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郑苏仙梦冥府》阅读答案及翻译(2019年湖北省鄂州市中考题)

《出师表》《郑苏仙梦冥府》阅读答案及翻译(2019年湖北省鄂州市中考题)
《出师表》《郑苏仙梦冥府》阅读答案及翻译(2019年湖北省鄂州市中考题)

(共15分)

【甲】出师表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郑苏仙梦冥府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①。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讥曰:“设官以治民,下至驿丞闸官,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②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③,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狼狈,锋棱顿减。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

【注】①囚:指去世的人。②植:树立。③举:上报(朝廷)。

11.用“/”给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2)咨诹善道

(3)但不要钱即为好官

(4)锋棱顿减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2)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寄臣以大事设官以治民

B.陛下亦宜自谋无功亦无罪

C.攸之、祎、允之任三载考绩之谓何

D.察纳雅言避嫌疑而不言

15.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如何做官的问题,请概括它们所倡导的观点。(3分)

答案:

11.(2分,每多划一处扣1分)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

12.(共4分,每小题1分)

(1)怠慢(2)询问(3)只(4)立刻(或忽然)

13.(共4分,每小题2分)

(1)(2分)(如果)没有效果,那就治我的罪,来祭告先帝的在天之灵。

(2)(2分)立个木偶在公堂上,它连水都不喝一口,不比你更廉洁吗(不更胜过你吗)?

14.(2分)B

15.(3分。关键要答出“勤政尽责”,“廉洁”这点不答出也可得)为官不但要廉洁,更要勤政,要做实事,敢于担责。不能空占其位,不谋其政,整天无所事事混日子。

附:《郑苏仙梦冥府》译文

北村有位叫郑苏仙的人,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到了冥王府,看见阎王爷正在登记刚抓到冥府的人。有一个穿官服的人气昂昂地进了大殿,自称在世时所到之处只喝老百姓的一杯水,现在对鬼神没有愧疚。阎王微笑着说:“设立官制是为了治理国家、造福百姓,下到管理驿站、闸门的小官,都是按着理法来权衡利弊。只说不要老百姓的钱就是好官,那么立个木偶在公堂上,它连水都不喝一口,不比你更廉洁吗?”这官听了又辩解道:“我虽没有功劳,但也没有罪呀!”阎王又说:“你一生处处求的是保全自己,某个案子,你为了避开嫌疑没敢说话,这不是辜负了百姓吗?某件事情,你怕麻烦没有上报朝廷,这不是辜负了国家吗?(对为官者,)三年要考察一次政绩,为什么?无功就是罪啊!”当官的大吃一惊,非常不安,刚来时的傲气一下子就消减了。

《出师表》比较阅读

《出师表》比较阅读 一《出师表》VS《后出师表》 见《语文补充习题》 二《出师表》VS《郗超荐贤》 郗超与谢玄①不善。苻坚②将问晋鼎③,既已狼噬梁岐(地名),又虎视淮阴(地名)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惟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④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⑤,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允许,许可)必能立勋。”元⑥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世说新语·识鉴》 注:①郗(xī)超:东晋时曾任参军,中书侍郎;谢玄,东晋名将。②苻坚:十六国时前秦国主,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③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④桓宣武:东晋大臣桓温。宣武,谥号。⑤履屐:泛指鞋,这里代指平民百姓。履屐之间: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⑥元,大。 译文 郗超与谢玄不善。郗超与谢玄不友好。 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苻坚将要侵犯晋国,在像狼一样吞噬了梁歧之后,又像虎一样盯住了淮阴。 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当朝中讨论派谢玄向北讨伐的事,大臣中间很有不同的看法。 惟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只有郗超说:“这个人北伐一定成功。我曾和他同在桓温府做事,见他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即使是平民也得到适合他们的工作。 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由此推论,任用他一定能使他立功。” 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北伐大功告成,当时人们都感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推重他不因为个人爱憎而抹杀别人的优点。 1.文中郗超认为谢玄一定能完成北伐符坚的重任,依据是什么? 2.两个文段中,诸葛亮和郗超为国家举荐人才的做法,体现了他们的优良品质。请根据文段内容对两人做出评价。 3. 本文以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淝水之战为背景,刻划了郗 超的高大形象。(知人善任、公私分明、宽容大度、以国家利益为重) 4. 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 作者将郗超的一番通达的言论与“时人”对郗超的赞叹相结合,来表现刻画人物。 三《出师表》VS《隆中对(一)》 (乙)时(当时)先主屯(屯兵,驻守)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委屈,招致引来)也。将军宜枉驾(委屈车马)顾之。”由是(因此)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通“伸”,伸张)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智谋方法)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认为)计将安(怎么)出?” 译文: 当时刘备在新野驻军。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十分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一条卧龙,您想见他吗?”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徐庶说:“这个人只可以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委屈自己去拜访他。”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叫(旁边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出师表(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 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 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 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 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 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人力疲惫,物力又很缺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侍卫大 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 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 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 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皇宫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宫吏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人而有什么差别。如果有营私舞弊、违犯法律和尽忠行害的人,陛下应交给主管 的官吏,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 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他们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 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 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补求欠缺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 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 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 队团结协作,将士才干高的差的、队伍强的,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

《出师表》《容斋随笔》对比阅读答案(2014年河南省中考语文)

《出师表》《容斋随笔》对比阅读答案(2014年河南省中考语文)(2014·河南)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共11分) (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 ,使内外异法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节选自《出师表》) (二)魏郑公①谏止唐太宗封禅②,日:“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③。(节选自《容斋随笔》) 注:①魏郑公:魏征。②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礼。③夺:使之改变。不能夺,无言反驳。1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遗以光先帝遗德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B.喻引喻失义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远亲贤臣,远小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D.悉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1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4分)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7.语段(一)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3分) 18.同样是劝谏君主,诸葛亮和魏郑公的劝谏艺术有什么不同?(2分) 15.D(2分) 16.(1)这确实是万分危急、生死存亡的时刻:(译对大意,1分;“秋"译对1分。共2(共4分) 17.亲贤臣远小人(1分)因为只有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做到广开言路,才能赏罚分明。(2分)(2分)(2)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盛,就指日可待了。(译对大意,1分;“隆”译对1分。共2分)可。共3分) 18.诸葛亮:直言进谏。(1分)魏郑公:运用比喻委婉劝谏。(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最新版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先帝:指蜀昭烈帝刘备。 先,尊称死去的人。 创:开创,创立。业:统一天下的大业。 中道:中途。 崩殂(cú):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今:现在。 三分:天下分为孙权,曹操,刘备三大势力。翻译: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 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益州疲弊:困乏,疲弱,处境艰难;益州:汉代行政区域十三刺史部之一,包括今四川省和陕西省一带。这里指蜀汉。疲弊:人力缺乏,物力缺无,民生凋敝。此:这;诚:的确,实在;之:的;秋:时,时候。这里指关键时期;一般多指不好的。 翻译: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

候啊。 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然:然而;侍:侍奉;卫:护卫;懈:松懈,懈怠;于:在;内:皇宫中。忘身:舍身忘死,奋不顾身。盖:原来;追:追念;殊遇:优待,厚遇。 翻译: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yí)德,恢弘志士之气, 诚:的确,确实;宜:应该。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光:发扬光大,用作动词;遗德:留下的美德。恢弘:发扬扩大,用作动词。恢,大。弘,大,宽。这里是动词,也做“恢宏”;气:志气。 翻译: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妄自菲薄:过于看轻自己;妄:过分;菲薄:小看,轻视。引喻失义:讲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喻:比如;义:适宜、恰当。以:以致(与以伤先帝之明的以用法相同:以致);塞:阻塞;谏:劝谏。 翻译: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宫:指皇宫;府:指丞相府;俱:通“具”;全,都。 翻译: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 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 陟(zhì):提升,奖励;罚:惩罚;臧否(pǐ):善恶,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好坏。翻译: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

出师表译文

出师表译文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侍中侍郎敦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以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便为时不远了。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挫折,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虑叹息,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三军,率领他们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能够奉献平庸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振兴汉朝,迁回旧都洛阳。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至于考虑朝中政事是否可行,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诚的劝谏,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认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我接受您的恩泽,心中非常激动。 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泪水,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 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刘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

出师表(原文+翻译)

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翻译)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侍中侍郎敦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以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出师表》对比阅读及答案

二、阅读理解(60分) (一)阅读选文,完成9~13题。(17分)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选自《出师表》)【乙】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⑤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注释】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志虑忠.纯:____(2)悉以咨.之:______ (3)严闻.亮卒:______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太宗谓.房玄龄等曰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C.立闻亮卒.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D.发.病而死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 13.【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和原文回答)(3分)

(完整版)出师表原文及注释,翻译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诸葛亮之为相国”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2分)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 [注释]①仪轨:礼仪制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适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9.下面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先帝称之曰能诸葛亮之为相国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终于邦域之内 C.悉以咨之徒以有先生也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⑴以昭陛下平明之理()⑵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⑶抚百姓()⑷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11.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⑵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12. [乙]文中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甲]文加以说明。(2分) 9. D(2分) 10.⑴彰显(显示)⑵痛心遗憾⑶安抚,抚慰⑷亲人(亲近的人)(4分) 11.(4分) ⑴全部来询问他们,就一定能使军队上下团结、和睦,才能高和才能差一点的人都能得到妥善的安排。(2分) ⑵善的(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惩罚。(2分) 12.示例甲文中诸葛亮要求后主做到了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并举荐一批忠臣良将,这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完整版)《出师表》逐句翻译

出师表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崩殂(cú):死。古代帝王死亡叫“崩”,也叫“殂”。疲弊,民力困乏。诚:的确。秋:年头,时候。 先帝开创的事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为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期啊。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懈:懈怠。于:在。忘身:奋不顾身。追:追念。盖:连词,表推断原因,大概。于:在。 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 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开张,扩大。光:发扬发大。恢弘:扩大,发扬。妄自菲薄:随意看轻自己。妄,随意;菲薄,轻视,小看。引喻失义:讲话不当。引喻,称引,譬喻。以:以致。塞(sè):堵塞。 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劝谏的道路啊。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陟(zhì):提升;罚:惩罚;臧否(zāngpǐ):善恶,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好坏;臧:善,这里指表扬;否:恶,这里指批评。异同:不同。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5.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作奸:做了奸邪的事情;科:法律条文。及:以及。为:做。有司:主管某部门的官吏。论:评定。刑:罚。以:来。昭:显示,表明;平:公平;明:严明;理:治理。偏私:偏袒,有私心。内外异法:内宫和外府刑赏之法不同。内外,指内宫和外府。异法,刑赏之法不同。 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6.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志:志向;虑:思想,心思;忠纯:忠诚纯正。是以:即以是,因此。简:选择;一说通“拣”,挑选;拔:选拔。遗(wèi):给予。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7.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悉,全部。咨:询问,商议,征求意见。之,指郭攸之等人。裨(bì):补。阙漏:缺点和疏漏;“阙”同“缺”,缺点。广益:增益。

出师表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

《出师表》对比阅读 重点语句翻译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 *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6、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9、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在先帝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10、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希望陛下把讨伐*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 12、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大概是(因为)追念先帝的特别厚待,想报答给陛下啊。 理解性默写 1.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1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临崩寄臣怪大事” 4.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8.《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0.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1.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12.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3.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4.《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5.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6.作者是怎样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的? *遂许先帝以驱驰 17.作者受命以后,为什么“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

出师表原文翻译

出师表原文翻译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出师表》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shuài)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 (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 先帝创业没有完成一半竟然在半路死了,现在天下分成三国,益州人力疲惫,名声凋弊这真的是形势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候,可是侍奉守卫的臣子在宫廷内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舍生忘死的作战,是因为追念先帝的优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真的应该广泛的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的美德,发扬扩大有志气的将士们的勇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于堵塞了尽忠进谏的道路。 皇宫中、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奖赏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者尽忠做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

《出师表》与《隆中对》的对比阅读

专题三:《出师表》《隆中对》对比阅读复习卷班级:____ 姓名:________ 【一】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礻韦、允之任也。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奸凶,( ) ..顾之( ) ③攘除 ..( ) ②将军宜枉驾 ④由是先主遂诣.亮( ) ○5由是感激 ..( ) ○6欲信.大义于天下( ) ○7孤不度.德量力( ) ○8遂许先帝以驱驰 ..( ) 2、翻译下列的句子。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问答题 (1)甲文第一段及乙文两段叙述了同一件事,但内容侧重点不同,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大意。并找出甲文中与乙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子。 甲文: 乙文: 甲文与乙文相关句: (2)甲文两段诸葛亮回顾了与先帝之间的哪三件大事?回顾这些大事的目的是什么? (3)“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结合乙文说说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4)请用文中的6个字来概括甲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 思想感情:“ “忠”表现在:;; . 4、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其中最正确的一种是() (1)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 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B. 诸葛亮写这篇表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出师表》字词句翻译答案及全文翻译

《出师表》字词句翻译答案及全文翻译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出师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2、崩殂 ..死。(古时“崩”特制皇帝死。)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实在,的确;这里是“时”的意思。 4、盖追先帝之殊遇 ..因为;优待,厚遇。 5、诚.宜开张圣听的确,确实。 6、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圣明的听闻。 7、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8、妄自菲薄 ....过分看轻自己。 9、引喻 ..失义称引、譬喻。 10、引喻失义.适宜、恰当。 11、引喻失义 ....说话不恰当。 12、以塞.忠谏之路堵塞。 13、宫中 ..指皇宫中。 14、府中 ..:指朝廷中。 15、陟罚臧否 ..善恶。 16、作奸犯科 ....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17、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惩罚。 18、使内外异法 ..:刑赏之法不同。 19、此皆良实 ..善良、诚实的人。 20、是以 ..先帝简拔 ..以遗.(wèi)陛下因此;选拔;给予。 21、愚以为 ...宫中之事我认为(“愚”是古人对自己的一种谦称)。 22、悉.以咨.之都;询问。 23、裨补阙漏 ..缺点和疏漏。 24、性行淑.均善。 25、性行淑均.平。 26、行阵 ..指部队。27、优劣得所 ....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28、亲.贤臣亲近。 29、未尝.曾经。 30、叹息痛恨 ..于桓、灵痛心遗憾。 31、贞良死节 ..为国而死的气节,这里指能够以死报国。 32、可计日 ..而待计算着天数,指时日不远。 33、先帝不以臣卑鄙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34、猥.自枉屈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35、咨臣以.当世之事用。 36、遂许.先帝以驱驰 ..答应;奔走效劳。 37、后值倾覆 ..兵败。 38、尔来 ..二十有一年矣那时以来。 39、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所以;把。 40、夙夜 ..忧叹早晚。 41、以.伤先帝之明从而,以致(表明导致一种结果)。 42、深入不毛 ..不长草,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毛”在这里做动词,长草的意思) 43、庶.竭驽钝希望。 44、庶竭驽钝 ..比喻才能平庸,这里是诸葛亮自谦的说法。 45、攘除 ..奸凶排除,铲除。 46、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47、斟酌损益 ..损:除去;益:兴办,增加。 48、以.告先帝之灵来。 49、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疏忽。 50、以彰其咎.过失。 51、咨诹.善道询问。 52、临.表涕零面对。 二、句子翻译。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关键点:1、“诚”有“实在、的确”得意思;2、“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2、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关键点:1、“盖”在这里是连词,表示原因,可理解为“由于、因为”,翻译整句时有时可略;2、“之”,结构助词,的。)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至于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关键点:1、“宜”,应当;2、“妄自菲薄”,随意地看清自己;3、“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3、“以”,以致,表明导致一种结果。4、“塞sè”,堵塞。)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关键点:整句是告诫刘禅对离自己远的官吏和身边的近臣要用同一标准对待,不能因亲疏有异,而赏罚不公,导致人心不平。)5、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关键点:1、文言中,“是以”和“以是”都是“因此”之意;2、“遗”读wèi 时,有“给予”“留下”“丢失”等意。)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出师表(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对比阅读及答案

《出师表》对比阅读 (甲)侍中、…………,可计日而待也。 (乙)晋平公问于祁黄羊①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②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耶?”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③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1.解释加线词的意思。 (1)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其谁可而为之() (4)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3.甲乙两文都说到“用人”的问题,但两文各有不同。甲文是诸葛亮出师前给后主刘禅所提出的中肯建议,其核心是:_______ ____ _ ____________;乙文中祁黄羊举荐贤人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 4.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甲、先帝知臣谨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出师表原文及其逐句对照翻译

出师表 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本文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表,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原文与译文对照 (第一自然段)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 先帝创建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 (先帝:指刘备。崩殂(cú):死。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敝,此诚危急 现在天下分成三国,蜀国贫困衰弱,这确实是情况危急、 存亡之秋也。(判断句)然侍卫之臣 决定存亡的时刻。但是,侍奉守卫的大臣 (注释:益州:这里指蜀汉。秋:时。) 不懈于内,(不懈)(倒装句)忠志之士 在宫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 忘身于外者,(忘身)(倒装句)盖追先帝之殊遇, 在外奋不顾身的原因,原来都是追念先帝的优待, 欲报之于陛下也。(判断句)诚宜开张圣听, 想报答它给陛下。(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段义: 1、提出第一条建议:“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2、分析了当前的不利形势和有利形势。(用原文回答) (第二自然段)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 皇宫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 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 不应该(在宫中、府中有所)不同。如果有作坏事、触犯科条法令,

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和忠心做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来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 来显示陛下公平严明的治理;不应该偏袒有私心, 使内外异法也 让宫廷中和朝廷上有不同的法规。 本段段义:提出第二条建议:“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严明赏罚) (第三自然段)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此皆良实,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 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之)以遗(wèi)陛下。 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选拔(他们)来给予(留给)陛下。(注释:侍中、侍郎,都是官名。郭攸(yōu)之、费祎(yī)。简:通“拣”,挑选)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zī) 之, 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询问他们, 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收到集思广益的好处。(注释:裨(bì)补阙漏,阙通“缺”,缺点,疏漏) 本段段义:推荐文臣。人物:特点:作用:(用原文回答) (第四自然段)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 将军向宠,性情和品德善良平正,通晓军事,在(以前)试用过他, 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先帝称赞他能干,因此众人商议推举向宠做(担任)中部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 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都拿来询问他,一定能够让 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军队团结和睦,好的差的人各得其所。 本段段义:推荐武将。人物:特点:作用:(用原文回答)(第五自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