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知识点(练习)全面

《鸿门宴》知识点(练习)全面
《鸿门宴》知识点(练习)全面

《鸿门宴》知识点清点

一.文学常识

司马迁,字,汉夏阳(今城南)人,家、家、家。其父司马,是汉朝,20岁以前在父指导下专心学习,广览群书这为后其写史记奠定了理论基础;20岁后外去考察,足迹遍布南北这为其写史记奠定了实践基础;元封三年继父职任令,得以博览皇家藏书这为其写史记奠定了史事基础。岁时正式动笔写《史记》,中因替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岁终于写完,不久死去。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有震铄古今的帝王如始皇、项羽、邦、汉武帝;有家喻户晓的朝臣如管仲、晏婴、萧何、良;有百战百胜的名将如白起、信、卫青、霍去病;有改革家如吴起、商鞅、武灵王;辩论型的有仪、、郦食其;侠义型的有鲁仲连、荆轲、朱家、郭解;滑稽型的有淳于髡、优旃等等。他们千姿百态,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约有一百多个。

《史记》是我国第部体通史,记事上自传说中的帝,下至帝,首尾年,计篇。分包括十二本纪(帝王)、三十世家(贵族王侯)、七十列传(诸侯之外名官名人)、十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八书(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容包括政治、经济、人物、礼乐、天文、地理、历法、水利、文化等,无不毕载,思想深刻独到,语言丰富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它是杰出的巨著,又是杰出的作品,是古代散文的典,鲁迅先生誉为“,”(《汉文学纲要》)。

二.为下列加点字的字注音。

沛.公()美姬.()崤.山()鲰.生()戮.力()数.目()

玉玦.()樊哙.()瞋.目()目眦.()刀俎.()杯杓.()

沛公欲王.关中()日飨.士卒()增说.项羽曰()

按剑而跽.()彘.肩()卮.酒()目眦.尽裂()

参乘.()切而啖.之()从百余骑.()

三.通假字

1.距.关,毋.诸侯(通,释义:;通,释义:;通,释义:;)

2.良出,要.项伯(通,释义:)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释义:)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通,释义:)

5.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释义:)

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通,释义:)

7.交戟之卫士欲止不(通,释义:)

8.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释义:)

9.因击沛公于坐.。(通,释义:)

10.秋豪.不敢有所近。(通,释义:)

11.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通,释义:)

12.私见良,具.告以事。(通,释义:)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通,释义:)

四、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未得.与项羽相见。()

2.当是.时。()

3.素.善留侯良。()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5.欲呼良与俱去.。()

6.毋.从俱死也。()

7.亡.去不义。()

8.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9.不如因善遇.之。()

10.增数.目项王。()

11.卮酒安足.辞!()12.度.我至军中。()

13.沛公不胜.杯杓()

14.闻大王有意督过

..之()

15.与臣游.()

16.若.入前为寿

..()()

17.杀人如不能举.()

18.窃.为大王不败也()

19.坐须臾

..()

20.相去.()

21.置.车骑()

五、一词多义(一)举:

1.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杀人如不能举()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4.叔敖举于海()

5.南取,西举巴蜀(()

(二)军:

1.沛公军霸上()

2.为击破沛公军()

(三)意:

1.其意常在沛公也()

2.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

3.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四):

1.哙拜,起,立而饮之()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3.乃令良留()

4.使君罗敷:“宁可共戴不?”()

(五)如:

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2.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3.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4.万事如意()

(六)故

1.故听之()

2.君安与项伯有故()

3.故遣将守关者()

(七)辞

1.卮酒安足辞()

2.未辞也()

3.大礼不辞小让()

(八)幸

1.妇女无所幸()

2.故幸来告良()

(九)去

1.亡去不义()

2.相去四十里()

(十)当

1.当是时()

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六、虚词

1.固.不如也()

2.君安.与项伯有故()

3.以示之者三.()

4.若属

..皆且为所虏()

5.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6.会其怒,不敢献()

(一)为

1.使子婴为相(读音用法释义)

2.为击破沛公军(读音用法释义)

3.约为婚姻(读音用法释义)

4.窃为大王不取也(读音用法释义)

5.何辞为(读音用法释义)

6.若属皆且为所虏(读音用法释义)

7.军中无以为乐(读音用法释义)

8.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读音用法释义)

9.谁为大王为此计(读音用法释义)

10.且为之奈何(读音用法释义)

11.客何为者(读音用法释义)

12.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读音用法释义)

13.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读音用法释义)(读音用法释义)(二)因:

1.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用法释义)

2.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用法释义)

3.蒙故业,因遗策(用法释义)

4.然后贱华为城,因河为池(用法释义)

5.不如因善遇之(用法释义)

(三)以

1.具告以事(用法释义)

2.籍何以至此(用法释义)

3.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用法释义)

4.还军霸上,以待项王(用法释义)

(四)且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用法释义)

2.若属皆且为所虏(用法释义)

3.且为之奈何(用法释义)

(五)于

1.长于臣(用法释义)

2.沛公左司马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用法释义)

3.樊哙覆其盾于地(用法释义)

(六)乃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用法释义)

2.良乃入(用法释义)

3.于是遂去。乃令良留。(用法释义)

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用法释义)

(七)然

1.沛公默然(用法释义)

2.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用法释义)

3.不然,籍何以至此? (用法释义)

(八)者

1.楚左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用法释义)

2.今者项庄拔剑舞(用法释义)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用法释义)

4.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用法释义)

5.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用法释义)

七、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活用成,解释:)

2.沛公欲王.关中(活用成,解释:)

3.地可尽王.也。(活用成,解释:)

4.先破入者王.之。(活用成,解释:)

5.增数目.项王(活用成,解释:)

6.籍.吏民封府库(活用成,解释:)

7.刑.人如恐不胜(活用成,解释:)

8.亡去不义.。(活用成,解释:)

小结1:一般来说,名词处在的位置上,或者名词带有,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活用成,解释:)

2.吾得兄.事之(活用成,解释:)

3.头发上.指(活用成,解释:)

4.常以身翼.蔽沛公。(活用成,解释:)

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①(活用成,解释:)②(活用成,

解释:)③(活用成,解释:))

6.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活用成,解释:)

7.沛公已去,间.至军中。(活用成,解释:)

小结2: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处所名词有时可直接作状语外,其他名词作状语时,后面要带

上助词“地”,或者前面有介词,构成介宾短语。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直接作语却很普遍,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1.项伯杀人,臣活.之(活用成,解释:)

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活用成,解释:)

3.交戟之卫士欲止.不(活用成,解释:)

4.拔剑撞而破.之(活用成,解释:)

小结3: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

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一般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属使动用法。

1.此其志不在小.(活用成,解释:)

2.沛公今事有急.。(活用成,解释:)

小结4: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

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字或数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1.素善.留侯良(活用成,解释:)

小结5: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

词。该句中的“善”原是形容词,这里作“跟……交好”解,用作了动词。

1.此亡之续.耳。(活用成,解释:)

小结6:动词活用作名词,是指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字或“之”字。

八.古今异义

1.沛公居时(古义:;今译:)

2.将军战(古义:;今译:)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古义:;今译:)

4.今人

..有大功而击之(古义:;今译:)

5.而听细说

..(古义:;今译:)

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今译:)

九、特殊句式

(一)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征,并指出句式特征的标志。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5.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

气也。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7.亚父者,增也。

8.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9.此亡之续耳。

10.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1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二)下列句子是省略句,请补充省略的成份,并指出是哪种省略。

1.为击破沛公军(省略)

2.欲呼良与俱去(省略)

3.竖子不足与谋(省略)

4.具告以事。(省略)

5.亡去不义,不可不语。(省略)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省略)

7.项王受璧,置于坐上。(省略)

8.竖子不足与谋。(省略)

9.籍吏民封府库(省略)

10.沛公欲王关中。(省略)

11.还军霸上(省略)12.将军战,臣战。(省略)

13.如彘肩上(省略)

(三)下列句子为倒装句,请指出是哪种倒装类型,在原句中加以标示;并加以还原。

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倒装类

型)

2.不然,籍何以至此(倒装类型)

3.客何为者(倒装类型)

4.大王来何操(倒装类型)

5.沛公安在(倒装类型)

6.籍何以至此(倒装类型)

1.沛公左司马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倒装类

型)

2.具告以事(倒装类型)

3.今日之事何如?(倒装类型)

4.沛公欲王于关中。(倒装类型)

5.良曰:“长于臣。”(倒装类型)

6.得复见将军于此。(倒装类型)1.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倒装类

型)

(四)下列句式是句,指出特殊句式的标志。

1.若属皆且为所虏。

2.吾属今为之虏矣。

十、固定结构。

1.财物无所

..取,妇女无所

..幸()

2.孰与

..君少长()

3.何.辞为.()

4.为之奈何

..?()5.所以

..遣将守关者。()

6.吾知所以

..距子也。()

7.军中无以

..为乐()

十一.解释成语名句集锦:

1.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2.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

3.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4.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十二.重点翻译句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

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译:。

3.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译:。

4.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译:。

十、古代“座次”问题:

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室: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

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西——北——南——东

十一、古代的礼节:

坐: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铺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

跪:仍象坐姿态,但臀离脚跟,伸直腰板。跽:长跪,把身体挺得很直。

顿首:跪而头碰地后再抬起。稽首:较“顿首”礼节更重,头碰地时停留的时间较“顿首”长。

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再拜:拜了又拜为“再拜”。

十三.课文结构,故事情节:

本文中心:鸿门宴本文线索:杀不杀邦本文顺序:时间顺序

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

开端:宴前交代鸿门宴的由来:无伤告密亚父定计夜访良邦定策项伯说情

高潮:宴中宴上的斗争:沛公罪增示意项庄舞剑樊哙闯帐义责项羽

结局:宴后宴后余事:沛公逃席良留项王受璧增愤骂诛杀无伤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邦”为线萦,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邦始,到邦被放终,以无伤密告始,到无伤被诛杀终;以增劝说项羽始,到增怒骂项羽终。全文情节五起五落,弛有效,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也可说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如下文所示:

密项玦项剑项帐项沛告伯举羽舞羽闯

王留公

伤夜增不庄翼哙款良诛

无访应项蔽樊

待奸

写作特色:全文情节五起五落,弛有效,波澜起伏

十五.故事情节—人物形象

1.项羽:听无伤言(大怒)——决意伐——受项伯说(许诺)答应善遇——受罪(留饮)自愧设宴——见增举佩(默然)纵容邦——见伯护(不应)继续纵容——樊哙闯斥(称赞)赐坐赐酒——良留(不追)安然受璧

性格特点: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胸无城府、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刚愎自用,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

2.邦:为之奈何(惊)——求救良(问)——拉拢项伯(谋)——罪项羽(奸)——脱身独去(识)——留良代(周)

性格特点:生性懦弱、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变、头脑清醒、善于应变、虑事周到、善于用人。

3.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邦利用。

4.良:对邦忠诚,紧急关头,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

5.项伯:讲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

6.无伤:项强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7.项庄: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邦未成,笨拙无能。

8.樊哙:忠诚。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粗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辩,慷慨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

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集团项羽增项伯项庄

邦集团邦良无伤樊哙

对比照应,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孰是孰非,孰胜孰负,不问自明。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缺乏远虑,用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部不团结;

邦则与之相反,虽处劣势,但能忍辱负重,虚心下问,善于机变,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奸。、项在斗争中地位发生的变化,胜项负自成定局。

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1、善于把人物放到尖锐矛盾冲突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心和性格;

2、善于运用对比;

3、语言精炼,生动形象。

十六、探究学习:项羽的悲剧根源。

有人说项羽放走邦有“妇人之仁”,但轼却认为表现了他的“君子风度”。你怎样看这个问题?

十七.理解课文“四美”及人物要点

1.情节结构之美:首尾呼应,环环相扣。

2.语言形式之美:个性化的语言,迎合性的语言,透露心迹的称谓。

3.史传文笔之美: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冷眼观世事,留待后人评。4.人物形象之美:项羽──悲剧英雄,邦──识时务者为俊杰

十八、补充资料:

资料一:项羽、邦作品

(一)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二)大风歌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资料二: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

肯竟学。

资料三:

始皇游会稽,渡、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高祖常徭,纵观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解说:项羽直率粗犷与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资料四:

末,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无遣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剽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

解说:在灭战争中,邦大军几乎兵不血刃,军即闻风瓦解。反观项羽却一路苦战,在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之中来到时,已是姗姗来迟。

资料五:

项羽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解说:性格急噪与老奸巨猾对比鲜明。

资料六: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解说:面对失败,项羽英雄气短,邦自我控制、积极乐观。

资料七:

夫失其政,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急,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分袭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自矜功伐,奋其斯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解说: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写的,他一方面号称“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

资料八:“古往今来看项羽”

(一)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政由羽出,近古者未尝有也,赞之!王侯叛之,难矣!不觉寤不自责,过矣!

(二)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三)周恩来“一”字评霸王

1960年,周恩来总理在总政排练场审查出国节目时,对京剧《霸王别姬》及项羽其人,有过一针见血的评语。有趣的是,每句评语都不过三四个字,而且皆以“一”字打头。

当戏演到项羽不顾形势不利,不听劝阻,决意出战时,周恩来评道:“一言堂。”

项羽回到后宫,虞姬继续规劝:千万不可发兵,以免中了邦奸计。但项羽不容分说,回绝道:“孤意已决,明日发兵!”周恩来评道:“一家之长。”

演到项羽孤军深入,落进了邦设好的埋伏圈时,周恩来评曰:“一意孤行。”项羽终于被困垓下时,周恩来评曰:“一筹莫展。”

当虞姬备酒,项羽吟唱“力拔山兮”时,周恩来评曰:“一曲挽歌。”

当汉兵将至,面临四面楚歌,虞姬拔剑自刎之际,周恩来指出:“一败涂地。”

资料九:诗词中对项羽的评价:

(一)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二)题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三)咏项羽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四)人民解放军占领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五)霸王别姬屠洪刚

我站在烈烈风中/不能荡尽绵绵心痛/望苍天/四方云动/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

我站在烈烈风中/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望苍天/四方云动/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

人世间有百媚千抹/我独爱爱你/那一种/伤心处别时路有谁不同/多少年恩爱匆匆葬送/

我心中你最忠/悲欢共生死同/你用柔情刻骨/换我毫情天纵/我心中你最忠/

我的泪向天冲/来世也当称雄/归去斜阳正浓

二十.拓展训练: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划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为五岁,所当无故,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之,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

1.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5分)

①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②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③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④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⑤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户,吾为若德.()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译文:

②吾知公长者。译文:

③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译文:

3.节选的这一部分反映了“楚汉相争”最后的情况与结局。请你简要写出此时相遇的主要行迹。(6分)(80字以)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二、1.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通“彩”,颜色 2.距关,毋内诸侯/毋从俱死也/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距,通“拒”,把守;毋,通“无”,不要;内,通“纳”,接纳,进入。 3.张良出,要项伯通“邀”,邀请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违背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早些 6.令将军与臣有却通“隙”,隔阂,嫌怨 7.因击沛公于坐/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座”,座位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通“否”,否则,不这样 9.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通“骖” 二、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出入: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表示意义,另一个陪衬,此处偏在“入”。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存亡”,偏在“亡”。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5.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6.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古义:不超过。今义:用在后半句的开头,表示转折,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沛公军霸上/还军霸上/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秦地可尽王也称王 3.亡去不义/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恪守信义 4.籍史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登记 5.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6.若入前为寿上前 7.刑人如恐不胜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8.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二)名词作状语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于是项伯复夜去在夜晚 2.吾得兄事之像兄长一样 3.日夜望将军至在白天在黑夜 4.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5.头发上指向上 6.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已去,间至军中从小路 (三)形容词作名词 1.此其志不在小小的方面

鸿门宴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是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小编整理了鸿门宴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 1鸿门宴原文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xiǎng)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zōu)生说(shuì)我曰:‘距关,毋内诸侯, 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zhī)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梳理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梳理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全部) 良乃入,具告沛公(“具”通“俱”,全部)— 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二、古今异义 1.范增说项王曰(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3.亡去不义(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固:古义:本来;今义:坚固。) 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玩,游览。) 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 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7.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9.公敢入乎(敢:古义:能够;今义:有勇气、有胆量做某事。) 10.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谢:古义:谢罪,道歉;今义:感谢。) 11.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1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指河北省。 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 13.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1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鱼肉:古义:鱼和肉;今义:鱼的肉。) 15.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走:古义:逃跑;今义:步行。) 16.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三、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 秦地可尽王也(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 3.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4.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 5.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夜:名词作状语,连夜。) 6.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用作名词,危急之事。) 7.亡去不义(义:名词用作动词,合于义。)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义:名词用作动词,合于义。) 8.君安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 9.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10.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1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触,沾染。) 12.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造册。) 13.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1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15.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言: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16.范曾数目项王(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完整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完整) 帅本明整理 一、注音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鲰(鲰,zōu,卑微,浅陋) 生说(读“shuì“劝告,劝诫)我曰奉卮酒为寿(卮zhī,酒器)戮(戮,lù联合,一同) 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目眦(眦,zì眼角)尽裂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彘,zhì,猪) 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不胜杯杓(胜古读shēng,桮bēi,杓sháo,杓,同“勺”,酒器) 沛公欲王关中(王wàng,称王)沛公参乘(shèng) 奉卮酒为寿(祝酒)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亡去不义(逃跑)沛公起如厕(到,往) 请往谓项伯(请允许我)礼不辞小让(辞:回避让:责备)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再拜献大王足下(献两次)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若入前为寿(你) 二、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①距,通“拒”,把守。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却。却,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②因击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古时乘车。 14、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 三、词类活用 1. 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积累(练习答案)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积累(练习答案)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良乃入,具告沛公(“具”通“俱”,全部) 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9. 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彩色) 1.范增说项王曰(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3.亡去不义(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固:古义:本来;古义:坚固) 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往,游览) 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 系) 7.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 对) 10.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指河北省。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 11.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鱼肉:古义:鱼和肉;今义:鱼的 肉) 13.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走:古义:逃跑;今义:步 行) 14.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有活用现象的词并分析。)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秦地可尽王也(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 3.亡去不义/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义:名词用作动词,合于义) 4.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5.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言: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6.范曾数目项王(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 7.若入前为寿(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8.寿毕,请以剑舞(寿:名词用作动词,敬酒并祝人长寿) 9.樊哙侧其盾以撞(侧:名词用作动词,偏过) 10.道芷阳间行(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11.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12.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夜:名词作状语,连夜) 13.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14.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15.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16.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7.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2.距.①关,毋.内.②诸侯。①距,通“拒”,把守。②内,通“纳”,接纳,进入。(《晏子治东阿》他库少内.)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5.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 6.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②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二)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①沛公欲王.关中。②秦地可尽王.也。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于是项伯复夜.去。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5.①亡去不义.。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6.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0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③间,动词作状语,抄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学考复习1 《鸿门宴》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文学常识 1.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继父职,得览皇家珍藏图书文献;后因替兵败而降匈奴的李陵辩护,遭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国家机要文件),发愤著述,于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其中较有影响被选入中学教材的有:《陈涉世家》、《屈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 后人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人物形象分析 项羽:自矜功伐、刚愎自用、妇人之仁。自认为是诸侯中的霸主,得知刘邦“欲王关中”,触犯尊严,决定进攻;但听刘邦辩称“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怒意全消,不把刘邦视为对手。且不听范增之言,错失良机,铸成大错。 刘邦:善于审时度势,能屈能伸;利用项伯,巧结婚姻。自知难敌项羽,故登门道歉,甘受其辱。且善于用人,借助张良、樊哙等,为其出谋划策,为其舍身保驾,一步步由被动变为主动。 写作借鉴 (1)善于通过激烈的矛盾斗争刻画人物性格 鸿门宴自始至终充满矛盾斗争,推波涌谰,扣人心弦。通过人物的各自具体表现(语言、行动、神态),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不同性格。 (2)语言精练生动、绘声绘色 项羽语言——骄横气盛刘邦语言——礼仪备至 范增语言——老谋深算张良语言——老练透辟 樊哙语言——豪壮威严项伯语言——似巧实拙 一、通假字 ①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色彩、颜色。) ②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距,通“拒”,把守、防守;内,通“纳”,接纳、容纳。) ③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背叛。)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⑥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隙。) ⑦因击沛公于坐 / 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⑧不者,若辈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⑨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容纳。) 二、古今异义 ①沛公居山东 ..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 ②约为婚姻 ..(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 ③项王许诺 .. / 项伯许诺(古:答应;今:许下诺言。)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古:意外的变故;今:表程度,很、甚。) ⑤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 ..,臣战河南 ⑥而听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说) 三、偏义复词 ①孰与君少长 ..?(少长,词义偏向“长”,“少”可不译)(译:他和您相比,谁年纪大?)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 ..与非常也(出入,词义偏向“入”,“出”无义)(译: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四、词类活用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试卷版(含答案)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①皆为龙虎,成五采() ②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③张良出,要项伯()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⑥令将军与臣有卻() ⑦因击沛公于坐 /置之坐上() ⑧不者,若辈皆且为所虏() ⑨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二、一词多义 1.去2.立 ①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①哙拜谢,立而饮之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②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3.谢4.因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①因击沛公于坐 ②哙拜谢②因招樊哙出 ③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5.为 ①为击破沛公军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③窃为大王所不取也)④吾属今为之虏矣 ⑤君王为人不忍⑥为之奈何? ⑦客何为者?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6.幸 ①妇女无所幸②故幸来告良 7.从 ①毋从俱死也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8.之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为之奈何? ③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9.善 ①素善留侯张良 ②不如因善遇之

10.故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1.乃 ①乃令张良留谢/乃令张良留谢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2.去 ①亡去不义②相去四十里 13.胜 ①刑人如恐不胜②沛公不胜杯杓 14.如 ①固不如也②劳苦而功高如此 ③沛公起如厕 15.请 ①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②寿毕,请以剑舞③军中无以为乐, 请以剑舞 / 臣请入,与之同命 16.置 ①沛公则置车骑②置之坐上 17.且 ①且为之奈何?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臣死且不避 18.军 ①沛公军霸上②为击破沛公军 19.说 ①鲰生说我曰②而听细说 20.当 ①当是时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21.得 ①未得与项羽相见②吾得兄事之 22.然 ①沛公默然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三、古今异义 ①沛公居山东时(古:;今:。) .. ②约为婚姻(古:;今:。) .. ③项王许诺 / 项伯许诺(古:;今:。) ..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今:。) ..

(完整版)鸿门宴知识点及练习集合

鸿门宴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飨.士卒( ) 犒.劳( ) 鲰.生( ) 卮.酒( ) 有郤.( ) 玉玦.( ) 樊哙.( ) 目眦.( ) 参乘.( ) 彘.肩( ) 刀俎.( ) 杯杓. ( )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距关,毋内诸侯 (2)张良出,要项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 令将军与臣有郤 (5)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素善.留侯张良 (2)籍.吏民 ( ) (3)范增数目.项王( ) (4)因. 击沛公于坐( ) (5)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6)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7)沛公起如.厕( ) (8)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 4.名句填空。 (1)今者项庄拔剑舞,________________。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__________________,天下皆叛之。 (3)________________,大礼不辞小让。 一、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卮.酒(zh ì) 刀俎.(z ǔ) 杯杓.(sh áo) B .参乘.(sh èn ɡ) 瞋.目(zh ēn) 美姬. (j ī) C .鲰.生(z ōu) 左尹.(y ī) 戮.力(l ù) D .玉玦.(ju é) 隔阂.(h é) 披帷.(w éi) 2.下列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因击沛公于坐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④范增数目项王 ⑤令将军与臣有郤 ⑥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⑦皆为龙虎,成五采 ⑧张良出,要项伯 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⑩毫毛不敢有所近 A .①③⑥⑦⑨ B .②④⑤⑦⑩ C .②④⑥⑧⑩ D .①③⑤⑧⑨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旦日..飨士卒 B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C .此其志不在小. D .常以身翼.蔽沛公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 .旦日飨士卒..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沛公则置.车骑//置.之坐上 B .乃令张良留谢.//则与斗卮酒,哙拜谢. C .樊哙从良坐.//因击沛公于坐. D .毋内.诸侯//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6.下列句子的句式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 .大王来何操 B .亚父者,范增也 C .得复见将军于此 D .若属皆且为所虏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让:谦让。 B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过:责备。 C .大王来何操. 操:拿,携带。 D .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再拜:第二次拜。 8.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相去.四十里//沛公已去. B .沛公不胜.杯杓//不胜.枚举 C .沛公安.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D .道芷阳间.行//间. 至军中 9.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乃.令张良留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 .公为我献之.//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 C .不如因.善遇之//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何辞为. 10.选出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 A .沛公安在 B .大王来何操 C .为之奈何 D .何辞为 (二) 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美姬(j ī) 鲰生(z ōu ) 以飨士卒(xi ǎng ) 按剑而跽(j ì) B .樊哙(ku ài ) 卮酒(zh ī) 瞋目视之(ch ēn ) 目眦尽裂(c ì) C .玉玦(ju é) 参乘(sh èng ) 切而啖之(d àn ) 不胜桮杓(be ī) D .刀俎(z ǔ) 彘肩(zh ì) 戮力攻秦(l ù) 从百余骑(j ì ) 2.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 ②亡去不义 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④固不如也 ⑤秦时与臣游 ⑥旦日不可蚤自来谢项王 ⑦不如因善遇之 ⑧且为之奈何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并解释。(5分,每个1分)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要项伯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4.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军 ①沛公军霸上( ) ②为击破沛公军( )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2)为 ①为击破沛公军( ) ②皆为龙虎( )③何辞为( ) (3)于 ①使人言于项王曰( ) ②贪于财货( )③长于臣( ) (4)之 ①珍宝尽有之( ) ②为之奈何( )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④鲰生说我曰……故听之( ) 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⑸幸 ①妇女无所幸( ) ②故幸来告良( ) 5.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沛公居山东时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形式,并加以解释。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④ 范增数目项王, 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戮力攻秦( ) ②范增数目项王( ) ③因击沛公于坐( ) ④故遣将守关者( ) ⑤而听细说( ) ⑥坐须臾( ) ⑦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⑧若入前为寿( ) ⑨常以身翼蔽沛公( ) ⑩臣死且不避( ) 8.对下列各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时与臣游 游:交往 B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缘故 C .沛公起如厕 如厕:上厕所

(完整版)《鸿门宴》文言知识整理(2)

《鸿门宴》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2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 3毋从俱死也 毋内诸侯毋:通“无”,不要 内:通“纳”,接纳,使进入 4距关距:通“拒”,把守的意思 5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6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 7不敢倍德倍:通“背”,忘恩 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10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11不者不:通“否”,不这样的话13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使进入14沛公不胜杯杓杓:同“勺”,酒器 14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二、古今异义 1范增说项羽曰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3亡去不义去:古义,离开,逃走;今义,离开某处前往某处4秦时与臣游游:古义,交往;今以,游玩 5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6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不同寻常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7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9将军战河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 今义,河北省 10臣战河南 ..河南:古义,黄河以南; 今义,河南省 11若入前为寿寿:古义,动词,敬酒时献祝颂之词 今义,长寿 12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离间之言; 今义,仔细说来,详细地讲13四人持剑盾步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14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鸿门宴知识点整理

《鸿门宴》知识点整理 【字音】 旦日飨(xiǎng)士卒鲰(zōu)生说(shuì)我曰 奉卮(zhī)酒为寿数(shuò)目项王戮(lù)力瞋(chēn)目玉玦(jué) 目眦(zì)尽裂按剑而跽(jì)参乘(cān shèng) 彘(zhì)肩刀俎(zǔ)樊哙(fán kuài) 不胜(shēng)杯杓(sháo;同“勺”,酒器) 沛公欲王(wàng)关中毋内(nà)诸侯 【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全部) 良乃入,具告沛公(“具”通“俱”,全部) 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古今异义】

1.范增说项王曰(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3.亡去不义(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固:古义:本来;古义:坚固) 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往,游览) 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7.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9.公敢入乎(敢:古义:能够;今义:有勇气、有胆量做某事) 10.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谢:古义:谢罪,道歉;今义:感谢) 11.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1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指河北省。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大全结_一词多义_通假字_词类活用_虚词实词_特殊句式等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距①关,毋内②诸侯。①距,通“拒”,据守。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②内,通“纳”,接纳,是进来。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7.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隙。 二、虚词实词 (一)实词: 1.飨土卒 (飨;犒劳) 2.夜驰之(之:到,往) 3.无所取 (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4.从沛公 (从:跟从) 5.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6.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 (料:估量:当:抵挡) 7.与臣游(游:交往) 8.籍吏民 (籍:登记) 9.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副词,进入) 10.具言 (具:详细,完备) 11.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12.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13.窃为大王不败也 (窃;私下里) 14.坐须臾(须臾:片刻) 15.相去(去,距离) 16.置车骑 (置;放弃) 17.督过之 (督过:责备) 18.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1.固不如也 (固:当然,本来) 2.君安与项伯有故 (安:怎么) 3.孰与君少长 (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4.人有大功而击之 (而:却) 5.因言曰 (因:趁机) 6.今者有小人之言 (者:助词,不译) 7.不然,籍何以至此 (然:这样) 8.因留沛公与饮 (因:于是) 9.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10.因击沛公于坐 (因,趁机) 11.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属:你们这些人) 三、词类活用 1. 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 ①亡去不义。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符合信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 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四、一词多义 1.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道歉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复习课程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 与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责备) 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 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三、词类活用 1. 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归 纳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积累(练习答案)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良乃入,具告沛公(“具”通“俱”,全部) 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9. 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彩色) 1.范增说项王曰(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3.亡去不义(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固:古义:本来;古义:坚固) 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往,游览) 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7.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10.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指河北省。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 11.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鱼肉:古义:鱼和肉;今义:鱼的肉)13.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走:古义:逃跑;今义:步行)

《鸿门宴》翻译及重点总结

《鸿门宴》译文及重要知识点 【1】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能跟项羽相见。邦的左司马无伤派人对项羽说:“邦想(在)关中称王,让子婴担任(他的)相国,珍宝全都归他所有。”项羽非常生气地说:“明天用酒肉犒劳士兵,替(我)打败邦的军队!”在这时,项羽的军队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邦的军队十万人,(驻扎)在霸上。增劝告项羽说:“邦(在)居住时,贪图财物,喜爱美女。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不要,妇女一个也不宠幸,这(表明)他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我派人观望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呈现五彩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赶快攻打(他)不要失掉(时机)!” ◆本节重要知识点 1.军,名词作动词,驻军。未得:没能。得,能够。言于项羽:介词短语后置句,“于项羽言”。 2.欲王(wàng)关中:王,名词作动词,称王。介词短语后置句,省略句,“欲(于)关中王”。 3.为:担任。动词。尽:全都。旦日:明天。飨:用酒肉犒劳。 4.为(wèi)击破:省略句。“为(吾)击破”。为,替。当是时:在这时。是,译为“这”。 5.增说项羽曰:说,shuì,劝说。 6.沛公居:是省略句,“沛公居(于)”;也是介词短语后置句,“沛公(于)居”。 7.此其志不在小:判断句。标志:“此…”。此天子气也:判断句,标志:“此…也”。 小,形容词做名词,小的方面。 9.急击勿失:省略句,“急击(之)勿失(之)”。两个代词“之”指代的容不一样。 【2】楚国左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平时和留侯良交好。良这时跟随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邦军中,私下会见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良),想叫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跟从(他)一起死啊。”良说:“我替王护送沛公(入关),沛公现在事情有急难,(我)逃跑离开不合道义,不能不告诉(他)。” ◆本节重要知识点 1.楚左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标志:“者……也”。季父,叔父。伯仲叔季。 2. 素:平时。善: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和…交好。从:跟从,跟随。 3. 夜驰之沛公军:夜,名词活用做状语,连夜。之:动词,到。 4. 具告以事:是省略句,“具告(之)以事”;也是介词短语后置句,“以事具告(之)”。 5.与俱去:省略句,“与(之)俱去”。毋从俱死也:省略句,“毋从(之)俱死也”。 6.亡:逃跑。去:离开。不可不语:省略句,“不可不语(之)”。 【3】良就进去,(把事情)详细地告诉邦。邦大吃一惊,说:“怎么办呢?”良说:“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邦)说:“浅陋无知的人劝我说:‘把守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国的地盘可以全部(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的军队)吗?”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良说:“请让我前往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良说:“在朝时(项伯)和我交游,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有紧急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邦说:“(他)与你(年龄)相比谁更大谁更小?”良说:“(他)比我大。”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应当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本节重要知识点 1.乃:就。具:详细地。为(wéi)之奈何:怎么办呢?为,动词,对付。 2.谁为(wèi)大王:为,介词,替。为(wéi)此计:为,动词,献出。一词多义现象。 3.距关:距,通“拒”,把守。毋诸侯:,通“纳”,接纳,让……进来。 4.料:估计。当:抵挡。默然:然,…的样子。固,本来。如:比得上。不如,比不上。 5.安:怎么。有故:有交情。时:名词做状语,在朝时。游:交游,交往。 6.活之:使动用法,使……活,译为“救活”。故:所以。幸:幸亏,幸而。

鸿门宴文言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 与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责备) 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 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三、词类活用 1. 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 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 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 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 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 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 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 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 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且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 (邵通隙)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河南,古义指黄河以北的地区、黄河以南的地区。) 沛公在山东时(山东,古义指崤山、函谷关以东地带。) 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指意外变故。) 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结成亲家。) 三,解释下列多义词 为 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读 ) 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读 ) 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读 ) 军中无以为乐(动词,做,读) 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读)

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读 ) 何辞为 (句末语气词,呢,读 ) 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读 ) 故 故听之(连词,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 辞 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 未辞也(告辞,辞别)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幸 妇女无所幸(宠幸) 故幸来告良(幸而) 四,找出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并解释,然后进行归纳 1,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 ) 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名册) 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 若入前为寿(前,上前) 道正阳间行(道,取道) 2,形容词用作名词 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万面) 大行不顾细谨(细谨,细枝末节)

3,动词用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续,后续者) 4,名词用作状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晚) 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一样,表对人的态度)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从小道,表方式) 5,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下来)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随)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止步) 五文言句式 1,省略句 沛公欲王(于)关中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左右)则与一生彘肩 2,宾语前置句 客何为者(客为何者) 籍何以至此?(籍以何至此) 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 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 六,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