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环境整治的建议

接 加快农村技术普及
在村建立信息中心,专人负责、收集农业信息,通过农村广播和板报向村民发布。在今后
三年内实现一村一站,一站一员,真正解决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
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网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实施信息网络乡村普及工程,加强
培训,提高村干部网络应用水平。
市、县、乡、村按比例投入一定资金,举办乡村信息员培训班,实现村村有电脑,村村有
信息技术员。同时建立县、乡、村、农户四级培训机制,使农民成为时常上网、信息灵通的现代农
民。
各包村扶贫单位和派驻村的第一书记应把发展农业信息技术作为重要帮扶内容,从经费和
技术保障、人员培训等各方面协助村委会做好信息技术普及工作。科技局、团委、科协等有关单位
也应经常组织技术人员、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各村辅导农民上网,教会农民熟练地获取和
发布网络信息。

加强农村环境整治的建议
随着社会进步和农村的不断发展,农村环境卫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015年中央一号
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为了尽早改变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落后面貌,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幸福这个
根本目标,应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调研发现,目前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农民环卫意识不高,基层领导重视不够。农民对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的意义认识不深入
,认为环境卫生整治可有可无,从而在行动上表现出参与意识不强,工作不积极主动。农村垃圾随
意倾倒,陋习难改,农民长期形成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反差较大,支持和参
与的热情不高,少数人治理、多数人污染现象依然存在;少数乡镇领导及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
存在“重经济效益发展,轻社会事业发展”的错误思想,基础设施投入、农村污染控制等问题未得
到足够的重视。农村环境卫生的整治存在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市区(县)两级重视程度较高,
工作力度较大,但有的乡镇、村干部积极性不高,对老百姓宣传教育引导力度不够,临时应对的思
想比较严重。
农村环卫设施建设滞后,环卫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垃圾池、垃圾桶、垃圾清运车、中转站
等环卫设施严重匮乏,垃圾无处倾倒,专职环境清洁人员少;多数农村地区没有相应的垃圾填埋场
所和垃圾堆放点,缺乏专门用于垃圾处理的垃圾焚烧炉,而是自选场所简易填埋。
农村环境卫生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合理的规划建设,没

有建立有效的乡村一体化处
理制度,对农村垃圾的收集、清扫、清运及终端处理机制缺乏合理规划,无法实行常态化的清扫清
运。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期处于“三无”状态,(即无卫生管理机构、监督机构,无管理员和保洁
队伍,无执法依据和制度保障),使得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无法长期维持。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经费不足,治理成果难以巩固。各级财政对农村环境治理工程专项投入
少,且农村点多面广,具体到乡村的资费更加有限,不利于环卫设施建设及清洁人员积极性不高,
限制了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开展。另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也成为一大难题,目前各地广泛采用的
“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模式,乡镇每年为此支付的费用高达十几万、几十万不等,大部分
乡镇难以承担,导致垃圾压缩站或垃圾中转站建设进度不够快,影响环境卫生治理工作。
为此建议:
加大投入。加强部门的联动协作,整合涉农资金,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
投资效率,形成整治合力;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争取农村环境保护与污染整治项目资金,落实
好地方配套资金,多方筹措资金,各级财政应增加“三农”项目投入,切实增加对农村环境整治的
投入;整合农村各种资源,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壮大乡(镇)级财政和村集体
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筹集建设资金,逐步改善农村环卫基础设施。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在农村建立“分散清扫、定点存放、适度清运、集中处置”的垃圾处
理长效机制,增加环保基础设施,以达到农村垃圾“不入河、不裸露、不污染”的目标,实行农村
卫生打扫责任制,管好自家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并将垃圾分类收集存放。
完善监督考察体系。建立乡镇政府对本区域环境质量负责制度,将环境保护作为乡镇政府
和领导干部的工作考核内容,加大考核分数;编制统一区域范围的农村环保规划,分步实施,同时
加大生态村、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力度,通过生态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环境
保护协调发展,完善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把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从过分偏重路硬、灯亮、
墙面整洁的表面工程建设转化到农村垃圾处理等生态环境保护基础工程上来。真正深层次的贯彻落
实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和乡村清洁工程,还农民一个青山绿
水的宜居家园。
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横幅、宣传栏、宣传版面等媒体,开展形式多
样的农村环境整治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各

项政策措施,对农民居住观念、生活方
式、生产方式进行宣传引导,及时推广先进经验;积极宣传卫生健康知识,引导农民改变乡村生活
陋习,培育健康生活新方式;广泛宣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意义、目标和要求,提高广大村民的环
境意识卫生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创新生态文明乡村的积极性,营造社会上下广
泛关注农村人居住环境整治的浓厚氛围,形成政府主持引导、群众自主建设和社会积极支持的工作
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