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蟹(扣蟹)养殖技术

种蟹(扣蟹)养殖技术
种蟹(扣蟹)养殖技术

蟹种(扣蟹)养殖技术

一、概述:

河蟹,也叫毛蟹、螃蟹,学名叫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该属以螯足密生绒毛而得名。其肉味鲜美,营养价值很高,据分析每l00克可食部分中,蛋白质含量为14%,脂肪5.9%,碳水化合物7%,水份71%,灰分1.8%,核黄素0.71毫克,维生素A5960国际单位,热量139千卡。此外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深受人们欢迎的珍贵水产品,同时也是出口创汇的水产品之一。

河蟹适应性强,分布较广,北自辽宁鸭绿江,南至广东雷州半岛,都有分布。我国有丰富的内陆水域资源,大力发展河蟹的增养殖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河蟹增养殖生产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等特点,是综合开发利用大水面资源的一个重要项目,对于提高淡水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水产业再上新台阶有着重要作用。其次,河蟹的适应性强,饵料来源广,养殖技术并不十分复杂,特别适宜农村专业户发展养殖,对于致富农村、繁荣农村经济有着重要作用。另外,河蟹可以和鱼混养,可以和水稻、水生作物共生,利用水稻田提高综合效益。因此,充分利用各类水域资源,大力发展河蟹增养殖,有着十分广阔的前途。

二、河蟹的生态习性

1. 生活习性

(1)栖息;喜穴居和隐藏在石砾、水草丛中。河蟹营穴能力很强.洞穴一般呈管状,底端不与外界相通。穴道与地平面约有10度左右的倾斜,穴道深处常有少量积水,使洞穴保持潮湿。洞口与直径基本一致,并与蟹体大小相宜,洞口形状呈扁圆形、椭圆形或半圆形等,穴道长20-80厘米,甚至一米以上。

(2)食性:河蟹为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动物。动物性饵料有鱼、虾、螺蚬、蠕虫、蚌肉、蚯蚓等,植物性饵料有浮萍、马来眼子菜等多种水生维管束植物以及豆饼、花生饼、小麦、玉米、芝麻等饵料。

河蟹的食量很大,且贪食,在食物丰盛的夏季,一只成蟹可连续捕食数只螺类。在河蟹接近成熟期不仅夜晚出来觅食,有时白天也出来觅食。河蟹饱食后,除本身消耗外,

多余的营养便贮藏在肝脏中,形成蟹黄。河蟹的忍饥能力也很强,健康的蟹10天或更长一些时间不进食也不会死亡,这为商品蟹的长途运销提供了条件。

(3) 争食和好斗:河蟹具有抢食和好斗的天性。平时会为争夺食物而互相格斗。在河蟹分布密度较大、饵料不足时也会相互残杀。因而无论是天然捕捞蟹或人工养殖的蟹,常会发现附肢残缺现象。在河蟹交配季节,数只雄蟹为争夺一只雌蟹常凶猛格斗,经久不息,直至最强的雄蟹获得雌蟹为止。在食物十分缺乏时,久饥的抱卵蟹常取自身腹部的卵来充饥。掌握河蟹争食和好斗的习性对于搞好河蟹的养殖十分重要。在养殖条件下,为避免和减少河蟹争食,投饵一定要多点投放、均匀投喂,动物性饵料、植物性饵料要合理搭配,确保吃好、吃饱,促进均衡生长。

(4)自切和再生:当河蟹受到强烈刺激,敌害攻击或机械损伤时,常会将残肢从基部截断.现象叫做“自切”。“自切”是河蟹的一种保护性适应,是河蟹逃避敌害的有效方法。而数天后.在肢体断落处会长出一个半球形的瘤状物,继而延长成棒状,并迂回弯曲,重新长出附肢来。这种现象称之为“再生”。河蟹的“自切’再生”具有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功能,是河蟹长期适应自然界生存竞争的结果。我们日常看到的一些河蟹左右螫足一大一小,或一、二只步足特别细小,就是“自切再生”的结果。

2.生殖习性

(1)性腺发育:河蟹是一种咸水里生,淡水中长的洄游性水生动物。亲蟹在咸淡水处交配产卵,卵经孵化发育成大眼幼体(俗称蟹苗),经河口进入淡水,在江河湖泊草荡等水域里觅食、生长、发育。当性成熟时,便会千里迢迢由各类淡水水域爬向河口,进入大海,进行繁殖,这就是河蟹的生殖洄游。由大眼幼体蜕变的幼蟹,在淡水中生长l6个月左右,经过许多次蜕壳,个体增长十分显著,但尚未到性成熟阶段,渔民称这种蟹为“黄蟹”,而把“黄蟹”蜕壳后性开始成熟的河蟹称为“绿蟹”。自寒露至立冬,河蟹开始生殖洄游,这一阶段性腺发育迅速。立冬以后,性腺完全发育成熟,此时的河蟹经交配,不久,雌蟹即可产卵。但是,如果外界环境条件得不到满足,卵巢就会逐渐退化。

(2)交配:每年l2月到翌年3月,是河蟹交配产卵的盛期。在水温5℃以上,凡达性成熟的雌、雄蟹一同放入海水池中,即可看到发情交配。河蟹还有多次重复交配的习

性。甚至怀卵蟹也不例外。水中盐度只要有1.7左右时,性成熟的亲蟹就能频繁交配,说明河蟹交配对盐度的要求并不苛刻。

(3)产卵:交配后,一般在水温9~12℃,约经7~16小时产出卵。卵粘附在腹肢内肢的刚毛上。卵群就像许多长串的葡萄。腹部携有卵群的雌蟹,称为怀卵蟹或抱籽蟹。河蟹在淡水中虽能交配,但不能产卵,故海水盐度是雌蟹产卵受精的一个必需外界环境条件。海水盐度在8~33,雌蟹均能顺利产卵,盐度低于6,则怀卵率降低。体重l00~200克的雌蟹,怀卵量5万~90余万粒,也有超过百万粒的。河蟹第二次怀卵,卵量普遍少于第一次,只数万至十几万粒,第三次怀卵时,只数千到数万粒。

3、幼体变态

蜕皮是发育变态的一个标志,整个幼体期分为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和幼蟹期三个阶段。蚤状幼体为5期,即经5次蜕皮变为大眼幼体,大眼幼体经一次蜕皮变成幼蟹,幼蟹再经许多次蜕壳变态,才逐渐长成成蟹。.

(1)蚤状幼体:刚从卵孵出的幼体,外形略似水蚤,故称蚤状幼体。蚤状幼体分五期:第1期蚤状幼体全长l.5毫米左右;第ll期幼体全长1.8毫米左右;第lIl期幼体全长2.4毫米左右;第lV期幼体全长3.4毫米左右;第V期蚤状幼体全长4.1毫米左右。河蟹在蚤状幼体阶段时,个体生长发育较快,通常3~5天就可蜕皮变态一次,而每次完成蜕皮的时间十分短暂,大约只有几秒钟的时间。

(2)大眼幼体:第V期蚤状幼体蜕皮后即为大眼幼体,大眼幼体是因一对复眼着生在长长的眼柄末端,露出在眼窗外而得名,幼体体长4.2毫米左右。大眼幼体具有强的趋光性和溯水性,对淡水水流敏感,已能适应在淡水中生活。幼体善泳能爬。游泳时,步足屈起.腹部伸直,4对游泳肢迅速划动,尾肢刚毛快速颤动,行动十分敏捷。爬行时,腹部卷曲在头胸部下面.用5对胸足攀爬和行走。幼体杂食性.凶猛,在游泳的行进中和静止时,能用大螯捕捉食物。天然水域中捞起来的大眼幼体每500克约7万只,幼体大小整齐,抓起一把撒于桌上,幼体迅速向四方爬行,表示体质良好。

(3)幼蟹:大眼幼体一次蜕皮变为第一期幼蟹。幼蟹体呈椭圆形,背甲长2.9毫米,宽2.6毫米左右。5对胸足已具备成蟹时的形态。幼蟹用步足爬行和游泳,开始打洞穴居。

第一期幼蟹经5天左右开始第一次蜕壳,此后,每隔5天左右蜕壳一次,个体不断增长,体形渐近方形,宽略大于长,额缘逐渐演变出四个额齿而长成大蟹外形。

5.蜕壳与生长

蜕壳不仅是发育变态的一个标志,也是个体生长的一个必要步骤。故在河蟹的生命史上,蜕壳;的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河蟹蜕壳一次,体形有明显的增长,例如,一只体长2.5厘米,体宽2.8厘米的小蟹,蜕壳后,体长增大到3.4厘米,体宽增大到3.5厘米;一只体长5.2厘米,体宽5.6厘米的大蟹,蜕壳后,体长增大到6.2厘米,体宽增大到6.5厘米,长与宽增加近1厘米。河蟹就是这样蜕一次长一次的,直至变为“绿蟹”,蜕壳才终止。据报道河蟹最大个体重350克。甚至有达500克以上。“绿蟹”在完成繁殖子代的历史使命后,身体趋向衰老,之后即死亡,据此通常认为河蟹的生命不过2~3年。

三、蟹种养殖的几个概念

1、蟹苗

学名大眼幼体,系指Ⅴ期蚤状幼体经变态后能在淡水中生存、营游泳生活、离水后可爬行的幼体。大眼幼体一般为14万只~16万只/kg。

2 仔蟹

是指大眼幼体经过20~30天的饲养,蜕壳3~5次,规格达1万只~2万只/kg的幼体。此期的仔蟹似黄豆大小,在生产上也称豆蟹。

3 仔蟹培育

指大眼幼体在仔蟹或蟹种培育池内经20~30天的饲养,蜕壳3~5次,规格达1万只~2万只/kg的幼体的过程。

4 蟹种(幼蟹)

指蟹苗(或仔蟹)继续培育,生长至当年冬季或第二年春季,规格在5~10g/只,100~300只/kg,未有性早熟现象的幼体,生产上又称扣蟹。

5 蟹种培育

指仔蟹在蟹种培育池内经5~8个月,规格在5~10g/只,100~300只/kg的幼体的培育过程。

6、性早熟蟹

性早熟蟹指在蟹种培育过程中出现的性腺提前一年发育成熟,并进行生殖洄游的蟹种。在外形上,性早熟雌蟹的腹脐长圆并覆盖腹甲,周围密生刚毛;性早熟雄蟹的腹脐凸出腹甲,交接器硬化。

四、池塘条件

(一)环境位置

1、交通便利,环境幽静,周围无污染源,通风良好,光照充足,

2、水质条件

(1)温度

适宜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为22~30℃。水温大于30℃,生长发育受抑制;水温低于l0℃,很少进食,5℃时基本停止摄食,进入冬眠。春季水温回升至8℃以上,开始少量进食,其后随水温升高,摄食量增加。因此,盛夏时,应加注新水调节水温;冬季应加大水体保温;春季水温低时,要灌以浅水来提温。

(2)溶氧

最适量溶氧为5 mg/l以上。蟹池中溶氧变化的一般规律是:①气压低时,水中溶氧减少。②气温升高,河蟹新陈代谢增强,水体中溶氧要减少。③白天由于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水中溶氧升高;夜晚光合作用停止,水体中各种动物呼吸耗氧,溶氧减少。一般溶氧在日出之前最低,下午2~4时最高。水体中溶氧少时,可采取如下措施增氧:①清除池中过多的淤泥。②控制施肥。③调整放养量。④扩大蟹池受风面积,经常加注新水。⑤每2m2放置l枚气石送气。这里特别提一下微孔增氧技术。

微孔增氧,保持较高溶氧微孔管道增氧技术是指采用铺设在池塘底部的充气管对池塘充气增氧,以满足池塘水体的溶解氧需求。通过罗茨鼓风机,经充气管将空气输入池塘水体,气泡破裂,将氧气弥散入水中,达到增氧的效果。其优点一是溶氧均匀,增氧效率高;二是有效地改善了池塘底部环境,加快池底有机物的分解,有效降低硫化物、亚硝酸盐、氨氮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三是对底层生活的河蟹等甲壳动物生长特别有利。河蟹养殖池塘增氧设施的配备功率为0.1千瓦/亩以上。

(3)pH值适宜pH7~9,最适pH7.5~8.5。

(4)营养盐类

一般通过施有机肥等来补充水体中的营养盐类,要特别强调的是,水体中的钙盐对河蟹蜕壳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建造蟹池

一龄蟹种的蟹池以四角为弧形的东西向长方形为佳。这样的蟹池向阳面大,对河蟹的活动、栖息和觅食均有利。面积宜小不宜大,一般以0.5~2亩为宜。池水深0.6~1.2m。一龄蟹种喜欢在浅水和水草丛中生活,水过深对生长不利。向阳面为浅水区,一般水深l0~20cm,适当种栽些水草,供河蟹蜕壳用。为防止暴雨造成内涝,在蟹池的最高水位线上应加上0.5m的堤埂。池背阳一面的池坡度为l:2或l:3,池底应有一定的坡度。

立表如下:

水质理化指标:

池塘条件

五、放养前准备

1、池塘清整

排干池水,曝晒池底,清除杂物和淤泥,填补漏洞和裂缝,修整池埂及进排水口。池塘四周开挖环沟,沟宽3 m,深1.5 m,水深0.6~0.8 m。池塘中间平台水深0.2-0.3m。

2、防逃设施构建

在池塘四周用聚乙烯网片(4目/cm2)围起,网底部埋入土内10 cm,网高1.0~1.1 m。聚乙烯网片内侧(相隔1~2 m)用铝皮或塑料薄膜作防逃墙,高0.5~0.6 m,底部埋入土中0.1 m,并稍向池子内侧倾斜,要求内侧光滑,无支撑物,拐角处呈圆弧形。

3、池塘清塘

蟹苗下塘前10~15 d用药物清塘,以杀灭清除池内野杂鱼、病原菌和敌害生物,为蟹苗创造一个良好的水环境。常用的清塘药物有生石灰和漂白粉。

生石灰干法清塘的用量为每亩75~100 kg;带水清塘时,水深1 m的用量为150~200 kg;以上两种方法,经7天左右药性消失后,方可放养蟹苗。

漂白粉,当其有效氯含量在30% 时,干法清塘的用量为每亩10 kg, 带水清塘时则为20~30 kg。漂粉精的用量减半。经5天左右药性消失后,方可放养蟹苗。

4、注水

清塘后,向蟹种培育池注水0.3 m~0.4 m,注水时用60目网片包扎进水口,网片长2~3米,以防止外界敌害生物进入。

5、施肥培水

在蟹苗下塘前7~10 d用牛粪或猪粪等有机肥料(每亩150~300 kg),或用无机肥料(尿素每亩2.5~3.0 kg,磷肥每亩5 kg)肥水,或用肥水宝在放养前1-2d,每亩250-500克撒于经消毒的池塘中,培育蟹苗下塘的饵料生物。

6、栽植水生植物

在蟹池中种植的水草种类很多,生产上常见的有伊乐藻、金鱼藻、轮叶黑藻、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莲、浮萍、苦草等,其中以水花生、伊乐藻为主。

(1)种植伊乐藻

在3月份,将伊乐藻种苗切段,长约20 cm左右,栽种时将伊乐藻茎插入泥中5 cm 左右,15 cm留于泥面之上,每平方米水面载4束(每束10~15株)。

蟹苗放养前池内水生植物的覆盖面积达1/2~2/3。

(2)种植苦草

一、种植时间:播种期一般在4月10—15日,水温回升至15℃以上进行。

二、播种量:用种量一般3-4两/亩。播种前,池中加新水3—5厘米,最深不得超过20厘米;选择晴朗天气,晒种1—2天。

三、种植方法:

1、浸种催芽、多晒太阳。播种时,应先用池塘清水浸种12小时,捞出后搓揉,揉出果荚内的种子,并清洗掉种子上的粘液,再用半干半湿的细土或细砂拌种全池撒播,搓揉后剩下的果荚内还有很多种子未搓出,也洒入池中,少部分未变种芽的草种子在水体中也会陆续出芽。

2、控制水深,促进分蘖。在水温18℃—22℃,苦草种子经4—5天开始发芽,至15天时出苗率超过98%,刚出芽的幼苗即生长大量须根,吸收土壤中养分;至30天左右时,幼草全长5—7cm,叶宽0.8—1.0厘米,叶片肥厚,呈翠绿色

(3) 种植轮叶黑藻

特点:耐高温

①枝尖插植繁殖

轮叶黑藻属于"假根尖"植物,只有须状不定根,在每年的4~8月,处于营养生长阶段,枝尖插植3天后就能生根,形成新的植株。

②芽苞的种植

每年的12月到翌年3月是轮叶黑藻芽苞的播种期,应选择晴天播种,播种前池水加注新水10厘米,每亩用种500~1000克,播种时应按行、株距50厘米将芽苞3~5粒插入泥中,或者拌泥沙撒播。当水温升至15℃时,5~10天开始发芽,出苗率可达95%。

注意事项:①芽苞的选择:芽苞长1~1.2厘米,直径0.4~0.5厘米,每500克3500~4000粒,芽苞粒硬饱满,呈葱绿色。②播种前应用聚乙烯网片或白膜围栏,将芽苞与河蟹隔开,待芽苞萌发长成,水草满塘时,撤掉围栏设施,让河蟹进入草丛。③每亩放蟹量应在1000只以下。

(4) 种植水蕹菜重视经济水生植物的种植可种植水蕹菜。水蕹菜四月中、下旬在陆上种子田内散播,浇2次粪清水,待苗长至l0—l5厘米时连根拔起,在池边贴水面

种一圈(插入泥中),株距10厘米。四周深沟上则种植“水面庄稼”,即无土栽培水蕹菜。具体方法是:先将稻草和塑料带编成糙绳,在蟹沟水面上每隔10厘米间距夹草绳,两端用竹竿固定,使草绳平直地浮于水面。然后将水蕹菜秧苗以I0厘米间距夹在草绳内。夹苗后,在蟹沟处施放粪肥,每亩l00一200公斤。水蕹菜吸收水中养分,在水面生长。一般1周后发棵,1个月后构成水面覆盖物。

目前河蟹生态环境调节面临的主要问题:

(1)河蟹养殖过程中高温季节长期面临低氧胁迫,免疫性能下降,死亡严重。池塘水草茂盛,上部溶氧过饱和,但由于温跃层存在,造成底部严重缺氧。

(2)高温季节河蟹“粗养”模式下,可能更降低了河蟹耐低氧能力和免疫性能。

2、解决办法:

(1)坚持种植水草,保持水草一定的覆盖面(50-70%),可有效去除氨氮,增加水中溶氧从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三大类群中遴选8种代表性的水草:茭草Zizania caducif]ora、苦草7allisneria spiralis、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e、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水花生A1 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水浮莲Pistia stra tiotes、浮萍Lemnapaucicostata、聚草Myriophyllum spicatum

实验表明,6月一8月,平均水温28℃C--30℃期间,栽植密度相同的不同水生植物对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明显不同。

NH3—N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

水花生>聚草>轮叶黑藻>伊乐藻>苦草。

97·51%96.77%96.15%86.92%73.1% 69.23% 65.38%65.00%

COD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

伊乐藻>水花生>茭草>苦草>浮萍>轮叶黑藻>水浮莲>聚草。

53.93%40.77%38.20% 34.19% 33.36% 27.26% 26.32%21.03%

NO2-N的最大去除率为:

聚草>伊乐藻>苦草>水花生>轮叶黑藻>茭草。

98.63% 98.30% 98.0897.59% 96.14% 95.49%89.11%82.40%

六、蟹苗选择与放养

6.1蟹苗选购技术

蟹苗俗称“大眼幼体”,是第五期

蚤状幼体经过脱皮变成大眼幼体的。它

有一对复眼附着于长长的眼柄末端,露

出在眼窝处故而得名。大眼幼体是培育

蟹种和养殖成蟹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Il期至V期幼蟹的成活率,

因此要重视蟹苗的选购工作。

一、了解蟹苗培育过程

养殖户在选购蟹苗前,首先要了解蟹苗场整个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亲蟹规格、饲料使用、培育周期等等。用于繁殖蟹苗的亲蟹,最好来源于天然湖泊大水体中,且雌、雄蟹应来自不同的水域,避免近亲交配。亲蟹规格:雌蟹每只应不小于125克,雄蟹每只不小于150克。

使用丰年虫(卤虫)培育的蟹苗,质量较好,而用淡水蚤、蛋黄等代用饵料培育的蟹苗质量较差。此外,蟹苗培育周期一般在19天~21天,出苗时水温在21℃左右。

二、做好蟹苗质量鉴别工作

1.优质蟹苗体色呈淡黄色,有光泽和透明感,镜检体表无聚缩虫或丝状细菌等异物。劣质蟹苗,体色光泽暗淡,有深有浅,呈乳白色、桔红色,镜检蟹苗带菌、带虫。

2.优质蟹苗体质健壮,规格均匀,有趋光性,摄食凶猛,溯水性强。手感蟹苗爬动有力,用嘴吹之反应敏捷。用手抓起少量蟹苗,甩干水分轻握成团,松手后会立即散开。劣质蟹苗,空胃无食,游动能力差,易在水体底层活动,手抓蟹苗易成团,不易散开。

3.蟹苗规格:正常蟹苗出池规格以每千克l2万~l4万只为宜,最多不超过l7万只。达到此规格的蟹苗,假苗较少,变成幼蟹较为顺利。如蟹苗数量过多,说明蟹苗日龄短,甲壳软,经不起操作和运输。如蟹苗数量过少,该蟹苗规格大,临近脱壳期,运输途中会脱壳死亡。

4.育苗水体盐度、温度:蟹苗出池时,要求水体盐度不高于4,淡化时间不少于7日龄,出苗时水温在21℃左右,育苗池水温与养殖池水温差在2℃以内,最多不超过4℃。

三、注意事项

1.蟹苗出池前一天,最好用药物消毒一次,以杀灭一些有害生物,减少养殖期间病害的发生,同时也能淘汰部分体质较差的蟹苗。

2.蟹苗捕捞时,应停气、停饵,采用灯光诱捕,蟹苗杂质少,活力强。装箱前要把水分沥干,入箱时要撒放均匀,防止蟹苗相互挤团而引起死亡。

3.早苗宜选择白天运输,晚苗宜在夜间运输。运输途中要防晒、防风。机动车运输,开车时关好门窗,停车时打开门窗通风,车内禁止吸烟,途中每2小时喷水l次,增加蟹苗箱的湿度。4.蟹苗经长途运输后已基本脱水,如直接放入水中,蟹苗鳃部易产生气泡而影响成活率。所以蟹苗入池前要有一个适应过程:首先打开蟹箱,对蟹苗洒水5分钟,把蟹苗箱和蟹苗全部浸泡在池水中,然后离水放在岸边,l5分钟后再重复一次,最后让蟹苗缓慢人池放养

6.2蟹苗放养

1 放养密度

每亩可放养蟹苗0.5~1kg。

2 放养方法

蟹苗下塘时温差应控制在5℃以内,放苗时先将蟹苗箱在池水中浸二、三次,经过10 min~15 min 时间,使蟹苗适应池内水温后,再把苗箱沉入水中让蟹苗自由游出。

6.3 日常管理

及时检查防逃设施,发现破损及时修复。如有敌害生物(蛙、水老鼠、蛇等)进入池内,须及时予以杀灭。

每日巡塘3次,做到“三查、三勤”,即:清晨查仔蟹吃食情况,勤杀灭敌害生物;午后查仔蟹生长情况(蜕壳次数),勤维修防逃设备;傍晚查水质情况,勤作记录。

池内要保持有一定数量的漂浮植物,一般占水面的1/2~2/3,如不足要逐步补充。

七、仔蟹阶段的饲养管理

7.1 分期注水,控制水位

蟹苗刚下塘时,将水深保持在30~40 cm,当蟹苗蜕壳变态为Ⅰ期仔蟹后,加水

5cm,变态为Ⅱ期仔蟹后加水5cm,变态为Ⅲ期仔蟹后再加水10~15 cm。分期注水可迫使在水线下挖穴的仔蟹弃洞寻食,防止产生懒蟹。进水时应采用60目的网片过滤,以

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培育池。培育过程中遇大暴雨,应适当加深水位,防止水温和水质突变,造成死苗。

7.2 饵料投喂

7.2.1 饵料投喂

蟹苗下塘后至蜕皮变态为Ⅰ期仔蟹期间以池中的浮游生物为饵料,不足时可增加投喂豆浆、鱼糜、熟蛋黄等,根据实际情况每天多次投喂,做到量少次多。Ⅰ-Ⅴ期仔蟹期间以投喂人工饵料或配合饲料为主, Ⅰ-Ⅲ期仔蟹期间日投喂量为蟹体总重的80%~50% , Ⅲ-Ⅴ期仔蟹期间日投喂量为蟹体总重的30%~10%。上午投日投喂量的1 /3,傍晚投日投喂量的2 /3。

7.2.2 饵料种类

仔蟹饵料种类为天然饵料(如浮游生物、水生植物、底栖生物等)、人工饵料(小麦、菜饼、豆饼、南瓜等)和配合饲料。

蜕壳的良好环境。它们互相共存,形成水底、水中、水面结合的多元化的复台生态系统,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提商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7. 2. 3高温阶段必须控制生长,防止产生小绿蟹。

高温阶段(7月一9月上旬,气温30℃以上),幼体新陈代谢强,摄食量高。幼蟹容易因摄食过多的动物性饵料,而引起性早熟。因此在高温阶段应以植物性饵料为主,控制其生长,防止产生小绿蟹;9月中旬后水温下降,此时可投入工饵科,以促进蟹种生长(如个体规格过小,购需增投动物性饵料;如个体规格已超过10克,则仍以植物性饵料为主)。为此,这里特别提一下控制蟹种性早熟的技术要点

★控制蟹种性早熟的技术要点

一、何谓河蟹性早熟?所谓河蟹性早熟就是在尚未达到商品规格时,已由黄蟹蜕壳变为绿蟹,性腺发育成熟。在盐度变化的刺激下,能够交配产卵,繁殖后代。

二、引起河蟹性早熟的因素有哪些?

1、营养过剩。

饵料太精就会造成营养过剩,大量的营养物质积累在肝脏内,从而转移到性腺,刺激性腺发育。在河蟹养殖过程中,过多地投喂高蛋白饵料是河蟹产生性早熟的一个主要原因

2、有效积温过高

在大部分生物性腺发育过程中,温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因子,有效积温高,其性腺发育就快,河蟹在人工控温条件下,其性腺发育也是随着有效积温的增加而加快。由于幼蟹生长期长期水温高,其新陈代谢旺盛,摄食量大,生长速度快。当肝脏养分储存过多时,就向性腺转化,促使性腺发育,形成性早熟。

三、控制蟹种性早熟的措施是什么?

1、合理投饵

蟹种培育应采取两头多而精,中间少而粗的方法,6月底以前水温较低,可投喂一些动物性饵料和精饲料,饲料中的动物性蛋白在50%以上,日投饲量应控制在体重的50%左右,7月到9月上旬应以植物性饵料为主,投饵量要适量,能保证其生长即可,9月中旬以后,增加投饵量和投饵次数,适当提高动物性饵料的比例,确保有足够的能量积累,安全越冬。

2、减少积温

减少积温主要通过增加蟹池水深,七、八月份高温季节,池塘水温经常在30℃左右,可以通过增加遮荫物,减少因阳光直射作用而产生的积温效应,主要方法:种植水稻,移种植水花生、苦草、伊乐藻等水生植物,使覆盖率达50%一-60%。这样可以降低蟹种塘有效积温,营造一个适宜蟹种养殖的池塘条件。

3、水质保持清新、

水草可为幼蟹提供充足的植物性饵料。水草在生长过程中大量吸收河蟹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有机物质,能保持水质清新,并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氧,降低水及底泥中的肥度,炎热的夏天能降温,减少对蟹种刺激,降低性早熟的比例,对于池水过肥、老化、恶化的蟹池、必须更换池水,一般一周换新水一次,每半个月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用量15公斤/亩.次,使蟹池水体保持清澈,透明度在30cm以上。

4、养殖密度合理

适当加大放养密度来控制幼蟹的生长速度,一般蟹苗每亩放养0.7-1公斤,蟹苗最好采用以5--6月份的土池苗或天然苗,对土池苗进苗前必须了解其繁殖用亲蟹的规格质量,避免购进那些小亲蟹或小老蟹繁殖的蟹苗。

八、蟹种阶段的饲养管理

8.1 饵料投喂方法

培育蟹种时饵料投喂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控制阶段(7~8月),主要以投喂植物性饵料为主,占投喂量的70%;第二阶段是促长阶段(9~11月),主要以投喂动物性饵料为主,占投喂量的70%。日投喂量为蟹体总重的5%左右,同时应根据气候、水质、前一天的摄食情况、病害发生情况等灵活掌握。投饵时应将饵料均匀撒在池塘四周的浅水带。

8.2 投饵原则

饵料投喂应遵循“四定”原则,即定时、定量、定质、定位,以投喂后2 h内吃完为宜。投喂的麦粒、玉米等须加水浸泡胀足后使用。人工饵料于傍晚投在浅滩处,开始投饵时,饵料一半投在水中,一半撒在沿水岸上,以后逐步向岸上转移,使蟹种养成在岸上摄食的习惯。

8.3 日常管理

8.3.1 水质管理

蟹种池水体的透明度以50~80 cm为宜。当透明度低于40 cm时,置换1/3~1/2的底层水,然后注入新水。换水时蟹塘水温变化应掌控在3℃以内。

8.3.2 定期使用生石灰

每月定期使用生石灰一次,化浆去渣后全池泼洒,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20~25 g,使池水的pH值保持在7.5~8.5。如果池水的pH 值超过8.5,应控制生石灰的使用。

8.3.3 定期使用生物制剂

为改善池塘环境,定期使用有益生物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EM菌等。

8.3.4 水草移植

一般在饲养中后期,由于蟹种的摄食,水草的数量会大量减少,此时应适当增补水草,使池中水草的覆盖率维持在60%左右。

8.3.5 防逃

经常检查防逃设施是否破损,一经发现立即修补。经常注意天气预报,防台、防汛季节应对防逃设施进行加固,台风、暴雨之后要彻底检查。随时注意进、排水口是否用网布包扎好,防止河蟹逃逸。

8.3.6 防敌害

清塘是防敌害的主要手段。但清塘后可能还会有青蛙、水蛇及凶猛鱼类等敌害生物,故早晚仍需检查,一经发现要立即清除。

8.3.7 日常管理主要工作

在日常管理上坚持做好“四查”、“四勤”、“四定”和“四防”工作。四查:即查蟹种吃食情况、查水质、查生长、查防逃设施,特别是防逃设施,遇有大风、大雨时,应及时检查,发现问题,随时修理,保持设备完好。四勤:即勤除杂草、勤巡塘、勤做清洁卫生工作、勤记录。四定:即投饵要定质、定量、定时、定位。四防:即防敌害生物侵袭、防水质恶化、防蟹种逃逸、防偷。

九、蟹种起捕

1、堆草捕捉:进入ll月份后河蟹基本停止生长,此时将池塘四周的水草割除,然后分散堆放到池塘中间,在蟹种出售前一天开始排水,池塘水排完后,蟹种基本都集中在堆放的草堆中,翻开草堆即可捕出蟹种,捕完后再注入新水,.采用这种方式捕出的蟹种占总回捕量的80%左右。

2、落缸捕捉:在蟹塘的四周挖若干个坑,在坑内放置一个塑料桶,沿着坑横截面的两边用玻璃或塑料薄膜设置阻拦设施。通过大幅度降低水位,排完水后马上进水,此时河蟹受水流的刺激开始往池塘四周爬行,遇到阻拦设施后改变方向,改向塑料桶爬行,最后纷纷跌入桶中,随即用网具抄捕。采用这种方式捕出的蟹种占总回捕量的15%左右。

3、挖穴捕捉:采用前两种方法捕捉蟹种之后,还会有小部分的蟹种隐蔽在洞穴中,此时可以使用铁锹等工具挖出蟹种。但是采用这种方法蟹种容易损伤,捕出的蟹种占总回捕量的5%左右。

4、流水捕捉法

利用蟹种有逆流而上的习性,将池水放去一半,再加水装上蟹笼予以捕捉。10月份之后集中捕捞蟹种可按此方法进行。

5、地龙网捕捞法

直接在蟹种池中安置数个地龙网,每天清晨和傍晚各收取一次蟹种

十、蟹种质量

10.1 蟹种父母本来源

蟹种父母本来源为长江水系。非近亲交配苗种。

10.2 蟹种外观

蟹种规格整齐、体质健康、附肢齐全,无病无伤,爬行活跃,行动敏捷,身上无附着物。

10.3 蟹种规格

蟹种无性早熟。规格60~120只/公斤为优质,120~200只/公斤为中等,200只/公斤以上为劣质。

十一、常见河蟹疾病防治

颤抖病

1、病原:小核糖核酸病毒。

症状:病蟹的步足颤抖、抽搐、痉挛,环起不能伸展。反应迟钝、上岸、停食。解剖病蟹可发现肝胰腺呈褐色或灰白色,严重者肝脏糜烂、坏死、鳃溃疡缺损,有的鳃丝发黑或灰色。

预防及治疗方法: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以生态防病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注重提高养殖环境质量。病蟹用外消和内服方法综合治疗,外消药用0.3mg/L二溴海因等消毒药,内服蟹抖灵等,7天为一疗程;全池泼洒生石灰,调节池水成弱碱性。治疗:①用稳态二氧化氯,每亩.米用A药25克,B药25克,混合稀释后均匀泼洒,隔天再用一次。

② 0.3mg/L二溴海因等消毒药

③或用克毒威,每亩.米每次200克,化水后全池均匀泼洒,若病情严重,隔天再泼洒~次。

2、黑鳃病

症状及危害:该病由细菌引起,鳃部感染发病,病轻时鳃丝部分呈暗灰色或黑色,重时鳃丝全部变为黑色。病蟹行动迟缓,呼吸困难。也有人称为“叹气病”。该病多发生于成蟹养殖后期,水环境条件恶化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预防及治疗方法:(1)、用生石灰清塘,保持池塘有5-10cm的软泥,过多淤泥应予清除;(2)、预防可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为15-20ppm,夏季要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3)、治疗可用生石灰连续全池泼洒2次,每次用量为20ppm;(4)可将病蟹置于2-3ppm恩诺沙星溶液中浸洗3-4次,每次10-20分钟。

3、腐壳病(甲壳溃疡病、壳病、锈病)

症状及危害:病蟹步足尖端破损,成黑色溃疡并腐烂,然后步足各节及背甲、胸板出现白点,白点中部凹下,呈微红色并渐成黑色溃疡,严重时甲壳被侵袭成洞,导致河蟹死亡。该病因河蟹步足尖端损伤被多种破坏几丁质的细菌感染所致,溃疡病蟹还可能被其它细菌或真菌感染。

预防及治疗方法:

(1)、用生石灰清塘,发现预兆时用15-20ppm的生石灰全池泼洒

(2)、夏季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3)、发病池用2ppm漂白粉全池泼洒,(4)、重病蟹要立即除掉,深埋,防止疾病蔓延。

4、烂肢病

症状及危害:病蟹腹部及附肢腐烂肛门红肿,行动迟缓,摄食减少或拒食,最终因无法蜕壳而死亡。该病是由于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受伤或生长过程中被敌害致伤,引起病菌感染。

预防及治疗方法:避免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受伤

5、水肿病

症状及危害:病蟹肛门红肿,腹部、腹脐及背壳下方肿大呈透明状,病蟹匍匐池边,拒食,最后死在池边浅水处,该病主要是河蟹腹部受伤后细菌感染造成。

预防及治疗方法:

(1)、在养殖过程中,特别在河蟹蜕壳时尽量避免惊扰,以免受伤;

(2)、经常添加新水,多喂鲜活生物饲料和新鲜菜叶;(3)按饲料量1-2g/kg添加恩诺沙星口服,连喂3-5天为1疗程。

6、纤毛虫病

病原:常见的有累枝虫、钟虫、聚缩虫、杯体虫等固着类纤毛虫。

症状:病蟹的腹面出现水锈状物,整个蟹呈灰黄色或土灰色,严重时体表长满稼色或黄褐色绒毛,被寄生的河蟹,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手摸体表和附肢有滑腻感,对低氧敏感,不能及时蜕壳,直至死亡。

治疗:①用硫酸锌,每亩/米1500克,稀释后全池泼洒。

②或用虾蟹安康I号每亩/米250克,稀释后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用2天。

③或用虾蟹灭虫净,每亩/米1500克,稀释后全池泼洒,隔l0天再用一次。

④或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每亩/米450克,稀释后全池泼洒。

7、蜕壳不遂病

症状及危害:主要发生在幼蟹阶段,但个体较大的成蟹以及干旱或离水的蟹也易患此病。蜕壳时,病蟹的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会出现裂口,但终因不能蜕出旧壳而死亡,患此病的河蟹一般周身发黑。

预防与治疗方法:(1)、定期泼洒15—20毫克/升的生石灰和1—2毫克/升的过磷酸钙,生石灰要兑水溶化后再泼洒。(2)、饲料中添加适量脱壳素及贝壳粉、骨粉、鱼粉等含矿物质较多的物质,并增加动物性饲料的比例(占总投饲量的二分之一以上);(3)、在养蟹池中栽植适量水草,便于河蟹攀缘和蜕壳时隐蔽;(4)、适时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可增强河蟹活力。(5)、投饵区和蜕壳区要严格分开,严禁在蜕壳区投放饲料,以保持蜕壳区的安静。(6)、发现软壳蟹,捡起放在水桶中暂养l —2h,待其吸水涨足能自由爬行时放入原池。

十二、常见敌害的防治

(1)水蜈蚣:水蜈蚣主要危害土池育苗的河蟹蚤状幼体。平均每尾水蜈蚣每天可吃掉7只1V期的蚤状幼体或5只大眼幼体。彻底清塘,以消灭水蜈蚣;利用水蜈蚣的趋光性,用灯光诱集,并用捞海捕捉杀灭。

(2)蛙害:蛙是蟹的大敌,1只重40g的青蛙,一夜可捕食重1g左右的幼蟹4—7只。为防青蛙入池,进水时要严格过滤,清池后用鱼网或竹帘将池塘拦起来;利用青蛙的趋光性,用灯光诱集杀灭。

(3)老鼠、鸟类等对蜕壳前后的河蟹有较大的危害。在防逃墙外侧,定期放磷化锌等灭鼠药灭鼠;用草人吓唬攻击;或将软壳蟹移至隐蔽处,以免侵袭。

扣蟹养殖技术

扣蟹养殖技术 一、概要 (一)扣蟹苗的好坏是今后能否养好大规格河蟹的关键 概括地讲,河蟹生长发育要经过苗—扣蟹—成蟹三个阶段,而扣蟹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扣蟹饲养阶段中有效积温的高低、脱壳次数的多少和健康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养殖户以后的生产经营情况,即经济效益。 (二)扣蟹苗的培育 扣蟹多数是由蟹苗直接培育的,少数是由仔蟹培育的。培育出免疫力强、活力强的扣蟹是今后养殖中成活率高、次残蟹少、生长快、脱壳次数多、规格大的关键因素,所以健康扣蟹苗是为今后是否能养好大规格的河蟹起着关键作用。一般来讲,希望自己培育扣蟹苗,以便能保证扣蟹质量,做到心中有数。 要养好成蟹,必须高度重视扣蟹的质量,首先要养好扣蟹。 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池塘条件:育种池要求水源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池塘排灌方便,塘埂坡比1:2~3,池底平坦,淤泥少。池塘面积5-10亩左右,既有利于均匀投饵及水质调控等各项管理,又便于一次性清池捕捞销售。 2、清塘消毒:池塘清整在冬季进行(1月份),首先抽干池水,暴晒一个月,清除池底淤泥,留淤泥5cm左右,用于种植水草和培育底栖生物。经过晒塘至池底开裂,蟹苗下塘前半个月进水10~15cm,每亩用生石灰150kg化浆全池泼洒,选择晴天中午,杀死池中敌害生物,3天后排干池水,继续晒塘。新池必须事先灌水浸泡1个月以上再进行消毒。 3、种植水草:4月初种植水草,保持池水深30cm左右。在扣蟹养殖前期种植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等,扦插在离池边2m的池底,种植水草采用条播种植,每条间隔3-4m,占水草种植面积的40~50%。另外池塘放水后在池塘的四周可适当移植水花生,用竹竿固定,水花生移植前要用漂白粉浸泡消毒,占水草种植面积的10%左右。由于扣蟹对伊乐藻等水草的破坏性大,所以,在养殖的中后期水草只能以水花生为主,覆盖率达50~60%。水草种植与管理见附录一《水草的种植与管理》。 4、调节水质:扣蟹对水质要求很高,在扣蟹养殖过程中要求水中溶解氧≥5mg/L;pH值在7.5~8.5之间;透明度在30~50cm之间,最佳50cm以上;氨氮浓度在0.2~0.5毫克/L之间;硫化氢不能检出;底泥总氮小于0.1%。水质保持“清、新、嫩、爽”。 5、水位要求:仔蟹培育期0.8~1.2m为宜,扣蟹培育期2m以下,以1.2~1.5m为宜。适时调整水位,维护良好的水质,同时促进扣蟹蜕壳。 6、防逃设施:可用钙塑板、石棉板、玻璃钢、白铁皮、尼龙薄膜等材料,防逃墙高40-60cm。池塘两端建有进排水设施,进排水口均要安装80目网纱的过滤网,防止敌害鱼虾入池和扣蟹的逃逸。

河蟹养殖技术

河蟹养殖技术 (一)扣蟹培育 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痃,增加经济效益,首先要培育扣蟹。为了把当年的大眼幼体达到商品蟹,目前大多采用塑料大棚暂养技术。选择水质良好,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不漏水、不渗水、淤泥少的池塘,面积不宜太大,水深不超过1.2米,池形东西向为好,阳光充足,大棚建设可参照农业蔬菜大棚建设方法。 在放蟹苗前15—20天,每亩用75公斤生石灰泼洒消毒,待药性消失后,用80目的滤网进水,培育基础饵料,移植水草(必须严格消毒),并设立必要的防逃设施。蟹苗入池时可适当浅些。有利于提高水温和水中藻类、水草的生长。每天投喂饵料2—3次,投喂豆浆、鱼、虾糜等,投喂进应多投在周边浅地区,投饵料按体重的4%计算,并随时注意天气、水制裁、个体生长,争饵生物的多寡而定。随着幼蟹的生长也应增加一些植物性饵料,如:浮萍等优质水草,在日常管理中注意水质调节,要掌握水质肥而爽,换水时要勤换少换,不要引起水温和水位的剧烈变化。经过2个月左右的培育可达到扣蟹。(二)成蟹养殖 成蟹喜欢水质清净、透明度较大的水体环境,水草丛生,饵料丰富,河蟹生长最适宜,目前大多采用池塘、湖泊、河荡和稻田养殖。现以池塘为主作简单介绍: 1、池塘条件

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良好污染,选择粘土、沙土或亚沙土,通气性好,有利于水草和底栖昆虫、螺蚌、水蚯蚓等生长繁殖,老池塘要彻底清淤,淤泥不超过20cm为好,池塘面积不宜太小。池塘水深常年保持在0.6—1.5米左右,各处水深不一,最浅处10cm,池中可造数个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岛,岛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池塘不要太陡,坡比一般在1:1.5以下,否则,河蟹易掘穴,且不利于晚间爬出水面活动。也可建造人工洞穴。 2、移植水草 河蟹天然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域内水草和底栖生物(饵料生物)的多少。在养殖过程中种好水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种水草除供蟹摄食补充维生素旬,还可以养活相互格斗、隐蔽的作用,是提高各期间河蟹成活率的一项有力措施,另外还能吸收池中有害氨态氮、二氧化碳、有机物质、释放氧气、稳定水质的作用。群众也常说“蟹大小、看水草”。因此,对于池塘养殖河蟹来说必须下大力气种好水草,水草的咱类主要有浮萍、满江红、水葫芦、水浮莲、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水花生等,移植时注意消毒防害。 3、防逃设施 防逃设施多采用塑料薄膜,也有用水泥板,视各自的情况而定。4、清塘消毒 一般在放苗前半月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每亩75公斤。一方面可杀灭敌害生物,另一方面可改良池底,增加水体中钙离子的含量,促进河蟹蜕壳生长。纳水后要及时施肥,培育藻类和基础饵料,透明

虾蟹养殖技术报告

南美白对虾的养殖 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要点 南美白对虾是目前世界上对虾养殖的三大优良品种之一,也是两广沿海近两年来发展最快的对虾养殖品种。南美白对虾具有生长速度快、对水环境变化适应能力及抗病害力强、肉质鲜美、市场售价高等诸多优点,故深受众多养殖业者青睐。 一、南美白对虾的生物学特点: 南美白对虾体长、壳薄,生长快,对盐度适应范围广。人工饲养时水温可在16-35℃(渐变幅度),最适生长水温22-32℃,对低温适应能力稍差,低于15℃摄食活动受到影响,9℃以下时虾侧卧;盐度在0.5-40‰(渐变幅度),经淡化处理,能在纯淡水中养殖,并获取高产;PH值在7.3-8.6之间;溶解氧比罗氏沼虾需求量高,一般要求5毫克/升以上,最低忍受能力为1.2毫克/升;氨氮、亚硝酸氮含量不能过高;生长水温22-35℃,在淡水中养60天,一般能养到12厘米左右,个体重约15克左右的商品虾,养殖成活率为60-70%,产量150-200公斤/亩;南美白对虾食性广而杂,对饵料蛋白的要求不高,蛋白质含量25-30%就可满足其营养需要,但该虾具有相互残食习性,这种习性随着虾的生长表现更为明显,所以平时饲料尽量要喂足。 二、南美白对虾的养成要点: 1.池塘整理。池塘清理是消灭池内敌害生物,改变池底环境,保证养虾成功的前提和关键措施之一。池塘清整消毒一定要彻底,在放苗前半个月先抽干池水,清除淤泥,曝晒塘底,用生石灰(100公斤/亩)消毒。进水后可分别用水毒净(季胺盐络合碘)和二溴海因各泼洒一次。另外,池底不能有水草(南美白对虾习性伏地,游动速度较快,池塘中水草过多影响养殖效果)。 2.肥水。经过彻底清塘后,进水(用60目的筛绢网过滤)50-60厘米,施用发酵过的鸡、猪粪等肥水(一般为堆肥,用量50-100公斤/亩),培养红虫等饵料生物,或使用进口复合肥(1公斤/亩)肥水。经7-10天的水质培养,池水透明度在25-30厘米,水色呈茶褐色或黄绿色,此时池塘内已有丰富的饵料生物,可以考虑投苗养殖。另外,为了稳定水体总硬度,保持水质相对稳定,可施放白云石粉。 3.适时放苗。南美白对虾最适生长水温为22-32℃,在此水温范围内放苗养殖,苗生长快、摄食量大、抗病力强、成活率高,在我市放苗时间可在5月底至7月上旬。一般亩放1-2万尾苗。放苗应选择在睛天的上午或傍晚进行,切忌在中午太阳曝晒时放苗或在雨天放苗。 4.选苗淡化。南美白对虾淡化苗一般个体比较纤细,规格大多在0.7-0.8厘米,且淡化不彻底,直接放入淡水中饲养成活率不稳定,因此,适宜的放养规格应在1厘米以上。选择虾苗要求活力好,有明显的活动方向(不打圈游动),体节细长,大小均匀,体表干净。 育苗场南美白对虾出苗盐度为2‰-5‰之间。在放养时要先进行二次淡化(暂养),可在池塘一角用五彩布围成一定面积,水深50厘米左右,用盐卤或粗盐把水调至5‰盐度,此项工作在放苗前1-2天前完成。然后把苗放入,放苗密度为1000尾/平方米。稳定后每天在小水体内加5厘米水,使其继续淡化,一般10天后小水体盐度降为0,虾苗规格可长到3厘米左右,此时可以拉掉彩条布等,使虾苗进入大池。暂养期间应投喂40-60目的微囊饲料或白对虾0号料(用40-60目筛绢搓洗),每天投4餐,每餐每万尾虾苗投5克,以后每天投喂量递增30%-50%。 5.投饲。 ①南美白对虾不同生长阶段,对食物要求略有差异。幼虾期(5厘米以内)对蛋白和不饱

螃蟹养殖技术要点

螃蟹养殖技术要点 一、池塘清塘消毒及水位控制 上年养殖结束后,排干池水,清除池底表层10cm以上的淤泥,晒塘冻土。蟹种放养前15天,可采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150-200公斤/亩。早春放苗后水位要控制在40-60cm左右,好处有三个方面: ⑴可以有效平衡昼夜的水温差,减少河蟹疾病发生机率。 ⑵可以有效起到避光作用,为河蟹**脱壳营造比较适宜的环境。 ⑶可以扩大水体空间,防止溶氧不足。 二、合理施肥

在苗种放养前要先肥水,在养殖过程中也要求水质保持一定浓度,对提高河蟹上市规格很重要。尤其养殖早期,水质清瘦时,更应施肥。常用“肥水专家”和“肥宝”进行肥水。 三、栽种水草和螺蛳投放 ㈠栽种水草 水草种植面积为:沉水植物占养殖总面积的1/3,主要种类有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等。浮水植物占养殖总面积的1/3,主要种类有水花生等。池塘内种植的沉水植物区可用网片分隔拦围,保护水草萌发。浮水性植物和沉水性植物相互结合,避免品种单一,空间上要有分布,方便风浪形成促进水-空气物质交换。 ㈡螺蛳的投放

螺蛳既可作为河蟹优质动物性饵料,又有着净化养殖池塘水质的功能。但投放太多容易造成水质太清瘦,青苔大量繁殖。可以在清明前每亩放螺蛳250-300公斤,然后在6-8月第二次再放每亩200公斤。 四、种苗的选择、放养 放养的蟹种应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爬行敏捷,附肢齐全,无损伤、无寄生虫附着。为了提高河蟹的活力,下塘前主要通过新苗复康浸泡提高河蟹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下塘时一般选择天气晴好,气温比较适合的日子。放养密度以每亩500-600只为宜。如果养殖的蟹池面积比较大,则需要在塘内先用网布进行小面积围栏,进行强化培养,蛻壳数次后再放开养殖。

河蟹养殖技术

目录 前言江都区小纪成人学校简介 (2) 第一章河蟹 (6) 第一节河蟹的认识 (6) 第二节河蟹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征 (6) 第三节大闸蟹的营养价值 (9) 第二章青虾 (11) 第一节青虾的认识 (11) 第二节青虾的形态特征 (11) 第三节青虾的营养价值 (12) 第三章泥鳅 (13) 第一节泥鳅的外部特征分布范围 (13) 第二节泥鳅的生活习性 (15) 第三节泥鳅的营养价值 (16) 第四章鳌花鱼 (18) 第一节鳌花鱼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18)

第二节鳌花鱼的营养价值 (21) 第五章仔蟹培养 (22) 第一节仔蟹的培育 (22) 第二节蟹苗质量的鉴别 (23) 第三节慎买几种河蟹苗 (24) 第四节如何识别劣质蟹苗 (26) 第五节怎样提高仔蟹培育的成活率 (28) 第六章幼蟹 (33) 第一节稻田培育 (34) 第二节池塘培育 (34) 第七章成蟹养殖 (36) 第八章日常管理 (40) 第九章水草种植 (45) 第十章蟹病防治 (48) 第十一章蟹池套养 (65) 第十二章商品蟹的捕捞与运输 (71) 第十三章河蟹常用药物功用及分类 (77) 1

前言 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位于名闻遐 迩的里下河千年古镇小纪集镇区。学校初创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的工作中心以扫盲为主体,辅之以农民文化科技知识的普及和应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行政区划的相继调整,目前我校办学、培训等亦已发展成为扬州市江都区内办学、培训初具特色的知名成人学校,自2003年起至去年已连续七年获扬州市江都区一类学校,并连续四年名列一类第二名,是扬州市示范成人学校,扬州市首批特色乡镇成人学校,江苏省级农村乡镇社区教育中心。 学校目前校内实训基地一个,校外实训基地3个。学校占地面积15510平方米,有教学楼、综合楼及生活用房,总面积2815平方米。学校教学设施、育人资源优越,多功能教室、计算机房(30台计算机)、图书阅览室、兴趣活动室、文体运动场、实验培训设备 等一应俱全。学校现有教育培训师资37人,其中:专 2

蟹公寓养殖技术

工厂化养殖螃蟹公寓 前言 螃蟹一直以来是中国人喜爱的一种水产品。特别是中秋前后,螃蟹膏肥鳌大,色泽红润。但传统的螃蟹养殖却随着水环境的持续恶化而受到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野生螃蟹的数量急剧下降,人工养殖的螃蟹也遇到越多的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一、饲料喂养的螃蟹营养不全面,导致螃蟹品质下降; 二、人工养殖的螃蟹因为近亲繁殖,品种退化,生长过程中的抗病能力逐步下降; 三、螃蟹在集中放养时有严重的自残现象,伤残的螃蟹无卖相,造成客观上的浪费; 四、集中放养的养殖密度太小,对如今拥有良好水源的水平来讲是一种浪费。据报道,一只普通的大闸蟹需要一平方米的池塘面积。所以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螃蟹养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而螃蟹公寓就是工厂化养殖螃蟹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池塘放养螃蟹的过程中,养殖废水往往无序排放。导致周围水体如江河湖泊中的污染物积累。不仅影响自然的生态平衡,更会导致水中富营养化、蓝藻爆发、水产疫情突发等灾难性后果。严重影响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品说明 螃蟹公寓是指流水或循环水条件下,将螃蟹分个进行单独喂养及管理的一种设备。一般由塑料材料制成。适用于各种海水及淡水的螃蟹品种。因为一个螃蟹公寓里只放养一只螃蟹,因此可以很好地避免螃蟹间的自残。螃蟹公寓分别装有进水和出水,水质集中进行调节处理后,进入螃蟹公寓。按科学的方式对螃蟹进行定时投喂,定时观察。整个养殖过程尽可能不使用药物,不使用化学产品、不使用市售的螃蟹饲料。完全做到绿色环保,健康无污染。产品优点 螃蟹公寓不仅能很好地避免同类相残导致的产品质量下降,而且将螃蟹养殖的土地使用面积大大缩小。如果它再与循环水处理系统配套使用,可以使螃蟹养殖不受季节及外界污染因素的影响。一年可以生产至少三造螃蟹。轻松做到反季节销售,除了量大价高之外,对品牌的树立能起到积极的持续推动作用。 螃蟹公寓在东南亚国家兴起,国内尚未普及。蓝灵水族历来追求循环水养殖技术的革新。将工厂化水产养殖设备与螃蟹公寓结合起来,将大大提高水产养殖的生产效率。同时可以集约化管理,减少对外界因素的依赖。 使用场所 规模化水产养殖场、蟹苗培育场、青蟹养殖场、海水梭子蟹养殖场、大闸蟹养殖场。 这些都是个人的一点见解。如果需要更系统的学习,建议在养殖技术贴吧,和一些网站和专业的买光盘来学习;希望能对您有帮助。

稻田蟹养殖技术大全

稻田蟹养殖技术大全 一、选择养蟹稻田 选好田块,搞好养蟹配套设施建设。养蟹的稻田要求选择靠近水源、水质良好、底质为黏土、保水性能较好的田块,面积以3-4亩为宜。稻田养蟹蟹沟的开挖可参照稻田养鱼,沟宽1.5-2m,沟深lm,呈“田”字形。稻田四周用钙塑板或其他材料建好防逃墙,建好进、排水系统,进、排水口要用聚乙烯网布密封,冉建.道竹栅,并加盖网,防止河蟹从进、排水口逃跑。所有这些设施建设都要在幼蟹放养前搞好。 二、适时放养蟹种 栽好水稻,适时放养蟹种。养蟹的稻田,宜选用耐肥力强、秸秆坚硬、不易倒伏、抗病害的丰产水稻品种,采用宽行密株栽插,并适当增加田边栽插密度,发挥边际优势,增加水稻产量。

蟹种的放养规格以每千克40-60只的为好,亩放20-30kg,也可放规格为每千克lOO-200只的,亩放10-15kg,要求当年都能达到上市规格:幼蟹要求规格整齐,肢体齐全,体质健 壮,以提高放养的成活率。 三、稻田蟹的饲养管理 调控好水质稻田养蟹的饵料投喂方法、全年投饵量、每天投饵量、投喂次数,均可参照池塘养蟹的办法进行规划布局和组织实施。要在稻田中增放~些绿萍、浮萍等,7-9月份,除投喂南瓜、小麦、黄豆等植物性饵料外,还要有计划地投喂一些小鱼小虾、猪血、蚕蛹、螺蚬、蚌肉等动物性饵料,以满足河蟹生长的需要。 四、及时收获 搞好暂养越冬稻田养蟹在9月中、下旬捕捉,捕捉的方法有放水捉蟹,夜晚徒手捕捉以及诱捕等。河蟹收获后要及时出售或暂养。如果稻田养的蟹种,捕获后选择池塘口较深、水质条件较好的作为越冬池,进行暂养或越冬,留作来年发展养蟹的蟹种用。 五、注意事项 1、清田消毒田块整修结束,每亩用生石灰30~35公斤泡成乳液,全田泼洒,以杀灭 敌害和病菌,补充钙质。 2、水稻插秧,应采用宽行密株栽插,适当增加沟四周的栽插密度,可发挥其边际优势, 增加产量,并可防止沟壁坍塌。 3、适时放养蟹种,在水稻插秧后7~10天,选用大小一致的蟹种,亩放300~500只。 4、稻田施肥以有机肥料为主,在施足基肥的前提下,通常以饼粕作追肥**。尽可能减少追肥次数,尤其要减少化肥的追肥次数和数量。确定需要采用化肥作追肥时,宜用尿素,不宜用碳铵,每次每亩用量控制在7.5~10公斤以内。 5、水稻田的田面需经常保持3~5厘米深的水,不任意改变水位或脱水晒田。如确需晒田时,只能将水位下降至田面无水,也可采用分次进行轻晒田,以防止水体过小而影响河蟹生长。 6、病害防治河蟹对农药的毒性比鱼类更敏感,因此稻田养蟹必须严格控制使用对河蟹毒性强的农药。

螃蟹养殖技术等 [螃蟹的养殖技术(1).pdf]

螃蟹养殖技术等 [螃蟹的养殖技术(1).pdf] 螃蟹养殖技术等螃蟹的养殖技术1.pdf维普资讯/特种养殖41时,应将怀卵蟹清洗消毒,移入育苗池。 23伤和拥挤;5运中应注意潮湿度,适时喷雾天后,孵化完。孵化后母蟹继续养于海水巾,不喷水;6防天气突变。 再与雄蟹交配也能继续第二次第三怀卵。刚孵化蟹苗养殖方法暂养池面积lO-v15平方的体形如水蚤,也叫7蚤状幼体。育苗米,池深081米。池上应建防日晒和暴雨前,应清除幼体培养池底部污泥和积水,并用漂袭击的顶棚,为蟹苗生长提供一个阴暗的环境。白粉消毒池水,茅死桡足类、枝角类及其它敌害池内附着以水葫芦、水花生植物为好,既是饲料,生物。第一期幼体孵化前又便于蟹苗栖息。正常气候下,蟹苗45天先培育肥水,每亩施硝铵28公斤,过磷开始蜕壳成1期幼蟹,后隔57天蜕壳一酸钙115公斤。当幼体进入第三期后,停次,到8期幼蟹时,能钻制洞穴,反应灵敏,避止施肥,投喂盐水,逐日或间日投喂,少量光性强,具一定逃避能力。 3期幼蟹暂养后放多喂,满足幼体需要。第18期蚤状幼体以逐渐加水为主,后期深水适当换水。第5入养殖池。 投入养殖池的蟹苗,可实行粗养,即把期幼体变为大眼幼体时,一次换水约三分之蟹苗放入河中,不管理,不投料,让其自然一。

他中增没增氧机,每天早、中、晚定时开机搅水生长,到秋冬季,成熟螃蟹进行生殖回游时052小时,使池增氧增温,同时捕捉上市。此种适宜于大型湖泊、外荡、沼使饵料、幼体分布均匀,控制池水PH值在泽地带。另一种实行池养,即在池塘中放养螃84左右,溶氧在6毫克升以上。池中进水蟹,投放动物性饲料,如鱼粉、河蚌肉、应经严密过滤,用目孔为367125微米尼龙蚯蚓等,植物性饲料有豆饼粉、麦粉等,也筛绢多层过,防止生物入池伤体,青蛙及某可用配合饲料。青饲料主要是水生植物。投喂些鱼要食幼体,大眼幼体也易捕食潘状幼方法,要求次多量少,不污水质,要注意体,应注意。 苗捕捞与运输当培育池中蚤体80变蟹缺料引起互相残食。再一种办法是鱼蟹混成蟹苗时,白天用网拖拉捕蟹,晚上用100-200养。在鱼池内每亩放蟹苗50-vlO0克,或幼蟹15OO25OO只,并投放草鱼、鲤鱼、青鱼、瓦电灯光诱捕,池内蟹苗起捕率可在95以上。此外,用放水办法在出水口接网也可捕。 团头鲂等,投放的鱼不宜太大,以免吞食蟹苗。混养鱼蟹,最重要的是供足饲料,要防野外捕蟹苗,每年5月下旬在长止争食,螃蟹的取食量低于鱼虾,一般每0公江、钱塘江入海口可见蟹苗,6月上旬为旺斤体重需食1公斤精料,以蚯蚓、螺、蚌、昆汛。捕捞一般采用固定张网和灯光诱捕相结合,虫、动物内脏为主。要防止螃蟹逃逸。注意水可大量捕到海河中蟹虫资源,蟹苗应用专门蟹苗质,要勤换水、进水。一般5月前,9日后每周换箱

河蟹池塘养殖技术

河蟹池塘养殖技术 河蟹是我国的优势水产品之一,在我国河蟹的天然资源非常丰富,几乎所有的通海口岸都有天然的蟹苗和蟹种出产。同时由于各水系气候条件和水质条件的不同,也使各地出产的河蟹从个体的大小、口味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也形成了多种河蟹的养殖方式。在这一集节目中,我们主要向大家介绍河蟹的池塘养殖技术。 一、生物学特征 1、形态特征:河蟹的学名叫中华绒螯蟹,在民间俗称螃蟹、毛蟹等,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河蟹身体扁平宽阔,呈方形,分头胸部和腹部两个部分。背呈墨绿色,腹部白灰色,5对胸足于头胸部两恻,左右对称。 2. 生态习性:河蟹是一种生殖洄游性动物,一般两年达到性成熟,每年秋天开始生殖洄游,到河口地区浅海盐水中交配繁衍后代。进入蟹苗阶段后,便能离开海水环境,在淡水水域中生活。河蟹通常栖居在江河、湖泊等淡水水体中,尤其喜欢生活在水草茂盛,水质清新,天然饵料丰富的湖泊、草荡中。河蟹适宜在微碱性的淡水中生长,酸碱度为PH值7.5-8.5,对水中溶解氧要求在5毫克/升以上。幼蟹可以在15-20℃的水温中生存,适宜温度为19-25℃,当水温降至4℃

以下或超过36℃时,幼蟹容易死亡。成蟹的生存温度为5-30℃,最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2—28℃左右。河蟹在冬季一般潜伏在洞穴中越冬,能耐零下8℃的低温,但如果环境水温突然改变达3℃以上时容易死亡。夏季水温超过38℃时河蟹不能正常活动,40℃以上时容易死亡。 从人工河蟹养殖生产来说,河蟹的生长期分为蟹苗、蟹种和成蟹三个阶段,在正常情况下,多数河蟹寿命只有2—3年,个别的最长能活四年。河蟹是甲壳类动物,一生是要经过很多次蜕皮或蜕壳,才逐渐长大的。蜕壳是河蟹生长发育的重要标志,只有随着幼体的一次次蜕皮和幼蟹的蜕壳,才能使河蟹发生形态的改变和体形的增大。河蟹每蜕壳一次,体形便增大一次。河蟹一生中要蜕壳20多次,每年10月中旬左右成蟹完成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蜕壳。 3. 食性:河蟹属杂食性动物,它即可以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也可摄食水中的鲜嫩水草,随着河蟹的生长,它还可以摄食小鱼、小虾和螺类等,特别是成蟹阶段,一只河蟹在一夜间就可以捕食数只螺类。另外河蟹还有相当强的耐饥性,就是当饵料缺乏时,它也可以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不摄食也不至于饿死。河蟹的摄食强度与水温有着很大的关系,当水温低至5℃时,河蟹基本不摄食,在10℃以下时,摄食强度下降,当水温达到10℃以上时,河蟹摄食强度逐步增大,但当水温达到30℃以上时,也会使河蟹的摄食量下降。

河蟹养殖技术总结

河蟹养殖技术 (一)扣蟹培育: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率,增加经济效益,首先要培育扣蟹(100-400只/kg)。V期溞状幼体经过5次蜕皮变成大眼幼体,这个过程中有90%变态为大眼幼体即可淡化出苗,一般是4-5天,此时成为幼蟹。 (二)成蟹养殖 成蟹喜欢水质清净、透明度较大的水体环境,水草丛生,饵料丰富,河蟹生长最适宜,目前大多采用池塘、湖泊和稻田养殖。 1、池塘条件 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良好污染,选择粘土、沙土或亚沙土,通气性好,有利于水草和底栖昆虫、螺蚌、水蚯蚓等生长繁殖,老池塘要彻底清淤,淤泥不超过20cm为好,池塘面积不宜太小。池塘水深常年保持在0.8—1.5米左右,池中有浅滩(可造数个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岛,岛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有深水区。池塘不要太陡,坡比大一些,否则,河蟹易掘穴,且不利于晚间爬出水面活动。也可建造人工洞穴(较大的竹子内部掏空,然后多个绑在一起即成)。 2、移植水草 河蟹天然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域内水草和底栖生物(饵料生物)的多少。在养殖过程中种好水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种水草除供蟹摄食补充维生素外,还可起到隐蔽的作用,是提高各期间河蟹成活率的一项有力措施,另外还能吸收池中有害氨氮、二氧化碳、有机物质、释放氧气、稳定水质的作用。群众也常说“蟹大小、看水草”。因此,对于池塘养殖河蟹来说必须下大力气种好水草,水草的种类主要有浮萍、满江红、水葫芦、水浮莲、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水花生等,移植时注意消毒防害。 水花生

水花生,生命力强适应性广,生长繁殖迅速,水陆均可生长。 水葫芦

水葫芦(凤眼莲) 凤眼莲喜欢在向阳、平静的水面,或潮湿肥沃的边坡生长。在日照时间长、温度高的条件下生长较快,受冰冻后叶茎枯黄。

网箱养殖螃蟹技术

网箱养殖螃蟹技术 一)地点选择 网箱设置地点,应选在避风向阳,水质清新,风浪不大,比较安静,没有污染,水体交换量适中,微流水处为好,周围开阔,没有水老鼠的地点。 (二)网箱材料及管理 网箱材料多用聚乙烯或尼龙网片制成。网目大小根据幼蟹个体大小来决 定,以不逃蟹为原则,每个网箱面积以30㎡为宜。上面有盖网封死,在网箱顶部和底部各留2个可供开关的口子,并用尼龙拉链缝上,以便开关,投喂检查。网箱底部留的口子,平时关死,等网箱底部附生大量藻类或吸附污泥较多时,可打开及时清除、刷洗附在网箱上的藻类污物,以保证水体的正常交换。同时,还可将网箱翻转箱底朝上,重新固定好网箱,把原上盖关死,开启底部拉线投喂饵料,确保网箱网目畅通。为了防止附生藻类的大量繁生,还可以在网箱内养10尾鲴鱼,5尾~10尾罗非鱼,以清除网箱内附生藻类等。人工洗刷网箱时操作要小心,防止损伤河蟹附肢。 (三)网箱设置 在设置网箱时,四角用四根毛竹插入泥中,网箱四角用绳索固定在毛竹上。四角用石块作沉子用绳索拴好,沉入水底。调整绳索的长短,使网箱固定在一定深度的水中,可以升降,调节深浅,以防被风浪水流将网箱冲走,确保网箱养蟹安全可靠。网箱放置深度,根据季节、天气、水温而定。春秋季,可放到水深30cm~50cm以下,7、8、9三个月气温高,水温也高,网箱可放在60cm~80cm以下,网箱上面要放新鲜水草,增加遮荫面积,供河蟹歇凉。 (四)放养密度 网箱养蟹要求规格整齐,蟹体健壮,附肢齐全。放养密度根据水质、饵 料、管理情况而定,管理好、水质活、饵料足、质量优可以多放,反之,则少放。幼蟹规格以150只/kg~200只/kg的为好,密度20只/㎡~25只/㎡,一只网箱放幼蟹5kg(600只~750只左右),按70%的回捕率,每只网箱可产河蟹50kg~60kg,还可兼收少量成鱼。 (五)投饵方法 每个网箱内要设一个2㎡左右的饵料台,每天早晚各投饵1次。各种饵料按营养比例配置,切碎煮熟后,放在其他饵料中,加上适量面粉捏成团、块、条状投喂,这样可提高饵料利用率,减少浪费和污染水体,还便于检查吃食情况。吃食情况第二天早晨略有剩余为度。要保证饵料喂饱、适口,以防相互残食。在饵料配比上,上半年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适量。下半年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植物性为辅,促进肥育生长。 加强检查管理,及时清除残饵,发现网箱损坏及时修补,防止逃蟹。有 死蟹的应及时拣出,以免影响水质。

螃蟹养殖技术

池塘河蟹养殖技术要点 关键词:河蟹养殖池塘技术要点 摘要: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是我国最重要的淡水蟹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极为丰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由于河蟹的适应性较强,养殖范围广,这几年养殖规模迅速增加,给养殖户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文就池塘河蟹养殖的技术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希望对广大河蟹养殖户们有一定帮助。 一、根据河蟹生物学特性,创造优良生态条件 河蟹喜在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水草茂盛、底栖生物丰富、透明度高的水域中生长生活,为此,我们紧紧围绕改善养殖水体水质、底质条件,创造一个比较适合于河蟹生物学特乡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选择良好水源 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水源充足,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 (二)彻底清塘消毒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池塘清整;二是消毒杀菌。 池塘清整在冬季进行,首先抽干池水,冻晒一个月,铲除过多淤泥(留淤5-10cm ,用于种植水草和培育底栖生物),检查防逃设施,维修受损部分,维护池埂,坡比尽可能达到1:2.5-3,因河蟹夜间摄食时,大部分出现在池边浅水处。

池塘清整工作做好后,即可进行消毒杀菌,具体做法是采用生石灰加水稀释,全池泼洒,亩用生石灰350-400kg。 清塘消毒措施对于养殖河蟹的老池塘尤为重要,因老池塘一般淤泥较深,滋生的病菌和隐藏敌害生物也较多,故必须彻底清塘消毒。 (三)重视水草种植 水草既是河蟹栖息、避敌蜕壳的场所,也能净化水质,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中的溶氧,同时,也是河蟹喜食的好饵料,夏季还可起到防暑降温,促进河蟹生长的作用。“蟹大小、看水草”、“要想养好一塘蟹,先要种好一塘草”,这是河蟹养殖户的经验之谈,也是河蟹健康养殖关键技术之一,主要做法是: 清塘药物性消失后,池水保持在20-30cm,待水温逐步回升后,即可种植水草。品种主要有轮叶黑藻、伊乐藻、苦草等沉水植物。从水草的品质看选择轮叶黑藻、伊乐藻为好,苦草次之;从生产季节方面看,以伊乐藻为佳,因伊乐藻耐寒性强,以春秋季为蕞家生长季节,长势最快,冬季也不死亡,可以早种植、早生长,从而可以早放蟹种,提早饲养管理。 种植方法:轮叶黑藻、伊乐藻以无性繁殖为主,采取切茎分段扦插的办法,没亩用草量10-15kg,行间距1-1.5m,前池栽插;苦草,又名面条草、非韭菜草,是典型的沉水植物,其种子细小,长度2-3mm,籽茎0.3mm,子粒包裹在草荚内,播种前先用水净泡10-15小时,用擦板搓出草籽,将草籽用泥土拌均,泼洒即可。既可散播,又可条播,没公斤草籽可播种5-8亩。种植时间,伊乐藻在清塘的冬季或早春,

盘锦河蟹养殖技术

盘锦河蟹养殖技术 (一)扣蟹培育 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痃,增加经济效益,首先要培育扣蟹。为了把当年的大眼幼体达到商品蟹,目前大多采用塑料大棚暂养技术。选择水质良好,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不漏水、不渗水、淤泥少的池塘,面积不宜太大,水深不超过1.2米,池形东西向为好,阳光充足,大棚建设可参照农业蔬菜大棚建设方法。 在放蟹苗前15—20天,每亩用75公斤生石灰泼洒消毒,待药性消失后,用80目的滤网进水,培育基础饵料,移植水草(必须严格消毒),并设立必要的防逃设施。蟹苗入池时可适当浅些。有利于提高水温和水中藻类、水草的生长。每天投喂饵料2—3次,投喂豆浆、鱼、虾糜等,投喂进应多投在周边浅地区,投饵料按体重的4%计算,并随时注意天气、水制裁、个体生长,争饵生物的多寡而定。随着幼蟹的生长也应增加一些植物性饵料,如:浮萍等优质水草,在日常管理中注意水质调节,要掌握水质肥而爽,换水时要勤换少换,不要引起水温和水位的剧烈变化。经过2个月左右的培育可达到扣蟹。(二)成蟹养殖 成蟹喜欢水质清净、透明度较大的水体环境,水草丛生,饵料丰富,河蟹生长最适宜,目前大多采用池塘、湖泊、河荡和稻田养殖。现以池塘为主作简单介绍: 1、池塘条件

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良好污染,选择粘土、沙土或亚沙土,通气性好,有利于水草和底栖昆虫、螺蚌、水蚯蚓等生长繁殖,老池塘要彻底清淤,淤泥不超过20cm为好,池塘面积不宜太小。池塘水深常年保持在0.6—1.5米左右,各处水深不一,最浅处10cm,池中可造数个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岛,岛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池塘不要太陡,坡比一般在1:1.5以下,否则,河蟹易掘穴,且不利于晚间爬出水面活动。也可建造人工洞穴。 2、移植水草 河蟹天然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域内水草和底栖生物(饵料生物)的多少。在养殖过程中种好水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种水草除供蟹摄食补充维生素旬,还可以养活相互格斗、隐蔽的作用,是提高各期间河蟹成活率的一项有力措施,另外还能吸收池中有害氨态氮、二氧化碳、有机物质、释放氧气、稳定水质的作用。群众也常说“蟹大小、看水草”。因此,对于池塘养殖河蟹来说必须下大力气种好水草,水草的咱类主要有浮萍、满江红、水葫芦、水浮莲、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水花生等,移植时注意消毒防害。 3、防逃设施 防逃设施多采用塑料薄膜,也有用水泥板,视各自的情况而定。4、清塘消毒 一般在放苗前半月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每亩75公斤。一方面可杀灭敌害生物,另一方面可改良池底,增加水体中钙离子的含量,促进河蟹蜕壳生长。纳水后要及时施肥,培育藻类和基础饵料,透明

螃蟹养殖

螃蟹无公害养殖关键技术介绍 河蟹无公害生态养殖技术就是根据河蟹的生物学特性,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河蟹养殖生产,种草放螺为河蟹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养殖期间应用生物制剂改善水环境养殖期间应用生物制剂改善水环境,增加河蟹的抗病能力,最大限度的减少病害的发生,使养成的商品 蟹个体大、无污染、品质佳,提高河蟹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池塘的可持续发展。河蟹无公害生态养殖生产过程中主要抓好以下几点: 一、彻底清塘、晒池,为无公害生产打好基础 每年收获后应排干池水,彻底清除过多的淤泥、充分曝晒,并用生石灰和漂白粉等常规清塘药物消毒,清除过多的杂食性鱼类和有害生物,生石灰用量为100~200千克/亩,漂白粉用量为20克/米,不用高毒或高残留的药物,确保生产无公害产品。 二、人工移栽种植水草,模拟自然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种植水草是河蟹养殖成功的关键性措施,在河蟹养殖池塘中种植水草已被广大养殖户认同,种植水草应以沉水性水草为主,目前在江浙一带河蟹池塘养殖中种植较多的是伊乐藻。常用分枝扦插的方法进行增殖,一般在放苗前一个月进行清塘消毒,再进行水草移植。水草移栽距池边3~4米,水草间行株距1~2米,刚栽下水草时水位控制在50厘米以下,并及时用复合肥1~2千克/亩,促使伊乐藻快速成活生长,6~7月控制水草覆盖面积占水体总面积的60%以上。 三、投放鲜活螺蛳,满足河蟹对生物活性质的需要。 每年清明前后在池中投放螺蛳等鲜活淡水贝类,每亩投放量为300~500千克,让其自然繁殖,提供源源不断的鲜活饲料。 四、选用良种,抓好放养蟹种质量关。 应选用自育或当地培育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幼蟹作蟹种,避免使用来源不明的幼蟹作蟹种,同时剔除无饲养值的性早熟的“小老蟹”和明显步足残缺、体表附着寄生虫、带病菌、活动能力弱的劣质幼蟹,选优质、体质健康、附肢齐全、规格整齐的幼蟹,这是提高养殖成活率的基本保证。 五、控制放养密度。 要养殖大规格商品蟹,必须打破“高密度、高产量”的传统生产方式,大力提倡“稀密度、大规格、高效益”的养殖模式,降低养殖密度。池塘放养量控制 在500~600只/亩以下,提高放规格,要求蟹种规格整齐,个体要大,规格在100~120只/千克,有条件的可适当增加雄性幼蟹的放养比例,雌雄比为1:3,这样可提高商品蟹规格、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收入。 六、合理混养,增加养殖效益。

淡水螃蟹养殖技术

淡水螃蟹养殖技术 正1生活习性1.1螃蟹喜欢栖居在潮湿的泥岸的洞穴里,或隐匿在石砾和水草丛里。它们通常生活在水质清洁、水草丰盛的江河湖泊中,在池塘中时,它们常隐伏在池底的淤泥中。河蟹昼伏夜出,在饵料丰富、环境适宜时安于定居,一旦成熟,便弃穴离去。河蟹掘穴为其本能,也是河蟹防御敌害的一种适应方式。河蟹掘穴一般选择在松软的土质中,而不在平地上掘穴,这为河塘养蟹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河蟹浅水生态养殖技术淡水螃蟹养殖技术 鲍美华王荣林冯军 【摘要】:正河蟹,统称毛蟹、螃蟹,原产我国,因两螯足密生绒毛,故学名为中华绒螯蟹。河蟹营底栖生活,喜掘穴而居江河、湖泊的岸边,或浅水草从中。喜吃鱼、虾、螺、蚌、蠕虫及幼虫等。 【关键词】:河蟹养殖技术中华绒螯蟹浅水动物性饲料生态养殖池塘螃蟹生长大规格 ‘河蟹营底栖生活,喜掘穴而居江河、湖泊的岸边,或浅水草从中。喜吃鱼、虾、螺、蚌、蠕虫及幼虫等动物性食物。河蟹隶属甲壳纲,绒螯蟹属,是一种大型的甲壳动物,身体分21节,由于头部和胸部各节相互愈合,因此全身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二部分。成蟹背面墨绿色,腹面灰白色,头胸甲平均长6-7cm,宽7.5cm。 一、河蟹的生物特性

河蟹栖居分穴居和隐居两种。在饲料丰盛饱食的情况下,河蟹为躲避敌害营穴居生活。当不具备穴居条件时,则隐居在石砾或水草丛中。河蟹喜欢栖息在水质清净、水草丰盛的江河、湖泊、沟渠等隐蔽处。在养殖高密度的水域中,大多数河蟹隐伏于水底淤泥之中。 河蟹为杂食性动物,鱼、虾、螺、蚌、蠕虫、蚯蚓、昆虫及其幼虫等均可作为河蟹的动物性饵料。在 河蟹十分喜食、食量也大,消化能力很强。从肛门取出粪便检查发现大部分水生维管束植物碎片能被消化,这是很多动物所不及的。水温20℃时,河蟹的食量惊人,1夜可连续捕食数只螺类。 河蟹饱食后,把多余营养贮藏在肝脏中,刚蜕壳的"软壳"蟹就要用肝脏中的营养来维持生命。河蟹还具有较强的耐饥能力,水温10℃以下,可数月不进食不会死亡。 1、生活史 河蟹是淡水中生长,海水中繁殖的蟹类。在生殖洄游前均为幼蟹,因其壳色偏黄,俗秒“黄蟹”,其性腺很小,基本上未发育,肝脏的重量远远大于生殖腺重量。当它在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后就发育为“绿蟹”,过购墨绿性腺发育丰满,雄蟹螯足绒毛绸密,步足刚毛粗长,雌蟹腹部完全覆盖头胸甲腹面,腹部边缘的刚毛长而密。 河蟹的生命是短暂的,在它的生活史中历经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和成蟹等几个阶

大闸蟹养殖技术

大闸蟹养殖技术 大闸蟹是河蟹的一种,在我国北起辽河南至珠江,漫长的海岸线上广泛分布,其中以长江水系产量最大,口感最鲜美,营养也十分丰富。一般来说,大闸蟹特指长江系的中华绒螯蟹。养殖大闸蟹投资少、效益高,是一条致富的好途径。 步骤/方法1 1.投苗准备,加强防逃设施 用拉网拦住防逃,蟹池边不能有高秆作物,做防逃墙四周最好做成圆弧形。杀菌消毒清塘时,清除过多的淤泥,只留淤泥10厘米左右,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每亩用量200—250公斤,以达到彻底的清塘消毒,除杂除野,杀灭病菌,改善底质的目的。药后7天,即过水1次,以排除污物,然后晒塘3—5天后加水。2 2.种好水草 养殖大闸蟹,首先要种好水草,俗语“蟹大小,看水草”,说明水草是影响大闸蟹捕获规格及产量的重要因素,在夏季高温期,水草除可为阳澄湖大闸蟹提供栖息、隐蔽、脱壳场所及植物性饵料外,还可以起到遮荫、降低水温、改良水质等作用。种植的水草以水葫芦、菹草、苦草等大闸蟹喜食的水生植物为佳,面积应占蟹池的1/3—1/2。水草是大闸蟹的天然饵料之一,并能起到良好的净化水质的作用。还可放入适量田螺。 3.保持良好水质 水环境是大闸蟹养殖的第一制约因素,水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效益。在大闸蟹养殖过程中应保持水质清新,有条件的地方最好搞微流水养蟹。有机质含量高的水体易发生缺氧现象,并使池中产生大量青苔,影响大闸蟹生长。在夏季应每15—20天,泼洒过磷酸钙(2—3 ppm)、生石灰 (10—15ppm),以调节水体的酸碱度,为大闸蟹补充钙质,促进蟹体蜕壳生长(注意两者施用时间应隔3—5天)。另外,高温期最好每隔3—5天换水1次,换水量以不超过原池水的1/3为宜,并保持1—1.5m的水位,透明度控制在35—40cm。由于秋季昼夜温差大,水质易恶化,初秋时应勤换水。随着水温降低,换水次数应逐渐减少,最好保持透明度在45cm左右,水位1—1.5cm左右,保证水温较稳定以利越冬。3 4.合理放养 投放前要对蟹苗消毒,按大小均匀分开,投放时用围网投放在水域内,让蟹适应环境1个月后才能撤掉围网。一般蟹种放养要做到“三适”,“一暂养”原则。即适当密度,适时放养,适中规格与先暂养后放养。放养时水不能太深,以1.5—2米为宜;温度在20—25度最合适。 4 5.放养密度 在水草丰茂、水质清新的环境下,一般每亩投放规格为300只左右,这样使大闸蟹有一个充足的生活、生长空间。蟹种放养时间一般在每年的2月底至3月份为宜,若放种过早,则越冬伤亡较重,过迟水温上升,部份河蟹蜕壳,将影响下塘成活率。

河蟹养殖技术(基础)

河蟹养殖技术(基础部分) 目前,蟹类养殖分海水和淡水养殖,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梭子蟹和青蟹;淡水养殖主要品种是河蟹。全国河蟹养殖的面积大产量高。目前河蟹养殖特点:技术上相对简单成熟;时间上周期短见效快;经济上投入少效益高;下面主要讲一下河蟹的养殖。河蟹: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据分析测定,100克蟹肉中含维生素A达5900国际单位,热量达582千焦,为水产品之冠,脂肪、碳水化合物、核黄素的含量均高于许多名特水产。常说“蟹过无味”。食用母蟹最佳时间为农历九月九重阳节前后。食用公蟹最佳时间为农历十月刮西北风的时候,这就是常说“九雌十雄”。 第一部:河蟹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河蟹分类: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是河蟹的正名,它还有许多别称,各个地方叫法也不一,如螃蟹、毛蟹、大闸蟹、清水蟹等。河蟹属高等甲壳动物,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 河蟹在我国境内分布很广,北起辽河、南至闽江。凡通海的江河湖泊均有它的足迹。在国外除朝鲜黄海沿岸外,整个欧洲平原都有它的分布。中国的河蟹按水系分可以分为:长江水系、辽河水系、瓯江水系。其中长江水系的河蟹味道鲜美、壳薄、生长快产量高、效益好。(青壳白肚,金爪黄毛) 第二节:河蟹形态结构 (一)、外部形态:河蟹体分头胸甲,腹部及足等部分。①头胸部:因进化演变的原因,河蟹的头部与胸部是愈合在一起的;是蟹体的主要部分。背面覆盖一层坚硬的背甲也称头胸甲。头胸部腹面为腹甲所包被。腹甲通常呈灰白色、腹甲通常也称胸板。②腹部:河蟹的腹部俗称蟹脐,共分7节,弯向前方,紧贴在头胸甲的腹面。腹部的形状在幼蟹阶段均为狭长形,在生长过程中。雌性渐成圆形,雄性则仍为狭长的三角形,俗称团脐、尖脐,这是区别雌雄性别的最显著的标志。③胸足:胸足是胸部的附肢,包括一对螯足和四对步足。 (二)、内部结构:河蟹体内里有完整的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生殖等系统:①河蟹的消化系统:包括口、食道、胃、肠、肛门。河蟹的消化腺为肝脏,呈橘黄色。②呼吸系统:河蟹的呼吸器官为腮,腮共有6对。③循环系统:心脏,河蟹也有血液,血液组织和颜色与高等动物不一样,河蟹的血液由淋巴和吞噬细胞组成。吞噬细胞即变形虫形的白血球,而血清素溶解在淋巴里,所以河蟹的血液不是鲜红的,而是无色的。④神经系统:有背面腹面由两个中枢神经系统。⑤感觉器官:包括腹眼一对;平衡囊退化,第一触觉以及第二对颚足指节上的感觉毛有味觉功能,胸体和附肢上的刚毛,有触觉功能。⑥生殖系统:河蟹雌雄异体,性腺位于头胸部胸甲下面,蟹黄和蟹膏。 第三节,河蟹的生态习性 (一)生活习性:①栖居:河蟹的一生中,有5个发育期:卵、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和成蟹。随着各发育时期的不同,栖居习性也各相差异。在蚤状幼体阶段,需要生活在半咸水或海水的环境里,过着浮游生活;蚤状幼体变为大眼幼体后,即进入蟹苗阶段,则有浮游生活过渡到既能游泳,又能爬行和登陆,并能离开海水环境,在淡水水域中生活;大眼幼体变态为幼蟹后,一直至成蟹,其主要生活方式为底栖穴居。②食性:河蟹在蚤幼体初期以浮游植物为主食,以后转为杂食性,偏爱动物性食物,如鱼、虾、螺、蚌、蚬、蠕虫等等。河蟹一般半天白天隐蔽洞中,夜晚出洞觅食。 (二)生殖洄游:河口和入海口浅海里交配、繁殖,自然界河蟹经过两个秋龄的生长、发育长大。每年晚秋初冬,水温开始下降时,江河、湖泊中大批成熟的亲蟹成群结队向河口浅海处迁移,随后滞留在河口交配、产卵,繁衍后代。每年12月至翌年3月是河蟹交配产卵的盛期。(秋风响,蟹爪痒)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