,而现代建筑由于教育体制的局限,与中国人传统审美相冲突,建筑从业者在形式方面创造力的限制等,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更重要的是,大规模、快速的城市建设,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设计者发挥其创造力。而“欧风”作为一种程式化的设计手法,多快好省,既暗含了中国人的崇洋精神,又能够保证其复杂、繁琐的效果(至少在外行人眼里) ,因此得到了快速的推广。

巴洛克风格是“欧风”一个突出的代表,鉴于其的盛行,而在盛行时出现了一些概念混乱、使用不当的现象。下面就对巴洛克风格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作用及运用进行诠释。

1 巴洛克时代城市设计的特征

1) 注于纪念性和表面文章,将建筑或城市空间作为权力的符号,与此同时几乎全然不考虑规划所应达到的更广泛的社会目标;2) 为展示而规划,将建筑和城市空间作为表演的舞台,设计的目的是令观众激动,让参观者惊叹。只是在不同时代和国家里,观众有所不同罢了,他们或是向往贵族生活的中产者,或是那些在寻机挥霍和寻求刺激的暴发户,或是卑怯的殖民地臣民,也或是涌入城市的

农民。

在此之前,受西方二元论影响下的建筑往往是以实体的形式出现的,建筑

本身是孤立于环境完整的实体,即便是广场,也往往是由建筑实体围合的封闭

空间,建筑与空间是完全的图底关系。虽然巴洛克建筑仍然可以用严格的图底关系来定义,但其断裂形体所围合的空间(有时甚至只是格式塔完形产生的心

理空间) 无疑比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是西方人在视觉研究上的巨大进步和在建筑以及城市规划上运用所产生的结果。

2 巴洛克风格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运用

巴洛克城市是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相结合的一种尝试,是一种城市设计,但从动机上而言,其仍然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征服和改造自然的雄心,是“人定胜天”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反映,具体表现就是用人造景观代替自然景观,用人造的雄伟代替自然的雄伟。巴洛克的确把空间视觉关系大大地推进了一步,而且以局部的不完整换取了整体的完整,这是巴洛克在城市设计上的重要贡献。巴洛克有其独特的特征。如果充分利用这些特征,将其运用到现代城市设计中,就能起到相应的作用。下面对巴洛克的几个特征做一分析:

1)巴洛克的包容性。

2)折衷主义称巴洛克式建筑是把过去各种知名的建筑风格混用在一座建筑物中。事实上,巴洛克从意大利传入欧美其他国家,已经出现很多变体,如德国、奥地利、法国和西班牙独特的巴洛克。巴洛克在中国产生变体,并不应引起太多费解。正如意大利学者孔蒂认为:巴洛克“每一个独立的作品都在这众多的特色之间创立了自己的平衡,每一个国家也以不同的方式发展了这些成分。深刻理解每个地区和民族的差异,才是正确理解巴洛克艺术全貌的根本。”这充分说明巴洛克是具有很大包容性的,而城市要有的包容性是众所周知的。2) 巴洛克的实现手段。巴洛克作为文艺复兴风格的补充,用人为手段整合建筑与周边环境关系。通过断裂、扭曲等手段,把建筑打破,从而达到与环境的融合。3) 巴洛克风格与生态化、人性化的关系。巴洛克通过断裂、扭曲等手段,达到环境的融合,在这方面体现了巴洛克的生态性。巴洛克以浪漫主义精神为设计出发点,赋予亲切柔和的抒情情调,表现的是一种个人欲望,在这方面体现了巴洛克的人性化。把这种关系运用到现代城市设计中也是生态化、人性化这个大环境的需要。

3 巴洛克风格在中国城市中的发展以及面临的问题

3. 1 巴洛克风格在中国城市中的发展

中国建筑传统与近代建筑的冲突,很大程度在结构、材料和技术等方面,而巴洛克恰恰在这些方面有相当弹性,它可用中国工匠熟悉的砖木、砖石结构,解决近代转型过程中的这一矛盾。巴洛克调和了中国近代建筑转型过程中若干矛盾冲突。它能在国内广泛传播和发展并非偶然。相比较而言,西方的城市设计发展过程中,有过几种风格的出现,现就这几种风格做一比较分析。古典主义由于过分强调理性主义、普遍性和情节的集中、单一,往往忽视个性,突出类型,不少作品具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而中世纪建筑的设计对象又过于单一,主要集中在宗教建筑,而中国是一个宗教意识淡薄的国家。现代主义设计对象比较广泛,但其设计语言较单调,缺乏足够的文化底蕴。因此中国城市自己选择了巴洛克风格,这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1) 巴洛克的目的、动机与现代中国城市一致;2) 巴洛克形式

丰富多彩,设计手法不拘一格。所谓现代主义、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都是对西方而言,代表着其居住生活环境的改变,但对于中国的城市以及市民而言,这些并没有历时性上的意义。相反,在运用上,这三个时期的借鉴基本是处于同时代的。特别是大规模的借鉴,基本上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20 年,这三种风格的城市设计同时影响着中国的城市面貌。而整合不同时期风格正是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目的。正如16 世纪文艺复兴之后欧洲选择了巴洛克风格的城市设计。其目的就是要使建筑成为城市环境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种景观。巴洛克的主要特点是将不同时期的风格整合、变形,这其中原因之一是巴洛克风格代表欧洲的反叛思想,但也是由于当时很多欧洲城市是由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组成的,要使这些

建筑相互协调,那么必须兼顾各种风格与造型。文艺复兴的建筑过于自我标榜,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而巴洛克是将一些建筑语言“解构后重构”,这样从建筑单体或局部虽然不完整,但从整体环境而言,它是在更大范围内的呼应与协调。个体的解构是为了环境的整合。作为整体而言,城市是不能被设计的,只能通过控制局部来达到这一目的,其他的就由自然、市民本身来完成。

3. 2 巴洛克城市面临的问题

虽然中国选择了巴洛克,但巴洛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

目前国内流行的欧陆风格是对受现代主义影响的、缺乏整体

观念以及环境观的城市的一种整合,当然也是现代城市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但决非必然阶段) ,实际上这种所谓的欧陆风格还不如说没有风格的折衷主义,对比例、尺度、色彩、材料等没有限制。正如巴洛克风格一样,由于“过于舞台布景化,过于追求人工手段,过于发挥想象力,而没有考虑到造价的问题”,最终因为资金匮乏而成为“半成品”,对城市格局造成重大甚至是无法挽回的改变。巴洛克风格是为了填补文艺复兴建筑给城市带来的大片空白而兴起,其动机不可谓不好,但结果却不甚理想,其实原因很简单,人没有必要在城市建设中包办所有的事情,事实上也不可能做到。城市并不是装饰品,真实的生活绝对不是舞台剧,那些不真实的舞台布景,只能作为生活的调剂而不是取代生活。

4 结语

任何一个时代,资金和技术都是有限的,但人的欲望却是无穷的。而巴洛克表现的就是一种个人欲望,任何年代都有其存在的可能,不可能抹杀,可以加以利用,但也应加以控制,不能放纵其随意膨胀。在现在提倡人性化和生态化的大背景下,巴洛克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运用还是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唐立强.“欧风”盛行现象的剖析反思[J ] . 安徽建筑,2002 (6) :21222.

[2 ]孙玉虎. 浅谈当前的“欧风”建筑[J ] . 安徽建筑,2002 (6) :30231.

[3 ]朱永春. 巴洛克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J ] . 建筑学报,2000(3) :58259.

[4 ]梁玮. 哈尔滨近代建筑的奇葩———“中华巴洛克”建筑[J ]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1 (5) :60

哥特式风格

哥特式风格

————————————————————————————————作者: ————————————————————————————————日期:

哥特式风格 中世纪欧洲在12至15世纪达到鼎盛,其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其思想、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通常被称为“哥特式”风格。它乃“罗马式”艺术的更高发展,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观念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在15世纪,人们普遍带有着文艺复兴的观念,希望回到古典时代。哥特式建筑主要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作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等建筑形式,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也都用尖券作主题,使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有机整体。如:巴黎圣母院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 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典型实例有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波洛米尼设计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尽管设计手法纯熟,也难免有矫揉造作9之感。17世纪中叶以后,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风靡一时,其中不乏新颖独创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过分的建筑。 ? 洛可可式建筑风格 洛可可式建筑风格于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

浅谈巴洛克风格的妆容

浅谈巴洛克风格的妆容 巴洛克是十七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起源于1600年,流行于1750年. 到了十八世纪除了中欧和北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葡萄牙语bann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意思为不合常规,有的特指各种外形有瑕疵的珍珠。它最早表现在建筑上,19世纪以后才成为一种艺术风格的名称,代表着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个时代。它的表现形式有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只讨论和我们有关的妆容方面。 这个时代分有两个时期: 一、荷兰风时期: 1,妆容:这时期的女子面部都很饱满,双颊丰满,眉毛纤细,樱桃小口,下巴圆润,眼睛明亮。铅白粉是当时女子喜爱的化妆品,在脸上涂得很厚。流行黑色眉毛与睫毛,牙齿也要定期进行美白。 2,发型与头饰:这时期的女子梳发辫或系发髻,上面装饰缎带蝴蝶结,还喜欢带款式多样的帽子。 二、法国风时期: 1,妆容:巴洛克时期的女子都爱化妆,只是法国宫廷的女性将化妆技巧发展到了极致。这时期流行可爱圆润的娃娃脸,双颊丰满,眉毛细长,嘴唇饱满,鼻子尖挺,眼睛里透出一种安详的神情。她们习惯用抹涂脂粉的方法让自己看起来很纯洁,再抹上胭脂烘托脸的娇嫩,红色的嘴唇显得很性感,画上淡淡的眉毛,有时还会点上假痣来掩饰

瑕疵。到了18世纪,脸部的胭脂红已经扩散到整个面颊甚至眼部周围。 2,发型与头饰:这一时期的女子使用假发,发型风格逐渐改变,留海渐渐消失,面部两侧的头发有所增加,17世纪60年代用金属丝束扎起来,70年代开始流行短而随意的卷曲发型,大部分的头发梳成圆形,17世纪末期,女子还流行夸张的高发髻,形状有20几种,用假发、缎带和铁丝撑着竖立在头上,头饰为帽子和头巾。 这一时期因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对时装的热情推动和奢侈生活而名声大噪。 以下是巴洛克风格的现代演绎: 1,时尚妆:华丽的巴洛克风格,翠绿的眼影搭配华丽的桃红腮红幻变出大片的效果。眼妆部分用假睫毛和眼线胶加强了效果,电人无极限。 2,新娘妆:汲取巴洛克风格的华丽精致,复古妆容犹如清晨的第一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巴洛克(Baroque)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种艺术风格,其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关于巴洛克一词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意大利B.克罗齐等人认为源于Baroco。指逻辑学中三段论式的一个专门术语:一是认为源于葡萄牙语Bar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意为各种外形不规则的珍珠,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离经叛道的事物。巴洛克16世纪末期产生于意大利,17世纪盛行整个欧洲。18世纪初期在德国和奥地利等国仍有较大的影响。巴洛克风格表现在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及染织艺术各个领域,内涵极为复杂,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使17世纪整个欧洲的建筑及艺术设计呈现出巴洛克气势雄伟、强烈奔放的特点。大量精美绝伦的艺术设计作品,使我们欣赏到这个时期艺术家们智慧的结晶,领悟到他们艺术设计的精巧构思和创作技艺。领略到他们卓著的艺术思维能力。 巴洛克艺术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这个名称在当时含有贬义。有怪异、奇特、粗野或推理错误上的含义。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直到20世纪上半叶,人们对巴洛克时期的艺术风格才给予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巴洛克最早产生于意大利,与反宗教改革有关,巴洛克是为教会服务并被宗教利用。教会是其最强有力的支柱。学者王明道将巴洛克的艺术特色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色彩;二是它

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极力强调动感。运动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关注作品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五是讲究综合性,吸收文学、戏剧、音乐领域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七是大多数巴洛克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 17世纪这个时期是有史以来人类生产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新的社会制度诞生并取代旧的社会制度的时期。进入17世纪,资产阶级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开始在政治上与封建势力较量。整个欧洲历经磨难——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动乱,席卷整个欧洲,极大地震撼了欧洲国家。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和君主制取代教会统治;经济上出现商业资本主义和君主商业;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集于君主一身,并以国家的形式出现.形成前所未有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能力。以德国为战场.因路德教会和罗马天主教的冲突引起。几乎所有的欧洲实力国家都卷人了这场举世闻名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这场战争具有德国内战和国际混战的双重特点。在威斯特伐利亚和平法之后.这场恐怖的战争才结束,每个德国小诸侯都有权决定自己的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变革与争斗.剧烈地改变着各国的面貌。30年的战争导致宗教问题目趋严重,最终把北欧和南欧分成新教和天主教两大宗教派别阵地。德国和西班牙王朝逐渐衰落。尤其在时装潮流中的统治地位也日趋降低。英国内战连绵不断。灾难接踵而来,使它无暇顾及时装式样。丹麦和瑞典对战争的加入有扩张疆土的意图,但最终也消耗了国力。意大利因西班牙的统治而日趋衰败.失去

罗马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 巴洛克建筑 的特点

罗马式建筑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对后来的哥特式建筑影响很大。用拱顶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结构屋顶。是欧式基督教教堂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罗马式建筑的特征是:线条简单、明快,造型厚重、敦实,其中部分建筑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征,是教会威力的化身。它一般是在门窗和拱廊上采用半圆形拱顶,并以一种拱状穹顶和交叉拱顶作为内部的支撑.而这些拱顶强有力的外延感往往又被厚实的窗间壁和墙所抑制,厚实的石墙是当时严重的封建割据和频繁的内外战争的时代特点在建筑上的反映。 罗马式建筑 米兰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源于法国,也称法国式)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大的梁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与结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 最富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 米兰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风格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抛弃了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追求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典型实例有罗马的圣卡罗教堂。

圣卡罗教堂正面 圣彼得大广场

巴洛克建筑内部装修 巴洛克风格的特点: (1)一是豪华。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2)二是它是一种激情艺术,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 (3)三是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4)四是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5)五是具有综合性,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 综合,此外,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 (6)六是浓重的宗教色彩; (7)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 得微不足道。 (8)八优雅与浪漫。

浅谈巴洛克时期的钢琴演奏风格

摘要 在巴洛克时期,随着古钢琴的日益完善,古钢琴音乐发展到了极为繁荣和辉煌的阶段,被作曲家们推向了极致。他们不但继承了之前文艺复兴时期古钢琴作品精致细腻的优点,又摒弃了诸如有些拘谨呆板、不够自然等不足,使作品更加生动活跃。这一时期发明了钢琴并经过制琴者的不断努力和改进,钢琴已经传播到了一些国家,并且专门为钢琴而作的音乐已经出现。 本文通过对巴洛克时期的艺术特征以及代表人物的作品的介绍,分析了巴洛克时代的钢琴演奏风格。 关键词巴洛克钢琴演奏风格

Abstract In the Baroque perio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lavichord music, the clavichord music has developed to a stage that is very prosperous and glorious, composers made it to the top stage. They are not only take full of the advantages that works for Clavichord in the Renaissance period , but also get rid of some disadvantage such as inflexible ,formal and not natural enough, the works become more and more active. During this period, the piano is invented and with the continuous efforts and improvements by violin makers ,the piano has been Broadcasted to a number of countries, and the music that specifically made for the piano appeared.This article make a analysis of the style of piano playing in the Baroque period through the to the art characteristic in the Baroque period as well as make a introduction of the style of piano playing at that time. Key words: Baroque, piano, the style of piano playing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服饰异同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服饰 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往往被称为宏伟、奢侈、享乐和纵欲的时期,她们所带来的艺术影响是任何一个时期所无法替代的。谈到服饰就不得不提起这两个时期,她们和后世人们对他们的时尚的看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巴洛克时期 17世纪的欧洲极为动荡,历史进入一个重要的变革期。荷兰、英国先后步入资本主义社会,法国则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的专制政体。在这种社会变革、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环境下,那些王公贵族们却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有权势的男士们玩弄权术,搞政治阴谋,或者追求时髦的贵夫人。在这样一个男性大显身手的时代,必然产生以男性为中心的强有力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所谓的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baroque)特指外形有瑕疵的珍珠,后来代表西方艺术史上一个时代,其特点是气势雄伟,生气勃勃,有动态感,气氛紧张,注重光和光的效果,擅长于表现各种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无穷感,颇有打破各种艺术界限的趋势。美术、建筑样式显得装饰过多。服装史上也把17世纪初到18世纪初出现的装饰过剩的奇异装束称为巴罗克样式。巴罗克时期服装大体上分为荷兰风时代和法国风时代。 荷兰风时代也被称为“3L”时代,即长发longlook、蕾丝lace、皮革leather 三者流行的时代。男装填充物取掉,造型宽松了,Ruff领变成了翻领或披肩领。男服胸前、袖子上仍有裂缝装饰,袖克夫越来越宽,出现长裤。女装裙撑取掉了,造型变得柔和,高腰身,出现大胆袒胸样式,三条裙子叠穿。 法国风时代出现时装杂志,男装变化最为显著。上衣极度短缩,衣长及腰或更短,袖子变成短袖或无袖,小立领.前开,门襟上密密麻麻一排扣子,下摆处常接一窄条垂布,白有肩料向下挂着缓带表示身份。下半身出现裙裤。缎带是巴罗克样式中很有特色的一种装饰。60年代以后,男装出现了紧身长外衣、室内服、裤子的组合。女服重新出现紧身胸衣、臀垫。 二、洛可可时期 每一种文化发挥到了极至就总会刺激另一种文化的产生,后者往往是前者的传承,是在前者基础上的修改和发展。于是,在巴洛克后期,洛可可文化应运而生,十八世纪初叶,巴洛克风格的艺术继续在欧洲各地流行,同时则有一种叫做洛可可(Rococo)的艺术风格在法国产生。Rococo 是从法国字 rocaille 演变而来的,原是指一种混合贝壳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一般来说洛可可时期主要是指在法王路易十五时代(1715 年以后)到路易十六时代(1789年截止)内的这段时期。她没有巴洛克艺术的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有的是甜美轻快、精巧华丽。 洛可可风格的服装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这个时代女性为了获得男性的青睐,挖空心思装扮自己,这种努力主要表现在用紧胸衣勒细腰部以及用裙撑增大下半身体积,以及众多的装饰和淡雅的着色。这个时

巴洛克风格建筑

巴洛克风格建筑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畸形的珍珠,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一)巴洛克建筑的主要特征 1、炫耀财富。大量使用贵重的材料,充满了华丽的装饰,色彩鲜丽。 2、追求新奇。建筑师们标新立异,前所未见的建筑形象和手法层出不穷。而创新的主要路径是,首先,赋予建筑实体和空间以动态,或者波折流转,或者骚乱冲突;其次,打破建筑、雕刻和绘画的界限,使他们互相渗透;再次,这是不顾结构逻辑,采用非理性的组合,取得反常的幻觉效果。 3、趋向自然。在郊外兴建了许多别墅,园林艺术有所发展。在城市里造了一些开敞的广场。建筑也渐渐开敞,并在装饰中增加了自然题材。 4、城市和建筑,常有一种庄严隆重、刚劲有力却又充满欢乐的兴致勃勃的气氛。 这些特征同时也是文艺复兴晚期手法主义的发展。 (二)结构特征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

美的无定形存在_浅谈巴洛克艺术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年 第23卷 第2期 ?146? 美的无定形存在 ——浅谈巴洛克艺术 徐 波,吴蔷薇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巴洛克意味着运动、追求新奇、热衷于无穷、不安和对比、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胆融合。巴洛克艺术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平静和克制,而表现为戏剧性、豪华与夸张。本文从“巴洛克艺术概念”、“ 巴洛克艺术兴起的原因及特点”、“ 巴洛克艺术的历史”、“ 巴洛克艺术的表现”等方面对巴洛克艺术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巴洛克;建筑风格;艺术表现 中图分类号:J11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40(2008)02-0146-02 一、巴洛克艺术概念 巴洛克(Baroque)一词本义是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但现在,人们已经公认,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一词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影响很大。意大利B.克罗齐等人认为源出于Baroco,原本是逻辑学中三段论式的一个专门术语;另一说认为源出于葡萄牙语bar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意为各种外形不规则的珍珠,引申为“不合常规”。17世纪末叶以前最初将巴洛克运用于艺术批评,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也就是离经叛道的事物。18世纪用作贬义,一般指称违背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情况。一直到19世纪中叶都是用于贬义而非艺术风格的名称。1888年H.韦尔夫林发表《文艺复兴运动与巴洛克》一书,对巴洛克风格作了系统论述,从此确定了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概念。20世纪西方学者对巴洛克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赋予它不同的意义,但当做一种艺术风格理解仍是主流。 二、巴洛克艺术兴起的原因及特点 巴洛克一词一开始主要针对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风格而言。巴洛克艺术(Baroque art)是十七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初发源于17世纪教皇统治的罗马,那时意大利是欧洲艺术中心,但在巴洛克后期,欧洲艺术中心移转到法国,它并没有明确的艺术风格,只能算是一种爱好和时尚。 文艺复兴意味着平衡、适中、庄重、理性与逻辑;而巴洛克却意味着运动、追求新奇、热中于无穷、不安和对比、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胆融合。巴洛克艺术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平静和克制,而表现为戏剧性、豪华与夸张。 十七世纪欧洲强权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华享受,因此对建筑、音乐、美术也要求豪华生动、富于热情的情调。十七世纪欧洲有新旧教的权力之争。旧教势力用暴力镇压信徒,再积极利用艺术思想形态----巴洛克,去迷惑、征服人心。 巴洛克艺术不排斥异端的感官喜悦,亦忠实于基督教的世界观,故亦是“基督教化的文艺复兴”。它的特点是力图表现或暗示无穷感:例如伸向地平线的道路,展现无际天空幻觉的壁画,运用变换透视效果使其变得扑迷离的镜面手法;强调光线:设计一种人为光线,而非自然的光,产生一种戏剧性气氛,创造比文艺复兴更有立体感、深度感、层次感的空间,造成轮廓线模糊,构图有机化,而有整体感;追求戏剧性、夸张、透视的效果,不拘泥各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线,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 三、巴洛克艺术的历史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 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迭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 作者简介:徐波,男,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教师。

“哥特式艺术”、“巴洛克艺术”、“洛可可艺术”及其风格

十二至十六世纪初期欧洲出现的一种以新型建筑为主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这种建筑风格,一反罗马式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的教堂式样,而广泛地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花窗,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幻觉。反映了基督教盛行的时代观念和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物质文化面貌。代表作品有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教堂、英国的林肯教堂、意大利的米兰教堂等。 “哥特式”(g。thic)一词源于中世纪的建筑,是一种发祥于北法兰西、普及于整个欧洲的国际性艺术样式,包含了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和文学等所有文化现象。 哥特式艺术形式意志的基本性质是指一种无止息的驱动力,沉静是这个驱动力的目标。然而,哥特式形式意志在寻找沉静、求取解脱的过程中,并不能获得真正的沉静和满足。哥特式形式意志融会于混乱的迷狂中,融会于超感官狂喜的强烈渴望,融会于一种悲怆,可以说哥特式灵魂追求的是一个超越实际与感官的世界。正如哥特理论家沃林格尔所言;“正是这被提升了的歇斯底里,才是哥特式现象最突出的标志”,。”人们感受到的是心理的沉醉,并最终获得从感觉世界中解脱出来的无上自由感。 哥特式艺术趣味的复兴 近代以来,欧洲的哥特式艺术热潮持续不断。18世纪中期,英国首先见证了哥特式艺术趣味的复兴,这种复兴是由浪漫主义文学、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激发的,中间夹杂着宗教的虔诚、神秘幽微的自然观、悲怆的宿命情怀等因素。 源于19世纪早期的哥特小说,其要素包括神秘、厄运、死亡与家族诅咒等,从而使得“哥特”这个词汇与恐怖、黑暗和超自然的意境相关联。哥特小说对于维多利亚时代文学样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复兴的哥特式建筑在19世纪十分流行,英国的一些贵族乡绅热衷于在他们的庄园里复建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废墟,以满足怀古的幽情。自拿破仑战争以后,已然对文学和建筑产生影响的浪漫色彩和哥特风格也延伸到了女装之中;在欧洲和美国,晚会上的珠光宝气开始渗透到白天,镶马赛克和浮雕宝石的饰针以及与之相配的珠宝逐渐流行,哥特式艺术成为当时激发浪漫主义艺术家强烈的非古典审美情怀的载体。 巴洛克艺术是指(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 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barroco)。作为形容词,此字有“俗丽凌乱”之意。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它原是18世纪崇尚古典艺术的人们,对17世纪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的一个带贬抑的称呼,现今这个词已失去了原有的贬抑,仅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 虽然“巴洛克”直指缺乏古典均衡性的艺术作品,但其实巴洛克艺术家,与文艺复兴的前辈相同,都很重视设计和效果的整体统一性,巴洛克风格以强调“运动”与“转变”为特点,尤其是身体和情绪方面的,同时,巴洛克也是对矫饰主义的一种反动。

浅谈巴洛克与洛可可的艺术风格_李萌

1引言 艺术好比一朵鲜花,它不可能永葆青春,总有枯萎凋谢失去光彩之时。当历史的车轮步入了17世纪的大门,西方的艺术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文艺复兴运动的逐渐衰落把欧洲带入了崭新的时期。而该时期表现在艺术上的设计风格主要分为两种: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 纵观西方美术史,我们会发现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的艺术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明显特征,它既区别于之前的文艺复兴,又有别于之后的新古典主义,它在他有限的生命时间段里以不同于 浅谈巴洛克与洛可可的艺术风格 李萌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设计系,河南郑州450044) 摘要:巴洛克式与洛可可式是16-18世纪流行于欧洲最主要的艺术风格,它们在西方美术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介绍了两种艺术所产生的时间、文化背景及其代表艺术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出两种艺术形式所各自呈现出的艺术风貌,从而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异同点。 关键词:巴洛克;洛可可;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O-05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ontheArtStyleofBaroqueandRococo LIMeng (ArtDepartmentofHenanBusinessCollege,HenanZhengzhou450044)Keywords:Baroque;Rococo;artstyle ?信息安全技术及应用? 4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科技支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就是要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加强数据中心的建设、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构建产品的平台、测试的平台、企业管理的平台,形成核心的软装备,用这些新型的软装备和厂房、设备、生产线等硬装备共同装备企业新型的工业能力体系。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软装备、硬装备和企业的生产手段、生产流程的集成,才能形成创新平台,才能形成数字化生产线,形成企业管理平台。如果说硬装备是新型工业化的前提,是厂房、设备、生产线等固定有形资源的实施保障,软装备则是实现新型工业化,构建新型工业能力的灵魂,软装备促成信息化共享的流程、规范,软件措施加速数字化建设。在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应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首要任务,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联合攻克技术难题,不仅要开展单向的自主创新,更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注重工程集成的创新,用信息化的手段把企业软硬装备支撑起来,形成企业生产能力的硬装备,形成企业进行设计、制造、管理、控制的软装备,形成企业创新能力的灵魂。通过集成硬装备和软装备,构筑现代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平台,提升整个企业信息化创新能力,支持产品不断创新和实时发展。 5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企业的科学管理直接决定着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我们借鉴国外先进企业经验,重点开展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应用、进销存管理应用、生产制造管理应用、分销管理应用、客户管理应用、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商业智能应用、电子商务应用。突出搭建企业管理平台,主要以ERP及GRM软件为技术,把企业经营决策、项目管理、质量控制、物质配套采购集成起来,支撑企业管理流程的现代化和科学化。企业集团的经营管理,要和集团总部、骨干院所分厂进行业务上的协同管理,和决策信息实行全面共享,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综合业务指标的获取,实现整个集团公司的治理和对各个分厂公司现场情况的了解,达到企业商务运营电子化、管理高效化、企业效益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明全.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J].企业活力.2004,(03). [2]王众托.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申林.走出信息化的陷阱[J].企业研究.2003,(01). 李萌:浅谈巴洛克与洛可可的艺术风格 27

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的不同

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的不同 美术学院1302班 081301008何芳 摘要:巴洛克式洛可可风格它们在西方美术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介绍了两种艺术所产生的时间、艺术特点, 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出两种艺术形式所各自呈现出的艺术风貌, 从而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异同点。 关键词: 巴洛克; 洛可可; 艺术风格 世界是无穷无尽的,生命是无穷无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无尽的在一切即将成为历史的社会里,一切都似乎蕴藏着未知,使我们偶尔产生些许迷茫,或者是不解的困惑。当历史的车轮步入了17 世纪的大门, 西方的艺术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文艺复兴运动的逐渐衰落把欧洲带入了崭新的时期。而该时期表现在艺术上的设计风格主要分为两种:洛克式和洛可可式。纵观西方美术史, 我们会发现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的艺术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明显特征,巴洛克和洛可可在西方艺术史中同属于一个时期, 但因产生年代一前一后, 因此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两者在绘画、建筑、室内装饰、工艺美术等方面都有既相似又相异的地方。 如果说17世纪的巴洛克风是以男性为中心、以路易十四的宫廷为舞台展开的奇特装束,与此相对,18世纪的洛可可风则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

展开的优雅样式。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 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 它的鼎盛期是在17 世纪。“巴洛克”( Baroque) 一词本义是指畸形的珍珠, 专指珠宝表面的不平整感, 用于贬义泛指各种稀奇古怪、离经叛道的事物以及违背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情况。当时人们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 它一反文艺复兴优美而静雅的艺术风格, 强调夸张、浪漫的戏剧感, 这种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的贬低, 直到后来人们才意识到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艺术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教会上层人物和贵族,豪华而毫不吝啬的表现激情使的它既具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二,它打破了理性的宁静与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强调非理性的无穷的幻想与幻觉。表现形式上反应为悲伤,欢乐,神秘,恐惧;表现内容上则是骚动不安的,这即与宗教有关又和当时的社会动乱相连。 三,它极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为巴洛克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核心与灵魂。 四,巴洛克艺术非常注重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无论是在建筑上,雕塑上还是在绘画上都极力打破平面,突出层次和深度。 五,巴洛克艺术是一个综合的艺术,一是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综合,如建筑雕塑与绘画的综合。另一种是建筑物本身各个部分的综合,使其更具整体性和统一感,再者是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以及巴洛克艺术与文学,戏剧,音乐之间的融

巴洛克室内装饰艺术浅析

巴洛克室内装饰艺术浅析 摘要:巴洛克是在文艺复兴发展到颠峰之后,艺术家们在探索今后的出路时,逐渐形成的一种风格。这种装饰风格带来了一种雍容华贵,又有些戏剧性、有些矛盾性的效果。 关键词:巴洛克;装饰艺术;风格 一、巴洛克风格产生的历史背景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指“有瑕疵的珍珠”,带有贬义。巴洛克是在文艺复兴发展到颠峰之后,艺术家们在探索今后的出路时,逐渐形成的一种风格。米开朗基罗及文艺复兴晚期的维尼奥拉、帕拉第奥均开创出一些新的艺术形式。贝尼尼曾经说过:“一个不偶尔破坏规则的人,就永远不能超越它。”威尼斯的建筑师在这个相对自由的城市中,早就超越了所谓的规则。同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守旧势力抬头,海上新航线的开辟也使意大利的经济遇到挫折,这时的艺术不大可能发生剧烈变革,人们只是在具体的细节方面作文章。 当年,由于修建圣彼得大教堂的财源枯竭,教廷使出当年十字军东征时的老办法,发行一种叫“赎罪券”的东西敛财。基督教认为:人是有罪的,在末日审判前赎罪就有机会上天堂。十字军东征时,社会普遍不够开化,人们容易相信这些宣传。但是,时过境迁,逐渐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开始反感教皇的腐朽、奢侈,看到教皇为了给自己撑门面而发行这种东西,就认为他是在拿信仰卖钱。因为教皇掌握教义的解释权,就可以把信仰变成他的个人资本,难道这是上帝的旨意吗?难道一个人一辈子缺德,就因为有钱买“赎罪券”就可以上天堂。反之,穷人就只能下地狱吗? 1517年,德国教士马丁·路德公开发出质问,引起广泛共鸣。这时,由于有了现代印刷技术,《圣经》可以人手一册,不用在听别人讲该如何信仰了,但他们对付他们认为的异端时,手法与宗教裁判所如出一辙。政治的紧张收紧了艺术的空间,艺术家们只能寻求一种中间路线。什么东西用的太多了都会让人厌烦,当掺杂着大量平庸之作时,问题就会更突出。为了解决文艺复兴后期出现的这些问题,设计师开始对古典的规则形式进行改造。 二、巴洛克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在对艺复兴后期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改造和探索时,这种改造给空间和装饰带来了一种雍容华贵,又有些戏剧性、有些矛盾性的效果。虽然古罗马时期出现过几何空间体,但文艺复兴时期并没有去刻意追求空间的几何形态。米开朗基罗将卡比多山上的建筑群中间的广场设计成一个规则梯形,中间放一个椭圆形图案。贝尼尼则把圣彼得大教堂广场设计成了一个梯形接一个椭圆形。这种刻意将空间几何形体化的做法很快被带进室内。帕鲁齐和维尼奥拉设计主持的法尔尼别墅、帕拉第奥设计的圆厅别墅的中厅,都被规整为圆形。在波洛米尼设计的罗马圣卡罗教堂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巴洛克处理空间的高明和简洁。在无规则的地块内,建筑中心用一个近似椭圆形的空间统筹起来,椭圆形与建筑外边缘之间的次要空间就无所谓了。巴洛克不仅擅长处理此类问题,当建筑规模不断扩大以后,空间的组合秩序方面也需要巴洛克。如前所述,用轴线串连的几何空间是巴洛克的重要空间特征,空间轴线方向产生透视效果,形成壮观的空间序列。 以往讨论巴洛克时,总是将重点放在具体的装饰上,这样有失片面。然而巴洛克的装饰的确是它最显著的特征。巴洛克的装饰风格可以归纳为:将古典的秩

浅谈巴洛克风格

浅谈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作为一种风格,却一直是美术史家 们有争论的问题。"巴洛克"一词的原义,含有 不整齐、扭曲、怪诞的意思,大约是十八世纪 古典主义者奉赠给自己不太赞同的前辈艺术 的一个称号。洛克风格虽然继承了文艺复兴时 期确立起来的错觉主义再现传统,但却抛弃了 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追求一种繁复 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 境界。 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西方建筑风格体系(哥特式建筑风格)

西方建筑风格体系 ——浅析哥特式建筑的风格 哥特式建筑是流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了欧洲中世纪艺术的最高成就。 哥特式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盛行于12—15世纪的欧洲大地,前承罗马式后肩文艺复兴。其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其思想、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发展。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通常被称为“哥特式”风格。“哥特式”(Gothic)一词的来源颇难说清,因为“哥特”本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野蛮游牧部落之名称。哥特人自1世纪起开始南迁,并定居多瑙河地区,但在其后漫长的岁月中并未发展出这种子高水落石出平的艺术风格。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在其给教皇利奥十世的信中首先用到“哥特式”一词,借以批评文艺复兴之前中欧及北欧的建筑样式,即把“哥特式”一词作为“野蛮”的同义语,从而将凡是从网尔卑斯山以北传来的东西都称之为“哥特式”的。此后,16世纪的意大利艺术评论家乔尔乔欧·瓦萨里把介于欧洲古代与文艺复兴之间的所有艺术都贬称为“哥特人的创作”,“哥特式”之名在艺术史上遂沿用至今。其实,哥特式艺术与哥特人并无任何联系,它乃“罗马式”艺术的更高发展,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观念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 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尖峭的形式,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哥特式建筑艺术实现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与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其塔形屋顶、飞扶壁结构、玫瑰花窗、柱了雕像等经典建筑特点无不体现其作为“上帝之屋”的宗教精神本质。哥特式建筑最明显的建筑风格就是高耸入云的尖顶及窗户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画。最富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以及凯旋门。哥特式建筑艺术不只影响着中世纪欧洲各艺术领域的发展,更影响着现今世界各艺术领域的发展趋势。 哥特式建筑的典范——科隆大教堂 说到“哥特式建筑”最容易使人联想起来的莫过于那些弥漫着中世纪风情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哥特式大教堂。坐落在德国科隆的“科隆大教堂”,正是这样一座建筑史上的传奇,也是“哥特式建筑”最具代表性的“璀璨明珠”。科隆大教堂是科隆城的象征,是德国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教堂之一,与巴黎圣母院、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教堂。2000多年前,罗马人创建了科隆城。1248年,科隆人又动于建造科隆大教堂,这个工程远比建一座城艰巨,直至1880年10月15日才完成,创造了欧洲建筑史上的奇迹。科隆大教堂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歌特建筑的杰出之作——巴黎圣母院大教堂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是一座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教堂建筑,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圣母院约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间,属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非常具有关键代表意义的一座。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

巴洛克艺术风格赏析

巴洛克艺术风格赏析 论文摘要: 作为脱离规范的形容词,含有不整齐、扭曲、怪诞的巴洛克,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而就是这个在17、18世纪饱受贬义的词,在18世纪后就大放光彩。论文首先从巴洛克的定义入手,推及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的特色、格调对现代建筑的影响。深入分析现代建筑如何对巴洛克建筑风格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中国建筑如何在中国风建筑中融入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巴洛克建筑又有着什么样的格调和特色。? 论文关键词: 巴洛克艺术风格、?建筑格调?、现代中外建筑及其典型风格?、艺术风格及特征、室内风格特点?????????????? 正文:? 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为脱离规范的形容词,含有不整齐、扭曲、怪诞的意思。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它原是18世纪崇尚古典艺术的人们,对17世纪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的一个带贬抑的称呼,现今这个词已失去了原有的贬抑,仅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虽然“巴洛克”直指缺乏古典均衡性的艺术作品,但其实巴洛克艺术家,与文艺复兴的前辈相同,都很重视设计和效果的整体统一性,巴洛克风格以强调“运动”与“转变”为特点,尤其是身体和情绪方面的,同时,巴洛克也是对矫饰主义的一种反动。? 巴洛克的艺术风格及特征: 巴洛克建筑起源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将原本罗马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建筑,添上新的华丽、夸张及雕刻风气,彰现出国家与教会的专制主义的丰功伟业。此新式建筑着重于色彩、光影、雕塑性与强烈的巴洛克特色。建筑造型方面利用规则的波浪状曲线和反曲线的形式赋予建筑元素以动感的理念,是所有巴洛克艺术最重要的特征。巴洛克建筑不再崇尚那种含蓄的逻辑性,而是追求令人感到意外的、如戏剧般的效果。? 巴洛克风格的发展及影响:巴洛克时期的建筑物,一方面有着更强烈的情绪感染力与震撼力,另一方面引人注目、炫耀教会的财富和权势。新的建筑风格尤其体现出新宗教教派的时代背景,例如戴蒂尼会与耶稣会,其目标是增进宗教的普遍与虔诚。十七世纪中叶,巴洛克风格转而表现于豪华宫殿上, 首先在法国--如拉菲特城堡,位于巴黎附近、由佛朗索瓦·芒萨尔设计--随后遍及欧洲。? 巴洛克风格的代表建筑 (一)罗马耶稣会教堂?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二)德国班贝格十四圣徒朝圣教堂内景? 德国巴洛克风格教堂建筑外观简洁雅致,造型柔和装饰不多,外墙干坦,同自然环境相协调。教堂内部装饰则十分华丽,造成内外的强烈对比。着名实例是班贝格郊区的十四圣徒朝圣教堂、罗赫尔的修道院教堂。?圣徒朝圣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厅和圣龛做成三个连续的椭圆形,拱形天花也与此呼应,教堂内部上下布满用灰泥塑成的各种植物形状装饰图案,金碧辉煌。教堂外观比较平淡,正面有一对塔楼,装饰有柔和的曲线,富有亲切感十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