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新版全册)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新版全册)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新版全册)

---------------------------------------------------------------最新资料推荐------------------------------------------------------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新版全册)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

第 12 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 311 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 1214 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

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1/ 3

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 0 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

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

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

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最新资料推荐------------------------------------------------------

八、课时安排:

12 课时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1 页的例 1、例 2 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 1~2题。

教学目标要求: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 1 1 1.出示例 1 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

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导:(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

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3/ 3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试卷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数学期末试卷 一、反复比较,慎重选择(每小题1分,共10分) 1、25÷23商的千分位上的数是() A.8 B.6 C.9 2+3.5 = 5,那么() A. 大 B. 小 C.无法比较 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S平方米,底是a米,高是() A. 2S÷a B. S÷a C. a÷S 4、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底是8厘米、高是4厘米的平行四边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A. 64 B. 32 C. 16 5、在下面3个数中,最接近0的是()。 A. -2 B. 1 C. 3 6、大于3.7而小于3.8的两位小数有( )。 A. 9个 B.99个 C.无数个 7、用一张长方形纸剪同样的三角形(如右图), 最多能剪成()个这样的三角形。 A.12 B.24 C.25 8、2.396保留两位小数是( )。 A. 2.39 B. 2.4 C. 2.40 9、一瓶油连瓶重2.7千克,倒出一半后,连瓶重1.45千克,瓶里原来有( )千克油。 A. 2.3 B. 2.5 C. 2.6 10、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去掉后,比原数大39.6,这个小数是( )。 A.3.96 B.3.6 C.4.4 二、认真思考,细心填写 (每空1分,共17分) 11、甲数是8.72,乙数比甲数少4.28,甲乙两数的和是()。 12、一个梯形上、下底的平均值是30厘米,高是20厘米。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3、如果向东走80米记作+80米,那么-100米表示向()走()米。 14、2.5×0.28的积有()位小数,75.18÷1.8的商的最高位在()位上。 15、如图,A点是长方形一边上的中点,如果长方形的面积是40平方厘米,梯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6、在○里填上“>”“<”或“=”。 5.48×÷0.5 1.56×÷1.2 17、 2平方千米5公顷=()平方千米 4.3小时=()小时()分 18、把下面横线上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保留两位小数) 楚州区是历史名城,曾诞生了韩信、梁红玉、吴承恩、关天培、周恩来等历史名人。楚州区总面积1539平方千米(),去年总人口达1236580人()。 19、学校有足球a个,排球比足球多5个,篮球的个数是排球的b倍。篮球有()个。 20、两个数相除,商是5.4。如果把被除数扩大10倍,除数缩小10倍,商是()。 21、一个两位小数,保留整数是6。这个小数原来最大是()。 三、看清题目,巧思妙算:(共28分) 22、直接写得数。(每小题0.5分,共4分) 3.5+7.6= 6.2×0.01= 1÷0.125= 0.75+0.25×4= 5×0.2×0.5= 1.6÷16= 0.4×2.5= 4.56-0.7= 23、列竖式计算。(第一题验算,第三题保留两位小数)(每小题2分,共6分)0.68-0.125 = 6.24×3.5= 7.04÷4.07≈ 24、怎样简便怎样算。(每小题3分,共18分) 14-5.34-4.66 6.29×4.6+4.6×13.71 5.4-0.15×2.6 13÷2.5÷0.4 1.25×2.5×3.2 (9.6+1.48÷3.7) ÷8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五年级下册 数 学 教 案 缑氏镇中心小学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 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八、课时安排:12课时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练习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练习题/ 一.填空题。(24%)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25厘米,宽是20厘米,高是18厘米,最大的面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一个这样的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最小的面长是()厘米,宽是()厘米,一个这样的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2.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米4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5分米,这个长方体有()个面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其余四个面是长方形的面积大小(),每个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体积是()立方分米。 3.一个长方体的金鱼缸,长是8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6分米,不小心前面的玻璃被打坏了,修理时配上的玻璃的面积是()。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72厘米,它的一个面是边长()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 5.至少要()个小正方体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体,如果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那么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6.把三个棱长都是4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减少了()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7.一个正方体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8.把一个长124厘米,宽10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锯成最大的正方体,最多可以锯成()个。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5%) 1.长方体是特殊的正方体。…………………………………………………() 2.把两个一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体积和表面积都不变。……() 3.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体积就扩大9倍。…………………………() 4.棱长是5厘米的正方体的表面积比体积大。…………………………() 5.一瓶白酒有500升。……………………………………………………() 三.选择题(在括号里填正确答案的序号)(4%) 1.长方体的木箱的体积与容积比较()。 A.一样大 B.体积大 C.容积大 D.无法比较大小 2.把一根长2米的长方体木料锯成两段后,表面积增加了100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A.200立方厘米 B.10000立方厘米 C.2立方分米 3.一个长方体正好可以切成两个棱长是3厘米的正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A.108平方厘米 B.54平方厘米 C.90平方厘米 D.99平方厘米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学习内容:第9页的例4、例5、及“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中相关题。学习目标: 1、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习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习过程: 一、先学探究 ■先学提纲(另见《补充习题》、《当堂反馈》相关练习,有记号标明) 1、出示一个底是4分米,高是3分米的平行四边形。 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它的面积如何计算? ■学情预判: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可能有点困惑,这一点要加强教学。 二.交流共享 ■后教预设:出示二个板块的挂图,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板块一】学习例4: 仔细观察这3个平行四边形,请说出如何求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先自己想,随后在小组中交流。 你是怎样求出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三角形的面积应当如何计算? 【板块二】学习例5: (1)出示例5: 用例5中提供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注意:组内所选的三角形都要齐

全) (2)小组交流: 你认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3)测量数据计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并填表。小组交流:如何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从表中可以看出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关系? 得出以下结论: 这两个的三角形,无论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 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4)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公式: 三、反馈完善 1、完成试一试: 2、完成练一练: (1)先回忆拼得过程,再回答。(2)你是如何想的。 3.判断。 (1)两个形状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2)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比三角形面积大.……( ) (3)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是三角形的2倍.………( ) (4)底和高都是0.2厘米的三角形,面积是0.2平方厘米…….( ) 4.完成课本第17页第6题。 5、拓展练习 量出你的三角板(两个任选一个)的底和高,然后算出它的面积。 6、课外延伸:阅读第16页“你知道吗” 四、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课本答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问题解答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 1、什么叫机械 问题1、举例说明什么叫机械? 像这些能够帮助人们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工具装置,都可以称做机械。有些机械很简单,如钳子、刀、筷子等,它们属于简单机械;有些机械较复杂,它们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简单机械构成,这些较复杂的机械通常叫做机器。 2、举例说明机械的作用有哪些? 答:羊角锤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拔钉子,啤酒起子可以帮助我们起啤酒瓶盖,刀可以切菜等。总之,它们或者降低工作难度,或者省力。 2、怎样移动重物 问题1、什么叫杠杆? 答:一根棍子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机械——杠杆。 2、杠杆有什么作用?举例说明它只要以分为哪几类? 答:使用杠杆有时可以省力,有时可以省距离,有时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 杠杆按省力情况可分为: 省力杠杆:如钳子、铡刀、压水井杆、撬棍、指甲刀等; 费力杠杆:如镊子、钓鱼杆、缝纫机脚踏板、理发用的剪刀等; 等臂杠杆:如天平。 3、杠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答:生活中的费力杠杆有:镊子、理发用的剪刀、赛艇的桨、钉书机、钓鱼杆等。生活中的省力杠杆有:钳子、小推车、羊角锤、啤酒起子、指甲刀等。生活中的等臂杠杆有:天平,它既不省力也不费力。4、大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在宇宙中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 答:他说得有道理。条件是需要找到一个支点,并且杠杆要足够长,正所谓“四两拔千斤”。 3、斜坡的启示 问题1、斜坡是一种简单机械吗? 答:斜坡就是斜面,斜面也是一种简单的机械。 2、生活中常见的斜面有哪些? 答:生活中常见的斜面有: 简单直观的斜面:如,助残通道、立交桥、锛和凿、斧子、向汽车上推东西所用的直板等;斜面的变形之一:楔子和斜面的曲折,如,拉链、台阶等;斜面的变形之二:螺旋,如开瓶器、螺丝钉、螺旋楼梯、盘山公路等。 3、怎样才能较容易地骑自行车上陡坡? 答:为了减缓陡坡的程度,骑自行车上陡坡时可以走螺旋形,这样就能比较容易的上陡坡,但这样也增加了行走的距离。 4、拧螺丝钉的学问 问题1、要想又快又轻松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应选用哪种螺丝钉? 答:应选用比较粗一些的螺丝刀更好。 2、什么叫轮轴? 答:像螺丝刀、方向盘这一类,有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轮轴也是一种简单的机械。 3、生活中的轮轴哪些? 答:生活中常见的辘轳、自行车把、轮盘、汽车方向盘、门锁、水管开关、螺丝刀等等都属于轮轴。4、轮轴的实质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轮轴的实质是一种变形的杠杆,使用轮轴可以省力,且轮比轴越大越省力。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认识负数 教学内容: 1、认识负数:教材第1 — 6页例1 —例4以及练习一 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第10 — 1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联系。 3、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面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做些准备。 教学重点:正数、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时安排:3课时 (1)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p.1、2,完成第3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温度计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 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分别举例。指出: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负号,类似于减法) 二、学习例1: 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温度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 介绍温度计:(1)℃、℉,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用的。(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度? 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2018年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任教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 任教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 任教学期___________________

1 观察物体(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2.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3.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1.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学指导】 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画图等活动。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老师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并要求每位学生要备好直尺等画图工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因此,老师要切实组织好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的开展,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注意不要让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活动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课时安排】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口算

五年级数学(上)口算(一) 班级姓名 4.5-4.5= 0.6+0.3= 0.75-0.35= 5+3.8= 7.9-4= 1-0.36= 3+1.7= 3.8-2= 1.3+0.13= 10+0.6= 1.2+0.25= 3.3- 2.2= 7.9+2.1= 4.87-1.7= 3.6-0.6= 2.6-2= 3.9+1= 0.12+0.88= 4.7+2.3= 6.3-2.4= 0.76-0.6= 3.7+3 = 2.5+8.5= 1-0.01= 4.8+2.32= 1-0.81= 0.25+0.4= 0.37+0.3= 0.24+0.6= 5.05-0.5= 0.75+0.4=20+0.78=4.8+4.2=5.7-3=4.9-1.7= 1.34+0.8=2-0.75=8.7+0.03=0.2-0.09=1.36+0.4=4.5+ 2.5=1-0.45=0.17+0.3=0.82-0.22=100+0.97=4×2.5=8×1.25=0.3×36=3×0.03=10×0.07=3×1.4=0.05×7=0.12×4=2×0.26=100×10.3=0.14×1000=0.02×100=10×12.3= 1000×4.5= 100×2 0.7= 89.3×1000= 0.32×2= 500×0.4= 60×0.9= 0.15×4= 0.06+1.4= 1-0.2= 0.52-0.2= 2.1-0.9= 3-2.4= 1.3+ 2.8= 0.5-0.27= 0.56+0.4= 10.6-8= 4.8+ 3.2= 6.9-6.5= 8.2+1.3= 1.25×8= 0.36×2= 0.4×13= 3.5+2.6= 500×0.01= 70×0.6= 0.9×3= 50×0.2= 2×4.5= 1000×4.9= 0.3×6= 0.6×100= 1000×0.002= 0.1÷100= 40÷1000= 2.01÷10= 40.5÷10= 100÷1000= 2.1÷7= 0.96÷8= 0.49÷7= 9.8÷49= 0.54÷9= 0.72÷9= 1.5÷3= 7.6÷10= 0.84÷7= 6÷30= 1000×4.9= 0.75÷25= 4÷80= 7.6÷4= 0.25÷5= 0.7×0.7= 0.2×0.4= 3.5×0.1= 0.3×0.3= 1.1×10= 1-0.58= 0.76+1.24= 4.5÷15= 3.5+4.8= 1.5×0.4= 0×13.9= 4.5×0.2= 0.7+2.8= 5.4÷10= 0.3÷15= 0.1-0.01= 11.5+1.5= 10-1.01= 0.3-0.08= 8-3.75= 0.9+1.1= 1-0.95= 0.5÷100= 1000×0.19= 0.6×0.5= 0.15÷5= 0.7÷35= 2.4+16= 11-0.39= 8.1+19= 0.36÷12= 1÷4= 0.48÷8= 6.8÷17= 6÷12=

(完整版)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6、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xx。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7、三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3倍。 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8、xx解应用题的思路: ①、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②、理清题目的数量关系。 ③、设未知数,一般是把问题中的量用X表示。④、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⑤、xx。⑥、检验。 ⑦、答。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9.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够反映物体的变化趋势情况。作图时要注意描点、写数据、连线。 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 10、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11、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12、2的倍数特征:末尾是0、2、4、6、8;5的倍数特征:末尾是0或5;3的倍数特征: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13、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作质数(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作合数。如果一个数的因数是质数,这个因数就是它的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作分解质因数。 14、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有限的。 15、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16、两个质数(素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17、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倍数。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 18、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 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1、根据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有多种摆法,无法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2、根据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休,只有1 种摆法。 3、只要对着原来物体的前面或后面的任意1个正方体添1个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就都不变。 4、先摆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摆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侧面确定立体图形。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6、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因数和倍数的描述: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判断方法: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 7、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8、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9、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10、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11、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2、因数<或=它本身、倍数>或 = 它本身、最大的因数=最小的倍数=它本身 13、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14、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0也是偶数),也就是个位上是0、2、 4、6、8的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也就是个位上是1、3、 5、7、9 的数。 15、自然数分成偶数和奇数,最小的偶数是0,最小的奇数是1。 16、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17、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18、奇数+/- 偶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19、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20、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最小三位数是120。最大的两位数是90. 21、同时满足2.3.5的倍数,实际是求2×3×5=30的倍数。 22、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23、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至少3个因数) 24、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25、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 26、按因数的个数划分为:自然数分为质数、合数、1和0 。 27、按2的倍数划分:自然数分为偶数、奇数 28、100以内找质数、合数的技巧:看是否是2、3、5、7、11、13…的倍数,是 的就是合数,不是的就是质数。 29、20以内的质数:2、3、5、7、11、13、17、19 。 31、每个合数都可以由几个质数相乘得到,质数相乘一定得合数。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32、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题

(B ) 1、如果把潜水艇在水下20米处记作-20米,那么它上浮8米后,这时它的位置可记作( )米;如果小华向东走200米,记作+200米,那么小明走“-250米”,表示他向( )走了( )米。 23”和两个“0”以及小数点按要求组成小数。(每题写两个) (1)读一个0的两位小数:( )、( ) (2)读两个0的三位小数:( )、( ) 3、0.53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再添上( )个这样的单位结果等于1。 4、一个平行四边形割补后是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16厘米,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5、要使8.31﹥□.3,□里最大填( );要使3.9□≈4.0,□里最小填( )。 6、一个数的十位、十分位和千分位上都是5,其余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 )。 7、我国的台湾岛面积是3.58万平方千米,比海南岛大0.19万平方千米,海南岛的面积是( )万平方千米。 8、一串黑白珠子如图排列:○○●●●○○●●●○○…… 第60颗是( )色,白珠一共有( )颗。 9、50个细菌8小时共可繁殖细菌838860000个,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是( )亿个,把它精确到十分位大约是( )亿个。 10、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4角8分=( )元 5厘米=( )米 1吨20千克=( )吨 11、一奶粉袋上标有净重(500±5)克,这种奶粉的标准重是( )克,最重不超过( ),最轻不低于( )克。 12、用1、2、3和小数点可以组成( )个不同的两位小数,把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是:( )。 二、巧思妙断,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每题1分,共5分) 1、中国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国家。………………………………………( ) 2、大于4.1而小于4.2的小数有9个。………………………………………( ) 3、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拉成一个长方形后,它的周长变小了。……( ) 4、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5、某一天测得哈尔滨的最低气温是-10℃,兴化的最低气温是5℃,那么这一天这两个

最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 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八、课时安排:12课时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及公式

五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公式 一、旋转、平移 时针旋转1小时是30度 二、因数与倍数 1、如果a×b=c(a、b、c都是不为0的整数),那么a、b就是c得因数,c就是a、b的倍数。 2、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3、奇数与偶数: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偶数:个位是0,2,4,6,8的数。 奇数:个位不是0,2,4,6,8的数。 4、倍数特征: 2的倍数的特征:各位是0,2,4,6,8。 3(或9)的倍数的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是3(或9)的倍数。 5的倍数的特征:各位是0,5。 5、质数与合数: 质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合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6、奇数与偶数的运算规律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个偶数相加是偶数,奇数个奇数相加是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 7、质因数:如果一个质数是某个数的因数,那么这个质数就是这个数的质因数。 8、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成的方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9、100以内的质数表: 2、 3、 5、 7、 11、 13、17、19 23、29、31、 37、 41、 43、47、53 59、61、67、71、 73、 79、83、89、97 三、长方体的认识、表面积、体积和容积 1. 长方体有6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有8个顶点,12条棱,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4条长,4条宽,4条高。 2. 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有8个顶点,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3.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 4.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5.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6. 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表面积。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前后面的面积=长×高;左右面的面积=宽×高;上下面的面积=长×宽 7.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2)(??+?+?=h b h a b a S 8. 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9.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266a a a S =??= 10.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000立方厘米 11.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升和毫升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12. 相邻的的体积单位之间的互化: 低级单位 高级单位 (大化小除于进率,小化大乘于进率) 13. 计算物体的体积用体积单位,计算液体、气体的体积一般用容积单位。 14.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a b h h b a =??=V 15.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3a a a a V =??= 16.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Sh h S V =?= 17.正方形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 ×a 长方形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进率 ×进率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期末试卷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期末试卷 2005.6 (80分钟完卷) 请你 ——— 耐心审题、用心思考、精心作答、细心检查。 一、请你当回会计师:(38分) 班级 姓名 等级 1、直接写数对又快:(6分) 73+71 = 43 -41 = 51+61 = 1-83 = 21+83 = 65-31 = 92+8 = 113-11 3 = 4.3-2.1 = 7.5+2.5 = 1.2×5 = 3.6÷0.9 = 2、脱式计算:(注意寻找简便方法,15分) 65-43+32 83+21-41 5-7 4-73 32+(53-21) 94+103+95+107 3、解下列方程,我没问题!(9分) x +81 = 43 x -32 = 61 97+9 1+x = 1 4、文字游戏我最棒!(8分) (1) 从1211里减去31与41的和, (2)一个数加上53得10 9,这个数 差是多少? 是多少?(用方程解) 书写要工整噢! 可要仔细哟!! 祝你考出 好成绩!

二、知识宫里任我行,填对答案才真行!(19分) 1、 87里面有( )个81,5个4 1是( )。 2、 20分 = ()()时 3.25立方分米 =( )升 = ( )毫升 3、 43 =( )÷16 =()8 =( )小数 4、一个长方体木箱,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占地面积是( )平方分 米,体积是( )立方分米。 5、一个正方体的棱长和是36厘米,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 是( )立方厘米。 6、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 ),把它分解质因数是( )。 7、李伯伯家养了5只公鸡和20只母鸡,公鸡占鸡总数的 ()(),母鸡占鸡总数的()()。 8、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最小两位数是( )。 9、把2米长的铁丝平均剪成5段,每段铁丝长()() 米。 10、把6 1、43、51和53从大到小排列起来: 三、快乐do 、re 、mi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6分) 1、2是8和12的( )。 (1)公倍数 (2)最小公倍数 (3)公约数 (4)最大公约数 2、自然数1是( )。 (1)质数 (2)合数 (3)奇数 (4)偶数 3、如果4 x 是假分数,那么符合条件的x 的值有( )。 (1)2个 (2)3个 (3)4个 (4)无数个 4、下列分数中,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是( )。 (1)109 (2)53 (3)73 (4)8 7 5、下面三个图形中(每格是正方形),不是正方体表面积展开图的是( )。 (1) (2) (3)

最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最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 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八.课时安排:12课时 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1) 第1课时观察物体(1) (2) 第2课时观察物体(2) (4)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6) 第1课时认识因数和倍数 (7) 第2课时一个数因数的求法和一个数倍数的求法 (9) 第3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 (11) 第4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 (13) 第5课时练习课 (15) 第6课时质数和合数 (17) 第7课时数的奇偶性 (19)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21) 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 (22) 第2课时正方体的认识 (24) 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及计算 (26) 第4课时练习课1 (28) 第5课时练习课2 (30) 第6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 (32) 第7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34) 第8课时练习课 (36) 第9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37) 第10课时容积和容积单位 (39) 第11课时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41) 第12课时整理和复习 (43) 第13课时综合与实践探索图形 (46)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49) 第1课时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50) 第2课时分数与除法 (53) 第3课时分数与除数的关系的应用 (56) 第4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 (58) 第5课时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61) 第6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 (63) 第7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练习课 (67) 第8课时最大公因数 (70) 第9课时最大公因数解决问题 (73)

第10课时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 (75) 第11课时约分练习课 (77) 第12课时最小公倍数 (79) 第13课时最小公倍数解决问题 (82) 第14课时通分 (84) 第15课时通分练习课 (87) 第16课时小数化成分数 (90) 第17课时分数化成小数 (92) 第18课时整理与复习 (94) 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 (97) 第1课时旋转的特征 (98) 第2课时方格纸上的图形旋转变换 (100) 第3课时欣赏与设计 (102) 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04) 第1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06) 第2课时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 (108) 第3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 (111) 第4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12) 第5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课 (115) 第6课时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117) 第7课时分数的简便计算 (120) 第8课时解决问题 (121) 第9课时打电话 (123) 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127) 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 (128) 第2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 (131)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找次品 (133) 第1课时简单的找次品问题 (134) 第2课时稍复杂的找次品问题 (137) 第九单元总复习 (139) 第1课时总复习——因数与倍数 (139) 第2课时总复习——分数的性质和意义 (141) 第3课时总复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43) 第4课时总复习——空间与图形 (145) 第5课时总复习——观察物体与统计 (147)

最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六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八单元用字母表示数 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 课题:负数的初步认识(1)第 1 课时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的问题情景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会用正、负产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负数。 2.能正确区分正数、负数和0。 3.感受正、负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一些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3分钟) 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与我相反”。游戏规则是:老师说一句话,你们要快速地说出与这句话意思相反的话。 1、服装店今年八月份赚了2000元。 2、我在银行存入了300元。 3、我向南走了100米。 4、零上10摄氏度。 引入谈话:在生活中,像这样意思相反的情况还真多,今天,我们将研究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达这些内容。 二、自学例1。(10分钟) 1.自学。 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 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导学单: 1.3个城市的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摄氏度?你是怎么看的? 2.试着把这三个温度写下来,并读一读。 3.思考:+20℃和-20℃表示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说说你是怎么看温度计上的气温的? 2.南京、三亚、哈尔冰的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摄氏度?哪里的气温是零上,哪里的气温是零下? 3.你是怎么理解+20℃和-20℃的? 导学要点:

2019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知识点和方法总结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作等式。如:20+30=50 a+20=30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如:X+Y=40,30+b=50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如:20+30=50是等式,但不是方程,它不含有未知数。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如x=30是20+x=50的解,不能说30是20+x=50的解。 6、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 解方程步骤:(1)写解;(2)=上下对齐;(3)运用等式性质解方程;(4)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把求得的解代入原方程,看等号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7、三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3倍。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 ①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②理清题目的数量关系,找准等量关系式。③设未知数,一般是把问题中的量用X表示。④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⑤解方程。⑥检验。(把方程结果代入原题检验)⑦写答句。 注意书写应规范:设句中要有单位名称,求得的x的值的后面不写单位名称。 9、找等量关系的方法:①根据条件想数量间的相等关系。②根据计算公式确定等量关系。③稍复杂的条件可以画出线段图找等量关系。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1、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直接表示增减变化的速度,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2、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步骤:①写标题和统计时间;②注明图例(实线和虚线表示);③分别描点、标数;④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 注意:先画表示实线的统计图,再画虚线统计图。不能同时描点画线,以免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